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定义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3:59

碳循环定义

碳循环定义篇1

1.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1大部分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只是将循环经济停留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粗浅的认识上,而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的深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还未将循环经济放入实际的应用中。某些经济学者或专家则认为循环经济是需要等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之后再考虑的问题。没有清楚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3高能耗的经济架构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各类能源的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2.1低碳经济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进以往一些落后的企业生产工艺,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工艺很难起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针对新能源的开发上,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于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开发研究的相关机构或者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研究的进度被限制。

2.2我国的经济架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低碳经济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数据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3没有完善的机制约束高碳量排放企业。由于我国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部分企业真正做好低碳工作。加上低碳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有的消费者缺乏一定的低碳意识,加上低碳产品相对与其他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普通产品,导致低碳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度变缓。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地位

1.循环经济的优势:节约国民经济资源的消耗。

1.1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比较,传统经济是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弃物一同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这就是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源消耗的时间,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1.2循环经济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就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点: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2.1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方向,能有效的完成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促进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带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形势中。

2.2低碳经济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将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改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企业中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3低碳经济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天然气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新能源不仅使用安全,而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种优势的带动下,对低碳领域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国民经济视角下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地位的具体措施

在一定层面上,想要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单单依靠某一经济的改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改进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1.制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将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理念放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内容中,在对不管是国家整体的规划还是城市的规划中都要体现出循环与低碳的内容,认真落实到实处。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短期的发展目标中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合理规划到我国以工业架构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过渡阶段中,两个时期都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关系偏移的出现。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一些较好的经验与技术,缩短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

2.调动各行各业参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的层面包括法律、经济、技术,还包括整个国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应采取主导作用,首先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企业,在企业的试点过程中,逐渐完善行业内部的环境监测标准、各类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污染标准、废弃物治理标准等。在整个市场中实行时利用市场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媒体监督,有关部门的管理,建立举报制度,让一切违反政策的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改善这个问题上的成效。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使得我国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的提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变成必然。

碳循环定义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 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 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2.1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2.2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结束语

碳循环定义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

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旅游经济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推广,也是今后旅游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景点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取向。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即旅游景点的低碳模式营销管理必须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出发,增强其对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持;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生态经济模式来进行,促进旅游景点的低碳循环发展;旅游景点应该立足内部低碳化管理的同时对旅游消费者加大关于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教育熏陶和宣传。

参考文献:

[1] 卢永忠,蒋小华. 云南腾冲北海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01) .

[2] 王明磊. 关于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调研报告[J]. 商业经济. 2011(02) .

[3] 王婷婷.简论低碳旅游与旅游景区的低碳举措[J]. 经营管理者. 2011(14) .

[4] 陈浩,郑嬗婷,储晓焱.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贵池霄坑村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碳循环定义篇4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营销管理研究吕琨(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消费的基本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管理中低碳思维意识和相关措施机制对于提高旅游经济的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发展战略规划和意图的关注和支持,旅游景点中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还尚未得到有效构建,以及旅游景点内部低碳管理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加强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四、总结

碳循环定义篇5

关键词: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动向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t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

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

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

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3.3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首先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其次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4结束语

碳循环定义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图形建构;思路整合

1、信息技术在图形建构教学思路整合中的作用

在生物教材中往往大量呈现各种的生物图解,在试题中图形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型,如何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辨析生物图解,提高辨图的解题能力,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破的瓶颈。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件)的帮助下,让学生能根据知识要点自主的构建出图形,先由概念文段演变为图形,再把图形由浅变深,由深结合多个知识点而变广,这样,经过一步步的拓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建构把所学知识点联系和贯通起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图解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提高了学生辨图和解答图形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建构图形的过程中,是需要信息技术协助的。尤其是使用Powerpoint中“自定义动画”的功能,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图解的演变过程,使教学思路与学生构建形成统一的整体,对教学起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2、信息技术与图形建构教学思路的整合过程

2.1 总体思路整合

根据教学考纲要求,精心编制教学内容,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图形建构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能根据知识要点自主的构建出图形,先由概念文段演变为图形,再把图形由浅变深,由深结合多个知识点而变广,经过一步步的拓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建构把所学知识点联系和贯通起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因此,在课件PPT的制作上,与教学思路整合进行编制。

2.2 概念演变为简图

首先,根据考纲要求明确本节的复习要点,通过课件演示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在引入概念时,在课件演示投影中直接呈现该概念文段。教师引导设问,指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要点,并指导学生根据概念的要点画出简单图示,课件演示投影中呈现,如图1。简图把抽象的文段文字演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图解,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识记。

