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4 00:53:47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1篇

浅谈上行文的写作方法【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上报告、请示的写作原则、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企业上报的上行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词】上行文请示报告写作上行公文是指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行文,包括下级业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文。文种主要有:报告、请示。一、上行文的行文规则(一)不得越级行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__]23号)第九条(九)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第二十一条:请示应当一文一事。《条例》规定: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二)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请示一般只写一个抄送机关,需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三)注意必要的抄送,不得直接送领导者个人。不得同时抄送下级机关。需要注意事项:文件在封发的过程中,为了做好保密工作,对上行文的封发要求是:只封发到文件内容涉及到的部门领导、厂领导,不得向下封发。二、请示的写作方法(一)请示的定议和分类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按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请求指示的请示: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了疑难问题,或是对上级的文件精神有不明了、不清楚的地方,可用请示向上级反映,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的指示或解释,以便更好地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或开展某项工作。2、请求批准的请示。根据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有些公文需要经上级机关批准后才能,由于本单位的情况特殊,难以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需要变通处理,但必须报请上级领导机关同意或认可;有些问题,需报请上级机关批准后才能办理,如人事任免、机构的增减等。3、请求审批的请示。下级机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在人、财、物方面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报请上级机关审核、备案、批拨或调配使用等。如请求审批基建项目,请求贷款,请求增加人员编制等。(二)请示正文的写法。一份完整的请示,结构上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请示的正文包括请示原因、请示事项、结束语三部分。1、请示原因。开头先提出为什么要请示,请示的依据是什么。请示的依据可分为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两种。理论依据是指以上级的某一公文精神为依据,事实依据是指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必要时,二者可结合起来,共同组成请示原因。请求的原因既要简要扼要,使人一目了然,又要提供足够的依据,令人信服。注意事项:请示的理由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需要,二是可能。比如:要请求列一个建设项目,就得说明对这个项目如何需要,甚至如何迫切需要,以及该项目建成后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另外,还要说明上这个项目的可能性,包括地理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资金来源等。当然,有些简单事项的请示,只说明需要就可以了。2、请示事项紧接请示原因之后,具体写出请示的具体事项。请求指示的请求事项主要写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哪几种不同意,现状如何,并要求上级机关在哪些方面或哪几个具体问题上给予明确的指示。请求批准的请求事项写准备干什么,如何干,请求上级在哪些环节上给予支持工帮助,或请求上级批准承认,或请求上级拨款、或请求上级调配相应的人力、物力等。请求批转的请求事项,按照新《办法》的规定,应用“意见”行文。3、结束语请示的结束语一般在请示事项之后另起一行写。常用的结束语有:“以上事项,请明示”、“特此请示,请批复”、“特此报请核批”、“以上请示,请给予审核批准”、“妥否,请批复”、“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准”等等。请示应当在成文时期下一行处表明附注,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三、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报告的适用范围: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以及回答上级机关的询问或要求时所用的一种陈述性公文。《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二)报告的分类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又称综合报告,是用于总结工作经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或提出今后工作设想的一种报告。2、情况报告情况报告又称专题报告,用来汇报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或特殊情况、接办事项的处理情况等。情况报告侧重于写工作中某一方面的情况或问题,把事情的经过、原委、性质和对它的基本看法写清楚即可。3、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调查研究结果并报送领导机关作为决策参考的一种报告。调查报告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三)报告的拟写报告正文由报告导语、报告内容、报告结 束语三部分构成。报告导语。报告的开头先要说明为什么要写这份报告,概述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公文、什么指示或什么任务,本机关的执行、办理情况及结果如何,然后用“现将报告如下”或“现将汇报于后”之类的承启用语转入报告内容。报告内容。这是报告正文的主干部分。工作报告要注意写清开展某项工作的情况,包括主要过程、措施、结果、存在问题、今后打算等;情况报告要写清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性质、看法和处理意见;答复报告必须紧紧围绕上级的询问,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报告结束语。写在报告结尾处,另起一行,空两格。常见的结束语多写“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等。(四)报告写作的注意事项1、材料要全面、可靠。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其目的是让上级机关掌握全面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下级报告中的材料往往是上级决策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台此,报告中的事实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报告中不能用“据说”“传闻”“估计”“可能”之类的材料,也不能用未经核实的材料。2、观点要明确。报告中不仅仅有材料,还要有根据材料概括出来的观点。这一点很重要,即使是情况报告,也要有对有关情况的看法,不能模棱两可,骑墙观望。四、我厂上报的上行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往年度我厂上报的上行文中,有些上行文存在着请示事项的内容比较简单,论据不是很充分。建设性项目的请示文件中,社会效益的表述不明确或是没有说明,这样会显得上报文件的整体内容看起来比较单薄。今年上报的上行!文,基本克服了以前的不足,使文件的内容比较充实、论据充分、说服力比较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提高公文的质量,充分展示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员工深厚的文化素养。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2篇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完善和改革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对于贯彻宪法,有效发挥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的作用。检令通畅,上级检察院的工作部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2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宪法把检察机关的上下级关系确定为领导关系,有别于其他政法部门,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和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建国以来检察体制几经变化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中作出的正确选择。实行上下级领导体制。是检察机关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组织保证。但是。因为目前这种领导体制尚不健全,使得检察机关履行职责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制度不够规范,法律对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下级检察院拒绝接受领导的法律责任等均未作明确的规定。上级检察院难以对下级检察院实行有效的领导。如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办案工作的指示,有时得不到切实执行,甚至出现检令不畅的问题。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领导干部的管理缺乏保障,管人与管事相脱节,弱化了检察机关的上下级领导关系。制约了检察监督的力度。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司法体制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

