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造句范文

时间:2023-02-28 16:44:54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1篇

“哎呀我去,#¥@*&。”S君的闪闪NB之音,把我带回了现实世界。猛然间醍醐灌顶,邪恶的目光投向了柜子角落的小萌物——Rory’s Story Cubes。在众人鄙夷的眼光中,我们开始了汉语四级之旅。

9个可爱的骰子,引领一干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挑战被这个国家遗忘的母语。

“从前,有个帐篷,里面有个算盘,看了一眼外面大楼边上的苹果树,发现,一个箭头,穿过放大镜,射死了一只羊,然后,它看到了钥匙孔里面的外星人。”刚刚侃大山如打哈欠那么简单的S君,被难住了,一脸窘色,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烂的故事,结果就是,“哇哈哈哈哈”“语文小本毕业!”,嗯,是的,各种无情的嘲笑。

接下来是公认的满嘴跑火车的L兄,故事很是,“从前,有一架大飞机啊,爱上小蜜蜂啊,一把房门钥匙钥匙塞进人家小手中啊,说‘今晚九点零五分哪,到我房间来欣赏我美丽的大眼睛啊’,结果领导来电话呀,吓得飞行员跳了伞啊,我的故事讲完了。”一干人等着自己的肚皮咒骂了一番。

游戏渐入佳境,在发生了诸如“黑脚丫子踩脸上变成二皮脸”和“在屋顶打飞机被人发现”之类的惨剧之后,命运之轮转向了笔者。被视为群体中桌游达人和资深才子的我,肩负教育新玩家、普及普通话和推广祖国文学的多重重任,潇洒地扔了一把悲剧之骰,太难了!

“从前,有一个宅男,一直被自己背影中的恶魔纠缠,整日阴森笼罩,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一鼓作气冲出了房间,来到了驱魔人的城堡,驱魔人用阴阳八卦连环吸铁石从宅男的背影里吸出了恶魔,拿起仆仆星老太太的魔杖,走你!恶魔应声变成了可爱的向阳花儿。”

“NB!”“油菜!”“我看丫是!”“我擦,真能编啊!”,我在毁誉参半中心满意足地靠在沙发上了。就这样,在欢笑和嘲笑的泪水之中,汉语语言能力四级考试一直持续到太阳伯伯害羞地回家换衣服,游戏也随着吃货们顶着星星觅食的动力而结束了。没想到欢乐的小游戏会带给这些忙碌疲惫的北京小白领们如此多的欢乐,也没有想到看似幼稚的小骰子游戏竟会有如此的挑战性。

除去当爹当妈的童鞋会有意拿这9个骰子当作晚上给自己孩子编枕边故事的素材之外,或许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桌游还能帮我们重拾孩提时造句作文的无邪时光?或许还能拯救那些张嘴英文,闭嘴法语,但就是说不明白中国话的国人?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果;翻译实践;翻译理论

Abstract:In my opinion, only when a book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is based on translation practices, can it stand out of its kind. It was in 2009 that I heard of Mr. Cai Siguo and his books for the first time. I was greatly shocked when I started reading his books, and the more I read, I become more supportive of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I hope my translation could be read like original Chinese. In this paper, I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rofile and translation views of Mr. Cai Siguo, hoping that you can get a preliminary impression about him. And I will share in the end with you some of my own views obtained in the course of this research.

Keywords:Mr. Cai Siguo;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7-01

1.思果生平

他从事著译已超越半个世纪,产量极丰,专论翻译的作品有《翻译研究》、《翻译新究》、《翻译新究》。讨论写作问题的有《香港学生的作文-专谈遣词造句》,又有专述自修经验的《怎样自修英文》。散文辑有《沉思录》、《香港之秋》、《河汉集》、《林居笔话》(获第十四届中山文艺奖)、《沙田随想》、《想入非非》、《橡溪杂拾》、《远山一抹》等二十种。翻译作品有《西泰子来华记》、《戴维.考勃菲尔》、《牛津英语同义词典》等二十余种,最新译作为《为心灵点灯:解答心灵困境的智慧语录》和《师主篇》。逝世前仍不断从事译著。

2.思果的翻译观

思果先生的最重要的翻译观是认为翻译一定要"像中文",而他的其他关于翻译的言论也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让我们一一来看。

2.1翻译原则。时下,严复的"信达雅"已广为翻译界认可,然而思果先生却不然,认为严复的"雅"字根本有问题,不如改为"贴"字,他对"信达贴"的解释如下:信是指译者对原作者负责,把他的原意用中文表出,不要表错。

达是指译者替读者服务,作者的原意虽然已经表达出来了,也要读者能看得懂,才算尽职。

贴是指译文也忠实,读者也懂,但是,原文的文体、气势、说话人的身份等方面是否做到恰如其分的地步呢?这就牵涉到贴切不贴切的问题了。

他认为严复的"雅"要求的是"尔雅",而他的贴切则是译什么,像什么。他还举了一些浅近的例子。例如,我们很多人把"I am glad to see you"译为"我很高兴看见你。"这句话说它通也通,原文简单易明,译文也道出那个意思。但仔细一想,我们中国人遇到朋友是讲这样一句话的吗?旧小说里是"今天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这是欢迎之词。这样翻译也许太做作,不自然。今天的说法,可能是"啊!你来啦,好极了。"这才是翻译,这才是中文。

