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6:18

双碳实施方案

双碳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航空碳税 环境保护 欧洲 经济区

碳税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基于“总量与交易”(Cap and Trade)制度,在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一定门槛数量时征收的环境保护税。21世纪的国际社会存在诸多的环境困扰,碳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全球碳排放量的控制和环境的保护。自欧盟于2008年11月正式通过2008/101/EC号指令并规定将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U ETS)中到2013年4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暂停对非欧盟国际航班征收碳税的决定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对于航空碳税不同程度的关注。这种单边征收航空碳税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 [1]

一、欧盟航空碳税的新动向

在2013年10月4日闭幕的国际航空组织第38届大会上,成员国接受成员国统一达成为国际航空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措施协议(以下简称MBM),首次达成了建立全球性的航空减排框架协议,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措施协议对航空运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多边主义而言,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此次大会决定在2016年报告并于2020年正式实施以全球市场为基础的措施。决议同时指出,任何成员国在设计新的或者实施现有的MBM时,需要与其他国际进行多边或双边的建设性的磋商和谈判,以便达成协议。这主要是针对欧盟单方面决定将航空业纳入EU-ETS征收碳税并要求批准其单边的碳排放效益体系的行为,它虽没有明确禁止欧盟将ETS使用于国际航班的排放,但指出根据欧盟现行法,航空碳税不可能暂停至2020年,同时表示欧盟应采取的法律和政治行动还需要研究。[2]

同年10月16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提交了关于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指令的相关修正案,欧委会在此议案中表示,为了通过成功实施ICAO的相关决议建立全球性的MBM并促进成员的发展,从2014年1月1日起,在欧洲经济区内机场起飞和降落的航班仍会被征收碳税,不属于欧洲经济区的飞至或飞经的第三国的航班不适用于EU-ETS。在2020年全球性的基于市场的措施实施前,部分飞离或飞至欧洲经济区外的将会被免除区域外的碳税征收。这忽视了ICAO大会关于“实施市场措施必须与谈过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商达成协议”的决议,也是欧盟继续坚持单边减排措施的体现。在未经其母国政府同意的情形下,欧盟仍然将国际航班在EEA区域内排放纳入其ETS的行为受到国际航空业的反对。欧洲航空公司协会(AEA)认为.将国际航班纳入ETS毫无意义,有损统一减排目标,ERA仍然要求整体暂停实施EU-ETS,待2016年后再做决定。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家或组织的反对,欧委会于10月24日表示,欧盟将遵守ICAO的决议,就议案将国际航班在EEA领域内排放纳入EU-ETS一事与第三国进行协商,但是欧委会官员认为,ICAO决议并非禁止在未达成协议的情形下实施MBM,这主要取决于美国等大国的态度。

2014年4月30 日,欧盟指出,会为了2013-2016年的目标来修订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指令,并指出它会遵循2013年4月“stop the clock(停表) ”的决定,以促进在2013年ICAO大会中采取全球行动的进程。欧盟表示,这种规定是一种合法行为,它是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法律,同时具有强制力可直接适用。成员国要在不违背此规定的前提下调整其现有国内法。明确指出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31日被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制覆盖的航班。同时,指出EEA与EEA以外的国家与领土之间的航班和非欧盟成员国与到达或离经EEA最外层区域的航班将排除于EU-ETS的制约。[3]

二、中美对欧盟继续征收航空碳税的态度

1.美国

美国作为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发达国家,一直通过其相关国内法的制定对全球气候发挥着重要影响。自欧盟将航空业纳入EU-ETS并征收航空碳税以来,美国强烈反对相关措施,认为这一单边行为违法,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还分别表决通过了议案,禁止美国的航空公司加入ETS。奥巴马政府也坚持否决欧盟航空碳税的相关措施,基于运用本国经济安全实力降低产业成本,达到保护本国航空产业利益的目的。 此外,美国航空业在欧盟忽视ICAO大会关于“实施基于市场的措施时必须与他国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商达成协议”的决议,提出欧委会的修法议案有违国际民航组织通过的新决议。为了调和欧盟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美国还提出“领空模式(Airspace model)”。 虽然提议并未被采用,但对于2020年实施全球性的减排计划具有促进作用。

2.中国

中国在关于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相关行动方面,采取强烈反对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航空公司在2005年够国际航空运输周转量均已进入2%一下的缓慢发展期,而已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航空运输周转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依据中国航空业现今发展的趋势,欧盟征收航空碳税无疑会增加航空业成本,不利于航空业的竞争。 中国积极参与关于构建全球性MBM限制碳排放机制的共识,提倡双边与多边的磋商并达成协议,这也得到ICAO 大会的一致认可。国内相关学者表示,虽然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MBM的达成,但是在发展中国对于航空碳税的决策力方面还需加强。并表示国际航空业的发展目标必须要促进国家航空的发展,才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关于欧盟修订2014年EU-ETS方案,中国一样表示不接受欧委会的相关议案。

三、欧盟继续征收航空碳税行为的非合法性分析

1.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具体要求不相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第10条、《哥本哈根协议》也确认了这项原则。它要求缔约方共同承担减排义务,并要依据实际的社会、经济和其他能力来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这也是“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具体运用。从历史了累计排放来看 ,1959-2000年,发达国家排放量占全球的77%,发展中国占23%。 依据原则的具体要求,发达国家应当依据其历史排放量承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依据社会、经济实力,承担适当的责任,并且ICAO 的全球航空减排协议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但是,依据EU-ETS的相关规定,欧盟并未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予以区别对待,只是明确了纳入ETS覆盖范围的航班及征收的对象。减排义务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共同行动,所有国家都应当受到约束,这在实践中也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通力合作。欧盟仅仅依据实施其单边的覆盖措施既不能得到一些航空大国如美国的认可,也不能达成获取碳排放市场的话语权。所以,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行为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有相悖之处。

2.欧盟的单方行为违反了ICAO大会相关决议内容

第38届ICAO大会的相关决议指出,“任何成员国在设计新的或者实施现有的MBM时,需要与其他国际进行多边或双边的建设性的磋商和谈判,以便达成协议”,这一双边磋商达成一致也是国际航空运行中最重要的法律基础。 而之后欧盟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提交关于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指令的修正案时,在未经母国政府同意的情形下,欧盟仍将国际航班在EEA区域内排放纳入其ETS。欧盟这一继续坚持单边减排的措施,有损于全球统一的减排目标的达成。作为ICAO的成员方,欧盟有义务并且应当积极推进ICAO大会的相关决议,尊重大会成果,可面对没有法律效力的ICAO大会决议,欧委会选择在2020年全球MBM减排机制实施前,继续坚持其单边措施。这直接影响着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关系到航空公司对于全部航程的碳排放配额的购买。[4]

3.EU-ETS相关规定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欧盟征收航空碳税是以国际之间利益博弈为基础的,通过相关国际法律的规范,来调整相互之间的冲突。航空碳税政策的实施需要在尊重一国平等发展权的基础上进。EU-ETS要求碳排放要遵循“总量与交易”规定,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发展权,其指标的分配必须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保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具有平等的排放权。欧盟虽划定了明确征收碳税的范围,但是在全球的MBM设计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各自能力还缺乏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航空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若不考虑其特殊情况,将会限制发展中国家决策力的形成。[5]

