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27:58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1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原因;危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45-02

网络游戏(On line Game)即“在线游戏”或“网游”。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网络游戏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有多个个体参与。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上网成瘾,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和危害,社会各界也早已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网络游戏具有新奇性、互动性、娱乐性、开放性,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猎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网络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载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网上购物、学习、交流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很快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体现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兽世界中有多个游戏角色,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智慧的、温顺的、愚钝的、暴力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们玩游戏的时候,能把自己定格为某一个角色,在游戏中和对手进行挑战,通过在游戏中的胜利而获得满足。这样,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他们会不断地在游戏中升级,对游戏越来越爱不释手,继而就会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谊和交流。这些特点使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各种需求就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易使青少年的心境处于压抑状态。在现实处境与构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以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网络游戏中,他们利用选定的角色取胜的方法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也使他们有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当他们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时,他们就会最终沉迷于网络。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到位。现在,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亲对孩子非常宠爱而事事顺着他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这就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为了让孩子紧跟时展的要求,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主动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以满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钱比较多,就经常去网吧上网,由于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或者无暇顾及等原因,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网络当中了。另一方面,在学校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他们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教师则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地方,就会把目光转移到网络游戏上。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差,一旦上网接触到不良的内容,很容易被腐蚀并且沉迷网络游戏。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一)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2008年出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公布,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即为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的网络游戏可引起视力下降;在肢体方面,简单重复的按键,手指和手腕极易受伤。据了解,有些学生喜欢游戏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为了玩游戏而逃学,白天在网吧打游戏,晚上夜不归宿,夜以继日地玩游戏。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曾经有报道称,一位少年因玩游戏入迷,从高桥上跳下去,在游戏当中,他可以飞檐走壁而不受伤,而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无所不能。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猝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二)网络游戏成瘾会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现在的网络游戏大都以暴力为主,很多青少年为了寻求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刺激及优越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他们性格的畸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会毫不犹豫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游戏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邻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邻座少年的胸口,导致其当场死亡,而胡某继续玩游戏,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案例二,由于网游成瘾需要钱上网,一个12岁的青少年抢劫正抚养自己的姑姑一家,抢走了2000元钱和手机,杀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当被警方带走时,这位少年面无悔意,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三)网络游戏成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游戏的繁荣和产业化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因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青少年人数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治措施

(一)网络游戏行业要加强自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国内青少年小网民数量日益增多,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又不足,往往会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也成为父母和教师的巨大隐忧,而且早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网络游戏行业要适时地采取措施,开发一些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系统,以有效监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网活动。这里即有一个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实例:开学前一晚,当许多小网民忍不住又一次登录被称为“儿童版开心网”的摩尔庄园聊天、打怪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份开学“收心”倡议书,而在登录其他的网络游戏和社区时,系统会自动限制他们上网的时间,并减少游戏中的任务数量。这样,小网民们即使想在开学前一晚再疯狂一次,也会受到电脑本身的限制。

(二)父母要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游戏、科学地对待游戏,要教育孩子不能沉迷于游戏;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要赏识与激励孩子,增强孩子学习、进步的信心,激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不要因为溺爱而纵容孩子打游戏。尊重他们的权利,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孩子最可靠的知心朋友,不给他们因为叛逆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机会。引导、启发孩子成长,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技巧,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制能力,正确地引导孩子解决与伙伴间的问题,防止因网络游戏而引发暴力事件。总之,应优化家庭教育方式,预防网络游戏成瘾。

(三)学校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全面、正确地认识网络游戏,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防止学生思想受到侵蚀;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游戏的免疫力。二是开展第二课堂,围绕正确、合理使用计算机、远离网络游戏等主题开展讲座、交流会、警示教育等活动。三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制作、体育运动等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四是抓好警示教育,适时用现实生活中的反面案例教育学生。五是学校和家长双方要及时沟通,做好对学生的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王佐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单松.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0,(26).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2

专家在倡议书中建议,制定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机制上设置关口,将一切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从机制上抵御网络游戏沉迷。

“妈,手机呢?”

这几乎成为沈雪(化名)儿子每周五回家的第一句话。

“儿子今年上初二,平时住校,周五晚上和周末才会回家住。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我要手机,说是要学英语,但没几分钟就玩起了游戏。以前还比较喜欢看书和运动,现在整天宅在家里玩网络游戏,亲朋好友的聚会也不参加,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我还跟他签过网游协议书,也没用。”沈雪说。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彭鑫看来,沈雪儿子的变化,并非个例。

“目前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已占到82%的比例,网络游戏已经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网络危害。”彭鑫说。

5月30日,在“安全上网,守护健康——青少年网游沉迷危害与对策”研讨会上,家长、教师、专家都表达了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忧虑。

研讨会上,8位权威专家在联合的倡议书中建议,加强政府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制定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和机制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问题。

首次接触网游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如今,如何解决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已经成为沈雪和她朋友的共同话题。

“我朋友的孩子,偷偷使用家长手机的微信支付,给《王者荣耀》游戏充值,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银行卡上的7000元花光了。我朋友给腾讯游戏客服打电话要求退款,被拒绝。”沈雪在研讨会上讲述了自己朋友的遭遇。

