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2 18:27:55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明确职能职责,认真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

(一)各村(社区)职责。各村(社区)对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落实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目标责任和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配备好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按照相关程序报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协助上级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二)监管部门职责

1.镇食药监所:负责本辖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安全等相关产品及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的受理、初审上报、现场复核、现场监督检查、采样等工作;负责辖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相关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取证、采取必要控制措施,并提出处理意见;对辖区违反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案件开展调查取证,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协助开展行政处罚工作。

2.镇农工办:负责农药残留整治,规范种植行为;食用种植业产品和有关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3.镇兽医站:负责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整治,规范养殖行为;畜禽养殖和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以及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

4.镇水利站:负责水产品药物残留整治,规范养殖行为;水产品养殖及水产养殖业投入品的监管。

5.镇林业站:负责依法保护管理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食用林产品和有关林业投入品的监管。

6.镇卫生院:负责办理健康证、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协助镇食药监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

镇农工办、镇兽医站、镇水利站、镇林业站、镇卫生院要与镇食药监所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入管理与批发市场准入管理的无缝衔接。

(三)相关部门职责

1.工商所:负责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及保健食品广告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查处。

2.镇经发办:负责做好食品(含酒类)药品工业发展规划、计划及相关政策的拟定和组织实施,并监督企业做好食品药品产品质量。

3.镇治理办:负责对占用街道、校园周边、广场、公路等公共场所的经营食品(含农副产品类食品)摊点进行监督管理。

4.派出所:负责侦办食品药品犯罪案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

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形成与监管部门密切协作联动机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一)健全食品药品基层管理工作体系。一是成立以镇长任主任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食药安办),统一组织、协调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镇食药监所与镇食药安办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镇食药监所接受镇党委、政府和区食药监局的双重领导,承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三是在村(社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和信息员,承担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职责。

(二)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按照“市县(区)整合资源,乡镇配备人员,分级确定重点,检测全面覆盖”的要求,科学编制检验检测机构设置规划,明确职能定位和设备配置,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先进适用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提高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步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三)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坚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切实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廉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和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统一技术要求,建设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大中型食品药品生产企业、食品药品流通企业、餐饮服务单位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加工过程、食品原料、添加剂、包装材料、成品销售的信息化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建设,储好应急物资,确保应急需要。

(五)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群众监督网。公开选聘一批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群众威信高的社会人士充当社会监督员,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构筑及时有效的群众监督网。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大力宣传举报奖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监督。

三、突出重点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一)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管。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反应灵敏的农兽药等残留监控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严厉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屠宰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生猪行为。

(二)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分类、分级、分等监管,进一步落实企业监督检查、产品抽样检验等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

(三)加强食品药品流通环节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药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及食品药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经营主体自律制度建设,规范食品药品企业经营行为。全面落实经营主体食品药品安全索证索票等制度,完善食品药品抽检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监管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大对城乡食品药品批发、零售连锁药店、超市和食品批发企业等重点环节和医疗器件、食用油、肉类、酒类、儿童食品等重点品种的监管力度。全力推行流通环节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模式。

(四)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大对餐饮服务、特色小吃、集体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推进餐饮业、集体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强化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落实监管网格化管理,城区范围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率达到100%。

(五)加强农村群体性聚餐工作监管。农村群体性聚餐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实行申报备案和现场指导的监管方式。全镇食品安全监管实行“镇、村、社、户”四级网格化管理,村(社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和信息员。村(社区)要建立健全辖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负责辖区内流动厨师的备案管理;做好农村群体性聚餐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健全完善农村群体性聚餐工作档案,及时准确地统计上报各类工作信息、资料。对已申报的农村群体性聚餐按规模实行分类指导,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或信息员负责5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群体性聚餐活动的督促和指导,镇食药监所负责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群体性聚餐活动的督促和指导,1000人以上的群体性聚餐活动提前报区食药监局备案,由镇人民政府、镇卫生院联合开展督促、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的事故发生。

(六)加强重点薄弱区域监管。将监管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类乡村药店、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食品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加强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七)严厉打击食品犯罪案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合力。对于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及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将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决不能以罚代刑,以起震慑作用。

四、强化组织保障,确保监管工作正常开展

(一)加强领导。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建设“平安、和谐”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实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经费保障机制,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监管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并确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三)明确职责分工。根据省、市、区要求,按照分环节、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落实工作责任。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这次全区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林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总结“三农”工作,表彰先进,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安排布置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也是一次明确任务,统一认识,再添措施,狠抓落实的动员会、鼓劲会。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成绩,坚定抓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多、问题最复杂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面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重大考验,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四保一增”的目标不动摇,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收入保持较高增幅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亿元,增长9.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6.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707元,增加377元,增长11.3%,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农民外出务工规模恢复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人数增加,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060人,本地打工收入2972万元,增长33.2%。

(二)粮油面积总产实现双增

全区粮食面积10.7万亩,增长1.6%,粮食总产量2.1万吨,增长3.2%。油菜籽面积4631亩,增长48.1%,产量突破300吨达到316吨,增长8.6%。

(三)主要经济作物持续增长

蔬菜面积2.6万亩,产量36005吨,增长3.1%。中药材面积1.4万亩,产量574吨,增长12.7%。茶叶、烟叶等农副产品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

(四)畜牧业发展趋势向好

发展养殖小区6个、生猪标准化养殖“150”模式15户,培植了一大批养殖大户,万头猪场即将投产。全年生猪出栏5.7万头,增长4.0%;家禽出笼27.4万羽,增长26.2%。全年肉产量5714吨,增长13.8%。

(五)农村沼气稳健发展

全区户用沼气新增580口,累计完成沼气池7500口,普及率达到56.8%。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8个。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企业1家、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全区累计达到40个。帮助企业开发“旅农林”新产品5个,认证“三食品”品牌3个。

(七)动植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分别为8个乡镇配齐了电脑、打印传真机、摩托车、低温冷藏柜和冰箱等动物防疫冷链设施,禽流感、口蹄疫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99.99%,全区未出现重大动物疫情。成立植保机防组织3个,《病虫情报》20期,指导防治面积21.3万亩。

(八)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培训农民2213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777人、“绿色证书”培训572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64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户55户,带动辐射1860户。创办板栗、核桃、茶园标准化管理和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样板各1000亩。新品种展示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猪—沼——菜(茶、果、粮)”、“林—草—鸡”等生态农业模式、生猪“150”模式等一批实用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动植物产品检疫,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农药专项整治和渔船安全整治行动,从严控制农业投入品,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动物46187头(羽、只),销毁不合格肉品340公斤,无害化处理725公斤;开展植物产地检疫8780亩,市场检疫植物产品450吨。实施蔬菜农药残留抽检样品312个29个品种,抽检兽药样品15个、畜产品35个、水产品43个,检测合格率100%。

回顾,工作过程历尽艰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绩令人振奋,应对经验弥足珍贵,取得成绩来之不易。一是归功于林区党委、政府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着力化解宏观经济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归功于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推力。落实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2410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三是归功于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各乡镇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涉农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推动“三农”发展的大好局面。四是归功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广大基层干部尽力帮助农民排生产之忧、解增收之难。

二、认真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

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

从“三农”内部看,面临“三个难度加大”。一是农民增收的难度持续加大。虽然我区农民收入连续六年保持较高增幅,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外出转移就业增收空间变窄,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务农效益低。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业板块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力弱、带动力不强,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农业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三是农业投入需求大、地方财力紧,对农业产业建设投资乏力,农业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保持农业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

从“三农”发展环境看,面临“三个不确定性”。一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存在着一些难以预见的风险。这些都会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影响我区“三农”发展。二是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在连年丰收之后面临下行压力,在成本推动和通胀预期影响下也存在上行推力,农产品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三是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突发频发重发、时空分布异常。如何趋利避害,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效减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中央和省委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政策覆盖面更宽,资金支持更大;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四个层面的新农村试点建设、汉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等战略举措,为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林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加快“三农”发展的基础;连续几年较大幅度增产增收,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积累了好经验。

纵观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全局上下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和思考“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只要我们时刻关注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向和微观经济运行,理性估价“三农”工作面临的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把眼光投放得更长远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善于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昂扬斗志,就一定能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上启下、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对于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全面胜利,实现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林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统一思想认识,科学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

2010年我区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区三个“1”号文件和全国、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第一目标”,着力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科技支撑“三大体系”,围绕“调结构、抓增收,扶技术、攻项目,壮板块、兴产业,建园区、扶龙头,创品牌、增特色”的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具体目标是: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2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78元,同比增加371元,增长10.0%。

(二)工作重点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突出结构调整,狠抓龙头企业培育,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瓶颈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把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前提,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做大做强农业各产业的关键抓手,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形式,把培植知名品牌作为提升农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载体,把建设加工园区作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的重要方式,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确保农业效益显著提高,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蔬菜、茶叶、干果、中药材、畜牧业五大板块基地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新建蔬菜基地1.5万亩、蔬菜大棚150个,新建国家蔬菜标准园1000亩;新建茶叶基地1000亩,改造200亩;新建核桃基地1万亩;新建板栗基地3万亩;新发展中药材基地亩。发展生猪12万头、山羊6万只、家禽60万羽、中蜂2万箱。二是壮大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的模式,引导农林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股份制企业,共同开发旅农林产品,努力提升区内旅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一个主导产业培植一个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蜂蜜、茶叶、中药材、干果、蔬菜、林下产品等龙头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企业增加2家,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三是建设加工园区。坚持“种植业上板块、加工进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盘水加工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入住园区。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社。落实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组织推进、示范引导、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和品牌培育“五大重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五是开发“旅农林”新产品、创建精品名牌。指导企业积极开发一批小型化、精品化、礼品化、人性化、高附加值的“旅农林”特色新产品。整合农林产品开发企业,促进企业、农合组织实行优势互补,推进强强联合,支持建设特色基地,做大优势产业,联合开发产品,实现一个品牌对外,努力培育“神农架”品牌。

2、突出质量监管,狠抓标准化生产,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政府的公共管理事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今年要抓住机构改革机遇,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理顺职能,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检测能力。继续实施主要农资主推公告制度,引导农民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资产品,加强农资市场整顿,开展源头治理,确保生产安全。以开展“农业部蔬菜标准示范园”创建活动为契机,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资市场源头监管力度和动植物产品检疫力度,从严控制农业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产品地理标识认定认证工作,新增“三品”3个。

3、突出科技推广应用,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改革与建设,着力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着力推进新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年培训农民23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000人、绿色证书培训5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00人)。着力强化科技普及,推广轻简栽培、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控、基地规范化管理等实用技术和“猪—沼—x”模式、林草鸡、林药间作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着力普及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着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完成木鱼镇、阳日镇、宋洛乡、新华镇耕地土壤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化验分析、田间试验示范等工作,开展配方肥生产监督管理和指导,确保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万亩。着力创办科技示范样板,通过样板带动,促进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着力推进乡镇农技站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行“管理在区,服务在乡”的“派出制”服务模式,力争年内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最后一年招生计划。

4、强化项目规划工作,培植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根据农业部投资指南,认真分析国家及省相关投资信息,准确把握投资动态,加大赴省进京力度,围绕“旅农林”产业编制申报项目,拓宽向上争取渠道。2010年将重点加强天然草场资源保护区、中蜂保护区、大鲵保护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农村替代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基层农技推广站、马铃薯繁育种植基地、板块基地、新华大鸡、乡镇兽医站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工作。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局属各科室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引进项目资金,谋求新的发展。三是认真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蔬菜标准园、农村沼气、生猪养殖标准化“150”模式、农业板块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真正能促进农民增收。做到重大项目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站在新的战略起点,深入分析、全面把握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规划、项目、政策引导,科学编制具有科学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为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5、强化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好以“一建三改”为主体的生态家园建设,针对当前沼气池点火率不高的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大回访、大培训工作,维修沼气1000口,新建沼气500口。抓好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的布点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提高己建沼气池完好率和利用率。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生物发酵床养殖等生态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实施肥效、药效提效工程,努力实现2010年大田作物每亩“少施一斤肥、少喷一斤药”。

