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1 11:39:55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内涵式发展 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先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这也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

一、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组织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需要确立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 要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是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和竞争力的表现。可以说,办学特色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特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日积月累,取得成效。

2. 要确立适应社会的理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不是旁观者、评论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独立学院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认同,能否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3.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就是要尽力解决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把真诚服务与民主管理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办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前面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后面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表述不同,内涵一致,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需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源数量的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办学质量还不高,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同时,独立学院还面临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扎实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独立学院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实践表明,师资队伍是困扰独立学院成长发展的一大难题,比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的时间更长。对湖北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情况的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师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从2004年到2009年,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总量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生师比仍然在22∶1以上,最高的年份达到了25∶1。二是结构不合理。通过对2009年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队伍职称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正高占9.65%,副高占23.6%,中级占29.4%,初级占26.1%,无职称的占10.4%。也就是说,副高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3.25%,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66%。三是稳定性差。独立学院聘用教师实行的是人事制度,用合同来约定学校与教师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独立学院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体现为雇佣关系,教师面临随时被解聘的可能,这使得他们缺乏稳定感。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 内涵式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重要途径。制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技工院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点,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承载院校灵魂和精髓的物质环境文化,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以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推进文化管理,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

6.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3

高职内涵发展,已频频见诸报端和国家顶层政策文件中,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转型的根本诉求和鲜明指向,但高职内涵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能空喊内涵发展,而要积极寻求发展的切入点或方式、路径。

一、高职教育理念创新是内涵发展的引擎。它是指导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引领点。理念是人理智的信念和追求,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精神路向,它是一面旗帜,一个行动的纲领,一种未来的目标。它是人的心灵模式,是人的行为的先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因为理念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它是学校存在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实践、积累、提炼的结果,是积极互动、共同尝试的产物,是创造的结晶。理念的价值在于:理念决定方向,具有准确把持、引领办学方向的作用;理念决定价值,具有指导实践,提升办学水平的作用;理念决定高度,具有观念淬砺,形成思想标杆的作用;理念决定力量,具有武装思想,形成精神合力的作用。离开正确的理念引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将迷失方向、失却理性,只能“跟着感觉走”,就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驱动改革、发展与创新。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它是目标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落脚点。人才培养质量是指教育培养人才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办学最根本的职能,它是办学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追求,必然构成内涵发展的核心。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不是空洞的宣言,内涵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质量是办学内涵或绩效彰显的终端机制,是落脚点。离开质量谈内涵,好比泼掉婴孩而大谈洗澡水如何重要。所以高职教育发展一定要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点、关键点,凭质量“立根”,靠质量“行远”。恰如钟秉林教授指出:“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学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只有抓住这一内涵发展的目标维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有本钱、底气和吸引学生的手段和“亮点”,才有景气度、制胜力、话语权,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深化校企合作是内涵发展的关键。它是手段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支撑点。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办学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它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证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支撑点。离开校企合作依然走校本办学封闭僵化的老路,办学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倘若停留在现行的浅表化、形式化、低效化的合作水平上,不深化合作,高职办学同样难以走出“资源约束困境,办学特色不彰,服务企业不力”的怪圈。因此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以深化合作打造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改变学校闭门办学的倾向,释放市场和企业的能量和活力,实现资源共享配置,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发展环境。

四、建构职业院校文化是内涵发展的底蕴。它是高端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统摄点。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办学的根本取向和内涵发展的底蕴。文化建构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中属于上位的、顶层的东西。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可见“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处在高端的、统摄的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一定要锁定文化建构目标,打造富有高职特色的高品质的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文化润育陶冶学子,使学生获得精神成长和职业成长,抵达心灵的远方。高职院校文化建构一定要重视与企业文化的整合,“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语)。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融合无间、浑然一体,在助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转型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4

关键词: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契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6年10月28日,以“质量、开放、融合”为主体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昌召开,在此次会上,众多专家和校长,再次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做关注焦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

