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2 13:48:02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献资料 新闻报道 创设历史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考命题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的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外,文字类材料在创设情境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平时怎样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各位历史同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的几个常用做法。

一、利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历史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经过文学家们的夸张虚构,它不能作为历史资料印证历史,但它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化效应,因此可以利用它创设历史情境研读历史,提高学生兴趣。

如在讲必修2社会生活习俗的改变时,我引用了《子夜》中的吴老太爷由乡下到上海时的反应的一段材料,通过吴老太爷的强烈反应说明上海的变化之大。紧接着发问:当时的上海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再如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片段“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并设计了问题1.乌黑的圆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人血馒头。我接着问了第2个问题:它是用谁的血做的?她的原型是谁?学生回答是:革命者的鲜血,对于原型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小声地讨论过后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秋瑾。我紧接着发问:小栓的病能治好吗?用人血馒头治病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说明了老百姓的愚昧。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问了第4个问题:小说中提到的两家分别姓什么?有何寓意?学生回答说是华和夏。华夏指中国。最后我进行总结:辛亥革命虽然了清王朝的统治,剪了人们头上的小辫子,却并没有根除人民心里的小辫子。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整个封建制度,才能改造旧中国,找到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他们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落后,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在讲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我在同一张课件上为学生们呈现了两首爱情诗,一首选自《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首选自刘半农先生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让学生们去读去体验去比较旧文学和新文学的区别,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由于这节课运用了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既解决了历史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也使我坚信自己找到了提高历史课堂魅力的方式。

二、利用文献资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研读历史

历史文献因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成为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剖析历史的一种常用手段。如在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冶铁业的发展时,我引用了《国语・齐语》的一段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中“美金”、“恶金”分别是指什么?

(2)“美金”在什么时候发展最为鼎盛?试举两个例子。

(3)“恶金”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恶金……试诸壤土”是在什么时候?

(4)我国冶铁技术在此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5)冶金技术具有什么地位?

通过这样一则文献材料的剖析,就把抽象、枯燥、单调的冶铁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当然在平时上课时可以运用的历史文献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三、利用新闻报道创设情境,率领学生挖掘历史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因其具有新颖性,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情境,挖掘历史。

如2008年高三复习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引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的相关新闻的同时,指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并设计习题:①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有哪些?都有哪些表现?有哪些方面的影响;②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就巧妙地把新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既回顾了历史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我引用了2011年4月12日广州日报一则新闻:“据新华社电,韦斯利・布朗已年届104,是美国最年长法官,唯一一名超过百岁仍在断案的联邦法官。”并进行提问:①他是怎样当上法官的?②联邦法院的法官有哪些权利?③他什么时候退休?④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对于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以及它对立法和行政的制约作用等难点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它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比较直白,我们可以紧扣要旨,提炼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一番话的本质,进而准确立意――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整肃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美德。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众多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主旨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它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紧扣材料意旨,深刻、准确,切中要害。

同异互求法

就是通过剖析比对,把几个不同材料的共同点挖掘出来,然后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或主旨。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

①一知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笔耕不辍;②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③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却不向低头。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是指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不断变换角度,“反弹琵琶出新意”。李渔言:“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在以上材料中,针对“有人”的劝告,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国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大有市场呢!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质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辨色彩,就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了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切忌为了求新、求异而牵强附会、立异标新,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性材料,如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等。解析这类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层层剥茧,深刻揭示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提炼出它的寓意,直抵靶心。例如:

《淮南子》中说:“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打猎不能把动物的族群全部猎杀,不能杀麋鹿的幼子;不放干池塘的水捕鱼,不烧毁森林来捕猎。面对这则材料,有的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赶尽杀绝,乍一看这似乎扣题了,但殊不知这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文章自然就缺乏深度了。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那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由此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与此相似的不良现象,如弃学经商、狂采滥伐等。

自由评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的材料。这种材料没有明确的是非倾向,作者也不亮明自己的观点,它需要我们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来说,面对这类材料,不强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李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人选。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李下,小李猛打猛杀,咄咄逼人,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李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下,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教学;中国古代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42-03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1]史料教学首先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为应对学校的历史教育危机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此后,史料教学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陆续被世界其他国家,包括我国所采纳。

史料教学在高校历史课的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史料教学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等。现在,我们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探讨一下史料教学的实际应用。

一、关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王莽及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材料一:(王)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推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

――班固《汉书・王莽传下》

材料二:王翁嘉慕前圣之治,而简薄汉家法令,故多所变更,欲事事效古,美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至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

――桓谭《新论・言体篇》

材料三:前后汉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变。在前汉之世,政治家…看了社会还是可用人力控制的,一切不合理的事,都该用人力去改变,此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自王莽举行这样的大改革而失败后,政治家的眼光亦为之一变。根本之计,再也没有人敢提及,社会渐被视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只能听其迁流所至。

――吕思勉《中国通史》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以上三则史料可以知道:材料一中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对王莽及其改制持否定态度,而且用词极为激烈,骂王莽是乱臣贼子,批评其改制措施一无是处,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材料二中东汉思想家桓谭也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持否定意见,但言辞比班固和缓,主要从王莽不识大体、是古非今致其改制措施不合时宜而遭到失败这一角度予以批判。材料三是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对王莽改制的肯定,即肯定了王莽“拨乱世,反之正”的改革动机,并惋惜于王莽改制的失败,认为王莽改制的失败对后世古代政治家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趋向保守。

