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7:13:39

学语文的意义

学语文的意义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语言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Gaies,S.1979:48)对多数学习者来说,文学文本也是激励他们去阅读的情感和因素,因为优秀的文学文本本身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文学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对实现他们自己学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大有裨益。Widdowson也认为文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反映活动,而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Widdowson H.G,1979:74)通过这一阅读活动,达到与作者的对话,提高自身语言的水平和素养。

然而,就目前来讲,英美文学语言的渗透和引入还并未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一些英美诗歌中古英语的使用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另外就是文化断裂问题,学生没有学好系统的英美文化,断章阅读时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学习氛围浮躁,各种英语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英语文学阅读投入多,见效稍慢,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让人担忧,是我们这些专长于英美文学,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文学语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英美文学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它不仅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在增加学习乐趣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语言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阅读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逐渐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以下以培根的《论美》为例,介绍笔者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关于“美”这个话题,不同层面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授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接下来再去让学生体会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 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名家散文的创作手法,在与学生共同欣赏完这篇美文时,记录经典语句,并点出四级词汇,如,virtue,decent,gracious,principal,

corrupt,countenance,at the first sight of, accomplish,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感到文学佳作的高深莫测,又能够真正体会到阅读这类文章对于应试技巧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结语

关于渗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的话题,以上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如何使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它变为智力开发,智慧启迪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使其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这些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Gaies,S.Linguistic input in form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9.13/1:48.

[5]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74.

The Applied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Languag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of 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especially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language.This combined method is a feasible approach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formation,improving students’language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This paper take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eaching mode.

学语文的意义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网络语言

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利用语文教材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和影响,本文中所指的网络语言就是网民在虚拟平台上使用的语言,下面将谈谈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够有耐心地、专注地去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说话态度、面目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意图等;在上课学习和日常交谈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创新性、形象性都符合口语交际的要求。中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可以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和理解力。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学生的词汇,有利于他们的语言积累,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基础。网络语言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没有障碍,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动力。但是网络语言也具有随意不规范性、低俗不文明的特点,不符合言语规范,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性和创造能力都非常强,容易创造新的语言,对语言的感悟力和运用能力较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缺点,怎么利用好其优点进行创造学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如让网络语言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利因素。

二、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传统的语言文字注入了一股新的源泉,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语言中不乏优雅、生动个性的词汇,如且行且珍惜、气质、穿越、本宫等,中学生吸取了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词汇量,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表达的生动性。这些个性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符合学生的求异心里,增强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的词汇对中学生减少写作束缚、自由创新表达起到了推动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低级、粗俗、不文明的垃圾语言,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强,加上其思辨能力还不成熟,而且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和综艺节目上,使中学生把其当作了经典,当成了正确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形式:“汉字+英文+数字+符号”,而且口语化严重,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带有低俗的词汇,这大大影响了中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对中学生审美的影响

中学生在审美感知上是灵敏的,但由于他们的审美经验不足,加上阅历浅量,在美的感悟和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流行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冲击,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快、模仿性强,而且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审美标准,有时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影响了他们审美心理的完善。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审美想象更多地是体现在创造力上,他们的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创造力强,有时会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网络使他们有了发展的空间,但又让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比如,网络语言中低级粗俗的语言对中学生的创造想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创造出现偏差,审美想象力低俗。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的一种心理体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强,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通常会使用网络中的低俗语言进行纾解,审美情感不成熟。

四、引导中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语言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明确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就约定俗成的形成了新的规范,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一些粗俗用语等不在规范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使用不规范语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规范使用语言,帮助他们形成语言使用的规范认知,进而从训练识字音、辨字义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采取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带他们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会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如今,网络语言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语言习惯,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不规范语言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略显暴力和粗俗。因此,如何甄别、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么,怎样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使用正确规范的网络用语呢?首先,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对网络语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根据学生日常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给予合理的分析指导,让学生真正了解网络语言。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教导,以网络语言为例进行教导,对症下药,让学生逐渐学会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并且自觉地摒弃粗俗的网络用语。最后,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途径多种多样,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满足了网民交流的需要,并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外来词汇的融入创造了契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在网络的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对不良网络语言的抵制力,摒弃粗俗网络用语,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俱全的优秀学生。

作者:李平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唐邱乡唐邱中学

参考文献:

[1]周敏生.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1989(4):36.

