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1 16:45:10

陀螺教案范文第1篇

从课程表上看,今天我的课只有1节,似乎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或看书,或遐想……可事实如何呢?

7:55-8:25升旗仪式活动准备。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为表达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公告:全国下半旗志哀。何时下半旗?如何下半旗7我在网上查找好久也没有答案。一大早赶紧和领导商量,又把五(1)中队升旗手叫来训练一番,总算放下心来。

8:30-9:00批改《生字同步练》,检查第五单元学生考卷订正情况。发现又是伍赛玲、刘志伟这几个同学考卷既没有签字,也没有订正。唉!这几个留守孩子的教育可真成问题,家中缺乏监督,自己又不够自觉,稍一放松成绩就往下掉。――给他们的家长挂电话,希望家中加强监督,密切家校联系。

9:05-9:25参加升旗仪式。集合时,志红老师通知我下午4:00到教研室开会。我心里一沉,又有任务,这个周末铁定泡汤了,呜呼!

9:30-10:10备课组活动。由于一位老师外出考试,评议我的教案《寓言两则》后就开始观看一些四川地震图片。看完之后我顿生感恩之心,活着真好!

10:15-11:00上第三节课。上课,于我而言是一种幸福。当我站在讲台上,一双双充满渴望好奇的眼睛,在我的引领下露出微笑时;当孩子们犯下一次次错误,在我的启迪、守望中改正时;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欣赏到“花开的艳丽”,聆听了“花开的声音”时,我是如此幸福。现在的我再也不会被分数紧紧套牢,学生们再也不在分数的空隙里挣扎。课堂的分分秒秒,我能把握主动权,可以自由地与孩子们一起发出爽朗的欢笑。你说,在这样的课堂中自由驰骋,难道不是幸福吗?

11:10-14:10上传“六一”表彰名单,做好下午默哀的准备工作,请美术老师在黑板上写好标语。回家吃午饭,观看汶川地震直播节目,午睡1小时,回校上班。

14:20-15:10组织默哀活动,观看汶川地震图片。默哀活动后是美术课,我临时决定与姚老师一起上这节课,因为从汶川地震到现在,我还没有带领同学们了解这场灾难,在全国第一个哀悼日,我想把这一课补上。一张张图片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一个个故事牵动着孩子们的情,我和孩子们一起悲痛着、感动着,不由得潸然泪下。下课后,我提议上次还没来得及捐款的同学和还想二次捐款的同学继续献出我们的爱心,支持灾区同胞。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纷纷捐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

15:15-17:30监督眼保健操,批改两组《训练计划》,去教研室开会,赶回学校送路队,检查值日情况,布置下周一新队员入队仪式,将第六单元试卷带回家批改。

瞧!这样的我像不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不过,忙碌也许就是陀螺的幸福吧!对于教师而言,幸福既不在柳阴下,也不在睡梦里,更不在“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虚度中。它在我平和的心态中,在我没有压抑的工作状态中,在我懂得调息、懂得取舍、懂得耐心之中,它更在我“人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的奔走中。

陀螺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设计;城乡接合部

语文情感教育即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情感因素与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有机融合,综合融汇教学流程各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在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营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行一体、情知共进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大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中,情感教育多流于形式,传统“满堂灌”教育模式仍是这部分学校的主导教学方式。情感教育表面化折射出教师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研究,本文基于这些研究工作,从学校、家庭、教师层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在教学设计层面给出针对性建议。

一、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目标的制定存在“形式主义”

该地区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语文要素的认知,对情感目标缺少广泛的了解,很少思考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位置与作用,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及现成的课例教案,容易导致在“教什么”方面的随意和模糊。他们普遍认为在45分钟的教学课时内,使学生当堂记住所学知识就已达成教学目标。情感教育的落实需要通过教学得以实现,但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情感目标多停留于教案,甚至一笔带过,课堂贯彻流于形式。

(二)课堂情境设计生搬硬套,缺乏“真实性”

当下互联网上有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可供教师下载使用,但其在给教师备课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教师惰性的滋生蔓延。许多教师不再精心备课,而是直接下载套用现成的教案模板、课件,未结合本班学情进行调整。然而,情感教育重在师生情感的互融共通,教师根据这类资源设计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情”,导致学生不能实现有效学习。

