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应急处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7:09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1

保护的方法,以及建设和运营中的应急防范措施。

关键词:输油管道 水环境保护 应急措施

近年来,输油管道因其减少了油气运送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降低了安全风险,减少了运费和损耗,被公认为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油品输送方式,现已在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输油管道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环境污染的可能,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降低运营风险,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一直以来,都是石化行业在管道建设与应用中的研究课题。

输油管道的污染主要是对水体的污染,破坏原有水体洁净程度,致使水体使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下面就管道建设与应用中可能产生的染污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控制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水体环境染污的形成

管道建设与应用中产生的污染,会随着污染物的扩散对水体造成危害,影响形式主要分三种:

1.对地表水的污染

各类生活、生产污水的直排,管线的渗漏都会直接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线路工程穿跨越各类河流、沟渠、湖泊以及水库时,其施工方式对地表水的影响较大,大开挖方式穿越河流时会在短期内增加河水的泥沙量,污染河道或航道。陆地开挖,管沟回填时,多余的土石方处置不当,则会造成水土流失。

2.对地下水系的污染

管道线路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切断、改变地下水的循环通道或污染地下水。如采用山体隧道、河流穿越时对地下水系及保护目标的影响。在以往的管道建设中,由于未重视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曾发生过管道建设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的实例。如出现过定向钻穿越河流时,泥浆渗漏至附近居民的地下水源,污染了村民饮用水源。

同时,污水或污油进入土壤后,在重力作用下,经过雨水雪水后向地下渗透,向土壤深部迁移。受石油污染后,含油土壤孔隙度变小,质地板结,造成土质的破坏。泄漏的污油因水溶性差,使得含油物质容易发生横向扩散,进而扩大污染区域。

3.对水生物环境的破坏

油污进入海洋、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将在水面形成油膜,覆盖水面,使水生物遭受损害,鱼类发生中毒变异或饥饿死亡。事故溢油进入水体后,会以扩散、挥发、溶解、乳化、吸附沉淀的形式,影响下游水质。溶解到水中的油,一旦沉淀到底泥中,吸附在岸边和底泥中,对水环境负面影响更为长久。

二、筹划与施工过程中的防范与治理

污染因素虽然存在,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控措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1.管道线路选择的合理性

管道的事故防范,应从最初设计和风险评估开始了。

在确定线路走向时,设计人员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对沿线或待建场区生态环境状况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对设计方案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对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河)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自然保护区均采取避让绕行。

管道设计时,在靠近水源防护区方向,和在环境敏感度较高的河流两侧设置截断阀室,当管道在运行过程当中,一旦发现油品泄漏,立即停输,关闭截断阀,阻止风险扩大。

按照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道建设前后,应进行安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和验收,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勘探、设计、评价、施工、工程监理单位从事管道建设,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工程验收的一个重在组成部分。

2.施工中的治理与防范

2.1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

施工人员的营地尽量集中设置,尽量不设在野外,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当地的污水系统进行处理。当施工场所远离市区时,在施工现场要设置定点盥洗处和临时厕所,洗漱用水就近排放到可受纳的水体中,或委托环保部门清运。

2.2车辆油污处理

车辆尽量回到营地洗车、加油,禁止直接在河流中洗刷机具,禁止向河流中倾倒废油、废料。

2.3定向钻泥泥浆处理

管道定向钻穿越施工必须要使用泥浆,这是工艺的要求。伴之而来的便是泥浆的冒浆和泥浆的处理问题。如河流穿越出现冒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河流造成污染,穿越农田时,若出现冒浆会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施工完成后泥浆的处理不妥当,还会给农田留下长期污染。

因此,一般野外作业时,开挖泥浆池对多余泥浆进行收集,通过泥浆的固化等方法,使之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施工完毕后,将剩余泥浆装袋运出施工现场,带到特定处理地点进行集中处理。

2.4清管和试压水排放

清管和试压,是管道试压投产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并且用水量较大,为保护环境,节经用水,一般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在工地现场设置临时水池,将污水沉淀后的上层清水重复利用。试压清管结束后的污水经沉淀后排放到附近的可受纳水体。水池中沉淀物的主要成份是悬浮物、铁锈,一般施工完毕后,将沉淀物进行就地掩埋或运到环保部门制定地点集中处理。

2.5施工和恢复保护

开挖地段,尽量控制作业面积,缩短工期,做到泥土分类堆放,分层回填;穿越河渠时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减少开挖土方量,缩小扰动范围;在通过斜坡、陡坎、河渠时,修建护坡、堡坎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在地面植被丰富,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不准随意破坏野生动物巢穴,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施工完毕后,要疏通河道、运走废弃的施工材料和多余的土方,以免影响河流地区的生态平衡。

2.6施工方式的优化

定向钻穿越作为非开挖施工方式,穿越施工仅在河流两侧的陆地上进行,没有涉水作业,不影响河流的通航和防洪,因此不会对水生生物和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应是河流穿越的首选方式。穿越养殖水面时,一般会对于连片养殖水面采用定向钻,避免造成水产养殖大量损失。

定向钻穿越难以实施时可采用隧道穿越方式,根据地质条件不同可采用盾构隧道和钻爆隧道等,便于管道的维护和检修,根据水利部门的要求,对于水质保护目标和具有饮用水保护区功能的水体应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

三、运营中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管道运营过程中防范和应急措施是防止水污染的重要保障。运营中,主要防止管道的泄露,防止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与人身伤害。

1.风险率分析

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报表,一般管道泄漏概率很小(如表一)。输油管道正常情况下没有泄漏,但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往往是巨大的,特别在人口密集的发达地区,油品外泄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水源的污染尤其严重,并且不容易恢复。

表一 不同地区油气管道泄漏事故统计

由于输油管道事故风险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因此从源头采取控制措施是杜绝、避免和减轻事故风险的最有效办法。当目我们采取的防控办法是从技防、人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2.技防监控

国内输油管道一般采用先进的SCADA监控与数据系统,进行全程自动监控,采用串联泵常温密闭输油工艺,备有完整的防渗漏检测系统。操作人员在调度中心能根据计算机演算结果,确定管道是否泄漏、泄漏量及泄漏点。并将有关信息通知就近输油站或管理部门,当风险发生时,立即停输,使泄漏量降低到最少。

3.人防巡查

管道巡线员每天分段巡视管线,及时发现第三方施工等可能对管道造成的风险,及时提醒与防范,对于必需的穿越等,做好相应的管道保护。

4.应急预防

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关键部位,备有相应数量的溢油应急处理设备(如堵漏器材、防爆抽油泵、贮油容器、挖沟工具、溢油检漏仪器、消防器材、移动通讯器材等)。根据管路情况,配备相应事故应急处理人员,制度应急响应方案,做好泄渗应急预案模拟演练,万一风险发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油膜扩散,控制事态的发展,把风险控制在最小。

四、长效管理

预防和控制是伴随着施工与生产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一项任务,要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要改变以往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日常管理分裂的管理模式,不管在工程建设前期,还是施工或投产以后,必需保证施工中的环保费用的投入,否则环保也成了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无法落实到实处。

管道建成后,运行单位要通过影片、发放管道保护法宣传单等形式,让当地群众,了解管道的风险,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避免人为的破坏,做到大家爱护,群众监督,确保安全运行,做到长效管理。

五、结束语

我们清楚,环境保护和管道建设互为依存,如果管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后期被破坏的环境就会威胁到管道的安全,因此,在管道项目建设中要“边建设、边保护”,让环境保护与管道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投产,将环境保护融入管道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让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爱护地球、珍惜生命,将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让生态环境与能源行业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蕾,张东臣.管道线路优化中的环境问题,油气田环境保护,2001年3月,第11卷,第1期

[2]周亮臣.兰成渝输油管道建设重要经验概述,管道技术与设备,2006年,每3期

[3]李江锁,曹亮. 谈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土地资源及环境保护,山西建筑,2 0 0 7年11月,

第33卷第33期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2

【关键词】石油开发,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风险事故环境影响分析

石油开发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可引起原油和含油污水泄漏,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各种事故导致的伴生气或原油泄漏,都会直接影响大气环境。(1)伴生气泄漏的影响。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的伴生气泄漏多发生于井喷事故,井喷时大量伴生气排入大气,使局部大气中的烃类浓度剧增。(2)原油泄漏的影响。原油泄漏时,其中的轻组份逐渐挥发进入大气,造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此时,局部大气中烃类浓度高出正常情况的数倍或更多,但不会超过井喷时因伴生气排放对大气的影响强度,更不会导致大气环境的明显恶化。

1.2对地表水的影响分析。如果发生管线破裂,造成持续溢流或短时间内的急速降水造成的雨水泄流不畅,出现的污水漫溢等事故,均会造成原油污染地表水体。受污染的水体在向油井周围漫流直至散失的过程中,污染物会随之扩散,从而扩大了污染范围,并使沿途土壤和植被受到污染。

1.3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一般来说,油田发生事故泄漏的原油和含油污水对地下水不会造成直接影响,在大量原油泄漏未加以回收的情况下,原油可通过在土壤中的渗透,污染浅层地下水。发生井漏或油水窜层现象,会直接污染地下水,所以在钻井或作业时应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1.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事故性原油的大规模泄漏可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危害动物与植物生长。其中,对植物的影响尤为显著,原油黏附于枝叶,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使植物枯萎死亡;在土壤中粘附于植物根系,可阻止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而死亡。原油泄漏会引起植被退化,改变生态系统各组成成份的生态位,改变群落组成、生态系统结构及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对生态系统产生显在与潜在的累积影响。

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2.1 钻井、井下作业事故风险预防措施:(1)设计、生产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严格遵守钻井的安全规定,在井口安装防喷器和控制装置,杜绝井喷的发生。(2)使用的泥浆参数必须符合钻井地质技术的规定要求。(3)在钻开油气层前必须加重泥浆的密度,使泥浆的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约3~5MPa,井场的重泥浆储备量必须为井筒容积的1.5~2倍,并且还应储备足够量的泥浆加重剂。(4)井控操作实行持证上岗,各岗位的钻井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应经过井控专业培训。(5)井场设置明显的禁止烟火标志;井场钻井设备及电器设备、照明灯具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要求,井场安装探照灯,以备井喷时钻台照明。(6)定时清除柴油机排气管内的积炭,并在排气管上安装防火冷却水管线,以防井喷时排气管迸出火星引起着火,排气管出口与井口相距不少于15m。(7)柴油储罐设置在井场主导风向上风向,与井口的距离不得小于50m,并修筑防火墙。

2.2 油气集输事故风险预防措施:(1)集输管线敷设前,应加强对管材和焊接质量的检查,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2)在集输管线的敷设线路上应设置永久性标志。(3)管线穿越活动断裂带时,应确定断层走向,使管道与断层有一个理想的交角,使埋地管线在断层错位作用下单纯受拉,从而增强管线抵抗断层位移和保持管身结构完整的能力。(4)按规定进行设备维修、保养,及时更换易损及老化部件,防止油气泄漏事故的发生。(5)加强自动控制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控制压力平衡。(6)完善各站场的环境保护工程,及时清除、处理各种污染物,保持安全设施的完好,杜绝火灾的发生。(7)定期对管线进行巡视,应加强管线和警戒标志的管理工作。

