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25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1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居住空间;设计需求

老龄化社会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方式为了适应当代社会进行了自我调节,针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真正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需求在老龄化社会变得更为不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展所导致的。

一、老龄化社会下居住空间的设计基本要求

在进行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居住需求。老年人因为自身年龄老化,首先在生理角度上,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都变得严重衰弱,对于陌生环境的接纳能力较差,短期内改变居住环境,老年人可能出现各种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身体问题。从心理角度上讲,老年人在现代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以居住空间设计更应该注意安全感的营造,塑造出一种温馨而又舒适的居住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充分关注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对于老年人进行实际保护。在现实中进行合理的居住空间设计。

二、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出现的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老年人的审美模式

在现代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很多现代因素,但是这种现代因素往往不能真正引起老年人的共鸣,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空间设计的美学元素更应该符合老年人的喜好,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审美模式。

2.空间设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针对空间的设计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空间设计之中不能体现对于老年人的关照,例如,很多老年人已经不能适应大空间的使用,不仅较为空旷,容易让人感受到孤独,更因为空间过大会造成老年人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消耗较多的时间。针对现代社会中的空间设计更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3.对于老年人的安全保护不足

在进行现代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生理机能出现了退化,在居住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室内空间出现各种问题而遭遇各种危险,例如,卫生间等设计出现容易积水的死角,这种死角非常湿滑,很容易出现滑倒的现象,进而使老年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三、老龄化优化居住空间设计的措施

1.居住空间设计更为合理,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

在进行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更应该结合老年人的居住习惯进行合理设计。例如,老年人对于安静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在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充分注意减少金属撞击的发生,所以对于居住空间设计一定要做好噪音的处理。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有很多,为了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应该尽量使室内空间采光性良好,减少门槛之类的存在,保护老年人的生理安全。

2.室内景观设计应以保证老年人的良好心情为根本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应该充分确定更为良好的居住空间设计景观,室内空间景观设计可以更好地保证老年人心情良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且环境很容易影响心情,充分保证老年人的心情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保证室内景观设计符合老年人的审美要求,让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之中,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居住空间设计保护老年人的安全

在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注意保证外界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应该设计紧急呼叫按钮,在老年人出现危机时可以及时呼叫外界进行自我援护。居住空间应该建立服务体系,一个有效的服务体系可以很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同时注意室内的安全死角,针对这些死角进行明示,保护老年人的居住安全,对于现代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中,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可以很好地保证现代老年人有良好的居住体验,本文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倩,王芳,惠.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教学研究[J].住区,2014:77-81.

[2]李颖.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探究[J].住宅产业, 2011(08):54-57.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2

关键词:建筑;城市;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

一、小户型住宅的概念及分类

小户型住宅是指基本满足用户的居住需求,功能齐全,但是总面积和主流住宅户型相比相对较小的适合小家庭居住的一种住宅形式。通常情况下,小户型住宅的建筑面积较小,空间结构利用更加充分,和主流住宅一样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国小户型住宅可以分为三类,即青年住宅、老年住宅和家庭办公住宅。

1.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喜欢独居,城市住宅中的青年住宅有效解决了青年人的居住问题,在满足青年人的日常居住需求的基础上,缓解了青年人的消费问题,青年小户型住宅的空间模式更加灵活自由,有效满足了青年人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选择。

2.随着我国老年化家庭的不断增多,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的数量逐年上升,小户型住宅能够充分满足空巢家庭和老年化家庭的居住需求,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的家务量,以免对其造成过多的体力负担,小户型住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居住的心理需求。

3.家庭办公小户型住宅来源于国外部分艺术家的生活工作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户型住宅设计也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家庭办公小户型住宅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家庭办公小户型住宅是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有效结合的一种形式,促进了我国家庭办公化模式的发展,成为当下我国城市青年推崇和亲睐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概念及原则

所谓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就是指对面积较小的青年小户型住宅进行室内设计,使其能够充分满足青年人群的居住需求和心理需求。青年小户型住宅的面积相对紧凑,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住宅的节约和高效性,在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对青年小户型住宅的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对住宅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使得青年小户型住宅的功能性更全,经济性更强,艺术性良好。

目前我国在青年小户型住宅设计上,提出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设计师应该在青年小户型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坚持低碳环保的原则,重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设计。在青年小户型住宅设计中坚持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尽可能多的使用环保型装饰材料和绿化植被,为青年人群营造出舒适性良好,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住宅成为城市居民最大的消费产品,青年人的经济基础较差,经济收入有限,购买大户型的住宅相对困难,小户型住宅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青年人的开支,但是由于小户型住宅面积较小,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空间的合理布局,对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的每一寸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此外,青年小户型住宅设计还要遵循经济、适用原则,在空间设计中尽可能多的节约有限的使用面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青年小户型住宅的空间利用率,妥善安置家居物品,减少家居物品的占用面积,实现同一空间多种使用功能的目的,确保小户型住宅的功能性更强。

三、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要点

1.室内尺寸设计

人类史一种感知能力很强的生物,生活空间不仅要靠肢体感觉来衡量,还要依靠人们的心理感知来衡量。在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是其充分满足青年人的心理需求,使得紧凑有限的居住空间能够满足青年人的日常动作需求和审美需求,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应该充分满足青年用户的心理需求,根据青年人喜爱的装饰、色彩和图案进行室内设计,以免小户型住宅使其感到沉闷压抑。还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青年用户自己安排布置,提高青年用户的居住满意度。

