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和低碳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8:46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1

关键词:碳排放;碳生产率;脱钩弹性系数;差异;LMDI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1-0083-05

一、引言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全国层面的研究,近年来从区域层面对碳排放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吴宗杰等(2011)从我国的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中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基于各区域200l—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建模与比较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碳减排策略[1]。李国志等(2010)将我国30个省份按照碳排放量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采用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因素对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影响[2]。潘家华等(2011)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对象,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和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3]。上述成果在深化低碳经济的区域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区域划分标准不一,能源和碳排放核算口径各异,计量方法不同,对区域碳排放的研究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考虑到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及资源分布状况,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基本体现了区域特点并紧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①,因此本文以三大区域为对象展开研究。二是本文采用各地区终端能源消费量为依据测算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是指一定时期全国(地区)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它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各地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情况,并与各区域不同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衔接,便于进行因素分解。三是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三大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更有利于清晰分辨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异质性。

二、三大区域碳排放及低碳经济转型进展的差异

(一)三大区域碳排放量的测算

能源部门通常是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的最重要部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指出,在发达国家,其贡献一般占CO2排放量的90%以上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5%。能源活动也是中国最主要的CO2排放源,中国能源活动的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总量中占90%左右。因此,本文以终端能源消耗能源量为依据测算各区域的碳排放量②。

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其中,能源的品种包括碳排放量较大的10种能源:原煤、焦炭、原油、煤油、柴油、汽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附录4,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以《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缺省碳含量(排放系数)为原始数据,并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各种能源平均低位发热值和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各种能源按标准煤折算的碳排放系数,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上述公式,本文计算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缺失未包括)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按照三大区域进行汇总,其结果见表2。可见,近10年来,三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东部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超过了中西部,西部碳排放增速从2007年起超过了中部。2010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5.9%、27.6%和26.5%。

(二)静态考察: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碳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它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3]。该指标可以从静态角度反映一定区域单位碳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相应产出。我们计算了2001-2010年三大区域的碳生产率,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碳生产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图1)。从碳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中部地区最快,达到3.4%,西部地区次之,为2.2%,东部地区最慢,为1.8%。2001—2010年,三大区域的碳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从2006年起持续上升的趋势。

(三)动态考察:脱钩弹性系数的区域差异

脱钩弹性系数是指碳排放量变化率与同期GDP变化率之比,它能够考察碳排放与GDP的动态变化关系。本文计算了2001—2010年三大区域脱钩弹性系数(见表3)。根据Petri Tapio构建的脱钩状态评价标准[4],2001—2010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大多数年份都呈现出了弱脱钩的状态,但2002—2005年由于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三大区域都不同程度呈现出扩张负脱钩的趋势。相比而言,东部的脱钩弹性系数比较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则波动较大。2001—2004年,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兴起,西部脱钩弹性系数明显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4—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同样对该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使得中部地区出现扩张负脱钩和扩张挂钩的状态。总体看,2001—2010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脱钩弹性系数分别为0.77、0.58和0.74。

(四)三大区域低碳经济转型进展的比较

结合静态和动态考察的结果,三大区域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1)东部区域具有最高的碳生产率水平,说明该地区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但动态的脱钩弹性系数也处于最高水平,表明东部地区的低碳发展面临着速度放慢、难度加大、空间减少的严峻挑战。(2)中部地区碳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区域低碳发展有一定进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该地区脱钩弹性系数最低,表明该地区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步伐较大,进步明显。(3)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处于最低水平,表明该地区低碳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该地区脱钩弹性系数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地区低碳转型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三、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三大区域碳排放的特点,本文根据KAYA恒等式的扩展等式,建立LMDI分解模型,具体考察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

(一)模型与数据

鉴于碳排放系数测度困难,本文选择《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并假定该系数不变,故因素分解中碳排放系数变化的贡献度为零。依据LMDI方法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以2001年为基期),得出以下结果(见表4)。

根据上述结果,从三大区域总体来看,2001—2010年,人均产出规模和经济结构两大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产出规模始终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的首要因素。能源强度则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反向影响。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则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驱动效果。具体从三大区域看:

(1)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规模驱动型特征。2001—2010年,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21.10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导致其增加了372.75百万吨,贡献率为116.08%;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碳排放增加了16.85百万吨,贡献率为5.25%;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68.50百万吨,贡献率为-21.33%。可见,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但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能源结构在三大区域中是唯一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

(2)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2001—2010年该地区碳排放量共增加了162.81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导致碳排放分别增加了232.48百万吨、18.03百万吨和2.43百万吨,贡献率分别为142.79%和11.07%和1.49%,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90.12百万吨,贡献率为-55.35%。

(3)西部地区碳排放同样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但与中部地区相比,该地区的产出驱动稍弱,而经济结构驱动稍强。该地区碳排放增加了192.98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分别导致其增加227.26百万吨、24.39百万吨和1.99百万吨,贡献率分别为117.76%、12.64%和1.0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化使其减少60.68百万吨,贡献率为-31.44%。

