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4-03-25 15:20:18

高雅的文学艺术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1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lunwentia

论文关键词:高雅艺术 进校园 艺术教育

论文摘 要:近年来,高雅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功能,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又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2011年5月4日晚,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再次拉开帷幕,举行河南交响乐团首场演出。整个演出过程中,师生们都深深地陶醉在传统艺术之中,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所感染,再次领略到了高雅艺术的巨大魅力。

近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2006年开始至今,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6年来,全省各高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大力营造艺术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高雅艺术带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有了一个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的含义

目前,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高雅艺术的提法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如高雅艺术的内涵是什么?它是指作品的风格和格调,还是指艺术的样式?它是指作品的内容,还是指作品的体裁?专家学者讨论热烈,观点不一。在笔者看来,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和筛选,是更优秀、更经典、更积极向上、更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们通常讲的高雅艺术包括京剧、昆曲、话剧、歌舞剧、歌剧、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等。亲近高雅艺术,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功能和作用

(一)娱乐功能

1.愉悦心情,促进心理健康

高雅艺术不仅能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而且能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得到及时的休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学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活紧张忙碌,各种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心理抑郁而发生悲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如果能够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能使学生身心达到放松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营造高雅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引进一流的文化艺术,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高雅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民族优秀成果的积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方式,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与校园特色相得益彰,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功能

1.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雅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激励着人们去追求高尚的情怀,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培养美好的情操。大学生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音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当唱起《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气势磅礴的歌曲时,激昂的旋律能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奋发向上;当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聆听交响乐《命运》的时候,人与命运抗争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勇敢乐观的精神。大学生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又被可敬可佩的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着。音乐家坚持理想和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塑造着他们健康的人格。

2.增强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与能否发现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文化,它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感悟,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力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6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通过聆听交响乐,大学生体会到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真谛;通过欣赏戏曲,大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通过组织艺术教育专家和艺术界知名人士到高校举办艺术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顿悟和新的追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艺术鉴赏》《美学》《中外艺术文化史》等选修课,指导大学生如何鉴别美、赏析美、品味高雅艺术。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育功能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大学生只有博学多才、触类旁通才能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高雅艺术能够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教育、改变大学生,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对其创作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的了解,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世界的奥妙和乐趣,还能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广泛接触和了解音乐剧、歌剧、话剧、地方戏曲等高雅音乐,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外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都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编著了符号谱和音乐辞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由此可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雅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的创造活动无不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展开。然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较为缺乏,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高雅艺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艺术作品凭借其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十四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他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以理论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各高校学生会、团总支和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了,舞台经验增加了,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组织安排、管理策划、舞台美工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有了宝贵的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由此可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益于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雅艺术教育的多维性效果已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需要加强校园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对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只有长久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牛洁,何琳,蔡滨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4]赵杨.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必要性[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2

[关键词]高雅艺术;高职校园;积极意义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降低美育教育的门槛,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结构尚不完善,特别是美育教育,由于多方因素的限制,导致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放眼当前的高职校园,随处可见流行的、另类的校园亚文化,但它们与高职院校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反观高雅艺术进校园,其所采取的是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组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赴高校讲学,以及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和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始终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且艺术内容均是古今中外相关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或优秀艺术成果,在形式上与内容上均有别于社会流行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数年来,在全国及省级活动组委会的支持下,地方高职院校通过联合地方艺术院团,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高职学生群体从一开始时的对高雅艺术的不了解、不感兴趣,到现在把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作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诸多院校通过长期开展该活动,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从兴趣与娱乐的层面提升到鉴赏与认知层面。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需要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而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切实普及美育教育,弘扬优秀的艺术成果,增强学校的文化气息。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更新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

高职院校依托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其专业设置偏重技术性,在培养方向上更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职业性。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要求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综合知识的积累。高雅艺术的展现形式多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说教,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学生。此外,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艺术性和纯粹的审美性,同时,它还集大量的音乐、人文、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要想在欣赏的基础上有所精通,就必须对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现在不少院校的学生开始自发组织有关于高雅艺术欣赏和研习的学生艺术社团,也有不少艺术院团开始主动指导学生艺术社团,辅导排练和演出,帮助学生提高水平,这就形成了校园里的第二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不是单纯的享受高雅艺术带来的享受和愉悦,而是积极主动的投身其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去感受、去参与高雅艺术,通过这样零距离的接触,让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之余,能够不断的进行文理兼容,综合类比,这对贯彻学生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三、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必将陷入生搬硬套和空洞说教的泥潭,高雅艺术进校园在教育层面就是通过各种艺术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情怀,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评判各种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情操。高雅艺术进校园能够让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这些优秀的艺术大师所倡导的正向的思想与学生相交流。与此同时,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李鸿良曾经说过:“昆曲是美的,昆曲之美,哪怕你在听昆曲的过程中睡着了,你也是与美共枕同眠。”据了解,很多学生在观赏过高雅艺术后纷纷表示以往的疲惫、厌烦的情绪一扫而光,身心愉悦、轻松了很多。科学研究表明,欣赏高雅艺术,可以让人感觉愉快,同时还可以调节与控制欲有关的下丘脑区域,抑制冒险、冲动等情绪,使人变得更加平和、理智。因此,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在高职院校中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引入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活动宣传,为高职学生搭建“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美育教育平台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苗苗.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必要性[J].华章.2009(8)

