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3 17:30:07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1

一、基本养殖情况

二、效益比校分析

三、雄蚕的基本特性

四、推广养殖雄蚕的好处和不足

一是比较效益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农户选择产业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农民收入有多少,积极性就有多高,只有不断推广科学技术的运用,才能真正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丝的品质高,可以为工业产品带来升值的空间。根据蚕桑专家实践得出结论,雄蚕生产出的蚕茧上车率高,解舒性好,品质上乘,丝质韧性好,抽出的丝基本都达到5a、6a级,属家蚕丝中最好的生丝,市场上深受中外客商的亲睐,是出口创惠的极佳产品。不足之处是雄蚕的养殖技术比普通蚕的要求更高,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难以养出高产、优质的蚕茧,特别在零星分散的山区和半山区,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可能养殖的最终效果和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几点建议

(一)蚕桑是县委、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培植骨干产业,且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两百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基地县之一。为此,必须在种植和养殖技术上改革创新,探索最适于我县蚕桑发展的新途径。

(二)加大实施科技兴桑力度。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强化科技支撑,是蚕桑产业的根本途径。根据我县当前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要在品种良种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加工标准现代化五个方面下功夫,最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三)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蚕茧产量高、质量优、解舒率、上车率、净度高的优势,要把它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合理配置利用好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2

重走江苏 再现辉煌

每年的6月初,是春茧收购最繁忙的日子。然而2011年6月的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蚕茧收购站,排队出售蚕茧的蚕农却稀稀落落,只有五六个人。“蚕养不起来了!”蚕农们七嘴八舌,不断发出叹气声。

“从来没碰到过像今年这样糟糕的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蚕的马塘镇潮北村七组村民高国军说,往年一张纸能产110~120斤鲜茧,2011年,他养了3张纸,只得茧180斤。令蚕农们揪心和无奈的是,2011年春茧收购价每公斤在46~52元间,虽比往年每公斤高出10多元,但因天气干燥等因素导致茧质下降,产量只有往年的3~6成,最后还是赔钱赚吆喝。2011年,江苏省蚕茧产量65597(吨),同比2010年下降达到14.86%。

造成2011年江苏蚕茧减产的一部分原因是气候、环境等因素,但是分散的小蚕养殖户缺乏规范管理,也是江苏省的一大通病。事实上,早在1996年,江苏省蚕桑、茧丝绸业经历一次较大幅度的滑坡后,苏南传统蚕区就开始迅速萎缩,只有苏中苏北等新兴蚕区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但整体下降严重。据统计,2010、2011两年,江苏省蚕茧收烘站减少281家,缫丝企业减少41家,全省蚕茧收烘和缫丝能力分别减少了30%和21%。桑园面积由2007年为142万亩,2011年春季投产桑只有85万亩;一些历史上有名的“万担县”正快速退出蚕桑生产,蚕桑机构撤并,技术骨干改行,相配套的茧丝加工流通企业也大量转产关闭。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轻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蚕桑规模化生产技术的滞后,“一家一户、几亩田”的传统蚕桑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东桑西移”给江苏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是近年来,茧丝市场大幅波动频繁,蚕茧价格难以稳定,蚕农收益难以预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江苏省作为传统蚕桑主产区,优质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大省的地位。

看来,只有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基地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形成,才是江苏蚕茧振兴的开始。推行桑田套种养模式,提高养蚕综合效益,培育养蚕大户,实施专业化养殖,苏中苏北蚕区开始了“绝地反击”。今年茧丝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5%,江苏的蚕茧产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南通、盐城两市“择优发展、依桑扩桑”连片栽植、重点县、乡、村集中拓展,区域适度规模生产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特色乡镇、专业村组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蚕桑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如东台市以8个桑园万亩镇,86个千亩村,3万多养蚕大户为基础,带动21个镇、320个村、7.5万农户从事蚕桑生产,15.2万亩桑园,年养蚕50万张,产茧2万吨,亩产茧130公斤,农民养蚕年收入近10亿元,孕育了富安、民星两大茧丝龙头企业,加工年产值20亿元,利税近2亿元。蚕桑专业化、基地化生产,孕育壮大了茧丝龙头企业,促进了蚕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通过探索蚕桑产业化经营之路,江苏省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动、专业合作,以工辅农、以商促农”的蚕桑产业化经营特色。全省有国家级茧丝绸龙头企业3家,省级茧丝绸农业龙头企业12家。以富安茧丝绸集团、鑫缘集团以及吴江平望梅堰农民蚕业合作社、铜山棠张刘塘农产品营销协会、射阳特庸镇王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集生产、加工、经营密切联系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经济合作典型,辐射带动全省80%以上的蚕桑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基地、统一服务、合同售茧、二次分配”的所谓“富安模式”,成为茧丝绸、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标杆”,江苏蚕桑产业化再现辉煌。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桑园面积将保持100万亩左右,全年生产和发放蚕种200万张以上,年产茧8万吨左右,优质茧丝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继续抓桑园布局优化调整,推进区域规模化体色经济;抓典型示范推广,完善生产技术服务,促高产高效;抓产业化经营,发展蚕农专业经济合作,提高综合竞争力;抓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蚕桑综合利用、复合经营面积,力争大部分地区亩桑纯收益4000元以上,农户户均蚕桑收入万元以上,蚕桑经济收益较“十一五”期间翻一番。

