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台词范文

时间:2023-10-20 14:47:29

盗梦空间台词篇1

我们能看到别人正在进行的梦境吗?

电影:盗梦者用一种叫自动梦素的药物和一台盗梦机器,将自己构建的情境传到他人的梦中。然后,若干个连入机器的捕梦者随之进入梦乡――进入对方的梦中。

现实:进入别人的梦,这是《盗梦空间》里全部奇思妙想的出发点。实际上,具有类似功能的、能读取他人思想的装置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它就是核磁共振扫描仪。这种仪器可以抓拍脑部活动的照片,然后通过某种软件将受试者所看到的图像还原出来。美国神经系统科学家杰克・加朗特就采用这种扫描技术,模拟试验者的大脑视觉系统算法,绘制出了大脑活动图像。他曾经给受试者播放电影,并依据受试者的脑扫描图相当精确地重现了电影图像。科学家认为,运用这种方法能够重现人在梦中的景象。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即这些图像的准确与否只有做梦者才知道,旁人是无法印证的。

做梦时我们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梦吗?

电影:盗梦者在进入梦境后依然能保持清醒,以正常的逻辑思考问题,他们甚至会用一个陀螺或一个骰子来验证自己是否在梦中。

现实: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并非虚构,它在科学上被称为“清醒梦”。不少人都有过“清醒梦”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睡眠者能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甚至还能控制某些梦境。

有些人可以自如地做“清醒梦”,而另一些人通过学习也可以完成。要经历“清醒梦”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训练在入睡时对自己发问:“我正在做梦吗?”德国心理学家托莱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每天白天至少自问10次,入睡之前和睡醒之后更是一定要问。据说,在这样练习不满一个月后,就会出现“清醒梦”。

一些狂热的视频游戏迷特别擅长做这种“清醒梦”,因为他们经常一整天都在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个游戏任务。加拿大梦学研究者吉恩・加肯巴赫发现,电子游戏是一种虚拟现实,这跟做梦非常相似。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玩游戏来控制自己的梦,乃至战胜噩梦。

做梦时时间会被几何级拉长吗?

电影:梦中时间流逝变慢,而且随着梦境的深入几何级变慢,如果是在梦中做梦,时间流逝的速度会更慢。

现实: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明明觉得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醒来后却发现自己只不过睡了很短的时间。曾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做梦的时间实际上很短,有的只有几秒钟,通常也就几分钟。很多人都会有类似“梦中时间变慢”的体验,实际上这都是缘于我们的一种错觉。

盗梦空间台词篇2

1、我把那个航空公司买下来了。

2、既然是做梦,就干脆做大点(直接轰掉门外敌人)。

3、印象最深的,那个伪装者,把手榴弹丢到雪撬车上,然后比了一个OK的手势。

4、在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If you jump,I jump!”(如果你跳,我就跳!)而在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 lnot jump with you!”(假如你跳,我是不会跟你一起跳的)。网友以此推论:“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

5、富二代的父亲一直在说我很失(湿)我很失(湿)我很失(湿)……

6、“为什么不把这个场景设置成一个沙滩呢?”

7、费斯的父亲:我很失望,因为你尝试模仿我。然后费斯就哭了。(承认自己的错是不需要勇气的)

8、难道你想懊悔一生,自己一个人孤独一辈子等待老死!sato为了要cobb帮他的时后说的

9、你做梦前上个厕所就不会下那么大的雨了(真的假的?)

10、他给你了多少钱?一半?不,全部。

11、齐藤先生,你现在气色好多了啊

12、对不起,看错人了你要找的那个人一定很帅

13、你们要多少?如果要10000000,我可以给你们现金。

14、意念像病毒一样,具有高度感染性!

15、你想改变现实,所以你一遍遍得做梦,想梦到现实,梦到的地方,是你想改变,悔恨的地方。(经典台词 )……那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16、这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却分不清真和假了。

17、不要用现实中的事情来制造梦境,那会让你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18、这样的工作带游客可不好。

19、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醒来。

盗梦空间台词篇3

[关键词]戈尔・维宾斯基;视觉空间理论;空间营造特点;空间挖掘方向

戈尔・维宾斯基(Gore Verbinski,1964― )自幼便立志成为电影导演。在经历过广告界的打拼之后维宾斯基“转行”成功。他并不以奥斯卡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而只想用电影作品来诠释自己心中喜欢的故事。自2003年开始,维宾斯基以画面唯美、情节惊险刺激的《加勒比海盗》三部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缔造出一个令人赞叹的海盗梦。在此之前,他的《捕鼠记》《危险情人》尽管不算失败,但却没能成为海盗系列这样的经典之作。可以说,维宾斯基在海盗电影中寻找到释放自己才华的方式,这便是配合一流的特效与配乐,全方位地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视觉空间。本文结合电影中的视觉空间理论,分析了维宾斯基电影视觉空间的营造特点与挖掘方向。

一、视觉空间理论简述

早在古希腊时期,赫西阿德(Hesiods)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先贤就提出了“空间”的概念。柏拉图认为,空间指物质世界万物产生、运动、变化的场所。马克思则指出,空间与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可见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在谈论空间的概念时必须联系到具体的物质对象。早在电影出现之前,艺术家们就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中探讨视觉空间中美感的营造,著名的黄金分割就很早地被造型艺术奉为 圭臬。

电影通过银幕来向观众叙述故事,传达信息,在一部电影中存在三重空间,首先是银幕本身的空间,这是一个二维的画面;其次是影片中所表现的故事的实际空间,这是一个包含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第三则是观众感受到的心理空间,这便是与时间有关的四维空间。前两者可以称为视觉空间,而第三点则深受前两者的影响。一个优秀的导演,势必既要考虑到画面中地点、物体的物理空间是否最佳化,同时还要考虑到画面能否契合观众的 心理。

以海盗电影为例。“海盗电影”不能算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独立的门类,它往往被归类于“寻宝电影”中,与《古墓丽影》《天脉传奇》《星银岛》等并称。只是由于影片中各方势力为宝藏角逐的过程十分精彩曲折,令观众在观看这类影片时感到十分过瘾,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但另一方面,关于海盗电影的影评研究却还存在着不足,人们在分析海盗片的艺术特色时难免显得浮光掠影,或是就电影论电影,而鲜少有人思考海盗电影中的空间建构与影片整体审美的关系。《加勒比海盗》更是因为在票房上的成功而长期仅被视作一个商业片系列。

