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安全防护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9

核辐射安全防护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1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16]李桂梅,杨燕林.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11):60.(收稿日期:2016-08-31;修回日期:2016-10-25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2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98-02

翻开尘封的历史,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的大爆炸,让前苏联乃世界都为之震惊,至今切尔诺贝利地区方圆百公里无人居住,昔日的繁华不在。在事故发生最初几小时内参加抢险工作的电站人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设备,至使这部分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根据前苏联一年后报道的数据共有95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66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其中因放射病急性死亡者30人。可见为了把核反应堆释放的危害减小到最低,这部分战斗在最前沿的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性越来越高,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的几率越来越小,我们仍需要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高度重视核电站本身设计、运行安全的考虑,也要把场外应急准备工作常抓不懈,保护公众的同时,把应急专业队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的专业队员在抢险救灾时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主要讨论应急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提出几点看法。

一、思想上对辐射危害及防护的认识到位

首先救援人员对辐射要有正确的认知。提到辐射大家想到的就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经过辐射照射的人畜必死无疑。其实这只是对辐射一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危害有光辐射,即爆炸的瞬间发出强烈闪光,足以使眼睛永久失明,强烈的闪光还会引发火灾;其次是冲击波,即随之而来的就是横扫大地的冲击波,它的破坏力最大;当然最可怕的就是其后的残余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不可估量。核电站作为民用核设施,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核电站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爆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非正常的放射性泄漏在近几年时有发生,比如设备维修阶段,放射性废物的贮存阶段,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建设较早、运行时间较长的核设施随着设备使用寿命的限制,其发生放射性核泄漏的几率逐年增加,这样缓慢的、剂量有限的放射性核泄漏产生的辐射危害不可与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危害同日而语,当然也是不能忽略的。这是现目前核应急救援所要面临的新情况,是救援人员必须有的认识。专业队在实施救援时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援行动展开迅速。

对辐射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是核应急专业队开展场外应急救援抢险的基础。如什么是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时时向环境传送热能,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辐射又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常被简称为辐射。而我们这里谈到的“辐射”针对的也是电离辐射。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人体是由各种分子组成的,而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在进入人体后会将能量传递给分子,进而改变分子结构,严重的后果就是损坏器官功能。当然由于我们人体的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身器官强大修复功能,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特性,即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及遗传效应。当然辐射伤害与所接受辐射剂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即所接受辐射剂量越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几率越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时,在现场指挥核电站运行的总负责人在接受了300mSv以上的剂量外照射,而且在爆炸最初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粒子,但他还是成为仅有几位幸存者之一,接受了国家审判。最终活到了80多岁。

影响电离辐射确定性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其次是辐射的种类,还有就是照射范围及个体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知道了辐射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根据照射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与内照射;针对不同的照射途径因选择不同的防护措施。针对处照射可采取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法(即将人员与辐射原的接确时间缩短)、距离防护法(在救援过程中尽量增加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对与强放射源很多情况下是采取机器手来完成作业)、屏蔽防护法(放射性粒子或是射线在遇到一定的物质会产生能量)。针对内照射防护途径:一是防护放射性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而言就是穿戴呼吸保护器);二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口腔进入人体(在控制区内严禁进食、喝水和吸烟,而且不用手触摸面部尤其是口、鼻、眼);三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伤口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会经伤口直接进入血液,因此从事放射性操作必须不准带的伤口进入控制区)。在很多情况下,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的防护是以上各方法的综合运用。

知道核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机理,知道核辐射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护的,而防护重在平时的准备工作,只有作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生应急情况时,才处惊不乱,沉着应战。

二、确定合理的应急专业队人员辐射防护标准

由于早期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在研究应用核能和电离辐射技术的实践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目前仍没有全面掌握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确切数据,这与研究样本收集是非常困难有关的。这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的表《确定性效应阈值的估计值》,该表虽然只给出了几个对辐射比较敏感的组织发生确定性效应的估计值,也值得在实践中借鉴。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强大的放射源中才可能产生。

对照《江苏省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第七章规定的场外应急照射水平,及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有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的应急辐射防护剂量值是保守、安全范围内的,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的放射病概率。该计划同时规定了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核应急工作人员的选择原则:如身体健康的18周岁以上的成人、本人了解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风险,自愿参加应急工作、对从事的应急工作和现场发问比较熟悉、事先经过健康检查并受过辐射防护知识的基础培训等。这些措施旨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将伤亡减小到最少。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证

