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意义的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4 07:12:36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1

“作”和“做”是人们在口语和书面语当中常用的词或组合成词的语素。因为经常用,所以衍生的意义就多,意义承载多了,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导致语言的随意性过度漫延而使字词用法更加混淆不清。

在《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作”义项二十一个,“做”义项十五个;《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作”义项七个,“做”义项八个。如“作”主要意思有:“起”(《秦风·无衣》)“写作”“作品”“发作”“装”“从事某种活动”“当作”“振作”等;“做”意思相对较少:“制造”“写作”“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举行家庭的庆祝或纪念活动”“充当”“用做”“假装”“结成(某种关系)”等。“作”和“做”之所以混淆不清,是因为出现了有些意义相近以至组合类似的情况。比如:“从事某种活动”、“写作”等义项相近,“作总结”和“做工作”的组合搭配相同。在上述情形下,一般难以区分“做”与“作”的感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和理性意义。

一、意义相近时的“作”“做”比较

当“作”与“做”都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时,可把二者分别置于语素和作为单音节动词两种情况来作比较。

作为语素使用时,“做”“作”的区别往往被人们忽视而混淆。在帝尧时,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作”就是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思,另外“作案”“作假”“作弊”等都用“作”。“这般人不惟无得於书,胸中如此,做事全做不得”(《朱子语类》卷二十潘植记),这里“做”就是表从事活动的,除此之外,“做寿”“做活”“”等都用“做”来表达。

作为动词时,“做”“作”都可构成动宾结构。学者们一般达成一致,在作为单音节动词时和“作”搭配,一般为动词。如“作斗争”“作贡献”“作总结”等。动词斗争、贡献、总结本身都是动词,做了“作”的动宾语。这时,和“做”搭配一般为名词,如生日、生意、买卖、原料等词语。同时,需注意的是,有一些动名词是和“作”搭配。

这样一比较,可看出,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对于“作”“做”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虽然除了“作”读阴平时,“作”与“做”的读音都相同,但在方言当中,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四川荣县人把“做”念成“zù”。这样,在方言中,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同,但语素搭配形式不同,如果不对“做”“作”加以细致地区别,就会导致泥和石头不分的情况。

二、“做”与“作”分别与相同成分组合的比较

(1)“做声”与“作声”都指开口说话。如《南齐书·王敬则传》:“‘官秪应作耳?’敬则不作声。”《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吴教授正在那里面面厮觑,做声不得。”

(2)“作用”与“做用”的意义则有差异。“作用”除现代的影响意义之外,指努力。白居易《赠杨使君》诗:“财命到来需作用,功名未立若思量。”“做用”指动作,如《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待上皇赐御予食他,于内下了些水银,却坠了那腰肾,做用不得,便成不得大事。”

“作”与“做”和相同成分组合还有“做派、作派”、“作作、做作”等。有的意义相同,有的则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说在国家语改委没有做出明确的统一之前,我们就把“作”和“做”混谈,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词语的变迁,其实就是生活、事件和思想的变迁”[4],我们主观地改变一些东西而忽略客观事实,那么势必会影响语言的规范进展和人们的生活。如果觉得“作”与“做”的相近处很容易混淆而影响我们平时的表达,可以采取特殊记忆的方法。语文字词本来就是记和说的结合,记一部分特殊的字词而能带来方便的生活、清晰的头脑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一是“作”“做”在意义相近时容易混淆的语素搭配,二是“做”与“作”分别与相同成分的组合,有些学者便用“字词界限模糊”论来应对。他们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的语意表达和语言接受,“作”和“做”是可以混用的。尤其是在口语当中,反正语音都相同,他们期望说话者在说的同时也自觉地对二者的界限模糊化,以便很流畅的说话。

其实,历来“作”和“做”的确很令学者们“难堪”,以致在某些学术会上也会弄出大笑话。所以,我觉得当二者词义难以区别时,如“做客”和“作客”,我们只能向一种整体性和适应性的全民化习惯寻求帮助。简单地说,就是努力地弥补语言规范的漏洞,当规范化后,从词的习惯写法来区别。我认为语用值越高的语言,如“做作”“做工作”,其规范度便应该越严,“只有服从规范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超越规范,反之没有语言规范,也就不可能有语言艺术真正的自由”。字词的灵活性超过语言具体环境的灵活性,所以字词更是如此。

字词模糊论表面上是为大众着想,实际上对语言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这样的连环套只能使生活在程式化语言中的大众越陷越深。在提倡语言规范化、自由化的同时,要想促进语言的和谐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大家用心生活、用心感受。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叶至善等.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选集[M].语文出版社,1993年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纪德裕.汉字拾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商务印书馆,2005年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2