2.2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提到直译意译的问题时,思果先生说:"这是一个很多人有争论的问题,我的意思是翻译就是翻译。好的翻译里有直译,有意译;可直译则直译,当意译则意译。译得不好而用直译或意译来推诿,是没有用的。可以直译而意译,应该意译而直译,都不对。"

而在涉及归化异化,思果先生也没有采取传统意义上的归化,他指出:"凡是涉及史、地,人名、地名,甚至中国特有的花草树木的成语,全不宜用。"比如:蓬莱弱水,曾参杀人,江郎才尽,乐不思蜀等等,而像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虽可与中国的'一箭双雕'互译,但用'一石二鸟'却可介绍一个新的成语。重量级拳王路易斯(Joe Louis)不能换成张飞或张三丰。遇到这种情况,他建议根据文体,可用抽象的形容词代替、照译、加注、改写等方法。对于西方典故,他也不赞成用中国的来替代,英谚改为中谚也不太好。

3.结语

思果先生的三本译学论著《翻译研究》、《翻译新究》和《译道探微》是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众多译例,写出的"有血有肉"的著作。思果先生的翻译考虑到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译文的可读性。虽然有些观点未免有失偏颇,许多他不以为然的词汇和句型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在维护汉语纯洁性方面,很少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的书不但对翻译人员有益,对汉语写作也是有益的。

最后分享Gilbert Highet的一句话,"A badly written book is only a blunder. A bad translation of a book is a crime."各位,对于这句话,你们会怎么翻译呢?

参考文献:

[1]思果.翻译研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思果.译道探微[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3]思果.翻译新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作者简介:

付贺宾(1987-8)男,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是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3篇

“接龙”是一种文字游戏:在网上,由一人先抛出一篇东西(或文章或成语或其他体裁),然后由网友们根据文意或形式要求,逐次往下接。退休后,我学会了上网和写博,并且加入了一个老年群:“青山分外明”。群内共有成员6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平时大家在群内聊天时,你一言我一句,南腔北调的,看着,就像一场“全国相声汇演”,颇有趣味。我从聊天中得知,好多群友进入晚年后,也和我一样:子女成家另过,老人独守空宅,天天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孤单落寞。听了老友们的一番“诉苦”,我开始琢磨: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结,如何让老年这个驿站充满快乐、朝气且充实昵?我思来想去,想到了“接龙”这一文字游戏。我把这一想法在群中说明后,立刻赢得一片欢呼声!

于是,我正式在群中抛出接龙游戏的“龙头”――《谁不说俺家乡美》:“我的家乡座落在东北大平原上,油黑的土地上,盛产五谷杂粮和纯朴的民风………‘龙颈”是位来自河北邯郸的一位网友“赵氏孤媪”,她按着“龙头”的内容和行文风格,开始往下续。接着是“龙身”。“龙身”的作者比较多,有新疆的网友“天山的葡萄”、海南的网友“白发嬷嬷”、内蒙的网友“草原雄鹰”、云南的网友“石林守护神”……他们都接得非常贴切且翔实,写出了东北人对黑土地的眷恋和热爱。由于这些网友都不是东北人,所以他们在“接龙”时,都是到处翻阅资料,并且“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东北人”:或在白山黑水间徜徉,或在雪驰蜡象中沉醉,或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倾听“老罕王”的故事……甭说文笔和情节是如何的精致、精巧,单单那份认真、执著和热情劲,就足够人感动的了。

最后是“龙尾”。“龙尾”部分很重要,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嘛!接“龙尾”的是位来自上海一家晚报的退休编辑。他为这个历时三天时间的网上“接龙”游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个游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把网友们“接龙”的文章整理出来,哇,竟是一篇激情饱满、行文通畅、文采斐然、语气贯通的游记!我把这篇游记发表在报纸上,署名就是“青山分外明”!

我“抛砖”后,果然引来了“玉”。群内的“接龙”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开始抛出“龙头”,而且游戏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散文接龙、小说接龙、成语接龙、诗歌接龙、诗词接龙、五言接龙、五字接龙、吹牛接龙、人名接龙、地名接龙、藏头接龙、故事接龙、谜语接龙、歌名接龙、数字接龙、造句接龙、打油诗接龙、谚语接龙,江西的一位老年网友还别出心裁地来了个“三句半接龙”!逗得大伙是捧腹大笑!

