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3:10

举报调查报告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事故举报核查

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及事故举报的核查工作,按照分级、属地、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

1、各县(市、区)所属生产经营企业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一般事故的举报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办件,由各县(市、区)安监局负责调查核实,并按要求将调查核实情况在规定时限内报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

2、市安监局直接监管和市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部门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企业及经济开发区、马头工业城所属生产经营企业的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事故的举报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办件,由市安监局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业务处室负责调查核实,并按要求将调查核实情况在规定时限内向事故调查处反馈。

3、对各县(市、区)所属生产经营企业较大事故的举报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办件,按照发生事故企业的类型,由市安监局相关业务处室牵头,事故调查处配合并邀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参加,对举报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结果经主管副局长或局长批示后,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

4、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负责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事故举报的接报、登记、请示、督办、汇总和分析上报工作,在必要时可根据局长指示,对影响较大的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事故举报,直接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程序反馈。

5、事故调查处的工作流程为:接受举报(上级有关部门批示件)进行登记填写督办卡提出拟办意见请示主管副局长请示局长交相关县(市、区)安监局、市局有关处室或市有关部门落实对交办内容进行督办整理、汇总调查核实结果并提出建议向主管副局长报告向局长报告向市政府或省局反馈核实情况整理归档。对查实的瞒报生产安全事故向主管副局长报告向局长报告转入事故调查程序并按有关规定提高一个事故等级进行调查处理。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与报告

1、各县(市、区)所属生产经营企业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各县(市、区)安监局牵头,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并将事故调查报告(含电子文本),按省安委办关于印发《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意见备案程序规定》的通知(安办]23号)要求,报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审议通过后,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再根据市安监局函复意见正式批复事故调查报告,并将批复后的事故调查处理意见一式五份报送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备案。

2、各县(市、区)所属生产经营企业发生的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或影响较大的一般事故,由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牵头,根据发生事故企业的类型,由相关业务处室配合,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根据需要组织公安、监察、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调查组组长单位为市安监局,组长由市安监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安监局主管事故调查处工作的副局长和有关县(市、区)副县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3、市安监局直接监管和市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部门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企业及经济开发区、马头工业城所属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一般事故及较大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牵头,根据发生事故的类型、大小,由相关业务处室配合,调查中充分尊重业务处室意见和建议,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根据需要组织公安、监察、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通常情况下,一般事故的调查组组长由市安监局主管事故调查处工作的副局长担任;较大事故的调查组组长由市安监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事故调查处工作的副局长和有关县(市、区)副县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4、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的具体流程:接受事故报案(或查实瞒报事故报告)登记报告主管副局长请示局长吸收有关单位人员成立事故调查组(较大事故须请示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同意)对事故进行调查撰写事故调查报告(分析事故发生原因、责任、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建议)事故调查组讨论通过事故调查报告向主管副局长报告向局长报告报省局审议省局函复后报市政府批复报省局备案落实事故调查报告的防范措施和处理建议整理归档。

根据工作需要,事故(一般事故和较大事故)调查组组长或副组长也可由局长指定局其他副县级领导担任。

三、做好生产安全隐患和事故举报核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汇总分析工作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保持牡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联社)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保护诚信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诚信举报秩序,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条例》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诚信举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全社员工),采用书信、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联社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由诚信举报工作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落实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处理的活动。

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全社员工),称诚信举报人。

第三条联社合规部是诚信举报工作的主管部门。辖内各分支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合规联络员,作为诚信举报工作的联络人。

第四条诚信举报工作应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诚信举报工作人员与诚信举报事项或者诚信举报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诚信举报工作主管部门职责

(一)接听投诉电话,接待来访、受理来信等诚信举报事项;

(二)承办转办、交办的诚信举报事项;

(三)向职能部门或有关机构转办、交办、督办诚信举报事项;

(四)组织调查、落实、处理诚信举报事项;

(五)指导、监督、检查诚信举报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改意见;

(六)保护诚信举报人的合法权利;

(七)其他职责。

第六条诚信举报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一)秉公办事,文明接访,不得;

(二)对诚信举报事项及时调查、核实、处理和反馈,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保密;

(四)不得丢失、隐匿和擅自销毁诚信举报材料;

(五)其他需遵守的工作纪律。

第三章受理范围

第七条诚信举报工作部门受理范围:

(一)对辖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违法等行为的检举、控告、揭发;

(二)对纪律处分不服的申诉;

(三)对有异议的批评、建议;

(四)其他诚信举报事项。

第八条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司法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诚信举报事项,工作人员应告知诚信举报人依照有关司法程序、行政法规办理。

第四章处理程序

第九条诚信举报工作主要包括对来信、举报电话、来访的处理,其一般处理程序为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受理,对诚信举报事件的转办、交办和催办,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

第十条来信的受理程序

(一)登记。对收到的属诚信举报工作范围内的来信,先在《群众来信来访登记表》(附件1)上进行登记,然后将信封、信件及附件装订,防止错装或丢失。

(二)阅信。仔细阅读来信,明确来信反映的内容、诚信举报人的基本情况,切实了解诚信举报人的意图,对重复来信中新的内容或要求,要重新处理。

(三)呈报与阅批。根据来信内容,填写“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呈阅单”(附件2),呈报领导阅批。

第十一条举报电话的受理程序

(一)登记。对接听的属诚信举报范围内的举报电话,先填写《举报电话登记表》(附件3),在“举报电话记录”(附件4)上着重了解并记录如下情况:被告人所在单位、职务;主要错误事实、证据,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向其他机关(单位)反映过,受理单位(部门)、时间和处理情况;举报人对原处理意见和这次举报的要求。

(二)呈报和阅批。根据举报电话内容,填写“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呈阅单”(附件2),呈报领导阅批。

第十二条来访的受理程序

(一)登记。群众来访,先填写《群众来信来访登记表》(附件1),弄清要反映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接访。

1.控告类事项,记录“接待来访记录”(附件5),着重了解并记录:被告人所在单位、职务;主要错误事实、证据,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向其他机关控告过,受理机关、时间、上访次数和处理情况;控告人对原处理意见和这次来访的要求;来访记录由诚信举报人签名或盖章。

