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时间:2023-02-24 01:10:1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X线;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7-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笔者收集整理该病的X线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正确诊断。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以来在我院经过X线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4岁-68岁,病程半年至15年不等。临床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皮下结节等症状。

2 X线摄影结果

2.1 软组织改变:软组织肿胀32例,以掌指关节、腕关节居多,其中双膝关节肿胀2例,表现为关节脂肪垫受压移位、变形,右肘关节肿胀2例,表现肘部后脂肪垫移位,病程较长者,关节周围软组织位线缩小,以尺骨茎突处明显。

2.2 骨质改变:骨质疏松,出现于近指(趾)关节骨端,掌(跖)骨端40例,整个骨干疏松28例,膝关节、肘关节、颈椎各2例,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规则,皮质中断或呈小锯齿状囊状小透亮区,以距关节较远处较多,以腕关节改变较明显,而在肩关节以肱骨大结节处较表现明显,在膝关节表现为股骨髁间凹、髁间嵴。关节面下囊状透亮区,在关节边缘可见增生性改变,颈椎以上部颈椎改变明显,表现枢椎齿状突毛糙,小关节面钩椎关节毛糙、模糊,在跟骨结节处出现囊状侵蚀。周围骨质不规则破坏:骨质硬化,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1例,位于掌骨远端尺骨茎突呈泡沫状增大6例,皮质增厚2例位于腕骨及跟骨。

2.3 关节改变: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及狭窄、半脱位。关节狭窄24例,以腕关节、掌指关节为多,关节骨性僵直2例,表现为关节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均在腕关节;腕关节半脱位4例,表现在舟月、尺桡关节、桡腕关节间隙增宽,掌指关节半脱位7例,表现为远侧内尺侧脱位。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分四期:Ⅰ期有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本组10例;Ⅱ期出现骨质疏松,软骨及软骨下轻度骨侵蚀或骨破坏,远期受限,肌肉萎缩,本组16例;Ⅲ期表现骨及软骨明显破坏关节变形,肌肉明显萎缩,但关节仍未强直,本组12例;Ⅳ期除具有上述3期改变外,并有关节僵直,本组2例。

3 讨论

本组通过对40例RAX线方面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软组织改变较显著,而远端指间关节改变较少见;当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关节受累严重时,均向尺侧便宜畸形,较有特征,主要由于腕指关节的骨膜炎侵蚀骨质使韧带拉长丝裂所致;骨质疏松是RA重要特点之一,骨质疏松先出现于近端骨端,而骨干中部仍保持正常密度,此点在其它类型的关节炎不多见;腕关节出现骨质改变,间隙改变而踝关节表现正常,掌指关节受累者,跖趾关节未见改变,阎世昌等认为[1]当腕关节受累时,踝关节有保护倾向,腕关节骨质改变相对其它病变部位关节改变明显,我们统计数字显示75%(30/40)RA侵犯关节的多发性,对称性多见,RA累及颈椎,以上颈椎改变明显,特别是环枢关节改变,包括半脱位、骨质疏松、骨侵蚀等。

本病尚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增生性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阴性。②.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尤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时相混淆,下列各点可资鉴别:起病一般急骤,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常同时发生心脏炎;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阴性;水杨酸制剂疗效常迅速而显著。③.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限于单关节或少数关节时应与本病鉴别。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X线检查早期不易区别,若有骨质局限性破坏或有椎旁脓肿阴影,有助诊断。关节腔渗液作结核菌培养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④.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前认为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但是,本病始于骶髂关节,非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阿司匹林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效的药物治疗本病能奏效。

到目前为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缺乏明确的预防措施。以下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一些预防措施: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凡是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就强,很少患病,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2.避免受风、受潮、受寒: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受凉、受潮等病史,提出了这些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3.注意劳逸结合: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过于疲劳,人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发一些疾病。4.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方面,遇事要注意不可过于激动或长期闷闷不乐。要善于节制不良情绪,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心胸开阔,生活愉快,进而使身体健康,要记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5.预防和控制感染:实验研究表明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之一,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阎世昌.类风湿关节炎同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对比(附30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0,14(2):109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MRI;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诊断价值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多彰显为周围性、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性病变。在临床上,该病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降低,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发作特征,若治疗不及时,易引起致残,故强化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该病诊断而言,以往多采用X线平片检查,但具有局限性,而MRI空间分辨率、软组织对比度较高,能反映该病的病理改变过程,在病变发展趋势预测中应用意义重大[1]。为了深入探究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诊断价值,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0例手、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收治的手、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者70例为研究对象,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制定的分类标准[1]与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2009年公布的评分系统[1],50例符合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20例非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均表现为手、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其中男性占有22例,女性有48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在(53.23±2.17)岁之间。

