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略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3 17:48:23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1

摘要:目前学者对于战略导向、知识管理和企业绩效单独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和系统,但对于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立足于前边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通过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和企业绩效两两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对该方面文献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战略导向 知识管理 企业绩效 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日益开放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升企业的绩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战略导向由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而知识管理研究则出现较晚,但是由于其在企业创新、员工成长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到众多大型企业的青睐。目前单独研究三者的文献已经较为系统,而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基于此,本文尝试结合以往学者做的研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使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外部环境更加多变, 在这种环境下, 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1]。尽管影响创新方式选择的因素众多, 但战略导向作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学者们已经分别对战略导向理论和企业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Davis P S,1993;Damanpour F,1998等),而关于战略导向对企业创新的研究还不太多。有学者认为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战略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Hamel & Prahalad, 1994)。其中企业家导向与创新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Drucker,1985),认为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创造性企业家战略就是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将其商业化(Ireland等,2001)。Jaworski和Kohli (1993)指出由于市场导向本质上包括了一些应对市场不确定的新的、异质性的活动, 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行为。我国赵更申等(2006)则提出企业家导向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而市场导向不利于企业创新。一些学者则从技术创新的微观角度研究战略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杨东等,2007),赵更申等(2006)则从不同的战略导向导致不同的创新选择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将企业创新绩效分为产品创新绩效(魏诗洋,2007;杨曦东,2010)和学习绩效(童亮,2006)两部分来分别考察战略导向对其影响,宋红、张扬(2009)则提出构建BSC的战略导向KPI体系,解决“个人绩效好,但企业整体业绩却不理想”的不协调结果。

三、知识管理与战略导向

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和知识被视为在发展经济中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力(Prahalad & Hamel,1990; Zuboff,1996)。Kim等人(2003)认为, 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战略应该反映组织的目标和战略。Tiwana(2000) 明确指出,知识驱动战略, 战略驱动知识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导向与知识管理的融合即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较多。李柏洲等(2003)分析认为战略管理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企业内外互动的知识战略。Retha Snyman等(2004)在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知识管理并非独立于商业战略,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的, 知识管理和战略管理两者是相互依赖, 相互依存的关系。Zack认为,为了确定公司的知识竞争能力, 组织应该基于传统战略管理的SWOT框架, 分析公司为竞争所必须的与实际表现中的战略缺口, 而隐藏在战略缺口的后面是潜在的知识缺口。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类似于SWOT分析的知识战略框架。Joseph E. McCann和Marilyn Buckner认为战略知识管理就是在满足组织当前目标的同时也能满足组织未来的发展。而李志宏、吴鹏飞(2007)则对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而目前学界关于战略导向对知识管理影响的观点主要有:1、战略导向可以驱动知识管理(Tiwana,2000);2、企业的战略导向决定其知识管理的具体方面,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和其战略保持一致(Bater,1999);3、知识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方面(Ron Sanches,1997);4、战略创新推动知识管理创新(王平,2005)。但也有学者提出了战略背景下,有时企业的战略限制了知识管理的发展(李忆、司有和,2009)。

四、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

国外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创新的研究,而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所以关于将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相结合的研究出现相对较晚[2]。知识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 创新是知识应用的结果(Drucker, 1993)。从企业创新来源的角度, 企业创新首先是知识创新, 所以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来源的保证(Macpherson A, 2004)。知识管理把应用知识的过程和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相结合, 通过知识和信息共享,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隐性知识作为创造新知识和创新的主要来源, 可以导致突破性创新, 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合作创新(Ronald Mascitelli,2000; 谭可欣等,2007)。不同的组织创新类型对知识类型的要求不同, 企业的知识开发应用与创新战略是紧密联系的(Johannessen J,2008)。在服务行业, 知识分享与良好的团队文化有助于提升服务创新绩效(Monicaetal 2009)。无论在个体或组织的层面,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或知识共享均在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路琳、梁学玲, 2009; 曾萍、蓝海林, 2009)。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刘蕾等, 2010)。从系统的视角看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知识管理是重要的输入, 而组织创新是关键的输出( Liao& Wu, 2010)。知识管理常常被认为是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许多文献中, 有效的知识管理被描述为一种提升创新和绩效的方法, 知识管理过程对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Darroch,2005; Huang& Li,2009)。而赵会霞(2009)则提出了知识管理通过以下四方面对企业创新提供支持:1、知识管理与具体的业务流程相结合;2、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技术保障;3、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建立创新的组织结构;4、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培养创新文化;5、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5).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2

