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稚语范文

时间:2023-02-24 21:41:20

童言稚语范文第1篇

2009年9月,执教一年级,幸运地与孩子的纯真童年相拥。这时起,我努力追寻一种表现“童言无忌的单纯与可爱”的语文教学,破天荒地办起了一年级班级小报《童语录》,每月一期,专门刊登具有儿童特质的语言——稚气十足而又极具想象力的日常用语。如:

孩子学英语字母了。妈妈逗她:“你能用英语跟妈妈说话吗?”孩子调皮地说:“你是普通人,跟你只需说普通话,不用说英语。”

教室房顶的吊扇,孩子称是“一朵会转动的花儿。”……

我竭力捕捉这些能映射童心的词句,并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俯拾起来,装进小报。

起初,家长们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更无心聆听孩子花开的声音,潜意识里他们觉得孩子的幼稚童年结束得越快越好。渐渐地,在一期期《童语录》的影响下,年轻的父母们也能有意识地耐心倾听孩子的童言稚语,主动用笔描绘他们与孩子相处的美好瞬间。于是,记有孩子童语的邮件、信札,总会在月底如约而至,我则忙碌着将这些文字录入、排版、印刷……每月一份三、四千字的《童语录》,留住了孩子的欢声笑语,让孩子的美妙童年永远地贮藏在文字之中。

孩子的语言总是那么洒脱无拘,新奇有趣,一次次地敲击着他们的童真妙语,我越来越坚信:想象力,是自然赋予孩子的宝贵财富,它与生俱来,不教而能。对于孩子的语文教育,我们只能顺应和尊重。

为了养护、开发学生的言语想象力,我鼓动家长进行亲子共读,并时不时结合童语点评,放大共读的效果。如:

一家长《给荣荣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后》:妈妈像往常一样给他一个苹果。可这回,他把苹果拿在手里,看了看,说:“妈妈,我吃青的,红苹果有毒!”我趁机点评:“给孩子读书,讲故事的意义是巨大的。荣荣对妈妈说的这句话,在旁人听来,是摸不着头脑的,其真正的意义只有妈妈明白,因为只有给他读过《白雪公主》的妈妈才会拥有一把打开荣荣言语之锁的钥匙。于是《白雪公主》成了母子交流的精神密码。有了它,母子间的交流会愈加丰富,愈加神秘,也愈加幸福。每位家长,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与孩子有精神密码吗?”

童诗,极富童趣,与孩子心灵较近,它通俗易懂,无需生硬地解释,学生自能理解。如《挠痒痒》:铅笔/伸到卷笔刀的胳肢窝里/挠痒痒。卷笔刀/忍不住了/扭着身子/咯咯咯地笑。在充满笑声的诵读中,学生的词汇库得到了充实,言语表达得到了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的耳濡目染,学生渐渐地能以一种儿童特有的眼光描述眼前的一切。他们的童语飘散出诗一样的味道。请看《朋友》:包书皮跟书/是朋友/包书皮保护了书,也紧紧地/让它少了自由。

如今,《童语录》已成了我们自己的“班本阅读教材”。每月,我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用以阅读《童语录》。因为是身边同学的言语,孩子在朗读时自然有了一份特别的亲切感。如:桌上,肖肖喜欢吃的卜页剩下一点了。肖肖说:“你们别吃了,留点给我嘛。”妈妈逗他:“留点给我妈?”肖重说:“留点给我吧。”爸爸又逗他:“留点给我爸?”肖肖急了:“留点给我自己。”学生一边想象着,一边模仿着,深奥的“重音位置”的把握,无须讲解,学生都读得惟妙惟肖,笑声震天。

《童语录》也悄然改变着家长的观念,他们不再对孩子自由的言说给予过多限制,不再对孩子充满诗意灵感的幼稚天真的话语进行自以为是的矫正。这份小报,就像一片蓝天,孩子言语想象的翅膀得以张开、强健。童言最真,童言最美,我相信,孩子茁壮的言语生命将从这里生长开来。

童言稚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童言雅语 儿童文化 缺失 发展

一、从童言稚语看儿童文化

一天,我在下班的路上碰到天乐和他奶奶,见他手里拿着一块用餐巾纸包着的东西,我问:“你这里是什么呀?”“一块石头。”“哪来的?”“就在那个饭店旁边角落捡的。”第二天我问:“天乐,昨天你拿石头回去干吗呀?”他悄悄地跟我说:“……”我当时忍俊不禁。晨间谈话时,我请小朋友们猜猜天乐的石头带回去做什么用。昆昆说:“他一定是把石头当宝石藏起来。”云云说:“他把石头当榔头吧。”亦非说:“我想他一定是带回去磨磨剪刀、磨磨塑料玩具吧。”这时,天乐忍不住了,大声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拿石头回家是给小乌龟做按摩!”小朋友们听了,哄堂大笑。