一、完善检察机关领导干部的产生程序

目前,对于检察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行的是地方党委与上级检察院“双重管理,以地方党委为主”的体制。任命检察长、副检察长的提名权主要由地方党委掌握。上级检察院虽为“双重”管理之一方,但实际上难以有效地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宪法规定,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检察官法规定。对于人大选举产生的不符合法定任职条件的检察长人选。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有权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不批准。这些制度安排,对于保证各级检察长的法律素养,落实检察机关领导体制,进而保障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检察长产生的这一宪法和法律程序,是由检察机关承担的维护法制统一的职责和任务决定的,与其他政法机关“一把手”的产生程序是不同的。但这一不同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法律上也未落实到位。目前上级检察院在检察长产生程序中的作用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保障,与其领导机关的地位不符,与宪法关于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规定不一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了保障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具备较高素质,将检察长产生的党内程序与宪法规定的程序一致起来。并使这一程序在法律上得到具体体现。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结合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特点,应当在坚持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产生程序,以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领导和管理职能。具体改革设想是,赋予上级检察院对任用下级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等领导职务的提名权。在党内,建议规定,检察长人选由上一级检察院党组行使提名权,但须征得同级党委同意:副检察长人选,上一级检察院党组和同级党委均可提名,一方提名须征得另一方同意。同时,在法律上规定,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出,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后,由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副检察长的任免,由本院检察长提出,报经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批准后。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免。

二、完善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业务领导制度

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实行业务领导,是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的核心内容。由于检察机关领导体制不顺等原因,个别地方检察机关在办理某些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时,因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扰,该立案的不立案,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的不。该抗诉的不抗诉,或者消极履行对外地司法机关的协助、配合义务,违背了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责。对这些情况。上级检察机关有责任予以纠正。但实中,在一些地方曾经发生下级检察院对上级检察院的指令拒不执行,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的现象。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保障检察机关有效履行职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检察一体。上级检察官向下级检察官下达命令是基本的领导方式。

从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及其履行职责的现状来看,要保障检察权的依法公正行使,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必须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加强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业务领导,特别是加强高检院对地方各级检察院的业务领导。强化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的业务领导,最基本的前提是明确领导范围和领导方式。借鉴国外做法,结合我国检察工作实际,建议通过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上级检察院可以撤销、变更下级检察院的决定:上级检察院可以办理下级检察院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本院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检察院办理,还可以将下级检察院办理的案件指令移送其他检察院办理。对于上级检察院的决定,下级检察院必须执行,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下级检察院向上级检察院报告工作的制度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请示;请示行为;公文

公文种类繁多,仅国家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就有十五种,每一类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世间万物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公文也是一样,经过几千年的推陈出新,才逐渐演变成如今功能完备的公文体系。鉴古而知今,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总结借鉴、继承发扬,使我们如今的公文更适应当代公文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公文的追根溯源极为重要。但古今公文众多,食不厌精,在此仅对请示公文进行探究。

1 请示公文的源流与发展

古代公文中虽无正式规定请示公文,却有许多含有请示行为的公文。直到民国时期,请示公文正式出现,成为一个鲜明的分界线横跨在公文发展史上。

(一)民国前

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甲骨文为文字起源,但即使文字出现,也仅有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公文。此时连宽泛的上行公文也未出现。

周朝出现“事书”,被看做是现代请示的始祖。《颜氏家训》指出“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1]战国公文总称“书”,上行公文统称“上书”。当时虽无规范的请示公文,却有包含请示行为的公文存在于“上书”中。秦始,改书为奏,成为臣下上书的专用文书,一直沿用至清。同时上书仍使用,汉以后用法扩大,臣民上书,与奏并行。汉代定制礼仪,将“上书”分作四类,“章以谢恩,表以陈情,奏以按劾,议以执异。”除“章”之外,含请示行为的公文在“表”、“奏”、“驳议”中均存在。“疏”体文产于西汉,也盛于汉,又称“上疏”,沿用至清,汉朝“疏”就是“奏”的别称,有时 “上疏”。 “状”,也起源于汉朝,与“疏”同为两汉盛行的具有请示行为的公文。同时又增加了“启”。据刘勰所说:“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表明“启”是从奏派生出的,并且产生于汉,但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才会两汉无人用启,直至魏晋才盛行。[2]隋朝时,上行公文基本沿用魏晋体制,盛行的上行公文有“表”“疏”“状”几种,皆存具有请示行为的公文。唐有明确规定:“凡下所以逮上,其制亦有六:曰表、状、笺、启、辞、牒。”宋出现“申状”,后又有“呈状”出现。宋元之后,呈状成为请示行为公文的重要载体。明清时期,“呈”“呈文”“呈状”广泛使用,民国时期依旧如此。清康熙年间,给皇帝的上行文被统称为“奏折”,但具有请示行为的公文更常出现在“呈”“呈文”“呈状”中。

这些公文中包含报告、请示等行为,所以确定是否是具有请示行为的公文,要通过公文的结尾处语言、公文的内容以及公文的标题来确定。

根据公文结尾,出现如张居正《陈六事疏》:“伏乞圣裁”, 李密《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曹植《求通亲表》:“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之”等等,皆请求上位者批准、允许,具有请示行为。

根据公文内容,出现如班昭《为兄上书》请求兄长退休,诸葛亮《出师表》请求兴复汉室,庾亮《让中监表》请求不任中书监一职等有请求批准的内容,则表明具有请示行为。

根据公文标题,出现如羊祜《请伐吴疏》,刘毅《上疏请罢中正除九品》,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等从标题即可表明具有请示行为。[3]

(二)民国至建国前

1.民国建国及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定国号为中华民国。随之一切旧体制发生改变。1912年1月26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公文程式,“下级公署职员行用于上级公署职员,及人民行用于公署职员者,曰‘呈’”,“呈”成为请示行为公文的载体。