江苏省的辐射防护工作是友省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的指导下,由连云港市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负责实施的,市公安组、去污洗消组协助配合。市卫生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辐射防护和辐射控制专业队,主要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组成。从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辐射防护组更需要加强辐射防护这个岗位专业人员的培训。辐射防护岗位责任重大。首先,在省辐射防护组及市核应急办的指导下建立参与核应急救援人员的健康档案及剂量接受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参加与核辐射有关的人员的年剂量、累积剂量要控制在规定的安全限值以内,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根据记录情况,在任务分配上将工作人员的所受剂量控制在规定阈值内。其次,建立辐射防护用品仓库。应急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时刻准备的冲锋陷阵,而辐射防护用品在发生重大放射性泄露抢险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形成辐射防护设备添置方案,有计划的进行防护器材的更新换代,保证防护资源随取随用,这更需要对已有的防护器材进行维护管理,而不是放在仓库中睡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第三,加强使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的传授。辐射防护用品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见的,其配戴、使用技术性很强,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及训练,尤其很多防护产品是从国外采购,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摸索。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是2005年的某月连云港市消防护专业队的负责人拿着一个写着英文的包装袋找到我,问我这个产品的使用方法,当时本人也非常尴尬,虽然学过辐射防护,可这么专业的防护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只是包装袋。

四、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为了达到提高非辐射专业人员的的辐射防护水平,就要制订和建立一个最优化的辐射防护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专业的授课人员、系统的辐射防护理论知识、严格的课时要求和考核办法、准确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熟练的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还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轮训,使用权我们的专业队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时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把辐射防护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即在场外应急工作中,把辐射防护培训与专业队的整组训练结合起来,排好年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田湾核电场外应急计划[Z].

[2]江苏省田湾核电场外应急计划执行计划[Z],2002.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正式颁布实施,上海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迈入了新阶段,同时也对环保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居高不下,为此,节能减排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国际影响重大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核技术应用和电磁辐射事业健康发展,以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和应对突发性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能力为核心,以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改善辐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控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建立地方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统一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符合上海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上海市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的立法,以适应本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的需要,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辐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同位素转让许可制度,加强辐射操作场所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操作规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辐射防护、废物处理、事故应急等监督管理。同时,会同公安、卫生、海关等相关部门,严控废源、废钢等污染物的转移,实施放射性物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减排的目的。

二是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辐射安全监管网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放射性物质、核材料、放射源等负有监督检查职责。自法律实施后,上海就在探索施行核与辐射安全的市区分级管理体制,目前正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努力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人员资质、技术培训、仪器配备等方面有所突破,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网络。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核与辐射安全培训和宣传力度,在提高各级监管部门的行政监控能力和核技术应用单位守法意识的基础上,营造全社会知法遵法的良好氛围,促进辐射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监控执法能力。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后随之全国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的专项行动,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上海又将清查流动性放射源环境安全隐患专项行动列入全市2007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电磁辐射方面,继2005年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后今年又开始全市的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此外,以2007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亦已启动。在全力推动上述专项行动的同时,更应把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加大执法力度,以全面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控。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62-02

前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全球关注。与以往地震所不同的是,此次日本强震还引发了当地核电厂多个核反应堆相继爆炸,放射性物质已经泄漏,日本政府正在组织当地居民紧急撤离。虽日本核电站泄漏尚未对我国造成影响,但不排除未来可能的危害。事件发生后,全球舆论高度关注,并引发部分民众恐慌。核阴云笼罩下,普通民众应该如何应对?核危机突然临近,谣言四起,各种传言究竟是否可信?除了核武器、核电站,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值得警惕? 核辐射会漂洋过海吗 ?

我国的和辐射防护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时期:

核工业建立初期: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在全国设立了45个监测点监测核试验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 组织开展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和重点源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重点放射源的种类、“三废”排放方式、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1 世纪初期:环保总局开始组织建设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核设施进行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建设了第一批国控点,并投入运行。

1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3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1.4 对眼晶体和视网膜的影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历程

2 核辐射的危害

人类要想完全隔绝辐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呼吸空气、进食饮水、吸烟、带夜光手表、乘飞机等的同时,您已经被辐射了,但量很微小,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造成伤亡。核辐射的危害特点:

2.1 核辐射,杀人于无形

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有α、β和γ3种辐射形式穿透物质的能力各不相同。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换句话说,γ射线能透过皮肤“隔山打牛”。

核辐射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不仅在于它危害极大,还因为它像隐形杀手,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国际核安全和辐射事件等级(INES)按照核泄漏事件的严重性逐级分为7个等级,其中1~3级称为“事件”,4~7级则称为“事故”。迄今为止,被列为7级的只有1例,即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而此次的日本福岛核爆炸,起初日本将其列为4级事故,而最近,法国核安全局已将其列入仅次于切尔诺贝利的6级,足见此次日本面临的危害有多么巨大。

作为我们,对核辐射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过分恐慌,日本泄漏的核物质能否进入我国还受气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2.2 核辐射之害,持续甚久

