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46:34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以集体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加大乡、镇经营性集体资本调整和优化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民营化,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加快实现制度创新,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竞争活力,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奋斗目标和工作目标

奋斗目标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乡镇经营性集体资本结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流动,盘活资产存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在3年内,使社会资本占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增长到70%以上,促进农村集体资本在调整中优化结构,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年工作指导目标是:集体资本占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降至38%左右。

三、主要工作和基本要求

(一)对各类企业进一步疏理分析,分类指导。

一是对集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按照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者、经营层群体持大股、企业民营化的要求,采取售让等办法,调整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二是对管理型的村实业公司进行疏理和分析,经济发展有一定实力的村可以实业公司为载体进行改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较多的村,可以通过改制,组建以多元投资的有限公司;三是对租赁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进一步规范租赁主体行为,规避租赁企业集体资产经营风险;四是对撤制村队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制定撤制村企业整体改制方案,对已完成资产处置的撤制村企业要抓紧完成改制工作;五是对联营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抓住机遇,适时择机完成改制和资本重组。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改制完善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已改制企业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引导改制企业尽快按新机制规范运作;二是继续做好改制企业工商变更登记清理工作,对已改制企业未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工作的,抓紧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工作,对工商变更登记已失时效的改制企业,要分析具体情况重新改制;三是继续清理原集体经济组织对改制企业的贷款担保工作,规避防范贷款担保风险,按企业市场化营运规则,逐步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贷款担保行为;四是继续强化责任主体对企业改制的服务和协调职能,乡、镇是所属企业改革的责任主体,并加强对村级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企业改革工作。

不断拓展深化企业改革,经营性集体资本结构调整、优化的新思路,在工作实践中实施“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深化企业改革与调整资本结构结合,理清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债务关系,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民营化。二是坚持调整资本结构与完善企业改制结合,促进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企业制度。三是坚持调整资本结构与企业间重组结合,打破企业所有制和区域限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广泛吸引各类法人、自然人和企业经营者收购集体企业,受让集体股权,加大与外来资本重组的力度,做大做强企业。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操作程序。涉及集体股权转让的企业改制、重组方案,须经责任主体同意,方可进入产权交易程序。实施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企业改制、重组的方案报企区体改办核准备案。建立和完善企业改制、重组档案工作。

各乡、镇要按照指导目标的分解目标要求,按时按质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四)因地因企制宜,力求改革“难点”的新突破。

结合村级实业公司的改制试点工作,研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营运模式,促进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撤制村企业改革工作,针对撤制村的不同情况与特点,对撤制村上交乡、镇资产的托管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资产经营投资管理公司的营运机制;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加大集体资本结构调整积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研究集体资本优化配置和资本运作战略,引入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本乡、镇、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提高集体资本吸纳社会资本能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要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新要求,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调整、完善各乡、镇推进企业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要按照区委、区政府三年奋斗目标要求,制定工作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区别不同情况,抓好分类指导。要抓好宣传、指导和落实工作,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确保今年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工作成果,加快推进新一轮企业改革。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2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治化”是其今后的必由之路。然而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下称《基本方案》)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已进人人口老龄化阶段,即将掀起一股“白潮”,如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1、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

截止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171万人,共有39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共支付养老金4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12亿元。而1998年参保人数有8025万人,2001年底有5995.1万人,2004年底有5378万人,2006年底参保人数是5374万人。可以发现自1998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越来越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让农村居民不理解,也没有使农村居民得到实惠。

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中央与地方立法难以形成贯通的配套体系:到目前为止,适用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依据仅达到部门规章的层次,即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其他的法规大多是以通知、政策、会议决定等形式出现。其法律效力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相同。由此构成的群龙无首般的“上下不连贯,左右不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有序发展。

2.2 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共有三种: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模式。《基本方案》规定“筹资模式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该模式运行十多年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

第一,集体补助缺失。《基本方案》规定“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但没有对集体补助标准和不给予集体补助或者只给予很少的补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集体根本无力给予集体补助,最终形成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不愿给予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给予补助的局面,集体补助制度最终成为空话。

第二,“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流于形式。《基本方案》规定“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很明显这种“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目前也是一句空话。这样,在集体补助未能落实、国家政策扶持未能到位的情况下,农民养老金“以个人交纳为主”则变成“完全由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演变为“个人储蓄保险”。

第三,“保富不保贫”倾向严重。受到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导致产生“保富不保贫”的现象。“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参加养老保险的几乎都是富裕的农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也不会成太大问题”;而且根据“投保越多集体补助越多的原则”,假如集体补助落实到位,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也可以有效兑现,受益的也只是农村中高收入阶层,最需要得到保障的农村低收入阶层和贫困户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2.3 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而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将使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失灵”。单一的投资渠道模式面临风险时不堪一击,使“保值成为空话,增值成为幻想”。此外,《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这种县级管理机制使基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保值增值更加困难。

第二,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部门独立负责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与支、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基金的监督,其集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同时直接受制于地方政府。实践中经常看到地方政府利用职权挤占、挪用甚至挥霍农民养老金的情形。

2.4 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村老人晚年基本生活需求:《基本方案》规定“月交费标准设十个档次,供不同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根据《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如果投保最低档次2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为7元/月,15年后可领取9.9元/月;如果投保最高档次20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也只有70元/月,15年后也只有80元/月。由于多数投保人往往选择2元/月的最低投保档次。若再考虑机构管理服务费的提取以及通货紧缩、基金流失等风险,投保人最终拿到的养老金根本起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3、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旧农保”在立法层次、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以及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存在种种急需完善的缺陷,而当下我国又处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削弱、人口老龄化加重的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

