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3 15:37:26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反腐倡廉

在政府大力推动反腐倡廉的今天,经济责任审计在纪检委审查及推进反腐倡廉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机关注重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预防和惩戒作用,努力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内容、拓展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各种大大小小的案件仍然层出不穷,重大腐败案件也总是让人触目惊心。从经济责任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力度,审计方法,审计效果上均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审查的能力已经无漏可稽;但是在重大的利益驱使之下,贪污案件仍然屡审屡犯,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审计结果虽然客官公正,但是其使用效率普遍低下。审计结果使用不当或者不合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得再好也是枉然。所以,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度的角度探讨如何致力反腐倡廉工作。

一、经济责任审计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界定资产经营管理者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绩效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的依据。由此可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预防腐败;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强化监督,惩治腐败,预防犯罪,保护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则体现在根据任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重大经营决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情况的审计结果,反应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其他主要问题,揭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由此造成的资产漏洞,提示控制风险,创造审计效益。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果使用度体现在审计结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上,实现审计结果运用效能的最大化,促进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提高,这是审计工作的目的,也是审计监督的价值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使用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有效审查核实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以及实现经济方案等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审计结果为鉴定领导干部履行责任,实施经济方案的效率与效果提供显著的证据,是惩治案件的重磅武器。

2.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到惩奖分明

无论是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还是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通过针对性的对领导干部所经手的所有经济项目进行审计,界定领导干部应得的业绩肯定和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该领导干部的综合业绩评价是奖惩该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相结合,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厉惩处腐败,另外把经济责任审计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结合起来,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3.发现苗头,即使制止腐败可能性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映出的领导干部对国家财产使用情况,经济方案实施效率等各种问题均能反映出领导干部在运用国家经济的效率和倾向,当发现有严重违反经济适用规则等问题以及重大经济案件失误等问题时,相关监管人员即可根据审计结果评价注意检查是否有贪污及舞弊的可能性,及时扼杀危害国有经济的苗头。并且,根据各种经济舞弊案件的统筹调查,可以从数据,现象上发现舞弊贪污案件的征兆,为以后调查问题案件提供参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和反腐倡廉的工作效率。

二、影响了反腐倡廉工作效率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的弊端

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查出贪污舞弊案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反腐倡廉工作日日提倡,贪污舞弊案件连连发生。试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角度评价可能制约到反腐倡廉工作效率的弊端: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偏重定性评价。一般较为广泛使用的审计评价方法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指标以打分的方式作出定量评价,其结果具有数理统计的特性。这种评价方法虽然是定量评价,但是其评价标准仍然有很大的模糊性,很难以给结果确定一个明确的量度。另外,这种评价过程中对评价专家的专业,经验,阅历,知识的深度广度等要求非常高。所以,审计结果本身就收到了评价指标的设计,各评价指标的权数和标准,审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限制。于是,这样的审计结果可以暴露出比较大的经济案件失误或者舞弊的情况,但是不一定能够在细微方面体现经济行为误差,不一定能够越策或者提前暴露出可能出现舞弊贪污的势头,这也就是说审计结果的敏感度不够强。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目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普遍做法是:组织部门对所在单位存在重大经济损失或对违法违纪行为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先给予组织处理;对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给予必要的职务调整;一般性问题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任期内经济工作成效显著的领导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然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档案。作者认为,对于审计结果报告一次性使用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审计结果的使用价值。组织部门可以将以相同或者相似审计方法得出的各种审计报告横向或者纵向统计比较,总结出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规律,以寻找出经济舞弊贪污案件的特征,帮助形成一种规范或指导,为以后经济责任审计中防止和发现贪污舞弊提供便捷,提高机警。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的及时性有待商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的一般程序是:组织部门根据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确定审计对象,并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在法定时间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纪检监察、组织及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加强成果运用,赏功罚过,并将审计报告存入干部档案;被审单位收到审计报告后进行整改,并向组织部门报告整改情况。从这个程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领导干部的奖惩必须是等到审计报告出具后,基建,财政等各组织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运用结果,或奖励,或立案,或谈话,或建议。但是在贪污舞弊案件中,责任干部很可能在审计结果出具之前就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阻碍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效果。