四、中国对欧盟继续征收航空碳税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国内碳排放制度

以欧盟为例,制定了在自己的成员国境内有关的碳排放标准和碳交易规则,随着在其成员国内的实施适用,最终通过将其单边措施适用于整个欧盟境内的国际航班的决议。这就引导要我们要基于国际背景和国内需求的双重考虑,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建立和完善国内相关碳排放制度,必须要有相关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受全球低碳经济的影响,诸多国家致力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清洁能源。此外,面对欧盟以其成员国内的立法为依据,征收航空碳税的举措,运用相应的国际公约或国内法来应对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欧盟基于自身利益指定的单方措施还是具有争议的全球性减排方案,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通过各自的经济能力和发展进程主动自愿减排,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当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建立需要从政策层面转化到法律层面,这样才能增强国内对于航空碳税问题的法律规制。

2.积极调整相关行业碳排放标准,合理配置碳资源

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行动对我国航空业产生深远影响,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下我国应当调整高碳排放行业的排放标准,航空碳税作为在EU ETS下碳排放量的配额限制,对于清洁能源和生物航空燃料的创新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依据国际环境法发展目标和《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的相关要求,通过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程,积极创新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抓住契机,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利益,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规则,扩大气候变化中主动权

虽然根据ICAO大会的决议,各国都可以提交关于全球性MBM的研究成果,但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能力和减排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应对欧盟这种单边措施时缺乏相应的经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应当通过合作交流找寻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体系,在2020年全球性的航空减排措施实施之前,可以开拓区域的碳排放市场措施,如东亚、东南亚区域。进一步扩大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主动权,为掌握未来气候变化的话语权奠定基础,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应对征收碳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泽伟.国际法析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刘衡,黄志雄.《论欧盟航空碳税“停摆”的原因和启示》[J],《法治研究》, 2013(10)

[3]Regulation (EU) NO 421/201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16 April 2014, amending Directive 2003/87/EC establishing a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in 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by 2020 of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applying a single global market-based measure to international aviation emission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129/1,30.4.2014

[4] Dramatic MBM agreement and solid global plan endorsements help deliver landmark ICAO 38th assembly

双碳实施方案篇2

进入2010年,经济回暖迹象明显的中国并没有喘息的时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正以新的高峰扑向中国。韩国、美国、欧盟、阿根廷等国相继对中国经济类农作物、油井钻杆、铜版纸、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相关专家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自震惊中外的“轮胎特保案”之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双反”等措施密集出台,“多米诺骨牌”效应凸显。不排除此轮明显的贸易保护举措会延续更长时间。

跟风“轮胎特保案”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9月11日签署文件宣布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该举措被经济界视为是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最明显的信号。

据媒体评述,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加征保护性关税,会助长更多产业针对海外竞争对手寻求惩罚性措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霍夫鲍尔(Gary Hufbauer)表示,奥巴马对中国进口轮胎的决定显示白宫为贸易保护主义“开了一扇门。”

记者了解到,“特保案”之后,美国商务部事实公告,对中国输美无缝钢管“双反”案做出肯定性反补贴初裁决定。中方25日表示对此案件严重关切,并严格关注案件的进展,敦促美国严格按照WTO规则进行调查。

2月份以来,我国就频频遭受来自不同国家的贸易救济措施。当地时间2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公告,称来自中国的油井钻杆在美国构成倾销。2月18日,欧盟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调查,而就在此前一天,欧盟刚刚决定对产自中国的三聚氰胺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公告。

除了发达国家之外,发展中国家也接连向中国发难,中国外贸正遭遇全球围堵―阿根廷日前发表公告称对中国西服、套装等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对原产于中国的手动高速钢直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墨西哥经济部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哥伦比亚对中国打汁机反倾销案做出初裁,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打汁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据第一财经电视首席评论主持人杨盛昱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介绍,2009年以来全球反倾销浪潮中有70%针对中国。

斡旋碳关税

自2009年6月份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以开征“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可能在环保旗号下推行保护主义的担忧。

“碳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征收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2009年7月4日,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

“碳关税”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意后被西方各国重新提出,用来阻击“中国制造”。可以预料的是,全球气候政治的激烈博弈不会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束而终止,而是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作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被探讨、谈判乃至争执。世界银行此前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有专家认为,一旦欧盟政策决策者接受建议,启动“碳关税”,中国出口产品将首当其冲(中国出口产品大多仍为低端产品,生产中的碳排放相对较高)。在很多专家看来,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

“欧盟应该考虑向未采取减排手段的国家所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征税。”作为欧盟的主要智囊机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在2009年12月底的最新报告中这样建言。该智库能源气候项目负责人伊恩霍夫(ChristianEgenhofer)表示:“如果启动碳关税,那么可以帮助欧盟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获得主导地位。”

欧盟或将马上采取“单边行动”―启动碳关税。2010年1月15日~17日,欧盟各成员国的环境部长们聚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讨论失意哥本哈根大会后的欧盟气候政策。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碳关税”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事实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早已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并强调发达国家是减排温室气体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发展中国家不应承担超出其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的减排义务。

新环境下应有新对策

美国的“轮胎特保案”犹如打开了贸易保护的“潘多拉盒”。相关专家介绍,当前形势下国际市场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市场萎缩势必造成国际利益集团的激烈碰撞,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经济的优先发展,各国间的贸易摩擦碰触了惨烈的火花。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实力得到大幅度增强,为应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了应诉之路。

去年7月23日,美国对原产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织边窄幅织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即“双反”调查)。国内销量最大的姚明公司作为“双反”调查立案的强制应诉企业进入调查程序。而这一案例也成为后配额时代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的第一起贸易救济措施。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商务部公布初裁结果,在15家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应诉企业名单中,姚明织带成为惟一一家获得零关税初裁税率的企业,放弃应诉的另一家企业获得231.4%的惩罚性关税,其余13家企业均被裁定为115.70%的倾销税率。经历了半年多的反倾销应诉,姚明织带这家全球最大的涤纶丝带、丝带印刷、丝带花饰制造商终于“拨云见日”,获得了“独步”美国市场的机会。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信息显示,姚明织带是2006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发起的24起“双反”调查中,国内惟一一家同时获得反倾销和反补贴零税率的企业。

“当时对‘双反’一无所知,只是感到气愤,美国居然拿这么小的行业开刀。不应诉就意味着整个中国的织带行业都要退出美国市场,我们坚决应诉!”董事长姚明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介绍,我们没有低于成本价销售,更没有享受到政府的补贴,我们一定要争取拿到零税率!