在师生共同解读史料后,教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以上三人对王莽及其改制的评价截然不同?(2)结合课本内容[2]谈谈你对王莽及其改制有何看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予以总结:(1)班固是儒家学者,所作《汉书》又是正史之一,他对王莽和王莽改制的评价乃是儒家学者和官方的标准看法。而桓谭的生活年代虽然与班固接近,但桓谭平生喜毁俗儒,反对谶纬,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所以他对王莽无意作道德上的批判,而更侧重其改制失败的深层原因。吕思勉作为一位现代史学家,成长于中西文化交融以及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的时代,以建立新史学为己任,他对王莽改制的评价是依据进化史观作出的。(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自然不能认定王莽是乱臣贼子,也应该肯定他的改制源自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是西汉末年改革呼声的一个巨大反响,而对于其改革的得失成败则需要具体分析,除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为后世所承外,其他改制措施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学生分析以上三则史料,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进行历史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3]在上述探讨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前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及其评价标准,从而提高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藉此开拓视野,不人云亦云,敢于结合自身知识进行历史评价,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运用相关史料,对党锢之祸的历史问题予以探讨

材料四: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直之风,于斯行矣。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滂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材料五: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

材料六:东汉……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盖其时轻生尚气,以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

――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尚名节》

教师对以上三则史料予以解读,提出问题:(1)以上三则材料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原因分别有哪些解释?(2)怎样评价范滂等党人?

之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说明:(1)材料四说明东汉末年士人不满宦官专权,所以起来抗争,这是党锢之祸的表面原因;材料五从儒学发展的角度,剖析出儒家思想的盛行是党人出现以及党锢之祸的深层原因;材料六则从察举制度的发展这一角度揭示了另一深层原因,即东汉士人结党反对宦官专权、激扬名声有其现实功利的考虑。(2)尽管东汉士人反对宦官专权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但他们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黑暗统治,敢于挺身而出,扬清激浊,不计生死,其勇气、气节令人景仰;而党人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应该给予肯定。

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即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研习史料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认识。”[4]以上三则史料的运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他们对党锢之祸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材料四叙事生动,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士人不畏、勇于牺牲的精神,还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升华情感、激扬精神、提升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史料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上述史料教学的活动只是笔者结合教学经历略加叙述,并非面面俱到,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搜集、整理史料的学习活动。此外,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选择可信、精简的史料,并尽量选择学生容易读懂的史料,对难度较大的史料,教师应注意加以解读。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运用史料教学,焕发高校历史课堂的活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平.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学方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1.

[2]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26-232.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

[4]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7):42.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第一招: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它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比较直白,我们可以紧扣要旨,提炼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一番话的本质,进而准确立意――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整肃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美德。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众多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它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紧扣材料意旨,深刻、准确,切中要害。

第二招: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性材料,如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等。解析这类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层层剥茧,深刻揭示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提炼出它的寓意,直抵靶心。例如:

《淮南子》中说:“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打猎不能把动物的族群全部猎杀,不能杀麋鹿的幼子;不放干池塘的水捕鱼,不烧毁森林来捕猎。面对这则材料,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赶尽杀绝,乍一看这似乎扣题了,但殊不知这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文章自然就缺乏深度了。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那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含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由此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与此相似的不良现象,如弃学经商、狂采滥伐等。

第三招: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剖析比对,把几个不同材料的共同点挖掘出来,然后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或主旨。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

①一知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笔耕不辍;②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③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却不向低头。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第四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的材料。这种材料没有明确的是非倾向,作者也不亮明自己的观点,它需要我们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来说,面对这类材料,不强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李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人选。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李下,小李猛打猛杀,咄咄逼人。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李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材料中的大黄和小李,性格迥然不同:一个圆滑世故,深谙事理;一个倔强好强,永不服输。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显然,车间主任非小李莫属了,我们可以由此立意:新时期需要勇于创新、敢打敢拼、永不服输的精神。

第五招: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指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不断变换角度,“反弹琵琶出新意”。李渔言:“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统计;教学改革;实践

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方法论学科。目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体现出统计学在大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笔者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些学生觉得此门课程枯燥乏味,无非是套用公式或者借助软件计算一下即可,但在具体应用中,却不能合理运用统计方法、正确选择模型,对于统计结果也不清楚该如何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强化统计思想教育,这也是统计学学科的一个内在要求。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我是爱君子的,要证明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如果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与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安排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1997年国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表明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著名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对于追求人类科学的人来说,是披荆斩棘开拓路径的利器”。在实际中,不论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与预测、营销调研、生产控制,还是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定价、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越离不开统计知识的运用。这对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课时,经费等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统计知识,学会统计思维,更多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安排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明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如果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与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怀勤.应用统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1

[2]张福洪.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技巧[J].统计教育,2006.8

[3]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3.5

[4]黄莉芳.学生测评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7.11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索。

1997年国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表明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闻名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对于追求人类科学的人来说,是披荆斩棘开拓路径的利器”。在实际中,不论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分析和猜测、营销调研、生产控制,还是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定价、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和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越离不开统计知识的运用。这对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摘要:不仅要把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课时,经费等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把握更多的统计知识,学会统计思维,更多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新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布置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布置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练习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新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摘要: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摘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把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摘要:“上邪!我欲和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和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实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摘要: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实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假如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和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把握以下方面的技能摘要: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和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新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和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重调查对象的配合新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征,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假如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布置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喜好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新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摘要:

[1贾怀勤.应用统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1

[2张福洪.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技巧[J.统计教育,2006.8

[3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3.5

[4黄莉芳.学生测评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7.11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8篇