2.空间组合设计

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空间组合设计,在确保住宅安全性良好的前提下,对小户型住宅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小户型住宅的空间利用率,使其实用性更强,更能满足居住着的居住需求和生活需求。在青年小户型住宅空间组合设计中,要提高空间的开放性,即提高空间组织的流动性,确保住宅空间的流通性良好,做好小户型住宅的采光、通风,使得青年小户型住宅更接近大自然,提高青年小户型住宅居住的舒适性。

3.空间拓展设计

在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空间拓展设计,虽然小户型住宅具有良好的经济适用性,但是由于户型较小存在一定的缺陷,青年小户型住宅空间紧凑,导致功能空间缺失,小户型住宅空间利用率较差会导致使用过程中给青年用户带来不便,因此对青年小户型住宅进行空间拓展设计时十分必要的。在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小户型住宅的空间构成和青年人的居住行为特点,从青年用户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出发,对小户型住宅进行界面拓展设计、收纳设计、色彩拓展设计和家居用品安置设计,使其协调统一。

四、结束语

在城市住房中,小户型住宅是一种经济住宅,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青年人更加亲睐于选择小户型住宅,这对我国城市商品房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青年小户型住宅是针对青年人的居住需要和经济收入进行设计和建设的,青年小户型住宅的实用性、高效性更强,体现出青年人个性、简约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在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要点,充分考虑青年人的消费和居住需求,使得青年小户型住宅的居住环境和品质更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性。(作者单位:甘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丽丽.小户型居住空间计划的适应性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赵泳林.小户型住宅空间的拓展性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王秋蕾.论小户型的收纳空间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1):20-21.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3

摘要:近年来,中小套型住宅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之一,但在室内空间设计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本文针对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不同使用空间,介绍了室内的门厅、起居室、餐厨空间、卫生空间及个性化空间的设计方法,旨在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为设计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套型;住宅;空间;个性化;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idential real estate market small-scale become one of the mainstream, but in the interior space design still have some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mall-scale housing design different use the space, introduces the interior of the hall, living room, eat hutch space, health space and personalized space design methods, aims to build appropriat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designers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 small-scale; Residential; Space; Personalized; design

1 引言

中小套型住宅的出现是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是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几代人的大家庭逐渐发展为二人户、三人户的核心家庭,家庭规模总趋势日益中小型化;二是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也日益紧张,各地房价的不断攀升,一些年轻人选择住房时更多地青睐于中小套型。毫无疑问,中小套型的特殊优势使得中小套型住宅将成为城市住宅建设的主潮流。一个舒适的人居空间,应该是要满足起居、就餐、洗浴、休息、学习等基本功能需求,中小套型住宅也是如此,如何合理巧妙地设计室内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使有限的空间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功效是中小套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精巧适用的门厅设计

随着居民及设计者对开门见厅的弊端逐渐认识,入口门厅即玄关设计受到了更多关注。住宅由于面积所限,设计中大部分利用起居室作为家庭活动中心、交通枢纽,一旦门厅设计不够细致,起居室在使用上会受到严重干扰,致使私密性较差。

设计时要切实保证入口门厅更衣的物质功能,以及遮挡视线、减弱噪声、提高其舒适度的精神功能。设计时可将厨房或卫生间在临近入口处设置,既方便使用又使洁污分区更为明确。为舒适度较高的入口门厅设计。其面积适宜,入口处考虑必要的储藏空间,且对于起居室、餐厅均有视线遮挡。并将卫生间临近入口设置,为临行前在入口处整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 核心空间――起居室设计

起居空间是住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和就餐空间、就寝空间、储存空间、备餐空间和卫生空间一起组合成住宅的配套使用功能空间。在其它项目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它往往体现了家居的美化和舒适程度。

起居室是住宅套内空间的中心,是家庭中最实用、功能最多、面积最大、活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空间。在这里家庭团聚、交谈、娱乐、看电视、会客、交友、家务、餐饮、宴会等,聚合成和谐的整体与社会协调共存发展,它是维系家庭、保证家庭和睦幸福的纽带。

3.1 独立布局

起居室、餐厅各自独立布局的优点显而易见,独立性强、使用上不受干扰,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交叉。但这种布局方式并非所有住宅都可以采用,它需要有足够的面积。

3.2 起居室、餐厅结合

这种类似于LD式布局方式是近些年住宅设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因为受面积条件的制约,在没有足够面积的情况下,不足以设置独立的餐厅和起居室,把二者结合布置在同一宽敞的空间内,可分可合,是较好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中、低收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就餐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遍重视就餐气氛的营造,这种布局既可以保证相对独立的就餐空间,又可以在就餐时拥有较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起居室与餐厅结合常用于进深较大的套型中。外直接采光,而餐厅通过灵活隔断从起居室间接采光,两者常呈直线布局。

住宅中起居室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会客时不影响其它房间家庭成员的活动。其平面设计应尽量减少交通穿越干扰,弱化起居室的交通组织功能。起居室开口数量应尽量减少,一般使用面积在13m2~20m2的起居室门(洞)数量(不包括阳台门)以不超过4个为宜,且门洞开口位置应尽量集中设置在靠近短边一侧。尽量使交通集中。