(三)课堂活动设计单一,缺乏情感环境

城乡接合部小学的语文课堂模式仍以传统的读、背、记为主,课堂活动主要体现为小组讨论,但讨论的过程缺乏组织性,讨论内容与学习内容无关,成了学生“钻空子”的机会。针对文中思想感情的讲解,大多数教师是按照教学设计自问自答,少许的提问多局限于前排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氛围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心理落差,被教师忽略的学生会逐渐关闭情感交流的窗口,而与教师互动的学生因课堂氛围枯燥也很难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情感教育很难得以沉淀。二、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学校、家庭、教师各层面,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从学校层面分析,教育资源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该区域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加快教学发展,往往把升学率视为关键指标。高升学率要求高分数,但情感目标本身具有内隐性,在检测评估方面难以量化,导致教学效果的好坏难以评价,所以学校就压缩情感教育的占比。学校要求升学率,教师便形成了“唯成绩论”。从家庭层面分析,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加重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大多数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无暇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从教师层面分析,这些学校中四十岁以上的中年教师人数比重较大。这些教师执教时间长,大都已经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转变存在很大难度。此外,学校和家长对高分数的要求,使得任课教师存在较大压力。即使有一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最后迫于这些外界压力也会向“成绩”低头。由此可见,城乡接合部小学的语文情感教育实践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困难。

三、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有效贯彻情感教育的建议

虽说情感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教师的三方合力,但落实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实践。语文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期望在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既是目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促情”实现“促学”,做到情知共进。基于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

(一)把握情感要素,找准情感目标

准确把握情感目标的前提要求教师应意识到这份职业给予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情感素养,在众多语文要素中能够准确把握情感要素。如教学杜甫的《绝句》,该诗的主要情感目标是引领学生感受春日景物的美好,培养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又如课文《开天辟地》的学习要求学生体会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些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在备课时不断深挖教材,广泛调研资料,深度把握语文要素,找准情感目标。教师只有对所教内容做到游刃有余,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感动机

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求“真实性”和“趣味性”二者有机结合。“真实性”体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趣味性”要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课标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兼顾所有学生的普遍性特征,而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还需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兼顾教学对象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将生活引入课堂,才能有效引感共鸣。如课文《陀螺》的情感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城乡接合部的学生而言,陀螺是常见玩具,教学本文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对玩具的热情,以玩具为话题导入课文,然后将描述陀螺外貌、玩陀螺等内容交给学生自由学习交流,带领学生体验“玩陀螺”的乐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民主、宽松、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这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的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三)构建对话平台,实施多维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个披文入情的活动,是一次生命对话、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过程。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陪伴,作为语文教师应多关注这些学生情感表达无以寄托的客观现实,主动关爱学生,搭建师生情感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分享、表达情感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共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情感的传达是教师无法完全靠自己的讲授完成或达到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设计多维化的教学活动,构建对话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与自我交流。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深味人间真情;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真谛;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徜徉自然之乐,历经社会百态;在与自我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学习得失,提升自我效能感。总之,要解决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的支持与家长的配合当然重要,但教师的引导实践尤为关键。这些因素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就应在教学设计的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优秀的教学设计对情感教育的落实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认清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动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不断学习前沿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从发展学生的情感入手,设计以发展情感品质为基础,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让情感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谈。

参考文献

[1]何芳.论小学生情感培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26):11-12.

[2]陈武英,刘连启.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1):91-100.

[3]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43-49.

[4]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张福建,徐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心理学阐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46+53.

[6]王翔.初高中衔接学段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探微[J].语文建设,2021(13):40-44.

陀螺教案范文第3篇

“生活中如何测量质量?”王亚平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讲课。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有的说用天平,有的说用电子秤,还有人提到用“曹冲称象”的办法。但是,这些方法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都将“失灵”,那么航天员如何测体重?

王亚平用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天宫一号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演示完质量测量,王亚平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悬挂点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悬挂点旋转。

原来,这也是因为在太空中重力消失,小球在获得初速度后,单摆不会做往复运动而只做圆周运动。

接下来的陀螺试验显示,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以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本次太空授课最令学生感到震撼的是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的演示。王亚平也吊足了学生们的胃口,用“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引发更大期待。

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然后王亚平利用水膜造了一个大水球,并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形成两个球形气泡。随后,奇特的现象发生了,两个气泡各自游移,并未融合。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所做的5项科学实验,‘瞄准’的是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两种特性——测质量、单摆运动以及陀螺的动态与静态实验,展示的是失重环境中的刚体动力学特性;水膜及水球实验,展示的是失重环境中液体表面张力作为‘主导因素’的奇异特征。”

在太空授课前夕,参与在轨科学实验演示论证的两位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康琦和研究员赵建福,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详细阐述了微重力科研的独特价值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

微重力科学涉及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难免会让公众产生理解上的困惑。然而,提起“微重力”的另一个称谓——“失重”,大家则不会感到陌生了。对公众而言,此次太空科学实验授课无疑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和难得的科普经历,然而其背后蕴藏的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特殊意义,人们则知之甚少。

比如,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设备和燃料都涉及液体管理和热管理,特别是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和水的供应,都离不开对液体形貌的控制。