对于沈雪的无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校长张曙光也很苦恼。

“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后,学校很快就转发给了全体家长。一直以来,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沉迷游戏的教育和引导,但在和家庭配合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家长把给孩子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如何解决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个问题,学校也很困惑。”张曙光坦言。

4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

在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张海波看来,教育部专门就网络游戏下发紧急通知,可见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力度,也表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形势十分严峻。

而这种严峻形势,并不区分城市和农村。

“我在参加研讨会之前,刚去了广东一个留守儿童学校调研,我想带领这些学生做游戏时,问他们喜欢玩什么,他们说要玩‘吃鸡’(一款射击类网络游戏)。”张海波说。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到山东临沂的偏僻山区调研时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玩网络游戏,手机都是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买的,爷爷奶奶平时既不会管也管不住。

“在北京某民办小学,一个35人的班级中,有15人玩《王者荣耀》游戏。”王大龙直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青少年都很难抵挡住网络游戏的诱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2018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高达7.72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有1.77亿,占比为22.9%。

在研讨会上,专家展示了一组数据:15岁至18岁这个阶段,近80%青少年首次触游年龄在14岁及以前;11岁至14岁这个阶段,45%的青少年首次触游年龄在10岁及以前;6岁至10岁这个阶段,有约16.6%的青少年首次触游年龄在5岁及以前。

“网游几乎成为一种精神鸦片”

彭鑫曾经治疗过一个沉迷网络游戏长达10年时间的孩子。

“那个孩子16岁考上了河北唐山一所非常有名的高中,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因为跟老师闹矛盾,就一直在家待着,开始疯狂地玩网络游戏。后来,他的生活只剩下砸东西、网络游戏、喝酒三件事,这样的状态足足持续了10年。后来,我们对他进行了半年左右的治疗,现在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工作了。”彭鑫说。

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教授李玫瑾分析了广东一个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被家人没收手机而要跳楼的案例。

李玫瑾指出,网络游戏完全不同于网络出现之前的任何一款游戏,网游制造者精心设计各种与网络有关的游戏,很多都有在网上持续时间的要求。同时,针对玩家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心理,在游戏中给予满足,让沉溺其中的人不再感受时间的难熬、不再感到无所事事或一事无成。

“网游几乎成为一种精神鸦片,令许多面临现实烦恼的人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李玫瑾说。

王大龙同样认为,网游是一种电子的海洛因,不仅是心理上,并且在身体上对青少年是一种摧残。

专家指出,网络游戏的设计机制非常容易让自制力弱的青少年沦陷,与此同时,刺激性的内容也经常让青少年在大呼过瘾中沉迷。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上90%以上的网络游戏都是以暴力和打斗等刺激性内容为主,有些游戏的暴力场面展现了赤裸裸的厮杀、虐待、色情成分,还有些游戏以“益智”为名,实际上具有明显的性质。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良网游开发平台应该负有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法律责任,还有实名制、防沉迷系统的落实”。

在朱巍看来,实名制的落实,不仅可以有效建立防沉迷机制,还能解决当前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充值问题,“如果是未成年人注册,他的充值行为家长作为监护人从法律角度是可以否认的”。

立法明确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沈雪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报名参加这个研讨会,除了找出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还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沈雪的期待,也是研讨会上专家们的讨论焦点。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创造快乐、创造替代品,而不是拔掉电源、没收手机。粗暴没收手机的结果,就是孩子发现没有出路了,进而走向对抗、跳楼等极端。”李玫瑾说。

“家庭应成为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比如,给孩子的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尽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网,等等。通过综合手段和教育,帮助孩子预防网游沉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建议。

专家认为,企业应当规范自身行为,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研发内容多样化、层次化的适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绿色游戏;自觉遏制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传播,自觉抵御不当的网络游戏推广手段及网络游戏营销行为;多研发更健康有趣、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网上产品;等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军认为,防止游戏的负面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孩子建构以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为共同基调、为主基调的健康生活方式,为孩子摆脱游戏成瘾建设一个替代性的生活方式,让孩子找到其他的乐趣。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大力推进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家庭应改善教育方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企业不为经济指标、经济效益而忽略甚至损害青少年的权利;媒体应加强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舆论引导与监督。

在解决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的对策中,相比道德的“软约束”,法律的“硬强制”更被专家推崇。

专家在倡议书中建议,制定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机制上设置关口,将一切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从机制上抵御网络游戏沉迷。

“韩国国会在2011年4月29日颁布法令,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夜间玩网络游戏。韩国游戏行业反对这项法案,称此举将迫使行业收益下滑,并起诉该修正案违宪,但最终被韩国宪法法院驳回。”朱巍介绍了韩国的相关立法经验,来强调立法的重要性。

专家在倡议书中建议,应在法律中作出规定,明确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落实游戏注册实名制,禁止青少年注册不适合其年龄的网络游戏。

“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不适合他们年龄的游戏。事实上,从游戏公司的收入来看,大部分的钱还是来源于成年人,这样做对它们而言并不会有太大损失。”朱巍建议。

专家建议,应敦促互联网企业和游戏厂商加强网上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帮助青少年摆脱游戏沉迷负面性。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3

