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9:19:04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1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质量;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部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5 结语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2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概念界定;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按照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1],2015年我国将建成2 6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而2020年拟建成5 333.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工作重点,增强土地资源对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并提出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重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2]。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3]。

2012年6月20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但高标准农田作为新名词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还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问题。诸如: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等,这些问题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讨和澄清。为此,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1 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界定

对基本概念的严密定义是任何学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关高标准农田的最基本概念,给予其科学界定。

1.1 高标准农田

1.1.1 农用地、耕地和农田。

(1)农用地。农用地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可见,农用地的范围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3个二级地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农田。目前,对于农田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就查阅资料来看,农田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农田就是指耕地[7],中国古代有“已耕者为田”之说,因此农田应为经开垦耕种的土地;广义的农田包括各类农耕生产用地,其范畴应介于耕地和农用地之间。农田分布受水分、温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约,尤以水分的影响最大,因此农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较充沛或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区农田较少。我国的农田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即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自东北斜贯西南一线的东南部。这些地区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是我国主要农作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农田可分为梯田、坝地、平坝田、冲田、圩田、条田、水田、水浇地、旱地和台地等多种类型。

1.1.2 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

(1)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这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最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8]。

(2)一般农田。是指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设和其他用地,被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类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等。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约为1.2亿hm2,基本农田约为1.13亿hm2左右,其他逾666.67万hm2为一般耕地;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大约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除了与各省市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有关外,还与其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有关。鉴于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高产性要求,高标准农田均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1.2.1 中低产田改造。我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在我国传统的土地建设项目中,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改造中低产田的手段主要为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的综合整治,整治后田块更加平整,灌排设施更加完善,路网林网更加科学便利,田块集中连片程度提高,生产能力增强,耕地质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历经10余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土地整治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在内容上,已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内容;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区域综合型特点更加鲜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2]。

1.2.3 高标准农田建设。

(1)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前,限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氮磷肥力不足,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已有较大改进,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随之产生的“低、费、污”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新一轮核心问题。可见,为继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条,只有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2]。为解决这种现实困境与潜在隐忧,我国适时提出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近年来的总趋势是:建设用地的扩张一浪高过一浪,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盲目攀比,置资源环境问题于不顾;土地产权机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产权经济机制缺失。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参与违法供地,引起部分行业和地区发展失控。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也呈现“人减地增”的逆向发展趋势,从而对耕地保护造成了一种“双挤”局面。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径就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土地整治,从而增加建设用地的流量,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支持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适时提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土地整治的一种。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等方法,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使农田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前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应对当前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严峻挑战,提出的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产田改造和传统土地整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升华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期着力打造的亮点。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界定

随着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开展,需要给“高标准农田建设”界定合乎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观地反映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实践,二是要求能准确地指出新时期下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

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目前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实际建设内容仅显露于表象,有的项目其实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实际土地质量根本未得到改观。因此,高标准农田的科学内涵必须予以明确。现从以下5个方面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2.1.1 动态发展过程与系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与一定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可以这样理解: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过科学规划所建设的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产高效,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农田。高标准农田是科学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加先进的管理机制,综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为依托的复杂系统工程[10]。

2.1.2 核心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综合质量提升,有别于以往单纯以增加耕地数量为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严重: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地区有40%耕地严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综合质量,提高农用地等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

2.1.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1.4 创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点在于高标准,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保证其科技领先,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一流平台。这种创新体现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彩色;以管理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量;以技术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效益;以主体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添活力;以考评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保险。

2.1.5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绿化防护、土壤监测等设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适宜机械耕作,便于集约经营,可有效抗御旱涝灾害,确保旱涝保收;二是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符合农业高产稳产的要求,支持有机肥积造,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土质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备节能高效特征,生产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显下降,不因提高复种指数而降低土地产出率,不因常年连续耕种而出现年度间的产量大幅波动;四是要能够防御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田园风光秀美,与自然和谐;五是对农田废弃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实现跟踪监测,监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资源使用效率。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界定思想

科学的建设标准,是保证高标准农田质量、提高建设成效的关键。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区的高标准农田工程,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使“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标准农田界定标准的复杂性。从概念上讲,全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该是高等级、集中连片的农田。但这种高等级究竟是几等地,由于耕地质量等别区域间的不平衡,在保证一定面积的基础上,各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也不完全相同,这导致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让耕地有了全国统一、可比的标准。但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针对全国范围制订的,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统一用这个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不完全适合,必须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以反映出我国耕地质量区域分布不均衡、决定因素复杂等特征。例如,目前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别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个省份,等别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22个省区。在这种耕地质量国情下,很难一刀切出一个全国通用、对应某个等级的“高标准”。另外,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区域、局部性的耕地资源匹配情况不同,导致耕地质量等级建设难度不同,也会影响各省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结果。

2.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指导思想。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统、肥沃的土壤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便捷的田间道路、适度的农田规模、较高的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则,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经过土地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至少应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个质量等别(等别划分据《TD/T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一般来讲,农田每提升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1 500~2 250 kg/hm2,生产水平低的农田,增产潜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高标准农田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属合理。