4 餐厨空间设计手法的演变

近年来,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构成日益简单化,社会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作时间缩短、业余时间增加、生活节奏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量的成品半成品食品进入家庭,使厨房操作简化、烹饪时间缩短。用餐时间也不再是一日三餐全都团聚就餐,在外就餐较为常见,早餐或午餐简单而随便,而晚餐全家团聚就餐。对餐厅空间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从而导致餐厨空间设计发生更显著的变化。根据厨房与餐厅之间存在的联系,餐厨空间可分为3种类型。

4.1 餐厨合一型

餐厨合一型即DK型,DK型指餐厨合用同一空间,称为开放型;小面积标准的住宅不可能设置独立的餐厅,但人们要求应有专设的用餐空间,这是住宅功能完善的标志之一。既然没有足够的面积设置独立的用餐空间,且将用餐空间与起居室合并会影响起居室的整洁度,于是许多居民将服务阳台与厨房连通,形成DK型。DK型餐厨模式的出现是小面积标准住宅套型设计上的一次革新。在当前我国住宅面积水平和住宅科技水平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以DK型餐厨空间作为一种折中手段解决小面积套型的餐居分离问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4.2 独立型厨房

所谓“独立型厨房”,指厨房空间与用餐空间各自独立,即餐室+厨房(D+K)。独立型厨房的出现是建立在套型使用面积较大的基础上,起居室面积多在18m2以上,起居室有可能再次进行起居与就餐行为分区。选用这种布局方式的家庭较为注重生活、就餐安排,重视就餐时间的家庭团聚,讲究就餐气氛。因而独立型厨房是居住空间舒适性能提高的一种体现。

4.3 复合型厨房

目前在我国现有住宅中厨房多为封闭式,虽然近年来住户增加了住宅厨房装修的投入,注意了厨房设备的美观问题,但其装饰效果由于厨房空间的封闭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难看出,厨房设计体现了主人个性化需求与传统烹饪带来的油烟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厨房设计的一个难点。

在这种背景下,“复合型厨房”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复合型厨房”就是将中厨、西厨、家务阳台有机整合在一起,分为烹饪区、备餐区、就餐区、家务区,其中烹饪区、家务区为污染区,备餐区与就餐区为洁净区。分开设置的复合型厨房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洁污分区,功能动线完整合理,并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传统烹饪中油烟对住宅其它生活空间的污染问题,使开敞部分的厨房更具有实用性,在完善厨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加强厨房厨具、设备的装饰功能,从而切实提高厨房空间的品质。

5 卫生空间适用性设计

住宅卫生间设计重点是解决在一定面积条件下,提高卫生空间舒适度的问题。具体包括面积配比合理化、功能分区明确化、空气质量清新化、室内环境舒适化等实际问题的解决。因而平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卫生间平面设计的几种类型,现提出两种适合经济适用型住宅卫生间平面选型形式。

5.1 整体型

远铃整体型卫浴是日本早期研究的新型卫浴设施,市场价位相对较高。但远铃小型产品价位相对较低,而且空间紧凑,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及清洁性能非常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设计时可参考其产品的大致尺寸,使安装变得更加便捷。

5.2 可变型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住宅设计中采用双卫形式成为一种潮流,三室以上套型几乎全部采用双卫,两室户也有相当一部分采用双卫。这反映了人们对于提高居住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对于小套型的住宅而言,采用双卫造成住宅中卫生空间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住宅内部空间的有效使用。其次,两个彼此隔开并独立的卫生间虽然总面积大,但每个单独的卫生间空间狭小、设备布局拥挤,尤其是不能适应未来新型卫生设备进入卫生空间的大趋势。针对上述问题,目前的改进方式是将两个卫生间的空间集中在一起,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或隔断或合并。具体来讲,是采用长3.6m~4m、宽1.8m~2m、面积为6.4m2~8m2的矩形卫生间平面,可以由住户按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自由的设计分隔:可以有多种分设型的布局,例如将其分为两个独立的卫生间,一个作为主卧室卫生间,另一个作为公用卫生间。在卫生间的布局设计上还应注意做到了干湿分离,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为增加新设备留有余地等,这对于提升卫生间的使用功能和舒适性、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可变型卫生间平面设计中,充分考虑功能分区,将功能进一步细化,最大限度地做到干湿分离。

满足卫生空间的全套需求时,确保使用过程中的互不干扰,舒适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生活习惯,自行选择组合方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由于可变型卫生间对于面积有一定要求,因而更适合中、低收入家庭中套型设计时选用。

6 个性化空间设计

“个性化需求”亦是一个重要方面。居住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供人居住,居住者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这一观点已被设计人员所认可。居住者既是使用者,又是质量的评审员。以往的居住建筑体系过于夸大设计师的作用而忽视居住者的参与,甚至将其排斥于系统之外,其结果便是居住建筑只能适应人们的共性需要,而不能很好满足其个需求,造成建筑形式的单调和居民个性的丧失。如今建筑师对居住建筑及居民心理的理解更为深入,使得居住者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而加以重视,住户参与亦成为居住建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能动性日益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通过更多的参与,住户将自己的想法和汗水融人其中,并从中得到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无生命的居住空间建立起感情,使之具有符合主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这样的居住建筑会使人有一种成就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

“半间房”设计就利用此原理,采用隔断的方式在居室内分隔出一个面积在5m2~8m2的小房间,它与卧室紧邻,当打开时可增大卧室的空间,封闭时可作为独立空间使用。其功能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要灵活设定,例如作为工作间、婴儿室、兴趣室等。

