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19 15:29:44

颐和园设计特点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1

摘要:顺应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业务外包逐渐成为酒店借助外界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颐正园餐饮部是酒店的重要主成部分,由于其本身不具开发餐饮产品的优势条件,以业务外包形式进行经营。但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应从理念借鉴、过程控制、战略调整、组织再造、文化协同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颐正园业务外包经营进行优化与控制。

关键词:业务外包;颐正园;经营优化;措施

业务外包是近十年国外兴起的企业管理新理论中最有成效的方式,也是最近10年使世界企业发生根本变化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诸多酒店分析自身状况,采取了自主与外包合作的方式,坚持取人之长,避己之短,在与外包商的合作中,双方的优势资源得到互补与体现,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并且双方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率,增强了速度竞争优势,提高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但由于缺乏外包实施管理经验,很多酒店在业务外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不仅达不到其应用外包策略的预期目标,反而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业务外包在酒店中的应用进行专门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不仅现实意义显著,而且也有极强的理论意义。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和内涵

随着近期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提高,全球外包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业务的一个现存现象[1]。业务外包这种管理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典型的标志就是美国福特公司在T型车生产中标准化零部件的外部化实践[2]。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公司,他们自己并不从事生产制造活动,但他们的产品却行销全世界。比如耐克公司把自己的所有制造活动外包,自己紧紧掌握气垫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可口可乐公司也只是掌握可口可乐的原液配方以及品牌的营销工作,仅仅依靠这两点便足以支撑起庞大的可口可乐王国。他们的成功都说明了一点:集中精力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其他业务外包。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奎因(James Quinne)指出,“在过去,资源外取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资源外取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3]将企业的核心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剥离分散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干扰因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作重心之一。外包服务,就是在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在全球领域获得惊人的成长[4]。

关于业务外包在酒店经营中的应用,国内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龙浑璞等在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方面分析了外包的战略管理[5],吕晞梅构建了外包模式并分析了其在现代饭店经营中的应用[6],邹益民等分析了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实施外包的障碍与对策[7],俞霞等从成本角度分析了饭店餐饮项目外包的决策[8],田苗苗等就餐饮提升竞争力方面分析了业务外包的应用[9]。外包(Outsourcing)的英文可直译为“外部寻源”,尽管外包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见解,但其本质是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和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组织自身的在设计和发展,而自身仅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

根据外包的定义,那么饭店业的外包可定义为:饭店整合利用其外部互补性的专业化资源并与其结成战略联盟,从而达到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饭店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10]。

二、颐正园业务外包经营概况

颐正园酒店餐饮部是颐正园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作为为公众提供食宿和培训场所以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服务企业,餐饮部在整个饭店中经营管理最为复杂、要素报酬率低、成本费用最难控制,并且经营利润相对较低,再加上社会餐饮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程度的提高。因此,颐正园将其外包给社会化的专业餐饮公司——济南鱼翅皇餐饮集团,成立了颐正园鲍翅皇酒楼,并于2006年7月在临沂正式对外营业。颐正园将设施设备和场地外包,并提供人员,而鲍翅皇利用他们的管理知识、经营理念和专业的技能,凭借其服务的专业化提供超值服务,很快赢得顾客的认同,为颐正园和鲍翅皇创造了利益。

三、颐正园实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颐正园本身开发餐饮产品的条件不具优势,这就需要专业的公司提供的特色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顾客,所以将餐饮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公司是其必然的选择。具体来说,颐正园实行业务外包的原因主要有:

(一)降低经营成本

颐正园为完善其业务部门,开始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作为配套业务部门,饭店必须要有餐饮项目;另一方面是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经营成本高,经营盈利少,餐饮经营负担沉重。鉴于此,颐正园开始采取餐饮外包方式,盘活餐饮业务,获取外包收益,达到为饭店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的。

普遍认为,一个企业从外包活动中所获得的最大益处是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13]。通过业务外包可以有效降低服务成本,颐正园不仅可以利用外界专业服务机构的规模经济优势,而且收缩了业务战线,这样颐正园可以集中精力打造自身的核心业务,同时还可以采用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有更多的技能可供选择。另外,颐正园通过外包业务,一方面可减少在设施设备上的维修保养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饭店营运期间的员工管理成本。同时又可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控制采购成本,保障供应质量。

(二)提供专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济南鱼翅皇集团是专门的餐饮服务公司,它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熟练程度往往就是效率与质量的象征与保证,它拥有比颐正园更有效的资源,如专业化的知识和经验、优质特色的菜品等,这将有利于帮助颐正园提升其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档次,以满足顾客日益挑剔与个性化的需求。并且可以帮助酒店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不断开发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以及客户的忠诚度,锐利酒店竞争优势。

(三)实现互惠双赢,提高竞争力

临沂市颐正园主要经营客房和会议,在其他一些业务方面自身建设还不成熟,比如餐饮,康体。这样,酒店可以借助外部专业化的力量完成酒店的非专业化,减少由于不专业所引起的客人不满意。这种外力的借助,使酒店由人力、财力和物力更集中打造自己的专长,也更有条件与精力去想方设法去超越顾客的满意。同时优化颐正园的价值链,改进其业务流程,对组织结构进行再造,提升颐正园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对鲍翅皇来说,借助颐正园这个平台,可以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优质的菜品和服务展现给顾客,提高其知名度。颐正园的住店客人以及参加会议的人等都可为鲍翅皇带来更多的客源,可提高其业务量,从而使鲍翅皇的经营业绩得以提升。

(四)降低和分担风险

任何饭店都是处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之中。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常常会使饭店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各种类型的经营风险,如供应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7]。

而临沂市颐正园的业务外包是克服自身资源的限制,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与成本。第一,经由外包,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鲍翅皇的优势,其充沛的专业技术和强大的原材料采购能力,并且设施的使用具有弹性优势,因而可以帮助颐正园减少资金占用率,避免投资带来的风险和设备闲置导致的浪费。第二,对颐正园而言,在其非核心领域很难吸引到顶尖人才,它也不可能在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与领域都保持知识的深度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创新的风险,所以将其无吸引力的领域外包,借用外部的人才资源,从而使其获得最佳的绩效。

(五)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

当今时代,信息流动非常快,临沂市颐正园必须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发展新产品上,并且能够针对客户的需求随时调整和改变,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而借助外包,颐正园可以以更低的价钱达到更好的品质,超越自身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其在业务的调整上比较有弹性。

四、颐正园业务外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外包实施管理经验,临沂市颐正园在业务外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

现在:

(一)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更新缓慢

颐正园的部分经营者的观念仍较为陈旧,盲目追求饭店部门和结构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造成对成本的控制及效益与效率的不能兼得。经营者的观念更新缓慢,直接影响了外包服务普及度与接受度。因此,颐正园运用外包服务,则须上至经理、主管,下到领班、员工都清楚地认识到外包服务的优势,纠正传统观念,克制抵触情绪,将外包落到实处。

(二)后续的管理不到位

尽管颐正园意识到与鲍翅皇建立伙伴型关系的重要性,但忽略伙伴型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并且需要建立在双方互利的目标、信念和共同努力之上。因此,在建立外包关系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耐心和良性的互动,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欲速则不达”,颐正园单方面的做法一旦没有得到外包商积极的认可和反馈,便武断地认为外包商缺乏建立伙伴型关系的意愿和努力,因而在后续的合作过程中采取报复性的行为对其惩罚,这必然导致双方冲突的增加和升级。从此看出,对外包商的后续管理极为重要。

(三)组织战略支持不足

由于缺乏对外包的正确认识和战略眼光,颐正园决策层并未将外包视为一种战略性的组织行为,因而无法实现外包与颐正园整体战略的匹配和衔接,从而也就得不到组织战略的支持。外包并不只意味着业务控制权和相应资源的移交,还应当进行组织机构的相应调整。颐正园在组织机构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外包管理机构,更没有在饭店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外包双方合作机制、沟通机制以及协商机制等。

(四)企业文化协同管理不够

文化沟通是外包最大的障碍。一个企业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是由企业的历史以及企业初创者的风格等因素决定的[14]。鲍翅皇进入颐正园后,双方对文化融合重视不够,基本没有进行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与摩擦。

(五)外包专门人才严重缺乏

我国酒店业务外包的历史比较短暂,外包专门人才比较匮乏,这与饭店不注重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有关。临沂市颐正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离开了足够数量和相应技能的外包人才的支持,颐正园外包经营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整体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五、颐正园业务外包经营的优化和控制

颐正园要从外包中持续受益不仅要坚持做好对外包应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还要围绕着外包进行相应的借鉴先进理念、过程控制、战略调整、组织再造、文化协同管理和人才培养等,为颐正园业务外包应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充分借鉴外包经营的先进理念

