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时间:2024-04-01 16:38:18

水体污染源调查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1

一、普查意义和工作目标

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市情调查,是了解污染源数据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搞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目标为:

(一)全面掌握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二)建立全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

(三)提高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

(四)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我市范围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为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成本,本次普查充分利用现行环境统计基础,将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两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的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1个重污染行业及16个重点行业名单详见附件)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这类企业数量多,且大部分规模小、污染物排放总量少、企业填报能力差。对这类污染源进行简要调查。

2.农业源

普查对象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污染源普查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茶、棉、烟草、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等主要产业,开展施用肥料、农药和农膜的污染调查。

畜牧业污染源普查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展开调查。

渔业污染源普查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场)养殖中的鱼、虾、珍珠、蟹、鳖等主要产业为调查对象,开展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调查。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状况。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它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用水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饲料饵料投放,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以及设施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尾气中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弃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含使用放射源的医疗机构)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地方调查与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市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中的第三产业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基本情况调查,并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等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1.准备阶段(*年7月?*年12月):

(1)建立机构。市政府成立第一次全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制定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普查中,可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有关教育单位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2)宣传动员。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氛围。利用媒体和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

(3)普查培训。按上级统一部署,做到参加上级培训和自行组织培训相结合。培训对象为普查办全体工作人员和各级调查人员。重点是对普查对象的清查摸底、普查表各项指标的解释及填报方法、入户登记技巧、快速汇总、人工数据审核方法等各项环节进行培训,目的是使普查员能够准确、高效、及时地完成普查任务。同时根据普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专题培训。

(4)单位清查。查清普查对象的名称、地址、联系人、所属行业。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结果的单位名录库为基础,与环保、统计、工商、农业等机构提供的单位资料以及实地调查情况进行核对和调整,在此基础上,按普查小区逐一核实清楚,形成污染源普查单位名录。

2.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

(1)入户调查登记(2008年1月?2月),按照普查小区的单位名录分类发放普查表,进行各项具体的登记工作。

(2)复查及审核(2008年3月?4月),普查登记工作完成后,各级普查办要集中精力按照普查实施细则和质量检查要求,对普查登记的数据进行复查和人工审核,对发现的填报差错做好记录,将普查登记数据控制在质量要求范围内。

(3)组织验收和上报(2008年5月?6月)

使用全国污染源普查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对各县(市、区)普查工作进行审核验收等。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数据在2008年5月底前上报市普查办。

2008年6月底前,市普查办负责将全市的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浙江省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9年6月):建立全市污染源数据库,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县(市、区)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定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试点和培训,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按照各自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县(市、区)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等媒体,进行污染源普查的社会宣传和动员;

统计部门参与全市污染源普查总体方案及有关具体政策的制定,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资料开发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和经贸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并配合做好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指导、审核普查经费预算,筹措普查资金,做好专项资金的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国土部门负责提供放射性伴生矿基本信息,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全市放射性污染普查工作;

建设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农业污染源的普查;

卫生部门配合做好医疗卫生系统污染源的普查;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普查所需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基本登记信息;

军区后勤部门按总后勤部的统一部署,负责牵头组织驻绍部队、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电力部门负责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热电、火电行业的污染源普查。

(三)质量保证

1.根据省污染源普查办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规定,确定普查工作评价标准,开展全市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2.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3.各级普查机构可聘请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参与普查全过程,依托专家对污染源普查方案和重要技术规定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市污染源普查办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5.设立工作简报制度,用于加强普查经验的交流,及时掌握各地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等。

(四)宣传动员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要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做好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浙环发〔*〕54号)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到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建立一支由社会各方面组成的普查员队伍。重点产业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全市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全市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普查对象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2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市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市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市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开展污染源普查是为了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全市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三、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全市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四、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一)对工业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二)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市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三)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五、普查的组织机构

成立贵阳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市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和市统计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各区、县(市)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名单附后)。

各区、县(市)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协调本辖区、本系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六、普查的职责划分

由于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顺利完成,在此对各成员单位污染源普查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一)市环保局

按照贵阳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编制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组织污染源普查工作技术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加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和汇总,组织对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二)市统计局

负责污染源普查工作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技术支持及提供相关统计数据。

(三)市财政局

负责将市级所需普查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四)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污染源普查工作,落实本辖区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确保按时拨付到位。

(五)市经贸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乡企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负责组织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工作,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环境监测工作。

(六)市规划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地形图。

(七)市工商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污染源企业基本登记信息。

(八)市水利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水文资料。

(九)市气象局

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所需的气象资料。

七、普查的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年6月底前,市政府成立贵阳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各区(市、县)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二)宣传培训阶段