2.3站场事故风险预防措施:(1)平面布局科学合理:平面布置中尽量将火灾危险性相近的设施集中布置,并保持规定的防火距离;有油气散发的场所布置在有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2)在建、构筑物区域内设置接地装置,必要时可加装消雷器。工艺设备、塔、架等设置防静电接地装置;变压器等采用避雷器作为防雷保护。(3)按规定配置齐全各类消防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保持完好可用。(4)站场内的装置区、泵房等均为爆炸火灾危险区域,区域内的配电设备均应采用防爆型;根据各建筑物的不同防爆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5)在可能产生易燃易爆介质泄漏的地方,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3风险事故应急环境监测

3.1应急监测组织管理。应急监测组织由应急指挥部、应急监测组组成。应急指挥部负责向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的污染危害程度与处置情况;同时调集、指挥、协调各方面救援力量;负责相关信息工作。应急监测组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赶赴现场,开展现场勘查,掌握事故发生的有关证据,全面分析、判断、确定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负责对污染现场的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污染变化趋势,为指挥部决策提供科学支持;负责对污染实施跟踪监测,为应急工作的终止提供科学依据。

3.2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方案要围绕科学、有效和周全的目标来确定。方案科学指的就是技术内容要有针对性,获取的监测数据能够反映污染特点和污染面。应急监测方案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特性设定相应的监测项目。方案有效就是要体现监测数据的快速和高效,作为事故求援现场总指挥,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最完整的监测数据,环境应急监测方案既要从技术角度又要从组织角度确保所提供数据的“快”与“准”,且该数据还要在事故善后处理中发挥作用。方案周全就是在确保监测数据及时报出的前提下,保证监测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持续满足要求,有的应急监测可能持续数日,方案不仅要考虑到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布点尽量合理,还要考虑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监测器材和试剂的配备,必要时可请求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3.3应急监测装备。根据石油开发过程中环境突发事件的特点,环境应急监测需配备气体测定仪便携式仪器或专用气体检测管,便携式气相色谱;需配备的水质测定仪有石油类、化学耗氧量和溶解氧分析仪等或水质检测管,流动水质实验室;需配备监测人员防护设施,如空气呼吸器、防护服(靴)等;为适应有关安全紧急求援中心的要求,配备专用环境应急监测车。

4.结语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3

1.入冬前准备

污水厂的设备在低温等恶劣环境下易发生故障并且维修困难,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降低事故风险。

1.1完善管理制度

要将低温条件下易出现的问题纳入管理制度,并准备应急方案,入冬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培训。

1.2检修改造设备

入冬前要对现有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有条件的污水厂提前更换适合低温运行的设备。

1.3管线、阀门防冻

管线防冻:停用的管线要在入冬前将水分排空,下水管线、浮渣井在入冬前做一次彻底疏通和清理,其他管线也都要考虑防冻问题。阀门防冻:首先应检查并确保阀门不漏水,然后将草垫放入阀门井内对阀门保温。

1.4检查保温措施

对工艺流程盲端、玻璃板液位计、配电问及机柜问的保温措施进行检查,确保正常使用;检查生活楼、库房、配电间玻璃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对易冻的井室覆盖草帘保温。

2.冬季运行工艺要求

气温降低时水温也会下降,进而导致污泥活性下降并出现膨胀和泡沫的问题。巡视工作要密切注意进水及出水水质的变化,以及各构筑物的处理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曝气时间,增加曝气量、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污泥龄等解决问题。设置应急预案,保证工艺正常运行,出水稳定达标。

3.冬季运行设备要求

设备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出现新状况,总体要求:一是选用适宜过冬的设备,如将露天回流泵替换为潜水泵、将皮带输送机替换为无轴螺旋输送机,改用黏稠度低的油和脂等。二是调整设备运行状态,间歇运行的设备适当调整运行时间变为连续运行,并尽可能选取比较温暖的时间段运行,如污水污泥处理区。三是做好关键设备的防冻工作,可以做好保温,也可以增加加热设施。四是避免构筑物放空,以防池体出现含水冻融现象。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检修并尽可能安排在室内,常见设备故障及对策如下。

3.1粗格栅

室外的粗格栅常见问题是栅条结冰间距变小、耙齿变形断裂,导致进水量降低甚至堵塞管线。对策是保持高水位运行,让栅条始终浸在水中。室内的粗格栅常见问题是限位开关结冰。解决办法是将控制柜与格栅间分离并且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空气湿度。粗格栅压实机在低温条件下可能被冻住甚至结冰损坏。解决办法是挑选温暖的时间段运行设备,并且要定期开启,防止结冰。

3.2初沉池、二沉池

初沉池、二沉池的常见问题是传动刮泥机在下雪之后打滑,初沉池不刮泥、二沉池污泥不回流。对策是根据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工作,并及时除去走道板上的积雪,可人工除雪也可以用扫雪机。

3.3污泥浓缩池

露天的浓缩池常见的问题是设备冻住和污泥池表面结冰问题。及时做好除雪工作能有效解决设备冻住的问题。池面结冰将导致浓缩池失去浓缩作用,并且增加构筑物损坏的风险。可以增设阳光板阻挡雨雪并且保温,同时还要加大出泥量,减少浓缩池泥量。如果没有阳光板,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浓缩池应急。

3.4脱水机房

脱水机房常见的问题是泥饼冻结后无法运输、有毒气体浓度过高危害健康、配电柜短路。在堆放泥饼的场地设置蒸汽加热管线可以解决泥饼冻结的问题。做好保温、提供热源、增大引风机的功率可增加温度、降低湿度、降低有毒气体浓度,进而保障人员健康、降低配电柜短路风险,但鼓风机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出现过载停机,所以,调高功率时要调低进风阀的限位。

4.冬季运行人员要求

低温条件下工作人员要特别提高安全意识。巡视工作至少两人一起,可适当减少次数,但要加强监控,巡视人员要佩戴好防护用品并保持信息畅通;下池作业要严格遵守操作制度,满足作业条件才可下池;水上作业时,必须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防止跌倒、落水、中毒等事故;氧化沟盖板下作业时要系好安全绳,并且有人陪护。下雪天庖优先清理巡视路线上的积雪,然后清理构筑物上的积雪,防止结冰。带电作业前要确保衣服上无积雪或积水,防止触电。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找专家帮忙,如果影响到稳定运行或达标排放时,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管理,保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防治城镇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规划,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维护与保护,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以及城镇内涝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并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应当遵循尊重自然、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主管部门(以下称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促进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布局、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气候特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排水与污水处理目标与标 准,排水量与排水模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排涝措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和建设用地以及保障措施等;易发 生内涝的城市、镇,还应当编制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

第八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防洪规划,并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城镇人口与规模、降雨规律、暴雨内涝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内涝防治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

第九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将编制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应当严格执行;因经济社会发展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加大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合理确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统筹安排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利用、雨水调蓄和排放等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

城镇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建设时序,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未建或者已建但未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应当按照年度改造计划进行改造,提高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镇排涝要求,结合城镇用地性质和条件,加强雨水管网、泵站以及雨水调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等设施建设和改造。

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砂石地面、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提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

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雨水径流控制要求建设相关设施。

第十四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需要与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相连 接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意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就排水设计方案 是否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和相关标准提出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排水设计方案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未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的,不得投入使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十五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及相关资料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投标、委托等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设 施维护运营单位负责管理。特许经营合同、委托运营合同涉及污染物削减和污水处理运营服务费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的 意见。国家鼓励实施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从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

(四)技术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五)有相应的良好业绩和维护运营经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排水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建立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加强雨水排放管理,提高城镇内涝防治水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建立城镇内涝防治预警、会商、联动机制,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调 蓄洪水的功能,加强对城镇排水设施的管理和河道防护、整治,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确保雨水排放畅通,共同做好城镇内涝防治工作。

第十八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标准,明确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合理控制雨水径流。

第十九条 除干旱地区外,新区建设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实行雨水、污水合流的地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求,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可以结合旧城区改建和道路建设同时进行。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建不得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合理确定截流倍数,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贮存池、建设截流干管等方式,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

第二十条 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

第二十一条 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称排水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重点对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事项进行审查。

排水户应当按照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水。

第二十二条 排水户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排放口的设置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相应的预处理设施和水质、水量检测设施;

(三)排放的污水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放口设置以及预处理设施和水质、水量检测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规划要求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当要求排水户采取措施,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委托的排水监测机构,应当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并建立排水监测档案。排水户应当接受监测,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安装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监测数据与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共享。

第二十五条 因城镇排水设施维护或者检修可能对排水造成影响的,城镇排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相关排水户;可能对排水造成严重影响的,应当事先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报告,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六条 设置于机动车道路上的窨井,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保证其承载力和稳定性等符合相关要求。

排水管网窨井盖应当具备防坠落和防盗窃功能,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第二十七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城镇排涝风险评估制度和灾害后评估制度,在汛前对城镇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单位限期处理,并加强城镇广场、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等易涝点的治理,强化排涝措施,增加必要的强制排水设施和装备。

城镇排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按照防汛要求,对城镇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清疏,确保设施安全运行。

在汛期,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当加强对易涝点的巡查,发现险情,立即采取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汛期应当服从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或者监督。

第四章 污水处理

第二十八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签订维护运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及维护运营合同进行维护运营,定期向社会公开有关维护运营信息,并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保证出水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不得排放不达标污水。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测进出水水质,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污水处理水质和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维护运营合同,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报送生产运营成本等信息。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价格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成本信息。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核定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成本,应当考虑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

第三十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或者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应当安全处理处置污泥,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 家有关标准,对产生的污泥以及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 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

第三十一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不得擅自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等原因需要停运或者部分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当在90个工作日前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在出现进水水质和水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出水水质超标,或者发生影响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突发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核查处理。

第三十二条 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

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排水监测机构接受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委托从事有关监测活动,不得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和排水户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三条 污水处理费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不得挪 作他用。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标准不应低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因特殊原因,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不足以支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的,地方 人民政府给予补贴。

污水处理费的收取、使用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将监督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布。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为进出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第三十五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履行维护运营合同的情况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水量的监督检查结果,核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

第三十六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在监督考核中,发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存在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 及维护运营合同进行维护运营,擅自停运或者部分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或者其他无法安全运行等情形的,应当要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采取措施,限 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或者整改后仍无法安全运行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可以终止维护运营合同。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终止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签订的维护运营合同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运行。

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合理确定再生水利用的规模,制定促进再生水利用的保障措施。

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指导。

第五章 设施维护与保护

第三十八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窨井盖等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保障设施安全运行。

从事管网维护、应急排水、井下及有限空间作业的,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设置醒目警示标志,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员坠落、 车辆陷落,并及时复原窨井盖,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相关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组织编制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应急预案,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城镇排涝所必需的物资。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抢险装备、器材,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四十条 排水户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排放的污水可能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及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安全事故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采取防护措施、组织抢修,并及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一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在保护范围内,有关单位从事爆破、钻探、打桩、顶进、挖掘、取土等可能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的,应当与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等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十二条 禁止从事下列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损毁、盗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二)穿凿、堵塞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三)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倾倒剧毒、易燃易爆、腐蚀性废液和废渣;