[2]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3

【关键词】 高雅艺术 职业院校 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19-0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校园内普及高雅艺术是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建设校园文化的必经之路,更是提升学生艺术品味以及个人素质的关键环节。在高职院校普及高雅艺术可以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念,从而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其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是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的良好育人途径。

1 高职院校内普及高雅艺术的意义分析

1.1 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为这关系到高职学生的自我形象建设以及全人发展,对于其行为举止以及生活态度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审美素养的提升关系到高职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仅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非艺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在高职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其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将可以更好的对工作中的艺术元素进行辨别与分析,对于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将起到重要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当下多种文化杂糅的大环境中,这种艺术审美能力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

1.2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美

高雅艺术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工作,可以借助多种文化载体来让学生在艺术体验活动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散发出的思想美以及道德美,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格美。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因为高职类学生学习时限较短并且多安排教学实习活动,所以就更加需要在在校时期内通过高雅艺术的普及来提升其人格魅力,让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跟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一较高下。高雅艺术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工作,能让学生在欣赏到艺术美的同时,被艺术作品中可敬可信同时又性格鲜明的艺术人物、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艺术作品的超凡艺术价值所折服,在感动之余形成对于艺术品味的自我提升,同时也使人格自我培养的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1.3 通过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虽已占据我国高等院校半壁江山,但在重视培养技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过于重视技术的传授,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忽视艺术感知能力和识别能力的培养,高雅艺术的熏陶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高雅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点,是具有深厚思想内涵以及美学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经典作品,正因如此,高雅艺术才历经千百年成为艺术经典,而高职学生通过对于高雅艺术的学习和领悟可以了解高雅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化艺术价值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个人综合能力提升了进而就能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必然能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

2 高职院校内普及高雅艺术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面向学生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始终把育人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素质培养是育人工作的核心,提倡高雅艺术进职业院校是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充分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艺术普及是提升高职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不管是建设艺术课程还是普及艺术素质的活动开展,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结合起来,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普及的功能。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内开展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应该从凝练工作理念、制定规章制度、实施具体工作等三方面着手。

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高雅艺术普及工作,就是要努力地教育以及引导高职学生深度的参与到高雅艺术中,使其更好地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全身心地享受高雅艺术的成果,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开展高雅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其最为本质的工作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普及工作的受益者。

2.2 内涵和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内开展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其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既可以直接开设艺术课程来进行艺术知识普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展览、表演、模仿、讲座等。在运用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形式的时候最为关键的环境就是要注意内涵和形式的统一。要加强在艺术普及中的文化内涵的传达,用丰富的形式以及多样的途径让学生在高雅艺术普及工作中接纳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其审美经验,有效提升其精神境界。内容决定形式,因此,不管形式如何新颖其本质都应该是传达艺术文化,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对于艺术内涵的追求。

2.3 无界化协同原则

在高职院校内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化的工程,其特点就是内涵丰富并且形式多样,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决定了单个部门或者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工程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此进行系统化的设计,用无界化的协同合作来持续的推进高职院校内的艺术普及工作。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在专门的艺术普及工作小组的带领下,学校宣传部门以及学生会、团委和学生社团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共同来进行系统合作推进工作。

3 在高职院校内普及高雅艺术的可行措施

3.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普及工作队伍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4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高雅艺术;审美教育

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院校中反映强烈,许多院校以普及高雅艺术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理工科院校开展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对如何开展该项教育提出一些见解。

一、对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认识

1、高雅艺术是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艺术

高雅艺术也称严肃艺术、正宗艺术、经典艺术、纯艺术,是精英审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文人画、交响乐、芭蕾舞、艺术电影、经典戏剧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的审美文化。高雅艺术是优秀知识分子在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并与现实社会各阶层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加工、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艺术。高雅艺术是源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精华,应当是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

2、高雅艺术审美教育自古就有

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历史在人类非常早的时期就已经有记载。我国西周就已开展“六艺”,孔子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起于诗教,成于乐教;荀子也在《乐论》中提出“人不能无乐”;《尚书,舜典》指出“典乐教胄子”。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也说:“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现代美学家鲍烈夫说:“审美教育的最佳成果是造成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有能动创造性的人。”

3、开展审美教育是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核心目的

对非艺术生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高雅艺术培养的核心是审美教育,而非纯粹的艺术技能训练。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由此得到启发并领悟其中的深刻思想蕴含,在艺术的赏析过程中得到艺术美的陶冶,达到“寓教于乐”。艺术审美教育必须在美学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各类艺术作品赏析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建筑、影视等艺术作品及现象的赏析过程中,将原来看似“神秘化”了的艺术脱离形而上学的神话和宗教色彩,进行翔实、生动的感性与理性的剖析,培养人们能动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赏析能力,在审美感知过程中推动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情感得以丰富。

二、在理工院校开展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相继设立艺术学院,除了招收专业的艺术类学生,也同时向其他学院的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一直都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未来的大学教育理念是走向更细分的专业教育还是走向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呢?“螺丝钉”和“工匠”式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合和谐社会的建设呢?下面从经济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与道德素质培养这两个大的方面论述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对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必要性。