外包服务是积极有效地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使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获取并保持领先行业优势[15]。酒店集团必须面对现实,借鉴其它行业先进的经验和方式来提升酒店集团餐饮生产的科学化[16]。因此,处于外包导入期的颐正园饭店应该明智地认识到这两点,其高层管理人员应注意通过专业杂志,或是调研、考察、交流、访问等方式来强化对外包概念的了解,深化对先进理念的吸收,要改变落后观念,借鉴先进的业务操作模式,同时也要结合本地情况,融入颐正园特色。

(二)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关系管理

对于洗衣、客房清洁等这些外包,只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就能较好的完成外包业务。而对于像餐饮等这样高接触度、高关联度的业务,除了依靠合同,还需要双方的通力协作。颐正园实行外包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为顾客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要使外包实现最初的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外包商鲍翅皇的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合作和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得鲍翅皇在理解颐正园的需求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可以让颐正园认知鲍翅皇的技术水平,同时又会促使双方之间的经验、知识等的扩散,从而从长远来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外包商是一个外部独立运作的实体,它与发包企业之间是合作而不是隶属关系,因此企业往往难以对其工作进行实行有效控制[17]。因此,除了与外包商的沟通交流之外,颐正园还必须对鲍翅皇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激励,重视业务的过程管理,同时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颐正园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公告栏、留言板等,保证外包目标的完成。这样,才能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整体性体验,保证颐正园的整体效益。

(三)加大对业务外包战略的支持

在外包之后,颐正园应对自身进行调整以便为外包提供进一步的战略支持,离开了组织整体战略支持的外包是注定要失败的。从战略角度讲,要为外包提供有效的战略支持,颐正园必然要实施“归核化”战略。“归核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力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维护和发展[8]。外包就是将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将企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核化”战略与外包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颐正园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为外包商带来更多的客源和业务量,使外包的经营业绩得到提升。这种经营业绩的提升为外包双方伙伴型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从而使颐正园真正从外包中获益,并能将更多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因此,外包又反过来强化饭店的“归核化”战略,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形成一个良性的渐进式上升的循环。

(四)进行颐正园组织结构的再设计

实施外包后,业务的经营控制权自然转移到外包商手中,与自营相比,颐正园不需要对业务再进行相应的资源投入、岗位设置、流程设计等;但从外部看,颐正园却拥有与外包之前同样甚至更大范围的业务职能。从这点来看,外包具有虚拟经营的特点,颐正园可以以虚拟企业的应用方式对其组织机构进行再设计。现代虚拟企业一般由企业业务层、管理协助层和外包企业层组成。在外包管理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管理协调层,在这个层次饭店需要设立三个专家小组:发展战略组、法律事务组和实施检查组,三小组分工协作共同为外包管理服务。发展战略组主要由颐正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外包的战略方向。法律事务组由饭店内对外包熟悉的发展战略组代表、实施监察组代表和有关法律、财务人员以及外部聘请的法律顾问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处理相应的法律事务。实施监察组主要由颐正园外包业务部门经理、合同协议管理人员、协调人员等组成,由发展战略组代表负责,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外包业务的进展情况;收集和反馈业务进展信息;当外包商不按照合同或协议条款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提出异议或更改意见;确定惩罚标准;协调处理有关的法律争议等[18]。

组织机构的再设计从整体上对颐正园业务外包运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但要提高业务外包运作的效率和效果,颐正园还要从沟通、协商、合作等方面针对自身的运作机制进行再设计。

(五)融合文化差异,塑造一致的企业文化

由于业务涉及到资源整合,因此在这种经由外包形成的竞合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与摩擦。利用各种沟通工具和手段,尽量消除交流沟通障碍。通过文化的整合与重建,将外包商的经营理念与颐正园的整体文化融为一体,使二者的服务理念达成一致,形成一种具有包容性的、适合饭店长远发展的大饭店文化。统一的文化理念一方面可使顾客享受到具有一致性、高品质的餐饮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使员工产生对饭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消除双方习惯性的防卫行为,促进沟通与相互理解,建立诚实互信的合作关系。

(六)建立外包人才培养和共享机制

人才是保证业务外包运作的根本前提。颐正园应在内部建立外包型人才培养机制,并将其纳入饭店人力资源整体规划。通过各种手段如外派进修、在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等,加强员工对外包知识的掌握和所需技能的训练。外包运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个人难以具备外包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

但外包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段时期内就能实现的,要培养出外包的各类人才,颐正园必须要有较高的投入,这对于颐正园这个单体饭店来说难以承担。因此,通过在行业范围内建立同业人才共享机制,允许外包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要素在饭店之间流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为了提高外包运作效率和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外包人才的潜力和各自优势,提高外包人才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颐正园必须要将具有互补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组合起来实行团队化运作,即打造饭店外包型团队。

六、结语

外包服务随着我国饭店业及专业服务产业的深度发展而逐步普遍化[19]。面对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竞争的巨大压力,为获取竞争优势,颐正园必须越来越注重其核心业务,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酒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外包服务化也将成为颐正园酒店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Peter Maskell, Torben Pedersen and Bent Petersen.learning paths to global outsourcing—from cost reduction to knowledge seeking.the DRUID Ten Years Anniversary Summer Conference,2005.

[2] 魏曦初,范松国.企业的业务外包决策研究[J].科技资讯,2007(31):196.

[3] 曲波.浅析现代酒店业外包管理的有效运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23.

[4] 徐正刚.优化业务流程 细分外包服务市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46):14.

[5] 龙浑璞,陈习定,宋国惠.试论外包战略管理的饭店核心能力提升[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3):84-51.

[6] 吕晞梅.外包模式及其在饭店企业的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6):126.

[7] 邹益民,舒芸.我国饭店企业实施外包服务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4(17):148.

[8] 俞霞,池进.基于成本角度的饭店餐饮项目外包决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27.

[9] 田苗苗,郑向敏.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饭店餐饮外包战略浅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713.

[11]颜澄.影响饭店选择餐饮外包经营的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05(17):172.

[12]颐正园人才招聘[EB/OL].[2006-12-31].yzyhotel.com/job.asp.

[13]Lam T.Han Michsej.A study of outsourcing strategy:a case involving the hotel industry in Shanghai.China[J].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5(24):41-56.

[14]付检新,彭学强.论业务外包对我国饭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35.

[15]孙泽厚,黄文富.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12):28.

[16]张慧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J].发展,2004(12):34-35.

[17]王圣果,陈觉.酒店集团餐饮生产模块化探究[J].商业研究,2007(11):164-166.

[18]曾明星,邹承辉.略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7-40.

[19]李自如,徐姝,蒋华彪.企业资源外包运作与管理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4(1):126.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2

近六年来,颐和园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北京公园管理中心的领导下,主动求变,全面推进园林景观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效能建设、安全防范建设、公园文化建设等,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持续深化“团结协作、改革开拓、令行禁止、敢争第一”的颐和园精神,强化“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形成颐和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颐和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行业典范、建设世界名园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理念,使得公园的综合管理水平、文明和谐程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公园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抓公园科学管理的进程中,颐和园始终把强化班子建设、增强宏观领导力和整体合力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持续拓展领导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年均开展的集中学习达到20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履职能力,使党政领导班子把握关键,带好队伍,提高了全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班子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制度、集体议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凡重大事项均广泛调研、上会讨论,做到团结协作、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同时,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通过建立廉政风险防范体系、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撰写廉政风险承诺书、编撰廉政风险制度汇编以及廉政风险回头看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公园特色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和自律能力,使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稳步推进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为景区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过硬的干部职工素质是公园建设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全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使其真正融入到职工的日常管理服务、综合素质提高、塑造行业形象和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当中。以培养、树立、宣传先进典型为具体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创建工作的宣传示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定期对职工进行政治形势、法制、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围绕2008年奥运会、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和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等契机,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职工的法制观念、荣誉意识和奉献意识不断增强,党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形成思想道德建设与公园行政管理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互动式工作格局,“团结协作、改革开拓、令行禁止、敢争第一”的颐和园精神深入人心,为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园行业典范打牢了思想基础,在全园范围内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力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宣传和社会宣教功能

颐和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古建园林科研示范基地、红十字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北京奥运培训基地,极为重视文化宣传阵地的发展。借助公园深厚的文化内涵、服务展示平台和窗口作用,在挖掘和梳理园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公园从“文化、文明、绿色”三方面入手,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现代文明、倡导文明风尚。进一步提升了首都皇家园林文化创意品牌的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

同时,颐和园还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拓展各类文明共建活动,积极与周边单位、部队、京郊乡村进行文明共建,无偿为延庆县东小河屯村提供果皮箱和路椅,选派技术人员深入到户进行绿化养护技能指导,用智力和技术支持、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外,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发挥团组织和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注重将公园建设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组织建成集社会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志愿者、自身职工志愿者四方力量为一体的多形式的社会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使得公园服务从组织形式和人员力量上进一步多样化,有效推动了公园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坚持“文化强园”,将发展文化、改革创新、打造品牌作为公园的重要发展战略

