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3 18:56:21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摄像头;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一、实验设计背景与原理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利用数码产品及数字化设备改善教学活动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能通过展示眼睛构造模型及挂图讲解成像原理,而学生对于如何利用相应的透镜调节像在患病眼睛中的成像位置这一知识也只能做接受式的机械的学习。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尝试采用可变焦电脑摄像头模拟人眼的方法,演示人眼在患近视和远视情况下的成像特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成像知识,体验为“患病的电子眼”配眼镜的乐趣,从而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效果,同时所展示的患病眼睛的模糊成像效果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爱护眼睛的重要性,进而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另外,在这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考虑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则,在学生已具备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特点这一学习准备的前提下,提取为学生所熟悉的配镜活动作为问题背景,并为学生设计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课余动手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及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器材:多媒体投影仪 电脑 可调焦的摄像头 透镜盒(内装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和凸透镜)、视力表

二、教学活动设计

1、 复习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

为使学生能够较快投入新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习准备性原则,增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本节教学内容是对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扩展,因此进行相关因此进行相关的知识点回顾是必要的。

2、展示眼睛的构造图示(见图1),并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近视眼和远视眼”,并弄清楚眼球的结构。

展示眼睛的构造图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配镜师”这一角色扮演时,能够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参与探究。这实际上为教学提供了先行组织者,是对将要学习的主题的引导性表述,它为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并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3、 由同学们讨论应该怎样来矫正近视眼,开展名称“小小配镜师”的实验教学活动。

⑴、让摄像头模拟人眼。各种器材对应的模拟替代物是: 镜头――晶状体 银幕――视网膜 凹透镜――近视眼镜片凸透镜――远视眼镜片

先将摄像头与电脑相连,打开【我的电脑】双击摄像头图标启动摄像头,然后将成像窗口调整至合适大小,把摄像头对准我们事先准备的视力表并通过电脑和投影仪使成像显示于幕布。此时摄像头模拟的是正常人眼,在屏幕上显现的视力表是清晰的。(见图2)

为了与患病眼睛的成像效果形成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保护眼睛的重要,这里首先展示正常人眼所看到的清晰世界

⑵、 现在让电子眼模拟“患上近视眼”的:旋转摄像头镜头前部的焦距调节钮,调整摄像头的焦距(图3),制造出模糊的成像,告诉学生这是一只患了近视的眼睛所看到的图像(图4),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⑶、提出问题:如何给这只眼睛佩戴合适的眼镜使它能看得清楚呢?

启发思考:展示近视眼成像原理图(见图5),假设这是一只患近视的眼睛,请利用已学知识思考应该佩戴何种透镜才能使成像正好落在患病眼睛的视网膜上。让学生来分析。

(由学生分析也近视眼应在前面加一块凹透镜来矫正它,见图6)

⑷、体验配镜活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从配镜盒中挑选出镜片,置于摄像头镜头前(见图7),从投影中观察成像的变化,并请学生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⑸、继续挑选或通过组合不同屈光度的凹透镜片,直至 获得最好的成像效果。(图2)

⑹、提供变式练习:朝相反方向旋转摄像头光圈,制造“模拟远视眼”――老爷爷的眼睛,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为老爷爷配眼镜”的任务。看他们是选择何种透镜来矫正老爷爷的眼睛的(即如何矫正远视眼)。

随着知识的渐趋稳定和巩固,教师设计的问题类型要有变化,可以通过设置与原先的学习情景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完成,从而促进学生概念规则的纵向迁移。

4、 最后,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要点。

通过活动方式实现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和使教学活动趋于有序,此时教师对活动效果的及时总结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便于知识的巩固和远迁移。

三、总结

这次我们设计的给“摄像头配眼镜”的实验教学活动中,用摄像头来模拟人眼,这与我们常说虚拟实验不同,它是用真实材料做成的模拟装置,比起其它的模拟手段来,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因为它们显示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只不过用所示的现象来说明物理教学内容时需要作形象的类比,因而与单纯模拟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就象这个实验,它能让学生真实的目睹和参与其过程,并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加深对实验现象、结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P7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P20

[3]周定珍,课程整合的内涵新解,网络科技时代,2003、3

[4]李伟民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2

一、文本解读上做“加法”

文本解读是课堂转型的起步阶段,也是实现课堂转型的前置条件。有经验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师生互动自如,都是课前非常重视文本解读的结果。

(一)认真读教材

解读教材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即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自己先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读上几遍,绝不可因为自己已经重复任教而大体浏览,或放弃对文本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看看自己能否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否从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能否在某个标点语句上触动自己、有感而发;有否找到突出语文学科素养特点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重点语段。其次要读单元主题导语,在读单元导语过程中,想想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所读的课文又是怎么样来表达这样的主题的?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怎么确立?另外还要读思考题,略读提示、插图,甚至是一些注释、文本中“泡泡”之类的,看看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这些,是否也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发现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亲自去读了,才会发现或猜想学生在读文本时的状况,便于课堂应对。