三、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度以服务反腐倡廉政策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审计部门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断增强审计监督的威慑力并且在公告的内容上,不仅公告负面报告,而且也公告正面报告,既“反腐”,又“倡廉”,同时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其考核被审计者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使用程度,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本文认为经济责任结果使用仍可在下列几个方面提高使用度,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效率:

1.量化指标,规范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财务审计并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但是不同部门不同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领导干部的经营责任,管理能力,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使审计评价依据充分、数据详实、重点突出、客观公正。并且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有机统一有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指标量化和规范评价标准还可以提高审计结果评价的量化程度,更加精确的反应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细节,可以更加明确的界定官员应承担责任的量化,做到有理有度有节。同时,量化的指标和规范的评价标注有助于提高审计责任审计对案件的敏感度。

2.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本文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在工作中可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工作,如统计出现问题的那些案件的审计结果,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寻找规律,加强对经审计报告的综合分析研判,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努力做到审计一个项目、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惩戒和防范的双重作用。同时这种统计与总结有利于在以后的审计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可能的苗头,以及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方案,防止舞弊发生。

3.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的及时性。本文认为,不一定非要在审计结果报告出来以后发现贪污证据才开始惩治,可以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已发现证据时及上报并惩治,这样降低腐败官员利用审计报告结果利用不及时的漏洞寻找出路。这也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审计经验,并在审计方法和技术上有更高的水平,能够合理和即使的判断什么情况会是贪污舞弊的苗头,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均科.浅议多重博弈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J].财会研究,2012年12期.

[2]李娜,赵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经管理,2012年1月181期.

[3]李三喜.专家评议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11月.

[4]李静,杨澎,姜玉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11月.

[5]苏孜.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3月23卷4期.

作者简介:

张婧(1987-),安徽滁州人,女,现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专业,研究方向:审计学。

陈润东(1990-),河北邯郸人,男,现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专业,研究方向:审计理论。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最初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始于1984年,那个时期我国企业陆续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审计机关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有企业领导人员、滥用权力、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为此,审计机关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研究探索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新思路。1986年底,审计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厂长(经理)调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对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进行了原则性规定,随后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这就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制度保证。

后来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国家陆续出台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20多年来,随着审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审计内容不断完善,审计成效显着提高。

我们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立了审计部,负责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业务,这其中就包括公司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以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大多针对企业负责人,一般是指对企业的总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对不主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董事长则很少涉及。随着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于下属单位既有董事长又有总经理的,其董事长也要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对董事长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审计范围如何确定的问题就摆到了我们内审人员的面前。目前,关于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比较成熟的、权威的指导意见尚不多,可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也不太多,为此,我们仔细研究了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指导意见,经过我们内审人员的反复探讨,确定了“董事长管什么就审什么”原则,最终确定了针对董事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范围、审计方案和责任划分。下面就以我公司的审计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对董事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期抛砖引玉,互相学习。

二、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董事长的经济责任与总经理的经济责任不同,其往往是负责比较宏观的战略管理工作,在开展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应采用有别于总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根据《公司法》中针对董事长和董事会的相关规定、所任职的公司章程规定和实际工作分工,来确定董事长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然后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从而制定审计方案,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下面进行具体论述: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定期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并主持。这就是董事长具体职责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时就要重点关注公司各种决策会议的如期召开情况,以判断公司法人治理机构是否正常运作、是否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因为董事长领导董事会,所以还要关注董事会的履职情况,如《公司法》规定:董事会(董事)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第一,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第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第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第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第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第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第七,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第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九,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第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十一,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根据以上董事会职责,我们认为董事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法人治理机构的健全情况

