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15:43:58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级和2013级三年制共6个班的学生,合计769人。6个班均采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七版《妇产科学》,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共6位带教教师,工龄3~21年,教龄1~3 年,其中硕士3 人、学士3人;教授2人、副教授1 人、讲师2人、助教1人。

1.2 评价方法

考试试卷由任课老师统一命题,分A卷 和B 卷两套,其中一套作为本次考试试卷, 另一套作为补考试卷。考前不进行集体辅导答疑,严格按学校的考试制度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满分为100 分。考后进行统一流水阅卷,对2012级和2013级学生及格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再探讨见习课带教教师的工龄、教龄、学位、职称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分析

连续型变量形式的数据以±s 表示,2 组数据间的比较用t检验,2 样本率比较用χ2 检验,2 分类变量相关分析用秩相关分析。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P

2 结果

2.1 2012级学生与2013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三年制6个班学生的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为18~93分,平均分为(72.5±9.6)分,及格率为87.7%。2012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1.5±10.3)分,低于2013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6.4±5.2)分(P

2.2 相关分析

教师工龄长短与6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67,P=0.358),教师教龄长短与6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59,P=0.371),教师学位高低与6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47,P=0.524),教师职称高低与4 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52,P=0.450)。

3 讨论

3.1 成绩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优劣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试卷考试成绩分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的过程, 也是一次教学反思的过程。试卷分析既可作为教学评估的手段, 又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我校三年制学生妇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是呈正态分布的,说明此次考试的出卷及阅卷是科学的、合理的。从而也说明了学生平时较重视妇产科学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了妇产科学考核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81%以上的学生成绩都及格,最高分达95分,说明了妇产科学的教学效果良好,和高职高专对医学生所要求的目标是相符的。同时从成绩中也看出,有个别考生分数偏低,只有15分。我们试图从师资方面寻找原因,探索教师的素质与学生成绩的内在联系。但是结果表明,教师的学位、职称、工龄、教龄、并不是学生成绩的独立影响因素。专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做,与教师本身的硬件条件关系不大。同时我们发现,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也高,对妇产科学的学习积极性也高,都能在课前进行预习,能在课堂上及时领悟教学内容,对提问能准确回答,考试成绩相应均较高。

3.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经过分析, 能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方法, 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 指出他们的学习缺陷, 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试卷分析, 老师也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妇产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另外,应选派热心于教学又有一定资质的教师承担见习课带教任务。

总之,通过此次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一方面,肯定了我校三年制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提示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三年制学生学习妇产科学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妇产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丽扎尔・买买提依明,周晓辉,古丽胡玛・艾斯,等.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诊断学》考试成绩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9):896-897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期末考试;总结;思考;试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14-02

大学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考试后情况的分析,不仅会对今后教学过程的改进完善有所帮助,而且对学校教学文件的制订和课程设置安排也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1]。目前,期末考试后,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完,在学校网页教务处本科教学一体化平台登录成绩后就算完成任务了。虽然教师们做了试卷分析,但也只是按要求统计一下及格率、排一排分数段等,真正使教师们能静下心来,分析研究一下试卷、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等不多,这样考试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试后的总结,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会对今后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5级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的期末考试为例,对考试后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教学工作的进行了一点思考。

一、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

(一)对考试试卷的总结

1.对试题质量总结分析。试题质量分析是一项非常细致而耗时的工作,在期末考试后,教师对试卷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试题、区分度小的试题和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要逐一加以修改完善,对有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试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以后考试中再次出现。而对于试题的难度适宜、区分度较高和语言描述准确的试题,应该重点标注出来,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建设重点素材。科学的试卷质量分析结果,可为教师在改进教学工作(包括改进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命题组卷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因此,应把试题质量分析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工作认真做好。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中较容易题比例为40%,适中题的比例为46%,较难题的比例仅为14%;表明试卷难易的比例搭配基本合理,试卷内容涵盖广、题目类型多样,因此试题整体质量基本适中,但试题的难度相对不大。在今后命题过程中要注意试题的难易比例分配。只有一个相对合适难度的试题,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过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兴趣。

2.对试题内容的总结。期末考试试题内容应当是一门课程核心内容的浓缩,是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真实体现,不但能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而且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数量比率,以保证试卷的内容和结构的效度。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基础知识题目占80%,综合性题占10%,实际应用的题占10%,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但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方面的题目较少。在今后的考试中,力求做到综合性题和实际应用题的比例占30%―4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考试题型的总结。期末试题一般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类型。其中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题型包括综合分析题和论述题。由于《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知识点较多,范围较广,出题覆盖面较大,因此,客观性题目的比重较大,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4:1,做到了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题型少。今后要减少选择题、填空题和概念题的分值,增加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题型分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对考试成绩的总结

