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事迹范文

时间:2023-11-03 08:24:38

张丽莉事迹篇1

工作目标:

1 学习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学习张丽莉老师敬业爱生的精神品质。

2 以张丽莉老师为榜样,树立教师职业自豪感,树立龙江公民的自豪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 召开全校“新城杯”感动校园的师生活动颁奖大会,推动全校教职员工提高敬业爱岗的服务意识,号召全校教师为学生做一件实事。

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5月17日)召开全校教师学习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的报告会。

1 宣读“向善致美大爱无言”主题师德建设活动工作方案。(安仲皎)

2 介绍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刘通洋)

3 “大美形象龙江骄傲”----张丽莉事迹感动中国(鲍志成)

4 活动动员讲话:用爱润泽芬芳的生命之花。(安仲皎)

第二阶段:(5月21日)深入学习体会阶段。

每位领导教师上交一分500字的学习体会。

第三阶段:(5月21日)召开“感动校园的师生”活动表彰会。

第四阶段:(5月22日)开展“我为学生做一件实事”的主题活动。每位教师上交一份活动设计表。

第五阶段:(6月20日)活动总结阶段。评选我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活动宣传:

1 周一升旗仪式讲话。

2 设计“感动校园的教师”主题宣传图板。

领导小组:

组长:安仲皎

成员:鲍志成 刘通洋

张丽莉事迹篇2

推荐阅读:全体教育同仁,张丽莉老师用她的青春奉献和英雄义举感动了天地,教育了世人,同时也时刻激励着我们教育同仁,坚守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成就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一、学习张丽莉的敬业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园丁。张丽莉是忠于教育的好老师。据悉,为了带好毕业班,她心甘情愿选择先不要孩子,全部身心放在工作上,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我们要学习她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我们要象张丽莉老师一样,以热情向上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人人争做勤业敬业、群众满意的模范。

二、学习张丽莉真心爱生,做学生喜爱的良师。张丽莉是学生喜欢的好伙伴。据悉,张丽莉经常是发现学生没吃早饭,就把自己的饭给学生吃,所以很受学生喜爱。张丽莉老师之所以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出义举,正是因为她具有真心爱生的师德品质,而且将这种可贵的品质转化为关爱学生的具体行动,体现于教育工作的始终。我们要学习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的优秀师德品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爱生换得生爱,我们要象张丽莉老师一样,以真诚质朴的师爱教育学生,人人争做真心爱生、学生喜爱的标兵。

三、学习张丽莉的牺牲精神,做“行为世范”的楷模。张丽莉老师是敢于牺牲的好模范。生死危急的时刻她无悔地选择了见义勇为,用年轻的躯体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这种高尚的师德情操让世人感动并赞叹,我们要学习她危急之下舍己救人牺牲精神,我们要在危急面前敢担当,在重任面前讲奉献,在利益面前识大局,在成绩面前懂谦让,我们要象张丽莉老师那样,以品行高尚的师德修为影响学生,人人争做以德立教、行为世范的楷模。

全体教育同仁,张丽莉老师用她的青春奉献和英雄义举感动了天地,教育了世人,同时也时刻激励着我们教育同仁,坚守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成就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是我们永恒不懈的追求。为此,我们号召全体教师迅速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积极学习张丽莉光荣事迹,静心教书修师德,真心爱生铸师魂,人人争做群众满意、学生喜爱、行为世范的光荣教师!

张丽莉事迹篇3

大家上午好!

张丽莉,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生还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展现了伟大的师德师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走近学生就是走近快乐、走向幸福,我一直努力用爱开启学生的心扉。