年11月底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使全社会了解、支持和配合污染源普查,使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技术培训,针对污染源普查技术规范、表格填报说明及管理软件使用等方面的有关要求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三)普查实施阶段

年12月底前,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乡企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完成本辖区、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布置工作。

年3月底前,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乡企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完成本辖区、本系统污染源普查工作,并将普查结果汇总上报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审核整改阶段

年4月底前,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审核,提出整改意见,各相关单位按照整改意见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

(五)资料整理阶段

年6月底前,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资料整理、档案建设及普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工作。

(六)总结验收表彰阶段

年7月15日前,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对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考核验收,市政府根据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情况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奖惩;编制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上报普查数据,迎接国家和省对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检查、验收和表彰。

八、普查的工作要求

(一)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相关单位普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完成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以及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实行信息报送制度。各相关单位应定期将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三)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实行例会制度。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召开污染源普查例会,对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3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09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09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市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重点污染源范围: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明水城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厂。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普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市污染物排放量8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9.9—2009.12):成立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定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组织污染源监测,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抽调普查指导员和聘用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原则上从现从事环保、统计、农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抽调,普查员原则上从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干部、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或临时从社会上招聘。开展普查培训。

2、全面普查阶段(20*.1—20*.4):进行入户调查,组织排污单位填报普查表,20*年4月底前,完成审核、汇总、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并按要求上报有关材料。

3、总结阶段(20*.5—20*.12):建立*市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核实修订污染源普查数据。

4、数据阶段(2009.1—2009.7):普查数据,总结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市统计局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由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经贸局、市卫生局、市水务局、市财办、市畜牧局各抽调1名中层领导干部成立*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单位承担工作脱钩,实行单独考勤、考核,全面负责普查工作的协调指导和工作落实,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广泛动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

4、完成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录入、汇总工作,并按时向济南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普查报告;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市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1、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工业源普查工作。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汇总、上报和结果。负责拟定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组织普查工作验收。

2、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中心进行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3、市发改委和市经贸局协调企业做好工业源的普查配合工作;

4、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工作;

5、市财政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6、市建管局、市公用事业局和市环卫局协助环保部门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7、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污染源的普查,组织制定农业普查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和技术规定等,组织农业源产排污系数测算,组织实施农业源普查并对相关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等;

8、市畜牧局具体负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污染源普查;

9、市水务局具体负责渔业污染源的普查;

10、市财办负责生活污染源的普查;

11、市工商局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协助做好单位清查工作;

12、市统计局配合环保局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有关具体政策,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工作;

13、市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单位名单,并配合做好医疗单位的普查和数据审核工作。

(四)培训

市环保局负责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安排,选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组织参加济南市举办的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培训。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根据济南市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六)宣传动员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国务院、省及济南市政府文件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市人民政府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污染源普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市财政部门安排,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污染源的数据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工作,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市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4

1江苏省环境与健康监测现状分析

从江苏省的环境监测现状来看,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尚未构建。尽管江苏省已开展了全省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饮用水源地有毒有机物调查等多种专项调查,但这些调查和人群健康结合较少,且分别进行、调查目的不同、设计和方法不统一等原因,在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这一问题上难以相互支持,加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尚未纳入常规工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为直接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基础数据缺乏,不利于政府部门实时、动态和准确把握江苏省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状况及变化趋势,也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及措施。

2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构建

环境与健康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监测,关于环境质量方面的数据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有关疾病方面的数据由卫生部门负责。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环保、卫生部门的相关监测网络和监测力量,结合日常监测工作,完善监测设备,培养环境与健康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监测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监测、暴露监测、健康效应监测、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4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

2.1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污染状况监测包括污染源监测及污染源主要可能扩散介质如大气、水、土壤及其他介质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1)污染源监测污染源监测包括排放特征污染物的历史源及现状源。历史源是指在调查年已关停并转、且排放过拟调查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所用燃料、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产品产量、主要污染物种类与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放量、环保常规监测数据等,调查时间段自建成投产至关停或搬迁年。现状源指在调查年仍在生产经营且排放拟调查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燃料、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废水与废气排放方式、污染处理设施等,调查时段原则上自建成投产日起至调查年,重点关注近10年。污染源监测可采用现场实测、排污系数估算、历史回顾与反演等方法,以确定特征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主要输入途径,定量计算进入环境的污染负荷通量、时间过程、空间分布。(2)环境质量状况监测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应尽可能兼顾环境和健康监测点位的匹配性,满足评价试点调查期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的要求,根据污染物进入周边环境的主要途径及调查点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调查的环境介质。调查环境介质征污染物的水平,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及环境生物样品监测4个部分。大气应重点监测人群密集居住区的室内、室外空气,同时根据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暴露途径,考虑室内室外尘土的采样;水体重点监测饮用水源、灌溉用水和养殖水,同时对应采集水体沉积物;土壤重点监测与暴露有关的农用地土壤、人群活动区域土壤,兼顾其他类型土壤;环境生物样品重点采集本地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