事实上,海盗电影区别于盗墓电影、西部电影的独特性恰恰就在于它呈现给观众的视觉空间,仅仅从蒙太奇镜头的运用、剪辑的流畅以及配乐的激动人心上来分析《加勒比海盗》系列无疑是视野狭窄的,也是无法概括出海盗影片的特质的。尽管名为“加勒比海盗”,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传说中海盗猖獗的加勒比海域,但影片显然不能拍成历史中加勒比地区的风土人情的真实反映与历史文化的客观考察。罗亚尔港小镇只是一个故事的模糊入口,由此生发的故事并没有特定的、坐标明确的地理方位,大部分是导演与编剧个人天才的创造性发挥,一部分则是17世纪大航海时代个体与群体、地区与世界的种种复杂交错关系在电影中的符号凝结。

二、维宾斯基电影的空间营造特点

事实上,维宾斯基选择拍摄《加勒比海盗》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上一次的海盗热是在遥远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警匪片、恐怖片、西部片等类型片纷纷崛起,好莱坞也在时刻调整自己的类型片拍摄策略,海盗片能否成功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更何况在1995年,米高梅公司曾经推出一部《割喉岛》,这部无论是场面抑或是情节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竟名列好莱坞史上最赔钱电影之一,从此导演们均对海盗题材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电影制作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海洋题材影片依然存在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在空间营造与情节的结合上极难驾驭,即使是后来大获成功的《泰坦尼克号》,在筹拍之际也一度让人心存疑虑。在这种情况下,维宾斯基敢于拍摄海盗题材的电影,无疑有着迎难而上的气魄。而维宾斯基之所以能取得《加勒比海盗》系列的成功,除却精彩的故事线和约翰尼・德普等人精湛的表演以外,与维宾斯基营造的视觉空间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一)场景的设计

一部影片的场景显然有内外景之分,在海盗题材的影片中,外景多为海洋与小岛,内景则多为船舱内部而非房屋内部。就外景而言,加勒比系列一直选取不同的故事背景,设计出其余写实的海洋题材电影中难以出现的场景。如在月光下,摆满众多骷髅的昏暗的洞穴,满是食人族的孤岛,等等。为了带回黑珍珠号,威尔要根据世界地图去到世界尽头,而世界地图又在中国的海盗王手上,这样一来就延伸了叙事的空间。而杰克孤身一人在世界尽头生活,这里的空间特色是荒无人烟的,但是导演安排杰克幻想出了无数个自己,其中每一个杰克都代表了杰克本人的某方面特征,一则是充分体现了杰克船长古灵精怪的、多重的性格,二则也是对这一叙事空间的拓展。

在内景的拍摄上,船舱具有昏暗、狭小的特征,且会随着波涛微微晃动倾泻。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显得更为尖锐。如前所述,黄金分割率是空间设计的不二法则,根据外注意中心的原理,人物单独出现在画面中时,最强势的位置并不是正中,而是略微偏离画幅的中心线,那里有一条黄金分割的垂直线,也是整个屏幕的黄金视点。在《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中,当威尔与章鱼船长对峙时,两人就分别处于一左一右两个黄金分割线上,衬托出人物的针锋相对。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

在故事片中,运动镜头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固定镜头,这便涉及了机位的推、拉、摇、移。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由于贝克特得到了大卫・琼斯的心脏,控制了整个海洋,于是对海盗开始无情地镇压,不光是海盗本人,英军对凡是与海盗有牵连的人都处以绞刑,其中包括一个小男孩。此时伴随着小男孩凄凉的歌声,推镜头让小男孩逐渐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景别由近景变成特写,小男孩脸上的悲哀神情和伤痕清晰可见,体现了英军的残忍。拉镜头则与推镜头相反。摇镜头则是在镜头的景深和焦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镜头摇动。在杰克船长被关入监狱之时,他听到有人在自己身后说话,回头一看发现是另一个杰克船长,紧接着又有一个人说话,于是镜头以杰克船长本人的视野从一个杰克移动到另一个杰克,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本体”的视角和疑惑的心理。移镜头也叫移摄,移摄的对象是运动的物体,而镜头也以近乎同样的速度与之一同运动,使得对象相对静止,而四周的景物则掠过画面。在《加勒比海盗》中,有多个镜头采用移摄,或是在天空中追随不断移动的大船,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大海的茫茫无垠以及浮冰的面积之大,或是在水平面下跟随船只的螺旋桨,让鬼斧神工的海底风光尽收观众的眼底。

(三)台词与意象的结合

纵观约翰尼・德普所选择过的角色――《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爱德华、《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的威利・旺卡等,无不是古怪边缘的人物。在谈及为什么会选择杰克船长这一角色时,德普提过在一本关于法国水手的书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做一直漂泊的水手时,水手的回答是:“因为地平线一直在那。”影片中,杰克船长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现在朝那地平线出发。”此时的“地平线”便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概念,地平线是视觉可及的地方,对于杰克船长(以及那个水手)来说,是遥不可及而又难以放弃的东西――自由的象征。用地平线来表达人物对自由的向往和执著,深深地震撼了难有出海经历,但是一样珍视自由的观众,堪称点睛之笔。声称向地平线出发的船长实际上是为自由起锚。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杰克船长一生追求的其实正是这份在波涛中充满刺激的自由自在。而他周围许多人则为了其他东西放弃了对自由的追寻,有的人是为了金银珠宝,有的人则是为了爱情,如电影中爱情至上的威尔・特纳和伊丽莎白・斯万,在影片《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的最后,伊丽莎白没有选择登上“荷兰人号”,而是留在小岛上守护特纳的心,期待着十年一次的下一次相会。事实上,伊丽莎白的血液中也流淌着对海盗生活的向往,她曾经率领着海盗大军迎战英军,而杰克也喜欢伊丽莎白,但是与前者不同的是,他显然不会让这份感情束缚自己,他拒绝了伊丽莎白的吻,说“一次已经足够了”(one is enough)。