学语文的意义篇3

关键词:英语文化 导入 英语教学

        0 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Edward. 1972. Language Defined),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Unit7:The 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

        2 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如 “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 Book 2. Unit 4:  My First Job.  Line 43-44)

学语文的意义篇4

一、意义学习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意义

何谓意义学习?按苏州大学张丹的理解,是学习要以学习情感为前提,要让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建立起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感关系。“意义学习不但强调学习内容对满足学习者需要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间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当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起,被再次激活,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参见张丹:《从意义学习的视角谈自主学习》,《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年第2期)因此,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解决好语文学习内容问题。

当下我们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内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编或省编的语文教材,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这二者缺一不可,都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亦有不利因素。虽然国编或者省编语文教材文质优美,但时代性不强,有的虽然富有强烈的政治感,但不太符合当今学生的心理。有人曾调查初中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喜好度,结果很不乐观,这个调查给我们的启迪是:学习内容的有意义十分重要。调查结果显示,鲁迅先生的作品排名有滞后趋势。鲁迅先生的作品能像一把匕首刺入敌人的心脏,但初中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未能完全领悟,所以学生不可能喜好鲁迅先生的有关作品。

因此,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考虑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的需要,必须考虑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大胆地取舍语文教材中的篇目,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喜好的篇目,用更多的时间去读自己喜好的课外读物。

二、意义学习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平时的语文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我们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地位得到充分的保证,但诸多原因总让我们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目标得不到很好实现,一是应试教育的压力比较大,平时的教学时间,不容许学生耗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二是学生探究水平和能力也有差距,学生自主学习时还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解决好问题。

我们要从真正意义上去认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定是学生自主发起的,一定是学生本人自主参与的。“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明确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明确教学的起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什么地方,盲目施教,致使学生不能有效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参见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2 期)要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意义学习的视角下自主性的开展学习活动,我们必须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实现。

有人说,语文的魅力主要是语言的魅力。选入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语文篇目可以说是一字一世界,一句一天地,简单的一个量词,经过作家的锤炼,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则能使文章绚丽多彩,令读者拍案叫绝,简单的一数词,在语文篇目中以不再仅仅只是用作数目的载体,而且能够摹状拟态,而且同样能够传情达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修辞功能,看平淡的人名,有时也是作品典型环境的折射,也是作品中人物肖像特征的高度而有效的凸显,诸如此类的字、词、句以及篇目布局的匠运独具,都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奏效的,即使目前的语文教学媒体很多,但它们也只能起辅的作用,关键还要靠学生自主性阅读,自主性思考,自主性感悟。

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需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么是热闹非凡,要么是毫无生气,这些都不是理想的课堂氛围,理想的课堂氛围应当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意义学习必须以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前提,缺乏逻辑意义的材料,如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字表之类,同任何人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都不能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因而这种材料无法导致意义学习。

有的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但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有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维度上分别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匹配与失配’策略、‘心理匹配’策略与‘超出预期’策略以及‘行为自控’策略与‘行为互动’策略,才可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意义学习行为,避免机械学习。”(参见胡朝兵,张兴瑜:《意义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6期)创造理想的课堂气氛,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学生关系,一个教学班一般五十人左右,学生必然存在着个性差异。必须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是要处理好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相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媒体是辅助手段,他们在各自的特点上发挥出各自不同的辅助作用,切不可滥用现代媒体而丢弃了传统媒体。

三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参与学习语文学习的学生就像我们的手指,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手指都一样长,手指虽然不一样长,却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我们对每个手指都要爱护。如果我们能够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能露出灿烂的笑脸,那么学生则必能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是要处理好学生的个性思维与集体合作的关系,一般说来学生的年级越高,合作的意识越是淡薄,这是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作为教师必须建立优化合作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认识交流与合作、互动与生成的意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意义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学语文的意义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教学;意义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潜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认清自己,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1]。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教者应最大限度使得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概述

从字面对赏识教育进行理解的话,其实赏识教育就是一种集认识、欣赏、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其中认识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教育的结果,欣赏则是教育的手段[2]。把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具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并且还需要老师能够对学生保持欣赏的态度,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对于学生的优点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所存在的缺点则是要进行积极引导,争取早日改正。