又一天,车车带来一缸小蝌蚪,他一会去看看,一会又跑去看看,“车车,你带的小蝌蚪现在怎么样?”我见他这么忙碌,便上前问他。“哦,我看看我的蝌蚪保安有没有换班。”“保安?”“对呀,其他蝌蚪在玩在休息,有一个蝌蚪是要值班的!”

午睡前,我给孩子讲故事《刻舟求剑》,“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亦非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下次拿剑时要把剑绑在身上,这样剑就不会掉河里了。”我无语。又讲故事《郑人买履》,讲完问:“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就是要把尺码写在脚上!”“要早一点去集市,那么回来重新拿好后,还来得及去买。”

语言课上,我讲故事《快乐公寓》,孩子们听得很入神。听完故事后,他们知道大象等一起造房子,还记住了乌龟看天气、大象运木头、小老鼠穿电线的情节,这时,王一很不服气地说:“老师,小老鼠不能穿电线,它只会把电线搞得一塌糊涂的,它应该下线。”孩子们都认为他有理,只有我扑哧笑起来,孩子们见我笑,便跟着笑起来。

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的小脑子里藏着的东西是我所无法预知的,而这些“童言稚语”正是展现孩子纯真天性的一个窗口,一个视角,它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感、生活态度。它闪烁着儿童智慧的火花,展现了幼儿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象力。在这里孩子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自己独到的语言表达身处的绚丽多彩的世界。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那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标准看待事物,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框架”分析事物合不合理、对不对,而是按自身的感受与需要,直言不讳地表达事物可不可爱,以及自己喜不喜欢。这种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儿童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

二、关注儿童文化的缺失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众多幼儿园中能反映儿童文化“童言稚语”少之又少,有一次专家讲座,问道:“老师们,现在请你说一个孩子的趣事。”许多老师哑然,可见成人关注儿童世界少之极少,儿童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这种缺失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其原因所在。

首先,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使教育缺少了童真和童趣。他们希望儿童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按照成人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不能做的规定来行事。这种不能容忍儿童文化的存在,无视儿童文化存在的态度,以及时时处处以成人的文化标准来要求儿童的行为,是儿童文化缺失,甚至面临消亡危险的主要原因。

其次,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孩子缺少自由的时间。儿童在成人时间表的催促下已无法随心所欲地拥有自己的时间。上午舞蹈,下午学绘画,晚上回家还要坚持不懈地弹钢琴、练书法,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已被提前到学前阶段。儿童的时间太少,儿童在这种高强度、高控制的旋涡中筋疲力尽,逐渐远离了游戏,远离了游戏精神,儿童文化便在儿童身上悄悄消失。

最后,新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使之缺少真实的生活。电视在给儿童生活带来新的乐趣、开阔儿童视野的同时,却剥夺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机会,使儿童成为静坐的动物。他们在电视上能了解草莓从播种到采摘的全过程,却闻不到草莓成熟时的香甜,体验不到采摘时给人带来的喜悦。远离了真实的体验,也就导致了“童年的消失”。

三、还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发展儿童文化

面临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有责任思考:怎样实施有效的方案,使儿童文化长期存在并且能够任凭文化海洋的拍打和洗礼而自由成长?

1.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建构一个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表达的机会,避免用成人的观念来压制儿童。例如:户外活动时,孩子看见天上的飞机,会抬头边看边喊“飞机、飞机”;看到路边的小花,总想去闻一闻;看到自然角的小乌龟,会和它说悄悄话。他们不但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而且会问出很多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沙发为什么是软的?”“人为什么要吃东西?”等等。孩子的问题之多让我们为之惊叹,有时他们会问很多奇怪的问题,甚至令我们感到尴尬。这时我们应该热情、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提问,而不能说:“你怎么这么多事啊?”否则势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将越来越固定,想象的空间就会消失,创造的热情也将会降低。老师应经常向孩子提一些引发他们观察、思考、探索的问题,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时间。

