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1 20:20:29

思创空间设计

思创空间设计篇1

关键字:空间设计思维 逻辑与非逻辑概念设计 创造性思维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如果你不具备很好的空间立体思维,那么前面两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它们是在二维图纸中绘制,三维空间思维的方式,设计者在绘制涂鸦或草图时大脑中已经具备了空间的三维模型。模型设计法具有前面两种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性,通过实际搭建模型,能有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当然空间设计的模型搭建不是乱建立的,搭建人同样要具备比例的概念,把场景按一定比例缩小,再按照比例尺搭建出来才能推敲空间之间的关系,如同搭积木一样,切割出不同大小、形式的空间,然后按照空间的性质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空间的营造离不开人,人的创造又离不开思维。空间设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在空间设计中一直是我们探讨的问题。人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对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在实际空间设计过程中逐渐成熟,空间设计的方法也同时日趋丰富,作为一位设计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就不可能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设计,离开了思维只具备设计方法的人也只是失去了灵魂的空壳,只有兼具两者才能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出来。

思创空间设计篇2

1.表达一定的图形概念

有一种情况,就是设计者设计出轮廓,用空白空间表示一定的图形。例如,用曲线勾画出花的形状,在中心位置点上花蕊,那么在花蕊和曲线中间的空白空间就表示了花瓣,就是花瓣的形状。这是空白空间的一种概念,体现一定的图形形状。

2.增强图形的美感,给设计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平面设计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是体现设计师思想的一种创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图形元素的摆放。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都体现设计师的某种思想或理念。对于设计师来说,空白空间是一个可以充分体现创作思想和运用创作手法的区域。合理的空白空间设计,能增强图形的美感。如果没有空白空间,设计师只能将所有的元素进行位置的摆放,而无法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而有了空白空间,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不同位置的空白空间设计,体现出设计师的不同水平和不同创作理念。

二、让空白空间在平面设计中发挥作用

1.巧妙设计空白空间的位置

一面墙是空白的,但是它的空白是死板的、毫无生气的,通过空白的墙,并不能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但是平面设计中的空白空间要有意义,要有生气,不能死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调动各种元素,利用画面上有的图形突出空白空间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画面中间有一张床,这时观者就能看到一张床,无法进行其他联想,这张图的空白空间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四周的空白空间就是死板的,体现不出任何意义。但是如果把这张床放在图形的一角,在另外一边画上太阳,整个图形就变得生动起来,这张图就让人感觉到在阳光的照射下,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所以,空白空间的位置设计很关键,要让空白空间有生机、有活力。

2.空白空间和图形元素完美融合

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二维空间的创作,这两个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要想设计出来的作品美观、体现一定的创作意境,就要将这两个空间合理利用,巧妙设计,将这两个空间进行完美融合。一张图包括图形元素和空白空间。如果图形做出来让人感觉图形和空白空间是分开的,这张图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如果设计出来的图让人感觉图形和空白空间是一体的,共同体现一种思想、一种概念,这张图的设计就是成功的。

三、结语

平面设计中空白空间的设计需要很大的学问,也体现设计师伟大的思想。因此,在平面设计中,空白空间的设计很重要,而一般的设计者不敢尝试空白空间的设计,因为如果将其运用得不好,设计出来的图就会死板、生硬,反倒不如不用。但是运用得好,空白空间和图形元素互相衬托,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善于利用空白空间是很多设计者的追求。

思创空间设计篇3

关键词:立意设计语言构思

室内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是在创作过程中对知识和实践的综合性考量,直觉和想象力又在设计过程中为其注入创造性的灵感要素。而在当前的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在初学阶段,往往忽视立意与构思存在的必要性,或者将立意与构思的概念模糊化、非理性化等诸多设计矛盾的出现,导致创作思维过程的杂乱无章,使得设计方案在工程验收时,设计效果的最终呈现缺乏设计语言的联系性、完整性、系统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明确的立意和创造性的构思是对室内设计中理论、施工、构造、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细化的追求和探索性的提炼。

一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

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即: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实现从“量”性案例到“质”性案例的过渡。从“质”性的设计实践经验中进行借鉴,赋予设计立意“新的源素”,以寻求启发设计立意的源动力,为创造性设计立意的产生做前期准备。“质”性案例的立意借鉴是具有探索性质的,是在优质观点内容的前提下,发现前人提及但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设计实践与研究中尚未涉及的内容。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立意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新趋势的探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其流水别墅“有机建筑论”的立意是对建筑新含义的初探;安藤忠雄“光影建筑”的立意是对光魅力的设计追求;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工业社会设计语言的创造性理解等。探索性质中的设计立意体现了多样并存、多元共生的设计语言,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创造性、复杂性、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研究意义。顾名思义,探索性的立意同样涉及到室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对不同层面探索性立意的提炼,是室内设计从事者长期学习、研究理论发展、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与设计实践的探索性积累。向存在于学习,在解读设计创作任务书时,在深入剖析室内设计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从历史资料及实践中寻找“设计记忆”:把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凭直觉去把握”或者“凭印象去把握”的设计组成更能接近于设计创作任务的本质。从曾经的“印象记忆”即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得到的外界刺激性设计语言中寻求设计立意的印象表现;从“语言记忆”即通过语言或者文字信息获取的设计立意中寻求设计立意的语言表现。“质”性的设计实例和设计经验通过“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的集合体,为设计立意提供了借鉴性的立意源。勒•柯布西耶曾说过:“一个建筑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创造阶段,即前半生是‘构筑’阶段,后半生是‘解构’阶段。”因此,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设计要素分类,将体现空间特性的关键问题或关键要素进行挑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各个关键要素以及活动组织空间的联系性,使设计立意归纳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立意源。在立意之初,将设计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记忆”分解,对设计实践进行化整为零的设计再立意,从原始的设计立意元素入手,进行设计立意的反向推理以及设计立意创造性的提炼概括。存在就是道理,设计创作任务书上的设计目标要真实反映空间体验者的需求,在历史中寻找设计的“规律点”、“设计记忆”,旨在为室内设计的立意捕捉已存在的、可转化的、新的设计立意源。在设计领域里,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舞蹈、音乐,都必须要有创作立意。创作立意是创作意图和想法的直观体现和形式表达。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室内设计立意的确立涉及到功能分析、功能材料、构建构造、形式与风格、形象与含义等多向思维的延伸。

