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的美丽范文

时间:2023-12-06 16:19:04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1

青春的大门在你我的面前徐徐打开,

带着自信的笑容,

踮脚跳支圆舞曲,

这个舞台属于你和我。

当回忆的年轮开始倒转,

我们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原来有些记忆,

我们从不曾遗忘。

老师的爱总是带着淡淡的芬芳,

就像窗前那朵郁金香,

美得低调却华丽,

暗香直达心底。

如果我们是绿叶,

那父母就是我们的根,

我们的根永远在那里,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年少的梦想肆意飞扬,

年轻的心不怕雨打和风霜,

回首的一瞬间才发现,

那时的天空充满阳光。

有时青春就这样,

在一个个梦幻的故事里,

总能找到曾经遗落在心底那份——

无与伦比的美丽!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2

一、《丽姬娅之墓》对《丽姬娅》的改编

达德利・安德鲁曾经把改编电影和原著文本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借用、交叉和忠实转化。《丽姬娅之墓》则属于“艺术家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从之前一个总体成功的文本那里,借用素材、思想或形式”的借用改编。这种改编并不要求对原著内容的完全忠实,但是改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与原著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

(一)情节安排

小说《丽姬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全篇讲述了“我”的一段回忆,回忆的内容按照时间线索推进。电影《丽姬娅之墓》完全抛弃了原著的第一人称视角,在基本保留原著的关键情节――丽姬娅的死亡、罗维娜的发疯和丽姬娅的复活的基础上,只选取了原著的后半部分进行拍摄,统一处理成与侦探小说相似的“案发―查案―破案”叙事模式。

(二)人物塑造

在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方面,原著并没有提到男主角的名字,只以故事的叙述者“我”来代称,并通过“我”的讲述表现出“我”对丽姬娅的深爱。电影的男主人公瓦登是一名医生。他的记忆力有问题,所有晚上做过的事情白天都会彻底忘记,再加上双眼不能见到阳光的疾病,他的性格长期以来都敏感而且傲慢。

在丽姬娅的形象塑造方面,原著中爱伦・坡用各种华丽的词语对她的绝世美貌和惊世才学进行渲染。丽姬娅不仅貌美而且德行良好,既是“我”最敬爱的妻子,也是“我”精神上的导师。与原著的温柔美丽不同,电影中的丽姬娅是一个痴情但偏执的人物。电影在塑造丽姬娅的形象时,模仿了小说《蝴蝶梦》塑造女主角吕蓓卡的方式,即人物从不直接出场,只用细节组合人物形象。在电影里,除尸体状态外,丽姬娅本人从未出场,观众对于她的了解全部来自他人的只言片语以及她留下的生活痕迹。此外,丽姬娅也和吕蓓卡一样是“任性”的人,利用死亡给丈夫制造了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罗维娜的形象塑造方面,原著仅简单介绍了罗维娜不同于丽姬娅的外貌,以及“我”眼中她虚伪、愚蠢、爱慕虚荣、胆小怯懦的性格。而在电影里,罗维娜则是一位活泼可爱、勇敢追求心上人的富家小姐。她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而且非常痴情,愿为爱人牺牲生命。相比原著,电影中罗维娜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

(三)意象选取

爱伦・坡在小说中选取的核心意象是眼睛。在描写丽姬娅的眼睛时,使用了诸如“最圆的羚羊眼睛”“天上玉女,世外神仙”“比德谟克里特的井还深奥”“勒达的双星”等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在故事结局处,“我”也是通过眼睛发现丽姬娅复活的。眼睛意象集中体现了丽姬娅的美丽与神秘,是丽姬娅形象和精神的精髓。

《丽姬娅之墓》则展现了更为多样化的意象组合。首先最突出的意象就是刻着“亦非死而永息”的丽姬娅的墓碑。这句话在电影中伴随死亡话题反复出现,成为命运的预言。另一个集中表现是动物意象――黑猫和苍狐。黑猫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经常作为凶兆、死亡、邪恶的化身,黑猫的惨叫声和它飞扑向人类就预示着死亡的靠近。苍狐在片中象征埃及神话的厄运姻缘女神,每次苍狐尸体出现都暗示着罗维娜和瓦登之间的灾难。此外,片中还有作为植物意象的“死亡之花”――日光兰。而房间摆设的以及罗维娜梦境里的金字塔、木乃伊、死神壁画、巨石阵等也都与死亡或者神秘仪式相关,它们无一不加强了影片精心营造的神秘感。虽然片中也提到了眼睛,但其表现效果并不如原著强烈。在以图像作为表达媒介的电影里,建筑物、文物、动物、植物等具有鲜明形象的意象反而更具有表现力,能极大丰富电影画面的内涵。

(四)作品主题

同爱伦・坡的许多作品的主题一样,小说《丽姬娅》的主题是美与死亡。在爱伦・坡看来,“美是唯一真正最富诗意的主题”,而死亡则是“人类最普遍的理解”中“最忧郁的题材”。因此,当死亡和美紧密关联时最有诗意,这样,一个美女的死无疑就是世上最富有诗意的题材了。《丽姬娅》就是一个哀悼恋人的男人回忆美女之死的,充满忧郁诗意的作品。

除了美与死亡之外,《丽姬娅》另一个主题就是生命意志。意志,其特性就是“专一”。丽姬娅的临终遗言在文中一共出现四次,也正是生命意志使丽姬娅的死而复生成为可能。而生命意志同样也是《丽姬娅之墓》的主题。男主人公瓦登认为只要有足够坚毅和顽强的生命意志,人就不会真正地死去。电影把生命意志与爱情结合在一起,认为当生命意志与爱情结合在一起时,人就能够战胜死神。

二、改编的得与失

(一)化用爱伦・坡的其他作品

尽管电影的基本情节取材自《丽姬娅》,但是一些出现在爱伦・坡的作品中的其他元素也被巧妙化用在这部电影里。

首先是对小说《黑猫》中的黑猫形象和部分情节的化用。小说里,爱伦・坡将作为恐怖与灾难化身的黑猫形象渲染到极致。电影将小说《黑猫》中黑猫与男人之间的关系复制到瓦登与黑猫的关系上。瓦登一方面悉心照料作为丽姬娅的宠物的黑猫;另一方面又因为黑猫的存在而无力摆脱丽姬娅的控制,精神抑郁的程度因为见到黑猫而加深。同《黑猫》中的“我”一样,瓦登也多次试图杀死黑猫。此外,与小说里黑猫的叫声暴露男主角的罪行一样,电影中罗维娜也因黑猫的指引而发现丽姬娅的秘密。

其次是π∷怠睹丰格施泰因》结局的化用。小说结局是失控的烈马载着弗雷德里克奔入失火的大宅,人和马一起消失在大火中,只有浓烟笼罩在梅岑格施泰因家族的废墟。《丽姬娅之墓》的结局则是失控的黑猫抓瞎了瓦登的双眼引起火灾,瓦登、丽姬娅的尸体和黑猫都消失在大火中,只剩烟雾和火光笼罩教堂。

其三是对小说《过早埋葬》的化用。在片尾出现之前,画面中出现了爱伦・坡在《过早埋葬》中写的几句话:“那些划分生与死的界线充其量是些模糊而含混的畛域。谁能说生命就在那里终结,谁能说死亡就从那里开始?”这些句子表现了一种生死无界的观念,这与《丽姬娅》中死而复生的情节不谋而合,也再次呼应了电影关于生命意志的主题。

