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6:47:58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1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部署,加快关中—经济区建设步伐,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市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围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着重解决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分工

(一)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坚持从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依据新形势、新要求,突出重大问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举措。围绕“关天经济区引领、部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研究,重点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外开放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全市“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等前期调研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县区结合实际,可自行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依据“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既要突出总体规划纲要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又要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重大建设工程与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起草。

(三)编制专项规划。依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三五”总体规划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编制,其他专项规划由市直部门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要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给合《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发展机遇,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尽快制定规划实施意见,落实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

(五)编制县区规划。依据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县区实际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发展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县(区)级规划,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优化生产力和重大项目布局,突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县区规划由县区政府负责编制。

(六)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编制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谋划,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实现规划体制改革,探索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要求。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加强各类规划衔接,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共同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

三、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市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要先于国家和省上规划。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2014年12月底,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下发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完成基本思路重大课题研究,确定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领域和编制方案。酝酿提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框架的初步意见,加强与省上规划基本思路的衔接,向省上提出我市规划的意见建议。完成“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基本分析评价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15年3月至5月底。研究提出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县区及市直部门各方面专家座谈会,充分听取和吸纳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经济委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议。起草制定重点专项规划并筛选确定各领域重大建设项目。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阶段):2015年6月至9月底。根据国家、省上“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见,起草形成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并加强各方面协调衔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5年10月底,初步形成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进一步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报市委、市政府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全市执行。完成重点专项规划审查论证工作。县区“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当地政府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基本一致并略有提前。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界定规划编制范围及重点。明确规划编制范围,找准规划功能定位,使规划不越位、不缺位。科学设定规划编制目标,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编制规划要重点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指导,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主要是制定产业引导和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贯彻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构想和重大决策为根本宗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加强经济运行中长期分析,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机遇,加快实施“3341”项目工程、工业“12341”行动计划和“1461”扶贫攻坚工程,把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三)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研究和论证。从我市发展实际出发,紧密结合“3341”项目工程建设,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特别是需要国家和省上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省上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省上规划。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积极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衔接协调、论证咨询、公布和评估等有关制度。发挥好规划专家咨询、科研机构、名间智库等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把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通过设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平台等方式,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形成共识的过程。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点做好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与国家、省上各类规划的衔接,包括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市“十三五”预期指标的测算,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作用。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总体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后,要进一步加强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全市总体规划纲要、国家和省上专项规划的衔接,保证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实施。各县区总体规划草案要先报市发展改革委,与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衔接一致后,再经本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区要加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的协调工作。

(二)组建专家队伍。聘请市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全市“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组,负责对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草案及相关专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和指导,出具论证报告。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土地规划 修编 探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实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随着土地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对作为土地管理依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出更高要求,正值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际,对规划修编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1987年开始展开,到1992年前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规划的目标年为2000年。该轮规划主要思路是借鉴农业区划成果、国土规划成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为重点,提出实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规划目标。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严格保护耕地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结合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和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即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轮规划基期年为1997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并远景展望至2030年。其重要特点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规程及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乡、县、市、省和国家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管理方法,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了经济建设合理的用地需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规划适用性不足,规划管理的风险与难度加大,由于在规划理念上过分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没有从宏观(哲学层次、科学层次)到微观(技术层次)的系统理论,而是诸多理论混杂,让人无所适从,规划编制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规划实践,已明显制约了规划工作的发展。

二、新的规划理念和理论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当有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规划方法,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 新的规划理念:理性发展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原则、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时,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在规划修编的操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弹性观念和动态观念。在确定规划的目标时,必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由经济发展的单目标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新的规划理论: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的需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大胆借鉴和吸收相邻学科如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的相关理论。

(1)空间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协调资源供需矛盾,统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长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地域性。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用地指标调控与规划分区相结合”,其着重强调的是规划对用地数量的指标要求,而缺乏空间布局约束,在规划的分区方案中,对分区内部土地利用的要求过于笼统,不能承担起有效的控制分区内部用地的功能。