2.2暴露监测暴露监测包括外暴露监测和内暴露监测。对人体暴露情况进行测量是判断环境污染物与健康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对暴露水平的定量测量是判断剂量-反应关系的关键。(1)外暴露监测外暴露监测主要针对与人体接触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含量水平进行监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环境监测、个体暴露测量获得。应重点了解特征污染物人体暴露的特征,包括:暴露途径(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等方式)、暴露时间、暴露频率,确定特征污染物人体外暴露量(如:通过室内空气、饮用水及家庭消费食品监测获得的暴露量)。具体应根据特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确定选择以经呼吸吸入还是经口摄入为主,重点开展监测。(2)内暴露监测内暴露监测指对目标人群体内的污染物负荷水平进行监测,可以通过检测体内生物标志物来实现。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生物标志物3类,应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开展监测。一般情况下,多选择血液、尿液征污染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的浓度水平进行测量。

2.3健康效应监测人群健康效应监测主要是对环境污染物造成的生理、生化、结构、功能改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过程。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健康损害效应可以分为特异性损害、非特异性损害和蓄积效应3类。(1)特异性损害环境污染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具有某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污染物可以引起机体特异的症状、体征、生理、病理、X-线片的改变等,具有特异的观察或检测指标。可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医学检查等方法开展。(2)非特异性损害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以某种典型的临床表现出现,而是表现为生理功能、免疫功能、抵抗能力、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的下降,对有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强,以及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等。主要通过调查对象的基本健康信息、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医学检查方法开展。(3)蓄积效应环境污染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后,其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机体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污染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造成机体的损害,或者污染物的量不在体内蓄积但其在靶器官靶组织产生的有害效应却可以逐渐累积,最终造成机体的损害。常用的健康损害评价生物标志物有:重金属效应标志物(金属硫蛋白、抗氧化酶类、还原性谷胱甘肽、外周血清转氨酶、免疫标志物);农药效应标志物(胆碱酯酶、对氧磷酶、烷基磷酸酯、羧酸酯酶、植物酯酶);有机物效应标志物(混合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DNA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等。

2.4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通过特征污染物暴露途径与暴露水平的监测结果,实际人群饮食结构、生活习性等的问卷调查获取当地人群对特征污染物的暴露参数,计算特征污染物经呼吸道、经口饮食等途径的外暴露剂量。根据污染物的毒理学性质,确定参考剂量,分析特征污染物对调查人群健康风险的关联性。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健康监测与内暴露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性。

3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的应用示范

3.1应用示范过程2011~2012年,在综合考虑相关基础数据分析、媒体关注情况以及专家现场勘查的基础上,课题组选择了农药原药生产量大、公众反映强烈、受影响人群较为集中的某农药厂,开展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的应用示范。围绕该农药厂,考虑周边居住人群情况,按照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的要求,制定调查实施方案。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资料收集、与特征污染物毒死蜱相关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状况及暴露调查、人群健康状况调查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污染源调查在收集农药厂排放的历史资料、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产品产量、主要污染物种类与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放量、环保常规监测数据、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废水总排口进行了采样监测。环境质量与人群外暴露调查主要了解环境空气、尘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粮食果蔬和肉禽蛋类等特征污染物含量水平,综合评价评估调查区特征污染物的环境污染现状,共采集环境样本300多个,取得各类环境质量指标实测数据800多个。内暴露调查主要对目标人群体内的污染物负荷水平进行调查,包括血液中毒死蜱残留水平与尿液中毒死蜱代谢产物三氯吡啶醇的含量检测;共采集污染区成人血样、尿样、儿童尿样各208份,对照区各238份,内暴露共获得1300多个数据。健康调查方面,根据毒死蜱的毒理学特性,通过污染区人群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检及肝肾功能能检查、血样毒死蜱及尿样TCP检测,分析健康损害风险,共获得各类有效数据21万多个。

3.2应用示范结果基于该监测体系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农药厂周围1km范围内毒死蜱污染严重,大气和地表尘土可能是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暴露途径,周边污染居民人体血样及尿样中毒死蜱代谢产物检出率较低,但距厂界越近,外环境中毒死蜱浓度越高,对人体健康指标影响更为明显,农药污染对周边环境及人群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通过本次应用示范,说明该监测体系能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4结论与建议