1.2 一般方法

1.2.1 X 射线检查

所有病例均予以数字化摄片检查,以手、腕后前位片为主要拍摄范围,观察掌指关节、腕关节和、骨质发否存现异常,并分析周围软组织与关节间隙改变情况。

1.2.2 MRI成像方法

应用产自意大利的四肢关节专用MRI(E-SCAN 0.2 T型),取仰卧位,扫描序列主要包括冠状位(SE-T1WI TR/TE、TSE-T2WI TR/TE、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TR/TE,矩阵为256,FOV设置为180mm×160mm)、横断位(TSE-T2WI TR/TE,矩阵为512,FOV调整为160mm×150mm)。所有扫描层厚均为3mm,间隔厚度为0.3mm。于增强扫描时,经肘予以0.1mmol/kg造影剂(钆喷酸葡胺),完成后5min左右予以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应用横断位、冠状位SE-T1WI TR/TE。继后,放射科医生分析不同关节的MRI异象,包括血管翳形成、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

1.2.3 生物化学检查方法

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常规检查。30例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均于MRI扫描前后7d内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 结果

2.1 X射线表现

X射线平片提示5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10例骨质疏松,6例关节间隙轻度狭窄,12例关节肿胀,对关节面骨质是否出现遭受侵蚀破坏尚未得出结论。

2.2 MRI表现

5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24例血管翳强化,平扫T1WI上出现低信号,T2WI上出现稍高(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时显现软骨下区(或关节间隙内)伴有不规则软组织信号,详见表1。

表1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MRI征象

MRI征象

特异度(%)

灵敏度(%)

准确度(%)

阴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假阴性(n)

假阳性(n)

血管翳强化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滑膜增厚

70.0

100.0

91.4

100.0

89.3

6

骨与软骨侵蚀

40.0

80.0

68.6

44.4

76.9

10

12

骨髓水肿

20.0

88.0

68.6

40.0

73.3

6

16

肌腱炎

80.0

52.0

60.0

40.0

86.7

24

4

关节腔积液

20.0

96.0

74.3

66.7

75.0

2

16

2.3 生物化学检查结果

血沉增快1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16例,C反应蛋白升高14例,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呈阴性。30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者中,16例呈增高阳性。

3 讨论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多,滑膜增厚并显现充血水肿等均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病理改变表现,其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而实验室检查RF、ESR、ASO等指标特异度、灵敏度均不高,早期RA在X 射线片上显示的征象并非全部属于RA特征性改变,故其推广范围受限。据有关研究资料证实,MRI已成为了滑膜成像的一项有效标准,通常难以显示正常滑膜,而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滑膜处于增厚状态,故MRI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多提示T2WI高信号、T1WI中等信号,增强后强化[2]。滑膜增生组织富含血管翳(轻微血管过多血管翳、纤维性血管翳、血管过多血管翳),MRI信号、强化程度与其内部纤维化程度及血管化程度相关,血管丰富程度与T1WI信号呈正相关。本文研究发现,5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翳强化与滑膜增厚,多与早期血管翳内部丰富的血管有关。经是否存在血管翳强化倾向,可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进行判断;通过血管翳含量可对滑膜炎症程度进行判别。

在鉴别诊断上,与骨关节病比较,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厚度明显较高,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中,滑膜增厚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较高,提示血管翳强化、滑膜增厚属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征象。诸多研究提示,骨髓水肿与骨侵蚀具有相关性,对骨质破坏具有预示作用[3]。骨髓水肿虽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征象,但特异度缺乏,于肿瘤、创伤等中均可诱发骨水肿。

综上所述,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雁.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及腕关节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

[2]张志田,闻建民,陈瑶,等.腕关节动态MRI增强在早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4(10):1628-163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滑模血管翼;骨侵蚀(boneerosion);x线片;骶髂关节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本院收治的122例RA和AS患者的影像表现。在本院利用神经松解术治疗前均做X线检查。

1.2 检查方法 均摄取双手、双足、双踝、双膝、颈部、骨盆及脊柱x线平片。

1.3 分期 按下列分期标准对骶髂关节炎进行分期[1],I期:正常或可疑骶髂关节炎;II期:骶髂关节边缘模糊、略有硬化和微小侵蚀病变,关节间隙轻度狭窄;III期:骶髂关节两侧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不清,有侵蚀病变伴关节间隙消失;IV期关节完全融合呈强直状态伴有或无残存的骨硬化。RA分期如下:I期:早期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可见骨质疏松的X线征像;II期(中期):骨质疏松的x线征象,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邻近肌肉萎缩。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III期:严重期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的x线证据。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或过度伸展,无纤维或骨性强直,广泛的肌肉萎缩,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纤维骨性强直,III期标准的各条。