7 结语

总之,面对日益短缺的社会资源,单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中小套型住宅成为当今住宅需求的主要趋势。中小套型住宅室内空间的设计不能因为户型小、价格低而以牺牲环境和住宅居住质量,应该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更好地满足人居的各种功能需求,让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美观、经济效益等更好的结合起来,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文金 张群,小面积住宅室内空间设计模式探析[J];建筑学报,2011.08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4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对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人们居住的生活模式和人类自身的居住习惯来进行综合的解析,只有全面的了解每一个人的需求,才能在住宅设计的同时也可以将所谓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兴的材料,新设备充分可以与人性化相互结合,使得建筑设计的理念不断的更新,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相互接轨,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使用并且物美价廉的经济型的住宅建筑。因此,对于当代的住宅建筑设计规划来说,要想使得住宅更加富有气息,房建原有的面积在设计之后也会相对于的变大,刻意的去追求房屋建筑的大小是完全没有必须要的,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就没有房屋越大就更加时尚的说法,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住宅建筑的设计需要针对于不同的环境、建筑面积和居住的人群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对于房屋建筑使用人员的消费水平,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分配房屋建筑的住宅。总之,在进行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能千人一面的设计,需要将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创作核心,这样才能更加完善的设计出优秀的住宅。

1.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结构应用不科学

开发商在住宅设计时为了追求内部结构的新颖性,经常会采用错层结构的设计方法来达到突出住宅内部空间层次感的目的。错层结构能够实现区域功能性的划分,如卧室和客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落差,使平面空间看起来更具立体感。但是错层结构的使用是具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其一,错层结构比较适用于居住面积较大的大户型房间,因为错层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台阶来实现的,而台阶的构建必然会占据一定的房屋面积,如果设计在小户型房屋中,会使房间显得更为拥挤。其二,错层结构不适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因为此种结构的抗震性比较差。

1.2、厨房与卫生间存在不足

在现代的大多数住宅中,厨房以及卫生间的管线设计完全不符合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专业为了强调自身的特点,完全没有协调性,让使用水平大幅度下降,另外,由于煤气等管线穿行在厨房中,导致厨房中一些橱柜,碗架等家具的放置产生了巨大的问题。厨房较小,卫生间偏大,更是当今社会中住宅的通病,在大部分经济适用房中,过大的卫生间往往不会为住宅的居住带来舒适,反而会因为卫生间的过大导致房间面积缩小,这样一来卫生间的设计弊病便凸现出来,同时管线的铺设,电源的位置及架构,都需要按照人性化标准来设计,在国内大部分建筑都缺乏这种设计理念。

1.3、设计风格没有创新

我国住宅的外观设计应该充分保持和发扬本国的风格,对于国外建筑设计理念的借鉴要有一定尺度,盲目跟风是不可取的。但是在住宅设计时,却有相当一部分设计者在没有深入的对国外设计风格的历史背景和适用条件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就断章取义,一味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既浪费了建筑施工成本,也失去了住宅风格的独特性。

2.住宅设计方法的改良

2.1、个性化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住宅的购买者逐渐趋向年轻化,他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不同的住宅消费者都拥有其各自的住宅设计要求。 目前,有些住宅对于房屋内部结构不进行限定设计, 而是根据客户自身的需求在后期进行建设,这已经体现出当先住宅设计的个性化发展方向。 当前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对于住宅设计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因此这种内部空间构造较为灵活的构造设计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 此外,对于房屋的设计而言,越来越多的设计单位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材料的采购到室内的布局以及装修设计全过程,用户都能全程参与并提供自己的意见,从而充分彰显住户的个性化需求。

2.2、实现使用空间的专业性划分

居住水平的提高,反映在居民功能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功能空间专用程度的提高,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功能的使用质量也就越高。文明的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开,工作同学习空间独立。公私分离。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问、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餐寝分离、居寝分离。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2.3、厨房与卫生间分布协调

作为家务劳动的核心空间,厨房需要对于形状和尺寸进行把握之后才能完善的设计,厨房内的空间需要根据不同的劳动进行分配,例如厨房内需要保证烹饪时的各种需求,还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电饭煲等家电。同需求,提高住宅的适用性和舒适度。卫生间则需要保证和整个房屋的面积相协调,保持着一定的比例随着房屋的增大而增加,这样才是最完备的设计思路,另外,在卫生间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上部分空间的吊柜一遍存放物品,同时管线的假设根据人体的平均身高来铺设,这样可以保证居住的舒适。

2.4、融合建筑内外部设计因素

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就变得愈加重要,如居住房间的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感;居住环境的艺术性、情感性等。室外环境设计是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好的住宅总平面布局,在总图设计时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呆板,努力创造一个活泼、新颖、生动有机的室外空间;设计,多考虑一些人际关系、邻里交往的需要,设置必要的公共活动所和交往空间。在绿化设计时,应根据树的不同科目、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的季节变化进行有效搭配,以致增加绿化的层次感:用水石、绿地、铺地来划分地面,配置雕塑,布置桌椅,使绿地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结束语

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住宅设计的需求,并且要有一定的时代的特色,作为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要注重以人为本,并且将经济美观的理念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箭,温晓倩.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8.

[2]林银河.浅析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J].福建建设科技,2014,01:40-41+39.