2.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自在的交往环境与机会,在游戏中满足儿童的交往需求,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游戏是孩子活动的主体,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总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不要随意地用学习的时间剥夺孩子本应得到的游戏时间。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适合他们的游戏材料,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废旧材料,一起自制玩具。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孩子们一起动脑筋,一起制作。孩子自制的玩具也许很简单,却是他的发明创造,他将会更爱惜这些玩具,想象得更多。新的游戏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乐,体验创新的乐趣。

3.从儿童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和发展儿童文化。我们要建构和谐、民主、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创设宽松、愉快、温馨的心理环境,在活动中善于捕捉孩子的灵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给他们充分的创造空间,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进一步做引导,从孩子的角度展开教学。如在语言活动中,孩子们说:“小草是打开春天的钥匙。”“‘神舟’七号是打开太空的钥匙。”……怎能不令人感动?再看那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画:“那是会直接开龙头取果汁的果树。”“这是有轮子的房子。”“这是神奇的充电鞋子,要充电吗?插到我鞋子上吧。”

童言稚语范文第3篇

诗歌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历史,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体验,包含了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童谣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它是孩子们锻炼口才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诗。

当今社会是诗歌式微的年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对少男少女们来说,网吧、麻辣串和流行歌曲远比诗歌更富诱惑力。其实,对我们读书人来说,诗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档的精神食粮。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基于这个层面,我们选编了艾芸同学的一些童谣,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青少年喜欢诗歌,写作诗歌!

成长简介

艾芸,女,高一绘画特长生。小时候,对不少耳熟能详的儿歌进行了改编。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奶奶发现她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就给她订阅了《作文周刊》《少年儿童范文》等报刊,开始模仿着进行写作。在此基础上,她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创作的内容基本上是艾芸日常生活中的事。通过学习诗歌创作,艾芸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好评。她说:“学习诗歌写作真好,我要和它做一辈子的朋友”。

龙城之家

新的一天开始了

时针转,

分针转,

一转转到七点半。

爸爸公司去工作,

妈妈银行去上班。

爷爷上街去巡逻,

奶奶练歌到公园。

宝宝坐上接送车,

笑着去上幼儿园。

说我是个“鬼东西”

奶奶说狗,

我指鸡。

奶奶指东,

我往西。

奶奶拿出大苹果,

我说要吃大鸭梨。

奶奶教我1234567,

我说7654321。

逗得奶奶咯咯笑,

说我是个“鬼东西”。

假 日

爸爸拉琴,

妈妈伴唱,

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

小宝贝舞翩翩,

高声歌唱红太阳。

我是模范小市民

三月里,春风吹,

爸爸栽树去城北,

我也跟着爸爸去,

小小木桶身后背。

爸爸挖坑我扶苗,

爸爸填土我浇水。

我是模范小市民,

绿化河山有责任。

下班回家

妈妈妈妈

下班回家,

系上围裙,

便把厨下。

爸爸爸爸,

下班回家,

刚进家门,

就问吃啥。

圆圆圆圆,

拦住爸爸,

不去干活,

就想吃啥。

爸爸爸爸,

忙求妈妈。

妈妈妈妈,

笑出泪花。

艾芸唱的歌

馒头送到北京城

小姑娘,去城东,

拾了个麦穗打三斤。

电磨磨,大锅蒸,

蒸了个馒头热腾腾。

大火车,轰隆隆,

馒头送到北京城。

运到北京送亲人

黄河岸,

枣儿红,

片片枣林挂红灯。

一个枣,

半斤重,

压得枣树弯如弓。

大火车,

一条龙,

运到北京送亲人。

红军衫

太爷爷穿上红军衫,

万里长征到延安。

红军衫啊血迹斑斑,

太爷爷穿了爷爷穿,

爷爷穿着红军衫,

红旗插到上海滩。

爸爸接过红军衫,

南极大陆去探险。

我长大接过红军衫,

茫茫银河驾飞船。

数数歌

一二三,

穿衣衫。

四五六,

系纽扣。

七八九,

下床走。

走一走,

扭一扭,

童言稚语范文第4篇

“童言稚语”是拥有有效期的

一旦提起自家宝宝是怎么说话的,常常会听到许多爸爸妈妈形容:天真烂漫又充满想象力。是啊,在宝宝开始认知世界的最初三年,他们总是这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喜欢对着身边的一切事物“说话”,把所有动物、植物、物品都拟人化,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小伙伴,不但亲亲抱抱,还要说说笑笑,往往说出的话还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这恰恰是宝宝最难能可贵的童趣和童真,是人之初最本真的童言童语。

然而,现在有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素质教育从襁褓抓起,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孩子早早失去了这种童真,被教育成了‘小大人’。不仅平时的行为像个小大人,说话也是如此。

