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1:23:51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1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6.009

腰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8岁。反复下腰背部疼痛1年,钝痛为主,伴晨僵及压痛,夜间休息时疼痛明显,适当活动后可缓解,过度活动后亦可出现疼痛加重。辅助检查:ESR 31 mm・h-1,HLA-B27(+)。骶髂关节CT示骶髂关节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滑,无明显硬化。被诊断为AS,先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柳氮磺吡啶、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半年(具体方案不详),自觉疼痛缓解不明显,遂于本院风湿血液科就诊。追问病史:患者无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发病前后无眼炎、腹泻、外周大关节疼痛、腊肠指等临床表现,亦无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家族史。查体:两侧下腰背部肌肉及髂嵴附近压痛明显,腰部前屈、后屈及侧屈活动度正常,胸廓活动度正常,双侧“4”字试验阴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实

验室检查:ESR 21 mm・h-1,CRP 3.45 mg・L-1。

腰椎MRI示腰肌筋膜增粗、增厚、紊乱,胸腰椎生理曲度存在、椎体序列连续,未见骨质破坏,韧带及脊髓未见异常,T2抑脂序列未见骨髓水肿。结合患者病史,考虑诊断为腰肌筋膜炎。予以美洛昔康每次15 mg,每日1次,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并嘱其适当锻炼。2个月后随访,患者在院外行局部针灸及推拿按摩治疗,自觉疼痛症状较前好转。

2 讨 论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男女患病比例约为5∶1,发病年龄为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其AS发病率与HLA-B27密切相关[1]。腰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劳累及受潮等引起腰部肌肉及筋膜的慢性劳损,急性期可出现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无菌性炎症表现,炎症刺激腰背部神经引起局部疼痛及压痛。反复的炎症刺激致使组织粘连纤维性变,出现局部硬结和条索带。本病主要表现为腰部弥漫性钝痛,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2-3]。腰肌筋膜炎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中药导入、手法按摩、痛点阻滞等[4-5]。有文献报道,在腰肌筋膜炎患者痛点注射数毫升质量分数为0.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后,疼痛症状可立即得到缓解[6]。此外,适当的腰部保健操及长期坚持锻炼,可缩短疗程并明显降低疾病复发率[3]。

本例患者为女性,38岁,该性别及年龄段AS发病率较低,虽患者HLA-B27阳性,下腰背部疼痛,但不是典型的炎性腰痛表现,其腰部各方向活动度及胸廓活动度正常,且骶髂关节无明显异常,故诊断AS不成立。本例患者被误诊为AS,给患者造成严重精神压力和经济损失。分析其被误诊原因,主要是医生对AS诊断标准及HLA-B27基因认识不足。有研究发现,AS患者HLA-B27阳性率约90%,仍有10%的AS患者HLA-B27阴性,正常人群中也有少数HLA-B27阳性[7],HLA-B27阳性对AS无诊断特异性。在临床诊治中,除详细的问诊外,查体也不可忽略,“4”字试验和/或Sch?ber试验阳性,枕墙距及胸廓活动度的改变能为AS的诊断提供线索。此外,骶髂关节MRI能发现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等急性炎性改变,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片和CT片[8]。因此,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详细询问病史、系统查体、重视骶髂关节影像学的改变有助于AS的诊断,防止误诊[9]。

3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0):2010,14(8):557-559.

[2] 张丽华.两种方法治疗腰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4):338-339.

[3] 纵亚,陈丽娜,杨加亮,等.健康宣教在腰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08,15(9):97-98.

[4] 赵家胜.腰背肌筋膜与腰背肌筋膜炎诊治的机制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21-22.

[5] 李丽,董雯雯.蜡疗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

23-25,29.

[6] 杨连生,杨红霞.治疗腰肌筋膜炎169例临床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3,19(11):148-149.

[7] 林智明,许海霞,古洁若,等.强直性脊柱炎延误诊断的初步调查和原因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8,12(6):375-378.