发展特色 重庆有“彩”

近日,重庆铜梁县大庙镇石院村5社,养蚕大户李义芳将自家养的蚕茧卖到收购站,与很多白色的蚕茧不同的是,李义芳家的茧是金灿灿的黄色。“铜梁县推广彩色蚕茧,让很多蚕农增加了收入。今年我养了6张‘橙黄1号’彩茧,共产茧200多公斤。”李义芳介绍,彩茧收购价格达到40元/公斤,比普通的蚕茧价格贵6、7元钱,算下来,一张彩茧比普通蚕茧多收入300元左右。

铜梁是重庆市养蚕大县,全县有6万亩良种桑园,全县养蚕最多的年份发种量达到8万多张,农民养蚕收入上亿元。李义芳是铜梁县第一批“吃螃蟹”的养蚕户。“2010年,我们在西南大学蚕丝学院的支持下,引进了彩色茧这一科技新成果,以实现蚕桑业的升级换代。”铜梁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贤菊介绍说。

彩蚕养殖跟普通蚕养殖在技术上差不多,但彩蚕的抗病性比较强,即使天气有些变化它也能适应。而用彩茧制成天然彩色蚕丝被,更深受消费者欢迎。去年,铜梁县蚕业部门又在西南大学蚕学重点实验室的指导下,扩大了该项目的科研试养与推广实验,在围龙镇、少云镇和石鱼镇部分养蚕大户中推广,共发放浅黄、橙黄、锈色三个蚕品种28张,生产各色彩色蚕茧1100多公斤,成为当地一大特色。

“十一五”期间,重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历史机遇,极大地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末期,全市建成国家级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县11个、万担镇3个、千担村79个、百担社557个、十担户1478个,覆盖全市26个区县,实现年产鲜茧近2万吨,蚕茧单产34公斤/张,蚕农蚕桑收入5.3亿元,形成了涪陵、黔江、云阳、铜梁、合川等一批骨干蚕桑生产基地县,实现了“巩固渝西,提升两翼”的蚕业布局。

但是,由于受地域特点的影响,重庆80%以上的地区,均为传统的养蚕方式,蚕桑生产分布广,零星分散,户均养蚕规模较小,蚕业集中度低,科学化养蚕水平不高,养蚕技术比较落后、品种更新换代慢,桑蚕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相对滞后,使得重庆蚕茧单产较低、质量较差,蚕丝只能面向低价市场,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了追求更高的附加值,一改常态,铜梁县开始了艰难的蚕基因变异的探索。

最终通过转变蚕的基因让蚕吐出多种颜色的彩丝橙色、粉红、浅黄、浅绿、锈色。而利用这种纯天然的彩丝做成纺织品,像天然彩棉一样环保且不脱色,省去了印染工序,减轻了丝绸印染的污染,可以避免织物加工处理中各种化学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产品备受国内外高端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根据实践,一张彩蚕可以让农户增收200~300元。2012年,铜梁总结了成功试养的经验后,选定在养蚕基础条件好的围龙镇和少云镇,发种30张,实行订单收购。围龙镇村民罗印书养了2张彩茧蚕,采摘茧子80多公斤,卖了3500元。“我这两年养彩色蚕尝到了甜头,今年第二季还要继续养彩色蚕。”

彩茧成了加工企业的“香馍馍”。“去年,公司对少云、围龙两个镇的彩茧全部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蚕农一个电话,我们就派专人上门收购,当场支付现金。”铜梁安居丝绸公司一位负责收购的经理介绍,公司用彩茧蚕丝为原料,丝的长度、韧性显著好于普通白色蚕茧,在市场上销售特别抢手,并且价格比普通茧丝高出20%。公司用彩丝织了一批彩色丝棉被,在市场上每床2公斤的彩色丝棉被,价格即使高达1000元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产品目前主要供应高端市场客户需要,他们看重的是彩色蚕丝具有色泽柔和艳丽的优点,又有良好的抑菌、抗菌以及有较好的抗氧化和阻挡紫外线的性能,让重庆传统丝绸产品走上了创新路。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示范养殖,让更多的蚕农养殖彩色茧增收。”铜梁县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孙贤菊介绍说。

通过特色发展,重庆在“东桑西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现了跨越发展。

广西:让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又是一年收茧季,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苏岗村大村屯3队的吴序寿家出售的第二批蚕茧,刚刚收入4000多元。这次,由于蚕茧价格每公斤达39元,比上批每公斤上涨了3元,他家的第二批蚕茧比第一批销售收入多1000元,夫妇俩人心里像开了花似的。

吴序寿的两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夫妇俩人在家种少量的田,其中大部分的田地都用来种桑养蚕。据他介绍,苏岗村的村民种桑养蚕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家家户户养蚕。今年,吴序寿家第一批养了小蚕3万条,一般20到25天可以摘茧出售。一年可以养10批,扣除成本,每批蚕茧纯收入有3000到4000元,一年下来,养蚕收入也有三四万元,收益可观。

在苏岗村,只见家家户户红砖楼房里都睡着白花花的蚕宝宝。据村民们介绍,苏岗村养蚕最多的是吴建弟家,一次养蚕6万条。到蚕吃大叶时,需要请3至4名工人来帮忙摘桑叶,全家养蚕一年收入十多万元。