2.申诉类事项,记录“接待来访记录”(附件6),着重了解并记录:申诉人工作单位、职务,受处分时间、地点、错误性质、主要错误事实、处分决定和上级批复意见;曾向哪些机关提出过申诉,次数、时间、受理机关意见;申诉理由与要求;来访记录由诚信举报人签名或盖章。

3.诚信举报人交来的书面材料,按处理来信的方式进行登记、阅信、呈报和阅批。

(三)处置。对来访者反映的问题,做出符合政策和法规的处理:

1.对反映的一般性问题,认为不需要处理的,要做好来访人的思想工作,动员返回。

2.对不属于诚信举报职责范围内的来访,说明情况,并告知来访者到有关单位或部门办理。

3.对属于职责范围的问题,向来访人表明已由本部门受理。

4.来访人反映的问题比较紧急,需及时调查处理的,请示领导后,诚信举报主管部门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三条诚信举报主管部门对诚信举报事件的转办、交办、催办

(一)转办。不属于诚信举报主管部门职责范围的来信,转给有关部门办理。

(二)交办。属于诚信举报主管部门管辖范围的诚信举报事项,组织力量认真调查,属于下级单位组织调查的,交由下级单位办理:

1.由本部门调查的事项,原则上在5日内查结,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得超过2日。调查核实时,将证据材料保存齐全,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向诚信举报人反馈调查情况。

2.交给基层各单位(科室)组织调查落实的,将原信件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电话交办单”(附件7)转给查办单位;不宜直接将原信件转给查办单位的,可将原信件的主要内容摘抄,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电话交办单”转给交办单位调查处理。交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将查办结果报告诚信举报主管部门;不能按期办结的,向诚信举报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申请延期。诚信举报主管部门收到查办单位的处理结果报告后,在3日内做出批复。对处理正确的,予以了结;对事实不清或者不当的,退回查办单位重新处理。

(三)催办。诚信举报主管部门对交由基层各单位(部室)查办的诚信举报事项进行催办,督促承办单位及时调查处理,以提高查办的质量和效率。催办可以采取带案下去、请人上来、发函催办、电话催办、实地查看等形式。

第十四条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

(一)核实完结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对反映问题属实的要及时予以处理,对构成案件的按规定程序立案;反映问题失实需要澄清的,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澄清;不需澄清的也要及时了结。

对署名反映的问题得到处理后,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诚信举报人,如有必要可进行回访。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调查不属实的,对诚信举报人讲明政策,讲清道理。

(二)对于上级部门及联社领导批示交办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在查结后,由查办人根据调查情况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诚信举报人反映情况、调查事实、调查结论、处理意见或建议,并签署调查人姓名,交与单位负责人审阅,经审核把关后,由主要负责人签发,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上报。

第五章档案管理

第十五条整理入档。诚信举报档案的立卷一律按“谁办理、谁立卷”,“一案一卷、单独立卷”的原则进行,管理期限为2年。立卷时包括以下材料:

(一)检举、控告类立卷必备材料:

1.原检举、控告信或来信摘要(来访登记及接访记录);

2.批转函公文或转办函底稿;

3.调查报告和处理结论;

4.检举、控告人和被检举、控告人对调查、处理结果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可附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5.被检举、控告人对原有错误的检讨和有关组织的处理决定;

6.呈报单位的审查意见和上级的审核意见。

(二)申诉类立卷必备材料:

1.申诉原件;

2.原处理决定和复议结论或复查报告及结论;

3.申诉人对复议复查结论的意见,如申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附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4.呈报机关的审查意见和领导审核意见。

第十六条诚信举报档案的调阅。其他单位(部门)调阅诚信举报档案必须经单位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同意,并在诚信举报调阅登记簿上认真登记,除经有权人或者有权机关批准外,诚信举报档案不准带走或复印。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七条对在诚信举报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八条对在诚信举报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给予有关责任人警告(含)以上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对在诚信举报工作中、,给工作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含)以上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对经常出现影响稳定及形象的重大诚信举报事项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警告或实行重点管理,并对客户反映的问题,明确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一条对诚信举报人员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者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行为的检举、揭发,有利于信用社稳健发展和维护联社利益的,由联社给予奖励。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牡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牡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定,解释、修订亦同。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保持aaaaaa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联社)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保护诚信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诚信举报秩序,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条例》及案件防控要求,结合我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诚信举报,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全社员工),采用书信、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联社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由诚信举报工作部门进行调查落实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处理的活动。

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全社员工),称诚信举报人。

第三条联社稽核监察部是诚信举报的工作部门。联社配备专职监察员,作为诚信举报工作的联络人。

第四条诚信举报工作应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诚信举报工作人员与诚信举报事项或者诚信举报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诚信举报工作部门职责

(一)接听投诉电话,接待来访、受理来信等诚信举报事项;

(二)承办转办、交办的诚信举报事项;

(三)向职能部门或信用社转办、交办、督办诚信举报事项;

(四)组织调查、落实、处理诚信举报事项;

(五)指导、监督、检查诚信举报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六)保护诚信举报人的合法权利;

(七)其他职责。

第六条诚信举报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一)秉公办事,文明接访,不得;

(二)对诚信举报事项及时调查、核实、处理和反馈,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保密;

(四)不得丢失、隐匿和擅自销毁诚信举报材料;

(五)其他需遵守的工作纪律。

第三章受理范围

第七条诚信举报工作部门受理范围:

(一)对辖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违法等行为的检举、控告、揭发;

(二)对纪律处分不服的申诉;

(三)对有异议的批评、建议;

(四)其他诚信举报事项。

第八条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司法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诚信举报事项,工作人员应告知诚信举报人依照有关司法程序、行政法规办理。

第四章处理程序

第九条诚信举报工作主要包括对来信、举报电话、来访的处理,其一般处理程序为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受理,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