如果这么做了,就是让宝宝早早知道看大人的脸色,专捡大人爱听的‘成熟话’说,会泯灭他们原本的童话思维。或许宝宝的语言和行为看似很成熟,然而这不能表明他们真正的人际协调能力,完美的表现或许只是他们在日常的察言观色中,模拟成人行为和语言而进行的一项“表演”,他们真实内在的性格、个性、价值观、人生观等并不成熟,过早成人化倾向往往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偏执等不健康的人格。

此外,对于宝宝们来说,只有真正地表达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成长和认可。如果他们的语言只是一种表演或者强化,真实的想法被压抑甚至不被接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保护好宝宝的童言稚语

童言稚语是宝宝成长过程中自然的发展历程,它不仅带给全家欢乐,也是宝宝表达自我、反映认知行为能力的一面镜子,更是家长和宝宝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转换身份,转换语言

家长陪伴宝宝的过程中,不要总试图对他“拔苗助长”,教他们使用成人语言,带他们走近成人的世界。而应该转换身份,把自己变成小孩,把你的成人语言,转换成趣味十足的童言,尽量模仿宝宝的语气语调,跟着他们的童话思维,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与他们对话。

比如宝宝看到布娃娃破了一个洞,他可能会说布娃娃生病了。此时,你也不妨跟着他说:“要不,咱们一起帮布娃娃治病吧?”这就是把成人思维和语言,转变成与宝宝一致的儿童思维。这样,才能与宝宝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激发他表达的愿望。他可能会因此而问出更多疑问,并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讨论如何“治疗”布娃娃的方法;相反,如果你立即纠正他说布娃娃不是病了,是坏了,然后你自己把它缝补好。即使不责怪他,宝宝还是有可能会担心你责怪他,他会纠结于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从而也就失去了你和他深入交流、共同玩耍的一个机会。

呵护宝宝的想象力

有些家长很困惑,宝宝整天说些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宝宝天生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所以,他们才会有如此发散的童话思维,这是成人经过多年的成长驯化后所淡化了的宝贵东西。比如画画,宝宝或许把白云画成紫色,把香蕉画成红色,让土豆结在树上,让小鱼在地面上跑……其实,这正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所在。说话也同样如此,他们可能会对着没有生命的物体说话,可能会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可能会从一个短短的话题展开一个庞大的故事……

此时,不要过多地去纠正宝宝,而应悉心呵护他独特的想象力。因为,很多时候,想象力,就代表着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无限可能。爸爸妈妈可以耐心地听他讲话,时不时地引导他,问他是怎么想到的?宝宝得到了正面的鼓励,他会更喜欢表达自我,会思考更多,会更自信和快乐。

接纳宝宝的童真思维

想必很多家长都会问自家的小宝贝:“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或许孩子会无限向往地说:“我长大了想当造糖果的人。造很多很多的糖果,这样我就能有很多糖果吃啦。”你听了之后,是不是嗤之一笑呢?还是启发他说:“造糖果有什么出息呢?咱们应该当科学家……”其实,在宝宝的脑海中,当科学家才没有意思,能造很多糖果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是最开心的。如果此时打击他们,他们也许内心是不服气的,但是因为成人的要求而改口不提,或者消极对待。

那么,与其让宝宝说谎,还不如和宝宝一起去研究一下,将来造糖果需要准备些什么,比如首先要很多很多的钱,还要很多很多的知识,宝宝会暗暗记下来,激励自己,去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大多数梦想都会在成长中慢慢改变……所以,爸爸妈妈又有什么好担心宝宝的童真言语呢?转换思维,试着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接纳他欢喜的美好心愿吧。

童言稚语范文第5篇

一、从“童言稚语”看幼儿的理解水平

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儿子说:“今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儿子一听串亲戚,很高兴。突然儿子来了句:“舅姥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案例2:“我们不是沙子呀!”