(二)无参考备课

顾名思义就是在不看任何教学参考书或网络查找的前提下,教师自行开展的备课工作,换句当下时髦的话就是“裸备”。无参考备课,在自己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能够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做到正确、准确,尤其是在知识的学习上、方法的习得上、过程的参与上、情感的体验上;围绕单元主题划分教学课时,做到两个结合,即尊重文路和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体现文脉和教学思路相结合;根据自己的解读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重中之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课时的不同性和渐进性;围绕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问题和课堂练习,做到每一个学习环节目标清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全面调动。这种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去思考的教学设计,再去寻找教学参考上的结合点,无疑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围绕主体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课堂转型的中心轴,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切活动应该突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就应该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在备课研究过程中,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推想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历程和情感心路,来组织教学行为;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景和学习延续,合理安排学习前置条件、教学手段和后续反馈的内容,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二、课件设置上做“减法”

课件设置是影响课堂转型的制约因素,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主要因素。在课件设置上,要考虑设置的方式、设置的数量以及课件的使用效度,严防以课件替代教学的一切,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课件设计非线性

课件设置应像备课一样,灵活机动,随“需”而按,随“按”而动。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去点击出示相应的课件,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样的设置一定是非线性的、板块的、机动的。在课件设置上,教师就有这样的非线性设计意识,要知道课件设置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耐,课件设置就是为了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使重点更“重”,化解和突破教学难点,使难点变“易”。然后就要合理思考非线性课件内容,主要设置一些跟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语段、文字、图片、录像、背景资料……换句话说,可以借助媒体出示重点语段或其他内容,但是这样的重点语段或其他媒体在啥时候出示、出示后该做些什么、与不出示相比有什么作用等等,都要考虑明白,否则还不如不用或者索性运用文本好了。另外还要考虑非线性课件的按钮设置,一般在主打性课件的四周,可以设置与内容学习相紧密的指示按钮,以便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随时点击出示,真正达到随需而按的效果。

(二)课件少而精

在40分钟的课堂常量里,课件要做到少而精。首先要做到“少”,就是要考虑能不用课件的就尽量不用,能用文本语言的尽量用文本语言,能用语言、体态、眼神等表达清楚的就尽量少用课件。什么时候用呢?应该用在关键处、重点处、疑难处。比如《永生的眼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篇课文,都是涉及人体器官移植的,教学时,可以出示“眼角膜”和“骨髓”等器官的功能以及患眼角膜和白血病的人群课件,让学生清楚捐献眼病和骨髓是多么的可贵,能够让失明的人重新得到光明,让白血病人得到康复,使自己的眼睛或骨髓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续,至于其他的内容可以少出现或者不出现。其次要做到“精”,课件要减少,必须要考虑设置得精,即力争精致,凸显精神,从精致的课件中,让学生领会精神实质,体会课件含义。比如刚才列举的《永生的眼睛》“眼角膜移植”和《跨越海峡的生命线》“骨髓移植”课件,就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眼角膜和骨髓的宝贵、寻找眼角膜和骨髓的不易以及捐献眼角膜和骨髓的可贵与勇气,这就能让学生从中认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也真正理解了永生的含义。

只有课件少了,才可能达到精,课件只有达到了精,课堂上才不会出现一连串的课件。这样才会在课堂上考虑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用足用好,甚至会达到一张课件多用的效果。例如《小珊迪》这篇课文,由于小珊迪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与学生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难把握,感情也难以投入。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恰当的时候,呈现衣着破烂正向行人苦苦哀求的小珊迪课件,学生注视着可怜无助的小珊迪,跟随伤感低沉的音乐,再加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的预期效果,这样恰到好处和合情合理,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教学环节上做“乘法”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阶段,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更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即便是同一个学科也要随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变换来调整教学环节,以保持每一步教学环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教学环节每一步有聚焦点

每一步教学环节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环节聚焦点,也就是学习侧重点,这好比是打靶时的靶心,只有在展开的每一步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持续效度,扎实地聚集了每一个靶心,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聚焦点的选择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而定,有的可以聚焦课题,例如上述提到的《永生的眼睛》,光看课题就会让学生思绪万千:“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怎么做才会使“眼睛永生”呢?如果在读题环节就能抓住题目加以聚焦,引发思考,那么整堂课就会纲举目张,使学生充满好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有的可以聚焦字、词、句,像一些中心句、过渡句、反复句、总起句,如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一句“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会聚焦“一项惊人的发现指什么?”“在一百年前要在法国科学院宣布这项惊人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可以聚焦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发挥,一段对话、一张插图、一处表现形式,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上《钓鱼的启示》中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一句,可以聚焦“鱼”字为什么打上“双引号”?像这样的著名设计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鱼”会给人哪些启示?