【关键词】 战略 战略管理 管理

一、战略的体认

1、战略管理经典作家关于“战略”的定义

关于“战略”,有多少战略研究学者,就有多少“战略”的定义。以下是四位战略管理经典作家关于“战略”的定义。

安索夫(Ansoff)认为,经营战略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

安德鲁斯(Andrews)认为,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界定着企业正在从事的,或者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以及界定企业所属的或应该属于的经营模式。

波特(Porter)认为,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

明茨伯格(Mintzberg)提出了战略的“5Ps”定义,他认为: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是一种计策(ploy),是一种模式(pattern),是一种定位(position),是一种观念(perspective)。

2、关于战略本质的思考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背景、目的、视角、方法的不同都将导致他们对“战略”的定义不同。尽管“战略”的定义很多,但所有的定义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战略的一个共同特征:战略是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协调的过程和结果。这就也战略的本质特征。

对战略本质特征的理解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关于“人的主观目的”。战略是组织的战略,因此,“人的主观目的”中的“人”是指组织中的人,“主观目的”不是个体目的的加总,而是组织中的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集体意志”。其次,关于“客观条件”。它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对“客观条件”的辨识既包括对目前内外部环境静态的分析,也包括对环境变化的动态分析。再次,关于“过程和结果”。从静态看,战略是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主观与客观协调的结果;从动态看,在长时间内,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决策主体“人”也在不断变化,主客观的协调也随之不断变化。

抓住了“主客观一致性”这一战略的本质特征,再以此分析众多的战略定义,就可以十分容易地把握住各个定义特有的视角和强调的重点。

二、战略管理的特性分析

基于以上对战略本质的认识,必须紧扣“主客观一致性”这一本质特征来深入分析战略管理的特性。战略管理的重要特性应该有:主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平衡性。

1、主体性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战略制定必然有其主体,二是战略包含着主体的目的性。首先,战略制定必然有其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最高管理者个人或整个高管层),也可以是组织的中层甚至是低层人员(如明茨伯格的“草根模型”所描述的),还可以是各层次人员的结合(权力学派所描述的)。其次,战略包含着主体的主观目的性。战略形成和实施是一个带有主观影响的、不完全理性的过程。主体的价值观、愿景势必投射到战略形成的过程之中。主体显性的和潜在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2、情境性

战略活动离不开组织所处的特定的情境。这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战略管理是组织通过学习不断调适与其环境的关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管理过程就是组织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安德鲁斯的SWOT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都突出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情境性。

3、动态性

首先,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无论遵循怎样的战略管理程序,战略管理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次,组织战略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战略的动态性决定了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战略是组织学习的过程。

4、前瞻性

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管理组织活动的不确定性来谋求组织的长期存续与发展。组织既要对其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行正确的辨识,还要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不仅如此,组织还要通过认真的策划,调动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去影响和控制环境变化的方向和节奏。

5、系统性

首先,战略是事关组织全局的决策活动。它以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关注的重点。虽然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它可能关注某些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局部问题,但从根本上说,它关注的是组织的整体运行。其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协调组织内各子系统间的运行以求系统功能的最优。从安索夫系统地提出协同的思想开始,系统协调就一直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条主线。

6、平衡性

战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相互矛盾或制约的两个或多个因素中求取某种平衡。如:理想与现实(想干的与可干、能干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形与势(现实的收益与潜在的趋势)等等。