可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里的元素进行检测和评定,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和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等。将“提高1个等级”作为可测定、可考核、可检验的平均标准提出来,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该界定标准虽具可操作性,但过于笼统,具体的质量等级界定应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根据不同省、市、地区土壤特征、农用地类型等分别制定细则,并出台相应的地方行业标准。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外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就是保证土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其外延宽泛,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等层面上,论述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外延。

2.3.1 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高标准农田建设,无论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以及小气候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综合功能的生态复合系统。该系统以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3.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用高标准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高标准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高标准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高标准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高标准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建设高标准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来保证宏观上的有效调控、微观上的协调运作;并需要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很多,相应的科研和设计部门要全面理解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内外相关标准;施工人员也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才能担负起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开发任务;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2.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因地制宜开展有差别化的整治活动。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出台,从国家层面对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标准”并非全国通用的绝对标准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一种统筹区域特征的差别化土地整治活动。比如,东北平原区应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华南丘陵平原区应注重改善基本农田生态;云贵高原区应将农田整治与陡坡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结合,加强坡耕地整治;黄土高原区应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风沙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见,“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更是对农田建设过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实施符合当地特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2.3.5 高标准农田是需要切实加强后期管护,保证工程效益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建设项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项目实施后将土地和固定资产移交给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管护主体后,整个工程就基本结束了,之后少有问津,这无疑使发挥资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要全面加强工程后期管护:严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护主体,做到责任明晰;明确工程产权归属,使受益人、所有人、管护人合一,充分调动群众对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重新审视当前管护经费全部由乡镇、村来承担的局面,考虑将部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跟踪工程管护实效,加强工程管护监管。

3 结语

高标准农田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生事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高标准农田及其建设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4 参考文献

[1] 地球杂志编辑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J].地球,2012(6):12-15.

[2] 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7]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3-9.

[8] 钟毅,陈超,蒋夙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刊,2012(6):86-8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04-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3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二、建设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建设任务

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1.2万亩,由市辖七个旗县区实施。其中,土左旗17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5万亩);托县21.5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6.8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0.5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4.2万亩);和林县5.9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5.1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0.8万亩);武川县普通高标准农田4.5万亩;清水河县旱作高标准农田0.7万亩;赛罕区普通高标准农田1.1万亩;玉泉区普通高标准农田0.5万亩。

(二)完成时限

2021年51.2万亩建设任务,2月底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3月25日前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3月底全部开工建设,11月30日前全部完工,12月31日前完成竣工验收。2019年24万亩建设任务,4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25万亩建设任务,5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要求,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持、科技服务和建成后的管护等工程内容的实施,达到市委、政府提出“两增、四控、七配套”的建设标准要求,按照“十个集中”的工作举措,推进项目实施;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运营管理上,坚持“五化”的原则(即:生产标准化、经营模式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农民组织化)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

(二)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2021年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的通知》要求和技术标准,在清水河县和托县进行旱作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按照“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原则,重点围绕“蓄水、保墒、集雨、节灌、抗旱”五大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传统集雨水窖或新型软体集雨窖,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等取用水设施,使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提高旱作农田收益水平。

四、工作措施

坚持“五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要求,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制定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近期规划。2011-2018年,由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和市水务局四部门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17万亩,其中符合建设标准的57万亩,基本符合建设标准的40万亩,不符合建设标准的20万亩。2019-2021年,由市农牧局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00.2万亩,2022、2023两年每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从2024年起,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对2011-2018年建设的不符合建设标准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同时,对自然条件较差的旗县区,推广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4年末,将全市“两区”划定331万亩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统一标准提高质量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为依据,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在使用地表水的黄灌区采用渠道衬砌的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在使用地下水的井灌溉区,采用高效节水滴灌,精准灌溉,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增产增收,对两种不同的灌溉模式,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达到“田、水、路、渠、林、电、技”综合配套完善。

(三)加强管理组织实施

根据自治区农牧厅下达的农田建设任务,市农牧局及时将建设任务分配到相关旗县区,旗县区农牧局按照《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2019年第4号令)、《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选址和前期的准备工作,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公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按其职责要求履行职责。市农牧局负责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审批、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参建各方的资格要求:勘察测绘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测量丙级(含)以上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土地规划丙级(含)以上机构证书、水利行业(灌溉排涝)专业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必须具有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同时具有足够资产及能力来有效履行合同;监理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综合资质证书、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或农、林、水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

(四)规范程序完成验收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度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内农建发﹝2021﹞82号)、《呼和浩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方案(试行)》(呼农牧字﹝2020﹞678号)文件要求,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由旗县区农牧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附初验意见、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等,报市农牧局申请竣工验收,初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申请竣工验收。市农牧局组织竣工验收,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并将验收结果报自治区农牧厅备案。

(五)整理归档准确上图

竣工验收的项目,旗县区农牧局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组卷、存档。在信息平台上对项目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并与规划图衔接。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承担建设任务的各旗县区人民政府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主体作用,加强对本旗县区农田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将工作落地落实,按照“闭环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目政治任务抓紧落实。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由市农牧局牵头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专班,深入项目区进行指导督促,定期调度项目建设进度,跟踪资金拨付情况,建立调度台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各项目旗县区作为实施主体,要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市委、市政府规定的时限完成建设任务。

3.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入,提高建设标准。鼓励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和种植大户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农田建设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强化示范引领。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旗县区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示范总结适合本地区的经验,推广应用,如:盐碱地改良技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

