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7:14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1

一、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

概念是对各种零散、感性知识的系统总结,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知识系统性、个体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这三个基本概念时往往模棱两可,出现了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大兴安岭雪花飘舞,而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鲜花盛开;西北地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内蒙古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东北地区则是“林海雪原”。从这些感性的知识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地域分异现象。然后将这些现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现象,即地域分异规律。而引起地域分异现象的要素,则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如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貌等。地域分异因素是产生地域分异现象的根源,而地域分异现象的概括、总结和深化就形成了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不清,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地带性规律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的综合。而非地带性规律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和某个要素的特殊情况,如沙漠中的绿洲、回归线附近的雨林等。这些认识都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是纬度地带性规律的简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热量的纬度差异是形成纬度地带性规律的基础。地带性规律虽在全球具有普遍性,但它仅仅指的是纬度地带性,不包括干湿度和垂直分异规律。

概念理解得不深刻就有可能导致知识应用的错位。如对热带内部气候类型的南北更替,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疑惑:“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年均温差异不大,而区域内自然景观差异巨大却是因为降水。但这三种气候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纬向性,那么形成它们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就应该是热量而不是降水啊?”显然,学生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纬度地带性的本质和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这三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景观所表现出的差异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因为降水,但是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这三种气候类型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这三个区域受到不同气压带风带的控制,而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因还是太阳辐射强度在不同纬度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如果剔除非地带性因素,那么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将非常完整地呈带状分布。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降水特点当然就大不相同了。

(二)非地带性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地貌、洋流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和其要素并非完全沿着纬线方向延伸,而是与纬线斜交,甚至沿着南北方向延伸的现象都是非地带性的。非地带性的两个基本规律是干湿度和垂直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是指在热量大体相同的各纬度带上,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从而造成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要素发生有规律的递变。海陆间的水分交换强度在沿海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越靠近大陆的中心,海洋气团的影响力越小,海陆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越弱。因而,在水分差异的基础上由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植被类型也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递变。干湿度分带性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与纬度地带性对应,在很多的地理著作中,甚至是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将干湿度分带性称为“经度地带性”,这是不准确的。首先,所谓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的简称,所以地带性规律仅仅指的是纬度地带性规律,而干湿度分带性属于非地带性规律。其次,干湿度分带性的实质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使陆地上不同区域与海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出现空间差异,这种差异只与海陆距离有关,与经度没有本质的联系。

水分和热量是产生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条件,而这两个条件都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当山地同时具备较高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先递增后递减。不同的垂直高度上水热组合各异,首先使气候发生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进而导致其他地理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垂直分带性。

总之,地带性规律仅指纬度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则是指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而地域分异规律则是这三种规律的综合。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异的关系

不论是地带性分异还是非地带性分异,水热组合的差异性是促使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的直接原因。当热量起主导作用时,自然带表现为典型的纬向性,如亚欧大陆东岸由赤道向极地依次出现的热带雨林与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当水分起主导作用时,水平地带性则明显地表现为干湿度分异,如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随着降水的减少而依次出现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当热量和水分的作用都很重要时,自然带则与纬线斜交,如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水平地域分异。因此,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虽然互不从属,但是它们共同影响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并且同时起作用,使地域分异现象表现得极为复杂。

(二)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的关系

垂直带分异本质上是非地带性分异,但它与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异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垂直带的结构上。

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与当地纬度带所对应的气候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后以气温的递减为契机,垂直带谱中依次呈现由当地向高纬度地区所出现的自然带。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低的自然带,山地处于高纬度时,将排除中低纬度的自然带,从而限制带谱的复杂性。故而,山地纬度越低,海拔和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分异越典型,垂直带谱的结构也越复杂。相反,山地纬度位置越高,垂直带谱的结构越简单,而且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也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地处热带地区,相对高度超过8000m,从山麓地区的季雨林带到5500m以上的永久冰雪带,总共出现了8个自然带;秦岭南坡位于亚热带地区,海拔和相对高度都较喜马拉雅山小,故而其垂直自然带的数量也较少,从山麓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3400m以上的草甸带,共6个自然带;大兴安岭北部位于寒温带地区,山地垂直带谱更简单,从山麓的落叶松林带到1300m以上的针叶灌丛带,自然带减少为3个。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可以将垂直分异规律看做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垂直方向上的浓缩,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具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垂直带谱与干湿度分异的关系则以水分差异为基础,垂直带谱出现了海洋性与大陆性的区别。若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带时,整个垂直带谱表现为海洋性特性,带谱中森林带占主导地位;基带具有大陆性特性时,整个带谱表也表现出明显的大陆性特征,整个带谱中荒漠带占据主导地位,森林带较少甚至完全缺失。例如,河北省小五台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带谱中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只有在2500m以上的亚高山才有灌丛草甸带;天山山脉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带谱中则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综上可知,垂直带和水平带的关系极为复杂。在不同的纬度带和干湿度带上水热组合各异,形成的垂直带结构,如基带、垂直带数量、各带分布高度、优势带等都会有明显的差异。

四、结语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高度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准确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而且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深刻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清知识的脉络、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伍光和,蔡云龙.综合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武吉华,张绅等.植物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华讯.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1981(36).