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4分,平均分76.9分,及格率92.3%。从试题类型得分率来看,名词解释题的得分率为87.1%、填空题86.7%、选择题77.3%、判断正误题76.9%、简答题70.7%、综合题目70.8%。可以看出,名词解释得分率最高,其次是填空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较好。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来看,成绩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因此,本次考试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但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的是缘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好;有的是对学习缺少动力,厌学造成的;有的是沉迷于网络,疏于学习造成的。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到这些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专心学习,也是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成功与失败的一种有效形式。考试后不仅要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对照学生的成绩,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很多教师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认识不够,往往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忽略了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效果的功能。因此,教师们要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试卷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

二、对期末后的一些思考

(一)不断提高试题质量

期末考试试卷常规命题办法是由任课教师在考试前出题,这种出题方式是教考不分离,易受出题教师个人经验和偏爱的影响,且易与往年试卷试题重复,并且可能出现试题阐述不严密甚至错误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试卷的质量,使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对一门课程的出题原则既要能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同时试题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学得差的学生能在课程考试的成绩中得以体现,以此打消学生的学习惰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在期末考试后通过试卷分析不断优化、补充和完善试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确保试卷质量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使考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反映教与学水平的客观量度的作用。

(二)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分析研究卷,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后教师要依照评分标准认真批改试卷,细心统计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分出名次,以此作为评优、评奖学金、助学金、入党、保研等的重要依据[2]。批改试卷要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要做到有理有据,避免随意性给分。同时,教师平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不但重视最后的考试,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考试后,教师对试卷的试题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及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区分度小及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加以修改完善,对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差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下次考试中再次出现类似的现象。而对于质量较好的试题,可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优秀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学生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强调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要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从考试所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因此,考试将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良好评价作用。

(三)教师要教书育人

考试只是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思想状况,要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逐一克服。教师要认真备课,用心讲课,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也反映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水平。从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胸无大志,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努力不够,致使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平时能认真听课、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树立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陈俊,刘廷禹.从大学物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看学风问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42-47.

[2]包锡妹,姬金铎.大学考试改革分析[J].理论前沿,2010,(10):22-27.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3篇

本研究旨在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在5年制英语本科生口腔护理学教学中开展以病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我国医学各专业在临床课教学中开展病例导入式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

口腔护理学;病例导入式教学法;问卷调查

口腔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口腔颌面部解剖与生理,牙体、牙周、及颌面部组织病的基本理论,从而运用临床护理程序,对其疾病进行预防和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method是根据PBL原理设计的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能够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病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临床学科教师实际教学过程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1研究对象

全日制五年英语护理本科生10级与11级,采用统一培养方案培养。10级37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11级为实验组,三个班共计93人,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2研究方法

2.1教学实施

通过网络平台,提前一周将授课PPT课件发给班级,学生了解讲课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图书馆专业工具书、网络熟悉课程的概述、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护理操作过程。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结合典型病例对难点、重点、不理解的内容重点讲授。

2.2采集典型病例

选择在我院门诊、病房就诊的患者中典型病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为例,患者表现颌面部肿胀、畏寒、发热,如累及咀嚼肌引起张口受限;播散至眶下间隙,引起视力受损;累及喉头,引起呼吸困难甚至“三凹征”。逐一留存患者上述表现图片。在治疗上,脓肿形成后采用脓肿切开术,录制脓肿切开术的操作过程。颌面部间隙感染常见病因为下颌智齿冠周炎,患者由于下颌骨退化,无萌出空间,智齿萌出受阻,甚至倒伏。收集患者X线片,用于向学生讲授无法萌出、萌出不全、倒伏的智齿。制作PPT课件时,将上述资料导入,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学生结合临床表现及真实的图片、X线片,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掌握,增加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评估

2.3.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考试考同一难度系数的考卷进行考核,其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2.3.2问卷调查