6、强化农业综合执法,狠抓农资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抓好农业综合执法。积极推进农业执法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实现执法机构、队伍、制度、行为、手段的规范化。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执法人员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树立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组织执法专项行动。以农资打假为重点,开展打假保春播、打假保秋播等专项整治活动,组织种子等农资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不定期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惩制假、贩假和售假行为,维护农民权益。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组织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渔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检测,严肃查处使用违禁投入品的行为;三是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认真制定普法工作计划,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与贯彻。结合开展“四送”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法规咨询,帮助农民利用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正确处理群众举报案件,依法查处大案要案。

7、强化疫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奠定农民增收基础。全力抓好动物春秋两防和季防月补工作,实行动物六种一类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春秋两季动物“两瘟两病”(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牲畜w病)防疫密度分别达到100%,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达到70%以上,牲畜死亡率控制在国标以内。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强化疫情预报预警和控制措施,确保我区不出现重大疫情。一旦发生疫情,及时果断处置,确保不流行、不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配齐乡镇防疫检疫人员,逐步提高村级防疫员和集体兽医待遇,分批配备乡村冷链设施。加大对暴发性、检疫性、迁飞性等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工作力度,及时病虫情报,指导大田防治,确保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支持发展各类植保机防组织,引导开展全程防治承包服务,新发展植保机防组织2个。积极应对农业自然灾害。进一步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协调配合,把握自然灾害变化规律,强化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推广避灾、减灾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救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及时组织抗灾复产,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8、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全面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确保政策到户率达到100%,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的清理、登记、确权、颁证等工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宣传贯彻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建立和完善纠纷仲裁机构,及时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继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抓好村级财务公开,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规范化管理,做到不违规新增集体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行为的专项治理,坚持和完善日常监管制度,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加强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在抓好上述八项重点工作的同时,要全面完成各项综合目标任务。按照林区党委、政府的具体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单位、卫生文明城镇创建,保持区级、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要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切实搞好基层基础工作,解决好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安全责任管理,全面落实大安全观,确保本行业本单位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要重视和支持劳动保障、残联、档案、保密、工会、共青团、妇联、武装等各方面的工作。对这一系列综合工作,务必要做到及时、准确、有序、高效,确保圆满完成。

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抓落实。落实靠人、靠农业局的每个干部。具体来讲:一靠干部综合素质,二靠干部工作作风,三靠严格的管理制度。会不会抓落实,能不能抓落实,是考验农业干部职工政治品质、业务水平、作风能力的试金石。大家一定要再戒浮躁之气,大兴务实之风,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进一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成为今年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一)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服务三农工作能力,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基础。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素质的高低是我们抓落实的基础。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廉洁高效、作风过硬的农业干部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农业局现在的干部一是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再过两三年一大批老同志退休,还有很多工作无人接手,没有形成梯级队伍。二是知识老化,亟需更新。大部分专业人员还是七八十年代在学校学到的一点书本知识,参加工作后,也很少再深造再培训,所掌握的一点专业知识与现在的工作很不适应。似懂非懂,半瓶子水平,高学历、低水平、高职称、弱能力,业务性较强的工作缺乏专业人员。三是专业缺科。水产、土化、法律、食品加工、蔬菜无专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嫁。四是非专业人员过多,有三分之二多一点人员属非专业人员,无法从事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五是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什么是干部,我的理解是:干部是一个舞台,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证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干部是一种工具,有这个身份可以开展工作,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群众、为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干部是一份职业,相对稳定,较为理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干部是一项荣耀,可以正视自己,回报他人,增加自信,增强使命感;干部是一坛老酒,有酒量的人越喝越有味,无酒量的人一喝就醉。农业局的干部,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同志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只想玩乐、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又想待遇好,又不想干事,又想求进步,又不干事,怕苦怕累,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打仗;还有少数个别同志心态不健康,做人不地道。表现在爱炫耀自己,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好高骛远。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下的事他全知。爱当社会组织部长,爱“新闻、奇闻”;有的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当面阿谀奉承、吹牛拍马,背后说长道短,在同事面前说半阴半阳话、说半头子话、说风凉话、说模棱两可的话、说挑拨离间的话、说不负责的话;有的爱搞小团体、不顾大局、不理解、不服从、不主动、不配合、不谦虚。有六种不合格干部,表现在:想事一意孤行,说话盛气凌人,办事独断专行;历史不牢记,现状不分析,后果不负责;意见不收集,建议不采纳,批评不服气;坚持个人观点,死守团体利益,溺爱身边亲信;讲排场爱面子,争虚荣爱赌气,计前嫌爱报复;领导成了下级,同级成了靶子,下属成了奴隶。这些不合格干部还有“四怕”,怕群众来访、怕领导点将、怕下级汇报、怕接触实际。在实际工作中盯不住目标,抓不住重点,扣不住关键,拢不住力量。以上五个方面的干部素质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着力整顿提高,采取“四个一批”办法,即一是积极争取招录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吸收新鲜血液,增添干部活力;二是加大对在职干部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培训力度,每星期五坚持辅导学习;三是向外向上送出去一批干部;四是对年龄较大的自愿退养一批。此外,大家要掌握做人处事,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基本法则。第一,如何看人用人,如何做人做事。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损公肥私是坏人;有德有才是圣人,这种人要尊重;有德无才是君子,这种人要培养;有才无德是小人,这种人要教育;无德无才是愚人,这种人要关爱;大事不糊涂是高人,这种人要依靠;小事皆计较是俗人,这种人要关注。做人的标准是:大家能接受你,有事能用到你,今后能念到你。如何做人,具体来说靠骨气挺直腰杆,靠锐气克难攻坚,靠正气树立形象,靠朝气赢来希望,靠勇气增加力量,靠自信实现理想,靠才气书写华章,靠人气团结兴旺;在带人方面,应用真情感动人,用执着改变人,用待遇吸引人,用诚信留住人,用事业鼓舞人,用前途激励人;在做事方面,政策允许的就干,群众允许的大干,实力允许的快干,将来允许的坚持干。综上所述,做人要像骑自行车一样,身子要正,两眼向前,脚下使劲。要有良好的品德,不能搞歪门邪道。目标要定准,不能左顾右盼。要脚踏实地,扎实有力。做事要像写字一样,眼前有楷模,心中有规则,手中有尺度。做朋友要像跳舞一样,注意节奏,相互照应,有进有退。做上司要像放风筝一样,了解风向,明确要领,有放有收。第二,遇事怎么说。急事慢点说,无事别胡说;大事清楚说,小事幽默说;没有把握的谨慎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自己的事有选择的说,别人的事小心点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以后再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对同志有意见的事诚恳的说;长话要短说,不要抢着说。第三,在平时工作中要思考八个问题及安排工作的一些技巧。即:本单位的人员怎么带活,干部的威信怎么树立,阶段性的工作怎么启动,面临的困难怎么克服,产生的矛盾怎么化解,外面的资源怎么利用,布置的任务怎么完成,农民的实事怎么办理。把大事考虑清楚,把小事考虑仔细。在表态时,注意原则性,考虑灵活性,把握平衡性,照顾特殊性;在制定政策时,依照法规,尊重历史,考虑将来,注意大局;在安排工作时,有目标、有原则、有专班、有措施,事有人干,人有事干,用合格的人干合格的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注意补充,考虑配合;在总结时,想经验的一面,想失败的一面,想值得推广的一面,想有待改进的一面。第四,看品行,塑造自我。讲大局、讲原则、讲服从、讲团结、讲风格、讲感情;不要上今天的班,睡昨天的觉,用明天的钱;不要坐自己的位,用别人的权,贪他人的功;不要干公家的事,谋自己的利,伤同事的心;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反醒自己,少苛求别人;多贡献才智,少兜售消极。对事业有责任心,对人有良心,对困难户有善心;包容他人,宽容弱者,兼容异己。做到虚心地学,用心地想,尽心地做;完善品格、锤炼性格、保护人格;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第五,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方面,应加强八个方面的工作和三个注意。一是讲服从、讲大局、讲团结,提高政治素质;二是干今天、想明天、不忘昨天,理清思路;三是加强学习,注意总结,经常反思,提高综合能力;四是了解静态,观察动态,把握变态,研究工作方法;五是管好家属,管好亲属,管好下属,执行廉政纪律;六是当好班长,当好家长,当好司长,做一名好领导;七是善干事、肯干事、不避事,做一名好干部;八是遵章守纪,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做一名好职员。“三个注意”即注意政策和策略,这是党的生命;注意心态和情绪,这是人的灵魂。自我调整心态平衡,做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纵向比自我安慰,横向比仍需努力。知道有那天,过好每一天。助人为乐,无尚光荣;注意目标和速度,这是成功的关键。

(二)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是抓好落实的关键。抓落实,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摒弃“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作风,摒弃只说不干浮躁作风,摒弃蜻蜒点水浮在面上的作风。坚持沉下去,田间地头作指导,进村入户抓调研搞培训。走出去,赴省进京争项目,要政策。对下抓服务,对上抓争取,对内抓管理。坚持“五实五办”作风。“五实”即: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报实绩、求实效。“五办”,即:实事实办。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联系农业实际,不唯上、不唯书、不攀比、不急功近利;创造性办。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在思路、制度、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全面改革评先奖励办法,实行目标综合考核,提高奖励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强化争先排位,目标管理;马上就办。树立说办就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坚持“过程服从于效率,程序服从于结果”,克服懒散恶习;合力协办。强化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克服本位主义,形成“有事好商量,有事商量办”氛围。班子成员、科室之间、单位之间和谐共事,共谋发展。决策讲民主、讲程序、讲科学,不搞一把手说了算,促进管人管事管权制度化;秉公勤办。廉洁公道,正派办事,不图回报,不吃拿卡要,让群众看到顺眼,听着顺耳,想着顺心。自己安心、领导放心。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务实创新、人争优秀、事争一流的干事氛围。:

(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强化督办是抓好落实的根本保证。今年的各项主要任务已与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这就要求我们各科室、各单位把全年的任务分解到人,落实到月度工作计划。平时抓督办,半年抓补缺,年底抓考核,结硬帐,搞兑现。在平时工作中,严格遵守《农业局工作规则》,严格执行《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目标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层层负责,人人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抓落实能力是我们的手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是我们的目标,农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我们“三农”工作的尺度。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损检测化工行业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石油化工也叫做石油化学工业,它是指化学工业中主要以石油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它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工业“二战”后,石油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原先以诸如煤、农林产品为主的化学产品的生产转变成以天然气为主。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石油化工检测的成长和发展。它们是一路同行的。目前来说,世界工主要能源的提供都差不多来自石油在实际的化工生产领域里,石油化工原料在当今世界也是大显身手,作为制约各个部门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存在。随之而来也是石油化工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一、石油化工检测

石油化工检测是一种符合技术,它将自动化、电子、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逐步将其运用到石油化工领域自动化装备和生产自动化过程中。因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刚刚持续几十年,石油化工检测也是在这几十年里才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石油化工产业就是以一个高危产业的角色来面世的,在实际的石油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爆炸事故或者有毒气体的泄露事故这此事故都会直接威胁生产工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同时遭到损坏的还有生产设备

实际上,安全的检测体系在石油化工产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安全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主要的意思是指通过借助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工程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者将有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安全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query和危险性评价对于危险性的甄别,检测人员需要全面深入地寻找到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拿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稳妥预测比较企业内工人和社会工工人的安全指标,安全值以内则可认为安全。安全值以外,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防止危险的发生。