3.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0年农村居民户均人口为5.54人,1990年下降到4.80人,1998年下降到4.30人;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形发展趋势,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与过去的多子多孙的大规模家庭相比,这种核心小家庭显然加重了子女的赡养负担,换言之就是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独居老人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寻找就业机会。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直接导致农村独居老人增多。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状况受到严重冲击。

3.2 土地保障功能减弱:随着农村社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2.82亩减少到1995年的1.17亩,“失地农民”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失地农民增多,土地保障功能出现虚化,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生命保障线”。

同时,农业已成为薄利行业。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自然而然的卷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浪潮中,但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与国外规模经营的农业结构相比生产成本高,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一些保护性措施也随之取消,我国农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的失业。此外,雪灾、火灾、洪水等自然风险也是农业的“致命伤”。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使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低。

3.3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加剧: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和数量势必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00年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2%。预测202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5.6%,2050年将上升到21.2%。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农村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4、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4.1 建立城乡有别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采取城乡有别的立法模式。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有必要分步骤建立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构筑协调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初级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终极目标,由全国人大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平、待遇给付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务院以此部法律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政府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

4.2 建立新型筹资模式

4.2.1 定向强制投保,落实个人缴费责任: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暂时强制所有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没办法的。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将收人中一部分用于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这些地区推行“强制投保原则”是可行的,因为自愿性投保往往容易导致制定的目标与实施的结果不一致。实践中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已开始推行该制度。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来说,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低水平的生活消费。这些地区应该继续推行原政策,继续坚持“鼓励投保原则”,积极稳妥的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最终实现“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级目标。

4.2.2 规定集体补助标准,落实集体补助责任: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强制要求集体予以补助,具体的比例由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继续推行原有的“灵活”政策,即由集体根据其经济状况予以适当的补助,并完善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2.3 落实国家的财政支持责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都得到了国家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只有10%左右且10%的投人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可见,国家有义务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针对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受到种种挑战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国家必须改变原有的“虚化”的扶持政策,转为务实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采取“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形式来体现国家的财政支持。同时,坚持“区域有别”的原则,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当适当的多补贴一些,这样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于补贴资金可以通过如: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收入、发行福利彩票、适当提高农产品补贴等等。

4.3 建立新型基金运营管理模式

4.3.1 基金的运营: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基于对基金的安全考虑,《基本方案》规定采用单一投资模式,基金的收益一直处于低水平。为了改变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的现状,运用法律改革基金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社保私有化”基金管理模式的国家,该模式对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社保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4年智利就建立了国家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0年为了提高基金收益率,智利创新性的引入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基金的收缴、支付、投资等具体事宜;政府则担任监管和担保的角色,即在基金管理公司不能保证最低收益时,由政府对投保人进行补贴。这使智利的社保基金收益在1981~1991年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4.4%。我国可以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之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的模式,使基金的运营逐步从依赖政府过渡为依赖市场,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具体步骤可以:

第一,提高管理层次,规定基金由省级管理,扩大基金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基金流失风险。

第二,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条件、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部门按规定的比例留足安全投资资金后,采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招投标方式,将其余的资金委托给符合法律规定条件一家或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经营。

第三,规定风险投资的领域和组合投资的比例。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投资多元化、限定投资领域和组合投资比例,可以保证基金风险的可控性。

第四,规定政府担保和基金公司反担保的责任。即规定投资运营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最低线,超过最低线以上的部分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投资运营机构和受益人之间的分成比例;而当投资运营收益率低于最低线时,投资运营机构有义务用自有资产来弥补差额,至于投资运营机构无力弥补的差额而破产,则政府应该启动准备金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

4.3.2 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服务费由国家财政划拨:过去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管理服务费也是采取“提取”的办法,1999年后改由财政划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二十多年来却始终采取“提取”的办法。相对城镇而言,农村居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还受到歧视待遇,应该及时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4.4 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和退休年龄:《基本方案》规定的缴费档次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已证明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在落实集体补助责任和国家财政支持责任的基础上应合理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提高之后的最低缴费档次应保证最终领取的养老金至少达到退休当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另外,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法国已将退休年龄普遍从60岁提高到65岁,挪威提高到67岁,美国2005年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零6个月,2027年将提高到67岁。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上述几个国家都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因而我国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将更严重,更加有必要合理提高退休年龄以削弱老龄化危机带来的种种养老挑战。

5、结语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3

1 主要做法

重点抓好五个环节。

1.1 建立组织机构,搞好宣传发动

区里成立改制领导小组,街道和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全面负责本辖区的改制工作,并坚持宣传教育先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区、街、村三级工作人员进行了大规模业务培训,确保了改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组织清产核资,确定改制模式

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分别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登记造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清产核资和审计评估结果进行确认并公布。对有经营性净资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对改制前资本积累较多,条件相对成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立有限公司。

1.3 确认股东资格,科学配置股权

科学界定股东资格,对改制村的空挂户、劳改劳教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服兵役人员等群体的股东资格认定,按照各级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并结合“实质重于形式”和“村民自治”的原则,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表决。实行“一人一股”的股权配置制度和“两不增、两不减”(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静态管理机制。

1.4 制定量化方案,建立经济组织

在清产核资和股东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制定股份量化方案,明确资产量化范围、集体股和个人股的配置比例。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社区经济组织章程,选举产生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设立内部经营管理机构,并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法人单位。

1.5 加强指导监督,确保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指导新成立的社区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内部章程,督促社区经济组织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组织设置、资产运营、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规定科学运行、规范经营。

