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07 10:24:34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和谐环境构建;反思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11-2

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环境实际状况的分析

(一)当前,学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特殊教育所应该履行的职责比较模糊。

特教学校校小学生少,一般情况一县一所,有的地区全省才几所。因此,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目前应该说是这样的:行政管理权限归各个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由地级市特教研究会或省教相关学会。其效果有利有弊。利,有利于资源整合。弊,行政与业务明显划分,形成了县市级行政部门对于特殊教育管理规律的不了解,也就相应发生对于特殊教育管理的行政疏忽。最为明显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都是依照基础教育管理需要而设置行政执行科室,而这些执行科室有相当的数量没有能完全依照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规律给予行政覆盖。例如,安监科――特殊教育学校特定的安全管理要求;基教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行政过程中的特别要求;勤工办――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要求;教科研――必要特殊教育过程关照;装备室――特殊教育的一般需求的满足;其实际后果是形成基层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行政过程对于特殊教育的严重疏忽,只求表面上的平稳不出事。更重要的后果是造成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身对于特殊教育的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于不作为,从而波及到其他相关部门,如残联、民政、妇联、团委、文明办、慈善会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关注流于形式。其二,对于特殊教育这样一个特殊单位、特殊群体,我们的相关有权行政部门职责赋予的主动性要加强。残联――这里应该视作残疾人聚集的地方,工作的主导之一;民政与慈善――这里是一群特殊家庭提供的特殊教育对象,是必须关注的对象;财政――这里应该执行符合特殊教育需求的财政预决算;卫生――这里应该定期进行康复指导与监测。

2.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在普通基础教育中的整体融合指导工作不到位。

目前,是将特殊教育划归基教处给予行政管理,这跟地级市是完全相应的。这里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教处本身将特殊教育跟普通教育整体思考推进不够,形成了特殊教育发展态势跟普教严重分离,不和谐,不合拍。二是除了基教处以外的其他功能科室,因为特殊教育的特殊也就完全放弃了特殊教育的最为基本的指导,这也就加剧了特殊教育在地方县市中跟普教的完全分离,也造成了特殊教育在地方基础教育中应有地位的下降。

3.特殊教育实践依照特殊教育办学规律进行,其切合度严重不够。

应该说,特殊教育规律已经为特殊教育内部管理部门所把握,但是特殊教育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大都沿袭普通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例如督导评估。尤为明显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要求、班主任管理要求、课程计划的执行、学生活动要求、学校一系列评价要求等等,没有能依照特殊教育对象的时代特殊性,给予适合这些特殊对象的教育教学。诸如:对于以智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办学实际的认定;康教合一办学理念的确立;个别化教育模式的实践环境的提供与实施;

(二)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议之一: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除了明确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之外,还应该明确其他各级科室对于特殊教育的管理职责。

装备室――现代化基本设施设备的提供与指导,特定康复设备由残联给予提供;

基教科――对于普特融合活动的提供与指导,特教活动由特教专业委员会负责;

体育科――基本体育活动环境的优先提供与指导。

人事科――对于特教工作者的评价指导。

计财科――财务支持与指导。

建议之二:县级教科研主流方向应该覆盖特殊教育,形成横向与纵向上的融合。

县级教科研主管部门与市级教学研究会应该共同关注处在基层的特殊教育,因为特殊教育的行政行使权处在县市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是行政与业务完全的机械的分离。学校内部虽然设置了相应的科室,但是还没有完全纳入地方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衔接管理。

建议之三:在县城整体规划,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必须将特殊教育纳入其中。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不少地方总是独立地给予考虑,应该说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的甚至体现了对于特殊教育的特别对待。我认为,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规划中应该体现“教育融合”的思想,整体给予考虑。这样就能在比照中,确保对于特殊教育的特别关照,而不会将特殊教育视作特殊的负担来对待。

建议之四:在地级市以上层面上,迅速形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评估与督导的综合细则,以便给予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以指导。

对于特殊学校办学效益的评估与督导,需要的是符合特殊教育办学规律的评估细则。大的方面,应该符合义务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小的方面,应该符合特殊教育和谐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需要的是由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或是专家,参照现有的普教评估细则,重点是将特殊教育“康教合一”理念下的可以激励特殊教育办学积极性的内容与办学行为纳入评估范围。

建议之五: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培训机制与职评体系,改变对于特教老师评价标准与特教工作岗位实际相脱离的现状。

目前,特教师资培训的内容应该说是符合特教实际的,其内容都是依照盲教育、聋教育、培教育展开的特定课程与教育技能的培训。可是,到了对教师进行实质性评价的时候,特教自身的评价没有能够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就简单利用普教的评价体系进行操作。所有的特教的特有教学基本功与岗位设置都没有能够覆盖,其评价也就偏离特教的本身,尤其是特教与普教的比照评比致使对特教的评价有失公允。所以,有必要建立可以跟面广量大的普教相比照的特教评价体系。