二、计量检测体系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

1、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企业把向社会提品和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企业的生存越来越与市场、用户、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和成本紧密相连近此年来,石油企业对购进的原材料、设备和设施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而计量工作就是要确保企业能够正确配备、维护和使用这此检测设备,保证计量量值的准确性。它同时要保障引进的物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对各个工序加工的半成品、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测量,确保进入下一道工序的物品都能达标,对于不能达标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由于产品质量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帮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石油企业的新产品在设计、检验和销焦的过程中,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计量来确保质量,只有通过严格的计量检测,企业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计量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头戏。企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优势,采用先进的计量设备,形成自动、快速和连续的测量水平,能够切实有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各种仪器仪表的投入使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调节,能够有效按照工艺参数要求开展生产话动,实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作为石油企业发展进程中,要推行成本“零基管理”模式,采取成本否决,需要依靠准确的计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的准确直接关系到各单位成本和投入产出的结果。石油的生产过程包括勘探、钻井、开采等等,这此过程消耗的无资料、能源量和生产的产品以及辅助产品都要通过数据加以记录并准备描述。

3、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措施

3. 1提高企业全员计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前提。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带头把计量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从上到下统一有序管理,形成稳定的计量管理网络体系领导首先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增强统管企业计量工作的力度。整个企业要把计量看成企业的大事来抓,努力从计量抓起,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帮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把计量工作放入日常工作中去,认真落实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把这些原则和要求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是计量工作切实有效地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建立和完善其具有自身特色的计量运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2培训数量充足的骨干是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必要条件

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应该具有不少于一名的具备专业技术、并能掌握标准要求的领导,由他来组织和制定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工作计划,继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管理层里也需要具有几名能够熟练业务和标准的管理者,通过他们宣传具体的组织标准,组织学习训量检测专业知识企业必须具有一批懂业务、懂标准、有组织能力和熟悉程序的内部质量市核员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定期内市,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体系内的人员进行指导,有效解决体系运行中的实际困难。

3. 3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加强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按照IS010012要求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测量设备包括一般的工作用计量器具,各个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和各类标准物质,也包括辅助设备和进行测量必备的相关资料提高测量设备的保证能力是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目的。从测量设备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计量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管理计量器具上了,而是逐步发展到从产品设计、开发到焦后服务的个过程控制的管理加强计量设备管理,不仅从采购管理、入库发放、登记建账、用前检定、使用周检、封存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需要对测量设备实行《工业企业计量ARC管理》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把计量标准器工艺关键参数检测仪表和产品检验设备等作为管理重点,制定出可行的测量设备操作维护章程,在整个企业进行宣传学习,并发放到所有操作岗位人员手中。

三、化工压力管道的破坏形式

1、腐蚀破坏。腐蚀破坏是指压力管道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引起管壁由厚变薄或材料组织结构改变、机械性能降低,使管道承载能力下降而发生的破坏。腐蚀破坏主要包括:均匀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氢腐蚀和磨损腐蚀等七种形式。

1)均匀腐蚀是管道整个暴露表面上或者是大部分面积上产生程度基本相同的化学或电化学腐蚀,表现为管道、三通、弯头和法兰等的壁厚均匀减薄,是化工管道最常见的腐蚀形式,一般采用测厚检测和目测即可识别。

2)点腐蚀是管道内表面集中在个别小点上深度较大的腐蚀,很容易产生在焊缝热影响区,是最具破坏性和隐藏性的腐蚀形态之一,一般需要通过超声波检测或射线检测进行探测。

3)缝隙腐蚀是由于缝隙溶液的阻碍和渗透形成浓差电池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腐蚀,管道缝隙腐蚀主要产生在焊缝的不连续处或焊接缺陷部位。

4)晶间腐蚀主要产生在不锈钢管道焊缝部位,一般来说产生晶间腐蚀部位仍保持原来金属光泽不易被发现,壁厚的减薄不明显,因此这种缺陷不易通过测厚检测和外观检测来发现,必须采用渗透或超声检测以及抽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试验来发现。

5)应力腐蚀裂纹和断裂是化工压力管道在拉应力和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主要产生于主蒸气管线、旁路管线及含有氯化物介质的奥氏体不锈钢管道的纵、环焊缝及热影响区,并常伴有严重的点蚀及其他腐蚀形式。这种缺陷一般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而且破坏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这类缺陷通常采用射线、超声及表面检测来确定。

6)氢腐蚀是由于氢渗进金属内部而造成金属I生能恶化的现象。氢腐蚀通常产生于低合金钢和高强度不锈钢管道中,引起氢腐蚀的原因除了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外,氢环境是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氢腐蚀趋势更加明显。对于这类缺陷主要以超声和表现检测为主,并应进行含碳量分析、金相分析等,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检测结果。

7)磨损腐蚀是由于腐蚀介质与金属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使腐蚀过程加速的现象。磨损腐蚀通常发生于弯头、三通等流体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以及各类离心机械、阀门、泵、喷嘴等易于引起管内介质高速流动并急剧变化的管道直管段前后。当管道流体中含有固体悬浮物时,特别易引起磨损腐蚀。其腐蚀范围和腐蚀程度可通过测厚检测来确定。

2、韧性破坏

韧性破坏是管道在压力的作用下管壁上产生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因而发生断裂的一种破坏形式。发生韧性破坏的管道,其材料本身的韧性一般是非常好的,而破坏往往是由于超压运行而引起的。压力管道的韧性破坏是在大量的塑性变形后发生的,塑性变形使金属破坏后在应力方向上留存下较大的残余伸长,表现在管道上则是直径增大(或局部鼓胀)和管壁的减薄,周长伸长率可达10%~20%。所以明显的形状改变是韧性破坏的主要特征。

3、脆性破坏

脆性破坏是指管道破坏时没有发生宏观变形,破坏时的管壁应力也远未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有的甚至还低于屈服极限。破坏时断裂速度极快,往往在一瞬间发生,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塑性变形,一般都裂成碎片。该破坏主要是由于管道存在缺陷和材料韧性不足所致。通常在低温状态下,钢的断裂韧性降低,对缺口敏感性增大,这时若存在应力集中产生的裂纹,或焊接缺陷及热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管道脆性破坏。因此在制造中,就应该对低温化工压力管道提出比较高的制造要求,同时使用中更应尽可能进行较彻底的检测,尤其是材料性能方面的检测。

4、冲刷磨损减薄破坏

冲刷磨损减薄破坏是一种塑性破坏,破坏时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断口呈撕裂状且不平齐,一般不产生碎片或仅有少量碎块。避免这类事故的主要方法,一是及时检测发现壁厚已过分减薄而不能保证安全的管道;二是在使用中尽量防止超压运行。

5、疲劳破坏

管道疲劳破坏是材料经长期反复载荷以后而引起的破坏,破坏时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破坏总是经多次反复载荷以后产生,裂纹的形成发展较为缓慢,其根源在于管道系统中疲劳源的产生和存在。通常大型往复式空气压缩机、汽轮机、泵等,由于机械本身的构造、损伤、安装的不平衡,当其开启停止时,其机械传动不平衡引起的机械振动往往会传递给予联接的配管系统,使之产生疲劳裂纹及断裂。

四、化工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方法

目前化工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主要采用RT、UT、MT、PT、ET五种常规检测方法及测厚检测方法等,无损检测规范一般应按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进行。

1、对于管材,主要采用MT、ET、PT方法来检测表面缺陷,也可采用UT方法来检测内部缺陷。

2、对于管道焊缝,主要采用RT、UT、MT和PT等检测方法,其中RT和UT主要用于检测管道焊缝的内部缺陷,MT和PT主要检测管道焊缝的表面缺陷。

3、对于化工压力管线,测厚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方法,由于它比较简单又可以初步判定整条管道的基本情况,因此使用非常广泛。

结束语:

2009年我国第一个化工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诞生弥补了我国化工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空白,在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化工行业压力管道的破坏和无损检测[J].湖北化工,2000(3):45-46.

[2]王志杰,姜德林.压力容器安全技术[J].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3]阎建新.化工压力管道的破坏[J].山西科技,2001(1):47-49.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

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

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

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

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

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省、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2005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

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XX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

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2005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

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

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2005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

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2005—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XX虎山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2005年度国家免检产品、XX名牌产品、XX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XX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XX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2005年XX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XX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XX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

2、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商标。工商部门制订了《我市市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四个一”目标,即:建立一个省级蜂产品商标品牌基地,帮助引导一批企业注册商标,规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商标;培育一批省、XX市著名商标。力争三年内为我市培育出全国驰名商标1件,新培育省著名商标5件、XX市著名商标15件、商标品牌基地1个。围绕这一目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27件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在《XX日报》上展出,展示了我市实施商标品牌战和争创成果;为民营企业主举办了“我市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题报告会”,对全市4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标知识培训。支持企业争创省市著名商标,推荐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XX省著名商标评审,目前已全部通过了预审。进一步健全完善创牌激励机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大力打击商标违法行为,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3起,案值68万元,罚款金额12万元。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05年,财监系统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全力干事,奋发进取,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更多经典尽在

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

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

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

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

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省、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2005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

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XX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

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2005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

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

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2005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

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2005—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XX虎山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2005年度国家免检产品、XX名牌产品、XX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XX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XX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2005年XX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XX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XX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