2 初步成效

通过改革,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活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思维,拓宽经营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使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后,明确了股东(社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与分配中的干群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村民变股东的同时,配套推进“村改居”工作,村民变为市民,在医保、低保等方面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也实现了与城市的对接共享,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 几点体会

3.1 依法推进,规范操作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始终坚持以法律、政策为准绳,法律、政策没有规定的事项,采取户决制、村民代表大会制等形式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依法推进改制。股东资格认定是改制工作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群众最关注的环节,专门制定了《股东资格认定办法》,坚持引入法律法规,结合村情民意,做到合法、合情、合理。

3.2 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方案制定上,实行一街一方案、一村一章程,根据村情实际和群众的承受力,确定改制时间和改制形式。在操作过程中,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成熟一个完成一个。在改制模式上,按资本积累数额分别成立有限公司或经济合作社。

3.3 尊重民意,民主决策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4

一、基本原则和改革范围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办事。严格履行程序,规范操作运行,确保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与法律规定相符合、相一致,使改革成果合法有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2.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把政策和办法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不同地类和林种,允许经营形式和改革方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4.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尊重历史、重视现实,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及时化解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做到以改革促发展,确保农村稳定和谐。

(二)改革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1.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尚未确权到户的商品林、宜林荒山(滩),适宜分户经营的按人均分到户经营;不适宜分户经营的,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代表同意,可采取按人“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均股均利方式落实产权,并通过拍卖、出租、承包等形式明确经营主体。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承包优先权。

2.对按林业“三定”政策划定的自留山和责任山,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和经营。对采取“均山均林到户”形式确定的责任山,可列入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对非“均山均林到户”形式确定的责任山,可归入其他方式承包或流转的林地。

3.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依法获得的集体林地,按合同履行义务的,其经营权稳定不变;合同不完善的予以完善;合同不合法的,依法纠正并妥善处理。

4.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公益林,保持原有经营管理方式稳定不变,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通过均股均利的形式,明确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

二、任务目标和具体步骤

(一)任务目标。在2010年**区林改试点的基础上,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明确经营主体的改革任务;到2013年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的经营管理、采伐运输管理、林权抵押、信贷支持、森林保险、证件管理等综合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

(二)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3月)。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出台意见、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和组织培训等。

(1)成立组织机构。各市区、镇(办事处)要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林权纠纷调节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成立林改工作小组。

(2)制定改革方案。各市区、镇(办事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层层制定改革工作方案。市区级改革方案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林改办公室备案。各镇(办事处)根据经批准的市区改革方案制定本镇(办事处)改革方案,报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方案要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镇(办事处)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并报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3)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林改工作。镇(办事处)要召开党员干部会,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群众讲明林改的目的意义、政策规定、方法步骤等。通过创新宣传形式、下移宣传重心、扩大宣传覆盖面,使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对林改加深了解,把林改政策、方法、程序、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群众。

(4)组织培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和镇(办事处)政府负责同志进行培训。各市区要选配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有责任心的人员参与林改工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培训,确保参与林改工作的人员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操作规程,顺利开展工作。

(5)准备物资和技术资料。林改涉及大量的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档案保存工作,各地应根据实际需要,准备好所需仪器设备、技术软件、地图表格、合同文本、登记台账、档案橱柜等物资和技术资料。为保障外业调查成果的准确性、标准性和完整性,对外业调查专用技术设备GPS的使用,要实行全市统一标准。

2.外界勘察阶段(4—9月)。主要包括调查摸底、完善合同、实地勘界、林权调处等。

(1)调查摸底。各地要以村为单位对林地、林木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特别是对已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改制、落实经营主体的林地、林木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对没有签订林地、林木经营合同的要依法补签,填写相应调查表格;对已经签订合同的要审查认定;对合同不规范的要依法予以完善;对未经合法程序获得的林地、林木经营权,群众意见较大的,可通过法定程序修改合同,调整利益分配办法,也可依法通过其他途径和办法解决。

(2)实地勘察。按照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指导,镇(办事处)、村具体实施的原则,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村林改工作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对林权所有人的林权进行现场调查,确定林种、树种、面积和四至界线等,逐块调查登记。统一用GPS定位仪测量面积,勾绘成图,并将林权内容在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公示。市区内或相邻市区,以及相邻镇(办事处)、村在勘界时要团结协作,可采用一次指界多方共用的方法。

(3)调处纠纷。对林权存在争议的林地、林木资源,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行调处。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切实负起责任,成立由各级政府主导,林业、国土、司法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林权纠纷调处机构。并充分发挥农村威望高、能力强、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人员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村间问题不出镇(办事处),镇(办事处)间问题不出市区”,及时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各市区之间的林权纠纷,各方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依法协商解决。

3.登记发证(10—11月)。主要包括林权申请、登记、审查、发证,立卷归档等工作。

(1)登记发证。通过勘测定界无纠纷、公示无异议的,林权所有人向市区林权登记管理机构(林业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由林权登记工作人员对林权人申请林权登记时提交的证件及其他资料进行审查。初步审查后,认为林权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有关规定的,林业主管部门将审核符合条件的林权登记申请书、审批表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然后由林权登记工作人员按照统一制发的“林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微机录入,建立台帐及管理档案,并打印林权证及附图。林权证书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写打印并发放。不符合规定的,暂缓受理或不予受理,并应当说明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2)整理归档。档案管理是巩固林改成果,稳定和完善林权关系,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作。在整个林改过程中,要及时将整理好的权属文件材料审查无误后立卷归档,建立林改档案。林改档案可按照不同类别如合同类、林权登记类、调查类、综合类等进行类目设置,也可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采取其他适当的分类方法。