第十条来信的受理程序

(一)登记。对收到的属诚信举报工作范围内的来信,先在《农村信用社来信来访登记表》(附件一)上进行登记,然后将信封、信件及附件装订,防止错装或丢失。

(二)阅信。仔细阅读来信,明确来信反映的内容、诚信举报人的基本情况,切实了解诚信举报人的意图,对重复来信中新的内容或要求,要重新处理。

(三)呈报与阅批。根据来信内容,填写《农村信用社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呈阅单》(附件二),呈报领导阅批。

第十一条举报电话的受理程序

(一)登记。对接听的属诚信举报范围内的举报电话,先填写《农村信用社诚信举报电话登记表》(附件三),在《农村信用社电话举报内容登记表》(附件四)上着重了解并记录如下情况:被告人所在单位、职务;主要错误事实、证据,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向其他机关(单位)反映过,受理单位(部门)、时间和处理情况;举报人对原处理意见和这次举报的要求。

(二)呈报和阅批。根据举报电话内容,填写“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呈阅单”,呈报领导阅批。

第十二条来访的受理程序

(一)登记。群众来访,先填写《农村信用社来信来访登记表》,弄清要反映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接访。

1、控告类事项,记录《农村信用社接待来访记录簿(控告类)》(附件五),着重了解并记录:被告人所在单位、职务;主要错误事实、证据,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向其他机关控告过,受理机关、时间、上访次数和处理情况;控告人对原处理意见和这次来访的要求;来访记录由诚信举报人签名或盖章。

2、申诉类事项,记录《农村信用社接待来访记录簿(申诉类)》(附件六),着重了解并记录:申诉人工作单位、职务,受处分时间、地点、错误性质、主要错误事实、处分决定和上级批复意见;曾向哪些机关提出过申诉,次数、时间、受理机关意见;申诉理由与要求;来访记录由诚信举报人签名或盖章。

3、诚信举报人交来的书面材料,按处理来信的方式进行登记、阅信、呈报和阅批。

(三)处置。对来访者反映的问题,做出符合政策和法规的处理:

1、对反映的一般性问题,认为不需要处理的,要做好来访人的思想工作,动员返回。

2、对不属于诚信举报职责范围内的来访,说明情况,并告知来访者到有关单位或部门办理。

3、对属于职责范围的问题,向来访人表明已由本部门受理。

4、来访人反映的问题比较紧急,需及时调查处理的,请示领导后,诚信举报工作部门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三条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受理。属于诚信举报工作部门管辖范围的诚信举报事项,组织力量认真调查。本部门调查的事项,原则上在5日内查结,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得超过2日。调查核实时,将证据材料保存齐全,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向诚信举报人反馈调查情况。

第十四条对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

(一)核实完结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对反映问题属实的要及时予以处理,对构成案件的按规定程序立案;反映问题失实需要澄清的,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澄清;不需澄清的也要及时了结。

对署名反映的问题得到处理后,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诚信举报人,如有必要可进行回访。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调查不属实的,对诚信举报人讲明政策,讲清道理。

(二)对于上级部门及联社领导批示交办诚信举报事件的处理。在查结后,由查办人根据调查情况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诚信举报人反映情况、调查事实、调查结论、处理意见或建议,并签署调查人姓名,交与单位负责人审阅,经审核把关后,由主要负责人签发,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上报。

第五章档案管理

第十五条整理入档。诚信举报档案的立卷一律按“谁办理、谁立卷”,“一案一卷、单独立卷”的原则进行,管理期限为2年。立卷时包括以下材料:

(一)检举、控告类立卷必备材料:

1、原检举、控告信或来信摘要(来访登记及接访记录);

2、批转函公文或转办函底稿;

3、调查报告和处理结论;

4、检举、控告人和被检举、控告人对调查、处理结果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可附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5、被检举、控告人对原有错误的检讨和有关组织的处理决定;

6、呈报单位的审查意见和上级的审核意见。

(二)申诉类立卷必备材料:

1、申诉原件;

2、原处理决定和复议结论或复查报告及结论;

3、申诉人对复议复查结论的意见,如申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附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4、呈报机关的审查意见和领导审核意见。

第十六条诚信举报档案的调阅。其他单位(部门)调阅诚信举报档案必须经单位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同意,并在《农村信用社监察档案调阅登记簿》(附件七)上认真登记,除经有权人或者有权机关批准外,诚信举报档案不准带走或复印。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七条对在诚信举报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八条对在诚信举报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给予有关责任人警告(含)以上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对在诚信举报工作中、,给工作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含)以上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对经常出现影响稳定及形象的重大诚信举报事项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警告或实行重点管理,并对客户反映的问题,明确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2011年12月12日,山西省纪委印发了《关于以“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全面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领导重要批示精神,集中一个月时间,以“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以加强教育为基础,以典型示范为引导,以正风肃纪为手段,以健全制度为重点,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一次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这是继2010年刹风整纪专项行动之后,岁末年初,山西省再次掀起查岗风暴。据山西省纪委统计,2011年12月,山西全省共查处上班时间迟到早退、玩电脑游戏、吃拿卡要、参与的典型案件367起,共处分540名官员,责任追究294名官员。

基于这种情况,山西省纪委研究并报山西省委批准,决定在全省再次展开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此次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将重点解决三方面突出问题。

与2010年的“查岗”风暴不同,此次整顿活动在对违规违纪当事人进行处理处分的同时,还对违规违纪人员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

为确保此次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扎实有效,山西省纪委要求此次活动覆盖到全省所有党政机关的每名党员干部。为此,山西省纪委还专门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干部群众举报监督。

目前,山西各地和省直各单位正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开展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举办建言献策活动,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下一步,山西省纪委还将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廉政风险防控,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工作制度、业务制度、管理制度之中,形成教育、监督、惩处有机衔接、相关配套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构建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反腐斗争新成效迎接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12月30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既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加大纠风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监督工作,深化反腐倡廉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

会议强调,要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执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针对换届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新情况,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宣传,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要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中央还要求从今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支付公务接待费、公车运行维护费等16项费用时,必须使用公务卡。