包括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首先公司治理机构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基本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应该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规定,和公司的治理结构、规模相称。所设部门机构应该能满足公司正常管理的需要,既不能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也不要出现职责划分不清、甚至无人承担的现象。

其次,还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制度能够涵盖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使得公司业务管理均有制度依据, 能够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

(二)股东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收集公司任职期间股东会资料,查看股东会决议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以判断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是否执行了股东会的相关决议。

(三)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

公司对外投资、重大资产购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是否都经由董事会决定;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四)公司经营计划和财务方案决策情况

公司的经营计划、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等是否经过了董事会的审批。

(五)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收集相关资料,核实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查看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都由董事会决定。

(六)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情况

收集公司人事任免信息,查看公司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决定其报酬等事项是否均经过董事会的批复,是否符合公司的决策程序。

(七)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查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看其是否均经过董事会的批复。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只有经过董事会批复的管理制度才是有效的管理制度。

(八)董事长承担的其他管理职责

主要是根据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或者公司内部管理分工决定的。2010年我们曾对某公司董事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公司就对董事长的职责规定的比较具体,如:

“子公司董事长除按照《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外,还应承担创建并维护子公司良好的外部关系,包括为公司获取相关优惠政策、维护政府及大客户关系;为子公司可持续发展协调资源,包括土地、资金和关键人才资源;负责子公司重大事项管理;负责子公司规范治理及风险控制事项。”

具体到被审计单位,该项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是指董事长还将集中抓以下事项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风险管理;区域环境建设。涉及以上内容的上报事项,需经董事长审批、决策后上报。

在对该同志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就专门针对这一项规定,执行了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其履职情况进行了核实,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董事长任职期间,该公司员工由年初编制160人、实有93人增加到10月编制165人、实有118人,其中人员缺岗情况由年初67人减少为47人。

第二,董事长任职期间,通过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通过招拍挂形式取得滨海旅游度假区内5,533亩土地。

第三,旅游度假区项目合作协议项下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污水厂和燃气站),并且县政府部门未按约定接收该公司已建成的公共市政道路。该公司积极与市政府协调,并书面致函县政府,最后县政府明确由政府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旅游区管委会、公路局、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与该公司研究提出移交方案报政府审批。为下一步市政配套设施建成打好基础。

第四,该公司通过定期董事长沟通会履行职责,向经理层提出高度关注企业的内部管理建设,要求经理班子除完成好工作任务外,发现问题、发现不适应市场变化等事项应及时提请董事会研究,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关于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确定的职能进行审计外,还要关注公司内部具体的职能分配,并能和实际工作对应起来,有具体的事例支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责任界定

明确了董事长的职责范围,责任界定也就比较容易了。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职责可控范围内应当负有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一,直接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因直接违反或通过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失职、渎职等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应负有的责任。

这一点和其他类型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样的,即与董事长本人直接相关的、直接违反、授意、指使、强令、纵容、所形成的违反财经法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都应负有直接责任。强调的是与董事长本人行为直接相关,并不在于是否在职责分配范围内,如果因为越权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主管责任是指根据企业内部分工,企业负责人对其分管部分工作以及企业经营、投资等重大事项,因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应负有的经济责任。

对应董事长本人直接负责的比如召集股东大会、董事会,需经董事会审批的重大决策事项的批复等事项就应该由董事长承担主管责任。另外,在有些单位董事长可能还会分管理人事、审计、监察、风险管理等具体管理工作,这时候其分管的工作也应由其本人承担管理责任。

第三,领导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对其所在企业应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以外的管理责任。也就是指除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以外,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长,不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对本企业在其职责范围内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即领导责任。

四、结束语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3

十几年来,尤其从两办暂行规定到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明显。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76582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开展多年的基础上,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21083名企业领导人员。全国大多数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在离任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2002年,全国共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2178人,比2001年减少了26%,但查出领导人员及涉案人员的个人经济比2001年增加了17倍,为2.2亿元。2003年的审计人数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查出的违规行为金额却是2002年的1.6倍。

