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0:09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1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教师角色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R.Rogers 1902-1987)创造性地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这套理论以“停止教授、开始出击”为口号,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有着相当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一、“非指导性”的含义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在英语中是nondirective,前缀non-表示“非”,与表示完全否定的其他前缀不尽相同。directive的含义是指导、指示、详细说明、命令等,nondirective相对directive而言,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暗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传统“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威权形象:教师是耳提面命的长者,是发号施令的上司。罗杰斯对此强烈抨击,他竭力反对教师以“教导者”“训练者”的面孔出现,而力主用“Faci1itator”(辅导者、方便学习的人)称谓“教师”。罗杰斯形象地将教师扮演的角色比喻为“音叉”,意指应学生之呼声而共鸣。教师不再起到组织、训导、批示和评价的作用,只以平等的姿态,以学习活动咨询者、合作者,学生情感接受者、反应者的身份,作为普通一员融入学生之中。

国际汉语教师向外国留学生讲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由于母语天然优势,容易逐渐演变为“一言堂”。与其他学科不同,实现无差别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本身即语言教学的目的所在,那些试图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些艰深复杂的理论体系或枯燥繁冗的条文规则的做法实属本末倒置。教师应放开手脚,解除学生背负的心理包袱,让出更多的话语空间,使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讨论,切实从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说”。

三、良好关系的建立

罗杰斯主张,教师要尽可能在情感领域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因而,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坚持真诚、尊重和理解三大原则尤为重要。真诚是指开诚布公,不加伪饰。尊重,是指教师将学生视为有价值的独立个体,宽容不足、赞许优点,维护人格尊严。理解,是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1.真诚。汉语博大精深,在诸多问题上并没有定于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不可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垄断真理,不分青红皂白将学生提出的其他可选项一律斥为错误加以否定。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保持“一贯正确”的“英明形象”不受损害,明知犯错也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或者巧言令色、强词夺理。这样做,不仅会适得其反地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准和育人品格产生怀疑;而且也会让对这些知识点本身就不甚了解的学生更加不明所以。教师即便达不到闻过则喜的程度,至少应该知错能改、有错必纠。

2.尊重。尽管同处一间教室,但由于先天(语言天赋)或后天(用功程度)等种种因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在每节课朗读生词和课文的环节中,有的学生一气呵成、顺畅通读;有的学生更是成竹在胸、倒背如流。而有的学生磨磨蹭蹭,一字一顿;有的结结巴巴,含混不清;有的索性“沉默是金”,三缄其口。这时,教师就需要接受每位学生的客观水平,认可他们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努力,多加褒扬、鼓励。而不要打棒子、泼冷水,挫伤其积极性。同时,也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无论多么“幼稚可笑”的问题,耐心予以解答。

3.理解。学生来自五洲四海,有着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一般情况下,汉语教师对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的学生更为欣赏,他们尊师重道、循规蹈矩,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而在西方文化浸淫濡染中成长的欧美学生则不拘小节、风趣幽默,爱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在课堂上时常打断教师、岔开话题,偶尔还有些小动作。相较规行矩步的日韩学生,自由散漫的欧美学生难免使我们产生接受障碍。教师不一定认同,但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理解、包容这种文化差异。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发挥,学生愉快学习,充满自信,不断涌现新思想。以教授语言知识、传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国际汉语教师,应从中汲取宝贵养分,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2]傅海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海燕.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7,(07).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2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健美操;初中;体育

1.“非指导性教学”概念

“非指导性教学”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该理论是在对心理患者多年治疗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的原则是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是一种可以移植到教学中的教育方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即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老师在其学习过程中不加干涉,与学生处在一种相对平等关系的位置上,注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以此为目的,罗杰斯提出了与传统相违背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程度、投入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①

2.初中健美操的教学特点

初中体育教学阶段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孩子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差;学生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具体表现为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好动欲,适合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突出学生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突出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健美操教学主张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体验练习健美操的乐趣。在教学内容上,健美操教学内容多样化,只要掌握基本步伐,可根据学习的材料应对学生个体具有的意义,可以创编出不同的组合与练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给予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的自和自由权。健美操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自由选择,确定学习方向,去探索发现健美操的审美特点、思考和解决在健美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非指导性教学”在初中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