随后,姚明织带迅速成立了一个“双反”领导小组,在商务部、厦门市贸发局等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踏上了应对“双反”的艰难道路。而国内其他企业却由于应诉成本过高等种种原因放弃了应诉。

功夫不负有心人,刚刚过去的一月份姚明公司迎接了美国商务部对于“反补贴”的公司现场核查,以“零”关税完胜“反补贴”调查。而2010年2月6日,“反倾销”初裁再次获得“零”关税的喜讯,再一次为姚明公司注入了“兴奋剂”。

税率上的巨大差别使得姚明织带成为国内惟一一家能进入美国市场的织带企业,美国客商的订单开始纷至沓来。尽管姚明织带还将在6月份迎接美国官员的实地核查,但姚明织带信心十足,他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杨盛昱介绍,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初,我国企业面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应诉率只有40%左右;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数字已提高到90%左右,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重点市场的反倾销应诉率更是达到100%。

杨盛昱表示,面对国际应诉案件,反倾销应诉率虽大有提升,但成功案件相对较少。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式呈现粗放型,只有做到文件资料准备齐全,法律流程的专业化,才能提高应诉成功率。例如,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与对方承诺价格,那么当国际利益集团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时,中国企业可以根据WTO法律体系进行有理有据的应诉。

中国在应对国际贸易关系中,除提高自我保护力度之外,应借鉴国外经验。

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之前,需要对中国的地域文化、企业特色等做完整的记录,并邀请相关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它们不仅对中国经济历史进行分析,还对未来可预见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是之所以国外企业善于利用贸易保护主义得到更多利益的原因。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新兴国家市场进入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势必遭到国际利益集团的攻击。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经济仍会造成一定影响,将来国际利益集团会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制裁指向中国。

杨盛昱表示,我国企业应做到未雨绸缪,在对外关系中应深入了解WTO的机制框架、研究国外贸易法律的深髓,建立安全预警机制,积极地应对贸易危机。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虽有所抬头,但并未擦枪走火,当前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仍在WTO的法律框架内。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对华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即“双反”政策)包括针对知识产权的“337”等案件数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53%,涉案金额增加了800%。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检表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显著在加剧,但目前的贸易摩擦仍然局限在WTO的框架之内,依据的还是贸易法和WTO的相关规则。

如果中美矛盾无法调节可以到WTO争端机构,这些都在法理之中。中美之间仍为最大贸易伙伴。

周世检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总体来说是向外发展的,受到国外贸易将成为必然。中国企业应以理智心态看待贸易摩擦,学会用法律来处理这些问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工作者已经具备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但尚缺乏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西方用WTO的规则来我国企业,我们应利用WTO的法律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美国反倾销税与价格承诺解析

反倾销税美国反倾销税可分为临时反倾销税和固定反倾销税。在美国反倾销税法中,临时反倾销税也称估计反倾销税。一般指商务部按被指控倾销的进口产品在初步调查后,得出的正常价值超过出口价格,由美国关税部门向进口商征收的一种不确定的反倾销税。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目的是防止被初步确定构成倾销的进口产品继续损害国内相关工业,在性质上类似于一种保险金,可以表现为现金、存款凭证或证券形式。数额一般按照倾销幅度的百分比计征。美国反倾销法中规定了反倾销税的有效期限,如果有效期满,并且裁定征收固定反倾销税,临时反倾销税命令失效、固定反倾销税命令生效;如果终栽结果不实施救济措施,则已经征收的临时反倾销税予以退还。

在美国的反倾销法中,固定反倾销税也称最后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的时间有三种情况:一是裁定损害属于“实质性损害”,则应在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查期间、被停止清关时开始征收;二是裁定损害属于“实质性损害”,则应从做出这种决定之日开始征收;三是如果申诉人提出并经核实确定属于美国法律规定的“紧急情况”,则应从做出倾销裁定之日起往前追溯90天开始征收。

美国在反倾销法中对交纳固定反倾销税的人作了明确的规定。固定反倾销税应由倾销产品的进口商交纳,而不应由出口商交付,并且进口商应事先向美国当局提交不从出口商处获得损失补偿的保证书。如果有证据表明进口商违反上述规定,将被征收惩罚性反倾销税。

双碳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5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复合型、 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低碳经济”是商务英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建设一个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双语实验平台,为了给大学英语后续英语教学提供一个实践实训基地,为了给学生创造“在做中学”的商务情境,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立了商务英语第二课堂——低碳经济双语学习实验室,实施实践教学。

一、自主学习理论

近20年来,自主学习受到英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Holec(1981)最早将“自主性” (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英语教学。他提出, 学校应该设立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他同时强调,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针对中国国情, 束定芳(2004)指出, 英语自主学习主要成分包括:(1) 态度(Attitude)。学习者自愿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2) 能力(Capacity)。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3) 环境(Environment)。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 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没有“外部的环境”, 如老师、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料,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不可能的。如今, 很多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关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作为工具的外部“环境”,而实践教学特别是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也能提供重要的学习“环境”。所以,商务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学习“外部环境” 正成为笔者和其他语言学者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原则和模式

(一)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的原则

商务英语课堂属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因此,ESP课程设计原则适用于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设计原则。它被概括为:(1)真实性原则。Coffey (1984) 提出“真实的语篇”(authentic texts)加上“真实的学习任务”(authentic tasks)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真实性(authenticity)是ESP教学的灵魂。(2)需求分析原则。秦秀白(2003)提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制定ESP教学大纲、编写ESP教材的基础。在ESP教学领域,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需求的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必需遇到的交际情景;二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包括缺乏哪些技能和知识以及学习方法。(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Strevens (1985)在ESP国际讨论会上发言,他提出,教育的重心正日益转向学生本人。ESP具有鲜明的目标性,其学习者多为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上的,所以,这些因素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商务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的模式

“碳经济双语学习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活动即是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必须体现以上课程设计原则。依据自主学习理论,该实验室实践活动经历了“前期任务阶段自主与写作学习阶段后期任务阶段”。学生在前期任务阶段获得一个实践活动主题任务,按照合理的方式构建小组,进行任务描述、预热讨论、背景介绍和活动策略陈述;然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的自主和协作学习阶段,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专长,展示合作的合力优势,实施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应用到传统课堂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提高双语技能,磨练包括领导、合作、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商务能力。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和活动总结,以期从中获得综合收益最大化。在后期任务阶段,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计划、实施、策略等各方面的总结,并进行适当的激励,提出下次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和计划。总之,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的模式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的实施

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湖北省将争取建设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低碳经济都是未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也是商务英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话题之一。因此,该实验室的实施教学项目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这个第二课堂空间设计和实施形式新颖的商务活动,同时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实际工作中去。因此,以下将探讨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把英语当工作语言”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践活动主题

在该校创建 “低碳经济双语学习实验室”,并围绕低碳经济的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商务活动和任务;围绕具体实践项目顺利展开双语的商务实践实训活动。

(二)实践对象

该实验室招募的对象一般是湖北经济学院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人数设计是:5—50人;超过50人则需划分团队,如区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团队。该实验室开展教学实践的主体包括:(1)经贸英语专业学生;(2)大学英语后续英语学习者;(3)其他低碳经济双语学习的爱好者。

(三)实践活动范围

双碳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企业目标;排放成本;现金流量

2008 年1 月我国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全国性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年9月,广东省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批7800万碳交易大单签出。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低碳管理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形象的双赢,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碳排放策略进行研究和选择。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外部性Pigou ( 1920)。随后Coase ( 1960)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而得到纠正,以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Dales ( 1969) 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形式,通过在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使超额排放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运行机制主要有总量交易机制和信用交易机制。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总量交易机制。在总量交易机制下,国家将各个企业的碳排放上限以许可证或者配额的形式发放给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大的关系。Malik(1990)认为,某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Benz 和Truck(2006)指出,排放权市场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高的排放权价格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了更紧的约束。关于排放权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曾刚,万志宏(2010)指出,由于排放权(EUA)可被视为一种企业的生产要素(资产),因此,EUA 市场价格变动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碳排放权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对企业的策略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陈晓红, 王陟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价格最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随着政策与交易制度的完善, 影响程度逐渐变小。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大多集中于排放权交易价格、初始分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将从企业本身入手,探讨影响企业碳排放策略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碳排放决策的基本模型。

