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童话故事大全范文

时间:2023-09-19 02:45:12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1

一、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听辨能力

听,将信息输入大脑。21世纪科技大发展,语言的传导运用进一步现代化。随着电话、电脑的普及,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视听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往往因缺乏听的能力而导致学习被动。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之一。为了调动他们的兴趣,教师开始教课时,可先让学生从头到尾地听一遍童话故事。听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童话故事的大概内容,边听边想。如教《公鸡的脸红了》这课时,先让学生听故事。想一想:(1)这个故事讲了几种动物?(2)主要讲谁?(3)主要讲了什么事?这个过程,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边听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读童话故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读故事,先要读通,遇到生宇、新词能主动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弄明白。对于某些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如教《公鸡的脸红了》抢修屋顶这一段,教师抓住“深夜”“赶来”“抢修”这三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想象深夜里狂风暴雨把公鸡屋顶刮跑,兔子、鸭子、松鼠连忙赶来,一起帮助公鸡抢修屋顶的情景,使学生感悟邻居对公鸡的热心帮助,最后让学生把故事熟读成诵。童话中的对话,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性格,如能配上一定的头饰和面具,让学生上台表演,那效果更好。

三、讲童话故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童话语言通俗简洁,故事曲折有趣,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童话教完后,先让学生顺着板书的提纲自己练习讲故事,然后同桌同学互讲,最后到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力求语言准确,表达生动,态度自然。讲完后,组织学生评议,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和归纳。课后,还要布置学生尽量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写童话故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2

关键词:《冰雪奇缘》;颠覆;童话原型

1.引言

2013年底,迪士尼推出了动画长片《冰雪奇缘》(Frozen),取得了全球票房10亿美元的佳绩。这部动画包揽了2013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并成为全球动画史的票房冠军。《冰雪奇缘》讲述了一个非传统型的童话故事。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戴尔王国,生活着两位公主艾莎和安娜。大公主艾莎带有与生俱来的冰雪魔咒,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法力越来越不受控制。在艾莎加冕为女王的庆典中,妹妹安娜莽撞的向她宣布将与初次见面的王子汉斯订婚。这个消息令艾莎情绪失控,以致在与安娜争吵的过程中她暴露了自己隐瞒许久的法力,从而遭到别有用心的使臣的围攻。艾莎不得已逃往高山,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冰雪宫殿,但阿伦戴尔王国从此变成一片极寒的冰雪之地。为了拯救国家,助姐姐去除心魔,安娜走进高山开始了她的旅程。

该部影片以童话故事为原型,但却只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王子、公主、宫殿、魔咒等这些童话元素,更多的却是对童话原型的创新与颠覆。本文将从影片主题、情节设置、角色安排等方面对其童话原型的颠覆一作探析。

2. 童话原型的颠覆

传统的童话故事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主题上讲,它们大多讲述的是公主与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即使是被视为贫民的灰姑娘,在被继母当佣人使唤之前也是一位颇有修养的富家小姐);从情节上来看,童话中的公主们往往会遭到类似诅咒的厄运,而这些都需要由王子的真爱来拯救才能破除,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从人物安排上来看,王子和公主是绝对的主角,公主们往往是纯真而善良,王子们则是风流倜傥、正直勇敢的化身。《冰雪奇缘》仍然保留了诸如公主、王子、诅咒等等的童话元素,但不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影片主题上讲,都对传统的童话原型有所颠覆。

2.1 童话主题的变化

传统的童话故事以爱情为主题,但《冰雪奇缘》这部影片却不同以往,它突显的更多的是安娜和艾莎之间的姐妹亲情。安娜和汉斯的爱情只在加冕庆典上短暂出现,便因为安娜要去寻找姐姐而冲淡,整个故事跟随着安娜寻找姐姐的脚步才真正展开,并在安娜愿意为艾莎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候达到故事的高潮。由此看来,故事的主线与王子和爱情的关联性微乎其微,公主的爱情生活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甚至第一次出现了反派王子汉斯的形象。影片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成长,男女之情不过是路途当中的额外收获。就像本片作曲家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所言:“我觉得《冰雪奇缘》的一个成功之处是它传达的理念:真爱不一定要从英俊的王子那里才能找到,有可能就在你的家人中触手可及。”真爱不只有爱情,也不一定来自骑白马的王子。公主与王子一见钟情最终幸福结局的定势没有了,也没有王子和公主“真爱之吻”的剧情,而是亲情。公主安娜和王子汉斯之间所谓的“爱情”是在艾莎的加冕庆典中产生的,然而它在整部影片中的份量只是稍许点缀,既没有通过王子的“真爱”拯救身陷险境的公主,也没有像大多数的童话那样“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结局。

同时,这部影片中的公主摆脱了以往“被拯救”的标签,而围绕着“成长、拯救与自救”的模式发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妹妹安娜没有奔向作为“真爱”象征的男性角色克里斯托夫,而是牺牲自我去救姐姐艾尔莎,通过姐妹亲情去除了姐姐的心魔。是安娜的自我牺牲让她明白驱使魔力的方法是真爱,也正是安娜的自我牺牲诠释了“真爱”与“拯救”的意义――真爱来自于公主的内心,只有自己学会如何去爱,才能够得到自我救赎。安娜的冒险经历颠覆了传统迪斯尼的一见钟情男女爱情模式,最后也颠覆了给予公主真爱的是王子这一传统。

2.2 王子形象的颠覆

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是绝对的主角,并且有着相对稳定的特征:王子们都英俊潇洒,并且具有骑士精神,常常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公主们则纯真善良,愿意为爱牺牲,但往往是被拯救的落难者形象。《冰雪奇缘》中的公主在个性上与传统童话没有较大差异,不论是艾莎还是安娜都具备善良的本性,并且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艾莎为心魔所困,四面受敌,而安娜被姐姐误伤,也处在性命攸关的境地。

但是王子汉斯却颠覆了经典的王子形象,成为反派人物。在本片的开始,从王子汉斯与公主安娜的相遇、一见钟情、欢歌起舞到愉快的订婚,无一不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桥段。然而,在安娜生死攸关、亟需王子的“真爱之吻”来摆脱魔咒之际,剧情出现了反转――王子汉斯的真面目终于暴露,他的一切目的是接近安娜、借机谋害女王,从而顺利登上王位。作为排行第十三的王子,汉斯在继承王位这一点上毫无优势。他自知,除非通过与别国的女王联姻,否则是绝无登上王位的可能的。单纯的安娜公主以为出城门的第一天就迎来了毕生的真爱,而汉斯则是接近女王这个唯一的妹妹,妄图日后有窃取王位的机会。完美的传统王子形象由此被颠覆,汉斯的反面形象也成功的另电影的主题得以升华。