1997年国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表明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闻名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对于追求人类科学的人来说,是披荆斩棘开拓路径的利器”。在实际中,不论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分析和猜测、营销调研、生产控制,还是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定价、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和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越离不开统计知识的运用。这对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摘要:不仅要把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课时,经费等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把握更多的统计知识,学会统计思维,更多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新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布置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布置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练习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新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摘要: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摘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把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摘要:“上邪!我欲和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和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实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摘要: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实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假如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和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把握以下方面的技能摘要: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和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新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和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重调查对象的配合新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征,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假如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布置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喜好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新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摘要:

[1贾怀勤.应用统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1

[2张福洪.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技巧[J.统计教育,2006.8

[3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3.5

[4黄莉芳.学生测评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7.11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1997年国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表明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著名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对于追求人类科学的人来说,是披荆斩棘开拓路径的利器”。在实际中,不论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与预测、营销调研、生产控制,还是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定价、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越离不开统计知识的运用。这对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课时,经费等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统计知识,学会统计思维,更多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安排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明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如果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与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怀勤.应用统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1

[2]张福洪.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技巧[J].统计教育, 2006.8

[3]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 [J].中国统计, 2003.5

[4]黄莉芳.学生测评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 2007.11

三敢两绝剖析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青词;文体;宋代;文人心态;忏悔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5-0139-08

随手翻阅宋人别集,会发现一批古代常写常用而今天早已废弃失传的特殊文体,譬如青词就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文体,宋人别集中所在多有,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近年来对于青词,学术界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讨,如张洪泽的《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①、查庆等人的《宋代道教青词略论》②、杨毅的《论唐宋道教青词演变》③等。然而,现有研究的立足点,多是道教立场或角度,迄今尚无专门从文人心态的视角探讨青词者。鉴于青词的诚心忏过特质,对于青词中体现的天人沟通,特别是文人青词表现出的自省、忏悔等特殊心态,似乎还有较大的开掘余地,本文愿在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请先从文体概念的辨析解释入手,考察几条有关青词的文献材料:

唐人李肇《翰林志》云: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④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

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为青词。恐初立此体时,是仿道仪也。⑤

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引陈绎曾话云:

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⑥

清人吴曾祺《文体刍言》云:

青词,亦于斋醮用之。唐人为之滥觞,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至于嘉靖中,道教盛行,天子一意焚修。一时词臣争以此迎上意。谓之青词者,盖以青纸书之也。⑦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在道教斋醮仪式中,要向天神奏告祈祷,而青词就是斋主向上天表达心意愿望的祝告词文。今人在求神拜佛时,口中犹念念有词,说白了,青词就是这种向神灵说的吉祥话。向神灵表白心迹,口头、书面都可以,本无具体规矩。及至唐代,皇家制定了规则,专门请文人把祝告之词郑重其事地写出来,并在用纸、写法上有种种形式方面的讲究,于是青词就仪式化、正规化了。接着流传到民间,普通百姓人家也开始使用青词。

中国古代的道教信仰几度兴盛、代不乏人,而青词的数量定然不可胜计。写作青词者,有道门道士,有文人学士,还有民间百姓。不过,只有那些收录保存在古代文献里的青词流传至今,绝大部分民间青词都亡佚了。本文关注的,是宋代文人学士写作的青词。青词起于唐代而盛行两宋,唐人文集中尚不多见,而宋人文集里比比皆是。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略作文献梳理,宋人别集中存有较多青词的作家集子情况大致如下:

胡宿《文恭集》、苏颂《苏魏公文集》、王《华阳集》、范祖禹《范太史集》、韩维《南阳集》、欧阳修《文忠集》、苏轼《东坡全集》、苏辙《栾城集》、陈师道《后山集》、秦观《淮海集》、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邹浩《道乡集》、刘《学易集》、李昭^《乐静集》、刘安节《刘左史集》、傅察《忠肃集》、李纲《梁G集》、张纲《华阳集》、孙觌《鸿庆居士集》、史浩《峰真隐漫录》、周麟之《海陵集》、周必大《文忠集》、王质《雪山集》、周孚《蠹斋铅刀编》、杨简《慈湖遗书》、洪适《盘洲文集》、杨万里《诚斋集》、陈造《江湖长翁集》、楼钥《攻集》、真德秀《西山文集》、陆游《渭南文集》、叶适《水心集》、魏了翁《鹤山集》、刘克庄《后村集》、洪咨夔《平斋集》、李曾伯《可斋杂稿续编》、陈著《本堂集》、何梦桂《潜斋集》、(金代)李俊民《庄靖集》。

其中胡宿、王、欧阳修、魏了翁、周必大、洪适、楼钥、真德秀、刘克庄等人作品集中青词尤多,而最多的胡宿、王、周必大三家竟达百首以上,在各自文集中占数卷的篇幅。

青词的盛行与古代的道教神仙信仰休戚相关。唐代皇帝与老子攀亲,庄子、列子等都被封为真人,而《老子》《庄子》《列子》亦被尊为经,故青词源于唐代不足为奇。宋代的道教斋醮仍然盛行于朝野,真宗皇帝本人居然写作数十首青词,而徽宗更是崇道,自号“道君皇帝”。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说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⑧,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斋醮的副产品――青词的创作遂在宋代日益发展并逐渐达到兴盛的程度。

青词的应用范围极广,上至皇家朝廷、下至贩夫走卒,在斋醮仪式时都需使用。宋代青词按使用者等级的高下,可简单分为皇家御用青词和民间青词两大类别。皇家御用青词当然用不着日理万机的皇帝亲自出马;就像教坊乐语一样,作为“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有职责为皇家撰写这种宗教应用性文字。对此,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学士草文”条说得很明白:

学士之职,所草文辞,名目浸广:拜免王公将相妃主曰制,赐恩宥曰赦书、曰德音,处分公事曰敕,榜文号令曰御札,赐五品以上曰诏,六品以下曰敕书,批群臣表奏曰批答,赐外国曰蕃书,道醮曰青词,释门曰斋文,教坊宴会曰白语,土木兴建曰上梁文,宣劳锡赐曰口宣。⑨

杨亿一下子列出十余种翰林学士职责内的文体,而青词就在其内。

欧阳修《内制集序》云:

今学士所作文尝多矣。至于青词斋文,必用老子、浮屠之说;祈禳z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诏取便于宣读,常拘以世俗所谓四六之文,其类多如此。⑩

学士院的翰林学士都是当时的雄文大手笔,由他们来写这种应用性的文字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不过,正由于翰林学士是为皇家充当文秘,故不敢不尽心竭力。学士们的精心撰写自然极大地提高了青词的创作水平,让青词愈趋严整规范。而学士们撰写的供奉青词流传到社会上以后,普通文士、百姓之家又会竞相效仿,这就有力推动了宋代青词的创作,以至青词成为宋人文集中的常见文体。

青词的本质是应用性文体,故首重功能。王恽《玉堂嘉话》卷四引鹿庵云:“青词主意,不过谢罪、禳灾、保佑平安而已。”斋主向神灵祝告一般都有具体的目的性。不用说,皇帝的青词一般都是祈祷国泰民安或者希冀长生不老。普通百姓的青词则功能更多:或者自己做错了事,请求神灵原宥;或者自身、家人有灾有难,祈求神灵消灾除难;或者对未来的前途有美好憧憬,渴求神灵保佑实现,等等,不一而足。宋代大型总集《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十一至七十四皆收录青词,其中皇家御用青词和民间青词各二卷,编排上则按照功能的不同加以区分。皇家御用青词的类别有圣节、本命、国家祈祷、祈嗣保庆、禳灾、雨D祈祷、御容、国忌、生日等;民间青词分出本命、祈禳赛谢、净狱、祈嗣、祈病谢安、禳时灾、祈雨、谢雨、祈雪、追荐等种类。上述名称有的一看即懂,而有的则需要解释一下。圣节指神灵的节日;本命指某人的本命年;祈嗣保庆是希望早生后代,子孙健康成长;净狱是希祈天下太平、盗贼弭宁。由此可见,宋人非常信奉道教,而青词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宽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无不可以祈祷祝告。新房子盖好了要写青词,生老病死要写青词,新官赴任要写青词,甚至出使外国也要写青词(葛谦白有《奉使金国作醮保安青词》)。祈雨要写青词,待下雨后,还要再写青词以谢雨。

青词既然用在特定场合,自与一般文体有别,必有其特殊的体制和写法。自唐代起,青词的撰写就存在骈体四六与诗体两种,其中又以骈体四六为主,诗体青词只能算作一种变体。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为一吴姓道士夜醮,撰诗体青词《绿章封事》云: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绿章封事谘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这是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体现出他一贯的凄艳诡激的诗风。道教本来就讲究浪漫奇幻,李贺把青词写成这样,也不为出格。

明代周思得辑《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十五详述了四六体青词的文体规格样式:

文用四六,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务在实朴,言简意深,不可繁华多语。纸用一张,阳数也。不用二幅,盖偶数也。纸高一尺二寸,密行书写,阔不容纸,上空八分,下通走蚁,前留二寸,后空半张,以待太上判命。书法与书章并同,切在志诚,不可灭裂,戒之慎之。

由此可知,青词规矩严格,各环节都马虎不得。青词的用纸和书写规则姑置不论,就其写法而言,与一般骈体四六有所不同。它在书写上虽然一样讲究对仗、用典,但用词须避免华靡绮艳,应以朴实无华为本,追求言简意深、道韵婉转的艺术效果。南宋道士吕元素《道门定制》云:

青词止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为善。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极诸天三界真灵,皆列于词中。岂有请命于上帝就以递告众真欤?又朝廷所修词文不过六七十字,不用“中谢”、“伏念”字,诚为谨严。且词先入愿意,欲直具事,因不可以对偶联属。虽云宣读之便,不知词文又有对偶,事重意复,不严简尔。

可见,青词尊奉的神灵亦有讲究,或专上三清玉帝(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或专上玉皇上帝,其他各路神仙最好不要掺杂在内。尤其是朝廷所用青词,更需规制谨严。为达言意简赅,先表意愿,直书其事,最好连偶俪的句子都不要用。试看欧阳修《兖州会真宫等处开启皇帝本命道场青词》:

伏以三辰昭运,六甲驯行。当熏风阜育之时,属正命本元之日。谨遵科式,上荐诚明。诵灵蕊之真文,延紫清之诸圣。伏冀苍灵降鉴,福嘏骈臻。蒙休匪止于眇躬,博施咸均于庶品。

参照上述标准,此作应该算作得体。但平心而论,如此青词只是徒具一幅外表而已,并没有什么文学美感可言。与欧阳修这首青词不同,大文豪苏轼的《徐州祈雨青词》就颇有可观:

河失故道,遗患及于东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于他郡。田庐漂荡,父子流离。饥寒顿仆于沟坑,盗贼充盈于犴狱。人穷计迫,理极词危。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而天未悔祸,岁仍大荒。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