从课堂信息反馈、知识运用、能力培养设计问卷,共提出12个问题。每个问题答案的为两个,需填报“是”或者“否”。

2.4问卷的统计学分析

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运用x2检验;问卷调查按照每个问题的打分分别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腔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出题,考题来于我院教学办公室的口腔护理学试题库试题。考题的难度系数相同,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2010级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8.00±7.71。2011级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为94.11±2.93。两组口腔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在2011级英语护理本科生教学中导入病例的教学法。经过比较传统教学法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结果显示(88.00±7.71vs94.11±2.93)。说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有益于传统教学法,提高了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专科理论知识掌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师生交流增加、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掌握口腔消毒灭菌方法等方面,以病例导入到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和传统教学法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掌握口腔感染传播途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在学生学习的地点是学校,未进入临床实践,故对实际操作技能不完全掌握。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具有模拟临床情景,具有高度的拟真性,教学效果良好,值得在医学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04)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例讨论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强的学科。过去,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固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无法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近年来,病例讨论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病例讨论法注重对学科的特异性概念进行阐述,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等[1]。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病例讨论法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达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设为比照组,将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设为试验组。在比照组中,有男49名,女27名;其年龄为22~25岁,平均年龄为(24.3±11.2)岁。在试验组中,有男50名,女26名;其年龄为22~26岁,平均年龄为(23.9±12.1)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方法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采用传统教材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授课,学生以听课为主。对试验组学生采用病例讨论法进行教学,具体的方法是:1)设疑。在对学生进行授课前,教师应首先选取较为典型的病例资料,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应有学生10~12名),让他们对病历资料进行讨论。之后让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并拟写发言提纲,提纲的基本内容应涉及病理诊断、诊断的依据、症状和体征等相关内容。2)讨论。教师要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充分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教师要对病历资料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介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其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以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程度。3)陈述和点评。教师要注意调动课堂的氛围,并对讨论的进程予以控制。在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让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该组的讨论结果。在学生陈述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知倾听,不要打断或驳斥学生。在学生陈述结束后,教师要逐一对每组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对正确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于错误的观点或结论应指出其错在哪里,然后鼓励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和发言。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将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考试成绩>90分。良:考试成绩为80~90分。可:考试成绩为60~79分。差:考试成绩低于60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此调查问卷将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为94.74%,比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为81.58%。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高于比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为96.05%,比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为80.26%。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高于比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例讨论法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此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对具体的病例资料进行讨论,可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在进行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可最大程度地展示其才华和能力[3]。有学者曾用病例讨论法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对病例讨论法印象深刻,并指出其已挣脱了死记硬背的牢笼。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病例讨论法对76名学生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与蒋赞利等[4]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将病例讨论法应用到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能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洪常青.病例讨论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56-57

[2]孙瑞红,李芳.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70-372.

[3]高志伟,倪耀辉.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2386-2387.

[4]蒋赞利,王正,张晓峰.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教学法在临床外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4):39-42.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5篇

目的由于儿科护理对象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护理脱节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价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并对PBL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2012级A班41名学生和B班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进行授课,进行期末考试成绩和实施效果分析评价。结果两个班客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t=1.236,P=0.187),主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t=3.547,P=0.012)。79.5%以上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让自己受益匪浅,89.7%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优势明显。

关键词:

儿科护理;PBL教学法;效果评价;优化建议

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应用于医学领域,八十年代在北美获得快速发展,九十年代传入欧洲,我国于1986年由上海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最先引入,九十年后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得到逐步应用推广[1]。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2]。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PBL教学法摒弃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枷锁中就解放出来,在以“先问题,后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培养将从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医学教学领域中最广为诟病的问题莫过于教学与临床脱节,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其护理对象婴幼儿生理特点、疾病临床表现等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所交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衔接。以我校2012级两个班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对比分析,研究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PBL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笔者所带2012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41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班39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法。由于两个班级为同一届学生,授课老师为同一人,因此,授课老师和学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A班采用传统教学法。B班采用PBL法教学法,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整体教学思路:每次课课前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进行准备———课堂分组讨论(老师主持引导)———小组评价或自我评价———老师总结。PBL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汇报解答。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当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课堂结束前,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本节课所学重点和难点。

1.2.2评价方法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评价: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主观题主要涉及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2)PBL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对B班发放PBL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39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期末考试成绩对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总成绩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27,P=0.036),其中,对照班平均79.3分,实验班平均82.4分。两个班客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t=1.236,P=0.187),主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t=3.547,P=0.012),对照班和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对比结果见表1。

2.2实验班对PBL教学法评价结果从回收的39份卷调查来看,79.5%以上的学生对PBL教学法提出了肯定意见,89.7%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差异不大,其中,对照班平均79.3分,实验班平均82.4分,实验班平均成绩略优于对照班。但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成绩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对照班考试成绩充分反映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的学生通过课堂听课,课后认真复习,考试成绩较为突出,而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而实验班考试成绩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显著提升,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平时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大幅度提升了学习成绩。

3.2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从调查结果(见表2)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PBL教学法予以肯定,他们认为PBL教学法在提高个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应对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3.2.1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针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参与的主体,大家通过沟通、讨论、分析、总结,共同将本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有利于他们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医学问题[3]。

