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25:00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1

充分发挥我镇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扩大了畜禽养殖、大棚蔬菜种植、优质水果种植等主导产业的规模,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提高农业效益。养殖业,依托昱合集团、金河公司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肉鸭、肉鸡、生猪养殖规模和数量不断膨胀,全年共新发展一孔桥养鸭小区、__二养猪小区等养殖小区16个。种植业,按照“南菜、西果、北苗木”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以桥西一、桥西二、桥西三村为中心的西果区。种植面积达6000亩。二是以昌寿路两侧河南村、张庄村、前沟村、东营村、西营村为主的南菜区,种植面积达5000亩,其中棚菜种植3000亩。三是以獐羔埠村、碱滩村、三甲刘村等北部村为主的苗木区,面积达4000亩,品种30余个。

(二)切实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我们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运用工业融资的办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军我镇农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的成功做法,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来我镇投资兴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为农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20__年引进投资过千万的农业项目2个,分别是潍坊昱合集团标准化养殖厂和孵化厂项目;投资过500万的农业项目2个,分别是潍坊渤海园林园景有限公司和潍坊泰兴园林有限公司。二是加大农业项目的申报力度。强化了农业的项目意识,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扶持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20__年向上级争取农业扶持资金50万元,在黑埠子村圆满完成了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三是加大农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重点工程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这些工程的良好项目形象、较高的经济收益带动面上的农业生产。加快了南起朱马南路、北至高固路、西起丰收河、东至东环路,占地565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全力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工作,充分利用现代营销策略,研究、分析市场、开拓、占领市场。一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牢固树立品牌兴农意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大了现有“鸢伊红”牌洋香瓜、“__牌”蔬菜的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其品牌效益。二是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原有河南甜瓜市场和桥西一瓜果蔬菜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改造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壮大了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多元化的流通格局。今年全镇新成立1个特色农产品营销组织,发展了60多个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民经纪人。三是成立农业合作化组织。通过成立__镇果蔬协会,积极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农民搞调整、闯市场。

(四)不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我们首先通过健全制度,明确会计职责,坚持依法办事,加强了对各村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监督,切实把农村会计基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强化对农村财经制度、财会知识、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宣传,并将有关政策、制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村,取得广泛支持。第三,坚持民主理财,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村里各项开支到镇经管站报销前,要先经村理财小组评议、签字,群众代表不同意的开支,要由村干部自己负担。其四,各村建立财务公开日,设立财务公开栏,把村级财务收支、结存情况和农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定期公布。年底由镇纪委牵头,组织 、财政所、经管站等部门对各村全年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村民代表大会公布,以便接受群众监督,有效杜绝了农村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确保了全镇农村社会稳定。

(五)扎实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工作基础。

坚持以工作片为单位,搞好集中学习,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召开了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120余次,并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村干部教育常抓不懈,切实转变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同时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换届后,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村达到37个,占总数的88,“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7%。另外我们还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狠抓了远程教育工作,促其上档次、上水平,使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总的来看,今年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基础尚不稳固。农业生产必需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多,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此外,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商标和品牌,农业标准化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三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服务跟不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跟不上等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不够快。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20__年是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统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总揽全局,以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努力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进程,以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开拓、加大农业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用全新的视野和创新的机制来组织和推进全镇的“三农”工作。明年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一是抓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优、特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建设有__特色的农业基地,培育发展优势农产品,推进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增强我镇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参加优势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实行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以品牌带动生产,抢占农产品市场。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农业竟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要继续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的一个主攻方向来抓,引导鼓励各种资本投向农业,创办规模经营农场或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村级组织、各类专业协会、供销社、农村经纪人等担当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为我镇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推动力。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生产加工的科技集成度,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二、调整思路方式,确保农民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关键,我们要重点抓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的培育,积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和营销大户组建规模较大的专业推销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给农民带来的风险。引导农民和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机制,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使农民在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获益,促进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重视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业基地连订单、建立专业市场引订单、发挥农村能人拿订单、创办服务实体跑订单等方式,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的生产风险,使合作组织成为农民联结龙头、联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转变工作方法,确保农村稳定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2

一、抓好春季备耕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针对去年冬末今春少雨的天气,我镇未雨绸缪,年初向岗谢镇买水万立方,分别抽调到林沥、心埔、子营、石龙等个村的蓄水塘,切实保证我镇春耕生产用水。此外,我镇还对农用物资市场进行整顿,原创:杜绝买卖假农用物资现象发生,确保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正常供应。从而切实保障各项春耕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镇共完成水稻播种面积亩,蔬菜播种面积亩,甜玉米播种面积亩,其它播种面积亩。

二、加强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今年上半年,我镇重点抓好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方面:⒈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和防火队伍;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实行森林火情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群众防火积极性,形成全民监控的良好局面;同时筹资建成一条长公里的森林防火带,确保我镇上半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⒉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我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集资金,投入到沥镇公路泮沥段绿化建设和森林防火带的建设中,进一步绿化、美化林沥,较好地完成了植树造成林任务。

水利方面:⒈多方筹集资金,投入万元资金加固冯村堤围东室段,全长公里,共砌万土方,石方;⒉抓好各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成立“三防”领导机构,制订防汛抢险岗位责任制,建立一支约人的防汛抢险队伍,确保防汛责任、防汛人员、防汛器材三落实。⒊抓好各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水。

三、抓好畜牧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我镇迅速成立防治高致病禽流感防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镇防疫工作的领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禽流感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同时,我镇派出得力干部协助兽医站开展全镇禽只的普查、防疫工作,切实做到防疫人员、防疫经费、防疫物资三到位,确保我镇禽只注射疫苗,同时积极协助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从而使我镇取得了防治高致性禽流感工作的胜利,无一例禽流感病例发生。

在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动物春季防疫工作。我镇召开动物春防动员会议,向各村委会主任和有关单位领导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层层落实春防责任,全镇共签订责任书份;镇政府拔付防疫经费元,确保各种防疫设施到位,全镇牲畜以上注射疫苗,鸡、鸭、鹅注射疫苗,确保我镇无动物疫病发生。