这是苏轼在元丰元年(1078)知徐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对王安石的“变法”存有看法,自感在朝廷上难见容于新派,于是请求外调地方。他在地方官的任上,体恤民情,尽心竭力。熙宁十年(1077),他由密州改知徐州,当年夏天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危及城池。苏轼亲自率领官兵百姓抢修堤坝,发公廪,济困穷,“庐于城上,过家不入”(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徐州得以保全。谁知祸不单行,水灾之后转年就是大旱,几个月滴雨未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当时习俗,一般都会安排祈雨的道教仪式,苏轼乃作《徐州祈雨青词》。这篇作品情文并茂,典重凝练,写出了一个地方官对民瘼的深切关心。从艺术上说,此文虽是骈文形式,但文风朴厚,文情沉著,工整缜密,有古文的委曲精尽之妙,洵为青词中的佳作。

此外,个别青词还有超出常规之外的特殊格式。如张孝祥有一首别具一格的青词――《十二愿》,罗列了十二个心愿,其格式可谓独一无二:

一愿一人圣寿。二愿二仪平成。三愿三光明润。四愿四序休宁。五愿五行协应。六愿六府充盈。七愿七元降格。八愿八表澄清。九愿九垒皇君垂福佑。十愿十乘太乙度灾屯。十一愿十一耀灵光下烛。十二愿十二时道气常存。

因为青词是敬献天神的词文,本来就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于是好事的宋人又编造了一些有关青词的灵异故事,写到传奇小说中,彰显因果报应。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好几则关于青词的故事,可谓青词小说,或青词文学。《夷坚志》丙志卷第五“李明微”条:

李明微法师,福州人,道戒孤高,为人拜章伏词,报应甚着。绍兴五年,建州通判袁复一使与天庆观道士同拜醮。既罢,谓叶曰:“适拜章时,到三天门下,见此郡张道士亦为人奏青词,函封极草率,又已破碎。天师云:‘此不可进御’。掷去之矣。”叶曰:“张乃观中道侣也。但不知今夕在谁人家。”明日,张自外归,叶扣其所往,曰:“昨在二十里外叶家作醮。村民家生疏,青词纸绝不佳,及焚奏之际,架复顷侧,词坠于地。吾急施手板承之,赖以不甚损,然鹤氅遂遭k。”叶为话明微所见,张甚惧,即日自具一醮谢罪云。

《夷坚志》支志戊卷第六“王法师”条:

临安涌金门里王法师者,平日奉行天心法,为人主行章醮,戴星冠,披法衣,而非道士也。民俗以其比真黄冠,费谢已减三之一,故多用之。每使李生书写章奏青词。庆元二年正月十五日,一富家以上元令节,邀建保安醮。李生从其朋辈先夕出游观灯,饮酒食肉。至是亦不言,乘醉操笔,字画封缄,皆不精致。醮方罢,王梦两朱衣吏,追摄至天官庭下。天官盛服正坐,侍从整肃。吏引王立于前。俄而数武卒擒一囚至,则李也。天官赫怒,问曰:“比所奏青词,如何敢吃酒肉后书写?”叱使搦坐,出其足,讯刑杖百余下。

书写青词必须使用专门的纸笔,前一则记载中的张道士用纸不佳,函封草率,以致焚奏时出了问题;而张道士也怕神灵怪罪,于是当日就建醮谢罪。后一则中的李生不敬神灵,竟敢在饮酒吃肉后撰写青词,而主持斋醮仪式的王法师也未尽监督职责,两人都犯了禁忌,因此受到天官的斥责和刑罚。这些故事反映了青词中的“因果报应”,警惕那些慢待神灵者。青词屡屡成为文言小说的题材,说明它在宋人生活中的常见常用。

从文人心态的角度而言,青词非常值得关注。青词是斋醮时的祝文,其本质是用来沟通凡人与神灵的,强调的是“诚”字当头,故而它是研究人神沟通方式,尤其是研讨古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独特窗口。前文已言,青词一般用青纸朱书。何以如此?宋代吕元素云:“盖青纸朱书,以代披肝沥血之谓也。”青词既用来敬献神灵,青纸朱书中就包含着宗教仪式的庄重意味。斋醮者对神灵要有绝对的诚意和忠信,来不得丝毫隐瞒或虚假,故而诚意是最重要的。

心态,简言之,即心理状态,其中包含精神、情绪、意志、欲望、诉求等复杂多面的情愫、状态和层级。文人创作青词时,扪心自问,倾吐心声,而今人恰可透过这些忏过之词,以意逆志,洞察其心态的微妙变化和深层心理机制。

青词又有“心词”之称,自然与文人心态密不可分。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四云:“青词代剖肝,丹书象沥血,所以形容斋主之诚切,其辞贵简而不尚繁,贵质而不尚丽,倾心露胆,求哀于上帝也。”俗语说,人能诚心,神则感应。不诚则不灵,不倾心露胆则难有成效,故青词应是斋醮者真实心态的反映。关于青词的“诚”字诀,道教典籍里反复强调,如宋元以来道经屡称青词要“寓诚”“输诚”“切在志诚”;心诚则灵,没有诚心,心口不一,青词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道藏》里甚至规定了写作青词时须保持的身心状态:“凡书词之时,当入静室,几案敷净巾,朱笔朱盏,勿用腌秽之物,口含妙香,闭气书之,不得以口气冲文。写未乖不得落笔及与他人言语。仍不许隔日书。下臣字不得在行头,行内不得拆破人姓名,此为青词之格。”从这些要求看,作者写作青词时,虔诚的心态是首要的,须努力保持一种澄怀内视、洗涤胸襟的虚静心态。读了这段话,马上令人联想到书画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东汉蔡邕《笔论》有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是写作书法时对身心的要求,绘画则如北宋郭熙所言:“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可见,在书画创作中亦需保有内心的澄澈空明,秉持一种摈除得失、神思妙悟的静穆心态。青词与书画创作的心态,何其相似乃尔!

