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0:30:36

说明文教学论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生动起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小班化教学),我想到了网络。于是带着尝试的心态,我选择了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课,进行网络环境下说明文教学的初探。

课前准备

1.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生物入侵者》一课的特点在于:科学概念通俗易懂,结构清楚明白。如果仅按照常规方法:只分析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话,达不到教学生动的效果,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分析学生:在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后,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较强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而教室中就配置了电脑,更可以让学生方便的利用网络,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利用网络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学习。②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动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进行拓展性学习: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办法?

在实际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他们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后,能够对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并且,每个小组都制作了以生物入侵者为主题的电脑课件,作为他们自己学习成果的汇报。图文并茂的网络,使平面的概念立体起来,让单调的文字鲜活起来,一下子让学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激发了他们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老师交流的渴望。当然,我对学生们自己搜集材料制作的课件进行了预览,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讨论修改。使之主题明确,中心突出,更具观赏性。我始终认为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了课前准备工作,不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更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充满了期待。这就为上好《生物入侵者》一课作好了准备。

课堂上: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准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掌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高兴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课堂外

课堂教学虽然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我认为这一课并没有结束,要使学生真正有收获,还应该让他们在课外继续学习。于是我和他们一起确定了一个小课题: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芦。学生再次利用网络,进行了资料的检索。他们自发的写成了一篇篇调查报告:水葫芦的特点,现状,危害,如何防治。虽然文字还显得幼稚,结论还很粗糙,可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再次借助于网络加深了学习和认识。至此,课前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已达到。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突破界限,细心观察

在说明文写作的时候要对说明的对象有完整的认识。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学生仔细观察,深层次挖掘事物的内涵。初中学生对于观察事物都存在走马观花的态度。所以,语文教师在对观察的指导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先列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思维去逐步观察,要培养学生随手作笔记的习惯。观察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理清主次,逐步掌握写作的顺序。但是,通常的完整的认识如果只凭观察是难以形成的。例如我们在写作《美丽的校园》时,学生是无法俯视校园的,但是要进行相关的说明,当然就必须要拥有有关的知识进行说明。所以写说明文最大的难处也在于此。因此,语文教师的指导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积累知识这方面。开始的时候,语文教师要适当的全方面引导,必要时还要亲自示范,让学生可以整理选择取舍,目的是要达到写一篇成一篇,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规范写作过程。

2.重视想象,开拓思维

在说明文写作时,学生总是很空洞的几句话,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左右有什么。通常不会应用旁征博引,形成一篇有内涵的说明文。因此,需要对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思维,写出精彩的说明文。例如,说明文《苏州园林》,首先概括了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其次,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出发,来诠释整个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征。最后是留下的更多的想象空间,指出苏州园林在图画上的美的特征不是只有这么一点。这篇说明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进行组织和安排材料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与段落层次,加以想象,融入自己的思想去揣摩作者的思维,才能准确的把握住事物的特征,学习作者思维的表达科学性和严密性,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3、表述准确,语言简练

需要最准确的语言,精确地对事物的事理进行解说,这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目的的,只有准确的客观的反映被说明情况,才能确保知识的科学性。

二、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写作说明文的主要要求是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才能逐渐的去说明;其次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结构,本身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把它的特征和内涵展现出来,就必须挖掘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语言要求上要周密、准确,表达文字上要精确无误,通俗易懂,主要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的去读懂所描绘的事物,促使笔下的东西大众化、具体化。

说明文还有自己独特的说明方法,这些对平时在说明文写作时有很大的益处。

1.下定义:

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去概括要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本质,才能达到提示事物本质属性的目的,一般有一种很常见的格式,比如“什么叫做什么”。概括定义的方法一般用在具有科普性的说明文当中,通过这种方法才能使读者对描述事物的含义有一个确切的印象,不会与其他事物混在一起。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能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或者是对文章的结论。学生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是很,同时要注意不能随便去概括下定义,免得出现贻笑大方的现象。

2.举例法:

这种方法其实很受学生们的追捧,通过举例子能让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更加通俗易懂,此外,这类方法学生们通常会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一点不费劲。读者对被说明事物了解程度的提升。还可以使文章的更加清晰,更加层次分明,才能被读者所拥戴。

3.比较法:

对于这类方法通常有三点:一是要对优劣进行比较,才能突出其某个对象的特征;二是要对差异进行比较,才能找出各自的特点;三要让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其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来摸索另一事物的特征。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必须是能比较的,其二要抓住比较点,才能明确拿什么东西去比。

4.比方法:

在写作说明文的时,时常会有的事物很抽象、复杂,难以用平实的语言去诠释清楚,这种情况需要用打比方的方法去加以说明。需要恰当的比方,要抓住双方的相似之处,就是说喻体要有相似之处,反之就会造成不好的局面。

5.数字法:

运用数字来诠释事物,恰的运用数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引用法:

对说明文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的依据,有时候也为了让引文摆脱毫无生气的局面。通常这类引用的材料都是经典材料或者名家论述的说明等等。

7.图表法:

众所周知图表的直观感是非常强的,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让一切内容尽在图标的效果体现出来。可以使读者更能接受,并且条理清晰。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主题词: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说明文教学合作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很多时候,旧有的观念还没有更新,就已经开始使用新的技术了。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摆脱不了旧有思想的束缚,结果是极大的限制了新技术的使用效率,甚至使一些人产生了排斥的思想。

新技术的出现,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新的挑战。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环境下发展语文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的空间,是这个时代语文教师面临的新的问题。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因其固有的弊端,教学效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

二、关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说明文教学关系的思考

1.目前,传统说明文教学的弊端很明显:内容陈旧、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映出对说明文教学单元的反感。说明文的内容简单,注重科学性,少有趣味性,远不如其他文体那样丰富多彩。加上教学手段非常落后,平时的教学最多看一看录像,而那些录像的内容和质量都跟不上时代。这些都造成了说明文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的现状。