《丽姬娅之墓》在改编剧本和补充情节时选择从爱伦・坡的其他文学作品中化用而不是直接原创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作为一有高度自觉性的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多数是对他创作理念的实践。因此,翻拍爱伦・坡的作品时,从作家本人的作品中选材化用,可以使电影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在最大程度上呈现出爱伦・坡式风格的原貌。

(二)贯彻心理恐怖小说的理念

勐住て略凇豆忠旃适录》的序言中强调恐怖“是来自心灵的”。同样,评论家弗兰克也说过:“爱伦・坡在激起人们强烈的心理恐惧方面所获得的空前成功使他创作了大量小说,这些小说使那些对暴力和血腥已完全司空见惯的现代读者都为之汗颜。”可见,如何使读者通过心灵的震颤体会到阅读的一直是爱伦・坡关注和实践的问题。

同样,作为恐怖片的《丽姬娅之墓》并没有像多数恐怖电影那样把血腥、暴力和畸形作为达到恐怖效果的手段。为了与爱伦・坡的心理恐怖小说理念保持一致,电影采取了梦境再现的方式达到将恐怖心理直观影像化的效果,纯粹用影像表达,删掉对话、砍掉情节,以捉摸不定的意象符号和视觉错觉制造恐惧感。电影改编利用梦境叙事将爱伦・坡的心理恐怖具象化的尝试,为心理恐怖小说的改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式。

(三)加入英国元素

虽然《丽姬娅之墓》是一部美国电影,但是影片有意加入了不少英国元素。导演罗杰・科尔曼之前拍摄的几部爱伦・坡系列电影,无论是《厄舍古厦的倒塌》《红死病》还是《陷坑与钟摆》,都是完全在影棚中完成的。但是,在拍摄《丽姬娅之墓》时,他摒弃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将电影拍摄安排在英国乡下,在影片中展现了诸多阳光下的英格兰田间美景。此外,片中还展示了英国传统乡村户外运动猎狐游戏,添加了瓦登向罗维娜讲述巨石阵故事等这些原著中并不存在的情节。

波德莱尔在评价爱伦・坡时说过:“坡倘若愿意使他的天才正规化,以一种更适合美国土地的方式运用他的创造才能,他本可以成为一个赚钱的作者的。”爱伦・坡的创作精神与当时美国的文学界并非完全契合,在他看来,在没有血缘贵族传承的美洲大陆上,美是无法得到维持的。因此,将描写“最富有诗意的题材”美女之死的《丽姬娅》故事安排在有悠久贵族传统的英国语境下再现,也是对爱伦・坡创作精神的尊重。

(四)故事情节逻辑化

原著结尾在“我”认出丽姬娅复活时戛然而止,没有继续解说丽姬娅是否真的复活或者丽姬娅如何复活的问题。爱伦・坡曾经说过:“心灵受到了震动,那心智也就不在乎接受扭曲的信息了。”在爱伦・坡看来,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唤起读者某种强烈的情感,一旦这种表达效果得以实现,作品中任何诡异或者扭曲的美也都是可以被读者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丽姬娅复活的情节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是不需讨论的问题。

但是在电影里,故事在铺陈大量线索并将恐怖气氛推向高潮后,突然解释说瓦登的精神疾病、丽姬娅的死而复生以及各种神秘现象都是丽姬娅在临死前向瓦登施催眠术造成的后果,使之前的一切不合理都可以在逻辑层面找到解释的依据。为了通过科学式的精密推演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爱伦・坡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主张“将滑稽夸张为怪诞,害怕渲染成恐惧,诙谐拓展为粗俗,奇特想象为怪异和神秘”。而《丽姬娅之墓》为追求叙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给原著的情节强行增加逻辑性的行为,与爱伦・坡一贯强调的“效果说”观念是完全相悖的。

(五)改写丽姬娅的形象

前文阐述到过《丽姬娅》的主题是死亡与美,以及强大的生命意志。在小说中,丽姬娅可以战胜死亡的强大生命意志全部来源于她的美。例如,丽姬娅的五官中最美的是眼睛,后来“我”之所以认出死而复生的人是丽姬娅而不是罗维娜就是因为那具身体有丽姬娅的眼睛。而电影里,丽姬娅的对生命意志执著的全部原因是因为无论生死,她都要是瓦登唯一的妻子的执念。因此,原著中美丽、高贵、神秘的丽姬娅在电影中变成了邪恶、残忍、偏执的妒妇。虽然片尾通过化用《过早埋葬》的句子说明影片的核心主题是爱情与生命意志的结合可以突破生死的界限。但是从电影自身的情节来看,丽姬娅的复生只是催眠术制造的假象,而她过分执著的爱情则为爱人带来结局的毁灭。因此,电影的情节与主题之间产生了背离,笔者以为电影对丽姬娅形象的改写并不成功。

三、在艺术与通俗之间

与其他经典作家相比,爱伦・坡对通俗文化中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其影响力甚至超出文学范畴上升为文化现象。爱伦・坡的作品能同时在文学领域和通俗文化领域获得重视的原因,就在于较好地平衡了艺术标准与读者喜好之间的关系。以爱伦・坡创作的短篇小说时遵循的一些理论为例:由于现代读者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因此“如果作品太长,不能一口气读完,这种统一性就无法获得全面维持”;每次动笔之前,都要先选定一种“易打动读者心扉”的效果,接下来“要精心设计某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效果,然后再构思情节事件,把这些情节巧妙地组合起来,使它们能够最好地实现他预先设定的效果”;类似谋杀、悬疑、恐怖、侦探这样的话题既容易创造打动心灵的效果,又容易成为畅销的题材,因此爱伦・坡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创作都集中在这些领域。在爱伦・坡所处的时代,美国的杂志对稿件要求很高,短篇小说要“强调故事的生动,关心读者的接受度,但更加关注小说的形式”。爱伦・坡提倡并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实践的“效果说”,就是既做到了追求文学作品艺术标准的同时也考虑到读者喜好的理论,而这也是爱伦・坡的创作既能得到文学评论界的肯定,又能够得到普通读者追捧的关键所在。

相似的是,《丽姬娅之墓》的导演,被称为“B级片教皇”的罗杰・科尔曼也长期面临如何处理个人艺术风格和市场需求之间关系的问题。作为独立制片人的科尔曼,为使拍摄电影的成本和基本利润得到保障,往往将拍摄的题材集中在恐怖片、灾难片、公路片和推理片等能将年轻观众拉回电影院的片种上。虽然这些影片的制作成本低、拍摄周期短,甚至影片的演员、场景和风格雷同,但他的爱伦・坡系列影片“因为其富有想象力的照明和色彩赢得了评论的赞赏”。此外,科尔曼拍摄的这批影片实践了新的独立制片方式,也使恐怖片具有了作者影片的风格。