近几年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理论界,“内涵建设”都是一个热词,这说明内涵建设正在更广泛地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但是到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含义是各说各有理,有的甚至在内涵建设的圈外打转,借题发挥,并不能抓住其核心,因此,有必要厘清“内涵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使之避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空口号。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使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决不能简单归于某一项所谓的“核心”或者“关键”。

1.结构布局、质量特色、办学效益是内涵建设的内在要素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特色。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形成了自己发展的特色,才能在同行竞争中凸现自身的价值,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公益性逐渐演变为公益性中包含特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已经作为社会对高职院校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学的同事,不得不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素。

2.专业建设、师资实训、运行体制是内涵建设的载体要素

高校建O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学校的运行体制。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这为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无疑彰显了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运行体制等作为依托和载体,才能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3.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合作是内涵建设的功能要素

高校内涵建设的最终体现是人才的质量、社产学研的结合以及社会的评价和对外的交流。每年教育部都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将会整体战线本年度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整个质量状况,为下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迫使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已经成为其内涵建设的必然。

二、诊断与改进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在经过示范建设、骨干建设后,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后期的再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诊改的过程涵盖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要素,因此,高职院校诊改的过程就是其内涵建设提升和完善契机,以此成为优质院校。

1.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诊改是内涵建设的首要点

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校的整个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诊改通知”明确提出,理顺工作机制。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形成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打造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高校教学的核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和课程,从而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2.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诊改是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主导地位。前面所讲专业课程的建设最终要依托教师的教育教学。可以通过“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平台”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诊改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还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等指导性的文件,目的就是要促使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时,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高职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优质院校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纵观其要求和标准,最终还是体现在内涵的建设。诊改恰好从内涵建设的几个要素着手,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此促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上的不足,从而达到实现优质校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诊改的契机,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毓.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偏差及应对的方式方法【J】.新时代教育.2014(02).

[2]赵居礼.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5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由于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资源。在高校中开展教育工作,也应该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不仅要传承红色文化,还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建议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红色文化的研究系统,根据红色文化发展、内涵、意义、基本文化形态、传承与弘扬,以地域红色文化为对象不断拓展,总结所在地区红色文化特质,对比各个地区红色文化内容。通过红色文化研究系统,使高校教育工作更加扎实。例如某高校在研究红色文化这一层面专门组建研究团队,深入剖析所在地区的革命红色文化与历程。分别从井冈山、南昌、瑞金、安源这四个地区着手设置研究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在线研究系统,将所有红色资源加以整合,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参考。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6

摘 要: 在国家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抓好教师内涵建设,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西职院”),这颗大山深处的明珠,始终把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本文就湘西职院教师内涵建设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内涵建设水平。

关键词: 职业教育;湘西职院;教师内涵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的转型,高职教育正在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外延发展的关键在投入,而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人才,主体在教师。教师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家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抓好教师内涵建设,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生命力的新的增长点,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加强教师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二、湘西职院教师内涵建设现状

(一)职院师资力量简介

湘西职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迄今有54年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6.2万多名毕业生。学院共有10个教学系部35个专业,150个实验室,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91个专业实训基地。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学院正打造成为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办学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80人,其中专任教师456人,正副教授 155人,博士、硕士 109人, “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 中级以上教师占教师比例为85.5%。在这个教师团队中,有100余人获部级和省级表彰。其中有1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人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工作者”,1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教育功臣”,有30项部级、省级科研课题,撰写专著教材52部,其中有一人获得二十二次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二)职院教师内涵建设中的优势

1 学院已有相关政策的指引

2006年11 月,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 14号),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抓内涵建设。湘西职院自成立以来,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办法以保障本院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和提高。

(1)为了深化教育改革,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逐步实行绩效挂钩,学院于2011年11月制定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上,该办法面向在本院任教的所有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双肩挑教学人员、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与师德表现四个方面。具体方法是:①教学质量测评。包括学生测评、督导测评、专家委员会(或考核委员会)测评。②硬件检查。主要包括授课计划、教案、作业、辅导、听课及教学纪律等。③按学期考核。考核结果为优秀(A)、良好(B)、合格(C)和不合格(D)四个等级,其中A等比例为30%,B等比例为50%,C、D等比例为20%,采取“五舍六入”的办法计算。