1、高雅艺术审美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如此专业性的分工和专注于经济建设的思想,就无法取得经济发展的伟大成果。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大学都是以理工科为主,无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大学教育,都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和有用性。这导致了近几十年来,我国在高端的学术科研上没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我国科技成就赶不上经济的发展呢?主要原因是,时代的要求不一样了。在过去,我国落后而贫穷,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因此全社会需要动员起来,大学教育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但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政府也顺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适时地提出建设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过去我们靠引进外资、代工生产、廉价的劳动力和简单的技术模仿等因素,使得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在激烈的国际化的竞争压力下,我国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因此,大学教育要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而艺术审美教育的兴起,正是符合了我们这一时代的要求。理工科大学不仅仅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更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

在理工科院校里,富于逻辑性、抽象化的科学思维占据了主流,但实际上,艺术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钱学森虽是搞科学研究的,但他酷爱音乐,一有空就会欣赏音乐,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对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更活一点。”“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14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由此可见,艺术审美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巨大作用。

2、高雅艺术审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大学教育也要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是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也是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理工科院校推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急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的分化,多元文化冲突,特别是一些不良的外来文化侵害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高雅艺术审美教育为思想道德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到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记》中也提到:“乐者,德之花也。”这是说音乐是人的道德生长开出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善是美的结晶,是美的光华。可以说,“美是人的道德的源泉”,审美教育是实现人道德完善的重要手段。

高雅艺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型、感受型教育,与智育所不同的是,它可使大学生在一种或激越、或优美的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涵养性情,体验美好、快乐和崇高,从而培养自身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像力、审美力等,塑造自我完美理想的人性,最终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讲人们能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从而使人具有“丰富个性”,“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通过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发展。

高雅艺术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个体接受美的能力、个体的道德境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关注人生价值的终级关怀。德国美学家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德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时期,更要通过开展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在美的感召下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对培养高校学生的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艺术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高校开设了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开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并且记入了学分。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相继成立了艺术院系或已有了艺术专业,但是理工类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与其他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要相对薄弱一些。

1、对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教育培养的重心,部分教育工作者简单地认为理工科院校教育就是应用技能教育,对艺术审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理工科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物化心理和实用主义思想特别严重。据对我国理工科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统计,人文社会学科时数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12%,而美国、法国占32%,日本占42%,前苏联占50%。再加上,艺术受到市场化、庸俗化的威胁,还有低俗文化的侵蚀。商业化行为和大众娱乐节目,“超女现象”和各类“追星族”等通俗文化大行其道。

2、高雅艺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陈旧

从当前我国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就音乐课来讲,新的教学方法非常多,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而现在能用网络进行教育的却不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也很少见。艺术审美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单一的教授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教学活动很难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境界的提高联系起来。艺术审美教育尚未形成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正如尼采所说,我们的教育在刻板的教学中经常将艺术变为知识教条,这种知识教条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同样也泯灭教师的艺术冲动。

3、师资力量薄弱,跟不上教学的要求。

艺术类教学计划在设置上也有随意性,按教师设课,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设什么课。在教学上缺少研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在艺术教育机构方面,有的理工类院校还没有成立艺术教研室,艺术类专业教师缺乏,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的学历、职称较低,在艺术教育研究方面非常薄弱。根据国家教委要求,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人数的0.5~O.2%为宜,因此,一些理工类院校的艺术教师还处于缺乏状态,应及时引进。

总之,艺术教育在一些理工类院校还处于一种“有形而神散”的状态。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理工科院校开展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理工科院校的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制定与落实相关教学管理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易于执行的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需要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第一步是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宣传,统一社会、学校及学生的思想,把对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来,只有统一思想,才能使师生同心协力、共同营造艺术审美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二步是解决教学机制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对当前理工科院校的学习环境的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审美教育制度,制定出针对理工科院校的高雅艺术审美教育机制。第三步是解决执行层面上的问题,就是制定好了审美教育的教学制度,师生们如何切实有效地执行该项制度,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下面的将对这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作更详细的说明。

1、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高雅艺术审美教育观

理工科院校对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的需要具有迫切性和无可替代性,因此学校的领导和师生都要真正认识到这点,把高雅艺术审美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教学计划、活动安排,将思想上的重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端正艺术审美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高雅艺术的学习氛围,激发理工类学生对完善自身素质的热情,达到在学生中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引导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熏陶的目的。著名的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为师生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师生的审美趣味。

2、因材施教,建立与完善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机制

为了使得审美教学活动能够长久、有序地进行,我们需要一套适应理工类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机制。

(1)调整课程结构——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研究确定人文社会学科应占的合理比例,将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到大学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要发挥自身优势,增加相应的选修课,如文学、艺术欣赏、美学、公共关系学、创造学原理、传统文化典籍、书法、音乐欣赏等,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在保证理工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设立人文艺术选修课。对理工院校的学生来说,进行面面俱到的审美艺术教育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制度,使得学生们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完善艺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考核形式——目前,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艺术选修课门类繁多,但在如何深化审美教育作用,特别是深化理工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健康个性的养成等方面挖掘不够。因此,选修课内容要精选,力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个性心理健康为核心;教学形式要改革,可以是某部文学作品的表演,也可以是一场音乐会的观看,等等。考核的形式可多样化,如以班级为单位的对某部文学作品的表演,也可以是大合唱的排练,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状况来给予考核,同时给出相应的学分,学分由学校自定,也可开办各种针对当前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加深对当今社会的许多不良现象的思考,端正学生的艺术观与价值观。