以前教初中班的时候,我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心事流露在作文和周记中。每次批阅只要发现某个学生有生活或学习的苦恼,我都会留下大段的批语真诚地给以安慰、指导,或者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单独谈心,帮他们走出心灵的低谷。因为我同他们细心真诚地交流,很多学生直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跟我保持着联系。较早的有已在新加坡定居的许凤霞、在青岛工作的王守强,较晚的有大学毕业刚刚上班的梁珊珊、蔺新梅等。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学生是十分重情意的,教师在他们身上付出的心血,他们不会淡忘。每个教师节,每个辞旧迎新的日子,身边的小弟子们会送上一份份小礼物;到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或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弟子们会发来一条条祝福短信。使我如沐春风,感觉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谁不为它倾倒?谁还不为它付出?这个学期领导安排我接五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一直教毕业班的我发现这帮小弟子中有好多孩子不知道完成作业,老师不管不问的话不用心学习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以后的语文课肯定没法上好。于是我找来一直不能彻底完成作业的滕大庆、祝龙飞、李昌浩、李永才、齐学洲等几个“顽固”分子,了解他们不完成作业的根本症结所在。我和颜悦色地问他们到底为什么做不完作业,起初他们还不敢说,我就启发着问他们:“下午放学后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做作业有没有固定的房间,做作业时有没有看电视、有没有家长或他人说话打扰?做作业之前认真读课文了吗?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通常怎么做?……”经过耐心的询问,我总结了孩子们不完成作业的几个原因:(1)在低年级时老师把他们搭到了不完成作业一族,觉得不好管就基本放弃他们了。这些贪玩的小家伙觉得不做作业可以也就不用心做了。(2)下午孩子们放学回到家家长一般还没回家,长期无人监督使得自制力差的他们没养成认真做家庭作业的习惯。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缺失理解能力不能及时提高,导致读文读题不懂、写字写词不对、写段写文不通。(3)家长懂得如何管理孩子的几乎没有,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简单粗暴,大多数孩子从家长那里得不到学习方面的帮助。(4)由于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没掌握好,没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做作业时不会做的就乱做一气或空着不做。

了解了孩子们完不成作业的根本原因,我想好了对策。首先,不能再因学生完不成作业而生气或批评,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对待;其次利用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专找问题学生检查作业补做作业;第三,天天坚持让课代表、组长帮助检查作业,让他们及时反映问题学生的问题并在当天单独检查这些问题学生,给予督促和学习指导。不谦虚地讲,我是办公室里最忙的老师,当然也是有的人所说的最傻的老师。

现在我所带的两个班不做作业的顽固分子已经没有了,做不完作业的也减少到了四五个,那几个曾常被我叫到办公室补作业的孩子自尊心增强了,课堂上觉得上课于己无关自行其事的没有了,这是多么可喜的变化!

我用我的耐心了解到孩子们不完成作业的原因,给了孩子们收获温暖和信任的机会,也给了孩子们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机会,正诠释着什么是爱和宽容吧。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和支柱!

桃李芬芳是教师的最大愿望,看到学生成长和成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不认为当教师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为下一代枯萎,相反,我觉得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为了一堂课,我们翻遍资料,找尽网络,尽力把它变成一件优美的艺术品,让孩子充分吸取这里面的知识,同时也充实了我们自己。这无论是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应该是一种愉快,一种难以诉说的人生享受!

感谢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让我享受人生无尽的幸福,同时,我将执着而坚定、无怨无悔地一路走去,把幸福播撒给更多的学生!

张丽莉事迹篇4

[关键词]典型 宣传 社会匮乏感 信息沟通 阻隔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纸质媒体的转型与升级》阶段成果之一(项目批号:2011WB026)

典型新闻宣传中,信息的阻隔是一种艺术。这种阻隔不是孤立的,它是与信息的沟通相辅相成的,在阻隔中形成沟通,在沟通中形成阻隔;同时,它们又是相生相克的,在沟通中阻隔,在阻隔中沟通。这其中,关键是新闻事实与背景的密切融合。

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典型新闻宣传是引导舆论、满足社会诉求的有效方法。一个典型的选定和确立,都有其深远的社会原因和鲜明的时代背景。越是社会时代匮乏的元素在一个典型中体现得越多,这个典型的价值就越大。因而,典型新闻宣传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导向性,无论是什么样的典型的树立,都是为了提倡什么,同时也标明为了反对什么。

几个经典案例的回顾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焦裕禄的典型新闻宣传。1964年8月29日,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给河南省委写了一份《关于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中焦裕禄事迹的报告》。省委一位副书记读了这个报告很感动,在“四清”工作会议上,表扬了焦裕禄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精神,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他学习。新华社河南分社对这个典型十分关注。不久,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赴兰考采访。11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他们采写的2000多字通讯稿《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同时,新华社又发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约有3000字的地方稿。这段时间,《河南日报》也开辟了专栏《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该专栏连发了十多期。1965年1月27日,《河南日报》刊发了记者黎路采写的通讯《焦裕禄啊,兰考人民怀念您!》。1965年12月17日上午,新华社副社长穆青来到了兰考,采访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当采访到焦裕禄去世后几十位农民到焦裕禄墓旁哭坟的情况时,穆青坐不住了,站起来,不时掏出手帕擦眼泪。穆青说:“我参加工作28年了,都没有哭过,这次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出了眼泪。焦裕禄精神太感人了,这是党的宝贵财富,虽然报道过,还得重新组织报道。”此后,穆青等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采访,真正看到了焦裕禄身上所体现的时代价值。1966年1月14日,中央领导表示,同意树立焦裕禄这个典型。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了《向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的社论。这篇通讯一发表,立即震动全国。一时间,其他新闻、出版、文艺单位也纷纷派记者、作家到兰考采访、报道,最多时达300多人。