2.3 简图演变为详图

在得到概念的简图后,进一步进行分析,如研究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往返循环的过程。在课件演示投影中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碳循环”的知识要点。学生一一回顾要点后,教师提出问题:能否根据“碳循环”的要点,把概念简图演变为“碳循环”简图?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构建图示,再在课件演示投影中呈现,如图2。在碳循环简图中已包括碳循环过程的基础知识要点,更便于学生在构建图解的基础上识记知识点。

在“碳循环”简图中,有一个缺陷是不能呈现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因此教师提问:是否能进一步完善该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碳循环简图进一步进行思考。根据思考的要点,让学生自主的完善和构建碳循环的详图,课件动画功能逐步演示呈现,如图3。

2.4 详图再演变为广图

课件演示投影中呈现,P95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P101碳循环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功能,能否把碳循环详图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经过初步分析和讨论后,对两副课本图解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为学生自主建构图形垫下基础。根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图解和要点,指导学生尝试把两个功能的图解进行整合。课件演示投影中呈现,用实线代表物质循环,用虚线代表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联系起来,课件动画功能逐步演示呈现,如图4。

图形构建整合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构建的图形,如观察图中实线与虚线的变化:(1)在物质与能量进入生物群落和在生物群落中传递过程中,实线与虚线是平列进行的,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该过程中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热能不再被生产者所利用,能量流动呈现单方向流动;而物质碳元素返回大气,能再度被生产者所用,物质循环呈现循环流动。通过构建图示,使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清晰的认识。

2.5信息技术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一步步加深和拓展的构件图形,像搭积木似的,由基础概念和要点最终演变出深而广的整合图解。学生通过自主的一步步构建图形,把各个知识要点联系贯穿起来,能增强识记要点和理解图示的能力,充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一图形建构的教学中,信息技术PPT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3、信息技术与图形建构教学思路整合的反思

碳循环定义篇7

一、前言

体育旅游作为小康社会建设不可忽略部分,除了对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在重要作用,还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的中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将体育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的基础上,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意义。体育旅游不仅是体育产业的构成部分,还作用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随着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人类开始对生存环境空间问题进行反思,意识到生存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兼顾环境的同时,发展体育旅游,就需要寻找体育旅游发展的方式。工业文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继续工业文明又可以保证人类生存空间维持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形态。在党的十中,将生态文明凸显出来,并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美丽中国梦和华夏民族的繁荣发展。因此,立于生态文明这种新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式。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提出及其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既坚持可持续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形态。注重的是对工业文明那种征服自然观念的反思,而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能够正确的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尊重、维持并保护自然。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转变,是文明发展理念、道路以及模式的巨。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实现经济发展走科学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抉择,自18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给人类带来重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留下了很多“诟病”,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人类不得不重视起环境问题来,人类清楚的认识到选择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特别是20世纪后期,加强环境保护、走绿色经济道路,逐渐成为国际潮流,与此同时中国在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指明我国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而且明确了工业文明后时代的实质和内涵,标志着我国对文明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践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从最开始的物质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来所提出的“五位一体”,这不仅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质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方向、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探索所得的智慧结晶,是对社会主义理论总结和升华的得到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的结果,同时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的一部分,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才能得以保证,社会发展才能健康、长久。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标志着党将深入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提升到新的层面。总得来说,生态文明理念是党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所提出的,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的发展起指引方向的作用。

三、体育旅游发展方式的探索

体育旅游为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为人类生存带来了诸多危机,如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交通的严重堵塞等问题。针对传统体育旅游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思考体育旅如何科学发展的方式,相继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生态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等新型的体育旅游发展方式。如,廖春海认为低碳体育旅游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石晓峰认为结合体育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是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陶萍认为循环经济型乡村体育旅游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先天条件。马卫东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适应人类潮流发展的新的体育旅游经济形式。综上所述,关于以上体育旅游的研究都是针对性的,对于这几者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抉择哪种体育旅游方式的研究不多。对这些体育旅游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清楚,那么体育旅游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就不会有大的进步,实践起来就不会清晰明朗。为了使体育旅游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做出更好的抉择,有必要对以上几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进行一下探讨。