核辐射堪称隐形杀手,但也是有明显症状的。

2.2.1 恶心和呕吐这是典型的辐射病的最早症状。辐射量越多,症状出现越早。

2.2.2 自发性出血辐射耗尽血小板,可引起鼻、口、牙龈和等出血,甚至出现吐血。

2.2.3 出血性腹泻辐射刺激肠壁,严重时引起带血腹泻。

2.2.4 皮肤脱落暴露于辐射外的皮肤区域可能会变红,形成水疱。

2.2.5 脱发大剂量辐射后,人体毛囊受损,往往会在两三周内持续脱发。有时,这种脱发是不可恢复的。

2.2.6 严重疲劳辐射会使人感到虚弱和不舒服,就像患严重流感一样。

2.2.7 口腔溃疡辐射可引起口腔溃疡。此外,溃疡还可能发生在食道、胃和肠。

2.2.8 感染除了红细胞,具有抗感染功能的白细胞也会因为辐射而减少,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风险升高。

最大危害:白血病、甲状腺癌

核辐射对人最大的威胁,就是增加白血病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专家指出,遭遇核辐射,最先的变化是血象,一般情况下白细胞会明显减少,严重时,会患上白血病;另外的危害是发生甲状腺癌。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因遭受核辐射患甲状腺癌。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它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其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辐射影响将彻底打破这种人体自身的控制体系,使癌症(如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的发生几率大大上升。此外,核辐射还可能引发不育、怪胎等疾病。

各种人群受核辐射影响排序:

2.2.8.1 胎儿:细胞分裂是最快的,辐射的影响就会越明显;

2.2.8.2 儿童:受辐射较大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

2.2.8.3 青少年:甲状腺功能正常,代谢活跃;

2.2.8.4 老人:甲状腺功能相对青壮年不活跃,代谢较迟缓。

3 核辐射的防范:

一旦出现核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公众必须获取尽可能多的、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应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防范核辐射应做到以下四个字――

核辐射事故发生时,处在辐射区的居民,首先是撤离或隐蔽,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如果在室外,可以用面罩或湿毛巾护面,少吸入放射性沾染空气,远离爆炸中心方向,往上风口躲避。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皮肤尽量不要外露,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最好随时携带一个收音机,按照有关部门广播的具体指令避险。

核爆炸时,应马上卧倒,用一切可以遮蔽头部的东西盖住头部。不要看爆炸当时的情况,以防被强光和辐射搞瞎眼睛。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住的楼房对辐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发生核事故时,人们可以选择专门的民防工程、应急避难所进行躲避;在家应当紧闭窗门,关闭空调、换气扇等通风系统,防止污染物进入。如果可能,事先在地下室储备粮食和水,有危险时进入躲藏。

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消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到达安全地域后,如果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应当废弃身上所有衣物,淋浴30分钟左右,彻底清除核污染,尤其是口鼻腔和毛发。同时,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后掩埋到偏远深处。不要喝污染区的水,吃污染区的食品。

多吃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茶叶能改善造血功能,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还可以多吃含碘食物,可以促进正常碘代谢,避免核辐射带来的放射性碘元素在体内代谢。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方面:

3.1 能量供给要充足

辐射使身体能量消耗增加,身体组织对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身体。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摄入不足,将迫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不断转变为能量,造成蛋白质的相对不足,从而影响辐射损伤组织的修复,或使辐射损伤加重。糖类供给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等。

3.2 蛋白质不能少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组织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肌肉、心、肝、肾、脾等脏器的重量减轻,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对辐射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接触核辐射的人,要注意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多吃瘦肉、动物肝脏、鱼、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食物,增强肌体抵抗核辐射的能力。

3.3 脂类摄入不宜高

人体受辐射照射后食欲不振、胃口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较好。

3.4 维生素的摄入尤为重要

维生素缺乏,可降低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宜加量供应,特别是维生素A、K、E、C和B族维生素。

3.5 矿物质平衡尤为重要

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平衡,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3.6 无机盐供应宜加量

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3.7 辛辣食物作用不可低估

辛辣食物属于常用调料,同时也是抵御辐射的天然食品。常吃辛辣食物不但可以调动全身免疫系统,还能保护细胞的DNA,使之不受辐射破坏。因此,经常吃辛辣食物,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阴虚、咽喉肿痛和胃病者例外)。

人们暴露在强度很高的辐射中,会患上辐射病或急性放射性综合征。对疑有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吸入的人员,应尽快去除上呼吸道内沉积的核素,如用棉签拭去鼻腔内的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喷血管收缩剂,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和咽喉部等;对疑有放射性核素经消化道污染的人员,应尽可能在暴露后1小时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催吐等措施防止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