3.1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罗杰斯所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其特征在于形成一种不寻常的或者独辟蹊径的环境,便于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便于学生的“意义学习”得以产生,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及完善个性的目的。在健美操体育教学中运用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及自由学习理论,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例如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健美操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知识,进行练习。笔者曾今在教学时发觉有个班级学生对所上的健美操课很感兴趣,捕捉到这个信息,笔者便引导这个班级的学生讨论、设计了“走进健美操”这一活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从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和报纸上去了解健美操。另外,笔者再适时地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对“体育与名人”、“体育与艺术”等展开调查,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始终是自主性学习的。最终这个班级明显比别的班级体育课积极性要高,更有好几名学生被选入了校健美操队。

3.2重视自我实现

以人为中心体育教学理论的实质就是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追求“自由创造”、“自我实现”,这样,教育目的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在健美操教学中,体育教师更要注中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笔者刚工作不久,全国曾推广过校园舞,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个人认为在教法上我们可以改用非指导性教学法进行教学尝试,体育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课前,很投入地跳一遍给充满期待的学生欣赏,激发学生自己去模仿,然后,布置一个“比比谁先学的多”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练习,另一方面,让学起来慢的同学自己去向学得快的同学请教。每当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笔者都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你的手臂伸的很值,动作很优美。”“不错,刚刚做的动作非常舒展!”“恩,刚刚那个动作很有力度”……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笔者会提醒学生“好像看着有点别扭诶!你们再想想?”“比刚刚好了点,观察一下别人,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老师经常在关注他,对他抱有一定的期望,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②就很容易产生。

3.3重视情感交流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交流区别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灌输,它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的重要作用。健美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健美操知识与健美操技能,更看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把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等都融合在一起。健美操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提倡情感交流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健美操不仅充满热情、富有激情,而且充满自信、富有想象。体育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思想上与学生沟通,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潜能,发现他们对社会、个人等问题的看法,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年龄“代沟”,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进行学习。笔者课前经常早早的到达指定集合地点,观察学生入场,与先到的学生进行交流,很容易发现学生身上有一些在课堂上见不到的东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很容易就激发出来。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非指导性教学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就要求从事教育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应该重视非指导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通过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式,加强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实现自我价值。切实的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报,2003,(1)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3] 张人天.面对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2,(2)69-70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许向军.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体育教育,1998,10

[6]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

[7] 庞红卫.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比较和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8] 谭奇军.论罗杰斯的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报,2003,(1)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3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由一定的概念、观点和原理构成,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理论性和抽象性,给学生枯燥抽象、纲性生硬、难以理解的感觉。正因如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普遍存在以下弊端:重“理论灌输”,轻“启发引导”;重“记忆”,轻“思维”;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内化。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则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非指导性”教学引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有利于让学生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一、以生为本,构建课堂“新生态”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拥有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新生态”课堂。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主体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少直接、多间接;少明示、多暗示;少命令、多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话题设计,到问题的提出,再到论证,最后到结论,师生都应平等交流、共同研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凝聚学生的智慧和思想,而不是唯师是从,只顾师道尊严。例如:在《政治生活》“三个代表”教学中,我先播放中央电视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部分片段,创设教学情境,然后鼓励学生从我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自己生活中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谈起。在讨论中,有学生列举了一些党内的腐败现象,导致部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我并没有以“师道尊严”和教材的权威性来强迫学生接受教材观点,而是在肯定这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跟学生平等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对目前党存在的正反两种现象进行比较讨论。通过师生、生生平等交流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理解,也M一步认识到了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紧迫性。

(二)尊重主体认知,促进主体心智成长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受现实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困惑,甚至是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些学生分不清现象与本质,会把非主流、非本质的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往往过于偏激,这在政治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寸步难行”。讲到拿到假币怎么办,学生就说赶紧用出去;讲到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就说要有个好爸爸;讲到政府依法行政,学生就说城管打死瓜农;讲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就说腐败;讲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生就嗤笑。这些表现,正反映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作为政治老师,我当然可以批驳这些观点,可学生内心深处能接受吗?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角色。对于学生的上述表现,我没有高高在上进行空洞的说教,更没有否定和批评学生。我首先做到“真实”,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接受”,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带有浓厚感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然后,我真诚地表达内心感受,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常常觉得金钱很重要,拿到假币发现后非常气愤也尝试过用出去,对腐败也深恶痛绝。”最后,在师生形成了“共鸣”的课堂氛围下,我再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有一位最偏激的学生曾对我说,政治课不仅让他学到了知识,更让他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成长。