(3)加强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源于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及课外文艺活动,对于教师的选拔与安排尤其显得重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工作热情都会影响到理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精深,同时还要具有相当的活动组织能力。艺术教师的师资水平是提高理工学生艺术素质的关键。

(4)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确保艺术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针对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特点,学校应根据艺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设置专用教室及活动场地,同时,根据艺术教育教学和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校年度经费分配中确定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经费,以确保支持理工科系部艺术活动的正常开展。

3、落实到位,分阶段逐步执行高雅艺术审美教育机制

在制定了教学机制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这项机制。要发挥机制的作用。就要把“机构编制、人员安排、物资经费”落到实处,各部门配合、团结协作,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对提高理工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需要分阶段地进行,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开始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使得学生得到熏陶,培养兴趣爱好;接着通过开展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特长;最后,给予优秀的学生发挥其特长的机会,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一阶段。要做到“请进来”,学校要组织引进国内高水平的各类高雅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育,邀请更多的知名人士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或艺术专业知识。第二阶段,要做到“深扎根”,要发挥师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得艺术审美教育在师生当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将高雅艺术普及化和大众化。把高雅艺术审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开设选修课,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对高雅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自己的艺术团体,引导学生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浓厚的高雅艺术氛围。第三阶段,要做到“走出去”,要给予师生更多的发挥和贡献的机会。通过各类的“高雅艺术实践基地”,利用自身的文艺建设。带动周边院校、城市的文化建设。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高雅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5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6

关键词:高雅艺术;认知状;药科大学

一、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给大学生提供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2015年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十周年之际,为了解这一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以及在校大学生对这一活动的认知与期待,并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活动。

二、调研的形式及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学生随机抽样。受调查学生专业类别分布:理学、工学、管理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8%,7%和6%;其次是经济学学、文学,分别占5和4%。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各占49%和51%。本次调查性别分布符合中国药科大学男女比例:男生占32%,女生占68%。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认知

(1)“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中知晓程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约69%的知晓学校有这类活动开展。

(2)获取活动开展的方式多样。其中宣传海报、同学转告、校园网络这三种途径是在校大学生获取活动消息的主要途径,分别占40%,14%和13%。而通过院系及学生会通知,或者校园广播及电视方式获取活动消息的比例较少。依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校团委主管这类活动宣传,可调用的多媒体工具缺乏。同时,作为一项教育考核指标,学校较难下放活动的宣传渠道,致使活动的宣传形式单一,缺少活力。

(3)参加活动意愿较强,但也存在着问题。调查中,知晓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大学生中,约有66%愿意前去欣赏演出,但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知晓这类活动却没有去参加的学生占34%,比例不小。

(4)未参加的原因。大学生未去参加这类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不感兴趣,没有时间,以及没有同学陪同而最终放弃。找到合适的形式,尤其是让广大在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重中之重。

(5)对活动的喜爱度。如果按喜欢打五分,不喜欢打一分进行计分的话,那么经过统计,在校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喜爱度为3.62分,因此,在校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较为喜爱。

2.为高雅艺术寻找新的形式,赋予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1)学校宣传是向在校大学生展现高雅艺术魅力的最为有方式手段。普通高等院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根据地,与此同时,它也是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前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相较于20世纪呈现出多样化、活跃化和自我化的特征。这要求高校在宣传时注意把握时代气息,采取多种与时俱进的形式来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

(2)现有高雅艺术形式不够丰富,大学生期待高雅艺术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在调查中,话剧、交响乐、影视作品展映以及歌剧,排在大学生喜爱和期待出现的活动形式的前四位。而相对具有本土气息的地方戏曲和昆曲却排在后半段,这与活动组织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组织者可以对这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包装,以期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高校高雅艺术水平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传统形式上面的再创新。

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文化艺术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潜移默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自由三项价值取向,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最受关注和期待。因此,笔者建议“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内容以文明、和谐和自由这三项价值取向为导向,选择和编排活动内容,并运用在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以包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大学生展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面貌。

五、对本次调研思考及其社会意义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和活动主管部门在今后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需要在宣传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狠下功夫,以提升活动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用创新的精神和动态的眼光指导艺术创作,以期具有深入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7

打小,万捷就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而1962年出生的他,在那个艺术营养匮乏的时代,只能通过美术班和集邮亲近艺术。大学时,父亲替他作主,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以后,这个系独立为北京印刷学院。虽然大学时代的万捷对于铅印、制版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兴趣,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印刷业。直到今天,他成为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并将影响力从印刷业延伸到艺术领域。

像做艺术品那样做印刷,成就细分市场龙头

1984年,大学毕业的万捷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印刷厂工作。1985年,在南下的热潮中,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深圳,进入了中日合资的美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后,25岁的万捷成了深圳最年轻的印刷厂厂长。1993年,怀揣建立一个优秀印刷企业的梦想,他离开美光,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1993年的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制版印刷中心,汇聚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许多知名的印刷企业,中国高档印刷品市场几乎被这些企业所垄断。