[8] 黄振国,张雪哲,洪闻,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40-1044.

[9] 曹彦飞,赵宏敏,王勇.强直性脊柱炎63例误诊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16-18.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2

摘要太极拳运动是我国特有传统体育,太极拳医疗作用屡见不鲜,笔者近年应用针灸体育疗法太极拳运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22例,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腰肌劳损太极拳运动运动疗法医疗体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145

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症。多因单一的劳动姿势、持久负重、寒冷或其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骶棘肌,背阔肌、斜方肌等肌肉筋膜劳损、水肿、痉挛,久之出现纤维性变。临床疗法很多,各有优势,药物疗法[1]、针灸疗法[2]、推拿疗法[3]、针刀疗法[4]、火罐疗法[5]、挑治法[6]、神灯(TDP)[7]等等。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29~44岁,平均34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6.3年。左侧腰痛3例,右侧腰痛5例,双侧腰痛14例。

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研究 第三辑》。好发于发于颈、肩、腰、背部,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体检可见患部局限性压痛,肌肉僵硬轻度萎缩,有时可扪及“纤维炎性”结节,重压有酸痛感。常见压痛点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髂后上棘和骶棘肌旁;化验:多在正常范围内,抗“O”、血沉(ESR)正常或偏高。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病位局限于腰背部可纳入试验病例。

针灸疗法:阿是穴、委中(双)、阳陵泉(双)、肾俞(双)、大椎、腰阳关。常规消毒,取28号1~1.5寸毫针,常规刺法,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患者有麻,胀,触电感为准,有针感时停止进针,留针30分钟。隔1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

太极拳运动:由专门体育教师教练员讲习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太极拳的练功要领要求每位患者,嘱患者每天坚持练习42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至少2次,特别是起床后和睡觉前,每次习练40分钟左右,汗微出即可。练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自觉疼痛完全消失,活动不受限者为治愈;自觉疼痛症状减轻,活动时仍有疼痛者为有效;3个疗程后仍疼痛如初者为无效。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治愈21例,好转1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系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肌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肌腱、韧蒂等)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变化,又称肌纤维组织炎、肌筋膜炎、肌风湿症、软组织肌纤维炎、风湿性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因肌筋膜组织的突然损伤或慢性劳损后形成。祖国医学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早有认识,腰背肌筋膜炎属“痹证”及“腰痛”范畴。多于风、寒、湿杂至,客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肝肾亏虚所致。临床上此病发病率较高,对生产和生活上妨碍较大,故应加以积极预防及治疗。

笔者认为针灸具有很好的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9]。取阿是穴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散瘀止痛。“腰背委中求”,委中穴为膀胱经合穴、下合穴,五行属土,膀胱经循行背部,取委中可以舒筋活络。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下合穴,筋会,可以强筋健骨,驱风散湿。肾俞为背俞穴,可以补肝肾,强筋骨,温肾驱寒,并且为局部穴,又可疏通局部经气,舒筋活络。腰阳关为督脉穴,可以强筋健骨,散寒驱湿。大椎为诸阳之会,位于颈部,即可以疏通颈背部经络气血,又可散寒驱湿。诸穴共用,达到通经活络,温阳止痛。笔者考察认为,我国太极拳家和中医学家,应用太极拳运动治腰痛,已有悠久的历史了,而且是不限于治疗腰肌劳损之腰痛,对一般劳倦内伤和身体衰弱引起的慢性腰痛,也是适用的。已故陕西名医王新午曾在其所编著的《太极拳法实践》一书中谈到,根据他的临证医疗实践经验证明,专练太极拳中“搂膝拗步”与“倒撵猴”二式治愈肾腰酸痛的。太极拳运动重视肾气,《太极拳论》记载:“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与手梢”。《内经》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阴阳,腰为肾之府”,“腰者,肾之府也,转摇不能,肾将疲惫”。祖国医学导引学也认为太极拳运动特点使腰椎部位的左旋右转,可起到利滑腰肌、疏通经络、调和带脉、畅活气血以及壮腰固肾等作用。这样,既能逐渐增强体质,治愈慢性肾虚腰痛,同时也有破瘀、活血、舒筋等功效,因而也会使腰肌劳损及其所引起的疼痛症状逐渐消失。习练太极拳运动治疗腰肌劳损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允许自行调节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总则就是要求“掌握要领,勤于练习;量力而为,适可而止”。并在每次练习后,以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腰部舒适,疼痛缓解、减轻或消失为准、为效。太极拳运动可使腰背部的肌肉有较大的、有规律的收缩和松弛,致使腰背肌肉的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腰部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乳酸的蓄积,改善腰背肌肉的营养供应,从而减轻疲劳,使劳损的腰肌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李义凯,穆伟华,王爱华.治疗肌筋膜痛的药物.颈腰痛杂志,2002,23(2):170-171.