每天开机上线,大伙便像赶考的举子一样,翘首企盼“龙头”的抛出,有时,为了等待“龙头”或者研究“龙身”,竟然达到了废寝忘食、三日不知肉味的程度!网友们都为能够想出一个绝佳的“龙头”而辗转反侧、冥思苦想,也为能够想出一个妥帖的“龙身”而遍查资料,字斟句酌。接“龙尾”的网友更是为了使结尾频现“回锋”,达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效果而反复研读,不辱使命!一次“接龙”活动,参与者常常超过40人,覆盖全国各个省区,历时数天甚至半个月。一篇篇“接龙”文章、一串串“接龙”成语、一行行“接龙”人名,可谓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民情俚事、人世感悟,莫不涵盖其中。每每读来,都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喜笑颜开,受益匪浅!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4篇

有很多人说鲁迅的文章像一把利剑,直刺敌人的胸膛。我不大同意这种说法,给人感觉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故意找别人麻烦似的。其实恰恰相反,鲁迅写的全部是自卫的文章,自己反击而已。幸好先生“皮糙肉厚”,没有被打倒,否则我们畅游的文涛书海中便会失去些怒涛狂澜的惊心动魄。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还要坚持写作,坚持树立我们的民族魂,语言上自然要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技巧。在20世纪,鲁迅的文章打遍天下无敌手,所有的反动文人都打不过他,靠得就是这种语言功夫。《拿来主义》的语言很好的展现了他功力之深。

一、一阳指——准确精当的用词

一阳指,一门精深的点穴功夫,一中即离,一攻而退,实为克敌保身的无上秒术。鲁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与这门功夫不无相通之处。

《拿来主义》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我们会发现鲁迅的功法精深。“大门”是被“枪炮打开的”,既然说大门被打开,证明过去国门从未敞开。打开国门的不是钥匙,而是“枪炮”,反映出开门并非主动,外人开门方式有恶劣至极。几个字既可以指出清朝的闭关主义大可不必,因为既是“门”,早晚要开:又能让我们看到西方列强的罪孽深重。从鸦片战争到庚子国难,我们打了无数败仗,签了无数条约,在鲁迅笔下只简单地成为“一串钉子”,而且是“碰”。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语言是极其精炼且有力的,一把匕首不用太长,只要巧妙地将其插入心脏,便能置人于死地。

简短有力的攻击是必要的,可也得收得回来,如果因为贪心恋战反被敌人一击即中,便得不偿失了。鲁迅在批判送去主义时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我们来看“挂”字的使用,画是需要挂的,可是只要一挂便没有取下来的必要,鲁迅用“挂”表示对本国艺术精品流落在他国的叹息,可这时一旦有人质问先生“此为何意?”时,先生自可以从容说道“发扬国光”,使对手在中招之后,只能缄口认怂,妙哉妙哉!

一阳指力在鲁迅的遣词造句中被使得这般神奇,让我们不免啧啧称叹!

二、太极拳——精湛的讽刺艺术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化敌方的力量为己所用。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里的“礼尚往来”是非常厉害的!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这是课本上给出的解释。那么我们要思考,送去的礼物是什么?送过去后是否能拿得回来?或者换句话来说,送礼之后就应该要求对方返还我们一些礼物,这才是真理!可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显然是违背了这条古训,没有“拿来”,只一味讨好的送去。鲁迅在提出论点的同时以政府发扬国光的行为将政府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这是典型的借力打力,说尼采发疯当然不是骂尼采,真正把自己当成太阳的其实是懦弱的国民政府,送古董、送画、最后竟然以至于把梅兰芳这位活生生的人也送出去,这样看来政府真的是神经失常,开始发疯了。

当然,当时政府却也不是全无收获,毕竟拿来了一些东西。鲁迅特意为国民政府的获得独辟一段,以显其功劳。“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一本正经的背后,让人读来却不免使今之读者会心一笑。

鲁迅的讽刺堪称艺术,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反语,辛辣的批驳,他写文章,敌人要能招架的住已是不易,何谈反抗。

三、降龙十八掌——层进式的语言逻辑

降龙十八掌非内力淳厚之人不能练就,出招时,掌风凌厉,最厉害的是一掌强似一掌,绵延不断,使敌人在遭受一击之后便只能全身开花。

鲁迅的语言内功修为自然不必多说,而其在对“拿来主义”阐述中所展现的层进式语言逻辑,确有一种霸气逼人的气势,让我们只觉掌风阵阵,刚劲有力的语言一次次冲撞着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国人的内心,有震慑,但究其根本才发现原来是警醒!