4.总结验收阶段(12月)。检查验收采取镇(办事处)和村自查、市区全面检查、市复查、省抽查的方法进行。总结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1)权属明确情况。权属明确,合同完善,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2)确权发证情况。应发证的林地、林木,发(换)证率达到95%以上。

(3)档案建立情况。林改文件、方案、林权登记材料等按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归档齐全,有固定存放地点;建立了林改信息化管理系统,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建档,配有专门库房或专柜,有专人负责接收、收集、整理、归档、立卷和保管、服务。

5.配套改革阶段。(2011—2013年)。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主要做好以四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区为单位建立林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林业产权市场。

(2)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根据勘界确权实测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建立全市集体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随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

(3)建立和完善林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培育一批规范成熟的木材、林产品、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等林业有形市场。

(4)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政策性保险等新机制。金融部门要探索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为林农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推动开展政策性林业保险业务。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林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是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一件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安全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林改工作,既要充分认识林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估计林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推进林改工作。镇(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都要亲自参加一次村民会议、参加一次外业勘界、调处一次林权矛盾纠纷。

(二)依法依规,民主决策。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民主决策,规范操作,做到“政策、程序、方法、内容、结果”五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实行村级改革方案、明晰产权和林权登记发证公示制度,改革公开运行,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林改工作的公开透明。要求召开村民会议研究决定林改事宜须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经村民会议授权,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改革事项,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参加。要让群众通过民主决策,自主决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形式,自主选择林改的方式。村级改革方案、山林招投标方案和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票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

(三)加大投入,落实经费。各级应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积极筹集林改工作经费。各市区要将林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林改工作顺利推进。要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5

近年来,我市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撤村建社区及“城中村”改造,社区成员构成日趋复杂,矛盾和利益日趋冲突。农村集体资产主体不清、产权虚置、分配随意、决策不民主的问题;空挂户口、学生户口迁出迁入、出嫁女、招婿郎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在这些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途径,运营好管理好集体资产,能有效解决传统意义上集体资产产权“人人拥有,人人没有”的虚置悬空状态,解决集体资产产权主体模糊、决策不民主等问题,对于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从根本上确立集体组织成员主人翁地位,建立起民主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土地、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保障集体组织成员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管理、事后参与监督的民利,解决好集体资产归利于民的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

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和分配机制,增强集体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要求。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构建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代产权运行体制。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要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方案必须反复酝酿,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成员界定、债权债务处理、股权设置等,必须按规定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依法办事。把公开、公正、公平精神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三是始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要把保持农村集体资产良好运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整个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体拥有一定数额的经营性净资产且每年的经营性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是这次改革的基本条件。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一)制定方案。实行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要成立由经联社社管会和社监会成员(居委会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成员代表参与的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组织实施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拟定的改革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必须张榜公布,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95%以上成员同意后通过,报所在镇政府(街办)备案。

(二)清产核资。改革单位要组建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按照农业部、财政部《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办法》和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农村集体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要区分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分别造册登记。要委托社会声誉好、资质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要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对得到确认的清产核资结果,要及时张榜公布,并报所在镇政府(街办)备案。

(三)界定成员。按照“依法有据、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群众认可”的原则,以户籍、履行义务和享受集体分配或土地承包权利等因素为基本依据界定成员资格。各改制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成员资格认定办法。

(四)资产量化。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对象是经营性净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按评估确认数计入“公积公益金”账户。资源性资产只登记产权,作概念性固化,暂不评估量化,待转化成经营性资产后再以价值形态折股,量化到人。

(五)股权设置。股权设置由各改制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决定。采用公司模式的,原则上只设个人股;采用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的,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由全体成员共同所有,比例应不高于5%,股份收益用于享受集体资产成员的养老、托幼、计生、优抚、抚恤等公益事业发展。个人股由符合条件的成员按份所有。实行一股制,即每位成员一人一股。

(六)股权界定。股份量化中股权分配对象的确认、股权配置比例的确定,除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有明确规定外,要张榜公布,反复协商,并提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民主讨论,经95%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后方可实施。

(七)股权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配股后实行“两不增、两不减”(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权制度。量化的股权可以继承,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和抵押。

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的股权确定后,要及时向股东出具股权证书,作为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同时,集体经济组织要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

(八)资产运营。产权制度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合适的市场主体形式,成立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也可以选择承包、租赁、招标、拍卖集体资产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要以市场的思维、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管理集体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集体经济。

(九)收益分配。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按其成员拥有股权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要将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到人,确保农民利益。改制后集体经济组织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公共开支费用和股东收益分配的具体比例由董事会提出,提交股东大会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十)监督管理。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财务公开;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管理权和决策权;市、镇(街道)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开展审计监督管理。

四、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级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市里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次改革的指导、调度和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管局。各镇(街道)及改制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6