四、设立农残检测站,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推动我镇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我镇专门设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成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小组”,加大蔬菜的安全监督力度,制止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上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确保我镇无一例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中毒事件发生。

五、推行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根据我镇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我镇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⒈成立林沥镇推行“会计委派制,组帐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农村财务会计审计站,专项负责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全面负责会计的选拔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⒉健全农村票据管理制度、会计员职责、出纳员职责和理财小组权限等一系列配套制度;⒊加大监督,做好村组财务公开。要求各村委会聘任会计每季度按统一格式标准在各村委会、村小组村务公开栏上公布各村组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提高农村财务的透明度,推动农村财务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促进村组集体经济的发展。

七、搞好三峡移民房屋修缮工作。

为妥善处理三峡移民房屋修缮问题,保证三峡移民房屋修缮工作顺利进行,我镇成立林沥镇三峡移民房屋修缮领导小组,抽调得力干部开展工作。原创:镇领导和镇府干部,加班加点,耐心细致地做好三峡移民思想工作,消除移民疑虑,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移民房屋修缮协议书签订工作和施工队进场准备工作。此外,我镇每天派名工作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反馈移民房屋修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下情上达,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做好移民房屋修缮工作。

总的来说,我镇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⒈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基地规模不够大;⒉农产品的销售、加工方面较薄弱;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的。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抓好“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二、搞好冬修水利工作,重点抓好堤围除险加固、灌溉渠道的修整和排灌站的修复等水利工程。

三、继续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3

一、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加快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我镇以乡村振兴政策优势为契机,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2018年完成1600亩苹果种植的基础上,今年春季大力度推进军屯村整村整方种植,2400亩苹果树苗已全部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000余亩。“万亩有机果品小镇”初具规模。同时,新发展高粱种植700亩。发展小麦育种4000亩。棉花育种1800亩。为全镇强身健体工程建设提供了充足保证。高标准完成植树造林。今年春季共造林3100亩,植树17.5万棵,其中,经济林2400亩,方田林网和村庄绿化700亩,超额200%完成县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

2、扶贫脱贫工作扎实有效。结合“遍查、遍访、遍改“活动,掌握扶贫脱贫新抓手。大力开展遍访贫困户活动。及时掌握贫困户、脱贫户家庭动态;在落实政策、因户因人施策上下功夫。多措并举,谋划增收致富新思路。通过建立项目库,为76户贫困户落实林业种植和林下养殖;户均年增收最低1200元。 立足实际,在工作中查找新问题。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问题整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清单,细化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持续推进整改工作落细落实。结合各级反馈问题整改情况,成立了教育、住房、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小组,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3、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现。全镇21个村积存垃圾清理已经完成并全部实现顺利交接,保洁车辆、垃圾中转站等硬件设施全部就位。农村改厕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改厕任务1200户,占任务的88.8%。村庄“三化”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新硬化道路七条,总长7300米,硬化面积达4.2万平米,主干道路、沟渠及村庄内外新植树5万余株,新增道路亮化工程,涉及7个村,共79盏。高行杖和关庙两个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建设村,栽植苗木17800余株,完成辅路面包砖铺设3600平,墙体粉刷1.5万平,宣传栏等设施正在施工。

4、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清零。全镇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要求稳步推进。通过对村集体机动地重新发包、村集体荒地重新整理承包、发展“万亩优质有机果品小镇”等方式,21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实现清零,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达到5个。

二、经济运行圆满完成任务指标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上半年,全镇完成税收1079.4万元,按增幅全县排名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亿,占全年任务的50.9%;技改投资完成2.24亿元,占全年任务的60.54%。稳定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的任务目标。

2、项目建设情况。新开工项目1个:河北驭鹏年产五万套通风设备项目,四栋厂房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明年上半年即可实现投产。新落地项目1个:河北欧远塑胶制品项目目前正在土地清场,预计8月份开工建设。在谈项目5个:1、东营博胜化工计划投资1.8亿元,占地36亩,建设年产12万吨芳烃溶剂。2、雄县东星塑胶计划投资6.8亿元,占地300余亩,建设压延制革。3、容城、蠡县日化用品产业园计划投资4.2亿元,占地200亩,生产蚊香液等日用品。4、国药集团计划投资1亿元,拟占地50亩,建设单体采血浆站。5、江苏浩凯丰计划投资60亿元,拟占地500亩,建设200万千瓦水聚能发电项目。

三、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开展“深学习、下基层、解问题、化矛盾、促发展、保稳定”主题实践活动。全镇科级干部全部深入所包村,召开座谈会21场次,围绕全县重项工作,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按“六有”标准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站。21个村全部配齐了办公室和牌子、制度、办公桌椅、档案柜、办事记录本等硬件。提升换届后村级组织整体功能。确定了6个示范村。召开了21名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题沙龙, 形成了全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明确思路和措施。注重发展党员质量。上半年发展党员4名,全年确保消除3年未发展党员村。

四、信访稳定等其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强化落实“五包一”制度,我镇信访维稳工作实现“河北不能聚,北京不能去”要求。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扫黑除恶、大气污染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均实现了预期目标。

下半年,镇党委政府将全面推进“2226攻坚工程”,即开展2个活动、建设2个万亩基地、引进2个亿元项目,打好、打赢“六大攻坚战”,推动军屯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开展两个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好县委统一部署的“下基层、解问题、化矛盾、促发展、保稳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做到真学、真查、真改、实效。

2、建设两个万亩基地。持续发力,扩大面积,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万亩有机果品基地和一个万亩有机小麦育种基地。把军屯镇打造成万亩有机农业小镇。

3、引进2个亿元项目。将北京和雄安新区确定为招商重点区域,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力争再落地2家投资亿元以上高科技项目。