6.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意义,主动投工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4

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与人口的数量增多,环境与发展相冲突的问题日益尖锐,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土地整治的目标

目前,我国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体目标一般有:

1.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

2.搞好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

3.完善田间道路系统。

4.实现村庄综合整治目标。

5.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6.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7.合理调整土地权属关系。

二、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土地整治主要方式

(一)土地平整

一般土地平整工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坎修筑、利用地、废弃坑塘水域、低效率利用的园地等,通过开发其它草地、优化沟渠路网、规整田块等土地整理工程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提高田间灌溉保证率,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建立一个能及时供水排水的系统工程。一般的灌排系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溉排水系统上的水工建筑物等。

(三)田间道路整修

田间道路的建设一般以现有道路为基础,结合建设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规划设计。按其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分为田间主道、田间次道和生产路。以达到合理布线,满足人流物流的需要,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在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较复杂,满足安全行驶的要求。

(四)加强农田防护

加强农田防护主要针对坡地或缓坡地等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区域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地面坡度在15°以内的耕地,宜修建水平梯田;坡度25°以内的耕地,修建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

四、土地整治的主要影响

(一)有利影响

1.通过土地平整及土地整治,使项目区的荒地得到开垦,使耕地数量得到增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与利用。将改善区域生产条件,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生产,促进项目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2.通过土地整治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变中低产田为高产、稳产的高等级良田,提高土地质量。通过合理配套田间灌排系统,能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灌排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通过完善的田间道路布局和田间基础设施,能便于群众生产生活、便于农产品收获和对外运输。提高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3.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能增加对土地的资本、技术投入,推动农业土地向一种更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通过整理后土地的合法、合理的权属调整,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社会稳定。

(二)不利影响

1.土地整治后,改变土地格局,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完善,尤其是对原来以旱作物的山区、丘陵区,在水稻种植条件改善后,农业生态结构的斑块将由原来比较种植作物多样化变为相对大面积及品种的单一化,对农业生态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得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将有可能增大。

2.土地整治的施工过程占用土地,在建设过程中将永久占地的工程范围内的植物清除,对项目所经区域的陆生植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3.土地整治的施工过程中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漫流至周边农田的话还会造成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将引起粉尘和飘尘、施工生活区的油烟、施工噪声等问题。

五、对策措施

1.土地整治要与区域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因势利导,切实可行__为原则,对不同工程类型区合理确定其工程布局和建设标准。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化肥的影响。

2.优化土地整理相关工程的设计方案,减少和充分利用挖、填方,搞好绿化,美化景观。减少占用农田和林地,各施工场地必须及时恢复植被或农用地。

3.要加强环境管理;有必要时需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建立巡查制度、灌渠在线监控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4.加强水土流失控制,根据不同的土地整治方案设计相应的水保方案,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结语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5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33-1

1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1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

农村的土地开发整理应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将分成小片的农田进行整理,使之适应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拉长产业链,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1.2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基础

首先,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土地整理为农业走向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打下了基础,有效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向城市,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1.3 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基础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建设缺少规划,功能区没有区分;另外农村的垃圾及各种污染物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粪便随处可见。土地整理必须要做好村庄整理土地规划,村庄整理可以做到村容整洁、合理的节约用地、新增有效高质量耕地。

2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2.1 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把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一个开发整理项目都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村地域多样性和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产权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和农田建设的需要,依法、合理调整土地权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2 统筹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和布局。申报的规模项目区要相对集中连片;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要达到项目区面积的10%以上;复垦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要达到项目区面积的40%以上;农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要不低于项目区面积的3%;基本农田整理后的耕作条件和质量应达到当地基本农田的较高水平。

2.3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实施的形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土地利用相对粗放的地区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结合中低产田改造进行土地整理,完善道路、渠系、电力等配套工程,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资源枯竭型的重点矿区和砖、煤窑厂的塌陷、挖损和压占等废弃地以复垦为重点。

2.4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

面上土地开发整理应优先对各大灌区耕地进行集中整理,扩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设施,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区,减少明渠输水,发展暗管输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农业。点上土地开发整理应兼顾丘陵、山区等一些贫水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匮乏,但局部也有部分水资源,可也适当上一些项目,要因地制宜确定项目规模和范围,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2.5 质量第一,协调发展的原则

把质量建设作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命线”。把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标准,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把是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整理和复垦在改善农村和矿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功能。

3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应把握的重点

一是紧紧围绕耕地保护目标开发土地整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二是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基本农田保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农民农业增收、维护农村自然生态方面发挥着最核心、最积极、最有力的作用。有些地方基本农田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问题,基本农田抗灾能力低;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比例偏少。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大力开发基本农田建设,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实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优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风貌。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6

一、秸秆转化利用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秸秆焚烧一直是全国的一大公害,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成为社会各界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禁烧作物秸秆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了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纳入了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这项个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清利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足全局、做好本职,打一场攻坚战;周清利市长和周连华常委、副市长要求农机部门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抓好玉米秸秆还田和禁烧。我们也从实际、本职出发,好事好办、实事实办。