(四)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废弃物;

(五)建设占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六)其他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得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查明工程建设范围内地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相关情况。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有排水管网等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因工程建设需要拆除、改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拆除、改动方案,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审核,并承担重建、改建和采取临时措施的费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结果向社会公开。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进行检查、监测;

(二)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资料;

(三)要求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四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和保护等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并公布审计结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许 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条例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后不实施监督检查的,对核发许可证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水户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或者对符 合法定条件的排水户不予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 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单位和个人,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 城镇排水设施,或者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万元 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水户未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补办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可以处5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水户不按照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水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 严重后果的,吊销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向社会予以通报;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因城镇排水设施维护或者检修可能对排水造成影响或者严重影响,城镇排水设施维护运营 单位未提前通知相关排水户的,或者未事先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报告,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或者未按照防汛要求对城镇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清疏,影响 汛期排水畅通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 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测进出水水质的,或者未报送污水处理水质和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和生产运营成本等信息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擅自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未按照规定事先报告或者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或者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对产生的污泥以及处理处置后的污 泥的去向、用途、用量等未进行跟踪、记录的,或者处理处置后的污泥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 果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 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 用由当事人承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水单位或者个人不缴纳污水处理费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污水处理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责任,保障设施安全运行的;

(二)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组织事故抢修的;

(三)因巡查、维护不到位,导致窨井盖丢失、损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从事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 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逾期不采取补救措施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 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单位未与施工单位、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等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 防护措施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拆除、改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排水户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排放污水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XX年1月1日起施行。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5

【关键词】污水处理;问题;来源;污染物;对策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极其严重的国家,中国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南多北少,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地区,就人均占有淡水资源而言,南方最高地区和北方最低地区相差数十倍,西部比东部甚至高出五六百倍。另一方面,中国的水环境污染情况相当严重,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七大江河水系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近些年来,中国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占中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5. 3%。在当前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城市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 城市污水处理中的问题

1.1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水平较低

到2012年底,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平均为82.1%,但仍有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低于30%,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污水厂虽已建成,但始终未能投入运行,主要原因如下:对污水处理工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力;一些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城市仍未开征污水处理费,或收费标准和征缴率低,致使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难以保障;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运行负率低,甚至无水处理。在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绝大部分是一、二级污水处理,污水处理设备陈旧,大多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而且中国很多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运行状况很不理想,近1/3处于停滞状态,有的甚至长期搁置,造成极大浪费,致使污水处理厂的运转率难以提高。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仍然较低,很多地区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另外,中国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基建造价和运行成本较高、处理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污水处理的水平。

1.2 城市污水处理管理水平低、污水处理运行机制不够合理

中国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污水处理的全部费用都由政府全部承担,而污水处理又是纯公益事业,这就形成了建不起,建起了也养不起的局面。

在现有体制下,污水厂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普遍不高,且机构臃肿,开支庞大,有些地方处理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一些污水处理厂有多少经费就处理多少水,这样就不能够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应有的效益,并且使得大量仪表、设备搁置受损,因为经费紧张,致使设备保养、维修不到位,提前报废,同时也无法发挥污水处理专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形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1.3 污泥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形成二次污染

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相应标准,可以排放。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往往是许多污水厂极为头疼的事情。目前很多污水厂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原因,污泥不经无害化处理,堆放在场外,任意其被取走,不知下落,有的地方直接用作农肥,但未考虑重金属含量及有毒物质是否超标。现在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由于没有污泥的最终处置途径,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环保部门对污泥处置的监管也急需加强。

1.4 污水处理厂及应急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潜在的严重危害时刻威胁着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如城市某些隐藏的区域污染源。在目前形势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越来越敏感,却往往没有完善的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件,处理不当,会给当地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2 城市污水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2. 1 城市污水的来源

城市污水是城市下水道系统收集到的各种污水,通常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降水径流三部分组成,是一种混合水体。生活污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排水,经由居住区、公共场所和居民的厨房、卫生间、浴室及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排放。生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约占60%,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无机污染物约占40%,如泥沙和杂物等。此外,还含有洗涤剂以及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

工业废水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由于使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工业废水的成分有很大差异。常见的较严重污染的工业废水有造纸废水、酿造废水、生物制药废水、煤气洗涤废水、农药废水、制革废水、毛纺废水、电镀废水、油漆废水、化工废水、炼油废水等。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降雨径流是由降雨或冰雪融化水形成的。初期降雨和冰雪融化水的污染也较严重,若能纳入城市污水管道加以处理,是一种理想的安排。对于分敷设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的城市,降雨径流汇入雨水管道而得不到处理;对于采用雨污合流排水管道的城市,虽然可以使一部分初雨径流与城市污水一同加以处理,但雨量较大时易超过截流管的输送能力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大量的雨污混合水出现溢流,造成更严重的水体污染。

2.2 城市污水的主要污染物

城市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按物理形态可分为悬浮固体、胶体及溶解性污染物质。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2大类。

2.2.1 无机污染物

城市污水中的无机污染物分为无直接毒害作用的无机污染物和有直接毒害作用的无机污染物2类。无直接毒害作用的无机污染物可分为3类:砂粒、矿渣类颗粒状物质;酸、碱、无机盐类;氮、磷等营养物。无直接毒害作用的无机污染物并不是绝对无毒害作用的,当这些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也会呈现毒害作用。

污水中的氮可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前者是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尿素等,后者有氨氮、硝酸盐等。硝酸盐本身无毒,但进入人的胃中能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仲胺作用会形成亚硝胺,而亚硝胺则对人体有害,是致癌、致变异和致畸胎的“三致”物质。

有直接毒害作用的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非重金属无机有毒物质和重金属,非重金属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有氰化物和砷化物,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铬、铅、锌、铜、锰等。氰化物、砷化物、汞、镉、铬、铅是国际上公认的6大毒性物质,此类物质在污染控制中必须严格管理,绝对不容许超标排出厂外。

2.2.2 有机污染物

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按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多属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它们是以自然形式存在的。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

2.2.3 城市污水的危害性

生活中的污水排入水体后,大量的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时候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随着水体中溶解氧的逐渐消失,厌氧状态下的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硫化氢使水体变臭发黑,同时病原体也会大量繁殖。一些常见的疾病,如痢疾、霍乱、伤寒等,都是由于人们饮用了受污染的水而引起的。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海湾、水库,必然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大量的藻类繁殖,使水中的溶解氧急剧下降,致使鱼类缺氧死亡。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使水中的重金属、无机物、有机物严重超标,对水产养殖、各种动物及人体的危害更大,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城市污水处理应采取措施和建议

3.1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目前,中国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仍旧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迅速增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污水处理的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达国家用于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至0.88%,而中国仅为0.02%至0.03%,因此,今后中国仍需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财政投入。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国家要在财政上给予政策性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率,从而实现中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平衡发展。

3.2 加快污水处理企业改革的步伐

在中国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系统都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由政府收取排污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政府在污水处理投资、建设、监管中完全是“一肩挑”,这就使得中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效率低下。有些地方虽进行了体制改革,但不够彻底、到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依靠财政的状况,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将污水处理单位改制为企业法人,实行政企分开,从而建立企业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同时,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支持企业跨区域投资运营,尽快实现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符合行业特征、有限且有效的竞争。

3.3 拓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改变原来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行管理市场化,这样必将拓宽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渠道,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BOT,TOT模式已在部分地区开展,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政策制定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模式应该也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发行市政债券,投资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在美国的水务公共事业领域,每年建设性投资的85% 来自市政债券。鉴于中国未来水处理资金需求较大,可考虑这一融资工具。

3.4 提高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程度

城市污水经过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就成为了资源,尤其是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区,如果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进行有效利用, 就是一种浪费。因此,建设分类供水系统,为实现中水回用建立基础,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中水回用,防止浪费, 是节约水资源、合理科学利用水资源的最佳方式。同样,对于污泥回用,也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加大对污泥处理的研究力度,保证污泥得到有效处理,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同时还要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实现污泥利用的资源化、无害化。

参考文献:

[1]韩玉宝.浅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0).

[2]王宝贞,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6

关键词:海底管道 砂袋 连锁排 悬空治理

一、引言

册子岛-镇海海底管道(以下简称“册镇海底管道”)担负着中石化华东沿海炼厂的原油供应,于2005年6月投产运行。近年由于镇海泥螺山、金塘岛等围垦及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改变了海底管道原有的水动力环境,海底海水冲刷,致使册镇海底管道出现多处悬空。如不立即进行悬空治理,会对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管道万一破损,必然会对杭州湾海域造成灾难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悬空治理措施。

二、治理施工技术

1、袋装砂抛填

本工程悬空管道底部治理采用抛填砂袋进行底部填筑,工程量约16.8万只塑料编织袋,要求单袋重量不小于30公斤。

三、海上施工防污染措施

本工程主要为砂袋抛填及混凝土连锁排铺设,根据本工程特点,施工船舶对海域的污染主要有:生活污水污染,船舶垃圾污染,船舶动力装置的有害排气污染。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海水资源污染,采取了以下措施:

1、作业船舶海上防污配备齐全,并对船上垃圾、污水、油污定期进行分类收集。

2、提高船舶质量,把好施工准入关。选用合格的船只施工,减轻船舶污染;

3、严格执行《海上交通安全法》、《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施工作业安全》等各项涉及海上安全的法律规定,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制度,确保安全航行或作业。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和污染水域事故的船舶应立即向海事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4、船舶严格执行油污和垃圾集中回收等有关海上防污染规定,严禁擅自向施工海域排放和倾倒:

①船舶生活垃圾不得任意倒入港区或施工水域,平日倒入带盖、不渗漏并有明显标志的生活垃圾储存容器或聚已烯材料制成的垃圾袋中,当船舶停靠后海基地或施工区域靠泊点时,可以向陆地指定的垃圾箱倾倒;

②船舶生产垃圾(如油污的棉纱和破布、灰渣、积垢、铁锈等),港口施工船舶或停靠码头船舶妥善将生产垃圾积存在铁桶内,存满时向陆地指定垃圾箱倾倒;

③一切塑料制品(包括塑料合成缆绳及一切粒状、块状的塑料衬垫物料、包装材料、聚纤维织物、食品用具、塑料袋等塑料垃圾)任何时候不得投放入海。

④施工驳船甲板上的泥砂、混凝土、石块等生产垃圾、平时收集在甲板上四周围蔽的区域,当船舶靠泊码头时,将垃圾送到码头垃圾箱中。

⑤所有船舶不得任意在港内冲洗甲板和舱室,确需冲洗时,事先必须申请当地海事部门批准。

⑥船员如果发现其它船舶违章处理垃圾,或本船垃圾逸漏污染海域,或发现海面污染严重时,应立即报告船长和值班负责人,船长应迅速向当地海事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5、加大污染事故查处力度,对造成污染的船舶和船员给予重罚,并一查到底。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对举报者和治污有重大贡献人的奖励制度。

