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0:00

雾凇教案范文第1篇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雾凇教案范文第2篇

备课前首先得摸清学生情况、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开始备课。备课顾名思义,以“课”为主线,重在“备”。

一、备课基本方法

1、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2、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3、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4、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5、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从开始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可采莲,何田田!戏”。于是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3、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雾凇教案范文第3篇

一、摸清底子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情况。只有明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对本学科的兴趣程度、学生个性发展空间才可能从容面对全班学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道德水平的不同,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后的课堂教学,才能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按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不同深度的课堂活动,以求得各类学生在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促使优等生更加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后进生在心理上也会感到教师也在时时注意和关心他们,以增强他们赶上全班整体水平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吃透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现实的理解,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的所有教学可利用资源,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三、编写教案

这里所说的编写教案,决非是抄写教案。虽说写教案不等于备课,但备课绝不可能不写教案。做任何事,成功的前提都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工作,教学这项系统的工作更是如此。当我们摸清底子吃透教材之后,必须把自己确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梳理成章记录下来。这是教师的先期备课工作。

四、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应是教师每篇课文、每堂课上课前的备课。是对自己已编写的教案进行二次梳理。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不同学情,围绕课程目标小范围地修订自己的教学方案。

1.课前备课的方法

第一,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第二,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第三,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第四,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第五,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2.让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方法

第一,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第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从开始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可采莲,何田田!戏”。于是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第三,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雾凇教案范文第4篇

一 摸清底子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情况。只有明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对本学科的兴趣程度、学生个性发展空间才可能从容面对全班学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道德水平的不同,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后的课堂教学,才能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按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不同深度的课堂活动,以求得各类学生在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促使优等生更加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后进生在心理上也会感到教师也在时时注意和关心他们,以增强他们赶上全班整体水平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吃透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现实的理解,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的所有教学可利用资源,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三 编写教案

这里所说的编写教案,决非是抄写教案。虽说写教案不等于备课,但备课绝不可能不写教案。做任何事,成功的前提都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工作,教学这项系统的工作更是如此。当我们摸清底子吃透教材之后,必须把自己确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梳理成章记录下来。这是教师的先期备课工作。

四 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应是教师每篇课文、每堂课上课前的备课。是对自己已编写的教案进行二次梳理。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不同学情,围绕课程目标小范围地修订自己的教学方案。

1.课前备课的方法。第一,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第二,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第三,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第四,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第五,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2.让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方法。第一,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第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从开始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可采莲,何田田!戏”。于是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第三,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雾凇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有效备课 实践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是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的升华;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体现;是教育情感与教学热情的投入,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很认真地准备了一堂课,在上课时学生们却不认真听课,细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无法推进。学生上课时没有激情,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抑或一堂课上的很有激情,却上得很拖沓,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学效率不高。如此一来,如何有效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思考,有效备课逐渐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我想,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应是老师们备课时最先要思考的问题。

一、摸清底子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情况。只有明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对本学科的兴趣程度、学生个性发展空间才可能从容面对全班学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道德水平的不同,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后的课堂教学,才能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按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不同深度的课堂活动,以求得各类学生在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促使优等生更加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后进生在心理上也会感到教师也在时时注意和关心他们,以增强他们赶上全班整体水平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吃透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现实的理解,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的所有教学可利用资源,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三、编写教案

这里所说的编写教案,决非是抄写教案。虽说写教案不等于备课,但备课绝不可能不写教案。做任何事,成功的前提都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工作,教学这项系统的工作更是如此。当我们摸清底子吃透教材之后,必须把自己确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梳理成章记录下来。这是教师的先期备课工作。

四、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应是教师每篇课文、每堂课上课前的备课。是对自己已编写的教案进行二次梳理。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不同学情,围绕课程目标小范围地修订自己的教学方案。

1.课前备课的方法

第一,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第二,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第三,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第四,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第五,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2.让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方法