2乔和平.针刺治疗腰肌筋膜炎45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0):1647.

3吕海泉.浅谈筋膜炎的按摩治疗.甘肃中医,2006,19(4):31-32.

4王英姿,王栋.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120例.上海针灸,2005,24(3):24.

5李惠源.走罐法治疗背肌筋膜炎6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16(8):21-22.

6熊晓山.挑治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四川中医,1997,15(2):50-51.

7田家林,骆大富,蔡永丰.超短波并电脑中频治疗肌纤维织炎146例.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4,18(2):44-45.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温酒;治疗;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6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71-1

腰背肌筋膜炎是运动员腰背疼痛的重要原因,在许多运动项目中非常多见,约占专科门诊病例的10%,占腰痛患者的60%[1]。该病因严重影响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而广受重视。近年来,本人通过改进药酒外用使用方法治疗43例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获得较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两组共78例,均为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学生和各专业训练队运动员。男57例,女21例,年龄18~26岁,病程2~6年。其中69人有腰部急性损伤史。患者一般都有腰背局部酸痛发沉感,常见疼痛部位是腰椎3、4、5两侧骶棘肌鞘部或胸背部肩胛骨之间,往往表现为训练前后疼痛,按摩或叩打后减轻。治疗组43例,对照组35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年限、运动水平、病种、病程、病情分级、证候等方面经χ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疗效标准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2.1诊断标准(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3)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4)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腰背部肌肉僵梗,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1.2.2疗效标准(1)痊愈:腰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2)好转:腰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3)未愈:症状无改善。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口服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理疗(日本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器):

(1)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一次1粒,一日2次(早晚各一次)。(2)日本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器治疗,温度控制在38-43℃。在选择导子放置部位时,将(-)导子放在痛点部位,(+)导子放在相应的治疗穴位上(阿是穴、肾俞、命门、腰眼),因为(-)导子有镇痛、镇静的作用,而(+)导子有刺激兴奋作用[3]。一日1次,每次45分钟。以上治疗3~5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治疗组采用温酒外治法治疗:(1)药酒组成及制作。川红花50g、生大黄50g、生川乌30g、金钱百花蛇20g,将以上药物浸泡于2.5kg60°高梁白酒中,30天后即可使用。(2)药酒的使用。取50g上述药酒盛于平底中碗中,放进微波炉加热至70°C左右取出,令患者充分暴露腰背部,医者用手掌蘸温热药酒迅速反复揉擦、按摩腰背部(重点为疼痛及相邻部位),直至局部皮肤充血、发红。每天1次,4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结束后随访半年并进行组间对照分析。

2结果

43例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经三棱针点刺放血法治疗后,痊愈33例(76.7%),好转7例(16.3%,其中5例临床痊愈,但于治疗后第5个月后复发),未愈3例(7%),总有效率93%。对照组35例:痊愈10例(28.6%),好转13例(37.1%,其中7例临床痊愈,但于治疗后第3个月陆续复发),未愈12例(34.3%),总有效率65.7%。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3体会

