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2-27 21:17:14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体验阅读 教学实`

在高中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如何能在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这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经过不断地教学探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体验式阅读带领学生深入文章本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真正融入到小说中人物中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真正的锻炼。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进行体验阅读呢?

一、组织实践,激活体验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通常加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实践活动,通过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这个活动中呈现文本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一个人的遭遇》这一课时,这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创伤。在课堂上,我运用PPT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有关战争的图片将学生们引入这个氛围中去,继而播放了一些音乐,让学生们有感情的阅读这篇课文,体会这篇小说中作者多蕴含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我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向其布置了一个任务:搜集一些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然后上台进行讲述。有的学生选择查看课外资料,还有的学生上网进行查询……记得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人们经过长达4年的战斗,在这一期间人们饱受煎熬,遭受过许多痛苦,最终战胜了德国,获得了胜利。”在这个过程之后,我让学生重新阅读这篇文章,学生们在查阅过历史之后,了解到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使学生进一步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理解,感受到了这篇小说中作者所表达的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进而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二、多元对话,拓展体验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文章时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开展一些交流对话的活动,相互之间传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使思想得以碰撞和拓展。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记得在一节课上所阅读的文章为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文章,在阅读完之后,我展开了一场论述赛,让学生们针对“作者笔下所描述的老王具有怎么样的品质?请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老王品质的可贵之处。”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文章中的老王总是会给“我”家送冰块,比别人家的大一倍,却要的相同的价格,还冒着和牛鬼蛇神勾结的嫌疑送先生看病,这都能看出来老王的善良淳朴和诚实。还有的同学说:“老王的人生遭遇让他深深感激杨绛一家对他的知遇之恩,即使是自己将离开人世,内心最想见的还是杨绛先生。所以当他已经到了不能走的地步时,还要来到杨绛先生的家里,来和其告别。”……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发表着自己言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入到了学生之间,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读写结合,升华体验

在语文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当我们阅读文本时是对其的一个初始,而当我们真正将自己的感受用文笔抒发出来的时候,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还使阅读体验得到了一个升华。

例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罗密欧听到朱丽叶死时的痛苦心情,我向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男生模拟罗密欧的口吻,面对躺在墓中的朱丽叶,根据当时的情境,添加合理的言辞,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女生想象朱丽叶在看到死去的罗密欧当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并描绘出来,或者写一些自己的读后感。我从其中挑出几个写的较好的片段,采用投影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其中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文章中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经历过许多困难挫折后终于可以相见,但由于错误的消息传递,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已经死去,所以伴随着十分痛苦的心情罗密欧服毒自杀,想要同朱丽叶一同死去,后来苏醒过来的朱丽叶发现罗密欧已死,最后也自杀殉情了。两个人双双殉情使得积有宿怨两个大家庭深入反思,最终消融了彼此间的深仇大恨。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不禁让人觉得可惜,相爱的两个人由于受到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不能成为眷侣,造成了如今的悲剧,看了他们的故事,我也觉得十分的难过。”

总之,体验式教学若能有效的应用到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将能够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要积极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受到别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朱曼雯. 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1).

[2] 杨志宏. 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 语文教学之友,2013(3).

[3] 甄淑梅. 突出文本意识 正视文本价值[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 (3).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2篇

一、文学评论不能仅仅写成读后感

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它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高中生写文学评论,是属于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当然,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读后感,重在讲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而文学评论,重在对作品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比如《失街亭》,有学生仅从马谡的刚愎自用的危害来联系自己,来告戒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显然这只是一篇读后感。其实,在《失街亭》中,可以评论的方面很多,比如:街亭之失,谁之过;作家刻画人物“三笑”“三哭”的精妙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战争场面描写;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艺术技巧的运用等等不一而足。

二、把握作品内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只有把握作品的内涵,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或评论中心的正确。评论时隔靴搔痒不行,浮光掠影也不可。一篇文章,可以评论的地方很多,可挖掘作品主旨,可评论作品人物,可品味文本语言,可分析文章结构。比如《茶馆》,我们可以从文章展现“人与社会的冲突”的内涵出发,写一篇《小茶馆,大社会》的评论文章,茶馆每一份空气都散发着社会的气息,从“裕泰”茶馆的“莫谈国事”中,“谈国事”本是爱国的表现,是公民的权利,公民“谈国事”,行使自己的权利却会招来祸害,什么社会?从巡警、大兵、吴祥子、宋恩子之流的敲诈勒索中,作为社会的治安保障人员,却在用国家赋予的力量为非作歹,国家是社会的心脏,乱从社会的心脏延伸,心脏坏了,其寿命能长吗?从唐铁嘴的“白面儿”,两大帝国侍侯唐铁嘴,这不仅仅是让人思考“含泪的笑”,而是唐何以就发达了呢?在于百姓来相面的多了,生意好了,所以唐铁嘴能抽“白面儿”,百姓何以相面多了,不能仅以迷信思想来推理,当人们面对生命、前程的恐惧时,想到的是算算自己的吉凶,何以恐惧呢,是社会动荡,朝不保夕啊?松二爷甚至连仅仅闪了一下身的人物,比如老林、老陈,两个老兵,当兵是以前普通百姓最好的出路选择,当兵叫“吃粮”,还有工资,他俩却一把年纪还单身一人,要娶也只能两个娶一个,组成“三口之家”,何等荒唐!从这再去想想普通老百姓成家容易吗,没有了一个个小家和谐,哪有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呢?茶馆中的三教九流,人人都带有社会的痕迹,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社会黑暗、动荡的反映,一个小茶馆不就是一个大社会?这样的评论可谓针针见血,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关键在找准了切入点。

三、评论观点力求“新颖正确”