(二)教学环节应张弛有度、松紧结合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宽松有度、松紧结合地安排教学环节,合理处理好教师退位与学生前移的关系,才会在每一步教学环节上达到预想的目标。如在学生自己能懂或者已经懂了的环节上可以安排得张一些、紧一些,快速地点到为止;在学生朗读理解有困难的环节上可以安排得驰一些、松一些,给足学习、讨论、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地学习。如在导入激趣、揭示课题环节上,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提问导入、朗读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等不同的方式,在新课伊始就快速地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调整学习气氛,把控学习情绪;二是揭示学习内容,引发学习思维。在初读课文、把握文意环节上,教师要充分给足初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读好书,做上记号或标记,提出新的问题,要知道没有朗读的初读是没有底气的。在研读重点、品味语言环节上,更要突出重点,给足讨论、探究、练笔、交流的时间,自如地调控课堂速度,做到言意兼得、法能共增,以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总结课堂、延伸课外的环节上,要画龙点睛,引发思考。

四、作业选择上做“除法”

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检验,而作业选择则是教师教学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助推器,也是课堂转型的风向标。在现有众多的作业堆里,要选择合适的、精到的作业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去粗取精。

(一)要有作业选择的意识

面对各种各样的作业本、同步练习本,再加上学生手头可能会有的练习册,的确会给教师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甚至会有点无所适从,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让学生做,学生的负担不自觉地得到了加重。因此,教师应有作业选择的意识,作业选择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对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注。作业选择应考虑作业的时间,分清哪些是课内的作业,哪些是课外的作业;作业选择应体现层次性,有基础知识的练习,有能力提升的练习,有课外拓展延伸的练习;作业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配以不同的作业形式,题型可以丰富多彩,基础型、拓展型、思考型以及小练笔等等,避免重复、烦琐;作业选择不宜太多,适可而止,小学课堂作业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边学习边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以保障作业的正确率。

(二)作业选择要切合学习目标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围绕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切合学生需要安排作业。在每一堂课上,学习目标是非常集中的,大多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确定,而且不同的课时其学习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选择还要切合课时学习目标,符合环节学习要求,不宜一股脑儿不加选择地作业,也不宜机械地不假思索地作业。譬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因为是精读课文,在作业安排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该有所区别,寻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相关语言,并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为什么都能体现对孩子的爱?这样的作业偏重在第一课时,而探究其“爱”的原因,特别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糟糕透了”这种父亲独特的爱的方式,则可安排在第二课时里,以便学生充分地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

(三)作业选择要有利学生潜力发展

作业选择很有讲究,这不单单是教学意识问题,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问题,教师应站在学生潜能发展的的角度去选择作业,一切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等等方面去考虑。机械的作业只会让学生应付作业、厌烦作业,而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就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冲击学习的兴奋点,形成一种勇于探索、永不退缩的乐趣。譬如为了加深对“捐献器官”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外去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最后形成相应的专题性作业。这样的作业看似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却是学生潜力发展的基础,也符合课标赋予的使命。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3

我们班的班主任是吴老师。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留着一头不长不短的卷发。弯弯的眉毛活像是一张精巧的弯弓,尖挺的鼻子上驾着一副眼镜,眼镜里是一双饱含深情、疲倦……的眼睛,这双眼睛是普通的,但它却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吴老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让同学们十分敬佩。

有一次,吴老师在上课,突然听到一个女同学在哭。她走过去对那个女同学说:“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老师,我头好痛……”那位女同学痛苦地着。吴老师轻轻地抚摸着她的额头,觉得她有点发烧,就到办公室拿温度计。过了一会儿,吴老师把温度计夹在小莹(那位女同学)的腋下。五分钟后,拿起温度计一看,哇!小莹竟然发烧到39°。吴老师把小莹扶进保健室,叫数学老师代课。我们都肯定地说:“吴老师一定是去照顾小莹吧!”果真如此,一下课我们就冲出教室,到保健室去。我们一到门口就看见吴老师把冰枕慢慢地放在小莹的额头上,还是不是地问她会不会痛。我们纷纷议论起来:“吴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

事情过后,小莹的爸爸妈妈特地来拜访吴老师,还带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吴老师看到便说:“小孩子生病,我们做老师的能不管吗?再说,将来还需要靠他们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呢!你们不必这么客气的……”

我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对话,便说:“老师,他们这么有诚意,您怎么能拒绝他们呢?”吴老师笑了笑说:“我这么对待小莹,不是为了礼物,而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收下了礼物,我就不能当老师了!”