6、对船员进行教育

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操作不当、机械问题、恶劣环境和管理不当。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船员,是避免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必要条件。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可使船员掌握防污染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防污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养成环境保护观念。

四、海底管道保护措施

1、施工时首先采用GPS明确定位管道悬空位置,由潜水员下水复核管道位置正确与否,然后放置浮标;

2、施工时间段要在高平潮或低平潮期间抛填,最大程度减轻潮流对网包的干扰;

3、抛填砂袋时采用大网包直接吊装至海底位置,采用自动脱钩装置脱钩,位置要准确,防止砂袋抛填时直接压载于管道上部;

4、潜水员下水安放管底砂袋,塞填砂袋保证管底密实;

5、铺设混凝土连锁块时,根据水深和水下排体的长度确定移船的距离,一般排首砼块体在海底重迭2米左右方向可考虑移船,移船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控制移船的速度;二是控制船距离,每吊装一排砼连锁块(4m)移船最大距离应控制在略小于4m,避免可能造成排体在泥面上重迭或排体被撕裂;

6、施工船只所抛的八字锚不得进入主航道和管道位置,并且设置锚标;

7、水上锚泊施工的船舶,须抛设警戒锚标,指示锚的位置,并用明显的号灯指明可航水域和封航水域;

8、水上作业时施工人员一律穿着救生衣,并在船舶上放置备用的救生圈和救生衣。

五、制定多项应急预案

通过对册镇海底管道悬空治理施工工序全过程的危险因素识别和评价,为确保海上施工安全,努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册镇海底管道悬空治理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风暴潮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人员溺水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应急程序、触电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应急程序火灾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机械伤害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船舶倾覆(弃船)应急预案。

在预案实施过程中坚持组织健全、领导决策、上传下达、运作迅速的原则。在实施应急预案过程中,坚持先保人员安全,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确实做到无大小事故发生。

六、结束语

海底管道所处海域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治理方案存在多样性。在册镇海底管道悬空治理中,上述治理技术得到了很好应用。在治理完成后的半年时间里,管道经受住了杭州湾冬、春季大潮的考验,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管道安全运行,这也为海底管道悬空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邵怀海,胡洪勤,徐政峰 滩海油田海底管道悬空治理[J]石油规划设计2003,11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7

关键词:公路隧道;突泥涌水;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1 隧道突泥涌水的特征

1.1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地层岩性只含有少量的石英岩,在裂隙中生成,大多数岩石都比较细碎,其隧道突泥,涌水量在某一出水点是较为分散的,大约在2800m3d左右,突泥涌水部分呈现出股状型,伴有空洞形成。

1.2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地层岩性只含有少量的石英岩,在裂隙中生成,大多数岩石都比较细碎,其隧道涌水量在某一出水点是较为集中的,大约在4000m3d左右,突泥涌水部分呈现出股状型,这时伴有较大水压和压力,突泥涌水的大概位置在墙左侧。

1.3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地层岩性只含有少量的石英岩,在裂隙中生成,大多数岩石的密度较高,完整性较好。突泥涌水量大约在7000m3d左右,最高出水点截止在12000m3d,突泥涌水部分呈现出股状型或是喷射型,且无污浊现象,伴有较大水压和压力,突泥涌水的位置在墙左侧。

1.4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地层岩性含有少量的石英岩和炭质片岩,呈薄层状态,在裂隙中生成,大多数岩石都比较细碎,这种情况下炭质片岩在墙右侧的时候比较多,且岩石亮度提高,突泥涌水量大约在5000m3d左右。隧道突泥涌水量在某一出水点是较为分散的,突泥涌水部分呈现出股状型,在初期的时候突泥涌水中会掺杂少许碎石,但是水质无污浊现象,公路隧道拱形部分呈雨状以及线状型且伴有淌水或滴水。

2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的原因

2.1根据公路隧道周围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调查,在公路隧道的旁边有诸多村庄等,他们会因为常年流水造成干涸,而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的位置普遍在公路隧道的另一侧,由此可见,公路隧道发生突泥涌水的地方大部分是由于村庄周围常年流水而造成的。

2.2 公路隧道的构造会因为裂隙而生成,大多数岩石都比较细碎,还很容易积水。公路隧道周围内的地下水主要是因为大气层降水,如果公路隧道周围降水量较高,公路隧道地理环境复杂,森林树木的覆盖率较大随之公路地表层的积水面积也增大,会造成公路浅表层的基岩发生裂隙,通过所产生的水加上大气降水全部沿着周围内的河沟流走,覆盖层和基岩强风化层的地方会渗入到地下,然后基岩节理所产生的裂隙会逐渐转变成孔隙潜水。浅表层的基岩要是出现裂隙的话水和沟内的地表水还有沟内发生的孔隙潜水会向着公路隧道的深层转移,在公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洞身的基岩也会因为出现裂隙而生成水,这是因为隧道在开采挖掘的时候机械破坏了原有岩体的各种结构,所以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现象。

3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的治理措施

3.1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的治理措施

公路隧道预防突泥涌水应该遵循“预防为先、排水为主、截住为辅、堵住四方面相结合,以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依据,进行综合治理”的防治原则,采取有效地可实施性高的防治措施,进行妥善处理,这样可以达到“可靠防水、无忧排水”的最终目标。

重工业增多使更多的生态资源受到污染,这也使我国对各项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多的要求,当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现象不断发生的时候,尽可能不破坏公路隧道地下水的循环工作,如果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的流量变大,并且公路隧道周围的森林树木繁盛,应该是运用预先设计好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泄,这样就会使围岩周围的所有承受力量的结构在不同程度上,例如:地表坍塌、地面下降、地面下沉、地面变形等情况发生变化,这样不仅对公路隧道的整体结构产生诸多不利因素也使隧道结构变得不稳定,还对公路隧道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水塘、沟干枯等,所以施救小组应该采取以堵住为首要任务其次是适当的进行排放工作的原则,对隧道突泥涌水的地方用水泥以及其他材料进行堵住,并且用相应的机械设计预先将岩体加固以及封闭防治裂隙更为严重,如果怕再次发生突泥涌水应在渗水处用材料再次进行施救措施,并且铺设防水板,将突泥涌水引致公路隧道口的排水处,这样就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最终目的。

3.2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堵漏后的处理

在公路隧道突泥涌水较多被堵漏后的情况下,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将突泥涌水完全堵漏的最佳效果。如果发生此种情况,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将混凝土喷射在局部出现渗水漏水处,然后再次进行注浆工作,并且在渗水处进行更加周密的布置,将突泥涌水引致公路隧道口的排水处,最后再铺设厚度强硬更为稳固的防水板以确保质量,使防治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4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应急救援措施

4.1 如果公路隧道内发生突泥涌水的危害情况,施工人员应立即向上级部门或者是应急小组进行汇报,还要保持头脑冷静。

4.2 工程项目部应在接到施工人员的汇报情况后,立即召开会议确定救援方案,确定应急小组以及应急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救援抢险工作,如果突泥涌水危害较大时还应该向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寻求援助。

4.3 应急小组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确定危害程度,还应固定时间向上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汇报,确保救援工作的有序性。

4.4 事故现场应该建立医务室并且配备相关的医疗设备,例如:担架、氧气以及必备的急救用品等,将伤亡人员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如果是轻微受伤应利用现有的急救设备进行救治工作。

4.5 如果在公路隧道发生事故而救援小组还没有到达现场的情况,施救人员应公开地实事求是的向现场监理汇报,待救援小组以及救援方案确定后,对公路隧道突泥涌水进行处理。但是要确保在救援小组未到达现场前,禁止任何人进入事故现象,避免发生人员伤亡的现象,减少救援工作的阻碍,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6 当发生突泥涌水危害警报时,施工人员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利用现有材料减少突泥涌水量,以便把水压降到最低。当突泥涌水事故发生之后,在首先确定救援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利用相关机械设备以及材料对公路隧道洞身周围进行加固以及封闭,并且在补救后的一个阶段内进行实时监控。如果是多雨季节进行施工作业应该在可能发生突泥涌水的渗水点处充分备足排水设备,并且保证电力充足以备供应,还应由专人进行轮流值班,降低危害程度。

结语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是公路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之一,而隧道突泥涌水危害的防治工作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的治理工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坍塌、突泥涌水等危害事故,更为严重的是可能破坏公路隧道周围的生态环境,致使森林树木受到污染甚至死亡。所以,公路隧道突泥涌水应该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避免更多的涌水进入到公路隧道之内,这样不仅能保证公路隧道的施工安全,还能为正常运营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以及平衡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施工》黄成光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隧道中涌水处理施工技术》岳丽敏(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3]朱大力,李秋枫.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J].工程勘察.2000.

污泥应急处理措施篇8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止医院排放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配合国家推进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即将颁布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编制本技术指南。

指南根据医院性质、规模和污水排放去向,并兼顾各地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供卫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参考。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医院污水的收集、工艺选择、竣工验收、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方面。

1.2.3本指南适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89年7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号)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88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正在制定的《医院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和定义

1.4.1医院性质分类

本指南中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指南所指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指南所指综合医院为不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各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

1.4.2医院污水

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

1.4.3污泥

指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化粪池污泥。

1.4.4废气

指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1.5医院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1.5.1医院各部门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情况不同,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手术室等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排水。不同部门科室产生的污水成分和水量各不相同,如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放射性废水等。而且不同性质医院产生的污水也有很大不同。医院污水较一般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复杂。

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污染环境。

1.5.2医院污水受到粪便、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

1.5.3医院污水中含有酸、碱、悬浮固体、BOD、COD和动植物油等有毒、有害物质。

1.5.4牙科治疗、洗印和化验等过程产生污水含有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等,部分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性,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环境有长远影响。

1.5.5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和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1.6医院污水处理原则

1.6.1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医院污水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1.6.2减量化原则。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

严禁将医院的污水和污物随意弃置排入下水道。

1.6.3就地处理原则。为防止医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医院必须就地处理。

1.6.4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医院性质、规模、污水排放去向和地区差异对医院污水处理进行分类指导。

1.6.5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考虑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污水达标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从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1.6.6生态安全原则。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产生和控制出水中过高余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第2章医院污水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

2.1医院污水的收集

2.1.1医院病区与非病区污水应分流,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污水和污物,不得将医院产生污物随意弃置排入污水系统。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医院,在设计时应将可能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开,现有医院应尽可能将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别收集。

2.1.2传染病医院(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医院)应设专用化粪池。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传染性污染物,如含粪便等排泄物,必须按我国卫生防疫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的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处置或排入专用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不设化粪池的医院应将经过消毒的排泄物按医疗废物处理。

2.1.3医院的各种特殊排水,如含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等应单独收集,分别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措施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2.1.4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

2.2医院污水排放量

2.2.1医院污水排放量

1、新建医院

新建医院污水排放量应根据《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质[2003]4号进行取值设计,做到清污分流,节约用水。

2、现有医院

1)污水排放量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列数据计算

(1)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或500床以上医院:平均日污水量为400~600L/床.d,kd=2.0~2.2,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一般设备的中型医院或100~499床医院:平均污水量为300~400L/床.d,kd=2.2~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3)小型医院(100床以下):平均污水量为250~300L/床.d,kd=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2.2医院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分类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以床位数分为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及1000以上等。