《拿来主义》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穷青年”与“大宅子”的论述。当一个年青人面对飞来横福时,会因为这意外的收获而手足无措。有人不敢接受,有人愤然舍弃,有人全盘接受,有人精挑细选。

不难看出这里的“穷青年”指的是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而中国在面对外来的文化时该如何做出对策。前三种人,先生分别称之为“孱头”、“昏蛋”、“废物”。粗陋的语言使我们对先生的态度一目了然。盲目的、极端的做法都会招来清醒者或后来人的指责。这三个词可谓街巷中的俚语,难登大雅之堂,可被鲁迅的妙笔一挥,先生鄙夷的神情如在眼前。

接下来鲁迅步步紧逼,告诉国人应该如何占有,如何挑选?可谓句句妙极!我们来欣赏一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鱼翅当然要吃掉,好东西自然要留下来,大可不必谦虚,而且先生说也不能用来宴大宾,就要留着。“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这与上一句形成一对整句,语言本身就有了一种默契,好的东西要留下,坏的东西也未必就要抛弃,要重视其他方面的价值。清醒的人方能显现这种智慧。对于必须抛弃的,鲁迅从来不讲情面,彻底肃清,“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如果对“姨太太”手软,不仅是削弱“拿来主义”的问题,很有可能造成主义的缺陷以致其全无用处。先生的意思是如果你在实行这种主义时有了顾虑,就权当我没说!其态度之坚决可见一斑。

从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到进入宅子中对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一句重似一句,作为读者只有领受的份,进而醍醐灌顶,从此脱胎换骨。这都要得益于鲁迅语言的降龙十八掌。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5篇

一、过多地依赖课件,忽视了传统教学的独特优势

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和独特性。它能让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也让老师少费许多口舌,受到了很多语文老师的青睐。然而,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来替代老师的引导,忽视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正常交流,故正确认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势在必行。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新意识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握分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自主发挥,而没有给予评价,也不及时批评指正。这可能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样的尊重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呈不平衡状态,教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及时指导、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尚未得到开发,就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只顾课堂中表面形式的热闹,整堂课下来,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但学生真正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呢?

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精心组织,合理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教师要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这样学生就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即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四、教师引导不力

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但对质量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高地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做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更不用谈了,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参考资料,成套的试题做了又做,结果是想象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灰心,学生死心。

教师忽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示范作用,板书潦草,不规范,作业批阅大而化之。这就容易使学生养成马虎、不严谨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活动匮乏

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两节语文课,扪心自问,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发心中的情怀。

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同仁思考。

一、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如同小孩走路,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假架子,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滚爬中反复锤炼,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规范汉字的书写。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字课”。《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语文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释,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这一要求,体现出国家对我们“国字”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已不是口头上的事,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二、跌打滚爬

写作方面应该让学生融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言为心声,作文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从其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感。部分教师为了走捷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来应付考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心中装的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感受,把学生置于生活之外。因此,学生的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你让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时,孩子们感到茫然,写什么呢?抬头是电棒、墙上的几幅标语,低头是书本,就是没有活生生的事,就是没有迷人的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像当年的铁人王进喜跳进水泥浆中拌水泥一样,夯实基础,跌打滚爬。让我们静下心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让我们心情畅快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感悟。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6篇

一、用“心”阅读,用平等的态度对话

作文批改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所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教师通过真诚的关怀和商讨的方式,与学生心心相通,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更加敬重这位教师。若批改粗鲁,评语写的像法官的判词一样,纵然客观,也很少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所以作文评语要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和诱导,批改除了改正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文批改,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老师能详细、具体批改,找出作文中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怎么有创意。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地研究老师批改过的地方,也会研究自己的“杰作”,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批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把握好这个过程,抓住这次交流的良机,我们会收到作文训练以外的良好效果。我们都知道,只有用“心”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是佳作。我们同时得承认,只有用“心”去阅读学生的“作品”,才会给学生作文以较为准确的评价,才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的层面,深入到文中的“情”和“境”,思学生之所思,感学生之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批改好学生作文。所以,教师的评语应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按摩”,用“心”阅读,用平等的态度对话,才有可能做到“心”与“心”交流。

二、用鉴赏的方式表扬,用幽默的方法批评

教师只有关爱重视每一位学生,才能够正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塑造其优秀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表扬方式是鉴赏。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要宽容对待学生的写作,要善意地鼓励学生。其实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的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我们能睁开 “慧眼”,从习作中找出肯定之处,也许学生的写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在一些词句的旁边画几圈,或者写上一些简洁的评语。只言片语,既是肯定鼓励,又是引导期待。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作文在某些方面是有价值的,有写好作文的能力。

如若说鉴赏是表扬的哲字,那么幽默就是批评的艺术。用含蓄而又风趣的方法进行批评,不但能发人深省,而且能使被批评者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谴词造句,表情达意,谋篇布局;如何观察思考想象评价,决不会只限于模仿,往往有不少创造。如果视而不见,或恶意抨杀,将是学生的最大不幸。为此,批改学生的作文贵在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管是尾批、眉批、旁批,要多肯定优点;哪怕只有一句有特色,或一个词语有新意,我们都要用笔勾画出来;抓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这种幽默的鉴赏表扬的作文批改方法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所以教师的评语要选准修改点,切中肯綮,寥寥数语,或一针见血,或点石成金,用鉴赏的方式表扬,用幽默的方法批评。让学生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把学生引导到自觉揣摩潜心钻研的道路上来。