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鲁迅先生谈到《红楼梦》时曾说,“单是命义,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评论结果,一方面,我们的文学评论不能只是满足于大多数人共同的常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要学会打破常规,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完成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要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书本,不屈服于权威,不苟同于别人的看法,要敢于大胆地评论文本,另一方面,评论的观点要正确,要与文本相符合,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曲解歪解文本。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中,很多人或者从“百宝箱”的多重意象解读,或者从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去评论,在太多解读方式中,都没有回避“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的观点。有一同学却写了《与爱无关——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中阐述:李甲,并不爱杜十娘,他爱的是杜十娘一样的如花美人,换言之,如果他没有遇上杜十娘,站在面前的是苏小小、李师师,他一样也会留恋忘返,一样也会山盟海誓,美人会迟暮,他不会去为了转瞬即逝的美丽而触怒老父;而杜十娘,也未必爱李甲,她所有的寄托,是从良的愿望和安定的生活,这种小小的幸福,可以自己经营,可以自己掌握,不用奉酒承欢,不用寄人篱下,她太累了,就像旧作旅行的人会厌倦奔波,那时候黄昏下隐约的灯光是最好的归宿,李甲的忠厚就是她的希望,当隐约的灯光都不能把握,幸福也就不再了,选择张甲、王甲又何以能承载“萝丝托乔木”的梦,所以十娘要抱箱沉江,这是一出人性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些都与爱情无关。应该说,这篇评论从反面去进行思考,以反思与批判的眼光看待“杜十娘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的成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鲜明,立论充沛,是一篇不错的评论文章。

四、要熟悉评论的方法

评论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比较法等等。中学生对比较法比较感兴趣,“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很多复杂事物只有通过比较和鉴别,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可以在同一作品的内部进行,比如红楼梦中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也可以在同题材作品中进行,比如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比较;还可以比较文学作品的内容、主题以及艺术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原因探究,再如从《陈奂生上城》与《项链》中,看中外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区别等。演绎法的运用,主要是在探究作品主题、内容、人物行为的成因方面,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同学写了一篇《朱丽叶,你只能选择死亡》,从朱丽叶角度分析,她爱情至上,她仅为爱情而生,爱人死了,爱情也死了,朱丽叶也只有死了;从社会情况分析,罗密欧与帕里斯都为之殉情,社会舆论也不能让她活得坦荡,生不如死;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朱丽叶崇尚爱情,她的自由精神换来封建家族世仇的和解,宣告了人文主义的胜利,是作者理想的胜利的需要;从读者角度来看,殉情的悲剧更能唤起人们的感慨,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总之,评论方法因人而异,因评论角度而异,需灵活运用。

五、要协作交流,激发思维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3篇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信息时代,知识变化与日俱增,如何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呢?我认为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语文学科,理所应当地要开展好课外阅读,使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从语文课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些话深刻地说明了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那么如何开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中外名著原文

教师应在了解学生阅读基础的前提下,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自身阅读的中外名著,鼓励读原文,让他们直观地面对名著,感受文学之美。并指导学生摘录其中的精彩语句,及时背诵。在时间上,可以要求学生在寒暑假至少看一本名著,写好一篇心得,新学期开始交流、评比。

二、阅读贴近学生生活的报刊杂志。

报刊、杂志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上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 。

1.指导学生看一些党的方针政策报刊,把握时代脉搏。如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如:《辽宁法制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等,对于学生了解最近发生的大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及职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有重大意义;更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知识性较强的报纸,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如《文摘报》、《语文报》等。怎样进行指导呢?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推荐这些有益的报刊外,还要善于利用时间与地点,正确指导他们阅读的方式、方法。如可以定期带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进行现场指导、阅读,也可以班级集体订些报刊,相互借阅。为检查学生阅读后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会同班主任老师采用讨论、对话、咨询等方式,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可通过举行推介会、评刊会、主题班会等活泼的方法,使其发挥春风化雨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工作。

2.杂志。如辽宁共青团创办的《人生十六七》,职业技术教育编辑出版的《职校生之友》,其它如《读者》、《演讲与口才》、《意林》、《中国青年》等杂志,也比较适合职业学校学生阅读。

三、观看名著电影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名著原文看起来较难理解。若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名著前,先给学生以提示、指导就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1.看电视或VCD碟片。教师可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欣赏名著改编的影视,如《罗马假日》、《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乱世佳人》、《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从影视欣赏中,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善、恶、美、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展影评活动。在看名著的过程中,老师要作适当分析,并且要及时指导、点评,使学生每看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观看《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影视片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爱情和友情。在此基础上,可组织班级评论会、读后感展、小品和话剧表演等。

四、网上阅读

上网已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引导学生网上阅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如中华语文网(xuesheng.省略/)这个网站有语文百科、作文库、学生博客等;语文世界杂志高中版(www.省略/index3.asp)这里有阅读立交桥、知识大观园、写作俱乐部等;喜欢看杂志的学生,可以订阅电子杂志,如“ZCOM(www.省略)”等。

针对中职生阅读能力相对不足的实际,语文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在阅读中不断使学生活跃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曾凡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误与对策》.语文出版社。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有美妙的导入语和绝伦的结束语。好的导入语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好的结束语也会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回顾,采用升华主题、提炼重点、承前启后、画龙点睛、拓展延伸、留有余地、借题发挥、联系实际等灵活多变的方式,给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支贴近文章主题的歌曲,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使学生继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得到更深刻的启迪,进而引领学生步入更美好、更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是这样作结的:“两情相悦、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最终未能成眷属,他们这种极端的方式在当今社会已不可取,但他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勇气,纯真无邪、至死不渝的爱情信念却深深感染着人们,永远激励着人们无畏地去追求真爱,追求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以一支深情的钢琴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来结束这一课的学习。”这样作结,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陶冶了学生情操,净化了学生心灵。如教学《我的呼吁》,可用这样的结束语:“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是专门为鱼制造的,其功用就是鱼在服用之后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就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对它进行宰杀。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片刻)史怀泽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上述故事,体现了人类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命是如此高贵和美丽,让我们带着一颗爱心,尊重和敬畏生命吧!”一个故事,既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那份情感,更加深了学生对“尊重生命”的感悟。