颐和园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和外在资源,进一步激发全园的文化创造活力,坚持用文化塑造皇家园林特色,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搭建,加强颐和园文化的国际交流展示,提升颐和园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和传播力,使颐和园逐步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坚持做到加大文化挖掘和研究力度。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挖掘、整理颐和园历史典故、园林艺术、文物遗产等文化内涵,开拓思路推进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不断激发文创活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公园文化活动,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持续组织开展颐和园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加强文化典籍的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注重文化宣传的形象化,积极主动或协助拍摄各种题材的文化宣传片,以影视形式宣传颐和园文化;积极发挥颐和园学会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开展颐和园历史、人文、地理等多项课题研究,深入挖掘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传承北京历史文化,实现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丰富公园文化活动,坚持公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挖掘颐和园多元文化,力争使颐和园的创意性文化活动衍生成为精品、成为品牌,持续产生并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做好颐和园文化展览的深度展示。立足颐和园的文化资源优势,全园积极挖掘文化潜能、深化研究,拓展园林文化,使得颐和园的文化建园事业得到突破性进展;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本着“本土化、品牌化、常态化”的原则,抓住特色、注重效果,努力实现科普工作的新突破。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3

龙脉之脊,不可复制的贵胄之气

邙山自洛阳市北起,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北郊的广武山,自古有龙脉的贵胄之气,郑州市70%的别墅项目集中于此,颐河原筑正处在中央别墅区核心、龙脉之脊。具有悠久历史的黄河迎宾馆(三所),先后接待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外政要,栽满60年法国梧桐的迎宾路更是郑州市国宾大道。不可复制的贵胄之气,独一无二的人文底蕴。

大平层,郑州顶级别墅变革潮流

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十大最奢侈豪宅中,大平层独占7席。伦敦海德公园、北京钓鱼台7号、上海汤臣一品,垄断城心珍稀地段的大平层,已成为全球豪宅主流。

颐河原筑,以其同步国际的设计理念,将大平层别墅这一潮流业态引入郑州,满足郑州财富领袖对于世界顶级豪宅的渴望。颐河原筑的大平层设计,既可满足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又互不干扰。与普通别墅相比,颐河原筑不仅节省了上下空间,又可避免老人、小孩上下两层楼的麻烦与潜在危险。一层一梯一户的独特设计,更为舒适、私密的生活提供了强大保障。

高度安全,定义郑州别墅新标准

豪华感与安全感的完美结合,才是新一代别墅重点诠释的居住高度。郑州别墅缺少的,正是颐河原筑所骄傲的,全郑州第一个高度安全空中别墅,这将重新定义别墅价值。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少见的高智能安防系统,既保障了业主安全,又捍卫了尊贵身份。

1.4容积率,郑州宜居首席代表。据了解,大河龙城四期颐河原筑从一诞生开始,就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块优势,对产品进行了精心规划与设计,200亩地仅规划900多户,户均占地148平方米。在土地资源日趋稀缺的今天,其居住价值更显珍贵。

黄河迎宾馆,国宾级后花园。距颐河原筑仅500米的黄河迎宾馆(三所),是河南省的政治接待中心、会务中心、休闲度假中心。馆内网球场、高尔夫练习场、健身房、室、台球室、乒乓球室、沙弧球室、室内温泉游泳馆等各种康乐设施,将为业主的生活增添无尽乐趣。

让人们住在建筑的灵魂深处。颐河原筑追求淳朴、厚重的故国、故土、故园文化,提倡舒适、和谐、自由、融合及浓浓的乡土气息。在追求“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创新与超越的同时,更追求一种大河文化理念上的本原气质,注重保护人文环境、民族心理、居住习惯、文化传统等建筑元素,直达现代居住的本真,追求骨子里的尊崇,关注居住者的体验。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4

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虚拟;美学;梦幻意蕴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集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清代皇家园林更是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艺术美与技术美,一面充满激情地对社会生活勾勒刻画,一面孜孜不倦地对梦幻生活虚拟再现。超越现实,梦幻虚拟;把握虚拟,回归现实。园林成了涵泳生命、栖息心灵的梦想家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拟存在。同属中国园林艺术这颗大树上开出的花朵,又一起作为繁荣鼎盛时期清代皇家园林的最佳范例,避暑山庄、颐和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艺术上,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并将模仿和虚拟的美学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

1 清代皇家园林代表避暑山庄、颐和园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1]的确,正是在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展现出重视生命意趣体验、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虚拟美学文化自觉和梦幻意蕴。纵观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在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上得到充分展示。

避暑山庄、颐和园都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均达到了明代造园家计成所推崇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但却也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崇尚“鉴奢尚朴、宁拙舍巧”的避暑山庄在总体规划和设计上因山就水,充分利用当地奇峰丽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对此,康熙也赞叹其:“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而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是:“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的确,颐和园改造原有的山形水系,将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巧妙结合,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格局。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87年才告竣工,主要景点有康熙题字的三十六景和乾隆题字的三十六景。它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武烈河狭长谷地的西岸,北部有草木葱茏的平原区、西部有峰峦叠嶂的山岳区、东南部有洲岛错落的湖泊区,总面积共计564公顷。避暑山庄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是我国南北建筑园林的精华所在――汲取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髓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的典范。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室“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既是绝唱也是挽歌。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型山水园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最早只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1764年建成,面积近300公顷。1860年被毁,1886年整修,1888年改名颐和园。1900年遭毁,1902年再度重修。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景观有万寿山、昆明湖、佛香阁、智慧海、长廊、清晏舫、十七孔桥、谐趣园、画中游、苏州街等。

2 虚拟神佛仙境

神话传说里,海上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仙药。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寻访蓬莱仙境而无果。秦始皇求之亦不得,就在兰池宫的池中筑假山,模拟蓬莱仙山。中国园林史上由此开启追求梦幻仙境的造园传统,并在汉武帝时正式形成“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避暑山庄湖泊区内的如意州、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茎芝云堤,堤岛分割湖面为“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这为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开创了新意境。[2]颐和园“一池三山”的形式也别具特色,它以在昆明湖中筑堤的方式将水面一分为三,即西湖、养水湖、南湖,并在湖中堆筑治镜阁岛、藻鉴堂岛、南湖岛来虚拟海上三仙山。光绪年间修复重建时,在南湖上新建了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也常见于皇家园林。昆仑山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均有记载。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传闻其上有黄帝的“悬圃”和西王母的瑶池。神话虽不能当成中国园林起源的明证,却成为皇家园林艺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例如,金代的御苑都曾建造瑶池模拟昆仑梦幻仙境。《山海经》和《鱼龙河图》都把昆仑山称为“帝之下都”“万神之所在”。“帝之下都”就是天帝的离宫别院。避暑山庄因山得名,是人间帝王的离宫别院。这样看来,整个避暑山庄虚拟仿造的就是“帝之下都”――昆仑仙境。神佛仙境的造园模式中除了“一池三山”的海外仙山蓬莱模式、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之外,还有道教的洞天福地壶天模式和佛教的须弥灵境模式。后两者虽不如前者普及,但也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中。

“洞天福地”的说法形成于魏晋之前,是道教宇宙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所谓的神仙便居住于此。几乎所有有关“洞天福地”文献中提到的自然环境都无一例外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那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宋代皇家园林艮岳其实就是“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洞天福地”仙境梦想的虚拟重现。清代皇家园林也汲取了“洞天福地”的思想,营造出了近乎完美的人造自然景观。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5

随着颐和园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日益受到各方重视。颐和园、圆明园是清代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北京西郊园林区域的核心地带,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颐和园和圆明园 (以下简称“两园”)周边地区的改造不但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关系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居民住房解困、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

“两园”地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海淀区的中心地带。从地貌、文物和城市规划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范围。

从地貌景观特征上看,它主要包括玉泉山、万寿山以东的低地,以及两山以北的山前冲积扇。大致范围为东起万泉河东北段,向南至海淀台地边缘,包括巴沟以南的低地,西面以玉泉山为界,北面到达北旱河、清河一线。

从历史文化上看,属于清代“三山五园”的组成部分,大致东到镶白旗、正白旗清华校园、蓝旗营一线,南到海淀、泉宗庙址和蓝靛厂一线,西面到玉泉山,西北以西山为界,北面以圆明园八旗护军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营房为界,是由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八旗驻军、人工渠道以及其他众多文物古迹构成的区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则涉及规划的可操作性,范围亦小于上述两种划分,大致来说它东抵清华大学西墙,南至北京大学和西北四环路一线,西至玉泉山东,北至清河河道和红山口一线。其中包括了9000多户平房居民,数百家单位,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多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三种划分区域的方法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大小不一,但它们都涵盖了颐和园、圆明园和玉泉山之间的区域,是影响“两园”保护的重点区域。