关键词:意识流 意识 自然主义 内心真实

一、意识流与精神世界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二、自然主义的基本概念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是回到人和自然,是直接的观察,精确地解剖以及对世上所存在的事物的接受和描写。在自然主义的作品中,就不用抽象的人物,不再有谎言式的发明,不再有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真实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真正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相对事物,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在像那些发明典型人物的理想主义者那样地作出结论之前,必须先从人的存在的本源去认识人;作家们今后只须从根本上来重新把握结构,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人的文献,按这些文献的逻辑来展现它们,这就是自然主义”。这是左拉对他所倡导的理论的明确解释,在左拉的这个定义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自然主义来自人类生命的本质。左拉说,他说提倡的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不是一种新的发明,更不能说是一场革命,而是人类生命的自然流露,他只是将这个词应用在民族文学发展的现阶段而已。在他看来,世上万物都具有自己的一种“永恒内核”,这种“内核”就是万物的“生命”,是一种遗传基因。他认为“回到自然和人”这条自然主义的脉络,一直深入到往古的一连串时代之中,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由于“永恒内核”隐藏在万物之中,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明的条件下,被不同的形式包裹着,因而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采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它,解释它。在作品中,树木,山川成为存在,人类成为了自然的基础,自然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进化的产物,这就是现阶段对“内核”的理解。

第二,自然主义是“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在实证论看来,人类没有现象以外的任何知识,现象是唯一的出发点。左拉由此提出,“真实感是小说家的最高品格”,他认为一种现象的出现自有它的因果关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相续或重复出现,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自然、种种的存在和事物的探讨”是可以结实真理的。从事实出发,左拉说:“想象不再有用武之地”。作家也不必操心故事的编排、情节和结局,顺其自然,“按本来的面目去接受自然,既不对它做任何改变,也不对它作任何缩减;对于以它本身来提供一个开端、一个中段和一个结尾来说,它是足够美的,足够雄伟的了”。在自然面前,艺术家不需要构想一段惊险的故事,也不要用戏剧手段安排情节,只要在生活中取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精确地解剖他们的行为即可。小说家是一名事实的记录员,作品就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自然主义的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但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自然主义则根本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目的,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自然主义作家拒绝做一个政治家或哲学家,而要做一个“科学家”,对所描写的人和事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如左拉所说的:“我看见什么,我说出来,我一句一句地记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

三、意识流与精神世界的自然主义

意识流的作家们在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理论的影响下,几乎一直信奉内心主观真实,摈弃客观描绘。他们主张文学真实反映生活,但这种事实,不是表现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心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觉。

首先,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意识流是一种关注人的文学流派,特别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而从自然主义所强调的内核中,“回归自然和人”是我们绝对不可忽视的主题。所以从这点出发,可以把意识流看作是自然主义向人的回归,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回归和探索。

其次,意识流作家主张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过程,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最能表现出人物意识流动的自由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自由展示过程。所以意识流作家首先把“自由联想”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引入文学创作。与传统的“自由联想”不同的是,意识流的自由联想,不仅仅表现理性意识、显意识的联想,还表现潜意识、下意识的思绪,联想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各种意识无秩序地、随意地闪现。在自由联想的心理时空中,过去、现在、将来自由交错出现,彼此颠倒,意识与无意识的念头相继出现,不受形式逻辑、“联想关系”“连接点”的限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散漫性。从一个意识的中心转向另一个意识中心,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联想。在意识的无序而随意的大幅度跳跃联想中,使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更丰富多变,真实可信。在意识流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内心独白,它侧重于真实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状态,它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意识本身的过程。从朦胧迷离的梦呓,支离破碎的断想,生命冲动的狂热,到清醒的理智思想,相互渗透,连成整体,表现出不受逻辑思维限制的特征。意识流给人的印象完全是一个精神世界的描写,一个精神世界的探索。而其间所要表现内心的真实性,这于自然主义要表现的真实性相仿。自然主义,在自然面前,艺术家不需要构想一段惊险的故事,也不要用戏剧手段安排情节,只要在生活中取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精确地解剖他们的行为即可。小说家是一名事实的记录员,作品就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自然主义的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自然主义作家拒绝做一个政治家或哲学家,而要做一个“科学家”,对所描写的人和事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如左拉所说的:“我看见什么,我说出来,我一句一句地记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识流表现真是的内心看作是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意识流表现精神世界的方法入手,分析了和自然主义的联系。首先,在弗洛伊德等理论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意识流,是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这点和自然主义的“回归人和自然”部分相重合,可以把意识流看作是自然主义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回归;其次,意识流小说家们主张文学真实反映生活,但这种事实,不是表现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心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觉。自由联想最能表现出人物意识流动的自由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自由展示过程。所以意识流作家首先把“自由联想”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引入文学创作。在意识流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内心独白,它侧重于真实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状态,它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意识本身的过程。在自然主义中,小说家是一名事实的记录员,作品就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自然主义的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识流看作是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柳鸣九.法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何仲生,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3