二、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赏识教育具有特殊性的意义

其一,赏识教育能够保证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可和表扬,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其二,赏识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赏识教育具有必要性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广泛应用赏识教育,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高度认可和表扬的时候,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3.赏识教育具有重要性的意义

语文学科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这个学科的教育任务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每一位学生都协调到统一的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到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进行赞美,这样才能够极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1.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的信任关系

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够极大调动学生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

2.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融入到赏识教育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探索和发掘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更多表现的机会,从而更加清晰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分组讨论、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娱乐中进行学习,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为赏识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学生之间的赏识联系

在进行赏识教学时,不仅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赏识联系,还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相互的赏识联系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班级内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学习竞争,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欣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很多时候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很不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为了能够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理解赏识教育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它的特点,并且在进行平时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可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在枯燥的学习中始终保持乐观。

参考文献:

[1]谢梦雪.论赏识教育的意义———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孙丛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016

学语文的意义篇6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学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和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意和领会课堂知识。朗读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有利于语文课的学习,提高语文成绩,也有利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实现情感的升华。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意义 对策

一、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且还可以改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感悟领会文章内容,提高整体记忆力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很多的知识还要依赖于传统的机械记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虽然机械记忆效果不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较好的记忆方法,并且机械记忆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容易忘记。对小学语文课文和知识的朗读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口出、眼到、耳随和心脑并用,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学生一般就能熟记和背诵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读与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文章的最初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小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熟烂于心就会慢慢体会出其中的三昧,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读讲究有节奏有情感的阅读文章,可以通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方式而进行,在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细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诵读就会不自觉地领会语文的魅力,培养一定的语感,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朗读课,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媒介进行发音标准化的朗读教学,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跟着正确的字词发声,纠正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提高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个阶段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还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标准发音,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利于他们强化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对策探究

(一)规范朗读要求,拓宽朗读范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为此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安排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朗读,同时丰富朗读资源,不泛泛而读,要深入细致地去品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用普通话,注意咬文嚼字,做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情感,做好停顿。

(二)由浅到深,设计有效的朗读程序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当停顿。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精读课文,读出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朗读的目的就是实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革新思想,创新朗读方法

朗读学习中要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如果语文教师能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做到声情并茂,有感情地流露,就会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评价中练读,小学生表现欲较强,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当然这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要求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对于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朗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还能唤起学生的朗读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造宏.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研究[J].吉林教育,2011(6)

学语文的意义篇7

关键词: 隐性文化 英语教学 意义

外语学习者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却往往有深入不下去的感觉,“瓶颈”效应凸显。此时的词汇量的大小、语法能力的强弱似乎已不起作用。像汉语一样,英文文章除了我们喜欢琢磨的词、句,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流淌着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语言形式本身,那么学生学的语言必然是浅薄的,最终也必是失败的。文化的影响是深层的,是深远的。如果学生不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心领神会”,他们的学习必然会陷入误区,学习效率和准确率也必然大打折扣。

1.什么是隐性文化

对本研究来说,分清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弄清隐性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才能使他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将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种类型。

隐性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是文化中最不一般、最少共有的特征,它们是构成文化内容多样性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才能关注到它,它由“纯粹的形式”构成,没有具体的内容,却是“指引行为的模式”,体现了文化的核心。而显性文化则“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它既有内容又有结构”。[1]

我国目前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如果说有的话,大都针对的是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即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家庭模式,直到具体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排队文化、足球文化等(浦小君语),也就是“显性文化”。而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还有深层文化(deep culture),即价值观、伦理观、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却鲜有人关注。根据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理论,这也是隐性文化。而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止步于纯粹的语言形式,亦不能自足于强调了几条表层文化,而是应从意识到操作上都有深层的文化意识。

2.如何应对隐性文化语言习得造成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了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中。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自然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来。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各个方面的背后。