二立意与设计语言的联系性

我们在设计立意及大量原始知识积累完善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立意与设计语言间的相关设计准则,对功能流线、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空间体量、光影色彩、设计构造等设计要素进行全面性地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能够完全表达出设计立意与建筑语言间所特有的室内空间设计形象。任何设计所传达的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及本体的实用性为出发点,而设计立意则直观地反映着当代社会生活层面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使得设计立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新中式室内设计为例:新中式室内设计是探寻本土意识之初,建立在对本土文化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新型设计风格类型。新中式室内设计艺术受众的普及型,是室内空间使用者生活需求、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体验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直接反映,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元素、符号和肌理得以最合宜的体现与传承。当代是一个和谐化、多元化、科技化的社会,在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研发的施工工艺与优秀传统文脉相结合,用当代人的审美,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顺承、转化,设计出富含“出新”、“传神”的新事物。最终设计成果的展现符合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以及中国传统神韵的追求,使室内设计具有和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以满足室内设计的多样性使用需求。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本质特征源于以人体尺度为基础的建造,以行为研究为基础的美学规律是一种大致的定向标准:室内设计应在美感上取悦于眼睛以及其他躯体的直接感受;满足体验用户的偏好以及实际需求;识别对客观实体空间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构成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实用性和转化性。室内设计以业主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适合空间文脉的逻辑思考,将各个空间的使用性质,意想中的活动组织关系在情调与氛围、形象与风格、舒适与环境、色彩与色调、空间的焦点与朝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达到室内设计的最优化。立意是室内设计中建筑语言完美体现的根本,立意的确立是一种思维过程不断完善的体现,设计语言间内在关系的必要性,要求暂定的设计立意需反复地细化调整和完善,以实现设计语言的已知条件与必要条件最优化的设计立项。如若成熟完善的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存在矛盾时,我们需重新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的矛盾性,在矛盾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殊性寻求合理的设计立意解决问题,使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达成和谐的设计表现。

三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性对接

从室内设计领域里,立意基础上的“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为设计构思提供着借鉴性的意义,及从历史性设计实践中找寻已存在的反复发生的“规律点”,将其作为设计的已知条件,并在以上基础上加以独立思考,考虑现有的问题以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然后再结合设计创作任务书实现自己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思维性对接。创作构思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大到总体的综合设计,小及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整体的设计构思对设计立意的实现起着主要的作用。以宁波博物馆为例:王澍在设计前期,就将一些老城改造以及民居拆迁后废墟中具有年代感的旧砖瓦进行分类收集,并实现新颖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完美对接,使得建筑与环境周边关系的设计构思自此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展馆内整个空间组织关系分为三层,三个馆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参观者必须实现馆与馆之间的空间转换过程,在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建立特殊性的联系。博物馆的整体性设计以“出新”、“传神”的设计理念,建筑表皮将本土传统的建筑元素、建筑文化与现代施工技术工艺融为一体,建筑外观整体、简洁、沧桑韵味十足,而造型严谨,充分体现了现代新中式本土建筑的文化性、创新性、功能性、艺术性、环保性和超前性,在当今设计多元化并存的思潮中,称之为“旧元素新组合之典范”。在室内设计领域,设计工作从事者通过设计草图和概念语言两种表现形式,对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演变过程进行设计表达,从设计整体表达入手,使设计表达深化至室内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形成整体中有局部,局部中有整体的哲学辩证关系。在设计构思阶段,若以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特定空间或动感的经验为出发点,其设计表达应为设计平面的透视图以及剖面图表现,并在平面中建立三维的立体空间,在剖面图中表达以人为活动为基础的构思形象。设计表达在设计伊始,就以360°的探索性贯穿设计思维演变的整个过程,记录设计每一个阶段的观念形成、思维调整、设计变化与空间发展,诠释内部空间在创新点、空间组织关系、施工工艺、设计构造及细部节点设计中的思维性对接与系统性整合。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整合阶段,使立意与构思间以一个设计点为中心,辐射至整个环形设计体系。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以立意为核心,对现实设计展开积极的、科学的思考。创作中的设计立意确定后,构思即成为设计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构思是设计师运用建筑语言表达设计立意的方式,在设计立意基础上,好的设计构思具有独特性、巧妙性、整体性等优势,用以表达最优化、最和谐的空间组织关系。若设计构思脱离设计立意,便会使设计缺乏表现力与生命力。

四总结

1设计工作从事者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要具备充沛的知识储备以及独创性的思维才华、认识改造熟悉实物的能力,并给予新事物一定的意义、能觉察到未来的发展动向和参与创造性的设计实践。

2独创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是设计从事者对设计创作任务的设想、规划、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设计构造等方面整合的前提下,对大量设计实践案例的设计思维进行“质”性挑选、概括总结和提炼升华,实现为我所用,唯我独用的创造性设计表现。