二、以自主学习为本,实现主体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使他们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从而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远大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由“乐学”走向“会学”

罗杰斯曾说:“学生是必须接触并且融入到生活中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要学会自主发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倡导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社区体验教学往往受到较多条件的制约,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而启迪学生,使他们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4

1.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标。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教育不断地在改变和完善,从之前的双基发展到三维目标,更多的是传授给学习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如今的社会中,能够促进变化才是唯一有意义的教育目标。罗杰斯这样定义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不断学习和促进变化,真正的受教育的人是能够理解并做到不断地改革自身,懂得终身学习的人。学习应当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地使自身的知识得到升华。罗杰斯的教育目标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促进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人的感情与精神和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学习。2.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思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教学理念,教育不是一定要分为学生和教师相对独立的中心,两个个体本来就应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学生进行学习和吸收。所以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的控制权。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非指导性教学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载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相互学习者的姿态参与整合学习过程中。因此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综合发展,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这正是罗杰斯所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会给予学生理解、关注、真诚,把学生当成敏感的、有意识的人来对待,学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行为表现也会更好。

二、非指导性教学特征

1.重视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特征是比较重视合作性的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对知识的掌握和未知的探索。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者的素养,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不是两个完全冲突的概念,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合作,在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需要他人的帮助以此解决自己的疑惑。探究性学习依赖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基于个人的思维局限,每个人对问题的认知存在不同,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既侧重自主探索,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以此达到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2.尊重个体差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受教育者因为其原有的背景和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推崇的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受教育者是具有独创性的个体,教育更多的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做自己,发展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评价上,不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多样化的个体,不做横向比较,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侧重评价学生动态性的学习过程,如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侧重考察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

三、非指导性教学对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启示

1.注重体验式学习。研究生学习阶段就需要自主学习、自我创新,这一阶段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指导,比较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能适合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这就需要体验式的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重视体验式的学习,这个和目标式的教学目标不同。目标式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应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成果,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体验式学习更多的是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学习的氛围和整个情景式的体验学习。这样在研究生自主学习期间可以更好地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研究生在研究课题或者钻研自己的学习内容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契约、社会实践、小组学习、个体独立学习等形式进行体验式学习。2.倡导学习契约。学习契约又叫作学习合同,是由受教育者和知识传授者一起围绕情景展开共同的协商,设计、实施、评价的学习计划、步骤,以书面协议的形式呈现出来。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当倡导学习契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技能和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契约的最终是要在契约开始前明白契约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能够从契约中学习到什么。但是这份契约不都是以教授者或者是学习者相对独立的中心,需要相互结合使最后的发展更好,学习的知识经验更多更丰富。对学习者而言,学习任务的制定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教授者要避免过多地指导将承担学习责任的机会给予接受知识者。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利用学习契约更好地解决在学习知识经验中所存在的问题。3.重视讨论与交流成果。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重视互相讨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研究生在自主学习之后也应当和他人互相交流和讨论学习成果,成果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显性成果是一些实质的成果,如报告、展板、刊物等。隐性指的是一些学习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技能等。交流无论与何种形式展开都不能流于形式,因为交流成果也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技能的提高和自身人格品质的提升,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所以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锻造独创性,学生需要在自主学习的同时重视讨论和交流成果。

作者:宣海宁 蒋大霞 陈迪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丽丽.基于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阳光体育运动推广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吴启迪.“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5

    我们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复试,每人都要验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淘汰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考生,要把整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录取进来。