二、对于学校当前和谐环境构建的措施与成效

1.首先是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内部和谐环境的构建

学校内部和谐环境构建是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学校外部和谐环境的重要基础。

学校内部和谐环境构建可以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在社区环境中的和谐构建资源。同时,它还是外部社区和谐环境构建的前提,涉及到我们的特校是以怎样的综合整体形象呈现在社区环境之中,涉及到对于外部社区和谐环境构建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的问题。

2.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跟教育主管部门与兄弟单位和谐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我们就特校谈特校固然可以更加深入到位,但是我们如果将特校放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大的背景当中,就会更加全面地理解特校办学特色与需求。也能在基础教育内部引发对于特殊教育的理解与尊重。诸如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特殊教育招生、特殊教育的“康教合一”、特殊教育的发展意义等等现实问题首先赢得教育自身的关注与理解,特殊教育也通过面广量大的普教系统得以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的影响。

3.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跟相关行政部门和谐关系的构建

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之中,需要走“康教合一”的道路,有的甚至需要终身康复。康复就必须得到专业部门的支持与指导。特教专业委员会、各类康复指导机构以及残联需要共同指向康复指导工作。

我们的教育对象属于妇女儿童中的弱者,是整个人群中的弱势典型,为此,她们需要得到国家专门关注与维护弱势群体生存发展的行政部门的关心与保护。团委、妇联更加应该为政府分担关注、呼吁关心残障儿童的一份应尽的责任。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2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99.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调查研究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3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政策

1教育t教结合的必要性

医教结合”作为近年来特殊教育学界出现的热词一直受到很高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医疗、卫生、心理、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理念或技术,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研究发展形态,这给特殊儿童的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活力。但另一方面,“医教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般性缺陷包括理论研究的实用和指导性意义不大、“医教结合”涉及到跨学科多角度,体系框架也未达成统一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医教结合研究工作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医教结合”,意义在于它是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力求在一般性缺陷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探索“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

2教育医教结合现存问题分析

在对医教结合的政策学基础的思考之时,我们还应该分析医教结合是否已经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是否已经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与范式。对于政策而言,一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需要建立在对所颁布的内容已经具有成熟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之上,对于医教结合,它是否已经具备了成熟性和稳定性的特性呢?首先,医教结合,它对于“医”和“教”之间的关系问题都还没有厘清,对于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还存在争议;因此,医教结合的理论属性与基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次,医教结合,它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特殊教育学界的问题,还是医学界的问题?如果是特殊教育学界的问题。则需要运用教育学的范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是医学界的问题,则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对之进行诊断和治疗。

3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现存问题的建议

3.1“医教结合”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实施的顽强基石

首先,一个制度的建立、统筹可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有效平台,笔者汲取其他地区开展医教结合的经验,认为要想有序实施“医教结合”前的第一步要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即联合相关区级职能部门,共同商议、决策、落实特殊教育的相关问题(包含医教结合)的一个工作机构,在联席会议制度下明确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目标,并定时召开会议,及时交流,沟通信息,在重点实验的医教结合的地区,召开的次数应当相对频繁,可以一学期召开一次,其余区可以一年召开一次,时间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的。这类机构不只为医教结合这一项目服务,而是包含了众多的关于特殊教育的各类问题,因此建立这样一个机构,需要相关各部门的联合参与,至少要包含区教育局、区残联以及区卫生局,条件便利的区县还应包含民政局、财政局等。这样一个机构不仅可以对特殊教育本身有一个多元发展的作用,又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资源,讨论类似于医教结合,随班就读之类的特殊教育项目,达到推进特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3.2“医教结合”的队伍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必由之路

队伍建设:医教结合,开展实施,避免不了“医”的问题,如何建设一支适用于特殊教育的医疗团队,是开展医教结合的关键一环,不是单纯的增加医生人员的配备数量就可以有效促进开展,要考虑的是医生的种类配比,医生与残疾儿童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医生的工作模式。在医生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根据实际学校的需求,做出规划,培智学校和聋盲人学校的医生专业一定是不同的,但基本的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医生队伍需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一校一医、指导医生、和专家医生。一校一医的医生来源学校所属社区的服务中心,配备一名全科类医生,服务学校的残障学生,这类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给出日常的指导服务,即告诉大家如何有效地做,具体可以负责日常的保健指导服务,宣传卫生的保健知识,参与学生的多元评估,并指导教师建立保健档案。

3.3“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这也是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完整的特殊教育医教服务服务体系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以及运行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基石,队伍建设是必由之路,关键环节则在于保障运行机制建设的开展。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从残疾儿童发现到进入适合的教育机构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保健、整条医教结合服务流程。

参考文献

[1] 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8.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3] 王彩波.理解公共政策――基于政策维度、方法和效能视角的新探索[J].学习与探索,2013(90):41-45.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4

一、视障音乐教育现有问题分析

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有其具体体现。与普通教育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却停滞不前。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理论研究不足