3在旧事项中进行提炼借鉴,在“印象记忆”和“语言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草图表现,不断推进概念草图表现的细化水平,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详尽的设计表达,透析每个设计要素的组成与整合,从而在固有的旧事物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事物,满足用户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4能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独创性、地域性、环保性等方面恰如其分地结合当代多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设计语言,并保持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立意与构思才能历久弥新。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估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表现手法上强调思维性的转接,形成系统性的整合体,使设计作品具有系统性的设计语言,对接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按照全球化、国际化、地域化的标准来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与室内设计的本质性联系。

参考文献

[1]宫宇一彦著,马俊,李妍译《.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王澍《.设计的开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郝曙光《.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安藤忠雄著,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孙迟,祝清爽《.论室内设计实践构思的建立》.Design.2015年6月份

思创空间设计篇4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主要训练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法则并学会运用。随着专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不再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呼声随之高涨。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仍然存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特别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形式美规律,上升到理性层面,例如:对称、相似,发散等,而且还要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复杂形态进行创造和控制,进而上升到空间的控制和应用。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明确课程的目标,如果操之过急,学生很容易因为一时理解不了而失去兴趣。(二)教学内容不够完整: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然后结合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形态创造,发现美和创造新的规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个是掌握形式美规律;另一个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形态,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思维的结合,因为我们会受到惯性思维和惰性的影响。例如:在做对称形态练习的时候,学生容易选择简单而直接的关系去完成作业,虽然完成了练习,但是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探索负责形态,告诉他们这种训练的目的。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很好地训练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运用规律创造出的形态越复杂,整体感又控制得很好就越能起到训练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后面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因为课时分配不均匀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而被忽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磨灭,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即使鲜有的教师明确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也会因为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侧重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很好的设计。(三)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虽然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真正能够把这门课程隐性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耗时。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结合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首选,让学生通过发现身边事物的形式美规律和利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快速地掌握形式美规律;然后,把整个课程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对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入材质和空间的形态创造。整个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明确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我们明确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内容,突出了重点与难点,探索了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三者往往不能有效联系起来,彼此融会贯通。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指导意义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却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强调空间的创造与控制。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常二维空间设计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后期在设计实践中同样也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设计能力。因此,无论是室内设计的空间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的平面形态和空间格局控制,二维空间设计课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形态的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点、线、面三个普通的元素通过自由和有规律的排列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形态。点、线、面复杂形态的创造训练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形态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大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抛弃既定思维模式,强行寻找和创造出不熟悉的形态,有利于培养形态创造与控制能力。在具体操作训练上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形式感的规律,例如:重复、对称、发散、相似等,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来创造不同形态的能力,这才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越能控制复杂的形态越能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越能更好的创造新的形态和规律,进而越容易形成空间的控制和设计思维。那么,在今后进入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阶段才能驾驭复杂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以及在二者中自由翱翔。

(二)对复杂形态的研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控制力:二维空间设计形态研究主要以平面形态研究作为切入点,逐渐从二维空间形态转换到三维空间。我们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形态要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因此,在前期进行平面布局的同时,我们要对立面空间同步进行思考。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训练,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空间的转化能力和控制力,因为最后所有的平面设计都需要转化到空间里,空间的结构比平面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三)对形态规律的研究与创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它决定着效率与成果的好坏。二维空间设计研究从平面形态的规律出发,通过对规律的掌握,逐渐运用他们创造新的形态,进而发现和创造新的规律,形式感规律的创造需要概括、总结和推理,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

(一)“隐性课程”的起源:“隐性课程”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隐性课程”这一术语。主要说明学校教育中存在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且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要的课程是我们看得见的“显性课程”,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我们认为不重要的环境等构成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二)“隐性课程”与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关系:如果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某些课程,例如:手绘效果图、模型制作等肩负着“显性课程”的作用,那么,二维空间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就相当于隐性课程所带来的作用。一方面,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在这门课程中,有些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功能也没有被发挥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体会不到其作用或者体会不够深刻,只有在高年级进入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才能深刻体会其意义,但是课程早已结束。因此,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中,我试图借“隐性”一词,说明其重要意义,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将这一内容的“隐性”特征转化为“显性”,让学生在当下就能掌握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精髓。

四、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转化教学实践(48学时)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