三、维宾斯基电影的空间挖掘方向

尽管《加勒比海盗》系列为维宾斯基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但是真正为他赢得奥斯卡奖的却是2011年的动画片《兰戈》。镜头从对准加勒比的茫茫大海变换到了美国西部的浩浩黄沙,不难看出维宾斯基转型的野心。

维宾斯基拒绝了继续担任《加勒比海盗》的导演,停止了对海洋空间的贩卖,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难以再对海洋空间进行新一步的挖掘。维宾斯基的三部海盗电影中,海盗航迹跨越了东西半球,极大地满足了西方期待视野中对加勒比地区、东南亚地区以及太平洋深处的想象,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些是相对陌生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地区,就17世纪的背景而言,也是尚未接受“文明开化”的贫瘠荒蛮之地。但是随着电影一部又一部地推出,观众的这种“陌生感”迟早会被消耗殆尽。毫无疑问,对于维宾斯基来说,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观众是他在选择题材时预设的观看对象。于是维宾斯基索性选择了美国人容易理解的,有清晰印象的西部作为故事空间。

与之相对应的,作为奇幻电影,海盗系列中形形的奇人异事在叙事上也已经难以超越了,海洋能提供的娱乐、惊险趣味毕竟是有限的,如巨型章鱼、大漩涡等元素,新作要么就是沦为对前作的模仿和重复,要么不小心便有可能转变为《怒海争锋》《泰坦尼克号》中大气磅礴的现实主义路线,这便很容易影响整个系列的基调。而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往往是荒漠角落,带着某种被现代遗忘的气息,何况《兰戈》的主角不是人类,更不是传统迪斯尼动画中光鲜亮丽、前呼后拥的王子,只是一只干瘦的小蜥蜴,尽管他也有胆小、虚荣的一面,但是心底里深藏的勇敢与善良还是会在特殊的空间中得以爆发。

西部特有的空间本就对应着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这一点无论中美电影都惊人地相似),画面又能营造出一种苍凉与孤独之感,这也就符合了兰戈在倍感无聊时在头脑中幻想自己成为英雄的心境。而西部小镇在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更是破败的代名词。影片中这个小镇便直接名为黄沙(Dirt),这对于兰戈是一个陌生的空间。也正因如此,作为一个外来者的他通过击败猎鹰意外地成为小镇上众多昆虫动物膜拜的英雄。这种“小人物变英雄”,“阴错阳差的命运召唤”的主题也是放在西部这一空间更为合适。为了更进一步地营造西部情怀,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夕阳、枪战戏,尤其是当兰戈失意于公路时,出现了酷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牛仔,使得整个西部空间更加“原汁原味”。

综上所述,优秀的电影无不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大千世界。戈尔・维宾斯基善于把握剧本中的空间元素,在画面上给观众呈现出奇幻、广阔的内外空间,不仅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能调动观众的情感,在海盗系列电影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点落入俗套的情况下,还能让观众凭借着视觉上受到的震撼,久久地沉浸在“海盗梦”中。

[参考文献]

[1] 张武进.空间视阈下的电影空间――论电影空间及其功能与美学形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诺亚・柯德勒,尚艺.达瑞兹・渥斯基在《加勒比海盗3》中的摄影指导[J].电影艺术,2007(06).

盗梦空间台词篇4

IMDb评分:8.4

时光网评分:暂无

东方电影评分:8.5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时间悖论,至今无人能给出答案。而《前目的地》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死循环。酒吧里的一场戏,伊桑・霍克率先抛出了这句话,当时还觉得只是一句故弄玄虚的台词,等故事讲了一大半才恍然大悟,原来导演早就在暗示一切。

在写下这个标题的瞬间,其实我已经剧透了。但若不把这电影的精妙之处一针见血地点出来,心里似乎又总有种不吐不快的憋屈感。还记得在散场时,观众两次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其中有人欢呼,更有人直接兴奋地拉着好友大喊:“简直是神作!”而我,同坐在观众席所有人一样,还有点无法从电影里玄妙的时间旅行中回过神来。直到片尾演职人员表全都放完,大家依旧不肯散场,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谁都不希望结束的故事。

虽然是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入围影片,但在一开始,《前目的地》吸引我的就只有“伊桑・霍克”这一个名字。因此在剧中两位主角相遇后,我所有的视线都只围绕着伊桑・霍克扮演的特工一个人打转。作为时空特工,他此行的任务是抓捕“炸弹客”,而我们也顺势进入了导演设置的第一个观影误区:这或许是一个“警察抓罪犯”的故事。当时空特工在酒吧中遇见了作家“未婚妈妈”(莎拉・斯努克饰),彼此之间的对话首先给了我们一记当头棒喝:原来“未婚妈妈”是变性人。但故事这么快就进入高潮显然还不符合情理,随着情节的展开,“未婚妈妈”坎坷的前半生也让观众更加坚信了使她怀孕的“炸弹客”绝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混蛋。但切记,《前目的地》绝不是一部狗血的爱情片。所以,当伊桑・霍克带着“未婚妈妈”回到过去试图抓住“炸弹客”的时候,似乎期待已久的好戏终于要上演了。而导演斯派瑞兄弟很聪明,好戏的确是开始了,只不过不是以我们想象的方式进行。

“未婚妈妈”的女性名字叫简,男性名字叫约翰,回到过去的他在“炸弹客”曾经出现的地方等待复仇,却不想撞上了曾经的自己――简。记忆中的场景再次出现,故意遮掩的脸显现真颜,不难猜出,“炸弹客”就是未来的约翰。这时,第二个障碍又出现了:这难道是一场时空特工与约翰的对决?之前的酒吧对话只是他们二人之间的欲擒故纵?不,也不是。当约翰意识到这是一个“自己爱上自己”循环后,故事仿佛陷入了一个僵局。但时空特工这时又再次穿越,他穿越到了未来,在那里与“炸弹客”展开对决,那个被炸得面目全非的约翰进行了整容,变成了我们最初看到的时空特工……看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明朗了。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的分身,用电影中的台词来总结:我的人生就像一条蛇在吞吃自己的尾巴。