人人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说不!不只妈妈好,还有老师好。吴老师对我的爱,让我永远忘不了她。因为有她的循循善诱,才使无知的我变得懂事;因为有她的呕心沥血,才使我懂得做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师恩永记于我心。总而言之,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有您真好,老师!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4

说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说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向同行口头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的创造性设计的过程。以上这些环节大家都不陌生,可如何能在大同小异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创造性设计,还是离不开理论的支撑。

说课时,对内容的理解是人云亦云,还是见解独到?环节的设计是本末倒置,还是逻辑缜密?方法的运用是捉襟见肘,还是行云流水?语言的表达是生涩难懂,还是旁征博引?这些不正是我们评价一节说课好坏的标准吗?而这些绝不是一时就可以学来的。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的每一节课不就是“厚积水”“厚积风”吗?人人都说窦桂梅老师上课有声有色、有文有画、有静有动,可谓是美妙绝伦。在这高度评价的背后,她几年的阅读量就达300万字,记录读书笔记20余万字,校内外听课1000多节,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她的自觉行为,正是这些积累使得她的课堂异彩纷呈。

古语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必定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内心,增长我们的职业智慧;“厚积”众家所长,我们会逐渐读懂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博观”“厚积”正是我们每一位想要更优秀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做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人说课堂是舞台,我同意这观点,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一节课设计得即使再精彩、再完美,缺少了学生的参与,也会逊色几分。课堂是灵动的,如何能够引导学生层层突破,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除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之外,还得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曾遇到过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教育机智运用得好,就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员通过即兴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也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记忆。

上学期,我执教《永生的眼睛》这一课,课文讲的是琳达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在学习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愿意像琳达一家人这样去帮助盲人吗?”问题抛出去,就有一个学生回答不愿意,当时满堂大笑。我平静地叫他说说理由,他说:“因为我还活着,我还要用眼睛。”这样的回答令我一怔,第一感觉他的答案不是胡闹,细想也有道理。我评价道:“是啊,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活着,因为了解了盲人的痛苦,我们知道了健康的生命这般美好,我们不更应该爱惜我们的眼睛、珍爱我们的生命吗?我们学习琳达一家人关爱生命的品质,敬畏那种有意义的死,不正是让我们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精彩吗?”正是这样毫无预设的课堂生成,赢得了一片掌声。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5

一、案例主题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各种新的教法不断涌现,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分层教学正成为新课改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作为分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层作业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同时也在美术教学中开始涉及运用,笔者在《我画喜怒哀乐》这一课教学中大胆尝试设计了分层作业一和分层作业二。笔者先通过游戏导入让孩子观察表情继而马上让孩子尝试自己动手画表情, 在教学过程中又设计了两次通过探究生成的作业,经过认识、纠正、示范引导学生探究生成表现表情的知识要点,步步扎实的掌握要领,然后再次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学生的作业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笔者利用这一变化,让学生把前后两次作业放在一起进行前后比较,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欣喜若狂,美术教学也达到了目的。

二、案例背景

《我画喜怒哀乐》是出自于浙美版第六册第四课《我的喜怒哀乐》第一课时,属“造型表现”领域。所谓“造型表现”领域,即让孩子通过看看、做做、画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前通过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分析,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将第一课时的课题取为《我画喜怒哀乐》。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用线描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四种基本表情特征。由于教学的对象的年龄特征,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2、感受人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以及懂得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3、了解人物表情变化的基本特点,运用线条表现生动的表情。

结合目标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很多新教法,呈现了很多的亮点:如游戏导入引导孩子观察表情,学生探究生成知识点等;而最大的特色亮点莫过于在课中设计了两次分层作业,第一次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的原生态作业,第二次是经过老师传授引领指点后所表现的作业,将孩子的两次作业在一起对比呈现,让孩子发现进步。

三、案例描述

1、课前环节、游戏热身

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成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牢抓孩子的心,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游戏,同时也为下面授课做了一个热身。

师:“让我们玩一个《你演我猜》的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字!全班表演让他来猜一猜!

所谓课未始,趣已生!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高,都举手跃跃欲试!我在黑板出示了一个字“跳”这时全班同学都在位置上兴奋的跳了起来,被请上来的孩子马上就猜出来是“跳”,笔者乘机采访了他。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很兴奋!

同时笔者了解其余学生此时还意犹未尽,于是又请了一名学生上来,并稍加难度出示一个词语“飞翔”孩子犹豫一下没有猜对,此时笔者又抓住机会趁机采访了学生)

师:“能告诉老师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没猜对有点失落,但是玩这样的游戏还是很开心的”!

