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37:43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1

乌兰哈达火山群资源密集、地热丰富、风光独特,有火山温泉、喀斯特矿泉和火山堰塞湖等资源,是一个天然的火山博物馆。其中6座形态各异的火山连成一线,首尾相距约10公里,大部分锥体主要由玄武质熔结集块岩及碎成熔岩组成,火山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基本未遭受剥蚀,多数火口形态清晰可辨。作为旅游景点美丽的火山草原和火山堰塞湖环绕四周,数十个察哈尔民族风情村坐落其中,人文自然景观底蕴非常深厚。

乌兰哈达火山群现已列为自治区级火山地址公园并正在申请部级火山地质公园。开发乌兰哈达火山旅游资源,打造乌兰哈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是乌兰察布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亩,以火山草原的地质奇观为核心,衍生地质科普、火山温泉、草原民俗、火山冰雪、火山农牧业等休闲娱乐观光及旅游产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火山地貌、草原文化和察哈尔风情的独具北疆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自治区四季旅游新景区和全国唯一的火山草原旅游度假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乌兰察布市围绕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一发展目标,打响了“京郊草原、乌兰察布”的品牌,察哈尔右翼后旗更是以乌兰哈达国家火山地质公园为旅游核心,延伸乌兰察布市北部旅游网络,从国际、国内、自治区层面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具体来说,从国际层面是火山科普基地、天然地质博物馆;从国内层面是火山草原、文化绿洲;从自治区层面是旅游新干线、文化新地标;从乌兰察布市层面是区域旅游中心、察哈尔文化会客厅。

乌兰哈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项目,设计旅游接待为年50万人次,总规划用地面积为20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以火山文化区为核心共三个区域,包括火山文化区、民族风情区、休闲度假区以及景区配套基础工程。火山文化区建设内容为:火山博物馆、火山科普馆、火山奇石馆、火山科普基地、火山温泉小镇;民族风情区建设内容为:民俗村、蒙古族风情园、那达慕会场、非物质文化产业园、石门口度假村;休闲度假村建设内容为:滑雪场、越野车训练比赛场、自驾游营地;配套基础工程建设内容为:给排水管网敷设、道路交通、供热管网敷设、供配电管线敷设、园林绿化、植被恢复、邮电服务中心、消防设施等。

乌兰哈达火山群所在地,察哈尔右翼后旗曾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诸民族活动的舞台,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察哈尔部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建立的常备护卫军,察右后旗是察哈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并保留了蒙古族最丰富、最完整的复合型察哈尔文化的特征。察右后旗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圣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乌兰哈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丰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促进察哈尔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开发绿色生态旅游的需要。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2

关键词:长白山;休闲旅游;旅游形象;旅游传播

1引言

长白山休闲旅游地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来自原始的自然景观所拥有的独特的科学内涵,来自历史悠久的区域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来自令游人满足的商业化旅游服务,来自游客休闲旅游体验所获得的地方形象。休闲旅游业的首要贡献是区域形象的贡献,继而才会产生持续稳定的经济贡献;长白山休闲旅游区是“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长白山休闲旅游的形象定位应该由火山奇观-森林生态-民族风情三大要素共同支撑;长白山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是长白山景区形象定位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核心要素;提升导游产品的科学性与文化性是树立长白山休闲旅游景区形象的保障,是进行长白山旅游地旅游形象传播的关键性因素。树立长白山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旅游形象,是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

2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属性与价值

休闲旅游业在很多经营者的认识中首先是经济产业,借此获取经济效益。而事实上,一个地方的休闲旅游业首要的贡献是对景区旅游形象的贡献,并以此对区域形象产生影响,继而才会派生持续稳定的经济贡献和社会效益。因此休闲旅游业不仅具有经济产业属性,而且首先表现为形象产业的属性。

关于旅游形象的定义早有人从不同角度做出多种释义。笔者认为,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或者说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文化、旅游服务所形成的总体感受。因此,所谓旅游形象对旅游者而言是“印象”,对景区与地方而言是“名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历史阶段,我国通过旅游业不仅打造着中国的旅游形象,而且展示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总体形象,打造着中国的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把中国推向世界,使我国强有力地在各个领域开发国际市场。

国家形象的展示,是“软实力”的展示。旅游业日益与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历史紧密结合,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已经从硬实力的较量,发展到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际旅游是输出国家文化、形象和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文化年、体育赛事、盛大展会等活动,可以更广泛地吸引国际游客,可增进各层面、各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本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有利于传播价值观和提升国家“软实力”[1]。

2014年2月26日,中国外文局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报告指出:“中国文化具有较大的国际吸引力”;“来中国旅游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在国家形象的诸因素中,62%的受访者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9%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吸引其来华旅游的最主要因素”,61%的受访者表示“乐于了解中国文化”,1/3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

由此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服务业,不仅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政治、文化等多重功能,并以此反馈于旅游经济。也不难看出,国家形象的塑造,其核心在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让外国游客到中国来,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全面、发展的中国,是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可以打造国家的形象,旅游业自然可以打造和树立良好的地方形象。

长白山休闲旅游区通过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打造景区积极的旅游形象,与此同时也在打造地方形象,打造吉林省的整体形象。旅游业的这种展示和打造地方形象的功能需要我们自觉认识。

在经济大潮汹涌的时代,往往使人忘记了形象的价值。一个地方虽然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没有恰当的旅游形象定位、没有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忽视旅游形象传播,那么,这样的旅游地就很难独树一帜,释放引力;一个没有形象的地方虽然张开臂膀做出欢迎的姿态,却难以迎来如潮人流和物流,难以产生各种效益。因此,景区形象的打造、区域形象的打造和资源特色的传播就成为区域旅游开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只有对景区资源特色有透彻认识,只有对现代游客的旅游需求变化有深入了解,只有对景区形象做出准确定位,并加以多渠道的旅游地美好形象的传播,才可能在国际、国内打造积极的区域形象、积极的地方形象和景区形象。良好的区域形象一旦树立,就会带来人流、信息流,带来物流和资金流,休闲旅游经济随之得以发展。

因此,认清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属性,是正确把握和促进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功能来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和地区形象,是扩大对旅游客源吸引力的前提,只有产生旅游的人潮,才可能带来信息流,才可能带来物流、资金流,从而利用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并对第一二三产业产生全方位的拉动作用,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所以,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属性具有无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景区和地方不能忽视的建设内容,是将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的前期工程。

3长白山科学文化资源与旅游形象定位

休闲旅游者最大的需求是在放松身心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的情趣、文化的感染和知识的补充。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科学文化。有了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地就会凭添无限魅力。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普遍化,旅游专业化服务的文化品位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所以应确立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产业价值观和发展观,正确把握当前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探索发展旅游业的健康之路。

进入21世纪后,旅游者队伍中出现了不同定义的高端旅游需求,于是引导许多旅游地高度重视高端旅游设施的筹建。事实上,高端旅游的内涵绝非仅限于物质层面。旅游需求的高端化,不仅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设施高端化,尤其体现在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体验的高品位需求和导游产品的高品位需求。不论高端旅游或大众性旅游,许多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来扩展眼界、增长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体验。这使得休闲旅游景区必定要与科学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科学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因此,只有抓住长白山科学文化的特色,才能明确长白山旅游形象的定位,才能把握旅游传播的策划方向。

2010年3月20~22日,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的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做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主旨演讲。他深刻地指出:“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需要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2]”。

长白山休闲旅游地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不仅仅来自原始的、外在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来自它所拥有的独特的科学内涵,来自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来自令人满足的商业化的高品位的旅游服务,来自游客休闲旅游体验所获得的地方形象烙印,来自游客亲历旅游服务后对景区形象的自主传播。