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1998年到2003年,共审计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13.6万人。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地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据对全国20个省的236个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从1999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到2002年已增加到37%,投入的审计力量也由1999年的20%增加到2002年的38%。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工作格局。几乎所有省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在职务变动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一些地方的县人大还作出决定,未经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予任命。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在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共审计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27878人,其中地厅级1605人,县处级26269人。多数省、区、市都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扩大到省地市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吉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还形成了制度。各地还积极开展了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大、多,所承担经济责任不明确,审计的难度大,探索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将经济责任审计推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各地基本上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其中不少地方还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确定工作计划,解决困难问题,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有关部门,逐步形成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大多数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有些地市的机构还高配半格,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各地在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组织程序、处理处罚、成果运用以及审计项目的名称、审计报告的起草、审计文书的传递、审计责任的认定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些省(市)还通过了人大立法,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效明显

经济责任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标、重大决策、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1998年到2003年,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共给予12095名领导干部免职、降职、撤职,党纪政纪处分1254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3904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环节。有些省(市)明确规定,审计结果报告必须进入党委、政府用人决策程序,依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作出任免使用决定,不见审计结论不作出任免决定。还有些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监督和管理中,实行财经违纪一票否决,还有些省(市)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负责人制”,对审计结果有疑义的缓用,有问题改正不彻底者不用,有突出政绩者重用。2003年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与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全过程,是对领导干部用财权的具体监督,是发现干部问题,结合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情况的方法之一,是对干部进行财经法纪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的有效举措,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深远意义。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广大干部也是一种和警诫。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如浙江省原供销社主任朱承岭渎职、挥霍公款案,四川省原工商局局长李太银以权谋私将公款出借给亲友造成巨额损失案,昆明市进出口公司原总经理假借与外商合资办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案,湖北省枣阳市原局长贪污受贿案等,在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震慑了腐败分子,维护了财经法纪,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职责的意识。不少地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探索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措施,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起到了审计一个,警诫一群的作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审计通过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决策能力、经营水平、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以及廉洁自律情况,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事务,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比如一些地方从落实“的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角度,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还有一些地方将重心放在了宏观层面的,通过对审计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深入,从完善内控制度和决策机制方面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旨在用制度化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依法行政。

三、经济责任审计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日益凸显,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深入。

首先,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来,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审办发[2001]了号),要求对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对县处级、地厅级和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几年来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和审计,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已是大势所趋,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将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其次,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恪尽职守,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法。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运用,结合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第四,不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只有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执法力度,强化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处理、处罚,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产生“威慑”作用,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应注重对审计移送案件的查处,结合贯彻落实《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加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一把反腐败的利剑。

第五,进一步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员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监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纠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违法、违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依法予以处理、处罚。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3日

一、经济责任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领导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意见或决定等。任何审计的目的都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如此。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也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

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遵循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对责任人的评价,即从审“事”入手,以评“人”告终。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对领导干部的奖惩和使用,为了避免对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领导干部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在应用审计结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在应用审计结果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应用审计结果,履行客观性原则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审计结果。在执行审计结果时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打击报复情绪。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审计结果应持有稳健谨慎的态度,应做到审计结果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作处理,不属于审计结果范围的不作处理,审计结果执行权不在自己手中的不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针对性,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审计结果的执行处理权。

(三)重要性原则。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重要性原则,这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节约审计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仍然贯穿着重要性原则,因而在审计结果运用时也应遵循重要性原则。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党委、政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提供直接服务的,审计的实施和审计结果的运用都应与干部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对领导干部的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是正确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与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可以真实具体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对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性作出判断。审计结果为评价干部任职期间政绩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情况,反映出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由于对领导干部审计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采取大量的账外调查取证方法,因而审计结果也为评价干部任期内的政绩提供了具体反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选错人、用错人的现象发生。