(2)学院于2011年11月23日制定了《湘西职院岗位设置方案》和《湘西职院岗位设置聘任条件》。在院内的岗位聘任、职称聘定、内部分配等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采取向一线教师倾斜。

(3)学院于2012年2月执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在制定绩效工资发放办法遵循的原则上向教师倾斜。

2 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已有成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湘西职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

(1)师德水平。教师内涵建设,师德最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了增强教师的师德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湘西职院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中,对师德表现制定了考核评价规定。①在《教师教学质量问卷表》(学生测评用)中,师德表现占10%,其中言行文明、衣着整洁、为人师表 5分,关心学生、教书育人5分。②在《湘西职院教学督导、专家评分登记表》中,师德表现占15%,其中爱护学生、要求严格5 分,遵纪守规、为人师表 5分,言行文明、思想健康 3 分,仪表端庄、教态自然 2 分。在量化评定细则的引导下,湘西职院的师德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精神的先进教师代表。

(2) 专业素质。学院按照“高职 称、高学历、双师型、专兼结合”的要求和“大面积培训、大力度培养、高强度留人”的思路,积极推行“三个工程”,即:研究生工程、教授工程、双师型工程。使得教师学历层次提高,职称晋升增多(见表1),学术氛围浓厚,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3)教育教学质量。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中,职院狠抓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①学院多次派出教师外出开会、学习、培训(见表2),聘请了教育教学专家教授来学院讲课,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②实行质量监督体系、院领导听课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学生测评、教师听评课、教学督导评价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③完 成了新进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工作,帮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三、职院教师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问题

(1)教师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症”。近年来,扩招造成职院校师资的不足,教学工作量的繁重,使教师心理压力较大。学生素质偏低,教师的成就感、积极性受挫。由于学校性质的改变,转岗的压力,容易使教师产生焦虑和不安。

(2)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组成不够完善。“双师型” 教师考评考核制度不健全。 另外,双师型教师在职称的晋升、学习 进修、薪酬方面与普通教师相差不大,难 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积极性。

(3)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少,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时间一长,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渐渐老化,社会与生产实践参与少,将影响其教学的质量。

2 对策研究

(1)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切实提高现有师资质量。鼓励学历偏低的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或者提供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

(2)建立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加强引进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和“双师型”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任教师,改善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储备人才。

(3)建立完善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

(4)建立良好合理的机制,造就新型学科带头人队伍,使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7

关键词:内涵发展;“五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52―03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本质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本质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外延式发展模式为主和以内涵式发展模式为主。前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主要包括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现代化建设、增加学校师资队伍、扩大学校招生规模等。后者则重视发展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着眼于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内涵发展并非排斥外延发展,而是建立在外延发展的基础之上,外延发展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内涵建设的本质在于是提高学校教育与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正确处理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从当前社会与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来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需要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各方面综合培养,从而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领域。

2.坚持高职教育系统协调均衡发展

在高职教育系统中,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与管理原则,需要从学院发展定位、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规模与招生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统筹安排,科学发展。例如,要正确处理好招生与就业、学生数量与教育质量、教师教学与教师科研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

二、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变迁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开始了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历程,但同时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存在不明确现象

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办学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些学校盲目地求大求全,偏离发展方向,失去办学特色,继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导致院校间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办学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模糊办学、随意性办学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办学随着潮流走,追着热点走,甚至跟着感觉走。

(二)管理制度建设存在不完善现象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这极大地阻碍着高职院校科学有效的运行与其作为高等教育院校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管理制度就有待系统化、教学管理制度需要细化、没有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科研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