长白山区是世界著名物种基因库。1960年我国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80年长白山成为我国最早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的保护区”;1986年长白山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长白山被确认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3年长白山被中华十大名山评审委员会选入中华“十大名山”之列;被中国旅游百科全书列为我国31个山岳“旅游精品”之一;2009年被授予部级地质公园资格,命名“长白山火山地质公园”。由此可见,长白山属于“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

作为旅游景区,长白山独具的地文科学文化内涵是核心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它神奇的火山地貌展示着它的形态之美,吸引了大批审美游客;它神秘的地质科学原理,它复杂多样的地理学过程,它壮美的森林生态系统,如幻多变的水文景观,显示它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吸引着众多科学爱好者。因此,长白山的火山地质、森林生态、水文奇观成为长白山旅游形态定位的主导因素,长白山旅游资源拥有的科学内涵成为旅游需求的核心内容[3]。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长白山旅游景区在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景观学、生态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长白山旅游资源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开发,可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生态旅游知识,获得求本探源、体会人地关系、享受自然情怀、感知天人和谐的生态体验,享受科学文化的激情。所以发掘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是展示长白山旅游形象的科学本源,是满足游客探求知识欲望的重要因素,是广泛吸引中外游客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长白山休闲旅游文化开发与休闲经济发展关系的需要。

从人文科学角度上看,长白山旅游区具有多元性文化内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肃慎、挹娄、勿吉、秽貊、扶余、高句丽、、渤海、女真等民族在东北地区生存与迁徙,到今天长白山区满族、朝鲜族、汉族等的聚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将给人以精神食粮与创作灵感,是长白山休闲旅游业能够得到发展的优势之一。

从审美角度上看,长白山火山地貌的神奇多变、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化、高山苔原的美丽新奇、天池-瀑布-白河激流,从形态上给人以自然美、艺术美,给游客以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由此可见,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应该是神奇的火山地貌、多重的森林景观、漫长民族演化历史所蕴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交织的多层次的科学文化留给游客的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因此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应该是从有形的旅游资源到无形的文化体验,而其价值则是从无形的文化体验到有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以,长白山休闲旅游的形象定位应该是由火山奇观-森林生态-民族风情三大要素共同支撑[4]。当然长白山休闲旅游地良好的旅游形象也离不开一流的旅游环境和一流的旅游服务。

所以,长白山科学文化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长白山旅游形象定位与休闲体验。在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地产品特色应一致,这种特色一定体现在长白山景区所开发的科学知识体系之中和民族演进的历史文化中。长白山旅游文化品牌要由长白山所拥有的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是长白山景区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长白山休闲旅游地旅游形象的传播

4.1导游产品与长白山旅游形象传播

国外对于旅游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国内则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但旅游形象的传播研究却很少[4]。而旅游地要赢得游客青睐,旅游形象传播是必不可少的。

在长白山众多的旅游产品中,尤其要提升导游专业产品的科学性与文化性。导游产品既要有独特性、新奇性,更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这是树立长白山休闲旅游景区科学文化形象的关键性因素。

导游服务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渠道。长白山休闲旅游活动的科学文化传播服务,旅游景区景点科学内涵的外在呈现,景区科学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度与诱惑力,游客对景区科学内涵的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产品和导游服务。

而导游人员是景区与游客情感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长白山景区形象的直接展示者和传播者。对展现和宣传景区形象和地方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导游工作者及各项导游产品,要能够结合长白山各个景点为游客简要生动地介绍长白山地区沧桑巨变的地质史,能够介绍火山活动对长白山现代旅游景观塑造的科学原理,介绍自然地理过程对长白山现代地貌奇观的雕琢,讲解长白山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组成和演替规律,介绍茂密的原始森林的生态学意义;我们的导游工作者和导游产品,要能够结合长白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史,简要生动地介绍历史上东北居住的各民族对长白山的景仰和神化,要能够介绍东北地区及长白山地区各民族发展、迁移与征战的历史,要能够介绍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给长白山旅游形象带来神奇与奥秘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将给长白山旅游区带来无穷的神奇魅力,将给旅游者留下启动心灵、感概万千、流连忘返的深刻印象,这就是景区形象在游客心中打下的深刻印记,这种形象印记将给中外游客带来自主传播的动力,将给潜在游客以巨大的吸引力,也为树立吉林旅游形象起到传播学作用。

所有这些源自长白山旅游景区的科学、文化内涵,不仅支撑着长白山旅游休闲的形象定位,而且显示着长白山休闲旅游科学文化内涵的高品位,支撑着长白山旅游品质的提升,支撑着长白山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力图将长白山打造成国际休闲旅游名山,发掘其丰富的,多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关键因素,是长白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的核心内容。

长白山作为部级火山地质公园、作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应该在景区内、在景点处、在旅行社、在酒店内、在康乐区、在道路边,在所有合适的旅游服务场所利用有线网络、通过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图版说明等从宏观上介绍长白山地质演化史、介绍长白山自然地理过程、介绍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知识、介绍长白山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等;要通过解说系统不失时机、不失空间地进行旅游景区科学知识的展示。所有这些旅游环境建设,都渗透着长白山景区科学知识的内涵,给游客以科学感染,提高景区知识品位与科学文化层次,体现长白山景区的科学文化形象,树立积极的地方文化形象。

4.2游客与长白山旅游形象传播

旅游形象传播的目的是促使现实的和潜在的游客了解和信赖本区域旅游产品,传播旅游景区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形象的认知度,扩大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销售。

当前的旅游形象营销手段多样,如形象广告传播、公共关系传播、网络传播等。其中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电视媒体等形象广告传播以其直观性、实时性、普及性而成为当前效果较好的形象广告载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网络传播的快捷、全面和高效能够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因而网络传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中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智慧旅游系统的营建,是其发展的结果。

目前,各旅游省份和旅游景区的影像与赞誉之词充满可利用的媒体。策划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利用汉字丰富无比的情感内涵和极为灵活的组词功能,不无夸张地运用秀美、壮美、柔美、娇美等创造出很多的美的词汇来为景区形象传播服务,许多景区的赞誉之词和诱惑之词高度概括了旅游地的科学文化内涵,发挥了旅游景区形象的传播作用。然而也有一些景区形象概括显得过度抽象,无法使潜在游客及大众获取丰富多彩的、全面具体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科学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难以拨动大众前往旅游的心弦。

真正能够全方位的、具体的传播旅游景区体验的是广大的旅游亲历者。旅游亲历者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体验、人文环境的体验、文化熏陶的体验、科学启迪的体验、服务质量的体验、娱乐参与的体验、康乐服务的体验等等多方面的感受,是形成旅游形象的构成要件。因此,有学者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把旅游目的地形象细分为自然形象、人文形象、服务形象、价格形象、娱乐形象等五个维度[5],他们若在长白山休闲旅游生活中获得了导游教师般的温情讲解服务、获得了景区美好景物的感染、获得了科学知识的启迪,获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获得了娱乐参与的快乐、获得了震撼心灵的感悟,总之获得了满意的吃、住、行、游、购、娱系列,那么,长白山旅游地将在现实的休闲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具体的旅游形象;那么,这些现实的休闲旅游者,将成为旅游景区形象的最忠实的、义务的传播者,成为长白山旅游形象传播的“义工”,他们的传播内容将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实的、可信的、有成效的。

因此,吉林省和长白山景区必须结合自身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特点,下决心、花大力气培养自己的,具有景区特色的导游人员。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众多的高智能、高水平、高技巧导游专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熟知长白山景区旅游地质学知识、旅游地理学知识、旅游生态知识的区域导游“专家”,结合他们已有的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知识基础,成为长白山景区旅游形象的代言人,成为长白山旅游形象的传播者,成为能够自觉传播旅游形象的“义工”培养者。以此树立长白山国际休闲旅游名山的科学性形象、文化性形象、诚信友善的形象、舒适周到的形象。

长白山景区要从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显示和传播长白山休闲旅游景区所内涵的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以此彰显长白山火山地貌景观下蕴含的科学神奇与稀有,以此扩大长白山在旅游世界的影响,以此坚挺长白山的休闲旅游地位,以此创建长白山休闲旅游的高端品牌和高品位形象。

5结语

长白山是“自然保护区”、“火山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作为旅游景区,其地文科学的文化内涵是核心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

长白山休闲旅游地的经营若能够在科学、文化层次上满足游客的多方位需求,在旅游服务领域使游客获得满足,就会巩固游客对休闲旅游地的忠诚度,成为游客主动进行形象传播的驱动力。获得丰富科学文化体验与热情周到服务的游客将是景区形象忠实的传播者。

高水平的导游和导游服务是树立长白山特有的旅游形象、加强长白山休闲旅游形象传播、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文海.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市场,2012(7).