但随即,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至1914年5月26日,北洋政府大量更改原有体制,根据颁布的《大总统公文程式令》、《大总统政事堂公文程式令》、《大总统公布官署公文程式令》,公文分为三类十八种,例如“呈”“咨呈”等成为请示行为公文的载体。这期间袁世凯为复辟对公出调整。至袁世凯复辟失败,黎元洪接任总统,公布北洋政府第三次《公文程式》,“咨呈”复为载体,一直沿用至北洋政府覆灭。

2.南京时期

1927 年南京政府成立,政权一共存在了22年,在此期间《公文程式条例》的两次颁布两次修改中,均规定呈作为正式的上行文种, 用于下级机关对直接上级机关有所请求、报告、陈述, 或对上送达文件、物件、人犯, 或答复上级机关的查询。由此可见,此时请示行为公文存在于“呈”中。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

1931年11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下级对上级的中有“报告书”这一文种,具有请示行为。

1938年4月晋察冀边区政府行政委员会在其公布的《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中规定上行文有报告跟请示,请示是“请求上级答复问题时用之”。当时国共联合抗日,由于政府的旧式呈文难以体现陈述情况、请求答复的差异, 于是各根据地政权试行分设文种。请示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4]

1942年1月5日陕甘宁边区政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规定:“凡是下级对上级, 人民对政府有所陈述、请求、要求的, 一律用呈文”。

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草案)》规定下级对上级有所请示或报告事项时,用“呈”。

(三)建国后

建国初期,请示与报告合并为“呈”。至1951年9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上行公文仅有“报告”一种,规定“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用报告”,请示包含在报告中。

1956年10月22日,为了划清各类公文的使用界限和范围,国务院秘书厅在《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明确分设请示和报告两种文体,并对使用范围作出规定。至此,请示公文正式定型。

之后颁布的各个《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共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规定中,均设有“请示”这一上行文种。[5]

现最新的于2012年7月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2 总结

通过对请示公文发展的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在请示未正式出现以前,作为具有请示行为的公文载体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从繁入简的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先秦时期,社会生活水平低下,战乱不断,正式公文的出现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民族统一后,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公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开始进步。然而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外族压迫,封建社会的瓦解也造成了文化的巨大动荡,民国的建立也带来公文的改变,简单而不冗杂。

社会的变化发展与经济文化思想等息息相关,虽然请示只是一类小小的公文,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小小的文种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萌:《我国最早的上行公文及其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

[2]刘保忠、雷腊梅:《中国古代的奏疏体公文浅论》,秘书之友,1991年12期。

[3]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张瑞年:《现行当政公文主要文种源流浅探(下)》,应用写作,2000年09期。

[5]李昌远:《中国公文发展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4篇

应用写作中按照行文关系、文件去向,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上行文。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的发文,如请示、报告。其行文方向有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越级行文三种。

1.逐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行文,是上行文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除特殊情况外,下级机关一般均应向直接上级机关行文,以保持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2.多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在必要时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和更高一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这种行文方式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如遇有重大问题时才可使用。

3.越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在非常必要时,越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而向更高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这种方式只能在下列特殊情况下采用:

(1)由于发生特殊紧急情况,如严重自然灾害等,逐级上报会延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的问题;

(2)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请示多次,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3)隶属下级机关与上级机关之间有争议而无法解决的问题;采集者退散

(4)上级机关交办的,并指定越级上报的事项;

(5)对上一级机关进行检举、揭发的问题;

(6)询问与请示极个别的、必要的具体问题等。

平行文。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如通知、函。

下行文。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如命令、指令、决定、决议、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等。

(二)下行文

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向所属的下级机关的行文。其行文方式有逐级行文、多级行文、直达基层行文三种。

1.逐级行文

即采取逐级下达的方式或只对直属的下一级机关行文:

2.多级行文

即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向所属的几级下级机关行文。

3.直达基层行文

即上级机关直接向最基层机关行文.采用这种方式行文的多是无须保密的普通文书。

(三)平行文

平行文是相互没有隶属关系的同级机关或者不属同一系统的机关之问的行文。这是不分系统、级别、地区、性质的机关之间的行文。机关之间需要彼此联系工作、沟通情况时,可以使用函、知照性通知等文种。

(四)泛行文

主要是指公文可以同时上行、下行或者平行,还向社会公布。行政公文中的公告、通告即属于此类。

公文格式构成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传导,三个维度,对症下药

信息传导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情况的反馈、工作环节的协调、工作绩效的评估都离不开信息的传导,可以说,离开了信息传导,企业管理将无从谈起,因此,对企业管理中的信息传导进行研究,对强化企业执行力建设、提升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中信息传导的维度与方式

企业管理中的信息传导,大致可分为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上下维度体现的是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互动,其对应的传导方式,包括请示、报告、批复,以及会议宣讲、总结汇报、奖惩考核等;左右维度体现的是平级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由于不涉及层级关系,其方式较为广泛,会议协调、电话沟通、口头联系、文件往来等会被采用;前后维度是沿时间轴的信息传导,体现为过去行为对现在的影响、现在行为对未来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心理预期。

事实上,企业管理中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影响的系统,某一事件引起的信息传导往往并不局限于一个维度,而是在两个甚至三个维度同时发生,比如完成销售目标,在上下维度上,包括了指令下达、工作部署、检查考核;在左右维度上,包括了部门、员工间的协调;而目标的制定及其完成情况对以后工作的影响,则体现了信息沿时间轴的传递,属于前后维度的范畴。

二、企业管理中信息传导的特色分析

企业管理中信息传导的效果,在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上往往呈现出各自不同特色。

在上下维度上,因为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信息的传递在上下两个方向上往往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自上而下的信息传导十分迅速:领导提出要求,下属马上落实;上级部署工作,下级立即行动;上级索要总结,下级按时报送。信息传导的迅速程度,与企业层级间的控制力呈现正相关关系,层级间的控制力越强,反应就越为迅速。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就要受到许多制约,下级呈送给上级的请示、报告,上级可以根据轻重缓急依次处理,而不必马上予以回复。

