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05 15:35:43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1

记者:在社科理论领域,我国社科院、党委政策研究室、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校、高等院校等五路大军,在近年来都先后提出了智库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此情况下,社科院系统与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等其他智库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区别,社科院既要区别于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又要具备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特殊职能。概括来讲,高校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培养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政府研究机构的特点是短平快,它们处在工作一线,需要处理大量应急性事务,需要马上实现领导的意图。王老师,请您谈谈社科院的优势和社科院智库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王磊:社科院的优势在于其拥有专业的、稳定的专家团队,能够通过长期、持续地对国际的、历史的、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为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有分量、有见解的政策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社科院智库建设职能定位应确定为: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委政府可靠有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殿堂,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战略定位下,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要实现三大转型:从求生存向求发展的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从单兵作战向集体智慧转变,实现体制机制转型;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向”精品工程”应用研究转型。这就要做到“三有”,即: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有社科院的学术观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社科院的学术声音;重大项目推进,有社科院学者的身影。这样才能成为党委、政府和社会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之一。

记者:王老师,近年来新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有哪些探索和亮点呢?

王磊:客观来看,近年来,新疆社会科学院围绕智库建设这一定位,发挥优势,以《要报》、《专报》、《新疆社会舆情》为载体,每年完成了一大批有价值、有深度的决策咨询报告,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智库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治区党政领导重视,批示增多。如,2013年,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43篇,其中,被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批示的就有22篇。二是,在一些领导的讲话和政策制定中吸收了很多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在领导层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品牌效应扩大。《要报》、《专报》等已成为新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一个载体,除党政领导层面外,在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界、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中的影响力扩大。同时,发挥科研集体攻关和团队协作精神,《蓝皮书》、《新疆文化发展报告》、《新疆企业发展报告》和院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推出,将进一步拓展智库建设的平台。四是,为了让现实研究接地气,研究报告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启动了区情调研项目。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形势分析,我院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已有一些好的条件:一是社科院已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有一支能战斗的队伍。二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三是新疆的发展和稳定问题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很多。

记者:王老师,您以上的谈话使我们了解到近些年来,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富有成效,为党委政府服务的平台越来越高,载体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效果越来越好。从智库建设角度来看,您认为贵院还存在哪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呢?

王磊:我院在智库建设方面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五点。

一是有些同志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社科院科研人员不坐班的工作体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但是,一些同志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看不到自身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导致工作中苦乐不均,存在“一部分人为单位做事,一部分人为自己做事,一部分人不做事”的现象。此外,院里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没有及时跟进,特别是一些研究基地或中心还基本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影响到了智库作用的发挥。

二是缺乏对社会影响大的精品力作、领军人物,人才梯队层次不科学。当前,我院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还不多,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不少学科缺乏学术领军人物,面临人才缺乏和科研骨干断层危机。人才引进困难、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科研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存在着不重视业务能力提高,不注意研究前沿问题的现象。

三是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难以建立。这几年,许多科研人员都提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相当大的难度。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因此,其研究重点无疑应是应用对策研究。但是,怎样做才算是为地方党委政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从现实情况看,这个评价尺度主要就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满意程度。因此,现在将获得党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作为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然而,社科院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政策行政手段,批示后政府的对策能否贯彻落实、反映的情况能否得到改善仍是不得而知的。同时,以向党委和政府提建议、获得领导肯定批示作为评价社科院工作的主要标准,又会在院内不同研究所、不同研究人员间引起不平衡。那些作为社会热点、容易引起领导重视的领域的建议,往往就容易得到批示;甚至分管领导是否喜欢做批示,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对研究所和研究人员工作的评价。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是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是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上认识不统一。智库建设必然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对此看法不同。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学科,对于智库建设所追求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普遍持欢迎态度;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则相对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传统学科的学者大多认为社科院是做学问的地方,其优势是抽象的理论研究分析,而不是具体的情况研判;评价地方社科院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其学术地位,而不是影响党政决策的程度,社科院的科研人员应当老老实实坐自己的冷板凳,扎扎实实做自己擅长的“学问”。

五是科研项目研究体制还存在一定不足。各类科研项目是社科院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除了国家和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外,科研人员还会承接一些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组织委托的课题,这是我们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体现。但是,项目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课题组织形式方面,课题负责人没有在课题研究任务的分配和完成上有效调动课题参与人的积极性,基本上仍然延袭“课题参与人给负责人打工”的传统模式。二是课题经费管理的严格规范有时可能难以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影响科研人员承接各类项目的积极性。

记者:王老师,您认为社科院智库建设应当解决好哪些问题呢?

王磊:我认为社科院智库建设应当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处理好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社科院须把主要精力用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上。因此,智库建设工作必须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但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我们应当积极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是新智库建设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应用研究的发展将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加强应用研究,会使理论研究具有更扎实的现实基础。对于应用学科,在鼓励其积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决策的同时,应引导其从事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学科前沿理论,提高服务决策的理论水平。对传统学科,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其转型,发挥学科特长,服务现代化建设,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互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二,创新课题研究方式。课题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决定社科院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建立促进课题研究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水平。今后,院级课题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事关新疆稳定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立项,打破学科和研究所的界限,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一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内容与形式要灵活多样,有上报党委政府参阅的内部报告,也有富有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和理论专著。此外,还要重视打造新疆社会科学院咨询服务品牌,努力提高横向委托课题的成果质量。

第三,优化科研人才队伍。近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直接委托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任务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院必须尽快培养一支能够打快仗、打硬仗的科研人才队伍。我院科研人员目前存在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应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以优化科研人才队伍,加大科研岗位和行政岗位的交流力度,将有业务职称、有较强研究能力的行政人员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同时将一些不适合科研的科研人员调离现有岗位。

第四,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基于我院社科研究的特点和复杂性,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评价很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去衡量。近年来,我院加强了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修订了科研考核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订了院级青年项目管理办法。今年科研工作会议讨论了科研成果管理规定和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两个草案,这些规定都涉及到科研成果评价问题。为加强智库建设,我院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集思广益,增强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完整性。

第五,加强院地合作,建设好各地县合作研究机构。我院现在与伊犁、博州、阿克苏、和田以及昌吉市合作建立了研究所,在墨玉县建立了调研工作站。科研外事处拟定了地州研究所工作制度。为了搞好地州所的研究工作,我院将把各地州研究机构建设成为新疆社会科学院的调研基地。加大调研力度,以各地州研究机构为调研平台,畅通调研渠道,使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积累足够的研究素材。同时,努力发挥各地州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拟将《要报》等决策咨询报告编发制度扩展或移植到各地州研究机构,无论与其合作研究还是其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必须要形成篇幅简短、内容深刻、应用对策性强的内部报告,报送各地州党政领导参阅。

记者:王老师,祝贺贵院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祝愿贵院智库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得更多成果,为建设新疆、繁荣新疆做出新贡献。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2