[2] 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J].光明日报,2010-03-24(6).

[3] 许林书,王兆明.科学介入长白山休闲旅游浅论[J].绿色科技,2014(6).

[4] 石培基,李先锋.旅游形象传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3

关键词: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9

0 前言

贵州乌蒙山区包括位于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七星关区7个县(区),遵义市的桐梓县、赤水市和习水县3个县(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共10县(区、市)和1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多民族聚居、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的典型代表区域。贵州乌蒙山区现有总人口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4.8万人,境内有彝、回、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04%。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该区旅游开发中的特色性旅游资源。因此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拳头型旅游产品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该区资源开发的基础

乌蒙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超过万人的有彝、苗、回、布依等4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也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六枝坝湾六月六布依风情、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及赶花场等,在这一地区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1.1 独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特色

夜郎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提出,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由夜郎时期及其之后居住的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同时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夜郎的许多风俗习惯以及居室建筑形式对现代也有较大影响,如风俗习惯中对生殖、祖先、鬼灵等的崇拜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中如巢居、山处、“干栏”等形式,对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居住方式有较大作用。能够显著反映独特的夜郎文化的著名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古墓遗址、十里画廊、六枝朗岱古镇、岩脚古镇等。

1.2 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是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彝、回、苗、土家、仡佬等,每个民族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构成了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以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彝族为例,据《史记》记载,汉代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在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种植业的基础上受到濮人耕田与定居文化的启发,加之所处乌蒙山区拥有优越的气候及自然条件,因此彝族先民在该区域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彝族人口的大量居住,他们所携带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并且被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在火把节这一天,彝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并且伴随着跳舞唱歌、赛马、摔跤等活动。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2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2.1 开发现状

2.1.1 已开发主要景区

(1)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景点主要有古夜郎漂流、小水月亮河、新站花坝、官仓钓鱼台、马鬃苗族风情、九坝黄河沟、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凉风垭森林公园、王家烈公馆、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周公馆系列、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柏箐自然保护区、西湖、娄山关、环县城风景区等。

(2)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地形主要以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为主,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部级风景名胜区,该区著名的特色景观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赤水市不仅有修理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因此赤水市著名的“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被中外专家赞誉为五大特色。伴随着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赤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63%。

(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

七星关区位于黔西山地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翠屏旭日、北镇雄关、灵峰仙境、响水轰雷、阳山松涛、天河乐园等。其中尤以小河景区最为著名,小河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厅、游泳池,尤其以“生态、民族文化、避暑、探索”这四大核心主题最为引人注目。另外该区还拥有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该红色遗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由于该馆拥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同时也是司令部驻地。为了进一步传播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85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取得胜利,贵州省、毕节市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大方位修复。

2.1.2 景区发展现状

随着乌蒙山片区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表2所示)。2013年,乌蒙山片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47.36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45.2%,近七年年均增L率为38.8%;旅游总收入359.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5.1%,近七年年均增长率为43.1%。其中,贵州省所属区域接待国内外游客3496.6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251.69亿元,比2012年增长49.2%。在乌蒙山片区旅游客源及其收入总体快速增长情况下,贵州乌蒙山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这与其所辖范围较大以及拥有众多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2.2 存在问题

综观贵州乌蒙山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的全面、统筹、系统性的开发。即目前贵州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体上是各个县市各自为政独自开发,开发的过程也基本呈现模仿性的零敲碎打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的、并且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与专业规划层面上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开发,更谈不上整个乌蒙山片区范围内的全域性发展。总体来说目前该区域开发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只重视本辖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本体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状态难以凸显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同时也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面需要。

(2)旅游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尚未形成集约的发展方式。

(3)旅游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落后,不能满足游客全方位、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进而严重阻碍了该区旅游品牌的构建和产业形象的树立。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开发状态,没有能够与附近其他热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为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增强该区的地域性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点集群效应进一步打造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从而增强整个片区的旅游知名度。

3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3.1 建立旅游品牌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理念识别系统原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各种旅游资源和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经营思想和观点,提炼出差异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并将独特的理念和追求形成口号。

塑造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念识别形象的出发点在于:贵州乌蒙山区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是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理念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塑造,其一是从该区地理位置角度出发,即针对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磅礴乌蒙气势”的理念;其二是从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角度出发,在“多彩贵州”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多彩贵州,彩色乌蒙”“一城一山亦景亦色”其三是从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出发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口号,比如“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纯纯的风俗,暖暖的民情”“体验乌蒙磅礴气势,亲历民族特色风情”。这些口号的打造不仅可以宣传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号召力与吸引力,以增加景区知名度与影响力。

3.2 旅游品牌的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这几个层面构建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行为识别系统。

政府行为:贵州省政府应根据战略部署规划,结合该地资源优势,以山地特色为载体,构建生态旅游大区,将乌蒙山区打造成夏季高原运动、避暑、观光、休闲、疗养的度假旅游胜地。

企业行为:首先,要通过建立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考核体系和工作竞争体系等一系列的体系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气质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其次,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再次,对旅游商品进行精品化设置,要开发设计出一批可收藏、可纪念、可馈赠的旅游纪念品。该区应该注重从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推行能满足游客所需的特色化服务。

居民行为:在行为识别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居民形象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居民的整体意识和行为意识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观念,所以政府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要大力提升当地居民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给旅游者展现一个高尚的理想的旅游风貌。

3.3 设计旅游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视觉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和感染。

首先可以从人流量大的地方、人们必须经过的地方入手,首选就是火车站和客车站,在出入口大量展示乌蒙山区的旅游景点,让旅客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景区的魅力。

其次是在城市的道路旁、公交站台、标语区尽可能多的宣传乌蒙山旅游景区,另外还可以从市内的交通工具入手,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通往各景点的车辆都可贴上乌蒙山景区的宣传标语。

最后景区可以设计一些景区内游报或方便携带的旅游卡片、旅游纪念品等,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豆、羊肉系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食品和绿色生态旅游食品能使游客尽可能快的了解当地旅游特色,在景区内的餐馆均可有当地的特色美食等。

参考文献

[1]丁春娇.综述乌蒙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现状[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5.

[2]刘祥恒,罗明义.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8):6773.