(一)秸秆转化利用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秸秆焚烧,长期以来,久而未决,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要全面解决全市焚烧现象,必须坚持全面禁烧和转化利用两手抓,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将转化利用作为实现禁烧的根本途径。通过秸秆转化利用工作,为禁烧工作寻找了出路,它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秸秆转化利用工作的重要作用

据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秸秆6亿多吨,如果用来发电可代替3亿吨标准煤,全部用做饲料可相当于1.5亿吨粮食。我市*年前,种植玉米180万亩,约90万亩存在严重的秸秆焚烧现象,烧掉秸秆4.5亿公斤。4.5亿公斤秸秆如果用来发电可代替20亿吨标准煤,如果加工成饲料可相当于1.3亿公斤粮食,而如果用来还田,可相当于给土壤增加6500吨尿素、900吨钾肥,对于保护资源、优化环境、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角度出发,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

(三)秸秆综合转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通过几年的调研论证,并从我市实际出发,总结了秸秆综合转化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秸秆机械还田。这是我市转化利用玉米秸秆最有效、最直接、最主要的技术路线。即将作物秸秆用机械粉碎后通过耕翻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秸秆机械还田也是我们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在秸秆禁烧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也使农机工作站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提高了农机部门的地位。二是秸秆养畜。主要用作青贮饲料,多数将秸秆粉碎后,装入青贮池,压实密封发酵后,用作牛、羊饲料,也多采取黄化、氨化、糖化等方法,可以加工成饲料,还可加工成颗粒状和块状干饲料,便于运输和贮存。还有的用于自然养猪法养猪。三是生物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种植蔬菜;秸秆养藕;沤制有机肥。四是能源转化。一种方式是秸秆气化,用于农民的日常烧水、做饭和取暖;另一种是玉米秸秆制成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或者燃料后发电。

二、对过去秸秆转化利用工作的回顾

1、禁烧工作多年来不曾解决

多年来秸秆是影响作物播种的突出问题,如何处理作物秸秆,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方式,各地大面积焚烧秸秆的现象时常发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毁坏树木和耕地,影响交通安全,甚至发生火灾、交通事故等重大安全事故。

我市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以前90%以上的秸秆都被焚烧,露天焚烧秸秆早已形成了恶性循环,一直是我市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将这项问题作为重点来抓,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措施,使这项工作的收效一直不明显。

2、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寻找出路

这几年来,市农机局一直加大力度,采取措施,不断探索玉米秸秆禁烧的方法及思路。一是认真借鉴,学习外地经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例如济宁,20*年济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秸秆利用和禁烧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济宁的经验受到了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肯定,要求在全国推广。聊城市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做法也很受启发。通过学习外地经验,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二是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子。市农机局组织力量,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与农户、机手和基层干部座谈,召开专题会议交流探讨,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议意见。我市一些区县、乡镇也都不断积极探索,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并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探索的效果明显,市农机局将提高还田质量作为秸秆禁烧的突破口,为*年成功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转化打下了基础。

三、今年秸秆转化利用工作措施及效果

今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20*年玉米秸秆全面禁烧和转化利用的实施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要求,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秸秆综合转化利用任务。主要的措施是:

第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工作

积极动员各界力量,自上而下形成合力,成立了市长任组长、15个市直部门参加的全市玉米秸秆全面禁烧和转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多部门分工协作。设立了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工作,及时调度、通报各区县进展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各区县、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村也安排了专人负责。市农机局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秸秆还田禁烧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和督查组,加强对秸秆还田和禁烧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年初即以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秸秆还田与禁烧动员会议,全面发动,部署任务,制定措施,为全年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明确权责、签订合同,层层落实责任制

为加强对工作的落实,市与区县、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将任务全部分解到人、到户、到地片。实行下管两级的领导机制,即市抓乡镇,区县抓到村,乡镇包到户,确保责任到人。村与每个农户、机手分别签订禁烧合同,明确转化方式、补贴标准和双方责任与义务。

农机局也按照要求落实了责任制。与区县农机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责任,并将还田作业任务落实到每个乡镇、村、户、机械、机手、地块,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还田任务、技术路线、机械配置、作业时间、奖惩制度清晰明了,保证还田工作的质量。制定了玉米秸秆机械还田作业和同样本,发至各区县,使机手按合同要求作业。对作业任务落实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随时调度,随时检查。

第三,大力扶持、政策驱动,各项补贴助推工作开展

一方面是购机补贴。今年我市农机购置补贴大幅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达到3374.76万元,是去年的3.75倍,极大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全市新购置75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71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25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35台,旋耕机384台,深耕犁552台,秸秆还田机216台。农机更新换代步伐大大加快,农机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秸秆转化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必要的机械动力保障。

另一方面是作业补贴。禁烧区内各区县出台了相关的补助政策,有效促进了秸秆全面禁烧工作。市区两级对农机作业补贴达3662.4万元,其中市财政按8.3元/亩给予补助,共补贴614万元。临淄按30元/亩、张店按50元/亩、桓台按25/亩、周村按40元/亩、淄川按25元/亩、高新区按5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力度的加大,解决了农民作业费用高的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农民禁烧的积极性。