像动车事故那样公布调查报告

2011年12月28日,在事故发生5个多月之后,国务院了“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这近50页的报告当中详细说明了发生故障的地方,并且配有专业的图表和数据。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在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铁道部和上海铁路局存在处置不当、信息不及时、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调查报告承认中国的铁路网扩张速度过快。

《新京报》就此发表社论,表示我们应给予这份报告高分,其一,这份报告展示了“7・23”动车事故发生的全貌;其二,报告并非自说自话,而是充分考虑了民众关切和媒体当初的质疑;其三,报告还展示了民众很多不知情的内容;其四,调查报告还包括铁路部门的整改以及对54名责任人的处分,让民众对未来增加信心与信任;其五,报告在文本上力求通俗易懂,尽可能让普通民众接受。

《凤凰全球连线》栏目在12月30日的一期节目中提出动车调查报告未解决两个重要疑问:首先,救援时间到底截止到什么时候,是否有追责;其次,到底为什么要掩埋车体,这一行为是否影响后续调查?并就问题邀请北京、上海两位专家进行解读。专家对报告的程序和内容的广泛及真实性给出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并未作出回答。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第一条调查核实干部任前公示期间群众反映公示对象的问题,是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进一步规范调查核实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调查核实工作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充分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手续完备。

第三条调查核实工作由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受理

第四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整理,编号登记,及时报告。

第五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甄别,综合分析,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一)对反映公示对象学历学位、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任现职时间等任职资格方面问题的,进行审核认定;

(二)对反映公示对象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廉洁自律、选人用人等问题,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应予调查;

(三)对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已经掌握并有调查结论的,可不作调查;

(四)对事实不清、线索不明、无从调查核实的,属于匿名举报,可不作调查。属于署名举报,应向举报人进一步核实举报线索,如果仍不能提供具体事实和线索,可不作调查;

(五)对反映公示对象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个人修养等不影响任用的一般性问题的,可不作调查。

第六条公示期限截止后反映公示对象的问题,按组织部门日常举报工作程序办理。

第三章调查

第七条调查核实的基本程序是:

(一)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一般由组织部的工作人员组成,必要时也可请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数量视情况确定,但不少于2人;

(二)研究制定调查核实工作方案;

(三)由调查组向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及有关问题涉及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通报有关情况;

(四)采取多种形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

(五)形成调查报告。

第八条调查工作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查阅与群众反映问题有关的资料;

(二)与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和有关问题涉及单位的干部群众个别谈话,了解情况;

(三)向反映问题的当事人和相关知情人员了解情况;

(四)与被调查人个别谈话,听取本人的陈述和意见。原则上,重大线索和重大问题不宜直接告知本人,只有在调查组已基本掌握有关情况后,需要由本人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时,才可适当予以说明,而且要以不影响对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调查核实为前提。

第九条调查报告应经调查组集体讨论作出。基本内容应包括:

(一)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或线索;

(二)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初步认定的意见;

(四)被调查人的认识和态度;

(五)对有关问题的说明;

(六)处理意见和建议;

(七)附有关证明材料。

第四章反馈

第十条公示期间群众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情况,由组织部采取适当方式向实名举报人进行反馈。

第五章纪律

第十一条参与公示期间群众反映问题调查核实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的各项要求以及有关保密制度,并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向被举报人或无关人员泄露举报内容、举报人有关情况、调查处理情况等;

(二)不准在无保密措施的载体上存储、传递、处理举报件;

(三)不准歪曲、隐瞒、夸大或缩小查核的事实真相;

(四)不准接受举报人、被举报人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宴请、馈赠,以及参加可能影响公正调查处理的活动。

(五)不准利用调查核实举报问题之机谋取私利。

第十二条调查核实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被调查人有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调查人有利害关系的;

(三)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查核实的。

第十三条对违反纪律的,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主要责任者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第11号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9月14日经科学技术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徐冠华

二六年十一月七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

(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二)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

(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

(四)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五)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六)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第四条 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以下简称项目主持机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称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根据其职责和权限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第五条 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中,要正确把握科研不端行为与正当学术争论的界限。

第二章 调查和处理机构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鼓励举报人以实名举报。

第七条 科学技术部负责查处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必要时,科学技术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查处。科学技术部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以下称办公室),负责科研诚信建设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

(二)协调项目主持机关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调查处理工作;

(三)向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送达科学技术部的查处决定;

(四)推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

(五)研究提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建议;

(六)科学技术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项目主持机关负责对其推荐、主持、受委托管理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项目主持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体系。

第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对本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制度。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条件之一。

第十条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在申请项目时应当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

第三章 处罚措施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

(一)警告;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其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定期审查;

(四)禁止其一定期限内参与项目承担单位承担或组织的科研活动;

(五)记过;

(六)降职;

(七)解职;

(八)解聘、辞退或开除等。

第十二条 项目主持机关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

(一)警告;

(二)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

(三)记过;

(四)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参加项目主持机关主持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五)解聘、开除等。

第十三条 科学技术部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

(一)警告;

(二)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

(三)中止项目,并责令限期改正;

(四)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

(五)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

十四条 项目主持机关对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不开展调查、无故拖延调查的,科学技术部可以停止该机关在一定期限内主持、管理相关项目的资格。

第十五条 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处罚:

(一)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的;

(二)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

(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科研不端行为不良影响的;

(四)其他应从轻处罚的情形。

第十六条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一)藏匿、伪造、销毁证据的;

(二)干扰、妨碍调查工作的;

(三)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四)同时涉及多种科研不端行为的。

第十七条举报人捏造事实、故意陷害他人的,一经查实,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

第十八条科研不端行为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第四章 处理程序

第十九条调查机构接到举报后,应进行登记。被举报的行为属于本办法规定的科研不端行为,且事实基本清楚,并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转送有关机构处理。不符合受理条件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实名举报人。

第二十条调查机构应当成立专家组进行调查。专家组包括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法律专家、道德伦理专家。项目承担单位为调查机构的,可由其科研诚信管理机构进行调查。专家组成员或调查人员与举报人、被举报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一条在有关举报未被查实前,调查机构和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得公开有关情况;确需公开的,应当严格限定公开范围。