四、三大区域低碳发展的差异化对策

针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碳排放呈现的上述异质性,低碳发展策略应该进一步细化,各区域在全国低碳转型中要找好定位,扬长避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1. 东部地区要在低碳转型中发挥领航者的作用,发挥优势,率先摆脱规模驱动型碳排放增长的模式,早日跨越碳排放峰值,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强脱钩”。(1)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引领低碳发展。东部地区要依靠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低碳节能的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上进行跟踪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超前技术储备。东部地区还要探索低碳管理模式,率先开展低碳政策试点,在碳交易、碳税等经济手段方面为低碳政策推广提供经验。(2)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优化能源结构。东部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以适当开发风电资源,解决发展火电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东部地区还可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适当进口液化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此外,积极倡导东中西部开展绿色能源的互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采取“煤转电”的方式输出能源,以减少东部地区煤炭消耗。(3)控制人口规模,创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重点要控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交通、建筑、能源部门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效率。通过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转变高碳的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低碳消费。

2. 中部地区是低碳转型的积极追随者,要以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提高碳生产率,全面拓展低碳发展的空间。(1)调整经济结构、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该地区要在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尤其要压缩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高耗能产业,运用低碳环保技术对煤炭、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打造出更多附加值高、链条较长的支柱产业。注重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鼓励工业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深加工的方向发展。(2)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在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利用环保技术提升改造承接产业,防止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3)从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发展两方面着手,降低能源碳排放水平。中部地区是我国煤炭等传统能源主要产地,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实现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同时结合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的运用,建立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发电系统。

3. 西部地区作为低碳发展的追赶者,低碳发展空间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西部地区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但绝大多数矿产资源型产业都高度依赖资金、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是典型的高碳产业。因此,西部地区应充分把握现有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西部地区还要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产业改造成本低、产业发展策略灵活等优势,建设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低碳环保示范项目,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2)把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商机,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节能环保的准则,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散。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应做好备案,加强对承接产业的环境监测。积极引进具备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园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低碳发展。(3)因地制宜,培养低碳环保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西部地区依托其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西部地区碳汇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西部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开发,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还可以为全国低碳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注释:

①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如下: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资料缺失没有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②以终端能源消费量口径测算的碳排放量比按各地区能源消费量计算的碳排放量偏小,但不影响区域之间的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宗杰,唐合龙.我国区域碳减排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1,(6):158-162.

[2]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2-27.

[3]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5):47-57.

[4]Petri Tapio.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F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Transport Polity[J].2005,(12):137-151.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2

关键词:内蒙古;低碳经济;评价

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内蒙古低碳经济的现状,根据全面性、针对性、可比型、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科学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分为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资源、人民生活四个层次10个指标给予综合评价,如表1。

2.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整理

本文采用IPCC指南提供的能源碳排放系数估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本文根据内蒙古的数据特点,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C=∑8i=1Ei×Ci (1.1),

公式(1.1)中 C 为碳排放量,万吨;Ei为能源 i 的消费量,万吨标准煤;Ci为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数,吨碳/吨标准煤;i 为能源种类。在本文中,我们选取8种能源,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559吨碳/吨标煤、0.8550吨碳/吨标煤、0.5857吨碳/吨标煤、0.5358吨碳/吨标煤、0.5714吨碳/吨标煤、0.5921吨碳/吨标煤、0.6185吨碳/吨标煤、0.4483吨碳/吨标煤。内蒙古、山西省、全国碳排放量分别是:22427.01万吨、25220.95万吨、364333.41万吨。

3.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1)低碳产出水平。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内蒙古的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为0.52万元/吨碳,稍高于山西省0.36万元 / 吨碳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9万元/吨碳。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内蒙古为0.69万元/吨标准煤,也是稍高于山西省0.55万元/吨标准煤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2万元/吨标准煤。这两个指标用于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所以内蒙古的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都比较低。

(2)低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与消费观念有关,消费观念越浪费,排放越多。内蒙古人均碳排放为9.07吨碳/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比山西省要高。能源强度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消耗的能源,是用于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体现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内蒙古的能源强度是1.44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低于山西省的1.83吨标准煤/万元。内蒙古人均碳排放和能源强度都偏高,说明内蒙古低碳发展水平较低。

(3)低碳资源水平。森林覆盖率反映区域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越高,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碳汇能力就越强。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为20%,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距离其他省市还有很大差距。城市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3.4%,低于全国平均为38.6%。

(4)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较低。2010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530 元,全国平均水平为 5919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9元,比山西省高7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98元,全国平均水平为 1910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元,比山西省高2050元。与全国相比而言,内蒙古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都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内蒙古与山西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比,揭示了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研究结论如下:内蒙古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资源、人民生活水平相比山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都比较落后。通过各类指标的比较,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走低碳经济道路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内蒙古是煤炭大区、能源基地,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机遇又是挑战。内蒙古地区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向低碳产业转变;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生态建设,发挥森林碳汇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利用地区资源、区位以及国家和地区政策支持等优势发展内蒙古低碳经济。(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 (6 ):25-6.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3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升级 STIRPAT模型

一、引言

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仅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推动,更重要的还要基于对其博弈过程及影响效果的技术考量。2009年底,我国承诺将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抓住重点发展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产业集群多是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类型,因此,有必要尽快对现有产业集群进行低碳化升级,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二、文献综述