电影《前目的地》改编自“科幻宗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著名短篇科幻小说《你们这些魂尸》。剧本珠玉在侧,让导演的镜头语言相形见绌,所有的人都陷在时间悖论里无法自拔。但不得不说,这依旧是部值得静下心来慢慢思考的电影。在这场彪悍的“独角戏”中,斯派瑞兄弟很聪明找对了人选。伊桑・霍克自是不用说,二次合作早就形成了无形的默契。而扮演“未婚妈妈”的莎拉・斯努克,这个男装扮相酷似“莱昂纳多”的女人,却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抢戏王。“我爱上了我,我生下了我,我遇见了我,我杀害了我”,能把影片中的每一个“我”都语言、肢体区分清楚,莎拉・斯努克的表演功不可没。

盗梦空间台词篇5

关键词:英文 文学翻译 言内意义 信息差的弥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国家文化现状与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英文文学来体现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国,其文化有着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内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对英语文学有正确的认识。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言内意义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类意义,它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多项语言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需要对言内意义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从而使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文章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源语的主题,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间的信息差别。为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这是二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读者对同一作品能够有正确的、真实的、相近的理解与感受。每个读者或翻译者的文化素养不同,其在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对同一作品有着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应当在对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对英文作品进行准确的翻译。

1 英文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

1.1 英文翻译的言内意义的定义

以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为划分标准对意义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种。其中在英语的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被看作是翻译的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方面。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相同或相近,还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贴近地语言表现出来,这就对翻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翻译者将言内意义达到最高标准,尽量缩小语言的信息差别,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英语文学的阅读兴趣。

1.2 英文作品翻译的原则及意义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单纯要求翻译的准确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译的英文作品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和逻辑性。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的着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是否能够翻译出最地道的语言,例如对电影《盗梦空间》中一些翻译进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复杂的情绪、你的种种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个影子。你只是我竭尽全力创造出来的而已,但是很遗憾,你远远比不上真实的她。”这样的翻译十分文雅,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所采用的语言也简明通俗。

1.2.1 英文翻译的归化原则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使用翻译归化的策略往往能够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当前随着国外文化的渗入,异化策略的使用较归化更为明显,但并不是说翻译归化就不重要,特别是在句子结构的翻译上,还是应该保持句子的原始结构不能变,否则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可能让读者喜欢。翻译的实质就是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译出地道的语言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例如,在《盗梦空间》中有这样一句话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从直译的方式就是在那个放扫帚的壁橱里根本没有空间思考,这样的句子会对观众造成理解障碍,让人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从英文翻译的归化策略进行翻译,翻译成在那个耗子洞里没有办法思考,就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在台词: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译为“没有进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译归化策略就可以译为观众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电影跟观众的亲和度增加了,更适应于中国观众。同时在对电影《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也引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进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来的,但别的东西都不给力。因此,正确使用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就在于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亲和感。

1.2.2 英文翻译的异化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英文翻译的异化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盗梦空间》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其中体现很多政治、宗教及伦理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国观众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区。如果在对英文字幕进行翻译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就会严重影响到对英文作品的兴趣。

2 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

2.1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语音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言的不同其语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将二者进行比较,其具体结果见表2.1

表2.1英语与汉语语音方面的比较

[[不同点\&汉语\&英语\&音节\&单音节,故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节,故英语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汉语格律诗在平仄上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英语没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声调和语调\&汉语是声调语言,特别是在汉语古诗中讲究形式固定,强调平仄、对仗、押韵\&英语是语调语言,韵脚和节奏构成韵律\&]]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博大精深的汉语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语言特色,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在译文中,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中国古诗歌文化的美学损失,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言内意义的缺失,有时言内意义上的缺失也会产生信息差。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音层面的言内意义,作为翻译者不能够机械地翻译原文,必须能够掌握并应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语的语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语音形式,在翻译“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时,可以翻译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体现了言内意义,真正做到了在语音方面给翻译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国的文学观念中向来将“语言文采”视为文学的生命,因此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学审美习惯。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个字成语的习惯,且成语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英文翻译还是对英文作品进行中文翻译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使用了大量了中国观众所喜好的四字格结构。在中国人的文学观念中,四字格结构在语言表达上除了言简意赅、生动有力外,还能够充分满足语音上的和谐。例如影片中的台词: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节哀顺变,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还是迟暮之时,满心悔恨,孤独等死?四字格结构使整部影片在语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的习惯,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词汇方面

双关语是指有的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它包括语义双关(词的多义)和谐音双关(同音、音似及近音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双关语,但是英语和汉语有着语言自身语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难实现都词汇语义的一致对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翻译者带来了更高的、更有难度的翻译要求。例如,在对红楼梦中第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嘴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着针了。将其翻译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个词“万艳同杯”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与“悲”是同音字,就是谐音的双管词。向这样的词语在英文翻译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如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式,就会造成言内意义的丧失,译文不可能准确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从直译的译文中不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真实意境,只有通过对照注解才能够了解到文章所有表达的真实主题。

2.4 英语文学翻译中书写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语系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书写上汉字大部分为象形文字,而英语的书写是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可以说单凭这点来判断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汉字在书写上讲究字方、对称、美观、象形、指事、会意,汉字有着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般把汉字的结构关系分为三大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关系。英语采用的是将26个字母进行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进行模拟自然声音。汉字的象形书给人在视觉上一美感,同时中国的书法艺术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闻名的,这种美感要想通过翻译来得以体现,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游戏,也是很常用的修辞方法,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很难翻译出来。例如,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化柳质,一载赴黄粱。将其翻译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完全不能体现出原文所隐含的意义,只有通过注解才能够帮助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体会原文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信息内涵。

3 结语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同时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对中英文作品之间的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熟悉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如何迎合读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译是将原语的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过对英文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及处理方式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6).

[2]张清华.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芒种,2012,(8).

[3]郭来福.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4]魏莹.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3,(1).