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借鉴西方空间规划的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绿化带”制度、中心地域理论、“开发轴系统”理论等,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规划修编要由上轮主要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定建设用地规模与速度向控制环境容量、开发时序、控制建设标准转变。本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在协调和平衡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环境以及规划部门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空间规划,应当着重注意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的空间安排和布局,确定其开发利用时序,并通过较大比例尺的地图如用1:1万确定城镇合理发展边界,引导地方政府提高城区建筑密度,实现现有城区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从而解决城镇无序扩张、优质农地严重流失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未来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不损及我们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在正确的管理下, 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 它会退化、耗竭。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要限制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限度内, 同时采用人工生态措施(包括邻域或更大的区域) ,

确保土地持续利用。

目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研究的国际趋向表现为应用生态经济学观点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协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

土地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无非是建设发达的经济、健康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不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理念贯彻进去,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三、新的规划方法

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除了要用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外,应当按照规划修编的要求,尝试采用一些新的规划方法。

1.评价方法

规划实施评价: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各地必须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做出是否进行规划修编的结论性的意见。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国土资源部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地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格、数据五花八门,无法进行汇总和统计。因此,有必要统一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我国去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还缺乏具体的规程和办法,还需要进行统一和规范。

2.系统工程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着眼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的规划。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是国家最主要、可调控的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是多目标的统筹协调过程。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采用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系统优化方法就成为必然。可以运用不同的规划方法来解决,按这样的思路,规划的适用性会大大提高,规划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

3.应用地理信息(3S)技术

本轮规划修编要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修订规划成果的主要载体,使规划修编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整体规划的技术水平。

这两个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重点普及遥感技术、GIS 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使土地规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处理、计算模拟、规划成图到监督实施全过程实现信息化。同时, 基于土地规划中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如资源优化配置、地区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 因此, 要特别重视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引入土地规划, 通过人- 机交互系统, 为决策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有效决策支持,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与决策的科学性。

4.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家的宏观规划,其编制应该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事情,而不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部门规划,因此,规划的编制应由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和相关社会群体共同参与,规划的主体要由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为主向以政府规划部门和社会重要研究机构为主转变。公众参与不仅是像上轮规划一样为了提供信息资料,而是要参与规划目标、指标的分配和确定,规划方案的拟定、协商和协调。

四、还需要把握的几点

1.必须寻找一个能够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各级规划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联网运行;

3.可以与土地管理其他业务工作数据成果顺利接口;

4.必须能够按需要的时段要求,及时动态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如规划指标定位情况、规划指标使用数量、规划发展实施空间情况等;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宏观调控、政府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部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务院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部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部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部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四、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十)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其中,规划编制说明要载明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的情况以及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和理由。

(十一)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十二)实行规划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十三)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城镇规划

Abstract: The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own planning are two different areas of planning, but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two is unified. Therefore, we must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 to correctly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specific in carrying out, the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own planning coordination, convergence, from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development approach, system innovation, overall two program,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 the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使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很多地区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候,往往忽略城镇规划,导致土地规划与城镇规划相互间格格不入,造成城市总体布局混乱,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城镇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土地规划与城镇规划,形成互补协调、互利共赢的格局。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差异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分别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行其是,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指导思想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镇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

2.2规划目标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3 关于统筹发展两个规划的思考

3.1统筹发展两个规划的原则

统筹发展两个规划必须遵从以下原则:

第一,从全局出发的原则。要求以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益为基础,对不同区域、用地部门及产业之间用地的需求进行全面考虑,协调好各区域、部门及产业间的用地矛盾。

第二,保护与保障并行原则。在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及生态建设的全面平衡转变。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才能使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第三,可持续利用原则。在规划建设中要将土地的开发、整理、利用及保护结合起来,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弹性原则。无论是土地规划,抑或城镇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要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到能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