2 结果

如表1、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免疫性疾病。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的滑膜,从而引起关节软骨、周围韧带及骨质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同时,RA也可侵蚀关节外的其他器官、组织,如心、肺、肾、动脉、神经、眼等,引起相应改变。1800年,Beavai对RA的描述被认为是人类首次对RA进行的较全面的描述。RA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它所表现的炎性反应和组织破坏代表了关节局部免疫反应的过程[1]。任何一个滑膜关节都会受侵犯,尤其腕部及手与脚的小关节,但很少侵犯末端指骨间关节。发现广泛的侵蚀性关节病(erosive arthropathy)几乎可以诊断为RA[2]。早期指间关节骨端骨质疏松,软组织呈轻度梭形;进而骨端关节面下方骨侵蚀,局部骨皮质弧条状缺损及小囊状骨吸收区,即滑膜血管翼侵蚀所致,严重者关节软骨破坏致关节间隙狭窄甚或消失,晚期关节半脱位致关节畸形。也有发生在大关节者且多不对称,一例儿童RA早期表现单侧腕关节桡侧的软组织肿胀,进而发展致大小多角骨及头状骨的吸收、疏松、变形。AS曾称为中心型或类风湿脊柱炎,但近年来研究认为无论从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素质、免疫反应、病理变化诸方面,本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所不同,固本病应视为有别于类风湿的一种独立疾病。AS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炎,关节轮廓模糊、浓淡不均,边缘呈锯齿状,参差不齐,关节间隙狭窄甚或完全融合消失;脊柱以增生变化明显,非特异性滑膜炎渗出较轻。小关节囊及椎旁韧带骨化钙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严重者生理前突变直甚或消失。 鉴别诊断:①AS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及男性多发,而RA遗传性不及前者及好发于女性;AS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最初发生于骶髂关节炎,脊柱增生变化呈竹节状不同于RA的表现。RA则主要侵犯外周小关节;AS与HLAB27(人白细胞抗原)相关,RF多阴性,而RA化验室检查RF部分阳性而HLAB27阴性。AS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腱韧带附着处炎症,RA则为炎性滑膜炎;②RA骨侵蚀主要与伴有骨性关节炎的骨变化区别。骨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双手的远端指间关节,常伴有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4]。Heberden结节即手指远节指间关节内侧或外侧出现骨性膨大,典型的表现为边缘刺状增生;Bouchard结节即近端指间关节边缘骨性增生。骨性关节炎可伴关节间隙狭窄、硬化及关节面中央部侵蚀,但不伴骨质疏松。RA则主要累及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并以边缘性关节面下方骨缺损病变为主且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软组织梭形肿胀[3]。

参 考 文 献

[1] 戴戎.现代关节外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

[2] Peter Armstrong.(邱邱健泰等译).影像诊断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3] x线诊断基本功.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放大及边缘增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R逐步取代普通X线机,其提供的快捷清晰的图像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平片不能显示的细微的骨质结构显示清晰,从而显著提高了放射科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2月200例临床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腕关节DR片,其中女178例,男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为四肢小关节痛伴晨僵。

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德国IMIX-2000型数字摄影装置,柯达8150激光相机,所有DR片均在计算机上应用放大及边缘增强软件。

结 果

放大及边缘增强与平片对同一部位骨质改变正确诊断对比,200例患者中60例平片未发现骨质侵蚀破坏,而放大像发现15例,放大及边缘增强发现25例,发现率为40%,其中见有明显细微的骨质疏松,软骨侵蚀破坏的有15例,10例为无明显骨质改变仅表现为指间关节周围滑膜囊增厚,部分有钙化。放大利于观察指间关节细微的骨质疏松,软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有无变窄,边缘增强后使骨皮质与软组织的界限显示更清晰,骨小梁的走行、分布更逼真,关节软组织有无增厚及钙化更能清晰显示,显著提高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现率及诊断准确率。

讨 论

DR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全新数字化成像技术,数字探测器取代了传统X线设备,对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边缘增强处理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特别是早期病灶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局部放大及边缘增强使骨小梁细微的骨质破坏显示更清晰,关节软组织的结构变化得到了清晰的显示,有利于区分细微的结构和边界组织,尤其对于四肢小关节的关节结构及骨质改变有其独到之处,对我们放射科医生早期发现骨质改变带来极大的帮助,DR局部放大及边缘增强对骨皮质、骨小梁等微细结构显示比平片更加清晰细致,由软组织到骨骼都能全程显示[2],所以不仅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骨骼系统其他疾病如肿瘤、感染、结核、退变等所引起的细小骨质改变我们都可以采用放大及边缘增强来进行早期病变的分析诊断。