4、持续关注扶贫脱贫。继续做好扶贫脱贫政策落实和帮扶工作,确保扶贫路上一户也不掉队。

5、明确责任,坚决打赢六大攻坚战。紧盯六项重项工作指标与进度,坚持周汇报,月调度,季拉练,严格要求,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重庆市的一个基本市情特征。2000年,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占97%以上;总人口309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0.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62%,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4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8%,高于全国的2.8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17.8:41.3:40.9。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但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重庆市农村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在全国排名16位至19位,主要人均指标在全国排名21至23位;传统农业的烙印较深,“粮猪型”结构比重过高,多数农产品质量较差,非农产业发展缓慢,还没有摆脱“趋同型”的生产布局,“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短链型”的生产模式,这在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大体为44:32:24,一产比重过大,二产水平很低,三产严重滞后;粮食和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1%,主要农产品优质率仅为40%,商品率为42%,加工转化率为16%;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农村从业人员的31.9%;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总体实力较弱;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差;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2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276元,两者差距正逐渐扩大。全市城镇化水平仅33.09%,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大多数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较为发达的城市和较为落后的农村同时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比很多省市更明显、更典型。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是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十五”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有利于提高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市人均耕地仅有0.77亩,农业人均耕地仅有1.0亩,一般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营成本高,效益低下,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优质、低价农产品对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竞争构成威胁更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副业结构,还可以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重庆市农业人口多,农业沉淀的劳动力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不可能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现代化进程将会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将加速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是农村城镇化可以为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农村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725万人,单靠在农业、农村内部转移消化空间有限。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和范围,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还可以促进农民提高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五是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城镇是农村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对乡镇企业、文化、科学、教育、娱乐业等产业都有明显的集聚作用。城镇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供优越的交通、通信、金融、信息等服务,及人才、技术支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的发展还可以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的需要。

二、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2000年,重庆市有农业人口2430.20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1320.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4.35%,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374.8万亩,人均耕地仅0.77亩(统计数)。根据重庆市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按全国通用标准,农村劳动力人均耕作4亩计算,第一产业只需用劳动力60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7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若加上人口新增的13万劳动力,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725万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剩余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成为农民增收的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目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为主。21X)O年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在乡镇企业及市内二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占44%,在市外就业人数占56%,其中长年性外出民工居多,占68.8%,季节性占32%;外出务工青年男性居多,占77%,女性占23%;务工者年龄在20至40岁居多,占73%,平均年龄约30岁;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职业以工人、服务员居多,从事建筑业和工业的比例达61.5%,其次商业和其它行业占38.5%,大部分在私营企业务工,在国营单位务工人数非常少。近几年由于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人均收人中来自农业收入的多数地方出现负增长,来自务工收入却在增加。根据调查,重庆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这些收入为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稳定注入了活力。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下面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重庆市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就业不合理的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有关农民外出人员务工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转移难度大。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有关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工作不力、效益不高。

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目前重庆市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下岗分流压力大,交通、通讯、金融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六是由于青:比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土地摞荒和粗放经营。

(二)农村城镇化现状。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据统计,全市小城镇居民人均建筑据调查面积已达到21平方米,有水厂669个,日供水能力达63.95立方米,道路3150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达2837公顷,完成各类建设投资125亿元。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大增强,吸引了广大企业进镇和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聚居。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还重点探索、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如大足龙水镇、璧山璧城镇、万州区熊家镇等利用本地传统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建设专业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客户进场经营当地名优产品、小五金、皮鞋、建材,走工贸型小城镇发展路子。开县温泉镇、合川三汇镇等,利用丰富的煤、石灰石资源,走资源加工型小城镇的路子,带动了运输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繁荣了一方经济。奉节白帝城、渝北统景镇、大足宝顶镇等,利用本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与旅游配套的餐饮服务业、宾馆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和手工艺品加工业,走旅游型发展的路子。石柱西沱镇、忠县石宝镇、丰都高家镇等,抓住库区移民搬迁机遇,把小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有机结合,将本镇建设成为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库区开发型小城镇。秀山雅江镇、合川二郎镇,利用与外省接壤的区位优势,巧打边贸牌,争取市场优势,走边贸型小城镇发展的路子。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城镇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小城镇数量少,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底统计,全市有县城以下建制镇643个,集镇988个,县城关镇22个。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已有水厂669个,日供水能力达63.95万立方米,道路3150公里,镇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837公顷,吸纳城镇就业人口11.4万人,积聚各类乡镇企业4万多个。2000年城镇化水平仅有33.09%(新口径),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若扣除含城区则有余31个区县的城镇化率只有21.4%。平均每个镇辐射范围12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镇的间距在40—30公里,而且主要分布在渝西片区,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城镇数量就更少,规模更小。

二是缺乏产业支撑,集聚人口规模少,辐射带动能力弱。目前除县城所在城镇人口数量在5万人以上,个别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的或靠近主城区的卫星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以上外,多数城镇人口在3000—500O人左右,还没有形成基本规模数量标准。小城镇人口规模过小,城镇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三是小城镇的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国家有关建设小城镇的建成区平均建设规模标准为4.15平方公里,镇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容纳常住人口4876人,而重庆市大部分小城镇目前均未达到这一水平,平均建设规模只有0.3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镇积聚人口只有4000人左右?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难以达到应有的集聚规模。

四是农村城镇化步伐缓慢,城镇化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增长水平。重庆市在“八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8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有所加快,共提高于2.76个百分点,但是远远落后于“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9.3%的速度。从全国看,城镇建设起步于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中期,腾飞于90年代初期。重庆市三峡库区整体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小城镇建设起步于80年代后期,淹没区的小城镇由于受到规划滞后的影响,起步更晚。

五是农村城镇管理落后。由于政策不配套,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给小城镇建设管理带来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好,规划水平低,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城镇管理“政出多门”,土地、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社区管理以及流动人口方面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性管理体系。户籍管理上仍未突破户籍制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城镇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许多城镇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状况较差。

三、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体系。

(二)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则;(2)坚持自主迁移,自由择业的原则;(3)坚持尊重农民定居权和选择定居权原则;(4)坚持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原则;(6)坚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开发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原则。