(三)系统结构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高职教育在经历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结构等方面。专业设置存在重复现象。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知识更新慢,“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梯队没有形成,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影响办学实力提升。理论知识与实用操作知识的课时比例方面不合理,由于受经费、设备、场地等限制,学生在校内实践机会少,实践环节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教学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现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许多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后,硬件条件相对完善,但由于高职院校没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普遍薄弱,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论

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看,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人”或“理性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人”的系列转变过程。相应的,对于人的管理经历了“科层管理”到“环境管理”再到“需要层次管理”的发展历程。“人本管理”可以概括为:以人的全面自在发展为核心,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在内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和贯彻,即在管理中,要以师生为本,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学生全面成才开展工作。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的应用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中,主要管理和服务对象为教师与学生。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看,教师是具有成熟思想和较高知识的群体,具有强烈的个体发展需要,这一特性决定了将“人本管理”融入到制度管理中的现实需求;当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个性明显,另一方面,综合素质需要全面发展,这一特性决定了采取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全面了解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思想特征,是构建“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之现实需求。

四、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准确的规划定位观、以师生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兼顾各方利益的统筹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观、提升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观,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准确的规划定位观

科学定位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之路”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校社联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的发展筹划设置专业,统筹办学资源,教育教学结构优化合理,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瞄准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同时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更要求学校在人才方面要有前瞻性,特别是学校要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准则,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巩固老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建新兴专业,及时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改造,发展品牌特色专业,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在哪里,专业就办到哪里,从而保持学校的活力,以自身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以师生为本的全面发展观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自由

发展,彰显个人风采。让每位学生在学校身心愉悦,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人格得到尊重,人身安全得到保护,身心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同学关系和睦,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以教师为本就是以理解、尊重、关心、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大力推进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人才强校战略,为每一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教师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行业实践挂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到与所教专业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办得好的职业院校参与实践、进修,弥补、充实欠缺的相关知识技能,丰富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其次,把专家请进来从事教学活动。从相关企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还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

(三)兼顾各方利益的统筹观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协调各方利益,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术民主、教授治校,校内竞争机制能使每个教职工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公平正义是基础。一是切实保证学校成员的基本权利;二是机会均等,学校成员都应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三是按贡献进行分配,并进行必要的公正调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制度建设是保障,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坚持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在制定一套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有一套约束机制,以有过失实行问责制,对教师、学生都配以相应的违规惩罚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文化建设是核心,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独特校园优秀文化引导、感染人、塑造人,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构建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从而反映全体师生的整体精神和共同的价值标准。

(四)科学的人才评价观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主要具有大众性、行业性、地方性等特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掌握一线技术或是技术管理人员,也就是“高级蓝领工人”,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众性。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具有行业性特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能囿于校园内,仅仅凭着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授,或依靠学校自身的实验实训条件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坚持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依靠行业企业的技术、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的企业,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因此,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审视,强化人才培养的大众性、行业性、地方性。

(五)提升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观

作为高职院校,科学运用校内质量管理评审、绩效考核和校外的第三方评价,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阶段性评价,以此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对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切实做好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的督察工作

规划的价值重在执行和落实,而执行和落实规划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多,要有专门的机构对规划的执行负责,对规划的执行方案进行成本分析和编制预算,对学校的总体规划进行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办学质量,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未来。这就要求学校发展规划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同时要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合理化建议的有奖征集,从而提出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建设性意见,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更紧贴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使学院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2.运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学院各项管理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持续改进,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职院校之一,自2005年引入以来,各项工作首先从规范工作制度、程序人手,用制度管事管人,工作规范有记录,同时学校每年坚持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审核评价,查找出不合格项,进行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科学运用学院各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提高工作绩效

在机构设置上学院推行扁平化二级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并试行系部、职能部门一长制;同时试行“小机关,大系部”,加强人员配制,强化系部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能。