参考文献

1 徐艳丽,谭剑.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4).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检测

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累及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RF的阳性率为60%~80%[2],但其特异性比较差,在许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在正常的老年人中RF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这样大大地限制了RF对RA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4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的RA诊断分类标准。男48例,女86例,年龄29~62岁,平均46.7岁。非RA患者组37例,男l4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2岁。正常对照组选自来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排除自身免疫病,男13例,女17例,平均42.0岁。

1.2方法 抗CCP抗体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测定,试剂由罗氏公司提供,仪器为罗氏E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结果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3.0软件分析,组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抗CCP抗体与RF在不同组别的均值水平,见表1。

RA组抗CCP抗体和RF水平均显著高于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P

2.2抗CCP抗体与RF在RA及其他组别间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见表2。

抗CCP抗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RF,两者联合检测时,二项或单项阳性的阳性率为82.8%,显著高于单项检测,但特异性降低(82.1%),二项同时阳性的阳性率虽然为61.2%,但特异性达到98.5%。

2.3抗CCP抗体与RF在RA不同发病期的检出阳性率,见表3。

在早期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率与RF的阳性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RA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对RA的患者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是RF,但特异性较低。RF是抗球蛋白抗体,在RA中的阳性率为60%~80%,由于B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RF都有可能阳性,故RF对RA是一个敏感但不是很特异的指标[3]。抗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是以IgG型为主的抗体。采用环瓜氨酸肽为抗原基质用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明显提 高[4]。

在RA的不同发病期,抗CCP抗体和RF的阳性率有所不同。早期RA和侵蚀性骨破坏RA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RF的阳性率(P

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对RA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娟,郑卫东.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26-627.

[2]赵超,王雪.类风湿因子定量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345.

[3]吴定昌,肖婷,黄超林,等.血清RF和抗CCP抗体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34-1436.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沉;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致残性,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即可出现软骨和骨的侵蚀性病变,造成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发展成为关节畸形、强直,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1]。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2]。目前主要的诊断依据是靠临床表现、X线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由于该病进展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以血清学检查为主,所以检查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传统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不利于早期诊断[4]。近年研究发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如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角蛋白抗体(AKA)等对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5]。本研究通过检测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和抗角蛋白抗体(AKA),探讨四者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RA组)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其他自免组)。RA组100例,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6],其中男21例,女79例,年龄23~87岁,平均55岁;其他自身免疫组70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5例,痛风14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7例,其他免疫性疾病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内国际相应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平均50岁。

1.2 方法 RF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20 U/mL为阳性;抗CCP抗体用ELISA法(德国欧盟),>15 U/mL为阳性;AK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德国欧盟),以角质层出现线状、板层状的典型荧光染色为阳性。ESR用自动血沉仪(北京普力生LBY-XC48型)检测,>20 mm/h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四格表计算三种抗体单独或联合检测对RA的各项诊断效能,采用 字2检验比较其差异性。P

2 结果

2.1 两组ESR、RF、抗CCP及AKA结果分析 RA组的ESR、RF、抗CCP抗体及AKA明显高于自免组,见表1。

表1 两组ESR、RF、抗CCP及AKA检测结果

组别 ESR

(mm/h) RF

(U/mL) 抗CCP

(U/mL) AKA(%)

RA组(n=100) 47.49±31.66 32.30±9.27 21.03±3.98 55.00

其他自免组(n=70) 22.60±19.27 9.70±4.20 8.57±2.17 33.97

P值

2.2 单独检测ESR、RF、抗CCP及AKA对RA的诊断效能 RA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ESR>RF>抗CCP>AKA,特异性为抗CCP>AKA>RF>ESR,阳性预测值依次为抗CCP>AKA>RF>ESR,阴性预测值依次为ESR>RF>抗CCP>AKA,见表2。

表2 ESR、RF、抗CCP及AKA单项检测效能比较 %

检测指标 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RF 70.0 80.0 83.7 66.7

抗CCP 47.0 94.3 92.1 55.6

AKA 41.0 92.8 89.1 52.4

ESR 75.0 74.3 80.6 67.5

2.3 ESR、RF、抗CCP和AKA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效能评价 100例RA患者中RF和抗CCP联合检测均阳性40例(40%),RF和AKA联合检测均阳性38例(38%),三项指标均阳性27例(27%);其他自免组RF和AKA同时阳性,RF和抗CCP同时阳性,ESR、抗CCP和AKA三项同时阳性各1例,ESR、RF、抗CCP和AKA3项联合检测无阳性。两种以上抗体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下降,特异性却升高,见表3。