    2加强建设完善的农业推广学科导师队伍

    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方向多样、他们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无法经常得到校内导师指导,因此,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要请实践一线部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不但弥补了高校导师实践经验不太丰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让校外导师经常指导学生,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3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应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现代化技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6]。在集中学生学习的时间里,通过对课程合理的学习安排,充分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1)讲授讨论互动教学。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的学生所工作的地区和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授课中参与讨论,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3)专题讲座式教学。平时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不太多,或者太难以短期内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请某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在听讲座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4)网络或远程教育手段教学。可以集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购买一些常用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卡,或者联系图书馆或网络信息部门开通VPN服务,方便学生在家在单位进行数据库或者精品课程资源查询,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

    4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6

[关键词]非宗教运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非宗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非基督教”,他和中国共产党一样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诞生及掀起的国民革命(1921―1927)与非宗教运动(1922―1927)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批判宗教提供了思想武器,反过来,非宗教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此研究非宗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问题对研究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总结经验教训有积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非宗教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和社会理论相继涌入,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尤其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等人相继转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在《新青年》杂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专号,并组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懈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批判宗教提供了理论指导,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宗教的指导思想之一。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界对宗教的理论批判业已开始。尽管最初批判宗教的思想武器主要是科学主义和传统的理性主义,但在非宗教运动爆发前夕,马克思主义已经显示出其理论批判上的优越性。在1919年12月1日所著《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才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物质即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而“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左右的,没有不随着它变迁的。”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叙述并解释宗教的历史发展后,总结指出,“宗教、哲学都是随着物质变动而变动的。”[1]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的论述可谓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宗教现象的最初典型。此外,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了耶稣、孔子、释迦牟尼的思想差异并指出,造成三人思想不同的原因是各自所出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他分析道,“此三大伟人之学说,非自成之,乃社会成之也。使耶稣生于中国,亦必主张家族主义;孔子生于印度,亦必尚厌世悲观;释迦牟尼生于欧洲,亦必主张自由进取。要之,孔、佛、耶易地而生,其主张则互变也。”[2]1921年陈独秀在《答蔡和森》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是“历史上一切制度的变化是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改造社会应当首先从改造经济制度入手”[3]。由此可见,陈独秀已经掌握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他的这一理论认识为以后批判宗教,宣传革命理论提供了便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和对宗教的初步认识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宗教上的理论优势和其潜伏的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了具有明显反帝爱国性质的非宗教运动的发展并从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非宗教运动中的运用

在非宗教运动中,以批判基督教为核心,与民主革命的任务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和民主革命理论,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吸引了广大革命青年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1.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宣传者早在1920年驳斥护教言论时就指出,“有些主张宗教是社会进化关键的人,用思想感情等名词解释历史的发长,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宗教的解释。固然犹太教、儒教、回教、佛教、耶教等五大宗教的教义,曾与于人类进步以很深的影响,亦是不可争的事实,但是这种解释,未曾注意到与其把宗教看作原因,不如把它看作结果的道理,并且未曾研究同一宗教的保存何以常与它的信徒的环境上、性质上急遽的变动相结合的道理。”[4]1923年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针对宗教问题指出,“宗教思想之变迁,更是要受时代及社会势力支配的。”“即在同一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产业进化之迟速不同,宗教思想亦随之各异。非洲、美洲、南洋蛮族,仍在自然宗教时代,中国、印度仍信多神,商工业发达之欧美,多奉基督;使中国圣人之徒生于伦敦,他也要奉洋教,歌颂耶和华;使基督信徒生在中国穷乡僻壤,他也要崇拜祖宗与狐狸。”[5]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受社会存在支配和决定的,陈独秀以唯物史观对宗教的论述是其唯物主义立场的表现。此外,恽代英还论述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的天性,只是对于人力所不及的地方,一种赞叹崇拜的感情。”[6]并提出了唯物史观者的基本条件,“凡是不以唯心的认识去研究历史,不承认历史上一切变迁演化是由于神意或一二英雄所造作,――而对于一切客观的事实,做一种综合的研究,以发见其一定的物质上之因果关系者,便都是个‘唯物史观者’。”[7]唯物主义者蒋侠僧也指出,“社会生活的变动,政治的、思想的演进,其根本的原因埋伏在经济的组织中,而不应向哲学中、宗教中或文学中去搜寻。”[8]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宗教问题的论述和解释奠定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

2.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理论的传播。

在非宗教运动中宣传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理论,将对基督教的批判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相连,是非宗教运动的特点之一。基督教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民主革命理论提供了余地。