酷似江南的水乡景色

这块区域的河湖水系在近几百年间有过很大的变化,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将本地区的水系演变分为自然的河湖水系时期和人工改造的河湖水系时期。本地的自然水系形成于大约5000年前,永定河离开此地向南摆动,在故道中留下了曲折的小河和众多的湖泊,发育出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 ,以及万寿山以北的河流和湖泊。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颐和园附近的低地中广泛埋藏着黑泥或草炭层。在颐和园、海淀、巴沟、六郎庄、西苑、肖家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带,地下约2-3米深处,黑泥、草炭片片相连。薄者10-20厘米厚,厚者超过1米。年代早的已有四五千年,晚的只有数百年,反映出湖沼长期存在且广泛分布的特征。年代测定表明,北京大学勺园的古湖沼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前,昆明湖最初成湖时间约在3500年前 。玉泉山前地下4米的草炭年龄约为3170年 。那时在万寿山与红山之间应是一块高地,受此高地的阻挡,玉泉山泉水和西山山水在万寿山西部汇聚成河,即当地历史上有名的瓮山泊。水流由瓮山泊流向东南,与巴沟万泉庄一带的泉水汇合,沿海淀台地边缘流向清河,成为清河水系的上游。

后期人工改造的水系从金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当地水系进行改造,开凿金河,将玉泉山泉水输往中都北郊的大宁宫。元至元三年(1266年)郭守敬开玉泉以通漕运,其后又建白浮堰,将西山诸泉之水聚于瓮山泊,再由通惠河引入大都,以供漕运之需。至治年间再次“疏玉泉河”(《元史·英宗本纪》) ,以引玉泉之水。上述引水工程扩大了瓮山白水域,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河湖系统,它使玉泉和西山之水大多流入大都,减少了进入万泉河和清河的水量。及至明代,低地中的湖沼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形成大量水田。明末清华园、勺园等园林的兴建,对东部的万泉河河道产生影响。万泉河除了一部分进入园中,成为园内河水外,其主流成为护园河道,具有了人工改造的形态。在万寿山后,由于白浮堰的废弃,原来经青龙桥南流之水断流,瓮山泊的部分湖水沿青龙桥北的白浮堰故道北流,经肖家河东转,汇入清河,构成万寿山北面的水系。清代,伴随着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当地河道得到更多的改造。乾隆年间将瓮山泊扩建为昆明湖,玉泉山下开凿了高水湖和养水湖,以存蓄玉泉之水。为了增加昆明湖的水量,又修建了由香山、卧佛寺引水至玉泉山的石渠。在西山脚下疏浚了南、北旱河,疏浚了由玉泉山至长河的金河。在昆明湖以东,万泉河水系得到整治,乾隆年间疏浚了万泉河源头的28口泉眼,开辟了六郎庄以南的小长河和六郎庄以北的马厂河,并通过渠道将昆明湖水引至圆明园。其中一条渠道将昆明湖东岸的二龙闸水引至圆明园,另一条由颐和园后山的东出水口将水引至圆明园。这些河水最终都汇入万泉河,流向清河。此时的万泉河不但是畅春园的护园河,也是含芳园、圆明园和东园的护园河,曲折婉转于诸园之间,为这些园林提供了水源。同时,伴随着园林的建设,在大大小小的园林中出现了数不清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积增加了,经人工改造的或人工开凿的河湖逐渐取代了天然的河湖。这一时期的主要河渠有:玉河、长河、金河、清河、万泉河、小长河、马厂河以及石渠和北旱河等。由于清代皇帝十分重视水稻种植,在昆明湖东堤和长河堤岸上,建有很多引水闸口,颐和园以东的稻田除可得到万泉河水的浇灌之外,还可得到昆明湖水的浇灌。在颐和园周边地区形成既可灌溉农田,又可为园林供水的完善的水利系统。

这里农业开发由来已久,大约在新石器晚期,低地周围已有人类生活,战国、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聚落,在万泉庄至清华大学一线的海淀台地边缘和青龙桥地区曾出土过不少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到辽金时期,低地中也出现了聚落的遗迹。由于低地中水源丰沛,十分适合于水田的开发,因此到明代后期,由于南方人在此地的开发,瓮山山前一带形成了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长安客话》云:“西湖去玉泉山仅里许,近为南人兴水田之利,尽决诸洼,筑堤列塍,为莆为畲,菱芡莲菰,靡不必备,竹篱旁水,家骛睡波,宛然如江南风气”。《帝京景物略》亦描述其景云:“人家旁山,临西湖,水田祺布,人人农,家家具农器,年年农务,一如东南,而衣食朴丰,因利农也。”在六郎庄、巴沟一带亦是“水田龟坼,沟塍册册”。明米万钟于海淀北筑勺园,“最后一堂,忽启北窗,稻畦千顷”。 稻田之多,已遍布于海淀与瓮山之间的低地中。这种水乡景色与北方干旱少雨、到处风沙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魅力。

清朝,由于几代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刻意拓展,水田面积大为增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在青龙桥设稻田厂,又在功德寺和六郎庄各设官场一处,并在玉泉山、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长河两岸和圆明园周围等地拥有官种稻田。此外,在御园中也开辟了稻田。《养吉斋丛录》称:“御园弄田,多雍正、乾隆年间所辟治。如耕云堂、丰乐轩、多稼轩、陇香馆是也。嘉庆间,复治田一区,其屋颜日‘省耕别墅’,为几暇课农之所。” 六郎庄、巴沟、玉泉山、青龙桥一带的万亩稻田,构成一派水乡景色,乾隆皇帝有诗句赞美之:“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画里小江南”,正是明、清两代人对当地水乡景观的感知。稻作农业不但形成了有若江南水乡的景色,也造就了京西稻的盛名,具有皇家御稻之称的京西稻因此而名扬京城。

园林景区的形成

该地区园林建设历史可追溯到金代,金章宗时在玉泉山兴建芙蓉殿行宫,作为避暑之所,后人称之为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山下玉泉垂虹则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元代在中都城北兴建大都城,瓮山泊与京城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成为大都人的重要郊游之所,海淀旁的“丹棱泔”也成为“郊居之选胜”。明代以降,在海淀与瓮山之间的低地中,墨绿的稻田与小桥流水、湖塘清波构成一幅优雅的水乡景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不但使这一地区进一步成为京城的旅游避暑胜地。而且也造就了众多的名园别墅,构成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明代,在玉泉山麓建有望湖亭,为皇帝驻跸之所,其南有周皇亲别墅和史园儿。在海淀附近有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清华园规模宏大,“方广十里,中建挹海堂”。其旁为米万钟的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二园名声显赫,人称“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造园水准受人称赞。

清代,本地区迎来了园林建设的高潮。查慎行《自怡园记》说:“旁水之园,旧以数十,海淀最著。今天子既规以为畅春园,有诏听王公大臣于其傍各营别业。”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清廷在海淀附近的低地中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首先在明代清华园旧址建起畅春园。随后,建起静明园、圆明园、西花园、静宜园、长春园、清漪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等多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园,以及圣化寺、泉宗庙等寺院行宫。在清漪园建设之前,已在瓮山脚下建有好山园 ,1991年曾在昆明湖底发现其遗迹。这些园林在清朝中后期被统称为“三山五园”,形成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园林景区。在御园的旁边是王公大臣的赐园,有澄怀园、蔚秀园、舒春园、洪雅园、呜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自得园、熙春园、承泽园、泽公园、伦贝子园、大公主园、那王园、礼王园、伯王园、车王园等,在此空间中先后出现的园名还有自怡园、含芳园、十笏园、近春园、清华园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官家或私家花园,如军机处七峰别墅、于敏中宅园等。海淀、挂甲屯、六郎庄等地都是这类花园、别墅集中的地方,清人王闽运在《圆明园词》注中说:“初园居盛时,内廷诸臣文武侍从具有赐居,环挂甲屯,列第相望,如乡村焉。”它们与“三山五园”一起,构成西郊园林区的壮观景象。由于清代皇帝对当地农业的提倡和支持,不但在园林周围开辟了大面积的稻田,而且将水稻种进了御园之中,形成园林与田园水乡景色融为一体,田中有园,园中有田的景象,从而构成京西稻作景观与园林景观交融的文脉特征。