表3 ESR、RF、抗CCP及AKA不同方式联合检测效能比较 %

组别 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RF+抗CCP 40.0 98.6 97.6 48.1

RF+AKA 38.0 98.6 97.4 52.7

ESR+抗CCP+AKA 27.0 98.6 96.4 48.6

ESR+RF+抗CCP+AKA 25.0 100 100 48.3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性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经及时诊治可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改变,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止关节畸形的重要环节[7]。随着人们对RA认识的不断深入,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RA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所以对RA的早期干预,尽早阻断疾病进程是减轻RA损害的最主要方法[8-9]。RF是抗人或动物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的抗体,实质是IgG与IgG的免疫复合物,并不具备诊断的特异性,RF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老年人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甚至正常人也会出现阳性[10],限制了RF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抗CCP抗体又称为抗角蛋白抗体[11],是含瓜氨酸氨基酸残基的蛋白,为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主要为IgG类抗体,由RA患者的骨膜产生,抗CCP抗体是近年来发现RA具有特异性的抗体[12]。本研究显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特异性高达94.3%,但敏感性较低,仅为47.0%。AKA是1979年Young等发现并命名的,其主要成分为IgG,它可与食管上皮角质层发生反应,以大鼠食管组织冰冻切片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可在RA早期检出,但它因为敏感性低只能作为RA的辅助指标[13]。有研究发现关节炎轻微而AKA阳性的“健康人”几乎均可发展为典型的RA[14]。ESR在炎症性疾病、各种胶原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血液病等疾病时均可增加,和RF、抗CCP抗体和AKA联合[15],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从表1可见,RA组ESR、RF、抗CCP和AKA测定值均高于其他自免组;从表2可见,单独检测ESR、RF、抗CCP和AKA的敏感性分别为75.0%、70.0%、47.0%和41.0%;特异性分别为74.3%、80.0%、94.3%和92.8%,与国内外报道相近,阳性预测值依次为抗CCP>AKA>RF>ESR,以抗CCP为最佳;阴性预测值依次为ESR>RF>抗CCP>AKA,以ESR为最佳,说明抗CCP和AKA结合RF、ESR对RA具有较好的实验室诊断意义。从表3可见,两种以上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降低,但特异性却升高,ESR、RF、抗CCP及AKA联合检测特异性可高达100%,笔者认为ESR、RF、抗CCP及AKA联合检测对不完全符合分类诊断标准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结果提示:ESR、RF、抗CCP及AKA可作为RA的实验室指标,每种指标各有其优点,可互为补充,任一项指标单独检测对RA的诊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同时保证较满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临床医学上,根据流行病学的原理,对一个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需要对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减小敏感性和特异性重叠区,尽最大限度避免临床误诊、漏诊的现象发生。由此可得,需要对抗CCP抗体的综合指标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进一步RA的诊断效果,使其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究其原因,首先,RF虽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比较低,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其次,AKA的诊断特异性虽然比RF的诊断特异性高,但由于当前临床技术的限制,在获得和保存抗体底物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使得实验结果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造成实验结果判断缺乏一定标准化,最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出现一定困难。而将ESR、RF、抗CCP和AKA联合进行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特异性得到升高甚至高达100%。如果ESR、RF、抗CCP和AKA将任意两种或者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单独检测理想。但考虑到诊断实验指标要将诊断阳性标准定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位置,ESR、RF、抗CCP和AKA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的诊断价值,这一点和国内外大多数检测结果类似。

目前,医学界对于各类抗体和患者病情活动度相关性有看法不一,有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对预测RA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还有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在活动期较非活动期有明显升高现象,且和ESR有一定的平行关系。造成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是,首先,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的缘故,不少研究主要以某个横截面进行研究。其次,入选的病例存在差异,如果病程较长,那么RA的病情活动指标以及抗CCP抗体均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如果ESR、RF、抗CCP及AKA同时阳性基本可诊断为RA,联合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和尽早治疗,改善预后均有较高价值。

总之,联合检测ESR、RF、抗CCP抗体和AKA可以弥补单项指标诊断早期RA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以早期诊断,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延缓关节破坏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漏诊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列英.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J]. 中华检验学杂志,2003,4(12):632-633.

[2] Bukhari M,Harrosiont B,Lunt,et al.Time to first occurrence of eroaions in inflammatory polyarthritis:results from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study[J].Arthritis Rheum,2001,44(6):1248-1253.

[3]杜永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83-84.