2.3医院污水水质

2.3.1新建医院

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污量可按下列数值选用:

BOD5:40-60g/床.d,CODcr:100~150g/床.d,悬浮物:50~100g/床.d;

根据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出量和2.2.1中水量计算新建医院的设计水质。

2.3.2现有医院

1)污水水质应以实测数据为准;

2)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表2-2。

表2-2医院污水水质

CODcr

mg/LBOD5

mg/LSS

mg/L氨氮

mg/L粪大肠杆菌

个/L

污水浓度范围150~30080~15040~12010~501.0×106~3.0×108

平均值25010080301.6×108

2.4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2.4.1现有标准

现在执行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将医院污水按其受纳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等规定了相应的粪大肠杆菌群数和余氯标准,对COD、SS等理化指标无特别要求,只需达到要求相对较低的其他排污单位标准,且只给出余氯下限而无上限。

根据现行标准,现有医院污水处理工艺级别低,主要存在(1)悬浮物浓度高,影响消毒效果;(2)水质波动大,消毒剂投加量难以控制;(3)消毒副产物产生量大,影响生态环境的安全;(4)余氯标准无上限,过多余氯危害生态安全等问题。

2.4.2新标准

为了加强对医院污水污物的控制和实施新的环境标准体系,国家已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编制《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新标准对医院产生的污水、废气和污泥进行了全面控制,在强调对含病原体污水的消毒效果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安全。

2、在生物指标上,新标准对排入下水道与排入水体的医院污水提出不同要求。新标准严格区分医院性质,同时根据污水去向分为两个等级,并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提出严格的控制各级指标。

3、新标准考虑了消毒效果和生态安全性问题,针对不同性质医院及污水去向对消毒时间和余氯量均作了明确规定,严格了余氯标准的上限。

4、在理化指标方面,对排入地表水体的医院污水和传染病医院污水的COD、BOD5、SS、动植物油、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都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增强污水处理系统的抗风险性。考虑氨氮也消耗消毒剂,对氨氮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第3章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3.1工艺选择原则

根据医院的规模、性质和处理污水排放去向,进行工艺选择。根据1.4.1中医院分类,分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医院污水处理后排放去向分为排入自然水体和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

医院污水处理所用工艺必须确保处理出水达标,主要采用的三种工艺有: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简易生化处理。

工艺选择原则为:

3.1.1传染病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并需进行预消毒处理。

3.1.2处理出水排入自然水体的县及县以上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

3.1.3处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设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推荐采用二级处理,对采用一级处理工艺的必须加强处理效果。

3.1.4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型综合医院,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图3-1不同处理工艺的应用情况(略)

3.2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工艺

对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应加强其处理效果,提高SS的去除率,减少消毒剂用量。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3.2.1工艺流程

1、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对现有医院中应用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尽可能地提高处理效果,以达到医院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

2、一级强化处理

对于综合医院(不带传染病房)污水处理可采用“预处理一级强化处理消毒”的工艺。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图3-2一级强化处理工艺流程(略)

医院污水经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沉淀池出水进入接触池进行消毒,接触池出水达标排放。

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3.2.2工艺特点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可将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去除,提高后续深化消毒的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其中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费用。

3.2.3适用范围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适用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

3.3二级处理工艺

3.3.1工艺流程说明

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医院污水通过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好氧池进行生物处理,好氧池出水进入接触池消毒,出水达标排放。

调节池、生化处理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图3-3二级处理工艺流程(非传染病和传染病污水)(略)

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和粪便宜分别收集。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预消毒池进行消毒处理后进入调节池,病人的粪便应先独立消毒后,通过下水道进入化粪池或单独处理(如虚线所示)。各构筑物须在密闭的环境中运行,通过统一的通风系统进行换气,废气通过消毒后排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系统。

3.3.2工艺特点

好氧生化处理单元去除CODcr、BOD5等有机污染物,好氧生化处理可选择接触氧化、活性污泥和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如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采用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可以降低悬浮物浓度,有利于后续消毒。

3.3.3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排入自然水体的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3.4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3.4.1工艺流程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气净化池消毒”。沼气净化池分为固液分离区、厌氧滤池和沉淀过滤区。三区的主要功能分别为去除悬浮固体,吸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进一步去除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沉淀和过滤单元去除剩余悬浮物和降解有机污染物,保证出水质量。所产生沼气根据气量大小作不同的处理,当1m3污泥制取沼气达15m3以上时,收集利用;当1m3污泥制取沼气不足15m3时,收集燃烧处理。

图3-4沼气净化池工作原理图(略)

3.4.2工艺特点

沼气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气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3.4.3适用范围

作为对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第4章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医院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废气也要进行处理。

4.1预处理

医院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质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利于后续处理。

4.1.1化粪池

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化粪池主要有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

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的原理是通过沉淀的作用先将有机固体污染物截留,然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处理效率优于普通化粪池。

化粪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第3.8.2~3.8.5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6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4.1.2预消毒池

预消毒的目的是降低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以减少操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1、传染病医院病人的排泄物进行预消毒后排入化粪池。

2、传染病医院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前必须预消毒,预消毒池的接触时间不宜小于0.5小时。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等,粪便消毒也可采用石灰。

3、对于普通综合医院,可不设预消毒池。

4、生化处理如采用加氯进行预消毒则需进行脱氯,或采用臭氧进行预消毒。

4.1.3格栅

在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宜设置格栅,格栅井与调节池可采用合建的方式。

1、传染病医院的格栅应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在普通医院宜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小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手动格栅)。

2、格栅井应密闭,设置通风罩,收集废气以进行集中处理;

3、栅渣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等一同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4、设计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等有关规定。

4.1.4调节池

1、医院污水处理应设调节池。连续运行时,其有效容积按日处理水量的30~40%计算。间歇运行时,其有效容积按工艺运行周期计算。

2、调节池宜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3、调节池应采用封闭结构,设排风口,防沉淀措施宜采用水下搅拌方式。

4、调节池产生污泥定期清淘,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一同处理。

4.2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4.2.1一级强化处理

医院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一般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气浮等工艺。过滤的固液分离方式需要反冲,操作管理较为复杂,而气浮工艺中气体释放易导致二次污染。所以医院污水中一般采用混凝沉淀工艺。

医院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宜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混凝、沉淀池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1、污水处理量小于20m3/h时,沉淀池宜设备化,可采用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的一体化设备,池形宜为竖流式或斜板沉淀池。当污水处理量大于20m3/h时,沉淀池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形宜为竖流式或平流式沉淀池。

2、当沉淀池体采用钢结构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腐措施。

3、当采用斜板沉淀池,必须设置斜板冲洗设施。其他形式的沉淀池需采取便于清理、维修的措施。

4、设计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等有关规定。

4.2.2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对现有医院中应用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

有改建场地时,可将调节池用作沉淀池,在化粪池旁增设调节池。

场地不足时可在地面上增设混凝沉淀池。

4.3生物处理

医院污水采用生物处理,一方面是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可保障消毒效果。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和简易生化处理等。

4.3.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

1.工艺特点

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污水适应性强,建设费用较低。

活性污泥工艺的缺点是运行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分离效果不够理想。

2.设计参数

曝气池和二沉池设计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有关规定;

曝气池污泥负荷根据出水有机物和氨氮要求,需要时应满足硝化要求。

表4-1活性污泥工艺曝气池主要工艺参数

参数参考范围

HRT(h)

气水比

MLSS(g/L)

污泥负荷(kg-BOD5/(kg-VSSd))

泥龄(d)4~12

6~10

2~4

0.1~0.4

5~20

3.适用范围

传统活性污泥法适用于800床以上水量较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对于800床以下、水量较小的医院常采用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SBR按周期循环运行,每个周期循环过程包括进水、反应(曝气)、沉淀、排放和待机五个工序。SBR单个周期的进水、反应、沉淀、排放和待机都是可以进行控制的。每个过程与特定的反应条件相联系(混合/静止,好氧/厌氧),这些反应条件促进污水物理和化学特性有选择的改变。

SBR工艺具有流程简单、管理方便、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较低、处理效果好及设备国产化程度高等优点。

4.3.2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采用固定式生物填料作为微生物的载体,生长有微生物的载体淹没在水中,曝气系统为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供氧。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固定生长于生物填料上,克服了悬浮活性污泥易于流失的缺点,在反应器中能保持很高的生物量。

1.工艺特点

(1)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和水质变化的耐受性强,运行稳定。

(2)生物接触氧化法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较低。

(3)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泥产量较低,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简单。

(4)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时脱落一些细碎生物膜,沉淀性能较差的造成出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稍高,一般可达到30mg/L左右。

2.设计参数

(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应采用轻质、高强、防腐蚀、易于挂膜、比表面积大和空隙率高的组合体。

(2)生物接触氧化法已在实际中长期应用,有关工艺参数见《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等相关的设计手册。

表4-2生物接触氧化法主要工艺参数

参数参考范围

HRT(h)

气水比

污泥负荷(kg-BOD5/(m3填料d))0.5~1.5

10~15

2~5

3.适用范围

生物接触氧化法适用于500床以下的中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水量小、水质波动较大和污染物浓度较低、活性污泥不易培养等情况,管理方便。

4.3.3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BioReactor,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根据膜分离组件的设置位置,可分为分置式MBR和一体式MBR两大类。

1.工艺特点

MBR工艺用膜组件代替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二沉池,可进行高效的固液分离,克服了传统工艺中出水水质不够稳定、污泥容易膨胀等不足,具有下列优点:

(1)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优质稳定,可以完全去除SS,对细菌和病毒也有很好的截留效果。

(2)实现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龄(SRT)的完全分离,使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稳定;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量浓度高,可高达10g/L以上,处理装置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减小了硝化所需体积。

(3)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的截留和生长,系统硝化效率提高。可延长一些难降解有机物在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降解效率的提高。

(4)MBR剩余污泥产量低,甚至无剩余污泥排放,降低了污泥处理费用。

2.设计参数

表4-3一体式MBR主要工艺参数

参数参考范围

HRT(h)

气水比

MLSS(g/L)

污泥负荷(kg-BOD5/(kg-VSSd))

膜通量(L/(m2h))3~5

20~30

6~10

0.1~0.2

10~20

3.适用范围

该工艺适用于300床以下的小规模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水质要求高和紫外消毒等的情况。

4.3.4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生物膜处理工艺的一种。采用一种新型粗糙多孔的粒状滤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滤料表面生长有生物膜,池底提供曝气,污水流过滤床时,污染物首先被过滤和吸附,进而被滤料表面的微生物氧化分解。目前BAF已从单一的工艺逐渐发展成系列综合工艺,有去除悬浮物、COD、BOD、硝化、脱氮等作用。

1.工艺特点

(1)出水水质好。BAF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COD、细菌和大部分氨氮,出水SS小于10mg/L。

(2)微生物生长在粗糙多孔的滤料表面,不易流失,对有毒有害物质有一定适应性,运行可靠性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问题。

(3)BAF容积负荷高于常规处理工艺,并可省去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泵房,占地面积通常为常规工艺的1/3~1/5。