[3]陈杰.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江西建材,2014,05:42.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5

关键词:“闲”、“静”、“雅”、“适” 恰到好处 互动设计

一、人居环境需求分析

目前,我们的人居空间在面积上已经达到相对于区域性的饱和,同时人居空间在设计上也不断打造其文化品质,设计上不断融入文化元素,甚至是艺术元素,亦或是融入民族特色元素。但是,与空间设计进步并行的是人本身的变化。

首先是,人的物化需求的变化。所谓物化需求,就是人们将理想转化为实际的“物”,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对物的追求。比如,在我国七八十年代,人们逐渐从对纯粹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渐渐转变为对实际“物”的追求。在对居住空间的追求上,首先是“居者有其屋”,只要有居住的空间即可;其次是“居者有其用”,空间设计植入满足人们使用的各种功能。然而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们有重新回归对精神的追求。那么,人居空间的设计,也从最初的“简单”,到逐渐融入功能。

其次是,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随着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更加趋于自我关注的个性化。人的精神追求首先是被动的接受,来源于以“他”为导向的精神植入,比如宗教、演说、政治思想等。随着人们对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化的追求的认识,人的精神追求变得更加主动。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来讲,也从最初的“简单”到“功能性”,逐渐发展到个性化设计。

然而,空间设计无论是加入文化元素,还是加入艺术元素,亦或是个性化设计,都是以开发者为导向,强加给居者,居者只是被动的接受。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愈加强烈,人们对自我的掌控越发的身不由己,人们对自我的回归也愈加强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那么,什么样的居住空间才能够体现出当下人们对居所的追求,赋予居住空间什么样的内涵才能够体现出居者当下的精神追求。我认为,当下人居空间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对功能的需求以外,一定要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愿望。

二、人居空间应具备的四点要求

我认为居住空间设计要具备“闲”、“静”、“雅”、“适”这四点要求。

人们对居所的追求,从最初的对空间的追求,提升到当下的对空间设计人性化的追求。

当下,人居空间的设计已经日臻完美,无论是空间布局、功能配套、文化艺术元素都更加完善。然而,提供的样式越多,似乎是我们的选择就越多,但是有些却恰恰相反。在众多选择面前,人们似乎更束手无策。因为设计者赋予空间的元素是无度的,似乎都具有“闲”、“静”、“雅”、“适”这四点要求,但是缺少一个度。有的是为设计而设计,没有考虑实用性、适应性。那么,如何理解“闲”、“静”、“雅”、“适”,以及如何真正做到“闲”、“静”、“雅”、“适”呢。

“闲”,指悠闲,而不是闲来无事。居所,是居者休息释放的空间。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居住空间时的确计加入了“亭台楼阁”等悠闲之处,而居者也都到这些地方,但多是闲聚。缺少了参与性,就成了真正的“闲”。这里的闲是指远离市井之喧闹,投身于悠然自得的境界中。比如,可以在园区内设计花圃,居者可以观赏,可以开垦种植;或者加入人文景观,可以观赏,可以品鉴;这样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之悠然自得。而反观当下的园区景观设计,多为闲置状态。这主要是,景观的设计缺乏与居者的互动性。设计上的互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设计“采摘园”,居者可以参与种植和采摘。既满足园区对绿化率的需求,又实现居者与景观的互动。当然,有的园区有诸如此类的设计规划,但是缺乏管理和正确的引导,导致这样的设计或闲置或“参与”无度。这就需要园区管理者进一步的引导。这就需要开发者与管理者在设计内涵与功能上的沟通。

“静”,指幽静。深居为幽,应设计曲径。在人居空间设计中开辟小径,居者行走其间,释放心情。静,绝非死寂,悄无声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以设置断续舒缓的声音,反衬安静。比如设计钟楼、音乐广场或百鸟园。居者因声寻物,闲然于小径,更觉畅快惬意。人们苦于市井的喧嚣,但是也并不喜欢空旷无声的寂静。这里的静,是一种慢生活状态。园区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要保守,但是可以尝试保留。不必将空间设计的那么具体和彻底,可以提供居者进一步参与的设计思路。比如包含在建筑面积里的赠送“花园”部分,在设计时,只需要划定空间大小和形状。继续规划设计部分由居者完成,设计者可以提供指导建议。

“雅”,是指高雅,赋予居住空间文化和艺术内涵。目前,有很多知名品牌在居住空间内大肆加入文化艺术元素,比如“欧洲景观”,“民族风情”,壁画雕塑等等。但是这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多数居者图一热闹。如果设计的目的真的是要加入文化艺术元素,打造文化品牌,那么,就应该让这些设计元素与居者的文化艺术素养相适应。当然,居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加入元素与居者的互动设计,让居者了解这些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内涵。

“适”,是指舒适,适宜。实际上人居空间的设计,不必要“琳琅满目”,要适宜,要恰到好处。事实上,我们的园区设计在形式和格局上“倾其所能”,但是,更多的设计无论是实物设计还是内涵的设计都是“灌输”给消费者,也就是强加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被“琳琅满目”暂时性的诱惑,被动的接受。设计上没有做到“适可而止”,在消费上没有形成“恰到好处”。在进行设计时,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进行消费群体的需求方面的调查。

三、结语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恰到好处,体现出园区设计上真正的“闲”、“静”、“雅”、“适”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与地域文化的不同,消费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开发者在开发上进行合理定位,在设计上恰到好处。这样既能避免过犹不及,又能避免浪费。进而打造真正适合居住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舰.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吴松.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8。