师:“那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非常开心!”

(通过“你演我猜”的游戏,无形中使学生走进课堂,同时与导入环节的“你演我画”游戏形成一个整体,而采访即为游戏做了个总结,又让他们体会各种心情为接下来的表情教学埋下伏笔)

2、导入环节、初试作业

游戏给学生带来喜悦的心情,借着快乐的心情继续把快乐延续下去,玩一个无声游戏“你演我画”,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笔者请每一大组选一位最会表演的同学上来,出示四组表情词语,请学生来演一演!大家来猜一猜!但是表现答案的方式要利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以游戏“你演我画”导入,通过趣味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喜怒哀乐的五官变化,在观察时笔者利用了一个特殊的道具――画框,让每一个表演的孩子都举着一个画框进行表演(如图1)。教师再通过语言提示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和表现。学生继而进行第一次分层作业时,教师留意观察选取几张作业贴在黑板上。公布正确答案,师生一起评出最接近正确答案的表情。

(在游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根据观察到的表情去进行第一次分层作业尝试,而这样的作业是未经过教师修饰提点,纯粹是学生发自内心最原生态的作品。画框的利用则让学生在观察面部表情的时,视觉就有了一个落脚点,且能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构图,本次作业的形成完全是孩子本我的一个表现。)

3、授课环节 探究作业

(1)探究生成第一次作业――眼睛

学生完成第一次作业后,将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评,选出最接近答案的一组。

师:“老师看到获胜的小组特别开心!生活中会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当然也会有很多让人难过,生气的事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

学生观察得出喜的时候眼睛弯弯的,怒的时候眼睛瞪的大大的,哀的时候眼睛就挂下来了,乐的时候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线。这时候笔者再出示四张眼睛照片让学生欣赏,然后根据特征让学生找出分别是属于哪一种表情。重点欣赏汶川大地震中一个孩子“哀”的眼神。观察后该如何画出来呢?抛出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四张没有五官的脸型,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认识为其加上“喜、怒、哀、乐”的眼神(图4),笔者再根据学生所画的“喜、怒、哀、乐”的眼神并当场指正,讲解。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眼睛的表现方式。

(2)探究生成第二次作业――嘴巴

教师再提示引出除了眼睛其实嘴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观察嘴巴变化时,我利用了一张刘谦的照片做道具,根据折叠和方位变化的透视现象表演了刘谦开心和伤心时不同的表情(图5、6),在魔术中让学生观察到,人笑的时候嘴巴就像弯弯的月亮一样往上翘,伤心的时候嘴巴则是往下挂。然后请学生欣赏汶川小男孩“哀”的眼神并想象他此刻的嘴型,出示整张照片,重点观察“哀”的嘴型以及线描表现方式,体会“哀”的心情(图7、8、9、10)。再通过愤怒图片以及2008张奥运会开幕式笑脸等具有意义和特点的照片了解掌握“愤怒”和“乐”的嘴型,并体会各自的心情。最后出示四张周围同学喜、怒、哀、乐照片和线描头像(图11)。让学生观察并在四张还没画上嘴吧的脸型作业纸上加上各种嘴型(如图12)。笔者同样根据学生所画的“喜、怒、哀、乐”的嘴型进行当场纠正、点评。这样学生又一次轻松的将嘴巴的表现方式掌握了。

(在环节设计中,笔者并未直接教授孩子如何去画喜、怒、哀、乐的嘴型和眼神,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观察探究得出,如课题中眼睛的观察、图片的观察,照片的观察、小魔术的演示以及教师将孩子们的表情画成线描作品等,然后通过步步导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探究生成了知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

4、总结提升、二次作业

在学生探究生成嘴巴,眼睛的基础上,笔者将技法要领编成一首连字儿歌:画人喜,眉开眼弯嘴上起;画人哀,眉呈八字嘴下歪;画人怒,双眼睁大眉倒竖;画人乐,张大嘴眼睛眯眯着 。并通过示范 得出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技法。我在纸的下方先示范一个圆。师:“这是什么?”学生首先想到这是一张脸,于是笔者再次提问:“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一张这么小的脸是否好看?”学生肯定回答到:“不好看”!师:“如果把这当脸,那老师的构图就跟你们第一次作业一样了!”拿出学生第一次作业进行对比。笔者乘机将其改变成一张夸张的嘴巴然后加上眼睛鼻子以及夸张的脸型成了一张哭脸。(如组图12演示)如此高效的示范,使学生快速掌握了如何构图及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去表现一张表情。最后通过动画和学生习作拓宽创作思路。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第二次创作。