2.3 故事情节的变化

《冰雪奇缘》中的公主仍然落难,令公主得到拯救的也仍然是真爱。然而,拯救两位公主的人不是王子,正是公主本身。真爱不再是王子与公主爱情的唯一所指,而成为亲情的化身。童话故事中王子拯救公主的情节反转成了王子带人围剿公主艾莎、设计谋害公主安娜的情节。此时的王子好比童话中具有破坏力的女巫,而两位公主的统一战线和互相帮扶成为故事的主线。象征真爱的“真爱之吻”也没有通过男主角真正实施,反而是安娜的自我牺牲拯救了自我,拯救了姐姐,也让整个王国恢复生机。两个男性角色的功能在整个故事中都被弱化,不再是突显男人英雄救美的桥段,而是通过美人的自救,领悟真爱的真谛。

3. 结语

《冰雪奇缘》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和良好的票房反应,与其在童话传统上的颠覆与革新不无关系。本文通过对影片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挖掘了其不同于传统童话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安徒生. 白雪皇后[M]. 叶君健, 译.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0: 10.

[2]李沛, 王莉. 迪斯尼动画的新篇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冰雪奇缘》[J].贵阳: 电影评介杂志社, 2014(5).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3

关键词:童话;空间形态;大自然;魔法异境;宅院

托尔金在《论童话故事》中提出了著名的“第二世界”理论。他指出,文学创作中存在两种世界,即“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现实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第二世界”是人用幻想创造出来的想象世界,它源于人突破“第一世界”束缚的渴望,既反映第一世界又异于第一世界,是另一种程度的真实和人本质力量的确认1。这一论述成为认识托尔金幻想文学世界本质特征的关键点,也为重新审视童话这一文学体裁提供了新视角。

人们对童话的研究长期集中于故事层面,对其中多彩的想象空间及隐喻功能却鲜有涉猎。童话中描绘的空间大到森林、海洋、天空,小到院落、屋宇,阁楼地下,还包括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法异境、梦境、仙界等。这个“第二世界”中生活着精灵、矮人、半人马、女巫、巨人等,一切大地上生长的东西都被赋予生命,读者对这些事物既熟悉又陌生,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可以释放自己,实现内心隐秘的愿望。因而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统一的,想象是现实世界的补充和延伸。它因人在现实中的遗憾而存在,充满了理想的诗意的味道,呼应了巴什拉所谓“空间的诗学”。对童话中空间形态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这一文学体裁的艺术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自然:家园想象与信仰皈依

1.原生态的环境描写。

童话描绘出一个已逝的美丽大自然,描绘出活跃在大自然中生气勃勃的生命和美好纯净的灵魂,流露出一种鲜明的生态意识和家园想象。这里有莽莽苍苍的山脉,郁郁葱葱的森林,波涛汹涌的大海等,民间童话尤其强调森林的意义,整个童话王国就是以森林为主体景观,包括海洋、山脉、河流、湖泊等在内的整个大自然。人类自古有一种森林情结,树木崇拜盛行世界各地。北欧神话里,生命树甚至被看做宇宙的源泉和万物的根基2。这种“森林崇拜”源于原始人对生命的渴望,因为森林是人类最初的栖息地,人类可以采摘树木的果实获得食物,用树木筑巢遮风避雨,也可以用树木取暖煮食。于是人类把森林幻化和神化,使之成为保护神和庇护所,在童话中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神秘和广阔。

童话故事俨然将大自然当成主人公的庇护所,才发生了白雪公主、丑小鸭、小红帽、人鱼公主这样美好的故事。作家在开头用“很久以前”模糊故事的时间性,大自然作为人物成长舞台的空间意义就突显出来了。白雪公主就是我们心中至美至善的想象,矮小卑微的丑小鸭正是现实中平凡的你我他,天真的小红帽则用亲身经历告诫不谙世事的孩童。大自然为这些充满灵性的人物提供了成长的母怀,每一个人物都可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传达出童话具有普世价值的“爱与成长”的主题。

2.万物有灵的理念。

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会区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太阳、月亮、动物、植物,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能讲话,并具有人的情感,像人一样思考。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

形象化的童话世界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相吻合的。因此,童话在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时,总是将自然事物人格化,赋予万物生命和情感,实现了人性和物性的完美统一,勾勒出一幅人与万物共存的图景。试看安徒生《丑小鸭》中的一段环境描写:

“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着步,噜嗦地讲着埃及话。这是它从妈妈那儿学到的一种语言。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最大的叶子长得非常高,小孩子简直可以直着腰站在下面。”3

在“乡下”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类型中,人类的房子、牧场和麦田与大自然中的森林池塘相映成趣,孩子自由玩耍,鹳鸟悠闲散步,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作家用诗意的笔调重现了“自然人”的概念,拉近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距离,表现出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是童话故事深层次的文化指向:对生命与文明和谐发展的向往,在后现代信仰危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魔法异境:幻想嘉年华与乐观情调

1.幻想世界的理性狂欢。

幻想是童话的核心和灵魂。作家常常描绘葆有童心的孩子在魔法境中冒险的故事,用各种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神奇事物,他们竞相登场,姿态万千,仿佛一场嘉年华盛会,充满了狂欢化的游戏精神。童话故事一般有一扇门,一个洞口,或一条时空隧道,穿过那里,主人公就可以跨进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进入匪夷所思的魔法空间,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纳尼亚传奇》里的衣橱、《绿野仙踪》里的龙卷风等。这个魔法王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生存法则,超越我们日常的世界,为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自由驰骋提供了空间。试看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中对“瓷城”的描写:

“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座城市,有一片平滑、明亮、雪白,像一只大盆子底那样的地板。到处散列着许多屋子,完全用瓷器做的,漆着鲜明的色彩。这些屋子很小,其中最大的,只高到多萝茜的腰部。还有美丽的小谷仓和小厩房,四周绕着瓷做的篱笆,许多牛、羊和马,还有猪和小鸡,全都是瓷器做的,一群群站着。”4