2.针对这种现状,近几年来很多老师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很多尝试。其中之一就是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在课堂实践中,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有明显的优势:直观性强,形象生动,网络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资料。有一些问题只从文字上理解是十分困难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能够将难点转化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网络的大信息量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整合的能力。

3.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要求:我们可以预见到,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将来的阅读决不会只是对传统文本的阅读,还将包括在网络概念上的,以超级链结勾连的,以阅读者的随机阅读选择为线索的超文本的阅读。简单一点说,将来的超文本阅读是不具有固定性的结构和文字及其它信息的。如同一百个人眼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有人的选择都不固定,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单一作品了。并且,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对有效信息的整理和搜集也是一项重要机能。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搜索,还有对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归纳,概括,并形成自己的诠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人类开始全面的动员感官与身心,回应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冲击--信息的丰富形式得到了恢复,传统的书写文化的统治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最集中体现书写文化特点的语文课,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进一步发展。

三、在这种认识下的实践活动

1.《死海不死》的教学设计:附件:《死海不死》教案(见后)

教案已经能较清晰的展现我的教学思路,以及其中使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我还需要重申。

(1)首先,我想突破课文的内容的限制,鉴于说明文的简单,我必须给与学生很多新的东西,增加课堂容量,以全新的资料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所以,我的课件中有很多非课本内的内容。而且形式很多,有图片,有文本,有网页。

(2)为了充分表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我尽可能的把所有内容都做成了带有图片的幻灯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比如,我把死海的成因,死海的特征用图片的形式展出。这远比文字要吸引人的多。而且从现实状况来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感性认识,可以想象当我的图片展出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的集中!

(3)处理本课说明对象的特征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不只是了解特征是什么,不只是简单的记忆结论,还要能跳出课文,以其他形式的信息为基础,充分调动主动性,深入的了解特征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整理,比较,观察,并自己总结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4)最后,给学生提出的课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突破。同时,也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对资料的整理后,以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研究结论。培养它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突出合作学习,始终注意发动学生之间的讨论,鼓励求异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2.课后小结:

(1)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由于各种资料的纳入,学生开拓了视野,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2)在对问题的研讨中,学生利用资料,相互合作,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的介入增强了生动性和形象性。网络资源使课堂的容量增大,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

(4)在看到种种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①在课堂中,幻灯片代替了老师的一部分引导和提问,但没有很好的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得教学过程不能行云流水的顺畅进行。

②运用图像和幻灯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原来单纯接受文字,现在单纯接受图像。图像的出现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展开。

③过分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整个课堂充斥了技术的要素,反而使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很好的贯彻。

④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冲淡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尝试带来的思考:

1、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说明文的阅读没有文字和知识理解的障碍,可是,这也造成了学生的厌烦。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就是使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就能带着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走向世界"。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课堂,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语文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我们也必须要能有打破学科界限的勇气,树立大语文观。

2、技术运用可以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空间。这一节课上,我只是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可是,我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入网络的世界。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真正的学生自主的学习,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改变语文目前的尴尬境地的途径。

3、在了解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介入语文教学也应注意一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新技术运用的前提不是会不会使用,而是在于你是否已经具备了教育的新观念。没有观念的指导,技术也只能是哗众取宠的工具。变"人灌"为"电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素质的问题。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救世主”。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为了实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更不能因此放弃了语文学科的特性。

附件: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设想:

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的硬件优势,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说明文的教学中去,改变传统说明文教学模式,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教学中注意以课本为基础但不拘泥于课本。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多种信息,并选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局域网,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office2000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幻灯片powerpoint"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是从书里学是不够的。还要远行万里,增广见闻。借助于现代技术,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获取许多我们想知道的知识信息。今天,我们要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播放幻灯片]

死海位于西亚的约旦。我们今天的旅行就从约旦开始吧。

[播放幻灯片约旦简介]

(幻灯片内容讲解:我们从四个方面来了解约旦。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约旦位于亚洲西部,东非大裂谷延伸到这里,造就了世界上最低的地方--死海。约旦既有传统的历史遗迹,也有现代化的建筑。是个优雅美丽的古城。约旦妇女的装饰让我们领略了异国风情。约旦的物产还是很丰富的。但是这里的气候还是比较恶劣的。国土中荒漠的面积相当大,这些都与死海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二、学习课文:

(一)

1、提问: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思考死海"问什么会叫"死海"呢?能否从书中找到答案?

2、为什么死海中没有生物呢?真是因为上帝的惩罚吗?

3、学生回答

4、[播放幻灯片:生物细胞的渗出实验]目的:从生物学的角度了解死海的名称的由来。

(二)

1、提问:既然叫"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

2、学生回答

3、[播放录像:关于死海浮力现象的实验]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

(三)

1、死海的浮力到底有多大?人真的能浮在水面上吗?

2、[播放幻灯片:在死海中遨游]

3、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死海最不需要的职业恐怕就是游泳教练了。那么,为什么死海的浮力超乎寻常呢?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死海的本质特征--含盐量高,浮力大。

(三)

1、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这样一个奇特的内陆湖泊?这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浏览关于死海的资料,联系课文里的内容。归纳死海的成因。想想死海的未来会怎样?

2、学生浏览各项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设计: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文的内容,也应该能从别的资料中找到相应的证据。如:关于死海的成因可以从死海的卫星图像中看到死海周围的状况。关于死海的未来不要过早下结论,"一些图像和网页的内容可以给我们新的信息"。

3、死海有这些特点,你会利用死海做什么?