[3]武勇,黄鹤,刘青,等.居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滨谊,孙克放,姚雪艳.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6

【关键词】 小区规划 设计 问题

一、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人文环境

在城市的建设中,居住小区占了很重的比例,所以在小区的规划上,应该尊重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居民的生活特征等等,把小区的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在小区的规划中,应因地制宜,把当地的原有建筑以及树木、街巷、城墙等等予以保留,将原来的具有历史气息的遗留物都进行延续,并在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的元素,这样建造出来的小区既有现代化生活的环境,又有文化传统的积淀,既使人们对社区功能的要求予以了满足,又使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得以了满足。

二、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小区居住环境会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周围生态环境越好,小区居住的环境就越好,反之越差,所以小区周围的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对小区的地脉、地形以及地物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并对原来小区中的树木、绿地、河流以及山坡予以保留,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入到小区的规划建设中,使小区的规划和生态环境和谐一致,使小区的特色予以明显的表现出来。

三、在小区的规划中,要注重功能区的组合

在小区的规划中,可按照功能将小区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半公共空间以及半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就是指小区中公共干道、游园以及绿地,这些都是居民能全部使用到的,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应该把小区中的河流、曲桥、树木、河流以及草坪等予以合理的规划设置,给居民营造出一种舒适、惬意、幽雅的生活环境。

私人空间就是指在在居民的住宅中,住宅的室外露台、楼层阳台以及最底层的庭院。在对底层庭院进行规划时,应将住宅居民的自由种植予以全面的考虑,并在底层庭院上增加一些适当的景观,增加居民的安全感。至于楼层的阳台,居民可以在上面进行花卉以及植物的种植,同时居民也可以在上面休息,释放压力,也可以在上面眺望,俯瞰城市的美景。

半公共空间是指在公共使用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限制,半公共空间是居民公共使用的,是居民的交往场所、聊天场所等比较熟悉的场所,它是邻居与邻居之间增加交流、互相接触、以及进行休息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还是灾难发生时的避难地,能为居民接近自然提供创造开阔的视野以及较完整的绿化地,在对半空间予以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居民的娱乐活动,并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予以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半公共空间中齐全的功能以及畅通的交通予以一定的保障。

半私人空间是指在小区住宅的楼幢之间产生的院落场地。半私用空间是小区居民健身的空间、进行活动的空间、予以休息的空间。在对半私人空间进行规划时,不仅仅要使设施区域完整,还要使设施予以多样化,小区的半私人空间是小区居民开展活动的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所以设计工作者在对半私人空间进行规划时,应格外的认真仔细。

四、在小区的规划中,要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居民在选择居住小区时,安全的问题是居民考虑的第一问题,若想建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所以在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时,应对居民的安全问题予以充分的考虑,并对空间领域的使用予以明确的划分,组团的入口以及小区的入口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方面,在小区的入口设置明显的标志,让人们知道小区的占有权,使小区的归属性和领域性得以明显的加强。另一方面,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强化院落场所的使用,加强与周围居民的联系,沟通以及交流,居民还可以在小区的门口装置摄像头,对小区的出入情况予以监视,防止陌生人以及社会不良之人进入。最后,对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予以一定的重视,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对小区主干路线予以合理的规划,在设计方法上运用曲线模式,这样就能限制小区内行驶的速度,也能使小区内交通环境混杂的现象予以避免。

五、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对小区服务系统的完善予以重视,服务系统的完善不仅仅是小区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在对服务设施进行设置时,首先应对居民生活的需求予以详细的了解。目前,很多的服务系统都设在距离小区较近的地方,人口流动速度快,集中的密度大,为小区居民对日常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购买提供方便、便捷的服务。

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小区的交通工具的处理也是规划面临的一重大问题,小区居民在出行时使用的交通工作众多,如:轿车、摩托车、电瓶车以及自行车,轿车有专门的停车场,但是摩托车、电瓶车以及自行车没有固定的停放区域,这就导致小区出现交通工具乱停放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就应该为这些交通工具规划出一处区域来进行停放,使小区的交通工具的停放整齐有序。

在对垃圾的处理上,在规划时也应予以重视,在原来的住宅区中,垃圾道都设置在住宅楼梯的平台处,在天气较热时,就会产生难闻的臭气,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着重处理这个问题,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设置专门的垃圾道,这样既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会感染公共场所的环境。在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在小区人口流动较小的时候,垃圾车的运输路线最好是绕小区的行驶。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推动了小区的合理性规划,也让人们意识到小区规划的重要性,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设计者应对小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这些特点以及问题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出高标准、高环境的生活住宅区,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以保障。本文对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希望能对以后小区的规划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詹红.浅析小区内儿童空间的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0,(12):195-195.?

[2] 夏骞,辛影霞.浅析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3] 袁意鹏.浅析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2012,(5).?