[5] 马.世界气候的纬向地带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6] 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 [J].地理科学,2003(23).

[7] 宋兆谦.陆地上的气候类型与水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J].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

[8] 景才瑞.论自然界结构的特征――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J] .华中师院学报,1983.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2

近3年各地高考卷中本专题相关的考点

[高频考点\&高考试卷\&试题情境\&考题题型\&题号\&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3安徽卷\&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选择题\&32~33\&\&2012上海地理卷\&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综合题\&41\&\&2012上海地理卷\&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综合题\&47\&\&2011福建卷\&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综合题\&37(4)\&\&2011广东卷\&某地区地表演化过程\&选择题\&9\&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2013海南卷\&北京喇叭沟天然白桦林\&选择题\&8~10\&\&2013山东卷\&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选择题\&3~4\&\&2013江苏卷\&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等四国\&选择题\&5~6\&\&2012安徽卷\&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的影响\&选择题\&26~27\&\&2011上海地理卷\&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综合题\&58\&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2013新课标卷I\&45°N某区域遥感影像图\&选择题\&4~6\&\&2013四川卷\&某区域图\&选择题\&3~4\&\&2012山东卷\&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选择题\&1~2\&\&2012江苏卷\&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选择题\&1~2\&\&2012北京卷\&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选择题\&4~5\&\&2011江苏卷\&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选择题\&13\&]

【考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例题1】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据此回答1~2题。

1.增加植被覆盖与扩大水域面积对局部地区气候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增加空气湿度 B.调节空气温度

C.减小附近风速 D.美化当地环境

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A.土壤肥力下降,产生盐碱化

B.洪涝灾害加剧

C.渔业产量增加

D.三角洲面积扩大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降低风速,水域面积扩大风速会增加。其他三项是扩大水域面积与增加植被覆盖都具有的环境效益。第2题,大坝建设使入海的泥沙量减少,三角洲面积不会扩大,相反还会导致海岸线的倒退。水库可以有效地控制上游来水,有利于洪涝灾害的防治。

探究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例题2】

(2012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甲地 乙地 丙地][图1 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图2 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

47.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参考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探究点三: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冰原气候(冰原带)\&苔原气候(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带)\&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温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高纬][低纬] [森 林 带] [草 原 带] [荒 漠 带] [草 原 带] [森 林 带] [沿海 内陆 沿海]

【例题三】

(2013山东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从图2中看,③②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②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为内蒙古高原,植被为草原。

第4题,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而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越窄。该题较易出错,误选C项。

探究点四: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综合应用模式图]

[自然带南北坡高度差异模式图]

1.基带的判断:左图中自然带1,即为基带,它可以显示当地的纬度带、气候、植被等信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据此可以判断右图中各山地所在纬度依次为: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

2.垂直地域分异的成因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按一般规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下图所示)。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影响同一种自然带所处的海拔高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的纬度――纬度低,则同一种自然带所处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则同一种自然带所处的海拔高度就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有1 200米。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上同一种自然带所处的海拔高度较高,阴坡上较低。

如模式图左图中自然带在A、B两坡的海拔高度的差异,可能是热量条件引起的,即A坡可能为阳坡,B为阴坡。如果加上方位信息,还可以用来判断山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如右图中各山地所在半球依次为北半球、南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其基带便越接近热带的自然带,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当然有极限)。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水热状况的组合差异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5.影响山地雪线高低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降水――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3)坡向――气温――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

(4、季节――同一坡面,夏季雪线高于冬季。

影响同一山体的不同坡向雪线高低的主导因素是降水,其次是气温、坡面状况等。如模式图中雪线在A、B坡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即A坡为迎风坡,B为背风坡。

【例题四】

(201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图1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 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 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 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 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 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 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 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依据图形中雪线高度等值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纬度较低,雪线高度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东北最低。第2题,根据高中地理所学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低的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再依据梅里雪山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出雪线低是因为地形原因导致降水丰富。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3