在我国,许多重大决定的诞生,都离不开为决策者出谋划策的重要力量——智库。因此,智库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在中国,无论是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总会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智库,英文称ThinkTank,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智库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我国以决策咨询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决策咨询机构多达200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影响不大。

我国智库一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智库的课题研究,有“命题作业”和“自选动作”两种。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政府向智库交办课题,“布置作业”,这叫“命题作业”。此外,智库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对相关领域的热点、难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种形式俗称“自选动作”。

智库机构的咨询报告或者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来说,不超过3000字。智库机构向决策机构提交的建议报告,主题必须简明,内容必须扼要。同时要求智库机构,要站在全局角度,不为任何既得利益者代言,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智库机构写几十万字很容易,但是,决策者实际要用、可用、好用的可能只有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智库机构要把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清楚,表达明白,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智库机构的课题报告中,一句话就要是一个重要观点,决策者的决策可能会据此而定。

前面我讲过,在我国,原则上每篇决策咨询报告,字数不超过3000字,其中送阅件的字数可以更短,可以是1000字,甚至是500字。但送阅件必须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不讲大话,不讲无用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只讲反映自己独立观点的话。这里强调一下,独立性是智库机构的生命线。在我国智库机构的课题成果,一般来讲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社会广为流传的“383”报告为例,它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重大课题,大概是两年前启动的,当时很多部门和研究人员都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我国民间智库刚刚兴起,与官方智库相比较而言,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为决策建言的渠道不同。一般而言,官方智库可以通过内参或送阅件,直接传递意见建议。官方智库,不但传递意见的渠道畅通,同时所传递的意见,能比较及时地得到高层的反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朋友提供的数字,2012年,国研中心报送各类研究报告572篇,其中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其中145篇报告作出过批示。相比之下,我国民间智库的声音,就不是那么容易反映到决策层。

民间智库必须通过和媒体合作,才可以把一些建议呈给相关部委和领导。比如北京泛亚智库通过《西部大开发》杂志合作,送阅件多次得到等领导同志的批阅。我国民间智库机构的另外一个方式是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对决策者的影响力。以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研讨会”,7月在西安举办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研讨会”为例,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决策部门的代表。在会上,多家智库机构的学者对研讨会发表了看法,不少参会代表表示收获很大。这样的研讨会,大大扩大了泛亚智库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我看来,中国智库机构发展将迎来春天,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智库仍存在独立性不强、咨询水平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其中“缺乏独立性”是常见的批评声音之一。我国2000多家智库,大多是用皇粮养活的,是依附于政府的,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缺失,使其决策咨询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对此,我建议官方智库应该突破官本位,追逐公众和国家利益,智库研究人员也应该是独立的,不应受舆论和领导观点的左右。尊重事实和国家全局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应该是官方智慧的职业操守。

目前,我国智库可分为:按《公务员法》管理的智库,参照《公务员法》来管理的智库,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智库,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智库。还有些民间智库是在工商部门、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和组织。我认为,中国智库,以后再不要用民间、官方的智库简单划分。更不应该给智库身上贴上姓“资”、姓“社”的标签。我建议,要建立统一的市场,才能有智库间公平的竞争。

十以来,我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今年4月,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适度超前,服务决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我认为,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并不匹配。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该从政策、制度安排等方面鼓励智库更多为国家决策服务。

现在,官方智库发展也遇到了挑战。从根源上讲,就是体制内管理和建设专业智库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官方智库的基本职能是直接为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这个职能决定了官方智库不能去体制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对智库建设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就越高。

我建议,在体制内建设新型的专业智库,有三个方面需要做出制度创新:一是人事制度,二是财务制度,三是统筹协调外部力量的机制。在资金渠道上,要让社会资金进入。中国智库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还要与基金会、公司、大学等非官方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沟通研究信息,以更多地获取各方资金支持,这样智库才可大发展,大繁荣。

据了解,国家智库一般通过以下渠道参与决策:

第一,智囊机构接到权威机构就某一大文件或研究课题任务。第二,成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课者,影响高层。或者受邀参加专题座谈会。第三,国务院重大决策前夕,往往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省部级专题研讨班,结束时,国务院领导和学员座谈,有关起草小组再根据讲话精神完善文件。第四,部委研究机构会收到更具体的课题研究,有时候一年有三四百个。在热点问题上,往往还要接受临时突击性咨询。第五,一些内参可以送到中办、国办。第六,学者在研讨会的某一观点受到高层重视,从而影响决策。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智库的一些建议虽然在当时解决了问题,但如果智库人员在政策跟踪上做得不足,不能够连续地提供决策建议,再好的建议也可能会留下遗憾。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3

中国经济报刊如何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新挑战,洁身自好,赢得和巩固话语权,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影响中国?

日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印发了《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下一步,该中心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兼智库研究中心主任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近年来,智库逐渐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吗?

卫思宇: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库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政府决策咨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强而有力的智库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又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他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就建设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报刊协会历任会长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经济转型,积极建言献策,一批优秀课题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这些都为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西部大开发》: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水平是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卫思宇: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还明显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不多,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不多,提交的课题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还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根本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够。当前,要着眼解决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高报刊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我们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完善,并征求多方意见,出台了《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该计划突出了改革、创新,突出了对经济报刊智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导向作用。

《西部大开发》:您如何理解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卫思宇: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经济、能源、环境、生态、战争等大量全球性问题,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类智库成为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问题时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各国政府、经济组织提出研究报告、咨询建议以及预测分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

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建设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据美国最新推出的《2013 年全球智库报告》,美国拥有1828个智库机构,且世界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中美国占了6个,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可以说,今天美国的强大与它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智库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经济报刊智库分不开。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在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方面有什么优势?

卫思宇:从世界范围看,经济报刊智库通常在政策研究领域占很大比例。考察国外著名的智库,可以发现经济报刊与智库关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经济报刊内部可以形成多个智库。经济报刊智库多是在充分发挥基层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有影响力的报刊均有多个优势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都可以生成智库。

二是经济报刊智库的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领域互为倚重,长期积累。报刊优势是报刊智库的深厚根基和依托。

三是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报刊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良好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集中,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人才门类齐全,有利于解决综合问题。三是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可以为智库开展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提供丰厚的学术底蕴。四是对外交流和合作广泛深入,为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网络。

《西部大开发》:我国经济报刊已有少量的研究机构,是不是都可以称之为“智库”呢?