第一,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第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从开始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可采莲,何田田!戏”。于是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第三,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雾凇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备课 教学程序 预习导入 模拟讲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精心备课,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是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从教学程序上做好备课工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能随心所欲,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前设定好规则,设定好路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步入知识的天堂。我认为备课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语文是一个知识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以前的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设计好教案;提问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小学生,提问不仅仅可以提示他们注意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所以认真设计课堂问题是教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功课,既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又可以将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教学项目之一。我认为,特别是对小学生,我们要时时处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样更好地达到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

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在一开始就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句子很难理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于是引导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趁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使学生读得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三、让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方法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能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也会有成就感,阅读兴趣会浓厚,接着趁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地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当第一课时快结束时,教师可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雾凇的美,课堂结束时提出问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四、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其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课堂的起始设计也可以从他们的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时间过长,会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五、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这时要进行两个飞跃: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铭刻在脑海里;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也就是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写完教案一定要看几遍,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如发现纰漏,及时修改补充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就有点草率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镇权.小学语文备课之我见.小学教学研究,2004(2).

雾凇教案范文第7篇

一、彰显人物魅力,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在教学《诺贝尔》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诺贝尔这一人物时,抓住了总领全文的一句话“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让学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理清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几个阶段:“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威力更大的固体炸药”,然后有所侧重的展开教学。从这几个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到“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感悟他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文章写得很感人,很多细节处都折射出诺贝尔可贵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不禁令人深深折服。就如发明固体炸药这部分,实验室一下子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亲人也是伤的伤,死的死,面对这一切,如果你是诺贝尔的亲戚,你会说什么?如果你是旁人,会说什么?诺贝尔自己又会想些什么?从三个层次,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了很多。亲戚们定会竭力劝阻;旁人定会职责诺贝尔,甚至远离他;而诺贝尔自己在悲痛之余,定会化悲痛为力量,执着地追求他的科学事业,这也正是他发明炸药的目的——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想象不仅充实了文本内容,更丰满了人物形象。诺贝尔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一心为民的人品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上。

二、巧借科学原理,激发科学探索欲望

在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研读《雾凇》一课时,我心里一直有种震撼:这美丽的“精灵”都是特定情况下的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那雾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雾凇形成过程的“奇妙”之处还是未能得到解决,布置了学生课外探索的作业,学生也非常愿意去了解其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三、抓住有利时机,提高科学创新意识

孩子的天性表明,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他们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一句话,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的这一天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不拘泥于教案,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实施教案的过程,而应心中有学生,做到“以学定教”。如: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不理解循规蹈矩”时,我就大胆调整教学思路,以“理解循规蹈矩”为主线,按“找找通常人们是怎样切苹果的?——人们为什么不打破这种常规?——打破常规的切法又是怎样的?——动手切一切!”这样的探究步骤,使学生在对比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后,自主领悟到:遵循通常的切法(做法、想法……)去切(做、想……),不作丝毫变动,就是“循规蹈矩”。

课文最后这样说: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我想说,所谓“创造力”,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愿和我的孩子们共勉,做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苏教版选择这些课文,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

综上所说,语文课不像科学课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材的功能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她犹如一缕春风,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

雾凇教案范文第8篇

一、目光关注,牵住学生游离的眼神

课堂上爱开小差的基本上都是学困生,是常被老师忽视的“旁听生”。他们走神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可能被我们老师忽视的,就是我们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就像课堂里的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照在学生的心里就会燃起点点火光。可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的目光是游离的,虽然有时也看着学生,但心里对他们的关心并不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想着教案,想着下一步怎么按部就班地走。我们的目光如此没有神韵,没有灵魂,学生也变得心如止水。

如果我们能吃透教材,“背”好教案,做到胸有成竹,上课无需过多地分配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就可以把目光投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当你用亲切鼓励的眼神看他们时,我想,他们也会用会意的眼神看着你。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二、问题质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才会感到课堂是他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动机。特级教师林春曹在执教《雾凇》一课时出现如下场景:

林特先出示了一组“雾凇”的精美画面,学生一阵惊呼。惊呼之后,老师说:“看了这些画,你一定在脑海中形成了大大的问号,你想问什么?”于是学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我也经常让学生在初读课题时质疑,如针对《第一次抱母亲》这个课题,学生就问:谁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呢?怎么抱的?我也经常指导学生读文时要善于思考从文中发现矛盾,掘出问题,如读《三顾茅庐》时,学生就问:曹操当时很强大,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奔曹操而去辅佐刘备呢?问题一出,引起很多学生共鸣,我顺势表扬道:“你读书真认真,能发现大家没发现的问题。我们就围绕你的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然后讨论可以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埋头读了起来,随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可见,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走入文本,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探究欲望才会更强烈,主体意识才会凸显。

三、评价引路,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许多老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过于简单或根本没有评价,只是用手势让他坐下,答问的学生因为自己回答没得到老师的积极回应,不知回答得怎样,便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兴趣。过于简单的评价往往也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全是“很好”“不错”“你真棒”之类的,泛滥成灾,学生就觉得不稀奇,发言的热情也随之降温。

一次语文课堂上,我让一个同学读书,读完后我对她说:“你声音真好听,读得也很流利,老师很喜欢听你读书,不过有一个字音读错了,你发现了吗?”很快他找到了读错的字,接着我又让他把读错的地方读了一遍,我说:“这下就很完美了。”他高兴地坐了下来。后来,他经常积极举手读书,而且每个字音都能读得很准。有时面对冷场,我也会用幽默的评价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一次班上又出现了冷场,我故作生气地说:“现在我看我们班呀就像一片沙漠,没有一片绿意。”这时突然有位同学举起了手,我惊喜地说:“呀!沙漠上终于长出了一株小草。”听了这话班上学生笑了,一个个举起了小手。

课堂教学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针对性评价,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平时学习吃力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时我会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们,从而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优生回答问题时,我则从他们回答角度的新颖性,独创性进行评价,激起了他们挑战自我的欲望。一次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我让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读第二段,读完后随即疑惑地问他“我发觉你把‘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中的‘只有’读得比较重,能说说为什么要强调它吗?”他说:“‘只有’强调了高尔基儿子年龄很小,这么小就懂得关心父亲,真了不起。”我说:“哟,你也很了不起,你能联系上下文从一个‘只有’中读出这么多内容,真是读到字的里面去了,老师佩服你。老师相信你还能从文中读出更多的内容。”听完我的评价,他高兴地坐了下去,继续认真地品读课文。

其实不管什么策略,我们都应该牢记一点: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教师的心里得有学生,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得灵动充盈。

雾凇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取得了一些教学心得,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分享。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前提。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全班学生组建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各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按每一个同学不同的语文成绩、不同的能力倾向与个性特点等进行分组,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例如,由谁“牵头”,由谁作记录,由谁代表小组发言等,并鼓励小组成员间适当轮换“角色”,从而为同学们创造不同的尝试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促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提升自我,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为学生留下“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从课本、网络、电视、书籍等各种渠道查询和搜集变色龙的有关资料。上课时,教师引导同学们分组讨论和汇总,让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料了解变色龙的特点与生活习性等,从而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互相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开展有效教学

语文课堂是否优质高效,与学生的参与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语文课堂的优质高效。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中的 “认真写好钢笔字”时,可以先在课堂上展示预先准备的钢笔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欣赏钢笔书法的同时,对于学写钢笔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现在我们进入三年级,也可以学写钢笔字了,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当教师得到同学们“能写好”的积极回应后,向学生出示一支钢笔。让几个学生走上台来,各自选一个不同的钢笔,站在讲台前举起笔,让同学们一起认识各种钢笔:“同学们,这是粗头钢笔,这是细头钢笔而我们现在要使用的,则是中等的普通钢笔。现在,老师把这支钢笔拆卸开来,让同学们认识一下钢笔的结构……”教师介绍钢笔的结构后,再出示几瓶墨水:“同学们,墨水有多种色彩,但我们一般使用的纯蓝墨水(向学生出示样品),就是这一瓶。同学们看老师是如何用钢笔吸墨水的,哪位同学来尝试一下?……在吸完墨水后,要把钢笔擦干净,拧上钢笔笔套和墨水瓶盖。哪位同学大胆走上台来,为同学们示范一下?”教师让讲台上的学生各就各位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看第一页上部和第二页上部图示,仔细观察其握笔姿势,进行讲解:“同学们,钢笔的执笔方法基本与铅笔相同,握点与笔尖距离约一寸;坐姿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桌面距离约一尺,胸部与桌边离一拳,现在,请同学们摆一下姿势,让老师看一看谁的姿势最标准!”教师通过巡视纠正部分同学的错误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让学生模仿字帖认真写字。让同学们互相交换,看看临摹得像不像,并提出要求。要求学生一要专心,二要恒心,确保写好钢笔字。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质疑导学,开展有效教学