二、备课蓄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情感要素最多。面对情感丰富的语文教材,教师就要以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情感,并根据各类文体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充满情感的海洋中遨游。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理顺文章的情感线索,努力寻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亮点,并悉心品味,真切感受其中饱满的情感。如教学《〈宽容〉序言》一文,要理解文中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对新思想的镇压这些内容,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我们就要抓住“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这两个典型形象,理解两者的象征意义,仔细揣摩、领悟文中蕴含丰富哲理和情感的语句的含义。如“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叫”,“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发散思维,擦出思想情感升华的火花———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保守;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真理的发展充满曲折,要使真理发展畅通无阻,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就要保证思想解放,为真理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要鉴赏课文中的这个精彩之笔、情感亮点,备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悟出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崇高源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在日常小事中,追求伟大要从平常小事开始做起。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身居要职之人或腰缠万贯之人也可能是一个的小人。人不但要有物质生活的追求,还要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在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就有了最崇高的意义……精彩的人生不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而是追求内心的“觉解”。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希望大家不要只注重包装,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诵读传情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朗读的基础是对作品的理解。朗读前先弄清作品的主旨,然后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都仔细揣摩,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这样才能使朗读出来的词句有血有肉有情感,从而引起共鸣。教师对要朗读的作品,弄清楚其文章的形式、语言的特点、表达的思想内容,朗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有声有色,才能感动学生。朗读时,除了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声音的快慢、轻重以及高低的变化,更要读出情感变化,读出其中的艺术美和意境美。如李白的《将进酒》,它着重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教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中则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收效。诗中借劝酒抒心中块垒,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朗读时应根据诗人情感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并注意诗的节奏变化。第一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用“君不见”统领,要读得亲切自然、从容不迫。“天上来”“不复回”“悲”均须重读。这一层意境开阔,应读出磅礴的气势,显示出慷慨悲歌的韵味。第二层要逐渐加快节奏,将感情推向第一个高潮。“人生”这联,“尽欢”“空对月”要重读,以凸显诗人的豪放。“天生我材”这联表现的是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此应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感受到诗人非凡的自信和要强。“会须”一句要用升调读,以突出诗人的豪爽之气。第二章前几句的“劝酒”,要读得亲切自然,节奏也应逐渐加快,以突出诗人劝酒的诚意。“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要读得从容自如,“不足贵”“不复醒”均须重读,借以展现诗人矛盾复杂的心境。“古来”两句上句须轻读,下句须重读,流露出伤感和无奈。“陈王”二句应用叙述语气读,重音落在“恣欢谑”处,以突出诗人的愤激。“主人”二句,前句语调要轻,后句直命沽酒,语调要重,以突显诗人狂放之性。结尾“五花马”三句宜快读,“与尔同销”句应两字一顿放慢速度,“万古愁”要用夸张语调读,一字一顿,声音延长,将感情推向极致,把诗人的悲愁之重、愤激之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胸襟情怀;朗读便于激发学生想象,积累知识,真正理解文章内涵,获得思想教育,受到情感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应娴熟地运用朗读这一手段,以声传情,以读入情,把无声的语言以有声的形式展示、再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以读拓情

阅读教学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延伸,它能把课内阅读的有限变为无限。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平台,发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作用,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比如学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边城》全文,深切地品味作者清亮明净、洒脱随意的文风,真切地感受湘西雄奇美丽的诗化风景,领悟湘西淳朴自然、清新纯美的民俗风情以及凝重、明慧而又真实本色的人性美。学了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可以向学生推荐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代表作。通过阅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作品,学生会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买来亲情、爱情、友情……对金钱盲目的追求只会让人迷失方向,忽视了身边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看待钱财,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活得舒心、坦然,才能不陷入金钱的泥沼。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会得到洗礼:以貌取人不可取,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颜下,也可能深埋了一颗可鄙扭曲的心。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妄自菲薄,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诚实善良、无私奉献、珍爱生命、富于同情、勇于担当的心才是生活的底色。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尊重身边的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色逝去后才捶胸顿足、懊恼啜泣。

五、作文燃情

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文章表达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哀乐,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知晓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思想状况,进而有目的地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教材里的文章多是名家的经典,走进它们,可以让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作文时可充分利用课本经典,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由课本经典延伸到现实,拓展他们的情感空间。如教学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让学生续写———知道项链是假的后,马蒂尔德的心情如何?会有怎样的表现?最终,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立意相当深刻,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苦难是一笔财富,生活让马蒂尔德读懂了人生的真谛;钱财乃身外之物,唯有爱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讲了《阿Q正传》,我让学生就阿Q的“精神胜利法”,联系现实生活写读后感。很多学生都能在阿Q“精神胜利法”的基础上写出新意: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败,一味沉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现代人应懂得如何减压,缓解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其中一种。我们当然不能将这种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由此可见,作文训练在培养学生情感正能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日记等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倾吐、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及时发现他们在情感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并妥善地加以解决,让学生的情感列车始终行驶在“正”轨道上。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从传统教育的理念中走出来,以素质教育为先导,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5篇