卫思宇:目前中国经济报刊研究机构虽然有,但高水平的智库还不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一流报刊智库有较大差距。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应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五大功能。

中国经济报刊智库不仅仅要建言献策,还要为国家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成果,及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研究资料和宏观政策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引导舆论,特别是能够发出中国声音,这也是经济报刊的根本。

战略研究、建言献策、引导舆论和国际话语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科学研究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报刊智库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组织,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报刊智库往往都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出现的。经济报刊智库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实用性,决定了经济报刊新智库与传统研究机构的差异。

经济报刊智库产出的研究成果不是主要通过论文等形式显现的,而是通过一种类似于政府采购的方式卖给政府或者企业,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在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如何评价智库水平,如何评价智库成果的优劣,不仅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国家传媒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西部大开发》: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卫思宇:一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能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二是体现经济报刊自身优势和特色,紧扣国家治理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三是要有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智库的创新活力。四是能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国理政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人才是经济报刊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应立足中国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西部大开发》: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聚焦国家急需,明确建设目标,立足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以机构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主要举措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建设新型智库机构。这是智库建设的重点,我们将协同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重点以革命老区、特困县基地建设研究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报刊新智库,带动经济报刊智库总体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专题数据库和经济转型实验室建设,推动报刊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结合经济报刊“走出去,走下去”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一批区域问题研究机构,支持经济报刊智库积极参与和设立区域组织、参加与举办国际培训等,扩大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通过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加强青年后备力量、推动经济报刊智库人才交流,培养和打造智库队伍。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首先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同时要注重加强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还要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基地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三是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是制约经济报刊智库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推动智库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渠道和平台的问题。要通过鼓励对外开展合作研究、支持举办高层智库论坛等,加强中外经济报刊智库交流平台的建设;通过完善集中报送专家建议的工作机制,建立咨询报告数据库,跟踪汇总分析相关信息等,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同时要规范流程,严把成果政治关和质量关。

四是创新智库组织管理。建设新型报刊智库,关键是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主要推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大力推动协同,强化报刊与政府、报刊与报刊、报刊与企业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改进科研评价,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三)改革项目管理,建立完善后期资助方式等;(四)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加强经费支持等三个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大开发》:当前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服务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经济报刊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国家重大需求与报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这领域里,找准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智库如何瞄准国家需求,明确主攻方向?

卫思宇:发现和找出真正需要研究和咨询的问题,是智库研究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这要求智库与实际部门建立起密切联系。一是要密切跟踪重大决策。全程紧密跟踪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同时要加强战略研究,就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决策储备。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如选拔推荐智库优秀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到基地挂职,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智库人才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三是要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选题征集,共同确定智库的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拓展成果应用渠道,完善专家建议报送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成果平台,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西部大开发》:如何使经济报刊智库推出更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

卫思宇: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必须有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经济报刊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谋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

提高经济报刊智库建言献策的质量,一是发挥经济报刊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重点支持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推出对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着力推动跨行业研究,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推动方法创新。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条件保障。

《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是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经济报刊智库如何处理好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卫思宇:人才培养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二是注重加强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西部大开发》:智库建设在推动经济报刊社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卫思宇:智库建设是经济报刊社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的总揽性抓手。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经济报刊社“走出去,走下去”计划都可以通过智库建设来推动。我相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品牌,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报刊社的综合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报刊社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梦的代言者。

(本刊记者张永军采访整理)

链接

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提出倡议,制定本计划。

一、服务国家决策,明确建设目标

1.明确经济报刊社智库的功能定位。经济报刊社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建言献策、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中国经济报刊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围绕重大突出问题,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中国梦正能量。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2.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智库组织。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社智库品牌,带动经济报刊社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以记者为核心,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二是以智库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提高应用研究项目实践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平台。

二、聚焦国家急需,确定课题主攻方向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报刊社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经济报刊社各类智库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凝炼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以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突破。

1.经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农问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与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

2.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3.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4.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6.党的建设。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

7.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反恐维和、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8.“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研究。

三、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

1.以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部级智库。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深化经济报刊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总体布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认定和建设一批智库中心。

2.实施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建设计划,促进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围绕内政外交重大问题,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以模拟仿真和实验计算研究为手段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为智库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中国新型智库;中国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93-04

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决策体系里以“外脑”“智商”的独特优势发挥着全程式助推作用。对其内涵和要求亟须做出科学回答,明确其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解决好“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用”的问题亦是亟待破解的命题。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理解与认知

智库也称思想库、智囊团,主要指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为政府、企业等组织及其决策者处理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方法方案、战略策略、理论思想等智力产品的公共研究机构,具有相对独立运行、不以营利为终极目标、以公共政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影响决策为主要目的等特点,其基本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评估政府运作效率、传播社会知识、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并以此划分为战略型、策略型智库。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在国外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媒体后的“第五种权力”。各国智库特点不同,如美国强调“独立性”,法国是私立智库影响力大,韩国是政府智库为主导。那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何处,“新”在哪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其功能定位和体系建设上。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各类智库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智库只能在研究上独立,不能在政治上、思想上独立,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光荣使命。二是官方智库是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主力。我国智库体系中以官办智库为主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制度决定的。三是智库体系呈圈层结构。首先,党政军直属的调研、政研、参谋机构智库处于内圈层;其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智库处于中圈层;再次,经费来自教委的高校智库处于外圈层;最后,还有一些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社会智库非均匀地分布在各圈层中。四是思想创新与成果创新并重。既搞学术研究,也搞应用研究。学术研究出理论,出思想;应用研究出点子,出对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在不同于古代智囊、有别于国外智库。第一,新思路。一是在公共决策上将智库纳入其体系之中;二是在体制机制上确保智库科学运行;三是在民间智库建设上积极鼓励支持;四是在沟通协作上建立协会性平台组织;五是在智库运营上着力推进开放性、国际化。第二,新定位。其一,资政,就是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新方案;其二,启民,就是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启迪教化百姓。具体讲,就是研究政策、解读政策、评估政策,影响社会舆论,参与公共外交。第三,新体系。智库体系层级化、多元化,有中央、地方智库之分,也有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之别。第四,新趋势。首先,从传统智库向现代智库转型;其次,从以经济政策研究为主向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军事多领域转变,从主要服务政府决策向服务政府、企业、民众多方面转变;再次,从国内研究向国际化研究、“二轨外交”转变,争夺国际话语权。

二、中国智库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智库”(Think tank)一词源起于西方,本意为“思想坦克”,即蕴藏着思想的进攻力和干预力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军事术语的形式正式出现,特指军事参谋、国防专家策划军事战略和行动计划的保密室。

今天我们称之为“智库”的组织,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美国,如历史最为悠久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胡佛研究所,以后才逐渐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及相关研究源起于西方,但类似“智库”的幕僚、门客、谋士、军师等群体组织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他们在古代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史书中有记载的:孙膑为齐威王设“救赵之计”、张良为汉高祖献“下邑之谋”、荀为魏武帝定“扼袁之策”,均为各自的元首在经国纬政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从东晋的清谈派到三国时期的谋士群,都可谓现代智库的滥觞。“商鞅一策变法强秦,诸葛亮一对三分天下”,成为中国古代典型的成熟智库模式。