(三)基本思路。“小城镇,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编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规划,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坚持大、中、小城市转移相结合,以小城镇为主;坚持二、三产业转移相结合,以三产为主;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配套改革,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十五”期间,力争建成部级综合经济试点小城镇30个,加快170个市级试点小城镇建设。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第一,进一步搞好就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发展:比大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济;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大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三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四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出人员回乡经商办厂;五是开发农村旅游等资源,带动饮食、旅店等相关行业发展;六是鼓励农民承包荒地、荒坡、荒滩、荒沟等“四荒地”,搞多种经营;七是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机遇,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加大向市外、国外劳务输出,实行兼业转移。继续巩固民工在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的已有成果;积极抢占华北、东北劳务市场;顺应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西北、西南劳务市场的开拓力度。采取适当措施,重视和改进国际劳务输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五)农村城镇化的模式。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城镇建设和以县城为中心、有发展潜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选择,探索发展符合中国国情、重庆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体途径是: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二是编制全市小城镇建设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三是加强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交通、改善投融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四是重点发展小城镇经济,以业兴镇,通过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各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型、加工型、加工贸易型、边贸型、专业批发型等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五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制度和政策创新,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等。

四、对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的宏观调控。一是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研究出台有关有利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的土地、信贷、税收优惠、产业、户籍、就业等政策;三是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战略的组织实施;四是加强指导和服务。建立县、乡、村3级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拟订农村劳动力开发规划和劳务输出计划,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亮点”产业抓紧抓好,继续推进劳务输出。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根据重庆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基本市情,充分利用大中城市如主城区、万州、涪陵等市场、资金、产业、技术、信息服务优势,发挥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要在广大农村地区,优先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重点建设。小城镇除了建设一些必需的供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外,重点培育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布局,促进小城镇发展。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加工型、加工贸易型、边贸型、专业批发型为主的新型小城镇,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要结合国家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乡镇企业布局适度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构加工业、建筑建材业、能源矿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效益,延长农产品产品链。在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的同时,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目前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加以发展。本着先易后难、重点推进、由点到面、逐步实施的原则,以现有的部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百万亩天然香料、百万吨柑橘深加工工程等十大“农业百万产业化工程”,搞好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增殖,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五)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一是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渠道;三是开发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针对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现状,组织有规模、合理有序的劳务输出是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重点向市外的建筑业、商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输出,创造条件,提高劳务输出档次,扩大规模,鼓励向国际劳务市场进军,尤其是开拓国际工程劳务输出市场。

(七)实行制度创新,研究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有关政策措施。一是取消针对农民的用工歧视政策;二是鼓励农村镇兴办工业园区,在用工、用地、税收、建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研究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小城镇、农村工业园区迁移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落户乡村城镇。三是探索市政设施配套费、交通建设附加费、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投入城镇建设的新办法;四是开发商开发建设小城镇,允许单位和个人集资建设,并减免有关收费;五是制定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户籍制度,打破产业、非农业户口管理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凡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根据本人申请可办理户口迁移,免收入城增容费;六是研究土地流转办法,用市场经济方式实现土地流转,减免有关小城镇市政建设耕地占用税;七是制定有利于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场镇饮水、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引进业主开发建设。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5

为期两天的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座谈会经过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预定的议程和目的效果,马上就要结束了。会上工委委员、郊区工作办主任、农林局局长王铁同志代表工委、郊区工作办、农林局对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作了总结,对明年工作作了初步的安排部署,各镇、村和局属各单位从各自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畅谈了对明年工作的思路和打算。市委常委、宣传部郭成录部长、市政府石建明副市长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制定措施,组织和动员农口各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这次会议既是今年农村工作的总结会,又是明年农村的工作的安排会,同时也是一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促进会。这次会议的特点,一是会议准备比较充分。会议之前石副市长带队对农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又陪同市政协各位主席、委员对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月-日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明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月中下旬工委组织名干部对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户农民的收入情况及构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为开好这次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领导重视,会议形式多样。既有市上和工委领导讲话,又有科技单位、镇村领导发言;既有分组讨论,又有集中交流,会议畅所欲言,民主气氛浓,会议为农村三级干部规模,这在近年来是属首次。三是会议主题突出,目的明确。主要是分析研究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总结了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研究部署了明年的工作。四是会风好。会议始终充满热烈向上的气氛,发言积极勇跃,不讲怪话,不发牢骚,直奔农民增收主题。其效果和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和省委号文件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经过农口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从前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以下八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洋葱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通过党组织带动、行政推动、科技服务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以洋葱、蔬菜为重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洋葱、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二是农户家庭规模养殖基础进一步夯实。在三镇全面实施了暖棚养畜建设工程,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以蔬菜、制种、林果、养殖等为主的“双千元田”、“万元院”建设稳步推进,已占到种植总面积和农户总数的%左右,农业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四是非农产业不断发展。三镇从事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贸服务等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多名,占农村总劳动力的%,二、三产业已占农民增收的%;五是项目促农效应进一步凸显。今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个,实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完成招商引资万元,争取国投省补资金万元,启动民间资金万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项目带动作用;六是造林绿化稳步推进。完成造林面积亩,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七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三镇在进一步完善镇区道路、绿化美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基础设施建设由镇向村一级延伸,完成了新城村洋葱交易批发市场、冯家沟村农贸市场、文殊、塔湾个村委会办公楼、团结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施了魏晋墓-观蒲村、魏晋墓-新城村道路路基铺筑工程,为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搞活农村经济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八是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组织农口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号、省委号、省委办号文件和两个《条例》、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和“三级联创”工程,完善了《农口综合管理制度》和村级管理制度,实行科级以上干部廉政承诺制,加强镇村班子建设,基层组织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员的带头致富作用进一步凸显。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党员户人均纯收入高出一般农户人均纯收入%以上。新城镇各村成立了洋葱协会,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积极帮助农户选购优质洋葱种子,协调发运销售洋葱,确保了洋葱种植的顺利进行和及时销售。其它两镇及各村立足实际,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技术、销售和非农产业劳务服务,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二,实事求是、客观实在地分析了今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前段时间,工委组织名干部分三组深入三镇农户,就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二、三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农业内部农、林、牧总收入的比重为::,粮经饲面积比例为::。今年农民人均增收可望突破元,新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可望突破元。从调查和同志们的讨论发言中可以看出,今年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一产业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一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林果业占%;二是二、三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部分农民脱离土地创市场,走出家门办三产的愿望日益强烈,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农民在二三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已占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是中央省市的减负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环境。今年市上一次性在全省率先全部取消农业税,同时落实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轻松上阵,休养生息,提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元。