在工作考核上针对学校的年度工作和部门特点,学校制定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由各部门制定本年度的具体任务书并上报学校,学校绩效管理部年中组织一次年度绩效工作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年终由学校组织考核组对各部门年度工作进行考核,并评选综合奖和优质服务、创新工作、突出贡献等奖项,同时部门要对部门个人进行年度工作考核,评选优秀、良好等次并进行奖励。通过绩效考核,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部门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4.科学运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价结果,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学校就业部门积极认真做好毕业生每两年一次的跟踪调查工作,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岗位适应、职业能力以及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方面征求建议;另一方面,学校请麦可思公司对学院毕业半年的毕业生进行就业与能力测评。半年后各专业就业率、对口率、职业吻合度、核心知识能力满足度、课程重要度、满足度以及对母校的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为学校今后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只有真正办出学院特色,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合格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学院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燕燕.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

[2]何智明.高职院校主要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王娓娓.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及其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2010,(8)

[4]杜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5]杨岚.把握“和谐”要求构建和谐高校[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6]许武昌.实施教师人本管理促进学校全面发展[J].观察与思考,2007,(1)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篇8

关键词: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13-02

多样化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的文化相互冲击,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小学校作为育人成才的前沿阵地,应积极探索创新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迎接学校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认知特点,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精华所在,具有高度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基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效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存在一定难度,客观上需要辅导员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不同阶段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便于理解和感受的方式进行解读。

(一)依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有区别分层次解读

依据少先队员的年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解读。针对低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引导其识记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容,并依托故事、诗歌等形式循序渐进地讲解“爱国”“诚信”“友善”“公正”等队员们能够切身体验感悟的内容;针对高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进一步解读“文明”“平等”“法治”“敬业”等内涵,并逐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解读,引导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于心。

(二)创新方式方法,通俗易懂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少先队员普遍而言是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在引导少先队员认知理解其内涵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填鸭灌输,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变通。例如,绘制卡通动漫形象、编唱朗朗上口的童谣歌曲、结合传统道德故事等有趣的形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让少年儿童感兴趣、愿意接受、爱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入心入脑。

(三)制定具体方案,切实可行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广大少先队员中宣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机械地采取“空对空”的说教方式,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赋予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把每一方面的内涵都细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爱国”这一内涵为例,可以结合实际,具体化为“铭记历史健体立志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XX比赛”“主题队会”“建设祖国之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等活动方案,依托活动的开展给予少先队员们具体形象的解读。

二、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有效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重要节日、纪念日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清明节开展扫墓教育活动,在建党节、建队日、国庆节组织主题队会活动,在“九・一八”,“一二・九”等特殊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开展孝老爱亲教育活动。通过围绕节日组织开展主题队会、歌咏比赛、手抄报、征文比赛等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充分感受并认知富有特色的习俗风尚、民族的传统艺术,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二)以学校教育丰富资源为载体,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风校训、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创意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等。发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根据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编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国学校本教材,组织开展“品读圣贤行君子之风,感悟经典诵国学之美”“静待花开”等国学教育进课堂、进家庭活动。依托校报校刊等传统教育阵地,开设“经典诵读”板块,组织课本剧表演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结合起来,为少先队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选树身边好榜样为载体,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发掘少先队员们身边的榜样资源,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通过身边的榜样言行、事迹树立标杆风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点、线、面的辐射带动影响,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们自觉认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做有道德的人”评选“最美少年”等活动及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途径,号召广大少先队员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使少先队员们在亲身感受、实践、参与的过程中体验道德,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学校和家庭联动,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一)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堂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教学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实现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促互进。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和少先队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做到为人师表,模范带头,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示范性地引领广大少年儿童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有效推动少先队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二)深入发掘家校教育潜力,促进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探索建立完善家长学校机制,从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座谈会和网络学习入手,对家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培训。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家长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间接地引导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健全并完善学生的家庭档案。以全面掌握学生家庭状况为前提,通过定期电话联系、书面联系、请家长来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少先队工作者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发挥好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纽带作用,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带领广大少年儿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意义有意思的主题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学生心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出一代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少先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参考文献:

[1]柯英.潜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创建“英雄中队”活动[J].辅导员杂志,2015,(5).

上一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范文 下一篇:在线培训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