但现代智库在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发轫于两次会议,形成了中国现代智库的雏形:一次是1984年9月的莫干山会议,另一次是1985年9月的巴山轮会议。莫干山会议上的价格大论战,巴山轮会议上的中外经济学家们的思想碰撞,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产生深远影响,在新中国经济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我国现代智库的发展是分阶段演进的:(1)改革开放伊始的体系初建阶段,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党政军系统智库迅速发展为标志;(2)20世纪90年代初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以中国首批民间智库相继成立为标志;(3)十六大召开后的体系基本成型阶段,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高校智库蓬勃兴起为标志;(4)十召开前夕的智库寻求转型阶段,以中国社科院实现功能转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一批民间智库大量涌现为标志;(5)党的十召开后的新型智库建设阶段,以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为标志。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管理与运作

中国智库要发展壮大,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博弈,管理运作至关重要。因此,智库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智库认同。不是所有咨询公司都能够称为智库,也并不是任何机构都可以建智库,智库是有成立条件和进入门槛的。目前,我国对智库的认同有政府、联盟、自我三种方式:一是政府认同高端智库;二是联盟认同有一定行业影响的智库;三是研究机构自称智库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统筹协调。新型智库治理的核心是强化政府在智库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指导责任。(1)顶层设计。对各类智库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统筹建设布局。(2)协调指导。组建新型智库领导协调委员会,对各类智库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指导,将优势资源集中到重大事项上。(3)科学评价。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库评价方法和模式,建立智库评估体系、评估机制,确立客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形成科学的指挥棒。

3.机制构建。(1)建立决策参与机制,对智库参与决策进行流程化的设计并严格落实到决策全过程,使智库的“谋”和政府的“断”有机结合。(2)改革课题安排机制,以“课题招标”等竞争性方式取代“内定”或“任务”分配方式。(3)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内刊直接报送、媒体公开发表、论坛研讨、出版成果汇编等渠道,推动智库成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转化服务。(4)优化运作保障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方便智库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信息;创办一批有影响的出版物和网站,促进智库间信息共享;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智库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区别支持课题研究与智库建设。

4.总体把握。(1)明确定位,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从政府决策需要、社会发展要求和广泛民意诉求中找准切入点,寻求平衡点,切实发挥好“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的作用。(2)统筹推进,解决好“怎么建”的问题。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为抓手,突出人才导向,坚持国际化视野,科学布局,统筹推进智库建设。(3)搞好结合,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建好智库是基础,发挥好智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才是关键。

5.运作指导。引导智库在运作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好位。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2)建机构。在发起方组成、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等方面,更加灵活多样。(3)聚人才。不断吸引和延揽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高素质人才,促进智库集中智慧开展政策研究工作。(4)搞课题。针对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全局性、对策性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决策参考。(5)筹资金。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资助为辅。

四、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十多年来,中国智库在艰难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目前,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发展渐成格局。一是量增质升。2015年全球共有智库6 846家,其中,美国以1 835家智库稳居首位,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智库数量达到435家,这只是美国《全球智库报告》统计的数字。据中国业内专家估计,目前全国智库应不少于2 000家。二是形态多元。既有政府内设智库、事业单位性质智库、民间智库,还有媒体、企业、协会、商会设立的智库。三是影响扩大。一些智库成果或直接、间接转化为政府规范性文件或政府召开会议推进或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还有一些智库成果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决策。

中国智库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困境。

三大问题。一是许多智库发育不足,“吆喝型”“饥渴型”“粗放型”智库比较多,高水平成果、科学化管理相对少。二是智库人员构成不合理,搞理论研究、写学术专著的比较多,搞对策研究、写研究报告的相对少。三是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浅尝辄止、追逐热门、阐释解读的比较多,深入研究、独树一帜、引领前沿的成果相对少。

四大矛盾。一是质量与营销的矛盾。智库既要全力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又要全力拓展渠道确保及时送达决策层,两者不可偏废,一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要面临注重成果质量还是注重成果营销的选择。二是建议与需求的矛盾。领导在决策时需要的是多元观点而不是迎合动机,然而智库在提报建议时担心多元观点不对领导心思而又选择明显迎合。三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矛盾。基础研究主要出理论、出思想,转化为政策周期长、风险大,基础研究者如没有相当的定力与担当是难以支撑的。四是两种影响力选择的矛盾。智库影响力包括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然而这两种影响力成反比关系,政策影响力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小,缺乏社会影响力将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注入与人才供给。

三大难点。一是能够提供具有影响力、震撼力思想产品的智库明显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这说明,我国智库建言献策的水平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二是官办智库“一支独大”,缺乏竞争活力。据统计,由财政供养的官方或半官方智库占95%左右。三是社会智库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最近《望》杂志一个关于中国智库发展的调研发现:“一家半官方研究机构,其经费来源中来自主管单位的资金只占2%,委托课题费用占27%;一家美国慈善基金和一家德国跨国企业的资助共占63%。”

五、国外智库建设发展的经验与未来趋势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受“参与型政治文化”主导,鼓励各类智库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影响公众舆论、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作用。突出表现为五大发展趋势。(1)两极化趋势。一方面,一些大型智库越来越向综合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呈现“强者愈强”态势;另一方面,一些规模小、有特色的智库越来越向专业性智库发展,呈现“小、专、精”态势。(2)国际化趋势。经营理念、研究人员、研究视角、智库业务日益国际化。(3)网络化趋势。运用网络及时最新学术思想、传播最新学术观点、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宣传最新政策主张,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政策问题讨论。(4)数字化趋势。建立图书馆、数据库和联机检索系统,及时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最新研究资料与信息。(5)隐性化趋势。美国智库善于隐藏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而把智库的形态倾向巧妙地熔铸于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中。善于用财务自由来标榜智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过分强调旋转门机制,却忽视了这种机制的局限和问题。(6)实用化趋势。关注热点、倾注焦点是西方智库的一贯做法,近期,西方知名智库突出对华、对美、对俄和欧盟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也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上海整合研究资源,统领当地智库机构共同发展。大连建设社科研究基地,推动地方智库发展。南京组建智库联盟,实行会员加盟制,吸收国内外一流准官方、官非结合、非官方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加入,发挥智库联合体的优势,初步形成专家、民间、企业、官方、媒体“五智汇聚”服务决策的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智库将围绕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全力迈向新型现代。(1)发展形态多样化。以建设发展综合型、专业型、平台型和媒体型智库为主要方向,打造以官方智库为主导、以高端智库为龙头、以社会智库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2)研究方式专业化。未来智库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研究将成为常态。(3)资金来源多元化。坚持财政保障、社会捐赠、基金会提供、企业赞助同时并举。(4)团队构成复合化。专家为主、企业联动、党政机关干部参与,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研究团队,将成为未来很多智库研究项目的新形态。(5)决策参与全程化。未来智库不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建议,还要参与政策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及政策落实。

