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05 09:54:36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1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3.2加大涉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力度建议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成比例,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也可提取适度比例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安排。以此提高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区域倾斜,破解涉农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的难题。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2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硬业升级发展;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201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下一步,要深化认识,深挖潜力,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

会议认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限制。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三要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会议指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二是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

会议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全过程管理。将原由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建立进销货查验、质量检验和废弃物回收等制度,鼓励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监管。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3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棉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巩固高产创建成果,突出主要作物和优势产区,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辐射带动,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在全省粮棉油优势产区,建设678个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粮食作物600个(小麦350,玉米250,水稻50),油料作物44个(油菜18,花生26),棉花34个。小麦万亩集中连片亩产600千克以上;玉米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千克以上;水稻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千克以上;大豆示范县亩产较上年增5%以上;马铃薯万亩集中连片亩产2000~3000千克;油菜、花生示范县亩产较上年增5%以上;棉花万亩集中连片亩产100~150千克。

二、实施内容

(一)科学确定高产创建示范区。各地要组织专家实地考察,了解示范区基本情况,按照农田水利基本条件好、交通便利、农民种田水平高等要求,科学选择示范区。示范区要规范管理,实行专人负责。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田水电网配套实施,整合项目资金向优势区域、向高产创建区域倾斜,切实加大示范区建设投入。要加强核心示范区建设,切实把核心示范区建设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和农民科学种田的样板田。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提高大户规模生产水平。开展农户高产竞赛活动,调动农民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二)推广优良品种。根据粮食高产创建目标要求,结合各创建县(市)万亩示范片特点与优势,组织专家组论证确定高产创建主导品种,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相结合,确保优良品种在万亩示范点、高产创建县适宜种植区域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使万亩示范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集成高产技术。根据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促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小麦主推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节水栽培等技术;水稻积极推进“一密五推”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合理增加穗数,推广轻简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玉米重点推进“一密四改”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四)加强病虫害防控。及时监测示范片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提前制定科学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有机结合,开展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生产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目标的需肥规律,分别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区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示范区(县、市、区)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早谋划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高产创建措施落实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措施、有督察、有奖惩,确保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各示范区整合良种补贴、科技人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新型农民培训、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具补贴等项目,重点向粮棉油高产示范点倾斜。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投入,重点支持开展良种示范、技术培训、协作攻关、现场观摩、测产验收、组织宣传等工作。积极争取设立高产创建奖励基金,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加强工作督导和宣传引导。各地要成立粮棉油高产创建专家小组和督导组,在省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切实加强高产创建工作的督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高产创建顺利进行,确保高产创建目标任务的完成。适时组织开展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测产验收工作,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高产创建实施成效,形成行政领导、科技人员、企业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氛围。

(四)加强绩效考核。组织制定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体系,把高产创建作为评估各地粮食生产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重大粮食项目和全年粮食表彰的重要依据,加强动态检查考核,兑现表彰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各地开展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链接

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召开 明确2010四项重点任务

12月29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总结种植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研充部署2010年种植业工作重点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危朝安出席会议并讲话。

韩长赋强调,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基础中的基础。各地各级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正确把握粮食生产形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加大力度,毫不松懈抓粮食,千方百计夺丰收,确保目标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放松,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形势,要进一步强化落实责任,始终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为各级农业部门的首要任务,积极推动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主产区责任重大,非主产区也责无旁贷。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抓好政幕落实和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思路任务,将增产目标落实到主产区域,落实到主要作物,落实到具体措施。进一步务实发展基础,重点实施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力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总结完善近年粮食增产经验,探索行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强大合