第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了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在座谈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不回避矛盾,不隐瞒问题,实事求是,各抒己见。通过座谈讨论,市、镇、村三级干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新问题还需加强研究,力争予以解决。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薄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在行业中建立组织,在产业中建立协会,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组织的作用,并通过这些组织和协会规范管理、带动促进,是今后农村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三是农民增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其中亩收入在元以上的“双千元田”占%左右,以家庭养殖为主的“万元院”达到%左右,就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水平,依靠农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的突破困难较大。四是农村干部、农民群众的知识更新和劳动技能培训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再教育、村级干部的培训相对滞后,科技服务水平与城郊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培植镇级财源和村级积累的问题尤显突出。五是农口基层干部传统管理小农业与大农业的思维定势跟不上新时期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镇、村、组干部发展竞争意识不强。六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发展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口各级组织、各级干部要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切实抓好明年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根据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工作实际,在明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组织保证上我们要抓好以下工作:

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精心部署明年的工作。这次会议之后各单位、各镇、村要立即在干部职工中传达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和这次会议的精神。在传达学习中,一要认真研讨和落实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张书记、马市长对农村工作的要求,今天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石副市长、郭常委的讲话精神,石副市长提出的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引导农民多渠道致富;加大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优势促进增收;帮助农村贫特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统筹规划,协调好各镇、村的用水;加强村积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农村深层次的问题;搞好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小城镇发展改革十二个要把握好的方面。郭常委提出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变一产增收;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相结合;镇政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建立严密的考核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干部队伍服务“三农”工作力度六个方面的意见。张书记、马市长在×月×日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和指示,以及农民在建筑业劳动技能的培训,花卉与蔬菜制种业上的突破,小康样板村试点等。通过认真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重点,力求突破。二要各镇村进一步认真分析今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理清明年的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三要按照工委已确定的工作思路抓好落实。工委下半年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了明年及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定位、思路和措施。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狠抓“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狠抓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着力发展两品高效经济开发区、镇区商贸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交通沿线“三区一线”经济,努力增强镇财政、村积累、户收入三级经济实力,在具体措施上要实施工程,“”就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和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就是强推调研政策、谋求发展项目两个重点,全面贯彻发展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就是服从“农民工作抓增收致富,农村工作抓面貌改变,农业工作抓高效科技”三农目标,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就是抓好班子建设、集体积累、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的基层组织建设保障,使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有章理事的标准更上一个层次;“”就是提高蔬菜、畜禽、林果、花卉与蔬菜制种、运输等非农经济五大支柱产业效益,在指导思想上要牢牢把握“五个不放松”:一是要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放松。二是始终抓住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放松,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元以上的目标。三是抓住农业增效不放松。通过改革农村行政、科技工作和管理体制,加强规模养殖基地、优质洋葱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四大基地和高科技万元院、室、田、园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效中的比重。四是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不放松,促进村镇建设,提高农村面貌的档次和水平。五是抓住二、三产业为主的非农产业不放松,不断增强镇村经济实力。在目标任务上要力求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上要有新突破。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贸经济,鼓励农民在城乡从事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在家庭规模养殖业发展上要有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养殖业的工作力度,做大做强以家庭暖棚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业,使农村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一个较大速度的提高。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要有新突破。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者、本市农民在农村发展生态休闲娱乐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多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四是在抓项目、促发展上要有新突破。在重点抓好已立项建设项目的同时,切实抓好三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等项目,以项目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项目拉动农民增收。五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储藏运输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增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些思路我已在农口科级干部会议上几次讲过,并以工委文件下发,在这里再重申一遍,希望局属各单位、镇村两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工委已经形成的思路,按照各自的实际,安排好明年的各项工作,以确保农业和农村工作顺利有效进行,农民增收目标得以实现。

⒉进一步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基本思路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双下乡”工作,近日,工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从××××年×月×日起,局属农、林、牧、农机各事业单位至少保证%的职工、镇事业单位至少保证%的职工驻村工作;在农口处、科级干部中实行联系工作点责任制;镇科级干部每人挂一个村,帮助村上抓经济结构调整、抓党建、抓管理、抓村积累、抓科技推广、抓公益事业建设。对科技单位和人员实行科技单位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相结合,科技项目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科技成果与农村经济效益相结合;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作为对单位、个人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指标的“三结合一目标”管理法,使领导在农村服务,干部在农村创业,政策在农村落实,问题在农村解决,形象在农村树立。这次会议之后工委还要专门召开会议总结两年“双下乡”的经验,安排新赴村工作人员驻镇挂村工作,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服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局,广大农村干部要切实树立市场经济意识、项目意识和科技意识,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村级工作的基本目标;把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村级建设的紧迫任务;把全面落实党的政策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根本举措。将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各项事务时时想在心中,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是保证,归根到底体现到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提高上,体现到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提高上。×月×日,市委召开了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就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我们要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作为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根本工作任务来抓。这次会议之后,工委、三镇、局属各单位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基层组织保障工作:一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要组织农口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和项目投资意向,增强政策意识、发展意识和项目意识,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要从等钱、等物干事向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转变。二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真正使政治思想、作风过硬,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促使农口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始终不忘第一要务,始终不忘强抓机遇,始终不忘抓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始终不忘提高农民收入,始终不忘维护社会稳定,始终不忘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打破传统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维定势,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抓发展上,把本领用在促经济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三要抓好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村“两委”班子是村级建设和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村级班子战斗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村级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村党支部换届已接近尾声,村委会换届工作正在进行,要真正将群众拥护,政治合格,懂经济、会管理,自己致富且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型能人选进村班子,切实提高村级班子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推广科技、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五种能力。四要抓好党员冬训和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在此期间,在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要将学习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和本次座谈会议精神作为主要内容传达贯彻,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广泛地讨论镇、村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五要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五个一”工程的落实。即开展每个党员掌握一项过硬技术,创建一项优良业绩,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输送一名非农产业经营带头人,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通过抓落实,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和勤劳致富的能力,不断发挥党员在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六要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要按照×月×日市委常委会议精神,认真部署,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狠抓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三镇党委、各党支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进一步提高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认识,努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抓好党建促经济的能动作用。