腰背肌筋膜炎是运动员的常见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急性腰扭伤未彻底治疗或长期运动造成的细微损伤逐渐积累,就可产生慢性腰肌劳损或肌肉筋膜炎等腰痛症状,临床表现为腰部的肌肉筋膜痛即腰背肌筋膜炎,其病理表现为筋膜破裂,筋膜粘连,而神经支的卡压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4]。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理疗、按摩、针灸、封闭、口服西药(如消炎痛、芬必得)、围腰、背肌练习、手术治疗等,经文献检索,其相关临床疗效报道甚少(中医也鲜有)。本病在中医辨证属痹证范畴,腰背部损伤后,遭遇风寒湿侵袭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药酒外用治疗痹证古已有之,它避免了一些破血药对肠胃的刺激,也避免了一些搜风除湿药给身体带来的毒副作用,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法。此次对照组采用目前运动队中常用的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和理疗,芬必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且为缓释剂型,可使药物在体内逐渐释放,每服用一次,可持续12小时止痛。日本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器也有镇痛、镇静等作用,但临床观察表明,尽管有较为优良的止痛效果,但由于没有解决导致腰背肌筋膜炎的深层次矛盾(如筋膜粘连),加之本病较为顽固,故临床疗效并非十分理想。主要表现为虽疼痛减轻但腰背部肌肉僵硬发板及沉重感,且复发率高。笔者将平常惯用效方制成药酒加温再行治疗,除明显提高原方功效外,与对照组相比起效更快(当天即可减轻疼痛)、疗效更好(对照组的未治愈患者在实验结束后半年采用此方法治愈)、治疗更彻底、且不易复发,同时操作简便易行。该药酒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是通过局部吸收有效成分,改善损伤部位血循环,加速病理产物代谢,减轻甚至消除粘连与炎症。故治疗的关健在于局部组织对有效成分的吸收程度。而温热药酒可以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其通透性,有利于对药物的吸收,增大了局部药物治疗浓度,这或许是采用温酒法提高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相信该法对其它痹证的治疗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715-71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3] 瞿群威,路红根.封闭配合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3):47-48.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 腰三横突综合征;超短波;手法;负压放血

腰三横突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以青壮年多发,缘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慢性劳损,而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腱痉挛等病理改变。自2007年至今,我们采用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联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112例,治疗一疗程(1周),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年龄25―50岁。病程1周至2年。慢性劳损86例,急性损伤26例。X线示腰椎无异常表现62例,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29例,腰椎弯21例。

1.2 诊断标准:⑴有长期慢性劳损史或急性腰损伤。⑵患者疼痛多表现为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有时可向大腿后侧扩散(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部活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⑶检查有患侧竖脊肌痉挛,竖脊肌外缘腰三横突尖端有明显局限性压痛。早期臀肌丰满,内肌痉挛;重者,晚期可见臀肌痉挛,臀中肌可触及索条状物,有压痛。⑷X线示腰椎可无异常表现,有时可见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或弯。

1.3 治疗方法

1.3.1 超短波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选适当电极,电极板与人体之间用干燥毛巾作衬垫,采用腰腹对置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厚度。热量采用2-3级,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7次为一疗程。

1.3.2 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滚法、按法、弹拨等手法作用于脊椎两侧的竖脊肌,臀部及大腿后侧,并且以揉法松解腰部肌群以及臀部及大腿部肌肉以消除手法造成的不适感。接着患者仰卧位,医者将患者患侧髋,膝关节屈曲90,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各旋转摇髋关节10次。最后辅助患者蹬腿10次。隔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

1.3.3 负压放血:以三棱针点刺患侧腰三横突尖部,然后在点刺处配合拔火罐5-8分钟,形成负压放血,即腰三横突点刺处微微出血。一周两次。两次为一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观察:⑴优: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⑵良: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或劳累后偶有酸胀。⑶有效:腰部疼痛症状与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腰部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2 结果 112例患者经过1疗程(1周)治疗,其中优77例,占68.8%,良29例,占25.9%,好转5例,占4.5%,无效1例,占0.9%。总优良率为94.6%。