理论研究方面,冯之浚、牛文元(2009)[1]指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在观念、结构、科技、消费和管理五个方面推进创新,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我国结构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张丽峰(2011)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应以调整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来实现;陈永国等(2013)提出了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演进的“开口型曲线”假说,正处于“开口型曲线”的拐弯阶段,产业结构仅有个别年份对碳排放强度起结构红利贡献,整体上是结构负担贡献。实证研究方面,陈诗一(2011)分析对上海而言更要特别注重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减排、切实进行国企改革、改变政府主导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王薇(2014)选取我国1978~2011年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碳排放量的数据,表明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且长期的影响显著。

学者基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但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融合的研究并不成熟,文章利用我国1995―2012 年间的面板数据,对其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三、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STIRPAT随机性环境影响模型: 。其中,i、t分别代表地区与年份,P、A、T分别代表人口、经济、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I是用碳排放强度(GOT)来衡量,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东部地区碳排放量T进行测度, ;A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表示为IS;技术指标T通常用单位GDP比能源消耗来表示能源强度表示为EP。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IPS、LLC、Fisher-ADF和Fisher-PP面板据的单位根检验,所有变量的原值均为非平稳序列,经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变为平稳,表明变量为一阶单整。

(三)协整检验

文章研究采用了面板协整的Johansen 协整检验和Kao检验。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显著拒绝“面板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在长期发展中有均衡关系。

(四)面板协整模型的估计

为研究IS、IND、EP对GOT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

根据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如表所示:

产业结构在10%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为-0.407;EP 对碳排放的影响为正,而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维持在较高水平,能源强度每增加1%,将会造成碳排放增加1.239%;工业占比对一个地区的碳排放也有着重要作用,东部地区工业比重每增加1%,碳排放强度增加1.79%。

四、政策建议

(一)引进高新技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我国传统产业呈现粗放式增长模式,能源利用率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6],应利用低碳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逐步摆脱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二)推进第二产业低碳化升级:第二产业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核心所在,但总量控制压力很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在 2020 年前不大可能发生变化[7],要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工业低碳、绿色发展,使我国进入又好又快的协调经济增长和低碳排放的道路。

(三)发展低碳金融,助力新型低碳产业:我国金融部门应加大对低碳经济及低碳行业的研究,把握低碳行业的发展前景。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政府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行业的发展,积极建立有关绿色信贷指引及绿色银行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13 ~19

[2]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1( 5):1~7.

[3]陈永国.我国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2):54~59.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聚类分析法;评估

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离不开碳排放量的脱钩理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的降低这样一个过程。无论是哪个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脱钩指标,都能够对这一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变化政策进行有效地检验,以验证其是否合理,是否低碳经济。而制定合理适用的脱钩政策则离不开对于导致脱钩的众多因素的合理分析和寻求。

我国的低碳产业联盟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为了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同时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产业联盟指出为达到低碳经济可以采取一系列现代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可以通过产业转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还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及从整体环境制度上进行创新等。除了低碳产业联盟,CCICED等均对低碳经济的定义给出了一定的描述。国外研究也指出,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两者之间找到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本文中,我们则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既建立起低碳技术体系、能源体系以及产业结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碳生产力,最终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保证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评价指标体系

(一)体系构建作用

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体系构建主要是为了对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全面、合理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根据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分析具体影响该区域低碳水平的因素,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低碳措施来指导该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首先通过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对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合理全面的评价,同时能够对该区域未来的低碳发展进行较为客观的预测。其次,通过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从根本上分析和评估出影响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因素,能够有利于决策者根据实际是影响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决策和措施,指导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最后,通过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使决策者较为宏观地看到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低碳经济水平较为薄弱的区域发展,并借鉴低碳经济水平较好的区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

(二)构建基本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体系,其中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包括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众多方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这就决定了对于该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综合系统原则、针对目标原则、动静态结合原则、主导可操原则、全面整体原则以及科学科比原则等。

(三)指标的选择

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一共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共三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综合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四个内容,即碳排放指标、经济指标、环保指标以及能源指标,通过对二级指标的确定,能够为三级指标的确定指明一定的方向。比如,通过二级指标碳排放指标的确定,能够确定出相关的三级指标,包括居民生活碳排放率,碳强度,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碳排放率等。这些三级指标均为逆指标。其中居民生活碳排量与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即为居民生活碳排放率,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碳排放率分别为该产业碳排量与该产业的总产值比值。二级指标能源指标的确定,能够进一步确定出相应的三级指标,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的比例以及能源强度。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正指标,其余两项为逆指标。能源强度即能源消耗总量与GDP的比值。二级指标经济指标的确定能够进一步确定出相应的三级指标,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以及人均GDP。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逆指标,其余三项均为正指标。GDP与人口数的比值即为人均GDP。二级指标环保指标的确定能够进一步确定相应的三级指标,包括城镇建成区绿化、湿地、森林的覆盖率,环保投资指数、三废治理投入产出值以及R&D经费投入强度。其中三废治理投入产出比为逆指标,其余各项均为正指标。