一、地球自转教学实例

地球的运动是高一地理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无从下手,并且很难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述自转速度时,可以将同志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引用出来提出两个问题:(1)这里的“地”是指哪里?(2)计算一下该地的速度是多少?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得出该地的速度是1667 km/h,与图中的赤道速度1670 km/h接近,而北京有多少度?让学生找地图册(北纬40度),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那么在北京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

二、常见天气系统教学实例

在讲述天气系统时,学生对锋面形成的天气比较模糊,这时引入古诗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述冷锋形成的天气时,运用了一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说明冷锋移动得非常快,梨花是指雪花,所以冷锋过境会产生大风、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天气晴朗,雪花就像梨花一样开放。在讲到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时,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江淮的准静止锋发生在梅子成熟季节,每年六月中下旬,即“梅雨”。因此从这方面讲,古诗词中还蕴含着很多的地理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着很多益处。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讲到地域分异规律时,共有三个地带性规律,一个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一个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还有一个是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在讲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直接引入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即下降0.6 ℃,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对于我校学生,也可以引用长白山典型的垂直自然带分异情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水循环

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导入,并提出问题: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由此可见,如果诗句运用的好的话,及时地、恰当地引入古诗词,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启发学生回忆古诗词,增强记忆,还可能提高教学效果,陶冶学生情操。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一高级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4

我注意到植被垂直变化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垂直带”这个概念,只是着迷于森林形态的垂直变化。一座山,从下到上森林会有所变化,阔叶林一般感觉温和闲适,树冠也是柔美的曲线。而针叶林则显得有些紧张冷峻,树冠的线条往往也比较尖锐。我尤其喜欢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树冠形成的坡面,如果其中再有色彩的变化,那就更好了。所以我对像海南尖峰岭的雨林和江西武夷山的阔叶林可以说百看不厌,甚至很痴迷。后来听说亚热带森林景观在中国更经典好看,就更觉得这些至少在中国南方分布的常绿阔叶林非常珍贵和值得珍惜了。

一般的中高山,主要的植被还是森林为主,森林能坚持爬升的高度一般超出人们理论上的判断。当然如果一座山能超出林线,出现草原、草甸景观,这种明显的变幻会更加多彩。像武夷山,山下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但是在海拔2000多米,高山草甸出现了。在那个相对低的纬度,高山草甸算稀缺的美景。

不过,在垂直带的概念里,森林就仅仅是一部分了。按着垂直带理论,山地随着海拔的提升,气温逐步降低,加上降水的变化,植被会发生类似地球陆地水平地带的规律变化,也就是从低纬度植被特征向高纬度植被特征变化,直至南北极那样,成为冰雪世界。

垂直带的划分既然是比照植被在地球表面水平分布来划分,那么,最典型的垂直分布也就是最宽的带谱,只能在热带的高山――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山麓是热带雨林、山顶是北极冰原的景观。如此,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便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山。这座海拔5895米的世界最高的火山,在炎热的热带,常年顶着硕大的冰盖,从热带雨林到荒漠带冰雪带,是对植被垂直带的最全面的陈列。而且如果我们走在乞力马扎罗山的脚下,身旁是热带雨林,远远的高处是凛凛的冰雪,我想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与在青藏高原看雪山相比,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

其实要直观感受植被垂直带景观,很必要去另一座火山,就是中国的长白山。许多山尽管垂直带谱比较宽,但是由于地形、山形、小气候等多种原因,往往一般垂直变化是渐变式的。但是长白山不同,它的一些垂直带的变化像刀削一般,或者说像兵营的队列,线条整齐清晰。这在岳桦林带与针叶林的交接和与高山苔原带的交接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长白山,到了海拔1800米,像是商量好了的,树干像白桦、树形虬曲的岳桦林突然取代了针叶林,等到了海拔2000米的时候,岳桦林又突然止步,长白山独特的高山苔原出现了。尽管我早就听朋友描述过,但是2013年5月初,当我登上长白山、俯瞰整个北坡时,仍然感到强烈震撼。环绕长白山锥体上部的岳桦林带,宛如一个女人系在脖子上一条细细的美丽丝巾。在我看来,长白山,可以说是植被垂直分布的教科书。我想至少有三个主要因素带来这样的景观:火山喷发形成的圆锥体非常典型,岳桦这个树种,长白山上特殊的降水。