第四,积极准备、狠抓机械,努力提高还田质量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农机实际情况,市农机局从年初开始就紧锣密鼓展开行动,在开展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秸秆还田工作方案、完善技术路线措施,确定了玉米机收还田—深耕—旋耕—播种、玉米机收还田—二次还田—深旋两遍—圆盘式播种机播种、玉米机收还田—二次还田—免耕播种机播种三条技术路线,对提高还田质量发挥了作用,并以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市秸秆还田机械现场交流会议,由分管区县长和乡镇长参加。同时,市局狠抓机械检修和人员培训,制定了秸秆还田作业质量标准、机具合格证,并要求悬挂于机械的明显位置,机手培训合格后带培训合格证上岗作业。为确保三秋机械正常作业,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三秋农机供油会议,市农机局与两家石油公司联合下发了农机供油文件,调集了2.1万吨柴油投入三秋生产,机手凭优先加油卡加油,保证了机械还田任务的完成。在三秋生产中,各级农机部门加大了引机力度,全市从外地引进大型机械3000多台,提高了机械额还田能力和还田质量,为完成全市禁烧任务发挥了作用。

第五,强化督导、执法巡查,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督查室牵头的重大事项督导组,由各有关部门分别牵头的业务督导组,形成了网络化的督导体系。农业、环保、畜牧、农机等部门,分别挂包区县的禁烧工作。另外,有关部门大力配合,逐级成立了秸秆禁烧执法巡查队,分工包片巡查,取得了明显效果。

市农机局领导班子组成六个督导组,挂包基层,分片负责,对禁烧区内各区县机械还田进行督查、督导。另外根据市政府分工,市农机局重点督查桓台县,市农机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五个督导组,分工挂包桓台县的11个乡镇,每个督导组挂包2—3个乡镇。各督导组根据分工,深入到区县、乡镇、村,对各项行政、宣传、技术路线、机具检修、机手培训、作业标准发放、外引机械、农户机手合同签订、补贴机械落实、还田质量、农机供油等准备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督导督查,每周两次对督导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解决,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向桓台县禁烧办反馈,使桓台县禁烧工作按市政府要求圆满完成。

各项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禁烧和转化利用工作的进行,确保了任务高效、高质的完成。全市禁烧区内共完成秸秆还田90万亩,超额完成16万亩;禁烧效果显著,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不点一片火,不冒一处烟”的秸秆全面禁烧的目标任务。

四、今后秸秆转化利用工作的想法及建议

1、对今年秸秆禁烧和秸秆转化综合转化利用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为明年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继续实行20*年的政策和措施。

2、扩大禁烧区域范围,重点禁烧区域覆盖全市,同时,相应的补贴政策也应涉及到各区县。

3、增加补贴范围及机具种类,特别是对保护性耕作推广加大补贴,相应的免耕播种机和免耕播种作业也应列入补贴范围。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7

这次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现场会的任务是总结、交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全省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的任务。省厅党组对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非常重视,**年全省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长会议上把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列入了**年的重点工作,决定在抓好3个部级和8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今年在全省开展100个乡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并将这项工作列为今年省国土资源厅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开好这次会议,相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上午我们参观了临海市上盘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现场,下午我们又听取了临海市等单位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他们的做法都很好,请大家认真学习借鉴。刚才,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领导专程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为我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开局良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年,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我省及时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了3个部级示范区,并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8个县(市)为省级示范区。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这11个示范区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的要求,认真做好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探索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7号)下发后,省厅认真组织传达学习,充分认识国土资源部决定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我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有利条件,决定把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作为我省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与此同时,省厅及时向省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转发了国土资发〔**〕197号文件,提出了我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要求。

2、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省厅成立由分管厅长任组长,耕地保护处、土地利用规划处、计划财务处、土地整理中心、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等相关单位参加的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层层选推,确定了3个部级和8个省级示范区建设县(市)。各市国土资源局、示范区所在县(市)相应成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

3、开展调研,明确要求。省厅根据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开展调研,摸清示范区内基本农田保护现状。为规范统一示范区建设相关要求,**年4月29日,省厅在杭州市余杭区组织召开了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邀请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的领导和专家到会指导。会议就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浙江省示范区建设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了初步共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省厅制订出台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并制定了《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定》,对我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建设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4、编制方案,开展试点。各示范区所在的县(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省、市国土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建设方案。3个部级示范区建设方案及时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核。我厅组织相关专家对各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审查,并于**年9月10日批复了8个省级示范区的建设方案。3个部级示范区于**年11月也得到国土资源部的批复。在编制上报方案的同时,各地全面启动了1个乡镇的先行试点示范区建设,并于**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了示范区试点乡镇的建设任务,完成了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同时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材料进行了梳理归档,形成了示范区试点工作成果。**年5月,我们又确定了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等122个乡镇为乡镇基本农田示范区,至此,我省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

(二)主要收获

通过去年来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试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落实责任,基本农田保护管理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面清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在原有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基础上对示范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等形式将责任落实到农户,明确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我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52号)等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把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列入了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各市、县(市、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市对县、县对乡镇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耕地保护的任务及市,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抄送同级组织和纪检部门,作为各级政府第一责任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责任制,大大增强了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意识。