关键词:网络世界 行为规范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92-01

1 事前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回家后所使用的网络功能或在线游戏种类。协助家长安排学生的回家作息时间,并逐渐降低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玩在线游戏的时间。

教育学生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一样的,如果花费太多时间玩在线游戏,就会压缩可能的学习时间。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安排及管理自我时间,让学生将每天作息时间列表后互相观摩,进而了解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鼓励学生发展社团活动,面对常常精神不济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晨光活动性的社团,让学生自我调整生活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从我做起,真诚交往,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教师可搜集各种时事案例,例如网络交友可能会发生的状况等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或话剧表演,建立学生与网友见面的正确观念。

2 及时处理

2.1 对症下药

弄清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还是果。有些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活动,导致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佳、人际交往退缩、生活秩序大乱,这样网络沉迷是原因。但是也有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佳、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人生目标或成就感才以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舒解压力,这样沉迷于网络是结果。我们要协助学生弄清沉迷于网络的因果关系,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

2.2 鼓励学生

首先是以平和心情约学生谈话,安排热心同学对沉迷同学提供友情邀约、课业协助。其次是鼓励学生重新安排每日作息,并将之列表,每天翔实记录并勾选是否达成,积极改变学生原先紊乱的时间规划。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其它有兴趣的活动,并协助规划社团活动时间。

2.3 善用学校资源

①上课时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②利用学校活动排挤学生的上网时间,强化家长与学生互动沟通。定期让学生反思最近的生活作息安排与主要活动模式,及时接近学生的世界;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适度融入网络成瘾(沉迷)防制课程。利用新闻案例教育学生网络成瘾(沉迷)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电脑网络使用者的健康,邀请相关医疗人员讲解可能因此导致的健康伤害;④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团队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3 事后辅导

主动关怀学生,了解学生作息不正常的原因。若学生真的无法控制上网的动机与时间,教师应协助家长寻求医疗单位,治疗学生网络成瘾(沉迷)的问题。提供随时咨询的服务专线或平台,让学生有需要时能有实时性的协助。

落实性别平等与法治教育,透过各种形式的性别平等教育与法治教育活动,建立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具备正确的法治概念以避免成为网络交友的受害者。

教师与家长不要过度指责学生,避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应当告诉学生想改变随时都不嫌晚的道理,而不是要求学生返家自行学习。

利用情境仿真、价值澄清或是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协助学生有效理清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网络世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奇怪,我们家长、老师应辩证地看待学生上网,关注因为学生上网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有效地教育学生养成安全、合理、合宜、合法的态度与行为,能够让我们在照料学生的网络世界时更加得心应手,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学得更美好、更快乐。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4

[关键词]本科生;沉迷网络游戏;案例分析;预防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94-01

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那些因为沉迷网络、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的同学,感到痛心疾首,希望通过接触过的一些学生案例,以普遍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出大学生网瘾的原因,试图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指导,通过行为干预、理想主义教育等多样的途径,来帮助沉迷网络的学生正当使用网络。

一、沉迷网络游戏案例分析

本案例调查的是一名2009年入学的理科男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大学一年级就携带笔记本电脑到学校,宿舍开通网络后,经常在宿舍上网不去上课,偶尔上课的时候也心不在焉。自从辅导员发现该生有这个现象后,便经常找他谈话,但是他表示,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没有学习的愿望,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但是本着不愿放弃他的想法,仍然鼓励他学习和参加班级活动,但是该生性格自由散漫,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网游上,根本不愿意与游戏之外的人交流,仅有的几个朋友也是游戏中认识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联系了他的家人,家人非常着急马上赶来学校,但是沟通效果仍然不好。最后在学校和父母的协商下,决定让该生休学,回家调整生活以及精神状态。该生回家后被严格控制上网时间,该生父亲亲自带他到外面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外面的人和社会,经过一个学期的调理,该生返校回归校园学习生活,但该生表示本来不打算返校,想做网游的职业玩家,但由于母亲查出患肺癌,现手术后化疗,为让母亲安心遂返校,虽然答应不玩游戏,努力跟上学习,但该生主观上仍然不愿意学习。后发现该生经常到外面的网吧通宵,夜不归宿,白天睡觉不上课。经过批评教育,该生表示他就是这样,其父也表示很无奈。之后不久,该生父母终于做出决定同意该生退学

二、云南部分高校本科生使用网络情况

接触网络的青少年,在迷上网络之后,上网兴趣越来越浓,其他兴趣都慢慢消退,以至于上网的时间内容不能自我控制,对网络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身心健康,称为严重的不当使用网络。以云南部分高校为例,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分发出200多份调查试卷,了解新形势下的新的本科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参加调查的本科生中有近80%的同学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经常使用网络,平均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大约在1小时左右,属于正常范围。另外有18%的同学对网络有较强的黏着度,平均每天花在浏览网页或者聊天工具上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一天如果没有上网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东西,该部分学生属于轻度网瘾。另外还有近2%的同学对网络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并且几乎都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络上,很少上课,很少与现实中的人交流。