和其他初起步的印刷企业一样,新创立的雅昌什么业务都做,订单成为生产的导向。但万捷并不甘心雅昌成为一个订单型企业,他不断寻找着机遇。这一年,雅昌承印了南京一个艺术品拍卖会的目录。对收藏相当有兴趣的万捷,由此灵光闪现:艺术品印刷需要高质量的印刷水平,真正专门从事艺术印刷的企业又奇缺,这是一个可以着力的方向。这一选择也正符合世界印刷及传播论坛主席Chris Sykes所指出的行业方向:“在大型印刷企业通过并购降低成本、扩展客户群的同时,小型企业的出路就是专业化,并不断开发一些新的市场领域。”

此时,正值中国艺术品市场春江水暖。万捷认为,比之普通的包装印刷,艺术品印刷质量要求更高,雅昌要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共同成长,必须有过硬的质量。为此,他极为重视印刷技术的基础研究,同时不遗余力推行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雅昌的印刷车间,挂着许多明清碎瓷作为标本,以便员工随时观察,作为调色参考。2005年,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雅昌了名为“雅昌COLOR”的第一个行内色彩标准,并成为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基地。他们还与中国印刷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合作,研究建立中国印刷色彩管理标准。

为提升印刷质量和效率,万捷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同样不惜成本。正如讲求品质的他,为了配合安桥(Onkyo)的音响,会去日本挑一副耳机。在国内印刷企业中,雅昌第一家全面抛弃菲林,使用数字印刷。“即使选择只印一本书,也很容易实现。”在万捷的台面上,就摆着这样只印了一本的书――惠学军的中国西部风光摄影《天地》。为了加强图像处理的能力,雅昌购买了3000万像素的相机、分辨率3.8亿像素的扫描仪,甚至吸引了英美客户前来进行图像处理,万捷的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大的图像、文字处理中心。如今横跨IT行业的万捷深有体会:“印刷技术日新月异,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其实比IT业还高。”为吸引、激励人才,他拿出了30%的股份用于雅昌的高管持股。

对质量的不懈追求,使雅昌在2000年后进入收获季节。自2000年问鼎香港印刷大奖三项冠军后,到2006年,雅昌获得国际性印刷大奖60余项。2000年,雅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指定印刷商,其后又承印了《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报告》。2003年,雅昌以《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摘取“印刷界的奥斯卡”――Benny金奖,2005年又凭《西夏文物》再获金奖。2005年,万捷获得中国印刷界最高奖“毕升印刷奖”。

拿遍印刷业大奖的同时,雅昌的业务也在不断扩张。早在1996年,雅昌就进入北京市场,与万捷的母校北京印刷学院合作经营实习工厂。其时,全国各地的高端出版物往往南下深圳、广州印刷,雅昌近70%的业务也来自北京。为什么不能贴近客户,及时承揽当地业务?万捷再一次展示了敏锐的判断力。当年,北京雅昌营业额达到300万元。到1998年,中华商务、当纳利旭日等印刷业巨头也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

如今,雅昌在深圳、北京各拥有2万平方米的印刷基地,今年初成立的上海基地位于张江,面积为2000平方米,并有望在两年内扩大到与北京一样的规模。掘万捷介绍,由于三大基地实现了联网与全自动化的系统管理,雅昌的印刷效率比一般企业高出20-30%。

把艺术品印刷当艺术品做,雅昌不仅占据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95%以上的“拍卖图录”印刷市场,也把影响力延伸到了高端商业印刷领域,招商银行、中石化、TCL等企业的年报,奥迪、奔驰、沃尔沃等在国内销售的几乎所有汽车的宣传画册,都选择在雅昌印制。目前,雅昌的印刷业务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增速更达到25%。在当年的印刷行业百强中,雅昌以3亿元排名第62位,实现利润3241万元,其工业增加值则以1.8亿元列第20位。万捷称,今年雅昌的收入将达到4.5亿元。

追求增值服务成就艺术绿荫

追求高质量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雅昌的印刷价格相应比较贵。“雅昌用的纸张、油墨等材料都是最好的,设备、人才也是高素质的,成本很难降低。”何况,已经有足够多的企业靠价格战抢市场。万捷开始思考:除了印一本拍卖目录,我们还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其时网络热浪袭人,于是他想到,可以建立一家网站,把拍卖目录放到网上预展,方便更多人浏览拍品信息,以此为到雅昌印制拍卖目录的拍卖行进行宣传,并吸引他们到雅昌印刷目录。当然,顺便也传播一些收藏鉴赏知识。万捷本人便是一个收藏家,他的雅昌艺术馆藏有黄永玉、吴冠中、靳尚谊、刘晓东、苏新平等人的作品。

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成就了今天的雅昌艺术网。“对于我们,这些资源是印刷后的废料,只是进行了合理的再利用。而其他网站如果要建同样的资源库,初始投入就不止是雅昌的1000多万元了。”