⒋再重点强调的几个问题

()乱开荒的问题。年以来,中央、省上已明令禁止乱开荒,但近几年在新城镇又出现乱开荒苗头,我们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我市草滩和湿地面积很小,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必须珍惜和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必须严厉禁止乱开荒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行为。何时开荒,何方式开荒,也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划,绝不能无政府主义开荒。

()乱移民的问题。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市上为增加村积累,在有些退化草场和农场集中开发移民,郊区工委于年以移民扶贫解决了若干移民的落户问题,在年--年农村小康全面建设中,因建房困难,计生困难,普教困难,郊区工委、公署报吴宝真副市长,停止落户和严格落户,但近几年又出现了反弹和移民问题,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提前十年率先完成小康带来了困难和影响。年以来移民户、人,%以上未办落户手续。对移民的问题,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祁永安同志已有明确批示,工委、郊区工作办已将意见报市政府,郊区工作办主任王铁同志已在讲话中提出了严格明确的意见,再移民要追究责任。

()居民点后院环卫、安全、防火问题突出。要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万元院”建设,大力发展暖棚养殖项目,前院住宅卫生区,后院生产经济区,×月×日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马市长讲,这次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石副市长讲,马市长昨天又找我谈样板村规划和动员建设,“一池三改”都是结合的好项目。今后要进一步调研各镇收入较好的村组,都要高度重视这一项目。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问题。今年农民从二、三产业收入虽然占%,但多数属运输业收入,劳务输出主要属蓝领工,白领工很少,灰领工更谈不上。劳动技能培训紧在眉稍,农村三镇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未发展起来象样的、有规模的建筑队伍。镇财政、村积累的问题十分突出,小康镇基本属财政全额补贴镇,小康村集体收入很少,只能减干部%,且工资又低,今后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能行吗?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力量确属应考虑。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现在,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现象在农村农民中时有出现,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从严加强管理。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6

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一)发展现状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__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__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__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二)主要特点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__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 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城乡差别;城镇化模式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与难题,今天最主要的莫过于城乡差别,莫过于“三农”问题的影响。而此矛盾与难题的焦点,莫过于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人口合理分布,最终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消除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全面的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

一、对城乡差别的再认识

城乡差别是我们谈了多年,但却总是毫无结果的一个话题。多年来,城乡差别不仅没有改变,相反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对城乡差别的科学认识是基础,也是必要的前提保证,更是我们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逻辑起点。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建设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因此不少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以前经济不发达,城乡差别并不是很大,矛盾也不是很多,相反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反而城乡差别却加剧了,城乡矛盾也更为突出了?

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认真地加以考察。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抓紧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早在1953年,同志就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又强调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对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修改稿的批语和修改》中他再次指出:“我国人口85%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他一再提醒,不能因为抓工业、抓钢铁而丢掉了农业。他先后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著名论断。

为了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调控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廉价地从农业获得大量原材料,支持和扶持了工业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以农补工”。尽管这是我国创业时期,也是发展最艰难的时期,但我们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及国民经济体系。由于当时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体处于落后状态,农业与工业的产值又基本相当。因此,虽然在建国初期,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1.121,到了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变成了2.571,但由于全社会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差别却并不是很大。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安定,各种社会关系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摆脱贫困,抓紧机遇发展经济。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务实的政治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总是把“三农”问题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早在1962年他就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兴俱兴、农业损俱损的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农业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1985年他再次谈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为什么呢?“中国人口的80%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80%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80%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农村改革的实践和取得的初步成功,不仅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活力,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实惠,而且直接影响和开启了之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1983年底,城乡居民的收入比,首次缩小到了1.821的较好水平。改革不仅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随着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中国经济在改革中艰难前行,历经了调整变革和多元化模式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乡镇企业也在完成了短暂的历史使命后,悄然消失和转轨步入了市场经济行列。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切的变革,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也在不断变化中跌宕起伏,但总体是不断拉大,不断加剧,最高时几乎达到了41。但这仅仅只是一个数字的比较,如果加上基本生活条件、各种社会待遇、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比照,那么城乡差别就不再是那样简单了。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事实,城乡矛盾日益加剧的严重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全面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而且更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城乡差别的存在,既有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也有近三十年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困扰。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农业大国,我们总是单纯地认为:农业就是农业,农民就是农民,农村也还就是农村。因此,长期以来,无论在发展的理念上,还是在发展的具体对策上,我们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自然不自然地,把农村、农民、农业排斥在了现代化之外,排斥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外。工业过度集中在城市,农民工千方百计地进城,大量无序人员游离在城乡之间,有限的农业土地,却集中了无限的劳动力。这不仅造成了人口过度膨胀、城市闲散人口拥挤不堪、就业难、失业犯罪等各种城市化的问题,而且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无序流动、集体经济缺乏、政府无所作为、农村难以城镇化、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结局。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就在其《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序言中鲜明指出:“大家似乎都认为,劳动人民现在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住在农村而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拥挤而有碍健康的城市是经济科学的结论;我们现在这种把工业和农业分开的产业形式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谬误非常普遍,全然不顾存在着各种不同于固有成见的可能性。”这是对英国当时社会的客观概括,难道不是对我国城乡现实问题的真实写照吗?霍华德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了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不仅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更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思维。

二、对农村城镇化的再思考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所在。中国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及能否完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重要的还是要看农村能否实现城镇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消除城乡差别的最终体现。没有包括广大乡村在内的工业化、现代化,我们所谓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有缺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农民的生活,关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在考虑“十二五”规划的农村城镇化推进问题。但不少学者和决策参与者,却还是过多地考虑发展都市圈、扩大城市人口的设想。有的甚至认为,“把城市人口增加了,都市圈的功能扩大了,就可以带动农村城镇化了”;有的则以为“把农民人口集中到一起,盖上几栋高楼或者楼房,就实现农村城镇化了。”这些偷换农村城镇化的概念,以扩大城市化的设想来代替农村城镇化的做法,甚至不顾城乡差别的事实,期望通过大都市圈来带动农村城镇化的想法,都不过是对以往固执偏见的继续,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民情,各地方也都有特殊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因此城镇化也必须因地制宜,必须要有适合本地和本区域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选择。