一.课堂——阅读起航的港湾

文学鉴赏是阅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作品中艺术形象及其艺术形式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起于情感反应,终于审美享受。课堂教学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是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真是“善莫大焉”。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自己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老师,书读得多,气度非凡,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示范,学生就会学习老师的做法,自觉加强阅读。另一个方面,课堂引导,在讲课时,给学生有意介绍一些名篇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奉送真理”和“发现真理”之间的区别就在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反映自己也读了不少书,可是总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我觉得这可能是读书方法不对。比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就从欣赏莎士比亚诗化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欣赏一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在教学梁实秋的文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我就从欣赏人物描写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欣赏生动的描写。

二.对话——阅读远航的风帆

“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阅读是一个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推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读书活动。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从作者那里听取故事,汲取智慧,获得感悟,也一定有很多话想和作者沟通,想和文本对话。这时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形式可以很多,比如阅读过程中做批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开始不要求字数多少,但一定要动笔。我也常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或做过批注的书借给学生看,让他们学着去做,这种有思考的阅读与消遣式的阅读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引领者,由于自身知识与资源的优势,对文章的解读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一些,所以在阅读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帮指导:一方面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与文章,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和思想状态。当然,这种指导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阅读体验,多去引导和鼓励学生的阅读。

三.写作——阅读引领的导航仪

我们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开始写作时就会通过临时阅读来“找米下锅”,尤其是那些平时不爱看书的学生,最喜欢“临时抱佛脚”,找一些优秀作文,照着抄,仿着写。发现这种现象以后,我想与其让学生去找《作文选》抄袭作文,还不如给他们提供范文让他们阅读,然后仿照着写。作文讲评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抓学生阅读的一个好机会。在每次作文之后,我都会从学生作文中选一些好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同时还会向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名家名篇。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是每个学生的最终追求,因此优秀高考作文也是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常把每年优秀高考作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写作技法,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优秀高考作文是有“书卷气”的,他们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厚积而薄发;也让学生真正明白读哪些书有用,并且怎样把这些书应用到作文中。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课程,人文精神不能靠强硬的灌输,它重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一个喜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往往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有了这样的“内功”,方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语言有味,面目可亲,从而创设出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若能如此,我们的学生必能绽放璀璨的写作花朵,结出丰硕的语文素养之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6篇

一、以情先导

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满情感的导入语像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情澎湃的导语像一把钥匙,轻松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这样的激情引趣,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地跟随执教者走进课文,开始紧张而又愉悦的学习。如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的导入语为:“同学们,一代伟人的诗词,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首,大家是否还记得?对,《沁园春・雪》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的磅礴大气和豪迈奔放,领略到了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和人格魅力。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下面请听配乐朗诵――《沁园春・长沙》,看看青年有着怎样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又如教学《荷塘月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钟情于独具韵味的荷,他们用生花妙笔,为世人写下了许多咏荷的名篇佳作。譬如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爱莲说》文中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诗文都表现了作者对清纯脱俗、高雅质朴的莲的赞美和喜爱。现代文坛也有一篇人们交口赞誉的咏荷佳作,那就是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如果大家想知道这篇文章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致,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那么,现在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清华园,在溶溶的月光下漫步,欣赏荷塘月色。”

二、以情作结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有美妙的导入语和绝伦的结束语。好的导入语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好的结束语也会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回顾,采用升华主题、提炼重点、承前启后、画龙点睛、拓展延伸、留有余地、借题发挥、联系实际等灵活多变的方式,给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支贴近文章主题的歌曲,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使学生继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得到更深刻的启迪,进而引领学生步入更美好、更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是这样作结的:“两情相悦、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最终未能成眷属,他们这种极端的方式在当今社会已不可取,但他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勇气,纯真无邪、至死不渝的爱情信念却深深感染着人们,永远激励着人们无畏地去追求真爱,追求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以一支深情的钢琴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来结束这一课的学习。”这样作结,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陶冶了学生情操,净化了学生心灵。如教学《我的呼吁》,可用这样的结束语:“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是专门为鱼制造的,其功用就是鱼在服用之后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就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对它进行宰杀。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片刻)史怀泽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上述故事,体现了人类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命是如此高贵和美丽,让我们带着一颗爱心,尊重和敬畏生命吧!”一个故事,既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那份情感,更加深了学生对“尊重生命”的感悟。

三、备课蓄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情感要素最多。面对情感丰富的语文教材,教师就要以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情感,并根据各类文体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充满情感的海洋中遨游。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理顺文章的情感线索,努力寻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亮点,并悉心品味,真切感受其中饱满的情感。如教学《〈宽容〉序言》一文,要理解文中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对新思想的镇压这些内容,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我们就要抓住“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这两个典型形象,理解两者的象征意义,仔细揣摩、领悟文中蕴含丰富哲理和情感的语句的含义。如“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叫”,“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发散思维,擦出思想情感升华的火花――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保守;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真理的发展充满曲折,要使真理发展畅通无阻,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就要保证思想解放,为真理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