(12)需进行反冲洗,反冲水量较大,且运行方式复杂,但易于实现自控。

2.设计参数

表4-4BAF的主要工艺参数

分类参数范围

构造

参数滤料直径(mm)

生物滤床高(m)3~6

3~4

运行

参数水力负荷(m3/(m2•h))

气水比

容积负荷(kgBOD5/(m3•d))2~3

4~6

1~2

反冲洗

参数冲洗水流速(m/h)

冲洗气速(m/h)

冲洗周期(h)

冲洗时间(min)30~50

40~70

24

15~30

3.适用范围

该工艺适用于300床以下的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和水质要求高等的情况。

4.3.5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1.工艺特点:

沼气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气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2.适用条件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型综合医院,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上述五种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与投资水平等汇总于表4-5中。

表4-5不同生物处理工艺的综合比较

工艺类型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基建投资

活性污泥法对不同性质的污水适应性强。运行稳定性差,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分离效果不够理想800床以上的水量较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800床以下医院采用SBR法较低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高,运行稳定;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污泥产量较低;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简单。部分脱落生物膜造成出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稍高。500床以下的中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适用于场地小、水量小、水质波动较大和微生物不易培养等情况。中

膜-生物反应器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优质稳定,有效去除SS和病原体;占地面积小;剩余污泥产量低甚至无。气水比高,膜需进行反洗,能耗及运行费用高。300床以下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医院面积小,水质要求高等情况。高

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水质好;运行可靠性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问题;容积负荷高且省去二沉池和污泥回流,占地面积小。需反冲洗,运行方式比较复杂;反冲水量较大。300床以下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较高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出水COD、BOD等理化指标不能保证达标。作为对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低

第5章医院污水消毒技术

5.1医院污水常用消毒技术

医院污水消毒是医院污水处理的重要工艺过程,其目的是杀灭污水中的各种致病菌。医院污水消毒常用的消毒工艺有氯消毒(如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氧化剂消毒(如臭氧、过氧乙酸)、辐射消毒(如紫外线、γ射线)。表5-1对常用的氯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和紫外线消毒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比较。

表5-1常用消毒方法比较

优点缺点消毒效果

Cl2具有持续消毒作用;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投量准确。产生具致癌、致畸作用的有机氯化物(THMs);处理水有氯或氯酚味;氯气腐蚀性强;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危险性。能有效杀菌,但杀灭病毒效果较差。

次氯酸钠

NaOCl无毒,运行、管理无危险性。产生具致癌、致畸作用的有机氯化物(THMs);使水的PH值升高。与Cl2杀菌效果相同。

二氧化氯

ClO2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不产生有机氯化物(THMs);投放简单方便;不受pH影响。ClO2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危险性;只能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制取设备复杂;操作管理要求高。较Cl2杀菌效果好。

臭氧

O3有强氧化能力,接触时间短;不产生有机氯化物;不受pH影响;能增加水中溶解氧。臭氧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复杂;制取臭氧的产率低;电能消耗大;基建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杀菌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均很好。

紫外线无有害的残余物质;无臭味;操作简单,易实现自动化;运行管理和维修费用低。电耗大;紫外灯管与石英套管需定期更换;对处理水的水质要求较高;无后续杀菌作用。效果好,但对悬浮物浓度有要求。

5.2液氯消毒系统

液氯消毒是医院污水消毒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氯(Cl2)是一种强氧化剂和广谱杀菌剂,能有效杀死污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并具有持续消毒作用。氯消毒具有药剂易得,成本较低;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投量准确;不需要庞大的设备等优点。但氯气有毒,腐蚀性强,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危险性。

氯气为受压的液化气体,一般用罐瓶、槽车、罐车、驳船等压力容器装运。

液氯消毒系统主要是由贮氯钢瓶、加氯机、水射器、电磁阀、加氯管道及加氯间和液氯贮藏室等组成。

5.2.1氯瓶

(1)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小容量的氯瓶。氯瓶一次使用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2)单位时间内每个氯瓶的氯气最大排出量应符合下述规定:

容积为40升的氯瓶:750g/h;500kg的氯瓶:3000g/h。

5.2.2加氯机

医院污水采用液氯消毒时,必须采用真空加氯机,并将投氯管出口淹没在污水中。

氯气向污水中投加是经过加氯机水射器完成,水射器要求自来水有0.2MPa压力,在水射器内形成负压,将氯气吸入并混合,然后将氯水投加至加氯点。

典型的医院污水处理工艺加氯方式有两种:虹吸式定比加氯和提升式自动定比加氯。

(1)当医院污水站内集水管道高于站外公共污水管或水体水位时(通常需要有600mm的高差),可采用虹吸式定比加氯消毒系统。

(2)当污水需要提升才能排出站外,采用提升式自动定比加氯,消毒投加设备与提升泵同步运行,由集水池的水位控制污水泵自动启动,同时控制投药系统同步运行。

5.2.3加氯系统管材

(1)输送氯气的管道应使用紫铜管;输送氯溶液的管道宜采用硬聚氯乙烯管,阀门采用塑料隔膜阀。

(2)加氯系统的管路应设耐腐蚀的压力表,水射器的给水管上应设普通压力表。

(3)加氯系统的管道应明装,埋地管道应设在管沟内,管道应有一定的支撑和坡度。

5.2.4加氯间和液氯贮藏室

使用液氯消毒时应设液氯贮藏室和加氯间。

(1)加氯间

医院污水加氯间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医院总体规划、排出口位置、环境卫生要求、风向及维护管理和运输等因素来确定。

加氯间主要放置加氯机等除氯瓶以外的加氯设备。加氯间内应有必要的计量、安全及报警等装置。加氯间门向外开,使用防爆灯照明和其他防爆电机电器,设排风扇,换气次数按12次/小时设计。排风扇设在加氯间低处,并考虑室外环境,要远离人员活动场所。加氯间室内电气、管道、地面等应考虑防止氯气腐蚀。

(2)液氯贮藏室

液氯贮藏室应尽量靠近投加地点。液氯贮藏室必须有吊装设备(使用40kg小瓶可不安装吊装设备)和磅秤。

液氯贮藏室应设可容纳氯瓶的水池,水池应保持一定水位,一旦氯瓶泄漏,应迅速将氯瓶推到水池中。

液氯贮藏室直接通向室外的门要向外开,应设排风设备,通风口设在房间离地400mm处。照明使用防爆灯具,设置安全和氯气报警装置。

5.2.5适用范围

1、液氯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内医院及小规模医院的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的规模较大(>1000床)且管理水平较高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2、氯消毒由于余氯过高会造成地表水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因此当医院污水排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氯消毒。

5.2.6运行管理

1、严禁无加氯机直接向污水中投加氯气。

2、液氯用槽车和钢瓶包装。氯包装量:瓶装充装重量不得大于1.25kg/L,槽车装充装重量不得大于1.20kg/L。

3、在操作间或加氯间进口处应放置方便使用并有明显标志的工具箱、维修工具、药品及防毒面具等。

4、氯瓶放置在磅秤或氯量显示仪上,小瓶应该竖放、大钢瓶则是卧放并固定,不得使其滚动。

5、并联的氯瓶应设置备用瓶,通过自动或手动切换装置更换新氯瓶。

6、氯瓶和加氯机要避开暖气、阳光和明火。为保证正常供氯,氯瓶间的室内温度应保持中温(15℃)。

7、液氯运输、贮存等按GB11984执行。

5.3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具有高效氧化剂、消毒剂以及漂白剂的功能。作为强化氧化剂,它所氧化的产物中无有机氯化物;作为消毒剂,它具有广谱性的消毒效果。

二氧化氯必须现场制备。现场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电解法。

1、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是以氯酸钠、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和盐酸等为原料,经反应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氯气体,再经水射器混合形成二氧化氯水溶液,然后投加到被消毒的污水中进入消毒接触池消毒。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是以饱和食盐水为原料通过电解产生二氧化氯、氯气、过氧化氢、臭氧的混合气体,用于消毒。混合气体的协同作用,具有广谱的杀菌能力,其消毒效果远强于任何单一的消毒剂。

5.3.1工程设计

1、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

(1)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设计和发生器选型应根据医院污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要求确定,并考虑备用。

(2)因原料为强氧化性或强酸化学品,储存间必须考虑分开安全储放;储存量为10~30天的用量。

(3)二氧化氯溶液浓度应小于0.4%,其投加量应与污水定比或用余氯量自动控制。

(4)应设计二氧化氯监测报警和通风设备。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

(1)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设备主要由电解槽、电源、水泵和水射器组成。电解槽使用6V或12V两种直流电源。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设备的溶盐装置一般与发生器一体化,但因二氧花氯为混合消毒气体,为了能定比投氯,必须设置溶液箱。

(3)二氧化氯是由水射器带出并溶于水的,所以设备间必须有足够的压力自来水,如水压不够0.2MPa,需加设管道泵。

(4)应注意设备排氢管的设计,及时排除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可爆炸气体。

5.3.2适用范围

1、二氧化氯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及大规模医院的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规模较小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2、由于二氧化氯在空气中和水中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爆炸,因此该法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3、化学法适用于规模>500床的医院污水处理消毒系统。

4、二氧化氯消毒由于余氯过高会造成地表水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因此当医院污水排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二氧化氯消毒。

5.3.3运行管理

1、二氧化氯活化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2、配制溶液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

3、投加量根据实际水质水量实验确定。

5.4次氯酸钠消毒

次氯酸钠消毒是利用商品次氯酸钠溶液或现场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消毒剂,利用其溶解后产生的次氯酸对水中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对污水进行消毒。

1、次氯酸钠发生器

利用电解食盐水(或海水)制取次氯酸钠水溶液。这种发生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电耗低、耗盐量小,生产的次氯酸钠可达10~12%(有效氯含量)。其缺点是在电极表面易形成钙镁等沉积物,需要经常清洗电极。

商品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为10%~12%,次氯酸钠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具有与氯气相同的特殊气味。

2、漂白粉及漂粉精消毒

漂白粉(Ca(OCL)2)为白色粉末状,具有强烈气味,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而失效,能使大部分有机色彩氧化褪色或漂白。

漂粉精是较纯的次氯酸钙,有效氯含量为65%~70%,是一种较稳定的氯化剂,密封良好时能长期保存(1年左右)。漂粉精用于医院污水消毒可以直接使用粉剂投加到医院污水中,既可用于干式投加法,也可以将漂粉精溶解在水里,制成溶液投加到污水中,称湿式投加。还有一种方法是漂粉精制成片剂用消毒机投加。

5.4.1工程设计

1、配套建筑物及设备

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的污水处理站应根据次氯酸钠发生器的型号及其附属设备要求进行布置。一般要求需要有专用的盐液制备间和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间。盐液制备间与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间宜分为两个房间。

2、主要工艺参数

(1)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处理级别计算投氯量,按投氯量选择次氯酸钠发生器型号及台数,然后计算用盐量、贮盐量。