生态体育旅游,它的产生源自于生态环境破坏而引起的生态意识觉醒,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文化知识的洗礼,因此生态体育旅游也可以称之为环境友好型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它的产生源自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的重视。低碳体育旅游就是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低碳装备、工具和设施,景点内尽可能的塑造具有高碳汇功能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目标。这两者所关注的重点是景区、景点和体育旅游活动等这些微观层面。循环型经济体育旅游,它的产生源自于循环经济理论,目标是使体育旅游区内达到零排放和最大限度或可持续使用资源。将体育旅游与相关经济领域结合起来,从经济层面将环境保护和体育旅游发展融合起来,关注点更侧重于中观层面。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这种发展方式的提出,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在自然系统承载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关注点立足于整个人类、全球以及全部社会系统,体现的是宏观层面。

生态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的角度切入点是保护环境的目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围绕生态中心。生态体育旅游强调的是对体育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教育,同时统筹和兼顾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也是从目的地角度研究,侧重点在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的角度切入点综合了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目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其侧重点,和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一样,均以人类和环境为中心价值目标。以上几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分别运用不同的理念,针对体育旅游对环境造成的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采用的测定监控方式包括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碳排放、构建指标体系等,由于目前对于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很多仍处于理论研究层面,走向操作层面的只有碳排放的测定这一项。

生态体育旅游注重的是环境保护,而在体育旅游资源、产品、体验空间以及消费者等方面存在不足,所做贡献趋向于边缘化,虽然这种边缘化贡献很重要,但是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问题远比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得多。低碳体育旅游强调的是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注重如何在体育旅游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及本身所具有的要素,以国家政策法规支撑,采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再修复这种循环体育旅游发展方式。这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将环境、资源、体育旅游这三者更好的从分离走向了有机整合,但这种发展方式缺乏人本主义关怀,在文化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不足。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但是却偏向于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层面的导向。可以说以上几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四、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SCEL体育旅游发展方式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体育旅游如何选择发展方式,需要对基于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这两种理念之上的“硬生态体育旅游”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去糟糠留精髓。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能够较好的体现生态文明理念。这三者从可操作性来讲,措施的实施不够强硬,由于对生态足迹、环境容量等这些内容进行测定监控,产生额外的运行成本。低碳体育旅游在可操作性方面比以上三者要强,措施的实施也要强于以上三者,通过能源消耗量来测定碳排量。鉴于以上分析,认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体育旅游的发展方式应该是SCEL这种发展方式。SCEL发展方式是指,宏观层面,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为发展理念;中观层面,以循环经济型(circular economy)为发展着重点;微观层面,以生态化(ecological)和低碳化(lower carbon)为原则的SCEL的体育旅游发展方式。SCEL发展方式是科学、和谐、公平、融合的一种发展方式,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彰显人本主义、体现科学与正义的发展方式,同时实际可操作性强,是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的统筹发展,动态协调,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生态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可持续体育旅游等任何单一的发展方式都不是较好的体育旅游发展方式。

碳循环定义篇8

关键词:新农村 环境污染 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蕴藏着众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有可为,中国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探索如何在农村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适合生态要求的生活方式,是新世纪应该着重考虑的课题。

1.农村垃圾污染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1.1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垃圾就达2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1.2农村水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从而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3种植养殖废物问题

中国农业日渐集约化的发展,打破了种养、农牧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广大农村堆放或无控焚烧,随意丢弃,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交通事故和火灾的频发,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碳”排放与发展新农村低碳经济相矛盾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政策的着力点和要素配置严重向城市倾斜,致使城乡二元特征凸显。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当前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民对发展低碳经济认识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认识很肤浅,在生产生活中不能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指导实践,有的认为现在资源还较丰富,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为时尚早,没有紧迫感;有的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政府是主体,是政府的事情,显得漠不关心;部分农村干部对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如何实施不甚了解,有的怕牺牲局部利益,工作不够积极主动。

2.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严重滞后

一是观念谈薄。有的乡镇没有用低碳经济理念进行科学决策,没有将节能降耗作为增效的有效手段,不珍惜资源,浪费资源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管理弱化。一些乡镇放松资源节约管理工作,资源节约没有作为考核工作硬指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节能,高效的良性循环。三是技术制约。节能技术创新体制、资金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节能技术改造筹资困难,高耗能设备工艺淘汰难。

3.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保障不健全

目前推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相关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并落实到位。

4.发展低碳经济科技支撑不强

目前,部分乡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滞后,低碳经济发展急需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极为缺乏,大多数乡镇还没有能力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相当多数乡镇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和人才。