从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来看,其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师生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关注度并不高,相关的政策连贯性差,执行力欠佳,相关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1989年5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此来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其内容涉及了方针与政策、目标与任务、领导与管理等各项内容。这一文件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8年12月2,国家教育部才颁布实施了正式的特殊教育文件《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时到今日未再有新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尽管这一“暂行规程”比“若干意见”更加完善和细致,但并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制作性不强。具体到视障教育,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出台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日至今日,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然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但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省级政策规定,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欠缺统一的标准。因此,想要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视障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必须对特殊教育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规划,制定统一的指导政策。

2.政府在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不足

2008年,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规划,核定了不同地区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并已经按规划下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实施周期一直到十二五时期。由此看来,国家是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的,不少残疾学生可以借此圆了他们的上学梦。但是,只有硬件设施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更应该加大在特殊教育师资、相关科学研究和专项教育方面的投入。对于视障学生来说,音乐课是促进其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来代偿视觉的重要途径。但是,音乐课并没有受到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的重视,各地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和相关资料相分匮乏,乐器就更是少得可怜。据笔者了解,多数特教学校音乐专项经费少之又少,音乐类图书、期刊不仅数量少,还不能及时更新,根本无法激起师生们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音乐课的认识不足,认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实际上,对于特教学校的学生,特别是视障儿童来说,音乐是使他们感受生活的阳光,学会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先天不足,学会用爱回报社会的最佳渠道。不重视音乐教育,对视障儿童的教育就丢失了一块重要阵地,学生就不可能受到完整的教育。

3.相关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的根本在于师资,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对于特殊教育来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培养特教师资,相关毕业生可以说是稀缺资源。据调查,我国培养特殊教育本科师资的高校只有10多所,其毕业生多选择一线城市任教,而其他地区的音乐教师则多来源于普通的音乐类专业,对特教理论并不了解,无法与视障学生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尽管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他们会形成一些心得,但实际教学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音乐素养,他们认为这种课根本不用备课,只要唱唱歌就完成任务了。这些老师没有学过音乐教学论,本来就不懂得怎么上音乐课,再加上不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法,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兴趣使然。这样的教学如何能使音乐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而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针对特教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太少,教师间的交流不够。

4.教师没有掌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特教学校音乐教师都知道音乐治疗,但并未把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不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在上学时没有深入学习过相关理论之外,还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实用性讲座有关。

二、对视障音乐教育的建议

1.建立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

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制定相关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要及时出台特教音乐教学大纲,彻底告别视障音乐教育没有统一要求的历史。

2.加大宏观调控和经费投入

视障儿童与他人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听觉,而音乐教育则可有效地训练他们的听力。因此,加大音乐教育上的投入,就是从细节上关怀视障儿童。建议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做好师资和经费的宏观调控,以使各地特教学校均衡发展。

3.强化特教音乐师资培训

由于到特教学校从事音乐教育的不少人是普通音乐院系的,建议普通高师院校与特教学校联手,向相关学生介绍特殊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专业化课程,引导他们到特教学校实行,开拓特教音乐师资的来源。另外,建议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特教音乐师资的培训机制,让已有的师资能够及时充电,为其提供更新教学理论、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其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5

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应该重视弱势群体,关心特殊群体教育。本文主要是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以后中学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高殊群体;体育教育

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应该重视弱势群体,关心特殊群体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4年7月28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福祉,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组织引导学校、社会和家庭为青少年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不断深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们执教的指导思想。

1.大连市普通高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实施现状

1.1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健全特异体质学生账册,使学校及体育教师能有效的掌握特异体质学生的体质变化,体育教师也能针对不同的学生体质施以不同教学,以便特异体质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普通高中大多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个别学校有但还不够细化,甚至没有进一步落实实施教学的计划和要求。

1.2特殊群体学生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匮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没有为特殊群体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指导纲要和相应的体质测试标准,导致了体育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采用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比较模糊,以至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也只针对体质健康的学生,对特殊群体学生听之任之,任其自由发展。

1.3学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跟踪帮扶措施不到位。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体质原因,她们的身心比较脆弱,对体育课、课外锻炼也比较敏感。学校应根据专业医务人员的建议,明确要求心理教师、班主任、体育老师针对特异体质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学习、体育运动、课外锻炼中积极引导、因材施教,时刻关注她们的课内外情况。目前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注重学生文化课的跟踪帮扶,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跟踪帮扶措施,直接弱化了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利益诉求,使得她们的体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1.4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安全困境的影响。特殊群体学生人数在持续增长,而肥胖、因病的学生也需要运动和锻炼量的客观事实,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家长的溺爱,升学的压力;她们对体育课的要求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只要不出现安全问题,上不上课无所谓,锻不锻炼不重要。一旦体育课出现安全事件,之前体育教师所有的努力都会化整为零,因此她们对安全问题的恐惧,更像高悬在学校和体育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体育课教师畏首畏尾,对体质正常的学生不少学校取消了体育课单双杠、前滚翻、后滚翻、鞍马、跳马的学习,对于学生的长跑也不再进行硬性规定,跑与不跑,甚至跑多跑少全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对体质正常的学生都不敢真正的实施教学,更何况特殊群体学生,只有任其发展。