当代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典型新闻宣传。28岁的张丽莉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初三(3)班班主任。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2012年5月8日晚放学后,学校门口一辆失控的大客车突然冲向人群,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学生被客车碾轧,身受重伤,双腿高位截瘫。这位美丽的女教师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两天之后的5月10日晚上七点多,央视网记者李文学在黑龙江当地的贴吧里闲逛寻找线索,突然,他发现了张丽莉舍己救人事迹的线索。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于是马上联系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采访。23时30分稿子写完发出。当天晚上,当地媒体的记者也采写了此事,并传给了某网站,该网站在凌晨两点半转发了对张丽莉的报道。第二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张丽莉的事迹。12日,中央相关领导人看到新闻联播报道张丽莉事件后,作出指示,在全力救治张丽莉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张丽莉的事迹。一年多来,张丽莉这个普通女教师的名字,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她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成为当代中国最美的一道风景;她也成为感动中国的“最美女教师”。

近年孙氏诚信兄弟的典型新闻宣传。2010年2月9日,是农历腊月廿六,天气预报,天津至武汉地区即将出现雨雪天气。为了抢在大雪封路前返回武汉结清部分农民工的尾款,湖北黄陂包工头孙水林决定从天津驾车回湖北老家,连夜驱车千里为农民工送薪。不幸的是,他在路上发生重大车祸,车上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强忍悲恸,赶着在大年三十之前替哥哥结清60余位农民工的近30万元工钱。孙氏兄弟接力千里还钱的行为,一时传为佳话,媒体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五次聚焦“湖北诚信兄弟”,2010年3月1日播出时长达4分30秒,并配发短评。人民日报也以《无论多困难,决不拖欠一分钱》为题作了报道。新华社则播发长篇通讯《湖北“包工头兄弟”不欠薪的生死接力:“今生不欠来生债”》。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时代的典型

焦裕禄、张丽莉、孙氏兄弟的事迹广为宣传,并被树为典型。他们的精神是什么?他们作为典型的时代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焦裕禄的精神,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为民无私奉献。焦裕禄作为一个典型,其时代价值在于:他的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实用意义。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1958年不切实际的浮夸风和之后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老百姓希望党和政府能带领大家战胜困难,改善目前的生存环境。焦裕禄这个典型的出现,代表党和政府给老百姓带来了希望。党通过焦裕禄这个县委书记告诉老百姓,我们党和政府是有能力带领大家战胜困难的;同时老百姓也从焦裕禄这个典型中感觉到,困难一定会过去。在焦裕禄的这个典型中,集结着党的意志和老百姓的期盼。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精神,我们可以概括为: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物质丰富,道德滑坡,各人自扫门前雪,见死不救、见难不帮的事时有所闻。基于此,张丽莉临危勇救学生的行为就如同黑夜中的一道光芒,显得如此灿烂夺目。危难时刻,将生存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无大爱者不能为。张丽莉的英勇行为,荡涤着现实中一个个污垢的心灵;张丽莉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源于这个时代对道德回归的极其渴望。

孙氏诚信兄弟的精神里,大书着“诚信”二字。在我国几千年以儒家伦理为正统而维系的社会里,诚信本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品格。在儒家伦理中,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五常者,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也。然而,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诚信成为十分难得的东西。尤其是每年到年终的时候,一些企业和包工头,采取一切手段,想方设法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孙氏兄弟的诚信行为显得十分珍贵。

在这些典型新闻宣传中,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的论断:社会需要而又匮乏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焦裕禄的时代,社会需要让缺吃少穿的老百姓对党和政府产生信任感;张丽莉的时代,社会需要乐于助人、甘做奉献的精神;孙氏兄弟的时代,社会需要诚信守法的品质。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匮乏—需求”理论中,早就揭示了一个有机体的需求产生的链条。他认为:有机体某一方面的匮乏感产生需求,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动。一个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如果是暂时的局部的,就无足轻重了;如果是全局性的,那就可视为是一个时代的匮乏感。一个社会出现了时代的匮乏感,那就值得重视。焦裕禄、张丽莉、孙氏兄弟等典型宣传,都是因为社会出现了时代性的匮乏感而产生的。