道教有所谓“虚静说”,乃是道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又称“静思”“虑心”“空静”。青词作为一种道门仪式,要求保持虚静心态,也是顺理成章的。在写作青词和斋醮仪式中,保持一种专注守一、高度宁静的心理状态,确实符合道门清修的要求,也是敬神、自省的必要条件,同时有助于写作青词的斋醮者涤荡杂虑,身心放松,从而获得创作的灵感。

从文人心态的角度研究青词,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文人自作的、与个人身心攸关的、能流露其真实心态的作品,如祈求本命年保身平安、为父母家人祈祷、为自身仕宦祈福、希望为人生中突然出现的变故解厄禳灾等等。这些青词,都是作者自作,而非代作,情感自是不同。作品里面包含作者个人的真实想法、真实意愿,反映作者心态的微妙变化,故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青词的体制结构来看,一般是“一吁天,二忏过,三祈祷”。其中“忏过”部分与文人心态关系最密切,也是流露心愫,诚意忏悔,容易出文采的部分,最值得注意。而“吁天”与“祈祷”,则率多套话。“忏过”的内容,通常是诚恳地自我剖析,反躬自省,责己之过,其中体现的是扪心自问的忏悔,对神灵的敬畏虔诚,还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诉求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引起关注。

前文已言,青词的文学价值并不突出。元代道经《清微斋法》言:“章词之体,欲实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华,实而不伪,直而不曲,辩而不繁,弱而不秽,清而不浊,正而不邪,简要而输诚,则可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径上天曹,报应立至也。”虽然青词本身的体制要求等决定了其质朴简要的特质,文人的发挥余地不大,但如正心诚意、简要输诚,亦可有惊天地、感鬼神之灵效。青词中的上乘之作表现为文学与道教义理的良好结合,或在意蕴方面出新,或在心理上摹刻精微,或在艺术上富有美感,或在辞藻上典雅精致。由此言之,在文人学士的青词作品中,代皇家撰写的御用青词,概多例行公事的“命题作文”,徒具典雅高华的外表,绝少佳作。翰林学士纵然才华横溢,但一无真情,二受规则束缚,没有用武之地,只得循规蹈矩,但求无过罢了。倒是文人学士自撰青词,往往与作者的切身感受相关,在形式上又不必太拘泥,注重心态的自然流露,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文人的复杂心理,故而反多情真意厚、文辞恳切的作品。可见,部分青词的文学价值较高,仍与其反映文人心态、揭示心路历程密不可分。

宋代青词的篇幅,有一个大概的变化趋势,即起初较短,后来逐渐变长。尤其是文人创作的青词,篇幅增加趋势较明显,这也容易理解。有时情况复杂,自省深刻,心态微妙;而六七十字的篇幅太短,心愫不能充分表达,祈告之事不能透彻说明。于是,青词的篇幅就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笔者不揣谫陋,尝试对宋代青词中各种类型的文人心态进行逻辑分类,分析不同心态,探究宋代文人如何借道门青词吐露心声,忏悔祈福,向神输诚。

其一,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

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趋利避害,爱乐厌苦。然而,人类却偏偏多痛苦,各种疾病、灾祸,让人心生恐惧,敬畏神灵,故而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成为青词中最常流露的心态。如杨万里《淋疾祈祷青词》:

鹤鸣九皋,无微声而不达;F闵庶类,哀眷之必回。岂其虮虱之臣,隔此恫之诉。伏念臣年几八秩,病己再秋。念万物自遂于两间,咸各正其性命;顾六腑独窒其一者,曾不如于狗猪。虽备古来刀锯鼎镬之刑,未足喻此疾痛惨恒之状。三医并手,百药罔功。余生蔑如,濒死数矣。屡哀吁于玄造,未彻闻于盖高。瞑眩小廖,根本犹在。肆旁招于羽客,敬展尽于血诚。敢祈畀矜,一洗沉痼。脱然去体,徼五福之康宁;大哉唯天,与群生而鼓舞。

杨万里在垂暮之年,缠绵病榻,备受折磨,他到处求医问药,却不见效果,于是虔诚祈福,以求祛病延年。此类禳灾除病的心态,在宋人青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希望延年益寿,而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却写了一首绝无仅有的《请死青词》:

物居过盛,必有亏倾;器忌满盈,理当倾覆。矧无才德,宜取危言。尤可自知,难逃天鉴。伏念臣生蒙道荫,长遇明时。世皆儒风,存心必归于仁义;家传圣训,立身咸归于《诗》、《书》。早承教于父兄,晚叨荣于禁近。再执宰柄,十领州麾。今则感疾颠危,垂年迟暮,精神荒落,手足葳蕤,举必待人,神将去体。敢求延于钟漏,冀速返于泉扃。伏望诸圣垂慈,上灵降佑,旦就匝盘之清洁,靡惧床枕之艰辛。而况平生绝施设之殃,自信无潜藏之匿。宣尼尝曰:“丘祷久矣。”释氏有云:“我向则消。”臣谨当永结胜缘,坚持正念,期为庆瑞,以福善人;或有光灵,仰俾神化。

此青词视角独特,颇具哲人哲思,可谓古代典籍里独一无二的奇文。其中最可贵的,是对死亡的哲理思考。范纯仁毫不畏惧死亡,在经历了人生的荣辱盛衰,进入年迈衰老之际,他勇敢地自请速死。这不能不说是参破红尘,看透世象。年老有时是一种痛苦,老态龙钟,生活不能自理,人生失去乐趣。如果再辗转床笫之间,多受病魔的折磨,那真是生不如死,故反不如速死为愈。虽然范纯仁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出人意料的《请死青词》,但也是为了少受病痛的折磨,希冀神灵给他一个“安乐死”,早早解脱。因此,其本质仍是一首特殊的祈福青词。