四、发展农村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宣传低碳经济思想

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将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乡镇机关干部、群众及企业家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切实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方式不转变,低碳经济的美好憧憬就难以实现,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消耗来推进,这在对资源造成浪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环境,故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成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性方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在更广泛的层次上推进低碳经济,我们要加大力度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将农林剩余物循环利用作为饲料、肥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利用好农村、牧场拥有广阔地域的优势,加快太阳能、风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改善农民牧民的卫生状况,增加农村能源供应。

4.推进节能减排发工作

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工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无疑有着切实的意义。大型工业企业是耗能大户,很多国有大型企业都由国家直接或间接调控,在配合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同时,大力提升这些企业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淘汰落后生产模式,逐渐形成节约资源的低碳发展模式,这将具有重要意义并便于政府监督。

5.健全相关法制法规

任何制度若不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起来都会显得脆弱且难以获得保护。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它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创新往往在初期意味着高投入和产出的不确定性,若没有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健全的法制保障,这样的企业很可能在创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中国的法制目前还不尽完善,若要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势必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落实和行动,在目前我国摊子大,人口多的国情下,开展试点建设,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开始做起,协同城市规划局、各设计院、各城市市政单位一道,边设计研发边规划实施,从试点小区、试点城市、试点公交企业、试点工矿企业做起,将低碳经济逐步扩展开来,在不影响广大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渐进发展新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2007年 .

[3]徐薇,等.低碳经济引领商业发展新潮流[J].商业文化,2010(02).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蕴藏着众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有可为,中国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探索如何在农村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适合生态要求的生活方式,是新世纪应该着重考虑的课题。

1.农村垃圾污染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1.1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垃圾就达2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1.2农村水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从而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3种植养殖废物问题

中国农业日渐集约化的发展,打破了种养、农牧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广大农村堆放或无控焚烧,随意丢弃,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交通事故和火灾的频发,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碳”排放与发展新农村低碳经济相矛盾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政策的着力点和要素配置严重向城市倾斜,致使城乡二元特征凸显。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当前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民对发展低碳经济认识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认识很肤浅,在生产生活中不能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指导实践,有的认为现在资源还较丰富,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为时尚早,没有紧迫感;有的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政府是主体,是政府的事情,显得漠不关心;部分农村干部对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如何实施不甚了解,有的怕牺牲局部利益,工作不够积极主动。

2.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严重滞后

一是观念谈薄。有的乡镇没有用低碳经济理念进行科学决策,没有将节能降耗作为增效的有效手段,不珍惜资源,浪费资源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管理弱化。一些乡镇放松资源节约管理工作,资源节约没有作为考核工作硬指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节能,高效的良性循环。三是技术制约。节能技术创新体制、资金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节能技术改造筹资困难,高耗能设备工艺淘汰难。

3.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保障不健全

目前推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相关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并落实到位。

4.发展低碳经济科技支撑不强

目前,部分乡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滞后,低碳经济发展急需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极为缺乏,大多数乡镇还没有能力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相当多数乡镇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和人才。

四、发展农村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宣传低碳经济思想

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将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乡镇机关干部、群众及企业家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切实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方式不转变,低碳经济的美好憧憬就难以实现,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消耗来推进,这在对资源造成浪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环境,故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成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性方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在更广泛的层次上推进低碳经济,我们要加大力度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将农林剩余物循环利用作为饲料、肥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利用好农村、牧场拥有广阔地域的优势,加快太阳能、风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改善农民牧民的卫生状况,增加农村能源供应。

4.推进节能减排发工作

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工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无疑有着切实的意义。大型工业企业是耗能大户,很多国有大型企业都由国家直接或间接调控,在配合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同时,大力提升这些企业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淘汰落后生产模式,逐渐形成节约资源的低碳发展模式,这将具有重要意义并便于政府监督。

5.健全相关法制法规

任何制度若不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起来都会显得脆弱且难以获得保护。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它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创新往往在初期意味着高投入和产出的不确定性,若没有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健全的法制保障,这样的企业很可能在创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中国的法制目前还不尽完善,若要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势必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落实和行动,在目前我国摊子大,人口多的国情下,开展试点建设,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开始做起,协同城市规划局、各设计院、各城市市政单位一道,边设计研发边规划实施,从试点小区、试点城市、试点公交企业、试点工矿企业做起,将低碳经济逐步扩展开来,在不影响广大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渐进发展新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2007年 .

上一篇: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范文 下一篇: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