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5 05:41:20

微乳化技术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1篇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O2、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mN/m,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Y<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

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AgCl和AgBr纳米粒子,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0.1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lmol/L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0.2mol/L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0.15mol/LFeCl2和0.3mol/L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Fe3O4纳粒(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Igegal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2篇

乳化技术在化妆品配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乳化剂的选择和配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随着对乳化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乳化现象―微乳化。自从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年正式命名为微乳液以来,微乳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微乳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现在热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实用技术。

二、微乳化技术

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1、微乳液与乳液的不同

(1)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的波长为0.4-0.8μm,故乳状液中光的反射较显著,而呈不透明的乳白色状。而微乳液分散相质点非常小,一般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的,而不呈乳白色。

(2)在结构上,微乳液也有O/W型和W/O型,类似于普通乳状液。但与普通乳液有根本的区别,普通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大,不均匀,靠表面活性剂或其它乳化剂维持动态稳定,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聚结而最终分成油、水两相;而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很小,不会发生聚结,即使在超离心作用下出现暂时的分层现象,一旦取消离心力场,分层现象既消失,还原到原来的稳定体系。

(3)普通乳状液一般不能自发形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经过搅拌、超声粉碎、胶体磨处理等才能形成;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4)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不同。微乳液在本质上仍是胶团溶液,在其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往往低至不可测量。

(5)增溶比例不同。微乳体系中增溶比例远远大于普通乳状液,可以同时增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作用,特别对于液体体系,应用特别广泛。

因为微乳液有很多不同于普通乳状液的性质,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微乳化剂的选择

有很多的表面活性剂经过特殊处理和特别配比,可以产生微乳体系。常用的可用于产生微乳体系的表面活性剂有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苯甲酸脂肪醇盐、斯盘、吐温、聚甘油脂肪酸酯、植物甾醇聚氧乙烯醚等。

在微乳液中,常常需要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时,会形成不溶的结晶或液晶。在硬的液晶结构中,供增溶作用可利用的空间较小,形成液晶会限制增溶作用。在微乳液中,不希望形成液晶相,因此常常加入中、短链醇类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在选用微乳状液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时,不仅要考虑增溶作用的效果,而且也需要注意到毒性和刺激性等,配制化妆品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就大大限制了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3、微乳体系的配制

因为化妆品的成分比较复杂,为了配置成清亮透明的微乳液,需要依据化妆品中油性成分的结构和性能不同,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由它们构成的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目前有关微乳化妆品的组成和应用的消息多数出现在专利中。

微乳状液的形成一般有一较普遍的规律,即除油、水主体及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外,还须加入相当量的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而且要保持表面活性剂和极性有机物一定的浓度,此种极性有机物称为微乳状液体系中的辅助表面活性剂。微乳状液就是由油、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和水所组成,以下以制备O/W型微乳状液为例。

制备O/W型微乳状液的方法和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选择一种稍溶于油相的表面活性剂;

② 将选择的表面活性剂溶于油相,其用量为足以产生O/W型乳状液;

③ 用搅拌的方法将油相分散于水相中;

④ 添加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产生透明的O/W型乳状液。

三、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化妆品是由多种成分复配而成,这是因为油性物和水性物混合使用比油性物单独使用更适应皮肤的感官,可以使微量成分均匀地涂敷在皮肤上,并可以通过调节油性物/水性物比例等,使产品适应不同的皮肤状况。在未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之前,曾广泛使用乙醇、甘油等组分来增加油性物的溶解度,使化妆品透明化。现在,利用表面活性剂配制成乳状液,更理想的是配制成微乳状液,因可以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1、微乳化技术的优点

微乳化妆品比起乳状液化妆品来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因为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微乳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

② 由于它是光学透明的,任何不均匀性或沉淀物的存在容易被发觉;

③ 可以长期储藏而不分层;

④ 由于微乳液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分较高的产品;

⑤ 由于微乳液颗粒细小,更易扩散和渗透进入皮肤,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2、微乳化技术的缺点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乳状液化妆品还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微乳液化妆品无论从品种还是产量上都相对较少,因为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① 微乳状液的粘度一般较低,增加粘度常常会导致透明度和稳定性的损失,从市场销售考虑,人们会误认为粘度低有效物成分少;

② 微乳状液表面活性剂含量高,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肌肤敏感的人们;

③ 可用于制成微乳体系的表面活性剂还较少,人们对其构成和配比研究还不深入;