“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需要对航天服内部的湿度进行控制,如果出汗产生的水蒸气导致航天服内部湿度过大,就会影响到宇航员的体能与动作。因此,这就须将水蒸气冷凝变成液体排掉,而气与液之间的界面在常重力与微重力情况下会有很大差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康琦说。

事实上,在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中,尝试在微重力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一直贯穿始终,并且是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苏展开太空竞赛,微重力实验成为两国角力的焦点,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处于保密状态。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其中,中国科协在参与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同时,主要负责组织授课专家组、提出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脚本、准备课件等,同时负责协助天地演练。

在经过反复讨论并综合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授课专家组约定:太空授课要同中小学生常识与知识结构接轨,凡演示科学实验涉及物理学概念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表述,比如用“失重”而不用“微重力”讲解,使用“测体重”而不用“测质量”的说法……

就在“神十”飞天之前,历时3个月的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刚刚落幕。明年,中国科协还将面向全国青少年广泛征集空间实验室的实验项目。

陀螺教案范文第4篇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陀螺教案范文第5篇

以懒教勤画起点

灵犀幼年时,父亲在乡村中学当教师,母亲在计生部门工作,经常要下到村里,只得把她放在外婆家。老一辈的溺爱让小灵犀恃宠而骄,养成很多坏习惯。

每到休息日回家陪孩子,小灵犀的表现都会让父母挠头不已。夫妻俩便把女儿接到身边自己带,共同讨论对孩子的培养。爸爸觉得,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条射线,今后的成长之路多是早期教育的自然延伸。射线的起点是否高,角度是否大,直接影响所能到达的高度。所以,他们决定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开始,把握好孩子的起点。

有一天,爸爸带孩子上街,灵犀看到五彩斑斓的棒棒糖便走不动路,一定要爸爸买。爸爸实在不忍心拒绝,可想起和妻子商量好的教育方案,他板起了脸没有同意。灵犀故伎重演倒地大哭起来,边哭边蹬着脚丫打滚。爸爸不予理睬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偷偷回头观察女儿。灵犀哭了一会儿累了,见这个百试不爽的法子不再奏效,只得停止了哭闹,可怜兮兮地抽泣着去追爸爸。

回到家中,爸爸变戏法似的在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宝贝,今天在街上没有一直哭,值得表扬!”他帮女儿拭干泪痕,“以后爸爸妈妈不允许的事情,宝宝要听话,养成好习惯,才是好孩子!”

从那天开始,他和妻子便有意识的“变懒”:孩子撒娇不理睬,能自己做的事情不帮忙。孩子刚开始很不适应,但时间一长竟也觉得好玩:虽然自己把衣服穿得斜斜扭扭,扣子也扣得歪七扭八,但爸妈却会一边大笑一边表扬自己;而且他们允许灵犀像大人一样拿着筷子吃饭,刚开始使用筷子时,会抛撒很多饭粒,甚至打碎饭碗,但“懒惰”的爸妈不但不觉得可惜,还会对小灵犀的进步大加赞赏。

就这样,灵犀3岁以后,就基本能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没有依赖性和惰性。这让夫妻俩欣慰于自己的“懒惰”育女法,总算为孩子画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拆分正反”加速跑

随着灵犀会的技能越来越多,她对外界知识的渴求也越发强烈。

有一次,灵犀指着一个“猫”字念了起来。爸爸一听惊喜地问:“谁教你的?”灵犀却摇摇头,说不知道。一旁的妻子笑盈盈地解释,也许是在动画片中有“小猫喵喵叫”的儿歌,灵犀听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

看到孩子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爸爸索性顺势开始教她系统学习。在灵犀5岁多时,爸爸借来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和教案,开始给女儿上课。“上课”完全是游戏式进行,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孩子想玩,爸爸立马丢下课本跟孩子一起玩。即使在上课也非常自由,有时学着学着,灵犀居然钻到桌子底下跟爸爸捉迷藏,还能在桌下大声回答出爸爸提的问题,让爸爸哭笑不得。

就这样,短短两三个月后,灵犀竟然将小学第一册的内容全部学完。她还参加了在校生的统一考试,居然考出了语文98,数学100分的好成绩。

自此之后,爸爸尝到了这种“玩中学”的甜头,就有意识的在陪伴孩子玩耍中增加了学习内容。用这样的方式,灵犀接连跳级,8岁时就把小学的全部课程学完学懂了。

灵犀不仅学习成绩好,象棋、围棋、麻将、扑克样样精通!对于玩麻将和扑克,有人很不赞同,灵犀爸爸却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游戏开发智力,还能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排列组合的知识。灵犀从接触这类游戏伊始,就把它们当做帮助自己学习数学的工具,自然不会沉迷其中。