(二)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整改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是针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改进意见的,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必须按照审计机关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对照检查,积极落实,并与本单位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为确保审计意见与建议确实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审计意见与建议的内容,确定审计结论执行的具体责任人,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有关部门要有计划的定期组织检查审计结论的落实情况;二是审计部门要利用所属单位的各种时机,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考评的基础上,将考评结果通报所属单位。

(三)审计结果与绩效审计和预防腐败相联系。一些领导干部只讲政绩不讲效益,疏于管理,认为“只要个人没贪,为了完成工作违纪不算什么”,为此,必须把履行经济责任、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依据进行重点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予以揭露,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案件线索,清除腐败分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有利于防止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规范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及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四)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相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很多具有类似性、普遍的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挖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综合理论。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并且各部门要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通报,保证审计结果的落实。

2、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即建立对审计结果执行负有一定责任的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制度。在审计工作中,由于个别审计人员敷衍了事,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审计结果失实,造成严重后果,出现审计风险;同时,面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致使审计结果失去应有的法律效力;另外,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审计行为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明确责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

(一)贯彻“先审计、后离任、再任职”。为了使审计结果充分的发挥作用,要对决定离任或有调整意向的领导干部在人事调动以前应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以后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调任。审计方式也要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过渡,即领导干部不仅在人事调整时进行审计,而且对其任前、任中、年度也要进行审计,这样可以有效地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且可以缓解审计资源有限和审计任务重之间的矛盾,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并且把“审”与“用”真正的结合起来。

(二)加强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的协调。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大量线索,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但又苦于缺乏更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机关要相互沟通协调,尽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借助各方的力量有效的完成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工作。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借助于审计的力量收集证据。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时则可以依赖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的力量对违法违纪的查清查透。各部门的协调会提高各方工作效率,强化监督力度。

(三)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在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纪检监察监督推动、审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配合这个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审计结果出来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成员单位共同向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反馈,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做出的一定时间内,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察,看整改是否到位。对审计后不接受教训,不注重整改,屡查屡犯的,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四)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责任界定范围与标准,根据审计实践,坚持重点问题做好责任取证,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政府行为与部门单位行为、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影响、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等。在明确界定责任范围、统一责任标准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责任界定体系,克服责任界定的盲目性、随意性。逐步建立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对象分类评价指标。科学设置一把手和国有企业法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考核指标,把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的考核,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衔接起来,使审计评价依据充分、数据翔实、重点突出、客观公正。在审计评价上要体现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不仅要看GDP,还要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不仅要看明显的政绩,还要看潜在的政绩和负债风险,以全面、客观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伟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审计与理财,2014.3.

[2]贾云洁,李园建,时现.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与创新.财会月刊,2014.2.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5

一、目前我区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自青原区组建以来,我区的审计工作就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1年3月成立了审计局,配备了人员,审计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二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五年创一流”的总体要求有条不紊地展开。三年来,全区共完成审计项目65项,其中经济责任审计19项,专项审计17项,共查处违纪金额432万元,已收缴违纪违规金额162万元,移送案件线索1起,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区是新区,开展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三难”。

1、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工作开展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越来越多,审计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广,而审计机关的业务工作大部分是由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或由上级有关部门委托执行,任务比较集中,审计跨度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时间要求紧,因此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就我区来说,审计部门有编制8人,有业务科室3个。现在实有人数7人,其中审计专业技术人员5人。在审计专业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对科级单位的审计时间保证不了,对股级单位就更难深入了。如对乡镇站所、学校、医院、林场等股级单位的审计,以往由主管局进行审计,但是由于我区的局多数只有报帐员,没有财务股,客观上导致对股级单位的经济监督不力。