关键词: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孟子》;“仁”;“义”

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汉学家,毕生翻译、研究多部中国古代经典。其《孟子》英译本选译了《孟子》部分内容,并重新命名。韦利在书中讨论了孟子的核心思想,如“仁”、“善”、“义利观”等。该书一共再版四次,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论述质朴,深受普通读者欢迎。本文将研究分析阿瑟・韦利(Arthur Waley)英译《孟子》涉及的字、词义问题。

第一,“仁”。“仁”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仁政”。“仁”在《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不同的翻译家对“仁”字的理解和译法也各不相同。韦利把“仁”译为“goodness”,“goodness”意为“善良”、“美德”、“精华”。在《孟子》中,“仁”具有多个涵义。除了指“仁爱”之外,还可指敬、诚、忠、恕、孝、爱、温、良、恭、俭、让等道德。“仁”的涵义颇为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下一般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英文中的“goodness”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在内涵上并不一致。如果取“goodness”的“善良”之意,“仁”有时可指善良,但并不只有这一个含义,这就会减古书之意义;如果取“goodness”的“美德”之意,“仁”是一种美德,但美德不一定是仁,这就会增古书之意义。理雅各一般将“仁”译为“virtue”,“virtue”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从西方自古以来的传统解释看,virtue指的是人的一切品格因素。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它与汉语中的‘品德’一词的内涵是相当的。从逻辑上说,‘品德’与‘仁’有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仁’是‘品德’,但‘品德’却不是‘仁’。”①由此可见,“virtue”也不能准确表达“仁”的内涵。赖发洛把“仁”译为“love”,虽然这可以对应“仁者爱人”之义,但是却不能包含“仁”的其他涵义。大卫・亨顿译为“humanity”,“humanity”意为“人性”、“仁道”、“慈爱”。刘殿爵和赵甄陶译为“benevolence”,“benevolence”意为“善意”、“慈悲”、“善行”。无论是“humanity”还是“benevolence”,都不能如实表达“仁”的内涵。

第二,“义”。同样,对“义”的翻译也出现了上述问题。“义”的最基本含义是做适宜的事情,所谓“义者,宜也”。而根据语境的不同,“适宜”又有不同的含义。孟子认为符合“义”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三个: 符合正确的规律、道理,符合礼仪、礼节,符合道德、仁义。韦利和赖发洛都将“义”译为“right”,意为“权利”、“道理”、“恰当的”、“合理的”。在我看来,这与《孟子》中“义”的含义颇有出入。 虽然,“right”包含“恰当的”、“合理的”之意可以对应在道德意义上的“义”,但却不能体现在规律和礼仪意义上的“义”。而且,“right”在西方世界通常指法律赋予人的做某事或对某事物的权利。而孟子说的“义”是人内心的价值判断的准则,与此不同。因此,把“义”译为“right”减少了其涵义的丰富性。赵甄陶把“义”译为“righteousness”,意为“正当”、“正义”、“正直”。“righteousness”也只是体现了“义”对道德的强调。而且,在英语中它还有“一本正经”的意思,这容易让读者联系到虚伪做作,不真诚。

第三,“折枝”。中国古代经典的语义大多较为复杂,词义并不单一,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含义,还有间接的含义;有表面的含义,还有内在的含义;有字面上的含义,还有情感上的含义。译者需要根据作者的思想学说体系、具体的语境和,对字词的不同意义进行选择。如果撇开孟子的思想学说及时代背景机械翻译,就会误译原文之意。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据焦循《孟子正义》记载,“折枝”古来有三种含义: 其一,赵歧注曰: “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即按摩关节; 其二,《音义》引陆善经云: “折草树枝”; 其三,《文献通考》载陆筠解为“罄折腰肢”,盖犹今拜揖也。我们应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哪种解释更适合。在这里,孟子是要告诉齐宣王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的区别。“为长者折枝”不是不能做的事,而是不肯做的事。显然,“折枝”是一件容易做的事。依我看来,结合孟子的思想学说和《孟子》一书的语言风格对此进行分析之后,取“折草树枝”之意最佳。首先,按摩关节并不是人人都会做的容易的事。如果为别人按摩,目的应该是让人身体舒适。然而,为人按摩肢体绝非轻易之事。按摩者应当略通医理和推拿按摩之术,掌握起码的按摩手法。 否则, 仅凭心力贸然给人按摩,不仅不会让人舒适,还会引起身体不适。所以,“折枝”在这里不可取“按摩关节”之意。其次,结合孟子的思想学说来看,不难发现,孟子非常重视“礼”。在今天看来,弯腰作揖是非常容易的事,但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却并非如此。在等级社会中,礼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在“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的社会中, 孟子没有理由以此作比, 劝导齐宣王向所有的被统治者作揖。因此,在这里“折枝”不能取“弯腰作揖”之意。最后,《孟子》一书的语言风格简单易懂、朴素自然、深入浅出。这里的“折枝”并非“枝”通“肢”,其意义就是“折草树枝”。韦利把“折枝”译为“crack his joints”,取“按摩关节”之意。赵甄陶将其译为“break a twig”,取“折草树枝”之意,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