[4] 赵李,郭峰.浅议城市小区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2,(9):210-210.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居住区,自行车,使用频率,停放空间

1 引言

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积累了这么多问题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一些措施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问题的本质原因没有找到。仅循着那些局部、浅显易见的线索只能解决暂时、个别的问题。自行车停放问题只能从法规、管理等表面问题入手,这些办法很多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相反有些还产生新的问题,新旧问题许多是换汤不换药,问题不可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要想全面、有效、准确地解决居住区自行车停放问题,需要建筑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相应研究[1,2]。没有这些专业的介入,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对待,寻找一个多层次的综合对策。为此,笔者基于之前所找到的问题的根源,提出一系列从建设标准到措施,逐项深入的解决对策。自行车停放要以优先使用方便为出发点,以有组织存放即合理和秩序为原则,集中存放与分散就近存放相结合,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自行车的停放空间。

2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空间设计原则

2.1 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以往的居住区自行车停放设计通常只是满足了自身的功能性,而忽视了与住区环境的联系。随着现代系统论的成熟,系统的思考方法己成为科学领域中广泛运用的方法。住区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要求居住区的自行车停放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空间环境与经济效率的关注,还要对社会发展对自行车的影响、居民的使用方式、居住区环境等方面进行关注。

2.2 以人文本的设计原则

研究自行车停放空间,就是以人的使用为出发点去研究物质空间环境,“以人为本"是当然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包括满足使用主体的生理与行为心理要求两个方面。即,使用空间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建筑物理环境,即适宜的通风、采光、绿化、构筑物等以满足使用主体的生理要求;还应具有良好的空间品质,空间具有合适的尺度、良好的方式、界面特征、标识等,以助于居民可选择、更有效的使用。

3 居住区自行车停放设计方法

3.1 自行车应分类停放

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自行车的地位已发生了改变,使用频率便成为考虑的重点。当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后,自行车的作用已经发生改变,多数家庭由经常使用便为偶然使用,故自行车存放设施应根据这一特点分类,对于使用频率较低、偶然使用的自行车,应当将安全性,清洁性放在首位,集中放置;对于经常使用的自行车应当便捷性首位,在每个住宅单元出入口分散放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方法能够方便居民的使用,对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也有一定的好处。

自行车停放应以组团为单位,并分为集中和分散停放。集中停放的距离可稍远,应该有完善的设施,如雨棚,自行车车架,可以与电子化的管理结合,确保自行车的安全,这样可以吸引使用频率低的车辆存放,自行车集中停放最好采用双层停放方式,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分散停放,应在楼前门后近距离设置,方便使用频率高的自行车停放,应当采用自行车车架,使其有序存放,不影响居民的其他活动和居住区的环境。从节约用地的角度考虑,分散停放也可采用双层停放。在选择集中停放空间位置的时候,应当设置在居住区场地中积极的位置,宜放置在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的节点上。

3.2 自行车停放空间应在地面设置

调查的结果呈现,自行车的使用者都希望将自行车停放在地面,而不是地下,使用者的需求才是设计的初衷,自行车车停放的位置应当以人为本,便于人使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3 保证足够的自行车停放空间

自行车数量是保证自行车停放空间正常使用的最基本问题,如果使用空间不足,必然会造成自行车的乱停乱放,影响居住区的环境;使用空间过大则会造成土地的浪费。

3.4 使用有效的车棚及设施

地面停放场地有利于居民的使用,如果辅以白行车停车架和停车棚等设备,对停车场的安全性和服务的质量都将有所提高。经过第2章的调研、第3章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自行车停放最好不要设置车库,简单的雨棚和车架足以满足使用者使用和保证自行车不受日晒雨淋。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自行车停放空间被侵占的问题。自行车车棚应当采用尽可能开敞的形式,一方面便于识别,便于存放;另一方面避免了杂物的堆放,使停放空间变为消极空间。

当采取单层停放方式的时候,宜采用自行车车架,其可以作为标示引导居民使用,能够使自行车有序停放整齐,对居住环境有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安全问题。

自行车停放架应使用高强度耐用材料,让自行车框架或者一个车轮被锁定在车架上,他们应该安全地固定在地面,不能轻易移除,并能破坏和盗窃。自行车停放空间,应有明显的标识性并且具有吸引力,可采用标示,色彩等方法进行美化,提高使用率。

居住区居民自行车停放应当与来访客人的自行车停放分开,来访客人的自行车的停放为段时间停放,一般不需要雨棚,也不需要离使用者到达的目的地很近,故可以单独设置,可以结合居住区景观小品,采用景观性的支架、标志等进行区分。

3.5自行车停放空间与居住区环境设计相结合

由于居住区用地的规定,作为自行车停放场地(尤其是高层居住建筑)的面积有限,在进行场地面积比较说明,如果全部将自行车停放在地面上是不可行的,只有将自行车停放与居住区场地绿化相结合,才能将使人的需求与用地紧张这对矛盾解决。

对于居住区自行车停放与景观结合的设计,一方面主要从停车场地本身的设计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地面集中停放可考虑规模、地坪处理、高差变化、绿化屏蔽和色彩、入口等方面的处理。并能保证视线的通透性;(2)集中车库的形式及色彩等结合居住区的总体风格进行设计,或者当作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3)对于临时停放的车架要注重其对居住环境的点、线景观的构成;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停放空间与绿化空间相结合的办法。植物绿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可以吸收、隔离噪音,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二是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视觉质量.增加居住区的自然气息。因此,在停放景观的设计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因素,下面为各种形式停放场地的绿化设计。

地面露天停放场地的设计:对面积较小的露天停车场.可沿周边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及常青绿篱,形成围合感,并具有遮阳效果;对面积较大的停放空间可将大化小.种植高大乔木,植株行距及间距类似于柱网布局,便于车辆进入和停放以及识别;停放场地可采用硬质铺装地面,可在停车位上方设置花架或绿化棚架在停车场周边设种植池,种植枝叶茂密、生长快且易于管理的攀援类植物,如常青藤、蔷截、葡萄、牵牛花等,显著增加绿化覆盖率,且绿化见效快、视觉美观效果好,还可在几个自行车停放位置间隔处设石桌凳以及雕塑、凉亭等建筑小品。