二、企业进行碳排放优化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好低碳管理,首先要从战略角度予以考虑,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

(一)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存在和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盈利,从计算企业价值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及产生该成本的时间。在成本方面。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的排放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排放总成本=减排成本+购买缺口排放权支出-出售排放权收益=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排放权单价×购买缺口排放权数量-出售排放权单价×出售节省排放权数量(1)

谢东明,林翰文(2012)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上述公式下的企业碳排放战略优化选择。但是上述排放成本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成本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碳排放决策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利润和实施低碳战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也采用5年的期限进行分析。考虑了时间成本因素之后,企业未来5年的排放成本应该为(假定企业自主购进节能减排设备):

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环保设备购进成本+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5i

购买缺口排放权金额+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出售排放权收到金额(1+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

单位减排成本=(环保设备折旧额+低碳管理其他成本)/实现的减排量(3)

企业碳排放成本=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缺口排放权成-出售排放权收益(4)

从式(2)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碳排放权分配额、企业购进设备成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本成本。式(2)中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包括所有者资本和长期借款资本在内资本金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是由于企业购进环保设备必然要占用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必然要为企业所有的资本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购置长期资产。式(3)中的低碳管理其他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进行了低碳管理而增加的除了设备折旧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对员工的培训费等。

(二)从降低企业环境风险,节能减排,符合利益相关者要求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2009年,沃尔玛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这也就意味着凡是碳排放不达标的供应商都将被沃尔玛淘汰。企业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考虑企业现在的盈利状况。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顾客方面,企业要充分保证企业的排放量不高于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的低碳管理。也开始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企业碳排放管理机构等的要求。如果企业的碳排放严重超标,多次被相关部门批评或者被媒体爆出碳排放严重超标,则企业就会在瞬间失去很多顾客,也就失去了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包括企业盈利目标、目前财务状况、利益相关者诉求、节能减排方案可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

三、企业碳优化战略初步选择模型

(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目前的排放量与配额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减排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大小来决定是否进一步考虑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确保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是否实施低碳减排项目,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碳排放是否超过了配额、有没有实施低碳减排的空间以及减排的成本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企业碳排放在配额的限度之内,不存在减排压力。但企业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第二种是企业排放超过了配额,且目前不存在减排的可能性或者实现减排的可能性很小,则企业就只能被动从市场上购入排放权。第三种是企业碳排放目前超标,但存在优化空间。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实施低碳节能减排项目。如果企业本身技术达标,低于国家规定排放限额,则该类企业短期无需实施减排项目,并且可能会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像市场出售。在上述情形二的情况下,企业自己实施减排项目成功可能性很小,可以寻去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

(二)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减排能力的大小、资金充裕度、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企业如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企业实施减排项目可能存在很多中选择,本文旨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种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研究中以以下两种方案为例:一种是企业自主购进环保设备,独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与节能服务公司(ESCO)签订能源管理合同(EPC),由对方帮助企业进行管理。

我国于1998年首次将EPC模式引入国内。并于2010年8月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其对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的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 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像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该机制运作是依托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实施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单位减排成本=企业实施该项目节能量合同约定分成比例该项目实现的减排量(5)

EPC下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6)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节能服务公司具有专业化的优势。能够给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在EPC模式下,项目失败的风险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同时,该类能源管理合同是以节约能源为标准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收益。其次,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前期不要企业投入设备购置、专业技术培训等费用。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会造成企业长时间承担与节能服务公司就节能部分分成的义务。是一种长时间的现金流出。会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企业资金流是否充裕、节能减排技术是否成熟以及节能减排效果等因素。

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两种模式下企业的单位减排成本,也就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二是对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的影响,也就是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企业减排成本及未来五年现金流量可由上文(2)~(6)式计算得出。计算所需资料一般较易取得,用以下类似BCG矩阵的方法进行分析:

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对于企业单位减排成本高低的界定主要以从市场上取得单位排放权的成本为衡量标准。如果企业有多种备选方案且减排成本有较大差距,则可以在上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分。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的衡量标准因各个企业状况而异。对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来说,可承受的流出量会较大,反之,则会较小。下面对落在各个区域内的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理想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未来现金流出量少的方案,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最佳方案,企业只需要最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换来低成本的减碳效果。

救急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未来现金流出量多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来说不会在企业的低碳管理方案选择之列,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更好的备选方案,并且企业碳排放严重超标,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社会形象。但这种方案只能用来救急,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应该尽快研究出新的方案来取代这种方案。

问号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但是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大的方案,该方案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减碳成本并不高,但是企业却需要每年有大量的现金流出企业,决策部门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

备择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但未来现金流量不大的方案,该类方案一般为初期一次投入较高,但投入实施后运行效果良好。但并不仅限于这种情况。这类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初期投入。

企业应当综合分析企业所有备选方案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对于减排能力强的企业来说,无论是采取外购还是合同能源管理等其他模式进行减排,都需要考虑减排规模的大小,企业需要随时在自身减排能力等的基础上关注市场上交易权的价格,合理确定减排规模。对于在企业减排成本高于排放权交易价格时,适当降低减排规模,免得企业利润受损,反之,当市场上排放权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充分使用环保设备的减排能力。以减少从市场上购买排放权的成本或者提高出售剩余排放权的收益。

五、小结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尤其要注重对单位减排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流出量)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策略进行归类。结合自身状况,做出最有利的策略选择。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企业如何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动向等不具有明显的可测量的因素做出具体探讨,对处于矩阵中四个维度的方案的性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ik, A (1990): “Markets for Pollution Control When Firms Are Noncomplia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8 97-106

[2]Benz, E and S Truck (2009): “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 Energy Economics, 31, 4-15

[3]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 2010(4)

[4]陈晓红, 王陟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 S) 为例》[J]系统工程 2012年2月 总第218期

[5]王爱国 2012 我的碳会计观 会计研究,5: 3 - 9

[6]谢东明,林翰文 2012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会计研究6:81-88

[7]王婷,胡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运作机制及风险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7(19)

双碳实施方案篇5

碳关税最早是由法国前总统德维尔潘在2006 年肯尼亚罗毕召开的第12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的。他建议对没有签订《后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的工业产品出口征收附加税。2007 年1 月,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要求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和《后京都议定书》时,警告美国若不签署该协议,将会对来自其国家的进口产品课征商品进口税。由此,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形势下政治经济手段日益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2009 年6 月,法国总统萨科奇将碳关税的讨论升级,建议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达成一致,则考虑将碳关税作为一种机制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为欧洲公司建立一个公平环境。

面对法国在碳关税问题上的突飞猛进,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甘示弱,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碳关税是一种边境调节税,是指拟用排污权交易机制或碳税制度的国家根据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或者根据进口产品来源地国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或所削减的二氧化碳总量等标准所采取的一种边境税调整机制,从而确保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承担相同的气候变化缓解成本。