要求:集体讨论写出提纲,利用所有资料,做到言之有理,富于创新。

4、学生讨论回答,总结发言。

(四)

教师总结,结课。

今天我们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是同学们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死海。实际上,只要你在键盘上轻轻一点,互联网就可以让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让你了解你想知道的知识。未来的学习会更加丰富多彩。将来的说明文不会仅仅只有一段一段的文字,而是图文并茂的,甚至还会有录像、声音穿插其中,你们要学会更多的手段写这样的崭新的说明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学说明文,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树立明确的目标

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5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学高级华文》 写作教材 单元内容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又处于东西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汇中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是《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①,在此基础上,《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不仅在形态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更在内容的设置上结合资讯科技,力求生动、形象,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开拓学习空间,获取学习资源,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中学高级华文》教材一共八册,包括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其中写作教材部分为前六册,即从《中学高级华文》一年级上册到三年级下册,每册平均有五个写作训练。每个写作单元都分布在相应的阅读单元的后面,属于与阅读课文相配套的写作专题训练。每个写作训练包含三部分:训练要求、辅导要点、例文。每一个写作训练都有明确的训练主题和内容,而且方法指导具体,例文引路直观有效。

一、训练要求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单元的内容构成中的第一部分是训练要求,这里的训练要求就是训练目标。因为写作教材在《中学高级华文》中是相对独立的,训练目标的设定也是根据写作学和相关心理学的理论设计的,所以训练目标的序列是教材中较为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另外,从学生写作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看,训练目标的一系列设计涉及的范围也是较为全面的。

由“目标系统”的具体内容看,训练目标涉及的写作学范围不仅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训练,而且贯穿写作过程中选材、结构、语言等横向写作能力训练点;涉及的写作训练篇幅不仅有一般写作教材有的完整篇章写作,更有短小的片段写作,如“学生能对动态描写进行简单的描写”、“怎样缩短长文”系列等。

二、辅导要点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辅导要点,即指导系统是紧密围绕着训练要求展开的,主要内容涉及写作知识与写作方法。

(一)写作知识指导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写作知识系统不仅介绍了各种文体知识,而且介绍了与各种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这样的系统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各种文体写作上有更深更专业的把握,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

首先,按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分,在中学阶段,根据文章的表达方式,把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②本写作教材文体样式指导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主要文体;从文章的社会功用方面划分,本写作教材文体样式指导不仅涵盖了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类文体,还涵盖了报章新闻这样的实用类文体。其次,以按文章的表达方式为标准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主要文体的知识指导都设立了专门的单元系列来进行学习。

例如,在6本写作教材中涉及一系列的议论文写作,教材中就议论文这一文体的写作知识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

表二:议论文的写作知识

如上表所示,分布在四个单元里的议论文写作相关的文体知识完整而具体。类似议论文写作相关的文体知识指导在《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指导系统中到处皆是,可以说,文体知识的指导是指导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二)写作方法指导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写作方法指导涵盖众多方面:从文体上讲,介绍了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以及一些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还涉及了如续写文章、缩写文章、文章结尾等写作中关于片段的具体写作方法指导。

如,一年级第九单元“怎样描写动态景物”中的辅导要点写道:“要把景物写好,除了掌握语言运用、修辞方法之外,也要培养细致、精确的观察力。先观察景物的特点,对所要描写的景物作一番取舍,然后进行构思,以准确的语言,适当的修辞手法,将景物‘重现’出来。”从以上两点看,辅导要点的主要内容是与每一个单元设定的训练要求紧密联系的,内容上侧重文体知识的指导还是写作方法指导则视这个单元的训练要求而定。

三、范文

“范文是作者个人的言语成品,作文是学生个人的言语成品。在语文教学中打交道最多的是个人(作者或学生)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和言语结果(范文和作文)。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认真研究范文作者的言语经验和特色,不能不认真研究学生个体的言语行为特点和成败的经验教训,不能不认真研究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可以结合的部位”。③

本研究在上文已提及关于本教材中的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是合编的问题,因此,该写作教材的范文从广义上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写作教材中涉及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如一年级第一单元“怎样写人”中有“《父亲》就没写人物的外貌。而《听故事》交代过石九仔和‘我’的关系,以及石九仔的年龄之后,便开始写他的外貌:‘铜色的瘦削面庞,乌溜溜的眼睛……’又如《白菜汤》这样描写老寡妇:‘老寡妇的脸瘦的陷了下去。她的眼睛又红又肿。’两篇文章都只用了几句话,就生动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这里所提到的《父亲》、《听故事》、《白菜汤》等三篇就是这一单元的阅读教材中的选文。这个例文的概念较为含糊,因此在此处亦不加追述。

第二,写作教材中单独的范文系统。这个例文系统较为清晰,写作教材每个单元都单独设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范文系统选用的例文大都是学生习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例文在内容上贴近他们的生活,写作技法上也容易加以模仿,思维上更符合他们的写作心理能力结构。如一年级第一单元“怎样完整地记叙一件事”中,训练要求为“能从家庭生活中选择平凡而有意义的材料,学习用不同的记叙方法,完整地记叙一件事”。范文如下:

浓浓父子情

爸爸出差快一个月了。

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妈妈打赌:“今天,爸爸一定会回来。”然而,一到晚上,准是我输。我好想爸爸呀!

这一天,我不和妈妈打赌了。

吃过早饭,我从书桌上拿起昨晚写得一张纸,把它贴在大门上,之上写着:

爸爸:

你上楼后,就立即把北面的窗都打开,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窗子开了,就知道你回来了。你要是饿了,就打开冰箱,寻找你从中国买的那只花边碗,那里有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看见了,肯定会很高兴。另外,我还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它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儿子

放学后,呀!我家小楼上的北窗都开了。我克制住内心的喜悦,有意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回走。边走边想着怎样把我的秘密告诉爸爸……

我走到家门前,看到爸爸在我的“留言”下面,添了两句话:

儿子的深情令爸爸感动,我也给你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注释:

①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08.3.