如果感觉眩晕和恶心想呕吐,就是已经辐射伤害,马上去有医疗条件的地方寻求救治,早期辐射非深度伤害是可以治疗的。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有条件的话,应马上做核辐射状况的检查。特别要提醒的是,核辐射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其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几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为了缓解这一风险,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碘片,避免它吸收放射性碘。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日本核泄漏之后,全国多地掀起抢盐风潮,不止沿海,大后方的重庆各大超市、商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顾客。许多网友读者打来电话,称在超市既买不到碘盐,别的盐也脱销了。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加碘盐回去吃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

但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谣传。首先,吃加碘盐防辐射纯属无稽之谈,就算是直接服用碘片,也有诸多注意事项;至于担心食盐遭受核辐射污染,更是没有可能,因为我们日常食用的是地下开采的井盐,海盐只能用作工业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吃碘盐并无预防核辐射效果。我国现在的食用盐中一般用碘酸钾作为碘强化剂。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组织制订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和《食品添加剂碘酸钾》规定了我国目前使用碘酸钾作为碘强化剂,并将食盐碘强化量20mg/kg~60mg/kg修改为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mg/kg~30mg/kg;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需要吃2千克(4斤)的盐才能抗辐射,而且也只是阻挡50%的放射碘进入甲状腺。

因此,疾控方面的专家表示,食盐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而且碘酸钾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钾,市民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效果。

此外防护服不管用。对网络上出售核辐射防护服,专家表示,“放射线有多种,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放射线要用不同的防护服进行防护,比如说常见的放射科医生所穿的铅衣只能防护X射线诊断能量级别的射线,对大多数放射线不会达到有效的防护,而常见的防化服只能防护内照射,对于外照射无防护作用,对于强的外照射放射源,如果穿上防护服,不仅无防护作用,反而会使人的行动迟笨,从而导致接受更多的放射剂量。”

4 生活中的辐射

源于核弹、核电厂的核污染让大家严阵以待,可以是对于生活中可能受到的放射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放射性。当然,绝大部分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微乎其微。

不过,有两种辐射源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医疗辐射和装修辐射。

4.1 医疗辐射

过去人们遭受的辐射基本源于自然环境,然而今天,有将近90%的辐射危害是来自医学.行为的。

CT、X光,不是“想做就做”

无论是入学、入职体检,还是单位每年的职工体检,“X光胸透”都被作为一项常规检查而保留下来,更有甚者一些患感冒的婴幼儿竟也被要求照射胸片。很多人认为, CT、X光片照射等是无创检查对身体没有损害,可以随便做,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随意的、频繁的接受X线的照射会对人体造成永久的伤害。

其实,X线检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核辐射”。在医院里,人们经常能看到拍X光片、CT的“大铁门”紧闭,写着“小心辐射”的字样,这就是在提醒人们小心规避。当然,临床研究指出,只要不是过分频繁地检查,X射线对人体的这种损害几乎为零。

比起X线,CT的辐射量更应引起重视。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00多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不但起不到作用,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带来致癌的风险。CT检查实际上也是一种X线检查,这种射线对人体组织是有损伤的,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越大。

谁最易受医疗辐射的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各脏器中,肺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在人群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是儿童和年轻女性,其中年轻女性的乳腺对辐射最为敏感。另外,辐射对于孕妇的危害更大,它不仅仅体现在母亲身上,腹中胎儿更会受到射线的影响。

X光辐射线较易造成胎儿畸形、脑部发育不良,以及儿童期的癌症几率增加。孕妇在怀孕初期,暴露于X光之中,比较容易造成重大的伤害,愈接近预产期,影响越小。据医院放射科的工作人员介绍,一般孕妇如果接受了5雷得(辐射剂量单位)的X光暴射量,就相当于照20张腹部X光片。一般在怀孕期,如果只是照一张腹部X光,大约是只有0.5雷得的暴射量,对胎儿影响并不足以要求孕妇做人工流产;而只是胸部X光或牙科X光等微量的辐射,对胎儿的影响就更微不足道了。因此,只要不是对准腹部或其附近部位的高剂量X光辐射,准妈妈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核辐射也可于医疗 。

医学上可以通过核元素的放射功能治疗疾病。如可以使用碘131这种元素,它进入体内后,可以有效治疗甲状腺疾病。现在很多医院可进行ECT检查,就是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示踪剂上,引入人体内部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对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骨骼疾病、肾脏疾病等疾病的检查起到重要作用。

4.2 装修辐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装修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现在装修的人们,对室内有害气体等物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了一些防范性。但是,人们对装修材料的放射性污染与危害还是认识不足。

4.2.1 艳丽的石材,暗藏风险

近年来,一些家装材料的放射性超标对人体产生辐射危害的报道层出不穷。天然石材(如花岗石、大理石等)的放射性污染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轻则会让人感到身体不适,重则会有疾病,甚至致癌的危险。