[5]许丽芹,胡爱国.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6]胡爱国,杜华良.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盗梦空间台词篇6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归化;影片片名

集科技和艺术于一身的电影,是当代社会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地、深入地渗透到不同层次的民众心里。在引进外来电影蔚然成风的时代,国际电影尤其是英文电影在国际交流平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片名恰似一则新闻的标题、一件商品的品牌、一部小说的题目,对于电影本身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显然,电影片名翻译应该植根于整部电影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而且必须展示其源语的风格又可兼顾目的语的特色。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浓缩概括,具有强烈的磁场足以吸引和感染大众。电影片名具有四个功能:第一,信息传播功能。片名彰显影片内容,直接提示观众关注影片动态。第二,表情功能。片名首当其冲地铺设影片的感情基调,及时地创造惊险、浪漫、悲情、幽默的氛围来打动观众。第三,审美功能。语言的优美流畅恰如其分地轻叩观众心扉。第四,广告功能。片名的好坏无疑会直接影响票房的收入。因此从商家角度来看,甄选的片名译文折射的不仅仅是文化信息,还有经济的利润。因此,片名翻译不是任意地、简单地直译或意译,译者不仅要准确地熟悉整部影片的内容,还要考虑到片名的风格和功能,尤其是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差异和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一、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 指的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为了实现文化对等,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几种常见的方法,诸如直译、移译、音译、音译加类别词、解释及用目的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既然在文化差异悬殊的中英两种语言间寻找到完全对应的文化负载词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译者就必须采用“直译(音译)+注释”“直译+意译”或“意译”等方法来弥补或调整中英两种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别。当然,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译者不能随意地、简单地、机械地对号入座,一定要结合影片的内容,考虑到中英文化的差异,精确地传递影片的信息。影片片名的翻译不能忽略元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信息,东西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大量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神话、传说和历史痕迹。为了正确表达信息,将其渗入人心,超越文化障碍是必须的。为了生动贴切地用片名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权衡文化负载词的共性兼意译,会更深入人心。

成功到位的影片片名译文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以第一形象标志迅速捕捉大众的心理,取得意想不到的票房收入。鉴于影片的观众是特有民族文化下的主流,采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则是影片片名翻译的首选。

二、归化在片名译文中的处理实例分析

Venuti提出用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来翻译文化因素。采用归化法意味着把原文尽可能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归化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在语言表达上较为自由,旨在将异国文化中的“异域风情”转化为本民族的版本,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诗词歌曲还是影视媒体都在倾力传诵着爱情的典范。经典之作《魂断蓝桥》,其英文名是Waterloo Bridge。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滑铁卢桥》,那么势必会让中国观众第一时间联想到拿破仑。将片名翻译为“蓝桥”,译者旨在取意中国黄梅戏《蓝桥会》。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的韦郎保和贾玉珍,遭逢兵乱,失散多年。一天,被迫作了童养媳的玉珍在蓝桥上,遇到了她的爱人。他们约定在蓝桥相会一起远走高飞。韦郎保应约来到蓝桥时,恰逢山洪暴发,但是他死抱着蓝桥不肯离去。等到玉珍赶到蓝桥时,他早已被淹死。玉珍满怀悲愤纵身跃入水中,完成了两人忠诚不渝的信约。盘点“70后”熟知的凄美爱情故事的另一代表作就是Ghost,如果直译为“鬼”,肯定会让观众毛骨悚然。但是译者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其译为《人鬼情未了》,不由得使中国观众联想到《聊斋志异――小倩》,同样的凄美爱情故事得到了共鸣。“人鬼”显示出阴阳两隔,“情未了”昭示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阳世无法得以再续,寄希望于阴阳两界的重逢,再度谱写爱情悲歌。这样的片名译文轻而易举地赢得观众的关注,仅仅几个字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动物世界里的感情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英文大片中不乏一些力作,以动物为主角,展示了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Alpha and Omega这部2010年的3D立体动画片讲述的是住在绿宝石国家公园的凯特和亨弗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狼,凯特是西部狼群“Omega”首领的女儿,对她来说原则和责任重于一切。亨弗莱则来自另一个狼群“Alpha”,成天嘻嘻哈哈。凯特按计划要嫁给东部狼群首领的儿子,当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阻止两个狼群之间的一场可怕的战争。但是在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候,这两只小狼被公园管理员抓走了。一心阻止战争的凯特和亨弗莱一起踏上回家的旅程,漫漫征途中,共同经历了种种惊险和意外,他们相爱了。如果影片片名被直译为《阿尔法与欧米加》,效果显然要逊色许多。观众会误认此片是记录科学家的传记故事。“丛林”喻指荆棘密布的征程,“有情狼”同音“有情郎”。“郎”在中国通俗文学和民间十分流行,可以指年轻男子、美少年或者女子对情人的称呼,丰富的含义足以使观众展开自由联想的空间,势必一睹为快。

探索人类奥秘的脚步从来都没有驻足过,2010年最具有影响力之一的科幻片Inception为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这部发生在意识形态中的科幻动作片的故事不但发生于全球多个地区,还将潜入密集而又无限的梦境世界。Cobb是一个窃贼,在人们精神最为脆弱的时候,他潜入别人梦中,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这一罕见的技能让他成为间谍中令人垂涎的对象,也让他失去了所爱的人,并成为一名国际逃犯。如今,Cobb有了一个赎罪的机会,一个最后的行动将给回他原本的生活,只要他能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Inception。这次Cobb和他的团队的任务不是窃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如果他们成功,这就是一次完美犯罪。不过暗中的敌人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而只有Cobb才能看到敌人的到来,因为犯罪现场存在于人的思想中。

《盗梦空间》英文名Inception字面意思是“(某个机构或组织的)开端、创始、初期”,所以该片也被译为《奠基》。分析影片片名可以获知其选择“奠基”的含义:首先它是整个任务的代号;其次,追溯词源,其来源于动词incept,具有“获取、摄取”的意思;它的名词形式可以触发联想到conception(概念、观念),从而解释了被盗思想(理念意识)的形态。相对而言,将影片译为《盗梦空间》更符合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处理。虽然字面上没有显现任何与“梦”相关的信息,但是基于影片内容的提示,我们推崇“盗梦”的说法,同时无边无际的梦境为具有特殊技能的主人公提供了畅游空间。梦境亦真亦幻、缥缈不定,无疑激发了目的语观众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回味。