除了拆分游戏的“正反面”,让孩子利用正面进行学习之外,爸爸也注重拆分行为中的“正反面”。比如灵犀因为年龄小,自控力比较差,上课时会有些小动作,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因此还用手戳了她的小脑袋。当灵犀哭哭啼啼地扑到父母怀中诉说委屈时,爸爸并没有怒气冲冲地找老师质问,而是转移灵犀的注意力,带她上街买玩具。

父女俩在街上买回一个陀螺,爸爸故意装出很笨拙的样子,试图让陀螺站起来,但陀螺却怎么都站不起来。灵犀一看,立马忍不住笑说爸爸好笨,只见她拿起鞭子,朝着陀螺就是狠狠一抽,陀螺一下子站立了,还飞快地转动起来!这时候灵犀开心极了,忘记了挨批的委屈。

玩累了,父女俩坐下休息。爸爸问女儿:“你为什么要抽陀螺?鞭子打在它身上,不痛吗?”

“笨爸爸!”灵犀笑起来,“不打它,它怎么可能站得这么直,转得这么快?”

爸爸顺势语重心长地引导:“灵犀,老师的教育都是对你的鞭策啊,今天老师恨铁不成钢,不就是为了你在学业上能站得直,转得快吗?”

这下,灵犀对老师再也没有怨言了,反而更加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孩子生长在社会中,无论对人对事,都会接触到事物的两面,但一旦成功“拆分”,将孩子向有益的方向引导,便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力用力取佳绩

上了高中后,12岁的灵犀进入了青春期,加上平时住校,她跟家人的沟通少了许多,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有一次,老师打电话告诉爸爸,灵犀竟然偷偷溜去网吧玩游戏!这对爸爸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根据他们的射线教育理念,孩子从端点开始画出的最初一条线,往往需要直尺的辅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无疑就是一把标尺!因此,爸爸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要淡定,不能着急,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的心理,然后像打太极拳一样,借力用力,巧妙引导,让孩子青春期蕴藏的巨大能量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他们耐心等到孩子放假回家。灵犀刚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家中的电脑,却发现电脑设置了密码。她不停猜测鼓捣着,键盘的敲击声撞击在爸爸心中。他稳住心神,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到女儿身后:“爸爸跟你做个小游戏,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开机密码,你如果解出来,就能痛痛快快地玩啦!”灵犀一下看到了希望,接过题本就开始苦思冥想。

灵犀的草稿纸算了一张又一张,到了离睡觉只有几分钟的时候,终于解对了这道题!看着女儿满脸兴奋,爸爸终于决定:“灵犀好样的!今天特许你推迟半小时睡觉,咱们一起玩电脑!”

从此,每次女儿回家,爸爸都会给她设置“开机难题”。一旦灵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便开始答题解密。久而久之,灵犀最高兴的事儿便是解出爸爸设置的难题,有时题目很快做出来,她还会嘲笑爸爸设密水平太缺乏技术含量。

由于在家能玩电脑游戏,女儿再也不偷偷摸摸去网吧了。一段时间之后,班主任又打来电话,说灵犀的成绩有了飞跃式进步,奥数比赛还杀进了决赛!爸爸手持电话心中感慨万千,也许班主任并不知道,小灵犀还是个玩游戏的高手呢!

就这样,伴着父亲借力用力的教育法,灵犀顺利地趟过了青春的激流。去年高考,灵犀因为填志愿的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年龄尚小的她选择今年再考一次。2015年高考时由于突发急性阑尾炎,灵犀缺考了英语,但总成绩依旧超过了二本分数线,并且数学取得了150分的优异成绩。衷心祝福可爱的灵犀,能走过这个小坎坷,迎来更加灿烂的人生。

陀螺教案范文第6篇

“我来个悬空打坐吧!”只见聂海胜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来一个大力神功吧!”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晃着飘出很远,“地面课堂”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这两招专属武林高手们的“功夫”,经过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演绎,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航天员表演之后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该如何测质量呢?

天宫一号上配备有质量测量仪,这个质量测量仪就是设置在天宫一号舱壁的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拉开“箱子”后,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在给同学们解释了仪器的应用原理之后,王亚平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解读人:地面课堂主持人之一、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师宓奇

【解读】在地面上,弹簧秤提供的弹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伸长的长度不一样,即重量是不一样的。在太空,因为微重力环境,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秤上,两个弹簧指标是平齐的。因为没有重量的概念,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据了解,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比较常用。例如,航天器在运行中会耗损,质量会发生变化,就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可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准确掌握航天器的质量。

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受力后是左右摇摆还是做圆周运动?这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太空就变得超乎想象了。

在第二个实验中,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这就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单摆。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细线呈弯曲状静止,将其拉高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变化。