近代,经英法联军的焚掠和八国联军的破坏,西郊园林皆遭摧残,此后仅颐和园等少数园林得以部分恢复,畅春园、西花园、圣化寺、泉宗庙等被夷为农田,圆明园仅留下山形水系的轮廓。民国年间情况稍有变化,近春园遗址上建起清华大学,淑春园旧址为燕京大学所购,以后呜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等相继并入燕京大学,奠定了今日北大校园的基础。掌管京城卫戍大权的王怀庆也在圆明园前的湖泊上建起了达园,许多圆明园遗物成为其园中的装饰物。此外一些小型的私人花园别墅仍在不断建设之中,如挂甲屯有吴鼎昌的吴家花园,董四墓有程家花园和乐家花园等,但西郊园林的总趋势仍是处在衰败之中,直到解放后才有了根本的转机。

寺庙景观的变迁

本地区寺庙建设起于何时不得而知,附近的卧佛寺传为唐兜率寺,普安店北山上有辽代砖塔。金代在玉泉山建起荚蓉殿,研究者多疑其为金章宗八院之一,很可能就是一座寺院行宫。元代建大都城之后,瓮山泊一带成为大都西北近郊的游览胜地,游人迭至,寺庙也因而兴盛起来。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山麓有元人题刻之七真洞等,而最著名者为瓮山泊岸边的大承天护圣寺,寺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曾“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并将大量籍没资产、田地赐寺为永业,布达实哩皇后亦以银五万两资助于寺。寺中建有行宫,为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寺前湖中建有三台,传为元朝皇帝钓台。元至正(134l-l368年)初年寺毁于火,随后复修。1980年代初曾在寺前稻田中出土元代汉白玉栏板、望柱和建筑基础,文物部门推测其为寺前的钓台遗址。大承天护圣寺是元代本地区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座寺院。

明代,本地区的寺庙建设渐趋兴旺。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大承天护圣寺,更名功德寺,仍建有行宫,宣德皇帝和嘉靖皇曾驻跸于此,嘉靖以后转而衰败。明代本地区寺庙数量明显增加,今可统计者在46座以上,尤其以中晚期为多,仅青龙桥附近就有松林庵、三元庵、西方庵、慈恩寺、娘娘庙、妙应寺、关帝庙等多座寺庙,玉泉山附近有上下华严寺、龙王祠、观音庵、金山寺、一笑庵、崇真观、补陀寺、净土庵、隆佑庵、七圣庵、大悲庵、净安寺等。此外在其他主要村庄也都有新的寺庙兴建起来。清代,本地区的寺庙数量有了成倍的增长,除了再次重修功德寺外,还在御园周围的村落和旗营中新建了大量寺庙,今可统计者约在72座以上。如挂甲屯有前大树庵、后大树庵和观音庵,圆明园以东的大石桥村有关帝庙,颐和园北的安河桥村有三圣庵和三官庙等等。此外,在圆明园、颐和园周边各旗营房中,都建有关帝庙,在海淀、树村、安河桥和蓝靛厂还分别建有清真寺,加上明代流传下来的寺庙,到清代后期本地区分布于御园周围的寺庙达100座以上,规模多不大,数量却不少,其中一些流传至今。

墓葬景观的兴衰

本地区位于京城乾方,背山面水,被认为是风水俱佳之地,自战国以降迄于唐代,墓葬埋藏未曾中断。自从辽建南京以来,本地区就一直是京城重要的墓葬区之一。在树村和青龙桥小山下都出土过辽代砖室墓,并有墓志出土。玉泉山北面的金山脚下有金代家族墓地,出土过石椁木棺墓多座。元代,著名丞相耶律楚材的家族墓地座落于瓮山脚下,并建有耶律丞相祠,数年前,在耶律楚材墓旁又出土其后人墓葬两座。如今,耶律楚材家族墓已成为颐和园中的重要参观景点之一。明代玉泉山北面的金山脚下建起了皇族的陵园,“凡诸王公主天殇者,并葬金山口,又诸妃亦多藏此。”先后葬王、公主、妃、嫔等100多人。景泰皇帝亦以王礼葬于此,他是北京唯一一位葬于天寿山皇陵之外的明代皇帝,景泰陵今仍保存有墓墙、隆恩门和乾隆碑亭。多年来在董四墓、娘娘府和四王府一带已有多座明代墓葬出土,涉及王、公主、妃嫔等十多人,至今在当地仍有墓冢遗迹可寻。清代官僚、太监亦在附近营建墓地,形成片片松林。例如在畅春园东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巡抚杭爱墓,功德寺旁的碾庄,有圆明园太监墓园,石碑尚存。民国年间,大小墓葬纷纷出现,20世纪30年代,万安里建起现代公墓,不少社会名流下葬于此。承怀园和圆明园宫门前的空地被九一八事变后入关的东北军购得,改为东北义园,直至今仍作公墓使用,并计划建造欧式风格的骨灰堂。

市场网点的分布

早在元代建立大都以前,中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之一即由海淀经过,海淀正是一个带有商业、服务业特征的名称。这条大道由海淀向西北经青龙桥或骚子营至双塔土城,与经清河朱房古城的大道会合后通往居庸关。本地区正是道路所经之地,当会给区域内的古老村落带来商机。本地村落中商业经济的发达时期是在清代皇家园林兴建之后,由于有大量园林、别墅和旗营的存在,消费人口十分庞大。因而促进了商业的发达,使一些原有的农业村落具有了服务性的功能。当时除了海淀作为地区的商业中心以外,位于御园周围的自然村落也多成为小的商业中心,买卖街、营市街应运而生。如挂甲屯、成府、水磨、树村、大有庄、西苑、青龙桥、四王府等村都有买卖街存在,颐和园东宫门前营市街的地名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些商业点中,有一些主要是为旗营服务的,1929年,社会学家李景汉在《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上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1933年)中描写到:“当前清时,北京西北一带地方八旗的营房很多。这些住官房,吃皇粮的旗人都是手头宽裕,优游自在,不屑于学习任何职业。因此附近各村落的汉人或当差,或开小生意,或耍手艺,都很容易谋生,过舒服日子。”如挂甲屯在乾隆年间就颇为繁盛,曾有不少的铺户。“其中一小堂药铺专制开胸顺气丸,四远驰名,至今尚存。”但是,自1860年西郊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当地的商户纷纷迁往他处,到八国联军入侵之后,这些村落就愈加衰落。1929年,挂甲屯只有“一个油盐店,一个煤铺,两个小杂货铺和两家小药铺”了。只有处在清华、燕京两所大学之间的成府,得益于两校的建立,增添了数十家店铺,有了几分繁荣(金勋:《成府村志·燕京大学》,民国二十九年手抄本)。

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两园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规模宏大的园林景观,它肇端于金元时期,鼎盛于清代中叶,虽然它在近代遭受了列强的摧残,但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构成本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主体。其中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明园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在本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也都利用了园林旧址,他们当年的校园和建筑如今也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颐和园旁边的中央党校也部分地利用了昔日的园林景观,给今日的校园留下了美好的景观。

其二是园林周围的水乡景色。围绕在园林周围的万亩水田与皇家园林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处杨柳低垂,荷香四溢,随处清泉涌现,流水潺潺。当年对于那些习惯了北京黄沙蔽日气候的人们来说,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因而水乡景色很早就成为本地区自然景观的标志。但近年来水乡田园景色大面积消失,2000年为了节水的需要,停种了所有的稻田和荷塘,而改为林木绿地或高尔夫球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今后应适当恢复一些水乡景色,以保护本地区历史景观结构的完整性。

其三是为园林服务的村落体系,这一体系鼎盛于清代,它包括护园的营房和穿插期间的自然村落。八旗兵民一体的特征使得这些营房既是旗人兵营,又是旗人的村落。由于它数量较多,几乎分布于整个区域,因而形成本区域村落的特点之一,它是在护卫方面服务于园林,同时又是当地的重要消费群体。另一类村落是本地原有的自然村,它们在园林区形成之后,多成为服务于园林和八旗的村落,为之提供商业、服务业和劳务的支持,为园林中的从业人员提供住宿的场所,本地的小型商业中心都分布在这些村落之中。同时,它们还是大量政府官员郊居之所,多有士人活动其间。这一切赋予本区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在区域改造中加以注意。首先应保留原有地名,在未来的改造中,其中的多数村落将会消失。

近几年来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的变化十分迅速,原来的郊野如今已成市区,现代风格的高大建筑在区域内和区域周边大量崛起,当地的村落有的已经消失,剩下的也已作为危旧房改造的目标,将在今后几年中拆除。为此,应尽快进行调查,制定保护方案,在加强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适当重塑某些重要的景观。第一,在条件许可时,恢复颐和园周围的部分水田,尤其是六郎庄地区和颐和园与玉泉山之间的地带,恢复颐和园二龙闸到圆明园的河道。第二,保护村中的寺庙建筑、老宅园、地名和其他文化景观,尽快开展先期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区域是青龙桥地区,应该在该地区重塑一个符合历史风貌、同颐和园相协调的街道景观,从而更好地烘托起区域的历史感。第三,利用万柳广场绿地建设的时机,基本恢复西花园遗址,为一山两园地区增加一座历史风貌的园林,形成颐和园、圆明园、西花园三园并立的格局,使昔日宏大的西郊园林区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