2.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档案。一是全面调查摸底。学校通过每学年一次的学生健康体检,以及家长会、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全面详细调查学生的特殊体质情况。二是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档案。学校每学年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让班主任、体育教师及时掌控学生的体质情况,便于针对性的实施教学。

2.2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制定相关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环节,而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目前体质健康标准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在对特殊群体学生教学中没有根据。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不摸石头也不过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应针对这一现象做一些适度的改变,增设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适当增加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以中等运动负荷的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方法为主,突出趣味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强化体育改善体质的健身途径[1]。

2.3强化跟踪帮扶措施。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如何安排她们的运动负荷量要根据专业医务人员的建议,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体质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有疾病的学生增设体育康复课,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确定每个人的成绩评定标准,实现成绩评定标准的多元化,以鼓励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的锻炼中[2]。

2.4建立细分安全责任制度。学校在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应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特殊体质学生安全管理中家庭与学校的义务与责任,确保学生及学校的权益。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有关文件规定,学校详细制定出台《中学特异体质学生管理办法》,使体育教师敢于对特殊体质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同时体育教师要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安全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使每一位特殊体质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我国在普通高中开展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几乎是空白。近年来,在巨大高考竞争压力下,体育课几乎为正常体质学生而开;为了安全,体育教师未能给她们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和锻炼机会,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健康教学只是任其发展,听之任之,学校针对性的帮扶不到位,安全责任制度不细化。

参考文献:

[1]宫华.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58.

[2]曾锡银,徐芝芳.宁夏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287.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6

随着特殊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及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力度有限,一批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群体开始出现.本研究以四位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特殊学校对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教学、人际关系、外在压力、组织适应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提出促进非专业特殊教师职业适应的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新教师;职业适应

根据有关研究,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为非特教专业毕业。[1][2]同时,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有效实施,越来越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因而,非特教专业毕业生是我国特校的主要师资力量。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认为,职业适应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等的适应过程,也是一种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4]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适应程度影响他们日后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第一年的教学情况会对他们可能达到的教学水平产生极大地影响,并且会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整个职业生涯,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教师是否继续留任。[5]初入职期间的挫折可能会导致新教师离开教师岗位,教师的更换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新教师的适应阶段,这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引导新教师顺利度过入职初期的问题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对特殊学校新近入职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新教师的适应性情况进行研究,以期对提高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及提出建议,使非特教专业老师也能准确把握特殊学校学生发展状况及教学特点,快速适应特殊学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本研究选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了4名入职0~3年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新教师,通过深入访谈收集他们的入职感受,分析他们的适应过程,归纳出非特教专业新教师在进入特殊学校任教后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师范生培养提出建议,并提出帮助特殊学校的非特教专业新教师的职业适应策略,以便新教师可以快速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

(一)访谈法。本次研究在访谈前编写了访谈提纲,并对访谈过程做了录音,事先都得到了访谈对象的同意。访谈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四位教师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原因以及入职前对特殊学校的了解程度;其次是对四位教师进入特殊学校工作自身总体感受的了解;最后是四位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教学、人际、组织适应等问题的具体情况。访谈完成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对象。运用方便抽样与分层目的性抽样,研究4位入职0~3年的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新老师,其中3位是培智类学校新任教师,1位是聋哑学校新任教师。下文中将用S,D,L,Z替代四位教师真实姓名。

二、分析与讨论

入职适应对于非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就是不断融入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并且作为有意识的个体,有选择地内化群体规则及其行为方式,并养成专业素养各方面的过程。这期间,来自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困境必然生发,而此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主体不断调试和妥协自身的过程。入职初期是新教师重新建构个人生活史的过程,是在已有的生活史背景下,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现场中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阶段的生活史,也将对未来教师教育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其他阶段产生潜在影响。[6]被访的四位新老师都表示在进入特殊学校任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特殊儿童,大学阶段也没有到过特殊学校实习参观过。根据访谈,四位老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教学、人际及组织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负担过重。四位新教师普遍感觉教育教学负担过重。D老师表示:“平均周课时为12节,还要兼任学校其他工作。每天花在教学准备上的时间大概在3小时以上,因为对于选材要精心挑选,对于每班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挑选难度适宜的课程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学生方面是否能够接受所教授内容。觉得每天的课程准备时间不够,工作略显吃力。”Z老师表示:“每周大约有15节课,主班老师一周会上20节课,平均一天4节课,配班老师平均每天2节课,一周下来也有10节课,下一周就会将主配班老师倒过来,这样循环。当主班老师压力比较大,工作量很大,每天都要有书面作业,而且家长每天早晨会听30分钟的课,这样一周下来会比较累,而且老师会觉得很烦躁,期待赶紧周末。对每周的课时安排还能基本适应,就是每天对着这么多家长上课,压力比较大。”教学方面,D老师经过两年多的经验积累,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基本掌握。S老师进入特殊学校仅半年时间,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学方法、学生特点了解的不够到位。有过普通幼儿园任教经验的S老师认为普校和特校工作差别很大。S老师说到:“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加活泼一点,每一节课都是将音乐体育活动融入其中,要求五大领域相互融合。而在聋校中更多的是进行语训,我觉得真的比较枯燥,幼儿每天的任务就是认识某个东西或学会说某句话。在课程目标目标上,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不同。幼儿园的目标要求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在聋校中课程的目标是一种很直观的目标,学说某种句型或认识某个东西。”四位受访老师均表示初进特殊学校,面对特殊儿童时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不懂得如何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工作的熟悉,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也更加到位。