而苏岗村妇女主任高桂娟更是个养蚕高手,她自己在家种了3亩桑田,第一批就养了2万条小蚕。今年第一批收茧136斤;第二批收茧143斤,收入非常可观。据她介绍,她养蚕最高一次一批收茧180斤/张。“这几年,蚕茧价格年年涨,村民们养蚕的积极性很高,哪家收茧多,村民们就到他家取经,互相提高养蚕的质量。”高桂娟介绍,苏岗村人养了几十年的蚕,村民们不断汲取养蚕经验,学习新的养蚕新技术,提高蚕茧养殖质量。上级农技部门也经常来到村里指导蚕农,免费送来方格簇给蚕农养殖,使大家养出了白花花的蚕茧,在养蚕中得到了快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广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劳动力充足,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且养蚕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基础。所以在承接“东桑西移”的基础上,广西把种桑养蚕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律法规,形成了上下齐抓蚕桑生产的氛围。通过因势利导,自主选育出一系列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高抗、高产、优质蚕桑品种。如重点培育和推广适合于本区域性气候的“两广二号”蚕品种及“桂桑优”、“桑特优”系列桑品种;积极推广和采用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养殖技术和方格蔟上蔟方式提高蚕茧质量,大大提升了蚕茧的质量和附加值。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3

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 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 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

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

(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学习,养殖技术滞后现象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是新兴产业,农民对种桑养蚕不了解,从而导致建桑园后出现只种不管的情况。二是对蚕桑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差。

(三) 龙头企业产品较为单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少龙头企业加入和带动,对蚕桑产业的稳固发展影响大,还缺乏更详细的统筹规划和龙头公司的带动。

(四)投入渠道单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对蚕桑产业项目支撑少,乡财政财力又十分薄弱,致使对产业的投入十分有限。作为依靠市场经营发展的养蚕农户收入不会很高,且各户现在种规模较小,农户自身无力也无意对蚕桑生产给予较大投入,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运行也不够规范,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没有系统化,对产业资源的凝聚作用还没有真正凸显出来。

三、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积极引导,统筹协调。集中资源优势全力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以实现桑园规模化、养蚕标准化、蚕茧优质化、经营产业化,资源多元化为工作目标。建议:一是应成立由乡党委、乡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蚕桑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蚕桑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各村基地也要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对蚕桑生产重点村、基地村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责任制,将具体任务分解细化,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抓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同时依托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抓建产业各项工作,重点开展蚕桑实用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推广,加大对桑农的种植养殖培训力度,让桑农懂技术,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力度,形成蚕桑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合作社实行奖励。全乡现有栽桑量96万株,按照科学规划、整体布局、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生产理念,新栽桑按照集中成片的原则,以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为重点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现有桑树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转让和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促使桑树资源向大户集中,巩固、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实现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加大对养殖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蚕积极性,全面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重抓3个产业村、鼓励大户养殖,在每个村建基地,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集中成片建设标准化桑园,打造好已建园的茶花村、幸福村、开嘎村基地,示范带动新建其它村发展种植养殖。到2021年,力争实现全乡种植桑树达到5000亩以上,养蚕4000张,产茧达到60吨以上的目标。四是积极推动蚕桑生产基地的蚕桑科技示范建设,重点从“栽桑养蚕、林下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培菌”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实现桑园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乡蚕桑病虫害防控中心站(农业服务中心)及村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指导点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六是要建立公司蚕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储备基金,实行蚕茧定单,确立收购保护价政策,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二)积极培育市场经济新型主体,强化在蚕桑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理顺蚕茧收购体制,推动企业的技改。依托农民经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是适合现行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为变股东”的政策,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农户入社、社员入股、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的原则,推动蚕业规范运行。结合乡级蚕桑产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建议积极推动村级合作社与乡农业服务中心融合与统一发展,依托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的公益性农业(蚕业)服务机构,推动基地村建立蚕桑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蚕茧质量检测,完善蚕茧生产和收购的服务网络。促进蚕业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发展,千方百计做好桑树资源流转,让零星分散、闲置浪费资源逐渐向大户聚集,重点培育把蚕桑产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实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种植桑树的村要依托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蚕桑家庭农场规范发展。

(三)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支撑适度发展桑园间作,立体化开发。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示范推广桑园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桑园土地,冬春在桑园林下套种洋芋,夏秋在桑园林下种植蔬菜,一年套种两季办法提高了桑园综合效益。调整养蚕布局,科学化养蚕。以提高养蚕单张产茧量为核心,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和全面实行蚕病统防统消,确保农户全面养上优质小蚕。统一配发蚕药、统一用药标准、统一消毒时间,力争按张种量有偿配给蚕农石灰粉等蚕需物资,强化“三消防病”(蚕前彻底消,蚕期经常消,蚕后立即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省力化蚕台(蚕架)养蚕和纸板方格技术。在养蚕布局上,建议适当延迟春蚕出库时间, 适度加大夏秋蚕比重。在桑树品种上,建议选择抗病能力较强、叶质不易老化、萌芽较早的品种(农桑14号)。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4