三、引导本科生健康使用网络的预防措施、以及对沉迷网络的本科生的干预措施探讨

首先,从思想上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今后发展的方向。从大一的学生开始抓起,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并敦促分步骤实现自己的目标。帮助有想法有追求的学生统筹安排好大学的研修和素质能力锻炼。对生活迷茫,没有学习动力的学生,通过正面引导,鼓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其次,提高校园活动、社团活动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现在多数高校校区均位于近郊或远郊,校园周边商业不发达,高校学生社交圈小,课外娱乐活动选择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分散学生多余的课余时间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交际范围。

第三,加强对网络正确使用的学习引导,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体验,构建健康的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当前大部分学生在网络上的时间仅限于简单的浏览网页和使用聊天工具,这个过程收集到的信息零散且含了大量不良信息,因此高效有益的使用网络无疑能起到一定的校正不良使用网络的习惯。通过不定期的分享、交流,帮助学生熟悉如何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数据库中获取有益信息,将单纯的闲逛网络变为放松又兼顾学习的过程。

四、结语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网游防沉迷年龄识别应用

一、“网游防沉迷系统”的推行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网游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娱乐效果的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社会成本,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成本问题,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尤为严重。网游世界充斥着的血腥、、色情极易让分辨能力较弱、自控力差的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荒废学业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幸运的是,这一现象已经引进家长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未成年人的网游沉迷。2004年,新闻出版综述开始研究采用技术手段解决防沉迷问题。2005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共同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05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盛大、网易、九城等7家网络游戏运营公司,开展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试验工作。根据《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未成年人累计玩网游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候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玩家获得的游戏收益将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候,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玩家收益为0,以此迫使成年人下线学习和休息。2007年,我国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防沉迷系统”,以技术手段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在线时间,避免其沉溺网络游戏,未成年网游玩家的游戏生活将受到限制。据要求,2007年4月15日至6月15日,所有正在运营的网游要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05年)开发放沉迷系统;2007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各网络游戏运营商对开放的防沉迷系统进行测试;2007年7月16日,“网游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存在的问题

此次,“防沉迷系统”的,在获得众多家长的欢迎的同时,却招来不少质疑声。据专家在网上搜索“防沉迷”关键词,搜索结果粗略统计,约80%的报道里都出现了类似“质疑”、“漏洞”等字眼。更有人坦言,这个经过两年酝酿筹划的官方系统,身上已厚披广大玩家和非玩家的评议和争议,摇摇摆摆地上路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多数网络游戏采用“经验报偿模式”,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但该模式自实施以来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工作模式。该系统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所以首先要区分出玩家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而判断的依据却是注册帐号时填写的信息数据,即玩家自己填写的身份证号码来判别此帐号的所有人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玩家如果在注册帐号时用别的成年人身份证去注册,系统并没有办法去检测、验证。现在网上很容易下载到“身份证号码生成器”,此软件可以自动生成身份证号码。有的玩家说,就算一个帐号列入防沉迷名单,也可以在三小时的“健康”游戏时间到点之后换一个帐号或者换一款游戏继续玩。这些手段已如常识般人尽皆知,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未成年人都表示知道一种或几种避开“防沉迷系统”的办法。

二是实名制的实际作用有限。实际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05年)公布时,就制定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作为现行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跟进措施,以验证帐号信息的真实性,现正在规划设计中。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实名制”能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很有限。在某些地区例如龙游县,上网除了要身份证,还要检验指纹信息与身份证持有人的是否匹配,而且都是和公安局的计算机系统联网验证的。这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实名认证”。但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更新,例如现在指纹识别软硬件模块还比较贵,这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很难让运营商和玩家接受,更不用说可能引发的未成年信息隐私和侵权问题。

三、“网游防沉迷系统”中年龄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其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国可以将现行的生物识别技术引入“网络防沉迷系统”的开发,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现行网络防沉迷系统身份认证的核心难点在于玩家的年龄鉴定,另外还要兼顾的就是成本。借鉴于日本和美国的香烟自动售卖机上的年龄识别系统,此系统通过摄像头来观测买烟者脸和眼睛部位的皱纹,鱼尾纹和皮肤松弛度来判别买烟者是否达到了法定年龄。笔者提出可以引用年龄识别技术到网络防沉迷系统中。原因有三:第一,玩家年龄鉴定的直接性和高效性,避免了传统的身份证号码容易复制和盗用的缺点。现有的年龄识别正确率已经达到90%,识别速度在1秒以内,已经可以满足防止绝大部分未成年人长时间登陆网游。第二,个人隐私保护。年龄识别过程中,仅需要部分的脸,眼角的图像进行传输和计算,避免了整个脸部肖像信息的泄露,从而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第三,现有的摄像头的成本和普及率已经可以为广大运营商和玩家接受,不论是网吧还是家庭上网计算机,配置摄像头相当普及,摄像头本身也具有娱乐功能。