上下维度上信息传导的特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信息传导环节间的主从关系明确、利害关系清晰。在这个维度上,上级对下级有着主导权、考核权,如果下级对上级的信息要求不迅速回应,将会面临利益的损失;而下级对上级则是被动、服从的关系,上级回应稍微慢一点,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立即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由于企业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一个上级要面对多个下级,对于上级和某一个具体的下级来说,其信息处理量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状态,“即刻回复”事实上也很难做到。

基于上下级间特定的利害关系,在上下维度的信息传导上,蒙蔽很容易发生。领导一声令下,下面群起响应,其中多少真心?多少作秀?领导往往很难判断。总结汇报是一种信息反馈手段,但也很容易流于形式,比如上级就部署的一项工作要求下级报送总结,可以想象,不管实际工作做了没有、做了多少、效果如何,下级一定会在总结中极力展现自己的成果,而不是分析自己的过失,更不会直截了当地报告自己尚未开展此项工作;实地检查也是一种信息反馈手段,但从利害关系上看,有选择地展示现象几乎就是下级的本能,上级要想看到真相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左右维度上,由于大家都是平级,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在表达自己意愿、反映工作进度的时候少了上下级间的顾虑,信息的传导相对比较真实,但是同样地,因为缺少了上下级间的那种强制力量,由于工作性质、处事风格、人际关系等因素,信息沟通还会存在不平衡甚至是障碍;如果存在利益的冲突,参与者在信息传导中还是会有所侧重和选择。

左右维度的信息传导最突出的问题是协调。我提供的信息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而你所需要的信息我又不是很清楚;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信息沟通的不畅往往会对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对于上下、左右维度,前后维度的信息传导具有相对隐蔽性。以往工作的经验、思想观念的惯性,以及对工作前景的预期,这些因素大都会以隐性的方式对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如:“我们一直就是这样,从来没有失误”、“这件事从来没有人做过,估计很难成功”、“这项工作正是我们展现才华的机会”、“这是影响公司命运的关键项目”,这些信息的传播,都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对策与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中信息在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上的传导各有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企业工作的绩效。事实上,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常常在三个维度上同时发生,而他们的共同目标,则是企业目标的达成,因此要增强信息传导的有效性,就要针对三个维度上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

上下维度上,要注重实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上级,对自己工作要求的效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否则只会收获一大堆漂亮的谎言,与其费时费力地去造假、赏假,还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情;作为下级,要提高信息传送的质量,帮助领导在芜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提高沟通的效率。

左右维度上,要注重机制。平级间的工作协调,关键是形成顺畅的沟通机制,一件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一定要有一个负责人或牵头的部门,如此才能使信息流的传导更加精准、有效,避免互相扯皮,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

前后维度上,要思虑深远。过去、现在、未来,是一条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链条,过去是曾经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历史,企业的任何一项决定、任何一个举措,都会在企业的发展史上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记,因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思虑周全。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上下级行之间的联系,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加速信息传递,指导和推动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级行必须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请示报告制度。下级行要按期、如实向上级行反映情况、报告工作;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请示报告要及时答复和处理,并组织好工作信息交流。

二、请示

第三条下级行要求上级行指示或批准的事项称请示。

第四条请示报告必须一事一报,在标题中写明“请示”字样,以便于上级行及时研究处理。不能在其它报告中夹带请示,以免延误工作。

第五条请示报告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不得越级请示,对越级上报的请示,不作批复。

第六条对国务院各部直属项目和下放直供项目以及总行戴帽下达的贷款项目,经办行在拨款或贷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请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或计划单列市(区)分行(包括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各分行),向计划单列市(区)分行的请示事项,应同时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重大请示事项可抄报总行,总行认为有必要答复的,主送各分行,抄送请示行。

第七条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请示,要及时办理批复,不得拖拉积压。遇有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短期内无法批复的问题,要以电话或便函及时通知请示行。

第八条下级行需要由总行与主管部门联系、了解的具体业务问题,包括:(1)下达拨款限额、贷款指标方面的问题;(2)年度投资计划或拨款、贷款计划的下达和调整方面的问题;(3)有关执行主管部门规章制度、通知规定方面的问题,等等。均以便函作为查询事项,不作为请示。总行对查询事项,均以便函或电话答复查询行。

三、报告

第九条下级行向上级行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对下级行的各种报告,一般不作批复。

第十条工作报告。下级行向上级行汇报一定时期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准备采取的措施和今后工作安排等情况的报告,称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应由报告行的领导人主持起草,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要提到政策思想高度,避免叙述过程,罗列数字,堆砌事例。文字最长不超过5000字。

工作报告每半年报送一次。各分行应于当年7月20日和下年1月20日前分别向报送总行上半年工作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一式二份。省会所在地分、支行和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行的工作报告,在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的同时,抄报总行一式二份。

第十一条专题报告。下级行就某项工作或专门问题向上级行所做的报告,称专题报告。

各分行应当按月向总行分别报送基本建设预算执行情况和信贷收支计划执行情况的专题报告。此类专题报告应在每月终了15日前报到总行。

各级行应就某一个时期开展中心工作的情况或工作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例如,投资规模、工程造价、建设周期、投资效果、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不定期向上级行做专题报告。

各分行的专题报告,均报送总行一式二份。

第十二条专户报告。经办国家确定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施工企业(后附名单)的行处向上级行报送的有关重点单位情况的报告,称专户报告。

专户报告主要反映:(1)建设单位在项目安排、投资分配、资金安排、拨款或贷款支用、建设进度、投资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施工企业的生产施工、财务成本、资金运用等计划安排和执行情况;(2)反映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的情况、经验和问题,节约或浪费的事例,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的预测;(3)各行在管理重点项目中开展的主要工作,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改进工作的建议。在建设项目或重大单项工程建成投产后,经办行应对该工程的资金使用、工程造价、投资效果以及建设中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向总行作完整系统的报告。