关键词:蚕桑项目;规模化经营;蚕桑管理;特色经营;现代农业

1桑蚕规模大户生产经营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泾县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的都是年迈老人,采用的都是传统养殖办法,养殖效率低。如果将这种零星的饲养转化为联合饲养,实施大棚养蚕,实行全年条桑育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从而降低蚕农的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产值。另外,规模化养殖能使得土地得到综合利用,利于实现“果桑”、“桑药”、“桑蔬”等综合产业的形成,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桑树病虫害,达到增产增收[1]。

2蚕桑规模化生产“增产增收”

1)果桑模式。泾县桃花潭镇栽植了约27hm2的果桑,该品种既能采摘果实又能养蚕。依托桃花潭景区(4A级)的旅游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采摘体验,即“农业+旅游”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其酿酒,味道鲜美具有保健价值,市售价达到了130元/kg,销售良好供不应求。2)桑药模式。即桑树和金银花、黄精等数十种中药材间作,有的中药材对桑树病虫害以及蚕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还能大量产生品质良好的中药材,提高亩桑效益,实现第二收入。现阶段蚕区农户已联系多家中药生产厂家,初步达成合作。3)桑蔬模式。桑树和一些蔬菜间作,桑园间作榨菜、白菜、萝卜等生长期短的绿叶菜,不仅可以达到防病减病,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桑叶品质,提升蚕丝品质。4)综合利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桑叶茶。在传统养殖中因为桑叶叶片质量不佳影响蚕的质量。研究发现将桑叶芽头摘下来之后,利于提高桑叶品质,满足蚕的营养需求。最主要的是,将其按照炒茶技术精制成茶口感极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目前生产桑叶茶有两家企业,并且制定了桑叶茶省地方标准。还有桑枝木耳,其原生态健康品颇受市场欢迎,规模化经营后,可以利用剪伐后的大量桑枝,培育桑植木耳,提高综合利用价值。以上四种综合开发项目,都能走农旅融合路线,延伸产业链,使得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

3泾县规模化蚕桑经营存在不足以及解决方案

虽然该地区能够认识到规模化经营优势,并能够提供技术支持,使得蚕农动态更新技术增产增收,但是对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果桑、桑蔬、桑药以及桑叶茶等产品的对外宣传不足,不能有效地打开销路。没有实现“互联网+蚕桑”经营模式,在总体经营策划上显得薄弱。

3.1缺乏媒体推广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中,只有打造地域文化才能提升桑蚕销售规模和销售价格,实现更大的利润。但是该地区从政府层面、蚕农角度都缺乏地域文化打造的行为,一直依赖“蚕桑大县”这顶帽子来静等上门收购,价格方面不占优势,很多利润被收购商侵占。另外,果桑酒、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特色产品缺乏相应推广,就会失去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些特色产品能够广泛销售,本身就对泾县蚕桑品牌塑造很有帮助。目前该地区并没有形成策略的推广方案。另外,对于蚕桑规模化经营和特色经营形成的农旅结合项目,也同样需要宣传,否则门可罗雀,会造成蔬菜、药材、果实的过盛积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解决方案是由县政府带头建立泾县蚕桑官网平台,另外建立泾县蚕桑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宣传该地蚕桑文化,结合古今历史形成图文并茂宣传,打造泾县蚕桑品牌。同时积极地引导当地蚕农建立微信号,集中对外扩散,提升品牌推广力度。

3.2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蚕桑生产环节,都是蚕桑站在负责主抓持。然而除此之外与规模化经营有关的其他主体没有很好地融入进来,比如蚕茧收购部门、丝绸厂、科研部门等等。这就使得蚕桑规模化经营失去了产业链这个生态圈,没有实现更大的资源整合,经营风险虽然会因为规模化经营降低,但没有产业链支撑,风险仍然得不到切实把控。比如市场风险当中价格变动,一直以来是该地区蚕桑生产收入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建立产业链将收购、生产企业纳入其中形成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就会实现稳定的收购价格,促进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解决方案,建立当地蚕桑协会配合县政府积极地筛选蚕种公司、收购公司、丝绸公司、蚕药公司、农机具公司、物流公司等等,使得这些公司进入合作名单形成具体的产业链。彼此利用合同来实现制约,做到信息对称,实现产业链经营。为了确保产业链有效运转,要成立专门的微信组,实现即时信息交流。在协会引领下定期开会,对市场问题形成解决方案,确保产业链竞争优势。

3.3未形成电子商务模式

商务模式即通过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等建立虚拟门店,对该地区的蚕桑产品予以销售。但是目前来看,蚕桑站在此方面的工作并不能顾及到,其只是集中指导蚕桑技术推广方面,缺乏适合时代的经营思想,没有意识到帮助蚕农扩大销售对于该部门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其拥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因为不是本部门工作而作罢。如果是后者,证明当地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是政府层面围绕蚕桑联合各部门对电子商务采集意见,集合相关经验人才打造旗舰店,结合自媒体形成强大的推广局面,配合平台推出各种活动,从而积累粉丝扩大销售,以网店推出泾县蚕桑品牌,带动当地地面销售,实现良好的O2O模式,扩大销售途径,实现增产增收。