一个有素质的记者和媒体,就要善于发现社会的时代匮乏感,反映时代需要的典型。穆青在别人已经报道过焦裕禄的事迹后,又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报道,是他已经意识到焦裕禄的出现,满足了一个时代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素质的记者和媒体,都是以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为己任的,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沟通与阻隔的互动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典型新闻宣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新闻事实与社会背景的纠结。显然,任何新闻事实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发生背景的。在正面典型新闻宣传中,新闻事实与背景往往以一种反衬的方式,形成现实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报道操作过程中,这种针对性表现在:媒体和记者只是报道新闻典型的事迹,而作为背景的信息常常被阻隔在潜在状态。如焦裕禄的典型新闻宣传中,报道了他全心全意带领老百姓战胜困难的事迹,阻隔了反衬他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张丽莉的典型新闻宣传中,报道了她舍己救人的事迹,阻隔了当时社会一些损人利己的信息;孙氏兄弟的典型新闻宣传中,报道了他们的诚信精神,阻隔了当时社会一些坑蒙拐骗的信息。这些阻隔的信息从形式上看,它们好像是“无”,其实它们是形隐神在,我们可以叫着潜在。正是这些阻隔潜在的信息的存在反衬,就使焦裕禄、张丽莉、孙氏兄弟等的精神成为夜空中的明月,照耀九州。这也就如同我们烘云托月式地画月亮,在一张白纸上将大面积涂黑,留下中间圆圆的白色月亮。而我们看到的是月亮,忽视了周围的黑色背景。其实,没有周围黑色的背景,明月就不存在。因而,没有这些阻隔在潜在状态的信息,典型就不成立,就没有宣传报道的价值。

李瑞环说,我们的新闻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这说明我们的新闻宣传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正面和负面,我们往往是抓住正面事迹和信息进行沟通和传播,而将负面事实信息阻隔或者隐去;二是有为主和为辅,而我们往往是将负面事实信息阻隔在潜在状态成为一种背景,让人们去体会和领悟,或者偶尔找个负面典型进行解剖,也是点到为止。这种处理方式,符合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传播是经过层层把关的。“把关人”总是严守着信息传播的关口,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信息传播出去,将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信息阻隔掉。相对而言,正面的信息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可以无限度地传播;而负面的信息总是带有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不可能大面积无限制地传播。坚持正面和负面的区别,坚持信息的沟通和阻隔,是完全必要的。典型新闻宣传,就如同大海中的冰山,反映的事实只是海面上的山,海底部分的山潜在着,人们看不到。但看不到却想得到。海上的冰山,水上部分是让你看的,水下部分是让你想的。有显有隐,有看有思,才可以调动人的整体感觉,才显出典型新闻宣传的魅力。

典型新闻宣传中,信息的阻隔是一种艺术。这种阻隔不是孤立的,它是与信息的沟通相辅相成的,在阻隔中形成沟通,在沟通中形成阻隔;同时,它们又是相生相克的,在沟通中阻隔,在阻隔中沟通。这其中,关键是新闻事实与背景的密切融合。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新闻典型或者一条好的新闻的成立,关键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新闻事实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新闻事实与不同的背景发生关系,就会产生不同的话语。因而,典型新闻宣传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一个新闻事实与背景的选择问题。在成功的典型新闻宣传中,新闻事实信息的沟通与阻隔达到了一种默契。

张丽莉事迹篇5

还有更高的荣誉和更多的捐助在等待着张丽莉吗?除了入选“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外,对于一位普通女教师而言,她在一夜之间到达了荣誉顶峰。只是这荣誉来得太多太快,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从什么时候起,荣誉具有了快速批发的性质?荣誉的颁发究竟是出于精神补偿的目的,还是为了弥补某种事务性的缺失?张丽莉本人需要这些荣誉吗?

这些疑问的起源是,在媒体大张旗鼓宣传张丽莉时,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被忽略了:在意外成为“最美女教师”之前,已经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执教五年多的张丽莉,一直都没有拿到正式的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的薪水仅为一千元。

比起现在荣誉满身的张丽莉,也许那位没有编制、没有医保、薪水极低的张丽莉更值得关注,原因是,那时的张丽莉,所代表的是无数和她一样承受着不公待遇的教师,对现在这位浑身“光环”的张丽莉给予过多关注,愈加衬托出发生在以前张丽莉身上的不公。很多教师期望通过政策改变来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但政策迟迟不来,而一桩从天而降的车祸,却让张丽莉接下来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她成了“英雄”,与“英雄”身份形成尴尬对比的不公待遇,也极有可能得到特殊对待,只是,如此说来,一位通过车祸改变命运的“英雄”,会不会是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