3.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以及课堂讨论,针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人所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认识也不一致,因此,通过辩论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PBL教学法充分强调团队协作,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别人的长处,而且,通过这种集体活动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同事,也能够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4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书籍、音像资料等多种不同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PBL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4.1师资不足问题的优化建议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掌握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4]。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每个学校护理教研组内部应经常召开经验交流研讨会,相互交流总结经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2教材缺乏问题的优化建议PBL教学法还处于创新和摸索阶段,尚无统一的参考教材。为了提高为了充分发挥PBL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编写应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需要教研组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由教研组分头收集整理临床病例,并通过多次讨论确定最终教学计划。临床病例不仅要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且,在问题选择上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3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建议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课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开展小组内沟通交流,针对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资料查询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主动性培养上应在成绩考核上予以引导,比如,以后应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或成员在平时成绩上给与奖励。此外,教师应不定期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将此纳入平时成绩的考评。

5小结

PBL教学法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的弊端,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脱节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由于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在师资力量、教材、授课经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配合,逐步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芳丽,自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41.

[2]梁萍,康敏.PBL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249-251.

[3]游咏,桂庆军,涂玉林.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0(8):88-89.

[4]曾静,左川,卿平.试论PBL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和技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31-33.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6篇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开设在经济学院,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目前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金融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根据学校的规定,各学院基础课程期末时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使用计算机组卷。所谓计算机组卷,即由每门课的任课教师组成题库建设团队,设计多种考试题型和题目,题目总数量达600道左右,将拟好的题目导入到专门的题库系统,每次期末考试由教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及考试范围,具体的题目由题库系统自动抽取并组合成试卷。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相关任课教师共同批改,并根据每个班的成绩分布作为试卷分析,如果班级的卷面成绩及格率低于50%,教师应深入分析原因。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为60%———70%,期中考试可以选择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期中考试成绩占比为20%———10%,平时成绩为10%———20%。在这种模式下,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需要在期末考试的准备上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往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考前复习获得关于考试的一些信息,是复习准备有明确的方向。在计算机组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全面复习,教师也无法为其提供考试信息。对学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容易体现出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紧密结合。因为题库的题目量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大小知识点都给学生提示到,有些重点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详解,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自学,或是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与以往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大,而且对整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自从实行该考核模式以来,对于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本来学生就习惯于考前突击复习,而一次性的期末计算机组卷考试更促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期末考试前。短期的快速复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但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少知识,很多的知识点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全忘记了。其次,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多门基础课程会在同一学期考试,而这些课程全都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学生的复习压力很大。再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又高,如果期末复习稍有放松,可能就会考试不及格。虽然,平时的学习基础也很重要,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在期末考试环节得到很好地区分。

三、改革实践情况

(一)改革的总体情况

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该课程面向金融学、国贸、经济学、保险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题库总题量是720道。考核改革时间是在2014年后半年,这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班级共6个,为了体现改革效果,本次改革选择了金融两个班作为改革对象。该课程分三个阶段组织教学,每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考试,其中最后一次考试为各专业同步开展的期末考试,通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区分考核改革的效果。前两次考试采用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小时,试卷题目总数为50道题,题型不超过6种,以客观题为主。

(二)考试资格审核

本学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班级中,金融班的同学必须参加阶段性考试,其他班级的同学可在第一阶段考试前一周内向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教研室、学院领导批准后,也可参加阶段性考试。金融专业的同学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二次考试的资格;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三次考试的资格。未获得第二次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第三次考试。被取消第二或第三次考试资格的同学,第二或第三次考试成绩以零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由三次考试的成绩构成,详见成绩评定部分。

(三)成绩评定

每次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和成绩公布,以便于学生根据成绩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三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计算办法是:总成绩=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三次考试卷面成绩*40%+考勤成绩*10%。考勤成绩总分为100分,缺勤一次扣2分。根据新考核方案,每次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向教务处和学院报送成绩,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除第一次考试外,另外两次考试的资格审核,可由系统自动按上一次成绩筛选确定。

(四)改革成效

本次改革的结果主要是将金融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班级使用同一份计算机组卷的期末考试试卷同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一学期所讲的所有章节。从考试结果来看,金融学专业的卷面成绩普遍较高,该专业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比其他未进行考核改革的班级都高出近10分左右,其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将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往届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期末成绩相比,其平均分也高出近8分左右。将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与前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比较,可以发现其平均分只相差3分左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稍低于前两次。可见,本次考核改革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本次考核改革,一方面有效的督促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扎实的学习,另一方面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更好的区分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改革总结