专户报告的内容力求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每次报告要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说清楚一、二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有关基本数字可以用表式反映,不要在报告中简单罗列情况,要有分析、有比较,既要反映问题,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

专户报告为季报,季度终了后十天内由经办行报送总行一式二份,同时抄报各有关分行。

第十三条工作简报。各级行向上级行反映主客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下交流工作经验的简要报告,称工作简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也可以分别编写《情况反映》(以对上为主)和《工作简报》(以对下为主)。

工作简报应以“简、短、快、准”为特点。即内容简明扼要,突出当前中心工作;文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反映问题、交流经验要及时、迅速;情况要准确。

工作简报为不定期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和各省会所在地分、支行的工作简报报送总行一式三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办公室应当编发《工作动态》(名称可自定),向本行领导反映所属行发生的重要情况。《工作动态》每周至少编发两期,有条件的分行可每日编发动态。《工作动态》应逐期抄报总行办公室一式二份。《工作动态》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强调“短、频、快”,文字简短,说清问题;反映要勤,不求积攒成批;传递要快,不误时机。信息内容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善于捕捉各方面的新动向、新情况、新经验。

四、附则

第十四条各级行上报的工作报告、工作简报、专题报告,应当同时报送同级党政领导部门;各级行向地方党政领导部门报送的重要报告,也应同时抄报上级行一式二份。

第十五条本制度规定的各类请示、报告的执行情况,由各分行办公室负责催办和督促检查。

第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可根据本制度制订补充规定。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7篇

一、我国现阶段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现状

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大产生并对其负责,表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只对宪法和法律负责,对人大负责。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特性决定了人民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中的独立地位,它依法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而不附属于其他机关。《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以上规定表明:人民检察院在依法行使法律监督职能时只接受同级人大和上级检察院的双重领导。但基于宪法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及关于“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范围内的工作”的相关规定,致使在实际运作中,形成了地方检察机关以接受地方党委领导为主,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为辅的不科学局面。主要表现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地方检察机关党组作为各级地方党委向检察机关派出的组织机构,对检察机关进行领导,讨论和决定检察机关的重大问题。检察机关党组成员由地方党委指定,必须服从地方党委的领导。二是地方党委设立分管副书记、政法委,负责具体领导公、检、法等政法工作,对个案具有组织研究协调的相关职能。三是地方党委通过对检察机关党组成员和检察人员的任用、考核,听取检察机关有关工作汇报,协调编制、基建、经费、装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对检察机关事实质上的全方位领导。此外,地方检察机关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就自然而然形成当前中国特色式“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的检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这是在中国国情大环境下形成的,在特定时期内,对我国检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法制意识的提高,人民对司法公正、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检察机关现行“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的领导体制导致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严重受到制肘,不能很好的体现人民所期盼的司法公正和公平正义,这使得检察机关现行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弊端日渐凸显,亟需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检察机关现行上下级领导关系存在的弊端

我国特有的“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上下级领导关系,是检察机关依法有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组织保证。但是,目前这种领导体制尚不健全不科学,其弊端日渐表现为:一是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制度不够规范,没有从法律的高度对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以及下级检察院拒绝接受领导的法律责任等均未作明确细化的相关规定,上级检察院难以对下级检察院实行有效的领导。二是以地方党委为主的双重领导体会制导致检察权的风向化和地方化,这就会造成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许多地方形成了不成文的“党内审批制度”,查办不同级别的领导,需要报请上级党委领导同意,这使得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受制于地方党委而放不开手脚。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与其他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也容易产生检察权地方化的问题,使国家设在地方的检察院变成了从属和听命于地方的“政治工具”。三是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导致检察权行政化。在检察官的提拔、任用和调动上,一些地方党委事先不征求上级检察院党组的意见,或在上级检察院党组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行任免和调动检察官,想调就调,随意任免,导致检察机关用人更加紧张。四是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拌路石。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基层检察院2005—2007年三年体制改革》方案、2006年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工作的决定》,两者都重点提出了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从2005年起,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等部门对检察机关相继签发了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但是,直到现在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的改革仍停滞不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党委不同意司法体制垂直管理,仍坚持所谓协管,这就为检察机关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增设了无形障碍。

三、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建议

宪法第132条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这样规定目的在于保证全国检察机关集中统一行使检察权,有效监督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但现阶段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却遇到众多困难,我认为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规定,而在于没有依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检察机关领导体制。为此,若要从根本上完善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我认为最佳选择是实行省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即实行“省级以下检察机关直接领导”体制。 “省级以下检察机关直接领导”,是指在检察系统内部,要重点突出省级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作用和领导地位。即省人民检察院对上接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对下逐级领导市、县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加大对市县级人民检察院直接领导的力度,弱化地方党委领导,逐渐形成“上级院领导为主地方党委领导为辅”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检察机关上级上下级领导体系。要使“省级以下检察机关直接领导”这一构想能够得以实现,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在干部管理上,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上级管理为主、地方提名为辅的方式。将市县两级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提名和任免权归上级检察院,或者上级院和地方党委均有对市县两级检察院的主要领导的提名和任免权,但任何一方在提名和任免决定前必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方可,未征得另一方同意的单方面提名和任免视为无效行为。这可使地方检察机关消除因怕办案而丢职位的思想包袱,从而放开手脚真正依法独立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反腐败力度,进而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正与党的十报告所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相契合。