(四)评价方法选择

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尽量本着科学合理适用的原则。最常用的评价指标确定方法包括Delphi法(德尔菲方法)、AHP法(层次分析法)、粗糙集方法、FAHP(模糊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MFA(物质流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每种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既有它的优势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用的方法。其中,聚类分析法是以距离为分隔依据将评价数据分为多种类别,通过多元化的统计方法,不断缩小同类评价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不断放大不同类别评价数据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类别的评价指标进行类别内系统的、全面的、较为客观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比较。下面主要就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多个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从而针对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发展策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聚类分析法评估探讨

(一)聚类分析方法体系

聚类方法就目前而言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常见的包括非层次聚类、层次聚类以及智能聚类这三种聚类方法。层次聚类方法就是以距离作为评价的标准依据,通过对距离的定义以及计算,将不同范围内的距离段定为不同的评价类别,将各个评价结果归至不同的类别内,或者是先将全部的评价数据均归到一个类别内,然后在根据实际距离的远近和标准等将不同的数据分开类别进行统计。

(二)层次聚类法步骤

首先将评价的全部数据分别归为一类,将归为多类的数据依据距离相关定义,对距离进行定义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比如组间平均距离法、最短和最长距离法、离差平方和法等。不同的距离定义方法会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尽量保证不用类别间的相似样本。其次,进行数据的合并,即将对于定义出的距离最近的两类数据进行合并,这样原先的类别数量就减少了一个,在这种条件下,继续对新类别进行相关距离以及相似度的计算,进而形成一个跟之前距离矩阵不相同的新的距离矩阵。然后,按照这个步骤进一步对最接近的定义距离内的数据进行合并,且对形成的类别进一步进行相关距离以及相似度的计算,进而形成新的距离阵,以此类推,每一次新的类别都比前一次的数量要少1。直至最终所有的数据都合并为一个类别。最后,进行根据画出的谱系图进行相关的结果评价。

(三)方法应用探讨

(四)最终策略分析

通过将我国多个省区划分为五类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各类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可以得知,从整体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同国外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从国家宏观调控着手,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低碳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的制度和措施,加快我国低碳经济进展。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中得以健康快速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制性手段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应该放眼于国际,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强与低碳经济强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同互通,拉近我国同国外低碳经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一同并肩作战,应对气候变化。另外,我国应该加强对企业排污的控制,通过调整市场体制和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降低企业排碳量。最后,我国还应该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低碳经济发展不是依靠个别人、个别部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全民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低碳排放。

三、结语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5

关键词:碳金融;外部性;交易费用;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碳配额交易

一、碳金融的提出

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的。在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该公约首次制定了国家间气候合作的准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具有共同但却有区别的责任,也就是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能力尽可能展开最广泛的合作。

《京都议定书》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对缔约各国的减排目标以及核准办法均有详细的规定。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因此并未承担强制性减排任务。但是,为了帮助发达国家更快更好的实现其减排任务,《京都议定书》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分别为(1)联合履行机制(2)清洁发展机制(3)排放贸易机制。

二、碳金融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关于外部性概念的探讨是在马歇尔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出现,但是马歇尔对于外部经济的论述更近似于规模经济的概念。而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对外部性概念做出了规范的经济学解释,他认为外部性是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所导致的。碳排放的外部不经济表现为,碳排放者使用环境资源的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存在差异。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边际私人成本应当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但是当碳排放出现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对于企业自身在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污染物,无需承担成本,因此企业就会选择采用采购成本低、高耗能的设备,由此造成无节制的碳排放。碳减排的正外部性表现在,碳减排企业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相等,也就是说实施碳减排的企业所获得收益不是其所独有的。例如,一个高耗能企业,采用了节能减排的新技术,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了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数量,但是,由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所花费的成本带来的收益不是企业独有的,而是整个社会公民所共同享有的。因此,碳减排者的这种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如果没有给予碳减排者一定的补偿或者激励,就会使得碳减排者不愿意或者很少采用节能环保设施,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从而改善环境。

2、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提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可以通过自愿协商和市场的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制度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

而碳排放交易就是运用了产权理论的制度设计,即通过法律形式明晰二氧化碳的所有权,也就是说通过制度的设计将二氧化碳这种原本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的资源变成一种稀缺性资源,从而达到温室效应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大气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由于其本身流动性强,难以测量等客观原因,使得它没有很好的建立起产权,最终使得人们无限制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也就是说,产权的缺失,使得产权的使用者与所有者不能从中获取利益的同时,更没有起到保护资源的激励作用。而对于产权的非使用者与非所有者,却不能限制他们的使用,这样必然会造成外部的不经济。

三、宁夏发展碳金融的条件分析

1、宁夏发展碳金融的优势――碳交易经验丰富

宁夏碳交易中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是从2000年开始的,截止2015年4月,宁夏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中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159个,全国总计注册项目总数为3807项,宁夏约占其总数的4.18%。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的数据统计,宁夏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批准项目和注册项目数量分别为162个和159个,其中批准项目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注册项目水平高于全国水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的批准项目是指,由申请项目的企业向其本国的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在我国CDM的主管机构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注册项目是指,企业将其本国的CDM主管机构批准函递交执行理事会(EB)指定的经营实体,并接受经营实体的考察与审核,审核合格的项目才能在执行理事会予以注册。