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就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并给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即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即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扩张过程中,可以弹性地不断进入工业部门,使工业部门廉价获得劳动力资源实现其发展。农业部门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逐渐摆脱贫困,也获得自身发展,最终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但按照这一理论的构想,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巴西、中国等,不仅没能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相反使二元结构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二元结构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

综上所述的理论与观点,我们必须再一次对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做出科学而缜密的思考与回答。

首先,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应当是泛指我国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是以县城为核心、以行政单元的乡镇、村为重点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我国目前县级行政区有2860多个(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其中市辖区、县级市近1100个,县1500个,其余为自治县、自治旗、特区和林区等。县城人口2万-10万不等,基本具备了城市的功能,城镇化应当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

其次,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要以工业化为动力,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础,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工业化是实现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这是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发展不足的国家,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居多的国家。推进农村城镇化,我们必须要在现有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工业,通过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不仅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要求。没有乡村工业化,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实现农村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再次,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可以解决过度城市化问题,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大、中、小城市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人口合理分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就业是我国一大社会性的难题,过度城市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总是围绕现有的大城市,在城市大而全的功能上面做文章,在所谓辐射带动效应方面下功夫。紧邻城市边缘的乡村是有限的,必须重点考虑远离城市、以及处于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地域,绝不能因此忽略了这些真正的农村,忽略了城乡人口的合理分布,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相对稳定及平衡。农村城镇化的不足,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结构性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现实难题。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总是无限度地把人口聚集到城市,而丢下广大的农村地域不去建设,不去发展。发展乡村工业,让人口自然回归,中国乡村的土地,必然会有新的城市诞生,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也必将带给中国新的天地。

三、农村城镇化的模式与构想

所谓的模式其实并不存在,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不得不做一些设想,以期望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世界不少国家,都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国家多种政策有效驱动下,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农村城镇化,我们都有成功的先例。比如特区深圳、厦门的建设,广东东莞、山西朔州的发展,江苏华西村、河南的实践,都是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典范。如果仔细对这些地区加以考察,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是工业化和产业发展催生了城市(镇)化,也是工业产业发展改变了乡村。

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能脱离产业发展而单纯地追求城镇化。城镇化的实现必须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聚集为前提,并依据人口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来选择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与模式。根据这一要求,推动农村城镇化可以有三种不同模式:以工业产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加工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三种模式条件不同,因此城镇化规模也有所不同。

对于经济条件好、人口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来讲,城镇化模式应以工业产业化带动为主,即以城镇规划为前提,以工业园先行发展为保障,通过工业化过程,拉动城镇化建设。

对于农业基础条件好、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来说,城镇化模式应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为主,即以城镇规划为前提,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保障,通过产业聚集与规模化发展过程,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

对于偏远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口分布比较散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主,即以城镇化规划为前提,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保障,通过农业产业化过程,带动小城镇发展,同时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业。

按照以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模式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以确保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一要从思想上明确,城镇化不单是一个人口聚集的行为,而是一个集工业化水平与质量提升、解决就业和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庞大系统工程,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必须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二要总体规划与局部规划相结合,对城镇化建设做出近、中、远等梯次实施计划;采取不同方式,根据难易程度分门别类予以实施,充分发挥好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作用,及时加以指导,解决疑难问题。三要在政府总体意见指导下,各市、县、区都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付诸行动。四要制定各级政府的相应职责,落实城镇化建设相关的资金、技术、物力、人力等保障机制,以及投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办法、奖惩激励措施等事宜。五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建设是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发展进程,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科学决策,狠抓科学管理,确保这一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2、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6、(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

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8

今年以来,在区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强镇富民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管区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三项建设,使全镇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一是继续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10月份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5 亿元(预计年底达到1.78亿元);人均纯收入3217元(预计年底达到3950 元);乡镇企业增加值 8414万元(预计年底达到1亿元),上交税金1186万元(预计年底达到 1500 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3.28 亿元(预计年底达到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6% ,2% ,17% ,20%,10% 。二是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优秀党支部比率达到70%,年内发展党员17名,预计年底达到20名,100%的村能按照民主管理的新体制进行运转,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规范率达到95%,满意率达到90%。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工作全面进步,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市、区两级考核,教育工作通过市级验收,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为零,无越级访,十星级文明农户达到43.8%,挂牌率100%。

一、2005年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回顾

(一)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是种植业以棉花为主导,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今年我镇继续巩固“稻改旱”工程成果,扩大棉花面积,今年种植棉花3766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加之在镇外承包土地,全镇棉花种植近8万亩。为了克服干旱缺水的困难,今年,我镇各村又筹集资金150万元,兴修水利设施,动土方34万方,进行土地改造1360亩,新打机井10眼,修涵洞、地下管道、水管改造、清理农村河道沟渠等。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今年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今年全镇种植果树1278亩,其中玫瑰香葡萄约1000亩,平均产量可达到2000公斤,亩收入约800元,新增桃树100亩。目前,全镇41876亩耕地的苗情长势良好,仅棉花一项预计纯收入达到4000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

(1)把奶牛养殖作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通过提供贷款、技术、占地优惠、防疫治病等项扶持和服务,促进了农村奶牛养殖业的较快发展,今年又新增奶牛500余头,全镇奶牛存栏达到2100头。我镇今年重点加强了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引进资金300万元新建了一座高标准的金平奶牛生态养殖园,头批养殖户已经入驻,现奶牛存栏达二百余头;皂甸奶牛养殖小区二期工程已完工,奶牛存栏达600头;艾蒿岭奶牛养殖小区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现奶牛达400余头;么家铺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已经达250头,全镇奶牛小区化养殖比例已由去年的70%提高到了90%以上。

(2)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养猪业规模化养殖的步伐。此外,我镇继续把小区建设作为养猪业的发展重点,已建成年出栏可达万头的中泊养猪场一座和年生产优良品种仔猪2000头的黄沽村种猪场一个。我镇不断加大对养猪户的扶持力度,扶持了出栏百头以上的大户20余户,使传统的家庭养殖业正走出村庄,走向规模化、规范化饲养。目前,我镇农村生猪存栏已达2万头,出栏3万头。