在不断地输入和引进过程中,国产电影以其实力在抢占海外市场中渐显光芒。在这样的背景下,片名的翻译举足轻重。目前,部分港台电影会随附简单的英文片名,内地的许多影片还没有对应的英文译名。有的影片为了冲击国际影展,会尽量选择合适的片名,达到实效。从文化负载词的视角下,通过归化处理,一些影片片名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譬如《满城尽带黄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Chinese Odyssey: Pandoras Box);《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等。

2010年大片《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初恋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静秋来到一个叫西坪村的地方,村长向她介绍了一株开红色花朵的山楂树,由此展开了一段魂牵梦萦的恋情。被派住在村长家的静秋,在那里认识了英俊的“老三”。他多才多艺、幽默风趣,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等到静秋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时,老三以生命兑现了对静秋的感情承诺:“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影片英文片名译为The Love of the Hawthorn Tree,这会令外国观众误认为是对山楂树的热爱,所以选择译为Under the Hawthorn Tree会多少营造些浪漫的气氛。事实上,笔者认为,如果此片直接译为Love Story,应该会更为合适些,尤其是可以使目的语观众联想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下出产的美国电影Love Story(《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这部电影仿佛来自田园的一股清新空气,轰动一时。在某种意义上,与《山楂树之恋》这个纯净的爱情故事契合在一起。其同名歌曲获得奥斯卡原创音乐金像奖,风靡了全世界。

三、结 语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异国文化传递的桥梁,其片名的翻译不仅要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而且要结合影片内容和功能,巧妙直接地捕捉观众心理。因此,译者首先要斟酌东西文化差异,锁定文化负载词的特点,然后秉承严复的“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严谨地推敲,才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佳译。

[参考文献]

[1] Venuti 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Baker M.&Mlmkj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234.

[2]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22(01).

[3]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刘略昌,周永模.论电影The Visitor的片名翻译[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02).

[5]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途”[J].现代外语,1997(02).

盗梦空间台词篇7

在本篇论述中,笔者想借用同质化这个概念,对当下好莱坞大片的相类似化与独立电影之间做一个逻辑上的推理联系。好莱坞的僵化与保守,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资本特点,而这两点又是大片“同质化”的根本原因:集团化和全球化为这些影业公司的电影制作限定了方向,一是能够在相关衍生市场进行二次开发,二是电影内容要适合全球性的电影观众观看。这二者都是为了将对电影的投资进行利润的最大化开发,同时好莱坞各大影业公司为了跨越各种文化障碍对电影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将影片的类型集中到了营造大场面、追求视觉奇观的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等少数片种上。近些年来的《钢铁侠》、《蝙蝠侠》等漫画超级英雄电影、《后天》、《2012》等灾难片、《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宏大科幻都是当季的票房冠军。拨开这些组合成大片的“肉”,其电影的叙事框架都是惊人的相似。例如英雄片中的英雄拯救美人、拯救世界都是这些大片叙事的主干情节和桥段,唯一不同的就是叙事手法上的刺激和视觉特效的轰击以及对人心理活动的各类刺激。因此,大片同质化的命题便由此得出。

二、同质化语境下观众审美升华

现在还不清楚大片同质化会对电影业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思考:观众审美疲劳之后对高素质电影的追求提升了。前文对大片“同质化”的产生做了分析和解释,现在的问题是在同质化已经显现的语境之下好莱坞是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的。在互联网上对于电影的分类又有了一个新的词汇,而这个词汇并不是对电影的类型元素进行总结,而是对电影故事的解析难易程度进行量化的称谓,这个词就是“烧脑片”。“烧脑片”一词非常形象的将这类电影所叙述故事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观众看完此类电影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很费劲”,所以这类影片还有一个雅称名为“高智商电影”。2010年《盗梦空间》横空出世,在全球引发观影热潮,在国内也是如此。诸多影迷在时光网和豆瓣上对该片做出了接近于完美的评价,事后网上归纳出“烧脑片”。开始对此类电影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观影反馈来看,《盗梦空间》这一多层叙事结构以及时空跳跃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心,观众不以看不懂该片为耻而是深入浅出的对该片进行大量的阐释,从各个角度对该片进行重构,在这一以解析《盗梦空间》为乐趣的夏天,观众的审美取向不知不觉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盗梦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么一个好莱坞观影脉络:传统大片基本类似,爆米花可乐电影还在继续稀释着浮躁社会下欲壑难填的大众欲望,一部结构新颖的套层电影激活了大众对于猜谜游戏的儿时快乐,而这种快乐又提升了观众对于此类影片的需求。在《盗梦空间》之前还有许多高智商电影,例如《禁闭岛》、《记忆碎片》、《时空罪恶》、《穆赫兰道》、《搏击俱乐部》等片,而最近的《普罗米修斯》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引发了观众对于影片故事内容的广泛探讨,借此可以明显的发现观众的观影水平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社会的真实还原和故事是否具有逻辑能否值得推敲成为了现在观众对于电影是否好看的衡量依据。再看独立电影的特点:“题材的视点独特,经常与日常生活的或社会的现实直接相关。”[1]此言更是将独立电影中最吸引观众的元素剖析了出来,喜欢独立电影的人在对于高智商电影的解读上更胜一筹,这是因为独立电影的叙事特征就在于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两方面。《性、谎言和录像带》、《低俗小说》、《女巫布莱尔》、《拆弹部队》,大卫林奇、伍迪艾伦、昆丁塔伦蒂诺这些都是独立电影的代表。独立电影与观众审美之间的联系也因此变得清晰。