三、战略管理的要求

战略管理的特性决定了战略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必须高度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

首先要重视战略形成过程中人的作用。战略形成的方式中的关键在于战略是否能为组织中大多数的成员理解和认同,必须在战略形成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这包括人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相互关系、利益诉求等因素。其次要重视战略实施过程中人的作用。一是要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二是要有效控制组织内部政治对战略实施的影响,三是要把握好关键点,控制好关键人。

2、必须努力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战略是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协调的过程和结果。组织一方面要敏感认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要能及时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不仅要求组织成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还要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组织内个体成员的知识转化成组织的知识,要着力营造好的组织文化。

3、必须胸怀全局

战略管理必须保证能够实现组织系统的最优。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必须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组织文化等各方面保证组织内部能够围绕战略目标进行有效和高效的协调。组织内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必须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必要时愿意为整体利益放弃局部或个人利益。

4、必须面向未来

战略管理不仅要把握好现在,更要把握好未来。必须将现在与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未来,不仅要能预见,还要在预见未来的基础上现在就采取行动以影响未来,使内外部环境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5、必须注意平衡

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决策组成的系统和过程。战略管理中的决策往往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一种平衡。战略管理者必须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现实的管理情境,正确地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主要与次要、进取与舍弃等一系列影响组织战略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1] Andrews: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Homewood,IL:Dow Jones-Irwin,1971.

[2] Ansoff:Corporate Strategy.New York:McGraw-Hill,1988.

[3]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

[4] 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5] Prahalad &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BR, May-June,1990.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3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空前活跃。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然而,在过去我国的多数企业中,成本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没有从企业战略上正确认识企业长远发展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只有把企业成本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 战略 成本管理

一、目前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理念里,企业成本管理就是把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就是“开源节流”,最大程度上减低企业的生产、生活开销。但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仅仅是依靠生产成本的降低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还很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下降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整体的下滑等。

2.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认识存在片面性

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认识的片面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性利益大于长期性利益的片面性认识,例如一些企业仅仅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来短期内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而不是从战略的角度上,来长远的建立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二是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综合把握不足,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生产忙季以及资金的限制,只能从企业生产的一个侧面来进行成本管理,不能够达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预期。

3.企业成本管理与市场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判断企业的生产目标,与市场的需求联系不紧密,这很有可能会导致产品积压仓库的被动局面。产品的积压,一方面因为仓库管理以及产品保管费用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产品长久积压仓库。企业为了盘活资金,很有可能发生“贱卖”的现象,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竞争力的削弱。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和长期性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上来认识企业的成本管理的。一个企业,不仅要受到内部条件的制约,还要受到外部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不但要保证企业短期目标效益,还要兼顾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2.竞争性和外向性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竞争性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本质属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有利条件,战胜竞争对手,形成自身所特有的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外向型特点,是针对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而言的。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从企业内部进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而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从企业外部所处的经济大环境以及从企业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他以在与竞争对手中取得竞争优势为企业的最主要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外向型特点。

三、就目前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面临问题的一些建议

1.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新模式

“改革”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屑动力。要想从战略高度建立成本管理新模式,首先必须解放思想,破除旧的和落后的成本管理思想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也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分析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和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从根本思想上把企业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在战略高度上,参与企业成本决策

企业的成本决策关系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命运。从战略高度上,对企业成本做出决策,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当前效益的提升,更能促进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企业成本管理决策受各种条件的局限,从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成本决策的正确性。

3.以人为本,让企业全体员工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科学发展观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要义。企业也是一样,要想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核心。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广大企业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决策的时候,要让基层的员工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成本控制建议,这样不但能使企业成本管理决策更具操作性,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使企业的基层员工理解和支持企业成本管理决策。

4.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命运与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而市场是变化莫测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经济体。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来对自身的生产以及管理作出调整,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最大效率的把市场信息反映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企业的正确战略决策服务。

四、总结

在现代企业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利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突出特点和优势,突破落后成本管理思想,建立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员工的作用,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做出成本控制决策。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性的战略优势地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何瑛.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北京工商大学报.2004(1).