[3]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187191.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4

关键词: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节庆是民俗风情的一部分,是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物质依托,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民族特色浓郁,彝族风情展示完整,从服饰、歌舞到生活用品以及毕摩文化等异彩纷呈。对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火把节的开发,将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凉山观光旅游,带动凉山旅游的发展,极大的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凉山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目。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今天的凉山彝族“火把节”,随着凉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保留了节日的传统形式和内容外,已和凉山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物资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

二.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开发现状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之一,全省三大旅游节庆之一,是凉山州倾力打造的六大旅游精品之一,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深厚独特的彝族文化积淀,素有“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之称。火把节期间,将举行各种仪式,让游客感受到彝家儿女的独特魅力。凉山州政府努力把火把节办成集中展示彝族历史、民俗的重要节庆,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旅游第一节。从而以火把节为契机,推动凉山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火把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成为了凉山旅游的名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三.火把节的开发对凉山旅游的作用分析

(一)火把节活动异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凉山文化资源大州的形象

近年来随着火把节的发展,在保佑原有传统元素的前提下,注入了诸多新鲜元素。如:火把节期间毕摩文化表演、彝族特色歌舞表演、传统彝族竞技、大型原生态实景彝族歌舞表演“千年彝韵??五彩凉山”、“重温红色经典,追忆革命岁月”坝坝电影活动、“红葡萄庄园”特色葡萄采摘游等乡村旅游项目等各种各样的丰富活动举不胜举。这些活动全方位展示了西昌的旅游资源魅力和办节水平,受到中外旅游者的欢迎和高度赞誉。同时,这些活动的举办,除了展示了凉山文化资源大州的形象之外,还给凉山州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二)火把节的举办延长了游客在凉山的逗留时间

火把节已经由原来传统的三天延长了许多,注入了诸多新鲜活动,这样必然会延长游客在凉山游玩的时间。火把节期间除了参加一系列节庆活动之外,游客必然会选择凉山州的其他景点进行观光游览,有效的提高的景区的游览率,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三)火把节的举办使得凉山游客客源结构明显改善

旅游发展之初,凉山游客的客源普遍集中在凉山周边的17个县市。现今,随着火把节的大力举办,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慕名而来。游客遍布了全国各地,更有许多国外友人来感受东方的情人节,通过火把节的举办,凉山游客客源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火把节的举办,提升了凉山州的旅游形象

旅游业的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便是形象,品牌的实质是形象。通过火把节的举办,大大提高了凉山州的知名度。同时,火把节逐渐成为凉山州的一张城市名片,这样使得凉山州的形象定位更加的明确,凉山给与游客一个火把的海洋的形象定位,整个城市因为火把节而显得热情、奔放。提到凉山,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火把的天堂,火一样的城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五)火把节的举办,改善了凉山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接待水平

为了更好地举办火把节,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凉山州政府耗资两亿多人民币修建了火把广场。同时,围绕邛海打造了湿地公园,目前已经完成了前两期工程,正在进行三期工程的建设,届时,外来游客便可以围绕邛海湿地公园环湖游览了。另外,西昌的基础交通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雅西高速的开通极大的缓解了西昌的交通压力,游客不再为火车票一票难求而影响行程安排,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凉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对旅游企业来讲,为了能在火把节举办期间,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定会加强本企业的培训管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不遗余力的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质量。

六.结语

火把节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节日,参与性极强,对国内外游客来讲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火把节的开发,将带动凉山州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来到凉山观光游览,大大提高凉山旅游的知名度,极大的促进凉山旅游的发展。所以应不遗余力的抓好火把节的开发,更好的发挥火把节对凉山旅游的推动作用,让凉山旅游越来越蓬勃发展!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5

[关键词] 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宁德

[作者简介] 吴光玲,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45-03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地质旅游的兴起已在所难免。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大地震,引起人们对地球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的关注与探究,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国际旅游的热门节点。地质与旅游有机结合,将地学知识融于旅游资源中,将会使旅游资源更具生命力,提高欣赏层次;同时也有利于地学知识的普及,增加地学知识的实用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貌景观、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和灿烂夺目的畲族人文景观构成了发展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的重要资源。其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必将极大地促进宁德市及福建省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境内,园区地理坐标:东经119°00'38"-120°26'13",北纬26°50'33"-27°15'08"。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以白水洋、太姥山和白云山三个园区为核心,总面积266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83平方公里。公园位于鹫峰山脉东南侧,东面濒临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造就了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了物种的原始生态系统,其繁多的动、植物群落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性、物种的多样性及稀有性。公园内晶洞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河床侵蚀地貌、海蚀地貌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山海川岛湖林洞”的奇特景观,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少见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意义及美学价值。是一个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载体,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考、科教、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科学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二、主要地质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一) 河流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峰丛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峰丛地貌是公园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成为本区发展旅游的基本载体。白云山园区和太姥山园区的花岗岩地貌,既发育峰丛、石堡、石墙、石柱及石蛋等地貌,亦发育深切峡谷曲流、幛线谷、巷谷、峡谷及洞穴等负地貌景观,地貌的基本类型均发育和保存良好,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和保护价值,是开展花岗岩地貌科研、科考的最佳场所。花岗岩球状风化景观以太姥山园区最为典型,如太姥山的“夫妻峰”等。公园的白云山园区和白水洋园区还有各种奇特的火山岩地貌景观,公园中部留洋火山盆地,发育一系列火山构造等地质地貌。白云山园区的大型壶穴群景观,颇为壮观。构造地貌遗迹,包括断层崖和由垂直剪切节理发育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许多悬崖、奇峰峻岩等地貌遗迹。如白云山园区的“猴走石山”、“石虎归山”、“石鸡欲鸣”、“仙人棋盘”、“三角仙井”、“仙盒”,太姥山的“九鲤朝天”,白水洋的“五老峰”等自然景点;峡谷地貌遗迹,重要的有龙亭峡谷、黄兰峡谷等。

(二) 洞穴遗迹

主要是岩块崩塌堆叠洞穴遗迹。在太姥山就遍布着一百多个岩洞,著名的有葫芦洞、将军洞,一线天、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犀牛洞、白马洞、鸿雪洞、蝙蝠洞、福成洞、韦陀洞、莲花洞、龙潭洞等等。大部分岩洞都有天光泻漏、明暗相间之景。有的洞穴是洞连洞、洞套洞、神奇莫测。有的洞内可望海观日,有的洞内石景连绵,有的洞内有暗泉明瀑。有的洞内还生长着奇花异草,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特别吸引人的是葫芦洞和将军洞,葫芦洞形似葫芦,洞室宽大,可容千人,面积2000平方米,有“世外桃源”之誉。宋代曾建有楼阁,今已无存。洞中生长着空谷兰、凤兰等名花,暗香浮动,满穴馥郁。将军洞因其顶有三石似将军的鞋、帽、剑而得名,由十几个洞穴相连组成,人称“将军十八洞”。长977米,有四个洞口。洞内有七个厅堂,十三个天井,还有“三线天”、“回音洞”、“洞中听泉”等胜景。“三线天”是两块巨石压顶,似坠未坠,惊险万状,顶部一条裂隙,形成三线蓝天,阳光照人,满穴生辉。“回音洞”是一条狭窄暗道,迂回曲折,上下盘旋,人行洞内,前后不见,但能相互呼应,虽相隔几十米,其声犹似近在耳边。这是由于洞壁回音传声所致。“洞中听泉”长160米,地下泉水淙淙,声如佩玉,故古人称为漱玉洞。若遇大雨过后,泉水如瀑,轰鸣激荡,令人心悸。九龙洞位于白云山西麓的南溪村附近山涧之中,两侧高达百丈的花岗岩峭壁危立。洞由巨大的花岗岩堆叠而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洞中有洞、深不可测。洞的上游,溪涧陡峭,流水常年倾入石洞,穿潭入石,所经之地,石洞一层套一层,流水一潭接一潭。有人把这里的瀑布称作“连级瀑布”。洞中岩石奇姿异态,表面光滑异常。

(三) 泉流溪水和瀑布景观

花岗岩表面风化,其风化裂隙水往往循环深度较小,又经常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构成泉水溪流等水景。当溪水流过悬崖峭壁时,还可形成瀑布,如白水洋的洞潭峡瀑、猴王远眺,双仙下凡,仙鲤朝天(站岗台),巨象迎宾等景点。

(四) 海蚀地貌景观

公园拥有壮观的海岸地质景观,以海蚀地貌为主,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蘑菇、海蚀穴、海蚀拱桥等,主要分布在太姥山园区的海岸带和嵛山岛、台山岛等地。最典型的是台山岛的“雨伞礁”(海蚀蘑菇)。