在现代装修材料中,花岗岩、大理石因为它的华丽高雅、坚固实用、耐腐蚀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天然的石类材料大都具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材料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镭”可以衰变出氡气并进入室内。而“氡”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无色无味。氡气被释放到空气中后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积累而诱发肺癌。

氡气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占人体一生中所受到的全部辐射伤害的55%以上,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世界上有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所以说,氡是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吸烟,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使人致癌的19种物质之一。

据检测,色彩不同的石材其放射性也是不一样的,白色、红色、绿色和花斑系列等花岗岩类放射性活度偏高;大理石类、绝大多数的板石类,暗色系列(包括黑色、蓝色和暗色中的棕色)和灰色系列的花岗岩类,放射性活度较低。

4.2.2 警惕“美丽”的抛光砖

其实不仅仅是花岗石、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具有放射性的危害,地砖、瓷砖、混凝土等居室装修中的必选建筑材料,它们的放射性水平也同样不容忽视。这些建筑材料之所以可能含有比较高的放射性水平,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制作原料可能是由矿业废渣、煤渣、钢渣或工业副产品组成,而这些副产品里面常常含有浓缩的放射性核素,从而导致制成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很高。又如,还有一部分瓷质抛光砖为了追求天然大理石花白玉的效果,喜欢在配方中加入氧化锆原料,以增加产品的白度;但有部分氧化锆原料的放射性较高。据我国放射性卫生机构对各类建筑材料的检测发现,其放射性水平具有以下规律:无釉地砖>彩釉地砖>花岗岩>马赛克>红砖>混凝土>渣水泥>普通水泥和石灰石等。

4.2.3 小心含磷的“夜明珠”

除了石材、瓷砖等建筑材料可能产生较强的放射性污染外,家中的一些石材类家具和工艺摆设均可能产生“核辐射”。市场上有一种经过处理能在夜里发光的装饰品,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不适合在居室内摆放。此外,有的含磷矿物被加工成“夜明珠”,其放射性也偏高。

其实,供人类居住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放射源。此外,我们还要遭受来自宇宙空间的射线(宇宙射线)“袭击”。可见,放射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们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只是有剂量的差别。因此,人们不必“谈放射性而色变”。

参考文献:

[1] 宋文杰 放射性物质的管理与防护 [期刊论文]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02)

[2] 张;官瑞霞;周永平 66例从事核辐射工作人员末梢血白细胞组织化学变化的观察 [期刊论文] -中国辐射卫生1994(03)

[3] 孙建 石化企业射线危害及防护 [期刊论文]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3(03)

[4] 陈式;放射性废物安全纵横谈(二)[J];辐射防护通讯;2003年06期

[5] 陈式;放射性废物安全纵横谈(三)[J];辐射防护通讯;2004年01期

[6] 邓文辉,李先杰,黄银萍;铀矿山井下氡及氡子体浓度管理限值的探讨[J];辐射防护通讯;2004年03期

[7] 江山;张亮;刘鸿诗;孔玲莉;李莹;叶际达;施锦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安徽省石煤矿区居民附加剂量的估算[J];辐射防护通讯;2006年01期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5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肖华,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4] 田新宇.我国面临的核与辐射恐怖威胁及对策[J].辐射防护通讯,2010,30(6):21-24.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6

关键词:辐射;危害;安全;防护

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能源、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可是,核与辐射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直接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是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受其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排放的放射性碘和铯接近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水平,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核辐射事故等级为最高级7级,这次事故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以至于如今人们谈核色变。如何正确理解辐射造成的损害及怎样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1 辐射产生的危害

1.1 辐射的生物效应

α射线、β射线等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主要是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γ射线等不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首先产生一个或几个能量较高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再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因此,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电离,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

核辐射有足够的能量引起物质电离,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

1.2 电离辐射对人体细胞的作用

1.2.1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方式

1)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直接同生物大分子,例如DNA、RNA等发生电离作用,使这些大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导致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而电离和激发的分子是不稳定的,为了形成稳定的分子,分子中的电子结构在分子内或通过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而重新排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是分子发生分解,改变结构以致导致生物功能的丧失。

2)间接作用

人体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大约70%),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离辐射同人体中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使水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各种产物。在这些产物中,包括了一些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它们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例如DNA,会导致这些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造成功能障碍和系统的病变。

1.2.2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结果都会使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细胞发生死亡或丧失了正常的活性,发生了突变。因此,电离辐射损伤细胞有两种情况:杀死和诱变。在辐射生物学中,杀死细胞理解为细胞丧失了分裂生产子细胞的能力;而诱变细胞主要指癌变、基因突变和先天畸变。DNA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它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保存于下一代,DNA分子结构的破坏和代谢功能的障碍都将导致细胞丧失增殖能力以致死亡。