三、独立电影“作者论”在当下

本文在论述的时候借用了许多传统电影词汇,并且使用了这些词汇的大致意义。“作者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的一个称谓,该称谓是特指一批具有电影作者特点的人,该特点一般是指影片中能够体现导演的个性以及个人风格、影片本身具有某种内在的涵义并且是后天形成的、影片完全由电影作者一人完成编导。电影作者的代表人物有: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诸多电影导演。按照这些导演的特点和电影作者的特点,独立电影的导演则绝对能够称为电影作者,所以笔者用电影作者论去描述独立电影导演。在辨析了独立电影导演与电影作者之间的相同之后,电影作者们遇到的问题也就一样了,那就是拍摄电影的资金来源问题以及电影作者们的作品商业化问题。在本文的开头导语部分,笔者提到了独立电影之谓“独立”皆因其资金问题。在查阅了部分史料后,对于独立电影的产生与发展可以非常轻松的予以概括:大制片公司对于电影盈利的追求导致影片质量下滑,电影导演们欲求得到个人发展空间以完成电影作者的蜕变脱离大制片公司的控制,进入小型制片公司或者自筹资金完成电影创作,而后因为资金缺乏选择小成本制作于是就诞生了独立电影,其独立之意来自于对大制片公司依靠的分离。制作成本低廉示出了独立电影的本质,其实这也是独立电影其特点的根源所在,因为缺资金,所以导演必须事必躬亲。在1994年之前,在好莱坞发行体制之外的独立电影的成本一般在几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之间,相比成千上亿的大片投资,独立电影的胚胎之小成就之大值得我们去研究。本部分需要解释的问题是独立电影“作者论”在当下是本质还是现象发生了变化。就本质来说,独立电影的特点就是缺钱,因为缺钱对于导演的要求就出奇的高,套用一句俗话“都是没钱逼的”。就现象来看,独立电影的导演大多有一个痛苦的成长期,但是蜕变成大导演之后也都能恪守自己在当独立电影导演时候的独立精神宣言。作为大电影产业的一部分,独立电影导演成为了鲶鱼效应中的鲶鱼,而电影作者们的作用也在于此。

四、电影受众细分与电影创作普及

在商业社会中,消费者已经被企业分析得庖丁解牛般支离破碎且又了若指掌,从消费者行为学中可见一斑。电影作为精神商品的属性也就意味着在电影工业中成为被消费者买入的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是你不能退货。好莱坞的传统类型片就是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细分处理,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歌舞片、卡通片无一不具有明显的观众指向性,好莱坞的资本逐利性将现在的问题引到了如何用一部电影将所有观众一网打尽的局面,而这就是新时代好莱坞的大片策略。但正如大片能够带来暴利的同时,其高风险的代价也不是大制片厂能够承受得住的,上世纪60年代的《埃及艳后》在今天仍然是大制片厂的警示。于是通过收购或者自建独立电影公司便成为了好莱坞大制片厂利润多元化的典型作风,例如迪斯尼收购米拉麦克斯、环球收购十月影业、华纳成为新线和城堡石公司的东家,索尼成立索尼影业经典公司并拥有联美公司、20世纪福克斯成立福克斯探照灯公司、派拉蒙成立派拉蒙经典公司。这些错综复杂的公司隶属关系使得独立电影已经成为大制片厂细分电影受众的关键因素,不同的电影作者有着自己的电影受众市场,消费者所要的就是他所喜爱的导演所拍摄的影片。在不知不觉当中,电影市场也已经完成了细分,对好莱坞电影巨擘们来说,他们有着统食所有消费者的“大片”同时还有爱喝卡布奇诺与蓝山咖啡的独立电影群落。上世纪80、90年代,数字技术席卷全球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数字化生活的享受,家用摄像机尤其是数字摄像机的普及带给了广大电影爱好者们自己拍摄电影的希望,在这一时期诸多爱好电影的人们纷纷拿起家中的摄像机开始了“导演”生涯。好莱坞很多名导都是从“家庭作坊”式制作开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更是将影视创作的简单性带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你想拍电影你想拍视频,拿出你的手机就可以完成视听叙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今天这个时代里,你可以将影像放到互联网上,有着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对爱好电影的人们进行指导,影视创作已然普及。

五、结语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独立电影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独立电影也深受其影响,回望独立电影的历史,就是独立导演们对于电影创作主动权的追求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大———小制片厂之间的博弈,也看到了电影创作者孜孜不倦的独立追求。没有格里菲斯自身对于电影技术的追求,何来今天的电影?没有卓别林对于自身表演的追求何来今天的喜剧电影?唯有独立精神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唯有创造力才能改变事物,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大家都能制作电影,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权威被颠覆。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历史上权威被颠覆的时期常常有,而这个时期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开始。好莱坞大片从卖座的独立电影中汲取元素,充满斗志的青年在独立电影中寻求电影梦,独立电影更应该是一个孵化器,这正与独立精神相重合,独立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了,准备好了吗?

盗梦空间台词篇8

笔者曾经在论坛里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喜欢魔幻作品?答案五花八门,但离不开两个词: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是严谨的,而魔幻最大的魅力就是天马行空,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无边无际的想象,也有迹可寻,是真实世界的缩影,同样需要严谨的态度才能缔造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看上去,魔幻世界和现实,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魔幻世界,和现实相比,就如同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分成异面、平行、相交三类。

异面

完全架空,自成体系

小说《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曾经提出“第二世界”的概念,“故事创作者被证明是成功的‘次创造者’。他造出了一个第二世界,你的心智能够进入其中。他在里面所讲述的东西是‘真实的’,是遵循那个世界的法则的。因此,当你仿佛身置其中的时候,你就会相信它。”不是随便想象就能够造“第二世界”的,这个虚构的世界要靠自己的运转规律、靠世界中复杂而又严谨的细节达成一致的整体,才能让我们感到真实,而这个虚拟的世界,永远是对第一世界的表达。