2、部分领导干部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模糊,工作深入难。审计过程中只偏重于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责任,对其他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审计结束后在对领导提拔、调任、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不是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而是有时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有的人不是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经济监督制度来看待,而是认为对领导干部开展责任审计,就意味着该领导干部在经济上出了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3、先调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运用难。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单位的责任人先调动甚至升任更高一级职务后,组织人事部门才委托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这就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难度,不如实反映其任职期间的情况和问题,将违背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该同志的升任已成事实,且担任了领导职务,将对审计工作不利,使审计工作处于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的境地,审计结果也起不到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作用,只能起到反映情况,摸清家底的作用。由于原责任人在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执行财经纪律上存在着不规范或违纪问题,其所在单位应承担处理决定,但个别单位新任领导存在“新官不理旧帐”的心态,不愿执行审计处理决定,给审计决定的落实带来一定困难。

二、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如何有效地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督,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及成果的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通过认真调研,我们认为抓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宣传,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要继续加大宣传舆论导向,使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营造一个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群众拥护的外部环境。首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正确合理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用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的工作业绩,为党和人民作出的贡献。这些资料,是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直观可靠。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可以通过审计结果,正确评价干部的优劣,政绩的大小,为合理、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发现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行为的一种遏制,可以促进其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同时将审计结果载入史册,改变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对干部既是一种预警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促使任职人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廉洁自律意识,使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再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预防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干部经济监督管理的有力举措,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违法违纪线索,预防和打击经济上的违法犯罪。如我区纪委去年查处的河东街道原会计张远龙贪污挪用公款案,就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

2、建章立制,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常有序。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广,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加强经常性的协调与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成效。一是要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和区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二是要建立联席会议,落实部门责任。建立由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单位分别派一名领导参加,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纪委、监察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及时立案查处,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领导干部廉政勤政情况进行监督;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重点部门的下属股级单位负责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根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提出职务任免、升降和奖惩建议;审计部门根据年度经济审计计划,依法独立实施审计,并及时向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或审计意见书、决定书。三是要坚持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主要领导调动工作需要进行离任审计;主要领导在同一单位工作满3年的需要进行任中审计;对个别单位群众反映比较多,群众意见大的需要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部门的审计,由审计领导小组根据工作实际予以安排。

3、依法审计,着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以提高审计的水平。一要进行审计前公示。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前,到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张贴公告,公示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者的姓名、职务、任职期限、审计原因、审计时间和举报电话,欢迎群众提供有效的线索,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二要探索创新审计方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时间紧、内容多,审计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真实性,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的完成。要坚持“六个结合”和做到“两个延伸”。“六个结合”即:坚持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弄清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以查处假发票和假单据为突破口,重点查处个人违法违纪问题;坚持内查与外调相结合,全方位查实经济活动,重点查处“帐外帐”和“小金库”;坚持审查与座谈相结合,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查帐与查物相结合,做到帐实相符;坚持详查与抽查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坚持审计与自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内审作用。“两个延伸”即: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向所属单位延伸,解决主管部门费用违规违纪向所属单位转移的问题;对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向所属站所延伸,解决“七站八所”乱收费、预算外资金失控、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三要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如何,将影响到组织部门对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任用,涉及到组织部门用人是否适当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领导干部本人政绩如何和个人升迁等问题。因此在评价表述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一是审计评价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用实际工作业绩与预定的可考核目标对比的方法来评价被审计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主观努力所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其工作业绩的其他客观因素。二是改革失误和、渎职要区别对待。改革失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而非个人主观过失所造成。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侵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公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不断转变,国家政策不断调整和改革配套措施的不甚完备等外部因素所造成的问题,是党政领导干部主观努力所不能改变的,对这些问题审计人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三是审计评价不能超出审计范围。对审计中未涉及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评价依据和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作出审计评价,只摆事实,以防范审计风险;对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个人业绩要注意分寸,不要把群众集体创造的业绩都说成是领导者个人的功劳,避免言过其实。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6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应防范审计风险,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将相关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附加程序防范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审计所涉及的年限一般较长,同时,对于法定代表人的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者任职时所负责范围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而,将对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与对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有效投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由于审计管辖不同,应将“同级审核”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如企业正常审计的管辖范围以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法定代表人,实践中存在法定代表人的人事管理关系与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参考被审计者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任免机构对其所做的考核和评价结果,通过上下核对,相互印证,才能充分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四、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附加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7