第四,“善”。韦利将“善”译为“better feelings”或“good feelings”或“goodness”;把“人性本善”译为“the better feelings are the natural birthright of everyone”,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善心。赵甄陶将“性善”翻译为“men are born good”,意为人性本善。理雅各将“性善”翻译为“the nature of man is good”,意为人性是善的。赖发洛和刘殿爵将“性善”直译为“the goodness of our / human nature”,意为人性的善良。从字面意义山看,这几个译本都是说“人性本善”。但是,准确地说,理雅各认为“人性向善”。早在1861年,理雅各就明确指出,孟子主张人性向善与信仰基督教的人必须弃恶从善的思想是相通的。性本善和性向善哪个更符合孟子的人性论的内涵呢?我们可以从《孟子》一书中得出结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可见,孟子所谓的“性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天赋的、是内在的、是不需要通过思考和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因而,将“性善”理解为人性本善更准确,而不是理雅各认为的“人性向善”。

走出典籍外译的误区,更加客观、准确地对待原著、追求原样理解,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翻译《孟子》等中国经典时,应弄清字、词、句的含义。第一,译者应通过正确的方法考证其含义,避免望文生义。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上的意义,而忽视其引申的涵义。第二,译者要把字、词、句放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去考究。第三,译者应尽最大可能避免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现成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简单比附。最后,译者要重视对原始文献的阅读,不要过分相信注释。(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理雅各(James Legge).孟子(The Works of Mencius)[M].香港,1861.

[2] 赖发洛(Lyall).孟子(Mencius)[M].伦敦朗曼斯・格林公司,1932.

[3]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4]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注解: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4

1 阅读理解的考查内容

1.1 文章重点细节和事实的考查。做这类题时,学生一定要抓住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过程和结局五个环节,所有答案一定要符合原文,切不可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

1.2 词义或句意的考查。这些词往往不只是体现表层意义,而是具有深层意义,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判断其意义,或根据句子的语法关系分析其含义。一般情况下,推断词义的题目中所出现的单词,大多数是学生未曾见过的生词,学生需要在该词出现的上下文中去寻找线索。通过阅读上下文,断定该词的真正含义,然后将这个释义代入文中,检查是否贴切,仔细比较直到得出该词的确切含义。

1.3 文章主旨和大意的考查。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后,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4 结论或推论性考查。这类试题的答案选择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之分,而是最佳和非最佳之差。学生必须读懂通篇文章,弄懂作者的写作要旨,按照文章事件发生的过程和逻辑关系,才能做出符合原文逻辑主旨的结论或推论。

1.5 正误判断题。正误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具体事实、信息的理解能力。一般是根据文章的事实或细节,给出一个句子,判断其正误。这类题比较直接,难度相对较小。做此类题时,应先看题,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1.6 拟选题目考查。英语文章标题特点一般是省略冠词、be动词或作定语用的人称代词,且多以短语或简单句为主。选择标题的一般原则是:一要切题,即能够概括全文的主旨;二要简洁,即文字简洁明了。

2 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

2.1 浏览文章前,应先将文章后的后试题阅读一遍,这样阅读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捕捉信息,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2 细读全文,捕捉信息。这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掌握大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注意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结局,特别注意首句,抓住中心。阅读理解的短文一般不给题目,这就给学生快速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注意首段和尾段或每一自然段的首句以及结尾句。因为首、尾段和首、尾句往往是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或事件的起因,或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的关系,结尾是事件的结论或作者表达的态度、意图、目的等。