本次考核改革的核心点在于将以往的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考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有三个优点:第一,以前一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下一阶段考试的考试资格,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刻也不懈怠。第二,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以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在实施阶段性考试后,教师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试题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改卷过程中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分分布,找出学生在哪些章节或知识点上还有薄弱环节,以便将来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另外,对于成绩过低的学生,在未取消考试资格的情况下,应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再进行一次课外辅导,并给与课程预警提示,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预警提示可以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五、带来的启示

一方面,学生的成绩往往和学位的获取、评奖、评优甚至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而非围绕课程知识的获取。如果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做合理的调整,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效的评判,设计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对教学做改进。从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考核改革来看,国际金融的考核改革模式使用于多门课程,考核改革的成功还可以带动课程其他方面的改革。以国际金融为例,在支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上,该课程的教学应着力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中与外汇和汇率相关的内容。借助考核改革取得的成绩,该课程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将来使学生可自行选择采用翻转教学法或是传统讲授的教师学习课程。第二,调整教学内容,加入与CFA考试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这部分改革的重点在汇率理论、外汇市场计算等相关章节上。另外,使用翻转教学法之后,应增加课程内容,在原有的教学大纲里加入更多的小知识点。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过程化考核 基护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92-01

基础护理学实训(以下简称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向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深入,优质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当前高职基护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基护实训项目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促使了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改革。

过程化考核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安全文明等情况做出综合的考量,并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前对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并将此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重要依据,此考量过程不仅仅应贯穿于一个教学单元,更应该贯穿于学期始末[2]。

一、基护实训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生源持续较少。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出现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足等现象。传统的基护实训课堂中,通常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督促,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玩手机等消极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传统考核的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护实训考核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散漫、考前靠突击复习应对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

基础护理实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多数学生不注重平时实训项目的练习,临近期末考试时才开始着手复习,靠死记硬背基护实训流程来应付考试。虽然最后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但是他们对实训操作的把握不够,动手实践能力仍需提高。

4.传统考核后缺乏总结

传统的期末考试结束通常意味着本门课程的结束,学生在期末实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学生本人,导致学生虽然通过考试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中出现了那些不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总结并调整教学方法。

二、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教学设计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将过程化考核应用到护理实训教学中,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学习、课下练习的积极性。通过过程化考核教师可以动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过程化考核,获悉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总结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成绩评定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综合成绩包括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阶段性测验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分别按照百分制给分。

1.随堂考核

基护实训课堂每位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堂中根据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纪律、练习情况以及实训报告的书写等给以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成绩。

2.阶段性测验

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将基护实训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备用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无菌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肌内注射、静脉输液、留置导尿术、鼻饲法、氧气吸入技术)定为重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性测验。重点实训项目给与4或以上学时进行学习,最后2学时定为阶段性测验时间进行课堂考核。教师可根据具体实训项目所需时间安排考核形式(如单独考核、几人同时考核、小组互评式考核等)。课程结束时,取所有重点实训项目成绩的平均值为阶段性测验成绩。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重,应最大程度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采用必考加抽考的形式进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将无菌技术和静脉输液定为必考项目,剩余重点实训项目采用随机抽签考试形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鼻饲法、氧气吸入等临床常见的实训项目采用病案分析的方式考核。期末所考项目平均值即为期末考试成绩。

4.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平时随堂考核成绩×20%+阶段性测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成绩则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四、过程化考核改革成效

1.学生出勤率、上课纪律明显好转

过程化考核实施后,学生发现仅靠考前突击和期末考试无法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开始注重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出勤率得到保障,上课纪律也明显好转,基护实训课堂上散漫走神、玩手机等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保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采用过程化考核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在阶段性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课堂中以及课外开放练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尤其是教师根据阶段性考核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利用课外开放练习时间不断学习和进步,期末实训考核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熟练的完成实训操作。同时教师也在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实施过程化考核是解决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高、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不够等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洪莲. 基础护理学教学刍议[J]. 中外医疗,2013,04:151+153.

[2]汪学品. 浅论实训教学中的过程化考核[J]. 考试周刊,2013,37:178-179.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组织胚胎学》 考试改革 考试实践

大学考试作为评估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考试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且它的反馈性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考试还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多样而灵活的考试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考试更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作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服务[1]。近年来,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首批考试改革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改革内容、重点及原因说明

目前组织胚胎学考试存在以下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往往局限于教材,多为记忆性的知识,以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为主,重视分数而忽略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短期突击获得高分,这种考试模式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2]。

2.考试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目前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而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就难以考察。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过高(70%);注重结果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占总成绩比例相对较高。就课程考核次数而言,仅凭期中、期末两次考试,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以这两次的考试成绩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是不公正和不科学的。