[4] 崔玉豕、李季青,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82-483.

[5] 张蜀兰,李永哲,佟大伟.抗丝集蛋白抗体谱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5,6(3):177-179.

[6] 王峰.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5):387-391.

[7] 林国聪.抗-CCP与RF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82-83.

[8]冯佩青,张龙歌.AKA、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29-30.

[9]李雪飞,武加标,任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30-31.

[10] 李鸿斌,李小峰,甘晓丹,等.抗核周因子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24):20-24.

[11]贺赞静.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84-85.

[12]艾脉兴,曾小峰.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新认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15):195-197.

[13]陈静,林寿榕,王文华,等.抗CCP抗体、AKA、RF联合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1):972-975.

[14] 曾庆娣,陈兴国,刘春燕,等.RF、AKA、CCP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1):94-95.

[15]裴春红,赵春生.多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92-93.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应用效果

RA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也是一种骨关节炎症, 其发病特点有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关节受累的情况,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关节畸形, 功能受损等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类风湿因子(RF)自身抗体是最早应用于RA的临床诊断方法, 其阳性率高达50%~90%, 但在早期患者中较低, 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近年来, 对RA检测比较有效的抗体项目逐年增多, 有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等, 这几种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2000年国外学者在患者体内检测到了抗CCP抗体[1], 其检测的方法简便、准确, 对于RA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早期RA是一种前景的诊断指标。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 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防止运动功能丧失和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和RF水平在R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临床确诊的RA患者120例, 其中男69例, 女5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的RA诊断标准;年龄20~87岁, 平均年龄(44.6±4.1)岁, 这些患者都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性感染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 非RA患者87例,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 干燥综合征21例, 其他27例, 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43.7±3.9)岁;健康对照组为体检健康合格者270例, 其中男179例, 女91例, 平均年龄(43.3±3.9)岁, 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与RA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于清晨空腹用含有分离胶的采血管采集RA组、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4 ml , 分离出血清, 采用罗氏cobas 电化学发光仪测定抗CCP抗体, 以抗CCP抗体>17 U/ml定为阳性;贝克曼库尔特IMMAGE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RF, 以RF>30 U/ml定为阳性。对抗CCP抗体阳性而RF阴性的患者进行0.5~1年的追踪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RA组血清RF含量为(498.6±200.5)U/ml, 显著高于非RA组(123.1±67.6)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等不同程度的关节受累的情况, 这不仅可造成患者机体舒适度下降和运动功能较差, 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关节周围的多个系统器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早诊断治疗, 对防止运动功能丧失和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F是针对l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 其中l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查, 在RA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但在早期患者中阳性率较低。近年来, 与RA抗体检测的几种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瓜氨酸残基是一种RA特异的识别表位的必需成分, 是 RA血清抗中间丝蛋白相关抗体识别的主要抗原决定簇。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 抗CCP抗体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尤其是在两者均为阳性的情况下, 其检测的特异性可达100%, 这在临床上给医生诊断RA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

参考文献

[1] 蔡辉, 姚茹冰, 郭郡洁.新编风湿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5-289.

[2] Bizzaro N, Mazzanti G, Tonutti E,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anticitrulline antibody assa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 Chem, 2001(47):1089-1093.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抗CCP抗体;RF;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1,2],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骨关节破坏,我国RA的发病率为0.32%~0.36%[3],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4,5]。实验室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6],本研究通过对137例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2011年8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7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修订的RA患者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91例,年龄18~75岁。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145例为非RA组,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75例,干燥综合征23例,强直性脊柱炎3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0例,皮肌炎5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7例,女98例,年龄16~7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抗CCP抗体的检测 采用德国欧盟医学实验诊断公司的抗CCP抗体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5RU/ml为阳性。

1.2.2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试剂由上海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提供,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上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定量检测IgM类RF,结果> 35U/ml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由表1得知在RA组中,血清RF阳性率81.75%大于抗CCP抗体阳性率71.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由表1得知在非RA组中,血清抗CCP抗体阴性率94.48%大于RF阴性率73.10%(见表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由表2得知在RA组中,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1.24%,高于RF的敏感性81.75%(P

3 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容易发生致残或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的改变和血清学指标,但疾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X线的改变不明显,因而血清学诊断在RA的早期诊断中越来越重要。

RF是以变性IgG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IgM、IgA、IgG、IgD、IgE五型,其中I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测[7]。RF是诊断RA的常用检测指标,其敏感度高,本研究中RA组中RF阳性率高达81.75%,但其特异度相对较低,不仅出现在RA以外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感染,肿瘤等患者,甚至部分正常人中也可呈现阳性反应[8]。

2000年Schellekens等[9]首次合成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CCP,建立了ELISA法检测RA患者中的抗CCP抗体,该抗体在RA检测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对137例RA患者和145例非RA患者血清学检测发现,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性为94.48%, RF对RA的特异性为73.1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就有效的解决了RF对RA 诊断特异性低的缺点。抗CCP抗体的敏感度为71.53%,低于RF的敏感度(81.75%),而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后敏感度为91.24%,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结果,这一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保证抗CCP抗体高特异性的同时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R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传海.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3):433-434.