第五,多元原则。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六,实用原则。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3.2统筹发展两个规划的方式

统筹发展两种规划建议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间的协作。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切实做到土地规划、征地、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实施两个规划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用地和建设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的重点是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限,而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则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进行。

二是城镇规划必须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城镇规划制定的发展用地的规模及控制范围不可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控制指标。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符合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求及土地用途的管制要求,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对于不合理的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局部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地用地。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与个人的建设用地都不得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三是走集约型的城镇建设道路。城镇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镇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镇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镇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镇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3.3统筹发展两个规划的制度

统筹发展两个规划,必须创新两个规划的管理制度:

一是要创新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镇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建议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

三是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4 结束语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5

一、建立新的总体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作为国家一项行政政策,是国家用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新一轮规划修编中,除建立从中央―省―市―县的各级总体规划体系外,还应该在各级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市区、县城区和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完善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面对国家新的用地政策,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需求问题,必须通过总体规划调整,盘整用地,优化利用,挖掘潜在用地资源。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确定乌海市的城市性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城市空间布局为:“一市三城七个独立组团。”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海市“十一五”计划纲要的实施,《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职能的构成上面临着调整。

缺乏对于城市发展时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1996年版总体规划虽然在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上较为完善,但缺少对于城市发展建设时序的论证。

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在发展较快的地区,规划的配套建设和规划的用地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产生矛盾,在短期内较难予以协调解决。在发展较慢地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了一定的投入,但相对应的用地开发过快,造成城市市政建设的不协调。因此,有必要通过总体规划调整,引导城市合理、平衡发展。

2001年,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规划院重新调整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各方的努力下,于2002年编制完成了2002-2010年《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的总体规划将乌海市的城市定位为: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即海勃湾城区,“两个副中心”即乌达、海南城区;明确了“三进一靠”的发展规划思路。

6年来,乌海人发扬“团结奉贤,创业争先”的时代精神,大手笔打造宜居城市。现在,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已经崛起在内蒙古西部,成为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二、 科学设置规划指标,满足宏观调控的职能要求

强调规划指标设置问题,并不是否定上轮规划指标的设置,而是要依据宏观调控职能的要求,用一种新的思路来设置规划指标。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结合本次总体规划调整,对城市设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以及城市旅游系统等专项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

三、 确定统一的量化标准,适应规划管理动态化、自动化要求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已不再是城市建设的唯一投资者和组织者,城市发展的决策受到多方面利益的影响。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具弹性。

2. 在多元化城市建设中,政府部门较多从城市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开发商则注重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只有调整总体规划和配套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使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3. 通过规划调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保证与规划管理密切相关的现状、规划、管理、建设资料的贮存和更新,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为市政府的快速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以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和建设城市,努力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包括: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工程、技术进步)。

四、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功能分区

要依据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按照“体现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协调统筹”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用地开发结构。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用地政策。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扩大用地供给;对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趋弱的区域,要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身较弱的区域,则要严格实行用途管制。

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研究乌海市发展的优势,准确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

五、注意与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

1. 针对乌海市分散组合式的工矿城市布局结构特征及上一层次《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乌海市1754平方公里行政辖区划定为城市规划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2. 与城市规划衔接。可以利用城市规划与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来划分圈层,留足城市发展的空间。对城市规划近期范围,总体规划应设定为建设预留区;对大于用地规划的部分,即城市规划远期范围,应将其设定为城市建设用地过渡区。

3. 与交通、能源、水利等规划衔接。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通常属于单独选址的项目,详细规划中要设置一定的弹性指标,为这类项目留出调整的空间。

4. 与农业、林业规划衔接。设立刚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农户,一般情况下不得改变。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不得规划为建设用地,也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5. 与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衔接。对环境规划的重点保护区、重点治理区,要在用地详细规划中体现。在重点保护区不得批准有污染的工业建设用地,在重点治理区则要体现对用壤治理的要求。