第二十二条被调查人、有关单位及个人有义务协助提供必要证据,说明事实真相。

第二十三条调查工作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核实、审阅原始记录,多方面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

(二)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说明事实情况;

(三)形成初步调查意见,并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

(四)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十四条科研不端行为影响重大或争议较大的,可以举行听证会。需经过科学试验予以验证的,应当进行科学试验。听证会和科学试验由调查机构组织。

第二十五条专家组完成调查工作后,向调查机构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过程、主要事实与证据、处理意见。

第二十六条调查机构根据专家组的调查报告,做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七条调查机构应在做出处理决定后10日内将处理决定送被处理人、实名举报人。

第二十八条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为调查机构的,应当在做出处理决定后10日内将处理决定送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备案。科学技术部将处理决定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科技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参考。

第五章 申诉和复查

第二十九条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对调查机构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后30日内向调查机构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科学技术部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为调查机构的,申诉应向调查机构提出。

第三十条收到申诉的机构经审查,认为原处理决定认定事实不清,或适用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正确的,应当进行复查。复查机构应另行组成专家组进行调查。复查程序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调查程序进行。 收到申诉的机构决定不予复查的,应书面通知申诉人。

第三十一条 申诉人对复查决定仍然不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申诉的,不予受理。

第三十二条被处理人对有关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属于人事和劳动争议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在国家科技奖励推荐、评审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肃追究重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参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及防范措施上有失职渎职行为的行政责任追究,适用本规定。

重大安全事故包括:

(一)重大火灾事故;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重大施工安全事故;

(四)民用爆炸物品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

(五)煤矿和非煤矿山重大安全事故;

(六)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七)其他重大安全事故。

第三条重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正职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对其分管工作涉及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管理责任。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地方性安全生产的制度,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

(二)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并作为考核有关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会议应当做出决定并形成纪要,确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实施;

(四)建立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处理、监控制度,督促和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后,经组织检查的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六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并经政府主要领导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七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事故防范工作负监督管理责任。定期研究、部署、检查、监督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把安全生产和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有关机构人员的安全职责,并作为考核各级主管领导和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及时采取措施监控或消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管辖或者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有管辖权或负有职责的上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如遇紧急情况,应当立即采取从危险区域撤出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等紧急措施,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四)组织贯彻落实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组织和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督促单位和个人落实安全生产经费,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第八条依法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实施行政许可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的,不得作出许可决定。按照谁许可、谁监督的原则,许可机关必须对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监督检查;发现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必须立即撤销原许可。

对未依法取得许可,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负责行政许可的政府部门或机构发现或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予以查封、取缔,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实行学校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和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督促学校经常检查和消除校舍、教学场所、生活设施的安全隐患,严格监督管理中小学校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火灾、爆炸、校舍倒塌、旅游伤害等安全事故,确保学生安全。

严禁以任何形式、名义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第十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迅速组织救援,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立即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报告,并积极配合、协助事故调查,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

第十一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45日内完成,并由事故调查组提出事故调查报告;遇有特殊情况的,经调查组提出并报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不超过60日。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事故伤亡情况,事故的原因、性质、防范措施及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建议。国家法律、法规对事故调查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十二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县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职责权限,在充分考虑事故调查组意见的情况下,依照本规定提出对下一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建议。

第十三条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对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报告进行审核批复,同时抄送省行政监察机关。审核批复应当自事故调查报告提交之日起30日内作出,如需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按照司法程序办理;必要时省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员做出行政处分决定。

重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审核批复后,发生事故的当地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按照批复认真组织落实;上级或同级行政监察机关应当对责任人员处理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重大安全事故自发生之日起90日内结案,遇有特殊情况,经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150日。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据实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或者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到报告或者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立即组织对事故隐患进行查处,或者对不履行、不按规定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五条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对辖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情况实施监察。

第三章行政责任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大安全事故肇事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规定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者未按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履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政府主要领导人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履行职责,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检查、督促、整改不力的;

(二)组织群众性重大活动时计划不周密,对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场所没有制定防范重大安全事故预案的;

(三)未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未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不到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助、不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事故扩大,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不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及时上报或瞒报、谎报事故的;

(五)对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不积极配合、提供虚假情况,或设置障碍、干扰事故调查的;

(六)阻扰、干涉对重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

第十八条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有行政许可权的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实施行政许可的机构主要负责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发现的、上级批办的或下级报告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不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整改的;

(二)不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和程序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实施行政许可的;

(三)对发现或者举报的未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通过验收而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依法予以取缔或处理的;

(四)对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许可,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对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不积极配合,提供虚假情况或设置障碍、干扰事故调查的;

(六)阻扰、干涉对重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

第十九条违反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降级、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11月21日,包头空难三周年。部分罹难者家属再度委托律师中国民航总局。时值2004年11月21日上午8时20分,从包头直飞上海的东航小型客机MU5210航班起飞后不久,就坠入离机场不远的南海公园。事故共造成55人遇难,其中包括47名乘客和六名机组人员,以及两名地面人员。

当日上午9时,北京众鑫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李小龙受五位罹难者家属委托,前往位于方庄的北京第二中级法院递交状。罹难者家属的诉讼目的,旨在请求法院判决中国民航总局公开包头空难的事故调查报告。家属们认为,包头空难事故调查早已经完成,但国家民航总局至今仍未正式公开事故调查报告。民航总局有义务事故调查报告而未,属于信息公开行政不作为。

北京二中院立案庭的宁姓法官复印了律师递交的状,其余诉讼材料却未接收,表示法院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再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空难报告公开之诉

至今,中国还没有一起空难罹难者家属状告相关责任方获得“立案”的事例。

2005年3月4日,包头空难罹难者家属曾委托律师国家民航总局行政不作为,当天同样被退回诉讼材料。当年4月28日,法院裁定,该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予受理。5月16日,家属不服上述裁定,上诉至北京市高级法院又被驳回(参见《财经》2005年第5期“2005中国民航第一诉”)。