接下来,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小球就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即使中心轴的角度发生改变,小球也仍然做同样的运动。而同样的动作在地面对比实验中,就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解读】小球单摆是一个经典的运动模型。在地面上,小球单摆具有等时性,比如摆钟。在太空中,由于小球失重,只剩下一个绳子的拉力,理论上说,单摆上的小球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不会动,小球会飘浮在空中。

但在实验中看到,小球提高到一个位置时,发生了晃动。即在太空中,如果给了小球一点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如果摩擦小,这种圆周运动是匀速的。据了解,太空中的一个小动作、天宫一号设备的运转,甚至呼吸,都可能造成小球运动。

为了证实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定轴特性,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轴向也发生了改变,期间,聂海胜也对陀螺进行干扰。

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通过道具让它旋转起来并悬浮在半空中,这时候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只是轻晃一下,并不翻滚,而只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旋转的陀螺体现出很好的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即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据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子弹从枪膛里出来时高速旋转,这样保持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论在太空还是在地球,都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

在地面上,陀螺需要支撑物实现转动,而陀螺与支撑物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最终停下。在太空中,给静止的陀螺一个初速度,陀螺就会向前翻转。给正在转动的陀螺一个初速度,陀螺的轴向几乎不变。

据了解,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实现卫星的定向控制。而有些轿车上,就安装了测量车身纵向和横向摆动的陀螺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身稳定度的控制。

在水膜实验中,王亚平拿起一个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但是甩出的水珠必须用吸水纸迅速收集起来,避免其乱飞影响设备安全。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袋中,再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读】在地面上,只有经过处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因为地面上的液体表面张力无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是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张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属环里,并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时间更长。据了解,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

为了进一步证实液体在太空的表面张力,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小气泡。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小气泡。

王亚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没有爆裂。紧接着,她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透明的水球就变成了粉红色。

【解读】航天员向水膜上不断注入水时,这些水就能够均匀分布在水膜周围,逐渐形成水球。太空中去除了重力对物体形态的制约,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液体表面张力很明显,液体的表面积会缩到最小,就变成了水球。在地面上,由于有密度差,如果注入红色液体,扩散会有一个总体的趋势,就像鸡尾酒里的层次分明。但在太空中没有密度差,扩散就比较均匀。

评价

对于此次太空授课,一位授课专家组成员表示,选取“失重”的课题,主要是考虑要跟中学学过的有关知识原理相关联,另外还要安全可靠、体积小、质量轻。

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该专家表示,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陀螺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V44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7-01

惯性技术是惯性敏感器件、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惯性测量及惯性稳定技术的统称[1]。惯性技术是航空航天控制领域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基于惯性技术的仪表,如MEMS陀螺仪、MEMS加速度计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如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各种智能手机[2],其内部绝大多数都装有MEMS陀螺仪芯片模块,而许多软件也应运而生,如典型的神庙逃生,就是基于MEMS陀螺仪的姿态角量测功能。这些应用使得惯性技术的普及面越来越广,惯性技术课程为越来越多的院校所开设。惯性技术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初学者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如何高效的上好惯性技术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下面结合多年授课经验,探讨惯性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上课前要充分准备

俗话说,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同样如此。上课前必须充分准备,才有可能上好课,而不充分准备,是很难上好课的。上课前的准备包括: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对象的分析和总体教学思路及具体授课内容设计等内容。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教学后,要使学员能达到什么能力水平,或者具备什么能力素养等。这是开课前必须明确的,只有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后续准备工作。

2.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就是要分析授课对象的层次特点,是本科生、专科生,还是拓展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其知识结构与基础是不同的,这必然要求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与授课节奏。采用本科生的教学方式给拓展培训学员上课,显然学员学起来很吃力,甚至听不懂;采用拓展培训的教学方式给本科生学员上课,显然内容相对简单,会导致学员学得浅而不精,无法掌握知识的精髓。教学对象分析就好比裁缝的量体,只有量体准确了,才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因此,教学对象分析必须落到实处,认真开展。 3.总体教学思路及内容设计。 总体教学思路及内容设计是在前面准备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体系的全面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

二、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简析

教学实施简单的讲就是上课。要上好每堂课也都应该有相应的准备,包括教学准备、学生座谈和课堂教学等。教学准备是指每堂课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要求编写高质量的教案;制作适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标准,特色鲜明。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要在开课前,与学生代表进行座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掌握授课对象层次和专业特点;在课程进行中,开展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活动,倾听他们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这里主要探讨下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教学的方法有许多,而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3]、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试验教学法等,都可以采用,但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合理采用。典型的如将陀螺仪进动原理时,为了生动形象,可采用部分试验教学的方法;为了使学员加深理解,可以设计案例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可采用项目型教学方法等等。

三、教学效果评价与总结

完成课程教学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目前通用的形式是考试,考核主要包括笔试和论文两种形式。考试成绩既是学员知识掌握程度的度量,又是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考试命题必须依据科学化的原则,笔试考题应能够基本覆盖课程知识点、能力点,真实反映教学质量,避免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另外,试题也应有一定比例的自由发挥题目,以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要上好惯性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前要有准备,要了解授课对象特点,教学设计要符合学员学习知识的渐进规律;教学中,对抽象内容尽量采用形象化的方法帮助学员理解,要将多媒体动画、演示试验和案例分析等适当的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惯性技术这门课。

参考文献:

[1]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自动化学报[J].2013.VOL3.No.6.P:723-730.