力。

危朝安指出,2010年种植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十分繁重。要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因创建,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努力保持种植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会议明确了2010种植业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确保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单产恢复到200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力争有所增加。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大技术、关键农时,突出抓好防灾减灾工作。二是合理引导结构调整,棉花面积恢复到8500万亩左右,油料2亿亩以上,糖料恢复到2850万亩,园艺作物保持面积稳定,重点抓好质量,提高效益。三是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四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科学施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走节肥、节药、节水、节种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会议要求,明年要突出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在全国建设7500个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示范片规模必须在1万亩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到到3万-5万亩,鼓励县乡整建制推进。要开展现场观摩,展示集成新技术,辐射更大范围。强化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渠道、规模化生产的新路子、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强化督促检查,确保示范片落实到乡到村,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确保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二是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明年要在优势产区大规模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安排1601)个标准园,水果、茶叶、露地蔬菜标准园至少要在1000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园200亩以上;要集成标准化技术、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培育知名品牌、扶持经营主体,确保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有力度、有声势、有成效。三是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800个产粮大县(场)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粮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配套渠系,大规模实施土地平整。鼓励和引导农民还田秸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品种优化,大力发展重要紧缺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扩大水稻尤其是优质粳稻面积,大力发展花生生产,积极推进西北东北盐碱地油婆种植。努力扩大南方间套种大豆,恢复棉花耱料生产。五是扎实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保障农业用种安全。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严格种子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品种管理、确保品种种植安全。加大执法力度,退出一批不适宜生产的品种。清理一批不合格种子企业许可证,处罚一批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企业,净化种子市场,维护农民利益。加大种子供需调度,加强种子调剂调运,满足生产用种需要。六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提升植保工作水平。加大对防治药剂、施药机械和技术培训等环节的支持,在全国启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100个示范县,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专业技术队伍,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专业化统防统治在粮棉油主产区的快速推进。继续打好“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重大疫情阻截战”三大战役,把病虫害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七是大力推进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促进节本增效和环境改善。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1200个巩固项目县要引导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做好配方施肥的示范和指导:1298个续建项目县要重点做好采样测土和配方制定等工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施肥指导为全面推进按方施肥打牢基础。深入推进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规范生产经营主体行为、强化产品质量抽检。八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轻灾害损失。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对每个重要时节、每次重大天气变化要高度关注,及时预警信息,提出有效应对措施。要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灾。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4

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将土地环保政策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强化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不仅仅需要规划,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尽可能改变或提高现有农业生产力,改变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农业生产现状。三是宣传和激励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高粮食产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农业思想。奖励使用最小剂量的化肥农药,科学管理土壤施肥,改变传统养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态有机肥料,奖励秸秆还田,推广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种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业在高标准农田周边发展。高污染工业将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灭失,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目前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最为严重,这几个省的有色金属矿山较多,再生金属加工企业园区建设相对发达。调查显示,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这就意味着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业、加工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企业的监管,督促其进行环境治理达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补偿修复资金,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根据不同农区耕地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标准化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推进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完备的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另外,就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说,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态代价,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且高达65%的化肥使用不当,河流和农田成为长期滞留有毒物质的场所。

土地环保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职尽责。因为中央只是指导和督促,真正还需要地方政府放弃GDP挂帅的思想,为自己负责,为百姓负责,为后人负责。敢于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说“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占补平衡”中要更加关注“占补”质量平衡。土地环境保护政策能否落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门。记得在鄂州市调研时说过: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就需要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加强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地方政府加强标准建设的同时,严格执法。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环境保护体系。

二、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筹资渠道和具体措施

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将环保部门征收的污染税和相关罚款纳入高标准农田投入序列。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鼓励社区和居民集资、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目前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基本上靠政府投资。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筹资渠道必将打开。

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它集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于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相关制度的推动,只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然这就需要有相关制度做铺垫,比如在国家进行补贴和奖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自筹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民承包地的流转以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以联合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产业;补助农田承包专业大户,补助农民兴办家庭农场;允许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出让收入较多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资金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较少的、耕地面积较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个全国的“合力”,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按时、足量到位。当然,不能忽视审计在资金筹措中的监督作用,没有良好的审计,很可能即使筹措到了建设资金,也可能成为寻租的机会。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城镇化仍然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优质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很可能成为城镇化的土地征收对象。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不仅造成大量的耕地资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资本的白白浪费。

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污染,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在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闭,造成土壤“呼吸系统”的堵塞,而基本农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发生也并非个案。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扩张带来了更多的工业、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农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直接威胁高标准农田的稳定性。目前还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决,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益难以真正得以体现。

另外,土地整治还可能出现权属争议。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5

在清澈恬静的仙居母亲河――永安溪两岸,昔日的荒滩地、乱石堆,经过土地整理后,如今成了片片良田。桑田里成片的梨树开满了花,婆娑的提子树缀满了嫩芽,翠绿的橘树生机勃发……