[2]浅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优势应用统计.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4

(一)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关于组织模式的理论,与其相适应的组织具有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信息的开放化、员工关系的伙伴化等一系列的特征,归根到底,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组织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组织,组织的员工具有开放的思维,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的共享最终形成员工共同的进步和思维方式的革新。从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对于其研究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集中于学习型组织中员工的学习,对于此派德勒、加尔文等人都提出了自身的意见,其共同点在与他们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于培育一种适合员工学习的环境,促使其思维的开放。而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因素,对此罗宾斯、沃特金斯等人都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与要打破组织的沟通壁垒。(二)财务战略相关理论企业的财务战略作为支撑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企业资金流动这一方面,体现出战略性的特点。目前,对于财务战略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必须认识到财务战略不是一个短期的战略,而是在很长一段之间之内,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综合评价之后制定的;财务战略是一个包含了资金的投资、融资以及最后的分配全过程的一个资金管理方案;同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财务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三)基于整合理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相互作用整合理论即系统整合,本身是一个哲学概念,目前被管理学的普遍应用,在学习型组织理论和财务战略理论中,都有很多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些因素能够得到整合,最终发挥出对于整个组织而言最大的效益,就需要我们用整体的思维来研究如何在学习型组织的情况之下构建财务战略。

二、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生成机理

(一)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的内涵与特征在对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整体战略统筹下,以财务战略愿景为驱动力,充分发挥财务战略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灵活应对理财环境变化,不断促使财务知识、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及其与环境的协同,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思维方式、决策及控制活动。对于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的特征主要有:系统性,财务战略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不断与外部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换,系统本身也是相互独立的。依存性,学习型组织财务战略依存性表现为对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依存,稳定时期,需要其按照原有方案循序渐进,但是当企业经营出现机遇或者其他波动时,其战略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导向性,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组织成员在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其和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全面性,其全面性主要是其战略制定的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一个需要各个部门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制定的。(二)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就发现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也就是组织内部的因素必然会对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的构建产生影响。其因素包括:财务战略愿景,愿景表现为组织员工共同意愿的表达,最终为形成组织成员的文化和行为的驱动力,而财务愿景则是指企业成员在财务方面的共同愿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的是那些会直接影响人的行动的根植与内部的假设、成见。主要表现为结构化的知识和信念。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心智模式主要是指固定的思维习惯模式和认知结构,一种固定的财务思维。财务战略资源,财务战略资源主要是指会对企业的战略形成影响的各种硬性和软性资源。财务知识,学习型组织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那么组织成员特为是组织中财务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知识共享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财务战略构建。(三)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外部理财环境分析不仅组织内部的因素会对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带来影响,组织外部的环境也会对其带来影响。外部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运行状态。经济环境,相对于外部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更具有针对性,主要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战略活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多维动态系统。金融环境,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要求,促使资金的有效和合理流动。技术因素,包括财务信息产生及披露因素、内部控制因素、资本市场交易技术,这些都会对财务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四)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生成机理模式———动态一体化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是一个系统,但不是各个要素的随机组合,而是各个因素相互适应的动态统一体。在这个动态统一的过程,外部的理财环境是基础条件,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因所在。财务战略愿景则是形成的驱动力,而知识、资源和能力则是战略生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些因素的相互统一,以及动态变化和匹配过程,最终促使学习型财务战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基本内容

(一)完善财务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价值不会因为享用人数的增多而减少,相反会因为思维的碰撞而产生价值的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络,建立高效的知识数据库,做到财务知识的共享。企业可以随时监控财务战略的落地情况,也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财务战略决策。同时在进行知识共享体制建设时,不能只关注硬件,也要关注战略主体的培训,提高其能力。