②粟宇详.新编写作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5.

③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M].2008.3.

[2]柳士镇,洪宗礼主编.外语文教材评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3]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教材选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叶圣陶老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多次强调:“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他还对“善写”的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到了八十年代,曾祥芹先生主编的《语文教学能力论》一书继续发挥叶老的思想,将叶老的“一般文章”理解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此外,该书又将教学应用文写作能力单列专节加以阐述,“教学应用文”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教案、讲义、板书提纲、课堂笔记、教学日记、下水作文、批语评语、教学总结、教研论文等。现在,距离叶老倡导的时代已经相距50年,那么,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究竟需要练习些什么文章更好呢?我以为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教学论文类

这是做一名语文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文体。教学论文无须我饶舌,这里不拟展开细说。只要经常阅读语文教学的杂志,读读相关的书籍和上网搜索一下也就完全可以了解其写法了。

二.下水作文类

“下水文”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品种:

(1)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练习最多的文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般无法做到,大概也不必先写下水文,再指导写作,但如果我们很少写或者极少写“下水文”,或者干脆从来不写甚至什么文章都不碰,这样就会越来越脱离写作实践,越来越缺少写作经验,越来越少体会写作甘苦。这样的现象如果持续五年、十年、二十年,那么,对写作教学的指导将会越来越失去真正的发言权,更遑论出现大面积的丰收。因此,我们业余时间练练笔,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应当成为我们的职业需要!至于数量多少可以酌情行事。

(2)应用文。中学阶段要指导学生写若干种应用文,语文老师当然也要掌握,也是容易掌握的,无须多说。

(3)文学作品。中学语文老师何以要进行这类文字的写作练习呢?首先,教材里就有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训练。例如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二题:分小组开展文学小创作活动。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编写一个小课本剧,也可以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要对付这一题,马马虎虎自然也完全可以“汤”过去,但要使这次文学活动(包括以后的多次文学活动)产生实效,一个文学创作能力较强的人与一个从来不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指导的效果肯定大相径庭。这一题一下子就涉及到了诗歌、戏剧、散文三大文体,就差小说没提到。要指导好谈何容易!难度也偏大。其次,从文学作品教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文学创作体验的人与从不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对作品的感悟也会有明显的高下之分。第三,学校或班级要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要为学生做文学创作辅导讲座,要修改学生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需要文学创作的体验和经验。当然,语文老师的这种文学创作未必要达到多么高的标准,比如说一定要达到在文学期刊发表的水平。中学语文教师中是曾经有过一些写作高手甚至是作家,如叶圣陶、朱自清、老舍、刘心武、韩少华等,当代也有吴非这样的杂文家,但毕竟是极少数。语文老师需要的是文学创作的切实感受和基本的写作路数。语文老师的文学练笔,倒有些像健身,不是为着参加运动会拿奖。至于你志愿下一番苦功期待进一步提高那求之不得。

还有面对一些现象,我们也不必感到失落,就是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使我们老师感到自愧不如,这也很正常。学生中总有少数在文学上特有灵气的,而老师未必在语文素养的所有方面都一定胜过学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比较高,写作能力比较强,那么,他不仅能发现文学的苗子,还能引领他们走向文学的幽深处。反之,很有可能埋没了学生的文学才华,或者,让文学小天才自生自灭。

三.文学评论类

我们语文老师的文学评论主要集中在对课文的赏析上,更多地考虑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不管是散文赏析,还是诗歌、小说、戏剧等的赏析,都得来一点,哪怕浅一点,但不能不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老师很有些“杂家”的味道,知识面要宽,但可以不深。我们怎样练习文学评论呢?

(一)能独立地就传统名篇写鉴赏文字,我们可以参考大量的研究成果,然后浓缩、提炼,写出你的感悟,有一点新见解更好。

(二)就你喜爱的时文或称为美文写一篇鉴赏文字,只要能达到可以作为教案的程度就可以了,不必追求达到发表的境界。比如《读者》上就有许多美文,我们可以从中选一篇试试。也可以从《散文》《美文》等杂志上去选。比如我在读到画家、散文家吴冠中的《等待》一文后,写了一篇欣赏及阅读训练的文字,发表在《中学生语数外》上。我认为这种鉴赏能力是一种硬功夫,它是在没有现成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完全是你自己的审美心得,是一种原创性的阅读和写作。如果你觉得对自己的文章难测深浅,也可以找当代名家名篇来训练,先独立思考撰文,然后对照,这种练习对自己的提高很有好处。比如我读到李汉荣的《井绳》时,对此文非常喜爱,就写了一篇小文,后来读到好多鉴赏的文章,感觉自己的感悟不及别人来得深刻,这就看出了差距。多练练就会慢慢缩小这种差距。有兴趣可以进行同一作者或同一题材的多篇文章比较阅读。具备了这种比较阅读的能力,可以说开始跨入创造性阅读的门槛,你的视野开阔了,你能进行纵横比较、正反得失的比较,容易向把握作家的风格方向发展。比如,我们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我们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读读,然后推荐给学生阅读。我们仅仅读一篇《幽径悲剧》,与再读他的《清塘荷韵》《听雨》《三个小女孩》《一条老狗》等等,讲读课文的效果自然是不一样的。我们为什么有时候感到越教越不能教出新意或深意或活气,可能跟我们只盯住课文和教参有关,思维被束缚住了,难以发散开去。