2.1词汇方面

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在它的语言上,更是体现在这个语言的词汇中。大的词汇量不等于得体的英语能力,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其所著的《语言学》一书中区分出了意义的七种类型,其中前两种是概念意义和伴随意义。概念意义是可以通过词典、语法书等能够查到的固定意义。外语学习者不论掌握的词汇是多还是少,多是指这种概念意义。而伴随意义是对概念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包括比喻义、联想义、借代义等。这是隐形的,在词典中、工具书中根本就查不到的,但是这种意义对于同一个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不言自明,一般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这种伴随意义是一个非常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就我们的高中生而言,由于受到语言环境限制,想要克服这个障碍,除了自己要有文化意识外,教师平时的讲解和渗透仍是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有此意识,并且有着深厚的学识,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掌握词汇的内涵意义。[2]

2.2听力方面

很多学英语的人,词汇量很大却听不懂本族语者说的话。这是因为他的词汇缺乏“深度”,或者是词汇的单薄意义孤零零地存在,而没有也不能激活其他图式。

由此,教师在训练听力时,要做的不仅是反复播放,不仅是让学生听出某个词、某句话,不仅是强调多准确的发音,而是要融入大量的单纯词语之外的文化知识,包括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这正是我们要进行的文化开发的部分。适时地补充、渗透这些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3语篇与阅读

文字包含两个部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表层结构部分是指印在纸上的文字;深层结构部分是指所印文字所表达的含义。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与表层及深层部分的结合过程是相互作用,并产生联想的过程,由此产生阅读理解。[3]根据图式阅读理论,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

所谓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整体对待。它不仅重形式,而且重功能。[4]教师对于课文或者其他阅读材料,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形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领悟作者文章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感受作者的意图。并结合文章的语言,有目的地传授与目的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包括分析逻辑、观点、思维方式和词句表达方式。要认识到语篇本身不仅仅提供了纯粹的语言知识,而且提供了语用知识、认知知识、文体知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等。总之,语篇教学不仅强调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更强调语用知识、认知知识、文体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此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课堂内、外作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语法、句式、结构的影响融入教学之中,对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课文,要注意加以解释和补充。这也可称之为“文化旁白”。

3.结语

鉴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实现中学英语教学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标,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对文化认识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英语教学目标绝对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必须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广大教师应改变那种英语教学单纯面向高考的做法,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旨,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己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洪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8.

[2]陈茜.认知图式理论与英语教学[J].武汉:当代经济,2008,(11).

[3]陈茜.认知图式理论与英语教学[J].武汉:当代经济,2008,(11).

学语文的意义篇8

摘 要:词语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民族性,在客观反映事物、现象或关系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思考模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忽视文化差异,着重于目的语词汇的语言意义,会造成语用的失误。本文主要讨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阐明在二者影响下形成的词汇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含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的关系

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词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词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具有民族性。但由于人类思维和语言具有许多共通性,各民族对于一些事物能产生相同的认知,在词义上就具有相同性。因此,词语的这些共有和独有的特点使得词语本身客观反映的语言意义与各自的文化含义之间出现了一些对等或不对应的关系。

这里以英汉关系为例来说明一下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时进行了多种分类,本文根据二者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是否对应,先将它们的关系分为一下三种情况:

(一)、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都不对应。这类词语指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是某一民族语言所独有的,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其他语言里面找不到等值的词语,即所说的“国俗词语”或者“文化词语”。比如汉语中的“改革开放”、“上山下乡”、“婆家”、“气功”“馒头”等词汇,表现的是中国独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又如英语中的cowboy、punk、hippie等词汇在汉语词汇里面并没有其等值的形式。

(二)、语言意义不对应,文化意义相同。即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文化意义时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现的语言意义便不同。如汉语中“勇士”表示的是英勇的人,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是“lionheart”,狮子是万兽之王,是最凶猛的,与汉语的“勇士”在文化意义上等值。又如,汉语中“爱屋及乌”表示喜爱一个人就要连他喜欢的事物一起喜欢,这个成语相对应的是“love me,love my dog”,在英语中“狗”不仅是宠物,更是人们喜欢的生活伴侣,因此与“爱屋及乌”有同等的文化含义。

(三)、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有多种情况。根据文化意义对应的差异又分为以下四种关系:

1.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也对应。这类词以描述客观事物的词居多,如汉语中的“太阳、数学、电话”与英语中的“sun、math、telephone”。

2.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部分相同。根据不同语言文化意义相同成分多少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此小彼大,亦或此大彼小。如汉语中的“姐姐”和“妹妹”在英语中“sister”一词便可以都指代。