这些故事里,童话用夸张和象征的手法描写现实里不可能发生的事,充满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它联结着每个人关于童年最隐秘的情愫,又指向对异度时空的探索,体现了人类对外在束缚的挣脱,寄托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因此,这些魔法异境才显得分外光彩夺目,在文化故事的长河中被代代传唱。

2.内在的乐观主义本质。

童话总是富于趣味,以不断的惊险和一次次绝境中的化险为夷让人会心一笑。这种趣味不同于中的幽默,或寓言故事的滑稽,童话以内在的乐观主义精神贴合儿童的个体心理意识,为其提供情感寄托。林庚说:“童话的快活是人生初始阶段健康精神的生动写照,因为童年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悲哀,它陶醉在不断生长的快乐中,为不断的发展所鼓舞,这是个体生命史上步入飞跃的时期。童年的世界是自由的、未定型的,显示着无限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真正的童话从来都与悲观主义无缘。”5

《绿野仙踪》就为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异境――奥芝国,碧绿的翡翠城、美丽的瓷城、可怕的龙卷风、没有心的铁皮人、没有脑子的稻草人等等,充满趣味。在这个眼花缭乱的魔法世界里,小女孩多萝西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冒险之旅,她的奇遇足以让所有孩子羡慕不已。鲍姆说:“我写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今天的少年获得乐趣,盼望它能成为当代的童话故事,让欢乐和惊喜留在小朋友的心间,而绝不让它带来伤心和恐惧。”小女孩多萝西虽然被龙卷风刮到遥远的奥芝国,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寻找回家的办法。她勇敢、乐观、充满爱心,始终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最终成功返乡,连胆小的狮子也在惊险的历程中获得胆量,成为狮子之王。这样妙趣横生的故事不仅给孩子看,成人读者也能在这个世界里重温儿时梦境,将“爱”的童心存于心间。

这里的“爱”无关欲望,是人与世界万物之间最善良纯真的感情。童话的主人公常常是弱小的,但总是充满爱心和生存的韧性。可见,童话的乐观主义本质并不在于幸福完满的结局,而是它总能给人慰藉的东西,它揭示了爱是理解和牺牲,而不是索取和享受。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不是消费性的,只有经历过磨难的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成熟。

三、宅院:心理现实的再创造与社会关系构建

1.心理现实的再创造。

童话中构建的空间形态总是与人紧密相关,特别是我们成长的宅院。宅院中的房间、阁楼、花园等是灌注了我们成长中全部幻想与情感的空间。巴什拉在《空间诗学》中提出,“家宅是童年百无聊赖的中心,是孤独的中心,是幻想和梦想的中心”,“家宅就是整个宇宙”6。想想看有多少孩子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之际或缩在角落伤心哭泣之时有过奇妙的想象?于是诞生了很多发生在宅院里的童话故事:《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地板下的小人儿》、《夏洛的网》、《玛丽・波平斯阿姨》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总是以自己特有的眼光打量自己所处的环境,现实空间成为其心理现实的再创造。

以《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为例,这个自诩为“风华正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卡尔松实际上是一位个子矮小、体形圆滚的小飞人,“他一拧装在肚脐上的按钮,后背上的螺旋桨就发动起来,达到一定速度,卡尔松腾空而起,像一位局长那样高贵、体面”。他从屋顶上的窗户飞进主人公的屋子,出一些小计谋也制造一些小麻烦,这个超级自信、机智勇敢、贪吃美食,幽默搞怪的小飞侠满足了孩子们冲破现实束缚的渴望,体现了孩子们为改变客观环境和自身境遇所作出的努力。

与那些绚丽神奇的仙境故事相比,发生在宅院里的童话更具有生活气息,体现出儿童成长过程中看待周遭事物的意识和心理。童话用美妙的幻想为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我们虽然对宅院中每一个角落都无比熟悉,却仍然对它充满了好奇,长大成人后也对它充满依恋,童话讲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2.社会关系的最初感知。

童话描写在宅院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在此接触到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构建起儿童最初的社会关系空间。童话以温馨的笔调描写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使阅读故事的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最初体验,也为阅读故事的成人提供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视角。

美国作家E・B・怀特的童话《夏洛的网》,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只小猪和一只蜘蛛之间的友情。

在这可怕的下雨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早饭被别人吃掉,这简直叫威尔伯无法容忍。没有朋友,情绪低落,饿着肚子 ,它不由得扑倒在肥料上抽抽搭搭哭起来。

那天下午后半晌,勒维去对朱克曼先生说:“我觉得你那只小猪有点不对头。吃的东西它连碰也不碰。”

“给它两匙羹硫和一点蜂蜜吧。”朱克曼先生说。

当勒维抓住威尔伯,把药硬灌进它的喉咙时,威尔伯简直不能相信他们会对它这样干。这真是它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黑暗笼罩了一切。很快就只有影子和羊嚼草的声音了,偶尔还有头顶上牛链子的格格声。

因此,当黑暗中传来一个威尔伯从没听过的细小声音时,它有多么吃惊,你们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声音听上去很细,可是很好听。“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那声音说,“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观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欢你。”7

故事里,那个很大很旧的谷仓作为家的象征,小猪威尔伯和羊、母鹅、马、牛,老鼠一起生活。威尔伯代表着一个纯粹的儿童生命,他不谙世事,对很多事情充满困惑。引文中,威尔伯首次感受到一种生命中强烈的情感――孤独。对于它的情绪,来自成人世界的反应是老鼠(大孩子)只顾自己爬上食槽吃掉它的早饭,朱克曼先生(儿童的监护人)给它喂药,认为它生病了。只有蜘蛛夏洛理解它的诉求,它只是需要一个朋友,一起玩耍谈心,不用再忍受可怕的孤独。夏洛的友情是无关功利的,只有一句简单的“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喜欢你”。这个故事以童话特有的简化思维与诗意情调解释了友谊的本质,因而风靡全球。

结语

《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冷静而锋利地宣称:“儿童正在消失,童年正逐步走向消亡,图像和影视的以及科技的震撼,已经麻痹了我们的头脑。我们的文化终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童话创作与阅读的衰微,童年的花朵_是日渐凋零了。将空间研究引入童话研究的视域中,有利于正确认识童话这一文体的本质,正确处理童话与的关系。童话就如一颗种子,它包含生命与成长所需的全部智慧,“花儿总在种子里”,愿童年的绚烂之花能在童话的种子里得到滋养并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徐岱:《诗性与童话――关于艺术精神的一种理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7月

[3]卢锦萍:《童话叙事的空间、时间及其话语形态》,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4]【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5月