因此,对于此次三周年的,律师方面对立案并不抱信心。但律师指出,即使法院不受理,仍有益于推动中国法治的发展和进步,因为迟迟不公布空难事故调查报告,是对空难家属知情权的漠视。

在包头空难发生后一年多,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监察部曾组织新闻会,通报了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公司“1121”包头空难事故调查处理结果。通报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12名责任人受党纪、政纪处分。安监总局、监察部有关负责人在具体解释事故原因时称,飞机起飞过程中,由于机翼污染使机翼失速临界迎角减小;飞机刚离地后,在没有出现警告的情况下飞机失速,飞行员未能从失速状态中改出,直至飞机坠毁。

事故调查组认为,飞机在包头机场过夜时存在结霜的天气条件,机翼污染物最大可能是霜。飞机起飞前没有进行除霜(冰)。东航对这起事故的发生负有一定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东航云南公司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

但在包头空难的罹难者家属看来,上述简单的“通报”不能理解为民航总局已经公开了事故调查报告。因为事故调查报告应该是完整、准确、清晰的事故描述,这样才能使利益直接相关者即遇难者家属们,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空难的事实。

自2006年5月26日开始,部分包头空难罹难者家属就委托律师不断向国务院“1121”空难调查小组发函,要求尽快全文公布事故调查报告,明确责任人。家属代表桂亚宁告诉《财经》记者:“我无数次给有关各个部门都发了信函和举报信,要求公开或者协助要求公开空难事故调查报告,但所有的信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一次有回音。”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6月21日,桂亚宁再次致信中国民航总局,要求公布详细的事故调查处理结果。但截至11月21日,五个月过去,民航总局未给任何答复。无奈之余,桂亚宁等空难家属不得不求诉法院。

针对此案,中国民航总局宣传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咨询时表示,要向领导请示,其他无可奉告。截至本刊发稿,民航总局尚未做出任何表态。

信息透明化困境

包头空难家属及律师之所以要求公布事故调查报告全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2000年“622”武汉空难的前车之鉴。

2000年6月22日下午3时左右,武汉航空公司一架从湖北恩施至武汉的运七型客机,在武汉郊区坠毁,死亡42人。当天是雷雨天气,武汉航空公司向罹难者家属解释事故原因为“意外”。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下,武汉航空公司迅速与罹难者家属签署了和解协议,每名罹难者家属获赔偿人民币11万元。但时隔一年后,调查结果显示,“622”武汉空难属于特别重大飞行事故,是一起在局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机组违章飞行、机长决策错误、塔台管制员违章指挥而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由于信息不透明,罹难者家属的利益显然受到了严重损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武汉空难发生五年之后,2005年,在一个学术交流论坛上,事故调查报告作为学术研究资料得以全文公布,但此时已经过了侵权责任追诉的诉讼时效。而且这种非官方渠道公布的报告,不能算做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即便提讼,在法庭的证明效力上也将受到限制。

“这种调查报告根本没有不可以公布的内容,它不涉及国家机密,也不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

包头空难罹难者家属律师之一赵霄洛律师告诉《财经》记者,相关部门不公布空难调查报告全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航空公司部分主要责任人的利益”,为此罔顾罹难者家属的知情权。

众多法律专家承认,中国信息公开的环境还非常不令人满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信息公开立法参与者莫于川告诉《财经》记者,今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各地实行的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准备过程涉及面广,牵扯到众多部门利益交错,人员调度和编制都需要协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形成了对信息秘而不宣的惯性,许多行政机关不可能心甘情愿接受信息公开。

“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政府部门就应该依申请公开。”莫于川表示,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仍有很多局限,一是保密法有许多陈旧的规定,不利于信息公开;二是按照目前的行政诉讼法,只有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才可以提讼,针对抽象行政行为难以提讼,这样,司法救济的途径就变得非常狭窄;三是条例是行政法规,只能约束行政机关,不能约束其他国家机关,如法院、检察院、人大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条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施,要看行政机关自己的决心。”莫于川说。

美国诉讼变局

基于国内现实,包头空难罹难者家属实际上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诉讼上。 2005年8月17日,部分包头空难罹难者家属因为不满意东航的空难赔偿标准,委托律师在美国法院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下称东航)以及飞机制造商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美国GE公司。美国法院根据“长臂管辖”原则受理了此案(参见《财经》2007年第10期“包头空难美国诉讼”)。

2006年底,该案曾进行调解,经各方商讨之后,原被告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由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庞巴迪公司提议向原告及其律师支付总金额为1175万美元的款项。调解协议显示,参与调解签字的律师都承诺,各方当事人都知道并同意上述调解请求。

然而,时至2007年5月,东航方面又称律师超越授权,不承认调解协议,并以美国法院管辖“不方便”的理由,申请在中国诉讼。

7月5日,美国加州高等院发出了《中止诉讼指令》,同意东航的申请,中止诉讼。法官认为,依据“方便管辖原则”,此案最合适管辖的法院为中国法院。

根据美国法院的《中止诉讼指令》,东航同意,不会就原告在这些案件上提出的诉求在中国法院上进行抗辩;将根据中国法律给予所有原告完整赔偿金,并放弃中国适用的任何关于赔偿金的限制、最高限度或封顶限度;如果原告在法院同意被告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重新提讼,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将放弃根据中国法律提讼所适用的任何限制法令;在所有适当上诉之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将受中国法院所作裁决的约束并须履行裁决。

《中止诉讼指令》还指出,案件仅是“中止”,而不是“终止”;虽准许在中国诉讼,但美国法院已安排于2007年12月10日就本诉讼召开状况会议,此后将每六个月安排一次状况会议,直至诉讼已经在中国得到解决或美国法院作出其他决定。

这意味着,海外诉讼的大门并未对包头空难家属彻底关闭。如果中国法院拒绝审理或者审理不公,家属可再向美国法院提讼。

正是基于美国加州高等法院《中止诉讼指令》的指引,11月22日,受32名包头空难家属委托,郝俊波等三名律师来到北京市二中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包括但不限于被告以前承诺的1175万美元在内的)所有根据中国法律原告应得的人身死亡损害赔偿。同时,还要求被告公布空难事故的详细调查结果,并在全国性媒体上向罹难者家属致歉。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1、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案件。