集中独立式车库的设计:对于这类车库的绿化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立体绿化:①车库周围设花池种植各色花木,或在其周边种植高大的乔木;②种植爬墙虎之类的攀援类植物进行墙面绿化;③开辟屋顶花园作屋顶绿化。

停车棚与绿化的结合:停车棚周边可设花坛或绿篱,并可设竹竿或绳索将地面种植的攀援类植物引向棚顶,形成立体绿化。但在停车场、库进行绿化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我国北方地区气温较低的因素,并且为了避免冬天停车场太过凋零,能结合一些常青树木进行绿化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4 结语

根据此前分析得出的自行车停放问题的原因,本章在系统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居住区自行车应当分类停放,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自行车应当在地面停放。是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使用有效的车棚和车架,提高使用效率,尽量减小对车棚侵占的可能,使自行车有序放置,对居住区环境质量有益;在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空间设计的时候,如果全部放在地面,可能性很小,这就要求自行车停放与绿化相结合,解决停放用地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钱俭 郑志锋 冯雨峰 杭州公共自行车设施现状调查与思考[J]. 2010,26(1).

[2] 杨恩慧,韦献兰. 大城市白行车停车场规划新探讨[J]. 职业圈, 2007,2.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中路951号设计三所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的居住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不同结构的家庭对于住宅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有别于传统核心家庭的住户骤增,如多代居型家庭,DINK型家庭、SOHO型家庭等。即使就核心家庭而论,个体差异也是不容抹煞的。比如为有老人看护小孩的三代居安排双主卧套型;居民的职业特征也应在住宅设计中有所反映,比如为新兴的SOHO一族提供家庭办公空间;根据时展,新增空间的安排,比如在普通住宅也考虑保姆间的可能性等等。这就要求住宅设计适应时展的需要。 在住宅使用功能设计上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成为当前设计的主要原则。创造尺度合适的空间,使一套住宅具备起居、会客、学习、储藏等基本功能空间,住宅中的舒适度要求比其它场合更高。国家对节能、环保等方面也出台了新的规范和规定,在提倡节能、环保的同时,也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新型住宅应提倡创新使用材料、推广新材料、与新工艺结合应用(如建筑中水技术、分户采暖、太阳能技术、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等)。

住宅建筑面积不论大小,但各部分功能应该完善。除了常规的卧室、客厅、厨房功能,还很注重储藏空间,卫生间的干湿分区,洗衣机位,甚至座便器还有单独的房间,座便器上有龙头,洗手水回收冲厕所,这样不但解决了空间小安放两件套的问题,也十分节水。然而这里的好多住宅都没能做到这样精细舒适的功能安排,只有豪华的酒店或者大户型才能考虑卫生间的细化设计、储藏空间,这是不能满足今日人们的居住要求的。住宅建筑小空间能够灵活设计,解决一切功能;大空间应该充分利用,功能完善的同时分出空间层次,任何一套住宅都应该考虑居住者的需求。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精装房在商品房住宅市场销售越来越常见,精装修房内合理布置水电,合理装修,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能动性,以精装修的设计理念优化设计,不是将一切不完善的地方推给二次装修,而是充分考虑功能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比如设计家具摆放的可能性,灯具、插座的位置与家具摆放统一设计,插座的数量充分考虑家用电器的多样性;水、煤气管路的走向、位置充分考虑装修的便利性等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拆改浪费。这些也反映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优化中,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作为住宅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应充分注重溶入可持续发展思路,使住宅更加充满人性化氛围,更好地引导优秀住宅产品的生产。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对居住区提供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同时,还渴望居住区能够提供如下的社会功能: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感情与思想上的交流,社交、文化、娱乐、体育、观赏等闲暇的消遣。邻里之间的信任和关心,使他们能够不加掩饰、无拘束的交流思想感情。因此,住宅小区应具有一种凝聚力,使居民有一种归属感。

目前,我国居住区设计中,为提高建筑的容积率,普遍忽视组团间绿地和活动场地的设计,一定范围内居住人群的室外活动范围要扩大到距离本居住楼以外较远的地点,居住范围内的人群缺少彼此沟通的机会。同时,住宅楼的设计大都采用单元式做法,居民的安全防卫功能从由过去邻里、社区共同负担转变为由家庭独自负担,宅门一旦被突破,安全性即化为乌有,因而使得居民的安全感下降,这样一座楼道内虽有十几户的住户,但邻里之间缺乏必要的接触机会,一道宅门封住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沟通,因而也就难以实现有利于交往活动的“共融空间”。可见,人们具有一种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称之为领域感。居住空间的领域划分应有助于密切邻里关系,从而有利于居住环境中的安全防卫。

居住区内道路是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主要路径,它的布置应做到便捷,符合居民的日常出行规律,满足居民心理感受。同时,居住区内道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网四通八达的要求有所不同,居住区主路是通往各个住宅组团的骨架,要求通顺,但却不应过于通畅,避免城市交通穿越。而居住区内部道路起到为人们散步、消闲的用途。尽量消除了人车到处穿行没有阻拦所引起的隐患。

上一篇:智慧医院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公租房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