(1)揭露资本主义压迫,宣传社会革命。陈独秀在《告做劳动运动的人》一文中指出,“对于基督教会及反革命的顽固党,自然都应该反对;因为基督教拿灵魂升天骗劳动者好看轻肉体的痛苦,一生一世安心替资本家做牛马,顽固党都是没有表同情于劳动者的。”[9]而“新旧教在中国都有强大的组织,都夹有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后援,为中国之大隐患。”[10]所以必须反对基督教会的压迫。如果说陈独秀此时反基督教立场不甚明确的话,那么恽代英则是提倡以革命手段反抗资本主义及教会压迫的典型。他指出,“我们对付这些压迫人的人,只有一个法子,便是将一切被压迫的人团结起来,来打倒他们。换一句话说,要对付这些压迫人的人,孔子‘劝’的法子是不中用的,耶稣‘骂’的法子亦是不中用的,对于这种人只有用我们革命党‘打’的法子。”基督教徒“自己不革命而且亦劝人家不要闹革命的事情,天天教人家礼拜祷告,引诱许多人脱离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革命战线。”这是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反对基督教的原因之一。“我们今天在帝国主义军阀压迫之下,需要努力宣传组织民众、进行革命运动。”“我们中国今天的青年,要去革命,要学习革命的知识技术,要学习革命的生活。”[11]采用祷告的方式是没有用的。“在资本帝国主义没有打倒,世界革命尚未成功以前,什么自由平等、都是积薪厝火的。我们要自由平等,须从打倒资本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运动做起!而基督教既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我们岂有优容之理!”[12]

(2)宣传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在非宗教运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卢淑指出,“我们知道:有产者所以能够掠夺无产者,无产者所以被掠夺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握有生产机关,一个没有。所以贫富的悬隔之间,决不容什么超自然力或上帝之存在。”“社会的压迫是使我们致贫困的原因,援救我们的惟一方法只有从资本阶级手里夺回生产机关。所以我们只有向这个目标进行阶级的斗争,更不必啜泣去祈祷,也不当袖手以旁观。”而基督教徒经济政治势力上的扩张俨然已成了一个掠夺阶级,“无时不向着我们无产阶级磨牙吮血”,“基督教是资本主义的化身”,“我们要反对资本主义,不能不反对基督教;我们要推倒资本阶级,不能不事先推倒这基督教徒的社会。”[13]笔名赤光的中国共产党人号召无产阶级起而反抗社会压迫,指出,“无产阶级的伙伴们!我们受军阀,官僚,资本家,僧侣,牧师一班寄生虫的掠夺欺骗已经够了,我们不要再和和平平的做永劫不复的被宰割的鱼肉罢!”他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口号:“万国无产者团结起来呵!”[14]

(3)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宗教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人指出,“宗教与共产主义无论在理论上或事实上都不能相提并论。”“科学的社会主义对全体自然的判断支持在自然科学的结论上面,故它和一切宗教的谬说是不能妥协的仇敌。”“实际上,共产主义与也不能调和。”中国共产党员应该从两方面向宗教作战,“一方面与那宗教宣传之特别组织的教会作战,它实在是诱惑愚昧的人民和制造宗教的奴隶的工厂。一方面与大多数无产阶级中那流传久远,根深蒂固的宗教的谬说作战。”[15]所著《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一文中驳斥了一部分人将共产主义作为宗教的说法,指出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革命的共产主义”,“信此主义的人,所以才能勇于实行。别的社会主义派别,或者还可容留宗教思想,惟独共产主义者对此种‘牺牲弱者庇护强者’,长人依赖性,诱人容忍,‘锢蔽思想’的宗教却深恶痛绝,国际共产党因此认宗教是人类中的一种毒药。”况且,“共产党人对于它为有产阶级辩护,或是无形中阻人前进,引人空想未来天国的种种学说,‘不能接受,不能容忍’。”[16]