2、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商标。工商部门制订了《我市市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四个一”目标,即:建立一个省级蜂产品商标品牌基地,帮助引导一批企业注册商标,规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商标;培育一批省、XX市著名商标。力争三年内为我市培育出全国驰名商标1件,新培育省著名商标5件、XX市著名商标15件、商标品牌基地1个。围绕这一目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27件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在《XX日报》上展出,展示了我市实施商标品牌战和争创成果;为民营企业主举办了“我市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题报告会”,对全市4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标知识培训。支持企业争创省市著名商标,推荐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XX省著名商标评审,目前已全部通过了预审。进一步健全完善创牌激励机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大力打击商标违法行为,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3起,案值68万元,罚款金额12万元。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年,财监系统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全力干事,奋发进取,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省、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年度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年*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市*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2、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商标。工商部门制订了《我市市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四个一”目标,即:建立一个省级蜂产品商标品牌基地,帮助引导一批企业注册商标,规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商标;培育一批省、*市著名商标。力争三年内为我市培育出全国驰名商标1件,新培育省著名商标5件、*市著名商标15件、商标品牌基地1个。围绕这一目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27件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在《*日报》上展出,展示了我市实施商标品牌战和争创成果;为民营企业主举办了“我市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题报告会”,对全市4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标知识培训。支持企业争创省市著名商标,推荐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省著名商标评审,目前已全部通过了预审。进一步健全完善创牌激励机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大力打击商标违法行为,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3起,案值68万元,罚款金额12万元。3、积极开展质量帮扶活动。质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市人造板行业质量帮扶活动实施方案》,推出了质量管理免费培训、检测技术配套服务、培育发展名牌产品等七项帮扶内容。通过帮扶服务,4家企业争取到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家细木工板企业提出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取证申请,2家企业产品列入名牌产品培育规划。制订了《关于加强消防器材行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通知》文件,加大对消防器材产品的巡查力度,组织有关专家指导消防器材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计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申报市场准入证照,采用先进科学的计量检验检测设备,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提升我市消防器材产品质量。积极争取组建省级消防器材产品检测中心和林产品检测中心升格为省级检测中心,着手建造“产品质量综合检测大楼”,目前前期相关筹建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做好标准化与计量工作,制订*-*年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规划,其中《无公害板栗》、《无公害猕猴桃》项目分别列入部级和省级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引导企业建立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努力,**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AAA”水平确认评审,成为全省首获此项认证的水泥企业。财监系统*年工作要点*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年工作,对于我市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起好步、开好局,为我市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财监系统的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争先创优精神,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努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发挥民政调谐作用,和谐社会群体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自然规律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弱势群体;老年群体也在不断壮大,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军队行使着保家卫国、保驾护航的职能,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民政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调谐作用,努力提高三类群体在社会中的和谐度。1、救助困难群众。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好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运转协调、资金到位、管理规范、网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进一步健全灾害应急体系。健全部门间应急灾害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灾害管理预案体系;全面加强灾情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灾情的监测、预警、预报水平;灾后恢复重建要纳入规范的项目管理并逐步形成规范的工作体系。二是切实提升低保规范化操作水平。完善乡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机构建设,构建“一口上下”的救助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实现合理、科学救助。努力探索解决低保边缘户生活困难问题。健全社会监督办法,加大低保核查力度,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目标。三是确保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长效发展。妥善解决好经济空壳村的五保老人供养经费负担问题,确保五保供养经费、实物足额筹措,巩固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大力推行民主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敬老院稳定有序运作。大力发展以农副业生产为核心的院办经济,实现以副补院。四是规范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做好医疗救助审批工作,确保医疗救助政策落到实处。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落实救助经费,推动医疗救助长效运转。五是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制订城市生活无着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文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民政实施,区域合作”的工作运行模式。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救助时效。六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建设。创新慈善资金募集方式,广泛整合市内外资源,大力募集慈善基金。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救助活动,充分发挥慈善救助的应急作用。2、关注老年群体。进一步健全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体系。完善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建好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深入推行农村老年人协议养老方法,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完善老年人服务设施,坚持政府倡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投入、市场化管理的路子,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市老年教育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年电大分校和老年公寓要做到设施齐全、活动正常,街道、社区要建好、管好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照料、文化教育和权益维护网络,建好社区老年协会和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按照“3587工程”的要求,深化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健全老年体协和老年文艺团体等群众组织,经常开展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加强老年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力争老年人注册就读率和受教育率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以上。3、深入拥军活动。建立完善抚恤、优待、补助、褒扬相结合的多层次优抚制度和服务体系。根据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机制管理办法,适时调整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费补助标准,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深化安置工作改革,稳妥做好货币化安置工作。继续完善落实退伍安置配套制度,突出抓好退役军人自谋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推荐工作,为其就业创造条件,解决后顾之忧。建成上下协调、运转高效、服务多方位的双拥工作体系,深化军地共建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地支持部队建设,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二、坚持效益公平并重,发挥财税调控作用,和谐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把握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财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依照职能职责,坚持效益与公平并重,科学发挥调控作用,和谐经济社会发展速度。1、坚持依法治税。围绕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国税收入亿元的预期目标,坚持依法征管,做到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一是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对工业园区及部分控制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推行税收会计一级核算,采取强有力措施清理欠税。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征管办法。进一步做好税务公开工作,理顺税收征管秩序。加强纳税户籍管理,严格发票管理。以税收征管的理念抓好社保费的征缴工作,实现税费“同申报、同征管、同稽查”。二是完善税收管理。探索资源税由收购单位(水泥企业)、乡镇实行代扣代缴管理办法。对竹、木材行业实行查账、核定、双定相结合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工作,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和连年亏损企业的管理。三是提高税收稽查水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强化税收稽查,完善《责成自查制度》和《税务稽查约谈制度》,建立《案件特性分析制度》,打击各种抗税欠税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四是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社会化。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规范委托管理,堵塞税收漏洞。2、科学安排支出。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一是保障培植财源支出,做大做强“财政蛋糕”。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支持科技型、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等企业工业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完善落实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结合实际,对相关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六六产业。及时兑现市政府鼓励发展各项财政贴补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二是保障“三农”建设支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业工业化”政策落实、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经济薄弱村办公用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资金的落实,以及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民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后续工作落实。三是保障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加大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投入,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的用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保障、社会公共需求等急需和必需支出上。3、加强财政监管。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按公共财政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不属于政府办理的职能分离出来,减轻财政压力。继续抓好乡镇财政管理,根据乡镇区划调整情况,关注乡镇财政运行状况,适时进行调整完善,支持乡镇做大做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等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以法律、法规、规章为手段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分配,在制度上体现财政管理的公平、公正、透明。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资金使用跟踪检查制度,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三、坚持服务经济职能,发挥金融推进作用,和谐金融地方发展步伐金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血液,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平台,两者必须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金融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充分发挥推进器的作用,地方要加大信用环境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相互促进发展步伐和谐共进。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吸收存款。要加强对各项存款的来源与分流渠道及变化,特别是对资金外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存款的相应对策措施,提高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方向性;对投资性的资金外流,要掌握动向,引导和督促资金回流。要加强金融宣传,增加居民金融知识,改变金融观念,减少现金交易和现金在民间的置留量。要不断推出金融产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存款的吸引力度。要争取上级行信贷支持,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引进异地金融信贷资金。政府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鼓励引资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包装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和各渠道的补助资金,继续组织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引进各方资金。要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政府融资平台。要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促进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增强为企业融资的担保实力。企业要顺应投融资体制变化的趋势,加强经营管理,练好内功,主动扩大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2、优化信贷支持措施。在投向上,要按照优化信贷结构的要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和趋向,保障政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信贷投入,加大“六六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和成长型、科技型、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以及信用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在利率上,要按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三农”信贷资金继续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在运行上,要争取上级行对我市的授信额度,用足用活各项金融政策,积极使用和用好票据融资等金融工具,适度下放基层经营机构自主经营权和审贷权,主动指导企业灵活信贷,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政府要研究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减少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促进金融机构盘活信贷资产,增加信贷可用资金;要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担保规模,增强政府性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要积极打造“信用我市”,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加大对不讲信用的惩戒力度,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社会大环境。要继续加大“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乡(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建设,继续加强“银企、银政、银司”协作,完善和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功能,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杜绝失信、赖帐行为的发生。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货币信贷政策、金融监管和经济金融运行信息,快速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状况,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及时处置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四、坚持整顿规范并举,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和谐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全有序,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坚持整顿和规范并举,加强互相协作,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和谐安全。1、重抓食品安全保障。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监管,严格控制食品生产安全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经过帮扶不能达到要求和标准的企业和业主,指令退出食品行业。明确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内部要设置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周围的环境治理,有效防止食品的环境污染。落实已定的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年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善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规范食品市场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企业层面,成立食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政府层面,巩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顺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管理,提高工作站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开展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社会层面,完善消费者举报、投诉接收系统,保证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监督渠道畅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2、加强市场日常监管。坚持日常整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分段整治和联合整治相结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继续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整规工作的重中之重,食品整治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区域,以街头早点、夜市摊群、路边饮食摊贩、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为重点部位,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药品整治针对薄弱环节、薄弱领域和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全面整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经销网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努力遏制药品价格虚高。抓好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围绕农作物杂交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等重点产品,抓住农资批发市场和农资经销单位,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国家禁用、未经登记(审定)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制度,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重点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打击非法行医、虚假专利评奖和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搞好建筑材料、烟草等其它专项治理。3、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监察网络建设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检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监察力度,严肃查处特种设备的违法制造、安装和使用行为。实施重点监察、现场监察,开展食用菌杀菌“土锅炉”、中小学校微压锅炉、重点化工企业、液化石油气钢瓶超期使用专项整治活动,重点监察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对设备多、情况复杂的单位实施高标准严要求的重点监控,确保特种设备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运行。积极提供设备管理和技术培训服务,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和操作水平。五、坚持品牌兴市战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谐经济发展的量质推力经济发展的推力包括两方面,即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走过初始化阶段,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从重数量的扩张转变到重质量的提升,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题中之义。实现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要牢固树立质量兴市意识,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谐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两者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力量。1、制定完善品牌战略计划。围绕我市“*”计划,结合我市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特色,制定我市“*”品牌战略计划,把对已有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企业进行扶持,对潜在的优势产品和企业进行培育,作为“*”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梯度培育的原则,选准品牌扶持重点,增强政府对品牌产品的选育力度。选育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具有区域经济“优势”的行业,如水泥、变压器、化工、木材、消防器材等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等。二是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如蜂产品、白菇、猕猴桃等农产品。三是突出优势品牌的提升,从已有的品牌中筛选出优势品牌,帮助其升级。同时,对政府重点培育品牌的企业,要指导帮助制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详细计划,加强企业自身创牌的针对性、方向性、操作性。2、加大品牌战略推进力度。要以振兴我市质量为目标,切实把创建品牌作为一项推进企业质量提高、推进产业层次和区域经济提升的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创品牌工作格局。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强企、品牌兴市理念,严厉打击冒牌行为,营造良好的创牌氛围。要专项制定创牌扶持政策,特别对培育品牌的重点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宣传上要给予重点倾斜,加大扶持力度,调动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要把工作重点从名牌产品的认定转到培育品牌、提升品牌上来,认真做好品牌的争创、保护工作。3、认真实施产品质量帮扶。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用先进标准覆盖产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自我声明制度;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产品标准备案、产品标识、标注等相关制度,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经济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相应的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数据开展质量指数分析评价,实行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防范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海关总署

【代码】131

一、主要职责

(一)进出境监管

海关依照《海关法》规定,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进行监管。

(二)征收关税和其他税

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根据法律规定,中国海关除担负征收关税任务外,还负责对进口货物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查缉走私

法律规定,海关是查缉走私的主管部门。中国海关为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和对外贸易秩序,对走私犯罪行为给予坚决打击。我国实行“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的缉私体制,海关在公安、工商等其他执法部门的配合下,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缉私工作,对查获的走私案件统一处理。

(四)编制海关统计

根据《海关法》规定,编制海关统计是中国海关的一项重要业务。海关统计是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负责对进出中国关境的货物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科学、准确地反映对外贸易的运行态势,实施有效的统计监督。海关总署按月向社会我国对外贸易基本统计数据,定期向联合国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报送中国对外贸易的月度和年度统计数据,数据的及时性居世界领先地位。海关定期编辑出版《中国海关统计》月刊和年鉴,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

国家税务总局

【代码】132

一、主要职责

国家税务总局为国务院主管税收工作的直属机构。

国家税务总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税收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实施细则;提出国家税收政策建议并与财政部共同审议上报、制定贯彻落实的措施。

(二)参与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划分,提出完善分税制的建议;研究税负总水平,提出运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建议;制定并监督执行税收业务的规章制度;指导地方税收征管业务。

(三)组织实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征收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税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四)组织实施中央税、共享税、农业税及国家指定的基金(费)的征收管理;编报税收长远规划和年度税收收入计划;对税收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征管和一般性税政问题进行解释;组织办理工商税收减免及农业税特大灾歉减免等具体事项。

(五)开展税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涉外税收的国际谈判,草签和执行有关的协议、协定。

(六)办理进出口商品的税收及出口退税业务。

(七)管理国家税务局系统(以下简称国税系统)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和经费;管理省级国家税务局的正副局长及相应级别的干部,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局长任免提出意见。

(八)负责税务队伍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管理直属院校。

(九)组织税收宣传和理论研究;组织实施注册税务师的管理;规范税务行为。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国家税务总局设12个职能司(局、厅):

(一)办公厅

处理总局机关日常政务,起草和审核有关文件和报告;负责会议组织、秘书事务、文电处理、文书档案、、保密、保卫、调研、政务信息和新闻;制定机关内部规章制度;管理机关财务和房产等行政事务。

(二)政策法规司

负责税政调查研究;组织起草税收法律法规草案和实施细则;研究提出税制改革建议;拟定税收业务的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对税收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承办重大税收案件的审理和行政处罚工作;办理税务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三)流转税管理司

负责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制定具体的征收管理办法;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组织办理有关税收减免中的具体事项。

(四)所得税管理司

负责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制定具体的征收管理办法;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组织办理有关税收减免中的具体事项。

(五)地方税务司(农业税征收管理局)

负责地方各税的税收业务管理,制定具体的征收管理办法;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指导地方税收征管业务;负责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征收管理;组织办理农业税特大灾歉减免中的具体事项。

(六)国际税务司(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

参与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研究提出国际间反避税措施;参加涉外税收的国际谈判,草签和执行有关协议、协定;承办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及外国税务机关的合作与交流业务,管理机关的外事工作;管理海洋石油税收业务。

(七)进出口税收管理司

提出制定进出口税收管理政策、规章和办法的建议与意见;组织实施有关计划,检查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办理出口产品退税审批事项。

(八)征收管理司

组织实施综合性税收征管法规及规章、制度;指导税务登记、申报工作和税收资料的管理;负责税法宣传;管理税收发票和票证。

(九)稽查局

拟定税务稽查制度、办法并组织实施;办理重大税收案件的立案和调查的有关事项并提出审理意见;指导、协调税务系统的稽查工作。

(十)财务管理司

管理国税系统的经费、财务、装备和固定资产;监督执行税务系统财务制度;审核汇编直属单位的财务预,决算;办理各项经费的领拨;组织实施国税系统的内部审计。

(十一)计划统计司

汇总分析全国税收会计、统计信息数据;拟定税收计划和会计、统计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十二)人事司