从国家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的相关要求出发,在充分利用现有环保、卫生部门的相关监测网络和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体系包括环境污染监测、暴露监测、健康效应监测、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4个方面的内容。应用示范表明,该监测体系能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可为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完善,需要有环境与健康跨部门合作机制,以及成熟的环境与健康调查技术及评价方法提供有力支撑。建议进一步完善我省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合作机制,加大环境与健康调查与评估技术研究力度。如针对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的致病机理、暴露途径、暴露生物标识物的确定,有害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评价指标和分析测试技术,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等。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5

创建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推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全区各部门、各街办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健全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今年月日。

时期资料:今年。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区行政区域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和生活源。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我区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各街道办事处、区农村工作局和各总公司为单位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能源消耗情况、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医院基本情况,能源消耗、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污染治理、医疗废物的处置等情况;医用辐射设备使用情况。

(3)配合市上完成以全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包括燃料油使用、在用车分年度和类别的使用情况等。

(4)城市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和省、市指导,区政府组织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放量。

2、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源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

成立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机构”),抽调专职人员从事污染源普查工作。

(2)落实经费。

区普查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由区财政部门编制污染源普查经费预算,核定经费,按时拨付。

(3)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聘用。

区普查机构从环境管理、科研、监察、监测等部门及行业、企业环保专干中抽调有一定业务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员任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与审核普查员的工作;普查员可从街道办事处环保专干和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及具有一定学历的社会人员中选聘,经考核合格后聘用。根据我区实际,拟聘普查员150人,普查指导员15人;建立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信息网络和分片包干责任制;区普查机构于今年月日前完成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聘用工作。

(4)培训及考察。

培训工作由区普查机构负责,普查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5)污染源清查及普查前的准备工作。

区普查机构清查企业及其它污染源普查对象,月开展模拟普查试点;普查对象要整理原始纪录和台帐,核查主要生产设备的状态和生产能力等情况。区普查机构于今年月日前完成普查清查单位名录库(或名录册)的建立,同时报市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6)宣传动员。

制定印发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宣传方案》,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建立定期简报制度,及时向普查领导小组和相关普查单位通报普查进展情况。宣传工作要贯彻普查工作的始终,包括全面普查和总结阶段。

2.全面普查阶段

(1)区普查机构于年月日前,完成普查前期所有准备工作。

(2)年月至月,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采取分组、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分片区包干的方法,对排污企业和普查对象实施现场调查,月底完成入户调查。

(3)年月至月,区普查机构审核、填报普查表和进行数据录入,月底前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本辖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报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4)在普查实施全过程中,区普查机构将组织对普查分组质量进行检查、审核、监控和验收,对抽查不合格的地区要重新进行普查。

(5)年月底前,配合市普查领导小组完成对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工作。

3.配合全市验收阶段

配合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受国家审核验收。

4.总结阶段

建立全区污染源数据库,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区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分局,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区污染源普查方案,报市政府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区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4.对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具体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5.向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市政府普查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区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环保分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区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试点和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区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

环保分局负责工业源、机动车排气污染源、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民用核技术利用和辐射污染源,以及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区统计局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分局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辖区内生活源中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及城市居民生活污染的普查;

(四)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

选聘合格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基础,区污染源普查机构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工作。

1.普查员的数量配备原则。

(1)每10个重点工业污染源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2)每40个一般工业污染源或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3)每60个农业污染源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4)每80个生活污染源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2.普查指导员的数量配备原则。

每10名普查员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

(五)污染源清查。

单位清查是污染源普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确定普查总体样本数,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保证普查顺利实施。

清查所需基础资料由区普查机构中相关成员单位(工商分局、区统计局、发改委、环保分局等)共同提供,同时电力部门、水利部门、税务部门等相关单位也要给与配合,以各地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经区普查办公室进行整理和核对,形成我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清查基础资料库(册)。

以清查基础资料库(册)为依据,按照地域原则进行清查登记,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一律按经营所在地进行清查。参考工商企业名录、经济普查产业活动单位名录、中小企业名录、本地污染源监管记录等信息,按行政区域逐户发表清查。