媒体效应在张丽莉身上所起到的放大作用,正在把她往一个夸张变形的方向推进,在不久的将来,如果“英雄事迹报告会”这个形式还会被延续的话,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张丽莉身上一些平凡的事迹,会被声泪俱下地演绎成一段段传奇与神话,以此推断“英雄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那个真实的张丽莉会消失在公众视线,尽管现实生活中的她,曾经为无法公费看病痛苦过,为薪水低廉捉襟见肘过,但那时的她,才是普通百姓的一员,她的情感与救人举动,是一个善良人的本能,这本能天然存在,无须抬高和美化,她不会因为抬高和美化而变得更加崇高,同样,也不会因为平凡而变得卑微,她是社会构成中一个真实的存在,不应被遗忘和忽略。

而恰恰,这是一个快速制造、快速遗忘的时代,在今天举国谈论张丽莉的时候,不妨想想“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奶奶”陈贤妹,还记得陈贤妹屡次出现在颁奖礼中的样子,舞台中央对她而言无疑是一个无比陌生的环境,她的局促与质朴让人心痛,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让最美的妈妈、奶奶、教师得到最好的安慰?她们是平凡人,承受不住整个社会爱心缺失之重,救人、助人、帮人这些体现人天然情感的行为,不应成为全国楷模,如果在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座城市,都有无数这样的人,她们也不会成为全国楷模。

英雄需要行为支撑才得以成立,以往的英雄形象,早已在不断成长的公民社会中纷纷坍塌,人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识力的增强,使得传统的“人造英雄”的方法不再有效,于是,英雄开始向民间位移,但是,多年以降的造神冲动,一样会被倾泻在“民间英雄”身上,缺点被美化,遗憾被弥补,非常规手段频出,仿佛英雄一出,天下太平,所有被英雄身影遮蔽的问题,都可以一概莫论。

张丽莉事迹篇6

今天,教育部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深入研究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事关我们师范大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也摆在了我们师范教育的面前,令我们深刻思考、深入研究。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和大美仁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专程到哈尔滨看望慰问了张丽莉老师,称赞她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深厚慈爱之情,令人感动,可钦可佩。教育部授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刘利民副部长十分关心和重视开展向张丽莉老师学习的活动,责成教师工作司在我校召开了“学习张丽莉老师精神座谈会”。教师工作司许涛司长亲临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不仅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张丽莉英雄精神的高度赞誉和全力倡导,同时也体现了对我们教育工作特别是师范教育的重视、信任和期待。

作为张丽莉老师的母校,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也深知张丽莉老师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荣誉,是千千万万高师毕业生和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张丽莉老师的奋力一推,源于她个人的道德境界和高尚人格,展现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更有她所接受的教师职业教育的深刻烙印。作为一所师范大学的管理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推动这一学习活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思索,在张丽莉老师的身上,带给我们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的深刻启示。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卓越教师人才,如何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当下,让我们培养的教师人才延续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精神品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带来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在这里和各位领导和同仁交流。

坚持教师教育本色,凝练师范院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灵魂,是学校挺立千秋的本色,更是穿越历史的脉搏。这种精神内化在大学培养的学生身上,将变成一生难以磨灭的烙印,对他的人格塑造、个人生涯的选择产生特殊影响。我们要看到,张丽莉老师的壮举并不是偶然的,那看似本能的一推,是她人格、人性的光辉闪烁,是她接受的教师职业教育的开花结果,也是培养她学校的大学精神的瞬间升华。作为地处北疆的师范学府,哈尔滨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真情、真诚、真知、真为”为核心的“行知精神”和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一精神体现在千千万万从此走出的毕业生身上,就是为人师表、真诚无私、忠诚大爱、敬业奉献。张丽莉老师的壮举不是孤立的,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上我们和其他师范院校一样,也曾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令人感动的先进典型。如主动扎根边疆不毛之地支教的79级学生李光武、上书中央军委,投笔从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81级学生查强,全国抗洪抢险英模96级学生邵俊龙;以及新时期受到总书记接见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09级学生窦文慧……他们和我校的优秀毕业生张丽莉一样,用自己的青春之躯,树立起了新时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道师德的最高丰碑。他们在不同岗位、不同轨迹上做出的相同选择,正是源于培养他们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所内蕴的生生不息的行知精神,和师范院校特有的师道传承。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精神对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继续提炼师范院校的独特的、可贵的大学精神,让大学精神在塑造教师职业品格上发挥更多积极影响和作用。