以最典型的陆地来看,从赤道到北极,水平分布着地球上所有的植被带,从热带雨林到北极冰原。这其中,也包含着地球上最经典的三大植被美景――雨林、温带林和北极苔原带。但是这些景观分布在不同国家,即使跨越国界,我们要欣赏全,也要接近1万公里的行程。但是,一座低纬度海拔几千米的极高山,就可以让人们欣赏到这水平距离几千公里的植被景观。例如,中国的南迦巴瓦峰,由于特殊的气候原因,就拥有丰富的地球植被带谱。想想是如此的美妙:一个半球的植被带谱,一座山竟可以收藏。垂直带,相当于把地球水平面植被竖了起来给我们看。

中国拥有超过4个垂直带的山,数量很多。东部的山,展示森林植被带谱的多一些,而西部的高山尤其那些高差比较大的极高山,则能展示更多的森林之外的带谱,如草原、草甸、荒漠、冰雪等。这意味着,我们登临这些山,可以领略成百上千甚至几千公里的地球水平带景观。这是我们拥有众多山地的一大幸运。我想,从垂直带的角度,我们在中国旅游,又多了一道值得欣赏的风景。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5

辽河滩海地区位于辽东湾北部,西起葫芦岛,东至鲅鱼圈连线以北,系指海岸线至5m水深线之间的范围,实际勘探面积2141km2。滩海地区是辽河坳陷陆上向海域的自然延伸部分,为中—新生代的陆相断陷型盆地,处于陆上“三凸两凹”及海域“四凸三凹”的过渡地带[1]。勘探实践证实,辽河滩海地区石油地质条件优越,生、储、盖层发育齐全且配置良好,形成了多套含油气组合[2],具备形成多层位、多类型油气藏的条件,将成为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储量及产量增长基地(图1)。滩海地区油气勘探研究工作相对薄弱,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足。笔者在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区油气地质特点和整体勘探认识,对辽河滩海地区展开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油气成藏模式,以为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烃源岩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2.1烃源岩类型与分布受构造和沉积演化控制,该区发育沙三段、沙一段和东营组3套烃源岩,均呈北东向展布,其中东营组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广、厚度最大[3]。海南月东低凸起分隔了东、西部地区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东营组烃源岩受其影响不大。滩海西部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沉积中心位于海南洼陷,最大厚度超过800m;沙一二段烃源岩最大厚度达600m,沉积中心位于詹1井附近;东营组为整个下辽河坳陷的烃源岩发育中心,厚度可达1400m。滩海东部地区沙三段烃源岩分布范围较西部地区广泛,沉积中心部位烃源岩厚度达1500m,向西、向东厚度逐渐减薄,燕南潜山带上揭示的烃源岩厚度可达200m;沙一二段烃源岩分布范围较沙三段减小,沉积中心在盖洲滩洼陷,最大厚度超过400m;东营组烃源岩沉积中心最大厚度甚至可达2000m。受海南月东低凸起分隔作用的控制,滩海地区东西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由陆向海(由北向南)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西部地区沙三段烃源岩由陆向海由偏腐泥混合型向腐殖型转变,整体以腐殖型为主;沙一二段烃源岩与东营组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偏腐殖混合型为主。东部地区沙三段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偏腐殖混合型或腐殖型,由陆向海有向偏腐殖混合型和偏腐泥混合型转变的趋势;沙一二段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总体为偏腐殖混合型;东营组干酪根类型主体为腐殖型。

2.2油气分布规律辽河滩海地区主要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地区,目前在太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发现的多套油气,均以生烃洼陷为中心,油气呈现一种环带状和条带分布。油气分布总体上表现出分割性强、变化快,油气水关系复杂,断层影响大的特点。西部地区油气藏主要集中在笔架岭构造带、海南月东和仙鹤—月牙断鼻构造带[4]。宏观上,该区油气分布具有西贫东富、层间差异大的特点,油气藏类型和油气性质变化快。圈闭的形成与断裂密切相关,其生储盖组合也多受断裂分布的控制[5],由于西部地区砂体性质较好,连通性强,油气运移方式以侧向运移为主,因此断裂控制下的储盖对接是该区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6]。中部地区泥岩厚度大,储层通常和盖层处于同一层系,成藏较为有利。但本区断裂极其发育,且在油气主要成藏期(沙一二段时期、东营组末期)后,断裂仍有活动,尤其是海南断裂,导致部分油气藏遭到破坏。因此中部地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封闭且盖层发育较好的层位。上、下部层位油气性质差异明显,上部层位以发育气藏为主,且多为受断裂封闭的大型天然气气藏。东部地区目前在太阳岛—葵花岛、燕南构造带均有油气发现,含油气层位主要有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以及中生界和古生界[7]。太阳岛—葵花岛油气主要分布在东二、三段,以发育气藏为主,其中东三段油气层组平面上分布稳定。垂向上东二段和东三段下部以气为主,东三段中上部油气并存。整体具有油气分布井段长,单层厚度小的特点,砂体延伸范围小,相变快,不同断块油气发育程度差异大,油气水关系复杂,整体规模小,油气藏类型以断鼻为主。燕南断裂带包括燕南和葵东2个次级构造带,葵东构造带目前有馆陶组、东一段、东二段和中生界、古生界古潜山5个含气层系,其中东一段和东二段气藏极为发育,平面上具有北厚南薄的特点。