[5]李慧:《童话论》,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3月

注释:

1.舒伟:《走进托尔金的奇境世界――从解读托尔金的童话诗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2.吴张蔚:《浅析中的森林意象》,《先锋文论》,2014年4月

3.【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34页

4.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56页

5.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625页

6.【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6页

7.【美】E・B・怀特,《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8页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4

一、童话开路,用想象作翅膀引导学生探究

童话,之所以让学生喜爱,主要是童话采用幻想、夸张、拟人一些表现手法,呈现离奇的故事。毕竟在童话世界里,一切动物、植物都能够像人类一样,可以说话,可以思考、还能够像人类一样生活。在童话里,所有善良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结局。而童话中的这些东西,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的想象思维活动。故而,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应该给予积极引导,让其在想象中进入童话世界的美妙意境之中。激发小学生在想象中探究知识。例如,我在执教《蒲公英的梦》这篇童话的时候,为了引导小学生的想象,向学生提问:“蒲公英在经历了一段遭遇后,她做了一个梦,如果你是蒲公英,你会做这样的美梦吗?”通过这样一问,学生的想象一下子激活了,就不由自主地随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而展开学习。

二、童话开路,用诵读走进童话的情感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就是对作品的读,只有多读才能够深入到作品的个内容中去,以及深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去。在应用童话开路进行创新教学的时候,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去诵读,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充分体验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由于童话故事具有很强烈的爱憎分明思想,故事也充满了无数的情趣性,学生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有极浓的模仿兴趣。故而在语文教学中,多让学生诵读,可以很好地通过这种诵读方式,让他们的心灵走进童话的情感世界。比如教学《四季童话》,这篇文章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劲舞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让学生多诵读,在优美的文字中,让其走进童话世界的情感中去。当然,诵读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三、童话开路,用表演形式积极感受童话的形象之美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想象引导,以及让他们有感情地对童话故事的诵读后,学生对童话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这时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强烈地萌生出一种要表现的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童话引路,主要就是借助童话故事的形象性、语言的生动性跟学生的强烈表现欲望充分地结合,进而让他们在表现中感受童话的形象美。当然,这里的表现形式,多以表演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之中去。通过表演,让他们更好地领略童话故事的思想情感,让他们学得快乐,受到美好人物形象的熏陶。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一学生扮演狼,让另一学生扮演羊,教室就是当时的环境。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在活泼有趣的故事中,进而不自觉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四、童话开路,用品读来感受童话的精彩

童话故事在语言上,有着明快的节奏,有着简洁的特性。故而,童话中人物的语言、性格、思想就很具特色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开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的语言进行有效的品味。对童话故事中的语言品味,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言素养。例如教学《四季童话》的时候,可以对“春姑娘爱笑,笑出一个暖暖的太阳。春姑娘爱哭,一撇嘴就细雨沙沙……”多加品读,品味这里的“笑”“哭”两个字就很好地体现了春天天气的特色,让学生从这些词、这些句子中充分体会春天的美。

五、童话开路,用练习去强化学习效果

在小学文本中,文后基本上都有一些练习题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练习题,将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毕竟,这些练习题多是童话故事文本中重点内容的强化练习。所以,我们不要忽视文本后的练习题。还是以《四季童话》为例。文本后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春姑娘、夏娃娃、秋姐姐、冬哥哥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儿。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上记号。”通过此练习题目,教师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地强化理解。同时,也使作业练习突出创新性、自主性,进而实现童话教学的有效目标。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5

关键词:童话故事;幼儿教育;魅力

每一个幼儿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梦,每一个童话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他们。其实,童话故事的魅力不只是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更多的是童话故事流传于民间儿童故事,将童话故事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今后成长具有帮作用,其魅力也是无限的。

1童话故事特点

1.1激发想象力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将其担忧、内疚、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的表达出来,童话故事犹如梦一样,帮助幼儿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童话故事中充满着神奇色彩,深深的吸引着幼儿。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圣诞夜中,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香喷喷的烤鸭;擦亮了第二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第三根火柴看见了外婆。故事情节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这也正是童话故事中的魅力体现,引发幼儿想象。

1.2故事内容单纯简洁

童话故事中故事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人物角色性格鲜明,故事内容单纯简洁,例如:《白雪公主》故事中,白雪公主性格温柔、美丽善良;纯洁;王后性格毒恶、残忍,想用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这个童话塑造了一个女孩“美丽极致”,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另一种极致,王后“对外在美”疯狂追求导致的迫害,但最终有了圆满结局,“白雪公主的美和形象走向永恒。”

1.3具有教育意义

童话故事中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将其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思想意识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童话故事富有生活经验、思想启发、智慧创造、优良美德等,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

2经典童话故事内容划分

2.1动物故事

童话故事中一些动物故事主要以动物状态、动物性格塑造、特点等描写。在童话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中,一天狐狸跟其他小动物说能拔掉老虎的牙,因为老虎吃了狐狸送来的糖,它从来没有吃过糖,在睡觉时嘴里也含着糖,所以在半夜里老虎牙痛时请求医生拔掉牙齿,但是医生说:我害怕不敢拔掉你的牙。于是,狐狸拔掉了老虎的牙。将其应用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形象的动物描写,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2精灵故事

精灵类的童话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故事类型。通常描写为:动物成了精、有了形,但是动物的天性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灵类的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鼓励幼儿英勇、善良、大胆,勇于与敌人作斗争、识破敌人的狡猾等。例如:《小红帽与狼外婆》故事中,狼伪装成为外婆,吃了小红帽,将外婆与小红帽吃在肚子中,猎人经过外婆的房子,于是,发现了狼,将外婆与小红帽救出来,把狼扔到井里。

2.3魔法故事

童话故事中的魔法故事,多数将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神化。例如:《睡美人》中,国王和王后邀请了12个巫师,留下一个没有邀请,在宴会结束后,巫师们送给孩子美德、美貌、富有等,这时,那个没有被邀请的巫师走了进来,因为没有被邀请所以非常愤怒,她献上了恶毒的咒语,从此以后,国王的女儿一直昏睡,一睡就是一百年,故事中将巫师的的人物角色神化。

2.4人物童话

顾名思义,人物童话中人物为线索,贯穿故事始终,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幻想性。人物童话中多数是幼儿自己的故事,通俗易懂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寓言性、例如:《小男孩与蝎子》故事中,引导幼儿要学会分清好人与坏人,区别的对待。