总体上看,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以雄伟壮观的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绚丽多姿的火山岩山岳地貌、千姿百态的河床侵蚀地貌为主要特征,兼有瀑布、深潭等水体景观、海岸岛屿地貌、海蚀地貌等,各种地貌类型相得益彰,构成了公园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组合。

三、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

宁德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地质现象转化为地质旅游资源――即资源化过程;二是把地质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即效益化过程。资源化过程必须加强地质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效益化过程必须实施市场营销战略。

(一) 加强地质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在现阶段,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管理者尤其要重视地质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包括确定标志性地质旅游景区和多个特色地质旅游景区,同时要搞清各景区之间的联系和组合特征,并建立完善的地质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修建地质博物馆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外型、结构、功能、规模等都尽可能体现地质公园的建筑特色,讲究实用和人性化,重视基础服

务和软件建设。

(二)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

一是市场培育战略。在市场培育阶段,要把地质旅游的市场主体明确地定位于两个群体上,第一是新闻团体,第二是高校师生。这两个群体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较高的文化层次,更容易从科学层面上认知地质旅游的意义,更愿意通过地质旅游,回归自然,放飞个性。同时他们对科学探索感兴趣,接触面广,发表意见的能力强,容易引起宣传效应。可以先搞一些大型的地质旅游推介会或举办地质文化节,加大新闻媒体参与的力度,展开全面的宣传。还可组织免费地质旅游活动,以增加吸引力和知名度。目前迫切需要成立地质旅游导游的专门培训机构,由专家将地质资料和规划成果分别制成光盘,利用动画手段,再现景点地质作用的过程。旅行社和各地质旅游景区通过向旅游团赠送光盘等形式,力争把地质旅游内容融入到旅行活动中。目标市场应以就近地区的消费人群为主体,尤其是学生、教师和新闻群体。

二是系统战略。第一,在宣传方面,要让地质旅游资源上课堂、上教材。要把地质旅游景区确定为各大、中、小学生野外自然教学基地。第二,把地质旅游从其他综合旅游方式中独立出来,以宁德市为整体,形成一个独立完善的地质旅游系统。将各地质旅游景区的地质特色等资料全部上网,并推出不同旅游日的旅行套餐,如“宁德世界地质公园2日地质游”、“3日地质游”、“4日地质游”等。对同一套餐设计两个以上旅行线路,连同价格一并网上公布。第三是开展冬季地质旅游活动,冬季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小,地质露头好,正是推广地质旅游的时节。力求把冬季地质旅游做成一种地方生活习惯,做成一种文化现象。第四是以地质旅游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如成立野外健身中心、野外摄影、自然素描教学基地,不同景区成立独具特色的小型地质博物馆,展出当地的主要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影视图片等。经常举办科学论坛或学科研讨会,吸引国内外科学家来公园参加学术活动,这对于树立公园的形象和学术地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很有好处。第四,地质公园应该多开展科普宣传周等群众性活动,让高深的地学知识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知识。

(三) 加强资源保护,促进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6

崀山成功申遗后,对崀山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崀山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长远目标,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宁县委“旅游立县”、邵阳市委“八个建成”重要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保护管理崀山遗产地的意义深远

(一)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和评估过程中,坚持强化自然、文化和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推进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道路,促进旅游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环保和节能,牢固树立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好这方山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旅游业带动我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资源保护与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

(二)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保护遗产地资源的需要。崀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乃至全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资源,珍惜和保护好崀山景区资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联合国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34com8b.1决议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对景区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克服只顾短期和局部利益、忽视长远和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保护崀山的意识,形成“从我做起、人人有责、全民参与”保护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珍贵的遗产资源永续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是崀山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实现遗产地和谐发展的需要。崀山旅游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世界自然遗产地顶级品牌的取得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景区原住居民是景区保护管理的主人,他们与景区山水共存、和睦相处,生产生活互相依存。只有积极探索和发挥原住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特殊优势和潜力,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管理,并在保护管理中受益,感受到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快乐,形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景区的保护工作才有群众基础。虽然当前面临着游农矛盾等诸多问题,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景区群众参与服务旅游,发展第三产业,景区群众会成为崀山旅游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只有把崀山景区保护工作做好了,景区旅游发展才有可靠保障,旅游产业才会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景区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带领景区群众走上富裕道路。

(四)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打造崀山旅游品牌的需要。崀山是我县“一体两翼”旅游发展格局中和邵阳市的“龙头”,无论是旅游发展,还是保护管理、机制创新,都要充分发挥崀山的“龙头”作用。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崀山景区发展的各项任务,营造全民兴游工作氛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崀山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遗产地,保护管理到位的地质公园,世界知名、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的总体目标。

(五)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巩固崀山申遗成果的需要。自20__年崀山申遗工作开展以来,县委政府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财政投入等多种渠道投入4.5亿元资金,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北大门综合服务区和高规格景区门楼、栈道、游步道,环保公交车站、智慧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游客导服和电子门禁系统电子商务的建成实现了崀山旅游服务设施全面升级。景区公路沿线民居整建,沿线污染企业的搬迁,崀笏街和窑市街的改造;在景区全面实施了“三清四归”,“五改一建” “五杆入地”等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彻底扭转了景区脏乱差面貌,树立起了崭新形象,为崀山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崀山”这块世界级品牌,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创造的成果。保护管理好这方神奇的山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世界品牌,是巩固崀山申遗成果的需要,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保护管理崀山遗产地的成功做法

(一)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一是从工作部署上进行主导。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以后,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旅游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创建中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打造国际旅游新区的宏伟目标,争取两年内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着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为有实力、有规模、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第二次创业的征途。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旅游工作,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旅游业发展列入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认真进行考评,兑现奖惩。

二是从发展重点上进行主导。县委、县政府通过整合

全县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大崀山、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以崀山为主体,以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黄金牧场为两翼,以相关乡镇旅游景点为补充,打造“一体两翼五组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按照“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要求,以崀山为龙头,整合多种旅游元素,大力发展差异化、系列化的旅游产品。

三是从优化环境上进行主导。动员各生产要素向旅游产业集结。交通、通讯的发展布局要与旅游发展规划相一致,城镇规划建设服务于旅游规划。加大旅游企业的体制与机制改革,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推行市场运作,公司化经营。充分发挥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的重要作用,按照行业标准,严格准入、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自律,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促进旅游企业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发展.

四是从宣传推广上进行主导。旅游体制要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元投资、全民兴游”的发展道路。注重整合资源、整体包装、整体营销、整体活动,形成形象宣传政府为主、市场营销企业为主,强化营销策划和营销队伍的建设,不断拓展客源地市场,扩大崀山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实行联合执法过渡。

20__年,县人民政府针对景区破坏资源和乱搭乱建行为屡禁不止的实际情况,从崀管局及国土、城建、林业、水利、公安、交通、畜牧等八个部门抽调了25名执法人员,组建了崀山景区联合执法大队,从严打击违反规划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违章建筑、违法占地、滥伐林木、非法狩猎、挖沙采石、污染水体、损毁文物古迹等违法行为,已经从根本上扭转景区管理混乱的局面。现正在探索组建景区综合执法局,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规范景区管理秩序。

(三)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

崀山申遗成功后,我县着力理顺管理机制,下发了文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崀管局代表县政府行使管理职能,主要负责景区的规划、保护和建设,恒源公司、盛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具备完全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行使景区服务的经营权;旅游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行业监管和培育;各有关乡镇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村庄环境整治、资源保护和参与服务。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作,各司其职。