二、考试改革方式

基于以上原因,对组织胚胎学考试作如下改革:

1.期末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由70%降至60%。

2.丰富了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改革后平时成绩的内容包括13次实验报告的成绩、课堂提问、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纪律等方式。

3.加大了实验课的考试成绩的比重。以前考核方式是期末只有一次切片考试,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考试改革后切片考试的次数增加了,期中增加了一次切片考试。

三、考试改革具体实施过程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结合学校考试管理制度对组织胚胎学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和临床实践要求,提出将“实验报告(10%)、实验技能考试(20%)、期末考试(70%)”模式改革为“实验报告和平时课堂表现(10%)、实验技能平时考试,即期中的切片考试(10%)、实验技能期末考试,即期末的切片考试(20%)、期末考试(60%)”模式,从而实现了考试的多元化。

1.实验报告和平时课堂表现与纪律

教师需及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讲评,学生总共有13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分数以10分制评分。实验报告为本教研室制作的画图册,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画图,然后写出组织或器官的名称,对组织或器官的结构进行描述,同时写出相应的结构名称,在每次的实验报告中,根据几项综合要求给学生评分,最后以13次实验报告的平均分计入平时成绩。将每次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作为模板,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2.实验课技能平时考试(即期中切片考试)

这是在学完组织学的四大基本组织后,对学生进行的一个阶段性考试。主要考试内容为四大基本组织的切片考试。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写出结构名称,总共观察10个结构,每个结构1分,总分10分。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正常组织的结构,为学生以后学习器官的结构奠定基础。

3.实验课技能期末考试(即期末切片考试)

主要考试内容为正常器官的结构描述,内容涉及各种器官。考试时每个学生随机抽到一套切片,每套切片由5张切片组成,抽签拿到的5张切片首先要写出器官名称,然后从5张中自选2张,对器官的组织学结构进行描述。最后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正常器官的结构,为学生以后学习病理学、观察异常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期末考试

增加考试的题型,考试的题型有选择题(选择题又分为单选题与多选题)、填空、是非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问答题又分为一般问答与综合问答题)。题型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以上题型综合交叉使用。

总的来说,考试改革后,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重,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加强平时考核并不是单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等各种形式的考核相结合、中期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动态考试过程中获取教学信息,综合素质获得发展,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四、改革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本改革实施范围是临床、检验、口腔、预防、影像的本科班学生。改革后,加大了平时考核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五、学生成绩分析与对比

因本学期2011级所有的本科班都参加了考试改革,所以将2011级成绩与未参加考试改革的2010级成绩进行分析对比,对比结果如下:2010级平均分:77.32,及格率:94.31,不及格率:5.69。2011级平均分:78.48,及格率:95.9,不及格率:4.03。

通过以上分析,及格率2011级比2010级提高1.59%,不及格率2011级比2010级降低了1.66%。平均成绩2011级比2010级提高了1.16分。

六、总结

在考核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了平时考核的成绩。同时还对考核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掌握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在期末全部考核都完成后,汇总学生的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很少,和以往相比及格率有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琴,谢大蓉,刘克林.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682-683.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9篇

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表12005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我院05、06、07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三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54、133和163人。为简便起见,笔者只对出每个专业班的上学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期末考试结果质量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发现端倪。

简析:该次考试5人缺考。命题无超纲,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答卷情况良好,成绩为正态分布。从试题内容回答情况看,第三大题填空题成绩较差,分析发现该部分为概念、数值等需记忆的部分内容,教科书内容信息量大,学习、复习时间短,所以成绩不甚理想,这部分的内容可在见习期间,通过临床加深理解、记忆。

表22006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简析:该次考试3人缺考。本届“中西班”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也在逐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改进。本次考试除极少数同学外,大多数的成绩都比较理想,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据了解,少数没考好的同学多为平时缺课者,今后除加强临床实践予以弥补外,也要依靠专业课老师平时与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听课情况的管理与沟通,“三管齐下”搞好本课程的教学。

表32007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简析:该次考试7人缺考。考虑到该班学生人数众多,理论基础与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故本次期终考试试卷在命题时就将着眼点放在对该课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测试上。从考试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成绩较好,少数人还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加上平时学习不认真、不用功,因此未能通过此次考试。从统计学结果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原理,因而也是比较合理的、真实的。

2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思考

思考之一:考试成绩能够说明什么?