二、碳关税在国际环境法框架下的合法性分析

目前,与气候有关的国际环境法主要是于1992 年6 月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以及1992 年12 月在日本京都由UNFCCC 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后者是前者的补充条款。二者分别于1994 年3 月21 日、2005 年2 月16 日生效。UNFCCC 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但其并没有规定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截至目前,公约已经拥有192个缔约国,《京都议定书》共有183 个国家通过。UNFCCC将参加国分为三类: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承担着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指标,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发达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并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了不同类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京都议定书》对其进行完善,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加强了UNFCCC 的法律约束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曾于1998 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在2001 年3 月,美国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1.国际环境法规范的可适用性在解决与碳关税有关的国际贸易争端时,争端解决机构能否适用UNFCCC 与《京都议定书》?根据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 第3 条第2 款的规定,WTO 争端解决机制应该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以下称《条约法公约》)第31 条来解释相关国际条约,而《条约法公约》第31 条第3 款第3 项要求条约解释者解释条约时应该考虑可适用于当事人各方的相关国际协议。然而,WTO 争端解决机构(DSB)在处理贸易纠纷时很少使用《条约法公约》第31 条第3 款第3 项。其通常采用的是根据用语上下文和条约目的及宗旨解释条约的方法。迄今为止,WTO 的153 个成员国都是UNFCCC 的缔约方,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WTO 成员国包括文莱、乍得、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

因此,根据上述《条约法公约》条款的规定,DSB 在解决与碳关税相关的贸易争端时,应该考虑UNFCCC 的规定。鉴于上述某些国家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DSB 在解决有关碳关税的贸易争端时是否应该考虑适用《京都议定书》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如果某一贸易争端的双方均是非WTO 成员国,那么DSB 在处理问题时应运用非WTO 规则,同理,如果某一贸易争端的双方均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那么DSB 在解决有关碳关税的贸易争端时,就应该适用《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然而,在1996 年美国汽油案中,WTO 上诉机构认为:对于条约的解释不能超出WTO 条款的范畴,对于条款中未出现的概念或者不属于条款意图的概念也不能强行加进对WTO 条款的解释中。但在1998 年美国海龟虾案中,上诉机构对于可用竭的自然资源的解释参照了1982 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1 世纪议程》,以及《护野生动物的游动种群的公约》等与当事国间有关的若干国际公法规则。我们认为由于争端解决机构所解决的贸易争端具有实质上的判例法的作用,而1998 年的美国海龟虾案发生较晚,距离现在碳关税较近,所以上诉机构的意见同样适用于碳关税,因此,在解决与碳关税有关的国际贸易争端时,应该适用UNFCCC 和《京都议定书》。另外,对于1996 年美国汽油案有学者不同意上诉机构的观点,他认为国际环境法规则或原则应该属于WTO 争端中可适用的法律。理由与上述相似。因此,碳关税适用于国际环境法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2.碳关税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冲突碳关税是美国的单边贸易措施,而美国是UNFCCC 的成员国之一,它与UNFCCC 所强调的各国应采取的气候措施是否一致呢?UNFCCC 第2 条规定,各国应该按照公约规定的方法实现相应的目标,不得采用公约之外的方法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在第3 条第5 款中,UNFCCC 规定各缔约方应当以合作方式促进有利的和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允许成员国为对付气候变化采取单方面措施,但该措施不得构成对国际贸易上的任意的或无理的歧视的手段。

该条款与GATT 第20 条环境例外条款的引言相得益彰。若从国际环境法的角度对其分析,其能否得到豁免呢?首先,UNFCCC 在前言中明确规定了的各国主权独立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各国主权独立原则,进口国没有权利单边评估第三国的碳减排措施。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相同,发达国家应该依照其在国际条约中所做出的承诺接受国际安排,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低下,人民生存尚有困难,因而理应承受较发达国家而言相对少的义务。由此,美国在其法案中关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决定并没有遵守UNFCCC 的规定,是对国际条约的明显违反。其次,国际争端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双边或多边的形式解决,单边措施只会构成对国际争端解决的障碍。从此角度来讲,美国制定的单边措施并不能解决国际争端,只会引起发达国家的效仿,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边缘地位而深化其之间的矛盾。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很难确保美国是为气候原因而出台此法案,出于增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出台法案也不是没有可能。

三、中国应对碳关税的主要手段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美国开征的碳关税事实,中国应在外交、经济以及法律等方面加强建设,积极应对。1.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倾向于用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美国对中国制定碳关税一事,中国应该积极将该争端多边化,提交国际层面即联合国层面解决。这是因为,所有的国际纠纷归根结底都是国际政治和利益之争,而联合国正是这样的一个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机构,其历史积淀和资源对于当事方之间争端的解决也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另外,中国也应该积极地参与碳关税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社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供碳关税政策的实行,这在客观上给美国单边立法提供了口实。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参与气候谈判和有关碳关税的谈判中,努力掌握话语权,提高核心竞争力。2.经济手段为了应对碳关税壁垒,我国应当建立系统的碳税法律制度体系。目前,中国可以在欧美国家开征碳关税的空白期内在国内征收碳税,利用碳关税的倒逼机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碳捕捉与封存等地毯技术的研发投入。

双碳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碳关税;WTO规则;冲突;建议

一、碳关税的由来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包括欧盟在内的附录Ⅰ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须在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削减5%。其他国家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其中包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以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没有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为由,坚持不批准《京都议定书》,从而也不承担减排义务。作为执行气候政策的先行国家,欧盟各界纷纷呼吁政府对美国和中国等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的进口产品采取边境税收调节(BorderTaxAdjustment),来避免竞争力损失,防止碳泄漏发生。其后有好多文件、草案、报告表示要对未采取减排行动国家的能源密集型进口产品征税。美国也出现类似倡议。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气候和公共委员会通过的《气候安全法案》提出边界碳调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补救性贸易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产品设计。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该议案宣称,将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的说法由此而来。

美国,欧盟成员国大部分国家以及中国都是WTO成员,有关的贸易措施都应该遵循WTO的贸易规制,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符合WTO有关规则呢?

二、碳关税和WTO的适应性分析

关于征收“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的问题,需要结合WTO的相关规定具体分析。

(一)碳关税和最惠国待遇原则

GATT第1条第1款2规定了最惠国待遇原则。按照该原则规定,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缔约另一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都不应低于其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在国际贸易方面,最惠国待遇一旦载入双边或多边条约,则规定缔约一方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和投资等领域给予任何另一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必须无条件地给予缔约另一方。然而,征收碳关税的呼声虽然很高,但是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征收多少并成员方并没有达成一致,而且也很难再短期内达成一致。因为,人们并没有讨论其他国家到底应该允许排放多少碳的问题。环境方科学家认为地球仅能承受有限的碳排放量,但是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分配碳排放量。而碳排放量的分配恰恰是界定什么是公正的国际贸易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先解决碳排放量的分配问题,碳关税的征收很难符合WTO最惠国待遇要求。

由于每个国家到底应该分配多少碳排放量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的碳关税在额度上必然差异很大,这将直接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破坏国际贸易秩序。

(二)碳关税和WTO国民待遇原则

WTO国民待遇原则规定在GATT第3条,该基本原则要求WTO的成员给予进口产品不低于国内产品给的待遇。如果征收碳关税,就需要为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订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而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者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是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同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它的碳排放量也是千差万别的,现在所谓的碳追踪技术还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因此,为某一个产品制订专门的碳排放标准和成本是不现实的,结果只能是制订一个平均的标准,比如说对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征收碳关税,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使进口国的产品受到歧视,从而违背WTO国民待遇原则原则。