由此看来,既然爱伦・坡与罗杰・科尔曼都是身处艺术和通俗这两个时常相悖的标准之间的艺术家,电影《丽姬娅之墓》也注定成为体现艺术与通俗之间的平衡度的作品。为了实现艺术诉求,影片避免了同时期其他单纯依靠血腥和暴力制造恐怖效果的恐怖片的单调,采用不同的镜头表达、声画结合和意象选取来营造心理恐怖的效果,尝试用影像探讨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问题;而为了满足观众喜好,影片选择以爱情故事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推理片的模式展开叙事,以原著情节的强行逻辑化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如果以《丽姬娅之墓》作为对照,反观小说《丽姬娅》,人们就能发现原著在艺术效果的营造方面创造了许多其他艺术媒介无法完全复制的高妙之处,例如,作品中刻画的丽姬娅外貌以及“我”在教堂内布置得极其奢华的房间在电影中都只能部分再现;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独白和呓语制造出的类似意识流的效果和不安的氛围是镜头语言难以表现的;而戛然而止的结局带给读者的震撼与回味无穷也是电影没有完全做到的。

《丽姬娅之墓》给短篇小说电影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此外与电影进行对比后,爱伦・坡小说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愈加彰显。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3

一、作家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体现的伦理观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描写的是南方姑娘艾米丽·格里尔森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老格里尔森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是封建没落贵族的保卫者。父亲在世时拒绝让她与所有男性青年接触,赶走了一个又一个求婚者。父亲死后不久,艾米丽与来自北方的筑路工头伯隆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老镇民们认为他们的相爱有失她的贵族身份,尤其是妇女们对艾米丽的爱情“说三道四”,进行百般阻挠。正当人们纷纷猜测艾米丽会不会与他结婚时,伯隆突然销声匿迹。在此之前,艾米丽曾到药店买过砒霜,人们以为她被情人抛弃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然而,艾米丽并没有死,只是变得更加孤僻和难以接近,整日闭门不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四十年后,艾米丽病逝,人们才有机会走进她家,窥探这座神秘的房子。在楼上一间卧室内,人们发现了她的白色结婚礼服,而且床上还躺着一具干腐的男尸,尸体旁边的枕头窝像是不久前有人睡过,上面还留着一丝铁灰色的女人长发。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描写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内战后南方文明逐渐瓦解,南方种植园经济逐渐被北方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新旧矛盾交织,新的伦理关系就此产生。作者通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及其人物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的独到看法。

首先,文中展现了内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的社会伦理关系。聂珍钊教授提出,“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小说中艾米丽所处的小镇是整个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小镇上人们的生活让读者了解到当时南方的社会风俗及价值观。伦理本身是一种准则,而社会的百态正是在这种准则的影响下萌生而来。伦理制度受到冲击,那么自然会导致制度下的社会现象发生改变。在美国内战之后,南方的伦理准则被破坏,社会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展现的清晰明了,淋漓尽致。小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处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人们将艾米丽比喻成一个“纪念碑”,那么是什么样的纪念碑呢?

社会伦理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艾米丽身处其中,她的生存状态是由整个社会决定的;相反,她的变化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反馈。从17世纪开始,美国南方就一直保持着英国封建贵族的传统,直到在内战中被北方所打败,这种传统的伦理制度才开始慢慢衰落。而艾米丽正是这段历史的纪念碑。而这种衰落也不是一触即发的,却是经过了长久的沉淀慢慢深入人心。如文中提到的,在少女时期的艾米丽是一个“身段苗条”的漂亮女孩;随之在药店买药时她已经是个“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然而在他的北方男朋友伯隆去世后,人们再见到艾米丽的时候“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作者用艾米丽不同阶段的变化侧面反映了南方封建制度步入破灭境地的进程,随着艾米丽的身材面容的改变向读者展现了南方社会漫长的蜕变过程。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将清教带到了美国。也就是说在美国南方社会,不仅有传统的伦理制度,还有清教反对奢华的宗教伦理观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清教的宗教要义认为妇女要保持,也就是说要用理智的意识来压制人的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文中提到艾米丽一家是属于圣公会的,所以艾米丽从小受到来自父亲的宗教思想的影响。正在这种伦理环境中,南方旧的社会伦理制与艾米丽违背这种旧的社会伦理制度的爱恋追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个人的情感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就为艾米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次,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小说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7世纪,在英国殖民公司的赞助下,一批移民来到弗吉尼亚州,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农业劳作,致使南方社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也就导致了父权制的强化。内战后,在传统的伦理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南方社会,父权制仍然萦绕在这个南方小镇之上,成为主宰人们思想行为的统治力量,无形地掌控着女人的命运。正如小说中的描述:

“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腿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不言而喻,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生手执马鞭俨然就是旧的封建伦理制度的守护神。他站在艾米丽的身旁,赶走了艾米丽所有的追求者。父亲手中的马鞭成了艾米丽一生的桎梏,无论父亲在世与否,艾米丽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显而易见,作为一个父亲,老格里尔美名其曰是要为艾米丽选择一个好的归宿,但实质上只是为了维护封建贵族那“微不足道”的荣誉。这段描写从侧面折射出老格里尔生对于老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几乎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也正是由于从小受到封建家长制度的严重束缚,造就了艾米丽偏执、孤傲甚至有点扭曲的性格。

由此可见,主人公艾米丽是一个生活在封建伦理、家庭伦理关系束缚之下的渴望被爱的女人,从小便被剥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即使父亲去世,艾米丽似乎仍然没有享受爱情的自由,因为她仍受到全镇人和清教教义的羁绊和约束。

二、作家伦理观的形成

福克纳是一位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南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与主题,他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展现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全景图。那么,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是怎么形成的呢?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以及这些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生成过程,也可以研究作家所处时代的伦理背景对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作家伦理观的形成与作者生活的环境和多舛的命运有关。

首先,作者生活在南方奴隶制度瓦解,北方文明逐渐入住南方家园的年代,随着北方文明的“入侵”福克纳开始认识到蓄奴制度的罪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其次,福克纳又是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后代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是一位庄园主、军人、政治家和作家。他对他的曾祖父非常崇拜,而且像其他的南方家族一样拥有一部家谱。这直接影响了他在小说中对于南方传统父权家族的描写。这两者使作者形成了既追求北方现代文明有不舍南方贵族思想的矛盾心理。最后,福克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崎岖坎坷。在他的童年,父母由于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而势不两立,也给福克纳造成了深深的痛苦。他渴望爱与被爱,这也成了小说中对于爱情伦理描写的源头。

在福克纳看来,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不仅残害同胞,还造成奴隶主的惰性和对社会的轻视,所以他对南方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同时他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他内心深处对南方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蕴含批判思想,而且包含着对南方贵族价值体系的认同,以及对传统家庭制度的缅怀。福克纳希望借此来对读者产生教化作用,找到与读者所处的伦理道德环境的契合点。

三、艾米丽的爱恋方式与道德判断

伦理学又称为道德哲学,从伦理学三个字的字面看,“伦”是指人际关系、秩序,“理”是指基于人伦社会关系及社会秩序的规则、伦理以及理性的解释,“学”当然是学问、学说,体现其研究的特性。也就是说伦理学直接涉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所选择的爱恋方式做出解读和道德判断呢?