三、用“心”打开“心锁”,用情开启思维,指导作文,启发做人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水准。教师为学生批改作文,是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一条绝佳途径。当我们面对着一篇篇水平参差的作文时,就仿佛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站立于我们的面前。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成人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强调“作好文,首先应学做人。”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所以,当我们为学生的作文写批改评语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给予中肯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

所以,作文的批改不能简单的“就文论文”,而要善于通过该篇作文的写作激发、启迪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思考。教书与育人分不开,作文与做人分不开。文如其人,人如其人,从“大作文”、“大语文”的角度讲,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它涉及到许许多多领域,很多作文以外的东西有时很容易从作文上表现出来,如学生烦躁的心态,苦恼的事情,麻烦的纠葛。这些一旦在作文中出现,很有可能是学生向老师发出的“SOS”,我们能简单从作文角度去理解吗?能简单批上“跑题”吗?笔者不止一次在作文中看到学生向老师“求救”:有谈及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的;有诉说学习压力之苦的;也有倾诉青春萌动困惑的;其言之切切,不能不使人一次又一次感到责任的重大。这看似超出了作文的范畴,但这又实实在在没有超出我们教育的范畴。此时教师的批语难道不是一剂治疗学生“心疾”的良方吗?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矫正学生的心态甚至比教给学生作文技法更为重要。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7篇

荣幸地参加全省药品监管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培训会议,能亲耳聆听国家局及省委办公厅有关负责同志的授课,受益匪浅。省局##局长深入浅出的谆谆告诫和##副局长精辟而又生动的会议总结,以及邀请的各位新闻信息工作的专家们启迪性的点拨,让我们对以往在工作中所感到的困惑和不解如醍醐灌顶,更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鼓气加劲,对于笔者个人更是感触深刻。

一、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社会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化,中国成为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的开放式国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和形势走向倍受世界关注。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化高科技的传播信息工具,使得世界没有了距离,信息的传递准确而又快速,媒体的关注无孔不入。社会各界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关注着我们的政府、我们各部门,他们的镜头、画面、文字能直接反映着我们的形象、声誉,影响着公众对我们的信任。作为药品这个关乎人命的特殊商品的管理部门,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而作为药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公众了解我们,宣传我们的职责,调节我们部门的公共关系,推行政务公开,让百姓更准确、更全面地清楚部门职能,也就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多地造福于人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公众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减少误解,主动把握舆论导向,增强政府公信力,维护自身部门形象,作为药监的每一员都责无旁贷!

本文二、通过学习让我更进一步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次学习启迪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新力;通过学习也是对自己以往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经过各知名老师的指点,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深刻地意识到以往的视野是多么狭窄。以往的宣传往往从自我思维出发,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说药监,没有充分地了解民意,没有从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看待我们自身言行,不能深入地从公众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的宣传意义,就难以充分地考虑公众需要怎么样的药监,我们的宣传也就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二)、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地干好工作,要宣传干什么?干好自己本职工作是职责所在,再满世界去宣传去,那不是自吹自擂?其实"好酒也怕巷子深",给公众提供再好的服务首先要让公众愿意接受,最好的服务也要采取最好的服务方式。(三)、在公众还不十分了解我们的职能,在我们的行为得不到群众的理解,甚至是误解时,不能以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去引导舆论的导向,也就不能及时向社会充分地展现我们的职能而取信于民众。甚至于事后的解说有越描越黑的趋势,疲于解说的宣传给民众似画蛇添足之感。(四)、自身的知识面狭窄,语言词汇量远远不能满足写作的需要。不能把我们精彩的打假除劣行动娓娓诉出,不能把美好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不能把我们的法律政策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生动地刻画入民心,时常是词不达意心有余而力不足,干巴巴的文字不能引人入胜吸人眼球,以至于只有自己心里的感动而没有积极宣传的行动。

三、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立足岗位创优,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谋划宣传工作的思路、正确策划宣传的措施、促进工作取得实效的本领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向全社会展示我们部门,让广大的民众了解我们的职能,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学习,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肩负重任,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后使我认清了这次培训的重大意义、认清了自己岗位的重要、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拓宽了视野,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职责,全方位多视角去展现药监形象。俗话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要稳步立足于社会,少被公众曲解,不被社会排挤,我们行业的每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向全社会正确、公开、诚信地宣传我们的社会行为。维护自身形象,营造有利的氛围,取信于民,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工作,发挥我们的监管职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二)、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对于突发事件或是被公众不了解的职能行为,与其事后澄清解说,不如在第一时间坦诚、真实、透明地向公众公开我们的决策、和目的,把我们为维护公众安全所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群众的视野里,争取时机正面宣传,以免不利因素先入为主地误导公众。适时地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宣教活动,提高群众对我们事业的理解水平,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来维护民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三)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提高宣传效果。俗话说"一句话能让人跳,一句话能让人笑",好话被说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找出最恰当的挈入点,调整最合适的语气,选择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讲时效、有高度、有深度、有新意诚恳地向百姓公开我们的政务行动,传递我们的信息,消除公众疑虑,赢得百姓信赖,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文化知识水平。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们药监,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业有全面的了解,事件情况要全面把握、甚至要了如指掌,这就要自己平时勤于钻研业务,精于行业知识,勤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相关知识,不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时收集情况,善于思考,精于积累,查阅资料,参看文献,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及时了解时事通晓新时期政策,对一些时代的新名词术语要能灵活应用。每篇稿件及材料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得十分认真,写出的文章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让大众接受我们。