[2]吴瑛,曹学金,薛景贤.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诊疗误区及其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49-1350.

[3]崔琢,李季青.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82-483.

[4]葛文亮. 抗CCP抗体和RF联检在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2):131-133.

[5]罗德梅,赵春梅,张朝霞,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新疆医学大学学报,2009,32(12):1732-1734.

[6]陈娟,郑卫东.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26-627.

[7]吴定昌,肖婷,黄超林. 血清RF和抗CCP抗体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34-1436.

[8]易明忠,张济,余海. 抗CCP抗体、抗Sa抗体、RF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12-1214.

[9]Schellekens GA,Visser H,De Jong BA,et al. 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2000,43(1):155-163.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13

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慢性关节炎症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畸率, 疾病主要引起软骨及骨组织破坏, 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往往已发生关节变形, 因而早期诊断对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显示, RF、抗CCP、GPI等多种自身抗体与RA的诊断密切相关[1]。本文对RA患者血清RF、抗CCP、GPI进行检测, 并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结果比较, 以观察三项指标在RA诊断中的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6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RA患者150例(RA组), 其中, 男57例, 女93例, 年龄18~64岁,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选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0例为非RA组, 男31例, 女59例, 年龄17~66岁,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9例, 强直性脊柱炎5例, 骨关节炎24例, 干燥综合症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空腹脉血5 ml, 分离血清。RF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抗CCP和GP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RF>15 IU/mI, 抗CCP抗体>25 U/mL, GPI>0.25 μg/mL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三种指标阳性率比较 在RF组中, RF、抗CCP和GPI的阳性率均高于非RA组(P

2. 2 三种指标灵敏度和特异性 RF、抗CCP和GPI联检RA的灵敏度较单项检测高, 为87.33%;但特异性较单项检测低, 为70.00%。见表2。

3 讨论

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多发于35~50岁女性, 在我国其发病率约为0.41%, 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 并最终破坏骨关节, 患者如诊断、治疗不及时, 可引起关节畸形和不可逆功能障碍。在患者发病过程中, 多伴有B细胞、T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介质、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释放。研究显示, RA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遗传易感、细菌或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2]。

目前R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指标等, RF是RA临床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为抗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抗体, 机体内变性IgG可与RF结合成免疫复合物, 进而活化补体, 在炎性黏附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致机体组织炎性损伤, 引起血管炎和骨关节炎[3]。RF诊断灵敏度约为60%~80%, 且特异性较低, 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均可使其血清RF水平升高。GPI抗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液的免疫活性酶, 尤其在关节腔内浓度较高, 研究显示, GPI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自身抗原, 在RA患者的关节液和血清中GPI浓度升高, 而在皮肤、子宫内膜、心包及结缔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其表达无异常, 表明抗GPI抗体可能参与RA滑膜病变过程, GPI可作为RA诊断的免疫标记物[2]。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为一种RA患者自身抗体中抗角蛋白抗体谱成员, 且CCP是可经人工合成的较为理想的抗原底物, 其具有稳定性强、纯度高及不与其他血清成分发生交叉反应等特点, 抗CCP抗体检测因其较高的特异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临床患者疾病的诊断[2]。本文结果显示, 在RF组中, RF、抗CCP和GPI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P

综上所述, RF、抗CCP和GPI诊断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三项联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并对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判定具有指导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海, 吴久鸿, 向卓, 等.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4, 20(11):1375-1378.

[2] 韩日成, 张家明, 冼观秀, 等.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5):43-46.