(二)提升学习力机制

学习力的提升也是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其有利于对信息的及时认知,同时对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要提升组织的学习力,必须加强个体的学习,要使企业的员工认识到财务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加强团队学习,个体的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团队的学习才有利于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预算管理机制

企业的财务战略关注资金流动的每一个过程,预算管理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必须建立一个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机制,同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战略预算管理。并在之后的资金运行过程中进行不间断的评价。

(四)相机治理机制

相机治理机制是相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危机时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出资者、经营者、员工以及债券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权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相机治理。

四、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分析

(一)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区别企业的传统模式是以资源和能力为本的,其资源是指企业中所具有对客户来说具有吸引力,而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资源,其给企业带来了注重核心能力培养的管理意识之余,也存在一些问题,技术的交流和扩散使得内部资源很容易在短时间之内得到模仿;顾客的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单纯的资源优势可能不能满足其需求;企业内部的资源在流向市场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外部性,从而对企业和整个经济环境都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维导向之上的。企业要想摆脱生命周期规律的束缚,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的适合于企业本身的整合,形成财务战略,并保证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学习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析学习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全面学习的模式,在当前的时代,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管理模式则必须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全面学习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是指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全面的战略学习,持续地培育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全面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财务战略是发散式的、立体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这就要求,组织的员工必须学会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要对包括财务知识能、财务知识力、财务战略知识、财务战略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财务战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战略学习一直贯穿在整个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战略学习,判定战略的可行性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要关注财务战略的实施和落地,如果财务战略一直停留在构思阶段,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要关注其实施的过程,同时落地的过程之中,一旦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调整。要培育员工的财务战略主体思维,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不再单单是由领导的思维决定的上至公司的总经理下到公司的员工都会对战略形成带来影响,要善于发展其知识能力以及心智模式。应该对公司财务建立以财权为主的配置方式,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应该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逻辑,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才调控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行为,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力获得的最大化。

(三)战略学习在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的效用分析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的落地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带来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战略学习.战略学习不同于只能存在于理论中的完美的战略设计,也区别于最终的战略实现过程。战略学习的参与需要公司全体员工,需要员工站在组织层次上考虑问题。当员工对企业的战略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就会进而影响组织未来的战略制定和选择,并同时影响组织的基本战略观。组织学习的本质目的依然是为了改善组织绩效,这一过程需要员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获得知识,并在公司层面上使知识得以共享。战略学习正是通过员工的战略学习最终实现财务战略的突破。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战略学习与财务战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形成了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战略学习的过程也是财务战略心智模式得以完善的过程,也就表明其必然是一个动态和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战略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的知识存量加以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之中,也包含在战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在最初的分析环节,心智模式、知识的结构和能力是最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因为这回最终影响公司的财务战略;在选择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内外部的学习,对于外部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认知,从而实现最佳的匹配,建构最佳财务战略。在最为重要的实施环节,员工则必须学习对于环境的监控和实时把握,从而做到财务战略的最佳调整。在最后的评估过程中,学习型组织的员工需要学习利用不断反馈而来的信息将目前的组织财务战略做好监控。总而言之,战略学习是一个伴随战略管理的全过程的学习过程。当前,知识和能力是应对外在复杂环境,保持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企业要想获得知识和能力就必须构建学习型组织,同时,对于财务的管理,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暂时的选择性问题,而需要构建起财务战略,从长期对其进行规划和落实,从而服务于企业总体的经营战略。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5

0 引言

我国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变化者,其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战略管理存在许多难点,这些难点会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的繁荣发展[1]。因此,需要解决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难点,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结构的优化,优化各大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结构。

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从宏观层次来看,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充分的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优化的管理企业。从全局、长远的观点来看,企业战略管理是研究研究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部分,是为达到战略目标而实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设计战略、选择战略、控制战略、实施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2]。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等层次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控制行为。