一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一个人的知识面很有限,一个人的语气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大众的口味,如果我们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动起手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形式,易于被大众接纳的适合各人喜好的方式方法,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地宣传我们药监,那么就会形成一股洪亮的声音,唱响我们的主旋律,弘扬药监文化,向全世界展现我们行业独特的风采。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借力生力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6-02

作者简介:刘少森(1955―),辽宁沈阳人,文艺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潘虹(1978―),女,辽宁本溪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所谓“借力生力”,就是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接触到的优美的范文及其中极富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直接借来,为己所用,使它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张力在我们的阅读、质疑探究中被自如地驱遣调动,使师生在熟练转述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一、从阅读中“借力生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亦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也明确告诉世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我们应该阅读哪些书呢?对于那些平时工作繁忙,无暇读书或很少读书的人,笔者以为,还是从经典名著读起。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清代两部著名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世界四大名著: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每一部名著的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的语言都是精彩纷呈、唯美曼妙、炉火纯青的。把这些名著读完了,你就有了近两千万字的阅读量!

书读到这块儿,你想刹闸都停不下来了――这就叫做“爱不释手”。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所以,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应该阅读,并且要学以致用:一是把平时阅读时获得的经验体会、独特感悟,特别是精彩的词语、句子、语段、美文摘录下来为己所用,甚至将它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变成“我”的东西――这就叫做“天下文章一大抄,融会贯通储在脑。学以致用忌浮夸,能说会写最重要”;二是通过在校内、区内举行的“读书报告会”或“文学沙龙”,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定期利用这样的平台来展示自己――或对所读作品进行品评,或将老师的“读书札记”集中展览,或让老师给学年组内的学生作“名著推介”,等等。这样,不仅对老师的阅读是一种推动,而且对引领学生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现身说法。

二、从交流谈话中“借力生力”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为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昔孟母,择邻处”,这便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那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也必须找一个适合“交流谈话”的环境。人们不是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在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这方面,我们还真得给人“分个群”“聚个类”――央视以白岩松、朱军、敬一丹、崔永元、水均益、董卿、毕福剑、周涛、李思思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嘴”们所主持的时政或综艺类栏目,东方卫视的骆新、陈蓉,湖南卫视的汪涵、何炅、谢娜等一批地方台的“名嘴”们所主持的“东方直播间”或“快乐大本营”等栏目,堪称是最合适的“交流对话”平台!他们人人机敏、睿智,个个口齿伶俐、语言精彩,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看电视的机会有意识地借鉴吸收“名嘴”们各自的优点。而教育界的于漪、余映潮、钱梦龙、李镇西、魏书生、程翔、程红兵等一大批专家、名师,则是当代语文教育“大师”。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他们的影像资料与之“对话交流”,来提高自己,甚至在机会、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亲自登门拜访,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如此,我们就一定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这难道不是最精彩、最有实际意义的“借力生力”吗?

这就叫做“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因为“交人需胜己,似己不如无”,我们只有与那些高于自己的人打交道,才能学到真东西。

三、从语文教材的优秀资源中“借力生力”

这种“借力生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解读,就是将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范文及其中极富表现力的华彩词句直接借来。既然人家的文笔如此美轮美奂,如此形象逼真,如此生动感人,我们不妨借过来为己所用,这就是最具体的“借力生力”。

比如:冰心的《忆读书》、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郑振铎的《海燕》、丰子恺的《白鹅》、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这些语言大师们的作品中都有各具特色且极其丰富的语言滋养。

兹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一课为例,作者笔下的周庄简直就是美不胜收的水上乐园。

例如,课文开篇就先声夺人,给人以美感:“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在朗读、品味这段文字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微闭双眼,借助想象来构筑画面:陆地上的建筑,天上的云彩,空中的飞鸟,水上的小船,以及木橹划船时那美妙动听的水声,从而汇成了一幅精彩的国画。

再如,“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第一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看到的是“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到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周庄“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笔者简单列举了几处词彩优美、文笔富有诗情画意的词语或句子(加粗的字)来描绘周庄水韵,仅这几处,就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厚重的语言修养和柔韧有余的遣词造句功力。

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段熟读成诵,那就能在诵读、品读中体验文学之美、语言之美。

当学生还不会欣赏作品的优美时,我们不妨就采取这种形式,将学生引入对课文的美读、品读、质疑探究中来,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语言之美、感悟文章之美。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9篇