(通过技法总结提升,以及有力到位的示范将会避免很多孩子在绘画上所犯的通病。夸张有趣的动画欣赏不仅是孩子喜欢的,同时对打开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则让孩子能有个参照,二者辅助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5、作业对比,激情再现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一部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卡罗-汤姆林森曾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 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两次作业的对比评价,让学生将第一次作业和第二次作业放在一起,让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自己的进步。教师再次提问:你觉得哪里进步了?让学生从构图,表现技法,线条以及画面完整程度上谈谈自己的进步。

(可以说笔者在本课教学中开创了对比评价的先河,并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教师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课后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感觉环节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每个环节都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习性,两次作业的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两次探究生成的作业能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掌握技能,这个过程自始至终学生都是主动的学、想学、乐学、活学!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完全掌握了新知识。

两次分层作业的设计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理念。先学,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笔者设计了分层作业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先通过观察画表情。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画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探究生成作业一和作业二。最终学生再结合老师“后教”的知识点进行分层作业二的创作。

最终当一张张作品呈现出来时,给人眼前一亮!学生都会惊叹到,这是我画的吗?太美了!拿起分层作业一比较,怎么半小时前我的画还是那样,现在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学生惊喜不已,自信满满,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棒!教学内容也就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完成。

人进入社会化学习后,由于所受环境影响的不同,人原本不同的社会性遗传基因,有的发展,有的被抑制,所以人的自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也一样应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一种良性的评价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我们善意而有技巧的评价中健康成长。所以在课中笔者摒弃了传统的教师评、同学评、横向对比的做法而是采取两次作业的纵向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进步,指出哪里进步也是对知识的一次巩固。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6

1、我们的数学老师长得矮矮胖胖,挺着个啤酒肚,头很大,脸上肥肉纵横,两颗黑豆似的眼睛镶嵌在脸上。他特爱笑,笑起来肥肉就将眼睛挤成一条线,那样子特憨,特逗。所以,我一直在暗地里称他为“憨逗老师” 。

2、自古以来,“老师”这两个字是神圣的,人们对老师也有很多的赞颂,正如书上写的,口里颂的,老师像蜡烛,干柴,园丁,有着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春蚕精神。可是我觉得老师更像是一壶油,慢慢的浇在了祖国正在燃烧的熊熊大火上,使祖国的未来更加光明。我要赞颂所有的老师,让我们所有同学都尊重老师,学习老师的师德!

3、我有一个非常Good语文老师,她长着一副瘦瘦的身材、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张俏丽的脸孔(有点像娃娃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还有一副迷死人的笑容(夸张点)……看起来非常亲切。

4、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哺育了一颗又一颗稚嫩的幼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之下,我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5、他,就是我的初中的数学老师。虽说他的年龄不算大,但也不小了,可成天还是一副调批的模样。他总是以一身的运动装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显得特别的亲切与随和。虽然头发一直是剪着平头,但前面去调皮的留两撮较长的头发,看上去显得特别的帅气,当风撩过他的头发,前面的头发就顺风飘着,特别飘逸。

6、老师的窗前,总有一种灿烂;老师的窗前,凝结着一个心愿。遥望老师的窗前,心存感激,学子永远把可敬的老师牵念。老师的窗前,寄托无限;老师的窗前,与大海相连。学子是海的浪花,老师就是浪的依恋。

7、高老师长的脸圆圆的,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大熊猫,但她正如姓名中的“燕”字一样,行动敏捷,又想一只飞来飞去的小燕子。高老师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时时刻刻都流露着智慧。

8、仔细一瞧老师今天还穿的真时髦,一双金黄色的高跟鞋,一件十分韩式的上衣,再搭上一件牛仔裤,如海藻般的卷发往那一甩,还真是迷死人不偿命啊!只见同学们的嘴巴都张成了“0”字型!

9、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懂得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成长的。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学会宽容的等等。从而拾捡到那份家有儿女般的幸福。

10、您们无私地站着,站成一棵蒲公英,让知识的花絮大大方方地飘散四方,阳光下的世界才因此而变得缤纷和灿烂;您正直地站着,站成一棵雪松树,让挺拔地身躯不偏不倚的接吻蓝天,风雪中的生命才因此而便得青翠而蓬勃;您高贵地站着,站成一棵风景树,让灵魂的枝叶哗啦啦的拍响节奏,成长中的幼苗才会因此而找准韵律和参照。

11、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12、看!向我们走来的那位高高瘦瘦的老师。就是她,他是老师当中最吸引眼球的一位焦点人物。从来没有见过表情如此丰富的老师。他笑起来嘴角弯弯的,还不时眨着眼睛。

13、“小暴”是我们的班主任,她的名字叫暴丽丽,老师都叫她“小暴”,所以我们也跟着叫开了“小暴”。你们别认为暴老师姓“暴”,就认为她脾气暴躁,很容易发火。其实“小暴”是很热爱同学们的,她一般不发火。