六、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将加强我国智库建设提上了重要议程,也多次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我们要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中国体制的特点和提升国家巧实力的高度认识智库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全国各地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常态下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破解改革发展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升地区软实力,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智库支持。同样,大国崛起、强国纵横始终都有智库的角色,决策咨询事业大有可为。

2.转变思维方式。要打破“言必称西方”的思维定势,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创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路径。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思维,不能守着研究成果“待字闺中”,切实增强宣传营销意识,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要坚持对策研究、基础研究并重并举,坚决摒弃认识参考、决策服务提报“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要建立智库联盟,走开放式发展路子,围绕问题找“盟友”。

3.遵循发展规律。智库发展,人才是前提,产品是核心,资金是保障。在队伍建设上,坚持专职和聘任、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培养造就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团队”。在产品打造上,通过“成果购买制”创新制度设计,激励智库“出思想”,推进公共政策研究品牌化。在资金筹措上,实行智库基金制,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4.优化研究环境。一要提供良好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聚焦公共政策,推动智库发声。二要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尽可能给予智库更多的独立研究空间。三要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数据和披露制度,畅通供需渠道,搭建互动平台。四要建立与智库发展内在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强化反馈沟通,完善决策评估。五要善于整合利用智库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决策者要具有整合各方建议、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能力,千万不要将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方案采纳下来,最终出现决策失误。

5.把握推进关键。第一,坚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战略定位。专注于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这个“专项”,拿出专业化、建设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第二,始终把提高研究质量作为生命线。质量和时效构成价值,要从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加速度的报送时效两方面体现智库课题研究的价值。第三,善于汇集和发掘人力资源宝库。畅通智库人才流动的进口和出口,探索有利于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的多种分配方式。第四,探索建立符合智库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以科学的体制、灵活的机制,推进各类智库相互促进、有效互补。第五,把不断提升影响力作为追求目标。形成一些核心品牌,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8全球智库报告(北京)[R].2009-07-03.

[2] 李国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4,(4).

[3] 周仲高.智库发展的分类与定位[J].重庆社会科学,2013,(3).

[4] 李国强.中国智库建设研究[EB/OL].国研网,2015-01-21.

[5] 朱克力.智库的逻辑与现代治理新常态[EB/OL].人民论坛网,2014-12-11.

[6] 潘圳.中国智库:打造全球战略的“思想工厂”[C]//上海“智库:公共政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交流,2012.

[7] 王德颖,冯华军.从莫干山到巴山轮――新时期中青年经济学家智库的破冰之旅[N].学习时报,2014-01-02.

[8] 胡鞍钢.国情报告(1998―2011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全球智库报告2015[M].北京,2016-07-30.

[10] 政协南京市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政府“智库”建设的建议案[Z].2013-04-03.

[11] 《智库》周刊[N].光明日报,2014-12―2016-04.

[12]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人民网,2015-01-20.

[13] 《智库》专刊[N].新华日报,2015-03―2016-03.

[14] 光明日报理论部,南京大学.新型智库机构评估与治理创新专题研讨会资料[Z].2015-10-18.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5

1.美国智库影响外交的途径

智库不但积极为政府贡献政策理念,而且帮助拟定、评估和宣传。追踪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最初都可从重量级智库的报告中找到源头。智库影响政策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将影响力作用于政策过程中的参与者:政策制定的核心层,中心层和边缘层,即分别为国会和总统;媒体,企业界和学术界精英;以及普通大众。

政策制定的核心层主要是指国会和总统。国会的参众两院设立有许多美国智库的联络办公室,以随时向两院议员和他们的顾问阐述支持或反对某项提案的建议。智库还会密切关注各类议会委员会组织的听证会,通过在听证会上作证来传播思想。比如,1991年,46位布鲁金斯学会成员,18位企业研究所成员和16位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成员作为专家参加了国会就广泛议题在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组织的听证会,为国会在这些问题上的立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美国总统作为国家最高总帅,也是智库发挥影响力的主要对象。通常一任总统当选以后,在其执政时期,会形成较为固定的顾问班子和智库团。例如,里根总统和传统基金会,小布什总统和美国企业研究所有密切的联系。

位于政策制定的核心层之外的中心层主要包括具有一定政策影响能力的媒体,企业界和学术界精英等。美国智库在针对这些阶层发挥影响力时采用了不同的交流方式:定期邀请政策制定者,记者,大学教师和来自私营和非政府部门的代表讨论最新发生的问题,比如国土安全,恐怖主义,绿色经济等;组织公共论坛,研讨会以及各种会议等,例如,在9.11之后,一些美国研究对外政策和国防事务的智库组织了大量会议,圆桌论坛,政策报告会等深入探讨影响美国未来的各项重大问题。

发行相关出版物,发表学术论文也是美国智库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之一。这些出版物通常包括书籍,杂志,政策简报和专业期刊。在出版书籍方面,各智库大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比如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隔年出版的《世界各国实力评估》,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年度《东北亚调查》(Brookings Northeast Asia Survey),和传统基金会出版的年度《全球经济自由指数》(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等。

普通大众的支持也是影响政策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实行选举制的美国更为明显。针对普通民众,美国智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发挥影响力。例如,传统基金会创建了一个网站,为持保守主义思想的青年人提供具体建议,告诉他们如何在华盛顿找到一份政策研究工作。

2.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智库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在小布什执政后期,由于在反恐战争中滥用硬实力,美国的影响力和声望下降,2008年又遭受金融风暴重创,美国发展模式也遭到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稳步发展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下,其软实力的上升备受关注。因此,智库主张对华外交要运用“巧实力”。“巧实力”最早由苏珊尼・诺瑟(Suzanne Nossel)在2004年《外交》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巧实力》的文章中提出。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将其系统地引入国家对外政策领域,他认为,一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所谓“巧实力”就是两者的

巧妙结合。2009年3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推出《中国的软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研究报告。该报告首先承认和正视中国“软实力”的增长,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与日俱增是一个事实,但这不是对美国全球地位的挑战和威胁;其次它认识到中美“软实力”有互补性,提倡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报告建议美国必须认真研究中国的“软实力”,同时要加强运用多年来被忽视的自身“软实力”储备。

美国智库中关于中国责任的讨论异常激烈。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尼拉夫・帕特尔建议美国政府,要鼓励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并和平地融入地区和国际秩序之中。美国进步中心发表的报告也指出,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成败,部分取决于美国是否能说服中国按规则行事,并利用其杠杆作用巩固国际体系,解决全球问题。总之,美国智库普遍建议奥巴马政府通过全面接触,争取中国进一步融入现有国际体系,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在文化战略方面,美国智库提出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的肯尼斯・约翰逊等人主张,要想制定针对中国的有效政策,美国战略界必须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战略文化。肯尼斯・约翰逊认为,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和平主义和非扩张性和的战略文化提供了解释;虽然现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战争催生出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后,中国民族主义走向务实。