在区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使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适宜于旅游、休闲的场所。另外,开发利用好颐和园、圆明园周边的绿地,保留圆明园北面的绿地。尤其是西洋楼景区北面的地区,曾是重要的园林区,是“三山五园”的组成部分,应恢复为园林绿地景观,不宜再搞其他建筑。应利用好西花园遗址,可对其做部分复建,使之与颐和园、圆明园呈鼎足之势,使清代皇家园林区的格局相对完整。第三,扩大水上旅游的范围,打通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的水上通道,开辟往来于两园之间的游船航线,开设清河通往颐和园、圆明园的水上旅游航线,远期还可恢复或建立西花园与颐和园、圆明园之间的水路联系。其四,开放玉泉山静明园,并做好玉泉山与颐和园之间地区的规划,使之能为休闲、旅游服务。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差异;造园手法

园林设计艺术是一门听起来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门类,因为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论规模的大小,每一处园林景观里面都要将山、水、植物、建筑和道路等等要素在不同的美学影响之下进行有机结合,涉及建筑学、植物学、景观设计与哲学等多个领域。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也是造园者在陆地上设计建造的理想之地,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大类的园林景观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式再现自然山水式古典园林,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规整式几何古典园林。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之中,中西方的古典园林由于所经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

1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1.1园林风格的比较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私家园林都极其强调自然山水的重要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尽量依附于当地情况,尽可能再现“自然山水”的模样,例如颐和园就是仿照西湖的风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进行设计的,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别开生面之处,“自然美”就是当时人们所为之追捧的审美最高标准。根据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的分析,他曾经提出过中国古典园林有4个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蕴涵。[1]在中国众多古典园林中,我们能看到造园者做到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将无限的自然山水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游览者所到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园子虽然小巧,但却做到了小中见大。以颐和园为例,园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为设计,但却做到了和江南水景如出一辙,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艺术追求,让观赏者在北方也能亲眼欣赏到南方的自然景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自然韵味的“意境美”,造园者将一座座中国古典园林打造为一幅又一幅的中国自然山水水墨画,使得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产生共鸣。与中国的古典园林相比,西方的园林设计则是截然不同的,园中几乎看不到丝毫自然的痕迹,因为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认为自然生长的事物不够完美,只有在人类的加工之后才称得上美丽,并且艺术家们将这种形式美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本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树木都有着明显的人为印记,都被统一修剪为各式的形状。观光者在进入每一处西方的园林中,都能够清楚地见识到整齐划一的人工设计。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为例,一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园艺师修剪整齐的灌木与乔木,紧接着由有秩序的植物方阵所构成的迷宫花园,甚至连草坪的设计都是方方正正的各种几何形状,园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地展现了西方人的“人为改造自然”。

1.2总体布局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一座园林中尤为突出的景观主体是什么,景观小品和主景虽为一体,但是主景决定了整个园林的基调与意境,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在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中,主景当然是自然山水,那么造园者在设计总体布局时自然而然会将山水这一要素构思在整个景观画面的主要位置,用其他的花、草和建筑来衬托山水,烘托氛围。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爱“自然美”有很大关系,园林毕竟是一个属于人为设计的独立环境,但是要在这种环境下凸显“自然美”,造园者就必须将“人工美”融入进“自然美”之中,这也就是为何我国有着数量不少的园林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拥有极佳的观赏感受。在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是山与水,而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的比重。以景明楼为例,它所在的位置属于颐和园的偏南边,而建筑群落是在北边,为何景明楼建造在此处呢?在颐和园的布局图中不难看出,景明楼邻近昆明湖与养水湖,从西堤走到景明楼的路上不仅可以欣赏颐和园壮丽景观的全貌,还可以享受从昆明湖阵阵吹来的凉风。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能够发现,造园者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时刻遵循了“山水为主,建筑为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往往是主景,其余的景观都是依附于建筑所设计。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为例,在园林的平面图中就能看出,所有的花坛、水池、绿植、喷泉、道路、雕塑等都是根据园林的中轴线分割进行对称设计的,整条中轴线长达3km,而在这条中轴线的最高处或者中心点都是会坐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凡尔赛宫正是如此。凡尔赛宫宫殿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造型庄重而又雄伟,是西方理性美的代表之一。在宫殿周围还会有草坪和其他绿植的布置,用来映衬建筑的宏伟壮观。相对比凡尔赛宫宫殿来说,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精致了,园林设计更注重的是几何图形化、对称化,整体上用最基本的矩形和圆形表达了一种秩序的美感。

1.3造园手法的比较

在造园手法方面,中西方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强调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僵直单调、有法而无式。[2]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整个园子总是会被小桥和长廊还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范围,放眼望去,不但连接了各处景色,而且更加突出园林主次景观的分明,每一处景点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将移步异景这一传统设计手法描绘得淋漓尽致。以颐和园的知春亭为例,在知春亭看向万寿山的建筑群落时,这些建筑处于眼帘的中心位置,而远处是玉泉山和西山作为背景衬托着,将近景和远景拉开距离,次序分明;但是往南边移动,从东堤的位置欣赏万寿山景色时,知春亭又成为一个最显著的主景出现在观光者的视线里;如果从乐寿堂看向南边,知春亭又增加了湖面的层次感,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屹立不动的知春亭是典型的动静景对比,别有一种乐趣。知春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成功的观景点,也是颐和园众多景色中的点景之一。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追求一目了然、主从分明,以建筑为中心,园内其余各部分关系明确,在中轴线的两边分别对称设计有人工化的景观样式,这些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严整有序的园林空间环境,游走在园林中时,处处都透露着理性美,给游览者一种井井有条和秩序严谨的感受。西方古典园林的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3]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的探析

2.1文化差异

由于各个国家的最初信仰与礼教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园林中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4]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注重“自然比德”和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如果说中国人比较感性,那么西方人大多较为理性,他们一直推崇科学,崇尚数学,认为天然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人造的才是最美的。西方的造园者们一直在和大自然进行对抗,并且企图改变自然,来打造他们所喜爱的人工和谐美,所以他们直截了当地将园林中的一切景物都人为的修整为整齐而又统一的形状。

2.2环境差异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都在城市内部,尤其是一些在南方的私家园林,这样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见惯了城市内的车水马龙和建筑丛林,对于不常见的自然风光十分向往,正是因为如此,园林作为表达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环境艺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师法自然”山水式中国古典园林。而在西方的古代时期,城市规模范围通常很小,房屋随着地形分布,道路也是自由变化的,所以园林的选址大多都在城市外部较为空旷的地区,西方的园林主要是为了彰显皇权、讲究排场,而不是让人们可以入内悠闲观赏的。

2.3其他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实际设计者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有很高的艺术涵养,并且将自己内心的诗词与画作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出来,打造了艺术气息浓重的氛围,将诗情画意充满在园林内的每一个角落里,满足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师多是建筑师出身,以工科设计的方式布置园林,自然没有诗人的艺术情怀,而是以建筑物为主园林为辅的原则进行园林设计。

3结语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7

一、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的建造最初是出于实用的需求,是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的场所,也只有帝王诸侯等才能享有。传说周文王的园林灵囿(yòu)就是著名的皇家动物园,具有方圆百里的庞大规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山石,又有池沼,还有亭台楼阁等建筑,设计建筑都能充分考虑美观而不仅仅是从实用角度考虑。

到了汉代,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富有的地主豪强大兴土木,开始兴造私家园林。随着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中国园林逐渐转向崇尚自然,园林景观以表现或模仿自然景色为主,人工建筑成为其中的点缀。唐宋时期,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书画艺术达到顶峰,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使园林真正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艺术。

而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代,我们今天看到的著名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阶段建造的。其中既有蔚然深秀、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又有精致小巧、各具特色的私人园林。虽然留传到今天的古代园林都是精品,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它们又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性。

一是追求自然。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和模仿,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的,并经过艺术创造与加工,所以又是高于自然的。古典园林的建造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表现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点缀以假山池沼、亭台楼阁,所有景色浑然一体。所以虽然是由人建造的,看上去却像天然形成的一样,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二是追求意境。园林是一门造“境”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石池沼、花木亭台等元素营建各种有形的景观,又赋予有形的景观以寓意,进而追求无形的意境。同时,受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影响,园林尤其注重追求诗情画意,通过有限的景观表达无限的意味,让人玩赏不尽。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追求“悦目”的效果,更注重“赏心”的功用。

三是追求和谐。园林中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造景观,人造景观中又以各类建筑美最具代表性,亭台楼阁、桥梁榭廊无所不有。中国古典园林一向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往往运用各种建筑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所有建筑都与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相隔,以达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