1.掌握形式美规律;2.在掌握形式美规律基础上进行复制形态的研究与创造;3.抛弃惯性思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4.在形态创造基础上进行不同材质的运用;5.从平面思维到立体空间思维的训练。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与实践: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分为形态规律的研究、形态的研究、主体意识的体验、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转换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形态和形式美的规律,还要注意形态本身的复杂性探索,给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增加了难度。1.设计案例分析与二维空间设计教学有效结合(4学时):通过景观设计平面图案例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和思考二维平面形态在设计中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形态结构和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以及形式美规律的整体性体现,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形态和空间整体性的意识,进而有利于形成对这一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图1-图3)。2.掌握形式美规律(4学时):结合绘画与软件,让学生快速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应用,把知识点在大脑里面由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3.复杂形态探索与研究(16学时):形态的研究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一旦掌握了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兴趣,有效研究课题的提出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兴趣的持续。我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易到难的方法,先让同学们针对一个形态进行有效的探索,越复杂越好;然后,再逐渐增加数量;最后,再转化为三维空间。在整个训练中,我们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就是鼓励学生抛弃熟悉的形态创造,尽可能突破惯性思维,发现和探索新的形态和规律(如图4-图5)。4.设计思维的挑战与培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困难,力求把设计做到最好,在最后关头也不要松懈,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会把已经设计好的方案重新。然而,随着设计经验的累积,这样的过程也会逐渐减少,但我们不能排斥这样的修改,这是一种磨炼、挑战和坚持,对设计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精神也可以通过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得到训练。形态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这个过程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实践,我们可以从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有效的训练。5.不同材质的应用(8学时):掌握了平面形态规律,在经过对复杂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训练以后,学生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材质运用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材质本身不同的颜色和质感等特性在原来形态作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形态的主次关系,甚至空间关系,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6.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转化(16学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又迎来了整个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第二个重点:从平面到立体空间转化的训练。这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从平面形态转化到立体空间,可以持续为两个环节,先让学生根据一组静物或者建筑室内空间元素抽象组合创造形态,要求必须与静物或者空间产生联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有一定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然后再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由平面转到立面。在前面抽象出的形态基础上再次运用材质表现空间的元素和关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平面形态和立体空间转换这个过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平面形态到空间以后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复杂空间的控制能力成为整个课程的矛盾焦点。教师在整个课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这样的意识,注意侧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语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训练我们对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能力,也能训练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形成专业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因此,我们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和不断探索更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把它内在隐性的内容变得明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作者:朱耀璞 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丽.罗金彪.钟艳华.隐性课程内涵与教育功能的再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6-7

[2](美)汉尼鲍姆(Hannebaum,L.G).宋力主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6

[3]林红.杨一丁.照明设计教学中显与隐的转化训练[J].装饰.2015.(6):72-75

[4]谭睿光.孙弘真.魏岫云.设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精神[J].设计.2014(03):187-189

[5]庞学光.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4.(8):9-14

思创空间设计篇5

基于谢赫“六法”,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依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等方面,论述展示设计在意境营造、形象塑造、功能设计、形体表现、空间规划与创意思维等方面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当代展示设计突破西方设计桎梏并发展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科提供借鉴。

【关键词】

展示设计;谢赫“六法”;传统艺术理论;当代设计手法

展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的现代设计学科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目的而进行的空间、环境、道具、照明、产品陈列以及各种信息媒体的综合性设计。其起源于早期集市中商品的展示与交流。19世纪西方世界性博览会的举行促进了展示行业的发展,也使展示设计呈现明显的西方设计特色。相较而言,在中国,展示设计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仍是沿用西方的设计手法和语言,缺乏创新和自身文化特色。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趋势,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设计,是当下中国展示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展示艺术设计要想实现本质创新,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发,找到指导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分析,结合当代展示设计的要求进行理论性的探索。传统文化是经过创作而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审美对象。②尽管其艺术门类纷呈,流派各异,但其基本规律和方法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正基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历史上较具代表性的绘画理论———南齐谢赫的“六法”为立足点,分析其在艺术创作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当代展示空间的设计理念、方法、程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当代中国的展示设计突破西方设计桎梏并发展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科提供借鉴。

一、何谓谢赫“六法”

谢赫,南齐人物画家、美术批评家。其从创作实践中整理归纳出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艺术理论著作。③它奠定了我国美术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具有“俯遗则于来叶”的理论价值。④书中谢赫对中国传统绘画提出了六个评价准则,被后世视为“万古不移”的基本准则。此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六法”在涵义上基本可理解为生动、用笔、象形、随类、构图、模写等六个方面,分别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基本美学和技法原理,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内在精神、艺术家对客体的感受,到用笔对象的具体形象、结构轮廓和色调、构图布局和临摹写生等方面。谢赫“六法”是一个基本完备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从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情感,到用笔、构图、色彩和方法,皆有涉猎。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的表现主题;骨法用笔是艺术思想的表达手法,是展示艺术创作才能的关键;应物象形是对表现对象的本质挖掘,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基本要求;随类赋彩是使艺术表达对象具备形态、性格和风貌,具备外在质地和肌理的辅助;经营位置是艺术创作中对画面构图、间架结构的统筹布局;传移模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是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件艺术作品最终得以成功所需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传统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设计也无法避免其精神内涵的体现。①中国传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都可以用谢赫六法来进行品评,体现出在气韵、笔意、画法、位置、傅染、形似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与艺术手法。