2000年10月开通的雅昌艺术网,最初只是作为印刷业务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存在。直到2002年,随着积累的图录和数据越来越多,网上预展的效果日益凸显,很多公司都主动找雅昌做网上预展。万捷意识到,自己无意间开启了一个新的商业机会,雅昌艺术网的网上预展逐步开始收费,现在,这成了雅昌的第二大主营业务。“2004年,雅昌艺术网盈利100多万元,2005年盈利300多万元,今年还会有一倍的增长。”雅昌在拍卖目录印刷领域的强势地位也因此强化:拍卖公司想到雅昌艺术网做预展,就必须到雅昌来印目录。独特的资源和先入为主的优势,令雅昌艺术网已经成为艺术品拍卖与展览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几乎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雅昌触网时,全球印刷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由于产能过剩,企业普遍进入微利时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提供增值服务已成为企业共识。美国最大的电话号簿印刷商当纳利旭日公司,多次组织电话号簿出版商座谈,向他们传授电话簿的广告经营经验。这种“帮客户赚钱”的理念为其赢得了大批电话号簿印刷业务。财大气粗的利丰雅高,更为资金困乏的出版商提供贴钱印刷、秋后算账的服务。在美国,印刷商如今不只提供印刷产品,还提非印刷服务,这些服务已占印刷商收入的8%,总产值达120美元。

雅昌艺术网从一个传播收藏、鉴赏文化的知识性网站向商业性网站的平滑转变,让万捷开始重新思考印刷业的前途和自己的布局。“印刷业的本质并不是制造业,它作为现代传媒业的一部分,其定位应当是出版业的一个分支――信息交流产业。印刷企业作为信息处理中心,将成为产业中的关键节点:它对印刷产品进行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现。”他认为,随着网络、手机、DVD等新的传播介质的加盟,媒体形式日趋多样化,印刷企业已进入到灵活应对纸质以外表现方式的新媒体制作时代,雅昌应顺应这一潮流,“成为能做最优秀印刷品的文化产业公司,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全面、综合的服务”。

万捷超越传统印刷企业的视野,使“传统印刷资源+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的雅昌模式日渐清晰。利用雅昌艺术网的平台,他们试图向三个方向开拓核心业务:拍卖数字资产管理及网络推广、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及网络推广、电子商务,将其打造为中国艺术品投资的第一门户网站。为此,他们开拓了拍卖现场网上直播等新的收费业务;首创“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系统”,以此为基础的雅昌艺术市场指数,成为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新的风向标;推出了名为“雅昌艺搜”的垂直搜索产品,以实现艺术资源的有效搜索,“艺术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方面艺术品的资料少,艺术图书贵且选择少,出版社不知读者需求,有大量库存而读者却不知到哪里去找书,雅昌艺搜则希望解决这一问题”。

万捷最引以为傲的,是雅昌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华艺术品图文数据库,收录有中国艺术品图片300万张,其中包括国内外最重要的50多家专业艺术品拍卖机构从1993年至今的所有拍卖信息。2005年,雅昌与方正开始合作进行这一数据库的深度开发,这项据称总投资达2000-3000万元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工程,将艺术图片和文字按复制级、印刷级、浏览级收入库中,“数据库中的资料可以用于传统印刷,也可以进行网上、数字印刷、CD-ROM制作、艺术品复制等等,实现信息的自由式出版。”这一数据库今年底可以投入运行。

如今的万捷,早已不光是印刷界的人了,平时,他与艺术界人士的交往更多,艺术品也是他眼中最具爆发力的业务,限量复制艺术名作,则被他看作雅昌今后最大的利润增长点。他希望,3年内将印刷业务收入的比例从目前的95%降至50%,并逐步将名作复制对雅昌的盈利贡献提升至70―80%。目前,雅昌已与靳尚谊、刘大为等1000余位当代艺术家签约,管理其数字资产,并拥有3000多幅作品的著作权、摄影权。他们计划,2010年前至少建成5000位知名艺术家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并实现其作品的保真复制销售。万捷相当看好这一块业务:“艺术品和艺术衍生产品,一定能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我们有了成千上万种艺术晶的版权,用户的选择多了,这一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000-3000亿元。”

高雅的文学艺术篇8

关键词: 本雅明 艺术生产理论 手工复制技术 机械复制技术 数字复制技术

本雅明是一位具有忧郁性格的天才作家,正是“这种忧郁(spleen)埋葬了历史的超验主体”[1]P50,成就了他“新天使”的形象[2]P227。“他精心研究过康德的三大批判,写过讨论康德哲学的论文,他对语言提出过独特的见解,并以‘语言哲学家’自许,他也曾希望自己成为文学批评家,写过歌德、荷尔德林、布莱希特、卡夫卡、卡尔・克劳斯、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等作家的论文,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的概念和德国悲剧的起源,研究过超现实主义,他还转眼过犹太教及其神秘主义”[3]P1。但是,本雅明在生前却默默无闻,有许多著作都未能付印,即使出版了,也是被置于偏僻角落,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据其好友格尔斯霍姆・肖勒姆所说:“他的名字是思想界中最为湮没无闻的。”[2]P227这种尴尬的状况直到1955年泰奥多・维・阿多诺和肖勒姆合编的两卷本《本雅明文集》出版后才得以改观,这为人们接受本雅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此外,在1961年和1966年,本雅明选集卷册出版;随后,苏尔卡姆普出版社出版了《本雅明全集》考证版;1972―1979年,包括7卷正规卷次和3卷翻译作品补卷相继付梓;1995―2000年,6卷本《书信汇编》也结集出版。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本雅明才在国内外赢得了延续至今的声誉。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产生于1933年3月离开德国后长达八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涯期间。他发表了《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等一系列论文,“力图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思考现代艺术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现代艺术及艺术家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2]P27。