森林防火方面。组建景区消防中队和景区公安中心派出所,组建景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并配备专用设备,在景区防火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防火工作,崀管局、旅游局、恒源公司成立了景区森林防火应急分队,各村也相应成立了村组防火联防队,出台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切实加强景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卫生监管方面。每个景区设置了专职卫生员,景区内共设有垃圾箱100多个、痰盂桶70个。景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回收,无公害处理,不留陈旧垃圾。核心景区8个村每村配备6名保洁员,实行分地段、划责任、勤检查、常督促的工作模式,确保景区环境卫生美化、净化。景区垃圾全部运到垃圾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安全管理方面。崀管局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恒源公司成立了安全督查室,各景点均设立保卫处,定期排查景区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服务。应急处理方面,制定了《崀山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景区安全防范制度》、《旅游高峰期安全制度及措施》、《非凡时段应急措施》、《夫夷江应急预案》等,对紧急突况进行了有效预防。

(四)让景区群众得实惠。

申遗成功后,我们着力解决景区原住居民的致富出路问题,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争取把景区内1.08万公倾林地全部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并由县财政每年下拨100万元,把补助标准从国家规定的每亩3.5元提高到每亩10元以上,大幅增加了原住民的补贴收入;二是招工用工上给予优待,在“保证素质,公开招考”的原则要求下,着力向景区原住居民倾斜,其中恒源公司63名员工中,原住居民28人,占到了近一半,景区船排工和保洁人员全部为原住居民;三是对新建的合格民居落实奖励政策,其中景区的每座奖励5000元,核心景区的每座奖励10000元;切实鼓励和引导景区原住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对景区家庭宾馆每新增1个床位奖励500元,对原有宾馆实施标准化改造的,每个床位奖励200元;四是在教育危房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通村道路、能源建设、社会救济等方面,对景区群众给予重点倾斜。正是由于崀山申遗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区群众得以从“上山砍树、打猎,下河 捕鱼、采砂”等粗放的劳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入到做导游、拉马队、当船工、设摊点、办餐饮、建宾馆等行业中来,从农民转化为旅游服务人员,从根本上转变了发展方式。据统计,景区内的120多家“农家宾馆”及“农家乐”,每年每家纯利润在4万元以上。譬如“静庐”餐馆,年收入最高可达到60万元。马队人员、船排工人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导游年均收入2万元左右。

三、保护管理崀山遗产地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新机遇

(一)新目标—创建生态文明遗产地。坚持以党的“十”会议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之路。以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抓手,争创5a级景区为主要任务,以创建生态文明遗产地为目标,全面带动全县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交通、旅游文化、旅游城镇建设发展繁荣。

(二)新任务—创建5a级旅游景区。崀山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体系、做精做细旅游景区产品的有效手段,对完善景区软硬件建设、铸造旅游名牌、优化整体形象,促进新宁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下一步,我们要对照创建标准,从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升级景区旅游设施,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强化景区综合管理,狠抓资源和环境保护,规范景区经营秩序,强化宣传营销等方面建设完善,全面提升崀山景区环境质量、服务内容和旅游功能,力争两年内成功创建5a级景区。

(三)新举措—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

1、坚持“两个原则”。坚持以“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政府主管、部门专抓、以村为主、群众参与”两个原则为指导,开展景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保护管理“一盘棋”的格局。

2、理顺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将加快崀管局机构改革进程。做好职能科学规划和派出机构的合理设置,争取省政府授权成立崀山景区综合执法局,尽快组建景区消防中队和公安中心派出所、交警中队,着眼于加强崀山景区综合治理,着力实现景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3、强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景区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将《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作为抓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景区开发、利用、建设等都要严格按照规划严格控制。要从全局、整体、长远的利益出发,严格执行规划,严格控制调整建设项目,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各类建设活动。

4、严格依法保护管理景区资源。严格履行《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遗产、景观和自然环境,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实施保护。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景区资源环境的完好无损。

5、建立景区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促进景区服务繁荣与景区社会事业共同繁荣。认真抓紧抓好景区的规划,突出重点以窑市街、崀笏街和北大门广场为三个接待服务点,以夫夷江生态休闲旅游区带动两岸的发展,以八角寨索道工程项目带动黄背村和窑市街,以开通景区旅游观光车队拉动景区消费,延长停留时间,促进景区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带动景区群众参与旅游服务行业的经营服务,提高他们保护景区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自觉参与,配合资源保护管理主人翁意识,建立群众参与的景区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严把景区民居整建规划选址审批、建设监管、验收发证三个关,进一步规范审批景区审批内容。严格按设计图件审批、监管、验收,推行以村为单位景区民居新改建工程限额审批制、奖罚制、户籍准入制、样板房建筑风貌制,进一步规范景区规划和建设管理秩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每年预算专项保护管理奖励经费,对景区镇、村、管理机构、经营单位、执法部门年度景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实行考核奖励。被考核的单位在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综合履职情况与该单位年度文明绩效考核挂钩,并在每年的保护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通报表彰并兑现奖罚,建立定期督查和年度考核的长效机制。

(四)新机遇—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县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7

目前我国是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地质公园这个在资源利用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备受国人关注,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保护地球和地质遗迹重要性的认识,传播了地质科学知识,还在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边远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质遗迹丰富多彩

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游客穿行其间,就像在岩石的“森林”里行走,这就是著名的云南石林地质公园。云南石林是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的景点,于2004年2月宣布入选,当时一起入选的还有安徽黄山等其他7家。而如今我国已有27家世界地质公园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也是全球建立地质公园最早的国家之一。建立地质公园,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许多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的地质景观,有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类型上讲,中国的地质公园从不同地质时代完整地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规律。从火山岩分布的情况来看,东南沿海和东北的类型和时代也不完全相同,反映了地球火山的活动规律。中国最老的地层可达到30多亿年,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等地质事件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我国的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坟花岗岩,陕西小秦岭元古界剖面,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吉林浑江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宁夏中宁陆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护遗址,云南曲靖陆相泥盆系剖面,广西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纪地层界线剖面,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台湾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阳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

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新疆奇台县克拉麦里矽化木森林奇观,山东山旺中新世山旺组古生物群,辽宁抚顺煤田含昆虫琥珀遗址,山东泰安晚寒武世三叶虫产地,四川自贡恐龙公园博物馆,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

地质构造形迹:如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辽宁大连白云山庄莲花状旋钮构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层次滑脱构造,北京西山的褶叠层构造,陕西蓝田铁炉子活动性断裂与河道错位,四川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景观等中国主要的构造体系。

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质景观,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黄山奇峰,赞皇嶂石岩风景名胜区,丹霞山地质地貌景观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区,山东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连池火山地质景观,雁荡山流纹岩峰林地质景观区,桃渚流纹岩峰林、石林景观区,涠州岛火山喷发海蚀、海积景观,天津贝壳堤、牡蛎滩保护区,西沙群岛石岛的地质景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喜马拉雅山与现代冰川,贡嘎山冰川公园,羊八井地热田,的间歇喷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黄龙-九寨沟高寒岩溶钙化景观区,织金洞岩溶地质景观,黄果树瀑布群地质景观,桂林岩溶峰林地质景观,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奇观,云南路南石林,新疆风蚀地貌景观——乌尔禾魔鬼城,长江山峡地质奇观,太鲁阁大理岩峡谷,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台湾的泥火山,台湾阳明山地热景观,台湾东北角海岸风景特定区的地形景观。

特大型矿床: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栾川南泥湖钼矿田,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世界“锑都”——锡矿山,白云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赣南钨矿,湖南柿竹园钨铋钼锡超大型矿床,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阿尔泰伟晶岩,大庆油田,青海察尔汗盐湖,东胜-神木煤田,辽宁海城菱镁矿矿床。

地质灾害遗迹: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遗迹,广西南丹新州矿采空区塌陷,河北唐山地震,姊归新滩滑坡,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