3.4缺乏管理人才

蚕桑规模化经营,还存在特色产品开发项目,这样庞大的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来主持。但是从该地区具体操作掌握在蚕桑站手中的现状来看,对市场颇有建树的管理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这必然限制整盘规划,直接影响规模化经营效果,如果效益不佳直接降低蚕农积极性,后果不堪设想。解决方案是当地政府主导培养现代农业管理队伍。比如当地能人或者回乡创业大学生等,专门结合当地情况对其进行培训。针对规模化经营的关键点予以讨论,既能提升他们市场经营能力,也能够给蚕桑规模化经营带来灵感。之后,将具体的方法方案快速落地,实施成效由政府来负责检查和监督[3]。

4结语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5

关键词: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08-1

孟连县是一个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海拔为500-2603m,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壤肥沃,气候暖和,年均温度为19.6℃,降雨充沛,光热条件充足,有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

近年桑蚕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受农业结构调整、种桑养蚕比较效益提高和入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普遍提高。随着桑蚕效益的稳步提高,各地在扩大栽桑养蚕规模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探索出一套养蚕稳产、高产技术,使春蚕、秋蚕茧产量分别稳定在40kg/张、35kg/张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结合孟连县实际,将桑蚕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蚕桑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蚕桑产业是孟连县近年来重点培植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兴桑养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劳动强度低的特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丝绸市场拉动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项目的推动,蚕桑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将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支柱产业。

孟连县于2007年引进栽桑养蚕项目。2009年全县共推广桑园面积2965.7亩,养殖310张,产量10217元,总产值195622.3元。亩产值1500元至2000元,超过种植粮食作物产物。

1.2 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1.2.1 相关优惠政策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相关技术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桑蚕发展和科技推广作为工作的重点,由县、乡、村领导和相关部门技术工作人员亲自抓,并制定出有利于桑蚕生产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保障桑蚕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桑农每种1亩桑树补助化肥40kg;桑农每户可享受政府贴息贷款2000元,用于建盖蚕室。生产中所需的桑苗、蚕种、蚕药由蚕桑公司以有偿方式,预供给农户,并从支付蚕农的茧款中按每季总收入的20%扣回,直到扣清为止。为蚕农解决了无钱发展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农户的种桑养蚕积极性。

1.2.2 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强度低 一般蚕具、蔟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减少资金投入,植桑当年就可以开始养蚕,从养蚕到卖蚕茧只需一个月的时间,3亩桑园一年可养4张蚕,可实现收入4500余元;劳动强度低,男女老少均能养蚕,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创造经济价值。

1.2.3 蚕茧商品率高,市场供应前景好 以往孟连县山区农民普遍存在着农产品种植出来的卖不出去的现象,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蚕桑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有产品无销路、商品积压等状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农户认识不到位,经济意识淡薄

有地的农户让地闲着不种桑,而想种桑树的农户没有地可种。相互间没有合作意识。

2.2 部分桑农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管理粗放

发放的补助肥料不用在桑园,而是拿到其他作物上施用,或拿去卖掉。部分桑农在桑园施肥时,不按技术员指导的技术及方法施用,影响桑树的生长发育。

2.3 部分乡(镇)规化不科学,布局不合理

部分桑园栽植地点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或存在着只种桑不养蚕的现象。而桑园较远的农户,养殖出的蚕茧价值没有运桑叶时摩托油费高,打击了桑农养蚕的积极性。

3 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措施

3.1 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协调

引导农户进行土地交易,为无地想栽桑养蚕的农户解决难题。通过其他渠道或有关优惠政策帮助协调交易条件,让有地农户得利、无地农户不亏、种桑农户受益,充分发挥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使栽桑养蚕项目得于健康持续的发展。

3.2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员的职能作用,指导桑农科学施肥,监督桑农把蚕桑补助化肥施到桑园中,确保桑树得到充足的养份,有利于桑树的生长。积极组织村民青年、党员、示范户等进行各种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户学习科学,应用科学,让科技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使农户得到实惠。组织一批有文化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能带动周围的农民发展致富的青年、党员到外地交流学习。并通过典型的示范基地带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3.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县、乡、村有关领导应为农户出谋献策,结合当地的情况,引导农户选择规划集中连片、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污染、并且交通方便的地块,提高农户的劳动效率,减少劳动强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4 完善体系,优化服务

根据蚕桑产业发展要求,抓好体系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即产前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产中加强田间管理指导和病虫害防治,产后做好采收、分级、包装和营销工作。其次,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与,及时为农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科学示范园区,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标准化综合水平,有效推广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部桑蚕业发展迅猛[J].蚕学通讯,2003(01).

[2] 吴立锋,李建通,李吉中,李玉霞.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的几点体会[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3] 胡乐山,莫嘉凌.广西桑蚕业发展特点与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4] 发展桑蚕是种植业的潜在优势[J].农村金融研究,1980(45).