三、马克思主义在非宗教运动中的地位

非宗教运动的酝酿及爆发与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紧密相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武器是科学主义和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成为批判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理论依据。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对基督教的教义也颇有怀疑之处。在对宗教的理论批判上,科学主义成为非宗教运动爆发前夕和此后一段时间内的主导思潮。此外,民族主义在其中也起了关键作用。非宗教运动的爆发起于基督教的世界性传播政策,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在清华开会成为非宗教运动的导火索。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任务的提出以及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民族主义思潮成为非宗教运动的主导思潮,社会各界及各阶层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具有侵略色彩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予以激烈批判和否认,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非宗教运动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并演化成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后来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非宗教运动的指导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便以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展开过批判,但因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仅限于介绍的阶段,理论水平不是很高,还未真正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被真正用于实践,因中国共产党对非宗教运动的积极参与和领导,马克思主义很快成为非宗教运动的主导思想。尽管民族主义思潮仍是团结广大反教人士进行反帝斗争的主要因素,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和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革命的指导,恐怕非宗教运动不会有后来的民主革命性质和伟大成就。

注释:

[1]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39-143页。

[2][3][5][9][10]《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版,第99-100、157、352、175、180页。

[4]:《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1日。

[6]恽代英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

[7]恽代英:《唯物史观与国民革命》,《中国青年》95期,1925年9月14日。

[8]蒋侠僧:《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新青年》(季刊)三期,1924年8月1日。

[11]恽代英文集》(下),第819-822页。

[12]侠夫:《基督教的罪恶》,《觉悟》,1924年10月28日。

[13]卢淑:《基督教与资本主义》,《先驱》三号,1922年3月15日。

[14]赤光:《基督教与世界改造》,《先驱》,三号,1922年3月15日。

[15]绮园:《基督教与共产主义》,《先驱》三号,1922年3月15日。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7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教育功利化;非全日制

一、在职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从培养计划、学籍、导师、课程、考试、科研、管理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有很多弊端,主要是培养方案存在偏差、学校管理不善,导师指导不足以及在职研究生本身的问题,导致在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中无法正确而科学地掌握培养的质量管理,没有落实培养管理制度以及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

⒈培养计划问题

第一,在职研究生培养计划缺少灵活性。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各个专业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少,高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择相同的课程,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影响了学术和科学研究的进行。

第二,在职研究生培养计划未真正落实。在某些环节上,如实践教学或科研的课程上,很多学生并未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时由于导师的个人原因,也容易导致一些培养管理环节与培养方案的规定无法吻合。

第三,学籍管理较为混乱。现今大部分的在职研究生的学籍管理都是执行学分制, 要求学员必须修满相关学分才能获得学位。但是, 现今的学分制度还未完善, 主要是部分学生没有去上课,没有提交作业,导致老师未能给学生打分,学生缺少学分。另外,两年到四年的弹性学制导致一大部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无法正常毕业时并没有按照规定被批准学籍延期或取消学籍,由于这样的学生太多,而且情况很普遍,致使这在高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成为一种常态,有损学籍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⒉学校管理问题

第一,课程教学不合理。高校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在上课和开题上虽然都统一地点,但在管理上不得不采取分散管理的方式,异地教学也使得学生无法充分享受学校的资源,无法接受校园积极学术氛围的熏陶,无法与有关导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学习上的进步。

第二,管理队伍放任在职研究生日常工作。现今各高校都缺乏管理人员与秘书等方面的人才,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除外,相关人员的个人修养还有待提高,而他们的工作岗位时常变动,导致相关的经验不足,使管理质量下降。由于受到地域与时间的限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只能在课堂上接受到相关的管理,课堂外的空余时间难以接受到校方的管理。因此学校无法全面地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且该情况日益严峻。

第三,“双师制”实施不力。研究生的学习途径通常为自学和导师指导。但是实际上现在这个双导师制形同虚设,很多在职研究生只能选择一个校内的导师,而且在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可能学生就见过导师1-2次,就不得不进入写作论文,甚至到毕业的阶段。同时,校外导师中还存在部分经验不足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全面科学地指导。

⒊导师指导问题

第一,导师指导时间不够。多数校内导师日常工作量大,由于区域的跨度较大,导师无法全面及时地引导和监督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效率并不高。