《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要鉴赏课文中的这个精彩之笔、情感亮点,备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悟出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崇高源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在日常小事中,追求伟大要从平常小事开始做起。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身居要职之人或腰缠万贯之人也可能是一个的小人。人不但要有物质生活的追求,还要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在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就有了最崇高的意义……精彩的人生不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而是追求内心的“觉解”。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希望大家不要只注重包装,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四、诵读传情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朗读的基础是对作品的理解。朗读前先弄清作品的主旨,然后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都仔细揣摩,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这样才能使朗读出来的词句有血有肉有情感,从而引起共鸣。教师对要朗读的作品,弄清楚其文章的形式、语言的特点、表达的思想内容,朗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有声有色,才能感动学生。朗读时,除了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声音的快慢、轻重以及高低的变化,更要读出情感变化,读出其中的艺术美和意境美。如李白的《将进酒》,它着重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教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中则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收效。诗中借劝酒抒心中块垒,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朗读时应根据诗人情感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并注意诗的节奏变化。第一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用“君不见”统领,要读得亲切自然、从容不迫。“天上来”“不复回”“悲”均须重读。这一层意境开阔,应读出磅礴的气势,显示出慷慨悲歌的韵味。第二层要逐渐加快节奏,将感情推向第一个高潮。“人生”这联,“尽欢”“空对月”要重读,以凸显诗人的豪放。“天生我材”这联表现的是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此应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感受到诗人非凡的自信和要强。“会须”一句要用升调读,以突出诗人的豪爽之气。第二章前几句的“劝酒”,要读得亲切自然,节奏也应逐渐加快,以突出诗人劝酒的诚意。“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要读得从容自如,“不足贵”“不复醒”均须重读,借以展现诗人矛盾复杂的心境。“古来”两句上句须轻读,下句须重读,流露出伤感和无奈。“陈王”二句应用叙述语气读,重音落在“恣欢谑”处,以突出诗人的愤激。“主人”二句,前句语调要轻,后句直命沽酒,语调要重,以突显诗人狂放之性。结尾“五花马”三句宜快读,“与尔同销”句应两字一顿放慢速度,“万古愁”要用夸张语调读,一字一顿,声音延长,将感情推向极致,把诗人的悲愁之重、愤激之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胸襟情怀;朗读便于激发学生想象,积累知识,真正理解文章内涵,获得思想教育,受到情感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应娴熟地运用朗读这一手段,以声传情,以读入情,把无声的语言以有声的形式展示、再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以读拓情

阅读教学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延伸,它能把课内阅读的有限变为无限。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平台,发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作用,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比如学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边城》全文,深切地品味作者清亮明净、洒脱随意的文风,真切地感受湘西雄奇美丽的诗化风景,领悟湘西淳朴自然、清新纯美的民俗风情以及凝重、明慧而又真实本色的人性美。学了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可以向学生推荐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代表作。通过阅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作品,学生会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买来亲情、爱情、友情……对金钱盲目的追求只会让人迷失方向,忽视了身边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看待钱财,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活得舒心、坦然,才能不陷入金钱的泥沼。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会得到洗礼:以貌取人不可取,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颜下,也可能深埋了一颗可鄙扭曲的心。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妄自菲薄,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诚实善良、无私奉献、珍爱生命、富于同情、勇于担当的心才是生活的底色。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尊重身边的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色逝去后才捶胸顿足、懊恼啜泣。

六、作文燃情

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文章表达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哀乐,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知晓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思想状况,进而有目的地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教材里的文章多是名家的经典,走进它们,可以让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作文时可充分利用课本经典,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由课本经典延伸到现实,拓展他们的情感空间。如教学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让学生续写――知道项链是假的后,马蒂尔德的心情如何?会有怎样的表现?最终,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立意相当深刻,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苦难是一笔财富,生活让马蒂尔德读懂了人生的真谛;钱财乃身外之物,唯有爱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讲了《阿Q正传》,我让学生就阿Q的“精神胜利法”,联系现实生活写读后感。很多学生都能在阿Q“精神胜利法”的基础上写出新意: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败,一味沉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现代人应懂得如何减压,缓解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其中一种。我们当然不能将这种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由此可见,作文训练在培养学生情感正能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日记等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倾吐、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及时发现他们在情感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并妥善地加以解决,让学生的情感列车始终行驶在“正”轨道上。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3-02

倾听是对信息的高效接受。它相对于听,有更高一级的要求,是对有声语言的感知、理解,往往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因此,与听者的知识水平、智力素质、生活阅历、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联系。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二是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并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因此,听力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生的听力和理解存在着差异,听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听力和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常常会遗漏一些要点,不知别人所言,更谈不上个人评价。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听力和理解的差异性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倾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走神,昏昏欲睡,听得不认真;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因此,无论是论述文还是应用文抑或文学作品的教学,我在备课时都十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常据文本体式和学生需求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一“科学之光”安排的基本是说明文,所选文章既有说明事物的,也有说明事理的;既有说明单个对象的,也有说明一类对象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比较强的。选文丰富多彩,涉及各个领域,可读性强,尽管这样,但学生阅读兴趣依然不高。如果只是上成一般的科普课,学生可能兴味索然,认真倾听的大概寥寥无几,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困难的。陈树元老师认为,“趣学趣教,讲究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对走出说明文教学的低迷,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教学时只有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想听、爱听,听得持久、听得专注、听出味道。

以《斑纹》为例,该文通过对形形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并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我在教学时首先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斑纹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劲,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接着我又问,你们知道这些斑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踊跃发言;然后乘势引导学生走进周晓枫笔下的斑纹。课上我还找来文中所提到的蛇、蓑鱿、鲑鱼、鹰隼、长颈鹿、豹子、斑马、老虎、烧裂的陶碗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整堂课学生听得投入、仔细,情绪饱满,互动积极。

二、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倾听

有一次我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男生以“我是罗密欧”开头,女生以“我是朱丽叶”开头,联系节选部分,概括二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结果在交流的时候,好多同学立足于原著的故事情节,而忽视了节选部分的文字。我在“教后记”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可能与我没有明确相关要求有关。这里的要求就是课上要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听后要做出哪些反应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听。

怎么听,我一方面给学生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并通过点头、微笑、目光交流、手势、语言应答等不同方式对其做出回应:另一方面把自身的体会告诉学生,倾听要努力做到“四心”,即:虚心、用心、细心和耐心,进而让学生明白: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所以讲课时,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听清我或者其他同学在说什么,需要倾听者做出哪些回应等等。我经常提醒学生:“听清我提的问题。”“认真听其他同学在说什么。”“听别人朗读课文,读错的地方如字音、断句等提出来”、“认真听别人发言,听他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妥”、“其他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听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等等。