3 讨论

第三腰椎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最长,横突是腰方肌和腰肌的起点,并且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于腰三横突之上。当腰部用力或腰腹部肌肉弹力收缩时,特别是用力不平衡时,一侧椎旁肌收缩,由于杠杆作用,必然引起对侧横突上翘,易使各肌附于腰三横突的附着点撕裂致伤,从而产生腰三横突尖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出现出血、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久而久之,在腰三横突尖端周围出现纤维化,形成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膜挛缩,可引起神经、血管束卡压,出现下腰痛或腰臀部疼痛。[1]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超短波治疗通过产生高频电场加快腰三横突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病灶区的瘀滞状态,同时加速带走局部废物、致炎及引起疼痛的物质。高频电场通过热效应还可以降低组织兴奋性,松解瘢痕粘连,促进渗出物吸收,以及加快局部组织修复,从而抑制无菌性炎症。[2]

临床实践证明,手法治疗能直接舒缓竖脊肌和臀肌的痉挛,松解臀中肌可触及的索条状物,剥离腰三横突之瘢痕粘连,理顺腰、臀、腿部肌肉,解除痉挛,达到缓解疼痛之目的。

负压放血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点刺腰三横突尖部结合拔火罐的方法,此法通过局部放血,一方面释放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另一方面此法通过负压放血,能调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通过改善微循环,可以阻止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炎症的恢复。从而达到祛瘀生新,舒经活络的目的。

综上述,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安全可靠的特点,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行之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韦贵康主编.中医筋伤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乔志恒,范维铭主编.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5

脊肌筋膜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指脊肌肌肉和筋膜受凉和劳损后致局部纤维组织粘连、水肿而致腰背部疼痛的一种疾病。中医则称为“腰背痛”、“筋痹”。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走罐配合多点多向穴位注射治疗该病25例,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最短2月余,最长达10余年。腰脊肌筋膜综合征22例,腰背部脊肌筋膜综合征3例。

1.2 诊断标准 原因不明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伴有以下几点:(1)疼痛发生于受伤、受寒、劳累或动作不协调后,或有类似病史,间歇期不留症状。

(2)局限或弥漫性界限不清的疼痛。(3)局限性软组织压痛点(激发点)。(4)软组织扪及痛性结节或条索感。(5)化验和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

2 治疗方法

2.1 走罐法该病变部位多位于足太阳经,故沿腰背部足太阳经处涂一层凡士林,然后拔罐,沿足太阳经自上而下反复推拉,双侧走罐,直至局部皮肤潮红、瘀紫、甚至有青紫色瘀点为度。

2.2 多点多向穴位注射法选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ml,复方丹参注射液2ml,醋酸泼尼松注射液5ml混合,以痛点(阿是穴)为中心,视病变部位的大小,选取3~5点作多向呈“星状”注射,要求针刺深达肌肉层及筋膜层,每部位用药2ml左右。

2.3 治疗时间本治疗方案每5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均采用先走罐,然后作多点多向穴位注射治疗,每3次为一疗程,1疗程未愈,再作下1疗程,一般治疗不超过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局部无压痛,无条索状物体,随访3月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活动基本正常,局部压痛减轻,条索状物体明显减小;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25例中第1疗程内治愈14例,第2疗程内治愈6例,第3疗程后好转5例,有效率1000%。所有病例在第1疗程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4 体会

脊肌筋膜综合征是针灸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均较长,反复难愈。中医多认为本病由于外受风寒湿邪,闭阻于足太阳经脉,经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或由于久站、姿势不当或损伤后致腰背局部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其病机均为经络阻滞,不通则痛。而走罐疗法具有祛风通络、除湿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故采用传统的走罐治疗可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经走罐治疗后,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轻松感。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多由急性损伤治疗不当致使纤维组织粘连,或因频繁与持续的慢性劳损造成肌肉组织痉挛、水肿、粘连,或因受凉后人体免疫功能减低,体表血管强烈收缩,深部血管反射性扩张,组织液渗出聚积而形成粘连所致。其病理基础是一种非炎症性的组织变化,故应用多点多向穴位注射治疗可减轻疼痛,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损害,促进内源性抗炎物质发挥作用,增强抗炎作用,增强自愈能力,促进组织的愈合。