2、夯实基础,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保护基本农田,建立责任制是保障,夯实基础是关键。各示范区在先行试点中下大力气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一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对上一轮规划通过划区定界确定和通过规划局部修编调整的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全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到图斑、地块、村组和农户。二是完善基础资料,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省厅在《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定》中对帐、图、表、卡、册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定期更新,各示范区严格按照标准在试点中进行了探索和落实。做到内容清楚、数据翔实,上下衔接一致。三是更新、增加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一方面对原有现存保护标志进行了清理。另一方面增加了一批新的标志。11个示范乡镇新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56块。

3、强化监督,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进一步建立

加强基本农田监管,是防止破坏和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重要手段。为此,在示范区先行试点中逐步建立完善了“日常巡查、社会监督、遥感监测”三位一体的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动态巡查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基层国土资源所普遍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情况报告制度,人员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对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依法严厉查处。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社会监督。聘请基本农田保护监督员,参与对基本农田的监督和保护。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开展法制宣传,提高保护意识。三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重点地区进行监测。

4、加大投入,基本农田标准化进一步提高

各地结合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示范区所在地基本农田标准化率,严格按照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注重质量建设,提高和完善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涝保收”的目标。全省11个示范区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71%,试点乡镇则平均高达90%以上。

过去的一年,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也是示范区所在县市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探索、努力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去年一年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地方少数领导干部对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认识还不够统一;资金投入还不够到位;发挥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示范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探索与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争取更大的成绩。

二、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是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总要求,以建设促保护,进一步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服务“三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是严格保护耕地重要举措。耕地保护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责。中央领导对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不少于耕地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并以法律形式予以固定,足以见得基本农田保护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程度。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部分,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以建设促进保护,设立示范区,进一步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实行了十几年之久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来说,意味着工作思路发生了重要转折。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将走出防守型保护的困境,既要坚决地制止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又要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投入力度,从被动地保护转向主动地建设转变,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有了新的抓手。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这项措施将更加有力地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是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力度,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国土资源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196号)等,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然而,虽然国家明确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但是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我省这几年虽然基本农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涉及到建设占用补划的基本农田质量还是有所下降的,通过规划调整,合法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往往要好于补建补划的基本农田。针对出现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在继续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部署开展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出了“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在2—3年初见成效,使示范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成为各地学习参照的样板,全国宣传推广的典型,带动‘十一五’期间整个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目标,并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开展基本农田整理、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这些工作都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是国土资源系统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今年,在11个国家和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基础上我省开展100个乡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省厅今年为民办实事六大工作之一,是我省国土资源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

三、明确任务,全面推进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一)严格执行规划,稳定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和布局。

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是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必须严格依据规划。生态退耕、能源、交通等各专项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这是保证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稳定的重要基础。

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是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前提。规划修编工作必须坚持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并重原则,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基本要求,从保障规划期和人口高峰期粮食基本自给的需要出发,研究提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在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中,以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为主,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的数量和布局;对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要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绝不能借修编规划之机,单纯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降低耕地保护要求。规划修编完成前,各地不得擅自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借示范区建设擅自调整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规划实施中,要严格对涉及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规划审查,规范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的管理。

(二)规范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落实保护任务。

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是落实责任,强化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升基本农田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着工作不扎实、管理手段落后、资料得不到有效应用和及时变更等问题,基础性工作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切实将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责任落实到农户

这是基础性工作的重点。要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真正落实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要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出划定的地块位置和地块编号。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在县,市、省三级备案。要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做到图、表、册与地块相符,做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核可查,成为监督、检查、审核、补划、变更基本农田的依据。

2、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公告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要让人们看到,知道,才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在显著位置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保护制度和要求,责任单位等内容向社会长期公告。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建立明显的保护标志。保护标志要统一编号、登记、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3、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

基本农田量大、面广,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依靠现代化技术和手段,逐步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化管理。针对普遍存在的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建设滞后,图件不精确,数字化低,得不到及时变更,不能实现基本农田实时监管问题,各地要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加大基本农田调查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示范区要率先实现数据的网络化,现状和变化可及时查询,监测和变更,准确掌握和定期分析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和变化情况,临海市演示的基本农田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地可以学习借鉴,并进一步加以完善。

通过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区县(市)要达到“五个一”,即:一图,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分布图;一表,基本农田控制落实指标分解落实表;一册,基本农田区块中标准农田清册;一书,与乡镇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一系统,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系统应具备查询、统计、变更、举报等功能。

乡镇(街道)要达到“四个一”,即:一图,基本农田保护图,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着色标准,在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分别标注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标准农田、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后备资源等地类及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分布情况;一表,基本农田控制落实指标分解落实表;一册,基本农田区块中标准农田清册;一书,与村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村要达到“四个一”,即:一图,基本农田保护图;一册,基本农田落实到户清册;一卡,基本农田保护卡;一公约,基本农田保护公约。

(三)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以建设促保护。

保护基本农田不仅要在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要通过基本农田的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变被动的保护为主动建设。全省今年要完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省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了53.2%,但不是说1500万亩任务完成了我们就不建了,主要是经过不间断的投入、建设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并做到有足够的补划空间。作为示范区应该有更高的标准,也就是示范区内基本农田中的水田部分都要建成标准农田。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基本农田建设、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增加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通过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促保护,是今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方向。