2、宁夏发展碳金融的劣势――尚未建立碳配额交易制度

碳配额交易与CDM项目的主要区别是,碳配额交易是对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指定出企业当期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即企业的碳排放的初始配额,这些配额在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初期是以免费的形式发放,随着碳市场的活跃程度将采取逐渐拍卖的形式发放配额。对于这些配额企业可以在气候交易所自由交易,对于碳排放边际成本大的企业可以购买其他企业的碳配额;同时,碳排放边际成本小的企业也可以出售自己的碳配额。

而对于宁夏的碳金融发展来说,尚未建立碳配额市场有以下几个缺点:第一、对于区域的二氧化碳减排来说,虽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市场对区域的二氧化碳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作用很小,而根本改变区域能源结构以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则借助碳配额交易的方式。第二、虽然碳配额交易制度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碳配额市场可以衍生出碳期货市场、碳远期市场和碳期权市场等,充分增强碳配额的流动性,不仅能够增加碳配额的价值而且还有利于企业灵活利用各种交易产品,从而大利润最大化原则。第三,发展碳金融的实质就是鼓励企业研发与使用低碳技术,同时限制或者淘汰高碳技术甚至是产业。但是,如果不实行碳配额制度,那么那些处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也不再使用低碳技术而改用高碳技术,这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相反,如果实行碳配额交易制度,对于那些不能完成强制配额任务的企业予以罚款,同时用这些罚款补贴低碳技术的研发,这样既限制高碳的排放,又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四、结论

宁夏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GDP年均增速平稳,但是GDP总量较小,加之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意环境保护。而碳金融,尤其是碳交易不仅能为宁夏带来低碳技术,增加就业,更是实现了宁夏经济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方方.气候变化与碳交易[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乔海曙.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金融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3] 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 2013 政策执行与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0)

[5]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格兰杰因果分析 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近30年来,全球各地温度不断上升,冬天不冷,夏天过热,已成为众多人的共识。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地球升温约为0.5度。在20世纪,最热的年份是在1995年,而其余11个最热的年份都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但来自工业界的大量数据表明:人类快速工业化,使得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许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1.32倍,到202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为了人类将来更好的发展,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强省―广东省,其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正是本文思考的切入点。本文结合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远景分析,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广东省2000年至2015年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服务。低碳经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象征,是一种清洁经济和环保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的合理追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一种理性权衡,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低碳经济比较晚,中国学者从2003年5月份开始提出要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从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区域分方法对各地碳排放进行测算;二是对各地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对区域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2008年,李俊峰、马玲娟介绍了丹麦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如何减少碳排放?二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三是具体的措施和目标。①中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张坤民先生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要大胆创新,并付诸实践;二是经济体制层面,要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时开发新能源,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积极引导低碳消费。②2005年,庄贵阳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在于改变我国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剧烈矛盾,促进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在《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一书中,主要研讨了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及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要在“不同时段、选择、推广、应用有不同技术和实施不同政策措施,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和路线”。③2014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在《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从城市层面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④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省份的特别少,研究广东省低碳经济的更少,笔者整理了一下,研究广东低碳经济的主要有:2010年,周月鹏采用区域差异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研究广东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2012年,张武英、徐伟嘉、刘永红从广东省经济发展入手,定性分析了广东省能源消费及能源构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年,尚少梅、乔梦梦利用LPCC计算方法对广东省1990年~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碳排放量对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⑤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排放目标、排放内容、影响因素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但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前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这种均衡具有多大的依存度?以往文献研究极少,也极少实证分析。本文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初步构建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证明广东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因此,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在一带一路的大发展框架之下,正从以前的生产制造型向服务经济型转变,而中国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进入重要的发展周期。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开放前沿的经济强省,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具有市场创新和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大瓶颈。据有关数据统计,广东省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费为代价的。

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份,广东担负着全国发展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的重任。 目前,《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已经制定。广东全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设备和低碳服务业,并在全国率先制定低碳行业的新标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上,广东把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2015年,在广东低碳经济高峰论坛上,广东省发改委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和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当前扩大内需相结合。广东将推动低碳产业扩张,并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发展。

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分析

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研究模型。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协整理论及其方法,协整理论对解释经济现象是否平稳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可能就是非平稳序列,但是,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本身的不同组合,得出的结果有可能是平稳序列,且有可能是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我们称之为协整方程 。因此,在现实中,只要存在2个或2个以上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他们之间的某种线型组合是平稳的,则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他们存在协整关系及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研究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数据是2000年到2015年的数据。为方便起见,我们对所涉及的数据取对数,取对数比较直观,得出的数据便于分析,使变量组合从长期来看线性化,同时也可降低异方差对数据的不同程度影响,下面对碳排放、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分别取对数如下:lnc、lne和lngdp,其中,lnc为碳排放指标,lne为能源消费排放指标,lngdp为经济增长指标。

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简记为ECM)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在1978年提出的,因此被称之为DHSY模型。根据Granger定理,若变量序列之间是协整的,则其产生的误差为均衡误差,主要结论如下:

Δlngdpt=β0+β1ΔlnCt+(β2-1)ECMt-1+εt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lnE的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β0+β1ΔlnEt+(β2-1)ECMt-1+εt