二、谢赫“六法”对展示设计的启示

在中国,展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其设计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艺术设计体系中引入。对于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而言,这种缺乏创新和自身文化特色的设计手法,终归难以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作品。为突破西方设计的桎梏,以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找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与当代展示设计的内在关联,进行突破创新,无疑是可行之道。谢赫“六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代表,较之西方设计理念,更加注重艺术的内在意蕴,对中国现代展示设计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气韵生动与意境营造“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是绘画创作的灵魂,也是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与审美的最高评判标准和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可理解为时空一体的视觉气质的绵延之动,这符合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情趣,也可见气质观影响下中国艺术对气的生命节奏的追求。②“气”指艺术的本原,强调世间万物皆由气构成,通过气的流动引发万物的变化,感发人的精神而产生艺术。艺术家通过身心一体对“气”的感知与运化,以艺术的手法再现蕴含的内在精神。“气韵”是指神气和韵味,是人的内在个性和情操的显现,在美学上有清远、旷达之美。艺术设计的“气韵生动”表征是其内在意蕴,强调艺术创作中生动地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性格特征。展示设计不仅要让人知道展示的是什么东西,更多的是要向人们传递展示环境内在的生命力,即内在的气韵。依据六法论“气韵生动”的观点,展示设计要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创造力,体现深层的文化内涵,使人在空间中感受到环境的意境、设计的生命力。要使展示设计具有动人的意境,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是主题营造。一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不是设计素材的堆砌,而是要有这个空间的主题,以反映空间的思想和情感,使人们能在其间体会到空间的意蕴。主题的表达以一种美学形态在展示空间中打破时间、地域的客观局限。③用主题去连接时间和空间,形成富有创意的空间场所,从而突出展品、事物的性质和概念,达到突出主题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具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不同审美群体、不同展示素材、不同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因素,将主题以具体的形象语言贯穿于整体设计之中,使参观者能从中感受到设计的核心思想。如在家具展示设计中,设计的主题可以根据家居的风格、品类以及面向的市场等来确定。不同的展示目的决定不同的展示主题,突出不同的展示效果,营造不同的展示氛围,从而使消费者融入其中,多方面感知空间设计的内在主旨和魅力。在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结合项目具体要展示或表现的内容,通过自己对项目的分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广泛收集相关设计资料和素材,找出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从而确定项目设计主题。其次是意境营造。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在绘画、诗歌、园林、展示、室内设计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是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的重要标准。现代展示设计亦是如此。注重空间意境的营造,突出人的精神需求,使空间具有强烈的艺术氛围,也就是气韵生动,展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空间形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设法营造一个能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审美情趣,令人感觉愉快的心理空间环境。④如家具展示设计的意境创造,就是在展示设计中通过家具的展示使观者能感知到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产生一种美好的感受。具体展示设计中,通过家具主题的呈现,空间规划、动线组织、界面处理、材料组织和照明设计等设计元素的统一处理,使产品与展示环境融为一体,并得到完美的展现,使观者全身心地感知家具及展示环境,感知家居的空间意境,实现与产品的对话和共鸣。

(二)骨法用笔与形象塑造“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特有的艺术语汇。①其中“骨”指内在的骨力和力度,强调艺术创造的表现手段,在绘画中根据对象的具体特点运用适当的笔法,以线条创造逼真的造型效果,如山水画中的点法、皴法、泼墨法等笔法形成的造型语言。如书法家所谈论的“筋、骨、肉”,注重笔锋形态和运笔,以创造出神入化的神韵和美感。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用笔的关键在于表现线条的力度,展现创作者的内在精神面貌,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中强弱、急缓、轻重、收放、动静的对比会产生灵动的节奏与韵律感。张怀瑾曾以“骨”和“肉”比喻南北朝张僧繇、陆探微和顾恺之几位画家的手法和造诣,其于《画断》中提出“象(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这句话也表明,当时不同艺术家用骨笔法的不同所创造的艺术效果迥异。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展示设计需要通过形成美感的创造,提高展示空间的艺术形象。“骨法”在设计中表现为设计师运用的线型语言,包括点、线、面、体等空间造型元素。设计师在展示空间中所用的线条与结构,就是“骨”;以不同手法形成的空间形态与界面处理,就是“肉”。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构建离不开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这些元素的相互组合。其中点在空间中是较小的形,起到确定位置和视觉中心的作用,如一面墙上的一幅画、一个空间中的一件家具。线型语言是造型语言中基本的构成元素,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能尽显韵律与节奏。面是线运动的轨迹,也可以是扩大的点或变宽的线,或体的边界面。面的形态、材料、色彩、肌理的变化以及不同围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和格调。体是展示空间主要的构成元素,空间形态、展具、展品和陈设都可能是由各种不同形态的体块组成。体在空间中具有重量和体积感,通过比例、尺度、材料表达不同的性格,营造多样的氛围,从而给人不同的视觉感觉。在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设计主题,有效选择和组织点、线、面、体等基本设计语言,根据设计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空间形态和氛围的创造。

(三)应物象形与功能设计“应物象形”在绘画中指对形的把握,要求运用造型手法实现主体对物象的感应,将物质的本质形态进行再造,以实现感应物象的“象形”。“应物”就是要用心去感受构思中的事物,“象形”就是要做到形似,要像所绘事物的形状。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并非随意想象,往往是对外在物象有感而发,对外在世界的艺术再造。“应物象形”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具体创作,针对所要表达的事物进行具体化的艺术处理,形成最终的艺术形象。南朝陈姚最最先提出“心师造化”的理论。后来唐代画家张璪又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强调艺术创作需以自然为师,从外在自然世界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内心的思考再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为实现传形达神,需要对具体对象进行精细准确的描写,在有形的基础上去达神。用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进行解读,“应物象形”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由功能设计出发针对具体的功能需求确定各功能空间需要的形态、尺度,选用相应的平面布局、尺度、空间形态,赋予相应的外在造型、内在空间,创造与功能相应的整体展示空间设计效果。现代展示设计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重视功能,创造新形式。正如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强调展示形式服务于功能,展示设计以功能为主。展示空间是提供人们物质文化活动的场所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艺术,适用是展示设计突出功能的内在本质之一。整体设计注重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设计既要满足物质功能的实际需求,解决基本的展品展示与存放、人流动线与交通、商务洽谈与社会交往等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满足精神审美功能的需要,创造动人的形象、优美的形体,展现展示空间的主题与性格,创造艺术化的展示艺术空间。当今展示设计应在满足具体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技术与材料,注重个性化、艺术化设计的创造。如笔者在左右家具展示设计中,首先根据甲方产品展示的要求进行空间布局与设计,综合考虑产品展示、商务洽谈、人流组合等基本功能,以区域板块化的形式将不同的家具以居家形态有机组织,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居家展示场景,以线型动线将各区域连成一体。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展区所处位置和基本平面布局,以及项目设计主题,进行展示空间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设计。展位设计结合产品以现代手法表现东方精神,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材料和构造方式,结合传统的文化、艺术、造型、图形等,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表达骨子里的中国精神。