一、影响审计结果利用率的主要表现(一)审计的实效性不强。主要在一些地方,大多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后的审计,一些领导已在新部门任职,审计部门按照纪委、组织部门的要求进行例行审计。由于一部分领导干部已升迁或者平调,不仅领导干部本人不重视,而且被审计单位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尤其是对已升迁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不愿意提供真实情况,文过饰非,并粉饰其成绩。对于平调和已退休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审计质量不高。地方党委、政府希望通过审计后能提供利用价值较高的审计信息。但由于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从传统的审计方式分离出来,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或者单纯的罗列数据,具体体现在“三多三少”,即审计出来的问题以反映单位的问题多,而涉及个人的问题较少,责任不清;审计评价反映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而反映工作成绩的较多;审计情况定性的反映多,而定量的较少。因而使各级党政部门无法利用或利用的较少。

(三)信息渠道不畅。审计信息不畅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开通审计渠道,实行“封闭”审计。二是只审计调查了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情况,而没有向纪检、司法、财政等综合部门审计调查有关情况,同时也没有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放弃了一些可能掌握的审计信息源,从而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三是审计调查和座谈的方法落后,审计调查座谈面窄、选择的时机不当,询问的方式、指标设计不科学等。同时,由于审计和审计调查不深入,审查不全面,对履职者不感弘扬和肯定,对腐败者不敢揭露,审计评价观点莫棱两可,态度暧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够。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中,主要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由于审计职能的限制,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靠审计手段难以查证。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外调的难度加大。在县域经济国有企业基本退出后,而目前主要的是民运经济和个体经济,审计外调中一些单位和个人以不属于审计监督对象为由拒绝,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二是对已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就事论事,对一些审计调查事项需要纪检、司法部门及时介入的没有抓住有利时机,使一些案件线索放弃。同时,对一些案件线索没有及时移交,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使审计出来的问题平平,导致审计结果难以利用。

二、原因分析(一)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同,观念陈旧。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人格化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要弄清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情况,因此,它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在于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而在审计中对问题只注重表面现象,责任不清、原因不明,对已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深挖细查。特别是没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审计工作,审计评价随意拔高或将没有审计的事项进行评价,主观臆断。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一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主要表现具有较强的财务专业知识,而缺乏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对工程项目必须借助工程专业审计人员的力量才能完成,否则对工程项目绩效难于评价;二是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审计中以审谋私或权权交易,导致审计的重大问题不能揭示和反映。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易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对收入、支出的合理、合法性必须通过定量指标来说明,有关部门才能利用。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对人均经费支出,办公经费、车辆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考核其支出的合法、效益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

三、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的途径(一)强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科学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方式,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或组织部门将每一年度需审计的对象年初将计划一次性下达到审计部门,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又有利用审计关口的前移。在具体方式上⑴实行“先审计、再任免”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⑵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⑶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对任期期间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单位实现年度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确保领导干部有计划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二)拓展审计内容,全面开通审计信息渠道。一是必须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纳入审计范围。《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共归纳了禁止和不准违的行为50种,这就为领导干部是否为官清廉提供了审计评价依据;二是全面开通审计信息渠道。要通过审前新闻、政府、被审计单位审计公示、开通电子信箱、采用联合座谈制、个别座谈、外部延伸制、审计结果公示等方式保证审计信息畅通。三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组在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时,将审计的情况在被审计单位公告,进一步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根据其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补充;将形成正式的审计结果报告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三)加大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联合审计制度。一是实行直接联合审计方式。对领导干部群众意见反映大的,有明显反映领导干部有或收受回扣的被审计者,可实行审计、纪检或司法部门联合审计的方式,通过联合审计,从根本上解决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矛盾。二是实行审计部门先行审计,对审计出的有嫌疑的案件线索应及时与有关部门通气,提请司法、纪检等部门提前介入;三是建立案件互移制。即纪检、司法部门对涉及到领导干部有举报线索或需审计部门鉴定的事项应及时移交到审计部门,逐步建立起双向联合审计制。三是建立审计报告的规范文本,来促进审计结果利用率的提高。对审计报告发出后,应征求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纪检等部门的意见,通过反馈的意见来不断完善审计报告,确定优秀审计报告,并以优秀审计报告模式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建立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审计评价的科学化。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这就要求审计评价具有规范性和指标的统一性。一是应按行业制订不同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可利用财政绩效评价标准的有关指标进行考核。依据200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和考虑企业发展后劲及生态环境效益的需要,考核其10个经济指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负债率、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等,从而实行定量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二是在一个地方,审计部门应明确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如对乡镇和部门经济责任审计中统一评价的主要内容,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等,确保评价内容的一致性,提高利用率。