6. 对旅游规划中设立的各类风景区、旅游休闲度假区,要适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禁止工业建设项目。要对区域内生活居住设施进行总量控制,保护风景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不受人为破坏。

六、规划调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以区域经济角度分析确立乌海市经济和社会的宏观、微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人口规模、人口素质、管理体制。

2.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乌海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进行空间布局总体规划的调整(包括:空间结构、城区总体布局)。

3. 以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和建设城市,努力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包括: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工程、技术进步)。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为指导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4.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七、总体规划修编的重大意义

城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意义,端正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地区统筹和部门协调,科学修编规划,精心描绘我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6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及现状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按照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理论,只有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心才能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带动城市现代服务核心区的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是徐州真正实现淮海经济区经济区域中心目标的最好切入点。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部经济可带来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这一切都成为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直接动因。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的现状。新城区总部经济园位于新城区核心区,昆仑大道以北、太行路以南、秦郡路以东、汉风路以西,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30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包含大型知名企业总部区、金融机构总部区、工贸企业机构总部区、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总部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目前,已有莱商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徐州分行总部以及永旭置业、天裕集团、东方黎明集团等总部办公项目进驻,而且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新城区金融总部经济园已成功入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规模大小,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既取决于该城市的影响力、又取决于该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城区已成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投资兴业的新热土。一是完善的功能设施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根本保证。新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观音国际机场、京福高速、连霍高速以及京沪高铁环绕新城区,两小时左右进京入沪;区内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已高效运转,规划馆、档案馆、绿地皇冠假日酒店、吉田商务广场、徐州工程学院、青年路小学等功能设施已投入使用,具备为企业总部办公、研发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企业总部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新城区背依拖龙山,怀抱大龙湖,以大龙湖为中心绿地系统向周边辐射,形成“青山为屏、碧水为脉”的自然格局,是生活休闲、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同时,国内知名地产企业恒基、绿地、中铁、国信等精心打造的花园式住宅小区可为10万居民提供高品质住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一是新城区人气商气不足问题。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但相对主城区而言,由于功能配套设施不全以及新城发展需时间周期等问题,新城区目前人气商气略显不足。总部企业现在入驻新城区后很难快速运营、快速收益,因此投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强。目前已落地项目普通存在的建设进度缓慢问题,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新城区总部经济差异化发展问题。目前,我市适宜发展总部经济的板块主要是老城区、新城区以及高铁商务区。老城区的配套成熟、优势明显;高铁商务区的地理空间独特,去年已成功引入了吉田、松芝两大企业总部项目,这无疑给新城区带来一定压力。根据新城区地理特点及发展现状,应对总部经济引入进行准确定位,与老城区、高铁商务区形成错位发展。

三、发展新城区总部经济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领导。发展总部经济是一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改、商务、经贸、财政、税务、工商、人事、规划、公安等众多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市级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承担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及重大事务落实等职能的具体部门,界定市、区两级对于发展总部经济具体政策的落实责任,从机制上保障各项发展政策得以切实落实。

(二)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引导。按照产业集聚的理论,在一定城市区域内相关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或达到一定层次后,资源、信息、资金、服务的集聚效应会凸显,将极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规模总量在一个时期内是一定的,需要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统筹安排土地、资金、信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配置。因此,在徐州主城区范围内,应集中设立面向大型企业区域总部及市级企业的总部经济园区,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区应为市级唯一以金融及工贸服务业为主的总部园区,并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加大土地房产使用方面的扶持。为鼓励大中企业将生产基地与办公研发机构分设,应在企业自用办公物业的建设和租用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于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应支持总部企业自建总部大厦,支持同类别或产业联系紧密的总部企业联建总部大厦。在具体操作时,可将总部园区办公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提供一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用于满足企业总部办公用地需求。同时,鼓励政府统一建设总部楼宇,以优惠租金向经认定的企业总部及为大型企业总部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办公用房。