本文所分析的课程考试成绩具有“两同一不同”,即参加考试的学生专业相同、课程相同,而试卷内容不同。从试卷各小题的难度系数看是逐年加大,第一年的难度系数是0.73663,第二年是0.746615,第三年是0.753333,而学生平均成绩却逐年提高,三年的成绩分别为73.6633、74.66154和75.3333,反映了本课程教师在编写教材、准备教案、实际授课时,能够不断总结经验,着眼于学生实际和临床需求,吸取临床教学精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教学水平呈不断提升的趋势,从而增加了该门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开设和可持续发展。

思考之二:课堂教学是否是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成绩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对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如何开展,一直是高层管理者、教育理论界乃至社会各界探讨不止、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传统的中、西医人才培养形式的不同所致。西医通行的是学校教育,而中医则更崇尚的是“师带徒”形式。尽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也如西医人才的培养教育一样,成了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中医人才培养形式这一“革命性的变化”的是非对错,当然只有留待实践历史去作进一步的检验[1]。既然将开设的专业命名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所学的课程又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那么课堂教学和闭卷考试就应该是该专业和该课程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也是检验“教”与“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既不能忽视必要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毕业后的“师带徒”方式上,否则恐怕会培养出不少“庸医”。

事实也是如此,从本文所述的三次考试试卷整体成绩来看,没有一个同学获得满分,也没有一个同学获得零分,绝大多数同学得分在60至90分之间,正所谓“两头无、中间大”。而从各个小题得分情况看,得零分的共有38人次,获得小题满分的也只有216人次!应该说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教学方所愿意看到的,——道理很简单:俗话说“人命关天”,作为“救死扶伤”和“去疾除病”的医生,虽不能要求个个都能“妙手回春”,时时都能“药到病除”,但作为临床必修课程,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零掌握”,无疑是对“生命之托”的儿戏和对“白衣天使”称号的亵渎。从患者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来看,对其知识点的掌握不能达到100%的准确,其实也包含着“误诊”甚至“错诊”的极大隐患。因此,作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的尝试,应该而且必须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以此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

思考之三:如何进一步做好中西医临床必修课的课堂教学?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VB;考核改革;开放式考试;成绩评定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Visual Basic(简称VB)是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软件开发工具,它是目前在Windows环境下设计应用程序最为快捷的工具之一,也是目前最通用、最易于使用、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之一。因此,它不但深受初学者喜爱,成为许多编程爱好者初学程序设计的首选语言之一,而且也广受专业编程人员的青睐,得到了许多软件开发商的大力支持。从网上企业提供的软件设计岗位分析,VB仍是当前软件设计的主要应用工具之一,应聘岗位相当多。但学生在应聘VB软件设计岗位时,因没有必要项目经历,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就业比较困难,出现“企业找人难,毕业生就业难,在校学生戒电脑游戏难”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显然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仔细分析《VB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考试观念落后,不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考试有较大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考试以传统的填空、选择、简答、编程题为主,缺少真正能发挥学生创意的设计题,更不可能是完全的项目设计题。

第二,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只能考共性的、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的内容。考试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来进行分类考试,不利于“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更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从毕业生就业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有些方面是不能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有很多通过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无法体现在考试的结果上。在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等内容,很难通过传统考试来测量,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不少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极富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期末考试成绩还不如某些死记硬背的学生,这种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不能充分激励学生提高的就业竞争能力,考试反馈调节功能也远远没有更积极地发挥出来。

第四,重结果轻过程性考试。虽然采用了平时分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计算来确定最终成绩,但学生的最终成绩还主要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试“一锤定音”,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创新在期末最终成绩上体现较少。

二、《VB应用》课程考核的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于《VB应用》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上探索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必须进行必要改革,让《VB应用》的考核改革也该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一)采用开放式考试

《VB应用》课程采用完全开放的考试形式。在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自由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定一个项目作为期末考试题目,考试时间为整个学期,而且可以在互联网或图书馆广泛参阅有关资料,老师只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提交要求,学生只要在指定时间准时提交即可,但特别强调“自主知识权版”,检查的方法是要求每个同学均要进行简单答辩;第二种形式是开卷考试,课程的最后一次课完成教师指定的小项目,考试时间为四节课,采用开卷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翻阅教材,但不能上网和查阅其他书籍,同样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简单答辩。第一种考试形式,只有全勤且没有任何违纪行为的学生才能选择,而第二种考试形式,则全班所有同学均可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经常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深入学习,力争精通某一方面(可能是本课程也可能不是本课程)技能,而且真正用心去设计部分水平较高的项目,直接作为面试的素材。如果学生选择本课程作专长发展的话,可将培养专长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直接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项目作为期末考试的项目,不仅一箭双雕,而且考试成绩肯定也不错。