14、在我心中,老师既是严师又像慈父,尽管我们很笨拙,动作做的生硬难看,往往是顾脚顾不上手,但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反复地向我们讲解动作要领,严格把握我们动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更改我们动作中的每一处错误;每段动作过关后,老师总会和蔼地问我们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会再练?每当此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老师和自己的父亲联系到一起。在我今后的习拳日子里,我会永远像敬爱自己的父亲一样敬爱我的老师,我更会以勤奋地学拳练拳来回报老师的辛勤与付出。

15、从一年级开始说吧,一年级的老师,每次都给我一个和蔼可亲印象。每次,我们上学的时候,他们总会在学校的门口来迎接我们。在课堂上,只要你回答对了问题,下课后就总会有你的战利品;但是,如果你回答错了,也就只能得到老师的安慰了。

16、黄老师年纪不大,20来岁,是我们的班主任,背地里我和室友都直呼其名——黄捷。在我的印象中,那些思维缜密的理科怪才不是都应该架着大镜框,头发微微蓬乱,不拘小节。而我们的黄捷虽然也架着眼镜,但绝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大镜框,虽不十分讲究穿着,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丝不苟。相处了一个星期,我脑海里刻下了黄捷的几张脸谱。

17、她,是一位最令我欣赏的老师。长长的,打卷儿的头发披在肩上,戴一副含有学问的眼镜,苗条的身姿,细长的腿,一看就知道是个跳舞的人!想必大家也都猜出来了吧!她,这位美丽的仙女,就是我的舞蹈老师——蔡老师。

18、那挥毫泼墨的手笔,正书写明天的画卷;那摇曳的身影,是在学子习作中,寻找弄潮儿的波澜。这时而发出的声音,就是老师的轻轻自言,叫绝拍案,为绝妙的句章而惊叹;这时常翻阅的书斋就是桥梁一线,连接着遥远,承载着期望,带着学子走向科学的顶端。

19、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20、到了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又不同了,没有以前温柔了。天天要写字,不写的话,有时还要被鞭子打,甚至有时又向父母报告,真是痛苦啊。上课回答问题,对就表扬,错就批评,真是太严厉了。

21、到了五年级,老师还更严,只要你做错了一件事,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你,打你。上课时讲话,搞动作,下课后,就总会被大骂一通。然而,如果,你做的好,表扬就总会在你的面前摇来摇去。

22、严肃——她那收不住的笑容不允许;严格——她体胖心宽的本性压根没过这打算;严厉——我的天,她大概除了“火山爆发”之外就没见过太过激烈的词语,不会严教严说,只会抬着圆圆的可爱的身子穿梭在三班四班之间。

23、同样是工作,教师就要在人格上是完人,学问上是全能(至少在你教的这一科上是拥有一桶水的人),物质上是穷人!如果我有了一桶水,如果我的人格达到了可以做别人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表率,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去做一个“穷教书”的?我完全可以在其他行业上成功地活着,又何苦去捡一个“终生骂名”来背呢?

24、无论生活的路有多远,学子的身后,总有老师注视的双眼。生活在知识的丰富中多彩,岁月在老师辛勤的汗水中盛满。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老师是力量的耕耘者,这世界因老师而精彩,这土地因老师而灿烂。爱洒讲台,灰聚烛燃;春华秋实,桃熟流丹。老师的窗前,有一棵米兰,悄然绽放,清香悠远。

25、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26、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27、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却变成了“一日为师,终生受骂”。不是吗?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这样一个终生受骂的职业却拥有极为高尚的称号DD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的灵魂是那么好教育的?人的灵魂可是另一个人所能拯救的?所以他们处于极为可悲的处境:时刻承受着生活的多重挤兑!

28、老师是先活在学生们的眼睛里,而后才活在我们的心里的。要把学生们目光之中的怀疑,猜测,挑剔变成心目中的信任,尊敬和爱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传道,授业,解惑”包含着多少的苦涩和艰辛啊!