一日下午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儿子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说我们不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经询问我才知道,原来老师上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结束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一致,不要像沙子一样一盘散沙。”

分析与建议: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儿子对“舅姥爷”、“散沙”的理解具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能理解词的内在含义,更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仍保留有很大的直观行动性,理解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

作为父母或老师,要促进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及操作的条件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充足的玩教具和活动材料是幼儿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的感性经验是理解事物的基础。若脱离了幼儿自身活动与操作,幼儿的思维活动就会受阻,幼儿便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事物。其次,成人要注意加强对幼儿语言的指导。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一方面借助具体事物的刺激,另一方面借助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如幼儿在摆弄玩具时会不停地“自言自语”;遇到不理解的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问“是什么”或“为什么”。成人要抓住时机,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内在含义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理解水平将会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二、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

案例3:“奶奶变成妈妈了”

一日,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到安阳来看孩子,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奇怪的是,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孩子了。”

案例4:“黑色的小白兔”

一日,回到老家,儿子看到姥爷养了好多兔子很高兴,他兴奋地一个一个兔窝挨着看,突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喊:“妈妈,妈妈,快来看,这有好多黑色的小白兔呢。”我一听这“黑色的小白兔”忍不住笑了:“到底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呢?”儿子头也不回,继续看着那些可爱的兔子依然固执地答道:“黑色的小白兔呀!”“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怎么能又是黑的又是白的呢?”听我再次这么一说,孩子似乎有点明白了,用手指了指:“哦,是黑色的小兔子,那边有白色的兔子。”

分析与建议:在案例3中,儿子使用了“奶奶、妈妈、孩子”等词,但并不等于他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如在孩子脑中,“妈妈”就是和自己的妈妈年龄相仿的女性;“孩子”就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而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奶奶突然变成了妈妈;几乎和妈妈一样大的姑姑突然变成了孩子,这和孩子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孩子既吃惊又费解。但这也正说明了孩子掌握的这些概念,只是对“奶奶、妈妈、孩子”等事物形象外部的、非本质特征的概括,概括的概念内涵很不精确,而且外延也大大缩小了。

此外,在案例4中孩子为什么会脱口说出“黑色的小白兔”呢?难道孩子黑白都分辨不清楚吗?显然不是。因为过去孩子只是在电视上、图画书上见到过兔子,而且见到的多是红眼睛的小白兔,另外有首“小白兔”的儿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对小白兔的认识,一说“兔子”,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小白兔”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孩子脱口而说出“黑色的小白兔”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不仅进一步说明幼儿掌握的概念内涵不够精确、外延不够适当,而且说明幼儿概念的掌握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变式和比较,引导幼儿对事物有个清晰完整的认识,逐渐帮助幼儿形成较为准确的、科学的概念。如:我们在帮助孩子认识“兔子”时,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常见的“白兔子”,而且要为幼儿提供黑兔、灰兔、花兔等多种颜色的兔子形象或图片;不仅让孩子认识一般的兔子,而且引导孩子认识长毛的、短毛的及各种品种的兔子等等。常言说:“见多识广。”孩子接触的多、认识的范围广了,就不会出现类似“黑色的小白兔”现象了。

三、从“童言稚语”看幼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案例5:“妈妈,推推‘你’吧!”

儿子一岁半多时,经常让他在婴儿时坐的童车里玩。有一天,不知是好奇,还是想重新体验坐车的感觉,儿子扶着墙壁、借助小凳子终于自己坐进了小车了。然而,此时的儿子并不知道坐在车里的自己是推不了自己的,只见他使劲地用双手推着车的两侧,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车子依然停在原地不动。最后,儿子急得面红耳赤,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而且还一边哭一边朝站在不远处静静观望的我喊着:“妈妈,推推‘你’吧!妈妈,推推‘你’吧!”

分析与建议:在案例5中,孩子所谓的“妈妈,推推‘你’吧”,其实想表达的是“妈妈,推推‘我’吧”。为什么一岁半的儿子“你、我”不分呢?这和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婴儿期的孩子往往会像玩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手指、脚,甚至啃自己的脚趾、扯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脸等。孩子为什么要“虐待”自己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因此,常把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东西看作是同样的物体来玩弄。到近一岁时,孩子开始把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的“物”区分开来。

一岁以后,随着孩子动作的发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逐渐增大,在和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孩子开始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但刚开始,孩子在提到自己时,往往用自己的名字或父母等成人常对他的称呼来谈论自己。如:我们经常听到这一时期的孩子说“宝宝要喝水”、“宝宝不哭”等,而这里的“宝宝”正是他自己。在案例5中,儿子用别人和他交流时的习惯称呼“你”来称呼自己,也正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此后,在成人的指导下,孩子才逐渐会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要睡觉”、“我要喝水”等,明确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心理学上把正确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作为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满足孩子活动与交往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如:1岁左右的婴儿在学走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对躯体和动作的自我控制,从而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区分自己和他人。此时,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在独立行走中认识自我。两三岁的孩子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常抢着自己用勺子吃饭,即使弄得满身是饭,也不要成人的帮助。此时,成人既要尊重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和自信,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可以一边让孩子自己用勺子吃,一边用另一勺子同时喂孩子,这样既能使孩子吃饱,又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促进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童言稚语范文第6篇

今年又到了要添置衣服的时候了。妈妈带着你逛了几个商场,贵的嫌贵了,而便宜的又总是看不上。忍不住唠叨起现在的物价来。怎么小孩子的一件T恤就要一百多元?凭着我们那点收入,能干啥啊?