(二)校内人际适应良好,亲友不理解带来压力。美国学者富勒曾经提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注”四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需求阶段。[7]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处于早期求生存阶段,在此阶段,他们都关注自己作为教师的生存问题,例如对教学与课堂的把握,学生与同事对他们的评价等,这些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访谈中也可以看到,四位新教师都非常明显地表达了自己在与同事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深刻感受以及希望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压力。S老师坦言自己和同事关系还不错。但是学校里有些教龄长的教师对于年轻教师来特殊学校表示不理解。“可能因为我们这些新老师跟有些老教师的孩子差不多大,他们就觉得,上了一个差不多好的大学,怎么会来到这个学校呢,这些的学校很容易让人颓废下去。去一个好的幼儿园不好吗?去幼儿园的话人际关系也会很广,什么样的家长都能接触到。虽然这样说,但老教师还是很愿意帮助我。”D老师觉得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很融洽,领导对教职工很好,会关注新老师在个人发展方向的计划和意愿,愿意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同时,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也会受到来自周围亲友的压力。Z老师提到,“有的朋友接触过特教这个专业的朋友都觉得特校还不错,比幼儿园的教学任务要轻松一些。还有的朋友就不太了解这个,就会觉得去了以后要怎么办,有聋的、盲的、智力不足的、自闭症等这些儿童要怎么教,担心我会不适应。”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不理解和歧视,导致新教师在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时会有身边不了解特殊教育以及特殊学校的亲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压力。

(三)师徒制为主的新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外已有关于促进新教师入职适应的研究都发现,经验丰富的辅导者与新教师之间形成的师徒之间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指导关系,对教师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帮助。此外,特殊学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其他方面也对入职适应有影响。特殊学校在发展理念中强调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发展和培养的关注,在行动中也相应提供了一些有关日常教育教学的培训,定期开展全校以及年级组教研等专业活动,也邀请专家入校讲座等,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参与校外的理论和技能学习活动。这对于新教师具有较直接的影响和帮助,对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以及专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四位被访者所在的学校都提供了各种专业活动,为教师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提供了一些机会和适当的引导。如L老师,既可以作为一名“参与观察者”进入他人的教学现场,学习、讨论、发表和听取意见、反思、总结,并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现场,如评课观摩活动。也可以作为一名“被观察者”,由“师傅”深入新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现场,在“师傅”提供意见和指导以及反馈的帮助之下,设计、试教、讨论、发表和听取意见、修改重新设计,并再开始试教和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如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这样的活动尤其对实践智慧所需的知识来源的丰富以及行动化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通过研究得出,非特殊教育专业新教师进入特殊学校任教在人际关系、组织管理适应方面良好。新教师面临的间距有:教学压力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新教师学校适应有较大影响,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相对复杂,处理师生关系是新教师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难题;周围人对于特殊儿童以及特殊教育的认知不足,对新教师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新教师在进入特殊学校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有特殊学校认识不足。

(二)建议。

1.重视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承受着比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大的压力。为降低特殊教育新教师的职业压力,一方面,需要政府、舆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要大力倡导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改进和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理解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新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师职业的要求,积极主动调整自己心理与行为,建立符合自身职业特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当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

2.落实好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一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阶段。从以往国内外普通中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特点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入职培训首要明确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其次,以老教师带新教师入职培训模式。同时兼顾新教师的入职评估,使新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学等,在培训期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3.在免费师范生教育中加入融合教育有关课程。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行扩大了我国的师资队伍,也为开展融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为保障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获得适应其发展的教育,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质量和促进我国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让部分院校已意识到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但其大多是以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普及性教育,其效果甚微。只有系统地考虑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方式以及课程设置,以融合理念渗透培养目标,整合多专业力量进行多模式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

作者:汪晗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玉东.河北省特教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66-69.

[2]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65-69.