(二)在经费保障上,实行“地方足额上缴,中央财政统一拨付”或“地方足额上缴,省里统一拨付,系统层层下发”的检察经费保障模式。这样,两级检察机关的经费才可能不打折扣的拨付到位。构建中央或省级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市县两级检察院的行政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等用于检察事业的应支出费用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或省级检察院承担,省级以上各级检察院的财务支出费用统一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专项列支。这就解决了地方财政以经费控制基层检察院的问题,基层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活力就能得到极大地释放,基层检察事业也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在检察工作上,各级检察机关既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工作,也向同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没有违反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也没有违的十所提出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相关论述。而是更加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党对检察机关的领导,更加有利于检察机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实行省级以下检察机关直接领导制度,市县两级检察院党组主要对上级院党组和同级人大及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就重大事项及案件向地方党委请示汇报,这样才能确保检察机关强有力坚决地打击职务犯罪,才能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才能实践党铲除腐败的决心。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8篇

下级糊弄上级为何成为流行病

评述由头

矿难瞒报。2010年12月7日,河南省渑池县果园乡的渑池县巨源煤业有限公司在复工前隐患整改期间井下南区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 “15万吨的煤矿,规定最多下井29人,却下了82人,最初说是15个,后来说33个,45个,最后又58个,又82个,更改、瞒报扯出一连串数字,让政府的一点公信力都没有了!”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说,隐瞒,甚至私自藏匿尸体,让这起事故变得极其恶劣,“可恨、可气、可恼火”!

应付检查。2010年10月19日,河南媒体报道,安阳县一乡镇,在当地乡干部的组织下,短短一两天的时间就“突击”种下了数千棵杨树苗。种树村民提出此举完全是“为了应付省里检查”,对此该乡乡长表示,安阳县确实在争创林业生态县,近期省林业部门也有可能要对乡里进行检查,但此次种树,是“补植补种”,并非应付检查。

形象工程。2010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广西平乐县为完成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强制要求高速公路边村民出钱粉刷外墙,多则上万元,最少也要一两千。许多村民家庭困难拿不出钱,政府要求,即使贷款也要刷墙。媒体曝光后,平乐县县长公开认错,向受到伤害的群众道歉,并表示已经制定整改措施。

又到年底了,各种年度考核、总结、盘点、来年规划,都在陆续进行着。人民论坛记者跟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交流,他们都说“最近快要忙死了”,要赶制各种报告,既要帮领导写报告,还要帮下面的村镇写报告,因为下面交的报告达不到上面要求,与其等着下面写,不如自己直接操作。但是不了解情况怎么写呢?笑答,“那只能编啊”。

为什么会出现“工作做在嘴上,做在文件里,做在报表里,做在汇报材料里,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情况?为什么矿难瞒报、应付检查、形象工程等下级糊弄上级的行为会流行?为什么会出现“水淋淋”的统计数据?官场下级糊弄上级的风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利弊?如何治理?

“下级糊弄上级”表面上看是下对上的关系,可是,但凡两者关系,就有四种状态:上下皆有益、下益上不益、上益下不益、上下皆不益。

上下皆有益

一个巴掌拍不响,下级糊弄上级一般被认为是下级的毛病,其实这与上级的关系也不小。我们党建党近九十年,执政越六十年,一些治国理政的套路很多已成定式。久而久之,上级和下级都谙熟其中奥妙,对某些只要不出大漏子的问题就睁只眼闭只眼,彼此心照不宣了。

比如,在的时代,隔几年就搞一次“运动”,而现在隔几年就搞一次“活动”。应该说,这些“运动”和“活动”对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初期“轰轰烈烈”,中期“扎扎实实”,后期“热热闹闹”。时过境迁后,不少人就忘得“干干净净”,谁又记得当时的“典型”,谁又记得当时的“经验”?

又如,每次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上级首长到地方“走马观花”,地方首长到基层“酒肉伺候”。各种检查评比,不是标准不好,也不是程序不好,而是人性不好。下级知道如何糊弄上级,上级也知道如何糊弄自己。下级少了点扎实工作的劳顿之苦,少了点受批评指责的仕途之险;上级少了点深入调查研究的劳顿之苦,少了点批评指责的得罪之险。这样上级省心,下级不费力,二者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下益上不益

一般说的“欺上”是指下级欺骗上级,是一种下益上不益的搞法。民间有首打油诗:“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XXX。XXX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种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从行政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一是“投机取巧”,二是“好大喜功”。前者表现为一些下级干部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甚至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后者表现为工作上急功近利,只注重短期行为、轰动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扭曲了个人的发展,也带坏了社会风气。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难以根治,但我们党又一直在努力克服。总的说来,“欺上”容易破坏次序,搞坏规则。

为了使上级在与下级关系上牢牢把握主动权,上级就要比下级眼界更开阔一些,思路更开阔一些,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上益下不益

不要认为欺上只有下级受益,上级吃亏,只要上级通过看清欺上现象,认识下级;通过打击欺上现象,匡正风气,上级就能受益。现在“欺上”现象可以成为一个潮流,还在于上级治理“欺上”的下级时,手下得不重。曾几何时,对干部当官做老爷深恶痛绝,并下工夫治理,那个时代当干部还真得提心吊胆。但这些年一些干部似乎肆无忌惮,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滋长了和形式主义,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对群众态度生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解决这个问题,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对“欺上”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欺上”分子的处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此类现象得以发展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打击此类现象必须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既要抓好当前工作,又要有长久作战的准备。

上下皆不益

从历史上看, “欺上”一般都不是一件最终上下有益的事情。上级在下级欺瞒中受到损失,下级在欺瞒上级中暂时得到便宜,但最终受损于此。这里给同志们讲讲李斯的故事。

话说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成后到秦国寻求出路。到秦国后,李斯受到吕不韦的赏识,进而有机会游说秦王,因此被秦王重用,入秦为相。他主张废除天子以爵土分封于人的制度,确立郡县制,施行禁书令,统一文字,在辅佐秦王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上功不可没。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出巡到沙丘,因病重而死。赵高说服李斯,两人合谋伪造诏书,将始皇长子扶苏赐死,又杀害大将军蒙恬,立昏庸无能的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赵高得势,李斯不满,于是赵高编造了一套李斯想密谋造反的罪状,并呈给二世皇帝。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在咸阳街市上被腰斩,祸及九族。不久后,秦朝亦被灭。