一、潜入语言,在比较中含英咀华

(一)在替换中感知词语适切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语言环境中近义、同义词语具有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通过代换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作者在词语运用上的精心选择。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通过对“根”与“把”的比较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的“别有用心”:就在擦燃这一整把火柴时,小女孩是多么渴望把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紧紧地留住,从而反映小女孩在无数次失望之后,那种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的决心,也体现出她绝望的心情。

(二)在增减中领悟词语准确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在同一个句子中就某一个词语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阅读,由此,仔细体会其中的区别,从而咀嚼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特意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的“似乎”落下了。细心的学生体察到这一情况,提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学生明白了:原来,这只不过是作者看时产生的错觉,假如删掉“似乎”,就把本来含有揣摩的不确定性变成真实的了。

(三)在褒贬中品味词语独创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词语的感彩感知作者文本语言的运用,在词语的细微处领悟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内在情感。比如,教学《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对于“神气十足”这个贬义词,在感彩的比较中体会小鸟的生气勃勃。

二、潜心品读,在比较中品味内核

(一)在修辞中感受意境

启发学生通过修辞手法体会和感悟特定语言环境中,作者表达的内在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在《我的战友》教学中,我特地把“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一句话写在黑板上加以强调,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理解了为什么把“千斤巨石”比喻成战友,这写出了战友为了大局一动不动,突出了作者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二)在句式中揣摩情感

启发学生对句子句式及语气的把握,在理解中揣摩、领会语言运用的优美性,句式有陈述句式、反问句式、感叹句式等。教学《忆江南》一诗时,我让学生把最后一句变换为“会记忆江南”的陈述句表达。大家在反复诵读讨论后,觉得这样一改,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失去再到江南的欲望。由此可见句式语气在句子环境中的作用。

(三)在标点中斟酌核心

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别看它小,正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使人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因而,应让学生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特别对于一些相对特殊的标号符号,更不可认为忽略不计、视为不见。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体会“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一句话。我抛出了“句子中运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破折号!”“感叹号!”等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展开。学生在讨论思考之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作者见到河之后满怀的喜悦跃然纸上――河是草原不可替代的心脏。

三、浏览群萃,在比较中关注个性

(一)同一主题感受作者不同个性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相同主题或文体相近的文章进行“求同存异”的比较品读,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品位,还能领略到各异的语言风格。

如可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异同。我曾引导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进行比较阅读。毕竟,小女孩和凡卡在社会背景、家庭情况和人生命运里有太多相似,因而,其表现的主题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在这相似的主题中,大家揣摩着小姑娘为什么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堂?想象着凡卡的爷爷会不会来接凡卡?他们的离去为什么都“嘴角挂着微笑”?

(二)不同阶段感悟作者不同风格

由于生活历程的不断丰富,其写作风格也会有所区别。如果能了解该作家各阶段的创作风格及个人思想性格,就必将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更深入。教学老舍的《养花》中,可以察觉到养花过程中享受到的丰富情感。如《猫》中,却不难领会到他对猫那丝丝入怀的怜爱;“老舍喜花,却也怜猫”,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的引导中,大家不知不觉领悟到:在经历坎坷后,他依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着敬畏之心。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对引导学生触摸文字内涵,打通阅读关脉富有重要意义。

醍醐灌顶造句范文第10篇

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件事,一举手一投足,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翻开男人的名片夹,能大致知道他的活动范围;拧开女人的一支口红,会发现颜色之外的许多东西。有意无意的瞬息之间,我们身体的橱窗就向世人说话。我们沮丧而深埋头颅时,倘若芬芳的花束捧到我们面前,那绝非偶然;我们趾高气扬意气风发时,倘若嘲讽的讥笑飘向我们耳膜,那也绝非偶然――生活由细节组成,展示细节,显出众生百态;做好细节,方可赢取人生大节。

这篇文章,无论情节、结构,还是遣词造句,无不在细微处显功夫,在细节上做文章。作者正是在以身示人、以文垂范――做好细节,赢取大节。

一、故事,在细节中波澜起伏。酒店招工,在初选留下的30个人里选出20名,而且“这些人条件都差不多,没什么差别”――那就需要多方考查,细细挑选――“酒店下星期就要开业”。故事平常,可因这细节而扣人心弦。接下来,文章却似宕开一笔:不考试,主管“请大家吃顿饭”――这可真是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用心看,就能看出作者的细心暗示:“主管想了想,灵机一动,就宣布说”――细心者有悟:这顿饭有玄机。我们且细细读下去。“30人围坐在一起”,上菜、吃菜,不说菜味,不写席间“高谈”,而只绘大家夹菜、吃菜的取向、姿态。正在读者懵懂、疑窦生发之际,一句“正可谓百态众生,都被主管尽收眼底”让读者有恍悟之感――这是一场考试,一场复试。饭后“第二天,酒店把用人名单公布给大家”。结果已有,故事该讲完了,议论点题即可,然而作者匠心独运,再设一细小情节:一个不服的落选者非要问个“明白”不可,而且还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主管一语让问者羞赧汗颜,让每一个听者如醍醐灌顶,文章的主题也陡然耸立:“生活的细节,加起来不就是人生吗?我想一个在饭桌上只顾自己的人,在工作中是不会首先想到别人的。”文章戛然而止,然而读者的思绪却袅袅飘飞。

全文用细节设置悬念,又在细处引人释疑;于无疑处再掀波澜,于不动声色中陡出奇语,揭示主题。这种细致,这种精巧,怎不引人品味、咀嚼?