1.2.3 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有可能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按照生物效应发生的个体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发生在被照射个体本身的生物效应叫躯体效应,包括放射病、白内障、生育障碍、造血障碍、皮肤良性损伤、辐射诱发的癌症等;由于生殖细胞受到损伤而体现在其后代活体上的生物效应叫遗传效应,包括畸形等疾病。

2 辐射防护

2.1 辐射防护目的及基本任务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虽然射线对人体会造成损伤,但人体有很强的修复功能。因此,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保护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成员,以及他们后代的安全和健康,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产生辐射照射的必要活动,提高辐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以促进核科学技术、核能和其他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

辐射防护的标准及剂量限制

2.2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Χ射线的射程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的关注对象;γ射线的内照射危害相对较小。

2.2.1 内照射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弥散(包括包容、隔离、净化、稀释)、减少放射性核素通过口(饮食、饮水)、鼻(吸入)、皮肤(特别是伤口)进入人体和加快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

2.2 .2 外照射的防护

在大多数实际情况,放射源可看作点状源。其照射量与放射源的活度成正比,与照射时间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时间防护

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减少接受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接收剂量。

2)距离防护

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实际上,只要不是在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著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3)物质屏蔽

在实际工作中,单靠时间和距离防护往往是达不到安全防护的要求。因此,根据射线通过任何物质强度都会被减弱的原理,在辐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放上屏蔽物,以减少或消除射线的照射。由于防护要求不同,屏蔽物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移动式的。属于固定式的屏蔽物是指墙壁、地板、天棚、防护门和观测窗等;属于移动式的屏蔽物是指各种包装容器、屏风等。

根据射线的种类不同,可选择不同性质的材料作屏蔽物。常用的材料有:防γ射线的铅、铁、水泥、砖、石、铅玻璃等;防β射线的铝、玻璃、有机玻璃等;防中子的石蜡、聚乙烯、硼酸、水溶液和水等。

除了以上三项措施以外,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辐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4 结束语

辐射防护就是要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7

NRC修订10 CFR Part 20的技术问题及其启示杨端节 陈晓秋 (6)

简讯

IAEA核废物管理的能力建设 (5)

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禁止一次直流冷却方式陈莹莹 康玉峰 (46)

研究通报

^60Coγ射线诱导HL-7702细胞子代蛋白质表达的改变左雅慧 党旭红 王小莉 王放 (10)

我国部分地区植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监测曹钟港 陈赵飞 吴虞华 陈前远 向元益 叶际达 (17)

染色体易位率和辐照剂量关系的建立及应用段志凯 张淑贤 郭万龙 刘建功 (25)

管理与决策

某铀矿退役治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及讨论熊觎 万明 (30)

科技论文中插图的要求 (33)

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撰写 (42)

综述

核电站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处理李洪辉 范智文 (34)

美国内陆核电厂环境特征李红 张凌燕 方栋 (39)

会议报道

“二十一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八次会议——辐射防护科学进展研讨会暨ICRP研讨会简介曹建平 钟宏良 (43)

第三届亚洲-大洋洲辐射防护大会(AOCRP-3)简介范智文 (45)

电子个人剂量计的进展及其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王煜 崔宪 冷瑞平 (1)

研究通报

^60Co辐射对SX1近交系小鼠和昆明种小鼠毒性的比较张伟 闻建华 李建国 田宇 魏锦萍 任连生 (14)

高活度废放射源整备装置稳定性测试高超 安鸿翔 武晋文 梁栋 (18)

低聚壳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小鼠试验研究郭剑平 杨仲田 张华屏 (23)

综述

硼中子俘获疗法治疗肿瘤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罗军益 何佳恒 (26)

G(E)函数的蒙特卡罗模拟王瑞俊 王晓刚 (30)

深圳市梅山苑二期项目幼儿园土壤氡防治设计刘丹 李建民 刘坚 符适 (34)

关于参考文献 (29)

《辐射防护通讯》标注引文及参考文献表著录要求 (39)

第八次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第一轮(征文)通知 (44)

工作简报

重庆市工业探伤和密封源应用辐射工作人员2006~2008年个人剂量监测潘纯珍 李业强 (37)

介绍

日本放射性同位素废物的焚烧处理郑博文 (40)

ICRU技术报告进展郑钧正 (45)

放射性废物安全技术体系思路探讨陈式 (1)

进展与评述

全球辐射应急生物剂量实验室网络系统曾发贵 陈英 (7)

核电厂低中放废树脂处理工艺陈斌 (13)

粒子微束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王转子 李文建 (17)

第七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暨中国放射医学教育50年庆典第一轮(征文)通知 (21)

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撰写 (31)

本刊关于文稿中插图的要求 (39)