艾米丽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束缚之下,他的父亲老格里尔生手执马鞭赶走了所有追求艾米丽的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使艾米丽对爱情有一种偏执的渴望,她渴望被爱,渴望品尝爱情的滋味。所以在当她遇见北方男子伯隆之后,艾米丽充分得到了爱情的滋润,愉悦地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快乐。尽管这种快乐在人们的嘲讽声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艾米丽来说,只要伯隆能够爱她就够了。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伯隆的死是艾米丽所为,但是他死后艾米丽的种种反应却体现那个时代“夹缝中”爱情的不易。在伯隆死后,艾米丽没有将其埋葬,而是将其尸体放在他们的婚房中数十年直至她去世。那么,从这种特殊的爱恋方式中我们窥见到艾米丽怎样的心态呢?又会从中挖掘出怎样的思想意蕴呢?

我们知道,艾米丽深深地爱着伯隆,对于一直渴望爱情的艾米丽来说,伯隆的出现就像是一缕清泉滋润着艾米丽这支枯萎的玫瑰。面对爱情的消逝,艾米丽有深深的不舍,加之她孤僻扭曲的性格,使她能够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也是情理之中。无论伯隆是病死的也好,还是被艾米丽毒杀也好,她对爱情的执着、专一,那种至死不渝的情感着实让人感动。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产生震撼效应的关键所在。还有,艾米丽曾因与伯隆相爱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这种“口水能把人淹死”的封建伦理压力几乎让她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无论是伯隆离他而去也好,还是死去也好,都会使她再次成为小镇人议论的口实和话柄,成为人们口中的那个“青年的坏榜样”的证明。所以,她不愿将伯隆的死公之于众,更不愿让自己一生的挚爱就这么飞灰湮灭、消失殆尽,宁愿自己独守空房度过漫漫长夜。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守候。

虽然艾米丽的这种爱恋方式,有悖常理,有悖既定的社会伦理道德,不被人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但她这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情感态度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给我们带来是对各种伦理关系的深思,使我们努力在社会大背景下实现与社会、家庭和自我的和谐统一。当我们看见艾米丽在封建的束缚,教义的捆绑下生活的如此痛苦,我们自然会善待周围那些勇敢追求自己爱情和幸福的人们。相信艾米丽的爱情悲剧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或未来的人们身上重演。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9-20.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19.

[3]余仕麟.伦理学要义[M].巴蜀书社,2010.1-5.

[4]威廉·福克纳.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99-104.

[5]张凤伟.艾米丽: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面独特的镜子[J].史教资料,2011,(9):29-30.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4

艾米丽的春天

自从在《穿普拉达的恶魔》里扮演斯特里普倒霉的第一助理,艾米丽就抢尽了观众的眼球,英国女星艾米丽・布伦特就成了好莱坞的新晋红人。除了源源不断的片约之外,她真实自然又颇具张力的表演也收获了众多好评。

当毒天的脚步惊醒了枝头的花朵,英国女星艾米丽・布伦特(Emilly Blun)的事业更是繁花似锦,仅仅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就有三部她的新片上档,从英伦古装戏《年轻的维多利亚》,到另类小成本电影《阳光清洗》,再到好莱坞励志喜剧《伟大的巴克・霍华德》,几部片子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角色不同,唯一相同的是,艾米丽・布伦特用这种密集轰炸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她的凿凿演技。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几部影片中,与她同台飙戏的都是响当当的名字――汤姆・汉克斯父子,约翰・马尔科维奇,安东尼・霍普金斯……难怪其上位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想不记住这位英伦美女都难。

艾米丽的惊艳早从当年《穿普拉达的恶魔》就开始了,该片一经公映,不少影评人就觉得艾米丽扮演的角色在“女魔头”眼皮子底下抢了她的风光。但梅丽尔・斯特里普还是慷慨地评价艾米丽为:自己近年来合作过的,或者说一直以来合作过的最好的年轻女演员。她那种自然又有控制力的表演风格在如今浮华一片的好莱坞算得上是相当难得。

艾米丽继承了英国演员最优秀的品质――深厚的文艺积淀,以及在典雅与现代中横跨古今的游刃有余。在古装宫廷剧《年轻的维多利亚》中,这位身材修长的女演员将体内的古典气质发挥到极致――雪白细腻的脖颈、精致考究的盘发,美仑美奂的服装;然而一切又都比不上艾米丽一个精彩的眼神,仅仅几个小表情就可以把人们印象中严肃刻板的维多利亚女王还原为那个和阿尔伯特王子共谱爱情恋曲的活泼少女,仿佛看到艾米丽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维多利亚女王也曾这样年轻过,也有纯真的爱,也有柔弱的胆怯。但同时,艾米丽并没有淹没女王那非比寻常的威严,她赋予了这位年轻的女王让众人即时安静或顷刻喧嚷的能力。这种差异正是艾米丽的表演为人乐道之处。

而作为一部仅花费200万美元的小成本制作电影,《阳光清洗》被誉为《阳光小美女》黑色喜剧版。在这部情节离奇的电影里,艾米丽・布伦特与艾米-亚当斯一起扮演了一对因母亲去世而深受创伤的姐妹。亚当斯饰演的姐姐蛆罗丝曾经是学校拉拉队的队长,如今已经年近30的她带着一个行为古怪的8岁儿子一起生活,并和有家室的警察马克做着“周末情人”,而艾米丽饰演的妹妹诺拉更是个典型的失败者:快成“老姑娘”的她性情乖戾,却依然和暴躁易怒的父亲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除了吵架几乎无事可做。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丝从马克那里找到了笔“生意”――去清理乱糟糟,血淋淋的犯罪现场。于是她和诺拉组成的“阳光清洁”公司开始了两人新的职业生涯。本已生活无望的她们却最终在这项另类怪异的工作中得到了心灵的救赎。片中的艾米丽留着红紫混搭的长发,操着一口令人信服的美国口音,显得相当生动和活泛。这次她的表演再次抢戏成功,把妹妹诺拉这一充满悲喜剧双重色彩的人物演绎得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艾米丽布伦特亮相《伟大的巴克・霍华德》,更是投资本片的汤姆・汉克斯热情相邀的结果,在片中艾米丽与约翰・马尔科维奇以及汤姆汉克斯父子搭档演出一场“美女救英雄”的戏码。被好莱坞权势人物汉克斯青眼有加似乎是一个信号,人们从中仿佛可以看到艾米丽正一马平川地驰骋在坦荡无垠的星途上。

从口吃女孩到“全能”新星

如今的艾米丽能够自如地操着各种不同的口音甚至古典英语来诠释人物,让人惊讶于她的语言天赋。可谁能想到,正是由于幼年患上的口吃病才促使她机缘巧合地走上了这条演艺之路。

1983年,艾米丽・布伦特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充满喧闹、亲情和支持的大家庭”里。当律师的父亲有足够的严谨与理性,而由演员转行当英文老师的母亲却又给了她足够的活泼与感性。于是艾米丽从小便显示出超人的艺术天赋和活力,除了拥有甜美的歌喉和娴熟的大提琴技巧之外,她还酷爱骑马。幼时的她总是坐在高高的马背上,一边驰骋一边放声歌唱。