明确了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听得更有针对性了。我欣喜地看到:现在的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发言时,课堂瞬间就会安静下来,有时候后面的学生发言,前面不少学生都会不自觉地扭过头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发言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他(她)发言,用心捕捉每个细节,生怕遗漏了重要信息。以前那种闭目养神,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窃窃私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陡然不见了。

三、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结合“阅读与鉴赏教学”训练倾听能力。

1 课内阅读教学。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听记训练。着重培养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一边记录的能力。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倾听活动中倾听者吸收的是声音信息,存留时间短暂,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因此,我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认真、有目的地听。在教学时,有意识地把重点问题多次重复,加强重音,放慢节奏,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记录。

(2)听答训练。课前根据文本内容、学情等精心设计问题,课上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适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提内容或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或者群体回答,有时师问生答,有时生问生答等,主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学生要准确、到位回答,首先必须认真倾听,否则会答非所问。这种训练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

(3)听述训练。主要方式有听后详述、概述、综述,侧重训练学生倾听的理解力、筛选力。这种训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加深印痕,防止遗忘;同时也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素质。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引导学生鉴赏诗词中的名句时,适当地点拨后,及时让学生对我刚才讲的内容概述一遍,并合理组织成一段连贯的鉴赏短文:学习小说时,安排学生复述是常见的语言实践活动,往往是第一个学生复述过了,又安排第二个学生补充复述或者评价前面学生复述质量的优劣等。

(4)听辩训练。听辨是倾听的最高层次,只有听中思考,才能分析和判断别人的观点,明确别人的不足之处,同

时吸收别人的优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反驳。而要想在争辩中驳倒对方,就要做到有理有据,完善自己的表达,让人听得清楚、明白。这种听辨训练既可以与“阅读与鉴赏”课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与“表达与交流”课结合起来进行。如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让学生辩论:如果你是爱斯梅拉达,曾被副主教克洛德指使的伽西莫多劫持过,你在伽西莫多遭受鞭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你还会把水葫芦送到他的唇边吗?学习《雷雨》时,让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展开辩论等等。

2 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要强调的是课外阅读活动也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我经常安排学生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在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分享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有意识贯穿听记、听答、听述、听辨等训练。

(二)结合“表达与交流教学”训练倾听能力。

1 写作教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写”的能力,如果能与“倾听”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能很好地以“听”促“写”,增加写作的趣味性。

(1)听改训练。作文课上,我有时给学生读或者让学生读一篇有问题的作文,让学生听后指出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亦可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组员依次读自己的作文,其他组员听改。

(2)听评训练。类似于听改操作,不过侧重于对作文的评析,作文评讲课上用得较多。

(3)听感训练。学生在听完作文或者其他的材料之后,让他们结合所听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2 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三个板块时,我把《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等课文作为训练口语能力的材料呈现出来,分别侧重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阅读目标 阅读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快速提高成绩,便让学生去做大量的练习,根本不注重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加偏向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种,可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紧张,时间不充足,教师不提倡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甚至一些老师会认为一些课外素材是闲书,读这些课文书就是浪费时间。这其实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念。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并对引导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比如,每次上语文课时,我会提前找一篇小文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快速阅读,然后我会问一些和文章相关的问题,检测学生阅读成效。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在每周至少拿出3节自习课进行阅读。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周六日拿出一些时间去读一些课文读物。只有学生们有时间、有机会去读课外读物,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能力才会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学生在有了自主阅读的意识后,就会对自己的阅读进行合理的规划,将阅读当成一种习惯。

在讲完《鸿门宴》后,我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让他们能够对词类灵活运用,我还帮助学生们简要地分析了项目、刘邦等人物性格,接下来我让学生对项羽悲剧的结局进行探讨,讨论出项羽自刎乌江结局的根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还让学生去搜索描写项羽相关的诗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且,我还鼓励学生们在课下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范围,让他们涉猎更加广泛,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文阅读目标

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因为没有目标,在选择课文读物时会变得很盲目。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一些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有限的文章身上,那会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可以参考大纲要求,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让学生阅读的目标更加明确。当学生阅读的目标明确后,他们阅读能力才会显著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素材对课文相关延伸、拓展,帮助学生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我先对这首词进行了赏析,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篇词作者诗人要抒发的情怀,并且还让他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我又给学生推荐了《沁园春・雪》这首词,让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去读一下,然后对比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再去赏析一下《沁园春・雪》这首词,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后来,学生们在阅读后感受到:《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沁园春・长沙》则展现出青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通过让学生将两首词进行对比分析,阅读和课文相关度较高的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比较阅读《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让学生阅读的目标更加明确。

三、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资源问题

前文我们也介绍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明确阅读目标这两个方法,但是,有些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要去阅读就能快速的找到相应的阅读资料。高中生的生活费并不充足,大量地去购买课外读物也是不现实的。并且和学生的了解中也发现,学生们阅读读物的大多数来源都靠父母给买。

阅读资源的不足大大限制了学生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我鼓励学生多多利用网络资源,一些能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可以去网上下载并阅读。同时我还向学校方面申请开设图书馆,为学生们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学生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我还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阅读书刊贡献出来,在班上弄一个读书角,大家互相借阅,以供阅读。我在讲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到完整的内容,我让学生们去图书馆去找寻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拓展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除了解决资源问题之外,老师还要多对同学们进行鼓励和引导,树立同学们的自信心,对于同学们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如何引导高中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出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沙小燕. 如何在高中Z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 新丝路(下旬),2016(09).

[2] 黄锦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9).