综上所述,走罐配合多点多向穴位注射治疗脊肌筋膜综合征,二者配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且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因本病具有反复性,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同一姿势久坐、久站,多做一些变换姿势的轻柔活动,使肌肉筋膜松弛,避免复发。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6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等寒冷和沿海气候潮湿的地区较多见。本病是一种因某种原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导致腰背部筋膜及肌组织出现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等无菌性炎症病理改变,引起项背部酸痛、僵硬、运动障碍等症状。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进展小结如下。

1 中药疗法

周俊杰应用复元活血汤治疗项背筋膜炎36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3例。陈学先目根据《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采用葛根汤为基本方,发汗祛邪、舒经解表止痛治疗背肌筋膜炎142例,结果痊愈(疼痛消失,功能恢复,休息1个月无复发者)54例,显效(疼痛轻微,功能恢复,无反复者)48例,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33例,无效(治疗1个月后症状无缓解)7例,总有效率95.1%。采用局部外敷、药物熏蒸、药浴等方式,药力可以直达病所,可改善颈背部软组织血运,促进炎症吸收和炎性介质的稀释和转移,从而减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达到镇痛消炎的目的,避免口服或静脉给药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姚树国应用通络搽剂治疗背肌筋膜炎120例,总有效率91.7%。

2 针灸疗法

近年来,针灸疗法已成为中医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主要方法。但单纯针刺疗法较少,针刺与其他疗法的综合使用为多用。此外,艾灸疗法、温针疗法、电针及穴位注射也有应用。治疗时注重以局部反应点和局部取穴为主,多施以平刺、浅刺、刺络等手法,加强针感,可明显提高疗效。吴增应用扬刺配合隔土豆灸治疗项背筋膜炎32例,治疗2个疗程后,32例患者痊愈15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1例。邓宁等应用火针华佗夹脊穴治疗背肌筋膜炎50例,根据背部疼痛的不同部位,将钨制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发红时,针刺夹脊穴,西药对照组50例,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吴晓兰应用电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48例,治疗1~2个疗程,39例治愈,占81.3%;7例好转,占14.6%;无效2例,占4.17%;总有效率95.9%。其中1个疗程治愈28例。

3 推拿疗法

推拿手法有松弛肌肉,解除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达到疏通经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通则不痛的功效。近年来,临床多以手法与其他疗法相配合运用为主,其中与走罐法配合较多。徐厚法采用推拿辅以TDP及火罐治疗背部肌筋膜炎,总有效率98.6%。崔武占采用推拿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65例,半年内复诊7例,剩余58例经回访,1年内没有复发,此法治疗背肌筋膜炎见效快,不易复发。杜涛应用拨揉理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40例,显效120例占86%,总有效130例,占93%。

4 拔罐疗法

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拔罐能激发阳气,祛邪外出,以达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之功。拔罐在临床中也是与其它疗法相配合应用。班庆海等。啦用推拿配合走灌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6例,痊愈30例,占83.33%;显效5例,占13.89%;无效1例,占2.78%。总有效率97.22%。詹光宗在针刺结束后,留针2~3根,取5号火罐扣于留针部位,留罐10min,治疗该病23例,痊愈22例,显效1例。沈蓉蓉,厉卫红等应用刺络拔罐法治疗项背筋膜炎100例,痊愈71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