基本农田建设的目的是以建设促保护。通过建设,提高基本农田的标准,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增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意识,加大占用成本。今后各级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增加的耕地,可划入基本农田或作为补划基本农田的后备资源,同时要及时更新保护档案,落实保护责任。要让群众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产出效率上,真正得到实惠,使其真心支持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增强保护的自觉性。实现基本农田由“防守型”保护向主动性建设和保护的转变。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就是要树立以建设促保护的典范,以带动各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落实基本农田建设经费。要在充分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通过建设,示范区县(市)基本农田标准化率不得低于70%,基本农田中的水田部分的标准化率要达到90%以上。

(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保护基本农田重在监督管理。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通过监督管理,要严禁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占用基本农田,改变基本农田区位;坚决执行国务院提出的基本农田保护“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针对当前对基本农田的监督管理较为薄弱的问题,要逐步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管理体系。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1、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

严格审查建设用地和控制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规范基本农田占用、使用和补划行为,禁止法律规定以外的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禁止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的数量与布局,规避报批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用地,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要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占用时也必须按照基本农田的有关费用标准支付和收缴征地补偿费用和耕地开垦费用,依法批准的非农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必须做到先补划后占用。要加强对基本农田补划情况的检查验收,确保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图斑,地块,并要补签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今后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省厅对补划情况都要组织实地踏看,严把质量关。

2、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体系

重点开展三个层次的工作。第一,建立省、市、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五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网络,开展动态巡查。乡镇一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制度,聘请群众监督员,及时发现在基本农田建房、植树造林、挖塘养鱼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第二,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对重点地区基本农田的监测,及时发现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三,在开展动态巡查的基础上,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年度检查制度,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对各地基本农田的变化,利用情况进行抽查和检查,并逐级上报汇总情况。建立“日常巡查、社会监督、遥感监测”三位一体的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在基本农田保护中发挥作用。

3、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查处力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现了最严格的要求,严格重在执法。对基本农田的用途、占用、调整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制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球”、“闯红灯”的行为,决不能把因循守旧和依法办事,把越权变通和勇于创新混为一谈。对违反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行为的,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严查处,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维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严肃性

4、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目前,这方面对基本农田数量和用途影响较大,政策性强,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是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难点。工作中要在坚持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稳定基本农田的数量、布局和质量。在基本农田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原则上要限定种植业范围,只要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和耕作层不破坏,不作为减少考核,仍要按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和管理,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时要按基本农田依法报批。在基本农田内搞设施农业,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对于基本农田耕作层和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对于破坏严重,难以恢复耕作条件的要在处理后进行补划。

(五)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政策创新,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当前基本农田保护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保护责任未完全落实,管理制度和手段不完善,利益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到责任的履行,影响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从长远看,在坚持法律规定的各项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不断完善有关的制度和政策,这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这方面示范区要走在前列。

1、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形成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社会化

基本农田保护不仅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要体现地方政府保护基本农田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国务院出台的《省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由省级人民政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和标准,进行目标考核。对工作开展较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或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通报和警示。在此基础上,把保护责任进一步落实到村组和农户。通过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等形式落实到农户,明确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形成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完成好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虽然规定了基本农田保护的一些基本制度,但是还需要在细化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各地都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提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的具体内容,制定制度建设计划。

3、研究建立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手段

要研究建立保护基本农田的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使保护工作与地方和农民的利益挂起钩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保护积极性。国家和省对新增费管理和使用办法的调整充分体现向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倾斜;对基本农田保护先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基本农田保护给予经济扶持。

四、狠抓落实,确保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我省3个部级、8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将全面展开,要求年内要完成三分之一以上乡镇的建设,同时全省还要开展100个乡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并要求在年内完成三个阶段的所有工作,任务很重。为确保按期顺利完成,必须高度重视、精心安排、狠抓落实,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编制方案,合理安排示范区建设。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规划,科学、合理编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根据要求,11个部级和省级示范区所在县(市、区)的1/3乡镇、其他每个县(市、区)1个以上乡镇都要开展示范区建设,今后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示范区建设的要求,要在全省全面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工作,因此,示范区在选址上,既要保证示范区基本农田建设的质量,又要考虑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可能涉及的基本农田,各地一定要统筹兼顾,认真编写建设方案。对城镇周边的基本农田可结合新一轮规划修编再作安排。

(二)严把质量关,使示范区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对部级示范区、省级示范区建设围绕“四化”都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在基本农田标准化上,土地要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则,耕作层30厘米以上,土壤质量达到优良;水利排、灌设施配套到位;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通畅,保证农业机械能下田作业等等。在基础工作规范化上,要做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落实到位,基础资料及时更新,保护标志统一规范,档案资料齐全,县、乡、村三级都要进行统一规范;在保护责任化上,要完善责任体系,明确保护责任,探索长效机制;在监督管理信息化上,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系统和适用监管的网络查询系统,为全省基本农田保护正真起到示范作用。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开展工作。省厅和各市局已经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工作都是落实在各县(市、区),因此,所在的县(市、区)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和所在乡镇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为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示范区建设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我们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要与农业、水利、财政以及乡镇通力合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是落实建设资金,保障资金投入。示范区所在县(市、区)要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专项资金由县(市、区)造地改田资金、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成本费回收款结余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中列支。省厅也正在协调省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在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分配中重点安排基本农田保护资金。四是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工作落实。各市局要根据省厅文件要求,加强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帮助、督促各县市的工作,并及时审核、上报有关资料。省厅也将对各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建设中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教育手段,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耕地国情宣传和教育,要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公众参与机制,示范区建设所在县(市)应公开基本农田信息,使公众了解当地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情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四)精心筹划,确保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按时完成。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列入今年省政府对我厅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一类目标和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目标,同时,这项工作也列入了各市国土资源的工作目标,也是厅党组确定的国土资源厅为民办实事的六件实事之一,各地一定要精心安排,确保这项工作按时完成。3个部级和8个省级示范区要确保2009年前完成建设,100个乡镇级示范区年内必须完成。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8