第二,导师与学生沟通不足。导师完成首项教学环节后,必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专题研究会和学术成果展,引导学生对个人论文进行选材并上交相应的开题报告。学生需与校外、校内导师进行讨论,确立论文题材并制定可行方案。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存在区域限制,同时承担工作上的压力,缺乏良好的研究环境。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导师难以监督其学术研究的每个环节。

第三,导师数量不够。在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指导过程中,常常暴露出研究生培养中导师负责制的弊端。一个导师负责多个研究生,每个学生得到指导的时间少,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引导。另外,为了解决研究生导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高校在招聘研究生导师时往往降低标准,接纳一部分学术水平和指导经验均达不到要求的应聘者列入研究生导师的队伍,结果他们在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时往往有心无力或者找不到正确的引导方法。

第四,导师指导能力不足。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使得他们能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这个时候导师应该发挥指导论文的职责,但实际上可能由于导师和学生未见过或者不熟悉,导致导师指导有限。

⒋学生学习功利性问题

第一,时展要求学生提升学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单位中的职工整体学历水平也日益攀升,一名员工如果仅仅拥有丰富的资历和高级的技能,却没有与其他人齐头并进的学历,那么即使资历和技能能为其带来较强的竞争力,但周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也会让他不得不产生提升自身学历的念头。

第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在职学生由于自身工作家庭的负担,大部分人无法抽出时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工作过程中也没有参与研究课题的机会,更没有参与学校的实践活动,学习只是其个人生活中的业余部分,平常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

第三,在职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有限。部分学生难以通过短期的课程来掌握全面的知识,无法吸收并消化填鸭式的教学知识,不间断的2-3 周的全天候学习效率不高,难以掌握并记忆全部知识点。

二、影响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

影响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为这样四个方面: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篇8

学业的压力、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容易使高中生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和想法,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理情教育,可以使高中生改变非理性想法,从而改善不良情绪。

【辅导理念】

理情教育即理性情绪教育(Rational Emotive Education, REE),源自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创立的理情治疗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 C)的产生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ctive Event, A)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elief, B)所产生的。理情治疗理论还认为人同时具有理性和非理性想法,情绪困扰源自非理性和不合逻辑的思考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重新组织认知而改变情绪。

本节辅导活动课围绕改变非理性想法的主要步骤设计主体环节:第一步,分清“事件”“想法”和“情绪”,以确定情绪的诱因(即“事件”)并寻找到情绪背后的想法;第二步,针对“想法”,判断是否属于非理性想法;第三步,驳斥非理性想法,建立新的理性想法。其中,驳斥非理性想法是理情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较难的环节。

【辅导目标】

1. 了解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想法会引起不同的情绪。

2. 学会区分事件、想法和情绪。

3. 知道常见的非理性想法及其关键词。

4. 能对非理性想法进行驳斥,并建立新的理性想法,从而改善不良情绪。

【辅导过程】

一、暖身活动

播放视频《一念之间》。视频表现了一个小女孩因想法的改变而改变情绪的故事。她原本因担心父亲在晴天卖不出伞、雨天母亲卖的棉花要被雨淋湿而哭了起来。一个小和尚开导她说,可以这样想:晴天时她母亲的棉花不会被淋湿,雨天时她父亲的伞会卖得很好。小女孩一听,想法改变了,于是转涕为笑了。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一:了解情绪ABC理论

教师请学生回答:“小女孩的情绪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导致小女孩情绪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情绪不是由事件所直接产生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想法所导致的,改变想法可以改变情绪。

PPT展示情绪ABC的图示。

活动二:区分事件、想法和情绪

1. 分析句子中的事件、想法和情绪

PPT展示:请分辨下列句子中的事件、想法和情绪。(见图1)

2. 分析情境中的事件、想法和情绪(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PPT展示:一个燥热的下午,某教师在讲台上费力地讲课,大伙儿无精打采,懒洋洋地坐在那里。有些已经趴在桌上,恬然进入梦乡;有些心猿意马,要么望着窗外出神,要么目光空洞地望着黑板。小张的心情也很烦躁,反正课是听不下去了,索性拿出手机来玩游戏。老师看到学生的上课态度如此糟糕,于是开始严厉地批评,说他们不好好学习,不体谅老师的辛苦,之后又一一点名批评。小张被批评后心情很不爽,顶了老师几句。老师气坏了,要他站到教室后面去。小张立马冲出教室,留下气得说不出话的老师和愕然的同学……