这次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现场会,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精神,落实市处年初工作安排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以现场会的形式召开,其目的就是让大家有看的,有学的,不再纸上谈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深入扎实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下面,我就有关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是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从目前我市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作情况看,在管理中存在不少弊端,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机制不活,收益分配不规范,民主管理不落实,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要求,深化改革已势在必行。而从鹤城区盈口乡榆市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的情况看,该村的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就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一是规范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完善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构,创新了集体资产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提高了集体资产管理效率。通过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突破了传统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束缚,使农民拥有了明晰完整的集体资产产权。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实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增加了农民的股份红利,有效改善了农民收入结构,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保证。同时,村集体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可分配收入、净资产稳步增长。三是保证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实行民主管理集体资产,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改革分配方式,农民群众多得现金收入高兴,留足集体提留干部干起事来也顺心,有效地化解了村级分配不公问题。四是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步伐。这种改革是引进工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方法,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进步,因而也加快了农村城市化步伐,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组织成员,明晰集体资产产权,收益按股分配,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对集体资产进行科学经营和管理,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创新,这是多年来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选择。因此,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需要,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全市上下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社会的大局出发来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扎实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按照中央提出的“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等一系列要求和省、市工作部署,我市在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进程中,要加大力度,以拓宽广度;要狠抓规范,以增加深度;要完善机制,以提高实效。具体任务是各县市区2009年都要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争取到明年底完成20个村(社区)的改革任务,市里将把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纳入市对县级的考核内容。在办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清产核资。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首先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做到不遗不漏不夸大。要由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工作小组,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办法》和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界定资产权属,重估资产价值。有条件的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也可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集体资产清查核实、产权界定和评估结果,需经村(居)民代表会议确认,在村(居)务公布栏上进行公布,并报乡或街道办事处备案。

2、界定股东。要明确集体资产的合法享有人,也即股东。各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可根据当地具体实际确定股东资格界定日(明确截止时刻),并在界定日1个月前向村(居)民公布。集体经济组织持股人范围原则上应为与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有分配关系,并且还健在的人员。对原来已经确认过分配范围的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应维持不变。股东资格初步认定后,要进行初榜公布。对村(居)民有异议的,要重新审核,再榜公布。股东名单由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或街道办事处备案后,作终榜公布。

3、股权设置。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依照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和设置股权。折股量化的范围,原则上为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含集体土地)暂不列入折股量化的范围。改革后,集体土地因被征用等形式所得的土地补偿费的集体净留存部分和集体资产的置换增值以及集体土地征转以后的预留发展用地,主要用于追加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总额。股权设置的类型为集体股和个人股两类。集体股收益主要用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公益事业和集体日常行政开支,其所有权归改革后的集体经济所有。个人股分为人口基本股、劳动贡献股和现金投入股三种。人口基本股、劳动贡献股从集体净资产中一次性量化配置完成,之后新落户人员不再配置此股份,可在增资扩股时认购现金投入股。根据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需要,可设置现金投入股,但必须是入股自愿,现金投入股的所有权属于个人。个人股股东享有收益分配、选择经营管理者、参与重大决策等权利。个人股可继承、馈赠和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个人股股东不论其今后身份的变化,是否居住在本地,其本人的股东身份不变,继续享有股东权益。人口基本股是指具有股东资格的人员按人头平均享有的股份。劳动贡献股是指综合考虑股东村龄和参加劳动年限等因素配置的股份。劳动贡献股计算的劳动年限应是年满16周岁后参加集体劳动的年限。现金投入股是指个人以现金作为出资形成的股份。

4、股份量化。可根据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的形成过程和资产总量的构成情况,结合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的实际,合理确定集体股与个人股和个人股中人口基本股与劳动贡献股的量化比例。集体股的量化比例原则上按不低于改革前3年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负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公益事业和集体日常行政开支占集体收益的平均支出比例确定,集体股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股份的40%。个人股按不低于总股份的60%进行量化。个人股中,人口基本股的量化比例不超过个人股部份的40%,劳动贡献股按不低于个人股部份的60%进行量化。

5、制订章程。根据《公司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改革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章程必须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性质、股权设置、股东资格、股东的权利义务、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资产经营、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内容。凡年满18周岁且符合章程规定条件的股东,均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章程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生效。

6、发放权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要向股东填发由县级经管部门监制的股权证书,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证明和享受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凭证。集体股发一本股权证,个人股每个股东发一本股权证。

7、股份管理。集体股由董事会持有,只享受分红权,未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同意,不得增加、减少、转让、抵押。个人股可继承、馈赠和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股东,其股份由法定监护人代为管理,并代其享有股东的全部权力和义务。“两劳”人员,违反计划生育的夫妻双方,在其惩治和处罚期间,其股份的管理由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规定。集体供养的五保户,其股份由董事会代管,不得转让、继承和馈赠。

三、稳妥推进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影响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村(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改革,因此一定要稳妥推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在抓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落实以下配套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县市区要成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管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指导工作。各县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拿出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股份制改革。

2、搞好宣传发动,坚持办点示范。各级都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把政策交给群众,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各部门特别是经管部门和乡(街道办事处)要统一思想,加强政策指导。在推进改革中,要时刻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先办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部署全面推开。

3、严格把握政策,缜密细致工作。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不是将集体资产分给个人,因此要严把政策关,在实施股份制改革中,特别是在清产核资、拟定改革方案、制订章程、股权设置和股份量化等关键环节,必须缜密细致工作,广泛深入地征求广大村(居)民的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改革方案、章程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经村(居)民代表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4、坚持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是一件大事,需要政府大力推动,部门紧密配合。领导小组要有各部门的同志参加,以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的清产核资、股权设置、折股量化、制订章程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共同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局面。

四、切实抓好农村经营管理各项工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求十分具体,《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决定》还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这就指明了我们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着力方向,今后怎么搞,明年初的农村工作会议会具体布置。当前的关键是今年只剩2个月了,我们还有许多年初布置的工作没做完,因此,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今年任务。

1、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保两个百分之百。经营权证书没有发放完的,要加紧发放,争取年底做到发放率100%,责任制档案没有整理好的也要尽快整理好,争取年底归档率达到100%。责任制档案电子化管理,省里正在办培训班,明年将全面推进。

2、认真做好土地流转规范引导工作,推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要做好土地流转的基础性工作,摸清土地流转底子,今年底各县市区都要抓一次准确的数据,并做好流转规划,做到有方向性地推动;每个县都要办好一批流转试点,让群众有榜样可学。