29、描写老师外貌的好段

30、我的班主任林老师,不高不矮,樱桃小嘴,长发披肩,还有双会说话的眼睛,那眼中的言语总是透过厚厚的镜片射向我们同学。

31、“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语文老师面带笑容,捧着书本走了进来,只见他黑发中还藏着几缕白发,身穿一件蓝白相间的T恤衫和一条牛仔裤,看起来精神抖擞的。

32、报到头一天,我们的新班主任贾老师现身了:四十五六岁的样子,矮矮胖胖的身材,一头看不出什么发型的卷发,再配上一身与时髦毫不搭界的衣服,活脱脱一个益阳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中年妇女。

33、李老师有一头漂亮得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那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地光环。

34、王敏老师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留着好似芭比娃娃的卷发,经常披在肩头。不管在什么时候,你都能看到她的 背上背着一个米黄色的包,无论在课堂还是课间,都是如此,这就是我叫她“包包”老师的原因。

35、她就一副平凡普通的脸庞,脸上永远是“空地”——因为她是一位优雅的女士。薄薄的眼镜后藏着一对疲倦的眼睛,使人难以看清她的内心世界。

36、上四年级的时候,那就更别说了。老师就更严了,简直比老虎还更严。每天的学习,老师一点也不放弃,天天一大堆的作业,真是痛苦。就算下课老师也要战罢一点点时间不留一点余地。

37、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38、在上了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已又更严了。天天要背课文,天天有练习做,几乎很少有时间玩。老师也整天板着脸,一副好像 要吃人的样子。有时,考得不好,老师又打电话给老师,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严谨。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7

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一片森林中。我忽然发现了在我身边有一跟魔棒,我把它挥了挥,在一眨眼的时间里,我来到了一幢高楼大厦前。

我仔细揉了揉眼睛看了看,咦?那不是我们的校园吗?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突然,在我的视线前方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康老师和陈老师吗?怎么她们现在身体还那么健康。充满活力呢?原来,那是我们班的罗云松发明的长生不老青,吃了可以让人保持容颜不老,永远年轻。(效果是永久的。)

现在,古佳迷已经成为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代文佳当了一家跨世纪公司的董事长;丁肖潇成为了一位服装设计师;胡克强已经当了一位伟大,对人类与社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前途是遥远的,人生是漫长的。只有付出一切牺牲,才会有所报酬,现在,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8

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我”的几个词语,展开教学。

师:请细细地读一读第4、5小节,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1:刁难、耍赖。我仿佛看到一个“调皮蛋”,在姥姥剪纸的时候,跳前蹿后地做鬼脸,但姥姥总是慈祥地笑笑,最多推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瞥他一眼,继续做自己的活计。

师:好有想象力!这经验来自你的生活吧?捣蛋归捣蛋,但这里,你们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2:读出了“我”和姥姥亲密无间的祖孙情。他们感情深厚,才会相处得如此融洽,否则怎么敢捣蛋呢?

生3:“我”不仅调皮,还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你看,“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比如,你正在写作业,张三跑来捂着你的眼睛,你还能写得下去吗?(生:写不了。)但姥姥——

生4:继续剪。

师:“我”刁难姥姥的细节不仅写出了“我”跟姥姥的亲密无间,还写出了——

生5:姥姥的技艺高超。

生6:姥姥剪纸技术是熟能生巧。

学生在读课文、抓词语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人间的亲情,体会到了文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挖掘关键句段,感受表达内涵

作者写作时,对句式的选用,顺序的安排都会有其独特的运思。如课文第6自然段就是对姥姥“熟能生巧”的一个具象化阐释。

投影出示:

1.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2.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段话,揣摩揣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

生1:第二句将原文中的“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换成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

生2:换了之后,感觉不太好。

师:为什么?

生3:读了原句,我仿佛看到姥姥穿得像个油桶,一边哈着热气一边剪,还好像看到她一边流汗一边剪,因为人家要得急,姥姥连脸上的汗珠子都没工夫擦一擦。

生4:姥姥每天都剪,白天剪,晚上还剪,夜以继日的忙活,可见姥姥的剪纸多么受人们的欢迎。

生5:难怪“我”捂着姥姥的眼睛,姥姥也能丝毫不差地剪出来,原来常常“摸黑剪”呢。真是熟能生巧啊!

在比较揣摩中,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更多信息。这种看似啰唆的语言表达的特殊效果便被学生揣摩出来了。能从看似简单的语句中发掘出语言文字的秘妙,这对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整体把握篇章,领悟表达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话题,激发学生含英咀华,倾吐自己的感受,感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如何写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又是如何写出姥姥和“我”祖孙情深的?

生1:人们总是“啧啧赞叹”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人们的称赞好像是歌谣一般,语言优美动人。同时,借别人的嘴巴侧面烘托了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

生2:我从“乐颠颠”一词看出了姥姥的剪纸技术高。你看,求姥姥的人总是很多,姥姥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剪,不一会儿,剪成了,来人一看,哇,好漂亮啊!就乐颠颠地拿走了。

师:说得真传神。

生3:姥姥对乡邻们是有求必应,要什么就剪什么。对“我”也是。“我”总是缠着她剪老牛和兔子。这老牛和兔子正象征着他们俩的祖孙情。

师:优秀的作家选材总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小细节里就能读出好多好多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上一篇:元旦主持人台词范文 下一篇:六一文艺汇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