[2]赵正平.典型MEMS和可穿戴传感技术的新发展[J].微纳电子技术.2015.No.1.P:1-13.

[3]王洪敏.案例教学法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3.No.7.P:54.

作者简介:

陀螺教案范文第8篇

2012年4月,市里组织评选“教坛新秀”,学校每每有市赛或大型市区级教研活动,都把其作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活动,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送”的办法,让老师们在良性竞争中提高专业水平。在公平氛围的激励下,刚调入学校一年的刘老师报名了。当时,我正好和她同一年段,也因此有幸和她一同经历了备课、研课、磨课的全过程。刘老师选的课题是《用字母表示数》,在她独立备课之后,开始第一次试教。试教下来,效果很不理想,用她的原话说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上什么”,而我们听完的感觉也是疑惑着“她想要展示的是什么”。课后,在备课组长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研讨,简短的反思后,刘老师接受同组老师的追问:“本节课中,所要达成的目标有哪些?你在课中怎样落实这些目标?你认为这节课学生将面临什么样的学习挑战?你采取了哪些方式突破它?这节课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实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用字母表示数’的质的飞跃?”等等。

像这样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的行动研究,是学校办公室独特的风景线,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定时地研讨,经常为了一个教学见解的不统一而争得面红耳赤。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方式促使老师们在日常实践中把思考及时转化成教学智慧,深受大家的欢迎。刘老师刚调入学校不久,对此还不适应,几个问题下来,一问三不知。最终,老实交待了,课的设计是模仿青年名师张齐华,谁知道竟模仿成“四不像”。许多青年教师都是从模仿起步,在借鉴中成长。但是,要想仿得有模有样,就必须带着一双思考的眼睛,细心揣摩名师课堂背后的理念。况且,既然是参加比赛,就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适合借用别人的教案。此时,学校的比赛迫在眉睫,怎么办呢?组里的元老余老师站出来了:“一个人的事,就是全组的事。”备课组是学校大团队下的小单位,只有组内成员都积极发挥作用,才是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于是,备课组长杨老师根据本组老师的特长安排任务,从教材解读、目标定位、难点突破、练习设计,甚至包括课件制作,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等都考虑周全。有了课前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有了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在学校的选拔中,刘老师顺利获得了参加市级比赛的机会。

到了市级比赛,代表的就是整个数学研究团队的荣誉了。我们以每周二校本教研活动为平台,将刘老师的课例作为全体老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起初,老师们都还只是就课论课,根据课堂出现的小状况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问题停留在表面。两轮课例研究后,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大家渐渐发现:虽然表面课上得很顺,但频繁的一问一答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是否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背而行?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有的老师提出了,2011版的课程标准新鲜出炉,新课标到底新在哪儿,在这一节课中是否有所体现?等等。在开放、愉快的氛围中,老师们相互质疑,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在本课教学中以“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为隐线,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载体,先是创设“魔盒”情境,让学生表示“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这两个量,认识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不同量之间不变的数量关系;再结合“年龄”情境,体会到“虽然两个人的年龄都在变化,但是他们的年龄差始终不变”;之后,又借助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随着“边长在变,周长也在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通过以上安排,引领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以此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

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凭借着个人精彩的课堂演绎,刘老师在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时隔一年以后,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将在四川召开,经过市里推荐,省里研究后,选派刘老师作为福建省的唯一代表参加比赛。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比赛,对于刘老师而言,对于数学团队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这一次,我们以市教坛新秀现场课为起点,通过反复观看录像,细致地推敲、打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甚至每一句话。每次执教过后,大家都会一起找问题、查原因、思策略,并且在下一轮的课堂中看成效,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在这一年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为跟进研讨,刘老师在自我省察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逐渐形成了“风趣幽默、沉稳大气”的教学风格,最终荣获一等奖。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评价本课“教师从容淡定,教学起点适度,教学素材丰富,学生参与充分,知识结构完整”。

陀螺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拓展 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中选择出来的体育教学素材。从2001年9月始,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试行。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大纲,表明国家认同不同地域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把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资源创新成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面对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紧缺、体育教学内容匮乏的现状,农村学校结合自身客观条件来充分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学校结合现有设施和本土可行性,试将民俗体育作为教学的拓展,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拓展的民俗体育种类