3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魅力

在幼儿教育中,相对于大道理说教,运用童话故事引导幼儿,效果更为显著,对幼儿的帮助意义更大。幼儿通过童话故事能够明白一些生活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童话故事中的魅力体现,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1教育魅力———吸引幼儿注意力

据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只有5~10分钟,但是在日常教育中教学时间不只有10分钟,这无疑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但是应用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幼儿普遍没有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一次教育中,笔者发现幼儿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因此转变了教学形式,于是拍拍手说:小朋友们,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这时发现孩子们就像被东西吸引了一样,异口同声的说“想听”。孩子们被童话故事所吸引,纷纷坐在一起认真的听着故事。由此可见,童话故事中能够极大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3.2教育魅力———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阶段,其思想意识、语言表达等正在形成阶段。在该阶段教师需要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为今后成长奠定基础。但是怎样在教育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童话故事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的故事中,引导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在故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老虎为什么会牙痛”等问题,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空间,进而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童话故事魅力的间接体现。例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天会有晨读活动,通过故事分享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此外,定期安排幼儿通过“快乐故事小舞台”展示自己,使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3教育魅力———教育道德意识

幼儿阶段,是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人格是一种文化素质的体现,是社会所弘扬的。这还需要教师从启蒙阶段培养。例如:通过《渔夫和鱼》的故事中,教师引导幼儿知恩图报是美好的品德,但是贪婪是不对的,我们要懂得知足。例如:在园中,定期组织同一年龄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学期末举办故事表演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故事情景剧表演,使幼儿在故事扮演中得到有效的思想意识引导。4结论幼儿教育中童话故事的魅力是无限大的,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童话故事中给了孩子们美好的憧憬,给了孩子力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帮作用。

作者:刘丽娜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八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霏鲁热•普拉提.幼儿文学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语文建设,2016(6).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6

关键词:羌族 民间童话 教育初探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其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民间童话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对羌区儿童成长的影响巨大。散落在那些精彩故事中的勇敢、智慧、坚强的童话主人公们,深深影响着当年的孩童,就算他们成年之后,这些童话还积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挥之不去。

鉴于童话对儿童具有的独特教育价值,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中,童话教育已获得普遍的关注。但由于历史原因,位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础教育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薄弱,教师的层次高低不齐,教育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尝试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引进羌族童话教育,除了能促使羌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还具有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作用。

一、羌族民间童话应用于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能帮助儿童形成基础的价值观

为了评价和规范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体往往会在内心自然地做出一些基本的价值区分:善良与凶恶,忠诚与背叛,快乐与难过。这样的分化最早开始婴儿期粗略的分类,并在童年期逐渐得到确定。由于童话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儿童喜爱童话,并从中得到最初的价值观取向。在世代口耳相传的羌族民间童话中,善与恶的对立是黑白分明的,通过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什么是值得褒扬的真、善、美,什么是需要批判的假、恶、丑。如《聪明的兔子》、《爱奉承的锦鸡》、《自讨苦吃的狐狸》赞美了这些动物们勇敢、智慧、勤劳的特性,批评那些愚蠢、恶毒和不劳而获的懒惰。[1]在《窑门窑门开开》、《老大和老二》、《一幅画》等故事则教导孩子要靠勤劳才能收获美好生活,而不是通过不劳而获的懒惰。[1]《龙女》、《花仙女》等故事则凸显了善良和奉献的精神。[1]

当儿童沉浸在这些故事动人的情节里时,在他们心中善恶被渐渐地区分。同时童话也教导儿童在面对某种恶行时的对策方法,如《狐狸给锦鸡拜年》中,狡猾的狐狸三番五次地利用伪装和欺骗的手段,试图吃掉树上的锦鸡一家,先后锦鸡婆婆、锦鸡大婶和小锦鸡们差点上当,多亏了足智多谋的锦鸡爷爷数次揭发了狐狸的阴谋,最后用智谋惩罚了贪婪的狐狸,拯救了大家。[1]这个故事塑造了聪明的锦鸡爷爷这一形象,且使用了大量生动的口头语言,内容和情节深受儿童的喜爱。不仅让儿童在其中学到智慧和勇敢、学会如何辨识生活中的善恶真假。也从无意识层面上使儿童深深获益,而这些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会成为意识层面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的前提。

二、羌族民间童话应用于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可以促使儿童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大脑具有丰富的潜能,智力的发展不仅依托于生理遗传因素,也受制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等各种智力因素的主要成分与儿童早期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关系密切,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能够使这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首先,羌族民间童话故事里有许多对自然风景、动植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描述,所涉及的角色形象来源非常广泛,并且他们都通过拟人化的形式变为有生命和个性的故事角色,出现在动人的故事情节里,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当儿童对这些角色的特质和属性都感到非常好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主动观察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乐意去大自然中找寻和观察有关的线索,思考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进行童话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培养儿童发展良好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儿童也会在生活里通过观察和感受了解人际交往的种种方式,并透过故事中不同角色之间社会关系的互动,逐渐理解和把握社会活动中不同角色的行为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可以经由故事的内容加深对现实的理解,还能通过对客观自然与主观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逐渐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其次,羌族民间童话具有幻想性,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羌族民间童话借助拟人、夸张、象征和变形等方式来折射真实的生活,让听故事的孩子萦绕在如梦如幻的氛围中。迎合了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而这种幻想正是儿童创造力的发轫。当神奇的故事情节,奇特的环境与任务紧紧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童话教学中就童话设计的内容向他们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去追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感知、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都会被激发,为他们综合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氛围。