拟定税务系统的人事管理,管理国税系统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工作;承办省级国家税务局正副局长及相应级别干部的管理工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局长的任免提出意见;负责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组织实施税务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代码】133

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

(一)办公厅(宣传教育司)

协助总局领导组织协调机关工作;承担文电、保密等机关工作;负责和公众举报工作;负责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省际环境污染纠纷情况通报、联络工作;拟定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新闻出版规划;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承办环境保护社会表彰和国际环境奖推选工作。

(二)规划与财务司

拟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环境保护和信息工作,制定有关制度和规范;管理环境信息网络;审核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承办国家补助的环境保护系统项目审核工作;组织编制国家环境状况公报;组织重点城市和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参与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纲要。

(三)政策法规司

拟定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制定行政规章;组织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组织开展对各地方、各部门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

(四)行政体制与人事司

承担总局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组织全国环境保护行政表彰;指导环境保护系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规范化建设。

(五)科技标准司

组织协调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工程;管理环境保护科技成果;制定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承办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备案工作;管理全国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建立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资质认可制度;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六)污染控制司

拟定和组织实施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的污染防治法规和规章;组织实施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污染源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危险废物经营许可、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登记、行政代执行等环境管理制度;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国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规划;承办可用作原料的废物进出口许可工作;监督管理海岸工程、陆源污染、拆船等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七)自然生态保护司

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自然生态保护法规和规章;组织拟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组织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区规划;提出新建的各类部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监督管理部级自然保护区;监督自然资源开发活动中的环境保护;指导和监督矿区复垦、生态破坏恢复整治、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导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

(八)核安全管理司

承担核安全、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拟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参与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工作;对核设施安全和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对核材料的管制和核承压设备实施安全监督;承担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合作协定实施工作。

(九)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

拟定和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规章;承担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和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拟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负责审定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

(十)环境监察局(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拟定和组织实施环境监察、排污收费等政策、法规和规章;指导和协调解决各地方、各部门以及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组织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负责调查处理工作;负责突发性事件的有关环境应急处理工作;负责环境保护行政稽查工作;受理环境事件公众举报;组织开展全国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指导全国环境监察队伍建设。

(十一)国际合作司

参与协调环境保护国际活动;参加环境保护国际条约谈判;管理并组织协调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国内履约活动和对外联系;管理环境保护系统对外经济合作;承办涉外环境污染处理工作和涉外环境保护事务;指导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业务工作;承担与环境保护国际组织联系事务;承担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日常事务。

(十二)机关党委

负责总局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关系。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代码】134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并提出民航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拟定民航法律、法规草案,经批准后监督执行;推进和指导民航行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工作。

(二)编制民航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行业实施宏观管理;负责全行业综合统计和信息化工作。

(三)制定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监督管理民航行业的飞行安全和地面安全;制定航空器飞行事故和事故征候标准,按规定调查处理航空器飞行事故。

(四)制定民用航空飞行标准及管理规章制度,对民用航空器运营人实施运行合格审定和持续监督检查,负责民用航空飞行人员、飞行签派人员的资格管理;审批机场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管理民用航空卫生工作。

(五)制定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负责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适航审查、国籍登记、维修许可审定和维修人员资格管理并持续监督检查。

(六)制定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编制民用航空空域规划,负责民航航路的建设和管理,对民用航空器实施空中交通管理,负责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资格管理;管理民航导航通信、航行情报和航空气象工作。

(七)制定民用机场建设和安全运行标准及规章制度,监督管理机场建设和安全运行;审批机场总体规划,对民用机场实行使用许可管理;实施对民用机场飞行区适用性、环境保护和土地使用的行业管理。

(八)制定民航安全保卫管理标准和规章,管理民航空防安全;监督检查防范和处置劫机、炸机预案,指导和处理非法干扰民航安全的重大事件;管理和指导机场安检、治安及消防救援工作。

(九)制定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政策和规章制度,管理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市场;对民航企业实行经营许可管理;组织协调重要运输任务。

(十)研究并提出民航行业价格政策及经济调节办法,监测民航待业经济效益,管理有关预算资金;审核、报批企业购买和租赁民用飞机的申请;研究并提出民航行业劳动工资政策,管理和指导直属单位劳动工资工作。

(十一)领导民航地区、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局和管理民航直属院校等事业单位;按规定范围管理干部;组织和指导培训教育工作。

(十二)代表国家处理涉外民航事务,负责对外航空谈判、签约并监督实施,维护国家航空权益;参加国际民航组织活动及涉民航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多边活动;处理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民航事务。

(十三)负责民航党群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1.协助总局领导处理日常政务工作。

2.承办总局党委会、局务会、局长办公会和全局性工作会议;承办月安全生产会议的会务工作;负责机关部门重要会议的协调管理工作。

3.负责总局党委和总局领导的秘书工作;承担总局值班室工作,组织协调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4.负责总局的公文处理工作,指导管理局公文工作;管理总局、总局党委和总局领导的印章,办理总局机关各部门和直属单位印章的颁发和缴销;管理党内文件。

5.负责总局领导讲话和重要文件的调研、起草工作。

6.组织办理全国人大、政协有关民航的提案、建议和质询。

7.组织总局新闻工作;负责政务信息工作,负责民航行政机关电子政务工作;归口管理总局展览工作。

8.负责总局机关机要、保密工作,对管理局和直属单位机要、保密工作实施业务领导。

9.管理民航档案,领导民航总局档案馆,指导管理局、直属单位档案工作和行业档案的有关工作。

10.负责总局机关行政管理,督促检查机关办公程序,管理总局机关卫生、绿化等工作。

11.负责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和处理。

12.承担总局对外联系和接待。

13.负责总局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

14.负责总局机关基本建设、房地产管理和住房制度改革。

15.负责管理总局机关后勤服务,领导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和外航服务中心。

16.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规划发展财务司

1.拟定民航行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拟定规划、投资、统计、财会、价格管理的法规、规章,并负责实施。

2.拟定民航行业发展战略,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预测。

3.拟定民航航线网络和运力配置规划,负责购租飞机的有关管理工作。

4.拟定民航机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办理中央投资的建设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审批工作。

5.编制下达中央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并检查监督执行,负责有关融资、外债和招投标管理工作。

6.拟定民航发展的财经政策,组织协调实施。

7.编制民航总局部门预算和决算,检查监督预算的执行;管理政府采购工作。

8.负责国家有关民航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组织实施专项基金的征缴。

9.负责总局直属单位的资产管理,组织实施有关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处置等工作。

10.负责对总局直属单位的财务检查监督工作。

11.负责民航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管理工作,办理出国审批手续

12.负责民航运价和机场、空管等收费管理,负责有关专用发票和有价证券的管理以及行政性收费管理工作。

13.负责民航行业统计和财务信息工作。

14.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运输司

1.拟定国内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市场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规章、标准。

2.负责公共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企业经营许可的管理工作。

3.负责国内航线(包括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之间的航线)经营许可的管理工作。

4.负责国内航线(包括内地与港、澳、台之间航线)定期航班和不定期运输管理工作。

5.组织协调完成重大、特殊、紧急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任务。

6.负责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市场监管有关工作,规范市场秩序。

7.负责航空运输销售的管理工作。

8.协调并监督国际航空运输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国内开展的航空运输服务业务。

9.负责通用航空企业开展境外通用航空业务的审批工作;办理非经营性单位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登记。

10.负责拟定航空客货运输规则、标准,维护航空运输消费者权益,管理消费者投诉工作。

11.拟定危险品航空运输法规、规章和标准。

12.负责民航国防动员工作。

13.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注:2003年12月将“拟定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市场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规章、标准”职责调整为“拟定国内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及市场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规章、标准”;将“拟定危险品航空运输法规、规章和标准”职责划转由飞行标准司承担。

(四)机场司

1.拟定民用机场(包括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下同)建设、管理的规章、技术标准和定额,并监督执行。

2.办理审批、颁发、吊销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证、军民合用机场对民用航空器开放使用批准书和经营许可证,并实施监督。

3.审批民用机场总体规划,审核新建民用机场场址和机场定名,并监督执行。

4.审核、批准中央投资和直属单位民航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初步设计、开工报告,并组织竣工验收;负责民航专业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标投标和质量监督管理,并组织竣工验收。

5.对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应急救援、环境保护和土地使用等实施行业管理。

6.对民用机场专业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实施资质管理。

7.对民用机场专用设备实施安全适用性管理。

8.负责航油市场管理;拟订供油设施建设规范,并监督执行。

9.管理消费者对机场投诉的受理工作,维护消费者权益。

10.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纪委(监察局)

1.监督检查民航总局机关及所属单位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国务院及民航总局决策、命令情况;在《中国共产程》和《行政监察法》规定的范围内,对民航总局党委及其成员和其他领导干部实行监督。

2.协助民航总局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会同有关部门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纪、政纪教育。

3.监督、检查民航总局机关及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

4.督促、协调民航总局机关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民航系统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措施。

5.承担民航总局举报中心工作,受理对检查、监察对象的控告、申诉,调查处理检查、监察对象违纪政纪的案件。负责处理“两案”中的有关问题。

6.负责民航行政执法监察工作,参与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和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

7.负责民航总局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对所属单位纪检、监察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

8.完成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民航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七)航空安全办公室

1.承办民航总局航空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2.负责拟定民航安全工作规划。

3.综合协调管理全行业的飞行安全、空防安全和航空地面安全,组织协调行业的“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4.评估检查民航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保证航空安全的方针、政策、法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命令、指令情况。

5.全面掌握全行业的航空安全情况,定期分析安全形式,提出安全建议,起草安全指令和安全通报。

6.负责拟定事故调查的法规及标准,按规定组织航空事故调查,提出预防事故的建议和措施。

7.负责航空安全评估人员、事故调查员的聘任、考核和培训工作。

8.办理安全奖励和安全责任制奖罚兑现事宜。

9.负责民用航空安全信息工作,对外相关安全信息。

10.组织协调国际民航组织安全审计及有关航空安全方面的事务,开展民用航空安全管理和信息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

11.联系国务院安全主管部门。

12.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人事科教司

1.拟定总局直属单位人事、劳动、教育、科技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负责承办总局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交流、培训、工资、奖惩、退休等工作;负责局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3.负责承办总局机关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任免、培训、交流、工资、奖惩、退休、辞职、辞退等工作;组织民航地区行政机关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负责局管驻外机构人员的选派工作。

4.拟定民航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管理民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机构编制,承办其建立、撤销、变更等审核报批工作。

5.拟定民航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组织开展民航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组织推行民航行业特有工种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并实施监督检查;组织拟定民航行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

6.拟定民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特殊岗位津贴标准;负责总局直属企业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性收入的总量控制工作。

7.拟定民航特有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组织民航主体系列高级职务(资格)的评审工作;负责民航特有专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认证工作;承办总局直属单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管理工作。

8.管理总局直属院校的教育工作,拟定民航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拟订各类学校招生计划,指导民航重点学科、特有专业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9.指导民航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归口管理总局直属单位的出国培训项目的报批工作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民航引进国外智力和公派留学人员的选派工作。

10.研究民航行业重大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科技专项经费和科技合作项目,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学术交流。

11.拟定民航行业信息系统长远规划,组织拟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章和制度,协调信息系统建设,负责计算机应用推广及信息网络安全的监督检查。

12.组织协调、指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干部安置接收工作;承办其它各类人员的调配事宜。

13.负责总局直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和行业科技教育统计工作。

14.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九)飞行标准司

1.拟定民用航空运营人(包括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和在我国运行的外国航空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规章、标准和政策,组织实施运行合格审定和持续监督检查工作,负责航空运营人运行合格证和运行规范的颁发、修改和吊销工作。

2.拟定飞行人员训练机构和民用航空器维修机构合格审定规章、标准、政策,组织实施合格审定和持续监督检查,负责飞行人员训练机构合格证和维修单位许可证的颁发、修改和吊销工作。