在我国,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年龄识别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针对现行的网络防沉迷系统的缺点和不足,解决了核心问题,即玩家年龄的判别,并能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简化集中式防沉迷系统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可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在网游服务器系统或者玩家客户端上安装年龄识别的系统,通过摄像头定时测定在线玩家的年龄,以此控制未成年人的网游时间。可以避免开发维护庞大的身份验证号码等相关数据库,年龄测定与玩家网游账号绑定,并且加入身份识别,年龄特征图像数据定期更新,可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请求成年人代为年龄认证。例如:如果一个未成年人请一个成年人代为申请了账号和通过了初次的年龄和身份认证后,下一次这个未成年人登录网游将不能正常游戏,除非还是这个成年人现场帮助其通过年龄和身份认证,即便当天可以找到这个成年人代劳识别,也很难天天,时时找到这个成年人来摄像头前。这将会让企图请成年人帮助通过年龄和身份识别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2.在一天内记录未成年人登陆网游的年龄特征,预防未成年人在某个网络游戏健康时间过后登录其他网游或者以新的登录号继续网络游戏。目前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仅针对“角色扮演类大型网上游戏”和“休闲类网络游戏”;而第三类“网络对战类游戏”,并未设防。实际调查中,上网时玩以CS、魔兽争霸为主的网络对战类游戏的未成年人数目,明显大于玩其他两大类游戏,实施年龄识别技术,也可以有效的对此类游戏进行沉迷预防。

3.结合网络ip绑定技术,可以采用分布式进行有效管理,在网络计算机终端上直接进行年龄识别和游戏管理,避免了以往的集中式管理的复杂度,提高防沉迷效率。

参考文献:

[1]杜昕.网游,别总拿沉迷说事儿.电脑爱好者,2008,(5).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6

7月16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中国的网络游戏从业者,以及千万网游玩家或许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将强制上线。这究竟是备受道德指责的网络游戏解脱的起点,还是其辉煌时代的终结?这究竟是政府主管部门良好意愿的实现,还是千万个玩家噩梦的开始?

而就在这个时刻,即将准备在日本上市的网络游戏公司久游戏网更是曝出了因韩国方面合作伙伴以开发“防沉迷系统”为由,“敲诈”久游网400万美元开发费用的新闻。这一切更是让防沉迷系统备受各界关注。

这套防止未成年人过于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从7月16日起将在全国网游中全面投入使用,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八部委要求,凡是没有按照要求开发防沉迷系统的网游,无论是新制作的网游,还是正在运营中的网游,从当日起一律不准公开投入运营。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要求,未成年人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在此时间段,获得的游戏收益将减半。如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收益将降为零,以此强迫未成年人下线休息、学习。

与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同步实施的还有《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实名注册的实施便于公安部门和未成年人的家长对网游玩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查询。但是,如果成年人向未成年人出售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以此信息注册,系统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防沉迷系统开始发威

截至到2007年1月,中国网民1.44亿,网络游戏用户3260万,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8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庞大的网民群体,提供什么样的游戏产品、传递什么样的网络游戏文化,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未来几年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柳斌杰甚至把防沉迷系统提高到国家利益层面,其明确表示“希望网络游戏运营企业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做好防沉迷工作”。另外,柳斌杰把未成年人沉迷问题和缺乏高级研发人才并列为阻碍中国网络游戏的两大症结。

宝开亚洲游戏公司副主裁詹姆斯援引一项国外调查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非常独特”。在美国,网络休闲游戏的玩家七成以上超过35岁,60%是女性,玩游戏是为了“放松减压”。而在中国情况截然不同,61%的网络游戏玩家年龄在16岁至24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他们习惯通过玩网游来进行交友或竞技。“这就意味着,中国游戏玩家和美国游戏玩家的文化需求并不完全相同”。

今年4月上旬,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按照该通知的规定,防沉迷系统的实施按三个步骤进行:4月15日至6月15日为国内各网游企业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在网游中开发防沉迷系统;6月15日至7月15日为测试时间;7月16日开始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按照这一部署,从这天起,国内所有网游(包括的国外网游)均必须增加防沉迷系统,否则可能不允许运营。这对于我国的网络游戏从业者以及千万网游玩家将是一个重大转折。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要诱因是大多数网络游戏都设置了经验值增长和虚拟物品奖励功能。对此,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表示,这绝不是政府部门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事,这套系统的推出,是第一次从产业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社会问题。网易在线游戏事业部市场总监李日强则认为,不要把防沉迷系统看做是对个人自由的约束,它将是一种善意的引导。盛大公司表示,防沉迷系统是对游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证,盛大之前已经在两款游戏的部分服务器上做了防沉迷系统的测试。

在7月16日大限前夕,旨在避免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防沉迷系统就在《魔兽世界》中国所有大区正式启动,玩家连续上网时间将受控制,同时实行的还有实名认证系统。《魔兽世界》为了核准玩家是否年满18周岁,所有用户账号将提交公安部门验证。为避免“误杀”成年玩家,不少游戏特别增加了“身份重置系统”。《魔兽》规定,在成功申请、经过7天考察期后,合格玩家可以再次顺利进入游戏。

实际上,中国的网络游戏已经受到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一定影响。因为中国的近邻越南已经在5月底率先在全世界执行了首个网络游戏防沉迷标准。而越南的网络游戏市场被中国网络游戏厂商所占据,《剑侠情缘网络版》、《封神榜》、《完美世界》三款来自中国的网络游戏在越南网游市场占据前几位,中国网络游戏公司因此首先受到冲击。其实,越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构思完全模仿中国拟定的做法。即3小时后游戏中所得减半,5小时后游戏所得为“零”。但不同之处在于:该系统用身份证控制,强制要求玩家的游戏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而中国限制的是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越南的防沉迷系统显然比中国严格得多。而正是这个年龄的限制似乎为中国的网络游戏厂商松了绑。

只是一堵泥墙?