(六)培训。

培训教员可从区污染源普查机构的业务骨干中选调。以教员面授为主,结合讨论、练习、测试等方式进行。培训中要着重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进行调查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普查员培训不得少于2天,普查指导员培训不得少于3天。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七)质量保证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专门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确定普查工作评价的标准,指导全区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定,建立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制定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规定,吸收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参加,对污染源普查方案和重要技术规定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八)宣传动员。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通知》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区政府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经费,用于本级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此次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是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为基础,按有关要求调查收集和污染源数据实现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为实现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与环境统计工作的顺利衔接,将“十一五”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成果为“十二五”各项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月5日,县在环保局召开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启动会议,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县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进行培训和安排部署工作。会议由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领导小组组长、县环保局王副局长作动员讲话,传达了国家环保部《关于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环发〔〕162号)和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文件《云南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全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云环发〔〕20号精神,认真学习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6个技术规定和报表指标解释说明。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更新调查工作现实重要性,长远影响性,时间紧迫性的认识,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二、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的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落实机构和人员,为全面完成污染源的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我县成立了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长由县环保局副局长王刚竑担任,副组长由农业局副局长李云辉担任,成员由县环保局、农业局共7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按照整合职能,提高效能原则,成员由环保局和农业局抽调8名骨干组成。我县做到了办事机构落实,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的普查工作机制,为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部门协调,明确分工

为落实我县更新调查工作,根据《云南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我县制定了《县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此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此次更新调查,环保部门具体负责完成工业源、生活源的调查及数据录入任务;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污染源的调查任务。办公室还成立了四个工作小组,即:工业源小组、生活源小组、农业源小组、数据录入小组。对各组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也作了具体要求和分工。

(三)认真做好筛选普查对象、数据填报和数据录入工作。

1、筛选普查对象。此次调查工作,我县共筛选出重点调查对象:工业源39家(其中:采矿业5家,制造业9家,农林、牧、渔业23家,有两家采矿业—处于停产状态),农业源重点调查对象8家(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6户,养殖小区2户);非重点调查对象:工业源1个、生活源1个(共7个建制镇)、农业源1个(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

2、认真调查,严格审核,保证质量。我县通过采用现场监测、产排污系数、物料衡量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属地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现场核查和督促检查,严格有关技术规定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来源:文秘站 )的原则,根据实际产生产排放情况进行填表报,严把数据质量关,保证工作时效,做好数据填报,认真填报报表和回收工作。为顺利开展更新调查工作和工作质量做好铺垫。

3、克服困难,加快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工作作为普查上报数据的关键一环,我县克服了人员少,时间短等困难,积极组织普查数据录入工作。从股室抽调电脑操作熟练、业务精、责任心强的3名同志担任数据录入员。我县的数据录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州环保部门对此次更新调查的具体要求,按时、如实地录入调查数据,做到录入数据和调查表统一结合,上报材料真实可靠,不重不漏。

(四)更新调查基本情况

县此次调查涉及对象为: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大类。其中工业源和农业源包括重点调查单位和非重点调查估算单位;生活源全部为非重点调查估算单位。重点调查单位采用发表调查方式逐一核算排放量,非重点调查单位采用估算方法核算排放量。重点调查对象与非重点调查对象各项指标总计如下:

1、工业源

工业源(重点)总产值18572.88万元,废水中用水总量1267.2593万吨(其中:取水量1082.8511万吨、循环用水量184.4082万吨),废水产生量398.1316万吨,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氧量12215.25吨、氨氮177.714吨、 石油类0.09吨、生化需氧量2857.03吨、砷35.08千克、铅4.42千克、铬0.202千克,排放量369.0128万吨,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5911.982吨、氨氮50.504吨、石油类0.09吨、生化需氧量2849.58吨、砷10.13千克、铅1.71千克、铬0.061千克),废水治理总投资8900.2万元;废气中综合能源消耗量58076吨标准煤,废气产生量74606.22万立方米,污染物产生量:烟尘5059.41吨、二氧化硫556.69吨、氮氧化物158.23吨、工业粉尘2458.98吨、氟化物446.17千克,废气排放量73232.18万立方米,污染物排放量:烟尘631.51吨、二氧化硫538.15吨、氮氧化物158.23吨、工业粉尘50.26吨、氟化物446.17千克,废气治理总投资1378.3万元;固体废物产生量6522467.99吨(其中:粉煤灰4308吨、炉渣1085.65吨、尾矿866533.3吨、其它5650541.04),综合利用量2266181.17吨、本年储存量866533.3吨、倾倒3389753.52吨。

2、农业源

畜禽养殖业中,猪类年存栏11882头、年出栏15019头,肉鸡类年存栏48000只、年出栏74000只;水产养殖业中,鱼投放量51.36吨、产量1027.15吨,其它投放量22.01吨、产量440.21吨;种植业中,旱地17407亩、水田115021亩、园地面积1607562亩。

3、生活源

辖区内城镇常住人口(7个建制镇)4.81万人,生活用水总量397.64万吨,煤炭消费量0.13万吨,液化石油气消耗量0.86万吨,生活垃圾清运量0.69万吨(均属简易填埋)。

三、存在的问题

1、普查工作经费不到位;