可是事事无完美,严重的口吃病还是让这个快乐的姑娘吃了不少苦头。生说爱笑的她在外人面前不得不时时缄口慎言,选择用专心聆听和仔细观察的方式去接近和了解一个人。而医生则建议她去学学表演,希望能借助进入不同身份的方式来减轻她口吃的症状。于是,艾米丽开始尝试舞台表演,并通过学习不同的口音顺利克服了先天的语言障碍。然而,等到治疗结束后,她发现自己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门艺术,表演让艾米丽通过截然不同的角色塑造体验到了丰富惊喜的人生,她希望这会是自己今后的道路。

进入赫特伍德高中之后她又继续选择了表演课程。那时候她的表演技巧虽然还很稚嫩,但姣美典雅的外形却已经吸引了经纪人的注意。还未到大学,她就已经在爱丁堡艺术节上完成了自己的专业处女秀。2001年她赢得了出演彼得・霍尔的戏剧《The Royal Family》的机会,在剧中与老戏骨朱迪・丹奇大演对手戏。接下来她又出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女一号,并在2002年的奇切斯特节日演出上获得轰动性的好评。

凭借戏剧舞台上积累的人气,艾米丽开始涉足影视表演。2003年,艾米丽亮相英国电视剧《勇敢的皇后》,在剧中扮演温柔聪慧的IsoldaM主。之后她又在《事利八世》(2003。Granada Television)中扮演亨利八世的第五任妻子凯瑟琳・霍华德。几个角色下来,年纪轻轻的她却已经成为导演心中的复杂美人专业户。艾米丽对此笑称:“可能是因为我有一双狡猾的眼睛吧!小时候同学们都说不能选我当班长,因为他们从我的眼睛里看不到我在想些什么。”

2004年,是艾米丽・布伦特走向主流银幕的一年。在保尔・帕夫利克夫斯基执导的独立影片《我的夏日之恋》中,她凭借出色演出成为众人瞩目焦点。她塑造的那个富足又颓废,向往自由又容易被控制和欺骗的女孩Tamsin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她本人出演的第一个主角。这部电影以绝对性优势夺得了当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年度最佳英国电影”奖,也让更多电影和重要角色向艾米丽伸出了橄榄枝。此后她同苏珊‘萨兰登合作的影片《不可抗拒》再次让她获得好评。虽然艾米丽自己曾自嘲那是部“世界

上最可抵抗的电影”,但她勇于尝试各种角色的精神也帮助她避免了把自己的角色固定化的危险。对她而言,表演就是她生存的方式,不论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看起来就让人筋疲力尽的角色,去演绎它们已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了。

“助理女魔头”的晋级跳

艾米丽的星途一直到了《穿普拉达的恶魔》时才算真正迈进好莱坞主流女星的门槛。此前人们都不免为艾米丽担心,・怕她又会成为一个茱丽安摩尔式的独立片女王,有着那样优秀的演技却无法在好莱坞大红大紫。

接拍《穿普拉达的恶魔》无疑是艾米丽在事业上一次明智的选择,它不仅为艾米丽带来了第一个金球奖提名,更重要的是把这位宜古宜夸的英国美女正式介绍给了好莱坞。这部片子带给她的名声几乎比之前她的垒部表演生涯带给她的还要多。评论家们盛赞有她出现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自然的控制力,事实上年仅23岁的她也确实“大胆而成功”地从梅丽尔斯特里普与安妮・海瑟薇的手中抢到不少彩头。“她美丽而又性感,是位了不起的模仿者。她总能在好莱坞充斥的夸夸其谈中看到人们的本质。”这便是本片导演大卫・弗兰科尔给艾米丽的评价。

虽然在那年的金球奖角逐中,艾米丽并未能凭“女魔头”助理的角色胜过《追梦女郎》里的詹妮弗・哈德森,但是《吉迪昂的女儿》还是让她带回了一座最佳电视电影女配角的金球奖杯。而且随之而来的滚滚片约也已经说明了她的晋级成功:好莱坞向她敞开了自己金光灿烂的怀抱,狗仔队开始无孔不入地追着她跑,甚至在新片《年轻的维多利亚》中出演女一号都是由制片人马丁斯科塞斯这种超重级人物钦定的!

但成名的同时自然也伴随着无尽的麻烦。当大大小小的闪光灯在大街上追着她和澳洲歌手男友麦克・巴伯到处跑时,她才知道这娱乐圈原来真的如此疯狂。那时候她以为正大光明的恋情不会妨碍到任何人,也不必惧怕任何人。可最终在狗仔队的穷追猛打下活活解了体的爱情却给她上了具体的一课―这不是一个可以逞强的世界。

出了名的艾米丽俨然成为堞体的公共财产,他们肆意在大街上对她高声叫骂,企图以此来激起她的反应。以便拍照或录音,至少也可以加油添醋地大书特书一番。在经历过了起初的震惊与愤怒之后,现在的艾米丽已经可以充耳不闻地在这些恶意的行为中来去自如了。她也学会了低调再低调地生活,避免出现在酒吧,迪厅这些“高危”场所;甚至跟朋友们的聚会都得远离那些本应该去的地方,就算近期她与美剧《办公室》里的男演员约翰・卡拉辛斯基约会的图片被贴得满八卦网站都是,她也不吭一声……她早已明白:要想不被这张无形大网死缠住,就得表现得像是只毫不在乎的猎物。但本质仍是猎物,这个她也十分明白。

“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尽管现实中的好莱坞大道如此金光熠熠,但艾米丽并没有被它们耀花了眼睛。面对扑面而来的荣誉与压力,她坚定地表示自己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不论制作大小,我只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我不想把相同的事情做两遍,这会让我感到无聊。我想看到自己的戏路一步步拓宽,也希望职业生捱变得丰富多彩。这能满足我天生的好奇心,要知道,我曾经想过要成为一名探险家。而超出这个的部分,我只会尽力地保持低调。”一个26岁的年轻女演员能说出这样冷静而不动声色的话来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在说到自己的表演原则时,她表示艾伦・雅金对表演的看法一直是她奉行的标准:“剧情不必完美,它需要的只是真实。”而这种真实自然、不夸张、不虚饰、不花哨的表演风格也成为艾米丽的标志,得到同行,特别是老一辈表演家的褒扬。在他们看来,如夸这个偶像明星满天飞的娱乐圈,这个漂亮的女孩儿在用行动告诉你,她想做的是演戏,或许要演一辈子,而不只是当个“红上天、只两天”的过眼明星。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5

文艺复兴的摇篮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建于14世纪的佛罗伦萨完整地保留至今,有太多的古典建筑和艺术作品值得拜谒。这里古色古香的雕塑和建筑,格外典雅,充满了梦幻、神奇。佛罗伦萨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和数不清的大小教堂、广场,以及收藏于其中的大量的文物和艺术精品,整个城市都堪称是那个伟大时代留给现代人独一无二的标本,每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艺术圣徒们来这里顶礼膜拜和参观学习。来到这里,她那迷人气质,会让人瞬间爱上这个城市。

翻阅佛罗伦萨历史,难以相信这样一座可以用双脚丈量的小城,竟培养出了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样的天才。那个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世界各地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感怀伟大的文艺复兴,凭吊大师们的足迹。

美第奇家族与翡冷翠市徽

在佛罗伦萨主教堂广场徜徉,目光久久地落在市政厅门头上的佛罗伦萨市徽,其主体由两只雄健的狮子塑像构成,它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