关于参考文献 (43)

管理与决策

北京市辐照装置安全管理的思考陈东兵 (22)

研究通报

CB法微核实验中双核细胞与微核的识别标准探讨闫学昆 杜杰 金仁喜 张学清 陈英 (27)

废中子源整备过程的辐射防护分析李洪辉 沈福 安鸿翔 范智文 (32)

经验交流

田湾核电站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与最小化实践张远 李广华 牟晋德 (35)

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其在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蘧艳峰 周小林 崔梅萍 薛振伟 谷娟娟 (40)

会议报道

“辐射防护管理者分享——废放射源管理和网络化工作最佳实践的区域会议”简介安鸿翔 郭喜良 (44)

“修订辐射防护基本安全标准:氡的健康效应的最新建议——对监管体系要求的影响”会议简介池翠萍 (45)

核事故后果评价研究进展姚仁太 (1)

管理与决策

问题分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之一)——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运营管理体制方案的选择陈式 (11)

全国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启动王倩雪 王喜元 (14)

研究通报

1例急性铀中毒案例的33年医学随访蔺素琴 李爱筠 茹雪 张志平 宋慧胜 (18)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25)

全面的辐射测量产品 (F0002)

综述

功能基因组学及其在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王放 王仲文 左雅慧 (26)

经验交流

污染辐照装置倒源工程实践陆育辉 周兆宇 董志强 浦永宁 (30)

高气压电离室能量响应的模拟计算刘怡 (34)

消息

第六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征文通知 (33)

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45)

介绍

口岸用辐射监测设备性能要求——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No.1简介王锐兵 冷瑞平 (37)

ICRP 2007年建议书和中国辐射水平报告会高卫华 李玉成 (44)

核事故后果评价研究进展姚仁太 (1)

管理与决策

问题分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之一)——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运营管理体制方案的选择陈式 (11)

全国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启动王倩雪 王喜元 (14)

研究通报

1例急性铀中毒案例的33年医学随访蔺素琴 李爱筠 茹雪 张志平 宋慧胜 (18)

消息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25)

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45)

综述

功能基因组学及其在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王放 王仲文 左雅慧 (26)

经验交流

污染辐照装置倒源工程实践陆育辉 周兆宇 董志强 浦永宁 (30)

第六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征文通知 (33)

高气压电离室能量响应的模拟计算刘怡 (34)

介绍

口岸用辐射监测设备性能要求——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No.1简介王锐兵 冷瑞平 (37)

ICRP 2007年建议书和中国辐射水平报告会高卫华 李玉成 (44)

全面的辐射测量产品 (F0002)

问题分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之二)——核设施退役中去污技术的研发陈式 (1)

NORM/TENORM照射的管理罗建军 孙庆红 (4)

研究通报

18.8MeV质子与60Coγ射线诱发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比较杜杰 陈英 闫学昆 张学清 王仲文 方军 (13)

综述

铀中毒对肾脏的损害郭月凤 张慧芳 薛娟 (18)

含氚废油处理技术进展游国强 崔安熙 (23)

经验交流

放射性废物焚烧灰造粒技术实验研究 张晓斌 王培义 李串连 董京玲 杨利国 李晓海 王煦晋 (27)

西北处置场废物处置的辐射剂量分析马文娟 韩国胜 浦永宁 (30)

电磁辐射固定点监测布点方案黄欣 李军 (34)

工作简报

辐射监控系统训练模拟器的开发张凯 贾铭椿 龚军军 夏文明 张文渊 付锦洲 (37)

介绍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8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 层间氧化带 半衰期 α衰变 β衰变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00-01

1 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238U形成机理

侏罗系地层中其中统(直罗组、延安组)为大型河流相和冲积平原相沉积,岩性由灰白色粗-细粒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灰-灰黑色粉砂岩、页岩、泥岩组成,夹多层可采煤层,自下而上岩性由粗变细,底部具砾岩与砂砾岩。属陆相(大型盆地和山间盆地)碎屑岩含煤建造,是主要的煤系地层、因其具泥、砂、泥互层结构,岩石矿物成分多为酸性、中酸性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来的长石,石英,长石中铀化学丰度较高,地层孔隙度相对较大,岩石相对疏松,透水性较好。灰色砂岩中有机物碎屑含量适当,加之中侏罗世以后气候干旱,富含游离氧的渗入水可以顺层流动,成岩环境的不同含水层从原生还原条件逐步过渡到氧化条件,砂岩中铀元素被氧化成U+6,融入水随水径流,在流动过程中,铀在具泥砂泥结构的特定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中被有机物质还原,并再生富集,通过一定的地质时期,形成一定或较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铀矿床,如鄂尔多斯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当热大部分区块因地质环境的不同则形成铀异常体。