5 小针刀疗法

近年来,小针刀疗法倍受关注,以其既能松解粘连、硬化,解除肌肉痉挛,又可疏通经络,加速局部气血流通,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治疗肌筋膜综合征效果确切,对部分患者有根治作用。张苏杰认为,小针刀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项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压痛、肌肉痉挛及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可松解粘连、挛缩和疤痕,恢复动态平衡,使病灶愈合,小针刀疗法能够破坏陈旧性病灶,使之转变为新鲜病损而痊愈,其在小针刀治疗项背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治愈率46.9%,显效率37.5%,总有效率96.9%。韦小东㈣应用小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60例,治疗组痊愈57例,显效2例,好转1例。唐智勇采用小针刀结合温针治疗肩胛背部肌筋膜炎,疗效较好。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2-01

腰肌劳损又称 “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或 “肌纤维组织炎”等,多由于长期腰部过度疲劳,使得局部缺血,肌肉痉挛,代谢产物积累导致组织变性,或者由于腰部急性损伤又未及时根治,使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复刺激使组织变性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0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腰肌劳损患者100例,男41例,女59例;年龄19~79岁(45.95±15.02);病程1个月~15年(25±33.79)。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如下标准。

纳入病例标准:①年龄在18~65岁之间,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②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③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④腰腿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脊后缘等部位。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但腰椎x线或CT或 MR检查筛选,没有脊柱骨折、感染、肿瘤或隐匿性病变。

排除病例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或合并严重感染、腰椎结核、肿瘤患者。②妇女妊娠期。③失去自我认知能力,提供的信息不可靠。④合并腰椎滑脱或压缩性骨折或严重椎管狭窄或有较大的骨赘等。

2 治疗方法

采用经筋三联法即经筋手法+针刺+拔罐治疗。

2.1 经筋查灶:病人仰卧(俯卧)在髂前上棘的腹股沟韧带下,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近端,寻找其皮下压痛或形成的“痛性小结”;对合并腰、横棘突损伤伴臀上皮神经疼痛者,予查明该横突阳性体征基础上,于髂前上棘和股骨大粗隆各为一点,取两点连线中点水平,向内侧划线约3.0-3.5CM处,探查臀上皮神经疼痛反应点,出现结节、剧痛或结索等,可确认为该神经痛。

2.2 手法理筋:首先,对腰、腿、背部夹脊作广泛性舒筋解结治疗,疏通腰背腿的经络;然后,对腹股沟外侧的筋结点,施以点穴疗法,以解其闭郁;对腹缓筋,按该肌筋的理筋方法施治,筋结点施手法(双手拇指或肘尖按揉),用力由轻到重,反复3-5次,以达到提高痛阈,松解粘连,解痉止痛,使“结灶”全面初步松解的目的。

2.3 针刺治疗:取穴,重点是腰2-3、 3-4、 4-5 横棘突之间、腹股沟“气冲”外侧点、股外侧皮神经疼痛形成的结点或结索。操作方法,以固灶行针法,左手拇指尖按压固定“筋结病灶点”,右手持28号1.5~3寸毫针,快速刺入病灶点,进针后轻轻提插,使病灶点出现酸、麻、胀、痛或向四周放射后即可出针,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无须留针。

2.4 拔罐治疗:利用手动真空罐沿腰、腿、背部夹脊进行拔罐治疗,留罐5-8分钟取罐。

上述治疗每3天一次,每次30-50min,5次/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

3治疗结果

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作为本研究的疗效评估标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量表积分改善率,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积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95%为临床痊愈;改善率在70%-94%之间为显效;改善率在30%-69%之间为为有效;改善率不足30%为无效。腰肌劳损的腰和/或腿疼痛评分方法采用国际通行的、公认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s NRS)。结果,100例中,3疗程腰腿疼治愈26例,显效35例,有效3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3疗程腰部压痛治愈39例,显效0例,有效52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1%;3疗程腰部活动治愈93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4%(表1-3) 。

4 体 会

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主要原因。McKenzie认为,不良坐姿可引起或加重腰痛[4]。本病的症状主要为腰痛,轻者仅感腰部不适而隐痛,或长时间处于某一姿势而感腰痛发作,当变换姿势、稍加活动或休息或按压、叩击腰部,其疼痛可减轻。重者则腰痛持续,时轻时重,甚至可向臀部及股后部放射,站立时间稍久则感腰部僵硬,弯腰起立活动受限。每遇过度疲劳、受寒着凉都可使症状加剧。