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那被称为“老宫”的市政厅,是掌握当地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的府邸,那狮子的塑像就是这个家族的族徽。为什么一个家族的族徽成为今天的市徽?原来,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全力保护和资助下,当时各地的艺术家、名人汇集到佛罗伦萨,文化艺术得以长期繁荣,可以看出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与美第奇家族息息相关,那族徽成为了现今的市徽也便不难理解。

但丁故居――幽兰盛开在深谷

穿过繁华的街道,转眼能见到庭院幽深的小巷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头楼房。小巷静寂之至,使人不忍心用脚步打破它的宁静。七弯八拐,走过一条由石块铺成的狭窄小街,来到但丁故居: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木楼,门前有一个小花园,四周是1米高的木栅栏,一株高大的丁香树挺立楼前,茂密碧绿的枝叶伸向小楼窗边,十分优雅。1265年但丁出生在这里,在这座小楼上写出了他的处女诗集《新生》,以此献给他终身热恋的女子贝娅特丽齐。

但丁与屈原相似而终不似

屈原与但丁分别是东西方两个踽踽独行、被放逐的诗人,两人有颇多相似之处,不过,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比屈原更幸运。两个人满腔爱国热情却都在政治上失势,极富才华却有着悲凉的个人身世,也同样是身前生活困顿身后声名显赫。还有,作为一代文化精英,他们都各自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

然而,两位诗人的文化性格多少有些差异。如果把屈原比作独立不迁、坚贞不屈的竹子,但丁则更像一棵长得怪怪的、耐得风雨的地中海松。面对世态,屈原满腔忧愤,毅然宣称:“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执着。但丁则高声宣称:“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从容、豁达和对世态的蔑视。

两位悲剧命运相似的诗人,身后的文化影响带有鲜明的东西方色彩。屈原的诗歌成为东方文学的高峰,中国诗赋的典范,但是屈原的爱国情怀仅仅作为一种情感楷模为后人奠祭。而但丁的诗歌则更多地化为一种文化的启迪,一种思想的力量,开启了历时数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给了整个人类文明以新生。如果灵魂能够不朽,那么只有那种产生思想力量并为后人传承的人,其灵魂才会真正的不朽,但丁便是后者。

一生的怀恋只为那桥上一遇

黄昏,来到米开朗基罗广场。站在这片高地,眺望佛罗伦萨全景:落日的光辉撒落在城市一片片古老建筑的红色屋顶之上,圣母百花大教堂雄伟的圆形屋顶像一座标志,显示出佛罗伦萨的厚重与庄严。

阿尔诺河静静地穿城而过,似乎在用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方式向后世来者叙述着这座城市的昔日荣光。不知是不是每座著名的城市都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蔚蓝的阿尔诺河水如天空般湛蓝,美不胜收的景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游者的心。那缓缓而流的河水是她柔美的身子,那河两岸精致的房屋是她美丽的衣裳,横跨河上几座造形各异的老桥则是衣服上玲珑的扣子。作为这个城市象征之一的阿尔诺旧桥是一排两层的廊桥,桥中间是一个拱形观景口,一圈铁栅栏围着一尊雕像,铁栏杆上挂着许多同心锁。桥的整体构成一条拱廊商店街道,犹如一幅古典的风景画,别具一格。

但丁在此桥上邂逅了心,梦幻般美丽的相遇从此凝固了但丁一生的爱情,阿尔诺旧桥也因这个拨动心弦的爱情故事而名扬四海。很多游人在此流连忘返,心底期望也能遇见自己心仪的人。黄昏的斜阳淡淡地洒在桥上,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良久才从这美丽世界中挣脱出来。夜幕降临,四周依然沉静,真不愿离去,也不想去怀疑所有的一切是否真实,情愿沉醉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叹浮生若梦。

[传说]伟大的诗人但丁在9岁时,就对比阿特丽斯一见倾心,难以忘怀,而终于于八年后,但丁与比阿特丽斯在旧桥上再次相见,比阿特丽斯的美震撼但丁的心。虽然比阿特丽斯最终嫁于他人,不久而亡,但是但丁对她的倾慕伴随一生,他为纪念比阿特丽斯而创作《新生》,在《神曲》中也是由爱的使者比阿特丽斯引导他游天国,可见其用情之深。在旧桥上还可以见到有纪念这一场景的名为《但丁与比阿特丽斯相遇》的明信片。

徐志摩与翡冷翠的夜

佛罗伦萨整个城市弥漫着文艺气息,充满和谐与优美。城里街道大部分是窄窄的石板路,干净整洁,街上游人步履悠然,沐浴在亚平宁半岛幽然夜色里,使人不觉地沉浸在城市的优雅气质中,拥有无限的创造灵感。难怪徐志摩来此之后,会触发内心美的悸动,将意大利文的Firenze翻译成翡冷翠,随后创作出《翡冷翠的一夜》,尽述与爱人的恋情。

佛罗伦萨被唤做“翡冷翠”,这样的笔译使得佛罗伦萨那种充满诗情与感伤的意味一览无遗,甚至也把文艺复兴的伟大与传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对世界美术界和世界美术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有“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和“写实主义大师汇集的皇家美术学院”之称,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国立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并称世界顶级四大美术学院,并作为世界四大美术学院的中心。

被称为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炫耀的男性人体雕像――《大卫》的原作便保存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大卫》取材于《圣经》中一位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少年英雄。米开朗基罗以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创作这件艺术品。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健美的青年壮士。他充满自信,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随时准备投入新的战斗,寄托了艺术家和人民的希望与理想。

艺术品的海洋――乌菲齐博物馆

乌菲齐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可称为艺术品的海洋。数十间展室,展出的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走廊上还陈列着众多雕塑,如果细细看,几天也看不完。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名画,如波提切里的画,提香的维纳斯像,拉斐尔的圣母像、自画像以及达芬奇的画作。以前只是在画册上看到过,现在站在它们面前,离大师的作品只有1米的距离,笔触和色彩是这样的清晰,一切都是这样的真实,怎能不以为幸事。

翡冷翠地标――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是翡冷翠的主座教堂(DUOMO),建筑由鲜艳的大理石块拼成几何图形,显眼壮观;它那橘红色巨大的圆顶,很好辨认,远远的就能见着,这也便成了翡冷翠的重要地标。

教堂基本颜色采用意大利国旗的绿、红、白三色,外墙采用意大利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镶嵌而成,装饰华丽,线条明快,色彩优雅,恰似百花齐放。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6

冰般的纯洁,星般的耀眼,水般的轻柔,对于那群女孩来说,实不为过,在这群无与伦比的女孩面前,月亮也会害羞吧?更何况她们那美丽的脸庞上还绽放着一抹明媚的微笑。

女孩们的脸上挂着的微笑,是动人,耀眼,会心的,而且,还带着那一抹不可抗拒的自信力量,没有人不被折服。这明媚的微笑,像一阵暖暖的风儿,有着如沐浴在阳光下的温暖,微笑带给我的不是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而是亲切、和蔼和那美好的心。

那群翩翩起舞的女孩们有两个名字,一是叫千手观音,另一个叫聋哑人,谁也不会想到,那完美的女孩无法与人沟通!