(3)引进了成本低、风险小的肉牛150头进行养殖实验,预计年底每头牛增值1000元。

三是合同鸡养殖有了稳定的发展。****等村与天津大成公司协作饲养肉鸡,已出栏肉鸡20万只,新建了养鸡场3个,年出栏可达30万只。

四是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今年我镇对水面养殖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3000亩,亩效益平均达到2000元以上。

(二)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今年以来,我镇继续加大了镇属企业的改制和管理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盘活乡镇企业资产,改制中产权制度发生转换的企业达90%以上,从而使乡镇企业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进一步加强改制后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加大了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项优惠政策服务,使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今年重点扶助了**塑料厂扩大规模,主要是协调厂房、场地、增容和资金。今年以来共投入120多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年产值可达1200多万元。今年我镇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到了3975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1682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5.6%。另外,我镇还与天津市众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已介绍了百余名农村初中、中专毕业生进厂入企,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狠抓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调整和充实工作。今年以来先后对**#村的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通过“两推一选”选举产生了马庄村党支部班子,选派了一名能力和素质较强的镇机关干部到后进村——**村任党支部书记,从而充实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二是狠抓了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结合市、区“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宣讲团”的宣讲活动,我镇举办了农村干部理论培训班、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等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继续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农广校、农函大等正规学历教育,今年以来共有11名农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了农广校大专班的学习,使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得到进一步深化。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以来,在全镇广大党员中认真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创建文明生态村、执行土地承包、农民减负、计划生育等项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广大党员身上,明确包片联户责任,使他们自觉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进步。此外,今年全镇共发展党员17名,预计年底发展党员20名。四是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深入开展了一年两次的民主议政、民主评议村干部活动;全面推行了“一制三化”工作机制,100%的村均能按照民主管理新体制进行运转,村务公开规范率达到95%以上,满意率达90%以上。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和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大力推进“营造农村森林,一人一树”绿化活动,全镇各村共植树4万余棵,且成活率高于往年;开展“双学双比”、“致富能手”等评比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今年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达到了43.8%,挂牌率100%。二是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除皂甸、艾蒿岭两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外,今年年初,我镇东**#村被列入文明生态村创建第二批工程。经广泛动员和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各创建单位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各项创建任务进展较快。截止到目前,道路硬化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中东**投入资金62.15万元完成工程量12700平方米;**村已投入资金61.09万元完成工程量12217.5平方米,此外,还投入资金4万元,修建排水明沟1000米;张绪村已投入资金42.89万元完成工程量9820平方米。绿化工作也基本完成,共投入资金14.4万元,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8550株,拆迁及绿化任务全面铺开,共动用车辆70余台次,清理各种垃圾2000余方。综合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正在施工之中。此外,未列入文明生态村的如**等村纷纷自发行动,自筹资金完成了修路、植树等创建准备工作,为文明生态村的全面铺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计生、教育、综合治理等项工作扎实推进,均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

总之,在管区党政的关怀和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使我镇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且技术含量较低,存有很大的市场风险;二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投入和服务不够,缺乏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三是部分农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村级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社会仍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思考和解决。

二、2006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五”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根据市、区对我镇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全镇实际,确定2006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以宽裕型小康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项活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教活动);狠抓三项重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强四项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开展五项服务(为农民的科技、信息、流通、金融和政策法律服务)。

奋斗目标: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人均纯收入4200 元,乡镇企业增加值 1.2亿元,上交税金1700 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4.5 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2% ,6%,20%,13% ,12%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优秀党支部比率达到75%以上,合格党支部达到100%,发展党员20名以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100%的村均能按照基层民主管理新体制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进行规范运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达到45%以上;综合治理、文教卫生、计划生育、民政司法、青年妇女、文明生态村建设等项工作都要有较大进展,各项指标均力争达到并超过上级要求的标准。

主要任务:

(一)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在稳步推进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尚,适当扩大水稻及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按照发展“三精”农业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发展精细种植业,年内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4万亩,优质品种覆盖面积达到98%以上。二是继续推进畜牧养殖。(1)大力推进奶牛小区化饲养,进一步完善现有小区,将金平奶牛生态园建设成为高标准规模,2006年奶牛存栏达到600头,积极创造条件在东部地区再建1——2个,使镇内小区达到6——7个,年内发展奶牛600头以上,总数达到2800头以上。(2)积极扶持养猪小区的建设,年内力争建成养猪小区5个,扶持出栏百头以上的大户30户,使年出栏达到4万头,存栏达到3万头。(3)积极鼓励合同肉鸡养殖,年出栏达到50万只。(4)积极引导发展新品水产养殖,发展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力争达到4000亩。(5)鼓励推广肉牛养殖,力争年内出栏2000头。(6)发展蚯蚓养殖项目,带动农民多渠道致富。

(二)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多方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抓紧做好镇属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工作,盘活乡镇企业资产。还要千方百计找项目,搞好合资合作,使农村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鼓励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把城镇作为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三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力争到2006年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纯收入达到7000 万元,人均2900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6.8%和16%。

三、努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是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切实加强镇村两级党组织建设。以镇党委“六个好”、村支部“五个好”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组织制度,到2006年底全镇优秀党支部比率达到75%以上,合格党支部达到100%。重点要通过“两推一选”健全农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同时,要加大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到2006年底后备干部队伍达到100人以上,继续推进干部素质工程,争取有更多的干部参加正规化学历教育,改善干部的知识结构,争取60%以上的农村干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年内计划发展党员20名;二是要以全面落实村民的四项民主权利为主要内容,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是抓好农村村务、财务公开的工作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的全面贯彻落实;三是以十星级 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宣传文化示范工程”,把“示范村”建设作为推动全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以高起点创建来强化基础建设,以规范化管理来实现高效运转,以发挥作用来检验建设成果;充分运用宣传文化阵地,举办时事政策讲座,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举办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班,引导农民学会运用市场规则发展经济;举办移风易俗学习班,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而有效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上一篇:农业办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