最后,羌族民间童话教育活动能大大帮助发展低年级儿童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的能力。羌族民间童话通常人物形象简单鲜明,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往往能够深深地吸引儿童,让他们不仅喜欢听童话,也喜欢向别人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当他们学着向别人讲述童话故事的时候,就会自发地思考如何组织语言让别人听得懂,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以吸引听众。一个受儿童欢迎的童话教学方式是使用游戏的方式。儿童的天性使他们在游戏中能快乐地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育中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扮演童话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不仅能增加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还能提高其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指导儿童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帮助儿童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反复练习表达规范、生动的语言。另外,教师在口述童话故事时,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儿童能够掌握童话故事中最常出现的重要词语,以及能够使儿童在听故事后能主动复述故事的大概意思。这些都促进了儿童言语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童话教育可以采用的活动方式且其故事本身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在玩耍方式中寓教于乐、在快乐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正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三、羌族民间童话应用于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情感体验过程容易不稳定,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由于精彩的童话能抓住儿童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被童话本身蕴涵的丰富的情绪情感所熏陶,所以童话对于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羌族民间童话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羌族民间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故事――一种描绘了人们在奇异的环境中与困境作斗争而有着幸福结局的故事。由于绝大多数故事具有乐观主义的气质,所以其幸福结局是区别于悲剧故事或恐怖故事的主要特征。如《人神的故事》、《余尼格布》、《熊娃娃》等故事。[1]当孩子们对故事的主人公产生了认同和投射,就会伴随着主人公一起越过万水千山、经历曲折过程、与食人妖怪和恶毒坏人斗智斗勇,最终抵达幸福的结局。在这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旅程中,儿童不但会释放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情绪,也会体验到焦急、悲伤、忧愁、后悔等情绪,最后当故事的发展抵达幸福美满的结局,儿童会深深感到愉悦和欢喜。这种经历挫折与危险仍然百折不挠、奋斗不止,最后带来美好结果的体验积极情感的模式,会通过儿童最爱的童话故事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这无疑为他们今后应对生活的挑战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其次,羌族民间童话中爱的母题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情感。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 1832-1898)在《爱丽丝镜中漫游记》中把童话称为“爱的礼物”,而在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中,都能看到一个相同的母题――爱。[2]羌族民间童话《脚路足布和阿西漫》和法国博蒙夫人在1756年发表的经典童话《美女与野兽》有着相似的结构和母题。故事讲述了一位猎人父亲很爱他的三个女儿,为了在冬天给她们带回鲜花爬上了悬崖,失足跌下山后是一条叫脚路足布的蛇化身为小伙子救了他,但条件是要他嫁一个女儿给自己,不然就会失去生命。悲伤的父亲将鲜花带回家,2个姐姐不愿意嫁给一条蛇,只有美丽善良的妹妹阿西漫为了父亲踏上了未知之旅,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和脚路足布靠着勤劳过上了美好的日子。[3]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情,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爱。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有着对爱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处于成长期的儿童需要感受到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爱。儿童只有在得到父母之爱的满足后,才会在成人后学会如何爱别人。无论儿童经历什么样的处境,他们总是在听过童话故事之后相信父母会出于对自己的爱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同样对孩子而言,他也深爱着父母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爱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将为自己、伴侣、双亲,甚至为那些遭遇不幸以野兽之形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人带去安宁和幸福。通过这些富含感情的童话故事,儿童会因为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而变得内心敏感而丰盛,才可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乐于想他人与世界开放内心世界的人。

作为本地研究者,我们深知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理论的研究,更需要落实在该民族个体的身上。将富含教育价值的羌族民间童话引入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不仅会为本地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养分,还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资料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冯骥才主编.羌族口头遗产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舒伟.爱的礼物――论童话的母题及其功能[J].燕山大学学报,2006(2).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7

这些重新诠释的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乐趣。首先,从在纽约的白雪公主到戴小红帽的小老鼠等故事中,我们可感到迎面而来的熟悉感,幡然醒悟后辨识出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的模型。而在我们认出后,又可感受到在故事的模型基础之上,又生发出很大的不同,茂密的森林已为现代街市所更换,公主与王子已落入凡间,做起了普通市民;而机智多谋的露比已不是等待狼来吃掉的小红帽。

在当代儿童文学的视野里,对童话故事的重写改编这一流行趋势,洋溢着颠覆传统、开放式创作与阅读等新特征,建立起色彩缤纷的后现代景观。这是伴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和科技、媒体力量的强势介入,儿童文学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一、《真正的丑小鸭》:对传统认知的颠覆

《真正的丑小鸭》是席斯卡与史密斯参照安徒生童话故事《丑小鸭》创造出的戏仿之作,将原本接近四千字的作品改写为一百来字的作品,外加两幅全页的插画。

《丑小鸭》中有一只相貌丑陋的小鸭子,因为长相丑陋受尽了折磨。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而《真正的丑小鸭》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现实人间的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陋的小鸭子,但是它已是由自卑变成了自信的鸭子,叙述的风格由平实的讲述故事,到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语言风格的夸张、滑稽都为作品注入了现代人的思想情绪特色,乃至故事结局的落差——从理想的高空坠落至残酷的现实,都是对原有文本的颠覆与戏仿。

后现代版本的《真正的丑小鸭》潜在的悲剧主题、结局,经由两幅怪诞滑稽和搞笑的插画,给读者以不同阅读体验与感受。长着锯齿的丑小鸭相貌奇怪,而围绕在页面四周的,则是以现实主义画风来描绘的其他野鸭,他们盯着中间这只丑陋奇怪的小鸭子。而丑小鸭还以不以为然的自豪眼光给他们以反击——我也看着你们。

二、《白雪公主》:经典故事的现代叙述

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是对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他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即用松散的片断拼贴的手法再现了这个童话。

小说中现代的白雪公主是个高个的黑发美人,与7个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白雪公主为他们做饭、洗衣,当起了家庭主妇。但他们的头儿比尔却开始厌倦白雪公主。而白雪公主也厌倦“当家庭主妇”了,盼望有一个王子来救她。于是王子保罗粉墨登场了。虽然保罗身上还流淌着王族的血液,但他已是一个十足的俗人。而简是一个年轻的巫婆,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编织了她的恶毒之网。最后,保罗自己吃了“毒苹果”—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故事以白雪公主在保罗墓前为爱而死结束。

尽管故事也试图沿用经典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模式,但这已是来到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作品的情景放置到了现代背景之中。通过王子—记者,公主—家庭主妇的形象转变,以及他们的行为及活动领域的画面,来界定这些角色所处的现代生活情境,从而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认知范畴。

三、wait! no paint!:文本运作的呈现与开放

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近些年来已成为欧美儿童文学作家时常选用的创作蓝本。其中,david wiesner于2001年创作的《三只小猪》是最新最有特色的后现代文本。故事架设在我们熟悉的那个英国民间故事的结构之中,但是作者又别具匠心地通过画面的跳跃和变幻,使三只小猪的既有文本穿梭于其他的童话故事如《鹅妈妈童谣》和《乔治和龙》之间,并把各自的童话角色拉提琴的小猫和保护金玫瑰的龙带回到《三只小猪》的现场,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

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故事中奇怪的声音不断呈现、紧张的故事结局却指向了另外的故事。最后的画面尽管充溢着温暖的黄色主调,但那平静背后是否仍然隐藏着紧张和不安?故事等待读者的继续想象与编织。