[3]郭平.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J].中国青年研究,2006(7):78-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纵横职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

[5]张彩霞.新教师入职初期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6]姜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J].外国中小心教育,2004(3):13.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7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让他们接受教育固然是使他们更好地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平台,但必要的社会福利对他们来说也尤其重要,来自于社会的关爱能让他们更好地敞开心扉,融入社会。

 

一、对贺州市的特殊教育学校调查引发的思考

 

据了解,贺州市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该学校的前身是三小的一个特教班,是经过不断发展而成立为一个专门的学校的。目前该校共有一百一十多个学生,分为启聪班、启智班等四个班级。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特教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该校目前只有18个教师,而且只有12个教师是从特教学校毕业的,其他6个教师都是非专业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是比较缺乏的。通过对校长的访问我们了解到对于很多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是不愿意来这里教学的,因为相对于其它正常教育学校来说,这里收入低教学压力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请一些非专业的老师来学校维持教学。

 

2.学校的学生人数少且分布不平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从贺州市八步区残联了解到他们目前所知道的特殊儿童有三百多名,而在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的却只有一百多人,特殊儿童的受教育人数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从学校校长那里我们了解到,该校大部分学生是来自贺州市内的,只有十几名学生是来自农村的。这就可以看出对于农村来说这些特殊儿童并没有很好地接受教育,甚至是没有。而通过对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生活贫困,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出现,而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接受教育是需要家长的陪同的;另一方面,很多家庭都不知道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于是,就导致了特教学校来自农村的特殊儿童学生较少,很多的农村特殊儿童因此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二、对贺州市特殊儿童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思考

 

这次前往贺州调研我们有幸认识了一位义工组织的阿姨,她是一个化肥厂的老板,从事志愿者服务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有着这样的社会志愿者去关注,但在特殊教育儿童的社会福利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1.社会支持的来源渠道少。大多数这样的志愿者都只是针对自己身边所知道那些困难儿童,而且这样的志愿者对于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只是少数,他们的能力也有限,所能付出的也不多,他们只是尽己所能去帮助自己身边的这些特殊儿童。说到底,社会大众对这些特殊儿童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他们能得到的社会福利太少了。

 

2.未形成合理统一的社会支持体系。大多数这样的志愿群体都是自发组成的,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管理体系,这就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从我们采访的那位阿姨那我们了解到,她以前所在的一个志愿者联盟就曾出现过大家筹集的资金去向不明而引发冲突的情况,而且当时的负责人做法不严谨所以她才退出来自己找了几个伙伴一起重新做志愿活动。

 

三、对我国特殊教育儿童的教育以及社会福利支持的建议

(一)对教育的建议:

 

1.加大对特殊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培养专业的特教老师。特教儿童不应是被人们忽视和遗忘的群体,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受教育权。但目前对我国来说这样这方面的教师比较少,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财政支出,在师范院校多开设特教专业,培养这方面的教师,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是教育的保障,只有从事特教的老师多了,这些特殊儿童受教育的途径才会多一些。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特殊儿童接触最多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由于特殊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很多都需要父母的陪教,因此家庭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可开设家长学习班,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使家长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这样能使得学校与家庭教育更好的配合起来,相辅相成,对特殊儿童来说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3.教育均等化。目前就特殊教育发展情况来说,大城市做的比较好一些,而对于一些小城市特别是农村来说,特殊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许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这就使得该地的特殊儿童无法得到教育。因此,应该普及特教学校的发展,让特殊儿童有学校可去。

 

(二)、对社会福利的建议。

 

1.扩大的公众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增加社会福利来源。社会支持越大,父母的压力越小。多开展对特殊教育儿童的宣传,使他们进入大众的视野,扩大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促进正常人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与关爱,这样才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才会越来越多,这样他们父母的压力就能减少,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福利支持体系。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福利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福利支持体系,使社会福利更好地送到特殊儿童手上,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社会工作者应多于特殊儿童接触,加强情感交流。社会支持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三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我们不能仅仅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帮助。多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增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总之,建立健全适应特殊儿童教育机制与社会福利体系,对我国特殊儿童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经济、技术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因此国家不仅要完善协同教育体制,更需要为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保障。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篇8

关键词:河南省 特殊教育教师 专业素养

一、问题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生命的全过程,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其专业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我国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特教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王雁等人在对全国的特教教师调查中发现:突出的问题是特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历专业以非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且专业素质水平一般,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欠缺,职前培养数量不足、职后培训不完善的情况;毕书慧指出,基层特教教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差;王艳梅、路明通过对吉林省的研究指出,特教教师的学历水平较低、以大专为主,且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人数比例偏低;陈芳、傅朝晖在湖南省的调查发现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有待提升,存在着专业学历培训不足、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课题研究和同行交流欠缺等;常建文的观察发现特殊教育教师信息闭塞、各自为政,专业思想不稳固、专业素养低、专业水平低下;冯建新等人对陕西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存在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偏低、在职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参加专业培训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刘全礼对聋校教师的研究中发现,其职前专业培养不完善,继续学历教育不能紧密结合聋校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学科素养不理想。特教专家们基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进行了积极地思考和本土化地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如沈立等人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分解成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四个方面;常建文,张继成、王志华建议通过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视导等途径来推动专业化发展;张文京则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的角度来思考特教师资培养问题,强调特教师资培养应关注通识性、实践性、研究性、养成性、合作性、国际化及相关服务等方面。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全省有一百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和一所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地方本科高校。目前,本省的特殊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急待奋起直追,跟上时展的步伐。本研究着眼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把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分为身心素养、人文素养、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四部分,设计问卷,展开调查,通过探讨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来探索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健全特教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构建提升专业素养的长效机制。为加快河南省特殊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教教师队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河南省郑州、三门峡、濮阳等地区共选取特殊教育教师300名,回收问卷288份,回收率为96%。其中在职特殊教育老师128人,职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160人,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自编《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教龄等),第二部分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状况,分为四部分:身心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采用4点计分法,不同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计为1、2、3、4,将每题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总分越高,说明专业素养越好。