[3] 王彩彩.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 (26).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9篇

《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聪颖美貌的她,不幸少年时就沦为娼妓,由于她喜爱茶花,人们称她为茶花女。玛格丽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魅力,有幸出入于巴黎上流社会。但她早已厌恶了卖笑生活,希望拥有真正的爱情。在荒淫嬉笑的生活中,玛格丽特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友阿尔芒相识,阿尔芒是个愿意用生命来换取爱情的年轻人,凭借着赤诚之心阿尔芒深深地打动了玛格丽特。他们彼此坚信是瞬间迸发的激情使他们相遇,面对这个物欲横流、虚情假意的巴黎名利场,他们早已身心疲惫。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远离巴黎市区在乡间过起了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伤的心灵开始愈合,并决心一改往日颓废生活的习性。就在一切都如愿以偿时,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以维护家族名誉为由,坚决反对他们结合,并逼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最终玛格丽特在爱情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悲惨死去。作品通过一个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作为主角的作品。

起初我看到这本书名,我以为《茶花女》讲述的是一个人,以前也听老师同学推荐过这本书,是一本悲剧,本人本身是不太喜欢悲剧色彩的文章,因为看完之后往往会为书中的主人公感到悲哀和无奈,之前看的悲剧类的小说也不少,比如《哈姆雷特》,《骆驼祥子》,《罗密欧与朱丽叶》,《欧也妮葛朗台》等,每次的结局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这也是小说的魅力,因为故事情节比较长,所以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的情节,情节跌宕起伏。

再说说《茶花女》这本书,本来并不感兴趣。在上外国名著导读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回去后自己选本书写下读后感,在百度上搜索的时候,这本书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接着在乐视网上看了它的电影版,起先不说电影的情节如何,深深吸引我的是小仲马的语言魅力。电影刚开始是主人玛格丽特在喜剧歌剧院的一次盛大的演出,阿尔芒一眼就被玛格丽特所吸引,他与玛格丽特的对话更是点睛之笔。书的开头中"她服饰美观雅致,身穿着一件镶满花边的细纱长裙,肩披一条印度方巾,四角全是金丝镶边和丝绣的花朵,戴着一顶意大利草帽,还戴着一只无与伦比的独特手镯······"这段对玛格丽特的描写给我带来上了语言的冲击,第一次感受到了浪漫主义语言文学的魅力。于是乎我看完了原版的《茶花女》小说。

小说通过"我"充分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从他们的爱情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情的真谛,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刚开始就能合拍的,若相爱就应该慢慢磨合,才能更长久地走下去。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其次,《茶花女》中的人物内心思想是矛盾的。无论是主人公玛格丽特和阿尔芒,还是配角布吕丹丝和迪瓦尔,在小仲马的笔下,人物出于现实与希望中摇摆不定。 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性格鲜明、思想明朗、感情纯真而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个姑娘。虽然命运和生活把她推进了另一种境界,成为风尘女子。但是,她纯真的本质没有改变。玛格丽特这个形象是个多面体,在她的时光中,我们既能聆听她的欢快与愉悦,也能窥视她的空虚与无助。为了高贵的爱情,她宁可失掉一切,宁可受尽屈辱和误会。最后,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表面阿谀奉承的玛格丽特,无法泯灭她对真爱的翘盼,更无法遮掩她的圣洁与高尚。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惨结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被侮辱、被残害者的冷酷无情,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念。人们在看《茶花女》时,往往落下伤心的眼泪。悲剧直接给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的向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满足。

男主人公阿尔芒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对感情多少有些单纯,纯真得近乎于痴情,但阿尔芒的痴情,使他鼓足勇气对爱情执著,以至于抛弃世俗与地位不顾,去狂热地爱上了一个。但他的内心又是狐疑的,他不信任玛格丽特,甚至猜忌玛格丽特一直在欺骗他。当玛格丽特被迫疏远他时,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竟百般羞辱和伤害这个心力交瘁的恋人,他的报复行为使玛格丽特过早地饮恨黄泉。

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不能接受玛格丽特,只因为她是一个,在他眼中,是道德败坏的象征,辱没家声,而且毫无人性,"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性的生物,她们是一架诈钱的机器,就像钢铁铸成的机器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把递东西给它的手压,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养它和驱使它的人。"正是这种伪道德,熄灭了爱情之火,也熄灭了生命之火。小仲马批判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伪道德,其实也是为母亲悲剧命运鸣不平,是自身情感经验的移情。

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法。全书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阿尔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书信作结。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充分展露在读者面前,很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众人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了出来;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彩。小说动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身死,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作者"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从而引出题赠者阿尔芒对死者的动人回忆。

有人觉得《茶花女》的结局不太好,为什么圣洁又高尚的玛格丽特最终还是死了,她不应该在好好的活在世上吗?为何让她得到了爱情,之后又失去了呢?

人生不过是为了满足不断地欲望,灵魂只不过是维持爱情圣火的守灶女神。

也许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人永远斗不过命运,你不努力结局往往绝不会是你想要的,你再怎么努力结局也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玛格丽特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茶花女》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

《茶花女》之所以成为小仲马一生的精髓之作,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玛格丽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玛格丽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在这种悲剧中,玛格丽特是不幸的,她无疑是社会悲剧的象征;却又是庆幸的,她遇到过一个真心爱自己同时自己也爱的人。作品中,玛格丽特愿意为爱做出牺牲的精神是感动读者的最大亮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第10篇

《简子》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子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大凡喜子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子》。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子情而写《简子》。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子》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子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子》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子》让我们感动,子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子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子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子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子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对简子,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子生活,并把子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子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子,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子情,并最终也自己的子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子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子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子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然而,最打动我心的却是海伦,一个同样充满智慧和子心的小姑娘。

海伦——我心目中超凡美丽的天使。她超凡,是因为她完全放弃现世,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她美丽,毋庸置疑,有哪个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丽呢?