2.3 分析信息,推敲答案。在弄清了阅读理解题的实质后,就可根据输入的信息确定答案了。学生必须根据某些关键词语和文章内涵运用文章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参考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推敲,最后选定答案。学生可采用优先排队法,首先排除语法词汇上有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排除与短文内容不符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在此过程中,要细致地鉴别,对比四个选项在语法、语义和在文章内容中的含义,因为有些干扰项迷惑性很强,不易分辨。

2.4 复查全文,检查答案。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不能疏忽。在阅读和答题时,学生的大脑已经输入了不少信息,这时很有必要把所有的信息归纳整理后,重新再读一遍短文检查答案,看是否前后一致,意义和语言知识是否和原文相符,是否符合逻辑,若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3 做阅读理解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3.1 忌不带问题进行阅读。做题时,应先把所给问题浏览一遍,然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选出考察表层情况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效率。

3.2 忌草率行事。设计者往往在四个选项中设计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选项,这个选项干扰性强,容易迷惑学生。学生应仔细推敲,去伪去真,方可选出正确答案。

3.3 忌主观印象。少数阅读理解题只需根据生活常识就能选出答案,而绝大多数则不然,必须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己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干扰,按照文章反映的实际情况选择答案。

3.4 忌忽略时间。做阅读理解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控制时间,时间分配根据文章的难易层度有别。中文一两处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搁置一边,等把全部问题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处理。因为做完题后心情相对放松了,往往会产生新的思路、新的灵感,这样,未处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注意;语言运用

一、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义结合的系统,是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只有了解语言特点,过好语言关,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

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各类文章虽文体不同,各具特点,但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这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同样要求做到简捷、明快、形象、生动、准确、科学。

(一)语言要准确、科学。撰写毕业论文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做到没有差错。“准确”是从总体上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要使语言准确无误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用词要做到准确、无误,合乎事实。用词准确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要注意辨析词义,要仔细区别近义、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并在反复精选的基础上,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同。

2、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彩,在选词、用词上注意掌握“分寸感”。在汉语词汇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词”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是通过其特定的含义体现出鲜明、精妙的感彩的。当然,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在没有搞清词义之前,决不能轻易落笔,力求做到对每一个词都来一番推敲,以保证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性。

(二)造句要合乎语法法则。论文的语言最基本的就是谴词造句的问题。如果造句能够文从字顺各司其职,那么论文的语言就达到最起码的要求了。句子结构是不是正确,取决于合不合语法规则,用词不当、词序不妥、句子成分残缺、语言不合逻辑,就会使意思含糊不清。所以造句时要注意:

1、句子成分要完整。构成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比较复杂的句子里,还有宾语、补语和状语等连带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成分,特别主干部分是不能随意省掉的。如果省掉了不该省略的成分,句子就残缺不全,意思就不能表达清楚。

2、词语要搭配得当,词序要有条理。在句子中,词与词的互相搭配以及词序的安排都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会犯搭配不当和不合语法规则的错误。

3、事理要合乎规则。有些句子,从语法形式上看,成分不缺,搭配也得当,但仍不准确。原因是反映的事理不合逻辑,不合思维规则。

三、语言要简捷明快

(一)简捷就是造句干净利落。用语“贵乎精要”,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文约而事丰,言简而意赅”。语言要想简洁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提取最精粹的词语。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若要使语言简练,最要紧的是尽量节约用字。少用字,同时还要把意思表达完善,就必须在写作时注意选择提取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最精粹的词语。这个提炼工作,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节约用字。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字。同样的内容,用很少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出来,不仅节约用字,使语言更加简练,而且还会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富有艺术魅力。

2、删繁就简。把一切与表达主题不太相干的多余部分删去,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和解释。例如:“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持物价稳定,不能随意提高物价,也不能乱涨价。”这里,“随意提高物价”和乱涨价是同一个意思,结果是同一个意思重复地说了两遍。另外论文要达到语言简练,就不必在那些已被人们熟知的事实或事件上过分展开。

总之,我们这里强调语言要精练,是以能否清楚地表达思想为准。毕业论文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从实际出发,在准确、全面、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基础上,力争做到语言简练。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

毕业论文在具备观点正确、鲜明、语言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还要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让人读起来不枯燥乏味。“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不表达出来,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可见要把论文写好,光语言准确、简练还不够,还要生动感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使毕业论文生动形象呢?