四.语言研究类

如果说写文学评论类文字属于“咬文”,那么,写点语言研究类的文字则属于“嚼字”。语文老师应当成为“咬文嚼字”的高手(这里丝毫没有贬义)。我们在欣赏各体课文(文学的、非文学的)时都得要从研究入手走进文本,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就要从字词起步,这同样是语文教师需要练就的一项硬功夫。

我们鉴赏一个词用得如何可以有很多角度,这就为我们研究语言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推敲字词的注音、书写和释义入手,对课文的注释进行玩味,看看有无欠妥当之处,有的文章中无注,学生未必懂,甚至我们也未必说得清,这就需要进行考据,查阅各种工具书,查阅各种资料,这种“较真”或“较劲”,往往会有所发现,我们将正确的结论和形成这一结论的过程总结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比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备教栏目之“探究质疑”;《中学语文教学》中备课・设计栏目之“咬文嚼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备课参考栏目中的文章。我们由词语的推敲,进而过渡到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运用,某个修辞的运用,探究它们的得与失,都是在为学生学习语言作示范,让学生懂得学习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学习语言要仔细琢磨,不轻信教材,要独立思考,要学会如何品味语言等等。这些收获比起教会了学生一点点知识更有价值,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更有意义。如果我们由字词句子的研究获得了做学术文章的基本思路,那么,进而写写具有学术性的大文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五.教学日记类

我十分推崇两位教育家对教师写日记的呼唤:一是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倡议:“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见《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另一位是朱永新先生的倡议。他在《理想的教师》一文中强调:“我非常赞赏教师记教育日记,将自己的体会都记在本子上。或许这种本子以后可以成为《中国教师日记丛书》中的精品。”我从这些论述中懂得了教师撰写教育日记的特殊意义,曾经阅读过叶圣陶先生早年当教师时的日记(《新文学史料》连载,未见单行本),读过《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沈阳出版社 2001年2月)读过李镇西老师的有关日记,我自己也尝试写过教育日记,从中尝到了很多甜头,所以从1998年9月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至今12年从没有间断过。我借助日记反思教学的得失,积累教学心得,由此写出了一系列的教学论文。我指导学生写日记,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教育日记给我的馈赠,真是一言难尽!我愿继续为之。

上面所谈及的几类文章感觉比较切实,但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看未必科学,恳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教。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文体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式、构成要素、语言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点。既然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重视文体。

(一)文体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只有依体而教,才能抓住重点,深入文本

教学记叙文时,教师应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欣赏事件发展过程的描写,品味细节的刻画;教学说明文,教师应该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议论文,教师应该依照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了解作者证明论点所呈现的论据,掌握论证方法。教学实用类文本如此,教学文艺类文本亦然。譬如,教学散文时,教师应当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丰富的联想、想象,把握文章的取材、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教学诗歌时,教师应扣住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意象,通过意象把握意境和主旨;教学小说时,教师应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欣赏环境描写。依体而教不仅是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还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前提。比如,教学小说《竞选州长》,教师只有让学生知道《竞选州长》是一篇小说,明白小说与记叙文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理解小说中参加州长竞选的马克・吐温――“我”并非作者本人。假如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与记叙文的区别,那么学生就会误认为小说中参加州长竞选的马克・吐温――“我”就是作者本人。笔者曾多次教学这篇课文,对此深有体会。同理,只有依体而教,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特点,学生才不会将同是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散文中的“我”与小说《一件小事》中的“我”混为一谈。

阅读教学要做到“依体而教”,就要以“文体”为抓手,找出文本重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准确解读文本。以教学《致橡树》为例,假如教师没有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不顾诗歌对意象的塑造,只是泛泛地讨论“应该有怎样的爱情观”这个话题,教学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重视文体,依体而教,语文教学才会有“语文味”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人文泛化”“讨论泛滥”的趋势,特别是供人“观赏”的公开课,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在“观赏”公开课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无论教学什么文体的文章,执教老师总要提出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有的学生说得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老师或不置可否,或一味肯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很热闹,学生发言也不乏新颖之见,但都没有扣住文体特点来开展教学,缺少了“语文味”。

笔者曾听过两节公开课,一节是《雷雨》,一节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雷雨》一课的讨论环节,学生谈到了周朴园发不义之财不应该,而应当靠劳动致富,也谈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还谈到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终究要靠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整节课几乎不涉及戏剧的文体常识,只是一味地对社会话题进行讨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讨论环节,学生谈到了作者海子应该留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衣服,还讨论了海子应不应该自杀,整节课基本没有涉及诗歌的文体知识。类似的教学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了“父亲”翻越铁轨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一问题;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了孔乙己应该怎样打官司的话题;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的是刘兰芝要怎样处理婆媳关系……不能说这些讨论毫无价值,但也不得不说学生的讨论并没有紧扣文体要素,导致教学缺乏“语文味”,其实,这些问题在政治课、历史课、班会课上都可以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新课改强调讨论、活动、体验,重视人文,淡化工具,而新教材的编排忽视了依据文体来组织单元,实际上,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文体意识,没有做到“依体而教”,也不懂得文体对教学内容具有规定性的道理。

(三)文体是文本的表达范式,语文教学只有“依体而教”,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材里文章众多,有的文章在表达形式及构成要素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比如:有一类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构成要素,这类文章属于记叙文;有一类文章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有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构成要素,这类文章是说明文;有一类文章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等构成要素,我们将这类文章叫做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人们根据写作时的表达方式及文章的构成要素等得出的文体类别,尽管有的人对这种概括归纳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归类还是比较合乎理据的。同理,实用类文本中的各种应用文,文艺类文本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都是人们根据其形式特点及构成要素得出的文体类别,它们揭示和反映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既然相同文体的文章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那么语文教学就要抓住文体,依体而教,让学生掌握规律,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依据文体,教师可以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比如,将以人文组织单元转变为以文体来组织单元,突出规律性,落实知识点,上出“语文味”。