3.拟定飞行人员训练设备(包括飞行模拟机、飞行训练器等)的鉴定标准,组织、指导飞行人员训练设备的鉴定工作。

4.拟定民用航空飞行人员、飞行签派员、维修人员执照的颁发标准和管理规章,负责执照的考核、颁发和吊销工作。

5.拟定飞行标准监察员、局方委任代表的业务标准和管理规章,组织业务培训和考试,监督检查其工作。

6.负责民用航空器安全运行状态的审定和持续监督,包括航空器的年检、适航证的再次颁发、适航指令的实施监督、使用困难报告与有关信息的收集、维修方案与可靠性方案的审批、特殊装机设备运行要求的制定与符合性检查等。

7.拟定民用航空器维修政策、规章、标准、程序,负责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适航审定中的飞行标准工作。

8.负责民用航空器重复性、多发性故障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9.会同空管部门拟定民用机场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章,审批机场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

10.监管民用航空卫生、防疫、机场应急医疗救护工作,指导民用航空医学研究工作。

11.拟定民用航空人员(含飞行人员、乘务员、空中交通管制员)体检合格证的颁发标准和管理规章,负责体检合格证的颁发和吊销工作。

12.监管危险品航空运输。

13.参与飞行事故、事故征候有关飞行运行、持续适航和航空医学方面的调查。

14.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注:2003年12月增加“负责主最低设备清单和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的批准”职责;增加“拟定危险品航空运输法规、规章和标准”职责。

(十)公安局

(十一)全国民航工会

1.领导民航工会系统,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搞好工会组织建设,作好协管工会干部工作,开展建设“职工之家”等活动及工会系统的评比活动。

3.围绕总局的中心工作,指导各级工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技术练兵、岗位比武及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并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的管理。

4.推行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搞好企业民航管理,协助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及现代化企业制度。

5.参与制定民航系统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依法维护民航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

6.协助搞好民航系统的劳动合同、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及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参与事故调查及有关机场、设施的检查验收。

7.指导各级工会搞好宣传教育文体工作,协助行政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四有”职工队伍。

8.负责民航系统各大单位工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9.领导女职工委员会,搞好女职工工作,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10.指导各级工会搞好工会财务工作。

11.开展国际民航系统工会组织间的友好交流活动。

12.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二)政策法规司

1.组织协调民航行业发展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组织协调起草并审改政策规定。

2.负责行业立法工作;组织起草行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立改废草案,审改草案。

3.组织指导民航政府机关行政执法,负责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

4.负责民航行业法律研究;提出行业法律工作规划、计划和意见;指导行业的法律工作;负责法律信息收集工作。

5.负责总局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工作。

6.负责国际民航法律事务;组织参加国际民航法律会议,组织研究、谈判、签订和向国家报批国际民航公约、条约及协定;开展对外法律交流。

7.负责总局政策法律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8.负责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民航政府机构的工作。

9.办理民用航空器所有权、抵押权、占有权和优先权的登记以及变更、注销工作。

10.负责民航行业体制改革工作。

11.承办民用航空企业和机场联合、兼并、重组的审批和改制、融资的审核工作,受理民航企业、机场关于不公平竞争行为的投诉,维护民航企业、机场和公众合法权益。

12.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三)国际合作司

1.拟定发展国际民航关系的方针政策。

2.承办政府间对外航空谈判、签订航空运输协定及相关协议事务,并监督实施。

3.落实政府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组织国际航线评审;承办指定航空承运人的有关事宜,办理审批、颁发、吊销航空运输国际航线经营许可;审批中外航空运输企业在我国国际航线上定期和不定期飞行的申请。

4.组织参加国际民航组织和其它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协调、推动有关国际组织的决议、标准、建议和措施的实施。

5.指导驻国际民航组织代表处的工作。

6.归口管理涉台湾、香港、澳门的民航事务,研究、协调和处理涉台、港、澳民用航空重大问题。

7.组织协调总局重要外事活动,承办联系和接待工作。

8.负责民航政府机构和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出国(境)审批、报批及办理证照等工作。

9.归口管理总局直属单位的外事工作。

10.承办外国临时来华人员和常驻人员签证审批工作,承办境外航空企业常驻华机构的审批工作。

11.审批中外航空运输企业间合作协议,审核航空口岸对外开放的申请。

12.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13.注:2003年12月增加:“拟定国际航空运输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规章、标准”职责。

(十四)航空器适航审定司

1.拟定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并监督实施。

2.负责民用航空器(包括发动机、螺旋桨)型号及补充型号的合格审定、认可审查和相应证件管理。

3.负责民用航空器生产许可审定和相应证件管理。

4.负责航空材料、零部件和机载设备适航审定及相应证件管理。

5.负责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注册。

6.颁发适航指令,负责装机设备的工程批准。

7.负责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民用航空器单机飞行手册、主最低设备清单和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的批准,参与审查批准最低设备清单。

8.负责民用航空器加、改装及重大特修方案、超手册修理方案的工程批准工作;负责民用航空器重复性、多发性故障的工程评估。

9.参与民用航空器的事故调查。

10.负责制定民用航空器噪声、发动机排出物的政策和合格审定,管理相应证件。

11.负责民用航空油料及化学产品的适航审定。

12.管理民航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

13.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注:2003年12月将“负责主最低设备清单和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的批准”职责调整为“参与审查批准主最低设备清单和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

(十五)党委办公室(机关党委)

1.组织、指导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督促、检查总局直属单位党组织贯彻总局党委决定、指示和工作部署。

3.负责总局机关、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4.组织、指导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建设,负责办理直属单位党代表大会、党委换届选举的有关工作和党组织的设立、更名、撤销及党内统计、党费收缴管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负责总局机关党员发展工作。

5.负责总局机关、直属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

6.指导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电化教育及民航总局党委党校工作。

7.负责直属单位团代表大会、团委换届选举审批,指导民航行业共青团、青年联合会的工作,组织青年开展内外交流。

8.负责民航总局宣传报道工作;指导民航报社、出版社的业务。

9.负责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出国政审。

10.承办总局党委布置的有关会议;管理党的有关文电;制发所属党团组织印章。

11.负责总局机关并指导直属单位的统战工作。

12.承办上级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六)离退休干部局

1.负责总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局的管理,组织离退休干部阅读、学习文件和参加政治活动。

2.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生活福利、休养和用车等服务工作。

3.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离退休干部的丧葬和善后处理等事宜。

4.负责对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转发和传达有关文件。

5.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代码】135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并拟定广播电视宣传和影视创作的方针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指导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影视创作并协调其题材规划;指导广播电影电视管理体制改革。

(二)研究并起草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制订广播电影电视管理规章和事业的发展规划;监督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卫星电视节目收录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视听节目;负责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进口管理并负责内容审核。

(三)审批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电视剧制作单位的建立和撤销;组织审查在广播电视中播出的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节目的内容和质量;发放和吊销电影摄制、公映许可证和电视剧制作、发行许可证。

(四)管理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工作,制订有关技术政策和标准,指导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适用高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经济政策。

(五)按照国家的统筹规划、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广播电视专用网进行具体规划并管理;制订广播电视专用网的具体政策、规章和技术标准,指导分级建设和开发工作,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受信息产业部委托,编制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规划,指配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功率等技术参数;参与制订国家信息网络的总体规划。

(六)领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对其重大宣传进行协调和检查,统一组织和管理其节目的传输覆盖。

(七)研究制订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外事工作的有关规定;管理并指导广播电影电视对外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八)承办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法规司)

督查、督办总局决定的重要事项,综合协调各司(局)及直属单位的有关工作;负责重要文件的起草和组织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负责文秘、档案、办公自动化、、保密以及机关财务工作;承办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管理法律法规起草和知识产权的有关工作。

(二)总编室

实施对广播电视宣传、影视文艺的管理工作;协助总局局长组织制订广播电视宣传的规划和方案;对“中央三台”重大宣传进行协调和检查;指导地方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研究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改革;指导并协调广播剧、电视剧创作题材规划,组织制订广播剧、电视剧等节目及相关音像制品内容的审查标准;监督管理广播影视节目的评奖活动。该室为总局编委会的办事机构。

(三)电影事业管理局

拟定电影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管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指导并平衡电影题材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组织审查各类影片,发放或吊销影片摄制、公映许可证;承办有关审批电影制片单位和跨地区发行、放映单位的建立与撤销的工作;负责电影技术管理;管理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等国际合作与交流事项;指导电影专项资金的收缴和管理。

(四)社会管理司

拟定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对地方广播电视播出(转播)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承办审批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单位的建立和撤销工作;负责发放和吊销电视剧制作、发行许可证;实施对广播电视节目、卫星电视节目收录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审查引进的境外电视剧、合拍电视剧和需要审查的国产电视剧等节目及进口节目内容。

(五)电视剧管理司

电视剧管理司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电视剧创作和电视剧产业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拟定电视剧创作生产、审查、发行的有关政策、规定和电视剧产业发展规划。

2.指导和协调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工作,跟踪管理电视剧生产制作状况。

3.负责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审查国产电视剧、引进境外电视剧(含动画片)、与境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等节目内容,发放和吊销国产电视剧的发行许可证。

4.宏观调控、指导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

5.负责全国性电视剧评奖的管理工作。

6.完成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人事教育司

管理干部任免、调配、考核奖惩、劳动工资、机构编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培养和培训等工作;承办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的管理工作;管理直属院校教育工作;研究和推进有关人事、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七)计划财务司

编制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并拟定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经济政策;对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管理各项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对基建管理和建设项目进行监督;负责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的统计工作。

(八)科技司

组织拟定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政策和标准,拟定有关管理规章并进行监督检查;组织拟定广播电视网络的具体发展规划,指导广播电视网络的分级建设和开发工作;组织编制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规划,指配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功率等技术参数;指导监测、计量检测工作;管理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承办广播电影电视科技管理和对外科技交流工作。

(九)外事司

承办与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广播电影电视的交流与合作及广播影视国际组织多边活动的有关工作;拟订广播电影电视外事工作的有关规定;承办总局和直属单位人员的出访及境外有关人员的来访等事宜;研究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广播电影电视发展状况。

(十)直属机关党委

领导总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组织和党的工作,领导总局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工作。制订党的建设、纪律检查和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计划并进行部署、检查和管理。

(十一)工会

配合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开展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基层工会引导职工进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助和支持有关方面改善职工福利和生活待遇;承办女工工作;作好特困职工的解困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十二)离退休干部局

制订总局离退休人员工作的管理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组织总局机关离退休人员的党建工作、政治学习、社会活动、医疗保健、生活福利。

国家体育总局

【代码】136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制定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指导和推动体育体制改革,指定体育发展战略,编制体育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区域性体育发展。

(三)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并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

(四)统筹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研究和平衡全国性体育竞赛、竞技运动项目设置与重点布局;

(五)组织开展反兴奋剂工作。

(六)管理体育外事工作,开展国际间和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的体育合作与交流;

(七)组织参加和举办重大国际体育竞赛。

(八)组织体育领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攻关和成果推广。

(九)研究拟定体育产业政策,发展体育市场;制定体育经营活动从业条件和审批程序。

(十)负责全国性体育社团的资格审查。

(十一)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1.协助总局领导协调和处理政务工作和机关日常工作;

2.拟定总局工作部署、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定总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

3.负责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4.负责机关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档案管理、机要保密、安全保卫、信息、工作;

5.承办党组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

6.负责机关行政事务和房屋管理工作;

7.承办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日常工作;

8.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群众体育司

1.研究和拟定群众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

2.研究和拟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并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全民体质监测工作;

4.指导和推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城市体育及其他社会体育的发

5.组织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6.加强对业余训练和各类体育学校的宏观指导,推动其发展;

7.组织实施总局对全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表彰奖励;

8.负责对中国体育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部分的规划、分配和监督;

9.负责对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全民健身专项基金的管理;

10.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竞技体育司

1.研究拟定并检查落实竞技体育发展规划;

2.研究制定全国性体育竞赛制度、竞赛计划,综合平衡运动项目设置、重点项目布局,制定裁判员管理办法;