坚持师德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建设有高尚师德境界的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显著标志,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师德师风更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关系到他们的职业操守和精神境界。因此,以师德引领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师范大学应有的责任。张丽莉老师的事迹,为我们现阶段提升师德境界,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哈尔滨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提出 “专任教师兼任班主任”、“机关部处联系学院学生工作”、“机关干部联系班级”、“教风、政风、学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创新,全力建立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广大教师同学生的情感联系和心灵沟通,以广大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学生。我们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教师从教所需要的理想、志向和行为准则,组织引导广大教师重新认真审视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从心灵深处树立对这一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时刻不忘教师的神圣责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道德境界和职业操守。我们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和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从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等各方面评价教师,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引领学风建设,促进校风建设。我们还在全体教师中倡导和树立对学生的良心责任,使教师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把真爱、大爱、关爱献给全体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多地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业、生活、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要继续通过提升师德境界,使教师队伍真正树立应有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

坚持师范特色,培育卓越教师,塑造忠诚无私、德才兼备的教师人才

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因此,对于师范大学而言,我们必须坚持师范特色,培育卓越教师,塑造忠诚无私、德才兼备的教师人才。张丽莉老师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更深刻地认识到办好教师教育关乎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的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看到师范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注,这让我们深感振奋。如何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卓越教师,已经成为我们师范院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通过张丽莉同志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深深感到: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但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完善、职业技能的锤炼,更要重视职业人格的塑造和职业精神的升华。真正卓越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才学和智慧,更要拥有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教师教育改革为引领,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引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在师范生师德教育中,我们提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面素质”暨“四全育人”方案,努力找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对大学生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之“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巩固民族精神之“根”;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夯实基本道德规范之“基”;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全面发展之“能”,使广大学生把为人师表、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最大的追求,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播种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优良道德的传承者。

张丽莉事迹篇7

心得体会一

近日来,张丽莉老师危急时刻舍己救学生的光荣事迹广为传颂,作为人民教师,我被张丽莉的英雄之举所震撼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之重大!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是一种视学生生命至高的行为,是一种将爱学生融入自己血液、化为行动本能的可贵品质。

这样的壮举也使我不禁要问,张老师是一个什么样地人呢,是什么给了她这样的勇气呢?

通过看新闻关注了她的事迹,我慢慢的了解了她,更加由衷的佩服她,张丽莉老师比我小7岁,她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学生身上,他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自己无悔的从教之路,甚至还为了带好这个毕业班,推迟了自己要孩子的想法,而上天有时是不公平的,想到这里,我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呢!替她惋惜,虽然她可能不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却成为千千万万学生的好妈妈,这次的事故她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自己的人生,失去了自由奔跑的快乐,但她的精神,定将会像一盏璀璨的明灯,照耀我们广大教师前行,激励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种好心田,潜心育人,她的壮举,会激励全国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师,热爱学生,为民服务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无悔的选择。

虽然今天还有老师违反师德的曝光事件,那毕竟是少数人,我相信,任何一位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都会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义无反顾的把学生从危险的境遇中拯救出来,这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我们也会义不容辞。这应是人性的本能反应!

生死危急的时刻她无悔地选择牺牲自我,用年轻的躯体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这种高尚的师德情操让世人感动并赞叹,我相信她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在危急面前敢担当,在重任面前讲奉献,在利益面前识大局,在成绩面前懂谦让,我们要象张丽莉老师那样,以品行高尚的师德修为影响学生,人人争做以德立教、行为世范的楷模。

学习了张丽莉的先进事迹后,深受感动,我也要向她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张丽莉今天的这一次壮举,再一次让我的灵魂受到洗礼,也让我更加坚信未来。我要以 “最美教师”为榜样,对工作尽心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来,和大家一样,时刻关注着“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病情进展状况,紧张担忧之余不乏敬畏之情。一位年仅28岁,风华正茂的教师,在生死攸关的当下,义无反顾,推开学生,拯救学生挣脱魔掌,而自己却惨遭车轮无情的碾压,导致高位截肢,生命垂危。英雄义举,霎时,震撼华夏,感动天地。轻抚震颤心灵,喟然赞叹:这是一位具有怎样的“倾吐全部爱心给学生,舍生取义挥洒壮丽青春”的崇高女教师啊!