[3] 胡凯, 袁光勇, 邓文, 等. 自身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价.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1):108-111.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检验;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高度致残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软骨吸收、骨质破坏和骨纤维化。我国患病率为0.32%~0.36%,发病率为2/万~4/万[1]。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RA的诊断水平,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从检验科医生的角度,探讨RA诊断的检测指标,以期临床医生尽早诊断RA。

1 RA的检测指标

1.1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临床上最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

1.2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是RA自身抗体经典检测项目,此外还有抗核抗体(ANA)、抗Sa抗体、抗核周因子(APF)、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RA33 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抗体等[2-5]。抗CCP抗体在RA发病早期高表达的机制还不清楚,但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时机,尤其是对血清RF阴性和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价值。

1.3外周血细胞因子和血清护骨因子 RA所涉及的细胞因子极为广泛。在 RA不同时期病理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因子不尽相同。近年来认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促炎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 RA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但以下观点已获得认同:细胞因子网络在RA 滑膜炎症及骨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是使 RA 病变持续存在、迁延进展的关键因素。TNF-α、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和失调可能作为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6]。

1.4氧化还原物 自由基攻击关节软骨组织,产生大量过氧化终产物,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近年认为氧自由基损伤透明质酸是RA的发病机制[7]。人体内血浆丙二醛(MDA)、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受自由基攻击后产生的过氧化产物,其浓度反映人体一段时间氧化还原的变化。蔡文灿、王海等人[8]说明RA患者体内MDA、AOPP处于高氧化状态。

2 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ESR在急慢性疾病及肿瘤中可出现阳性,不能作为RA的诊断指标,但是可辅助诊断RA。RF 是第1个被发现的RA自身抗体,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却不尽人意,RF不但在RA患者中出现,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及健康老年人中都可以检测到。AKA 对RA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94%~98%) ,但其敏感性(40%~60%) 相对APF 和 RF要低,AKA可以在RA出现临床表现前检测到。抗CCP抗体对早期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平均值可分别达到67% 和 95%[2]。APF在顾庆等[9]所做的实验中,对早期RA的敏感性为77.5%,特异性为100%,但因荧光检测APF操作复杂,荧光模型的判读、抗体效价的判断受实验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实验结果难以标准化,因此限制了APF的检测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10-11]。ANA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对ANA阳性的患者,可以用ANA评价药物对RA患者疗效的指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由于试剂质量参差不齐,检测技术不规范,很难得出规范化的结果。抗RA33 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25%,特异性为97.4%。抗RA33 抗体、抗CCP抗体、RF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2]。抗Sa抗体与抗CCP抗体有相似的诊断价值,但抗CCP抗体比抗Sa抗体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抗Sa抗体可作为抗CCP抗体阴性的RA患者或RA疑似患者的诊断。

3 讨论

1987年修订美国风湿病协会(ARA)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点[12-13]:①晨僵至少1h(≥6 w)。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 w。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 w。④对称性关节肿,≥6 w。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手X线变化(至少有骨质疏松或关节间隙狭窄)。凡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从以上分析来看,RF阴性的患者,如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临床症状,仍可诊断为RA。可见,ARA把RF作为唯一的血清学指标,存在不足。

任艳玲[14]、张薇等[15]、王碧玉[11]、王希平等[16]、钟瑞芬等[17]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F与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二项或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意义。可以明确地是:在RA的诊断中单一检测某一项指标,会存在敏感性或(和)特异性的不足。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或ESR三联、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 ESR四联、RF+抗CCP抗体+CRP+ESR四联对RA均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在RA的诊断中,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RA33 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或C反应蛋白(CRP)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凯丰,曹利华q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J]q交通医学,2008,22(6):751-752q

[2]高倩,武永康q自身抗体检测在类风关中的应用研究[J]q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2):252-254,258q

[3]隋振铁,郝铁,刘冰qAK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分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q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6):423-425q

[4]裴秀云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运用[J]q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5):4745-4746q

[5]李慧琰,刘璐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J]q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2):98-99q

[6]陈维飞,李丽花,陈文,等q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q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3):2932-2934q

[7]Zhu Qiuyu, Ding Feng, Yu Maohua, et al.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in plasma and dialysate from uremia patient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J]. Chin J Chromatogr, 2002,20:151q

[8]蔡文灿,王海,李瑞青,等q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氧化还原物水平的测定[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6):749-750q

[9]顾庆,顾德良,赵陆伍qAKA、APF及抗CCP联合检测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J]q河北医学,2007.13(5):509511q

[10]罗昔波,唐爱国q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q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54-956q

[11]王碧玉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RF、CRP、ESR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q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4:417-419.

[12]刘学华,钱先,赵聚山q难治性风湿免疫病辨治与验案[M]q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18-22q

[13]黄燕,王承德,陈伟,等q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150-151q

[14]任艳玲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意义[J].医学信息,2011,4:1280-1281q

[15]张薇,郑杰,赵亚妮q抗CCP和抗RA33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q陕西医学杂志,2009,38(6):716-717q

[16]王希平,梁顺容,叶丽燕,等q抗CCP抗体、RF、CRP、ESR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7-2068q

上一篇:机械故障诊断范文 下一篇:营销诊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