2、企业对此次更新调查认知不够,数据填报缺乏逻辑性和准确性,数据报送不及时等。

四、下一工作计划

为“十二五”各项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保障20__年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顺利开展,我县将进一步完善此次更新调查工作的资料收集和归档,做好普查数据技术利用和分析工作。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7

【关键词】水功能区 排污口 评价与分析 防治对策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构建商丘市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开展商丘市水资源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4′~34°51′之间,地处我国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属黄淮海冲积平原。辖民权县、宁陵县、睢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梁园区、睢阳区共六县二区,总人口823.4785万人。

商丘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全市气候形成的因素是季风环流、太阳辐射、地形地貌,特别是季风影响比较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2.7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较大,多年平均汛期(6~9月)四个月降水量464.7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1%,丰枯比为4.2。

商丘市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7053×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8954×108m3,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7919×108m3,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088×108m3。地表水资源即天然河川径流量,受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影响而异。径流量具备以下特点:年内变化大,汛期与非汛期的径流量差距较大;地域分布差别明显,总体而言,东西部大于中部,南部大于北部,并依次向中北部呈递增趋势。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较为稀缺。

1 水环境状况

1.1水功能区划分

水功能区划分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是水污染控制的依据。它是根据全省的水资源状况,并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质的需求,在相应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

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功能区分四类,包括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则分七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1.2 商丘市地表水水功能区现状调查与评价

1.2.1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此次商丘市评价区域共涉及各县区的8条河流26个站点。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为2011年,现状年无资料的于2013年进行了补充监测,以此作为现状年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取PH值、DO、COD、BOD5、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铜、总锌、总镉、总磷等作为评价参数。参加评价的选用汛期、非汛期、全年均值作为评价代表值。本次评价区域全年评价河长520.9kn,Ⅲ类河长94km,占评价总河长的18.0%,Ⅳ类河长28km,占评价总河长的5.4%,劣Ⅴ类河长398.9km,占评价总河长的76.6%。

汛期评价河长520.9kn,Ⅲ类河长58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1%,Ⅳ类河长57km,占评价总河长的10.9%,Ⅴ类河长59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3%,劣Ⅴ类河长346.9km,占评价总河长的66.6%。

非汛期评价河长520.9kn,Ⅲ类河长94km,占评价总河长的18.0%,Ⅳ类河长28km,占评价总河长的5.4%,劣Ⅴ类河长398.9km,占评价总河长的76.6%。

评价结果表明:商丘市河流整体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惠济河、通惠渠、蒋河、大沙河、沱河、包河全年、汛期、非汛期水质均为劣Ⅴ类,引黄总干渠、废黄河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

随着商丘市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逐渐都市化,加上农村农药、化肥用量的增加,在用水量剧增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水体的污染,所以,水资源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水量上,而且在水质上也日益突出。

1.2.2污染源调查评价

2011年商丘市共调查入河排污口86个,排污口入河方式以暗管为主,暗管排污口有63个、占调查总数的73.2%,明渠21个,占调查总数的24.4%,涵闸2个,占调查总数的2.3%,潜没1个,占调查总数的1.2%。按排污口污水性质统计,工业废污水排污口30个,占调查总数的34.9%,生活污水排污口1个,占调查总数的1.2%,既排放工业废污水又排放生活污水的混合排污口55个,占调查总数的64.0%。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方式大多数是连续排污,连续排污口85个,占调查总数的98.8%,间歇排污口1个,占调查总数的1.2%。

1.2.3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依2011年为基准年,根据调查统计,2011年商丘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268.2 万m3,工业废污水排放量4559.6万m3,混合废污水排放量4857万m3,2011年废污水排放量共13684.8万m3。2011年商丘市入河排污口COD排放总量为9911t/a,其中一般工业废水包含3224.28 t/a,城镇生活污水中包含3786.78 t/a,混合废污水中包含2899.94 t/a;氨氮排放总量为1855.1t/a,其中一般工业废水包含178.358 t/a,城镇生活污水中包含1111.966 t/a,混合废污水中包含564.776t/a。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

通过对各入河排污口调查及监测,2011年商丘市入河排污口废污水入河量8895.12万m3,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量分别为5946.6 t和1298.57t,

1.2.4入河排污口排污现状评价分析

(1)评价的目的。通过对各县市及水功能区点污染源现状评价确定流经城镇及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和各污染源的特征污染物及其排放数量,为控制河流水体污染和水功能区化的水质目标进一步改善水体功能提供综合防治规划数据。

(2)评价的依据。以2011年商丘市入河排污口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入河排污口等标污染负荷法,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