二、作文教学要重视文体训练

(一)作文教学重视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1.“言之有体”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写文章有3项基本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体。“有物”是指内容要充实,“有序”是指条理要清晰,“有体”是指文体要规范。本文只就“有体”进行具体说明。写文章主要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然而怎样表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教师认为,认识深化了,见识增长了,自然能够写出好文章,因而没有必要进行文体训练。实际上,这并不符合中小学生的作文实际。认识深化了,见识增长了,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解决“有物”的问题,但未必能够有效地解决“有序”“有体”等问题。写作时要做到“有序”“有体”,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体训练。学生写作文,首先要符合文体,做到文体规范。比如:学生对某一种生活现象有了想法,并且这种想法比较成熟,要将想法表达出来,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还可以用散文的形式……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形式,写出来的文章都必须符合文体规范,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现在的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虽然允许学生“自选文体”,但也要求“符合文体”,而要做到“符合文体”,学生必须懂得文体常识,进行文体训练。

2.学生作文存在问题与文体训练的关系。写符合文体的作文,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然而,学生的作文不符合文体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尤其是中考作文、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学生写作文喜欢写议论文,不爱写记叙文,按理来说,议论文总该写得还可以,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写议论文的“范式”通常是: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堆砌事例,结尾总结呼应。这样的文章,首尾议论,中间叙述,半叙半议,纯粹的议论文套路,记叙文的表达,搞不清是什么文体。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息息相关,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中考作文、高考作文允许学生“自选文体”,教师“掌握”了中考作文、高考作文的出题“规律”,教学上难免急功近利,因此不愿“浪费时间”进行文体训练。第二,中考、高考盲目“接轨”。如果中考、高考没有“接轨”,教师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扎实的文体训练,那么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也许就不会那么严重。然而,中考、高考盲目“接轨”,导致初中作文教学“克隆”高中作文教学,也不进行文体训练。第三,多年不变的材料作文。相比无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得多,它要求学生读懂给出的材料,并在材料范围内进行立意。为了避免写作时离题,学生往往选择表达直白的议论文体进行写作。第四,阅读教学欠缺文体意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而教师的教学往往缺乏文体意识,导致学生文体常识的欠缺。

(二)作文教学应当进行扎实有效的文体训练

1.端正认识。开展文体训练,教师首先要端正认识,意识到进行文体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写作不只是为了分数,而应具备扎实全面的写作能力。所以,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只会写一种获得高分的作文,而应进行扎实全面的文体训练,使学生会写各种文体的作文,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再者,谁也不敢保证中考作文、高考作文永远都是“自选文体”,如果命题专家将“自选文体”变为指定文体,学生还能有效地应付考试吗?答案不言而喻。

2.依托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按文体组织单元,而且在“表达交流”板块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系统的安排文体训练。比如:必修1教材至必修4教材围绕基本要求(相当于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记叙、描写(包括说明)、抒情、想象、议论等能力。其中,必修1教材侧重训练学生写人叙事的能力,安排有“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共4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个题目;必修2教材着重训练学生描写、抒情、想象的能力,安排有“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共4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题目;必修3教材与必修4教材训练学生议论分析的能力,安排有“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考,学习辩证分析”共8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个题目;必修5教材围绕更高的要求(相当于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充实、深刻、新颖、有文采等能力,安排有“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共4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个题目。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得具体而有序,每一个训练点都有若干个训练题目,使得训练内容更加具体化、序列化。教材具体而有序的作文训练安排,为教师依托教材进行文体训练提供了方便,故一般而言,只要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扎实而全面的文体训练,就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全面训练的意识与扎实训练的行动。

3.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原本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实际上,教师对读写该不该结合却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教师认为“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有的教师主张“表现本位”,认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旨归;有的教师认为读写结合会导致“将阅读当作写作的附庸”,读写不能结合,结合后两败俱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读写结合,因为读写结合是全面进行文体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其实,读写结合不能机械地、面面俱到地结合,而应有目标、有选择地结合。语文教材涉及各类文体,不同文体各有其表达特点,就算是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表达特点。这些特点,有的浅显易学,有的深奥难懂,有的符合教学目标有必要学,有的偏离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学。因此,学生不可能学一篇课文就照葫芦画瓢写一篇作文,而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学且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读写练习。此外,读写结合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要具备文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体特点及表达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学有依托、学有凭借;二是作文的布置、批改、讲评应尽可能地联系所学课文,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白差距,学有方向;三是借助写随笔、写日记等方式适当增加作文训练密度,保证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比较全面地进行文体训练,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认识到位了,办法总会有的。比如,教材按照文体组织单元并且有作文训练安排的(如人教版),教师可依托教材进行训练;教材没有按照文体组织单元(如苏教版)且没有作文训练安排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尽管教材没有按文体组织单元,教师应该知道每一篇课文的文体);教师也可以自己开发作文文体训练的校本教材。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因而主张中学生作文教学最应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潘教授提出的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与主张自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精于议论”还不够,“拙于叙事”更不行,中学生作文最好是“各体都会”,实用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能够熟练地进行写作,文艺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指剧本)等也能略知一二,大致能写,因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的阶段是需要打下各种基础的。当然,“能”与“会”是没有止境的,对中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切实际,这里只要求“大致能写”,基本上做到“有物”“有序”“有体”就好。何以做到“各体都会”?何以做到“大致能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扎实有效的文体训练。

参考文献:

[1]邓木辉.语文教学勿“无知”[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9(12).

[2]邓木辉.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j].中学语文教学,2009(6).

[3]李华平.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5).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2004.

[5]杨吉元.读写结合: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j].现代语文(教研版),2007(1).

[6]潘新和.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j].语文学习,2010(10).