在纷繁的后现代社会中,儿童文学作家并未受后现代的种种特征所支配、局限,而且还利用了这些后现代条件,打破读者对传统故事模式的期待,承认儿童是天生的解构者,邀请他们和文本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wait! nopaint!正是借助儿童文学新形式的创建,引领读者以充满趣味的方式理解儿童文本创作的方式。

四、结语:后现代之于儿童文学的意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也认为儿童文学不必如此复杂。然而跟随时代的步伐,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的趋势不容逆转。于是将儿童文学与文化变迁至后现代之间建立联系,这种强有力的关系在写作中延续,这不正是为儿童写作的本质。将儿童文学纳入到文学史版图,才有可能在艺术和文学上看见后现代趋势以回归,确认儿童文学在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以一种反叛现代社会文明的面貌出现,反对一元论、二元论,并对基础主义、理想主义等进行了解构与反叛,造成了一个纷繁的景观。于是人们不免产生这样的质疑,后现代主义之于儿童文学又能意味着什么呢?《真正的丑小鸭》中丑小鸭不会再变成美丽的天鹅,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白雪公主》中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来到了现代都市社会,告诉我们英雄时代已悄然远去;《三只小猪》改编的高级之作wait! no paint!,我们甚至看不到结局,没有结局的故事,也许就是故事的最高境界,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儿童文学这一为儿童写作的文学,历来以美和真,感化教育儿童,陪伴儿童一起走向成长的文学,看似与这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显示出不和谐的步调。因为后现代叙述似乎将浪漫主义所建构的童年本质论,童心主义所建立的美好童年,使他们一直努力保护、不断寻找的纯真童年受到威胁。确实有些作品的一些反英雄主义情节的出现,对于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有一定阻滞,但是从相反的方面说,退去虚幻的现实外衣迎回真实的现实,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现实体验的真切之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说不定。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儿童文学并未受制于科技发展以及文学意义、叙述结构的瓦解与重建。相反,在某些方面来说,它积极地拥抱了后现代艺术的活力,并不断的创造挖掘新的表现可能。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真正走进了生活;叙述的开放性……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追寻社会进步之下的创造性成果与现实主义关怀。

另外,后现代的儿童文学从读者那里形成了新的诠释能力,使经典的作品拥有了一种适合读者阅读的开放,同时可以让它们在各时代不断焕发自身的新活力。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后现代解读方式,更为我们重新审视并重建儿童文学的经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多元并置、适时常新,是适合儿童文学时代性品格的。这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适合儿童的需要,这是时展下儿童文学的新趋势。

参考书目:

[1]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2. 285-286.

[2]席斯卡,史密斯.真正的丑小鸭,[m].台北:三之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3]brucewhatley. wait! no paint! new york: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2 001.

[4]davidw iesner. the three

pigs.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c

ompany,2001.

[5]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 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

公主童话故事大全篇8

关键词:分析心理学;自我成长;童话

一、荣格的发现与儿童的自我成长

(一)荣格的发现

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敏锐地感受到了心理的古老内容――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基础上,他重新划分了无意识,将无意识分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随之,荣格区分了弗洛伊德的自我(ego)与完整的心理:自我只是完整心理的一部分。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意识自我(ego)的话,那么可以将荣格所发现的集体无意识内容的主体称为无意识自我,便是个体的第二个自我――类的自我。在荣格看来,完整的心理不仅包括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集体无意识,也即荣格的完整的自我(self,有人将其翻译为自身、自性),这其中不仅包括意识自我(ego),还包括无意识自我。荣格说,“完整的自我意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全部范围’。他表达了作为整体的人格的统一性”。

荣格的自我(self)比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更加广阔,是意识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对立统一体。这也暗含着自我(self)是动态的、成长着的,有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荣格用个体化(自性化、个性化等)来描述自我成长的过程。自我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完整或统一的人格,这也就是自我实现。荣格认为,“人格是一粒种子,只能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慢慢发展”。可以说,自我实现的统一性来自于无意识自我,其独特性来自于意识自我,也即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体从无独特性的统一中,逐渐走向有独特性的统一的过程。

(二)儿童的自我生长

荣格认为3-5岁之前,儿童几乎不存在意识,即使存在意识,那也像零星的碎片,缺少将他们串起来的主体。儿童3-5岁之后直到青春期结束(荣格认为对他们那里的气候和种族来说,青春期男生大约在25岁结束,女生大约在19-20岁结束),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我”,即他或她的意识自我开始出现。自我生长是从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到成人的比较成熟的状态,直至自我实现的过程。

意识自我需要在与无意识自我的联系中向前生长,无意识自我是自我生长之“根”。从作为人类幼年成员的儿童的角度讲,其自我的生长更需要无意识自我的支持。因为,儿童一开始的生活更多的是类的生活,然后才慢慢地转变为个体性的生活的。这也就表明了儿童要获得其意识自我是离不开类的无意识自我的。

虽然无意识自我是儿童自我生长之“根”,儿童自我的生长是从无意识自我中生长出意识自我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生长是孤立的,儿童的自我生长迫切需要文化的参与。儿童文化包括广泛的内容,比如,儿童的儿歌,儿童的游戏,适合儿童天性的童话、神话,适合儿童的环境,儿童教育等都属于儿童文化的范畴。

儿童自我的生长虽然需要文化的支持,但这并不代表任何文化都可以支持儿童的自我生长,只有适宜的文化才能支持个人自我的成长。所谓文化的支持作用在于帮助个人从无意识自我中生长出意识自我,而不在于切断意识自我与无意识自我的联系。因此,尊重无意识自我是文化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与关键。

二、权正生童话对儿童自我生长的意义

韩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权正生,是韩国儿童文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因其鲜明的历史现实主义和基督教幻想主义,感动了无数韩国国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韩国儿童,为儿童的自我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刺激与精神源泉。