一个每颗细胞都凝结着爱的人,内心是纯净纯善的;一个每位学生皆爱护有加的人,精神是至高至尚的。我们老祖宗何等的智慧,创造的繁体 “?邸? 字时,中间是偌大的一个“心”。是的,爱到心里才是真爱,这才是大爱啊。

看到“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的爱,让我敬畏,同时也让我思考:要怎样去爱学生才算是爱呢?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观点:

不论教书也好,育人也好,教师对学生有无爱心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学生的爱心,既不会主动教书育人,也不会正确教书育人。因此,凡为教者必须有一颗爱生的心。

教师的爱心是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严格要求等心理意向。一个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的教师,内心必定燃烧着一团爱生的烈火,因而一定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学生为心头肉。学生也会因此而感到心里温暖如春,必然在感情上会亲近老师,在行为上乐于接受其教诲,即“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要关心和尊重学生,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关心学生,就是自觉、主动地接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思想脉络,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从实际出发,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尊重学生,就是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在民主的气氛中共同探讨做人的真谛和求知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困惑,解决学业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在人生和求知的道路上,朝着时代期望的方向健康发展。

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这是教书育人的关键。理解学生就是全面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当他们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和他们共享喜悦;当他们遇到挫折或犯了错误时,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和纠正的办法,并给以鼓励。由于教师的理解,学生就会逐渐信任、亲近教师,进而主动、自觉地将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的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即使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也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教师信任学生,也必然会得到学生信任的回报。教师一旦为学生所信任,就会被学生当成知心人,学生就会主动向老师打开心灵的“窗户”,坦吐真情,大胆暴露思想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讲出对人生的憧憬和遐想。教师的教诲就会在师生感情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被学生接受,并转化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决不是无原则地迁就、袒护、放纵,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正确做人;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使其成才。一旦发现有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有疏于学业的表现,就要毫不留情地、严肃地批评和及时地矫正,并引导其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支配自己的行为,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还表现为甘于吃苦和自我牺牲。凡深深爱着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很强的吃苦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扎根农村、特别是落后山区的广大教师,他们身处艰苦的环境不怕苦,主动改变艰苦的环境能吃苦,为了让学生们在品德、学业上有所长进,他们早起晚睡、勤奋耕耘,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慷慨解囊帮助贫困学生,许多人因此牺牲了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健康,甚至献出了生命。然而有谁悔过?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爱学生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更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传道、授业、解惑”重任,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在品德、人格上不断修养、甘守清贫、不走歪道,做好学生的榜样;在业务知识、教学能力上不断充实、提高,成为学生成才路上一块铺路石。

看来我们对学生都有爱,只是爱的程度不同。但想做到真爱大爱,那可真不易啊!

教师心得三

这几天牵挂着全国亿万民众和网友内心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的张丽莉老师。张老师在汽车冲向学生的那一刻用自己娇弱的身躯救下了两名学生,自己用鲜血染红了大地。

自从得知张丽莉老师的事迹后,我每天都在关注张老师的状况,每次听到关于她的报道,我都禁不住流下眼泪。几天来,她的安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我的心。她的事迹传遍华夏大地。她那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诠释了师德的伟大,用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鲜血和生命塑造了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她是人民教师的骄傲,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光荣榜样。

张老师在生死一线之际,没有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危,而是将学生推开,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无私、伟大的品格。敦品励学,弘毅致远。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的张丽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体现了追求道德、学问、胸怀广阔、意志刚强的品质和决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理想。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定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

我们要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她勤奋向上,追求卓越的崇高职业理想。

“最美女教师”名下无虚,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这位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

我们祝福她能脱离生命危险,重新回到她的学生中。更希望她的美丽化作春风,给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感动。

祝愿张丽莉老师早日康复!

“教师要有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志向甘当人梯甘做陪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并以此为乐乐此不疲。一个忠诚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从他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学生交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这段话是我大学时候我的一位老师在临毕业告诉我们的。工作这20xx年一直以此要求我自己努力的做到以献身教育为己任不慕虚荣不求名利的一名教师。

5月8日20时38分,一个让人心痛的时刻。在黑龙江佳木斯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满是刚下晚自习的学生,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惨剧即将发生……

“每天下晚自习之后,学校门口都会停着几台接送学生的大客车。当天晚上,有3台车在门前停成一排。”十九中学生刘晔说,她走出校门时,就看到停在最后面的大客车,不知道为什么猛然启动,猛撞向中间大客车的尾部,又推着大客车向前面撞过去。“当时有几个同学正走在两辆车中间,眼看着就要被挤住。”刘晔说,自己尖叫了一声,吓懵了。