(四)强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倾斜。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企业在新城区设立总部;补助设立总部企业在新城区购置、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开展总部企业认定有关工作的必要经费支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及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同时,对经过认定的总部企业的营业税及所得税进行减免优惠。专项资金可由市及新城区两级财政分别建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对经过认定的总部企业所承担的税收减免优惠予以补贴,一次性奖励设立的企业总部;新城区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承担总部企业设立后物业建设、购置或租赁补贴以及发展贡献奖励等。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7

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各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地方层面的叫“一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探求区域经济如何更好地谋篇布局,为未来5年发展注入新动力。

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十二五”期间乃至更远的将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

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而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明晰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布局、重点地区、重点专项规划产业发展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介绍,国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将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数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速都将保持在10%以上。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还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局面,年均增速达到1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并且,当地已经集中了一批重点航天军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设备等具有雄厚实力的产业。

此外,西部能源和矿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介绍,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这些方面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成为未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家明确提出,在西部地区,应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资源性特征明显,在已有的产业结构中原材料、采掘业等基础性产品比重大。加工增值性产品比重较低。于今认为,目前,西部地区在重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具体方式包括:围绕西部地区的矿产采掘业、原材料搞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围绕农业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和比较优势产业。

目前来看,国家已经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十二五”期间,当地仍将获得资金和土地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各省市紧锣密鼓布局

新疆“十二五”规划将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目前,新疆各项基建、民生和资源开发政策都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如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等。

陕西“十二五”期间将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扩大技术应用改造传统产业。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介绍,将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支柱产业,大力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加快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四川省则提出,要更加重视川南经济区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注重连接宜宾、自贡、泸州、内江、乐山五市的快速通道建设,促进川南城市群整体发展;注重川南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川南经济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东北:

措施打造新增长极

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会带动生产、消费等一系列领域的快速增长。

对于这次出台的支持措施,陈秀山称之为“第二次振兴”。事实上,实施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十一五”前4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速度列四大区域板块之首。

会议提出,要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对于长期消耗资源导致许多地方面临资源枯竭的东北来说,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件大事。”陈秀山表示。

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也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张国宝指出,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2:53:35。第二产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且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发展旅游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

东部:

“十二五”主攻结构转型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十多个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区域振兴仍将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将有数个振兴规划获批。其中,东部将成为重点布局的地区之一。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已编制完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并上报国务院,一旦获批将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除已经上报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外,东部地区已经出台多个规划,包括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则汇集了浙江、江苏以及上海等多个省市。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省的8个地市,形成了“8+2”的规划模式。其中,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天津的加工制造与港口运输业、河北的原材料重化工以及旅游业等均有优势,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让三地的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对调整经济转型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据了解,发改委正密集调研,酝酿“十二五”规划起草方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责成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初步将区域规划主基调定为平稳中调整转型。

各个省市也正在密集进行“十二五”规划讨论工作。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大讨论正在进行,上海市政协专门成立推进小组,精心组织委员讨论,委员们认为,应把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主线,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和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处理好传统工业和先进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业转移中市里和市外、产业布局调整中区与区的关系。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涉及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划调研工作已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4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即将完成。

中部:

两大区域规划待出台

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中部6个省份,在年初迎来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后,正积极寻求“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据了解,在已经获得5个部级区域规划支持后,中部地区还将迎来两大区域规划。

中部仅有6个省份,却已经拥有5个部级区域规划,既有总领中部六省发展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又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4个指导各省发展的规划,可见中部地区的受重视程度。

据了解,在中部六省份当中,仅有山西和河南还没有部级区域规划,但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上报国务院;河南正在积极编制大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力争上升到部级战略。也就是说,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总领下,中部六省份还将在具有各省特色的区域规划指导下,迈进“十二五”。

根据发改委年初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总体目标上,《规划》提出,要在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833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争取达到36000元,也就是说。中部地区人均GDP要在五年内实现翻番。此外,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8%。