(邓木辉,贵州省教育名师,在各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80余篇,多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其中《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对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改呼唤高考语文题型创新》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研究方向:课改理论、高考语文题型改革等。)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笔者身处农村,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十五年,对农村作文教学是比较了解的,尤其近期有意对兄弟学校作文教学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更有感触。在此,愿意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所见所思行之于文,以便求得与同行共谋农村作文教学的改善与发展。

一、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方面。经过对数所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调查与了解,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书写潦草,文面脏乱。这一问题在初一至初三的作文中都严重而且普遍存在。其书写或者潦潦草草、龙飞凤舞,或者勾勾画画、脏乱不堪,还有的甚至字不成形,难于辨认。书写功夫之差,令人担忧与痛心。

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少学生句子不通,表意不清,有的还存在严重的语病,更谈不上生动、形象、有文采。

3、缺乏真情实感,叙写空洞、乏味。思路滞涩,无话可写,难于展开。

4、题材雷同,缺少新意。不少学生作文材料不丰富而使用同一题材,给人的感觉是曾背诵同一篇范文。

5、文体不熟,更谈不上各种文体的得心应手。据了解,学生一般记叙文还可以写成,而对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很不熟悉,所写出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很不规范,不成文体。至于读后感、给材料作文、漫画作文、新闻(消息)等,更无规范可言。尤其是新闻(消息),几乎无一会写。

6、作文心态不够健康。表现形式如:(1)畏难偏科。因作文不入门,感到困难,而视作文为畏途,避而不写,偏向数、理、化。(2)受挫自卑。因考试作文分不高,而感到提高乏力,甚至认为缺少“作文细胞”,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3)无可奈何。因感到作文困难而不喜欢作文,但为了考试,无奈必写。(4)索然寡味。写作文缺材料,缺技法,难于下笔,从而索然无味。

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书写潦草来说,主要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因教师要求不严,而导致学生学习作风不严谨,随意对待书写和文面,缺乏规范书写意识,没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于读得少、练得少。

对此我们抽查了四所学校的40名学生(每校10人,分属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对同一篇课文(七年级《紫藤萝瀑布》,八年级《背影》,九年级《故乡》)的熟读情况,各校只有一两名学生较熟,很熟的没有,大多数不熟,不少学生读起来嗑嗑巴巴,难于断句,甚至读错字。

关于背诵,情况更不乐观,要求背诵的课文极少能背过,多数背的不熟,还有一部分根本背不过。由于读背功夫差,导致学生缺少语感,缺少语言积累,这又怎么能够表达得好呢?

文体不熟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平时作文练习少,系统练习更少,因而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缺少文体概念和文体知识,更无各种文体的技巧可言,有的文体常识甚至是空白的。

学生各种不够健康的作文心态的形成,在于平时缺乏教师的指导、引导和鼓励,从而缺乏技巧、缺乏成功感、缺乏自信。

(二)教师方面。我们通过对多所初中语文教师的调查和了解,感觉到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现状更令人担忧。

1、不少语文教师本身就严重缺乏规范书写意识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基本素质差(许多语文教师并非中文专业毕业),缺乏书写功夫,不但不能指导学生书写,反而从反面影响学生,误导学生。

2、教师自身写作素质差。大多数语文教师长期不动笔,不写教育教学论文,不写下水文,教学作文纸上谈兵,成了实质上的作文外行,因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3、作文训练量少、面窄。按平时作文训练的时间安排,通常是隔周作文一次,一学期一般作文8篇,属于“达标”,即此,也不能算量足。但是不少学校连8篇作文也达不到,往往不过四五篇。由于作文难教,大量的作文训练时间用来处理课文。讲课文挤占了作文训练时间,作文训练项目少,展不开。

4、讲练脱节。语文教师不能利用课本中的讲读范文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讲课文照本宣科,好似“头头是道”,而指导学生写作却心中一片茫然,技巧全无。各种文体该怎样去教怎样去写,连教师自身也心中无数。

语文教师的素质差。直接影响和限制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和限制了学生写作素质的提高,这正是农村作文教学现状“糟糕”的根源所在。

二、对策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是“糟糕”的,令人担忧的,我们必须加大力度,予以改革。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姑且算“对策”吧。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学校的校长,不能再全然不知或视而不见了,一定要把作文教学与改革提到应有的高度,以应有的事业心对待作文教学,督查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工作。

2、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象中高考分配作文分值比例(约占语文总分40%)那样去投入作文教学的心思、精力和时间,保证学生作文训练的时间和数量。

3、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力求改变讲练脱节的现象,以范文带作文,以范文促作文,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4、开展作文讲评改革,发挥每个语文教师自身的长处,使每个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模式,有效地进行作文批改,指导学生作文实践。

5、利用多种渠道,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培训,使语文教师树立优化作文教学意识。还应树立作文教学典型,开展语文教学观摩,引导语文教师成为作文教学的内行。

6、给语文老师一定的压力,在语文教师中,开展教师下水文、评点文和作文讲评课达标及创优评比活动,以此激励措施,来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是“好”得很,而是“糟”得很。笔者呼吁,各级教育领导机构,请切实注重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吧,因为只有领导重视了,我们的农村作文教学工作才有转机。可以说,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领导重视之日,就是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之时。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语文活动课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职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去年,笔者有幸倾听了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梁丽敏老师《琢磨“活化石”》教学设计的讲解分析,真是收益匪浅。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并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整合在课件里,在上课时呈现出来。其次,选择汽车电子实验室作为授课场所,帮助学生在浓郁的专业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专业因子,使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中职语文活动的特点

1.中职语文活动具有自主、开放性的特点

活动课的出现,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主要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结合专业学习特色和有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中职语文活动具有专业、实用性的特点