3油气成藏模式及成藏主控因素

3.1油气成藏模式

3.1.1西部常压断阶式油气成藏模式在西斜坡成藏体系内,油气主要以断裂和砂体组成的断阶为运移通道进行阶梯式侧向运移主要发育在优质烃源岩所在层系,具有自生自储的成藏特点,浅层发育与深断裂有关的小型油气藏(图2)。温压场分析结果认为,西斜坡成藏体系地层温度与地层压力呈线性关系,表现为一个统一的常压型温压系统。该类温压系统能量较低,深部流体向上运移动力较小,主要以浮力为运移动力。说明该区油气运移方式以侧向运移为主,油气藏多与烃源岩同层,因此将西部成藏体系的成藏模式归纳为常压断阶式油气成藏模式。

3.1.2中部高压复合式油气成藏模式相对于西部成藏体系,中部海南—月东成藏体系的油气藏距烃源岩稍远,油气先通过断阶侧向运移,再经深断裂垂向运移;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集中在系统的上部,而下部层系中主要发育孤立的岩性油气藏[9]。油气藏的分布垂向上跨度大,主要集中在断裂附近,气藏相对发育且集中在中浅部层系(图3)。通过温压场分析可以看出,当地层埋深达到2700m时,压力突然增加,形成高压型温压系统。该类温压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可以提供深部流体向浅部层位运移的动力[10],油气可以沿断层和(或)裂隙从深部层系垂向运移到浅部层系内的圈闭中聚集。因此该区具有以侧向和垂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运聚特征,故将中部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高压复合式油气成藏模式。

3.1.3东部高压断块式油气成藏模式与西部和中部成藏体系相比,滩海东部地区太阳岛—葵花岛成藏体系内的油气藏离烃源岩最近,受烃源岩类型影响此区多发育气藏,圈闭类型以断块为主,天然气经高角度断裂垂向运移。受构造活动和圈闭保存条件影响,初期天然气从烃源岩排出后,就近聚集在地层断块中。后期由于断裂的持续活动导致原生气藏被改造和破坏,天然气沿断裂再次运移且运移距离相对较远,聚集在中浅部层系并形成多套气藏叠置分布(图。温压场分析认为,与中部海南月东披覆构造带成藏体系相似,东部太阳岛—葵花岛成藏体系在地层埋深达到3300m时压力突然增加,形成高压型温压系统,如图5所示。该类温压系统为深部流体向浅部层位运移提供了能量,又由于油气主要集中在地层断块中,因此将该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高压断块式油气成藏模式。

3.2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储盖配置条件受断裂控制[11];中部地区由于断裂活动的破坏导致油气藏保存条件差;而东部地区储层与烃源岩的沟通程度也受到断裂的控制影响。3.2.1生烃洼陷控制油气富集区的分布滩海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形成了海南洼陷和盖州滩洼陷2个沉积中心,均发育有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营组3套有利烃源岩,油气源供给充足。油气运移距离相对较短,主要成藏于烃源岩附近。盖州滩洼陷周边的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环带状特征。

3.2.2输导格架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滩海地区的输导体系包括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其中以断裂最为重要。滩海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断裂相互切割,构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对油气运聚成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海南月东披覆构造带和燕南构造带的断裂长期持续活动,连通沙三段烃源岩,作为油气运移最主要的通道,是上部层位油气得以富集的必要条件。断裂还控制着油气的垂向分布。滩海西部地区笔架岭构造带内发育2条北东向正断层[12],断层连通源岩与储层,油气通过断层形成阶梯状运移,自西向东,由低到高,含油气层位逐渐变新。滩海东部地区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由于走滑断层活动,发育派生断层,为油气的垂向运移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从而形成由沙一段到东二段多套含气层系的叠置,含油气井段长达1700m。平面上横向展布的连通砂体,具有发育广泛、分布稳定、孔渗性好的特点,也是有利的输导通道。在断层不发育的位置,油气主要沿着横向连通砂体发生运移,在封闭断裂面附近或岩性上倾尖灭处受到遮挡作用形成油气聚集。滩海地区以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各种类型储集砂体均较为发育,且在垂向上相互叠置。不同时期形成的储集体以洼陷为中心,从东西两侧突进至洼陷中心有效烃源岩区。例如笔架岭—葫芦岛砂体、仙鹤—月牙断鼻和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等,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直接与盖州滩生烃中心毗邻,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滩海地区发育古近系底、沙三段顶和东营组顶3个区域不整合面。不整合面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具有良好的孔渗性,是油气发生区域性运移的重要通道。不整合的性质、岩性构成、发育规模及其与其他油气输导体系的配套关系决定了不整合面的输导效能。古近系底部是该区最重要的不整合,一般上覆沙三段烃源岩。烃源岩向下排出的油气沿此不整合面直接运移,并在断层输导体系的配合作用下进入合适圈闭中聚集成藏。