1.2 企业战略管理特点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整体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将战略管理当成是一个完整过程,其是通过企业的宗旨、目标、战略和决策的制定协调各个战略经营单位、部门进行整体的活动。②长期性。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在长时间内稳步、快速的发展。从时间方面来看,企业战略管理的时间在3年以上,在5~10年以内。③权威性。企业战略是有效经营的前提,是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制定的决策,同时将该决策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可以说,战略管理必须具备权威性,才能发挥其整体的功能效益功能。④环境适应性。企业与企业所在的环境、企业与所在环境的关系是企业战略管理最重视的部分,企业战略管理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也是使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2 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2.1 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难点

(1)未能立足长远来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

未能立足长远来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反映出企业思想的不成熟,其是制约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障碍[3]。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管理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战略管理,使得他们只重视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而忽视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企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存在不利的情况。企业领导管理层战略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正确认识战略管理,需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单一

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难点之一是战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企业的竞争日益激励,如果这时采用单一的战略管理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使得管理形式缺乏战略性[4]。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对利益的追逐,如何只采用单一的战略管理模式就必然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战略管理执行力低

由于企业领导管理层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导致企业制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领导管理层对企业内部缺乏充分的认知。企业领导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管理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战略管理计划无法彻底的执行,从而导致战略管理执行力较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定位。

2.2 解决企业战略管理难点的对策

(1)树立长远目标,做好企业的定位

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是树立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定位好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加强战略管理时,需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的定位,并在企业短期效益的基础上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以便更好的统筹规划好企业未来的发展[5]。此外,企业在树立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定位好企业的发展时,企业需充分的了解市场的情况,以便把握好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的调整企业战略管理,进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2)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优化企业战略管模式、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大,单一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企业采用单一的战力管理模式极易失去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病站稳脚跟。因此,企业需优化战略管理模式,需加强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以改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从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制定出不同的战略计划[6],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不断的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的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3)完善战略管理制度,注重战略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完善战略管理制度、注重战略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保障优化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企业领导管理层注重战略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企业的领导者依据企业发展的情况规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进而促使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7]。完善战略管理以保证战略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并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中涉及的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质量,从而优化企业经济体制。

(4)加强对人才的利用,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技术

人才支撑着企业的发展,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来说,人才同样重要。作为企业需加强对人才的利用,同时以专业化的态度和模式对企业战略进行管理,以便企业发展战略能够与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结合。另外,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管理方式的培养,以便让管理人员认识到、了解到战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对企业的战略计划做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实现对企业战略的系统化、高效化管理。

3 结语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6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

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随机应变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灵活多样;二是指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策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投资方向和力度、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结构等,始终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奉行随机应变原则,是为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和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战略管理会计思维观念中,不管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程序如何变动,让顾客和员工永远满意、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整体大于局部、长远优于眼前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至少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变动。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循传统文化“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方式,只有认真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的辨证关系,做到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学派评析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企业管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管理学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演进而来的。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到现在形成设计学派等十大理论学派,对这些学派进行评析,对我国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有积极借鉴意义。

设计学派。该学派由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以及安德鲁斯提出,将战略形成视为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该学派前提是: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思维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一个完整观念时,设计过程才结束;战略是明确的。设计学派认为评估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是战略设计基本步骤,而现实中评估是很难准确的,一般说来优势比企业想象小,而劣势大。该学派认为战略与结构互相决定。但该学派没考虑何时制订、如何制订、何时停止战略,该学派将战略贯彻与执行分离。该学派的“报信观点”和著名的“SWOT”分析法作出了巨大贡献,意义深远。

计划学派。该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由H•伊洛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中提出,战略包括四方面内容:产品与市场定位;企业经营方向和趋势;协同效果大于局部效果;竞争优势。该学派的前提: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过程被分解为清楚的步骤;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个战略过程,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负责;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利于贯彻。该学派也有不足,威尔逊提出了战略的大致错误。