《指环王》正是按照这个概念创造出来的一段史诗。在传说的中土世界里,第二纪时,诺尔多精灵中的杰出工匠在黑暗魔王索隆的指导下铸造了三大精灵戒指、七大矮人戒指和九大人类戒指。此外,索隆又在暗地里铸造了一枚权力无上的至尊魔戒,这枚魔戒可以让持有者隐身并且使其长生不老,但最可怕的是这枚魔戒能够控制余下的十九枚戒指并且具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后来,由精灵、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组成的联盟军同索隆的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了黑暗君主,那枚魔戒最终落到了霍比特人毕尔博・巴金斯的手上,他把魔戒带回了霞尔,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得到魔戒的同时也把全体中土人民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索隆并没有死亡,试图夺回至尊魔戒。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述主角霍比特人弗罗多・巴金斯从他的堂伯毕尔博手上继承到魔戒,身负重任,要将魔戒扔进末日火山口将其毁掉的经历。在魔王索隆崛起的阴影下,比尔博的好朋友巫师甘道夫给佛罗多讲述了魔戒的来龙去脉,并提醒他霞尔不再是安全之地。年轻的弗罗多满腔热血,决定离开家乡,带着魔戒到魔多去完成使命。在助手山姆和伙伴梅里和皮平的陪伴下,弗罗多开始了他的远征。后来,精灵王子莱戈拉斯和阿拉贡等人都站出来加入他们,组成护戒同盟……《指环王》的编剧小组曾表示:“你读的次数越多,越发现这部小说越来越复杂,虽然一切都包含在这部小说中,但是它的规模却是超乎想象的大。” 《指环王》中的“第二世界”非常完整

上世纪90年代,又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冰与火之歌》诞生了,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书名“冰与火”,为的是突出人性挣扎的含义,书中塑造了无数的人物,但其着眼点,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奉献精神或奸猾阴谋,而是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个人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

平行

互不干扰,

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幻世界与架空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作为人类的我们,也是有机会进入这个世界的,所以有着更强的代入感。

托尔金有一位好友,叫做刘易斯,正是《纳尼亚王国传奇》的作者。原书名为《The Chronicles of Narnia》,Chronicles译成中文为“编年史”或“年代记”,单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刘易丝用他洋洋数十万字构筑了一个庞大的魔幻世界,虚构了一个庞大王国的兴衰史。它也是“第二世界”理论的积极的支持者和追随者,可以这样说,《纳尼亚王国传奇》是路易斯对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的一次实践。不过有所不同的,《纳尼亚王国传奇》更像是儿童文学,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个从伦敦到郊区古怪教授家里避难的兄弟姐妹,一起从魔幻的衣橱一脚踏入神秘的纳尼亚国度。原本祥和和宁静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话里才会出现的生物:会说话的野兽、矮人、人羊、人马还有巨人;但是这个国度却遭到邪恶的白女王下了毒咒,成为永远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四个人类的孩子将在的万兽之王阿斯兰的带领下与邪恶的白女王展开一场大战,破除冰封咒语,解救纳尼亚王国。

作为最早魔幻作品的《绿野仙踪》,其中的世界不见得有多么宏大,但是巫师、魔法等要素样样齐备,将成长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绿野仙踪》称得上早期魔幻作品的代表

《哈利・波特》系列中,魔法世界与麻瓜(人类)世界的最著名出入口便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即九月台与十月台中间的大柱子。到魔法学校的列车是从国王十字车站开出的,每天都有很多人从这里乘车去公司或学校。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列车通行,并且和人类世界的列车并驾齐驱。但有趣的是,这趟列车出发的站台位于9号和10号站台之间,也就是人们无法看到的“九又四分之三”号站台。在这里,现实与魔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不幸的是,9号站台和10号站台位于与车站主体分离的建筑内;而且将这两个站台分开的不是一道墙,而是两条铁道。《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有意将这个地点选在了车站的主体部分,但是她记错了站台的编号。

在《千与千寻》中,十岁的少女千寻和父母搬家时,因为好奇误入了一条神秘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小镇。这里的一切都十分诡异,成群的精灵和幽灵四处出没。更可怕的是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小吃店里的东西不可思议地变成了猪,而千寻自己也慢慢变得透明,快要消失了。关键时刻,一个叫做白的年轻人出来救了她。千寻这才知道自己到了精灵的世界,见识到“汤婆婆”、“无面人”、“白龙”等性格各异的角色,也就是千寻要懂得辨识的真生活。 现实中的国王十字火车站

相交

彼此重合,息息相关

这一类,因为是与现实重叠的,所以魔幻世界中出现的所有情景都可能就在我们周围出现,也就叫人格外紧张。

埃及城市哈姆纳塔是历代法老墓地,相传此处拥有法老留下的大量珍奇异宝,源源不断的人前往掘金,但却生还者寥寥。哈姆纳塔因此成为谜样的所在,获名“亡灵之城”。电影《木乃伊》中,图书管理员伊芙琳和哥哥一起去那儿考古,他们找到曾经的幸存者欧康诺,三人结伴前往。一段惊险旅途后,伊芙琳一行与其他人终于抵达哈姆纳塔,可是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三千年前赛提一世的大祭司伊莫顿犯下罪行,受到最严厉的诅咒被做成木乃伊封缄在石棺里,他的灵魂却不慎被唤醒,拥有了无比法力的伊莫顿即给世界带来无边灾难。人类面对超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加勒比海盗》也是感官娱乐的盛宴,但其黑暗世界的精致细腻,颠簸传统海盗文化的尝试,都非常精彩。故事发生在传说中海盗最活跃的加勒比海。这片神秘的海域位于北美洲东南部,17世纪的时候,这里更是欧洲大陆的商旅舰队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所以,当时的海盗活动非常猖獗,不仅攻击过往商人,甚至包括英国皇家舰队。亦正亦邪的杰克,是活跃在加勒比海上的年轻海盗,拥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黑珍珠号”海盗船。对他来说,最惬意的生活就是驾驶着“黑珍珠”在加勒比海上游荡,自由自在的打劫过往船只,但这种闲散的日子并没有多久,他被卷入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中。故事中有各种各样的神、怪和宝物,但第四部电影中各路人马梦寐以求的不老泉,最后被西班牙海军捣个稀巴烂,还是让人忍俊不禁。

《加勒比海盗》有着独特的世界观

《幽灵公主》是吉卜力工作室于1997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宫崎骏在《幽灵公主》中探讨对环境的破坏,和人是否能够与自然真正和平共处等问题。《幽灵公主》的背景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这是中古时代进入近代的一段转变期,故事蕴含着对“自由”“生存”的向往。

人与自然是宫崎骏电影永远的主题

上一篇:西边的太阳范文 下一篇:好的座右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