民俗体育活动包罗万象,适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简易、多样、有趣的特性,如踢毽子、抽陀螺、跳绳、跳橡筋、民俗游戏、滚铁环、放风筝、小篮球、走高跷……均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适合在小场地内开展。我们选编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就连学生家长都有亲切感――许多项目都是他们曾经玩过的,并且有些家长还会制作陀螺、毽子、高跷、飞镖、风筝等民俗体育器材。因此在农村中学开展民俗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丰富学生课间、课余生活。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俗体育人文精神,从小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和意识,达到全民参与、每生受益的终极目标。

我校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把民俗体育内容分三个阶段:低段――跳橡筋、民俗游戏、跳绳、抽陀螺;中段――踢毽子、滚铁环、走低跷、小篮球;高段――放风筝、走高跷、飞镖、小篮球。

各阶段具体拓展内容选编如下:

(一)民俗游戏:(1)背子游戏(2)打弹子游戏(3)跷跷板游戏(4)摇船游戏(5)踏柱过河(6)造房子(7)拍背游戏(8)拔河游戏(9)木头人(10)切西瓜。

(二)抽陀螺:(1)刷陀螺(2)斗陀螺(3)圈内抽打陀螺(4)赶进门。

(三)跳橡筋:(1)小剪刀(2)大剪刀(3)九九开花(4)挂灯灯(5)悯农(6)变魔术(7)妞妞。

(四)跳绳:跳短绳、带人跳、跳长绳。

(五)踢毽子:(1)盘踢:百分踢、搞踢、定位踢、十样锦;(2)拐踢:加盘踢、加打踢、对踢、打井、还欠;(3)选学内容:磕踢、绷踢。

(六)滚铁环:(1)滚直线(2)滚曲线(3)滚四角(4)巧过独木桥(5)滚铁环接力赛(6)滚铁环走――停――跑(7)滚大铁环(8)自由滚铁环。

(七)小篮球:(1)玩球操;(2)基本功:运球、传接球、投篮;(3)篮球游戏:你传我抢、三角形传接球、四角传球、打球游戏、运球比快、追赶球、运传切组合游戏、三人制篮球赛。

(八)走高、低跷:(1)走直线(2)走曲线(3)走圆形(4)走八字曲线(5)踩高跷过障碍(6)走蛇形(7)走花形(8)走迷宫(9)走高跷接力赛(10)跟踪走高跷。

(九)放风筝:风筝制作、放风筝。

(十)飞镖:飞镖和镖盘的简易制作、飞镖比赛。

二、将拓展的民俗体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环节

(一)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根据各年段年龄特点拓展不同的民俗体育内容,每周用一节体育课设为民俗体育教学。由教师在课内主教。倡导在课间活动天天练,各班建立民俗体育锻炼上墙表。每周布置一次民俗体育家庭作业,每周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适量适度布置一些家庭锻炼任务,包括跟父母的互动任务,了解完成情况。在体育课堂中,倡导“能者为师”的教学氛围,任何人的新创意、新想法、新形式都有可能成为下一节民俗体育课中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民俗体育教案机动性、灵活性很强,而学生在课堂练习时也可以随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形式,形成一种活泼轻松、互帮互学的生成式的课堂效果。

(二)融入大课间活动

把大课间活动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错开锻炼时间,广播操后以班为单位分散进行,以民俗体育课进度中的内容为锻炼项目,班主任督促、体育组巡视、领导检查打分三步同行。另外还设立大课间活动展示台和辅导站,为学有余力者提供舞台,也为学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教师全员参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班级锻炼队伍,可教学生,也可向学生请教,锻炼时间等同于学生锻炼时间。

(三)融入学校体育竞赛

开展班际民俗体育比赛,不同教学时段开设不同比赛。如低段先开设抽陀螺比赛,后是跳绳比赛和双人跳绳比赛,到下一学期根据进度再进行跳长绳比赛,层层深入,使学生大面积参与。

每学期开设一次民俗体育运动会。设立多个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学生自主报名,先个人比赛再团体比赛,计入班级总分,设立多个奖项。

三、民俗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完善学校体育体系

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中,其实就是把学区内散落的可利用的民俗体育资源集中整编的过程,使之成为学校体育原有课程体系的补充,使体育活动内容更为广泛多彩,也真正体现了本土化。

(二)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1 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学校体育以“体育保健+民俗体育”的模式进行着,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因而也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用。