唠叨了好一阵子后,你抬头看看我,然后对我说:“妈妈,我们别买衣服了。上姨妈家看姐姐有没有穿剩下的,拿回家,我就穿姐姐的旧衣服。”

孩子,你知道吗?当时,一听到你这样说,妈妈心酸的都要掉下眼泪来。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个喜欢攀比的社会,一个个家长们给孩子穿名牌戴名牌的,虽然我们家的条件并不是非常优越,可也不至于让你穿旧的啊。

妈妈心酸的同时,也感到万分的欣慰,证明我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能够用你那颗稚嫩的心去体谅父母。

童言稚语范文第7篇

三岁的奇奇看着小姨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很想弄明白未来的表弟或表妹是怎样生出来的,妈妈细心地给奇奇讲解:“先生出宝宝的头,再生出身子,最后是两条腿,明白了吗?”

奇奇认真地点点头: “哦!然后你们再找来维修工叔叔安装成我这个样子。”

等裤子长长了再穿

文/刘桂香

妈妈给宝宝买了一条有卡通图案的裤子,妈妈让宝宝穿上展示一下,宝宝怎么穿也短一截。

妈妈说:“裤子短了,给小妹妹穿吧。”

宝宝摇摇头,说:“妈妈,等裤子长长了我再穿吧!”。

我是乌龟就好了

文/刘桂香

四岁的姗姗腹泻,到医院去打针,满脸的不高兴:“我是乌龟就好了!”

“姗姗,没有人愿意变成乌龟的。”妈妈说。

“乌龟的硬壳壳针扎不动呀!” 姗姗伸了伸舌头,调皮地说。

找回爸爸

文/付云

夏夏曾经是个非常快乐的小天使。前一阵儿,她的父亲离开了我们,不知去向。从那天开始,夏夏的情绪就一天比一天差,每天一放学就会问我:“妈妈,爸爸回来啦?”而我的回答却总是让她一次次的失望,女儿非常爱爸爸,因为她爸爸一直很疼她。为了不让女儿伤心,我告诉她:“爸爸去好远的地方了,去给夏夏挣钱,爸爸爱夏夏。”

一天,女儿在幼儿园和小朋友谈开了,夏夏说:“爸爸不要我了,他不回来了。”一个小朋友说:“夏夏,你爸爸还没下班呢,下班了就回来了,我爸爸就是的。”回到家,女儿一直缠着要找爸爸,嚷着:“妈妈,快给爸爸打电话,叫爸爸回来,乖乖想他。”我再也受不了孩子的纠缠,无奈地说:“爸爸走了,妈妈不知道爸爸在哪里,妈妈找不到爸爸。”话声刚落,女儿痛哭起来:“不要……妈妈不要……”女儿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她还小,希望有爸爸庞爱。

第二天早晨,女儿软软地说:“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啦,我好痛,妈妈告诉爸爸,叫爸爸回来吧!”女儿的话令我心碎……孩子的爸爸呀,你在哪里,你真的就忍心伤害女儿吗?让孩子从此不快乐吗?

童言稚语范文第8篇

一、模仿――创造的桥梁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学写诗歌亦是如此,他们需要优秀的童诗做拐杖,从中汲取“写”的形式、方法和视角。一、二年级教材中,儿童诗已占阅读总篇目的42%,这为孩子的学习和模仿提供了丰富的范本。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生动的语言,感受纯真饱满的情感,并且激发模仿表达的欲望。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风》,这首诗语言浅显、生动,很适合学生仿写。学完这首小诗后,我进行了拓展:“你们还知道哪些景物在风中的变化呢?”孩子们说到落叶、小草、花儿、红领巾……我进一步追问:“风来了,许多事物随风摆动,比如落叶打着旋儿落下来,就像在干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像在跳舞、像在做操、像在翻跟斗等。于是,我启发学生模仿课文来表达。学生创作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一首首清新的小诗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他们兴致勃勃地模仿着、创造着、表达着……

二、想象――表达的翅膀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儿童是一个最富有想像力的群体,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驰骋。