3、抓好省级示范项目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省级示范项目经费马上就要下达,要按市里的要求搞好指导,并做好项目经费审计;年底前要根据县情,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制定出科学的合作社发展规划。

4、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坚决维护农民权益。会后,省里的减负惠农政策落实督查组就要来我市进行督查,12月份省里还要进行减负大检查,请大家回去后立即搞好自查自纠,做好迎检准备工作。负担卡未结帐的要赶快结账。

5、搞好农金会遗留问题处置工作,年底前开展一轮兑付。今天省里正在召开农金会遗留问题处置工作会议,上年兑付未完成的,今年将不安排支持资金,请有关县市区搞好去年的扫尾,与市处结清帐。经请示省办,今后要调整各相关县市区的省支持资金,以确保各级工作顺利开展。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7

近年来,随着户籍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社会转型期群体矛盾的凸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增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引发的纠纷急剧增加。据统计,某市因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农民上访数就占全市上访总量的一半甚至大部分。[1]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影响的广泛性和处置的艰难性,其成为影响我国“三农”问题解决与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央多次出台文件引导这一问题的解决,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就强调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指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不过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这些纠纷最终要通过法治方式来解决,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方面长期存在立法空白,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供给缺位,多年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就是摆在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面前的棘手难题,而学界对此投入的研究精力与此问题的重要性相比也不足。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解决遇到的制度性困境出发,探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的建立及相关纠纷解决的最优路径。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解决的制度性困境

农村集体经济因为土地征收、土地入股或者对集体资产进行经营等渠道而取得了经济收益之后,由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收益分配,但拿出多少收益用以分配、向谁分配、权利主体的收益分配标准等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涉及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成员之间利益之争,利益冲突在所难免。然而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性质模糊、产权不清晰,而且内部组织机构虚化、运行规则缺位,导致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频发,却没有明确的纠纷解决依据,也没有通畅的程序和明确的纠纷救济路径。具体来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解决的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法律规则缺乏。目前我国在基本法层面并没有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立法,而集体经济组织又难以适用现有的法人制度、合伙制度、合作社制度等主体制度,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法律关系处于立法真空状态。历史上的原因是“集体本是一个政治经济学中的所有制概念,集体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2]在民商事立法上使用集体经济组织概念,却没有相应的专门立法,就导致集体经济组织自身以及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无法理顺。总之,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分配收益缺乏法律规范,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清晰,成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收益分配权如何计算、如何实现也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私法组织,在立法缺位的情况下,本来可以通过自治来制定收益分配规则,然而一方面我国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名不副实,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专门的内部管理机构,无法组织成员制定收益分配规则;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含混不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本身也不明晰,再加上不少农民权利观念淡薄,导致收益分配方案大多是在有现实的收益需要进行分配时,由村组干部临时确定分配方案并予以执行。这种临时方案往往缺乏对各方利益的充分考虑,不仅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集体经济组织自治制度使用,而且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引发种种纠纷。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权利主体资格模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向谁分配?应是向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的主体分配,因为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体成员享有的请求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收益的权利,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的权利主体应为集体成员。[3]我国农民在农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都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重要内容。但谁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目前立法上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学界有历史沿革说、权利义务说、实际生产生活说、复合标准说等,但最具影响力的是户籍说,“原则上以户籍作为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标准,因为在我国户籍管理是确定公民身份的基本依据。”[4]而一些立法也肯定这种观点,比如依据我国《土地承包法》第26条的规定,承包方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这也意味着丧失了农村户口就不能再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但以户籍确定成员权,进而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目前却遭遇现实障碍。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人口流动,主要是促进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而农民落户城镇不应该以放弃农村的财产权利为附带条件,农民能否带着财产权进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进城的态度和选择。[5]“十三五”规划纲要也专门指出,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另外,因为出嫁、参军等转移户口之后,原集体经济组织拒绝其继续享有收益分配权也不断引发质疑。总之,以户籍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主体资格的规则,在户籍改革背景下将无适用的余地。但如果不以户籍作为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主体资格的标准,新的可行标准是什么,目前也没有定论,导致实践中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主体资格的相关工作不知何去何从。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司法救济途径不畅。司法救济是社会救济的最终途径,然而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纠纷发生后,却面临诉讼障碍。理论界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功能有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经济功能,[6]而一般认为集体经济组织也属于村民自治组织,《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第4条就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实践中不少法院就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内容以及村民自治的内容为由拒绝受理。一些司法机关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属不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之间的纠纷不属于民事诉讼范围,同时集体经济组织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行政主体,纠纷也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而目前法院拒绝受理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纠纷案件,也确实因为此类诉讼的受理、审理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我国尚无法律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诉讼中的被告地位,其实如前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何种主体在我国立法中就是模糊的。第二,对于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纠纷诉讼法院是否应予以受理,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提出指导性意见,包括复函、答复等,但这些意见却前后不一。比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01年做出的《关于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分配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间因收益分配产生的纠纷,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而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于2002年8月对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徐志君等十一人诉龙泉市龙渊镇第八村村委会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纠纷一案的请示》的答复则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土地补偿费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由于司法解释前后矛盾,导致实务中各地法院对此类纠纷的受理存在认识上和做法上的不一致。第三,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对成员自治范围的事务,司法是否可以介入,并没有条文规定。但对于其他经济组织中比如公司股东请求公司分配股利的案件,实务中一般认为,股利分配属于公司自治事项,需要由公司做出意思表示,原则上不作干预而通过公司自治机制解决。[7]因此,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纠纷能否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不少法官心存疑虑。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规则的建立路径