(三)碳关税和GATT20条的例外规定

GATT20条规定了一系列例外规定,其中(b)款是“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例外。(g)款,是“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例外。但是,若想成功适用该例外,采取措施的成员方必须证明除了“碳关税”以外,没有其他“可合理获得”的措施来达到减排的目的,而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而在第20条一般例外中,无论是(b)款还是(g)款,在实施中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如前所述,对于“碳关税”征收,目前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成员国一旦实施,其措施很容易被判定具有“武断性”和“不合理性”。

美国曾多次试图借助以上例外,在贸易上遏制其他国家,但很少得手,比如在小虾-海龟Shrimp-Turtle案,为了保护海龟,美国禁止进口未采用海龟隔离器捕捞的虾或虾制品。后来Brazil-Tires案也采用这些例外作为抗辩理由。巴西认为禁止进口翻新轮胎是为了预防蚊子传播疾病。以上

两个案例最终都被判定与WTO规定不符。

(四)碳关税和WTO的边境调节税制度

在WTO中,削减关税是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届回合谈判的努力方向,额外增加关税很难有合法性支持。事实上,“碳关税”并不会是一种关税,而只是一种类似的边界调节措施。其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GATT中有一个“边境调节税制度”。GATT规定,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考虑到各国的国内税存在差别,允许对进口的“相似产品”征收一个国内税,而在出口相关产品时,也进行国内税的退税。

边境调节税制度的制定避免了由于各国税制差别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进行增值税制改革时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具体到当前讨论的“碳关税”问题,边境调节税制度是否依然适用?从国际学术界的讨论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不同国家,由于生产过程和方法不同,产品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或者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同,而这一差别不影响产品使用的性能。能否基于这一差别而进行贸易政策的区别对待,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争议,WTO也尚无定论。而碳税或能源税的征收,正是基于生产过程和方法。GATT唯一的关于边境调节税制度的规定,明确指出,对于类似能源税的边境调节还存在分歧。不能适用。

三、碳关税之争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征收碳关税很难在WTO多边贸易框架下找到合法依据。从理论上讲,作为WTO成员我国可以借助WTO相关规制,向试图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国家提出抗辩,甚至诉诸于WTO争端解决机制。但是由于WTO多边贸易机制对有关环境问题处理上显得极为乏力,况且,WTO争端解决机构还没有审理过类似案件,没有先例可循。而且耗时通常很长。所以,从长远看,作为碳排放量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认真分析碳关税背后的原因,不仅重视推动出口贸易,还应该把贸易和环保统筹考虑。通过采取节能减排等措施。确实在减排方面发挥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blog/static/117765692009615101951859/?hasChannelAdminPriv=true访问日期:2009-10-7.

[2]/world/2009-07/08/content_11672554.htm:2009-9-6日.

[3]《WTO快讯》第181期(2009-11-17至2009-12-4日).

[4]/article/wmsx/200909/920373_1.html.访问日期:2009-11-2.

双碳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绿色管理;绿色档案管理Abstract: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eriod. How to adapt to the era of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 gree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we must face the issu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from the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life concept,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management staff,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Measures ofcollege archives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green archives,college green archives construction problems.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ile management incollege age of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life; green management; gree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社会的发展,将人类推进到了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折的时期。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本人结合自己从事的成人高校档案绿色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管理概述

1、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3、低碳生活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人们的生活可以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顾名思义,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3、绿色管理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延伸到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将低碳经、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科学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科学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科学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的原则。

4、推行绿色管理重大意义

第一、绿色管理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成人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及影响,高校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资源,合理、科学消费是高校必须创导的和必须努力去做到的。所以说绿色管理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二、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第三、实施绿色管理,体现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我们必须实施绿色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成人高校的绿色档案管理

成人高校的档案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决策的依据。因此,作为成人教育档案工作者,要按照法制化的要求不断走上正规,不断加强绿色档案管理意识,加强绿色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档案功能,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

1、贯彻《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除普通高校外,成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民办学校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显然原《管理办法》中只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所以新《管理办法》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有利于促进所有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2、新《管理办法》对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

目前,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成人高校工作能级的提升和成人高校深入开展的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相比,成人高校的绿色档案管理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3.创新绿色档案管理,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建设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使原有的档案门类、数量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重点应由以往收集、整理、保管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和服务为主,提高档案的利用,扩大服务功能。

4.大力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不断探索绿色档案管理的新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形式和载体、档案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档案资料呈现出复杂、繁琐、量大的特点,这对高校档案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成人高校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成人高校可以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门教育教务管理软件,从录取新生开始,将学生的姓名、性别、照片等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在读学生的学籍信息输入到互联网以便于检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科、专业、成绩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同时,成人高校要适应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对形成的重要文件建立纸质文本和电子档案双备份,减少纸质档案的使用,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工作。

三、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档案馆建设

1、引入绿色低碳档案馆建筑理念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入绿色低碳档案馆建筑理念,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档案馆建筑的节能减排达到相应的能效标准。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档案馆建筑发展研究工作需要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学习吸收其他建筑低碳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应用科学的整体设计理念,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思想,抓住目前绿色建筑概念带来转型升级机会,打造与档案事业“三个体系”建设相衔接的档案馆建筑特色品牌。

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库房环境设计

目前有关科研机构已开展了系列的档案馆绿色技术研究工作:如档案库房空气污染源调查、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研究、市场绿色建筑材料调研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改善技术及装置最新技术成果研究等。只对于建筑和设备的高效运行和环保节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3、科学制定节能措施,合理布局设备设施

档案馆建筑由于功能使用的多样性,集对外提供利用、对内人员办公和档案保管等功能于一体,因此服务于各种功能的设备设施也相对于其他建筑更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以达到设备配置节能、安全高效舒适环保的目的,以实现较高的建设投资效益。

4、加强技术指导,积极推动绿色档案馆建设

档案馆建筑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者要开阔视野,将其他绿色建筑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到档案馆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早日设计出标志性的绿色档案馆建筑,尽早制定一部符合实际的可参考可操作的绿色档案馆建设指南,这些都是开启档案馆建筑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时代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绿色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模式,更是我们工作的目标,途径,我们要转变观念,努力工作,彻底改变现状,促进成人高校绿色档案管理上一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小寅.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36-137.

[2]赵淑琴.论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96,191.