重新回忆千手观音,这个无与伦比的表演,有一次被那舞姿所陶醉,但那个笑容却有点刺眼,我替那群少女感到不公,上天赐予她们曼妙的同时,又剥夺了她们与人交流的权利。

在她们的世界里,没有欢笑,没有哭泣,什么都没有,只有死般的寂!这精美绝伦的背后,又有多少辛酸?一次次的练习,练到手发麻,脚发酸,腿抽筋,还不止,但她们却以超人的毅力忍耐下来了!真的很难,但付出总有回报,从此,女孩们用她们的身体舞出了旋律,有了声音,那是一个个坚强的女孩谱成的乐章,很悦耳……很动听……

那个笑容,包含着数年来所受的辛苦,曲曲折折,荆条遍布的成长之路终于走过,她们也踏上了宽广的成功之路。那个会心的笑容来的多么艰难,比那些自我的笑容美丽的多,因为,那美丽的笑容来自一颗明媚的心。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7

祖母绿美丽的色泽,象征自然和谐的爱与欣喜的人生。她是国际珠宝界公认的四大名贵宝石之一(红蓝绿宝石以及钻石),自从古埃及时代就已用做珠宝。当时的著名矿场一一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埃及艳后之名),现已因大量开采而耗竭。

诱人绿色迷醉双眸

自16世纪中叶以来,南美的哥伦比亚成为优质祖母绿的最大主产地。如今拍场上频创高价的祖母绿珠宝,多来自这里。今夏,天成国际拍卖行呈现一条由殿堂级珠宝品牌Harry Winston精心打造的祖母绿吊坠项链,重达42.88克拉祖母绿宝石出自哥伦比亚境内的穆索矿区。这枚硕大的宝石拥有纯净浓郁的醉人绿光。Harry Winston将祖母绿及钻石镶嵌于隐藏式的铂金上,配以共73.00克拉的榄尖形及梨形钻石衬托,极致演绎霸气与贵气的完美融合。2360万港元的好价钱,实至名归。

之所以强调宝石的具体产地,是因为在众多产地中,哥伦比亚的祖母绿最具备丰润迷人的色调。这里出产的祖母绿并非来自火山岩石,而是由沉积岩沉淀而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矿床里绿柱石是在高温与高压下形成的,但哥伦比亚矿床典型的地质条件,却是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沉积岩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环境让形成祖母绿的天然矿物元素如铍、铬及钒冷却结晶。在哥伦比亚境内少数的矿区中,穆索矿区(Muzo)历史最悠久,跨越五个世纪,至今仍出产顶级祖母绿。其光彩慑人的浓绿及蓝绿色,迷醉每一位的双眸。

以“The Grand Muzo”(壮观的穆索)为名的一对耳坠,在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艳惊四座,成交价高达3314万港元。这对耳坠由23.34及23.18克拉梨形天然哥伦比亚祖母绿、珍珠及钻石制成,简约典雅,娴静中自有一派雍容。虽然这对耳坠的祖母绿宝石已是颜色与净度都绝佳的范例,但是仔细看,里面仍有不少杂质。

没错,祖母绿是很难找得到无瑕的宝石,这与钻石不同。实际上,可以说祖母绿宝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缝及内含物,其裂缝内含物种类之多之复杂,甚至被研究者诗意地称为“花园”。哥伦比亚祖母绿宝石中可见一氧化碳气泡,液状氯化钠和立方体食盐等气液固三相包体,这一特征只有哥伦比亚祖母绿独具。另外,还常有黄铁矿、黑色炭质物,水晶、铬铁矿等包体。

与以上耳坠有几分相似的另一对,虽然很遗憾没在拍卖现场成交,但是这并不妨碍小伙伴们赏析其高昂的价值。2012香港苏富比秋拍呈献的这对水滴形天然哥伦比亚祖母绿镶钻耳坠,两颗绿宝石分别重达30.26及30.09克拉,是梵克雅宝(Van Cleef&Arpels)上世纪50年代甚为经典的设计,散发出悠淡的妩媚气息,充分体现当时流行的“新形象”(New Look)风格。超过千万港元的估价,并不过分。

比钻石还稀缺大牌珠宝商争相竞逐

不仅梵克雅宝和Harry Winston对祖母绿宝石情深意切,其他奢华珠宝品牌也有不少重磅大作。宝诗龙(Boucheron)在上世纪50年代镶嵌的一条哥伦比亚祖母绿及钻石项链,在香港佳士得2013年舂拍以4411万港元闪耀全场。八颗祖母绿配以各重逾10克拉的巨形美钻,中央的主石天然纯净,其他祖母绿则色泽浓艳,形成美妙对比。

这诱人的绿色,实在愉悦我们的眼睛。有人用菠菜绿、葱心绿、嫩树芽绿来形容它,但都无法准确表达。事实上,祖母绿的化学名称是铍铝硅酸盐(Be3AL2Si6018),属绿柱石家族。因含微量的“铬”元素而呈现出晶莹艳美的绿色。虽然目不转睛注视嫩绿的草坪和树叶,那种赏心悦目可以想象,但与祖母绿的色泽相比就显得逊色了。不得不说,它是能使人百看不厌的宝石之一。无论晴天阴天还是雨天,无论太阳光还是灯光下,它总是发出柔和而浓艳的光泽。

另一条更具王者风范的著名项链是Patino祖母绿和钻石项链,1937年由卡地亚(Car[ier)出品。2013年11月,在瑞士日内瓦的四季酒店,这条拥有70多年历史的项链以912万瑞士法郎的天价拍出。这个数字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6060万元,或者相当于7700万港元!虽然此项链是在瑞士上拍,但竞得天价宝贝的神秘买家来自亚洲。

拍卖后,珠宝专家乔安娜-哈迪(Joanna Hardy)有感于祖母绿首饰价格的飞涨,写道到:“这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绿色啊,为什么总让我们爱得痴狂!从埃及艳后到凯瑟琳女皇再到印度的王公贵族,世界上最为权贵的人们都渴望祖母绿。高端祖母绿的价格近年不断翻倍,仅2013年就至少上涨了25%。以这样的增幅,祖母绿在接下来的20年将会大大冲击钻石市场,抢占20%的份额。或许,在若干年后,钻石不再是一统江湖的老大。”

为什么祖母绿的价格能持续上升?“这来源于它的稀缺性。它比钻石可少多了。”乔安娜-啥迪说。此话当真,祖母绿的产量确实极为稀少。曾经有人估算,每100万颗绿柱石矿物中仅有一颗是祖母绿。因此祖母绿是绿色宝石的代表,更是矿物中的珍品。虽然祖母绿俗称绿宝石,但绿色宝石还有绿碧玺、翠榴石、钙铝榴石等。

既然她如此珍稀,那么世界上最大的祖母绿宝石有多大?印度皇室曾经宝藏着世界上最大之一的祖母绿“Mogul Emerald”,发现于1695年,重达217.80克拉,约10厘米高。由于印度的神圣佛经上解说珍贵绿宝石有神奇功能“可给予佩戴者好运”以及“加强生命福祉”,所以这块硕大而美丽的祖母绿一边是刻着祈祷文,另一边则雕刻着壮丽的花卉图饰。早在2001年9月28日的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此瑰宝被匿名买主以2.2亿美元抱回家。15年前的22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虽然难以准确计算,但是一定翻N倍了。