针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纠纷解决困境形成的前述制度性原因,需要在立法层面上加强制度构建,分别予以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规则缺失源于历史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制度建设的缺位。依据我国《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是代表农民集体行使集体所有权的组织,其代表农民集体行使集体所有的土地、草原、荒地等财产所有权,负责集体所有土地的发包、土地补偿费的保管和管理、集体财产状况的公开等事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作是否规范、是否通畅,关系着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撇开现实需求不讲,在法理上所有以组织体形式出现的团体性民商事主体都应该有相应的立法规制,对其内部机构设置、意志的形成与表达、运营方式和程序等做出相应规定,《公司法》《合伙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就是典型例子,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偏偏例外。

从历史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原来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建制经过改革、改造、改组之后,以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集体经济组织。[8]然而,随着人民公社体系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集体经济组织实体逐渐虚空,变成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附庸,制度建设几近停滞。目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绝大多数是原则性、模糊性、分散性的规定,缺乏全国性、专门性、较为明确细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9]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鉴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历史地位,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定位,规定其组织机构、管理规则、分配规则等是最理想的方案。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之初,承担了集体成员基本生存的保障功能,实践中不少集体经济组织还承担了辖区内的修路、绿化等公益职能,但现在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其功能应逐渐向生产经营、资本营利转变,公益职能也应交给村民委员会、基层政府负责。未来集体经济组织应真正转变为市场主体,[10]依据市场规律建立主体的内部治理规则包括组织与行为规则,依据市场规律建立收益分配规则。集体经济组织应被赋予法人资格,并建立成员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建立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建立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然而由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转型尚未到位、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界定的困难、转型期农村社会情况的复杂,制定专门立法只能是各种关系理顺之后的远景目标。

在近期内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规则的可行路径是: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经济”表示该主体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追求自身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因此,对于集体经济中属于经营性的资产,可以以其进行出资设立公司,以公司的形式进行运作。这种做法在部分地区的实践中已试点成功,以上海为例,“截至 2012 年底,上海市已有 7 个区的 27 个镇、129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了 124 家股份公司、社区股份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而且增加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11]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股东身份进入公司,在核清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基础上,将集体资产以股份形式全部量化到个人。此时成员权也转化为股权,以股东身份获取公司股利,公司组织的收益分配法律制度已相对完善,规则缺失问题迎刃而解。第二,集体经济组织中一些非经营性财产不合适投资改造为公司制形式运作,还有一些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比如土地征收补偿款也不适合借鉴公司制度进行分配。因此在分配规则立法缺位的情况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自治规则势在必行。从法理上讲收益分配在本质上就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事项,成员当然有权制定分配规则。我国《物权法》第59条规定土地承包方案等事项由本集体成员决定,却遗漏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这一事项。因此,目前需要做的是,尽快在《物权法》等基本法律层面明确集体成员对收益分配的自治权利。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组织机构未建立之前,可以由村民委员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成员大会的形式制定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规则是集体经济组织章程的必备规则。在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中可以规定集体收益分配的比例、分配的时间、分配的形式等问题。另外,为了防止成员自治出现多数人欺压少数人等“自治失灵”问题,还要在《物权法》等法律中以强制性规范规定收益分配规则的底线,比如在法律对分配标准有明确规定时遵从法律,无明确规定时鉴于成员对收益的贡献并无大小之分,收益分配原则上要进行均分。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主体资格确定标准的选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的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因为集体经济组织在历史上承担了为成员提供生存保障的功能。原来的集体收益分配方式对农民的最低生活具有“保障性”。[12]上世纪60年代初,广大农村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耕地、住宅用地、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等都成为集体财产,农民在丧失基本生产资料所有权之后,只能加入集体经济组织取得成员权,进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收益分配权来获得生存保障。“离开集体农民几乎无法生存。”[13]成员权成为一个福利品,农民只能基于特定身份取得,有学者就认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是一种财产和人身关系相结合的权利”。[14]而户籍是确定身份的有据可查的可靠办法,集体成员的身份也是以农业户口为基础确定。然而现代户籍改革要求把户籍纯粹化为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住址等人口基本信息的一项制度,淡化户籍的利益分配功能,废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差别性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再以户籍确定成员资格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以户籍确定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也不符合中央的改革政策。目前许多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就是旧制度与现实需求不符,引发能否继续享有收益分配权的争执。

那么,究竟如何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要从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取得的成员权性质入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核心内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收益分配权其实都是财产性权利,虽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也包括了参与决策权、选举权、知情权等,但这些权能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辅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请求权等财产权利的实现,其自身单独的行使和享有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现代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在去除了保障性社会功能之后,应属于市场经济中的财产性权利。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定的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之初其人员组成、范围划定等都是国家公权力干预的结果,而且是以行政方式强制性地将一定社区范围内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体编入集体经济组织。然后,在褪去特定功能之后,作为私法上的组织,哪些人可以进入集体经济组织、进入集体经济组织的条件是什么、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义务内容等都应以自治的方式确定。要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制定章程来确定成员资格的得丧变更问题。除了现有成员资格及相应的收益分配权以既定历史事实来确定外,农民可以依据章程规定的条件、程序自愿加入、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或者转让自己的成员资格、成员权。成员资格在取消了户籍这一标准之后,其得丧变更规则就可以根据市场交易规律和现代经济组织的基本法律规则建立,实现成员资格开放性,这也符合人口流动的规律。[15]除了当事人死亡引发继承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及成员权并不因婚嫁、外出务工、参军等原因发生变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也以成员资格为准予以确定,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以妇女出嫁为由剥夺其收益分配权就不妥当。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解决的司法路径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能否以司法途径得以解决,笔者认为,完全应该将其纳入民事诉讼在法院受理审理,原因在于:第一,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属于财产权、民事权利,因此其中关于收益分配的纠纷实质是财产权的行使纠纷。从纠纷内容看,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关于征地补偿费等收益分配而产生的争议属于经济纠纷,完全可以纳入民事诉讼受理。第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产生的实质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成员权中收益分配权如何实现、是否受到侵害产生的争议,而《物权法》第63条第2款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法院既然可以撤销侵害成员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中类似纠纷进行司法干预就不存在问题。第三,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之后,今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功能将逐渐演变为纯粹的集体资产经营等经济性事务处理,“在政社分离的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集中于其经济职能,将公益和福利性职能交给基层自治组织、政府来处理。”[1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纯粹为经济功能之后,其应定位于私法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此类纠纷也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村集体经济运营方案篇8