其二,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心态。

一些文人在青词中关注自身的仕宦前途。像宋人常写的本命年青词,一般都会有感而发,倾吐心声,并非套话。陈师道《本命年祈祷设醮青词》曰:

天运有叙,六十岁而一周;人心所归,五千言之大典。惟此庚辰之岁,实为本命之年。数之所穷,理有必反,不胜恐惧,敬用祈禳。祗按旧章,修陈薄礼,惟众真之厚眷,下顾敝庐;假青章之微词,仰陈危恳。多生之罪,愿以忏除;百岁之年,敢祈阴锡。道心浚发,妙行具修。疾疠不侵,善祥来集。誓依真教,以毕余生。溥及群情,同期胜福。

陈师道的文章在当日并不擅名,但是“简严密栗”,有一定特色。此篇层次清晰,言简意赅,没有赘语,是青词中的典范之作。陈师道生于公元1053年,卒于1102年,考篇中“庚辰之岁”,应是公元1100年所作。虽然他虔诚地写了本命年青词,诚惶诚恐,向神表白,希望福寿绵长,但三清玉帝、玉皇上帝之类的神仙并没有保佑他,不到两年他就撒手西去,享年不足五十周岁。周必大亦有多首《本命设醮青词》,洪适和陆游则有《保安青词》。

仕途对于古代士人来说,差不多是头等大事。秦观有一首颇为特别的《登第后青词》,乃是科举登第后所作:

窃以天运至神,固不期于报效;群生多故,实有赖于祈禳。敢伸悃现私,仰渎高明之鉴。伏念臣生而固陋,长更屯奇,奔走道涂常数千里,淹留场屋几二十年。既利欲之未忘,在过愆而奚免。深惧风霆之谴,窃萌豺獭之心。乃与母亲戚氏,爰自往年,愿修醮事。今则猥尘科第,叨预仕途,岂微躯之克堪,皆造物之赐。辄取甲寅之岁,祗就海陵之宫,依按灵科,酬还素志。伏愿上真昭答列圣,顾怀增寿考于慈亲,除祸殃于眇质。私门安燕,无疾病之潜生;官路亨通,绝谤伤之横至。

这也是一首“还愿青词”。登第前,向神灵祈祷保佑,登第后就要还愿谢神。有意味的是,秦观登第后,显然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兴,相反,回顾走过的科举之路,倍觉艰辛,似有无限感慨。他还虔敬地忏悔自己的过愆,诚恳地祈求神灵保佑他未来仕途通达,特别是保佑其母福寿康宁。

其三,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

青词的忏悔功能尤为突出,宋人往往借其虔诚自省,就某事向神灵起誓保证,反映出文人畏祸恭敬、谨慎自己言行的复杂心态。宋徽宗有一首《道君太上皇帝御制青词》,极有价值:

奉行玉清神霄保仙元一六阳三五璇玑七九飞元大法都天教主,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再拜上言高上玉清神霄九阳总真自然金阙。下臣曩者君临四海,子育万民。缘德菲薄,治状无取。干戈并兴,弗获康靖。以宗庙社稷、生民赤子为念,已传大宝于今嗣圣。庶几上应天心,下销兵革,所冀遐迩归顺,宇宙清宁,而基业有无疆之休,中外享升平之乐。如是兵戈偃戢,溥率安康之后,臣即甘心守道,乐处闲寂,愿天昭鉴,臣弗敢忘。若将来事定,复有改革,窥伺旧职,获罪祸大。已上祈恳,或未致当,更乞重降灾咎,止及眇躬。庶安社稷之基次,保群生之福,五兵永息,万国咸宁。伏望真慈,特赐省鉴,臣谨因神霄直日功曹赍臣密表一通,上神霄玉府玉清,引进仙曹,伏须告报。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再拜以闻。

这是信奉道教的徽宗皇帝亲手撰写的青词。虽然他贵为天子,但在青词中,亦需以“下臣”身份向神灵祈祷表白。他忏悔自己德薄能鲜,治国失误,陷黎民百姓于干戈之中。在金人大举南下,国事不可收拾之际,他避敌卸责,传位给儿子钦宗。他祈祷国家很快能消弭兵祸,天下安泰,并表示今后诚心奉道,不再贪权恋位,染指朝政权势。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四,“道君出青词稿一纸,俾宣示宰执百官,乃道君初传位奏天所作者”,实即上引之青词。按,此青词实有深意存焉。徽宗之青词,既是自身痛心疾首的忏悔反省,亦给写给新皇帝和文武百官看,可谓用心良苦。他表明心迹,向神保证,不再过问朝政,让儿子和文武百官释疑并放心,以便他们尽心去收拾残局。可见,徽宗青词蕴含的多层复杂意蕴,既是其心态的反映,又与当时国家形势、朝廷政局密不可分,还透露出徽钦父子之间颇为微妙的关系。如不是青词,很难想象徽宗会如此大胆直白地自我剖析。

其四,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

有的青词设醮祭奠亡故的父母亲人,为亡灵修善事,祈求冥福。此类青词因为有血缘关系和亲情,往往真挚感人。叶适《水心集》收录青词多首,其中《代子设醮青词》《大祥设醮青词》《谢恩青词》都是设醮祭奠亡母之作。最长的《代子设醮青词》云:

身婴降割,已无可赎之愆;教许追亡,尚有自投之路。伏念臣母令人高氏,蚤怀微志,备受多艰,经营甚劳,细大可考。岂不酬偿于晚节,胡为殒落于中年。遗骨空存,先灵何往。恍寻求而莫见,冀彷佛以能通。傥旧宇安栖,乞长为孤露之托。如烦冤上诉,幸曲垂矜度之私。俾获依凭,奚间存没。臣等精蕲有限,哀意无穷。

叶适对母亲怀有深挚的感情,一再写青词追怀祭奠。叶母育子劬劳,勤俭持家,却中年亡故,令叶适无限伤感。他希望通过神灵,与阴阳两隔的母亲交流,并恳求神灵保佑母亲安息。其中痛切肝肺的追荐心态,可称孝子懿行。中国自古讲究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故追荐青词数量较多,亦富含情感。

其五,能够反映文人心态转折变化的青词。

以上考察分析了青词中体现出的多种文人心态。需要指出的是,以青词研究文人心态,不是静止孤立的。有时青词能反映文人心态的转折变化,更具研讨价值。就人生而言,青年一般奋发扬厉,心态较为躁动;而在社会上历练后,屡屡经受挫折打击,心态就会起显著的变化,由进取张扬转而为克己内敛。这是概而言之。宋代文人青词中,有时会反映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颇为难得。请看苏轼的两篇“悔过”青词。

《醮北岳青词》:

少年出仕,本有志于救人;晚节倦游,了无心于交物。泌ざ嘧铮忧患再罹。飘然流行,靡所归宿。仰止高真之驭,降于乔岳之阳。稽首投诚,斋心悔过。庶一念之清净,洗千劫之尘劳。妙用无方,先解缠身之网;灵光所烛,幸逢出世之师。誓此余生,永依至道。

《醮上帝青词三首》之一:

臣闻报应如响,天无妄降之灾;恐惧自修,人有可延之寿。敢倾微恳,仰渎大钧。臣两遇祸灾,皆由满溢。早窃人间之美仕,多收天下之虚名。滥取三科,叨临八郡。少年多欲,沉湎以自残;褊性不容,刚愎而好胜。积为咎厉,遘此艰屯。臣今稽首投诚,洗心归命。誓除骄慢,永断贪嗔。幸不死于岭南,得退归于林下,少驻桑榆之暮景,庶几松柏之后凋。

据《苏轼全集校注》,这两篇青词皆作于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苏轼时在定州。写作青词的背景,是苏轼在乌台之狱、被贬黄州后,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重大变故。当年有御史言苏轼所作诰词,语涉讥讪,闰四月,苏轼又被贬到偏远的惠州。而两首青词皆是尚未离定州时所作。苏轼在人生失意困窘、震怖恐惧之际,举行斋醮仪式,向北岳、玉皇上帝祝告一番,以自陈输诚,自忏安心。《醮上帝青词三首》云“两遇祸灾”,即指苏轼一贬黄州,再贬惠州。而“幸不死于岭南,得退归于林下”,是苏轼希冀自己能在风烛残年遇赦北返。人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难免要回首往事,往往会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悔过之意。苏轼在《醮北岳青词》和《醮上帝青词》中剖析人生,诚恳地进行了自我批评。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个性上存在的毛病,少年得志,露才扬己,不知收敛,终于招来人生的大灾祸。他慨叹人生之路的艰屯困厄,情词婉转,怊怅抒怀。而可与推心置腹、表白自剖者,惟有神灵!这是研究苏轼在遭贬后心态变化、自忏自省的绝佳材料。如果掩去其中的敬神之词,谁能想象这样遣词精妙的作品是在向神灵忏悔呢?从文人心态的角度讲,最好的青词应属那种借题发挥,能够寄寓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的作品。大文豪苏轼咳唾成章,无所不精。上面两首发抒其苦闷悔过心态的青词,可谓宋代青词中的压卷之作。

由此可见,青词能够反映文人心态之复杂多变,有助于我们探究文人的深层心理。有的青词作者,对自身的剖析真率大胆,表白毫无隐讳,甚至将内心深处从不示人的情事都表露出来,这在其他文体或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如苏轼屡遭贬谪之遭际,实为历代忠耿之士所常遇,亦往往为士林清流之“下场”。凡仕途坎爸文人,想必皆有切身之体悟。从苏轼的两篇青词切入,当对古代士人之贬谪心态,忏愆悔过用心,皆有深入透彻之理解。

前文已言,道门道士、文人学士、民间百姓都会撰写青词。其中最“专业”的,当然是道门道士;但最有文学价值的,是文人学士之作。其实,道门道士对于文人学士撰写的青词,是有一定“看法”的。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五批评道:

常俗斋官或非自己撰述,词又率多委之他人。而士人用力于功名,未免专心举业,又不复辞以不能。往往斋中青词祈一次,醮中青词又祈一次。间有善于作文者,不过形容斋之与醮而已。彼又安知道家斋后设醮之本旨?

士人未能很好理解斋与醮之区别,率尔操觚,徒然讲究文辞,这在道教专业人士看来,都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道门对士人撰写有文采的青词,都有微词。关于斋与醮的区别,道家有明言:“斋中青词,则求哀请宥,述建斋之所祷也。至于醮谢青词,则叙斋修有阙,祈请蒙恩陈谢之辞也。”换句话说,斋中青词核心在祈福,醮谢青词核心在悔过。由此言之,醮谢青词会更多流露文人心态,其文学价值亦稍高。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文人心态,玄之又玄,虚灵而不易把握,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绝非易事。笔者通过青词,探讨宋代文人心态,考察其中的忏悔意识、自省心理,仅是一种尝试。此文愿作引玉之砖,引发高明之士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上一篇:七个不讲剖析材料范文 下一篇:检视问题剖析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