3.研究程序

采取邮寄问卷对当地特教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发放问卷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整理,将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

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状况

表2结果显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整体情况一般,本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中数为2.5,专业素养总分为2.975,略微大于2.5。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其中信息素养低于均分2.5,处于最低水平。具体如图1所示。

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人口学差异

为分析特殊教育教龄、学历、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对专业素养的影响,对各因素不同水平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特殊教育教龄对专业素养的影响最显著。具体结果如下:

表3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水平(t=10.277,p

四、讨论

1.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状况

本研究所得的结果显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水平均分为2.975,略微高于均分,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他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其中信息素养得分低于均分2.5,处于最低水平。

结合所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与国内其他省份的情况相近,都处于不能令人乐观的状态,急需全面提升;尤其是信息素养偏低的现实,意味着我们的特教教师虽然身在信息化时代,但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快捷、便利、交互、多元的信息生活。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在自己的教学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般,感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对自己有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以及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河南省的特殊教育发展速度落后于普通教育,基本教学设备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一些基层特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部分县级学校每年的经费仅能维持日常的教学运行,资金缺口较大,教学处于维持现状的水平,教师依然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基础教育阶段的普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年多,特校领域的新课改之东风依然在期盼中,虽然是已经有暖风拂面的感觉,但尚未带来万紫千红的盛景。许多特教教师还是生活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辖制之下,急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设计的个别化。但是,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需要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培训、校本教研、反思教学等途径获得的,信息素养低,反映出特教教师的信息意识薄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着畏惧、逃避或排斥心理,不敢探索或不想应用等。也有一些教师强烈呼吁建设区域性的特教教师资源网站,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交流、分享的网络平台,提供可以免费下载的丰富、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信息,如案例赏析、个案辅导、教具制作、教学设计、活动分享、特教论文、教学视频、专家讲座、精品课程、师资培训、康复技术等,尽快帮助特教教师走出受地域性限制、经济发展差异而带来的信息素养“被降低”的困境,在国际视野下,发展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中原地区的多层面、多类别、多领域的特殊教育需求。

2.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教龄差异

在教师成长历程中,用教师教龄划分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教龄的增长,其专业素养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与教师职业成长发展规律相符合。新入职教师或职前准教师(0~1年和1~5年)处于职业初期,其专业素养水平较低,此阶段是教师即将进入学校或在学校系统社会化阶段,新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能力,争取得到学生、同事与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接纳,属于“关注生存阶段”。因此,该时期的教师需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尽快融入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提升专业素养。随着教龄的增长,特殊教育教师逐渐进入能力建构期(5~10年)和热情成长期(10~15年),这两个时期是教师教学技能和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积累经验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这两个时期得到迅速提升,属于“关注情境阶段”。当从教15年以上,教师专业发展进入稳定期,也到了“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表现为将关注目标由教学内容转移到学生本身,可以做到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因材施教。其专业素养达到了收放自如的成熟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其中信息素养得分低于平均水平。

(2)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教龄对专业素养水平影响显著。随着特殊教龄的增加,专业素养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2.建议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关注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们自身的共同努力。

(1)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改善教学条件

政府的重视可以起到导向作用。省教育厅日益关注全省特校建设、特教师资队伍成长和高师特教生的培养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正在颁布一系列的文件来加大发展力度,开展省级合格特殊学校与示范性特殊学校的评建工作。各地市、县领导的重视也是特校发展重要的支持力量。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如校舍面积、校园设施、基本的教学康复设备等或是没有到位或是形同虚设,远未符合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的建设标准。尚需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障,防止“马太效应”的过度出现,造成本地区的残疾儿童被迫流失外省或周边地区,产生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如本地特校生源不足,办学规模萎缩,办学资金减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一些根据国家政策新建的特校亦面临着招生类型的扩大、办学模式的创新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只招盲、聋哑、轻中度智障生的办学思路上,还需要接纳自闭症、多动症、多重障碍、重度智障等适龄残疾儿童,亦须为随班就读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通过探索适切的教育路经,促进本区域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避免使特校办成教育系统的“装饰、点缀”,应成为与普教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生力军。

(2)制定专业标准,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现代教育规范化的特征即是专业认证制度的出现。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证。专业认证制度的施行需要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持证上岗”做法,教师若想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学习从事特殊教育所需的课程,以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标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入职门槛,从源头上把好关,保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高起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大批普通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后投身特殊教育工作,间接扩大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保证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并出台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应专业标准,保障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认证制度顺利实行。上海市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实行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值得我省参考学习。