后人感叹道,李斯不欺上瞒下就没有胡亥的登基和秦国的灭亡,也就没有自己惨遭腰斩的厄运。将此事说得最透的当属《史记索隐》:“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正监督领导独立审判法的价值

据中国新闻社2003年12月2日报道,四川省高级法院新闻发言人近日通报了该省两起司法丑闻:富顺县法院经济审判庭副庭长杨跃因枉法裁判被判刑,自贡市中级法院审判员郑琦因违反审判纪律受处分。这位新闻发言人就此表示:“省高院对敢于碰‘高压线’敢于违反禁令的,将坚决严肃查处”。在人们眼里,四川省高级法院与司法腐败坚决斗争的态度和自揭家丑不护短的做法确实可嘉。的确,四川高院针对司法腐败,查处违纪法官的做法令人拍手称快,但是这种做法是否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原则精神呢?值得大家去深思。

一、法的公平与公正之价值

据我国第一部字书,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的有关记载,他对法做了如此解释:“法字平之如水,故从水;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水表示法像水一样公平,去的意思是除去、驱除,因此,法的本意就为公平、公正、正直。①而法的价值是指法律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的基本性能,即法律对人的有用性。法治不能淹没人文精神,人始终应是世界的主体,人永远需求公平、自由、正义、效率等价值。②

庞德认为公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罗尔斯认为公正是指人们之间利益的划分方式与分配方式;博登海默认为公正是指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要求。而我认为公正是指人们之间权利和利益合理分配关系,且这种分配(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必须都是合理的。司法是社会公平的最后底线,而司法审判则是维护这道底线的具体行为。伴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浪潮的深入,把诉讼公正作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首要价值取向,其原因表现在:(1)诉讼公正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完善和发展;(2)只有诉讼公正,才能实现实体法律的振兴;(3)诉讼公正不仅解决个案的意义,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4)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决定了诉讼公正是公正、公平和正义的最终保障手段;(5)同时,诉讼公正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的公平与公正之价值既然如此,那么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这种“领导关系”是否符合法的公平与公正之价值呢?

二、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宪法》第127条第二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热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人民法院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审判监督关系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审判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不服的上诉和抗诉案件。(2)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3)下级人民法院认为自己受理的案件案情重大应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将案件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认为自己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有错误,可以请求上级人民法院再审;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移送的第一审案件和请求再审的案件。(4)最高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监督权除上述外,还体现在可以判决或核准死刑案件上。

监督关系不同于领导关系,就司法的组织结构和程序而言,两者的区别在于:监督意味着上级法院仅仅可以依职权就下级法院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审判结果作出维持、变更或撤消的决定,至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权和各级法院的指定管辖权,则是有关法律对上下级法院关系的特别规定。而领导关系则意味着下级必须听从上级的命令,上级对下级的业务、人事、财务等各方面都有决定性的管理和指令权。

在很多人眼里,法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关系,上级法院的人员,随时可以“旁听、指导”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在法院内部,院长、庭长可以随时干涉任何一个案件的审判工作。庭审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经常庭厂和院长汇报、请示案件的有关情况,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有关案件的进展情况。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建议:法院要取消两个制度,即取消庭审法官向庭长、院长汇报请示案件的制度和取消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制度。

伴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浪潮的深入和审判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审判权力正在真正的为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所有,承办法官向庭长、院长汇报请示案件的情况越来越少。即使极少的汇报案件,院、庭长也只提供参考意见,或者建议向审判委员会提请讨论,决定权仍在合议庭和独任法官手中。相反地,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多,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制度,在我国有关法律中并未明文规定,但这种情况却一直存在。其存在的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案件本身疑难复杂,审判人员不能径行裁判,需要向上级法院请示。(2)一般认为上级法院业务水平高,法官素质高,对疑难复杂的案件能够给予正确的答复。(3)一般经过请示报核的案件,即使当事人不服上诉,也多是维持,很少发回重审或改判。(4)按上级法院答复制作的裁判文书,即使最终证明是错误的,承办人也会免受错案责任的追究。(5)由于地理上的优势,上下级法院之间存在着经常的业务往来,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两级法院之间感情上的亲近,请示、汇报成为家常便饭。(6)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公民、法人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诉至法院的各种新类型案件日益增多。有的法律关系复杂,有的适用法律困难,于是有的法院和审判人员就采取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上一级法院进行请示报核,并把上级法院的答复作为裁判的依据。而实践证明,这种请示汇报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1)不利于提高法院的业务水平和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法官应是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人员(犹如足球场上的裁判),按照我国《法官法》的要求,法官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学历和审判经历,因此,法官应具备独立办案的资格,能够胜任解决处理各类案件包括疑难复杂案件。而且我国《民事诉讼法》有这样的规定:法官适用简易审判程序解决不了的案件,可以采取普通审判程序;法官独任审判解决不了的案件,可以采取合议制;如果案件还是不能解决,法官可以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另外,根据我国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已经把一些影响重大或性质特殊的疑难复杂案件规定由中级以上法院管辖。所以,动辄将疑难复杂案件拿到上级法院去请示报核,不利于提高下级法院的业务素质,也不符合法律对上下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的分配。(2)使两审终审制度流为一种形式,变相剥夺了上诉人的上诉权。我国设立二审终审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一审的错误裁判得到及时的纠正,借以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并使得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判。而上下级之间存在的这种“领导关系”使两审终审制度流为一种形式,“一棍子打死”,变相的剥夺了上诉人的上诉权。另外,案件经过请示报核,再到上级法院作出答复,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延长了案件的审限,也不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诉权。(3)不利于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为了加强审判人员的责任心和贯彻执行《国家赔偿法》,各地已陆续推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但如果法官裁判的错误是经过向上级请示后造成的,那么就很难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为案件下级法院的承办人会以案件已经过“请示”为由而开脱责任,而上级法院的答复人也不会受到追究,他们往往会以自己不是案件的承办人、下级法院汇报案件情况不清为由推卸责任。此外,上级法院一般也不把答复下级法院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依据。