在智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下,奥巴马政府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国会听证会上公开宣示,要将“巧实力”概念运用到美国实际对外政策中去。奥巴马总统高调推出了“巧实力”、“全面接触”、“多伙伴世界”理念。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在台湾等问题上尊重中国和领土完整,并在经贸、两军交流、文化交流等领域积极合作。

在经贸关系方面,中美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由2009年的3659.8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624.5亿美元。中美在军事交往方面取得了深入发展,军事外交层级不断提高。2012年5月4日至10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9月17日至20日,莱昂・帕内塔就任美国国防部长以来首次访华,希望中美两国建立更强有力的两军关系,还参观了北海舰队。2013年8月16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访美。2014年4月7日至10日,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访华。

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例如,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中美教育交流和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例如,中美双向留学生规模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国际生源国,且仍保持增长势头。从2002年至2011年,约13.8万名美国学生前往中国留学,占同期赴华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中美两国的语言教育合作发展迅速。美国现有孔子学院81家和孔子课堂300所。与此同时,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和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全美学习汉语的人数近20万人。

美国智库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美国政府提供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所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智库对中美关系的研究情况,对中国的国际判断和对外决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郭霞.美国智库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J].理论导刊,2013(6).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6

中国的“智商”有多高?从“世界制造工厂”迈进“世界思想工厂”的路有多远?

一条重要批示将中国智库从幕后推向台前。多数人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代表了治理能力的自信,智库发展将迎来“春天”。

然而,就目前国内智库“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状来说,如何将渠道、资金、人才、机制等元素混搭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风范,则需要一番考量。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承、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他们围绕新型智库建设的话题发表了看法。

“渠道是第一位的”

《决策》:智库到底是做什么的?

魏建国:智库的研究人员是干什么的?出主意的。对哪些人出主意?你的服务对象。智库关键要达到三个目的:出招、解惑、指路,不仅仅是解读政策。

智库就是要告诉你的对象是拆招、迎招还是化解掉。在国内,好的智库就是能解决领导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解决“过河”的问题,目标是“过河”,到底用木筏、吊桥还是其它方式?智库就是为决策提供方案选择的。

袁岳:智库要有方法论。对于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除了能告诉你症结在哪里,还要给出一套方法。例如零点集团与奥运会、世博会、大运会合作时,采用“梯度改进策略”,每天晚上为决策者圈定三个问题,次日改进。

《决策》:影响智库发展的要素有资金、渠道、人才、产品、管理、影响力等多个要素,对于地方智库来说,关键要素是什么?

王继承:第一是渠道。就看你有没有渠道送到省长、省委书记那儿,智库的渠道是第一位的。有渠道就能将产品送到决策者案头,好的产品也会不断向你聚拢,智库的影响就会慢慢扩大。

第二是产品。你的研究选题是不是切合决策者关注的东西?有一个选题原则被归结为“四性两点”,即选题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以及热点和难点。如果渠道给了你,而你的研究是低水平的,这个渠道就会关闭。

第三是人才。题目选好了还要有合适的人来做。如果有好选题,体制内找不到合适的人不妨从体制外找。反过来说,即使你有优秀人才,没有好的研究题目,这样也是人才浪费。

魏建国:我认为县一级起码要有智库,目前一些地方的政策研究室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作智库。党委政府机构内的智库,往往是给决策者提供资料、写发言稿、写报告。智库不是做学术研究,也不是做教学报告,而是出招、指路,智库就是告诉决策者该怎么干。

渠道是关键,但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把智库的思想做好,这才是智库的核心。再次,劳动的成功必须换来一定的财富。中国智库质量为什么不高,个人认为是“钱”不够。人才方面,学者和专家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智库的影响力。就看专家能不能说到点子上。去年全球智库峰会上基辛格说:中美合作不能解决世界上一切事情,但是中美不合作世界上一切事情都解决不了。一句话就把问题说透了,这就是智者,这才是思想。

朱旭峰:一个智库发展得好怎么来判断?对于民间智库来说,我的判断标准是3-5年后是否还活着,而想活得更好就要追求影响力。

地方官方智库的影响力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比较直观的判断标准即能不能拿到书记、省长的批示,影响力的基础是提高智库本身的研究能力。

总的来看,越是复杂的决策,就越需要智库。智库的影响力来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真正有影响力的不是写内参、写报告,而是能否与决策者面对面提供咨询建议,这个问题的本质又牵涉到有没有真正的渠道。

“需要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

《决策》: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即较多智库的第一要务不是研究而是“找钱”,如何解决智库“差钱”以及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激励问题?

王继承:国外智库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政府合同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捐赠。在国内,官方智库是按人头费拨款,多少个萝卜多少个坑。然后依据课题再拨一部分钱。总的来说,官方智库资金的力度比以前好很多,基本上不缺。

同样重要的是在资金管理上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充分尊重智力劳动。官方智库内部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为“又红又专”,即红的挂帅、专才研究。这是一些传统的延续历史的做法。

在研究效率上,中国智库与美国智库的区别相当于80年代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差距。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能精确到每个研究员的每小时计划。

例如一项课题的起草需要多少小时,修改需要多少小时,汇报需要多少小时。相比较,国内智库的管理是比较粗放的。专家负责某个课题,盯得紧一点效率高,盯得不紧的话,精力可能被其它事务占据。催紧了顶多晚上熬夜突击给你赶个东西出来,这样仓促拿出来的如果质量很难过关。

朱旭峰:对于智库的资金来源,我的调查发现是多元化的。我发现有的政府智库资金居然是来自捐助,就是企业的资金。实际上,智库融资也是各显神通。

政策的制订要经过辩论,从不同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现在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对智库来说未必是好事。按照招投标的规则程序,是给报价100万的还是给报价80万的?如果给了80万的研究成果不好,这也不是招标的初衷。如果一个课题给不同的人来做,这也不是重复建设。恰恰相反,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重复建设”,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不同研究观点相互竞争辩论的局面,更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

《决策》:当下新型智库建设成为热点,反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公共治理的自觉以及政府对决策智慧、决策理性的追求,目前还缺乏哪些机制为此保驾护航?

王继承:宏观上来说,需要重视决策咨询的氛围;而从管理的细节来看,智库缺乏健全的反馈机制。当然,领导批示是一个反馈,没有批示的则石沉大海。地方智库的研究成果是好是坏,好在哪、差在哪,这个过程没有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多数要靠自己的渠道去打听。

另外缺乏人才交流机制。智库人员需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更新,而人才交流则为这种更新提供了途径。研究员在经过挂职、跨界交流,锻炼几年后很有可能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决策人才,这时候有没有机制再让他回来?回来之后身份如何安排?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魏建国:政府与智库之间需要交流,政府和高校之间也要交流,这可归纳为资源整合机制,也可以说作交流机制。很多政策交流不一定非得在政府之间,由智库与智库之间进行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美国智库发展了上百年,主要还是有一套机制,包括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等。

另外,智库研究还缺乏评价机制。一个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怎样来评价?国外有第三方评价,国内则主要看买方的满意度。

《决策》:业界内外都在强调智库的独立性,如何判断一家智库是否独立,又如何能做到独立?