(二)成绩评定

1、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在课程倒数第二次课结束时,参加第一种形式考试的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项目(作为期末考试试卷)通过FTP上传到教师机指定位置,老师在课后认真阅读学生所设计的项目,根据学生设计项目的难度、实用性、规模大小、完成情况、应用的编程技巧、创新特色等给学生一个项目成绩(总分为100分)。课程最后一次课为考试与答辩时间,正式上课后,老师先关闭机房交换机,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开始考试,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小项目的设计和实现,从近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看,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一般人数较少,部分班级甚至只有1-2个,可以将他们集中安排在教师机旁边,方便老师监考。同时,参加第一形式考试的学生开始逐个答辩,每个同学安排4-6分钟,前2-3分钟由学生简洁讲解项目设计思路和特色,后2-3分钟,由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提问或让学生按老师要求修改程序的某些关键过程等,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是否完全准确的讲解出其设计项目的设计思路和特色)、答题的熟练程序和反应速度、答案的正确性、答题的语言表达情况等给学生评定一个系数,此系数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权值,权值的取值范围为0.40-1.10,参加第一种形式考试的学生一般为40人左右,答辩所需总时间为200分钟,刚好4节课(因为《VB应用》课程采用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一个教学单位为4节课而不是2节课),下课铃响时,参加第一种形式考试的学生答辩结束,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考试结束。老师打开机房交换机,参加第二形式考试的学生上传期末考试答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进行简单答辩。最后由计算公式:期末考试成绩=项目成绩Χ权值,算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算出的考试成绩可能会超过100分,需要对算出的成绩进行适当的修正,保证成绩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期末成绩应该是学生的一个综合成绩,它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2、作业成绩的评定。目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VB应用》课程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每次课完成一个小项目的设计,所以每次课的作业均为下一次课的教学案例,学生先根据教学案例,预习相关内容,然后尝试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显然是这一个预习性的作业,学生完成的难度较大,作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先熟悉教学案例,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有关知识,充分作好上课前的准备;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根据作业的这一特点,在作业的成绩评定,并不是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正确与否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来评分,只要学生尽其所能的完成作业就得一个可观的分数,设计的正确性和创新性,只是作业成绩评定的加分项。没有及时交作业的同学一律记零分,且一般情况下不能补交作业,其实,学生补交作业已失去本课程作业(预习性作业)的意义了。

3、实验成绩的评定。学生实验是安排在老师对教学案例讲解以后才进行的一个知识应用环节,所以在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时,设计的正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至少要按老师基本要求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老师在项目分析时,一般会明确提出项目设计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方向,并简单的提示有关算法,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完善情况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重点。实验成绩评定还有一个很有吸收力的加分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提示范围之外自行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这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现,所以不仅在实验成绩评定中有较高加分,还会在全班表扬有关同学。

4、期末总成绩的评定。《VB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作业占20%,实验占20%,期末成绩占60%。所以可根据计算公式:总评成绩=作业成绩Χ20%+实验成绩Χ20%+期末成绩Χ60%,算出总评成绩。

(三)奖励加分

在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作业成绩评定和实验成绩评定中,虽然较传统的考核方式已有相当大的改进,成绩评定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但这些评价方式仍然主要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还不够深入。在近几年的《VB应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有奖答题”、“小老师”、“程序欣赏”等有效的方式。

1、“有奖答题”。对于一般性的提问,采用点名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对于一些开拓学生思维,需要脑筋急转弯的思考题则采用“有奖答题”的形式。“有奖答题”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收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说它是提高教学效果一大“功臣”,但其在传统的课程考核中没有体现或体现不足。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有奖答题”的所有加分均直接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

2、“小老师”。对于在作业或实验中,完成较好且创新较多学生,可以请其当“小老师”,在教师机中演示其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讲解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树立榜样,充分认可学生学习成果,增加学生学习成就感,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演示学生表达能力,增加胆量,积累演讲和面试技巧,更可贵是其还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因为学生是从学生者的角色来分析项目,他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与其他同学接近,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应该给演示的同学加分,且将加分直接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中。

3、“程序欣赏”。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设计项目,教师建立了一个专门的QQ群作为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作品,上传到群共享中供大家欣赏,老师和所有同学均可对其作品进行评价,老师会根据每个作品的创意与特色、完成情况、群内评价等因素确定一个加分,对于提出修改意见或直接进行修改的同学也会酌情加分。有了奖励加分后,学生的最终成绩的计算公式为:最终成绩=总评成绩+奖励加分。当然,最终成绩也可能超出成绩有效范围,还应该进行适当修正。

课程的考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很多因素很难进行定量分析,所以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同时,随着课程考核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在考核改革探索过程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本文为学院课题“基于案例教学的VB课程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2007-29。

上一篇:初三期末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