提示:指出情境中的老师和小张分别遇到的事件,并着重从想法上分析老师和小张生气的原因。

教师指出,改变非理性想法的第一步是区分事件、想法和情绪。首先要确定情绪的诱因(即事件),要对事件不加任何的评价和推论,从实际出发,只对客观事实进行叙述。接下来要寻找到情绪背后的想法,因为事件和情绪之间是不存在因果联系的,要找到情绪的原因,就要从引起情绪的想法入手,挖掘情绪背后或许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台词”,看看究竟是什么想法导致了情绪。

活动三:非理性想法的辨别

教师指出常见的非理性想法的类型。第一种是不切实际的夸大。常使用“受不了”“糟透了”等以偏概全的词语。表现为:经受不住一点小挫折,或是对于能忍受的挫折也夸张地认为自己受不了;把事情看得十分严重,把小的困扰、悲伤变成大灾难,把一切视为悲剧;常以一件事的结果来论断自己或别人。第二种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常使用“应该”“必须”“一定”等词语,把一些“希望”“愿望”变成非要达到的“要求”,认为事情一定要如愿。

教师指出存在非理性想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关键词,如“受不了”“糟糕了”“没希望了”“永远”“应该”“必须”“一定”等等。

常见非理性想法的关键词辨别训练。PPT展示下述句子,并请学生指出关键词和判断理由。

(1)我一定要考好。

(2)犯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

(3)在这件事上,我绝对没错。

(4)他经常不交作业,肯定不是好学生。

(5)这次考试不及格,我太笨了。

(6)我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7)我经常胡思乱想,虽然知道不好,可无法控制自己。

(8)这次考试我死定了。

(8)数学考试又考差了,我永远都学不好。

(9)我没有任何值得被称赞的地方。

(10)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会对我好。

(11)如果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顺利,那是很糟糕的。

(12)我们班的人个个都很自私。

活动四:驳斥非理性想法,建立理性想法

教师指出驳斥即是质问,即反驳某种想法。驳斥非理性想法的常用句式有:

(1)这不是事实。

(2)这想法会伤害我。

(3)这想法会破坏我与别人的关系。

(4)这想法会使我不能达到目标。

(5)这想法会使我无法忍受一些不顺心、不愉快的事。

(6)事实上,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我也还能忍受。

建立理性想法的常用句式有:

(1)虽然我不喜欢……,但还不至于……

(2)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仍然……

(3)一次……,并不说明……

(4)即使无法……,我也还……

教师举例说明。

事件:这次考试考差了。

想法:我真笨。(以偏概全,为非理性想法)

情绪:难过、沮丧。

驳斥:

①这种想法容易引起困扰,会使我自卑、没信心;

②这不是事实,是我自己主观的想法。这次没考好,不代表我什么都不行,太以偏概全了。

③难道一次考不好就代表我笨?不相信我真的什么都不行。

新想法:

①虽然我不喜欢考得不好,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个没用的人。

②一次考得不好并不代表以后都会考不好,更不说明我笨,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

③即使真的无法改善,我也有其他的优点,有些方面我也表现得不错。

教师在讲解完非理性想法的驳斥及新的理性想法的建立方法之后,给各组分发一张白纸,请各组推选出一位组长,并组织组员讨论出本组常见的几条非理性想法,并按照以下格式记录:

事件:

想法:

情绪:

驳斥:

新想法:

各组讨论、记录完之后,在班级里分享。

分享完之后,教师指出只有非理性想法才需要驳斥,理性想法不需要驳斥;驳斥也不是找理由欺骗自己;凡事都是累积而成的,要想除去非理性想法,只驳斥一两次是不够的,要不断练习才会有效。

三、结束语

教师指出:改变想法可以改善我们因非理性想法而引起的不良情绪。首先要分析我们遭遇到的事件和情绪体验,然后要找出可能潜在的想法,其中哪些想法是理性的,哪里想法是非理性的。对于非理性的想法要进行驳斥,并建立理性想法,经过不断地驳斥、不断地练习,就可以改变我们的非理性想法。

上一篇:促销活动的本质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债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