不只是奇异地貌,更是旅游精品项目

各级各类别的地质公园在我国遍地开花,在保护了当地地质遗迹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游客的眼球提供了一场大气磅礴、雄伟瑰丽的地质地貌的视觉盛宴。

我国地质公园的选址与建设,是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在通过了复杂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体现了各自的独特性。例如河南嵩山地质公园是构造地层地质公园,被称为“五世同堂”,因为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从最古老太古代岩层到最近的新生代岩层,而那每一个岩层就是“地球历史书”的一页;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围起了一个火山群,简直就是中国的火山博物馆;江西庐山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是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还有流水琢群峰的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灿若红霞的广东丹霞山的丹霞地貌等等。

享受视觉盛宴外,地质公园带给人们的最大收获就是地质学知识的渗透。科普旅游在地质公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座部级以上的地质公园中,都有一个宣传地学知识的博物馆,游客可以把眼前的壮丽景色与地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完美的科普之旅。

为了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地质公园在展现地质遗迹之外,施行旅游产品多元化“组装”,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将各种相关的旅游产品融于一园。比如:穿过丛生的云南石林,你可以观看哈尼族歌舞,体验哈尼族风情;饱览了江西龙虎山的丹霞地貌之后,再去看崖壁上的悬棺群和古崖葬遗址;到四川自贡恐龙地质公园探秘恐龙骨发掘地之后,还可以去观赏千米深的盐井“拍井惊奇”。

由于规模和成因,地质遗迹资源具有不可再生和保护难度大等特性,建立地质公园是最好的地质遗迹保护措施。更重要的,保护地质遗迹还要靠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在中国旅游业界,“焦作现象”尽人皆知。而河南省焦作市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长久保持这种“现象”的秘诀就是保护。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的核心是红峡谷,红峡谷的红色岩石瑰丽多姿,可谓地质地貌奇观中的奇葩。在景区里穿行,你看不到一片废纸、一个塑料袋。现在,当地居民主动承担起保护地质遗迹的责任”。如果你在那儿看到有人违反规定了,面带微笑走过来制止的人,大多数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他们有个光荣称号叫“遗迹看护人”。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篇8

一、引言

温泉旅游的核心是温泉沐浴文化、度假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上世纪9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者动机逐渐转变为获得心理上生理上的休闲放松,我国旅游业产业升级,逐渐由观光旅游层次向度假旅游层次转化, 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温泉旅游度假区在全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相继出现,并引发一种温泉旅游的热潮。

由于温泉多处在野外不发地区,温泉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重塑了地方形象,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但同时,温泉旅游旅游地较为偏僻,旅游承载力有限,大规模的人流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温泉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限制。将酒店的建设与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机结合能缓解这一压力,一定程度上消除大量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的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将酒店的开发同温泉度假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双赢的模式,能消除了温泉旅游的人流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经济收益。腾冲热海景区自然条件优越,在陈曦2009年的温泉旅游资源评价中将热海景区打分为85.1162分,属于四级温泉地旅游资源,即“优良级旅游资源”,就旅游资源条件而论,热海温泉具备开发成为全国一流的温泉旅游地和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条件,邱守明、李树祥、田里等学者对热海的研究中,也对热海的资源条件进行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多数学者热海的开发条件相对不足,这说明热海是资源依托型温泉,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不持续利用。本文将分析热海温泉资源开发和酒店开发结合的可行性,为温泉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区域概况

(一)腾冲概况

热海景区位于腾冲城西约20km。腾冲古称“腾越”,位于滇西边陲,城西与缅甸接壤,历史悠久,古时为“滇越国”,汉代的时候设置郡县,唐南诏时“畴壤沃饶,人物殷凑”,为云南西部重镇,全县面积5845km2,县内居住有29种民族,总人口达59.8万。全县风景名胜区面积730km2,景点92个,其中一级景点24个,二级景点24个,三级景点20个,四级景点24个,腾冲是云南省旅游度假区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素有“侨乡”、“历史文化名城”、“翡翠城”、“极边第一城”、 “天然地质博物馆”、“植物王国”、“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众多的美誉。腾冲境内火山资源地热资源并存,地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地热活动区有64处,温泉群达80余处,最高水温达96.3℃。温泉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二)景区概况

热海景区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约20km。腾冲县境内火山资源地热资源并存,地热资源储量丰富,温泉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热海景区位于整个腾冲火山温泉带的核心区,最高水温达97℃(当地沸点),矿化度2.81g/L,为重碳酸钠型水。温泉出露于新近系花岗质砂砾岩分布区,沿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带被河谷切割的低地分布,面积大约9km2,火山地貌明显,温泉分布广泛,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具典型的火山温泉。现在大小滚锅、美女池、狮子头、珍珠泉、怀胎泉、鼓鸣泉等十余个景点已经经过多年的开发较为成熟,整个景区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AAAA级景区。

在历史上热海便是温泉旅游的热点地区。著名古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冒雨游览热海,并留下文字记录将游记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由最初的温泉疗养院变成现在的政府旅游开发项目,有了相关的旅游设施,将大滚锅作为核心区辐射开几个景点,先后开发了美女池,浴谷温泉汤池。之后交给了具有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的私营旅游开发集团,建设了现在完善系统的旅游设施和交通。目前热海景区已形成一定影响力,在全省全国都拥有一定知名度。

三、腾冲热海景区开发温泉旅游与温泉酒店产品的优势

(一)开发的外部优势

1、客源市场

一般地,大型温泉旅游地由于规模较大,人力物力运营成本较高,需要稳定而大量的游客流量为依托,否则将很难达到或超过维持经营所需的门槛游客量。腾冲目前已是部级对外开放口岸,是实施云南走向南亚、东南亚战略的重要“桥头堡”。腾冲地处中国旅游圈与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结合部,滇西北旅游区、滇西旅游区、缅北旅游区的中心位置,是滇西边境旅游区重要支撑地之一,滇西精品旅游线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定的旅游影响力,客源稳定,游客消费能力较高。热海景区开发时间也较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有稳定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

2、交通条件

温泉往往分布在偏远的山区,温泉旅游除了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支持以外,还必须与城市有高等级公路等便捷的内外交通联系,否则较差的交通通达性会制约游客进入景区、影响客源市场对旅游地的有效支持。腾冲全县陆路“三纵三横”网络骨架已基本贯通,实现了腾冲与县内乡镇间、景区间、周边县市间的联通;连接滇滩、自治两个省级口岸的腾板公路已经改建完成通车,可以直接通往缅北口岸的经济干线和国际旅游公路;腾密公路的改建,将使腾冲县、保山乃至云南通向南亚的“瓶颈”制约得以解决。而2013年通车的保腾高速公路打破了无高速公路进腾冲的历史,联通了昆明直达腾冲的高速公路网,完成了云南地区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昆明和腾冲之间快速的交通网络,将昆明至腾冲的行车时间已经缩短至10小时之内。2009年竣工的腾冲冲驼峰机场使旅程时间大大缩短,填补了单一的交通方式,使游客往返更加方便和快捷。

3、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对旅游的扶持作用不可忽视,腾冲县将旅游业树立为支柱产业,通过每年的10月1日举办腾冲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将热海景区广为推广,打响了景区知名度,将景区做为腾冲旅游的核心景区深度开发,政策支持力度大。

(二)开发的内部优势

1、泉区地热显示丰富

区内水热活动强烈,沿温泉出露区,形成了很宽的水热蚀变带,水热显示丰富多彩,主要有沸泉群、喷气孔、冒气地面、水热爆炸、硫华、盐华、钙华、褐铁矿华等,是我国地热温泉地表热显示最丰富、最壮丽奇特的天然景区,是温泉科普教育的理想场地。丰富的外在地热显示利于开发种类多样的自然观赏景观,完成景区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2、温泉水质优越