魏建国:独立要做到资金独立、思想独立。资金独立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思想独立。没有思想独立,所谓的新型智库是创造不出来的。目前,中国很多智库都是在解读政策,不敢批评;民间智库则是小批评,也不能引导政策执行。

敢不敢批评,是智库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当然,这不意味着要去刻意批评政府,或者对政府的决议横加指责。

朱旭峰:智库的独立性不是说没有倾向性。例如有的智库替农民工说话,有的智库为企业家代言,不能说谁比谁更独立。独立性怎么看?如果是收了谁的钱就替谁说话,这就不独立。换句话说,你收了某个利益集团的钱,就试图影响社会和政府,这就是不独立的。

当然,智库的独立性很难说清楚,美国的智库说独立其实也不独立。只有那几家顶级智库可以说自己独立,因为他们都有稳定的基金来支持,不需要到处去化缘。而英国智库跟政党关系密切,德国智库几乎完全由政府支持,90%的资金来自政府,但他们也说自己是独立的。

“中国智库没有理想模式”

《决策》:智库被誉为政府的“外脑”,决策的随意性往往影响“外脑”作用的发挥,那么政府与智库之间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王继承:短期来看,智库和政府要明确各自的供给与需求。有的政府采用的是决策咨询,与之相关的智库就做的比较好;有的政府觉得有没有参谋无所谓,甚至有时候认为“你的想法还不如我自己的”。

这类似于有好的消费者才有好的企业,如果连消费者都不挑剔,产品质量也很难提高。政府对智库总归是有需求的,问题是当政府需要用的时候,智库能不能提供专业化的研究?这就需要智库长远考虑,自身做好准备。

长期来看,决策需要咨询机制,智库发展需要机制保障。如果是“有你更好,没你无所谓”或者“空闲的时候看看你的报告,没空的时候自己决策”,这说明在决策机制上还没有发挥咨询作用。只有真正的决策民主化,才有智库的发展。

魏建国:智库的发展与地方领导人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政府领导要有一种问题意识,遇到需要做决策的时候,要问问这件事怎么办才好?一任领导想在任上不辱使命,关键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好比看棋的和下棋的,下棋的要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同时看棋的人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进一步就是需要建立决策过程中引进智库的机制,让大家觉得智库是有用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案的多元化才是“政智互动”的牢固保障。

朱旭峰:渠道是政府与智库之间互动的通道,没有渠道就很难谈互动关系。官方智库在渠道上有一定的优势,如中央部委会委托下属的研究机构做研究,叫做交办任务,地方政府同样有此途径。相比之下,民间智库较少有这些途径。这引申出一个问题,即智库如何满足政府的需求?政府如何吸收智库的供给?需要双方提高能力,首先政府要有需求,同时,智库要做出政府真正需要的研究。

在我们很多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智库发展的理想模式。其实,中国智库还没有模式。从民间智库来看,首先是能够生存下来,只要能够活下来,肯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我认为中国智库的发展,不要天天盯着美国的那几家顶尖智库,他们都是近百年的历史,每年有好几千万的预算。

《决策》:现在大家都说智库发展迎来了春天,您认为接下来智库发展的空间如何?怎样的组织管理形式更适合未来智库的发展趋势?

魏建国:几千年前中国就有“孟尝君食客三千”的故事,中国智库的发展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我们是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决策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和多元化来讲,还比较困难。决策者做选择不要说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案,就是这一个方案,只是出台或者不出台的差别。

朱旭峰:对于官方智库来说,智库不能仅仅看做是人才储备库,这是不够的。而是要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把决策失误的水平降到最小,这才是智库的价值。对于民间智库来说,先要活下来,然后再去想定位是什么,特色和品牌是什么。

袁岳:我认为民间智库总体发展空间很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很大。我们的政府是大政府,需要决策的事务总量很大;还有政府的麻烦很大。事务总量大所以他总有一些干得好、干得不好的,总有些解决得了、解决不了的。这为第三方、民间智库提供了机会。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7

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似乎并没有认识一致的统一标准。我们的看法是,所谓特色也许是指与各级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不同,不是政府举办,不受财政供养,没有行政级别,员工选任自己选择,研究选题、研究课题不是命题作文,而是独立自主的选择等等。

民间智库的问题出现晚,发展历史不长。如果把这个问题的讨论放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大视野下,那些所谓特性新型智库也就是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管理体制、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与官方智库显著不同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这样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很可能成为未来现代智库,现在它只是现代智库发展的中间阶段。这让我想起樊纲教授多年前提山的一个栅念,他的概念不好听我要做个纠正,新旧体制博弈中顽强生存发展中的现代智库的过渡性形态。

中改院正好是这样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在服务改革开放的决策中不断发展的改革政策研究机构,在政府没有下达的研究课题,没有财政拨款的支持,没有稳定的法律地位,没有研究成果上达决策过程的窘境下,怎样才能不断产生具有科学价值,具有凝结共识作用,具有广泛影响的广泛研究成果,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

第一,作为改革之库,一定要把服务改革决策、凝聚改革共识、营造改革氛围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和自己的基本追求。要密切跟踪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实施所需要的具体政策,前瞻性地来研究重大改革难点和热点课题,这里面我可以给大家报告几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节之后,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当时改革的重点,中改院连续提交了将近20份改革建议政策报告,大部分改革建议政策报告都进入了相关决策部门的研究视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与此同时,中改院还和原国家体改委的生产司合作,在全国首先举办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人才研讨班,为全国培养第一批股份制改革的研究人才。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曾经进行过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激烈争论,导致不少农民对土地承包责任制忧心忡忡,中改院通过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先后提山关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60条建议和尽快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政策建议,其中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建议被十五届三中全会直接采用,也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主要领导三次带队到中改院征求对士地立法的建议。

第二,尽管是民建机构,但都要急国家之所急,急社会之所急,不失时机进行危机应对性改革研究。每当改革发展处在紧要关头,中改院都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危机应对性改革研究。1994年的通货膨胀到1998年的通缩危机,2004年结构性过热,中改院都向政府提交了人量政策建议报告,很多政策建议报告都被计为用作研讨、制定政策的参考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改院论证了我国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投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已经终结结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危机挑战改革,以改革来应对危机的建议。这个报告被很多党政机关作为参考学习资料。英国《经济学家》在两周之后就综述发表了这个报告的主要观点,凤凰卫视也进行了连续几天的解读。