三省份“十二五”规划蓝图渐显

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地方特点,中部省份今年以来纷纷制定“十二五”规划,中部地区“十二五”蓝图在近期越来越清晰。

据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介绍,“十二五”时期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继续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建设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二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10%,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增加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根据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初稿,安徽省将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龙头作用,同时继续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使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安徽省2009年GDP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将“十二五”的总量目标定位为“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万亿元”。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篇8

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南委34号)、《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仪委55号)文件精神,将县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发展和改革局是综合研究拟订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县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划入的职责。原县发展计划局除“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外的全部职责和原县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全部职责。

(二)划出的职责。原县发展计划局承担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职责划归县经济和商务局。

(三)转变的职能。

1、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把投资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和提高投资效益上来。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实行代建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或项目管理者招标。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必须经行政审批的投资项目要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提高投资审批的科学性。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资审批责任制。

2.切实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和微观事务管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研究拟订发展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的职责,增强宏观调控中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工作。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重大问题协调,抓好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拟订工作,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全县经济发展的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提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研究分析县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组织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负责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

(三)负责汇总和分析全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综合协调财政、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及县上直接掌握的经济手段的使用,并通过法规和政策协调、信息指导保证规划、计划的实施。

(四)研究全县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全局性问题及对策,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建议,协调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和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与体制创新,组织、指导和协调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重大专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五)提出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投资结构,编制年度投资计划;研究提出有关重大投资政策,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安排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政策贷款的使用方向;申报限额以上和审批权限以内的基本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负责全县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出资的工业(含内贸)、农业、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行业和产业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开工报告审批工作;引导民间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全县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措施;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控工作;提出拟订全县 工商领域外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意见;审批权限以内国外贷款、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申报和审核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的重大项目;负责编制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年度投资计划;负责组织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工作。

(六)研究分析全县经济结构的状况,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的建议,拟订促进全县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全县重要经济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综合协调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拟订全县能源交通发展战略的规划,做好能源供需预测和综合平衡;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

(七)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情况,提出全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建议。

(八)研究分析县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研究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体系建立中的重要体制改革和政策问题;指导协调监督粮食、棉花等国家重要物质的储备计划、宏观调控、轮换和投放;研究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提出县内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和重大调控政策。

(九)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国防动员与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人力资源开发总体发展规划。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拟订全县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规划,参与组织协调规划的实施;参与国土开发、整治、保护总体规划的组织协调,做好土地利用计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工作。

(十一)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二)拟订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十三)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招标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标投标配套规定和必须进行招标投标项目的具体范围、规模标准;按照职责权限对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十四)根据县政府规定,归口管理县物价局、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县经济信息中心、监控全县物价总水平,管理全县以工代赈工作,指导和协调粮食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

(十五)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发展和改革局设6个职能股:

(一)人秘股

组织协调机关政务和目标管理工作;负责会议组织及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机关文秘、政务信息、财务、资产、物业管理、、档案、机要、保密,保卫等行政事务;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负责县发展和改革局信息;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全县发展改革局系统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培训工作。

(二)综合投资股(挂县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县重点项目办公室两块牌子)

研究提出包括总量平衡、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和目标政策在内的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搞好年度发展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衔接;综合分析、研究全县国民经济形势,做好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及计划执行情况的预测、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全国、全省和同类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研究拟订全县开发区发展规划,负责对开发区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

监督分析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编制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年度投资计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编制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转报、安排国家、省、市和县财政性资金的城市建设项目。负责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投资项目的综合管 理。

提出研究全县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方针、政策、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转报、安排全县国民经济动员重大项目;协调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研究提出全县工业发展布局、审核和转报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研究提出全县能源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编制全县能源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规划、综合平衡能源建设、重大项目布局,协调能源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审核和转报大中型建设项目;研究提出全县节能政策措施和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提出全县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编制全县交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核和转报全县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含利用外资项目);负责全县公路、水运等建设的综合平衡以及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