3.2.3

储层质量控制油气富集丰度有利的储层类型与储层质量对油气富集丰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滩海地区众多类型的沉积体中,扇三角洲、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河流亚相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好的砂体,对油气的大量聚集最为有利。但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往复迁移,连通性较差,因此储层的类型和储层砂体质量对油气富集的控制非常明显。例如海南构造北部海南1井东三段处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带,储层物性较好,因而东三段下部油气层比较富集,多井油气显示良好;而位于该构造南部的海南6井,在油气、构造位置和圈闭形态方面与海南1井条件均十分相似,但主要发育前三角洲细粒沉积物,储层发育程度明显偏低,物性条件也较差,油气显示较弱。

4结论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6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1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

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2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3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

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4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5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

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7

关键词:北黄海 水温场 流速场 数值模拟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浅海,一般以我国山东半岛成山头与朝鲜的长山串联线为界,将黄海分成南北两部分,连线以北为北黄海。它北邻辽宁半岛东岸,西南傍山东半岛,东邻朝鲜西岸,西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面积为7.13×104km2 [1]。北黄海形状近似椭圆形,平均深度为46m,其海底地形显著特点的是沿着东南-西北方向有一水深50~80m的黄海槽,而沿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岸,地形坡度较大,等深线走向与岸线大体一致[1]。北黄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北黄海水文要素和环流系统的分布和变化均显示出独特的特征[2]。把握北黄海的水文要素和流速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由于客观原因,北黄海的现场观测局限于东经124°E以西海域且为数不多。吴德星等[3]在2006年到2007年间做了北黄海124°E以西的CTD现场观测,其中包括北黄海表层和底层水温及盐度值,并用这些数据分析了北黄海的水文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但是此次调查没有进行海流的观测。实际上,因为迄今为止北黄海缺乏大面积的海流观测资料,所以该海域仍有一些重要的物理过程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因此在观测数据比较缺乏的海域使用数值模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从早期的三维正压模式[4],再到三维斜压模式[5],对于黄、东海等东中国海的海流特征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赵保仁[6],吴宝勤[7],李娜[8],乔方利[9]等使用数值模拟,较好地模拟了东中国海流速场和水温场的情况。在国际上很多学者使用数值模拟,较好的模拟了近岸浅海如地中海[10]、亚得里亚海[11]、澳大利亚近海[12、13]、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海域[14]、印度西海岸[15]和其它近海海域[16]等,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但至今针对北黄海海域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在POM环流数值模式的基础上,采用World Ocean Atlas2009提供的历年的温盐资料和NOAA提供的风场资料,来模拟北黄海温盐分布和流速场结构,为今后北黄海海域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数值模式介绍

1.1 σ坐标系下方程组

模式水平采用正交曲线坐标,水平差分采用交错C网格,垂向采用σ坐标,温、盐格点与水平速度格点在同一深度,采用时间分裂算法提高模型运算速度。模式所采用的三维原始方程组,包括考虑了自由表面的三维海洋动力学方程,热力学方程、连续方程和湍封闭方程,并在静力假定和Boussinesq近似下进行了简化[17]。基本方程组如下:

其中,U,V分别是水平流速;ω为垂直于σ表面的垂向流速;f为柯氏矢量;T是位温;S是盐度;AM,AH为水平紊动粘性系数和水平物质扩散系数,采用Smagorinsky(1963)给出的公式计算;Kq,KM,KH为湍动能垂向扩散系数,垂向紊动粘性系数和垂向物质扩散系数,采用Mellor-Yamada(MY)湍流闭合模型计算;q2为两倍的湍流动能;l为湍宏观尺度,W为壁面近似函数[17]。