双碳实施方案篇8

欧盟的航空碳税法令,实际上就是类似于把每个国家当作碳税的需求者。我们借用法律经济学思维分析:法律的经济分析前提是假设一个法律市场的存在,那么,法律的经济分析工具当然主要是供给-需求和成本-收益分析。但是人们自古以来的对环境的人类主导主义,从根源上在人们需要保护环境的同时,其实要求大量的从自然世界中获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造成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环境可承受的程度,其直接表现为人类世界的生存环境并不因为经济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期盼的人类幸福模式,世界各民族共同繁荣模式。

欧盟航空碳税令提出的道义依据为保护环境,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等异常现实,其法律依据在于《京都议定书》,这些普通公众显而易见的常识确认。但关于该议定书的法律确信和国家实践方面的考量,一般认为欧盟此举系单方面的立法意志,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又有学者们从当下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指出欧盟此举无异于塞布罗斯抢银行。上述见解,都反映出欧盟航空碳税法令,并非简单地法律层面的问题,其更多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等诸多层面的问题。就其最惹人非议的一点,就是欧盟此举的合法性问题,这一点欧洲法院受理美国诉欧盟案作了判决。学者们也认为该判决明确了关于欧盟航空税问题的司法途径解决已经不可能。言外之意是解决此类问题需通过其他政治、外交层面加以协商。

有学者指出碳税收入是一项新型的全球性公共收入,其应当限于为全球公共产品的生产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v倘若后续欧盟真的征收碳税成功,此等税收收入的资金流向想必应当是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等旨在保护人类环境的特定用途。

基于此笔者认为碳关税是一种以气候国际组织的名义,行WTO框架下所无法行的关税壁垒之实,这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而言,必须要提升到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迫切的经济危机感上来。但其若能够纳入到多边碳关税体制下,区别于碳排放的限制和交易体系,会更具有公平性和效率性。

欧盟是否具有担当征收碳关税的主体资格包括其资源能力、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军事能力等综合因素。退步讲,欧盟能否借此次征收航空碳税契机的强硬之势,建立一个碳关税协调机构。其大致职能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在人类环境方面的考虑。具体包括推进谈判,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制定碳关税制度,并且监管其实施等。有学者指出欧盟对他国航空业所征收的排放交易税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碳关税,而且是一种服务贸易领域的碳关税,vi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发达国家通过区域立法或国内立法约束国际行为,此种观点系法学上的内部约定是不能对抗第三人的,如果该等立法系其自身范围的立法,那么必须要明确哪些物是可以征收关税的。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欧盟此等立法是其集团内部的参与和决策。而欧盟本身也知道扩大到国际社会成员国共同来参与和决策,会像《京都议定书》那样久拖不决,故此,欧盟此行为有先斩后奏的效果。就本问题的法律点来谈,欧盟有权对关税立法否,回答是有,任何国家都有经济主权。其次,欧盟的这一立法是否具有宣示或者公示效应。或者是否违反对等原则。也即欧盟的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国际法上的依据,对此,晚近欧盟与美国不断采取单边立法措施,主要都是从保护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出发的,缺乏应有的国际法依据。vii以美国诉欧盟案为基础,对日后其他国家或组织司法诉讼试归纳为如下争议点;焦点一,欧盟征收航空税的合法性依据,是否具有歧视性,是否违反《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即《芝加哥公约》第29条的规定viii。是否违反关于《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1条领空主权原则和第12条关于公海上空制定规则的合法性依据。ix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原则即主权原则含经济主权在内的原则。是否违反WTO推行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是否违反关贸总协定(GATT)第一款(最惠国待遇)、第二款(关税表)、第三款(国家协定)、第六款(量化限制)、第十二款(一般例外)、及《补贴与反不贴协议》,x焦点二,欧盟征收航空税违背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意思表示。言语中含有即便从欧盟的法律程序上没有违法性理由,也因其违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明和自由精神,应当认定为无效。而事实上无论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基本立场,各国在相互同意基础上实施排放权交易,还是欧盟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的诚实遵守,欧盟都违反了其当初的承诺和广大世界发达、发展中国家与其签署协定的初衷,在于避免贸易壁垒和重复征税。焦点三,欧盟征收航空碳税并非单纯法律角度可以考量。据理解欧盟建议将排放权现货纳入金融工具监管体系。xi而有关碳税的纷争至少涉及法学,经济金融,环境科学等领域,如经济层面针对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影响,就有学者运用引力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xii,如不考虑这类因素,但纯就法律而言,因法律代表统治者阶级的利益,而发达国家无疑在上述领域有着强大的历史底蕴和超强的实务技术。正如学者们谈到,欧盟此次碳税远非为短期内提升欧盟的经济状况,而是在长远上想有所作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盟所找到的新的领先点。为此,连美国也为之反对,因为这涉及到日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及对现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的看似合理的颠覆。

如果欧盟对我航空公司进行制裁,我国可以向欧盟法院或其他有权受理国际组织起诉。我们可以就航空碳税问题按照以下原则来出立论并且尽量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寻找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些原则主要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该原则的依据为《里约宣言》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史债务责任,发达国家与贫穷间国家的恩仇可以一笑而过,但其所欠的历史债务不能一笔而过。这一观点陈安教授在其《国际经济法专论》有所提及。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上的所谓的优胜劣汰,导致了现在贫穷国家无法逾越的鸿沟。该项责任的主要依据有无可辩驳的史实和全球公众的都知道的常识即发达国家现在的碳排放已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奢侈的排放,是基于其现行的碳排放优势,在此情况下,再来谈限制碳排放,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而且在世界贸易体制下,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所谓的恩惠和援助,其实际上处于履行历史债务,本质上是其意识到,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因为给一个贫穷国家以希望,使得其政治上消除对立的革命萌芽,可以使这些贫穷国家在他们制定的游戏轨道上,避免出轨引发社会动荡。对于此等事实有当前环境污染的程度很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根据环境法的一般原则,谁污染谁负责的原理亦不应当对发展中国家征收不是由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侵权结果。比较量化的原则有学者指出按照每个国家有权排放的数量应以全世界居民人均的排放权为基础。xiii按照这种想法,就我国而言,碳排放的数量应当以我国人口为基数来确定。类比于欧盟航空税问题,在假设未来欧盟开征航空碳税的情况下,来往欧洲的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的配额应当与他国有所区别,无论从共同但有区别原则,还是就我航空公司所在的占全球约百分之二十国家的人口,可以利用的免税额应当是巨大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中国航空公司所缴纳的所谓的航空碳税,系从每一个中国公民那里所征收的税,而面对于中欧航线运载的乘客,亦并非都是中国籍公民。在这一意义上,我国能获得的碳排放优惠额度也是可观的。

上述是原则性分析应对此次欧盟的航空碳税直接的法律依据有2012年2月22日,包括中、美、俄、日、印度等23个国家在莫斯科签署的联合声明。主要是七项措施。(1)利用法律禁止本国航空公司参加欧盟的碳交易体系;(2)对欧盟征收碳税的行为进行评估,是否有违反WTO的规则和原则;此点恰恰证明了国际社会对欧盟的此种做法形式上形成了非关税壁垒的确信。(3)修改与欧盟国家的开发天空协议即双方互不对对方航空器里的燃油征税的约定;(4)停止就新航线和降落权与欧洲航空运营商进行会谈;(5)要求欧洲航空公司提交相应的飞行数据;(6)对欧洲航空公司征收额外费用;(7)采取措施与欧盟成员国,如荷兰、法国、德国的航空运营商会谈等。xiv此等声明具有法律依据系针对欧盟的航空碳税立法的单边行为。那么对照欧盟的影响力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地位,从对等角度来讲声明国家亦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超越了欧盟的实力。同时,即便从民主和文明角度来讲,此次的航空碳税双方是完全处于同等层次上,无论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亦都无法再利用所谓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游戏规则。