海伦的超凡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包括简子。

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发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轮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辉煌与悲壮,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豁达的美,气势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

还记得那次梦中醒来,努力搜集所有有关海伦的语言和描述。不知为什么,对她的死就是有一种不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发现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了的细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海伦的墓碑上有这么一个拉丁文,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生”。

一股郁结也心胸的感伤终于释怀了。我欣然,释然。“Resurgam”不正象征了海伦的崇高精神永存不灭吗?

我想,这也是对海伦的死的最好的诠释。

人,不因为美丽而可子,却因为可子而美丽

喜欢《简.子》,最主要是喜欢书中对子情描写。没有任何露骨、低俗、色情的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动人心弦、至高无上的子。

她一直以为自己姿色平平,地位低下,贫穷,微不足道,只配过一种平淡,清苦的生活,象野花野草那样无人欣赏,无人攀摘,自生自灭。可没想到她和主人之间燃起了烈焰般的子情。一开始她把子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在喝茶、吃午餐和傍晚的散步,她尽可能地若无其事,平静处之,但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她打开记忆的闸门,他们相处的一幕幕清楚的再现,陶醉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她多次试探罗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的婚事,罗切斯特先生也佯装与英格拉姆小姐亲密。他们相互之间试探,相互审视着对方,其实他们早已在心灵上合为一体了。罗切斯特先生对简刻骨铭心子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象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内心就会流血”“对于只是以容貌来取悦于我的女人,在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又没有良心---在她们让我看到平庸、浅薄,也许还有低能、粗俗和暴燥的时候,我完全是个恶魔;可对于明亮的眼睛,雄辩的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我却是永远是温柔和忠实的”这话既打动了简,也打动了读者。

本该一帆风顺走下去结婚生子,但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搁浅。罗切斯特先生发疯的前妻的出现,简走了,为了她的自尊,也为了对子情的忠贞。后来发疯的妻子烧毁了所有一切,跳楼身亡;罗切斯特先生为救疯女人被倒塌的房樑砸瞎了双眼。孤寂地隐居在森林间的小木屋......这时简又来到了他的身边,在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的相见,没有了语言,没有了火一样的激情,他们紧紧相拥,平静走向小木屋......

这是一个老套的子情故事。过了许多年,可在我看来,仍常读常新。也正是被故事所深深打动,使我在对待生活,对待环境,待人处事和对待感情方面引为自鉴。在这个什么都和金钱相关联,人情比纸薄,人称之没有子情的年代里。《简.子》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到一丝温馥和慰籍,让人明白子的真谛。也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子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来领略简那自尊、自强、自立、平和宽容和充满怜悯子心的精神世界。

子情、亲情和怜子之心是人类最丰厚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缺了它,等于白活一世。学会子人,感恩很重要。

以小说《简子》的著名与经典,写过读后感的读者一定数不胜数,再此多上一位,叨叨对《简子》一书结局的感慨。

世界上最凄丽完美的子情是男人想像出来的,是沙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纯粹的子情也许就如空气中的氧气一样,它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你看不见又摸不着,纵使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又不可避免地要去质疑、考验、求证。很遗憾的是,子情不像空气中的氧气那么容易求证它的真实存在性。

那么,要确证世上完美纯粹的子情真的存在要怎么办呢?这件事科学家奈何不了便交由作家操纵。

也许,男人女人的思维差别决定了男作家与女作家在处理子情的方式方法上巨大的不同。男人的笔头通常在顺境中比较清逸洒脱,他们一旦陷入了子情便容易忘乎所以,全然无视于世俗的现实。一旦子情触礁,为了维护心中那份完美的子情,男作家此时的笔头变得绝决而极端了,他们会让子情的拥有者以献出生命为代价,来成全子情的纯粹完美的存在。

女作家则不同。女人在困境中不如男人那般果断,顺境中也不如男人天真。女人是细致的微言的敏感的,她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神经衰弱般的预见性与想像力。女人在沉迷于对纯粹子情的炽烈追逐中仍然不会忘记世界的存在,热恋中的女人眼中,消失的不是世界上的物与质,而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她所子上的那个男人以外的所有男人。女人不会忘了世界的存在,又不忍失去心中至子时,女作家笔下的子情就变得复杂深邃沉重,不那么纵情于浪漫了。完美的子情去哪里找?又不甘于承认说世上根本不存在这玩意儿。所以夏洛蒂&am#8226;勃朗特在《简&am#8226;子》的结局里放了一把火。在其他的许多女作家的作品中,结局如果是得到了纯粹子情的,那么作者即使不是成为纵火犯也不得不制造了其它的悲剧诸如地震与破产之类。

作家最终决定为简放一把火,把罗切斯特给烧穷了,烧丑了,烧平等了。而此时的简反而从一位贫民变成了继承财产的财主小姐。昔日地位的尊卑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然而简对罗切斯特的子情是真正纯粹的子情,她子上罗切斯特不是因为他有名利而是因为他的人,纵使他变穷变丑了,她仍然子他并要嫁给他。

《简子》这本小说是以简的性格为脉络的,这样的结局是为简的性格取向服务的。但是对于罗切斯特呢?简从前有的自尊与自卑难道罗切斯特先生就一点也没有吗?难道他就那么容易做到与简在一片纵过火的废墟上重新开始新的幸福生活吗?

作家是忽略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真实性或挣扎性的。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是为了成全一段纯粹的子情的延续。如果让每一个古怪/!/个性都不停地轮番作怪的话,生命哪里会留下子情,只剩下争吵而已。

使杰出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女作家也仍然是个女人。但凡是个女人,写起小说来,总难逃给小说一个不管是否可以成立的其乐融融的蛇足结尾的弱处。

上一篇:长江诗句范文 下一篇:飘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