(4)这种“请示”不符合当今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公正和效率是21世纪法院工作的主题,③从传统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现代的控辩式诉讼模式过渡,达到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兼顾,是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要求。民事、经济、刑事、行政诉讼都逐步要求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宣判,改变过去那种先定后审的情况。如果再事先请示报核,不仅时间上不允许,材料上也难以办到。特别是一些诸如公诉案件,如果检察机关采取“诉讼状一本主义”,只是提交书和证据目录,则对案件审理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事先就不会知晓,即使在审理中遇到了疑难问题,在当庭宣判的情况下也是无法去请示的。

案件请示制度使上级法院直接参与了一审案件的审理,破坏了下级法院在审理中的独立性,并且变相剥夺了上诉人的上诉权,使二审终审制度沦为一种形式,增强了下级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对上级法院的依赖性,使上下级法院间带上了浓厚的行政依附色彩,导致上下级法院之间这种监督关系流为了一种形式,进而影响到了案件的公正判决。因此,有必要对法院独立审判原则作重新界定。

三、法院独立审判原则的重新界定

马克思曾说过:“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在我们现实司法实务中,法院审理案件不仅有现实上的层层报案、领导把关,还有法律上明文规定的审判委员会。但是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逐步取消庭长和院长把关制度,使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真正成为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审判组织,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共识。事实上,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独立审判或法官独立审判,理论上是成立的,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独立审判原则是否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审判活动中的独立呢?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理论界也未曾过多的关注,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误解。景汉朝先生认为,独立审判既包括法院对外部的独立、内部的独立——法官独立,也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上级法院不得干预下级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判,对下级法院只能依法定程序行使监督权,如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而不能行使领导权、指挥权等等。④本文在上述部分中已经论述过法院上下级间的关系(法律上和现实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因此,我们在关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一下法院的独立审判。我们不仅要明确法院对外部的独立,更应该明确法院内部的独立,法官的独立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四、弃“领导”而还之“监督”

有人或许认为,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就案件疑难复杂问题予以请示,可以减少审判错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但我们能否为此而牺牲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针对法院间存在的请示报核制度,我提出几点参考意见:(1)加强主审法官责任制。在审判长的选拔上,应该贯彻我国《人民法院审判长选任办法》,严格执行选任原则和选拔的条件。同时加强主审法官的责任。(2)下级法院及其审判人员对待请示应该慎重,请示应严格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级法官应不断加强法律理论、实践和业务学习,提高处理疑难案件的能力。不能光依赖于向上级法院请示。即使错误裁判是经过请示的,也要追究其承办人的责任。(3)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请示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答复。对案件事实不清的案件一律不予答复,对法律事实关系相对简单,下级法院经集体研讨后完全有能力自己作出决断的案件,则不必答复。在不宜就具体案件作出书面结论,只应提供参考性法理意见时,应说明此意见不作为裁判的法律依据。(4)加快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步伐,法应适时而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司法审判在很大意义上追求的是公平与公正,因此,我们必须对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的界定。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浪潮的深入,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我们法律学者、法律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级别管辖的划分,上下级法院应该在其权限内各司其职,而不应该超越其权限行事。诚然,公正和效率是21世纪法院工作的主题,但是我们不能够只为了效率而紊乱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把公平、公正弃之一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好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1]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杨立新主编:《民商法前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杨立新主编:《审判方式改革实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5]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

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第10篇

为贯彻落实总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精神,加强审计监督和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财政一般预算资金、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和上级、本级专项资金。

第二条市审计机关按照上级审计部门和市政府工作部署,每年年初编制当年审计项目计划,报市政府审核后下达。

第三条市审计机关对收支额度较大部门的资金和涉及民生的重点资金加强审计跟进监督。在跟进监督中,重点审计一级预算执行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二级预算执行单位延伸审计。

第四条审计监督财政和地税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

(一)市财政预算资金收缴、分配、拨付、使用情况。

(二)上级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管理、使用情况。

(三)地方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情况。

第五条审计监督预算执行单位的主要内容:

(一)财政收支的真实性、效益性。主要检查制度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情况,监督预算内外资金(包括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等)的核算和使用情况,对专项资金、专项经费、办公费等支出情况进行对比和效益分析。

(二)新增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二级预算执行单位收支的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审查占用下级单位资金和物资、强行向下级单位摊派(报销)费用、与下级单位串通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向上级单位缴费,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第六条实行项目必审制。对于所有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市审计机关一律出具审计报告和竣工决算审计决定,作为市财政部门批复项目竣工决算和拨付余额的依据。

第七条实行项目分类跟进审计制。对重点跟踪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对计划审计项目,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对市政府交办专项审计项目,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审计。

第八条对于上级批量下达、数量较多、地点分散的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市审计机关采取专项审计、批量报告的办法开展审计;对于投资较小的项目,坚持随到随审。新晨

第九条对于时效性强、群众关注、市政府交办的项目,市审计机关组织专业审计组开展专项审计。对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的政府投资项目,市审计机关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审计,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第十条每年11月,市审计机关会同市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落实年度审计计划,按计划实施竣工决算审计。

第十一条市审计机关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项目审计结果,必要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每年年初,市审计机关与市发改、财政等部门会商后,安排专项资金审计计划。同时,根据市政府安排,及时对上级和本级政府下拨的应急专项资金、临时追加的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掌握资金到位情况和使用进度,并向市政府报告情况。

第十三条市审计机关每年向市政府报告一次专项资金审计情况,并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

第十四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市审计机关要将被审计单位领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作为审点,审计报告存入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备案。

上一篇:知识竞赛开展情况报告范文 下一篇:上级部门整改情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