例如,二年级儿童诗《贺年片》选取学生熟悉的大自然的景物作为礼物,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感悟大自然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美好祝愿。

在学生走进文本以后,还要启发想象、跳出文本,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即发学生“自己之声”。从学生精彩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童心的真,童心的纯,从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中,领略到每一个“哈姆雷特”的不同风采。

三、生活――诗作的源泉

生活是童诗创作的源泉,自然界更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因为自然界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让儿童的天性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潜意识中具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认为人以外的一切自然存在,如动植物、江河、山脉、日月星辰,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所以我们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

例如,执教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插秧》一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之后,我带学生来到校园里的喷水池旁,兴致盎然地引导学生欣赏水池边的景物:柳树、茶花、假山、蜻蜓等等。然后,来个水池边的赛诗会,让学生在清水假山中,在绿树红花中创编诗歌。

四、情感――语言的灵魂

诗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没有真情实感,只能是无病。因此引导学生写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感动过自己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形象、诗的语言去歌颂它,那样的诗才会充满真实的感情。

例如,执教北师大二年级下册《妈妈的爱》一课,通过对母爱的体会,理解妈妈的爱,呼唤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如何让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们感受到母爱呢?我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悟、去体会,再适时引导,让学生仿写儿歌,写写自己的妈妈。不少孩子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那碗清凉可口的绿豆汤”;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那温暖的棉被”;还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那严厉的目光,伴随着我一天天成长”。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讶异于学生的童言稚语所焕发的诗情画意。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在他们的脑海里,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只要我们引导点拨得法,还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儿童诗的创作一定能出现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童言稚语范文第9篇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班里的幼儿升入中班后,我发现:1. 家长非常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但不关注整体教育。2. 孩子们的个性以及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孩子。3. 每个家长的教育方法都不一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突出,有的家长早晨着急上班,根本没有时间和老师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干脆只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然后让孩子自己进班级,老师想和家长沟通都见不到人。4. 幼儿的情感有时候会被家长忽视,家长只注重孩子吃好了吗,喝水多吗,却不曾和孩子面对面的沟通。5. 有的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充分利用早晨送、晚上接的时间和老师沟通。可是如果教师在这个时间段和家长沟通,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晨间活动受到影响。

二、解决的办法

家园共育的方法有很多,如:家园练习册、家访、电话沟通以及现在最流行的网络都是很不错的联系方式,我觉得怎样能让家园联系栏这个最常见的方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让它“开口说话”,与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它能够代替老师与家长很好的沟通呢?

思索再三,我们在家园联系栏现有版块的基础上,再

陆续增设了三个新的版块:“精彩瞬间”、“加油宝贝”、“童言稚语”。

1. 精彩瞬间——家长掌握知道幼儿学习活动的策略与办法、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教学生活中表现的桥梁。

精彩瞬间,就是把幼儿在班级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彩片段也就是教学时路即时的进行整理、归纳,并以文字和活动照片的形式张贴到家园联系栏中,使家长了解幼儿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设计这一版块是考虑到家长与教师共同的话题大部分是围绕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更加关注幼儿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力、回答问题以及与同伴间的互动情况等等。

2. “爱心便利贴”——家园共同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家有宝贝,是收集幼儿在家、在幼儿园所做的感动的事情,进而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娇宝贝,都是要星星不给月亮的小皇帝,他们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爱自己,什么事情都想着自己,却不了解应该怎样去爱他人,比如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小伙伴。本学期的音乐教学活动《小乌鸦》就是侧重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教育孩子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教育孩子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3. 童言稚语——家长和教师都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的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的对待一切人,和孩子平等,尊重给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才能走进他们的神奇世界。

三、收到的效果

1. 家长方面。

(1)通过看“精彩瞬间”,使家长更加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体会到教师日常工作的辛苦。(2)通过“童言稚语”,家长知道了倾听的重要性,学会了倾听孩子的心声。(3)家长从孩子最淳朴的爱中开始反思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与做法。

2. 教师方面。

(1)教师要善于记录、总结和(2)教师要带着爱工作,让幼儿时刻感受到老师对她们的爱。(3)教师做孩子的朋友,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

3. 幼儿方面。

童言稚语范文第10篇

一、巧用“滑稽教学法”,师幼共同制造幽默

我经常会在活动中兴奋地做鬼脸、张牙舞爪、上蹿下跳,类似于耍猴,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在不经意间快乐地完成活动,我称之为“滑稽教学法”。当孩子回答问题特别精彩时,我会拍案叫绝,夸张地竖起大拇指,配上滑稽的表情送他一句:“耶!我佩服你!你真聪明!”孩子乐滋滋地说:“嘿嘿!老师都佩服我呢!”当孩子出错时,我会伸长舌头,做出滑稽的表情,让答错的孩子露出解围的微笑,不会觉得很窘迫。当孩子们兴趣不浓、缺乏激情时,我会制造滑稽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博得他们的笑声。