(四)随类赋彩与形体表现“随类赋彩”是指根据各种不同对象,准确地涂色,同时要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①这是表现绘画创作的必要补充。中国画之“随”,似有顺从、依附之意,指依据具体对象而相应处理。“类”是指表现对象的品类,有着内在的规律,可表现人的精神观照,在绘画创作时要表现其基本特征。所赋之“彩”,并非单指颜色,还包括笔墨的渲染、明暗、层次。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许多都不用“彩”,而是通过墨的浓淡、层次产生不同的光色效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意指山水画可以用墨的变化体现自然界中的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各色效果,从而体现丰富的墨色变化。色彩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媒介,先于图形给人鲜明直观的印象。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赋彩就是根据空间形态和设计主题,通过材质、肌理、光影来表现空间的特色与层次,主要依托于装饰材料的设计、选择与搭配。色彩设计不在色彩本身,而是色质的合理运用。②通过虚实、轻重、软硬等不同材质的组合、对比,创造不同的空间层次与色调,使展示空间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整体效果。材料是现代艺术设计内容与形式的传达媒介③,是展示设计的物质基础,影响人们对展示空间环境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并引发相应的心理感觉。材料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色泽与光影体现自身的特性,材料的组合可以表现特定的主题,营造特定的氛围,使空间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传递不同的展示信息。其中材料色彩是首先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其物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呈现给人以轻重、距离、大小及冷暖的感性特征。材料的质感则可引起人视觉、触觉的感官差异,软硬、冷暖、粗糙与光滑、光泽与透明等不同的质感形成不同的内在张力和知觉感受。材料肌理可以表现材料的细节感知,其粗与细、轻与重、新与旧都可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创造不同的空间情绪和意境。在实际展示空间设计中,根据设计主题与定位,结合不同造型元素选用不同的材料,以其色调、质感、肌理乃至光影的变化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色彩感觉,使空间环境呈现不同的艺术审美形态,从而传达空间意境、氛围和情感。如在空间场所中,可以木地板、大理石、地毯等不同的材料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形成公共、舒适或私密的空间氛围;通过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进行空间分隔,可创造虚实相生的展示空间;具有优美色调和装饰纹样的织物材料和木材,既可用于空间分隔,也可以其自身的装饰纹样成为空间艺术效果表达的对象。不同材料间的对比,既可突出各自的特点,又可通过比例、形态、尺度的协调控制构成展示空间整体的艺术效果。

(五)经营位置与空间规划“经营位置”,即艺术创作中的构图处理,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营”说明对构图设计要有选择、取舍,对其章法和布局要进行组织和安排,进行全局结构的统筹处理,通过疏密相间、辉映有致的画面处理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视画面的构图,注重以经营位置来表达内在艺术思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此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则称之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④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凡画,迁想妙得也。”强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提出将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从而得到艺术感受,对画面结构的经营也通过内在思想得以表现。如南宋山水画家马元、夏圭在画面构图中突出画面的边角构图,史称“马一角”“夏半边”,以“计白当黑”的手法使画面简洁洗练,采用大面积的留白突出虚实对比,以虚空来突出实体,烘托画面的意境。在具体构图设计中,有一系列对偶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用来创造画面的艺术空间,如顾盼、开合、虚实、藏露、疏密、动静、奇正等,这些对立统一的艺术处理手法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处理的基本法则。在展示设计中,经营位置就是对整个展示场所的空间规划。展示设计一如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以游动的视线来观察和表现物象,①注重人在其中流动、行走而产生对整体空间场所和展示环境的整体感知,是一个融入时间的空间。其平面布局、空间规划、动线设计,既是展示空间呈现出来的外在形象,也是观众游历其间,感知展示空间、展示形象和展示意境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要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受众参展过程中在单个功能展区的空间感受,也要考虑其在参观过程中将一个个独立展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更要考虑不同展区之间的区隔和联系,将时间、动态的概念融入其中进行设计规划,使人在时空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通过运动、观赏、交流等感知方式,接受空间场所传递的图文展示信息。一如中国传统绘画对构图效果的追求,展示空间的布局、不同展区环境的结合,也要考虑各个展示区域在整体空间中的位置与相互关系,具体设计中则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展示要求进行处理。如在设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的故宫博物馆时,可参考历史遗留下来的明清皇宫建筑的特点,以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空间布局,依次展示古代帝王办公、处理政务、后宫生活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使人在参观过程中随着建筑规模、空间形态、装饰装修、生活器物的变化,形成与外在环境和展示物品的对话,感知帝王生活的华贵和皇权的绝对权威。