四川岳池青年张某2003年考上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北京大学退学。此后,张非到南充十一中学习,再备高考。2005年高考,张非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但张非却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2007年再次备战高考,这次考了南充的理科亚军:677分!

就在防沉迷系统正是投入运行的前一天,媒体报道了网瘾少年涛涛弑母砍父事件还余波未了,前几天又现网吧少年跳楼的惨剧,青少年上网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美籍社会学家、教育家、知名“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炮轰无良网游厂商,直指其后有官网勾结,并疾呼“网瘾不是孩子的错,是现今网络发展方向错了、权钱交易,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已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

从出发点看,防沉迷系统是好的,但它即将实施的消息公布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都质疑它的效果,有人干脆把它形容为“一堵泥墙”。

针对第一条“实名注册制”,玩家们普遍表现出不屑。而且真正玩游戏的人很少能用一个号玩到底的,一般都会持多个号,就算被纳入防沉迷系统,我也可以在同一款游戏中用不同的号登录。这个号的时间到了,我再换另外一个号,又怎么受时间限制?

除此之外,玩家们还列举了其他可以用来“对抗”防沉迷系统的手段,例如多款游戏接龙,即选择点卡可以通用的多款游戏,就可以在一款游戏到时后选择另一款游戏。另外还可以选择“私人服务器”,要么就登陆国外服务器,这样防沉迷系统就限制不了。

面对玩家们形形的破解之道,防沉迷系统只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之一,并不是唯一,更不是说安装了后就万事大吉。毕竟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个社会问题,不是单凭一个防沉迷系统就能完全解决的,系统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还要靠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未成年人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注意标本兼治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大多数网络游戏都设置了“经验值增长”和“虚拟物品奖励”功能,这对于控制能力弱、争强好胜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使其长时间在线“战斗”的最大诱惑。游戏运营商在设置这些功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经济效益,“经验值”、“虚拟物品”除了通过积累时间得到外,还需要玩家付出“虚拟货币”,甚至还要花费真实货币购买。于是乎,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效应:连续“战斗”为获得“虚拟货币”;赚不够“虚拟货币”就出钱买;没有钱就出去偷、出去抢;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贩卖“虚拟货币”的专业户。

如此看来,网络游戏已经不单纯是游戏了,它产生的负面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影响青少年学习、生活了,而是如同一剂,开始诱导青少年走上歧途,使其迷失人生方向,在罪恶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这真乃社会、家庭的一大幸事。但欣喜之余,还应该考虑在操作层面上更完善一些。如,“玩家在登录时必须使用身份证号码登录,运营商会定期将初步判定为未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提交公安部门验证,如果验证结果证明玩家为未成年人,将其纳入防沉迷系统。”这道“关卡”设得不错,但细想想,“定期”是多长时间?如果玩家是未成年人,但使用的是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系统如何甄别?难道成年人就可以沉迷网络游戏吗?一些问题应该值得思考。

再如,“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每15分钟警示一次,‘收益’将降为零。”如果玩家每游戏3小时,休息1小时再继续游戏,系统能否阻止其登陆?如果不能阻止,那还是起不到系统开发的警示作用,等于治标不治本。

应该说,防沉迷系统的开发意味着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这对社会、对家庭、对青少年个人来讲,是有益之举。但是,如果系统开发对于阻止危害性的继续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也无疑是社会资源的一大浪费。如果能禁止网络游戏中出现的“经验值增长”、“虚拟物品”等等功能,岂不可以从根本上铲除危害因素?

向左走 向右看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在它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网络游戏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沉迷问题,特别是部分未成年人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损害了身体健康,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它是在全社会共同的压力下,应运而生的。也就是说,网游防沉迷系统从它诞生开始,就和纠正网络游戏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真正的绿色网络游戏环境密不可分。

一个质疑是“强制国内游戏厂商在游戏中设置这样一个疲劳系统,但不知道对于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是否同样适用,有同样的约束力……否则就算这个系统非常成功,并真正可以帮助玩家特别是青少年玩家戒除网瘾,那么这个服务所覆盖的面也相当狭窄。会否出现点卡走私”?如果说直接登陆国外服务器对于普通玩家来说还是太难的话,那么面对防沉迷系统,依旧还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很简单的规避防沉迷系统,即私服。那么是否会引发私服“”?