一、从手工复制技术到机械复制技术

本雅明从技术的角度对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复制”现象进行了批判。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手工复制技术和机械复制技术是其划分标准。他指出:“19世纪之后,石板印刷、摄影术、声音复制技术先后诞生,到20世纪,复制技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可以复制一切传统艺术品,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电影。”[3]P30通过对20世纪照相摄影和电影技术的分析,他总结出了复制技术进步是划分传统与现代艺术标尺,即手工复制转向机械复制的过程中,传统艺术开始衰落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所代表的现代艺术诞生。从传统农业社会的手工复制向工业社会的大规模机械复制研究中,本雅明对技术革新的态度显示出了些许的暧昧,因此米夏埃尔・勒维把本雅明称作“格格不入”[2]P226者。

手工复制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技术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时代(16世纪)开始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艺术生产始终是与个人的手工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本雅明认为,在历史上,复制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只知道两种用技术复制艺术品的方法:铸造和制模”[4]P625;而到了中世纪,则相继出现了木刻、印刷、镌刻和蚀刻;19世纪初,石印术的出现使得它的产品批量投入市场,并改变了艺术品的外在形式。随后,在石印术与印刷术并驾齐驱的短短几十年里,照相摄影艺术出现,使得“原来在形象复制中最关键的手便得了解放,从此以后,代之而起的便是关照对象的眼睛”[1]P625。本雅明指出,石印术如果孕育了画报,照相摄影则使有声电影问世。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1.“韵味”(aura)。它首次出现在《摄影小史》(1931)中,指一种奇妙的、引人入思的光晕。从摄影技术方面说,胶片感光度低,曝光时间长,产生了一个从最亮到最暗的连续光谱;对资产阶级本身而言,指其尚处青年时代,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流露出一种特别的韵味。总的来说,“韵味”是一种围绕着艺术品的光晕氛围,一种包蕴在艺术品中的韵味、意境,它与疏离感、膜拜价值、本真性、自律性、独一无二性等都具有联系。本雅明用它来泛指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其表现为神秘性、模糊性、独特性和不可接近性。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把“韵味”的思考上升到关于艺术命运思考的高度上,他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4]P628造成的后果便是,传统艺术的式微体现为“韵味”的丧失,而“韵味”则折射出了从原始艺术继承的那种巫术祭仪的崇拜。他认识到艺术对宗教的寄生性质,肯定机械复制对艺术解放的巨大作用:“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其宗教仪式的寄生状态中解放了出来。”[2]P31然而,本雅明对艺术作品“韵味”的消失是抱有复杂心态的,一方面积极肯定了机械复制技术为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又悲悼现代性造成的文化遗产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式微。

2.震惊。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的出现是与传统经验的贫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手工复制时代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不仅人们的传统“经验”逐步被普遍的“震惊”体验所替代,传统的“韵味”艺术也在“震惊”中四散。首先,本雅明认为,“经验”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东西,在集体存在和私人生活中都是这样。与其说它是牢固地扎根于记忆的事实的产物,不如说它是记忆中积累的经常是潜意识的材料的汇聚”[5]P126。一旦进入了以机械复制时代,经验世界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传统的感知方式陷入了瘫痪,往昔的“经验”萎缩甚至失效。本雅明认为,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关照和体验的与行家鉴赏的态度有着直接的统一关联……艺术的社会意义越是多地被减少,观众的批判和享受态度也就是多地被瓦解”[4]P641。因此,机械复制艺术可以使大众不受时空限制地自由欣赏艺术,从而打破了贵族对艺术的垄断。“震惊”体验显示了本雅明对技术革新的辩证态度,它既具有激发大众革命思维、积极改造现实的作用,又造成了经验的贫乏,对人们愈发变得麻木、机械化而深感不安。

3.膜拜价值。传统“艺术创造发端于为膜拜服务的创造物,在这种创造物中,重要的并不是它被关照着,而是它存在着”[4]P630。如原始的巫术艺术,它作为礼仪的存在价值显然是重于被观赏的价值的。膜拜价值需要观者对作品有一种崇敬与神秘的感受,需要观者凝神观照沉湎于其中,这也就是说观众要被艺术品吸引,并在接受中唤起移情作用,达到净化的目的。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不再建立在祭仪基础之上,而开始建立在另一种“实践―政治”的基础之上,它的观照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替代了传统的接受方式。

4.展示价值。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使得艺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宗教仪式的寄生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让展示价值获得了主导地位,即艺术作品的价值转变为被展示与被观照,它与受众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艺术的韵味随之失落。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同大众关系的逐渐密切,日益变得世俗化起来。随着诸如摄影、电影等全新的艺术形式的盛行,作为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的韵味也必然随着传统艺术的消亡而凋谢。本雅明指出,电影“并非面对观众表演,而是面对镜头表演”[4]P634,它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它丰富了人们的观照世界的方式,它对现实的表现是通过强烈的机械手段,即“必须放弃他的韵味为条件”[4]P635,现代人要求的正是艺术品展现现实中的这种非机械性一面,这个层面蕴含着现实中非异化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活动和变化。因此,本雅明认为:“当代电影一般来说就具有一种革命功能,即对传统的艺术构想进行革命的批判。”[4]P637本雅明把机械复制技术看作是一种艺术革命的力量,认为它让美世俗化,最终使美由殿堂走向民众,带来了艺术的解放。