据Abdul Rahim Samsudin等的研究,可以从地质地貌背景、水质、温度、流量等因素来评价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具体而言,地质地貌背景决定温泉的稳定性、温泉地的地貌景观特色和开发用地条件;水质决定温泉的治疗功能;温度和流量决定温泉的储量,进而影响温泉旅游开发的容量规模和旅游地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因为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影响最大并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便是流量、温度和温泉的治疗功能。热海景区地热资源丰富且稳定,出水量大,常年不断流,水温高,最高水温达97℃(当地沸点),矿化度2.81g/L,矿物质含量丰富。泉水有清热解毒,驱风止痒的功效,对风湿等疾病有一定治疗作用,在温泉资源的度假功能开发上具有显著优势,极大地有利于依赖温泉供水的温泉酒店建设。

3、不受季节性约束

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温泉旅游地游客流量月变化与气候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寒冷的季节游客渴望去往温暖的地方过冬是温泉旅游的旺季,炎热的季节温泉由于天气炎热游客很难在温泉中长时间停留是温泉旅游的淡季。这种季节性不仅会造成景区季节性的营收亏损设施闲置还会很大地冲击景区内的温泉酒店业。而腾冲的温泉地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我国低纬度高原山间盆地,受西南季风控制,具有明显的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集大陆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优点为一体,冬春天气晴朗,气候暖和,夏秋晴雨相兼,气候良爽宜人。年平均气温15.5℃ ; 年平均最高气温21℃ ;年平均最低气温10℃,全年都可以进行度假休闲。除此之外,还有全年的旅游产品可供游客选择,例如观光型景观水热蚀变带,民俗风情等辅助旅游资源,补充了温泉旅游的季节限制产生的季节性空缺,能够保证四季稳定的客源入住酒店。

四、存在的问题

(一)温泉建设雷同化 特色不明显

热海景区目前对温泉资源的利用还比较常规,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较为知名的还是观光型的景点,如热海的名片式景点大滚锅等,温泉沐浴开发与全国的大部分的温泉相比没有独树一帜的区别,没有形成独特的产品主题,缺乏差异化,项目大同小异,整体规划缺乏创意。

(二)开发层次不高

热海景区目前仅对温泉的外在形态和沐浴功能加以利用,开发的层次不高。游客能消费的项目还是基本的温泉沐浴、酒店住宿,没有形成成体系的游览主题线,深入式的体验活动较少。目前游客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深层次的互动式体验,服务滞后于旅游需求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客流量,从而影响酒店入住率。

(三)缺少文化建设

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度假区的文化享受,文化成了度假区的灵魂,也成为了度假区的重要旅游吸引要素。热海景区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建设,热海景区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景点的民间传说等历史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将旅游活动大部分限制在自然景观上,开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外在地热表现上,缺少如温泉资料馆等具有很强文化色彩的文化“物化”建设。

(四)缺乏对市场的精准分层定位

景区特别是景区酒店将服务对象主要锁定为高消费者,住宿门槛较高,如景区内的别墅式养生阁酒店最低价格为每晚1000元以上,最高可达10000元每晚。这种做法迎合了一部分高消费人群层次较高的需求,但同时缺乏了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定位,忽略了低层次旅游者的住宿需求,没有形成阶梯型的定价模式,这局限了景区多样性、多层次的发展。

(五)酒店与温泉结合度低

景区内现有的温泉酒店都过度注重单纯的现代化的房屋建设,单方面的追求奢侈、富丽堂皇的氛围,在设计、规划、装修、服务中缺乏了特色化的温泉酒店服务,在温泉资源使用上仅是简单的将浴池放在酒店内供住客沐浴,没有在服务中体现温泉酒店的特点。

(六)景区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缺少对温泉地开发的限制机制,目前景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景区整体分布在一条狭窄、拥挤的山谷中,环境自净能力有限,承载垃圾的空间较小,大量的旅游设施的兴建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自然村落”被消灭,工程废料随处可见,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此外,废水不经处理的排放对自然水体也造成了破坏,直接地影响了地热温泉外在景观表现。

五、发展对策

(一)打造自身品牌 凸显独有特点

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旅游市场,差异化是核心竞争力。研究发现,在同一产品领域中,顾客能够接受的品牌最多不超过7个,所以,酒店必须注入品牌的内涵,打造独特优势,使本酒店的品牌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热海的酒店开发应该火山温泉为品牌核心,通过酒店名称、标志、建筑设计、室内装修风格和服务特色等方面树立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鲜明的形象。品牌化的过程是一个细化的过程,应在服务过程中,将树立的品牌融入到游客住客能接触到的每一点细节,在细节上积累出一个整体的品牌概念。

(二)深化开发层次 丰富旅游项目

景区和酒店要深挖旅游内涵,走出单纯的温泉旅游局限,以温泉旅游为核心整合多样的旅游形式,在温泉旅游的基础上结合科普游、民俗游等多样化的旅游形式,形成使游客有代入感的特种旅游。热海景区可以在旅游线路、旅游项目中增加游客能够体验的项目,以一个主题,如徐霞客热海游,为主线串联,让游客有强烈的代入感。再者,结合腾冲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色可在酒店运营可加入少数边境少数民族特色,营造有民族风情的住宿餐饮,在旅游服务中体现民族风情,将民俗旅游融入温泉旅游中,提供如温泉蒸鸡蛋等民俗体验,丰富单一的温泉旅游形式。

(三)重视文化建设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温泉旅游实质上是旅游者对温泉旅游地沐浴文化的体验,温泉旅游开发就是温泉沐浴文化的塑造。景区应该建立相应的温泉资料馆将本地深入人心的沐浴文化进行“物化”。旅游项目中通过文化的融入,让游客在游览中学到知识,加深印象。通过文化塑造提升旅游高度。

(四)细化产品分层 精确市场定位

分析市场准确定位是酒店开发景区开发的基础。旅游市场量大庞杂,游客层次多样,景区应针对不同的人群细化出不同的产品层次,采取阶梯式的收费标准,补足景区内缺乏的低端大众消费。将现有的高消费酒店定位为高端层次酒店,提供个性化,私人化的服务,以私密、休闲、体验为核心,满足高消费人群的旅游需求。同时兴建低端的快捷温泉酒店,产品定位消费能力有限的游客,在服务、装修方面可以大众化。

(五)将温泉资源深层次多样化利用

在温泉与酒店的结合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将泡池放在别墅中提供温泉沐浴,而要将温泉资源深层次多样化利用。如热海景区的温泉水治疗作用明显,同时地热温度高,气流量大,可在酒店中开设天然理疗房,配备专业的按摩技师,将温泉的治疗作用展现出来。温泉地热资源还可用于烹制地热美食,如今地热食品还只有大滚锅旁的温泉水鸡蛋、花生,没有形成成体系的温泉菜肴。酒店开发方可研究一系列的温泉美食,作为酒店特色的饮食提供给住客。

(六)保护性开发热海地区的火山温泉资源

据当地人员介绍,热海地区的温泉流量在开发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以大滚锅为例,早期的泉涌水头比现在要高和明显。可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监测研究,未有科学的数据记录和规律研究,所以,景区应该建立一整套关于温泉流量、水质、温度的动态监测系统,通过比对数据掌握地热资源历史变化规律,为科学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通过科学研究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合理规划,有限度的开发。

六、结论

热海景区的温泉旅游资源丰富,质量高,市场大,客源稳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受限于地形狭窄、人流量过大,所以发展酒店与温泉结合的温泉度假酒店是当务之急。既可以缓解人流量限制,又可打造特色文化。当然开发的过程也有一些问题,缺乏成体系成理论的研究指导,造成了一些负面问题。

总的来说,热海的温泉旅游与酒店开发应重视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温泉品牌塑造,精准市场定位,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相信按这几条对策,热海的温泉度假酒店开发能够抓住机遇,迎来更新的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 下一篇: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