[5] 林健荣.依靠科技加速蚕桑产业化的发展[A].“东桑西移”暨广西蚕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

[6] 周晨曦,李文斌,张节伯.关于蚕桑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江苏蚕业,1999(01).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6

(前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养蚕农户的大量减少,导致发种、产茧快速下滑。今年前三季,全县发种56816张,同比减少5071张,减幅8.2%;收购茧量158.8万公斤,同比减少6.56万公斤,减幅3.9%。今春全县减少10000养蚕农户,减幅24%;夏季减少8000户,减幅23.8%。随着全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农民就业渠道和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元化,我县的养蚕农户将进一步减少。二是在今年春夏雨水多、气温变化明显的情况下,蚕病发生严重,蚕农损失较大,暴露出应急措施乏力、蚕农消毒防病意识差的弊病。三是部分乡镇发种、产茧以20%以上的速度锐减,严重影响了全县发种、产茧。

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在行政职能转变中不同程度地弱化或忽略了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支持和扶持。二是养蚕农户户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是制约蚕桑产业深入发展的重大因素。户营规模小、专业程度低,养蚕占家庭收入比重轻,难以调动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劳动效率低。四是养蚕农户分散,龙头企业人员投入多,蚕桑产业服务成本高。五是目前全县亩桑蚕茧收入一般在700—800元,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农户不多,单位面积效益不高,对蚕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努力推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垫江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具有了基础,显现了效益,也稳住了重庆第二的位次。而在养蚕农户数量递减情况下,要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根据垫江实际,我县科学合理的户营规模为:经营桑园3—5亩,年养蚕10张以上,家庭茧款收入5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达到这样水平的农户仅800多户,只占养蚕农户的2%。全县蚕桑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的工作目标是:通过2—3年的努力,培植5000户适度规模经营户。我们提出这个目标,是基于实际考虑的,是科学可行的,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住重点,培植五种类型的专业大户

第一个重点是扶贫村、现有蚕桑重点村和适合蚕桑发展的移民安置村,这部分村优势在于有资金保障,推动蚕桑发展顺利。第二个重点是现有一定基础的养蚕户和共育户,这部分农户的优势是对蚕桑生产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主要培植的专业大户是:一是单一大蚕养殖户。这种类型是养蚕户的主体,其特点是有一定规模地养殖大蚕,售茧收入为其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大蚕养殖加小蚕共育户。这部分蚕农的特点是劳力充足,投劳较多,售茧收入和小蚕共育收入为其主要收入。收入水平比务工收入平均水平略高。三是桑园复合经营户。这部分蚕农既养大蚕,又进行桑菜、桑草间种。其蚕茧、种菜以及间种草料饲养家禽成为其收入来源,亩桑经济效益显著,蚕桑基础也能较好地保存并使之发挥作用。蚕桑复合经营户的收入水平,比务工收入平均水平高。这部分农户充分利用资源,在多种经营上体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户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大户工作的重点。在坪山、三溪、裴兴、永平、鹤游、包家等乡镇,近几年榨菜种植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今年蚕桑发种产茧也相应增加。实践证明:榨菜、蚕桑两个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四是小蚕共育加桑园复合经营户。五是蚕桑生产特别户。这种类型的蚕农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充分利用自身土地的同时,还大量承包土地进行栽桑养蚕和蚕桑复合经营,其户平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是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二)抓住要害,夯实培育户营规模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我县现有的桑树总资源量完全有能力实现养蚕10万张,产茧7万担的目标,也是完全能够培植5000—10000户养蚕大户的。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资源的整合、土地流转,还得对桑树基础进行更新改造。因此,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年冬季再新栽植桑树8000亩,800万株,其中扶贫村(第二批)栽植6700亩,其他村(包含移民村)栽植1300亩。其具体任务是扶贫村按其扶贫规划今年一步到位,其他村由乡镇自报,县上不分解任务到乡镇,但不允许出现空白。县上对乡镇发展新栽植桑树按每株0.01元奖励。在工作中我们不硬性要求成片规模,但要务求户营规模,要达到栽有效桑、栽效益桑和以栽促保,以栽促管的目的。

今年全县统一栽植杂交苗,费用各乡镇只能按每株0.05元向农户收取,其余差额部分由三个渠道解决:扶贫村用扶贫款解决,移民村用移民生产发展资金解决,其余村由丝绸公司补助差额。第二批扶贫村于明年启动,今年的栽桑桑苗补贴,由县扶贫办牵头与信用合作社联系,先贷款支付,待明年扶贫资金到位后归还。贷款利息作为扶贫资金支出。

今年通过对原田栽桑进入退耕还林部分的清理,全县有几千亩调剂指标,但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一是剩下的粮食补助和管护费只有5年,二是没有退耕还林的种苗补贴。如何进行置换、调剂,请各乡镇、有关部门按县上制订的政策措施执行和落实。对适度规模经营户扶持问题,由县蚕桑局牵头,研究制订办法措施,报县政府同意后实施。原有的良桑嫁接补助办法,简易大棚的补助办法,小蚕共育扶持政策措施继续贯彻执行。

此项工作的时间要求:10月份宣传发动,落实规划,筹集桑苗款;12月上旬各乡镇组织自查、建档立卡;12月中旬县上组织验收;12月底全面完成今冬栽桑任务。

三、认真做好当前的蚕桑生产工作

(一)抓好晚秋收购和晚晚秋的生产

当前晚秋蚕即将进入上簇阶段,各地应立即抓好上簇指导工作。丝绸公司要继续做好与相邻区县的协调,力争我县达到全产全收目标。晚晚秋蚕是我县在市内独创,单产高、质量好,缫丝企业争相抢购。目前已进入共育阶段,各乡镇要做好发展晚晚秋蚕的动员,蚕桑部门要抓住全年最后的关键时刻,强化技术指导的力度,保证获得高产。最后两秋的蚕茧收购,丝绸公司要本着利益均沾、达到双赢的原则,适当调高蚕茧收购价格,让利于广大蚕农,充分调动其养蚕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尽早安排养蚕设施的冬修冬建工作