均衡误差修正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和长期调整动态平衡。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考察变量X是否是变量Y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引入变量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变量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X是Y的Granger原因,此时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另外,还要考虑Y是否是X的Granger原因。其中滞后阶数按照Akaike信息准则(AIC)来选取;

以GDP和碳排放为例,我们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对上式中的(i=1,2,……m)=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如果拒绝(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同样对(i=1,2,……m)=0进行检验,如果拒绝 (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从而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

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数据来源方面,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有关学者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所采用的数据为2000年~2015年共16年数据,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均以万吨计,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其次,lngdp和lnC,lngdp和lnE进行相关性分析方面,根据以上的数据,测算lngdp和lnC的相关数据为0.9645,lngdp和lnE的相关数据为0.9786,这两个数据充分表明lngdp和lnC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lngdp和lnE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第三,lngdp、lnC、lnE误差修正模型方面,由Granger定理明确表明,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0.626+0.2753ΔlnC C0.0237ecmt-1+εt

lngdp和lnE

lngdp=0.2482lnE+0.8953lngdpt-1-0.1624lnEt-1+0.8465

(3.47) (29.64) (-2.71) (4.21)

R2= 0.9978 F= 7483.96

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gdpt=0.8455+0.2366ΔlnE C 0.134ecmt-1+εt

由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广东省GDP每变动1%,碳排放将同方向变动0.2753%,同理,广东省GDP每变动1%,能源消费将同方向变动0.248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从长期来说,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也就是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GDP贡献,从长期来说很大。

lngdp、lnC、lnE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lngdp和lnC、lngdp和lnE,都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我们再进一步思考,GDP的增长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加还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或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去进一步研究。

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10%的置信度下,广东省的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并不是GDP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

结论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两者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第二,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短期均衡关系,而且也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因此,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

当前,广东经济面临前追后赶的局面,如何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广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型,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努力推进低碳革命;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第二产业转型。第二产业比重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最大,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要加快发展电气、电子等产业,要从资源导向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对重要产业,特别是冶金、水泥、建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升级,推动广东省低碳工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对煤碳和石油等消费较高的能源,要高效发展,清洁利用;四是规划碳排放权的确立和分配,建立健全碳排放市场,健全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五是完善政府监管水平,将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社会调整相结合,在燃气普化率、城市绿化率、废物处理率、轻轨交通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机,生态、高效,引导全社会资源有序、合理流动;六是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在节约水电、冰箱使用、低碳餐馆、低碳出行等方面大力宣传,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引导民众合理使用各种能源。

总而言之,广东省应通过产业升级、技术研发、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努力实现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作者为广州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注释】

①邹晓蓉:“广东省碳排放与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暨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②王赣华:“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6~70页。

④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5~77页。

⑤罗珊:“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6期。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7

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各有侧重和特点,国外侧重于旅游业碳排放的定量研究,提出旅游业碳减排的对策;国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偏重于定性化概念的界定和对策研究。魏小安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基础和机遇,提出了注重环境软开发等实现途径;石培华、吴普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提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以及推进低碳旅游的具体措施;蔡萌、汪宇明探讨了应对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方式,提出了规划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和低碳旅游设施、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实现路径;马驰、丁俊慧探讨了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从饮食、建筑、交通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黄文胜、谭锦、吴莹等分别探讨了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践低碳旅游行为的对策;王群等探讨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在国内学者倡导对低碳旅游转向定量化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低碳旅游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系统的定性研究,既可以引导低碳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又可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具体实践。

二、概念辨析及理论解读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摈弃传统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种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环保生活方式。单个人对能源的消费行为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用“碳足迹”来计量,即个人的“碳耗用量”。人们对自然界的碳耗影响是可以通过碳补偿(又称碳中和)来弥补的,也就是说,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再自己亲身参与或者通过第三方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率先提出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逐步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黄文胜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即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侯文亮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满足旅游者旅游经历为前提的,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样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仅局限于“碳足迹”视野下的认识,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是一种对低碳经济被动的响应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不仅包括降低碳足迹,还应包括通过碳补偿来弥补所产生的碳足迹。也就是说,低碳旅游概念的内涵应该增加“碳补偿”的内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种以降低“碳”量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碳足迹”,又要通过旅游的“碳补偿”来弥补所释放的“碳”。

2.理论解读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当前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控的行动方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旅游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当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为后代提供同样的机会。低碳旅游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这是基于旅游业所依赖的整体发展环境的考虑,是一种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二是主张通过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产业优势,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责任;三是通过碳补偿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机会,即在满足当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权利的同时,通过碳补偿拓展减排空间,是一种为确保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它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选择

1.旅游业的低碳替代效应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认为,旅游业日益显示出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战略性产业的特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旅游业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国已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响应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行动,纳入国家战略并提供了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正引导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优化,鼓励发展具有低碳优势的产业。旅游业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低碳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通过发挥旅游的环境优化功能和生态替代型产业优势,形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低碳补偿,探索产业之间的碳汇机制,可以实现旅游在低碳经济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的双重目标。旅游是典型的窗 口行业,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低碳行动和低碳成效,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旅游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