(3)评价数学模型。为反映各排污口对河流水质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情况,反映各种污染物对水体污染作用的大小,有必要对入河排污口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等标负荷法和负荷比法。

某污染物的等标负荷 Pi= q *C0/Cs=m/ Cs

式中:Pi―等标负荷(t/d) C0―排污口水质浓度(mg/L)

q―污水排放量(t/d) Cs―水质评价标准(mg/L)

m―排污口排污量(109mg2/dL)

某污染源各种污染物污染负荷比 k =

式中: k ―负荷比(百分比)

pi ― 等标负荷(t/d)

(4)评价结果。

①超标入河排污口评价。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单项污染物超标法,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单项污染物进行评价分析。在实测86个入河排污口中,有62个排污口排放的废污水超过标准,超标排污口占实测排污口总数的72.1%,其中化学需氧量超标的排污口有55个,占实测入河排污口总数的64.0%;;氨氮超标的排污口有30个,占实测入河排污口总数的34.9%;包河超标排污口数为18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29.0%;大沙河超标排污口数为22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35.4%;惠济河超标排污口数为13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21.0%;沱河超标排污口数为9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14.5%;

②等标污染负荷评价。选择COD和氨氮2项主要污染物作为参评项目,它们的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 68.42t/a,78.53 t/a,所占的污染负荷比分别为47.7%、52.3%。商丘市区COD和氨氮等标污染负荷之和为66.79t/a,占全市的46.5%;其次虞城县COD和氨氮等标污染负荷之和为23.31 t/a,占全市的16.2%。

纳污能力计算模型(2)一维水质模型 …

二维水质模型

纳污能力计算 根据水质模型和污染概化结果计算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表述如下:

……

1.2.5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商丘市水功能区现状水平年2011年纳污能力:COD共计1814.53t,氨氮 223.22t现状年商丘市各水功能区中,COD纳污能力最小的是沱河虞城景观用水区为 1.1t,最大的是沱河夏邑排污控制区为 390.73t;氨氮纳污能力最小的是包河商丘市农业用水区为 1.0t,最大的是包河虞城农业用水区,约为39.75 t。通过计算商丘市河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要实现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目标,可通过其他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削减,才能达到各水平年的规划水质保护目标。

2保护对策研究

2.1重视水资源保护的宣传

大力宣传《水法》,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树立起全民节水惜水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

2.2加强水功能区管理

根据商丘市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结合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控,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必要的调整、归并或截污导流。控制水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分配污染物入河量达到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

2.3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保护水环境

加大城镇水污染治理建设资金的投入,增加废污水治理投资扩大废污水处理能力,争取做到废污水达标排放。根据本市水资源的特点,按以下项目安排原则分类提出开源、节流、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对策和相应工程措施。由于本市水污染现状严重,优先安排水质改善工程,注重水源保护,工程安排顺序水源地优先;节水项目优先;具有防洪、蓄水和保护水环境综合功能的项目优先;商丘市河道污染严重,对底泥污染严重并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的水域,对河道进行清淤,避免底泥的二次污染。开展骨干湖泊水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退田退渔还湖还库,限制围网养殖,提高调蓄能力,发挥水质净化功能。

非工程措施有节约用水(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和工业节水);城市雨洪利用可增加环境用水量、改善河道水环境有效措施;.利用中水回用;对排污口进行全面规划;治理面源污染;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地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理顺水价关系使治水治污成本与供水价格保持适当比例,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总之,为促进商丘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目标,应结合水功能区管理科学,合理的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限排总量,建立水利环保农业等多部门联合治污的水资源保护地方政策法规,各部门应结合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研究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水体污染源调查篇8

为配合国家环保总局《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我们利用2006年寒假组织近400名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籍大学生,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家乡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显性田野调查。本文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0个村的调查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这次百村调查地点选择了除、安徽、上海、海南四省市以外的26个省、市、区的100个村庄,并按经济发展水平东好西差的梯状分布规律,在东、中、西部各选三分之一。这些被选村庄按地型特征分别统计,其中有7个村位于盆地;35个村位于平原;20个村位于丘陵地区;28个村位于山区;8个村位于高原地区;1个村位于戈壁滩区。

农村环境污染告急

从农村环境问题百村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农村区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污染问题突出;二是滥施农药、化肥和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棚膜等,对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乡镇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突出;四是养殖业造成的恶臭和水体富营养化普遍存在;五是采矿、泥石流、滥砍乱伐和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生活生产垃圾和污水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主要污染源调查项下出现的频率最高,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在百村调查中污染生活生产垃圾占46%;生活污水占23%。垃圾包围农村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调查项下,百村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有21个村;随意丢弃和随意堆放的有17个村;集中处理的有10个村;用作农家肥的有24个村;掩埋处理的有11个村;定点堆放的有17个村。