首先是共育室的维修和共育室基础的强化,重点是小蚕共育室必须按每共育10张配套1亩桑园的标准打牢共育基础。其次是简易大棚和省力化蚕台的制作。请蚕桑重点乡镇、重点村社务必高度重视,把握进度,抓好落实。

(三)积极推广桑菜间作,提高亩桑经济效益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7

1蚕桑养殖业的产业链发展现状

1.1蚕桑生产的自然风险大。广西玉林的气候环境是促使蚕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它位于亚热带,该气候带雨量充足、气温较高的特征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因此蚕茧的生产具有次数多,产量大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成为了桑树病原体传播与感染的源头,同时温度高且湿度大的环境会增加其传播速度。台风、干旱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非常容易对桑园产生破坏。工业区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也将对桑园产生污染。因此,蚕桑的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隐患。同时这些自然风险集中在桑树的成长收获期间,所以这时候如果发生自然风险,则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整个蚕业,还有付出了精力和财力的蚕户们。1.2丝绸出口依存度高。虽然我国作为丝绸的出口大国和生产大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对于蚕丝定价却没有话语权,因此我们只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国际金融一旦出现了动荡的话,蚕丝的出口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一来降低国外需求,国内的蚕丝便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调价格。玉林作为我国的蚕丝生产量最大的产地,受到影响可想而知。1.3市场风险大。蚕茧制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于市场中,必然会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肯定是会受到价值规律的约束,供需的转变引起价格的上下浮动,但是农户们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价格会上涨什么时候价格会下调,也是等到蚕茧上市后才知晓的,所以前期他们并不能做一些准备工作,储存时间较短蚕户只能凭市场价格来销售了,因此市场的变化时刻影响着蚕户的收益。1.4生产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当前,玉林的蚕桑生产主要是采取小农生产的经营方式,并没有转变为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虽然玉林桑蚕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缺乏专业的蚕桑种养和茧丝绸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匮乏和科技设备的落后是阻碍玉林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

2加强蚕桑产业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对策

2.1提高蚕桑资源开发及综合应用能力。其实在食品、医药等等领域中,对于蚕、桑、茧、丝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蚕桑业的综合应用具备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广西玉林首先应该做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实现多元化需求作为发展目的大力发展蚕桑业,打造一个具备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蚕桑产业,实现整个桑蚕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为农户的稳定收益提供有效保障。2.2蚕桑茧丝从规模经济朝范围经济转变。范围经济是指,生产从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利用多种资源而扩大经营范围的模式。其范围经济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差与时间差,将蚕桑生产从种桑养蚕到桑园立体种养以及桑叶、桑枝、蚕沙等多用途应用来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提高养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但是,土地的数量限制了蚕桑业的发展,虽然说可以不断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其种植的面积,提高种植的技术来扩大规模经济,但是还是会受到养蚕次数的限制。因而通过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和桑园的多种经营模式是广西蚕桑业通过范围经济达到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2.3延长产业链聚集。玉林的蚕桑业想要稳定高速发展,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实施“东绸西移”,鼓励相关企业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织绸领域的深加工,促成印染项目的成立和发展,将蚕桑茧丝引往织绸家纺以及服装加工等系列的企业中去,实现缫丝到丝织再到印染的产业链,抢占国内茧丝绸产业高地。进一步对蚕桑资源能够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进行管理和扶持,逐渐形成品牌战略,提高蚕茧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2.4加强科技创新。这些年来,玉林蚕桑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还不能称之为“先进水平”。应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建立“蚕业研发基地”,将学术研究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鼓励各个蚕桑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积极的投身于研发新品中去。同时政府也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科研组,为蚕桑业的科技创新争取一个新的突破口。玉林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将目光放在国际的交流合作上,通过共同的研究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作者:黄瑀 单位:广西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肖丽萍,朱方容.广西蚕茧价格变迁与蚕业生产发展的研究[J].蚕业科学,2016(2).

[2]朱方容.从蚕桑大省到蚕丝大省的发展思路[J].广西农学报,2015(4).

[3]朱方容,陆瑞好.广西蚕桑品种创新及其繁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7(1).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8

关键词 蚕桑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建议;四川宜宾;南溪区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74-0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宜宾市农科院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蚕桑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单位,面对四川省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宜宾市丘陵山区十万亩蚕桑循环产业带建设发展机遇,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蚕桑科研示范基地,旨在为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进东西部蚕桑产业的对接合作;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信息所多次深入南溪区留宾、仙临等蚕桑基地乡镇及相关部门就蚕桑产业发展状况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参考,以期早日实现宜宾市到“十二五”末年产茧2万t、蚕桑丝绸行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的目标。

1 南溪区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自从2010年以来,丝绸市场行情回升幅度大,宜宾市基本实现了蚕桑生产恢复性增长。近2年,南溪区以壮大蚕桑产业作为特色富民的战略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镇乡级政府围绕全年蚕业生产目标任务,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村明确到社,社落实到户,并明确其考核奖罚办法,以完成每季任务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目前,南溪区桑园面积有633.33 hm2,全年发种达8 000张,产茧250 t,蚕业综合产值达到1 600万元。其中,南溪、留宾、仙临等蚕桑基地乡镇蚕桑产业综合产值占了农村经济较大比重,蚕桑生产也成为南溪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2 南溪区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