其他法律依据如《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议定书》、《芝加哥公约》、《补贴与反不贴协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宣言》、《天空开放协议》。具体而言为《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条第2款要求,附件I国家所列缔约方应分别同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一起,谋求限制和削减飞机和船舶使用燃料产生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排放。xv非附件1所列国家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有学者指出欧盟征收航空税的问题涉嫌违反《京都议定书》,欧盟向发展中国家征收航空碳税,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迂回施加了明确的减排义务,这是一个对重要国际规则的违背和破环,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体例,会由此形成一个很不公平的先例xvi。《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议定书》中有关服务贸易的歧视及非关税壁垒。《芝加哥公约》中有关主权的原则即每一个国家对其领域之上的空域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的原则,严重侵犯了别国主权xvii。具体为公约第12条欧盟对其他国家领土内的排放进行管辖涉嫌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对公海上空的排放进行管辖也是如此。第84条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缔约国对本公约及其附件解释或适用产生争议,而不能协商解决时,经任何与争议有关的国家申诉,应由理事会裁决。第88条大会对违反本章规定的任何缔约国,应暂停其在大会和理事会的表决权。xviii也即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可以受理案件。双边协定的法律依据。我国与欧盟签署了《中欧关于互不征收航空燃油税费协定》。xix明确禁止对燃油征税的基本原则及关税减让的基本要求,即任何单方不得提高关税等。关于补贴这块有学者指出欧美有可能通过隐形的形式将碳税收入用于航空公司的碳减排,这实际上是违反WTO的有关补贴的规定。关于环境宣言,具体指第七条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维护,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政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中的国际努力中负有责任。xx《天空开放协议》所有从欧洲到港和离岗的航班,不论来自哪个国家都应该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事实依据是欧盟征收航空税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作用。学者们从欧盟征收航空税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科学关联性尚不明确提出了质疑,其二是欧盟所针对的航空业的碳税所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较低而其对全球其他行业的影响巨大,表现在可能从航空业衍生到货物领域,实质上形成贸易战。

笔者自己的法律意见是欧盟的此等立法与美国301条款的比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最坏的情况下,即欧盟开征航空碳税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对欧盟的开征的法令做可操作层面的研究。无疑涉及到航空碳税的税法上的法律关系研究,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欧盟的此项法令是否属于关税的范畴。各国飞抵或飞离欧盟成员国上空的航空公司因承担航空碳税的缴纳义务的同时相应地拥有哪些权利。

就欧盟所谓的抵消政策,即让欧盟承认中国国内资源减排目标,如森林碳汇,以用来抵消碳排放。xxii或者欧盟其自身规定的航空公司所在国有碳交易体系的可以予以抵消。从另个层面讲,也是欧盟最终想要把国际社会纳入其设定的游戏规则中,因为其他国家的碳交易技术基本处于下风,很可能向学者们提出的日后被纳入欧盟标准,进而推行世界标准。欧盟的此举有涉嫌垄断之嫌,行为之为目的,既然是为了保护环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选择何种措施的权利,只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就可。然,欧盟在低碳经济上的发达,实质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难以企及的。虽然就标准而言,每个国家都可以制定,欧盟在征收航空税法令中也明确他国可以有自己的碳交易体系,但事实上造成了多种主体参与造成适用的法律后果是无差别的。有违公平互利,实质平等等最新的国际经济法原则。换言之,如果其他国家能够在其他方面或者措施就环境问题加以改善,就可以不参与碳交易体系的活动规则。

就航空器这一特殊的运输载体实际上是拥有国家主权的一般意义上的领土原则。这在航空器本身的国籍性尤为显著,另外在各国刑法的保护中,也对航空器上的犯罪有依据该航空器国籍国的法律来管辖。所以,欧盟针对非欧盟国籍的航空公司管辖,无论是属地主义亦是属人主义无充分的理由来征收航空税。如果欧盟征收,只能将其这种行为归为关税措施,这样就必须在WTO框架下来处理该等问题。

就欧盟所采取的碳历史排放统计标准其实质是配额分配不合理。其一,无法反映现实的事实依据,即发展中国家的航运业的现实排放的局限性和对未来发展中国家排放的直接配额限制,有学者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后起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法理角度,法不诉及既往。即新法应当根据现实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立法。而不是沿袭过往的事实,及原先发展中国家排放少,就认定未来发展中国家排放少的逻辑。其次,法律应当在于引导,规范,指引人们的行为准则。按照欧盟的排放标准,发展中国家将巨额资金为自己今后的碳排放买单,亦与国际权威文件相悖,也背离了法律实施的一般规律,在于不应对弱者施以重法,而应当兼顾各方的利益。

就飞行全程征收和歧视征收而言,尽管有学者反对,但前提都是在建立在欧盟征收的基础上的。我们认为就全程征收和歧视征收,即便欧盟有权征收,且提供相应的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的依据。换而言之,假如欧盟的单方立法没有违反国际规定,其采取措施的措施也没有对其他国家或者国内行业的问题,但仍然可以审查就欧盟就其所为,所负担的后续操作过程的义务,及该操作规程中的涉及法律义务的审查。

就仅向航空器制造商征收而豁免航空器制造商波音与空客,稍有政治敏感度的人都了解此举是不想触及欧盟本身的核心利益及得罪于实际控制利益的某些军民复合产业。从环境法的角度而言,我们知道全面清洁原则,也即从生产到最终消费都要注重环保,尤其要注重源头治理。欧盟的此种措施,显然尤违背环境立法的初衷和宗旨,明显带有经济牟利目的。

就欧盟并非国际层面的主体,要在国际层面解决,即如果由国际法院来管辖,有可能要将所有欧盟成员国纳入诉讼的难题xxiii。我们认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有很多依据可以解决,如效果性原则,即欧盟所起的地位实际上是起到一个国家的作用,而且其能够代表欧盟各成员国。再者,欧盟的立法已经影响到了他国主权,该等问题只能由国际层面的法院来加以管辖。而且,笔者认为,即便是国际法院受理,其受理模式也应当较之欧洲法院模式有所区别。应当保证主审法官的公平,公正性地应对法律问题同时,纳入各诉讼方联合成观察团,就事实层面的技术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加以考量,做出非法律范畴的建议供法官们参考。有学者指出在诉讼途径是有三种方式即向ICAO国际民航组织,欧盟各管理成员国提起行政诉讼,审查该立法的合法性,WTO框架下解决方式具体依据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同时针对欧盟可能援引GATT第20条也即一般例外规定,有学者提出了在对条款解释方面可以借鉴相关案例美国修订汽油标准案、泰国香烟案。

笔者所引发思考,当然是立足于本国的立场,但也不切实反对保护环境,及通过征收碳税的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诚如某些学者坦言,欧盟的动机和形式上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全人类福祉的,也得到了相当部分国家和环境保护组织的支持。但是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其实是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而这个度的衡量应当遵循国际社会现有的议事规则,尊重生活在全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但欧盟如果在制度制定,议事参与上给予他方以更多的空间,在执行的标准上给予共同但有区别的符合历史责任的要求,同时在构建全球协调机构方面,也应当以世界贸易组织为蓝本,充分考虑和援助发展中国家现实更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而在微观层面已经有关于航空产业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辩论。也迫使我航空公司切实地投身于软环境下的自我转型,也尽量减少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上一篇:污泥处理的形式范文 下一篇:体育产业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