3.统筹协调国际国内综合性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工作;

4.审批各项目国际运动健将、运动健将和部级裁判员;

5.综合协调国家(集训)队训练管理工作;

6.审核国家(集训)队教练员的配备和运动员的调整工作;

7.负责全国运动会和城市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工作;

8.指导全国性训练基地的建设和使用;

9.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政策法规司

1.调查研究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定体育工作方针、政策;

2.研究体育体制改革,拟定改革方案,推广体育改革与体育事业发展经验;

3.归口管理国家体育总局立法事务,编制体育立法计划,参与重要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工作,审核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草拟的体育法规、规章;

4.负责体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承担国家体育总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其它法律工作;

5.承办全国人大、国务院交给国家体育总局的法律事务,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体育执法检查;

6.管理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参与体育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7.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人事司

1.负责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工作;

2.管理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3.参与研究和拟定总局重大体育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4.拟定教练员专业技术职务设置和运动员、教练员工资、奖惩及有关运动员招收分配、伤残评定等制度;

5.承办全国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业务审查和领导人员的配备、推荐事宜;(六)负责出国人员政审及出国留学人员的派遣;

6.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对外联络司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对外方针、政策及总局关于体育外事工作的决定;

2.管理总局系统的涉外工作,综合平衡总局系统对外体育交流活动;制定总局年度对外体育交流计划并监督实施;

3.研究各国(地区)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体育发展情况,制定体育交流的方针、政策;

4.负责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等国际性体育组织的联络工作;

5.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体育状况;制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体育交往活动的规章制度,拟定和协调体育活动计划;

6.负责总局的公务护照、签证及有关工作;

7.负责中国奥委会的日常工作;

8.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科教司

1.研究拟定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

2.研究、提出体育科技、教育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3.指导全国和直属单位的体育科技工作;组织体育领域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组织重大体育科技成果的审查、鉴定和推广应用;

4.管理总局直属体育院校;

5.组织和指导全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和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

6.组织开展反兴奋剂工作;

7.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宣传司

1.研究体育宣传情况,制定体育宣传工作的计划和方案,提出体育工作的宣传意见。负责体育舆论的引导工作。重大新闻。指导协调体育总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以及省区市体育局的体育宣传工作;

2.指导、监督、管理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体育总局所属单位新闻出版业务工作;

3.负责指导重大竞赛和体育活动的媒体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

4.负责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外宣传工作;

5.指导文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6.负责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7.负责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奥委会(深圳)新闻中心工作;

8.承办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九)机关党委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宣传、理论学习和发展党员工作;

2.执行党的纪律,搞好党内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机关精神文明建设;

4.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的工作;

5.协助党组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6.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工作;

7.承办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和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纪检组、监察局

(十一)离退休干部局

国家统计局

【代码】137

一、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国际合作司)

(二)政策法规司

(三)统计设计管理司

(四)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五)国民经济核算司

(六)工业交通统计司

(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

(八)贸易外经统计司

(九)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十)人事司

(十一)财务基建司

(十二)机关党委

(十三)纪检组、监察局、机关纪委

(十四)离退休干部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代码】138

一、主要职责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

其主要职责有:

(一)研究拟定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并工商行政管理规章。

(二)依法组织管理各类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注册,核定注册单位名称,审定、批准、颁发有关证照并实行监督管理。

(三)依法组织监督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竞争、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等经济违法行为。

(四)依法组织监督市场交易行为,组织监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依法对各类市场经营秩序实施规范管理和监督。

(六)依法组织监管经纪人、经纪机构。

(七)依法组织实施合同行政监管,组织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组织监管拍卖行为,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

(八)依法对广告进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行为。

(九)负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工作,保护商标专用权,组织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加强驰名商标的认证和保护。

(十)依法组织监管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

(十一)领导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

(十二)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二)法规司

(三)公平交易局(打击传销办公室)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五)市场规范管理司

(六)企业注册局

(七)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

(八)广告监管司

(九)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

(十)人事教育司

(十一)外事司

(十二)商标局

(十三)商标评审委员会

(十四)机关党委

(十五)老干办

(十六)纪检组监察局

新闻出版总署

【代码】139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实施著作权法律、法规,制定与著作权行政管理有关的办法;

(二)查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权侵权案件;

(三)指导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

(四)批准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涉外机构,并监督、指导其工作;

(五)管理国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使用;

(六)负责著作权涉外管理工作;

(七)承担国务院交办的其他著作权管理工作。

二、内设机构

国家林业局

【代码】140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的方针、政策,组织起草有关的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二)拟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管理中央级林业资金;监督全国林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三)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组织、指导以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工作;组织、协调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指导国有林场(苗圃)、森林公园及基层林业工作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四)组织、指导森林资源(含经济林、薪炭林、热带林作物、红树林及其他特种用途林)和管理;管理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林区的国有森林资源并向其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组织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和统计;审核并监督森林资源的使用;组织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经国务院批准后,监督执行;监督林木、竹林的凭证采伐与运输;组织、指导林地、林权管理并对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的林地征用、占用进行初审。

(五)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拟定及调整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后;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区划、规划原则的指导下,指导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负责濒危物种进出口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及其产品出口的审批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

(六)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指导全国森林公安工作;组织、指导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检疫;承担武装森林警察办公室的工作。

(七)研究提出林业发展的经济调节意见;监督国有林业资产;审批重点林业建设项目。

(八)指导各类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药用林、竹林、特种用途林)和风景林的培育。

(九)组织指导林业科技、教育和外事工作;指导全国林业队伍的建设。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主要职责:

1.协助局领导组织、协调机关日常工作,监督执行局机关各项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

2.负责国家林业局值班室工作。

3.承办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局办公会议的会务工作。

4.负责局领导的秘书工作。

5.负责重要事项的督办工作。

6.负责林业重要政务信息工作。

7.组织办理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交办的建议和提案。

8.负责局、室发文的审核、送签、校印、监印和发送等文书管理工作。

9.负责局机关来往文电的收发、传递工作。

10.负责局机关的档案管理,指导局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

11.负责直接受理的重要来信来访,督促、协调各司局和有关直属单位的工作。

12.负责局机关的国家安全工作,监督局机关的安全保卫和防火工作,指导在京局直属单位的安全保卫和防火工作。

13.负责局机关的保密管理工作,指导局直属单位的保密工作。

14.负责局机关财务、房管、基建工作;承担局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工作。

15.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植树造林司

主要职责:

1.组织拟定全国造林绿化、迹地更新、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林、林业生态工程、防沙治沙、森林经营、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经济林、林业花卉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规程、标准并监督执行;组织制定上述有关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2.指导全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以及森林经营工作。

3.指导生态公益林(包括防护林、特用林、薪炭林)建设。

4.指导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林工作。

5.指导全国以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组织示范工程建设。

6.指导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竹林)、花卉的建设。指导各类林业(含花卉)基地建设,组织重点项目和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

7.指导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预测预报以及森林植物检疫及其行政执法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部级工程治理项目。

8.指导林木种苗工作和林木种苗基地建设与管理。

9.指导国有场圃、森林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10.负责统筹安排职责范围内生产建设年度任务及布局。

11.领导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森林公园管理总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工作。

12.归口管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的业务工作。

13.指导中国经济林协会、中国花卉协会、林业花卉协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竹产业协会的工作。

14.承担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

15.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森林资源管理司

主要职责:

1.组织、指导全国森林资源(含经济林、薪炭林、热带林作物、红树林及其它特种用途林)管理,拟定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监督执行。

2.组织、指导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负责国家森林资源数据统计、管理和。指导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含作业调查设计)。

3.监督全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检查验收,组织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全国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绩核杳。

4.组织编制和审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采伐限额(含珍贵树木采伐限额),指导全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编制和下达年度森林总采伐量计划和木材生产计划,负责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调整,监督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的执行。

5.负责全国林木(竹)采伐管理工作,指导林木(竹)采伐许可证的管理和发放,监督凭证采伐的执行。

6.监督并审核森林资源使用情况,考核各省(区、市)森林资源质量。指导对全国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审查和监督。

7.监督全国木材运输检查工作,监督木材运输证管理和发放。指导全国木材检查站的管理工作。

8.指导林地、林木(竹)采伐、木材经营(加工)与运输管理的行政执法和行政案件统计分析工作。

9.指导并监督森林、林木、林地依法转让和有偿使用工作。

10.指导全国林地、林权管理,监督全国征用、占用林地和林地开发利用工作,依法承办应由国务院批准的林地征用、占用的审核工作和发放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的林权证工作。

11.负责省际林地林木权属争议的协调工作,承办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指导全国林地林木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

12.承办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林区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归属领导国家林业局派驻重点林业省(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

13.归属领导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

14.指导全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归口领导国家林业局直属调查规划设计院。

15.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它事项。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主要职责:

1.组织拟定全国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湿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监督执行。

2.组织编制和审核全国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湿地保护的发展战略、规划、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营方案(管理规划),并监督执行。

3.组织、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重点工程和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的建设和管理;指导、监督全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植及合理开发和经营利用,指导全国狩猎工作。

4.组织全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监测、统计和建档。

5.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负责组织履行国际《湿地公约》规定的义务;负责提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陆生野生动物禁猎期、禁猎区及其调整意见。

6.组织制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猎捕、野生植物采集计划;审核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口;核定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年度猎捕量限额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产品、国家二级和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限额;审核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除外)出口限额计划;审核国外物种引进计划。

7.组织制定国家禁止、限额出口的珍贵树木的名录,审核珍贵树木出口限额计划,并监督执行。

8.组织评审部级自然保护区并向国务院提出审批建议;审核国家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国家禁猎区和国际狞猎场,并负责指导和监督管理。

9.组织指导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行政执法和行政案件的统计分析。

10.组织指导有关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湿地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协调履行双边协定和《生物多样公约》林业部分的有关工作;组织和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

11.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森林公安局(森林防火办公室)

主要职责:

1.拟定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并监督执行。

2.指导全国森林公安工作,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

3.编制森林公安、森林防火的发展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指导森林公安、森林防火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落实情况,承担装备和森林防火专用物资的申请、购置、调拨工作。

4.指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卫工作,分析、掌握林区社会治安动态。

5.组织、指导全国森林公安机关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和森林防火行政执法工作。

6.协调组织打击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统一行动和专项斗争及专项治理,督促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特大案件。指导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7.指导全国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承担掌握森林公安机构设置、警力配备、警衔审批、领导干部协管、立功授奖工作;组织指导森林公安教育培训、警务督察、宣传工作;掌握和督察民警违法、违纪案件。

8.制定并实施全国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预案,承担国务院交办的扑救特大森林火灾的组织协调工作。

9.承担林火监测、信息网络管理和火灾预测、预报工作,掌握全国火情动态,火灾信息。

10.指导全国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工作及专业队伍建设,实施森林消防监督,指导、协调航空护林工作,承担与周边国家森林防火协定的履约工作。

11.指导、协调武警森林部队森林防火、扑火业务工作。

12.领导森林火灾预报监测信息中心。

13.承担国家林业局检察院法院工作办公室的工作。

14.归口管理东北航空护林中心、西南航空护林总站、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协管长春森林公安培训中心。

15.承办国家林业局、公安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政策法规司

主要职责:

1.组织对重大综合性林业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决策建议。

2.拟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国土绿化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综合性方针、政策。

3.研究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国土绿化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改革措施;组织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工作;联系有关的林业改革试点单位。

4.编制国家林业局机关年度立法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起草重要的综合性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法律、法规草案。审查有关单位报局审议的法规草案。

5.组织办理全国人大、国务院和有关方面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的法律、法规、规章草案的答复工作。办理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上报、和备案工作。

6.组织办理依法由国家林业局解释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解释工作,组织清理、修订、汇编林业法规、规章。

7.拟定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执法及执法监督工作的制度、办法、程序和执法人员的管理规范并组织实施。负责林业执法人员资格论证(培训、考核),管理林业执法证件的发放和使用。