2 侏罗系煤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分布及物理辐射特征

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以铀系中的238U为主,铀异常体(未达到工业边界品位)、铀矿化体或者铀矿体(特指铀含量在万分之三以上的)多以透镜状、鸭舌状,卷曲状赋存在煤层的顶、底板砂岩中,即所谓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大者单个矿体长度在500米以上,宽度在200米以上,厚度几米至几十米,具有一定金属量,小者长度小于200多米,宽度几米至几十米,厚度几十公分至几米,有分布广、连续性差的特点,无论其规模大小都会对煤田开采形成一定危害。

238U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4.5亿年左右,通过3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变成226Ra,226Ra同样经过1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变成氡(222Rn)及子体,222Rn直至衰变成稳定铅元素111Pb才算结束。其核素衰变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的氡气,同时放出强辐射的伽玛射线,还有能量较低的α射线和β射线。氡的半衰期3.825天、平均寿命在5.515天(132小时左右),较易溶于电解质含量低的水,在煤系地层中以气体扩散或者随水迁移两种形式运移,在岩石中的扩散长度(扩散速度)小,空气中扩散速度是岩石介质的中的10000倍。侏罗系煤系地层中的铀—— 镭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或者稍偏铀,1克镭1小时可产生2.7亿Bq的氡,可见煤系地层中氡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尽管它平均寿命在5.515天,也会在地层中局部富集形成高浓度氡气层,其界面浓度高者可达到几千到几万(Bq/m3),国家职业标准为2700(Bq/m3),安全标准为400(Bq/m3),伽玛(γ)射线辐射剂量率可能在几千nGy/h,国标安全标准为174nGy/h,如此环境职业发病率高,其危害性可想而知。

3 放射性核素辐射对煤田开发的影响

侏罗系地层煤田开发过程中井巷道建设及采煤过程中可能随时会遇到铀矿化体或者铀异常体,其放射性辐射将对井田建设及煤层开采人员形成危害,氡气及子体(附在矿尘颗粒)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形成内辐射,长时间会得矽肺病,诱发其它病变,形成职业性疾病。近距离伽玛辐射可损伤皮肤,长时间作业诱发身体病因,会导致职业病变,高强度照射,大剂量吸入都会危及生命。因核辐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对煤田的开发影响极大。

4 煤田放射性环境评价、放射性核素检测及预防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能源开发的速度更是突飞猛进,日生产量剧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煤田开发安全方面只注意瓦斯、透水等问题,而未将核辐射纳入安全范围,自从日本核电站发生核辐射问题后,我们国家也逐步把煤田放射性环境评价列为煤炭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放射性环境评价,预测煤田环境放射性水平,进行井巷放射性核素检测跟踪,及时发现核辐射,对井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与防护意义重大。

5 煤田放射性环境检测手段及防护措施

在煤田开发过程中、检测主要手段为物理及化学测试、物理手段为采用伽玛辐射仪(FD-3013、或HD系列辐射仪)监控伽玛辐射场,观测伽玛辐射量率是否超标,氡气浓度测量仪 (北京核仪器研究所制FD-216、或上海地质仪器厂HD系列)监控巷道及工作面空气氡浓度是否超标,如超标则应立即采取防护及治理措施。化学测试主要是对煤矸石、井巷水体采集样品,在化验室进行铀、钍、镭等核素浓度测量,比活度总α和总β测量,观测矸石及水体对环境是否形成污染。

防护措施如下。

(1)封堵法:加强巷道防护,用高标号水泥浇铸井巷巷道壁(厚30cm~50cm左右),并在其外侧喷洒防氡涂料。特高氡浓度采用铅塑料板,局部岩石(煤或水)要进行观测采用铅玻璃进行封堵。

(2)通风法:一般采用压入式正压通风,以控制和减少氡析出率,使氡气得到及时稀释,以便降低氡浓度,并给一定备用通风系数,一般可取20%。在井巷较长的情况下可以另附建通风道,保证工作面生产正常。

(3)工作人员佩戴活性炭防毒口罩(活性炭能大量吸收氡气),及时排除矿井积水,减少巷道水中氡的析出和扩散。在伽玛辐射剂量率高的情况下,除加强防护壁外,可给工作人员配发质量较轻的医用铅纤维辐射防护服。

(4)适当调整工作班次,降低作业时间。

6 结论与建议

安全是效益,绿色生产是当代企业生产的主题,坚持煤田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煤田地层中放射性环境评价,尤其对侏罗系煤田开发过程中健全放射性核素检测机制,生产中实施核素检测跟踪工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高中.成因地质模型法研究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预测评价准则[J].西北铀矿地质98/1,第24卷.

[2] 铀矿物探[M].原子能出版社出版(北京2108信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上一篇:工业电气报告范文 下一篇:生物材料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