(一)要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的抽象性。但是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是来自具体的事实。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把理论的概括同形象的描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会有助于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使理论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例如:同志在写“党八股”的罪状之五时,就直接用“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来形象概括;写党内团结和同志间互助的必要性,则用“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等生动语言来形象说明,把深刻的道理写得明白易懂,生动活泼。

(二)用词要新。我们在用词时,应当刻求新意,努力使语言新鲜、生动些。如果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总是在老套子里打转,语言就不会生动。要不断挖掘和发现词语中新的含义、新的用法,即不断发现事物的新意,并给这些事物以最准确、贴切、新鲜的表现。例如:著名作家王蒙写“事实”,“事实就是宇宙,就像地球、华山、黄河、水、土、氢、氧、钛、铀一样,既不像想象的那样温柔,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冷酷。”这一连串的比喻就比“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辩”一类的句子新鲜有趣的多。

(三)要使用多样化的语言。毕业论文的选词和造句,都要有适当的变化,切忌反复使用,这也是语言生动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能按照主题的需要把叙述、议论、设问、比喻、举例、解释交叉起来使用,相错成文,这样,文章就会显得变化多,读起来有兴味。

(四)要重修辞。修辞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在行文中,总是一种句式,缺乏变化,难免使语言平庸单调。应当学会根据文章体裁的特点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句子的表现方式丰富多采,增加语言的生动性。用修辞和其他形式使句式富于变法的方法很多,比如层递、反复、对照、粘连、叠字、倒装等等。另外,在论文中,如能把语言声调的平仄、句式的长短、语气的缓急灵活地搭配起来,适当地交错使用,就可以产生一种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发挥出语言在形式上的强大表现力。还有如果我们运用一些排比、对偶等句式把语句搞得长短适度,大体相称,语言在音节的和谐上就又增加了一份美。

【参考文献】

[1]刘晓红.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

[2]杨亚丽,秦静远.高职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6).

[3]叶志军.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要力求“五位一体”[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6

关键词:介词 语义学 释义 功能 义位结构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17-01

汉语作为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语言需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这两种语法手段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而介词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汉语“介词”一名出自《马氏文通》(1898),“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意者,曰‘介字’。‘介字’云者,尤为实字之介绍耳。”这一开创性的提法主要就介词这一类别和介词的功能做了解释,奠定了汉语介词研究的基本格局。介词是虚词的一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附着在其他词语前构成介词短语,主要做状语,也可以做补语或定语等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中许多介词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词既是介词,又是动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介词本身还具有连词等词性。本文中对介词语义的考量只限定在介词范围内,对于它所兼备的其他词性不做分析。本文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常用介词的释义,采用贾彦德《汉语语义学》(2001)中关于义位结构式的符号规定,对以下5类常用介词中的5个介词按照功能的不同概括出它们各自的义位结构式。

一、自、当、到、从、由

这五个介词都以表示处所、时间、方向为主。以“自”为例。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释义:“从;由:~古以来/选~《人民日报》/来~各国的朋友/他~小在这儿长大。”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形容词)]}

[H(表示)(起点)]

[F1(处所)∨(时间)∨(方向)]

{C(自字短语)[(状语)∨(补语)]}

二、以、按照

这两个介词以表示方式为主。以“以”为例。

《现汉》释义:“①用;拿:~少胜多/喻之~理。②依:~次就座。③因:何~知之?④〈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⑤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数量的界限:~前。”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

[H(表示)(界限)∨(凭借)]

[F1(方式)∨(时间)∨(目的)]

[C(以字短语)状语]

[W前置]

三、对、对于、关于、除了

这四个介词都以表示对象为主。“对”“对于”表示涉及的对象,“关于”表示涉及的对象的范围。使用“对”和“对于”时,只能说主体对客体怎么样,而不能反过来,而且这两个介词在许多场合都可以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保留的动词性较强。以“对”为例。

《现汉》释义:“用法基本上跟‘对于’相同:决不~困难屈服。”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

[H(表示)(关涉)]

[F1(对象)]

[C(对字短语)状语]

[W(位于主体和客体中间,主客体不能对调)]

[X(保留的动词性较强,比“对于”意义更广泛)]

四、和、跟、同、比

这四个介词都表示比较,但前三个介词是以表示对象为主。“和”“跟”“同”是介词,又是连词。作为介词,其前后两项互换位置后意思会跟原来完全不同,而且前边可以插入修饰成分。另外,比较高下的时候用的是“比”,表示异同的时候用“跟”或“同”。以“和”为例。

《F汉》释义:“表示相关、比较等:他~大家讲他自己参加抗战的故事。”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前)副词]{N(后)[(名词)∨(代词)]}

[H(表示)(关涉)∨(异同)]

[F1(对象)∨(比较)]

[C(和字短语)状语]

[W(位于主体和客体中间,主客体不能对调)]

五、把、被、叫、让、给

这一组介词都表示受事、施事。“把”字的作用是引出受事。“被”“叫”“让”“给”的作用在于引出施事。以“把”为例。

在使用介词“把”的句子中,动词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动词重叠式,更为常见的是其前后有一些别的成分。而且,“把”字的宾语在意念上总是有定的。“把”字的宾语也有表示施事的,在这种情况里动词大多是表示消极意义的不及物动词。