(一)权正生童话中的人生价值观: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

在权正生的登坛之作――中篇童话《小狗便便》中,作者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童话形象。“为了让自己的灵魂绽放,就必须竭尽所能去完成己任,为了他人而奉献自我。”权正生向读者们展示了全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家以最单纯的故事情节、最朴实无华的叙述语言,将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小狗便便》中的主人公,是这世间最为低贱、最没有价值可言的小狗的大便。即便是要给小鸡当午餐,也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可言。然而,牛车上滚落下来的泥土块儿教导它说,“上帝是不会创造无用之物的,你一定会为了什么而被珍视、被用到。”谨记着泥土块儿的谆谆教诲,心中深藏着对闪闪繁星的追慕与梦想,小狗便便安静地等待着自己被用到的那一刻。最终为了一株蒲公英的绽放,而完完全全地奉献了自我。小狗便便虽然只是小狗的废弃物,可在故事中却让读者觉得它是这世间最为美丽、最为可爱的存在。

这种甘愿为他人而奉献掉自我的生存信念,在权正生的其他童话故事中也大量存在。如,《被冲走的泥灰孩子们(1974)》,《鱼市故事(1974)》,《海蛇(1978)》,《牛(1978)》等。如,在《被冲走的泥灰孩子们》中,秉持着牺牲自我、竭力完成己任的人生信条的泥灰孩子们,最终换来的是集体的重生。

在《黑水瓢大婶(1974)》、《溪边近邻(1978)》、《波斯菊与螳螂(1978)》等童话作品中,为了他人竭尽全力完成己任的人生目标,在童话的幻想性色彩中被深刻展现。

在《黑水瓢大婶》中,在厨房里的黑水瓢,同小狗便便一样,在别人眼中总是无价值、不起眼的存在。而与丑陋的外在相对比的,是黑水瓢那可以包容世间万象的博怀。即便是受到嚣张跋扈的西洋碟子的无理对待,黑水瓢大婶也丝毫不放在心上,依旧和往常一样,用博爱和包容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在被主人家女儿用来收拾锅螺汤后,黑水瓢大婶的模样变得更加丑陋不堪,而她在厨房内的处境也更加惨淡,最终落得被丢弃的下场。然而,即便是在被扔掉的那一刻,对于自己物尽其用的一生,黑水瓢大婶也抱持着深深的谢意。在自己应属的位置上竭尽全力地完成己任,从而找寻到自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这是小读者们在权正生童话中感受到的快乐与感动之泉。

在权正生看来,我们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理由,就是为了被某人以某种方式所耗用掉。生活的真正价值,在于寻找自己所承担的真正任务,在于为了这一任务而全力以赴。权正生在他的童话故事里,向儿童展示了人类生存的普世性人生观――“救赎”,而“救赎”的独特性方式,便是“牺牲自我、物尽其用”。在他的故事中,小读者们可以深深领悟到,生活的最大价值,在于牺牲自我而赢来共存共赢的更加有意义的再生。

(二)权正生童话中的正义观:拥有敢于直言不讳和应对不公的勇气

为了世间的正义、人生的公正,权正生的童话向小读者们传递的又一个普世性自我成长的观点,就是鼓励孩子们要拥有敢于直言不讳和应对不公的勇气。换句话说,为了让小读者们诚实、诚恳地生活,童话应该给予他们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勇气与智慧。对此,权正生在其散文集《我们的上帝》中,进行了鲜明的阐释:

“社会的成员是人。人们聚在一起而形成当今的社会、当下的国家、当代的历史。凭借人的力量,社会才得以健全发展,历史才得以正确推进。也只有在健全的社会、正确的历史中,才能孕育出诚实健康的人类。对人类的救赎,不是天神的职责,而只能依靠我们人类自己。”

换句话说,谁也代替不了我们自己去创造和经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人生之路尚且漫长的儿童来说,如果想要拥有生活的自主性和自立性,直言不讳和刚正不阿的勇气与智慧就更为宝贵。

在《鸟儿可以飞(1985)》和《小辣椒田的风波(1978)》等作品中,作家生动刻画了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反抗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内容。作家用拟人的手法、辛辣的描写,向小读者们讲述了正义永远都会战胜邪恶的道理。对于不义之为、不公之事,大家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无论再大再可怕的恶势力,也一样会为正义所折服。

童话《鸟儿可以飞》讲述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必须收敛翅膀,只能在地上步行前进的鸟儿们的故事。因害怕稻草人那明晃晃的刀和沉沉的木棒,鸟儿们一个个都忘记了飞翔的方法,甘心安于现实而懦弱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燕子爷爷鼓动大家说:“飞啊!所有鸟儿都一起飞起来吧!稻草人们都是胆小鬼,我们一起飞起来的话,他们是拦不住我们的!”燕子爷爷的话点燃了鸟儿们心中的火种,某天清晨,所有的鸟儿都呼扇着翅膀,扑啦啦地向辽阔的天空飞翔而去。在这个故事中,飞翔象征了自由。对于压制这种自由的不公正,需要的就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鼓起勇气向恶势力抗争。《鸟儿可以飞》向小读者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真理:无论恶势力看起来有多么的强悍,只要大家的力量能够凝聚在一起,燕子爷爷所说话就会成为现实,正义最终一定会战胜邪恶。

权正生的童话作品,给予给孩子们透视未来生活的力量,以及应对未来、开创各自独特新天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在其童话集《小辣椒田的风波》的自序中,权正生语重心长地写道:

“真挚地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世间存在着太多的圈套与诱惑,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卷入进去,误入歧途……(省略)……正直地活着,不说假话,确实需要十分勇敢才行。”

三、结语

弗洛伊德曾说,“童年早期的第一次认同作用的影响将是深厚持久的。这就使我们领会到自我理想的起源”。童话通过幻想性文学的独特审美力为读者带来感动的同时,将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思想传达给儿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如同神话,童话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一是从客观文本的角度,一是从心理的角度。但不管怎么说,客观文本的童话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反映,童话原型也就是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的,“当我们同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看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童话”。也即童话是来自于内在的心理,是对原型的表达。

儿童的自我生长正处于复演类的精神进化的阶段,正处于将“类的精神”潜能变为现实的阶段,因此,作为原型表现的童话无疑契合了儿童自我的生长。通过童话,儿童可以体验永恒的人类主题,获得自我生长的原动力;通过童话,儿童可以进行现实的建构,生长自我。总之,儿童正是在对童话故事的建构中,一步步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390.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66.

[3]首次收录于权正生童话集《小狗便便》(世宗文化社,1974);后又被许多其他童话集再次收录;其中最近将其收录的童话集为《麻蛇》(武丽教育,1999);1996年以单行本形式再次出版.

[4] 权正生.我们的上帝[M].绿色评论社,1996.

[5]权正生.小辣椒田的风波[M].熊津出版社,1991.

上一篇:简报格式范文 下一篇:生命的品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