据了解,到2006年止,仙居县共实施了48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区总面积达11.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8.5万亩,净增耕地2.6万亩。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土地整理的累累硕果,却凝聚着仙居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人大代表声声疾呼:切实开展土地整理

仙居县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只有0.47亩,不足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和永安、现代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建设,仙居县建设用地矛盾非常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也日益匮乏。2003年以来,全县共办理农转用地8588亩。为了缓解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向外地县市购买了1000多亩土地指标。

农民靠土地吃饭。随着土地面积锐减,农民人均拥有量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加上仙居县土地耕作条件普遍较差,产出率不高,农民增收无从谈起。因此,广大农民纷纷要求加强土地管理和整理,增加可用耕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产出率。

“如果不进行土地整理,增加土地面积,我们吃什么?子孙后代将吃什么?”采访中,下各镇黄梁陈村村民陈方弟激动地向笔者述说。

土地问题越来越制约着仙居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大代表们也忧心忡忡。在近几年的县人代会上,代表们就土地整理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

2004年3月,在仙居县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像约好了似的,纷纷就土地整理问题提出建议。李浩军等12位代表提出了关于要求加强土地管理、有效开展土地整理的建议,要求从仙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土地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平衡,满足建设用地增长需要。王均淼等10位代表则提出了增加土地整理项目、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在这次会议上,要求加强土地管理、有效开展土地整理的建议,被确定为重点建议。

2005年3月,在仙居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再次就加强土地整理问题提出建议。代表们在建议中就土地整理的具体项目安排等,提出了要求和对策。

2006年3月,在仙居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2007年1月,在仙居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又对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早在2004年,人大代表们对开展土地整理的强烈呼声,就引起了仙居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开始,县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把土地整理工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对每件有关土地整理的建议,县人大常委会都进行了认真的督办。他们还先后组织人大代表就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专项视察,组织对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组织对县国土资源局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评议。

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土地整理重在科学

2005年7月至9月,仙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人大代表对县国土资源局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

2005年9月10日上午8时半,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室,行政执法评议会正在进行中。20个乡镇(街道)代表小组的60多位县人大代表、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共100多人参加,会场井然有序,气氛严肃。

“当前,土地紧缺问题日益严重。在促进已有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要加大土地整理和造地力度,努力扩大建设用地的增量。”方建平代表首先发言。

“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体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针对土地利用问题,徐小华代表提出建议。

“结合仙居实际,开展土地整理,要注重与防洪重点工程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为防洪重点工程顺利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吴才华代表的发言有根有据,显然是经过了充分的调查研究。

此次人大代表们的评议发言,比较集中地针对土地整理问题,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国土资源部门领导认真记录着每一位代表的发言。

“要认真对待人大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在充分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政策,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并强化土地市场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体系。”县人大常委会对人大代表们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归纳整理,及时向县政府作了交办,并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对土地管理和整理工作进行整改,限期报告整改情况。

意见交办后,县国土资源局先后召开局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会和全局机关干部会,统一思想认识,对照问题,认真剖析,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制订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他们把土地整理工作进行分解细化,落实责任科(室)和责任人。

县政府进一步组织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对土地整理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广泛征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县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仙居县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等有关土地整理的政策性文件。

县政府成立了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了一批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工作人员专职从事这项工作。

2005年12月30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县国土资源局关于行政执法评议整改情况的汇报,并对整改中存在的土地整理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土地整理实效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县国土资源局进一步研究改进工作,确定要严格把好土地整理立项论证、设计、工程实施、项目验收等“四关”。县政府也结合实际,专门制定了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政策,实行标准农田建设一票否决制。

为使土地整理工作落到实处,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深系乡镇,了解和督促乡镇规范土地整理工作。

2006年5月,仙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志明带领下,对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组一行沿永安溪沿线自西向东,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检查。检查组成员一路看到,在美丽的永安溪两岸,土地整理犹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在横溪镇土地整理施工现场,连片的荒滩已被整平,十几里的防洪大坝正在建造。几十名施工人员砌坎、拌混凝土、灌水泥浆,个个干得满头大汗。该镇人大副主席方培富说:“村民对平整荒滩造田、修筑防洪大坝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对百姓有利的,就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

下各镇下张村是靠近永安溪的大村庄,因地势平坦,村民最怕下大雨,每逢台风季节就是村民担心受怕的日子。“这次土地整理造起4米高的防洪大坝,村民们再也不怕洪水了,所以整理土地的热情特别高。”该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张富桂在工地上高兴地说。