目前,大部分游戏厂商就是靠卖“点卡”等来赚取利润的。该《系统标准》的推行,其目的就是减少玩家在线时长,这直接动了游戏运营商的“蛋糕”,同时实施该《系统标准》的成本是比较高昂的。据说设计防沉迷的系统成本要上百万元。而事实上,中国80%以上运营中的网游都是国外的游戏,进行游戏修改需要跟国外的研发小组进行沟通,一旦沟通失败,国外游戏因为不能按时执行防沉迷系统而被停运,国内游戏厂商付出的成本更加巨大。如果不能处理不好这些连锁问题,则可能使新闻出版总署的努力付诸东流,更可能会使相关游戏厂商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显然,网游防沉迷系统的推出,会给网游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身为“受害者”的网游企业,在政策面前自然没有回旋的余地。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会积极配合。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一些网游企业明里暗里地给玩家们提供着种种方便。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个别网游企业甚至打起了利用防沉迷系统敛财的主意。据报道,在某款试运行了防沉迷系统的网络游戏中,只要玩家花钱购买一种道具,就可以完全不受防沉迷系统的影响。而这个小小的道具,让运营此款游戏的公司进账不少。不能不说这家公司十分精明,能够从危机中找到机遇并化风险为利益,然而这家公司的做法绝对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游戏运营商找到了绕开防沉迷系统束缚的新渠道。他们不再依靠“在线时长”来获利,而是通过免费为玩家提供游戏服务,主要通过销售虚拟物品和增值服务等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些举措,毫无疑问都能从某种程度上规避防沉迷系统带来的麻烦。不可否认,这是网游防沉迷系统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防沉迷系统不是包治网瘾的灵丹妙药,那么我们就应当想想其它更可行的方法。心理学专家指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在于学习、竞争的压力过大,使得他们只有到网游世界里去消解失败和挫折,寻求刺激和快乐。因此,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瘾问题。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7

一、网络对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利与弊

近期,笔者就职业院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课题在全校两千多名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35%的学生回答上网目的为“搜索信息”、“下载软件”、“了解知识”,40%的人选择“玩游戏”,49%的人曾光顾,75%的人沉迷于聊天室。研究分析所调查中职院校学生的问卷情况,粗浅归纳出网络对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利与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积极的方面

一是网络正在改变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时空界限,使受教育的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海量的信息知识,成为现代社会开放式德育教育的主要模式。二是网络的多彩性会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增添趣味,使德育教育变得生动、轻松,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呆板的说教。三是网络的可设计性能使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实现课堂和现实生活不可复制的反面教育目的,使职业院校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间冷暖、生命可贵、社会荣辱等哲理和准则。四是网络的隐藏性更容易使职业院校学生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从而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五是网络的宣传性能使职业院校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改正错误的思想认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2.不利的方面

一是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给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增添了难度,带来了挑战。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淡漠,对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匮乏,容易受到黄、赌、毒、暴力等有害信息的诱惑和侵蚀。二是网络空间的虚拟化易使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自我封闭,诱发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三是网络的不易约束性,极易诱发好奇心强、过分追求刺激、追求物质享受的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网络中“XX门事件”、抄袭他人研究成果、青少年网络犯罪、传播有害信息危害社会稳定的案例已历历在目,不胜枚举。四是网络的虚拟世界易使面临就业压力而又容易失去生活坐标的职业院校学生在各种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逃避现实生活,沉迷于游戏、聊天,荒废学业,虚度青春。更让人担心的是长时间沉迷于暴力游戏,容易使人的处事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单一,容易走向极端。

二、最大限度地除弊求利,促进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育为本”,只有打好德育教育工作基础,才能将每一个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一个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将职业院校网络德育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抓实

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系(班级)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出台德育工作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学习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以及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等直接挂钩,提高其工作学习认识,调动其工作学习积极性。要组建一支班主任(教师)、网络德育教研组、学生代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网络德育教育队伍。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并掌握网络技术知识,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活动指导;使学生代表能够对电脑使用进行管理,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及时教育,有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有问题及时矫正,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加强道德自律,形成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

2.加大投入,搭建平台,积极营造职业院校良好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学习氛围

要加大对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软硬件设施的投入,配齐配强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功能室的专用网络电教设备,引入网络德育教育高素质人才,积极为网络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智力保障。要积极创设开放而有特色的校园德育教育网络平台,发挥学校数字化设施作用,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梳理,使之与教育教学相配套。主要采取的方法有:建立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开设各种栏目,为教师、学生提供方便、人性化的德育管理、德育教学和研究的网络互动空间;开发德育教育资源库,购置丰富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素材,如德育教育优秀影片、课件、电子图书等,供教学参考、借鉴和使用;开设校园“绿色”网吧,提供校园上网服务,吸引稳控学生留在校园的同时积极为其提供“安全、放心”的上网环境;鼓励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知识,通过开展网络竞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集体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强监督,注重引导,努力为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德育教育保驾护航

在校园中广泛宣传国家颁布的《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繁荣、文明的网络秩序;强化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防线,通过开通“校信通”、召开家长联席会、开办“家长网络学校”等方法,及时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活动情况进行监督及信息交流,使教师和家长对其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教育工作;宣传网络高科技创业的正面人才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引导未成年人用好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设上网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指导,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积极加强网络技术层面的管理和监控,对进入校园的网络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和防范,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学生的接触,真正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总之,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不仅要看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更应该看到这是一种机遇,只要我们能够做好准备,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开创网络时代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网络;网络犯罪;青少年犯罪