2007年7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农资环委提请的《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将修订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卢文舸副主任和法制委员会先后赴嘉兴、台州、温州等地进行调研,听取基层政府、有关单位、人大代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9月4日,法制委员会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

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农资环委以及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修订草案修改稿。9月11日,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修订草案修改稿。9月13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修订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条例名称甸置。省委常委会议讨论时提出,这次修订是对原条例的完善性修改,并非全面规范村经济合作社所涉及的内容,作为修订稿,还是沿用原条例名称为好。为此,建议将条例名称恢复为《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

二、关于条例的适用范围。省委常委会议讨论时,认为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一般的村经济合作社在资产构成、治理结构、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在撤村建居时如何设立社区股份合作社,还在不断探索中,很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根据浙委办(2005)39号文件规定,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坚持条件、先搞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原则,对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暂不适用本条例为宜。为此,建议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二条删去“包括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句,并对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八条、第十条、第四十四条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作了修改或删去。

三、关于村经济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修订草案第七条规定,村经济合作社应当支持和协助村民委员会工作,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经费,合理安排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地方提出,村经济合作社主要是经营管理集体资产,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自治组织,对两者关系表述应尽量与各自的性质和作用相适应。同时。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增加村民委员会尊重和支持村经济合作社的内容。为此,建议修订草案第七条修改为:“村经济合作社应当接受多镇人民政府(包括辖有村的街道办事处,下同)的监督,协助和配合村民委员会工作,为村级组织履职提供必要的经费,合理安排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和支持村经济合作社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保障村经济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六条)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地方提出,修订草案第四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村经济合作社及社员大会的经营管理职能,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民委员会及村民会议的职能有不相一致的内容。对此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其编著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释义中明确解释,本村土地及其他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如果建立有区域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没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委会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给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的权利和关系划分的请示的答复中也明确:“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规定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没有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物权法已于今年3月16日出台,对村集体财产所有权由谁行使问题。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其编著的物权法释义中也明确:“如果有以村为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由该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如果没有以村为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为此,修订草案第五条修改为:“村经济合作社依法代表全体社员行使集体财产所有权,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尚未设立村经济合作社的,村集体财产所有权由村民委员会行使。”(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一款)并对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八条中关于社员大会行使的具体职权作相应调整。

四、关于村经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修订草案第十四条规定,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是村经济合作社的身份证明。依法设立的村经济台作社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领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村经济合作社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依法选举产生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即依法成立。修订草案第十四条规定,容易造成村经济合作社不申领证明书就不能依法成立的误解。规定合作社证明书制度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规范、指导台作社,有利于解决合作社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建议将合作社申请领取证明书的规定,修改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发放证明书的规定。(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十四条)

五、关于社员资格的规定。修订草案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将普遍认可具有社员资格和保留社员资格的条件加以明确,其他情况在第二十条中规定交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鉴于社员资格的界定情况比较复杂,很难一一罗列,修订草案采取实体性和程序性相结合的原则规定社员资格问题,比较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同时,各地、各部门对具体的表述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为此,建议将修订草案第十八条修改为:“户籍在本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遵守村经济合作社章程的农村居民,为本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一)开始实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时原生产大队成员;(二)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本村经济合作社社员的;(三)与本社社员有合法婚姻关系落户的;(四)因社员依法收养落户的;(五)政策性移民落户的;(六)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章程和国家、省有关规定的其他人员。”修订草案第二十条增加一款:“社管会可以根据社员与本社集体财产关系提出收益分配的具体方案,经本社社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社员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二十条)

六、关于组织机构的选举。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修订草案“组织机构”一章的内容可适当简化,有些内容由合作社章程规定。同时,有关选举的规定,可以更加简便一些,合作社社长和社监会主任以间接选举产生为好,村级组织成员之间交叉任职的范围也可以再宽一些。为此,建议对修订草案相关规定作相应修改,即:“社长由社管会在其成员中选举产生”,“社监会主任由社监会在其成员中选举产生”;“社员代表可以与村民代表交叉任职”,“社管会成员可以与其他村级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

七、关于村级财务管理。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修订草案规定村级财务一律实行会计制度,村经济合作社应当接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机构审计,这些规定政策依据不足。为此,修订草案修改稿对第五章部分内容作了调整,将修订草案中的“实行会计制度”修改为“推行会计制度”;将“村经济合作社财务应当接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对村经济合作社财务进行审计监督。”(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

此外,修订草案修改稿对社员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救济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相应修改,对修订草案的文字和条文顺序作了相应的修改、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经多次修改,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切合浙江实际,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上一篇:社交媒体趋势报告范文 下一篇:城市公交运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