2 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过程中都有新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低素质”、“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似乎并不像原先那样“一点体育潜力都无法可挖”了。这就给学生们获得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氛围,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一年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喜欢民俗体育课,对学习民俗体育项目有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表现在课内、课间、课外甚至校外。民俗体育课内,学生活动积极,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与老师交流,能跟同伴一起玩各种民俗体育项目,并且有互相讨论共同创造新玩法的良好学风;课间课外,学生们三五成群,或围在一起踢毽子,或一起跳橡筋。气氛热烈且安全有序。

2 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通过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几次测试对比,发现各阶段学生素质提高表现不一:低段学生表现在跳跃、协调能力方面提高特别明显,部分学生从手脚不协调、身体动作迟钝、僵硬发展到动作舒展、协调;中段学生在平衡、协调、反应以及控制器具的能力方面有较强提高;高段学生表现在控球能力明显好转,对小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的战术有明确的了解。

3 健身意识、锻炼习惯得到培养。开展民俗体育以来,学生课间、课外、校外的体育锻炼机会多了,学生持有的器具简单方便,活动场所也不用很大,因此学生只要有空就会三五成群进行民俗体育活动。校园内形成了有益、健康的锻炼氛围,无意间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另外,学生们通过自己制作民俗体育器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自己收拾摆放器材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勤劳守纪、爱护器具的优秀品质。

陀螺教案范文第10篇

1992年,带着对事业的美好向往,她踏上了三尺讲台。工作中,她始终告诫自己:做一个不甘平庸、有所作为的教师;做一个让学生喜爱、让家长满意的教师。二十多年来,她一路追求,用心探索,在忙碌中享受着收获的快乐。业务考评连续十多年名列全校第一,多次获省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在县、市级多次执教示范引领课,荣获多个县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愿做付出者,留香与他人

2012年,蒲老师担任了教导副主任。那一年,她不但要履行副主任的职责,还担任了班主任并兼任语文和品社两门课程。去年,又挑起了学校教导主任的重担,本想着做一个专职教导主任,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做好工作。但因学校语文教师数量不足,她毫不犹豫地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既要上好课,又要处理好学校上下许多事务,那种忙碌令人无法想象。

繁重的工作让她变成了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一件还没做完,另外的好多事情已经排队等在那里了,难以抽出囫囵时间去休息。除此之外,蒲主任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除了把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呈现给每位教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也作为己任,倾情扶助。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帮助教师逐字逐句推敲教案。曾经把参加优质课比赛的青年教师带回家,当学生一次次磨炼她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当老师一次次示范上课时的教态、说话的语气……可以说,她真的是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恨不得把每分钟掰成两半用。白天时间有限,就强占睡觉时间,熬到凌晨是常事。我们称她是永不疲倦的夜猫子,因为上班打开电脑时,经常会看她在凌晨发出的通知。

有多少个不回家的中午,有多少个披着夜色离校的夜晚,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又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星期天……个中滋味,不言而喻。但蒲老师心中最明白的一点是――无论多忙多累,也决不能误了学校工作,更不能误了学生。接受了,就得担当责任;担当了,就得真情付出;付出了,就得追求最好,留香于人。

生活的考验,更让我学会担当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作为中层干部,她要尽职尽责;作为语文老师,她要尽心尽力;作为子女,她还要尽亲尽孝……

去年暑假,她的母亲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在青岛进行化疗,前后六个疗程,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当时她的心是碎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仍要一边处理学校的教学事务,一边装作若无其事地悉心照顾母亲,同时还要灿烂依旧地面对学生。

为了减轻妈妈的病痛,她每天给妈妈进行头部按摩、时刻陪伴左右。妈妈的心理负担很重,她天天给妈妈“洗脑”,变着法儿逗她开心,让她把眉头舒展……悉心的照料让妈妈对她产生了依赖,但是,六个疗程只有一个是在暑期。作为女儿,本应该守在母亲身边尽孝道,可是学校的一些工作,又的确离不开她的主持或参与。为了减轻心中的那份痛,做好工作是她唯一的慰藉。8天的心理煎熬,终于等到妈妈回家的那一刻,当她看到妈妈那一头浓发只剩下稀疏的几根时,泪水终于忍不住奔涌而出。后面的几个疗程,她都是在周末上完课就马上赶往青岛,周一又回到学校投入工作。

化疗使她妈妈的身体非常虚弱,免疫力极低,所以每次回来又要住到县医院。每天中午,蒲主任都要匆匆去医院送饭,再匆匆回到学校,常常在这匆匆忙忙中忘记了自己吃饭。就这样,她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备课上课、处理学校各种事务。在心力交瘁时,她告诉自己,有领导和家人的支持,我能行。在同事、在学生面前,她依然展现的是阳光灿烂的笑脸,没给学生耽误过一节课,教学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学校工作也都做得井井有条。如今,她妈妈也在一天天康复,事实证明,面对生活的考验,她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也担当了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诗歌教案范文 下一篇:细菌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