2.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

低碳旅游是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响应模式来描述。笔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见图1)。与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相比,该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把低碳技术、低碳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三个要素的作用放在整个旅游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旅游系统对低碳经济三大促进因素的吸收、过滤、整合,在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旅游低碳化的渗透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旅游。具体就是通过低碳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机制运用、低碳生活方式对旅游系统的整体作用,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从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三个方面,采取减低旅游“碳足迹”和促进旅游“碳补偿”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实现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四、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政府的责任

对政府而言,应将旅游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和低碳旅游发展规划。针对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具体的低碳旅游实施规划,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确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阈值以内,切实加强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管理。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碳汇机制,合理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有效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碳汇能力;充分借鉴国际低碳旅游指标考核、管理标准及控污节能减排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组建低碳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重点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起草低碳旅游行业标准。政府应推动带薪休假的贯彻实施,带薪休假机动灵活,能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对黄金周旅游高峰进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购物等资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从而缓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的能源消耗压力。通过建立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生产方式,营造低碳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发挥旅游业的低碳综合效应,探索并推广利用碳汇资本的旅游融资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电子旅游服务的运行。注重发挥旅游业具有的教育推广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构建低碳旅游产品,开展低碳旅游宣传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旅游的关注和认识,形成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2.旅游企业的责任

旅游企业要树立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入碳汇机制的低碳旅游理念,通过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培育一批负责任的低碳旅游企业。

(1)旅游景区及交通。景区能源工程要多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多使用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景区环卫工程建设要尽可能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设立生态厕所和生态垃圾桶;景区咨询工程要设立低碳旅游电子设施,提供低碳旅游咨询和低碳饮食资讯,景区导游在讲解时把低碳知识同景观进行融合、宣传推广,力保树立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低碳消费观念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交通方面,引导和鼓励游客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有条件的景区要设立专门的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租赁站。如九寨沟旅游景区实行有效的交通管制,采用电动车定点定时运送客人,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旅游酒店。进一步推广以节能为中心的“绿色饭店”经营模式,减少资源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景点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厨具等设备选择上优先考虑低碳技术产品。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游客使用再生物品或者尽可能地反复使用物品,特别是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此外,要把低碳旅游纳入酒店管理之中,比如为饭店入住客人提高完善的低碳客房、低碳餐饮等信息;或者仿效杭州市推行的“低碳积分计划”,即客人在住宿期间的各种“减碳”行为都将获赠相应积分来兑换或抵消酒店消费,以此来鼓励客人参与低碳消费,提高积极性同时起到对低碳旅行的宣传推广作用。

(3)旅行社。旅行社要把推广低碳旅游消费作为自身的一项责任,在建立的销售咨询服务网站中要为游客提供低碳旅游产品说明,激发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购买欲望,引导低碳旅游消费。在组织游客的具体旅行中,引导游客开展低碳旅游消费,如选择绿色饭店或低碳旅行路线。此外还要培养和提供低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导游人员。目前旅行社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还处于尝试阶段,这是一个项新课题,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旅游者的责任

对环境的最终使用者旅游者而言,主导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根本,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意识地减少碳排放量并参与碳补偿活动。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者改变奢华享受的旅行观念,树立节能减排降碳理念,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带着对文化和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旅游。选择在商业道德和环境责任上有良好声誉的旅游企业包括住绿色环保型酒店,在餐饮选择上优先考虑各种绿色生态食品等;考虑选择公共交通体系发达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低碳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或徒步,如自驾车则提倡拼车出行或者选择骑单车;在旅游产 品选择上,优先考虑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旅游产品;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特别是自带环保必备品,不购买包装过度的旅游商品。此外,自觉通过植树等环保行为来补偿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支持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做时尚低碳达人。

4.非政府组织的责任

高碳和低碳的区别篇8

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各有侧重和特点,国外侧重于旅游业碳排放的定量研究,提出旅游业碳减排的对策;国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偏重于定性化概念的界定和对策研究。魏小安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基础和机遇,提出了注重环境软开发等实现途径;石培华、吴普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提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以及推进低碳旅游的具体措施;蔡萌、汪宇明探讨了应对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方式,提出了规划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和低碳旅游设施、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实现路径;马驰、丁俊慧探讨了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从饮食、建筑、交通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黄文胜、谭锦、吴莹等分别探讨了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践低碳旅游行为的对策;王群等探讨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在国内学者倡导对低碳旅游转向定量化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低碳旅游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系统的定性研究,既可以引导低碳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又可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具体实践。

二、概念辨析及理论解读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摈弃传统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种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环保生活方式。单个人对能源的消费行为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用“碳足迹”来计量,即个人的“碳耗用量”。人们对自然界的碳耗影响是可以通过碳补偿(又称碳中和)来弥补的,也就是说,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再自己亲身参与或者通过第三方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率先提出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逐步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黄文胜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即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侯文亮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满足旅游者旅游经历为前提的,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样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仅局限于“碳足迹”视野下的认识,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是一种对低碳经济被动的响应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不仅包括降低碳足迹,还应包括通过碳补偿来弥补所产生的碳足迹。也就是说,低碳旅游概念的内涵应该增加“碳补偿”的内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种以降低“碳”量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碳足迹”,又要通过旅游的“碳补偿”来弥补所释放的“碳”。