《现汉》释义:“①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受事者,整个格式有处置的意思:~头一扭。②后面的动词,是‘忙、累、急、气’等加上表示结果的补语,整个格式有致使的意思:~他乐坏了。③宾语是后面动词的施事者,整个格式表示不如意的事情:正在节骨眼上偏偏~老张病了。”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形容词)]}

[H(表示)(处置)∨(致使)∨(不如意)]

[F1(对象)∨(受事)∨(施事)]

[C(把字短语)状语]

[Y引出受事]

[X(动词不能是单纯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

对于汉语中常用介词义位结构式的分析,这里只能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而且,关于义位结构式在符号标记上的规定现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这也给分析工作带来了不便。尽管如此,仍然希望基础性研究能对汉语介词的语义分析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小兵.介词的语法性质和介词研究的系统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1997(3): 109-115.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7

一、坚持实事求是,做老实人

所谓老实人,就是老老实实按科学态度办事的人。做老实人,是对实事求是主体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事求是的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主观地、片面地对“实际”和“实事”进行剪裁;如果主体办事唯上、唯书,或把个别经验绝对化;如果主体的利益观念有误,价值取向错位,价值标准失当;如果主体对实事求是的理解简单化,作风浮躁,了解情况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研究问题浅尝辄止,都会成为实事求是实现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或直接障碍。

首先,为人民服务要实心实意。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树立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要站在人民群众和国家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如果,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患得患失甚至,哪里还会坚持实事求是呢?

其次,在客观规律面前,要老老实实。一切决策、计划、方针、政策都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正确了解的基础之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

再次,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工作作风要扎实。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同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广泛的、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客观情况的变化,勇于承认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使各项工作计划、方案、决策力求符合实际。同时,工作要注重实效,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善于把正确的决策、计划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鼓实劲、干实事、见实效。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实际情况的新变化,倾听群众的呼声,使领导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以指导新的实践。

做老实人,贵在求真务实。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做法,都是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相背离的。有的人整天爬“文山”、游“会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有的人对待上级指示,常常采取照抄照转的态度,草草传达一遍,很少认真研究、认真讨论、认真思考,不问“为什么”,也不问“怎么办”,提不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贯彻意见;有的耍小聪明,凭老经验和想当然办事,甚至“跟着感觉走”,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这些现象的存在,制约着实事求是的实现,影响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二、坚持实事求是,做明白人

做明白人,是对实事求是活动主体的重要要求。如果主体的理论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如果主体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影响,不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思维方式陈旧或僵化;如果主体受封建迷信观念的侵蚀,知识结构封闭,又不善于接受新知识,等等,都会妨碍实事求是的实现。

做明白人,必须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实事求是,“求”是关键。“求”就是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因此,主体必须注意提高理论水平,注意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一点,对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当代社会非常复杂,特别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很多,变化也很快。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必须做明白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矛盾的智慧和能力。领导者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还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指导工作,注意克服思想方法上片面性、表面性、绝对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政治上的睿智,处理了许多高难度的复杂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性的光辉范例。比如,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外交战略上,“朋友还要交心中要有数”;特别是,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等等,都体现了他丰富的政治经验,政治家纯熟的辩证思维,战略家深邃的眼光和谋略。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每临重要关头和重大问题,头脑清醒,胸有成竹;对问题的分析深刻全面,一针见血;处理问题缓急有序,轻重有别,恰到好处。邓小平同志的示范,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经典性的宝贵财富。许多事情表明,领导者的思想方法一旦出了毛病,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就会不清醒,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会导致政治上的失误,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做明白人,就要不断提高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实事求是,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而应该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用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明白人,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际情况错综复杂,新情况又层出不穷。面对这个“实际”,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平,并注意知识更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善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动态的考察,并使认识不断深化。反之,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这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是不能真正实现实事求是的。