8.掌握林业执法情况,执法和执法监督情况通报;协调执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9.组织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国家林业局林业执法检查的有关工作。

10.拟定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行政复议和应诉规范、程序,指导地方开展林业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组织承办局机关复议案件受理的具体工作。

11.制定并组织实施林业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年度计划。

12.归口管理重大的综合性调研课题和软科学研究课题。

13.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

主要职责:

1.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拟定林业行业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规章和制度,并监督执行。

2.研究提出林业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组织拟定林业中长期计划、林业生态建设各项规划及其它综合性规划;归口管理各司管理各司局编制的专业、专项规划,提出工作部署、编制方案、组织论证、审批、上报或下发,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研究提出林业发展的经济调节意见;组织拟定林业产业政策、重大技术经济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4.牵头组织和制定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建设标准、规范、经济定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并监督执行;负责林业勘察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认证工作。

5.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权限,负责林业建设项目的初审、审批、建设管理、竣工验收和后评估工作。

6.负责编制、上报或下达营、造林年度生产计划。

7.负责筹集林业发展建设资金;拟定林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并编制下达年度投资计划;编制、上报并归口管理机关建设年度计划;归口管理林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研究拟定计划指标体系。

8.负责中央林业财政资金的筹集、运营、管理和政策制定,指导、监督地方林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9.负责财政拨款、专项资金、中央级林业预算外资金、自有筹集、分配、融通、管理和监督。负责林业发展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局及直属事业单位的外汇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的管理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生态工程、有关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监督。

10.归口管理林业、森工、治沙、山区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贷款,管理贴息资金。

11.监督和管理国有林业资产,负责局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负责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工作。

12.负责组织林业财会经济指标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指导、监督全国林业系统的财会工作。

13.负责初审或审批有关资金的决算。

14.指导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木材节约代用工作。

15.研究拟定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指导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工作;承办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16.组织制订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负责筹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资金,负责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初审、审批、建设管理、竣工验收和后评估。承办国家林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日常工作。

17.承办国家林业局对口扶贫、减灾防灾、以工代赈、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对口支援等专项工作。

18.承办国家林业局对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19.归口管理林业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贸易工作;负责木材和林产品进出口审批,负责国外贷款、外商投资项目及国内配套资金的外援项目的前期工作,负责国外贷款、外商投资的争取工作;归口管理对外承包劳务及境外项目的前期工作。

20.组织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法规和制度,研究拟定林业统计报表制度、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负责对林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和监督;归口管理林业统计工作,负责林业统计信息。

21.指导中央财政拨款支出的有关政府采购工作。

22.指导局直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23.承担国家林业局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林业产业办公室日常工作。

24.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科学技术司

主要职责:

1.拟定林业科技发展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林业行业科技体制改革。

2.指导林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及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指导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基层林业科技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3.指导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承办重大林业基础研究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工作,组织实施重大林业高新技术攀登工程和关键技术开发工程,编制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指南,并组织实施指南项目。

4.负责林业科技成果管理,指导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林业实用技术的应用工作,管理林业科技期刊。

5.负责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评审、申报和管理工作。

6.指导林业技术开发实验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

7.组织国外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

8.承担林业技术监督工作,归口管理林业行业标准化、质量、计量工作,监督检查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强制性标准的实施。

9.归口管理林业和知识产权工作。

10.组织协调国外智力引进工作。

11.承办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2.归口管理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林学会工作。

13.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九)国际合作司

主要职责:

1.归口管理局机关和直属单位涉外工作,指导林业系统对外交流与合作事宜。

2.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林业国际合作工作规划,拟定林业涉外工作的规章制度。

3.负责出访和来访团组、人员的审批和报批,组织安排重要的外事活动。

4.负责与外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联系。负责政府间和部门间协定、协议和会议纪要、备忘录等的谈判、签约,归口管理有关协议的执行工作。

5.负责争取外国无偿援助,组织办理援助项目的申请、谈判、签约;检查、指导项目的执行,归口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涉外事宜。配合有关司局和单位做好利用国外贷款工作。

6.负责协调我国政府对外援助的林业项目。

7.办理加入国际组织、公约事宜,组织出席有关重要国际会议。参与有关国际条约的谈判,协调有关国际条约的履约工作。负责审批或报批在我国举办的有关国际会议。

8.归口管理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的林业事务。

9.负责编制局外事经费预算、决算及其管理和使用;负责办理出国人员的护照、签证事宜。

10.指导林业对外宣传工作。

11.领导管理国家林业局林业国际交流中心。

12.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人事教育司

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干部、人事、劳资和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局党组的决议、决定,组织拟定具体的规定、标准等,并监督执行。

2.负责林业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拟定林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局机关、直属单位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3.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指导直属单位干部人事工作,负责局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

4.负责局直属单位高级专家的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指导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负责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工作。

5.指导高中等林业教育工作,负责林科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林科学院、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和教材建设。

6.指导林业行业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局机关公务员和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7.指导局直属院校管理和建设工作,管理和协调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8.负责直属单位劳动工资计划管理;负责局机关、直属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等管理工作。

9.负责局机关、直属单位机构编制、职能配置和人员调配的管理工作;协调、管理社会团体。

10.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1.组织林业系统部级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

12.归口管理国家林业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

13.承办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一)机关党委

主要职责:

1.制定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党的建设工作计划,并组织贯彻落实。

2.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组织党员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本级党组织的决议。

4.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业务和有关知识等。

5.组织开展党性党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形势任务教育等。

6.指导所属党组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监督、检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按照“一岗双责”原则和管事管人管思想相统一的要求,做好本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局党组汇报。

7.加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负责直属机关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督促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按期进行换届改选。

8.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9.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表彰、宣传、学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经验。

10.领导局直属机关纪委开展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按照管理权限,审议、审批违纪党员的处分。

11.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12.贯彻党的统战政策,指导所属党组织做好统战工作。

13.按照规定实施党内监督,向上级党组织和局党组反映有关情况。

14.协助局党组管理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

15.协助局党组指导局党校开展工作。

16.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任务,办理局党组交办的工作事项。

(十二)离退休干部局

主要职责:

1.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根据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待遇分开的原则,拟定国家林业局的具体实施办法。

2.负责组织离退休干部阅读、学习文件、通报情况、走访慰问、参观、参加会议,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林业的重大决策。

3.负责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4.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生活福利和离休干部健康休养、用车等工作。

5.负责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科学文明的文化体育活动。

6.负责国家林业局机关离退休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7.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办理离退休干部的丧葬和善后事宜。

8.指导国家林业局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9.承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代码】141

一、主要职责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

按照国务院授权,将认证认可和标准化行政管理职能,分别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承担。

其主要职责有:

(一).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研究拟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和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监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全国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有关的技术法规工作。

(二).宏观管理和指导全国质量工作,研究拟定提高国家质量水平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组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制度;负责组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依法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统一管理计量工作。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计量制度,组织建立、审批和管理国家计量基准和标准物质,制定计量器具的国家检定系统表、检定规程和计量技术规范,组织量值传递。负责规范和监督商品量的计量行为。

(四).拟定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业务规章制度;负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管理;负责商品普惠制原产地证和一般原产地证的签证管理。

(五).组织实施出入境卫生检疫、传染病监测和卫生监督工作;管理国外疫情的收集、分析、整理,提供信息指导和咨询服务。

(六).组织实施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监督管理;管理国内外重大动植物疫情的收集、分析、整理,提供信息指导和咨询服务;依法负责出入境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

(七).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的安全、卫生、质量监督检验和监督管理;管理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生产、加工单位的卫生注册登记,管理出口企业对外卫生注册工作。

(八).组织实施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和监督管理,监督管理进出口商品鉴定和外商投资财产价值鉴定;管理国家实行进口许可制度的民用商品入境验证工作,审查批准法定检验商品免验和组织办理复验;组织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前期监督和后续管理;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志(标识)、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出口质量许可,并负责监督管理。

(九).依法监督管理质量检验机构;依法审批并监督管理涉外检验、鉴定机构(含中外合资、合作的检验、鉴定机构)。

(十).综合管理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对锅炉、压力容器实施进出口监督检查。

(十一).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管理和指导质量监督检查;负责对国内生产企业实施产品质量监控和强制检验;组织实施国家产品免检制度,管理产品质量仲裁的检验、鉴定;管理纤维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组织依法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

(十二).管理与协调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加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有关的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签署并负责执行有关国际合作协定、协议和议定书,审批与实施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按规定承担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议的实施工作,管理上述协议的通报和咨询工作。

(十三).制定并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科技发展、实验室建设规划,组织重大科研和技术引进;负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统计、信息、宣传、教育、培训及相关专业职业资格管理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提供信息指导和咨询服务。

(十四).垂直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实行业务领导。

(十五).管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十六).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协助总局领导处理机关日常政务。负责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起草和审核重要文件和报告。负责秘书、文电处理、文书档案、值班、督查、、保密、保卫、政务信息及重要会议的组织。制定并组织实施总局机关内部规章制度,指导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承担局新闻工作,管理和组织宣传报道和报刊出版工作。负责机关财务、房产及其他资产的行政管理工作。

(二).法规司

承办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拟定有关规章。承办部门规章的有关事宜。负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协定、协议和议定书草案的法律审核工作。管理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有关的技术法规工作。负责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和普法教育等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对台业务。

(三).质量管理司

组织实施国家关于质量振兴的政策措施。对全国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组织实施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和推进名牌战略的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承办建立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制度的有关事宜。组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并提出整改意见。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计量司

组织实施计量法律、法规,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管理和监督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组织制订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检定规程和计量技术规范。组织全国量值传递,依法监督管理全国计量器具。负责规范市场计量行为,组织计量仲裁检定。规范社会公正计量服务机构。承担有关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具体业务工作。

(五).通关业务司

研究拟定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业务、证书签证、标志标识(标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管理口岸检验检疫业务。编制、汇总出入境检验检疫目录和种类表。管理商品普惠制原产地证和一般原产地证签证工作。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计收费管理和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统计。组织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信息化工作。依法监管从事与检验检疫通关业务有关的社会服务机构。

(六).卫生检疫监管司

研究拟定出入境卫生检疫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出入境卫生检疫、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收集国外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

(七).检验监管司

研究拟定进出口商品检验和监督管理规章、制度、技术措施及进出口商品检验种类表,组织实施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组织实施进口许可制度民用商品入境验证管理。审批法定检验商品的免验,办理复验和监督抽查。组织实施一般包装、危险品包装检验。组织实施和协调运载工具和集装箱检验检疫工作。监督管理进出口商品鉴定和外商投资财产价值鉴定。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涉外检验鉴定机构的审批。

(八).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研究拟定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的规章、制度及进出口食品、化妆品检验检疫目录。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收集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信息,组织实施相关食品卫生风险分析评估和紧急预防措施。管理重大进出口食品卫生质量事故查处和食源性污染源处理工作。

(九).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

管理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拟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目录、有关安全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等环节和进出口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处理特种设备事故并进行统计分析,负责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核准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资格考核工作。

(十).产品质量监督司

组织实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拟定国家重点监督的国内产品目录,并组织实施监督。组织对生产企业实施国内产品质量监控和强制检验。管理和协调产品质量的行业监督、地方监督与专业质量监督。管理质量仲裁的检验、鉴定工作。监督管理部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

(十一).执法督查司(国家质检总局打假办公室)

组织协调依法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有关专项打假活动。组织本系统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违法活动。组织协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案件的查处和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工作。管理、指导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承办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对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

(十二).国际合作司(科技司)

研究拟定国际合作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参加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的活动。负责协调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的实施。组织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的国家通报和咨询工作。管理总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外事工作。组织协调科研、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评审等工作。提出实验室建设规划、计划和科研专项经费、仪器设备专项资金的年度分配计划,并监督执行。

(十三).人事司

拟定和组织实施干部人事、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规划、计划、规章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领导班子,协助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机构的领导班子。承担总局机关、直属单位、挂靠单位及系统干部管理、机构编制、劳动工资、职称管理工作。管理有关职业资格工作。

(十四).计划财务司

上一篇:产品质检员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消毒产品监督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