中医学认为,腰肌劳损属“痹症”范畴,多因劳累过度,伤及筋骨,或感受寒湿,久病年衰所致。肾精亏损、筋脉失养、寒湿凝络而发。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本病通过手法理筋,可提高痛阈,达到即刻减轻疼痛的目的,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腰部血液循环,消除代谢废物和促进受伤组织愈合;同时,可将深层组织粘连松解,重新恢复这些组织纤维的活动,通则不痛;通过针刺,按照“以灶为腧”的取穴原则,“固灶行针”,直接将针刺至软组织损伤形成的硬结、条索状物处,深达发生粘连变性的筋结部位,达到目标明确,定位清楚,气达病所,效力集中,疗效显著的功效。针刺后,再用真空抽气罐对夹脊穴行拔罐治疗,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加速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而且,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经脉之间,可调节督脉、足太阳经脉乃至全身之阳气,达到通调脏腑经络的目的,可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因此,能提高疗效,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本方法治疗腰痛,是既安全、无毒副作用,又简便、易行、有效的绿色疗法,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闵学进. 温针灸配合走罐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Ol0,8(l8):230-23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 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l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70

[4] 徐军.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一):对腰痛的基本观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29-2030

作者单位:530023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篇8

近年来,笔者采用骶管注射,中药外敷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8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56例,女20例,年龄18~80岁,病程1~7天。其中急性腰肌筋膜扭伤39例,急性腰部韧带损伤22例,混合型25例。轻度扭伤40例,重度扭伤46例。所有患者均有担、抬、扛、挑、搬移重物或突然转身等受伤史。伤后腰部剧烈疼痛,腰部僵硬,肌肉痉挛,压痛明显,腰活动受限,不能直腰行走。睡眠时翻身困难,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但下肢感觉肌力、反射未见异常,部分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踝背屈加强试验阴性。86例患者均排除腰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细菌性炎症以及严重的凝血机能障碍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骶管注射:用20 ml注射器换7号针头抽吸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12 500 ?滋g、维生素B1 300 mg、再加生理盐水至20 ml常规骶管注射,每周1次。注意两点:(1)骶管注射前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2)注药前一定要反复回抽,无血及脑脊液证实在骶管腔后才可以注射药物。

2.2 伤痛灵膏外敷:药物由马钱子、乳香、没药、土鳖虫、延胡索、川芎、三七、川乌、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白芍、栀子、大黄、黄柏、樟脑组成。各药剂量相等,炮制后共研成细粉,过100目筛,用植物油、蜂蜡制成软膏,匀摊于麻纸上,外敷患处,3天换药1次。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局部症状消失,腰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有效:局部症状基本消失,活动时腰部有轻微不适。

3.2 治疗结果:本组86例,均于治疗1周后,按上述标准进行统计,结果治愈8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用药过程中无皮肤过敏发生。

4 讨论

急性腰扭伤主要是由于担、挑、扛、搬移重物或突然转身,使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过度牵拉扭转,甚至撕裂,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形成急性无菌性炎症,毛细血管壁通透明升高,组织液外渗,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K+、H+、等炎性致痛物质释放,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腰部疼痛肿胀。疼痛刺激使腰肌保护性痉挛致腰肌张力改变,椎间肌力失衡,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而引起腰部僵硬、活动受限。

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药骶管注射有良好的消炎止痛作用,可麻醉止痛,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状态,降低毛细血管壁及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减轻炎症引起的疤痕和粘连[1]。配合中药伤痛灵膏外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2],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致痛物质的代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水肿消退及瘀血吸收,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可迅速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恢复腰部力学平衡,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恢复腰功能,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简便实用等优点,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一种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 第二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6.

[2] 丁继华,汤邦杰.中医骨伤科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4.

上一篇:营销策划方案计划范文 下一篇: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