1.2 初始、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使用温盐资料通过双线性内插得到整个计算域上初始时刻的各函数值。风场资料经过平面内插、换算后得到整个计算域上的风应力函数值,并且作为定常风应力来驱动本模型。这样给出的初始条件比较符合实际,而且可以提高计算收敛的速度。

1.3 数据来源

水深数据采用由美国地球物理中心(NGDC)提供的分辨率为5′×5′的全球陆地和海洋地形资料ETOPO2。温盐初始场资料由World Ocean Atlas 2009提供的分辨率为1°×1°月平均温盐资料。风场资料由NOAA提供的分辨率为1°×1°的月平均风场。

1.4计算过程及模型的验证

模式垂直方向分为9层,水平方向采用曲线网格布置,网格数为81×51。由于外模式采用显示差分,所以计算时长受CFL条件限制,根据网格单元的大小,外模式时长12s,内模式时长600s,模式每31天输出一次结果,包含这个海域的水温和流速。

在上述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进行模式运转,时间为2007年4月、10月,分别代表春、秋两个季节,模型计算的2007年秋季表层海水温度数据与观测数据[3]对比如图1所示:

从计算结果来看,与实测值相比较,虽然在某些点上水温值有细微的差异,但水温分布特征大体上是一致的。其它季节与观测值相比也基本一致。因此,用上述方法模拟出的流速场可信度较高。

2.结果

为了更好地显示所研究海域的水温、流速等物理量的三维结构,本文分别用海表下1m、30m、60m处深规定表层、中层和底层。这样,由于水深的影响,所显示海域的面积自表至底逐渐减小。

2.1春季

如图2所示,春季北黄海出现一个逆时针流场,此流场结构自表至底均明显存在,但是流速有所降低,环流的面积逐渐减小。在表层,环流东缘到达东经124°E,西缘靠近东经122.8°E北纬38.2°N附近,南缘可到达东经124°E北纬37°N附近,北缘可到达北纬38.5°N附近。表、中、底层,最大流速均出现在东经124°E北纬38°N附近,分别为32cm/s、26cm/s和20cm/s。在表层,鲁北近岸流流速较大,部分鲁北近岸流沿着北纬38°向东和环流混合,部分沿岸流绕过成山角后在山东半岛东侧海域形成了一个面积较小的顺指针环流。北黄海水温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靠近西朝鲜湾东北侧海域水温在5℃,辽东半岛东侧海域水温在6℃,山东半岛东侧大部分海域水温在8℃。

2.2秋季

如图3所示,与春季不同的是,在秋季,北黄海出现一个顺时针环流,环流结构自表至底均明显存在,但流速有所降低。环流的东缘在东经124.3°E北纬38.5°N附近海域,西缘在东经121.6°E北纬38.5°N附近海域,南缘在东经122.8°E北纬38.0°N附近海域,北缘到达辽东半岛东侧海域。表层、中层最大流速同样出现在东经123.0°E北纬38.2°N附近,分别为32cm/s和26cm/s,但是在底层,最大流速却出现在东经123.0°E北纬38.5°N附近,为12cm/s。在表层,水温大部分在17℃,在中层,水温在15℃,到了底层,水温在10℃。

3.讨论

2007年两个季节风场中,秋季北黄海大部分海域偏西北风,所以多出现顺时针环流,自表层到底层的环流,风海流性质较为明显。春季北黄海大部分海域偏南风和西南风,所以多出现逆时针环流,环流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层减弱,但是环流宽度却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宽,在春季,黄海暖水舌可到达东经123°E北纬38.5°N附近。本文采用σ坐标模拟近海水域的流速场,能保证浅水区和深水区具有相同的垂直层数,并考虑海底的真实地形,并且用实测资料通过平面内插得到整个计算域上初始时刻的各函数值,该方法比较符合实际,并且可以提高计算收敛速度。模式模拟的水温值偏高,一方面由于模式本身的缺陷,另外一方面缺少海面蒸发量数据。

4.小结

本文采用较完善的三维斜压模式,对2007年黄海北部两个季节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和实际情形基本吻合。现得到如下结论:

1)秋季黄海北部出现顺时针环流。秋季靠近黄海北部西北侧(E122.5°N38.5°)附近环流的强度较大。

2)春季黄海北部出现逆时针环流,沿着东经124°经线向北的环流强度较大。

参考文献

[1] 郭炳火. 黄海物理海洋学的主要特征[M].海洋科学进展.青岛,海洋出版社,1993:03.

[2] 于华明,鲍献文,朱学明,陈学恩,吴德星. 夏季北黄海南部定点高分辨率实测海流分析. 海洋学报,Vol.30,No.4,July 2008.