二、主题,在细节中层层显现。这篇文章的主题,似一颗明珠,被作者层层包裹,放在盒子最里层。作者层层铺垫,处处设伏,精心安放:一顿饭,一桌菜,重点介绍两道菜。第一道,红烧鲤鱼,“鱼很大,一条鱼铺满了整个盘子”,所以写众人夹鱼的部位、鱼块的大小;第二道菜,清炖黄鱼,“鱼很小,十几条才装满盘子”,于是写众人夹鱼的大小、吃肉的快慢。接下来的菜放在一起写,重点写吃相,吃态。吃饭过程写得平常又不寻常,为什么重点写这些,为什么上了两道鱼,且一大一小?后文里主管的一席话,与这三段描述照应得丝丝入扣――“那些在餐桌上吃鱼头鱼尾、吃小鱼、不挑挑拣拣、不掉饭粒、知道兼顾别人的人,我相信他们会成为酒店的好员工。”这精细的结构,精确的描述,不仅把主题很好地呈现给读者,而且让读者在作者这种用心做好细节的安排中更好地领悟主题的精髓。

三、人物,在细节中熠熠生辉。本文看似不重人物,人物描写并不多,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功夫也全在细节。“主管把这30人都招集来,一一谈话”,可见主管挑人之细致。“大家随便点,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每天都要在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不要客气”,随和中机巧已现。“正可谓百态众生,都被主管尽收眼底”,所有用人天机,选人机智尽在其中。“怎么没加试?昨天晚上,我请你们吃饭时,我对你们每个人都一一测试了……”这番诠释,让疑者哑然无言。“生活的细节,加起来不就是人生吗……”一个胸中有丘壑,高瞻远瞩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又加上那个落选者的反衬,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雕琢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如何做人的大节。

每个人的心灵都存在一扇橱窗,不知不觉就泄露了什么。

(作者地址:河南原阳县实验初中)

附原文

细节考验

林 夕

有一家新建的酒店在报纸上打出招聘广告,因为待遇优厚,报名者踊跃。初试、面试后,数百名报名者只剩下30名。可是酒店只要20名员工,而酒店下星期要开业,酒店主管需要尽快选出20人,培训一星期后上岗。主管把这30人都召集来,一一谈话。凭良心说,这些人条件都差不多,没什么差别,多出的10名不知道应该去掉谁。

主管想了想,灵机一动,就宣布说:“为了庆祝开业,今天我代表酒店请大家吃顿饭。”

30人围坐在一起,第一道菜上来了,是红烧鲤鱼。鱼很大,一条鱼铺满了整个盘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拘谨,不好意思吃,主管就带头拿起筷子,在鱼背上夹起一块肉,说:“大家随便点,以后我们是一家人了,每天都要在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不要客气。”

主管一发话,气氛就活跃起来,大家拿起筷子,开始吃鱼。有人夹鱼背,有人夹鱼头,有人夹鱼尾。有的人一次夹一大块,有的人啊轻轻一点。一条鱼正面很快就吃完了。

第二道菜很快就上来了,是清炖黄鱼。鱼很小,十几条才装满盘子。有的上来就夹条大的吃,吃得很快,鱼肉没吃尽就连鱼带刺吐出来。有的人只夹小的,吃得慢而细,把鱼肉吃尽再吐出鱼刺。

接下来的菜有炒菜、凉拌菜、三鲜汤。大家各取所好,有的规规矩矩,只吃自己眼前的菜;有的毫不客气,伸长手夹别人面前的菜;有的兼顾全局,桌上的菜每样都吃一点;有的挑挑拣拣,只夹自己喜欢的菜吃。有的吃饭静悄悄的,有的喝汤“滋滋滋”;有的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有的把饭粒掉在饭桌上。正可谓百态众生,都被主管尽收眼底。

第二天,酒店把用人名单公布给大家。有一位落选者很不服,就质问主管:“大家条件差不多,你又没有加试,凭什么选人?”

“怎么没加试?昨天晚上我请你们大家吃饭时,我对你们每一个人都一一测试了。我选人的原则很简单:那些在餐桌上吃鱼头鱼尾、吃小鱼、不挑挑拣拣、不掉饭粒、知道兼顾别人的人,我相信他们会成为酒店的好员工。”

落选者想起自己昨晚在饭桌上的表现,有些发窘,但又马上为自己辩解:“这都是些生活细节,怎么能用它来检验一个人呢?”

上一篇:新的征程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