(六)传移模写与创意思维“传移模写”中“传移”可理解为传授、流传,是古代移传流布的一种方式。“模”,法也,指通过临摹、摹仿来学习的方法,意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先向前人学习,通过临摹前人作品练习相关的技术和手法,而后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方法。不能把传移模写简单地理解为临摹,而应是创作。②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以形写神”,强调通过对前人和现实生活的摹写,准确描绘对象的形体特征,揭示其内部的生命情感和内在特征,从而实现画面传神的效果。这是古人“师古而不泥古”的艺术学习、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当然也要注意,单纯沿袭前人是不能超越前人的,要通过传移模写的过程达到对前人手法、神韵心领神会,而后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手法、风格和特色。“传移模写”在展示设计中,既指对已有设计作品特别是历史名作、传统形式、民族形式的借鉴,也指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根据新时期的需要,结合新的技术和媒介设计出新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和传世作品,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审美情趣、空间组织、建筑形象、装饰手法,以现代的解构方式提炼其中的设计语言和符号,使之能应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之中。对国内外知名设计作品,可以在日常工作及学习过程中,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原始条件、设计思路、指导思想、设计方法、设计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语言、符号和方法,使之成为自己方案设计的营养。在进行具体方案设计时,要进行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既要了解同类空间展示设计的案例,分析其优缺点,又要分析项目自身要求和条件,找出可行的设计方向和方案,从而为项目展示设计打好基础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创意构思,设计出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进行苏州博物馆设计时,就对项目周边情况和历史人文环境进行了充分研究,吸收江南传统文化和苏州园林特色,从中提炼出粉墙、黛瓦、漏窗、小桥、流水等传统江南园林和建筑的基本设计素材,以现代化的结构、材料和形式进行重新组织,用现代的手法表达了传统的文化意蕴与情怀。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代表的谢赫“六法”,在意境营造、创作方法等方面与当代展示设计的美学和艺术指导思想是相通的。其艺术精髓,对于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去审视、评价乃至指导展示设计艺术创作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我国当下展示设计突破西方设计桎梏,由传移模写升华到气韵生动的可行之道。

思创空间设计篇6

处理主要考虑2个方面:单个空间本身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个空间的处理则主要是以空间的对比,层次、序列、渗透等关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景观空间的知觉认识虽以各种感觉印象为基础,但已远远超过感觉印象简单相加的总和。

2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个复杂的过程,与制图技巧的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1]。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如下:

综合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整个空文秘站:间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够清楚地了解空间设计的功能需要,以及合适的设计形式。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设计,必定能够贴近人们需求,在功能上较为完整。

创作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灵活的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要能够灵活地解决各样遇到的问题,只有创造者发挥创新意识,设计出的园林作品才会具有丰富内涵、新颖的形式。

过程性: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胆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双重性: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主要分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等过程。设计者运用逻辑思维处理每一个分析阶段,而采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

社会性:园林绿地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这就要求,园林空间设计者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能够对各方面进行权衡,这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等。

3园林空间设计的方法

园林空间设计方法可按两者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形式后功能”和“先功能后形式”两大类。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先功能后形式”的方法是基于平面设计为起点的基础上,该方法把重点放在功能的需求上,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再去完成空间形式的构造。先功能的设计方法,相对比较好把握,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确定空间设计方案,比较适合初学者。它的缺点在于它会阻碍空间形态设计,对园林设计的创造性有所限制。

思创空间设计篇7

家具与陈设设计是建筑空间的再次规划和创造阶段,是室内设计的延续,是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活动环境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使得空间不仅具备实用和观赏的功能,更有适应、创造、引领生存方式的意义。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重技能、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点,不少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将原有的“家具设计”、“绿化设计”、“照明设计”等课程重组,开设了“家具与陈设”这门课程,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对室内空间合理装饰的能力。因此,在“家具与陈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传授的不是设计行为本身的技巧和规则,而是对设计思维的锻炼,使学生最终懂得如何运用思维工具进行室内家具与陈设配置设计。

设计思维是一种全面的设计方式,它不纯粹是新技术的开发,而是对流程、组织架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将用户带入某种体验,使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带来功能享受和精神慰藉。设计思维比设计技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设计思维始于人――从人的角度和位置,探寻渴望和需求,从中获得灵感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和起始点,寻求突破和创新。所以,如何运用设计思维之方法来进行家具与陈设设计成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做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只有借助于语言工具才能进行。基本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室内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的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家具与陈设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家具、绿化、灯具、布艺、配饰品(功能性配饰与装饰性配饰)等相关配置设计。这就必然导致在一个软装设计项目中,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每一件物品或设备的配置都需要考虑相关的意义与合理性,或是满足功能需求,或是烘托环境气氛,或是强化室内整体设计理念……

家具与陈设设计的目的是更多地向人们展示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方式,更多地体现主人独特的个性色彩,而非设计师的个人品味或最新的时尚潮流;设计过程中需要协调物与物、物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营造符合人的情感和功能需求的环境,并不是设计橱窗中展示的那些令人艳羡的精美物品本身。所以,设计思维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从设计目标的给定直到空间交付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

对于室内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而言,思维工具的运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设计目标的拆分分析与归纳重组

在拿到设计项目以后,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设计目标对整个设计项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做出适当的计划。概括地说就是要对设计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同时收集、调查、研究设计任务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客观因素对设计的有利或是不利的影响,进而再归纳重组,得出设计的系统化方案。如图1所示。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存在设计项目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接到任务起初,就没有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分析与归纳没有对项目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更谈不上整体规划设计。

2.运用思维工具需要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感受、体会、洞察,以发现潜在的需求。

这里所谓的人的需求不是指强调功能或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而是一种全方位以人为初始目的和以人为根本的思维。设计思维依赖人的直觉能力、辨别发现的能力,构思具有功能性和情感意义的创意的能力,以及运用各种媒介而非文字或符号表达自己的能力。

在进行家具与陈设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人与身俱来对美的追求,另外还需探寻未被满足的需求,如自我满足的需求。王受之先生在其文献《现代设计史》中讲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选择室内陈设和装饰品来借以表达居室主人的文化内涵。一副字画、一张老照片、一件艺术品、价值上的珍宝亦或情感上的珍贵,都是使用者精神的归宿。