关键词:商南 口粮田 建设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商南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东南部,秦岭东南麓,属长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总土地面积2315.61km2,占陕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商南县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势。全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县内最大的河流丹江,从中穿过,将全县分隔为丹南和丹北两部分。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3.95万,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非农业人口9.56力。2010年全县完成千农业生产总值29.6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2商南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基本口粮田是退耕还林区群众生活的基础。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促进后续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长久以来,因为商南县财政困难,使得粮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成潜在挑战。

2.2由于地域条件所限,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质量偏低,水利配套设施不全。根据调查,商南县退耕区现有基本口粮田18万亩中有9万多亩达不到前述基本农田标准,约占基本口粮田的50%。这些不达标的低标准基本口粮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四田”和灌溉面积中,达不到省上和国家标准的面积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过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设施,使其成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达到稳产高产。

2.3土壤贫瘠,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商南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有机物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耕地土层薄、坡度较大,主要耕作土壤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蚀严重,有些耕地已无土壤,只能在风化岩石母质上耕作。由于土壤胶粒贫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养料流失大,使得粮食单产低且不稳,经济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质量是该县建设口粮田不可忽视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对此面积有步骤,有计划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产能力。

3建设目标、规模与工程布局

3.1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困难退耕农民的吃饭和增收等生活、生产问题,切实保证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侧重安排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建设项目,优先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由易到难、分步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建设重点,以新修石坎梯田、河滩造地、土地平整、沟道川台化、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为主。

(3)坚持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保护重于建设”,建一处、成一处、利用一处,巩固一处。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田建设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小型水利工程规划等相衔接,在考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规划项目尊重和体现退耕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在退耕活动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走国家支持和农民自我发展的道路,动员退耕户积极参与口粮田工程建设。

(6)坚持以新修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举。在完成新修规划任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完成投资少、效益高的各项原有低标准口粮田的加工提高任务,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加群众粮食和经济收入。

3.2建设任务

根据商发改发(2009)540号文,商南县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总任务30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面积5500亩,改造提高基本口粮田面积1150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5000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亩。按照建设原则和任务,商南县2012年口粮田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镇49个行政村。通过口粮田建设,使项目区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由0.23亩提高到0.9亩;基本农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增产效益显著。

3.3耕地利用优化方案

依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退耕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本着以人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择优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优先建设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规划必须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为前提。

4工程设计

4.1新建基本口粮田

新建基本口粮田以实施坡改梯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经调查,具备修水平石坎梯田条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间。本次规划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积5500亩。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质好,土层厚,光照条件足,距村庄较近、临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种、便于收获的坡耕地上;同时还应考虑田幅较宽(不小于5米)、地块集中连片,按照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面活土层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应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进行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46mm)。根据现状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断面设计,确定出梯田田面宽度、田坎坡度,再确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宽和净宽。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粮田

据调查统计,在全县现有基本口粮田中有20-40%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证率低、水、肥流失严重、群众耕作不便,群众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强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坡度较缓(8°―10°)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连接成片,达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满足农业生产、灌排和农田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位,采用散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如下:①在田块中取出田块中的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点hi②根据上述高程点求取田面平均高程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点与Ha的差数为挖填的深度。

4.3田间配套设施

2009年度项目区7个乡镇49个行政村中,退耕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31万亩,其中包括高质量标准农田1.0万亩,待改造提高的低产基本农田2.31万亩,这些待改造提高的农田地力差、水利设施不健全、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为有效解决退耕还林缺粮户后续生计问题,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区粮食安全,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十分必要。当前,各级政府按照中央1号文件把“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支农惠农政策,为口粮田项目中田间配套设施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年度项目区规划的田间配套设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资源丰富,可无坝引水,适宜自流灌溉,工程运行成本很低,且经济适用的U型渠道节水明显。

4.4土壤改良培肥

规划针对商南县基本口粮田的实际情况,按照群众意愿,地块选择在海拔低、距离村庄近、交通方便、地面坡度小(5°―8°)、土层薄、集中连片,易于灌溉、大多可自流灌溉,且是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采用加厚土层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土层厚度,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使之高产稳产。 针对全县基本口粮田土壤的实际情况,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以地块覆土为主,即在耕作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地块上覆土,使耕地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土质为壤土。在项目区推广先进农耕农艺措施,即旱地聚土垄作覆盖栽培技术,严把“聚土作垄、沟内培肥、立体利用及规范种植、垄沟互换、覆盖栽培”五关,达到改土、培肥、保墒、防蚀、抗灾、改制、增产于一体。在每年播种前及播种期间,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群众,以施用有机肥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加大培肥力度,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5结语

上一篇:网络广告商业模式范文 下一篇:执法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