2、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必须坚持“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

3、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国土资源举报件,应当登记。登记人员接受举报人当面举报的,必须详细记录,并由举报人在记录上签名或者签章;接受电话举报的,记录中要注明联系方式。举报人不愿意使用真实姓名或要求保密的,登记人员应当尊重举报人的意愿,严格保密。登记举报案件时,发现不属于其管辖的,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同时将举报信函或者笔录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

4、各分局(所)在受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举报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明确案件受理人。受理人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调查处理,力争处理到位,并记录在案;确需立案查处的,必须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呈报表》,附调查(询问)笔录和现场勘查平面图,提交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初步调查情况汇报,按照程序上报局分管领导同意后立案;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或者举报人。

询问笔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即首部,应写明询问时间、地点、询问人、记录人、被询问人基本情况及询问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即询问人与被询问人问答记录,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询问完毕后,交被询问人阅读或念给被询问人听,如错记、漏记应当面纠正,由被询问人在补正处签名或盖章,并在笔录末页注明“以上记录我已看过(或向我阅读过),与我所讲一致”或其他意思相同字样;第三部分即尾部,由询问人、被询问人、记录人签名或盖章。

现场勘验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即首部,应写明案由、用地单位(人)、勘测时间、勘测地点、被邀参加人、勘测人、记录人;第二部分即勘测文字说明,包括项目名称、四至方位、占地类型、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勘测文字说明应与照片和勘测图相对照;第三部分即尾部,由用地单位(人)、被邀参加人、勘测人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5、对在巡回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记录在案。需立案查处的,必须按程序立案。

6、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经批准立案后,由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和各分局(所)配合查处。一般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包括所有农民非法建房和集体违法案件)由各分局(所)查处。对批准立案案件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应当及时函告局有关业务部门停止为当事人办理用地审批和土地登记等相关手续。对立案查处的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必须抄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7、查处案件应当实行独立办案和责任追究制度,并指定案件主办人、协办人;重大案件,应当成立办案小组。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承办人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向被调查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一般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承办人必须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承办人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因案情复杂等原因不能按期办结的,经局分管领导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8、承办人必须对初步调查情况进行审核。如需进一步调查,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者由承办人向其宣读,并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名盖印。制作询问笔录应当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黑水笔,一般不得涂改;如被调查人确需修改的,在修改处由被调查人加盖印章或者按手印。

9、承办人应当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摄像和测量。对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绘制图件,由勘验人、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10、证据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 物证;

(二) 书证;

(三) 视听材料;

(四) 证人证言;

(五) 当事人陈述;

(六) 调查笔录和勘测笔录;

(七) 鉴定结论;

(八) 其他。

承办人必须认真鉴别上述证据,未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11、经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的,承办人应及时向当事人下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

12、承办人在案件调查结束后,应当根据违法事实,对照法律、法规,进行案情分析,形成《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报局案件审议委员会审查。审查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责成承办人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

《调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案由、调查机关、承办人、调查时间、当事人情况、经调查认定的主要违法事实(即案件发生时间、地点、占地类别、占地面积、建筑物面积和结构、违法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经过及现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以及违法行为人在案件调查过程中的态度好坏等,另外对有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也要加以说明)、违反条款、违法性质、适用罚则、初步处理意见等。鞑楸ǜ媛淇钣沙邪烊饲┟?蚋钦拢?瓷夏辍⒃隆⑷铡?

13、调查完毕后,一般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各分局(所)依法提出处理意见,报局分管领导、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提请局案件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后执行,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审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审议的成员签名,审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并将笔录归入案卷。

14、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土地(矿产)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在做出责令停产停业、拆除建筑物和构筑物、没收建筑物和构筑物、移送或者数额较大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土地(矿产)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在组织听证7日前,向当事人送达《土地(矿产)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会由县局组织。听证会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分别由当事人、委托人、案件承办人、听证主持人以及听证员签名。

15、经审议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一)认定举报不实或者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的,发出《撤销立案决定书》,立案予以撤销。

(二)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三)认定当事人拒绝、阻碍国土资源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应当提请公安机关处理。

(四)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将《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分建议书》并附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移送县局,由县局移送行政监察机关处理;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由县局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

(五)认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在案件调查终结后30日内,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涉及对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处理的,县国土资源局可以先给予行政处罚,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30日内,将有关证据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16、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拆除或者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实施处罚后,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

17、在县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等作出后,必须在7日内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送达有关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签收;本人已向国土资源部门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交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收。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送达的文书留置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住所或者收发部门,即视为送达。

18、当事人对国土资源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的,期满后由县局提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连同案卷副本送交华亭县人民法院,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9、承办人在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局分管领导批准后结案。承办人在案件结案后,应当将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图件、照片等,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20、归档顺序为:1、结果材料。包括:《土地犯罪移送书》、《土地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土地行政处罚决定书》、《土地违法行为行政处分建议书》、罚没款凭证等;2、能证明案件来龙去脉的材料。包括:《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调查报告(内含《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询问笔录、现场勘验笔录及其它有关材料)、《土地行政处罚告知书》、《土地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听证笔录、案件讨论笔录、土地管理公文送达回证、《土地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笔录》、《土地违法案件结案报告》、举报材料等。经复议或诉讼的案件,单独立卷,顺序同上。

21、重大案件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交办的案件结案后,应当将下列文书报上级国土资源局备案:

(一)《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分建议书》;

(三)《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结案报告》;

(四)经复议机关复议的,应当附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复印件;

(五)经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附人民法院判决书副本。

22、在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处理过程中,承办人、分管领导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回避:

(一) 与被调查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 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查处案件的。

承办人员的回避,由分局(所)、监察大队负责人决定;分局(所)、监察大队负责人回避,由局分管领导决定;局分管领导的回避,由局长或者局案件审议委员会集体决定。

23、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统计制度。各分局(所)应当每季度向县国土资源局报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和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分析报告,监察大队应当每季度向市国土资源局报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和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分析报告。