(2)污水量按最高日污水量计算,盐水池按12~24h设计。

(3)次氯酸钠溶液贮槽按8~16h设计。

3、次氯酸钠的投配

次氯酸钠发生器所产生的次氯酸钠溶液贮存在贮槽内,可采用虹吸式自动投加或与污水泵连动投加,将溶液通过投加管、电磁阀、流量计将溶液投加到污水池或污水管中。

4、漂精粉的投加

(1)漂精粉的湿式投加系统需设置溶药槽和投配槽。

(2)溶药槽和投配槽一般用塑料制成,溶药槽需设有搅拌器,一般设置2个,投配槽可设1个,沉渣排入下水道,溶药槽和投配槽大小按处理污水量和投药量计算确定。

5.4.2适用范围

1、次氯酸钠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内及大规模医院的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规模较小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2、漂粉精、漂白粉适用于规模<300床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消毒系统。

3、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医院污水处理消毒系统。

4、二氧化氯消毒由于余氯过高会造成地表水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因此当医院污水排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氯消毒。

5.4.3运行管理

1、次氯酸钠溶液贮槽应防腐蚀,可用聚氯乙烯板或玻璃钢制作。

2、在使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时,必须注意保存条件,经常分析化验其有效氯含量,以便掌握有效氯的衰减情况,确定每次的最佳送货量和送货周期,减少氯的损失。

3、商品次氯酸钠应在21℃左右避光贮存。

4、漂白粉应贮存于干燥、阴凉通风的仓库中,防止日晒雨淋,应远离火种和热源,不可与有机物、酸类及还原剂共存。

5、漂粉精放入溶药槽,加水配制成有效氯含量为1%~5%的溶液,静止澄清,使用上清液投加。每日配制1~2次。

5.5氯消毒接触池

1、医院污水消毒按运行方式可分为连续消毒和间歇消毒两种方式。

2、接触消毒池的容积应满足接触时间和污泥沉积的要求。传染病医院污水接触时间不宜小于1.5小时,综合医院污水接触时间不宜小于1.0小时。

3、连续式消毒的接触池有效容积为污水部分容积和污泥部分容积之和。

4、间歇式消毒时,接触池的总有效容积应根据工作班次、消毒周期确定,一般宜为调节池容积的1/2。

5、接触消毒池一般分为两格,每格容积为总容积的一半。池内应设导流墙(板),避免短流。导流墙(板)的净距应根据水量和维修空间要求确定,一般为600~700mm。接触池的长度和宽度比不宜小于20:1。接触池出口处应设取样口。

6、设计时应按设计选定的处理工艺流程的实际运行情况,按最不利情况进行组合,校核实际接触时间,以满足设计要求。

5.6氯消毒设计要点

当污水采用氯消毒工艺时,其设计加氯量可按下列数据确定:

1、液氯消毒系统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有关章节进行设计。

2、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出水的设计加氯量以有效氯计,一般为30-50mg/L。

3、二级处理出水的设计参考加氯量一般为10-15mg(有效氯)/L。

4、当污水采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其设计投加量应根据具体水质确定。

5、加药设备至少为2套,1用1备。

6、氯投加量为参考值,运行中应根据余氯量和实际水质水量实验确定投加量。

5.7臭氧消毒

臭氧,分子式为O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臭味,是国际公认的绿色环保型杀菌消毒剂。臭氧在水中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羟基(OH)对各种致病微生物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单原子氧(O)具有强氧化能力,对各种病毒、细菌均有很强的杀灭能力。

臭氧消毒具有反应快、投量少;适应能力强,在pH5.6~9.8、水温0~37℃范围内,臭氧消毒性能稳定;无二次污染;能改善水的物理和感官性质,有脱色和去嗅去味作用。但缺点是无持续消毒功能、只能现场生产使用、臭氧消毒法设备费用较高、耗电较大。

臭氧制备法有电晕放电法、紫外线法、化学法和辐射法等,工程一般采用电晕放电法。

5.7.1工程设计

1、医院污水臭氧处理站应设置空压机房、臭氧发生器设备间和操作间。空压机房安放空压机,空压机应防震和防止噪声。臭氧发生器间应留有设备检修空间。臭氧接触塔在寒冷地区应设在室内,尾气处理后设排气管排出室外。

2、医院污水消毒的主要工艺参数如表5-2所示。

表5-2医院污水臭氧消毒的主要工艺参数

项目一级处理出水二级处理出水

臭氧投加量/mg•L-1

接触时间/min

大肠菌去除率/%30~50

30

99.9910~20

5~15

99.99

3、在选择臭氧发生器时,要根据污水水质及处理工艺确定臭氧投加量,再根据臭氧投加量和单位时间处理水量确定臭氧使用量,按每小时使用臭氧量选择臭氧发生器台数及型号。

4、臭氧与污水接触方式一般采用鼓泡法,气泡分散越小,臭氧利用率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因此要选择气水混合效果好的臭氧进气装置。

5、臭氧系统设备管道应做防腐处理与密封。

6、臭氧设备间应设置通风设备,通风机应安装在靠近地面处。

7、在工艺末端必须设置尾气处理或尾气回收装置,反应后排出的臭氧尾气必须经过分解破坏或回收利用,达到排放标准。

5.7.2适用范围

1、采用二级处理的医院污水最好采用臭氧消毒,这样可以减少臭氧的投加量,降低设备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

2、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5.7.3运行管理

1、臭氧对人有毒,国家规定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m3。

2、臭氧为强氧化剂,浓度越高对接触物品损害越重,使用时应注意。

3、在使用时应控制影响臭氧杀菌作用的因素,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有机物、pH、水的浑浊度、水的色度等。

4、在产臭氧过程中,避免放电电极潮湿而造成断路。

5、臭氧的产量受电压、进气量和进气压力的影响。

6、臭氧的投加量和剩余臭氧量在消毒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时应注意控制。

5.8紫外线消毒

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紫外线消毒技术是利用特殊设计的高功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C波段紫外光发生装置产生的强紫外光照射流水,使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水藻以及其他病原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紫外C光辐射后,其细胞组织中的DNA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从而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以及其它致病体,达到消毒杀菌和净化的目的。紫外线杀菌速度快,效果好,不产生任何二次污染,属于国际上新一代的消毒技术。但要求水中悬浮物浓度较低,以保证良好的透光性。

5.8.1工程设计

1、采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求被处理的水中悬浮物浓度<10mg/L,在此条件下推荐的照射强度为25-30μW/cm2,照射时间>10s。

2、紫外线消毒系统可采用明渠型或封闭型。相对而言,明渠型比封闭型更容易监测和维护,对水流阻力也小。

3、紫外系统内还应包括清洗设施。医院污水应采用设置自动清洗装置。

4、紫外系统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气体消毒时,采用循环式紫外空气消毒装置。

5、紫外灯管应专业回收。

5.8.2适用范围

1、出水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的污水处理系统可采用紫外消毒方式;

2、在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如排入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水域时,可采用紫外消毒方式;

5.8.3运行管理

1、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并注意眼睛的防护,以免引起损伤。

2、在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进行测定。

3、使用的紫外线灯,新灯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紫外线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凡低于70uw/cm2者应及时更换灯管。

4、紫外线消毒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

5、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第6章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废气处理技术

6.1医院污泥处理

6.1.1污泥的分类和泥量

1、污泥根据工艺分为化粪池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化学(混凝)沉淀污泥、消化污泥等。

2、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泥量与原水的悬浮固体及处理工艺有关。医院污水处理构筑物产生的污泥量如表6-1所示。

表6-1污泥量平均值

污泥来源总固体

(g/人.d)含水率

(%)污泥体积

(L/人.d)(L/人.a)

初沉池5492~950.68~1.08249~395

二沉池3197~98.51.04~2.07380~755

混凝沉淀66~7593~971.07~2.20390~840

3、化粪池污泥来自医院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粪便,污泥量取决于化粪池的清掏周期和每人每日的粪便量。每人每日的粪便量约为150g。

4、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6.1.2医院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处理工艺以污泥消毒和污泥脱水为主。水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污泥消毒池内,投加石灰或漂白粉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若污泥量很小,则消毒污泥可排入化粪池进行贮存;污泥量大,则消毒污泥需经脱水后封装外运,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焚烧处理。

6.1.3污泥消毒

1、污泥首先在消毒池或储泥池中进行消毒,消毒池或储泥池池容不小于处理系统24h产泥量,但不宜小于1m3。储泥池内需采取搅拌措施,以利于污泥加药消毒。

2、每天湿污泥产量小于2m3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可在消毒后排入化粪池,此时化粪池的容积应考虑到此部分的污泥量。每天湿污泥产量大于2m3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可在消毒后进行脱水。

3、污泥消毒的最主要目的是杀灭致病菌,避免二次污染,可以通过化学消毒的方式实现。化学消毒法常使用石灰和漂白粉。

(1)石灰投量每升污泥约为15g,使污泥pH达11-12,充分搅拌均匀后保持接触30-60min,并存放7天以上。

(2)漂白粉投加量约为泥量的10-15%。

(3)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紫外线辐照消毒。

6.1.4污泥脱水

1、污泥脱水的目的是降低污泥含水率,脱水过程必须考虑密封和气体处理。

2、污泥脱水宜采用离心脱水机。离心分离前的污泥调质一般采用有机或无机药剂进行化学调质。

3、脱水后的污泥应密闭封装、运输。

6.1.5污泥的最终处置

污泥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危险废物分类,属于危险废物的范畴,必须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进行集中(焚烧)处置。

6.2废气处理工艺路线选择

6.2.1工艺流程

1、为防病毒从医院水处理构筑物表面挥发到大气中而造成病毒的二次传播污染,将水处理池加盖板密闭起来,盖板上预留进、出气口,把处于自由扩散状态的气体组织起来。

2、组织气体进入管道定向流动到能阻截、过滤吸附、辐照或杀死病毒、细菌的设备中,经过有效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3、废气处理可采用臭氧、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紫外线、高压电场、过滤吸附和光催化消毒处理对空气传播类病毒进行有效的灭活。

6.2.2设计要点

1、按局部通风设计原则,针对有害气体散发状况,优先考虑密闭罩。

2、对于格栅口和污泥的清除处,由于操作需要,可以采取敞口罩。

3、通风机选用离心式,排气高度15m。

4、通风机流量和压头需要根据不同处理方法的要求选取,对于使用氧化型消毒剂的情况,通风机和管材应考虑防腐。

第7章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

7.1放射性废水来源

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后所产生的排泄物,分装同位素的容器、杯皿和实验室的清洗水,标记化合物等排放的放射性废水。

7.2放射性废水的水质水量和排放标准

7.2.1放射性废水浓度范围为3.7×102Bq/L~3.7×105Bq/L。

7.2.2废水量为100~200L/床.d。

7.2.3医院放射性废水排放执行新制定的《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在放射性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监测其总α<1Bq/L,总β<10Bq/L。