第三,作为改革研究机构必须把握改革的趋势性走向,前瞻性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储备性改革改策。十四大后,我们院深入研究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可能是在全国比较早地出版了一套《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从书(10本),这套书曾经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英文版都有很多国家大图书馆收藏。2003年SARS危机后,中改院相继提出用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会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汇集13亿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揽子建设,受到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长期普遍关注。

2007年,我们受联合围丌开发计划署委托撰写《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深入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公共需求全山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为我国新阶段社会的突出矛盾,系统回答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转型中大国怎样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被政策文件和学术论文大量采用。

2009年,我们提交的“十二五”改革规划研究报告,较早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改革规划思路,成为“十二五”规划起草的重要参考。2012年我院根据领导批示,研究撰写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一套10本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有4本专著入选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用英文和日文出版,还有3本由香港三联书店用繁体字出版。

最近我院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以“改革跑赢危机”为题的30条改革建议,我们已经提供给本次会议,请各位专家参阅指导。

第四,作为改革之库,必须努力建设改革研究品牌,提升改革研究成果及在服务改革决策当中的影响力。智席的影响力在于研究成果的品牌效应,不在于其规模和级别,经过22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五大品牌,我这里就不讲了,只举几个例子。这几年我们出版中国改革年度报告,每年都被《新华时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做人量报道,主流网络媒体也进行连载,并入选参加国际书展,其重英文版在亚洲博鳌论坛年会上赠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把英文版赠送给驻华机构和外国大使馆,被很多部委和城市选为中心学习组参考读本或教材。

第五,作为智库要主动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用改革的办法办改革研究机构,不断巩固、独立、客观研究重大改革问题的体制机制,智库的独立性是智库产生政策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基础。建院之初中改院也曾是正厅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差额拨款。1992年下半年,中改院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珲的自我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放弃行政级别,不要财政拨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走上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实现董事局下面的院长负责制,经费独立,人事独立,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创造了独立客观研究改革热点课题的体制基础。

第六,在没有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在体制障碍仍然存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小机构大网络,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构建小机构研究人课题的网络专家基础。

第七,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改革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中改院长期参与实施国家部委执行的多边、双边国际合作,利用国际研究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这不仅广泛借鉴了其他转型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而且逐步扩大了作为智库的国际影响。但是在民间智库发展面临公共政策研究市场发展滞后,政策研究垄断仍然非常严重,政策研究需求信息不对称,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渠道不畅,法律地

智库建设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 高端智库;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 Z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123-03

一、报告背景

智库是对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和参与的组织,为国内和国际问题制定政策性研究,分析和咨询,从而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能够就公共政策做出明智的决策。

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各国政府都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处理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智库在决策咨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库发展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近年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加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指示。中国智库受到空前的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 2015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确定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在之后的一年内,这些试点智库的发展现状及形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目标应该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 。

本文从网络传播和营销的角度,侧重分析这25家高端智库的研究领域、传播影响力和公众认知等。报告也针对网络用户对整个智库行业的认知和传播进行深入调研。

本文针对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智库官网、微博和微信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大规模收集和采样,保证高度的数据相关性、覆盖度和多样性。同时,过滤清除跟智库的研究、思想和言论无关的数据,确保数据的精准性。通过独特的数据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深度内容分析与语义理解。实现智能数据抓取、数据过滤和清洗、数据处理和分析、交叉索引和知识挖掘、发现和决策的流程自动化。

二、 智库研究领域和议题

我们采集了19家智库官网(6家智库没有官网)上的学术成果、科研动态、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等多方面的信息,深入分析其研究I域和议题。经济领域的研究最多,围绕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战略,产业现状与转型等几个大议题。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如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一带一路”等也有较多研究。

我们从各研究领域中,分别列出研究成果最多的10家智库和10位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华社在各领域都彰显了研究实力,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经济、金融和政法领域有显著成果,中国工程院在科技、农业、能源、生态和军事领域成果颇丰。

三、传播力度

作为智库的门面,官方网站是公众和媒体查询和了解智库的重要渠道之一。官网也是建立智库形象、展现研究成果、分享最新动态、表达理念的正式平台。而微博和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其传播影响力不可取代。微博的蓝V(企业)认证账号和微信的企业公众号是智库在新媒体上的官方发声通道,肩负着向公众宣传智库作为思想领袖重要性的责任,同时承载着品牌营销和公关的职能。但是,在这25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有4家没有官网,11家没有跟智库相关的微信公众号,21家没有跟智库相关的微博账号。可见中国高端智库的新媒体传播意识还相对薄弱。

这25家智库的传播主要依靠非官方渠道。微信的声量远远高于微博,可能是因为微信更方便智库以长文章的形式发表观点和研究成果。相反,微博传统上以短文本为主。而且,微信公众号或许对受众更有针对性,向有兴趣的公众号订阅者传播相关资讯。在微博上公众也在积极参与和讨论智库的话题。各大智库应该更好的利用微博平台,公众感兴趣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思想,扩大影响力。

我们根据三大互联网传播渠道(微博,微信和官网),对智库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估。

微博和微信有着庞大的用户群,更面向公众,所以其传播指数的权重(25%)高于官网 (10%) 。

在微信上,中央直属的微信公众号如共产党员、央视新闻、央视财经和人民日报等是传播智库思想的主力军。财经类(如财经记者圈)和军事类的公众号(如凤凰网军事频道)更侧重报道相关研究领域的智库。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社会智库(如综合开发研究院)与所在地区的微信公众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

在微博上,关键意见领袖多来自于各大新闻媒体蓝V账号,其中以综合类(如央视新闻,头条新闻)和财经 类(如新浪财经,财经网)为主,多为客观中性的报道。而少数橙V(个人认证)账号和微博达人作为关键 意见领袖对相关智库有负面意见,智库应该及时作出正面回应。

四、智库印象与关注人群

微博用户对智库的印象多为高端、著名和知名,并认同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在提及美国智库时,大家的印象更多为独立。独立于政府的研究机构也的确是美国智库的发展模式。

中国和美国是微博用户提及智库时谈论最多的国家,主要涉及中国智库和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和言论,以及中美关系和军事动态等。南海/南沙、经济和战略话题关注度最高。智库在微博上的传播多为研究报告和专家言论。有意思的是,小部分企业智库如橡谷智库和安全智库,用发红包的形式进行品牌营销。

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地区是与智库最相关的国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MBA智库百科和t望智库因为名字中包含“智库”二 字,在采样的数据中相关度也相对较高。主要的新闻网站如新浪网、凤凰网、人民网、网易新闻等与智库的传播息息相关。

总体来说,在微博上关注智库的40岁以上人群比例最大,在校大学生(19岁至23岁)比例最小。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比例高达92%。智库行业应该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和女性来关注和了解智库。

(摘编人:曾 菡)

上一篇: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 下一篇:手术室装修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