2.理论解读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当前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控的行动方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旅游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当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为后代提供同样的机会。低碳旅游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这是基于旅游业所依赖的整体发展环境的考虑,是一种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二是主张通过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产业优势,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责任;三是通过碳补偿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机会,即在满足当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权利的同时,通过碳补偿拓展减排空间,是一种为确保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它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选择

1.旅游业的低碳替代效应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认为,旅游业日益显示出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战略性产业的特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旅游业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国已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响应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行动,纳入国家战略并提供了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正引导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优化,鼓励发展具有低碳优势的产业。旅游业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低碳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通过发挥旅游的环境优化功能和生态替代型产业优势,形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低碳补偿,探索产业之间的碳汇机制,可以实现旅游在低碳经济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的双重目标。旅游是典型的窗口行业,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低碳行动和低碳成效,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旅游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

2.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

低碳旅游是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响应模式来描述。笔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见图1)。与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相比,该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把低碳技术、低碳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三个要素的作用放在整个旅游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旅游系统对低碳经济三大促进因素的吸收、过滤、整合,在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旅游低碳化的渗透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旅游。具体就是通过低碳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机制运用、低碳生活方式对旅游系统的整体作用,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从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三个方面,采取减低旅游“碳足迹”和促进旅游“碳补偿”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实现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四、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政府的责任

对政府而言,应将旅游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和低碳旅游发展规划。针对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具体的低碳旅游实施规划,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确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阈值以内,切实加强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管理。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碳汇机制,合理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有效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碳汇能力;充分借鉴国际低碳旅游指标考核、管理标准及控污节能减排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组建低碳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重点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起草低碳旅游行业标准。政府应推动带薪休假的贯彻实施,带薪休假机动灵活,能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对黄金周旅游高峰进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购物等资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从而缓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的能源消耗压力。通过建立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生产方式,营造低碳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发挥旅游业的低碳综合效应,探索并推广利用碳汇资本的旅游融资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电子旅游服务的运行。注重发挥旅游业具有的教育推广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构建低碳旅游产品,开展低碳旅游宣传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旅游的关注和认识,形成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2.旅游企业的责任

旅游企业要树立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入碳汇机制的低碳旅游理念,通过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培育一批负责任的低碳旅游企业。

(1)旅游景区及交通。景区能源工程要多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多使用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景区环卫工程建设要尽可能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设立生态厕所和生态垃圾桶;景区咨询工程要设立低碳旅游电子设施,提供低碳旅游咨询和低碳饮食资讯,景区导游在讲解时把低碳知识同景观进行融合、宣传推广,力保树立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低碳消费观念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交通方面,引导和鼓励游客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有条件的景区要设立专门的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租赁站。如九寨沟旅游景区实行有效的交通管制,采用电动车定点定时运送客人,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旅游酒店。进一步推广以节能为中心的“绿色饭店”经营模式,减少资源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景点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厨具等设备选择上优先考虑低碳技术产品。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游客使用再生物品或者尽可能地反复使用物品,特别是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此外,要把低碳旅游纳入酒店管理之中,比如为饭店入住客人提高完善的低碳客房、低碳餐饮等信息;或者仿效杭州市推行的“低碳积分计划”,即客人在住宿期间的各种“减碳”行为都将获赠相应积分来兑换或抵消酒店消费,以此来鼓励客人参与低碳消费,提高积极性同时起到对低碳旅行的宣传推广作用。

(3)旅行社。旅行社要把推广低碳旅游消费作为自身的一项责任,在建立的销售咨询服务网站中要为游客提供低碳旅游产品说明,激发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购买欲望,引导低碳旅游消费。在组织游客的具体旅行中,引导游客开展低碳旅游消费,如选择绿色饭店或低碳旅行路线。此外还要培养和提供低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导游人员。目前旅行社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还处于尝试阶段,这是一个项新课题,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旅游者的责任

对环境的最终使用者旅游者而言,主导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根本,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意识地减少碳排放量并参与碳补偿活动。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者改变奢华享受的旅行观念,树立节能减排降碳理念,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带着对文化和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旅游。选择在商业道德和环境责任上有良好声誉的旅游企业包括住绿色环保型酒店,在餐饮选择上优先考虑各种绿色生态食品等;考虑选择公共交通体系发达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低碳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或徒步,如自驾车则提倡拼车出行或者选择骑单车;在旅游产品选择上,优先考虑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旅游产品;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特别是自带环保必备品,不购买包装过度的旅游商品。此外,自觉通过植树等环保行为来补偿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支持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做时尚低碳达人。

4.非政府组织的责任

成立低碳旅游发展咨询团,对区域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低碳标准评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旅游开发,并对政府和旅游企业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履行义务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发出低碳旅游倡议书,促进旅游行业形成低碳旅游联盟。旅游教育部门特别是旅游院校,应培养高素质的低碳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利用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对公众进行低碳旅游意识教育。各种环保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名人代言低碳行为方式发挥明星效应,倡导低碳旅行,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大使李冰冰哥本哈根之行就备受关注。

上一篇:酒文化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实体经济的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