[3] 鲍献文,李娜,姚志刚,吴德星. 北黄海温盐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4]:553–562.

[4] 孙文心,雷坤,江文胜,刘佳梅.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Ⅲ-正压环流的数值模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1–8.

[5] 王 凯,冯士笮,施心慧.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三维斜压模型[J].海洋与湖沼,2001, 32(5):88–97.

[6] 李徽翡,赵保仁.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1,25(1):28–32.

[7] 吴宝勤,,陈标等.渤海,黄海,东海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测绘,2007,27(5):74–77.

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篇8

关键词:植被;植被区划;意义;原理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91

地球上的植物群落有千千万。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彼此镶嵌在一起,像绿色的绣花锦被一样,把大地紧紧地包裹起来,这一层生气蓬勃的绿色锦被叫做植被。除了冰雪皑皑的极地和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地球上广大地区均被植被所覆盖。辽阔的海洋表层也覆盖着一层由浮游植物构成的水生植被。

1 植被的重要意义

植被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人类食物的唯一来源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植被作为环境的主要成分,还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植被在生产氧气的同时,吸收大气中的CO2,调节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植被还能吸收毒气,吸附尘埃,具有净化空气等功能。植被调节气温,增加大气湿度,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蓄水保土,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潜流,稳定河水流量减少和降低洪水危害,促进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因此它也是保障农牧业生产稳产的重要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植被的环境防护价值往往高于植被的直接经济价值。

2 植被区划

2.1 植被区划的含义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范围内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地理区域,每个植被区域在空间上是连续的和完整的。由于各植被区域内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因而各区域的生产利用和改造措施也应该是相对一致的。根据植被的区域分异规律和一定的指标在这种过渡区地带中确定适当的界线,区分出植被特征相对一致的各个区域,再按着这些区域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分区系统,这就是植被区划。

2.2 植被区划的作用和方法(原理)

植被区划能使我们分区掌握植被资源的特点,为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植被资源,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远景规划,充分发挥区域植被的生产力。植被区划也是综合农业区划不可缺少的基础性部门自然区划。

植被区划所依据的具体指标,大体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一个地区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一般高级区域依据水平地带性的植被类型,较低级的区域单位依据垂直地带性甚至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及其组合。由于原始植被多遭破坏,目前辽宁省很多地区多为次生林和灌丛草地地。因此残存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建群植物及其伴生植物,也可作为植被分区的依据;植物群落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由于人为干预更趋向复杂。因此植物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总是同时出现在某一区域之中。在植被区划时,把植被演替的各阶段及其生态系列作为重要指标;陆地栽培的植物,包括自行越冬,并能正常结实繁殖的果树及城市绿化植物也是植被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农作物的种类和农耕制度,即是农业植被分类的指标,也是植被分区的指标;区域的环境条件,如气候的水热条件及其配合特点,土壤水文、地形等均是植被区划的参考指标;植被区划的分区系统,一般分为植被区域、植被地带(亚地带)、植被地区(亚地区)、植被区和植被小区等五级。全国性植被区划自上而下划分出三级,到植被地区或亚地区一级。省级区划可分出四级,即从植被地带到植被小区一级;植被区域的命名,一般高级区是气候带加地带性植被类型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中级区再加上地形名称,如,辽东半岛低山丘陵赤松林、麻栎落叶阔叶林地区。低级区再加上行政地名,如宽甸一桓仁千山中低山地具有垂直带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区。

3 植被的分布规律

3.1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性

陆地上的降水主要通过大气环流把海洋蒸发的大量水汽输送到内陆,在适合的条件下凝结降落。因而陆地上的降水量随着距海的远近而有很大差别。在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大,多生长着森林植被,离海较远地区,降水量减少,干旱季节长,分布着草原植被,到大陆中心地区,气候极为干旱,则是荒漠植被。这种植被带的分布近似南北伸展,东西方向更替,称作经度地带性分布。

3.2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在山区,热量与降水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据研究,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6℃,降雨量、云量、风力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山麓高亢地段分布着纬度地带性植被,地势升高,便顺序出现高纬度地区的植被类型。因而植被自山下而上的垂直变化,类似水平方向自南而北的变化。植被垂直带从属于水平地带性,因此同一水平带内植被的垂直带谱基本一致。

3.3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因局部小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的植被类型,本身不成带状分布,仅零星出现在各个植被带内,为非地带性分布。例如水生植被、沼泽植被和草甸植被等即是。这些植被类型的分布受地表水积水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可以出现在湿润的森林地带,也可以出现在气候干燥的草原地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园林特点范文 下一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