(3)完善特教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环节,不可或缺。职前教育可以提供教师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职后的很多教育教学能力都是在该基础上加以拓展提升的,如果缺少职前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既需要不断完善本科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亦需要提升高等特殊教育办学层次,探索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培养模式;同时,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4+2”模式,即大学普教本科毕业生如果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须继续系统修习两年特教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践训练,并通过相关考核,即可获得教师资格。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合理、系统、科学的特教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切实体现“大特殊教育”观念。在访谈中还发现,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认同度不高,这与官春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一些毕业生认为是特殊教育选择了他(她)而非他(她)选择了特殊教育,他们只是为了文凭而在这个专业学习,在特校半年多的见习、实习经历虽然能够加深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但是依然不愿意投身特教,更愿意在普教或企事业单位发展。认为在特校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成就感、会被社会误解为个人能力差、家人也不理解特教工作的意义、社会支持力度低等。在专业学习中精力投入不高,技能训练活动参与度低,时常有应付的表现。少数毕业生藉由专升本的机会实现改变专业发展的梦想,通过填报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来跳出特教圈。由此看来,加强职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十分重要,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特殊教育道德修养课,十分重视特教师资师德的养成,每届毕业生都会经历学术交流、教育旅游、同伴分享、同行共勉等系列养成性专业教育活动,他们的毕业生特教就业巩固率效果显著,有75%的毕业生能坚守在特殊教育岗位,该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还有一些毕业生谈到自己的教学技能、康复技术掌握不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难度,有“畏教”情绪,面对多种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感到自己无从下手、无力应对,而去普教从教感觉工作内容相对就简单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出我们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科学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特色。不能只是带着学生躲在象牙塔内做文章,而应紧密结合基层特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培养“实战型”的特教师资后备军。祝春梅的研究中亦指出,特殊教育专业应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衔接不紧密,教育部与地方政府正在致力于探索适切性强的职后培训模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相继出台,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特殊人群的数量和类型相应较多,而从事特殊教育的在职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性别比例失衡,且较多集中在聋教育、培智教育领域;资源教师、融合教育教师、康复教师、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职业技术教师极度匮乏。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当地师范高校可以开展学历教育,使在职的特教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特殊教育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改善河南省目前以大专学历为主体的低学历水平状况。其次,是开展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帮助非特教专业教师转行成为特教教师。再次,有针对性地举办系列化康复教育培训,实现教康整合。第四,大力推进校本教研,高校、基础教育的特教教研室、特校、康复机构有机结合,通过行动研究等方式,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最后,省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做好搭建特教平台的工作。该分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但长期以来活动较少,尚未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建议大幅度提高活动频率,积极开展全省范围内的业务交流,学术论坛,教师基本功比赛,专业论文评选,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展示,组织外出考察等系列活动,为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舞台,并给予强有力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5)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实现自我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培养逐渐成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具活力的方式。只有特教教师本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育的影响,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特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受教对象正在变得障碍类型多样化、障碍程度严重化、干预年龄早期化、康复服务全程化,特教教师就应积极主动地尽快适应该变化,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班级经营、个案管理、相关服务等方面快速跟进与提升。其次,需要持之以恒地浸润在特教领域里,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自主成长,从特教新手、熟手成长为特教专家,创造性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第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可以通过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每天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厚积薄发,领悟生命的珍贵、敬畏生命的能量,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博大的胸怀,淡薄功名利禄,拥有人格的魅力,散发人性的光辉。第四,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特教教师可以尝试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其成为传授知识的电子载体、了解世界的便捷窗口、专业学习的快速渠道。总之,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践行!通过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持续的专业培训中、在强烈的自我职业成长追求中,实现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俏华.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5,(8):81-85.

[2]王雁,肖非,朱楠,魏寿洪,李欢.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9.

[3]毕书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32-33.

[4]王艳梅,路明.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95-97.

[5]陈芳,傅朝晖.湖南省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10-12.

[6]常建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1,(10):13-14.

[7]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65-69.

[8]刘全礼.聋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44-50.

[9]沈立,夏峰,徐玉珍.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0,(12):83-85.

[10]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J].绥化学院学报,2011,(8):13-15.

[11]张文京.特教师资培养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思考和行动[J].现代特殊教育,2009,(9):15-17.

[1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2-433.

[13]姚璐璐,江琴娣.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2):59-63.

[14]汪蔚兰,昝飞.美国特殊教育选择性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61-65.85.

[15]李艳,昝飞.英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7):18-21.33.

[16]陈小饮,申仁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4):65-69.

[17]邹菊梅,赵瑛.韩国中小学ICT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3,(4):75.

[18]韩国教育部.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扫盲评估[R].首尔,2003,(6):6.

[19]赖炳根.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0]于素红.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8,(6):52-57.

[21]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4):43-46.

[22]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3]祝春梅.全纳教育视域下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2):104-106.

上一篇:强化村级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如何提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