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骛,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4—35岁的青少年占90.6%,按照这个比例,新余市11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3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一、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仅2007年,辖区人口只有20万的某工矿检察院就批准逮捕了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8件36人,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去年该院办理的批捕案件的13%和28%,涉网犯罪所占比例让人触目惊心,且有逐年递升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侵财犯罪比例大

涉网犯罪与当前刑事犯罪特征基本一致,以侵财犯罪案件居多。犯罪分子采用盗窃、抢劫等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在过去一年发生的网络犯罪案件中,8起案件全部为抢劫和盗窃案。

2.团伙犯罪案件多

8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1人单独作案,其余7起全部为团伙犯罪,这些青少年因天天在一起上网而认识,进而勾结成伙、集体作案,共同实施抢劫、盗窃等,涉网案件已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

3.犯罪年龄小,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校学生比例大

由于迷恋网络的主要是青少年,所以网络犯罪的主体呈年轻化。该院在一年多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36个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全部在26岁以下,其中13—16岁13人,占36%,17—18岁9人,占25%,18—26岁的成年人15人,平均年龄仅为18.3岁,未成年人占了6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只有小学文化的6人,在读中学生9人,初中文化11人,技校和中专(民办学校在读)的10人,都没有职业。令人痛惜的是8起案件中,有5起是在校学生实施的,有19名在校学生因为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某厂矿中学的9名初一、初二的学生结伙抢劫案件更是让人痛心。

二、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1.犯罪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是犯罪的主观原因

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很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有些学生没钱去抢时,还认为是好玩,根本不认为是在犯罪。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所有犯罪的青少年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为时已晚。

2.一些网吧经营管理混乱,使部分青少年脱离监管是犯罪的客观原因

有些网吧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违反政府关于加强网吧管理的规定,诱使学生“泡吧”。有些娱乐场所设置“店中店”或“房中房”,隐蔽性极强,表面上看不出里面有网吧,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还有的网吧延长营业时间。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一上网就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数日不归,难以自拔,而严重影响了学业及身心健康。

3.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是引起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幻想、冲动、好奇、模仿,这既是他们的长处,又是他们的弱点。在一些网吧,常有学生在聊天室里,且神态专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最初玩游戏到迷恋上网有许多原因。如大多数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人生经历相当浅薄,在家备受宠爱照顾,但面对学业的负担、竞争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障碍。又如,社会及家庭因素。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照料不上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温暖而感到孤独;有的家庭教育不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探究与掠奇心理。青少年的求知、探究欲很强,而网络好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没有国界且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地域的时空里,孩子们感到无限的自由,既没有世俗的偏见,也不会出现面对面交谈时可能有的尴尬与伤害,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还有的是沟通与表达情感的需要。通过上网,双方可以自由平等地互换信息,敞开心扉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消除了各种社会暗示和干扰,进行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且双方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变得自由而充满创新性。

4.长期迷恋网络诱发畸形心态,放纵是造成犯罪的主要思想根源

由于很多青少年思想上并不成熟,在网络中他们的冒险心理和模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长期沉湎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在思想上放纵自己,沉溺于游戏人生,得过且过,混吃混喝的迷失心态。对于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诈、、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他们又不具有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性情因而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三、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本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由于上网失足使他们自毁前程,令人痛心。许多犯罪嫌疑人本就是13—16岁的学生,他们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一时冲动违法犯罪,使他们沦为阶下囚,令家长和社会都痛心疾首,即使免于牢狱之苦,但犯罪的阴影却一生也难以抹去。网络犯罪案件频发还严重地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积极防御,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减少社会危害性。

1.增强家庭内部思想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总埋怨与父母有代沟,不情愿与之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对话基础。特别是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家庭变故,学业的压力、内心的孤独等原因使然。因此,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一是家长应不断充实自己,尤其是对于上网等,也顺应时展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二是切忌简单粗暴。轻易地、简单地阻挡孩子上网,这样容易引起对立情绪。网络有极强的致瘾性,家长对网落成瘾者不能横加指责,要帮助孩子制定上网计划,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益处与危害,鼓励戒除网瘾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激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多与社会交往。四是友情加亲情,善于平等地与他们交朋友。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满足他的情感上的需要。五是采取措施控制时间,学着与孩子一起上网,及时加以引导。

2.强化学校的正面宣传工作是引导“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治本途径

一是老师应从学科技、爱知识的角度,讲清网络上的是是非非,把学生更多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要把上网看成是博学知识的一种新途径,而不是去掠奇。二是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态势,及时掌握各种不良苗头,并有针对性地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学校应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法庭审判观摩等手段,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医学、法制课、健美课等讲座,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守法上网,以此增强青少年网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

3.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防御是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引发犯罪的积极途径

一是要加强管理,通信、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管理,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严格控制网吧的发展,强化监控措施,要全面实行上网实名制,凭真实合法的身份证件上网,禁止未成年人上网。严格对网吧经营者的管理,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让他们经常巡查,对出现、色情、迷信内容的网吧和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要严厉处罚并予以关停。二是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防范举措,对涉“网”犯罪案件应该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暴力犯罪案件和团伙犯罪案件要从重处罚。三是要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的消极冲击。

4.制定相关法规是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常规制度范文 下一篇:法制宣传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