四是追求内涵。园林与诗歌、绘画等艺术一样,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在园林中,匾额、楹联、刻石、碑碣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们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往往对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如此,古代的文人墨客往往还亲自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建造中来,如南朝时期的谢安、谢灵运就设计过自己的园林,明代的文征明更参与设计了著名的苏州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而存世的古典园林,如今大都是著名景点。我们不妨前往这些优美的园林中游览一番,徜徉在天光云影之下,漫步在花草丛林之中,仔细体味一番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皇家园林

1.圆明园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的倾力营造,历时150余年。

圆明园总面积达五千余亩,是故宫的8.5倍,其中的水域面积即约相当于整个颐和园,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即多达600座。园中的景致,最为著名的有40处,被称为“圆明园四十景”。这些景观,既有因地制宜营造的景观,如“西峰秀色”便是借助了西山的地势和风景,体现了古典园林布景的和谐自然;也有根据历代文人墨客的描写而建造的景观,如“上下天光”本自《岳阳楼记》,“武陵春色”本自《桃花源记》,体现了古典园林的追求意境和注重文化内涵;还有对全国乃至世界名胜的仿建,如杭州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江南为数众多的园林,都曾被乾隆皇帝描绘图形后在园内一一仿建;更有模仿欧洲园林的建筑,如具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大水法、万花阵、海晏堂等。

圆明园同时也是一座收藏难以计数的皇家博物馆,其藏品门类之丰富、价值之珍贵,举世无双。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遭侵略者洗劫后焚毁,天上人间难得一见的景致全部付之一炬,而今只留下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虽然圆明园的主体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却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饮誉世界,因而被称作“一切造园艺术典范”的“万园之园”。

2.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它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作为清代帝王行宫和花园的“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颐和园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焚掳,又经历了两次重修,留存到今天的规模尚且有290公顷。

颐和园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最大程度地借助了自然风光为园林增光添色,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由于水域面积广阔(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园林在设计建造时便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所以全园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清新,又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富丽恢弘。

清末慈禧太后修复这座园林,原意是作为自己赏玩游乐、颐养天和的地方,所以取名“颐和园”。全园分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景致繁复的乐寿堂等庭院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区,和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风景游览区等三个区域。园林的设计建造充分采用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的造园手法,尤其注重借景。

颐和园的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颇具代表性,在选址时,颐和园以数十里外的西山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其上的玉峰塔为中景,以园中之景为近景,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更有移步换景之致,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颐和园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园中的亭台、长廊、庙宇和桥梁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水互为一体,相得益彰。

颐和园艺术构思巧妙,设计建造巧夺天工,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3.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从康熙到乾隆,历时87年方始建成。它占地564万平方米,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仅环绕山庄的宫墙就蜿蜒万余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也最能体现皇家园林的磅礴气势和恢弘气度。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园林的局促于一隅,而是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形成了宫殿、湖泊、平原、山峦几大片区。其中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

最具特色的是园内的建筑。位于山庄南部的宫殿区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优秀传统,营造了120多组建筑,不仅汇集了中国古典园林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殿阁楼台、轩馆斋室、廊桥亭榭、寺观塔碣等,各种类型应有尽有,并且充分发挥了园林建筑造型变化多端的特点,将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园内建筑规模不大,与北京皇家建筑的黄瓦红墙、富丽堂皇不同,避暑山庄的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具有淡雅庄重的原真色彩。山庄融合了南北建筑艺术的精华,既借用了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是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私家园林

1.拙政园

苏州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最著名的一座,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享誉世界。它最初是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的故居,在历代名臣权贵的手中不断易主,直到建国后才最终恢复园林的旧观。

今天的拙政园占地78亩,虽然其中的许多建筑都是太平天国时期增建扩充的,但是它的格局和特点却是在明代就已经确定了的。明代御史王献臣退休归隐苏州时买下了这座园林,并聘请了江南四大才子中的一位来重新设计了园林的格局,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征明。

文征明调查了园中的情况,绘制了《拙政园图》,并撰写了《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他发现这里土壤松软,水体众多,认为不适合盖过多的建筑,便以水景为主体设计园林,并大量种植各种植物,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文征明本人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在设计园林时特别将诗画中的景色描绘安插在园林中的各个部分。经过整整16年的苦心经营,水景为主、花木为辅、庭院错落、自然典雅的拙政园才最终建成。

拙政园现分为东、西、中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各有山石、竹木、花卉、曲水之景,布局疏密自然,景色平淡天真,细细品赏,便能观察出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古典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真实地再现于园中一般。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文征明的功劳。园中现在还有许多文征明题写的对联,其中“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点染拙政园的风景,带出它的优美意境,不愧“天下园林之典范”的美誉。

2.寄畅园

寄畅园坐落在江苏省无锡市的惠山脚下,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根据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而命名。它占地15亩左右,依惠山山脉的余势而建,以假山、水池为中心,巧妙地采用了“借景”的造园方法,借助、融合周边的自然景色,形成独具一格的园林风光。

所谓借景法,就是在造园的时候,将园林周边的景色、风光也纳入园林设计的总体考量中来,从而将园外风景移入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使得园林的景观能够借助周边的景色或自然的风光得到无限延伸。寄畅园使用这种方法,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锡山龙光塔为借景,收纳上下天光、远近风景于一园,形成了“园中有山,山中有园”的独特园林景观。前人说寄畅园的景致“七分天然,三分人事”,便是对它借助自然风光的充分肯定。

寄畅园的总体特点在于借助自然,山水映带。园林西北部接惠山余脉,叠石做假山,将山势一路引入园中,起伏蜿蜒,生动有致。又引惠山泉水入园,依假山为涧,又汇聚水流为一池,园外之山、山外之楼,倒映于水面,形成多层次、无边界的空间景观。

康熙、乾隆二帝先后总共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到寄畅园,流连忘返。后来,乾隆索性将整座寄畅园风光景色绘图带回北京,并在颐和园内,依照万寿山的山势仿建了整座园子,命名为“惠山园”,也就是一直完好保存到今天的谐趣园。又在圆明园内仿照寄畅园营建了名为“廓然大公”的景观,可惜今已不存。颐和园设计建造时也采用了“借景”的方法,可见寄畅园这一江南私人园林对北方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影响。

寄畅园与拙政园齐名,堪称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双璧。

3.个园

个园位于繁华富庶的扬州,是清代嘉庆年间的盐商黄应泰修建的。黄应泰字至筠(yún),当中有个“筠”字,因此可以看出他非常爱竹。他不但在园中遍植翠竹,更取“竹”字的一半为园林命名,取名“个园”。园中共栽有两万多竿竹子,60多个品种。亭台楼阁藏身于竹海当中,处处以竹为景,形成一种不同凡俗的诗意。

除了大片的竹子景观之外,个园最出色的地方,便是在园中利用假山叠石,人为建造、修饰出四季的景色,堪称一绝。个园运用不同颜色的假山和不同形态的植物,把一年四季分别布置在园中各处,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完整统一的景观。在园中赏玩,就好像经历了一年四季,让人叹为观止。入园首先看到的是春景,巧妙运用一片竹林,沿着一道白墙疏散地铺开,只见绿影婆娑,绿意盎然,仿佛走进了满园春色当中。夏景位于个园西北角,用青灰色的太湖石邻水堆叠成一座假山,绿树成荫,池水深碧,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清凉。秋景位于全园最高点,用的是黄山石,堆叠成各种险峻的奇峰,并搭配红叶、黄叶植物,形成明亮流丽的秋色。冬景被设置在个园的南墙之下,这里墙垣高大,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铺以白石,用雪白、浑圆的宣石堆成假山,如同刚刚下过一场瑞雪。更为巧妙的是,从冬景的后墙的窗户上,又能看到入园时的春色,让人感受到冬去春来的轮回奇趣。

个园巧妙地利用植物和假山,使园林建筑和自然景观达到了最大的契合,在我国园林中独树一帜。

4.豫园

豫园是上海的一座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花木葱郁,山石峥嵘,湖光潋滟,号称“奇秀甲江南”“东南名园冠”。园内不仅有工艺精巧的明清两代建筑四十余处,更有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玉玲珑”和元代铸造的铁狮。而豫园周边的市场自古便极其繁荣,与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和南京夫子庙齐名。所以,豫园在很早的时候便享有极高的声誉。

豫园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原是明代宦官潘允端的私人园林,前后营建几十年,最壮观时曾有70余亩面积,布满亭台楼阁,游廊环绕曲水,花木掩映奇石,景色秀丽,风光旖旎。此后豫园几度易主,到清代被当地士人共同出资修葺,成为了一座公共园林。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时的英军、小刀会起义军及清军都曾驻扎在这里,造成不少破坏。抗日战争时期,豫园又被日军大面积焚毁,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经过共和国建国后的数次修复,今天的豫园占地约30亩,基本保存了它当年的核心建筑与景观,不是当年,胜似当年。