在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下,农村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生活垃圾和日常耗水量较过去大为增加。村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日用消费品多为工业制品,但绝大多数农村的垃圾处理和给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直接丢弃到村庄附近的沟塘、河边或者其他角落。群众意见较大的是废旧塑料袋不仅量大,而且难以降解;养殖业和小作坊式加工业产生大量废水,与生活污水相混合沿沟渠漫流,直接排入池塘、水库或湖、海。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引起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造成农村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不仅影响乡村景观而且形成潜在的污染威胁。如臭水坑和垃圾的自降解过程所产生的臭气和滋生的蚊蝇,容易传播瘟疫和疾病,对村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多。工矿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浮尘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废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对植被、农作物带来的重金属和化学元素污染等方面。百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被调查的村庄及其附近存在污染企业的有57个村,地表水被企业废水废料污染的占45%;浅层地下水受工业废水、废渣污染的占20%;空气质量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土壤被工厂废水废渣污染的占13%。多数地区的乡镇工业,可以说基本上还处于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污染不治理的状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滥施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白色污染被村民选为第三大污染源。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早已禁止使用的六六六、DDT、甲胺磷等含有机氯、有机磷成份的农药使用比例仍然较高。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不仅影响食品安全,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致使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有机氯、有机磷成分的农药,容易引起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灾难,最终危害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受到污染后品质下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部分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二是部分农药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直接影响到农村水环境质量。三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害虫的抗药性,引起大量鸟类、昆虫和有益菌类的死亡,使农作物害虫失去天敌。在调查是否发生过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引起的人畜中毒事件项下,发生过人畜中毒事件的村庄占31%。

调查显示,目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尤其是绿色食品的生产,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百村中有绿色食品生产的占49%;无绿色食品生产的占51%。

废旧农用地膜、棚模等塑料制品也已成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可降解地膜因价格较高,使用率较低;非降解膜因价格较低,使用率较高且回收率低。故大量废旧农膜遗留在耕层土壤中,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废旧塑料包装袋、餐盒等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民对其处理方法或者一烧了之,或者混入垃圾中任意堆放。这些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不当,给农村环境埋下较大隐患。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地有96%的农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其中白色污染情况一般的占6%;污染严重的占49%;污染轻微的占40%。

养殖场的恶臭气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大。畜禽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除个别养猪企业把粪便用来制作沼气外,大部分企业的畜禽粪便经晾晒后用作农家肥,废水任意排放。调查表明,分散型家庭养殖比较普遍,而且多数还是散养。也存在规模养殖场建于村内,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企业建在水源附近,对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养殖企业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的恶臭对所在村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庭院式小规模养殖,人禽(畜)共处,畜禽粪便在住宅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个别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据基层环保部门反映,自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暴发以来,因养殖业污染引发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脆弱的农村生态

目前农村地区生态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林草覆盖率低引起的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在对空气(大气)质量的调查中发现,百村中空气质量受轻度污染的占57%;中度污染的占14%;重度污染的占3%。空气污染的原因分别是: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养殖业恶臭影响的占2%;沙尘影响的占9%;秸秆燃烧和炊烟影响的占14%;生活生产燃煤影响的占20%;车辆尾气噪声影响的占18%;农药化肥散发影响的占3%;城市污染气体转移影响的占3%;废弃地膜燃烧影响的占1%。

被调查的百村中,水和土壤生态环境受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分别占51%和38%。这类村庄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因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钢铁冶炼和煤炭电力工业发达,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并且贡献越大,污染越重。

植被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破坏情况调查显示,有71%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植被破坏现象。植被一旦被破坏,林草覆盖的恢复就减慢。部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力下降、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上多数地区降雨量相对集中,严重的洪涝灾害每年都要发生。华北平原区有一个面积占8.77万公顷的古河道在风力侵蚀下,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已迫在眉睫,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任重道远。

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导致的水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用水没有安全保障。农村生活用水质量没有安全保障,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国家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华北、西北属于严重水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我国一些沿江和平原农村地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大部分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为劣五类。因饮用水没有安全保障,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癌症高发和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地方性疾病。在我们的调查中,百村中自来水普及率占47%,饮用水轻度污染的占36%;重度污染的占4%。

课题组在河北省曲周县的农村调查中了解到,因化肥农药的大量滥用,加之当地降雨量小,致使农药化肥残留下渗严重,再加上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沟渠、村边、田间,导致污水下渗,一般在地表浅层70-90米深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壤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耕地利用过度,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现象较为突出,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上一篇: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污染源普查采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