站在大战乡车路头村平整的农田小道,扑面而来的泥土芬芳,沉甸甸的油菜籽在风中摇曳,你怎么也想象不出它昔日的凌乱与荒凉。

乡人大主席张锦洲告诉检查组,车路头村村前砂石滩,通过土地整理,改造成了沟渠配套的标准农田,新增耕地182.5亩,造田用的3万多立方米粘土,是从下张村的大岩塘水库清淤出来的,肥力大。在造田的同时,还浇筑三面光渠道2000多米,修建机耕路3公里,建造了两座大桥,大大改善了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在仙居的横溪、下各、埠头、大战等乡镇(街道),到处是一派土地整理的忙碌景象。

到目前止,仙居县共实施了48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区总面积达14.4万亩,建成标准农田近8.5万亩。土地整理使该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灌、排渠道300公里,新建机埠22间,修建蓄水池15000立方米,河道疏浚85000平方米,建成农道190公里,修造防洪堤坝31公里,新建桥梁50座。另外,2006年在建的土地整理项目8个,涉及7个乡镇,整理区总面积达3万亩,新增耕地面积可达6500多亩。

监督脚步永不停息:土地整理要取得“多赢”

2006年8月,仙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再次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视察。

8月3日,天气晴朗,阳光照耀着金黄色的玉米,缕缕清风拂过,玉米叶子发出动人的音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志明一行,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视察了双庙乡上料村土地整理现场。村党支部书记王子亭高兴地汇报说:“整理后的溪滩地上种的1亩多春玉米,当年收了300多公斤,收成比良田还要好!”

这些比良田还要好的溪滩地,是双庙乡刚通过验收的上料片土地整理项目中的139亩新增耕地。如今,在这片耕地上,已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淤泥。

然而,视察组也看到,量的盲目扩张,带来了种种问题:永安溪两岸低山缓坡的开发,破坏了植被,影响生态环境和沿途风景;滩地的不合理开发,影响了沿溪湿地、防护林体系建设,造成防洪能力下降;零星的土地整理,形不成规模效应,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土地整理与标准农田建设的关系还不够清,土地整理的标准还不够明确,补偿机制还不够健全,规划有待完善……一个个问题引起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的深思。

“土地整理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也是落实‘三农’政策的有力举措。目前,我县的土地整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多地方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还是增加耕地数量,还未全面进入以提高乡村生活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的阶段”。县人大常委会农资环保工委主任季珊这样认为。他提出:“现在土地整理要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妥善处理好土地整理与相关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提高土地整理质量,提高耕地和配套设施标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发展新产业,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结合旅游开发,加强生态观光走廊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志明指出。

2006年9月5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视察情况反馈会议,针对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了整改意见。

面对县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县政府分管领导诚恳地表态:“我们要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切实抓好整改意见的落实。”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6

2月10日上午,省长郭庚茂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对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他强调,要明确标准,确定方向,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先行试点,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省领导李克、秦玉海、张大卫、刘满仓、赵建才、王铁参加会议。

会上,省农业厅首先对建设高标准粮田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汇报。

针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郭庚茂指出,规模经营是提高效率和采用先进生产手段的前提,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必须明确标准,集中布局,实现规模经营。要正确理解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的概念,目前确定以100亩为最低门槛,主要是考虑到百亩以上粮田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而且这一门槛多数县都具备。在实际运作中,只要不低于这个最低门槛,就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设置。但无论是百亩方、千亩方还是万亩方,都必须集中连片,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除了农业设施之外,不能有村镇、高速公路等。同时,要明确产量标准,在生产能力配置上要按照亩产2500斤能力建设,实际产量要确保达到1吨以上。

郭庚茂强调,要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与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确保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举措,保粮要先保地,通过保地来确保产量,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收益,确保农民增收。郭庚茂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先抓一批试点,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此外,还要把门槛条件和建成条件区别开来,一旦确定之后要集中投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郭庚茂强调,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实施这一工程,要体现产业化特点,即要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农产品的就地加工,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体现系统化,即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要求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促进同类加工企业的集聚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要体现适应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搞好空间布局,即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生产产品的特性以及加工需要来确定项目空间布局,在满足基础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布局在各地产业集聚区内,以便更好地利用集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杨 凌)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7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60%以上的地市、近一半的县(区)和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风险防控水平稳步提升。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蔬菜监测合格率达到96.2%,比去年提高O.2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部分地区耕地和水体环境遭到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局地滥用农药化肥甚至剧毒农药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两个因素相互叠加,近年来酿成镉大米、毒豆芽、剧毒农药蔬菜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面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农田污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明年将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全面摸清南方重点省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农田污染情况尚未完全摸清,亟需开展周密细致的监测调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中修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安全。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这也正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力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链条的具体举措。