(三)政策法规和经贸股(挂县招投标办公室牌子)

按照分工对全县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拟订招标管理实施办法和核准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对招投标过程中的部门、行业纠纷进行调整和仲裁。负责组织、参与、协调重要文件的起草、论证和信息;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负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监督;负责发展和改革局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

研究分析县内财政、金融等运行形势,提出全县全社会资金平衡计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全县地方企业贴息资金的管理工作;指导提出全县价格总水平中长期调控目标及年度调控计划。研究提出全县内外贸易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编制重要商品的供需总量平衡、年度计划及重点商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指导、协调监督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的储备计划;审查和转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指导和协调粮食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研究提出全县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发展战略、总规模和走向,提出全县利用外资及境外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全县全口径外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或修订全县工商领域外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审核和转报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重大项目。

(四)农村经济发展股(挂县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牌子)

研究提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和组织编制全县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转报和安排财政性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项目;编制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五)规划和社会发展股(挂县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

研究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汇总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中长期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大政策建议;提出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衔接平衡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和下达经济实用住房开发计划。研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方针政策;组织重大经济总量的调研和协调。研究分析产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组织拟定与之配套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协调相关产业发展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组织拟定全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和推进经济综合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措施,编制全县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平衡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审核和转报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建议;承办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研究提出全县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全县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转报、安排国家、省、市和县财政性资金的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协调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旅游、民政、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发展政策。研究提出全县高技术(含邮电通信)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组织编制全县高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安排全县高技术重大项目并协调其布局;审查和转报财政性资金的科技建设项目;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及产业化前期重大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示范工程。

(六)经济体制改革股(挂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

研究全县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提出推进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议,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指导和协调城镇综合改革、城乡配套改革和重大专项改革试点;研究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体系建立中的重要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促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设立县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副科级)。县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是县政府的办事机构。县重大建设项目的稽查工作由县政府领导,稽查特派员由县政府委派,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组织和管理,县建设局参与,但不进行重复检查。稽查特派员实行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人员主要由各类工程建设、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稽查特派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全县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建设资金使用、工程招标投标、开工建设条件、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投资概算控制以及工程竣工验收等建设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提出稽查报告;协调、督促有关项目建设单位 进行整改。稽查特派员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拟订重大建设项目稽查计划,负责特派员的工作联络、协调和服务;负责稽查报告的审核和稽查意见、信息的综合处理;承担稽查工作的综合调研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稽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纪检组、监察室

负责局机关及所属单位的纪检和行政监察工作。

五、人员编制

县发展和改革局机关核定行政编制16名,其中派驻纪检监察行政编制1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3名。中层干部8名(含西部开发办、国民经济动员办和世界银行贷款办负责人)。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编制2名,设主任1人(副科级)。县纪委、县监察局派驻原县发展计划局的纪检、监察机构调整为派驻县发展和改革局,原核定的单列行政编制1名、领导职数1名(纪检组长)维持不变。非领导职数:主任科员3名,副主任科员4名。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名。

六、其它事项

(一)原县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人员划入新组建的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县发展和改革局与市规划和建设局在基本建设项目调概、初步设计审查和开工审批方面的职能分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由国家出资的工业(含内贸)、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行业和产业项目的初步设计、开工报告,分别由经济、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初审后报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查、审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以及县市政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项目开工及开工后的质量监督、进度,征地拆迁监督管理及项目建设施工中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其中由国家出资项目的调概,以县发展和改革局为主,县规划和建设局参加。

(三)县发展和改革局与县经济和商务局、县粮食局的有关职责分工。

1、重要商品进出口管理。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编制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和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县商务局负责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确定的总量计划内组织实施;粮食(包括稻米、大米、玉米)、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由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县粮食局在进出口总量计划内进行分配并协调相关政策。

2、外商投资管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由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县经济和商务局等部门拟订上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和县经济和商务局联合。

上一篇:银行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校园欺凌的应对与预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