张丽莉事迹篇8

玛丽亚・玛丽布兰出生在法国一个著名的西班牙音乐家庭。父亲曼纽尔・加西亚是当时罗西尼最为推崇的男高音歌唱家,曾经在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中担纲阿玛维瓦伯爵。加西亚也是一位作曲家和声乐指导,玛丽布兰的声乐教师就是自己的父亲曼纽尔。父女两人都具有宽广美妙的歌喉和极端的个性。

玛丽布兰17岁踏上歌剧舞台,并在伦敦的国王剧院合唱团担任歌唱家。随后,在父亲加西亚的推荐下在罗西尼的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中担纲罗西娜一角,并从此引人关注。随后,加西亚将该剧团以及该剧搬至纽约,父女俩以及玛丽布兰的妹妹鲍林・加西亚・维阿多特也在剧中担纲重要角色,就此,加西亚一家也成为当时歌剧舞台上颇为活跃的明星。他们演出的《塞尔维亚理发师》也成为当时纽约上演的第一部意大利歌剧。随后的9个月,玛丽亚・玛丽布兰在八个歌剧中担纲角色,其中有两部歌剧为其父创作。在纽约玛丽布兰遇见了一位银行家,年长她28岁的弗兰乔斯,仅仅是因为弗兰乔斯允诺给父亲加西亚10万法郎的缘故。结婚数月后,弗兰乔斯破产,玛丽布兰被迫依靠自己的频繁演出来维持生计。次年,玛丽布兰回到欧洲。

回到欧洲后的玛丽布兰与比利时小提琴家查尔斯相爱并同居了6年,同时有了孩子。作曲家门德尔松曾经专门为这对情侣创作了女声与小提琴的作品。1834年,玛丽布兰来到英国并开始在伦敦的舞台上绽放歌喉。不幸的是,1836年4月,玛丽布兰从马上坠落从此没有再恢复健康,5个月后逝世于英国的曼切斯特。

玛丽布兰被誉为是罗西尼歌剧的最权威的诠释者。她的嗓音具有惊人的弹性和伸展度,扮演的角色也非常宽泛,她的音域可以从低音D到中央C直至高音high C。她众多的追捧者中包括了当时的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多尼采蒂、肖邦、门德尔松以及李斯特。著名画家Eugène Delacroix为玛丽布兰创作的肖像画,也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

有趣的是,当代歌后塞西莉亚・芭托莉与当年玛丽亚・玛丽布兰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a Bartoli)1966年6月4日生于罗马,她的父亲是罗马歌剧院合唱团的成员,母亲是抒情女高音。芭托莉自幼喜欢音乐,因为生活在歌剧院这样的环境里,芭托莉从小就耳濡目染,浸淫在音乐之中。

1985年,芭托莉参加了罗马电视台组织的“天才”节目,第一次亮相就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里恰蕾利合作演唱《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同时还演唱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咏叹调。芭托莉皎好的容貌与惊人的声乐技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初露锋芒。1986年,芭托莉的演唱受到指挥大师卡拉扬的赞许,晚年的卡拉扬竭力提携后辈,于是,芭托莉幸运地被邀请参加1990年萨尔茨堡复活音乐节。1989年,芭托莉在罗马歌剧院首次登台演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引起轰动,人们惊呼罗西尼时代的罗西娜重返人间。这次成功为芭托莉赢得了声望,汉堡、苏黎世、科隆等地歌剧院相继邀请她出演歌剧。

1990年7月,芭托莉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莫扎特音乐节,当时她演唱的莫扎特歌剧角色得到了广泛认同。芭托莉的艺术道路与迪卡唱片公司的音乐总监与资深制作人克里斯托弗・雷本慧眼识才不无关系。芭托莉的首张专辑《罗西尼咏叹调》,获得了20万张的销量,并且上了“告示牌”古典排行榜,成为当年古典音乐唱片发行的奇迹,芭托莉也成了首录专辑即获成功的典范。1992年2月,巴伦伯伊姆邀请芭托莉在芝加哥演唱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赢得了评论界的很高评价。

1992年是芭托莉事业辉煌的一年,她同时荣获《时代》《美国音乐》《BBC音乐杂志》授予的年度最佳古典艺术家奖。1994年芭托莉在苏黎世歌剧院成功演唱了罗西尼的歌剧《灰姑娘》。她的声音低音区扎实稳健,花腔技巧炉火纯青,过渡音举重若轻,渐强渐弱的变化更是不着痕迹,爆发力很强,音色丰满。

上一篇:水浒传的小故事范文 下一篇:维护消费者权益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