在豫园的万花楼与点春堂之间有一道造型奇特的围墙,它并不像普通的围墙那样顶部平直,而是蜿蜒起伏,顶上饰以龙头,并用瓦片组成鳞状修饰墙体,象征龙身,一垛墙如巨龙游动,称为“龙墙”。在我国古代,五爪金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不能随便用在民居建筑物上作装饰。传说,豫园的第一代主人潘允端为了取悦自己的母亲而修建此墙,为躲避皇帝的追责,而特将龙爪去掉一只,变成了“四爪龙”。其实,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豫园建龙墙是清末时期,已经到了封建王朝的尾声。所以,这道四爪龙墙倒可以看作是帝王权威逐渐衰落的表现了。

四、中考链接

一、(模拟试题)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在北京举办,这是继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之后,北京举办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盛会。为了更好地了解园博会,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走近园博会”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此次北京园博会共有128个展园集中亮相,每一个展园在设计上都有亮点。概括以下两个展园在设计特点上的异同。

【材料一】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北京园,融汇了皇家园林的精华,优雅的宫廷园、富丽大气的山水园、含蓄内敛的山地园,处处彰显了皇家园林富丽典雅的气质。园内有一幅《九九消寒图》,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而刻有“永定”等字样的石头上还装有手机导航的“秘密武器”――GPS定位装置,以此为坐标点,设置经纬刻度,游人就可以通过网络很精确地搜寻到北京园的位置。

【材料二】

台湾园起名为“圆”,外观造型为椭圆型,寓意花好月圆、团结和谐;园内一座以 “浴火凤凰”为主题的雕塑布置于水池的中央,寓有中国文化“凤凰来仪”的和美之意。同时,该园在室内展区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如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突出生态环保理念,呈现对园林全新的解读。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2. 为了更好地服务此次盛会,北京园博会组委会招募组建了“小蜜蜂”志愿者团队,并提出了志愿者自己的口号。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组织一支园博会志愿者队伍,请参照示例,拟写一个口号,并简要阐释其含义。

示例:

口号:微笑,让风景更美丽!

含义:微笑代表了志愿者友爱、奉献的精神。志愿者真挚的笑容、友善的行为、出色的服务,让园博会的风景更加美丽。

二、(2013天津卷)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下面对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修剪讲究对称。

B. 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注重季节变化。

C.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D. 游览者在苏州园林感到欢欣和喜悦。

2.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B. 选文以古老的藤萝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修剪着眼在画意。

C. 文中加点的“这”指 “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颐和园设计特点篇8

廊子通常布置于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成为空间联系和空间分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具有遮风避雨、交通联系上的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观景程序的层次 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以颐和园的长廊为例分析廊的空间结构和类型及廊的艺术审美。

关键字:颐和园 廊 空间 艺术

1.前言

廊子本来是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出现的。廊子被运用到园林中来之后,它的形式和设计手法就更为丰富多彩了。当我们观察一些中国园林的平面图时就会看到:如果我们把整个园林作为一个“面”来看待,那么,亭、榭、轩、馆等建筑物在园林中可视作“点”,而廊、墙这类建筑不是“点”而是“线”。通过这些“线”的联络,把各分散的“点”联系成为有机整体,他们与山石、植物、水面相配合,在园林“面”的总体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

颐和园的长廊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水们两侧对称点缀着留柱、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廊长728m共有273间,它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

2.廊在建筑中的空间结构分析

廊子通常布置于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成为空间联系和空间分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具有遮风避雨、交通联系上的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观景程序的层次 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

廊子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种“虚”的建筑物,两排细细的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廊顶。在廊子的一边可以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到廊子另一边的景色,像一层“帘子”一样,似隔非隔,若隐若现把廊子两边的空间有分又有合地联系起来,起到一般建筑物达不到的效果。

在近代和现代建筑中,廊子不仅被大量运用在园林中,还经常运用到一些公共建筑(如旅馆,展览馆、学校、医院等)的庭院内。他一方面是作为交通联系的通道,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室内外联系的“过渡空间”。因为在廊内容易给人一种半明半暗、半室内半室外的效果,所以在心理上能给人一种空间过渡的感觉,自然而又顺乎情绪的发展。

过去江浙一带的私家园林中的廊子宽度一般较窄,很少有超过1.5m宽的,高度也很矮。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是属于宽的,达2.3m。鱿鱼构造与施工上比较简易,廊子在总体造型上就比其他建筑物有更大的自由度,它本身可长可短,可曲可直,也可建造于起伏较大的山地上,运用起来灵活多变。可以“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迹。通花渡壑,蜒蜿无穷”(《园治》)。

3.廊的类型

廊子的基本类型,如果从廊的横剖面上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下面四种形式: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其中最基本、运用最多的是双面空廊。在双面空廊的一侧列柱间砌有实墙或半空半实墙的,就成为单面空廊。完全贴在墙或建筑边沿上的廊子也属于这种类型,只是屋顶有时作成单坡形状,以利排水。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夹一道墙,就形成了复廊,或称之为“内外廊”,因为在廊内分成两条走道,所以廊子的跨度一般要宽一些。把廊子做成两层,上下都是廊道,即变成了双层廊,或称“楼廊”。除上述者外,有时用钢筋混泥土结构把廊子作成只有中间一排列柱的形式,屋顶两端略向上反翘,落水管设在柱子中间,这种新的形式,可称之为“单支柱廊式”。

如果从廊子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把廊分成: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

3.1双面空廊

在建筑之间按一定的设计意图联系起来的直廊、折廊、回廊、抄手廊等多采用双面空廊的形式。无论在风景层次深远的大空间中,或在曲折灵巧的小空间中均可运用。廊子两边的景色的主题可相应不同,但当人们顺着廊子这条导游路线行进时,必须有景可观。

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是这类廊子中一个突出的实例。它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年间重建。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m,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子。整个长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穿花透树,曲折蜿蜒,把万寿山前山的十几组建筑群在水平方向上联系起来,增加了景色的空间层次和整体感,成为交通的纽带。同时,他又是作为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的过渡空间来处理的,在长廊上漫步,一边是整片松柏的山景和掩映在丛中的一组组建筑群,另一边是开阔坦荡的湖面,通过长廊伸向湖边的水榭及伸向山脚的“湖光山色共一楼”等建筑,可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上变幻的观赏自然景色。为避免单调,在长廊中间还建有四座八角重檐顶亭,丰富了总体形象。

3.2单面空廊

一边为空廊面向主要景色,另一边沿墙或附属于其他建筑物,形成半封闭的效果。其相邻空间有时需要完全隔离,则作实墙处理;有时宜添次要景色,则须隔中有透、似隔非隔,做成空窗、漏窗、什锦灯窗,格扇、空花格及各式门洞等;有时虽几竿修篁,数叶芭蕉、二三石笋,得为衬景,也饶有风趣。

北京颐和园乐寿堂临湖有什锦灯窗的单面空廊,排云殿直廊、霁清轩爬山廊佛香阁回廊也都属于单面空廊。

4.廊的位置与空间组合

在园林的平地、水边、山坡等各种不同的地段上建廊,由于不同的地形和环境,其作用于要求也各不相同。

4.1平地建廊

4.2在园林的小空间中或小型园林中建廊

4.3水边或水上建廊

4.4桥廊

4.5山地建廊

北京颐和园“排云殿”两侧的爬山廊及“画中游”的爬山廊,山石坡度都很大,为强调建筑群的宏伟感,建廊以联系不同标高上的建筑物,动用了较大的土方,砌起巨大的石壁,造成斜廊的坡度和梯级,顺排云殿两侧的爬山廊登高至“德辉殿”,人工的雄伟气势令人赞叹!再往上,围绕在38米高佛香阁外圈的四方形回廊建于高大的石台的边缘上,无论从它在佛香阁一组建筑群中所起的艺术作用,还是从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上看,它的设计都是十分成功的。

5.廊在建筑中的艺术审美

廊在建造完成后为增加其观赏性与艺术性通常会装饰彩画。颐和园的长廊装饰彩画很精致,二百七十三开间的柱间上部一律安装楣子,下面一律装设坐凳栏杆;所有梁、枋上都施以苏式彩画,搭袱子和什锦盒子中当年绘杭州西湖风景、人物、花鸟、故事画共一万四千多幅,无一雷同的。长廊框画史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派如意馆画师到杭州西湖写实,得西湖景546幅,没有雷同,没有杜撰,然后再移绘到273间长廊柁上,给这北方园林建筑点染了江南庭苑风韵。

4.结语

上一篇:财务管理认识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