7.3放射性废水系统及衰变池设计

7.3.1放射性废水应设置单独的收集系统,含放射性的生活污水和试验冲洗废水应分开收集,收集放射性废水的管道应采用耐腐蚀的特种管道,一般为不锈钢管道或塑料管。

7.3.2放射性试验冲洗废水可直接排入衰变池,粪便生活污水应经过化粪池或污水处理池净化后再排入衰变池。

7.3.3衰变池根据床位和水量设计或选用。

7.3.4衰变池按使用的同位素种类和强度设计,衰变池可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

7.3.5间歇式衰变池采用多格式间歇排放;连续式衰变池,池内设导流墙,推流式排放。衰变池的容积按最长半衰期同位素的10个半衰期计算,或按同位素的衰变公式计算。

7.3.6衰变池应防渗防腐。

7.4监测和管理

7.4.1间歇衰变池在排放前监测;连续式衰变池每月监测一次。

7.4.2收集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第8章监控设备和仪表

8.1医院污水设备

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污染环境;

鉴于医院污水的传染性,为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的接触,降低传染机会,在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中应采用较高水平的自动化设备控制。

8.2在线测量仪表的配置原则

在线仪表的配置应根据资金限制及工艺需要综合考虑。

8.2.1医院污水处理站应在出口处配置在线余氯测定仪和流量计。

8.2.2采用液氯消毒,应设置液位控制仪对消毒污水液位和氯溶液液位指示、报警和控制;同时应设置氯气泄漏报警装置。

8.2.3流量计宜选用超声波流量计或电磁流量计。

8.2.4根据医院规模,400床以下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可只设置液位控制仪表,液位控制仪表可采用浮球式、超声波式或电容式液位信号开关;400床以上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除液位控制仪表外,宜加设液位测量仪,液位测量仪可选用超声波式或电容式液位测量仪。

8.2.5有条件的采用二级处理工艺的医院亦可设置溶解氧测定仪、PH测定仪等仪表。

8.3自动控制内容及方式

应根据工艺流程、工程规模及管理水平确定自动控制水平,主要自动控制内容如下:

8.3.1水位自动控制和消毒剂投加自动控制是自动控制的重要内容。消毒剂的投加量应根据在线余氯测定仪的测定结果自动控制调整。

8.3.2电动格栅除污机和好氧曝气自动控制;可根据工艺运行要求,采用定时方式自动启/停。

应当根据工程规模大小、资金额度及传染性差异来确定不同的监控方式。以下几种不同监控方式,供工程设计时参考选用。

1、就地控制方式(A):在电控箱及现场按钮箱上控制,不设在线测量仪表,只设水位信号开关,利用水位信号开关自动开/停水泵。

2、常规集中监控方式(B):分为两种方式。

(1)在总电控柜上集中监控,不另设独立的集中监控柜(B-1)。

(2)设独立的集中监控柜(台)(B-2)。

3、PLC监控方式(C),分为两种方式。

(1)在总电控柜内设PLC控制器(C-1),PLC控制器用于工艺设备的自动控制,各种设置在总电控柜上集中控制。

(2)设独立的集中监控柜(C-2)。

4、计算机监控方式(D)。采用小型PLC控制器及微型计算机集中监控。该种方式只适用于个别较大型、工艺较复杂、有维护管理条件的工程采用。

表8-1监控方式的选择

工程规模工艺流程监控方式备注

200床位及以下物化处理工艺监控方式A

生化处理工艺监控方式A或B-1

有传染病污水监控方式B-1

250~400床位物化处理工艺监控方式B-2或C-1

生化处理工艺监控方式C-1或C-2

500~800床位物化处理工艺监控方式C-2

生化处理工艺监控方式C-2

有生化处理工艺的传染病医院监控方式C-2或D

8.4控制室设计要求

8.4.1较大规模工艺较复杂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宜设独立的集中控制室,或采用与总电控柜房间(配电室)共用。

8.4.2独立的控制室面积一般控制在12~20m2。若为计算机监控的控制室,面积应在15~20m2,设防静电地板,室内做适当装修

8.4.3传染病医院的控制室应与处理装置现场分离,减少操作人员与现场的接触。

第9章医院污水处理站建设要求

9.1处理站的选址、安全间距及防护隔离要求

处理站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医院总体规划、排出口位置、环境卫生要求、风向、工程地质及维护管理和运输等因素来确定。

9.1.1医院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位置宜设在医院建筑物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9.1.2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应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应设绿化防护带或隔离带。

9.1.3污水处理站周围应设围墙或封闭设施,其高度不宜小于2.5m。

9.1.4污水处理站应留有扩建的可能;方便施工、运行和维护。

9.1.5污水处理站应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便于污水排放和污泥贮运。

9.1.6传染病医院及含有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的污水处理站,其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施宜集中布置,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并应与处理构、建筑物严格隔离。

9.2处理构、建筑物的设计要求

9.2.1处理构、建筑物及主要设备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负荷计算。

9.2.2处理构、建筑物应采取防腐蚀、防渗漏措施;确保处理效果,安全耐用,操作方便,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9.2.3污水处理构筑物应设排空设施,排出的水应回流处理。

9.2.4在寒冷地区,处理构筑物应有防冻措施。当采暖时,处理构筑物室内温度可按5℃设计;加药间、检验室和值班室等的室内温度可按15℃设计。

9.2.5高架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和避雷针等安全措施。

9.2.6污水处理站排水一般宜采用重力流排放,必要时可设排水泵站。

9.3处理站的附属设施及相关要求

9.3.1在污水处理站的设计中,应根据总体规划适当预留余地。

9.3.2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具体条件,处理站应设值班、化验用房、控制室及联络电话等设施。

9.3.3污水处理站内可根据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污泥、废渣及医疗废弃物的堆放场地,但以上垃圾必须采取严格封闭措施。

9.3.4处理站内应有必要的计量、安全及报警等装置。

9.4医院污水处理站费用分析

按医院污水处理站采用的处理工艺计算基建费用,依据处理站的能源消耗、药剂消耗、操作工人工资福利费、修理维护费及其他费用计算运行费用。

9.4.1基建费用

根据医院所在地区、建筑形式、排放去向、规模、工艺流程的不同,参考控制指标,计算医院污水处理各工艺的基建费用。

各种工艺基建费用见表9-1。

表9-1各种工艺基建费用表

基建费用(元/m3)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900~1500

二级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法

接触氧化法

曝气生物滤池1200~2000

1200~2000

2000~2500

小型沼气净化池1000~1500

注:基建费用计算中主要工艺: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包括调节、混凝沉淀、消毒。

二级生化处理包括调节、生化处理、消毒。

小型沼气净化池包括沼气净化池和消毒。

9.4.2运行费用

按新建医院计算其成本,依据处理厂的投资、能源消耗、药剂消耗、操作工人工资福利费、修理维护费及其他费用,并参照已有处理厂的数据计算。

各种工艺运行费用见表9-2。

表9-2各种工艺运行费用表

运行费用(元/m3)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0.5~1.0

二级生化处理

活性污泥法(SBR)1.0~1.5

接触氧化法1.0~1.5

曝气生物滤池1.2~1.8

生物膜法1.5~2.0

沼气净化池0.2~0.5

9.5绿化

9.5.1医院污水处理厂必须绿化。可种植若干花卉,以美化环境。

9.5.2医院污水处理厂与病房或居住区之间,应尽可能种植高大、能吸收臭气、有净化空气作用的绿化隔离带,以减少臭气和风机噪音对病人或居民的干扰。

9.5.3医院污水处理厂的卫生工作十分重要。蚊蝇较易孳生是污水处理厂的特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做到清洁整齐,文明卫生。

第10章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及验收

10.1工程设计

10.1.1医院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单位应具有国家环境工程专项资质,项目的设计方案应经有关部门审查;

10.1.2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应参考《给排水设计规范》及《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有关规定进行;

10.1.3医院污水处理设备应优先选用经过环保产品认证的环保设备。

10.2工程建设和验收

10.2.1医院污水处理工程的土建、安装质量应符合国家工程验收规范。

10.2.2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应按设计要求建设。

10.2.3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仪表、设备、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是否按图施工。

10.2.4消毒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经负荷试车合格后,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医院的需要。

10.2.5备品备件、安全设施是否齐备。

10.2.6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并健全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

10.2.7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应与医院总体设施同步建成,新建医院的污水污水处理设施应先期投入调试,保证与医院主体设施同期投入试运行。医院污水处理设施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处理效果应达到良好。化学法治理需经一个月的试运行,二级生化法处理需经三个月以上的试运行。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

10.2.8验收合格后,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正式运转使用并达标排放。

第11章运行管理

11.1运行管理

11.1.1医院污水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应纳入医院正常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应根据工艺要求,定期对构筑物、设备、电气及自控仪表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11.1.2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应达到以下技术指标:运行率应大于95%(以运行天数计);达标率应大于95%(以运行天数和主要水质指标计);设备的综合完好率应大于90%。

11.1.3污水处理设施因故需减少污水处理量或停止运转时,应事先向环保部门报告,批准后方可进行。由于紧急事故造成停止运行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环保部门。

11.1.4电气设备的运行与操作须执行供电管理部门的安全操作规程;易燃易爆的车间或场所应按消防部门要求设置消防器材。

11.1.5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对突发卫生事件的防范能力,设立应急的配套设施或预留应急改造的空间,具备应急改造的条件。

11.1.6鼓励委托具有运营资质的单位运行管理。

11.1.7建立健全运行台帐制度,如实填写运行记录,并妥善保存。

11.2监测分析

11.2.1按规定对水质进行监测、记录、保存和上报。

医院污水处理站的主要监测指标有理化指标、生物性污染指标、生物学指标。

1、医院污水理化指标的监测是判断医院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出水达标极为重要。医院污水水质理化监测指标主要有:温度、pH值、悬浮物、氨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余氯等。

2、医院污水的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污染。常用有代表性的指示生物作为指标。生物学指标主要指大肠菌群,也有其它生物体的指示生物(如大肠杆菌、粪便链球菌等)。

11.2.2水质取样应在污水处理工艺末端排放口或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

11.2.3监测频率:

日常监测频率:

生物学指标:总余氯每日至少2次,粪大肠菌每月不得少于1次。

理化指标:取样频率为至少每2h一次,取24h混合样,以日均值计,总a、总b在衰变池排放前取样监测。每月监测不得少于2次。

执法监测频率:

生物学指标:总余氯和粪大肠菌每年不得少于4次。

理化指标:每年监测不得少于2次。取样频率为至少每2h一次,取24h混合样,以日均值计,总a、总b在衰变池排放前取样监测。

11.2.4各种指标的监测方法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定的标准方法或等效方法。

11.3劳动保护

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处理设备的操作、设备的维修以及污泥、废气的处理处置过程等环节都易对环境及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应对医院污水处理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予以重视。

11.3.1所有操作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持证上岗。

11.3.2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站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受到健康损害。

11.3.3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站应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职业卫生程序,包括必要的免疫防治、预防过度暴露于有害环境中的措施以及医疗监督。

11.3.4传染病医院(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医院)位于室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必须设有强制通风设备,并为工作人员配备全套工作服、手套、面罩和护目镜和防毒面具。

11.3.5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个人卫生,应配备有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清洗的设施(带有洗手液、温水),而且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知识培训。

11.3.6对于医院污水处理站的密闭系统,应配置监测、报警装置,并有一旦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上一篇:垃圾渗滤液特征范文 下一篇: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