二、从机械复制技术到数字复制技术

数字复制技术,它与本雅明研究的机械复制技术分属于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本雅明的时代,照相摄影、电影、音乐、报刊等艺术的复制是采用机械复制的方式实现的。它通过“模拟信号来采集和还原物理量”,目的在于“追求的是负载感官属性信息的实物符号的一致性”[5]P35。而数字时代,广播、电视、电影、录音与录像等现代技术设备相继普及,复制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与革新。二进制数字“0”和“1”成了数字复制采集物理量的新方式,它借助一定的设备(如计算机)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进行运算,并对信息重新进行编码、压缩、解码,以至于数字复制技术“实现了负载感官属性信息的数字符号的一致性”。二进制数字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完成了对艺术元话语言的统一。“在数字时代,数字艺术要想继续发展并获得持久生命力,就不能不倚重数字复制技术”[5]P36。与机械复制艺术对比,数字复制艺术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呢?它又给当代艺术带来了哪些变革呢?

1.虚拟性。“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数字复制艺术用高度抽象的“数”来表征实物的“象”,即艺术生产的“数字化”。它将信息内容简化成一连串的0与1(或打成“包”的0与1),在电脑中按一定程序加工和储存。这种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可以被转化成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图画、声音,等等,并以电和磁的方式存储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复制技术的出现,使艺术生产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大大地压缩甚至被取消了,现实距离对它已不构成可以感觉的物理限制。它确实表现了本雅明观念中“现时现地”性的消解,却又不同于机械复制艺术。前者采用数字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对象性存在的实践方式,后者还停留在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阶段上。数字复制艺术摆脱了前数字化时代人类虚拟活动与思维的对象空无与神秘,也解决了原型实践条件下对象创设的诸多局限与无奈,给人类的思维解放带来了革命性的契机。但是,数字复制艺术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其虚幻性给艺术欣赏者造成了一种虚假而不真实、虚无缥缈的印象,不利于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判断。

2.拼贴性。“拼贴”一词源于法文coller(胶黏,to stick),在英文中,它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原意指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上,创作出一件拼贴作品。在数字时代,艺术作品的拼贴性主要是指艺术的历史维度被消解后,古今、中外的一切艺术均可成为艺术家挪用与拼贴的对象。艺术成了半成品和原料,对它们进行拼贴、戏仿或即兴改编,产生了数字符号的不断刺激,使人们不断地得到感官上愉快和满足的一种技术手段。如杰姆逊所言:“现实转化为影像,时间断裂为一系列永恒的现在。”[7]P20影像时代造成了艺术历史感的丧失。进而,大众在不知疲倦地消费经过“拼贴”而转换成图画视像,追寻至本雅明所说的感官上的“震惊”效应,只是这种感官上的和欲望的满足是通过“数字化”来实现的,与本雅明论述传统“经验”消失已大相径庭。

3.流行性。数字复制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消解了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差异,它更像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数字时代的艺术生产,将面对社会、市场及广大艺术消费者。它根据时尚和世俗需求,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什么,立刻以商业化运作、产业化生产、数字化复制出产品,辅以传媒的大肆渲染炒作,赚取利润。诚然,数字复制技术确实需要“轰动效应”,从商业角度看,这就是“卖点”,获取利润的最佳方式,而健康有益的艺术作品的流行,说明它有群众基础,有艺术生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针对一部分媚俗、趣味低下的艺术作品,则应该进行合理引导,并加以批判。

三、结语

马克思曾对技术进步与艺术生产之间的“暧昧”关系进行了思考,他说:“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中形式,就不足为奇了。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明白了。”[6]P28对艺术进行技术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生产的机制。但“艺术的职责并非承担责任,而是去体验和传播经验”[8]P316,它毕竟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技术革新不可能喧宾夺主,如果把作为客体的艺术研究搞成了纯技术性的科学研究,则必然会有悖艺术的基本精神。艺术对人类所带来的精神魅力,如对古希腊艺术和史诗,困难不在于理解它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的结合,而在于“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7]P29。

本雅明是詹姆逊笔下的“自由漂浮的知识分子”[9]P200,让他“感到不适应的,并非是社会阶级的问题,而是媒介的问题”[8]P203。他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辩证地指出了技术与艺术的二重性。一是技术进步对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起到了消解作用,导致“韵味”消失、“经验”贫乏,膜拜价值取代展示价值,原作品问世时独一无二的“现时现地”性不复存在。如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面对科技现代化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本雅明对此表露出了强烈的惋惜与怀念。二是复制技术(手工、机械和数字)作为一种进步的力量,促使艺术生产得以技术化和扩大化,极大地增大了艺术作品播撒的范围与广度,使艺术活动走出沙龙、宫廷和“象牙塔”,去除精英文化气质而世俗、大众化,走进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本雅明对照相摄影和电影等技术作了分析,指出了其对人们的艺术欣赏习惯的改变,自由度的提高,时间限制的突破,以及新的艺术样式与审美观念产生都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技术进步所具有革命的变革力量。

参考文献:

[1]曹雷雨.本雅明的寓言理论[J].北京:外国文学,2004.

[2]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C].长春:吉林出版社,2003.

[3]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C].陈永国,马海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陆扬.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回归存在之源[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许鹏.机械复制还是数字复制・对新媒体艺术文化身份的辨析[J].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8]林赛・沃斯特.美学权威主义批评[M].昂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劳动实践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妇产科科普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