一次我们进行《图形身份证》的活动,当幼儿给一个图形成功地制作了一张身份证时,我兴奋地一拍黑板上的图形:“圆形,恭喜你!你终于拥有了一张身份证了!”拟人化的称呼让孩子们忍俊不禁,凑巧,固定图形片的磁铁也被震到了地上,孩子们哈哈大笑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欢乐开怀”,被我的“滑稽表演”所吸引,对“图形身份证”的制作要点也掌握得很好,在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出错。这是一次有趣的活动案例,平时的活动中我也经常利用滑稽搞笑的语言和动作使活动变得轻松而快乐,追求“快乐活动”的状态与境界,我也因此而得到了孩子们送给我的“幽默老师”的称号。

当我们苦恼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当我们因孩子心不在焉而无计可施时,不妨试试“滑稽教学法”。既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能使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自主发展,同时还愉悦了自己的心情,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滑稽教学法”中教师的“戏份”较重,看起来似乎教师在唱“独角戏”,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孩子所喜闻乐见,同时也使活动氛围轻松,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活动效果更是不一般。快乐的活动氛围还可以激励教师在兴奋的状态下临场超水平发挥,更好地进入师幼互动的最佳状态。好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允许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只要能让孩子快乐学习、自主发展,那就是最好、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征集“童言稚语”,家园互动播撒幽默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经常会“一鸣惊人”或“妙语连珠”,有的是因词语串联而闹出的笑话,有的是因汉语言的多义性造成的张冠李戴,还有的是儿童成人化的语言让我们忍俊不禁,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童言稚语”。关于这些,家长们如数家珍,几乎每个孩子每天都会带给家长们这样的惊喜与欢乐。我们不失时机地号召家长把宝贝的童言稚语记录下来,汇总到老师手中,我们加以整理、归类,通过家长园地、家园立交桥、家长会等形式把这些幽默洒向每个家庭。这种纯净的快乐也总是感染着众多家长,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享受这一帮小精灵带给他们的欣喜与快乐。孩子们接触幽默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幽默的元素不断地在他们的头脑中累积,因此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就不再是难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我们的家园互通板块总是贴得满满的,里面全是面向家长征集的、真实的“童言稚语”。我们经常会抽出 “幽默共享”的时间来分享小伙伴们的幽默,当老师读出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幽默时,孩子们都会捧腹大笑,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幽默,是儿童世界独有的幽默。

三、借助“快乐精灵”,网络博客记录幽默

“快乐精灵”不仅是我对孩子们的昵称,还是我们共同的网络家园――博客的名称。两年多来,我与精灵们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这里,有活动的真实再现,有孩子们的精彩照片,还有我的感悟与反思,其中更多的是我们共同写下的欢声笑语。因此我专门为博文设置了一个分类:童稚趣语,里面有孩子们“过家家”游戏时的幽默对话,有小伙伴聊天时的趣味问答,还有孩子们与我交流时带给我快乐感觉的师幼互动。网络是开放的,博客是互动的,这些幽默记录在“快乐精灵”博客里,吸引了众多网络上从陌生到熟悉的访客。他们都是第一次就喜欢上了这里,因为这里是孩童的纯真世界,这里能给他们带去欢乐和笑声。从他们的留言中能看出他们对“快乐精灵”博客,对“童稚趣语”栏目的喜爱, “孩子们稚气的话语让我捧腹大笑,真有意思!” “这些小精灵好可爱!你们这个大家庭很幸福!”“孩子们的思维真有创意,一张张小嘴挺能说的!”我们班的家长也是我们博客的忠实伙伴,博客上记录的童言趣语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他们经常利用这些“小笑话”开启孩子的思维,使孩子的思维方式变得不再单一,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遇到挫折时能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用幽默化解心中的不快,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

幽默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色彩,让生活变得晴朗无云,我们这一群“快乐精灵”一直追求幽默,也很喜欢制造幽默,孩子们越来越乐观,越来越机智。我和孩子们之间已经形成了幽默和谐、轻松快乐的互动氛围及方式,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必将健康成长,快乐每一天!

上一篇:改进计划范文 下一篇:神话故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