三、坚持实事求是,做勇敢的人

勇敢的人,是指具有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这不仅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人格,也是实事求是主体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实事求是,不是满足于或拘泥于旧有的思想观念,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新的理论。因此,作为实事求是的主体来说,必须勇担风险,勇顶歪风,知难而上,刚正不阿;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科学的理性精神,破除一切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如果主体缺乏胆识和谋略,不思进取,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害怕担当责任;如果主体的意志力薄弱,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知难而退,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做勇敢的人,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客观规律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没有大无畏的理论勇气,是不可能成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是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伟大成果。实践证明,没有勇敢精神,我们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一步也不能前进。因此,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有创造性”,一贯倡导勇敢精神。他曾满怀豪情地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开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邓小平同志这里说的“气”和“劲”,是一种革命的豪气、胆气、冲劲、闯劲,是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条彻底的唯物主义路线,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有可能完全理解它,始终不渝地坚持它。坚持在一切问题上,一切工作中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不容易的。坚持这条路线,往往要担风险,花代价,付出牺牲。比如,对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群众切齿痛恨,纠正起来却困难重重,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同志不敢讲真话,怕得罪人,怕个人担风险。其实,个人不肯付出小的代价,我们的党和国家就要付出大的代价。日常工作中,评价一项工作、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件事,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领导者,应该讲真话、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但是,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么,遇到生死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无私才能无畏,坚持实事求是的胆识和力量根源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清楚的认识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具有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邓小平同志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一贯热爱人民,尊重群众,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时刻关注着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把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所以,他才能在“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中,不顾个人恩怨得失、荣辱安危,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坚持党性原则。他在悼念同志的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同志“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何时何地,客观情况有什么变化,他始终把自己的一切贡献于、服从于党的需要,把自己融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了这样的人品,才能做到无所畏惧地求真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做有意义的事作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4―01

中学生初学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勉强去写,也往往是以叙代议,或是空发议论,不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学生作文训练中从记叙文过渡到议论文时经常且普遍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给他们一个入门向导,我在指导议论文训练时试用了五种方法,效果较好。现以命题作文为例,把五种方法的运用情况介绍如下,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宽大题目缩小做

所谓“宽大题目”,指文题从字面上看是要讲大道理的,论述范围很宽泛,初写议论文的人一时还难以驾驭它。这样的文题,就需要“小做”,即把文题适当“缩小”,缩小到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范围内去论述。这样凝聚到一小点上,就会有话可说,道理容易讲得具体深刻,对读者的启示也会更大些。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从字面上看,是要抒发政治抱负,论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对于尚未步入社会,世界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如果把这个论题缩小,避开讲大道理,而根据题目的精神实质,从班级、学校、社会的现实活动范围,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角度下笔,具体论述青少年对集体、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或从以雷锋为榜样去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就可能言之有物,有时还可能迸发出闪光的“心灵火花”。那么,怎样“缩小”文题呢?关键是做好由大到小的过渡。“小”和“大”之间一定要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小”必须是“大”的外延,“小”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必须能说明“大”的题旨。

二、抽象题目具体做

有些议论文题目带有抽象性和概念性,首先解释题目,认定寓意,以明确它的内涵,界定它的外延――内涵就是文章论点的落脚处,外延则是要论述的范围。接着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围绕题目释义,展开具体的分析论述;最后“结论”部分再归结到抽象的题旨上,一语破的。这个“抽象――具体――抽象”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从特定角度具体分析、阐发而得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过程。

三、比喻题目联想做

这类题目和前一类情况有些相反。它本身是一种比喻或象征,是喻体,是一种实在的具体事物。写这类议论文要防止就事论事,作看图写话式的表面文章。因为这些事物本身人们大都熟知,再就事论事就显得平庸,意义不大。因而在写作时要充分联想,由此及彼,剖析出喻体所蕴含的深意和道理,象征和比喻的普遍意义,再运用类比等手法,把它与日常生活事例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阐发其现实意义。

四、行文按照模式做

对初学者来说,议论文在行文方面有三种模式值得借鉴:

1.结构模式。常按三部分写:第一部分提出论点,最好开门见山,在第一段话的前几句中就提出来;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和浅显的道理分层分析论证论点,每层都要有首括句和小结句(即分论点)来点明和强化该层的大意;第三部分是结论,要注意照应深化和突出第一部分提出的论点。

2.方法模式。初学者首先应该掌握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这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具体范文,深入领会并有意识地在写作中模仿运用。

3.表达模式。议论文以议论为主,有时也需要记叙,但决不能喧宾夺主,以叙代议。

五、内容瞄准读者做

同射击要看靶子一样,写议论文也必须明确读者对象。针对读者对象去写,才能打动人。中学生议论文习作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同龄人,即青少年学生。写作时要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内容上要从这个读者群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出发,立论和论证都要放在他们感兴趣并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要避免成人式的说教。立论,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着眼于青少年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写出他们想说而未说的话,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疑虑,校正他们的偏颇和失误;论证要尽量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周围环境中去搜集,道理要尽量从他们爱听的“大实话”方面去讲。

总之,文章应力争做到具体实在,通俗易懂,对青少年读者产生一种亲和力。

上一篇:建设美好家园作文范文 下一篇:关于春节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