3.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不同或者相反。如汉语文化中,“龙”这个词表示的是权利、尊贵的象征,而在英语里面“dragon”虽然语言意义也表示的是“龙”,但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却不相同,表示的是邪恶、灾难的意思。又如“狗”一词在汉语中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而在西方国家中动物狗是具有正面色彩的,因而“狗”是褒义词,“old dog”是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而非汉语中骂人的意思。

4.语言意义对应,但只有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含义。如英语中“oyster”不仅表示一种海鲜,还指沉默寡言的人,而相对应的汉语词语“牡蛎”仅仅表示具有语言意义,没有其他特殊的文化内涵。

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因为不同的历史社会原因形成了自己某些独有的文化内涵,即使语言意义相同,但其文化意义在对应上也可能大相径庭。

二、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能运用目的语听说读写,还要理解目的语的文化,了解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并能运用它们来学习目的语,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词语的语言意义,还要针对学生的国别进行词语文化意义的具体讲解,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目的语词语如何正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理解来实现对目的语思维模式的了解,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如果忽视词语的文化意义,一味的注重词语的语言意义,极容易造成语用失误。这个失误更多的可能是在不适宜的场合或者语境当中运用了不恰当的词语或者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如在讲到汉语中颜色的词语时,可以介绍一下“红白喜事”,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禁忌,如果运用不当或者不给予重视,有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意义教学方式

上述内容表明了研究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先辈们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总结了许多教学方法,根据前面对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关系的讨论,可以将词汇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都相对应的词汇教学,这类词语以语言意义的对应为主,文化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以自然科学或者现象类的词语居多,因此在教学的时的重点便可以放在语言意义上;二是文化意义有差异的,即上述的部分内容,这类词语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语言意义进行释义以外,对文化意义部分还应该特别教学。下面就文化意义有差异的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般是先对词语进行释义,这里主要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然后再讲解用法让学生把握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针对有文化差异的词汇,在进行语言意义释义以后,一般会采用一般采用讲述介绍、归纳注释、示范演练等方式传递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可以表现为以下一些方式:

(一)是文化对比分析,将词汇所涉及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再根据相异之处,让学生把握其意义与用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清楚地理解词语的深层文化意义,不易造成母语与目的语的重叠与误区。例如,在区分“猫头鹰”这个事物时,能对比出,在英语里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一般都充当的很严肃、聪明、机警的裁判,有成语“as wise as owl”,而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者听得它的叫声,认为碰到它便会倒霉,与乌鸦在汉语文化中的意义相差不远。又如,颜色词汇里,“白色”在西方国家象征纯洁,运用于婚礼当中,“黑色”表示凝重、严肃,用于葬礼当中,而在中国婚庆里用的是“红色”,表示喜庆,至于“白色”则是葬礼的颜色,因此有“红白喜事”之说。

(二)是借助声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文化意义。这种方式针对学生理解国俗词汇,即语言意义文化意义皆不对应的词语有帮助。例如,通过听民族乐曲、看影片、看图片等方式真正了解什么是“黄梅戏”、“支教”“饺子”等;用说传说、听音乐、谈感想、讲故事等形式带领学生体会如“端午节”“户籍”等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三)是分角色、情景表演和分话题讨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化意义不对应的一些词汇教学。留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时,已受母语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在交际的时候,潜意识的是运用的母语模式,这可能会造成一些交际障碍。所以,教师在教授关于诸如“贵姓”、“哪里(表示谦虚客套时)”“随意”等词汇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双向互动中感知、理解中国文化,将文化知识吸收转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既理解把握了词汇,又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表达能力,尤其情境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目的语交际障碍较小、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基础上。

对于词汇中的文化意义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更多的教学形式,其目标都是让学生不仅能进行语法上的运用,还能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熟练准确地运用于跨文化交际,不陷入自己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当中。

结语

不同语言的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个性与共性造成的,语言词汇的学习与教学不是简单的翻译法就能完成的。研究分析词汇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具体归纳出系统与层次,有利于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脱离母语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无障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2011,(5).

[2] 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3] 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1998,(2):45

[4]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上一篇:高层建筑划分的标准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