(五)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一是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和在审计报告中没有反映的事项应进行通报;二是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三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的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8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推动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增强干部廉洁整洁勤政意识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互重合,容易造成重复审计的问题。虽然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重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但多数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没能考虑到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要求来收集、保存相关资料,浪费了审计资源。另外还存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对集中与年度计划发生矛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与年度任务发生矛盾等方面。

审计机关只有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统筹安排、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对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资料的收集、经济责任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利用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做到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同时,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还应注意参考内部审计的成果和利用内部审计人员资源。要使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经济责任审计要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中,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单独理解为领导干部离任一次性审计,应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定期进行审计,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任职二至三年即审计一次,等调动、离任时再审计一次,这样做,组织部门就可以根据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的长短有计划的提出年度委托审计计划,每年末审计机关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召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对象,对象确定后组织部门向审计机关提出一份委托审计名单,并且这个名单中列出了哪些审计对象为本年度优先安排对象,哪些可以以后安排。审计机关根据这个名单结合制定全年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参考,凡是上级指令性计划涉及的单位及其他常规审计涉及到的单位可以与经济责任审计统一安排在年度计划中,任务安排通常是属于哪个部门的审计范围,由哪个部门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要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在没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应注意在财政财务审计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作好审计工作底稿等必要的记录,建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台帐,不断积累每年审计资料,以避免重复审计,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根据具体情况再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以前年度常规审计中所忽视或遗漏的重要经济活动或群众新反映的问题的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互促进,相互检验,尽量避免审计风险。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具体做法是:一是两项审计同时实施。为理顺审计行政关系,避免审计处理的主体错位,例如实施市长(县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在向市、县政府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还应分别向财政和地税部门送达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通知书,以确保两项审计同时开展,减少重复审计。在审计实施阶段,将两项审计结合起来,同时进点,同时进行,相互衔接,具体做法是:按照两项审计事项的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作出两个实施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对问题的查处是相同的,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以责任的评价、界定为主,其他事项的审计以项目的要求为主。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各自的要求写出审计意见书或审计结果报告。这样对一个单位的审计就可以完成两项任务,出具两套审计文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又完成了其他审计事项,既避免了重复审计,又减少了审计成本。二是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专项资金等常规审计中,努力深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全面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在重点对事关全局的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核实的同时,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的责任主体进行进一步调查取证,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积累和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三是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支持和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积极利用以往的审计成果,下级审计机关应积极主动配合并提供相关的审计资料。

三、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要建立领导干部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对每一名领导干部建立一套审计资料档案,通常用两种办法来进行,一是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时,要求各个审计组把查出违规违纪问题,分清责任,记在该单位领导的名下,审计机关建立台帐,计算机储存。二是每年在对各项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时,也对其专项资金发放、使用的主管部门的领导注意收集资料、这样审计机关对辖区内各主办局、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哪年任职、哪年在审计中发现的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领导干部本人应负什么责任都记录在案,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当组织部门委托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时,就可以借用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节省了审计时间,特别是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已把在职期间尚未审计的这段时间再审计一遍,解决了任务量大的矛盾。(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上一篇:企业物流管理研究范文 下一篇: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