实践证明,质疑导学,可以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雾凇》这一课之前,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雾凇,雾凇是什么样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继续发问:“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雾淞有什么特点?雾淞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词汇是描写雾淞之美的?……这么美的雾淞是如何形成的呢?课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雾淞的形成?……”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同学们,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雾凇的呢?假如你们看了雾凇的奇景,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通过质疑导学,引导学生一边解决问题,一边进行学习,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学生思维,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改进教学策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质疑导学,开展有效教学,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四个问题[J].课程·教材·

教法,2006(26).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雾凇教案范文第10篇

1.巧妙构思,精心制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要想上好课,必先备好课。没有巧妙的构思,哪来课堂的精彩?

教学《海底世界》时,笔者根据教学环节、教学需要用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海底小动物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不同的活动方式,还有形态各异的植物,真是有趣极了!海底世界是个神秘瑰丽、乐趣无穷的地方,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然而只让学生诵读这文质兼美的文章,凭借语言去感悟、领会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总觉得不够深刻。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面前,不就能增加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吗?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巧妙设计教案,精心制作课件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2.抓住时机,激发兴趣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将出示画面、欣赏音乐、演示媒体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学生对课件中语言文字、直观形象进行感知时,如果能借助录音、录像等,则可多角度地调动学生感观,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例如,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提出“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去听听海底小动物的声音吧”!随即播放声音。学生如身临其境,对海底动物奇特的声音有了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海底小动物的声音真是有趣极了,有的像 ____,有的像____,还有的像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答案多种多样,令教者大为赞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3.创造情境,声画并茂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巧用电教媒体创造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在教学《雾凇》时,当说到“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当人们走出家门一看,呀!”出现在屏幕上的便是一幅幅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雾凇图,欣赏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雾凇,聆听着流淌出来的清新舒缓的音乐,学生惊叹极了。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吉林雾凇,今天算是大饱眼福了。电教媒体一下子把他们带入了如仙境般的松花江畔,他们流连于十里长堤上的琼枝玉树,久久不忍离去。当我提问“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你最想说些什么”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地回答:“雾凇真是美丽极了!”“这真像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心态已进入了语言所描述的奇观之中,此时学生进入书中情境,朗读情真意切,令听者动容。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电教媒体创造情境,声画并茂,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并给他们以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内涵。

4.铺路搭桥,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通过实践发现,利用电教媒体进一步理解课文,为其铺路搭桥,是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一种好方法,而且会收到使学生豁然开朗的效果。

教《云雀的心愿》一课时,让学生理解森林的重要性是教学的重点。在讲课文时,笔者利用媒体出示了漫天黄沙飞舞的画面,配以狂风呼啸的声音,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明白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土地将日益沙漠化。继而出示洪水泛滥成灾,咆哮着淹没村庄的画面 ,情景交融、视听结合,让学生明白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了森林的保护,洪水就会肆无忌惮……铺路搭桥,水到渠成,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

5.精心预设,美丽生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课前我们“要精心地预设”,课堂上还要“美丽地生成”。

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我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出示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听其声、观其形,学生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还沉浸在喜悦中时,话锋一转,顺势用电教媒体展示如今逐渐枯竭的大瀑布,前后对比鲜明,引起学生和在座老师的深深思考。无奈、惋惜、悲伤、愤怒……写在了学生的脸上。当完成课堂小练笔,写一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悼词,学生也是饱含深情,写出了精彩的演说词。师生配合默契,成功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获得了听课老师的认可。

打造精心预设,成就美丽生成,让电教媒体和语文教学在和谐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上一篇:蜀相教案范文 下一篇:高中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