当前,普遍认为“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活动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语文活动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语文活动可以与专业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真正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提高听说能力的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善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说,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可安排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晚修及语文课这几个时间,轮流让学生到讲台演讲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信心自然大增,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想方设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安排自我介绍、即席发言、模拟应聘、推销等综合方式进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2.提交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能力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教师可开展“网络写作”、qq日志写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上机练习电子邮件的使用,又方便学生进行修改,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求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根据不同主题筛选整理与综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制作成ppt文档或word文档,利用网络资源上传,或在活动成果展示时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语文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灵活应对学生的语文作业。教师设计一些如“奇妙的语言——广告”“手抄报比赛”“商品推销大比拼”等专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展示成果,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加强了中职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搜集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3.重视指导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应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加深和拓宽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组织学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交流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开展“好书推介”“最令我心动的一本书”等专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整合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种感官效果把阅读成果向师生展示,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突出实用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因此,中职学生写作训练项目的设立必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训练,把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和在学生以后工作中使用较广泛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作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练习写作通知、求职信、应聘信、产品说明书、合同、总结等应用文,可以引导学生在产品制作、维修项目、实训项目等方面写作说明文。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联合校园广播站,开通校园广播“美文献给你”活动,每周准时把社员撰写的稿件向全校广播。不但训练了各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还可创建文学社博客主页、建立qq群及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加入社团,通过多种途径投稿,并定期出版期刊。期刊的编辑、审稿由师生共同完成,而文字的录入、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等则由学生全权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展现形式。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中职业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金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集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背景及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处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无序、无趣、无法的状态,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最能反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主要有三种序列设计:一是以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序,二是以知识(按字词句篇编列训练内容)为序,三是以能力(或“观察、分析、表达”三阶段训练;或“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书面表达、文章修改”四阶段体系;或“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等多阶段训练体系)为序,都因为脱离教材、设计繁杂、耗时过多、序列没计仅强渊作文教学的某一方面,缺乏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体、知识、能力等各闻素的整合而不能被大面积范围的师生所接受。

“三位一体”作文研究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研究序列将文体、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割裂开来、各自为阵的弊端,极富整合力、创新力的提山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的作义能力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位”指经典文学篇目、思维、生活,“一体”指生命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日、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是与经典文学篇目相结合、与思维方法相结合、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生命体发展、提升学生生命境界为最终日的的全新作文教学。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典文学篇目与作文 中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及写作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经典文学篇目在文体、文章格局、语言运用、写作手法等方而的知识点。把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作为写作的范文,同时推荐相关的课外文学名篇辅助阅读,增强学生对文章、文体知识、语言表达的感受力。

作文教学与经典文学篇目结合有几点好处:(1)学有所州:让学生能从课文学习中得到模仿的范本。(2)学以致用:将教材巾的知识现学现用到习作中。(3)课外名篇能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思维与作文好作文必须有好思路:七至九年级,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课}=多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生活与作文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无论是讲读课文、写作指导,都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学生亲近作文、愿意作文、喜爱作文。

4生命体与作文阅读和写作都能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阅读滋养人,写作让人学会思考和表达。作文能展示生命体成长发展的轨迹,作文能让生命体不断在反思中提升。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方法

1理论方法:文献法(我们查阅近十年的作文教学研究内容,并有文献综述)

调查法(我们有初一新生的作文调查问卷和分析)

2实践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我们有近60节作文教学案例)、归纳法(我们有总结作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论文)、纵向比较(期中、期末考、初三月考中作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统计数据)

(三)“三位一体”作文研究序列及过程(见文后附表)

(四)“三位一体”作文教学实施步骤、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酝酿(2007/10―2008/7)教师了解学生现有写作水平,做好数据统计、原始资料的积累,纵向比较,分析总结。2008年4-5月,请相关实验教师上公开展示课,课题小组成员评课、交流心得。2008年6月,收集实验教师论文、教学案例,做好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实施(2008/9―2009/7)实验教师在上一年实验的基础上,反思作文教学中的得失,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验教师通过写作专题讲座、公开课展示、学习交流写作教学心得等方式不断提升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积累典型教学案例,通过公开课、集体交流评课、小组交流、外出考察学习、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2009年6月,进一步收集实验教师论文及案例,做好第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结题(2009/9―2010/6)首先,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师能总结出自己在“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方面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然后,完成专题研究报告,接受相关部门评审。

三“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从2007年10月至今)

1学生习作发表: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导报》 《红树林》 《蛇口消息报》等多个报刊上发表习作多篇。

2 学生习作获奖: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南山区现场作文竞赛、“红树林”杂志征文比赛中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3 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深圳市中考作文满分为40分)。

4 作文教学案例:课题组负责人陈芳老师在2009年7月“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年会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现场课上获得二等奖;课题组有4位教师、共6节作文教学录像课获得“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一、二等奖。

5 作文教学论文:课题组8位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在南山区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中多次获特等、一、二等奖。

(二)成果的影响和贡献:

从2007年起,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组已经积累了近60节作文指导课课例,形成了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目、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模式。让荔香中学更多的学生勤于写作、乐于表达,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境界。

在2008年中学生学习水平测试中,荔香中学学生作文能力居南山区各校前列。

2007、2008、2009年,荔香中学语文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是课题组老师们齐心协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成果。

课题组教师们的作文教学录像课、现场课,在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现场课比赛、南山区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中屡获佳绩。

课题组负责人陈芳老师的课例《说书包,讲方法》在2009年“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宁波年会上为来自全国的教师们做了汇报;课例《寻常的故事,不寻常的讲法》作为中考作文指导研究课在2010年5月为深圳市南山区初三毕业班的老师们做了汇报,两节课例均受到与会教师们的广泛好评。

上一篇: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语口译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