24、承办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因过错致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使正常的执法工作受到影响的,要对有关责任人实施诫勉谈话;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视情给予行政处分。

承办人员、、或者受贿、索贿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举报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正常类法人贷款 思路与方法

一、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的思路

理顺思路才能把握住正确方向。审计正常类贷款要以风险为导向,审计前不仅要认真研究审计抽样,明确疑点、难点,还应总体把握、抓住特点、重点。审计思路如下:

一是“有什么”?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手段,对由非现场生成的样本疑点线索和初步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通过整体把握、筛选鉴别,判断所审计业务中有没有问题。

二是“是什么”?如果判断审计样本中有问题,要明确重点,按照审计程序多策并举、内查外调取证,认定是什么性质(如系统性风险、能力风险或舞弊风险)问题,锲而不舍,深度挖掘。

三是“为什么”?进一步核查,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并深入分析,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依据,对发现问题作出合理、准确的定性和评价,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四是“怎么办”?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层面积极寻求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

二、对正常类法人贷款进行审计的方法

(一)着眼企业和贷款行两个基点发现审计线索

1.正常类法人贷款风险审计的切入点是企业。(1)从原始文件或账证中发现虚假注资线索:企业虚假注资一般是采用从企业或个人借入资金,验资后归还。因此,必须查阅公司章程,弄清企业注资或增资时间时点。如验资账户在本行,通过查询企业存款分户账和相关凭证查证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抽逃资本金问题。如验资账户在他行,核查验资报告及所附存款函证、转账凭证等证明资料的真实性。

(2)对比分析数据发现虚假会计报表线索:一是了解借款企业的性质,如企业性质为商贸性企业,一般是流动资产占比较重;生产性企业则固定资产占比较重等;企业类型不同,会计报表中资产分布不同。二是比较两个年度以上会计报表,对比分析报表中重点科目(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的异常变动及不合理变化,审查是否虚增资产和利润,是否人为操纵报表数据掩盖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找出差异。三是查看会计报表附注,验证报表明细的合理性。如应收和预付账款的账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挂账,是否有企业股东及股东近亲或员工长期在公司长期有大额借款等问题。四是查看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报表数据勾稽关系是否衔接、合理,必要时延伸审计,到企业核实账务或到税务部门调阅企业纳税申报情况,上市公司可借助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辅证。

(3)通过现场勘察发现虚假项目、虚假抵押等线索:对无法确证的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取证,如房地产项目建设情况,贷款抵押品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可实现性,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目前是否关停等。实地查看宜突击进行,勘察要带着问题去寻找发现。

(4)追踪贷款资金流向发现虚构贷款用途线索:企业贷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一是审阅企业申请资料及购销合同等证明材料,关注贷款用途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以及交易对手的经营范围与合同约定用途是否相符。对关联交易,重点关注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二是查看贷款资金流向情况,是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资金。

2.从商业银行内部运作环节查证风险。(1)查证贷前调查企业信用状况。验证贷前调查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反映了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和逃废债行为等风险信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查询系统、人行征信系统、法院系统、行业协会等渠道了解企业及其主要股东、法定代表人、高管层信用记录情况。

(2)核实调查报告中的重要数据。粉饰借款人及担保人财务数据的目的是为满足贷款准入条件提供便利。而盲目采信企业提供的数据,可能误导审查、审批。因此,要关注调查报告中企业财务因素分析,核实报告中引用的财务数据,查看有无隐瞒重要信息、虚夸财务数据情况。

(3)审核贷款需求的合理性。重点关注企业资金需求是否与其生产经营匹配、负债是否超出合理承受能力,是否存在盲目扩大生产或多元化投资倾向。是否通过人为调整采用过时或虚假报表数据测算营运资金缺口、变相提高贷款额度延缓风险暴露。重点关注是否人为掩盖贷款形态,是否存在道德风险。

(4)查看还贷资金来源。企业现金流紧张,贷款到期一般采用借款还贷,贷后归还方式。通过审阅企业存款分户账、相关凭证等核实还贷资金是否为经营现金流入。关注还贷资金来源于贷款资金、关联企业、民间融资、本行员工账户。

(5)识别贷款担保风险。主要从担保环节的有效性、合法性着手;审查保证人担保能力或意愿,是否存在互保、循环担保现象;集团客户关联保证是否超过规定比例;押品估值是否合理、测算质抵押率能否覆盖信贷风险。采取实地观察法,重点关注有法律瑕疵、变现能力弱的抵押品。

(6)贷后管理是否落实。一是贷后跟踪检查是否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分析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劣变风险;对企业重大风险事项是否及时核实并报告。二是通过审核结算账户资金往来明细,分析企业货款归行,存款和结算份额与信用占比是否匹配。

(二)多维取证间接查询审计线索

1.充分利用公用网络信息平台强大功能查询企业及行业信息,获取有价值线索。如:到当地工商局网站查询著名商标、免检企业名录及吊销企业名录等相关信息;登陆当地国税局网核查发票的真实性;登陆法院网查询诉讼案件等。

2.高度重视群众举报内容,群众举报信息往往来自内外部情况的知情者,为审计提供了线索方向,对不确定性线索,按照审计程序查证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对被审计行内部员工举报的线索,一般可信度和价值较高,甚至就是一些大、要案审计线索的突破口,要进一步追踪,一查到底。

3.借助访谈、闲聊找有关当事人核实资料中无法确定的问题,可以作访谈笔录或要当事人将谈话内容写出书面材料。对一些看似合情合理尚不能弄清的事实真相,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有意识地提出问题,通过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所阐述情况不同,分析对比、找出差异,以此求得突破,锁定、寻找出审计线索。

4.高度关注以前年度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一方面,通过共享检查资源减少审计成本,开拓审计思路,针对问题的整改到位、风险可控状况,综合评估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已有检查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证实问题是否仍然存在。通过深入思考、分析研判,可能新发现更多违规、违纪线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视力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初中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