④ 缺乏对微乳化工艺过程的研究。

以上这些因素限制了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3、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目前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香精和精油的增溶。在一些产品中,需要增溶香精和精油,如古龙水、须后水、皮肤清新剂、喷雾乳液、营养液和漱口水等。这类制剂一般为水-乙醇体系。然而,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高,蒸发快,有气味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会引起不适,如果使用微乳液,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微乳体系在一些透明的产品中应用较多,在膏霜中应用相对受到限制,因为传统膏霜是乳白色不透明体系,加入增稠剂和其它成分会导致微乳体系的部分破坏,很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确定一个体系是否是微乳状态是很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以液滴(颗粒)的大小或溶液是否透明来衡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利用微乳技术研制的膏体,尽管有些指标目前不能完全达到微乳液的标准,但是仍然可以显著改善体系的细度和吸收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微乳液的形成也不再依靠大剂量表面活性剂,据Shyam Gupta博士最新研究表明,仅用0.1-0.2%的Inuter表面活性剂(一种疏水性菊粉)和0.5%的GMSSE(辅助乳化剂)和实验室混合设备就可将30%的油脂混合物(包括癸酸/辛酸甘油三酯混合物、烷醇苯甲酸酯、可可酯、牛油树脂、蜂蜡、聚二甲基硅氧烷、环聚甲基硅氧烷和鲸蜡醇)与水乳化,生产出快速吸收的用后实际上没有油腻感的微乳液,这使得微乳液体系不再依靠大剂量的表面活性剂成为现实。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 改性乳化沥青 微表处 技术应用

1、我国公路概况

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量也日益增大,车辆迅速大型化且严重超载,使公路面临严峻的考验。现有公路有效服务时间普遍达不到其设计使用年限,通常在通车2~3年后即有车辙、开裂、泛油、坑槽等较为严重的早期损坏现象出现。

2、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封层原理

沥青在道路修筑中被用做粘合剂。沥青通常被加热到100-200℃,与热骨料一起拌和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其热度,以确保它的工作能力。当热拌料冷却后,道路的最终强度才能形成。

乳化沥青提供了另外一种替代的方法,将沥青通过高剪切设备与乳化剂混合形成常温下能够储存、使用的乳化沥青,乳化沥青是将沥青扩散于水中,形成水包油的乳液,可以和冷的或潮湿的骨料一起使用,当乳化沥青凝固时,还原为连续的沥青,水份排除后,形成道路材料的最终强度。在许多道路建设应用中,乳化沥青提供了一种比使用热沥青更为安全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系统,因为它避免了着火,燃烧和释放烟尘,运输也方便且使用较少能量。使用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可以提高沥青的粘结力、弹韧性、改善沥青的耐候、抗老化等路用性能。

微表处封层是指在常温下将级配骨料、改性沥青乳液、填料、水和外加剂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合拌制成糊状流动的混合料,并及时用摊铺机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经过乳液与骨料的裹覆、破乳、析水和固化等过程,形成密实、坚固耐磨的表面薄层。混合料的粘结料仍是沥青,是通过乳化方式使高温下才能流动的沥青在常温下就可以拌和施工。由于乳化过程及拌和成型过程中,沥青和混合料中存在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合格的材料和正确的配比是保证施工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稀浆封层具有防水、防滑、耐磨、平整及恢复路面表面功能的作用,因此它既可作为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的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罩面和沥青路面的车辙修复,可以处理路面早期病害如磨损、老化、细小裂缝、光滑、松散等,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又可作为新建或改建高速公路的表面磨耗层。

2.1微表处封层混合料的特点

①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沥青通过乳化过程使其酸碱成分发生变化,与矿料拌和后产生化学反映,选用高性能的基质沥青、乳化剂、改性剂和矿料,保证沥青与矿料的粘结效果;②与原路面结合牢固,微表处封层混合料在破乳之前是稀释糊状流动物体,与原路面嵌接紧密,破乳后形成牢固的粘合体;③沥青能完全裹覆矿料,在级配料中由于矿粉表面积大,所以与乳液接触面大,再加上破乳前是稀释状态,矿粉和石料表面可与乳液完全裹覆;④强度高、耐久性好,由于稀浆封层属于道路表面修复技术,通常作为磨耗层,在矿料选择上应考虑强度较高的玄武岩、鞍山岩或硬质石灰岩,以提高路面强度和耐久性能。

2.2微表处封层在养护中的作用

①防水作用,采用连续级配时,矿粉的作用除了嵌固粗骨料,以及增强与原路面的嵌接外,其重要的作用是在原路表面形成一层密实的防水层,能大大提高路面的防水作用;②防滑作用,矿料中的粗骨料形成路面构造深度,起到防滑作用;③填充作用,稀浆封层混合料在破乳之前是稀释糊状流动物体,对原路面的细小裂纹、路表麻面等具有填充作用,同时对轻微车辙如10mm以下的车辙能起到填充修复作用;④耐磨作用,在矿料选择上通常采用玄武岩强度的矿料,使修复后的路面具有较强的耐磨耗性能;⑤恢复路面外观,稀浆封层技术作为一项路面养护工程,具有对原路面的表面性能修善以外,同时恢复路面的平顺、色泽一致等外观功能。