3.建立模型,在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测试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

当消费者习惯了在新技术,新造型寻找刺激的时候,家具与陈设设计也应该在空间中不断进行创新,发挥创意以吸引消费者。设计思维的模式允许不断地,反复实验,在拉锯式的发展过程中,发现新的创意、新的解决方法,意外收获也会不断出现,这便是创新、创造性的温床。当明确了目标以后,于是一路按部就班,往往找不到什么新奇的创意,难以突破性的抓住人心,让人为之心动。

4.让消费者体验,使其参与设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提出,如果甲方要求的东西与自己的方案相去甚远怎么办?事实上,在真实项目中,也经常听到设计师们埋怨无法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被甲方的各种奇异想法打败,最终呈现不和谐的设计效果。

这对设计者的思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设计人员应该鼓励消费者参与设计的过程,在消费者所谓“无理”、“可笑”、“不美”的建议和要求下,试着打破常规,通过聆听和沟通,升华“不合理”的要求,发现新的可行的解决办法,将共同的“拉锯”、“妥协”转化成能改善人们生活的服务。

5.小型设计团队成员共同制约方案

这是空间设计师是用思维工具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一个运作良好的家具与陈设设计团队应该有涉及空间、材料、市场采购等交叉领域的成员,使得我们不是单纯从技术或设计的层面来解决问题。分享流程,共享创意,共同探索和推进,使最终方案不断改进与实现。

设计涉及人文、技术、环境等多领域,在设计灵感的产生――想法的具体构思――方案实现过程中,三个内容不断地来回往复,往往很多问题到最后才解决。

设计思维的方法把“设计”的内容大大地扩张了,成了“大”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涉及物与物、物与空间的纵向关系,还涉及物与人、人与空间的动态平衡,因此,掌握设计思维的方法至关重要。

结论

就家具与陈设设计而言,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和革新,而且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不只包括形态、色彩、材料等的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设计作用。家具与陈设设计中设计主体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思维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从设计目标的产生直到空间成品交付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只有合理地发挥好思维工具的作用才能创作出较为优秀的作品。

思创空间设计篇8

【关键词】展示设计 教育模式 创意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展示行业进入我们的视线,展示设计专业也应运而生。为应对展示行业的人才需求,艺术类院校相继开设了该专业或者相关课程。至 2010 年,已有 40 多所的高校设立了展示设计相关专业,为全国各地的会展行业输送了专业展示设计人才。

在各院校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重在培养展示项目策划与管理类的人才;二是重在培养展示项目设计的人才。对于这两个方向培养的教学上有很大不同。笔者根据多年服务展示行业的经验和多年从事展示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对展示项目设计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展示设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示设计既是综合性设计,也是立体三维的空间设计,注重三维空间全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展示设计更强调展示空间的创意性,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设计创意是设计艺术的重要一环,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表达设计构想及传递设计信息,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空间思维活动。展示设计行业需要具有创意思维的设计师。但是,目前市场上真正具备创意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并不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展示公司由于频繁的展览会或者过多的展示设计需求,在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基础上,要求设计师高效产出,这导致了设计师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设计缺失创意;第二,专业课程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能够了解相关展示行业设计原则,做到符合设计规则,但是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抄袭和模仿,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意思维,工作后感觉力不从心。曾有一名成都的展示设计师这样写到:“中国展示行业不需要设计师,只要到国外的展会溜一圈,就够设计师用好多年了。”看到这些无疑让人心痛。但这是现实,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二、创造性思维对于展示设计的重要性

(一)三大构成与展示设计专业的关系

三大构成是1911年包豪斯学院提出来并加以归纳总结出的关于艺术美学的设计基础原理,也是展示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每一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学习三大构成,但是这个课程结束后也就从学生的思维里面淡出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三大构成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二)构成课程的实施应用策略

在展示设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趋势下,有必要对展示设计基础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参考当前我国乃至国际设计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等,从“立体构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阶段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构成原理遵循的是抽象的思维方式,用抽象的视觉语言表达理性和数理逻辑,并赋予其美学价值,是一种严谨性、规律性和秩序性的美。在构成教学体系中,“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包含了从纷繁复杂的自然形态到简练生动的人为形态。立体构成主要是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习,旨在A提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并从立体构成的材料运用上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对材料的认知、利用与立体空间感受。因此,要通过对立体造型、色彩与空间的分析构成手法的大量实践,用最新、最优秀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资料,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研习中产生对立体形态空间构成的兴趣。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达立体构成的实用价值,并通过对基本造型材料的了解及在运用中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获得立体造型的真实体验,如何提高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创造能力就成为展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立体构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形象思维,大多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做了很多关于立体空间形态和材料的探索,但是没有真正触及到和专业的关联。笔者认为,在立体构成中应该加强对基础型的变化,激发对空间形态的探索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完成艺术设计的基础。

当年包豪斯所采用的“思维体操”,也就是创意思维和头脑风暴的练习,是值得我们沿袭的。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到设计不是抽象、遥远的,从这些基础的变化中寻找创意思维的开发。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和展示设计都是源自与基础形的变化,如“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等。逐渐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思维的概念及能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在立体形态构成的课程中不但要训练他们的设计思想,更要重视训练他们对实际材料的操作和对形态的理解和组织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对展示设计教学上的一些思考,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是值得推广的。但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意设计思维的学生,促进展示行业的稳步、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青,郑美京.三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张娇.形态构成教学在展示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3.

[3]崔亚岚.中德设计教育比较研究――以包豪斯大学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3.

上一篇:城市交通市场调研范文 下一篇: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