韩长赋说,农业部将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健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此外,还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对农民开展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法规宣传教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强化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保卫农田安全,既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要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韩长赋介绍,农业部将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篇8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不动摇,严格耕地管护,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在保住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基本农田保护的方式,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路子,促进了全市基本农田由定期保护向长期保护的转变。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安排基本农田建设

基本农田建设立足于增加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面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还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力求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在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择上,做到“三结合”:即与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在项目实施上,坚持“三优先”:即优先实施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可增加耕地10%以上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优先选择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在项目立项前,要进行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状况、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进行综合评定。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都委托有相应资质条件的专业机构编制,确保项目的规划设计质量。规划设计要求以大比例尺实测现状图为底图,经过认真详细的调查、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地尽其用,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特别强调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内的耕地表土,基本农田建设涉及田块归整的,都要求进行表土剥离、回填的专项设计,将祖先们长期劳动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把它保护好、利用好。对于每年安排实施的3万~5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要求项目所在地的县级政府出具30年内不改变项目区农业用途的承诺函,保证建设后的基本农田得到长期的保护。

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保证基本农田建设的质量

我们在基本农田管理中坚持制度先行,强化项目管理,把基本农田建设的每个环节纳入规范化管理。一是认真执行项目申报、踏勘、审批、设计审查、资金申请拨付、质量监督检查等各项制度,做到每个关口都有章可循。二是坚持依法和自愿的原则,进行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权属置换、调整。整理前后,因道路、渠道、田块走向改变,需要土地权属调整的,乡村之间、农户之间都签订协议书互相认可,作为历史的档案。三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全面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资金审计制,切实从源头上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和资金管理的问题。四是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县级报账制度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争取把每一笔资金用好,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五是严格项目验收制度,依据设计图纸逐一对照、逐项验收。六是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验收后的每一个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都及时更新保护资料,设立一块永久性的保护标牌,制定保护乡规民约,向群众印发管护政策的宣传册,落实设施管护责任、制度、资金。

所谓标准化建设,就是要严格按照基本农田建设的工程标准、项目预算编制办法、设计编制规范、工程验收制度,开展每个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设计审查和验收工作,做到每一个步骤都有标准可依,保证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项目预算的真实性和项目的实效性。

推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

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后,密布的沟渠、零碎的地块、显眼的坟墓、无人居住的旧宅不见了,代之以项目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环境优美、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标准良田。一亩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在2000元左右,建设后如依旧生产粮食,可增产100公斤左右,降低生产成本20%,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

建设后的基本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走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发挥建设后高标准基本农田更大的效益,全市把基本农田建设看成是一场“土地革命”,更看成是一场“农业革命”。通过调整土地产权关系和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走产业化、集约化的路子,使基本农田建设焕发更大的生命力。经过积极的引导,目前,全市建设后的基本农田已成为外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热点。一些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一开始,就被这些企业盯住,纷纷要求签订耕地承包协议。仙游县钟山镇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一完成,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马上与项目所在的村签订4000亩土地承包合同,种植蔬菜出口。该企业以每亩每年500元向农民承包耕地,并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一定的管理费,农民又被该企业聘用为农业工人。这样一来,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村级财政增加了收入,农民既当“地主”,又是农业产业工人,收入增加好几倍。

近年来,莆田市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及时补充了耕地面积,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保障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创造了条件;同时,让群众在基本农田建设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促进了基本农田高效合理的利用。我们对建设后的基本农田,在下一轮基本农田划定时,规定不得调整为一般耕地,实行长期保护、合理利用,实现了基本农田由“防守性”的保护向“主动性”的建设、保护转变,促进了基本农田由“一定期限”内“定量”的保护向“永久性的定位保护”的转变,实现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双保双赢”。

上一篇:门店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国企制度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