3、微表处施工工艺流程

图-1 微表处施工工艺流程图

4、注意事项

(1)施工前人工配合清扫和铲除路面上的垃圾,把铲除的垃圾清理出施工现场,用吹风机吹净路面,保证路面的清洁。喷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PCR型SBS改性乳化沥青,用智能沥青洒布车进行喷洒,喷洒量在0.35公斤每平米左右。

(2)混合料摊铺后,后面的施工人员应立即使用方底铁锹和橡胶刮耙进行人中找平。找平的重点是:过厚、过薄或不平处,对超大粒径产生的纵向刮痕,应尽快清除,把边缘流出的稀浆用橡胶刮耙轻轻推动填平路面。当在摊铺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立即停止摊铺,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施工。

(3)当摊铺机内任何一种材料用完时,应立即关闭所有材料输送的控制开关,让搅拌筒中的混合料搅拌完,并送入摊铺箱摊铺完后,摊铺机停止前进。提起摊铺箱,将摊铺机移出摊铺现场,并对摊铺箱进行清理。施工人员立即对摊铺的剩余料进行铲除,把铲除的废料装入袋中移出现场。

5、结语

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技术是一种功能完善的道路养护方法,它不仅可以迅速恢复和改善原路面的磨损、老化、光滑、松散、坑槽等病害,提高路面的抗滑性,改善路面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还可以提高原路面的承载力和防病害能力。因此,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技术以其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虎增福.乳化沥青及稀浆封层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JTGF40-2004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4篇

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胼或者氢气还原在W/O型微乳液水核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单分散的Pt,Pd,Ru,Ir金属颗粒(3~nm)。从此以后,不断有文献报道用微乳液合成各种纳米粒子。本文从纳米粒子制备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微乳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并对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

1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O2、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mN/m,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Y<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

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AgCl和AgBr纳米粒子,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0.1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lmol/L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0.2mol/L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0.15mol/LFeCl2和0.3mol/L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Fe3O4纳粒(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Igegal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5篇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l~100nm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相应地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之为微乳化技术(MET)。自从80年代以来,微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微乳应用研究发展更快,在许多技术领域:如三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我国的微乳技术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胼或者氢气还原在W/O型微乳液水核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单分散的Pt,Pd,Ru,Ir金属颗粒(3~nm)。从此以后,不断有文献报道用微乳液合成各种纳米粒子。本文从纳米粒子制备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微乳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并对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1微乳反应器原理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O2、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mN/m,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Y<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dγ=∑Гidui=∑ГiRTdlnCi(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2.2微乳液的结构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AgCl和AgBr纳米粒子,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又以制备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0.1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lmol/L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0.2mol/L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0.15mol/LFeCl2和0.3mol/L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Fe3O4纳粒(r=4nm)。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Igegal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4结语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具有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应用领域广,并且有可能控制微粒的粒度等优点。目前该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极大兴趣,有关微乳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研究还是初步的,如微乳反应器内的反应原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及化学工程问题都有待解决。但是我们相信,微乳化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技术,必将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6篇

1982年, 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胼或者氢气还原在w/o型微乳液水核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单分散的pt,pd,ru,ir金属颗粒(3~nm)。从此以后,不断有 文献 报道用微乳液合成各种纳米粒子。本文从纳米粒子制备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微乳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并对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

1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 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 影响 。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 o2 、 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 方法 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 mn/m ,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 y< 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 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 mitchell和 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 理论 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 问题 。

目前 ,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 研究 方法 获得了较大的 发展 ,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 电子 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 应用 ——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 agcl和 agbr纳米粒子, 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 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 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 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 0.1 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 0.lmol/l 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 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 0.2mol/l 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 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 0.15mol/l fecl2和 0.3mol/l 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 fe3o4纳粒( 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igegal 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7篇

1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O2、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mN/m,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Y<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

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AgCl和AgBr纳米粒子,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0.1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lmol/L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0.2mol/L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0.15mol/LFeCl2和0.3mol/L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Fe3O4纳粒(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Igegal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表处 改性乳化沥青 室内试验 室外检测

中图分类号:TU535文献标识码: A

1. 微表处施工技术

微表处技术是采用专用设备,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合理配合比拌合成稀浆混合料,并迅速摊铺到原路面上,在摊铺后形成1cm左右厚的薄层覆盖,并在1-2小时内开放交通的路面养护罩面技术。微表处作为最有效的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可有效地防止路表水下渗、填补路面局部缺失、恢复路面的抗磨耗和抗滑性能,并能完成对轻微车辙的修复,是一项交通干扰小、机械化程度高、操作规范、施工简便快捷、外观与整体性能良好的技术。主要功能特点:

⑴ 封水性:微表处混合料采用多层集料配比,成型后具有很强的防渗能力,以确保路面免遭水侵害;

⑵ 抗滑性:微表处混合料采用耐磨耗性良好的粗集料支撑,构造深度大,恢复和提升原路面的抗滑性能,效果显著;

⑶ 改善表观:微表处混合料在破乳成型之前为稀浆糊状,便于流动和填充,先对路表面缺陷进行修缮,施工中通过胶皮刮板形成的平整表层,成型为全新面层;

⑷ 修复车辙:微表处具备路面车辙修复功能,路面车辙≤15mm,可直接进行罩面修复,路面车辙在20-30mm采用微表处车辙修复技术或复式微表处技术处理。

2. 高埗镇莞潢中、北路微表处材料选择

本项目选择在高埗镇莞潢中、北路(k0+000~K2+629.088)路段,修复里程2.6公里,约12万平方米。工期为1个月。施工材料主要原材料主要有改性乳化沥青、级配碎石、水、添加剂等材料。 改性乳化沥青检测指标表-1

⑴ 改性乳化沥青: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石料特性生产改性乳化沥青,由茂名沥青厂提供A级70#沥青与进口乳化剂、改性剂生产而成,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⑵ 改性乳化沥青室内实验包括:

① 沥青固含量测试:采用蒸馏法测试乳化沥青中沥青固含量;

② 蒸发残留物测试:软化点、延度、针入度3项指标检测;

③ 贮存稳定性试验:测试乳化沥青1d、5d、7d的贮存稳定性;

④ 裹覆试验:测试选择骨料的裹覆情况;

⑤ 拌合时间测试:与选配的骨料进行拌合试验,应满足2分钟以上的拌合时间。

⑶ 级配碎石:石料级配为MS-3型料,采用企石地产的硬质石灰岩,石料级配筛分要求见表-2及曲线图-1。 级配石料筛分要求表-2

⑷ 石料的实验内容包括:

① 压碎值检测:骨料压碎值由专业检测单位检测,应满足《规范》值要求,即骨料压碎值≤28%;

② 级配筛分试验:级配石料筛分结果应满足表-2要求;

③ 裹覆试验:经裹覆试验后,沥青裹覆面积应大于骨料面积的90%;

④ 砂当量指标:骨料要求坚硬洁净,砂当量指标应>65%;

⑤ 拌和试验:与选配的乳化沥青拌和试验,应满足2分钟以上。微表处筛分曲线 图-1

⑸ 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

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根据原路面状况和交通使用要求,选择MS-3(粗级配)型号,其设计要求见表-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求 表-3

② 负荷车轮粘砂试验:用于控制稀浆混合料中沥青用量的上限;

③ 湿轮磨耗试验:用于检验稀浆混合料的配伍性和抗水损害能力,确定混合料的最佳沥青含量;

④ 粘聚力试验:在检测粘聚力值的同时记录试样破损情况,综合评价混合料的成型状态。

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 表-4

3.微表处施工工艺

4.微表处施工设备

微表处施工主要设备清单 表-5

5.微表处施工质量控制

⑴ 微表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包括设备标定等7项,① 设备标定与试铺;② 施工厚度控制;③ 接缝的处理;④ 预湿水与含水量的控制;⑤ 施工天气与破乳速度控制;⑥ 车辙的处理;⑦ 微表处的成型养护。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要求见表-6。

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要求表-6

6.小结

本次微表处技术在高埗镇莞潢中、北路(k0+000~K2+629.088)路段工程中的应用,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微表处技术能有效解决路面抗滑、修复部分车辙、防止路面渗水;微表处作为薄层磨耗层可增加路面的构造深度,保护面层,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公路工程通病分析与防治”,交通出版社,2000年;

[2] 常魁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交通出版社,2001年;

[3]《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4]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交通出版社,2009年;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9篇

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胼或者氢气还原在W/O型微乳液水核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单分散的Pt,Pd,Ru,Ir金属颗粒(3~nm)。从此以后,不断有文献报道用微乳液合成各种纳米粒子。本文从纳米粒子制备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微乳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并对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

1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O2、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mN/m,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Y<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

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AgCl和AgBr纳米粒子,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0.1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lmol/L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0.2mol/L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0.15mol/LFeCl2和0.3mol/L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Fe3O4纳粒(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Igegal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微乳化技术范文第10篇

1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O2、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mN/m,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Y<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

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AgCl和AgBr纳米粒子,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0.1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lmol/L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0.2mol/L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0.15mol/LFeCl2和0.3mol/L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Fe3O4纳粒(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Igegal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上一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法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