定位学派。该学派将战略形成视为一个分析过程,由迈克尔•波特提出,其前提与计划学派前提没有重大分歧,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例外:定位学派认为只有很少数的关键战略在某一既定的行业中合乎要求,这些战略可用来对付现在的竞争对手。定位学派的缺陷:战略制定贯彻分离;破坏战略学习;过分依靠硬数据;制定过程过分正式化等。

企业家学派。该学派将战略形成过程绝对地集中在个别领导者身上,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远见。该学派提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内部企业家精神”(Pinchot,1985)。这一学派的前提:战略是企业领导人心中一种观念,是对组织未来的远见;战略的形成最好不是一个完全有意识的过程;企业领导人一心一意发展远见;战略是可以变化的;组织同样是可以变化的;企业家式的战略具有某种特殊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受市场竞争的冲击。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家学派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很危险的,它是以企业家个人的健康和幻想作为赌注,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被过分夸大了。

认识学派。该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过程。最早起源于Simon等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学派认为:认识是无序的;认识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认知是制图过程;认识是概念形成过程;认识是构建过程。认识学派认为了解战略形成过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脑,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学派研究内容对认识心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对战略管理研究贡献是有限的。

学习学派。该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查理•林德罗姆的《“蒙混过关”的科学》是这一流派的开始,詹姆斯•布雷恩•奎因于1980年出版的《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是该学派的新起点。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战略规划和执行界限变的不可辨别;学习以应急的方式进行;在管理战略学习过程可能出现新战略。但是,学习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一个连续的和完美的可行战略遭到破坏。这一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战略。

权力学派。该学派把战略视为一个协商的过程。见之Allison(微观权力学派),Macmillan《论战略的形成:政治概念》等论著。这一学派认为:权力和政治使战略形成具体化;微观权力把战略决策视为利益集团和联盟之间通过说服、讨价还价以政治对策形式表现的相互作用,在任何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都不具有支配地位;组织通过战略操纵和各种网络联盟中的集体战略,促进自身的利益。该学派过于过分集中在联盟分裂和局部问题上,权力学派可能忽视正在形成的战略模型。

文化学派。该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英国安德鲁.佩蒂格鲁等揭示了文化因素在战略中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巴内(1986)提出文化是企业对付对手最有效最坚固的壁垒。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的过程;个人通过文化潜移默化适应过程;组织成员只能部分描述巩固着的组织文化信念;战略采取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组织观念体系不鼓励战略改变。文化学派的缺点是其概念的模糊性,此学派的一个危害是可能阻止组织的必要改变。

环境学派。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反应过程。最早进行相关研究有Hannan 和 Freeman(1977)Danny Miller(1979)等。环境学派认为:环境是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组织必须适应环境;领导负责观察环境并保证组织完全与之适应;组织群集在原所处的环境之中,直到环境资源不断减少,最终组织灭亡。环境学派的可能性弱点是环境的范围常常太抽象。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战略比较

「正文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如美国高通公司在cdma市场上的成功即是技术优势使然。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

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革无疑证明了范围经济确确实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沃尔玛即是例证),而思科的成功并购也证实了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竞争优势。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战略思维进行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当然,以企业内在的基础来制定战略(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因为成本和收入都是盈利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战略与顾客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以竞争为本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它考虑的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但并不重视价值创新,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在一个追求群赢、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把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可能要更好一些。相对而言,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它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的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

第三,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顾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活力的变革因素,其需求变化更具有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企业战略更加灵活,具备足够的柔性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制定战略时企业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综合运用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这三种战略思维,敏锐抓住顾客需求的变化及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 9年第1期。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2期。

3.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4.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5.李雪欣:《竞争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利器》,《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6.徐二明、张初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8年版。

7.宋云、陈超:《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9.泰勒尔著,张维迎等译:《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w.chan kim,renee mauborgne:strategy,value innovation,and the knowledge econo my,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 1999.

11.tamela d.ferguson,david l.deephouse,william l.ferguson:do strategic groups d iffer in reput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1:1195-1214(2000)。

上一篇:广告营销研究范文 下一篇:广告营销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