2.1 生态环境优势

南溪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地形浅丘和平坝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桑宜蚕,得天独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茧量居全宜宾市第2位,其中长兴属全区2个万担区之一。

2.2 发展环境优势

一是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第2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无疑对西部省市发展蚕桑是个难得机遇。宜宾市蚕茧业居四川省第2位,全省发展重点放在宜宾,是南溪区发展蚕桑的大好机遇。二是南溪区部分镇乡农村特色农业尚未形成优势,蚕桑对农民致富的门路有不可取代作用。搞活农村经济,发展蚕桑生产是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是南溪区蚕茧质量曾被省丝绸部门评为“优质蚕茧基地”,说明南溪区发展蚕桑产业基础好,前景广阔。

3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养蚕规模小,创收优势尚不明显

目前,南溪多以小户为单位生产养蚕,相对人均耕地少,且土地零星分散,户均养蚕规模小。如留宾乡文化村还是蚕桑基地村之一,该村有529户,其中养蚕户有230户,占总户数的43%,季养蚕100张左右,户均季养蚕0.4张,蚕桑综合产值20万元左右。蚕桑生产还停留在副业的位置上,其优势尚未凸显出来,更未形成一个村的蚕桑优势,与市内珙县、高县蚕桑基地村的蚕桑综合总产值达200万~300万元相比差距明显。

3.2 新技术推广应用难,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一是桑树管理粗放、不到位,不少桑树冬季管理差,开春施肥少;二是养蚕科技水平推广缓慢,单是养小蚕问题,其小蚕共育少,全区总的水平不足25%,养蚕设施简陋,大部分农户无专用蚕房,仍使用簸箕等简易工具[1-2]。

3.3 蚕茧质量差,收茧时未充分体现优茧优价

蚕茧作为特殊商品,应独具严格的收购标准和要求,然而现实中收购企业为了争夺茧源,几乎收的是“统茧”(不分质量好坏),付的是“统价”(1~2种价格),由于喂好喂歹一个样,致使蚕农管理粗放,影响蚕茧品质。

3.4 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尚未完全展开

近2年,桑园套种榨菜产生了效益,较受蚕农欢迎,有了一定推广面积,但与发展较好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纳溪区桑园养鸡(山地乌骨鸡),桑园套种土豆;珙县桑园种食用菌、种黑黄豆、黑花生等。总体而言,南溪区在桑园立体种养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效益,提高蚕农整体收益上乏力。

3.5 现有桑园闲置较多,尚未有效利用

全县633.33 hm2桑园,有近166.67 hm2桑园闲置,几乎无人管理利用,桑园已经衰败。如大观镇胜家村,在21世纪初,国家退耕还林发展桑园近40 hm2,而利用的仅有2.67~3.33 hm2,闲置桑园未进行流转,未发挥其应有效益。

4 发展建议

按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桑园的经济收入达7.5万~9.0万元/hm2,户均蚕桑综合产值可达3万元以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蚕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土地流转、集中成片、适度规模及蚕桑业主专业化发展方式搞好桑园综合开发利用,走桑园立体发展之路。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4.1 政策支持

一是鼓励支持有经验的养蚕能手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农村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桑园面积,农户桑园规模在0.33~0.67 hm2,有经济实力的可扩大规模,培植蚕桑专业户。二是建设小蚕共育室、大蚕房(棚)等,临时用地免征有关税费。三是区政府对乡镇政府建立专项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四是适当提高蚕桑基地村主要负责人的经济待遇。

4.2 推广技术组合,整体打造蚕桑产业

一是组合桑园养鸡技术,在当年3—10月桑园内养鸡(山地乌骨鸡)2~3批,增收1.8万~2.7万元/hm2,并达到除虫、除草、施肥目的(鸡吃虫、草难生、鸡粪肥)。二是组合桑园套种榨菜技术,在当年10月至翌年3月桑园内套种榨菜,增收1.2万~1.5万元/hm2,并达到松土、除草目的。三是组合桑园种植土豆秸秆覆盖技术,在当年10月至翌年3月桑园内种植土豆,采用秸秆覆盖,增收2.25万~3.30万元/hm2,并通过秸秆还土,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四是试点推广桑园食用菌、种植“黑五类”等技术。

4.3 革新推广蚕桑配套技术

一是发展新桑园,栽桑实行“一步成园”,其规格“6215”,利于间作,即6尺(2 m)宽行、2尺(67 cm)窄行、1.5尺(50 cm)株距,以利于桑园套种。二是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簇方格化、消毒专业化”配套技术[3-4]。

4.4 打造蚕桑科技示范园,培植科技示范户

蚕桑科技示范园分别设在南溪镇大唐——化龙村、留宾乡文化——熊湾村、长兴镇岫云——庆林村、仙临镇红坡——龙川村、大观镇胜家——民康村,并树立科技示范户100户,着力培植蚕桑综合产值10万~15万元的大户10户,以带头引领南溪区蚕桑产业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

[2] 孙帆.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96-97,101.

[3] 李清明,张春燕,康树仁.稳定汉中市蚕桑产业的几点建议[J].汉中科技,2012(4):11-12.

上一篇:审计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