与超级名媛的绝美爱恋

高贵优雅的祖母绿诚为永恒经典,其慑人魅力让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女人都为之倾倒,包括皇室贵族、传奇影星、社交名媛以至时尚名人等。长命百岁的纽约上流名媛布鲁克・亚斯特夫人,摩纳哥籍活跃的慈善家莉丽・萨夫拉夫人,美国烟草和电力大亨的独生女多丽丝・杜克,好莱坞传奇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的祖母绿首饰,都曾在拍场上掀起不小波澜。

纽约上流名媛布鲁克・亚斯特夫人

布鲁克・亚斯特夫人(Brooke Astor,1902-2007)是美国备受爱戴的慈善家和社交名媛。她出身于美国海军高官家庭。由于父亲的职业,布鲁克的童年曾在中国、多米尼加、海地等国家生活了很长时间。她有过三次不平凡的婚姻。第三任丈夫文森特・亚斯特(Vincent Astor)是美国《新闻周刊》董事会主席,也是著名的亚斯特家族最后一位美国富豪成员。尽管情路坎坷,这位传奇女子依然长命百岁,105岁时终驾鹤西游。

2012年9月24及25日,纽约苏富比推出了“布鲁克・亚斯特夫人珍藏”拍卖,呈献来自其位于纽约中心公园大道(ParkAvenue)及维斯特切斯特郡(WestchesterCounty)的两所大宅内的装饰艺术品,以及其私人珠宝珍藏共约800件珍品。说起珠宝,亚斯特夫人特别坦率:“如果我去哈林区或第六大道时不盛装打扮或佩戴珠宝首饰,人们会认为我瞧不起他们。人们期待看见的是亚斯特夫人,而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婆,而我绝不让他们失望。”

亚斯特夫人生前活跃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珠宝收藏界。其珍藏优雅精致,在大小不同的场合均夺目耀眼,绽放高贵华丽之感。此次64件珠宝全部售出,总额高达570万美元,远超200万美元的估价。最为抢眼的正是签有亚斯特夫人名字的绿宝石钻石订婚戒指,估价仅10万美元,却以120万美元独领,另一条与之呼应的宝格丽绿宝石镶钻项链则以69万美元屈居亚军。

摩纳哥籍慈善家莉丽・萨夫拉夫人

活跃的慈善家、社会名媛莉丽・萨夫拉夫人(Lily Safra,1934-)是20世纪杰出银行家埃德蒙・萨夫拉(Edmond Safra)的遗孀。她也是资深的艺术赞助人、收藏家和珠宝鉴赏家。在经历了四次痛彻心扉的传奇婚姻后,她获得了世界级的巨额财富,目前身家大约12亿美元。其在法国南部蔚蓝海岸的利奥波德别墅(Villa Leopolda)价值数亿美元,被称为全球最贵豪宅。也许是四次婚姻的重创让莉丽不想再涉足婚姻,她晚年转而全心做慈善。

这位夫人的69件瑰丽珠宝2012年5月在日内瓦佳士得慈善义拍,收益全数赠予32家慈善机构。顶级品质的珠宝珍藏加上萨夫拉夫人善心的强大感召力,让所有拍品全部售出,总成交额近3800万美元。其中一枚JAR绿宝石珍珠钻石戒指,1988年作,成交价52万美元。另一件哥伦比亚绿宝石珠链,成交价113万美元。其祖母绿宝石总重约600克拉,双行珠链,每颗珠子都浑圆硕大。用料之阔绰大方,实属罕见。而且这种球形切割,很有些神似咱们传统的翡翠珠子。

对国人来讲,祖母绿和翡翠是有些容易混淆。其实除了颜色相似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翡翠是岩石,是硬玉为主的多矿物微晶合体;祖母绿则是矿物,化学成分主要是铍铝硅酸盐;翡翠呈半透明,祖母绿具玻璃光泽;此外,其杂质和颜色都有区别。

美国烟草和电力大亨的独生女多丽丝・杜克

1925年,在美国的纽波特(Newport),一条新闻轰动了全城。新闻的主人公――年仅13岁的多丽丝・杜克(Doris Duke,1912-1993)――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女孩。她的父亲,美国烟草公司及杜克电力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杜克(JamesB.Duke),在去世后给独生女多丽丝留下了巨额遗产。从此,多丽丝一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难能可贵的是,多丽丝并没有像其她富家小姐一样沉溺于上流社会没完没了的舞会和晚宴,而是特立独行,云游世界,广交朋友,精心收藏,倾其毕生精力打造出了集各国各类经典艺术品于一体的香格里拉(Shangri-La)。

2004年6月,纽约佳士得隆重推出了一组多丽丝・杜克的遗产拍卖,包括珠宝、红酒、英法家具等,拍卖所得全部捐给“多丽丝・杜克慈善基金会”。从拍卖的珠宝中,可清晰看出多丽丝独特的品位:东方风韵。她22岁时,和第一任丈夫・克伦威尔( JamesCromwell)到亚洲的蜜月旅行,完全改变了她的审美兴趣。对中东和远东艺术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所以她的珠宝大多采用东方的宝石或设计主题,许多来源于卡地亚或大卫・韦伯(David Webb)这两个品牌。她还收集了印度和东南亚的大量珠宝。

这场拍卖中有一条约制于1935年的双行祖母绿项链以113万美元成交,与上面提及的萨夫拉夫人的那条款式稍有相似。每行珠链由60或61颗大小渐变的珠子串成。分量同样惊人,祖母绿宝石总重约541.40克拉。另一枚Art Deco时期的祖母绿钻石手链,颇有印度风情,约1934年由卡地亚出品,以21万美元易主。

好莱坞常青树 伊丽莎白・泰勒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1932-2011)是谁,无需赘述。她以她的美艳、紫罗兰的眼睛、演艺生涯、人道主义工作,还有她的珠宝而闻名全球。

2011年12月,万众瞩目的“伊丽莎白・泰勒珍藏”拍卖在纽约盛大登场。其中,泰勒的传奇珠宝成为绝对的焦点,夜场和日场共创下1.39亿美元的斐然成绩。

泰勒生前堪称是世界顶级珠宝的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她的收藏囊括了珠宝史上最惊人的一些珍品,其中不乏祖母绿的殿堂级珠宝,多数来自她的第五和第六任丈夫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赠送。

泰勒一生的八次婚姻中,最轰动的要数她和演员伯顿的世纪婚姻。两人的罗曼史开始于1961年合作拍摄电影《埃及艳后》。当时,泰勒的丈夫是艾迪・费舍(EddieFisher),伯顿的妻子是斯比尔・威廉姆斯(Sybil Williams)。直到1964年,两人分别正式离婚,并于3月15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了奢华的公众婚礼。这对让人羡慕的明星夫妻,也是难以割舍的精神伴侣。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也是疯狂的一对。这次婚姻持续了10年。离婚一年后,他们重新相遇,爱火重燃。于是在他们彻底分离前,又有了后来9个月的第二次婚姻。对此,伯顿坦言:“我们爱得太激烈,最终我们两个都筋疲力尽了。”

在两人牵手的日子里,伯顿不断以昂贵珠宝展示他对泰勒的宠爱和痴狂。在拍摄电影巨制《埃及艳后》时,两人假戏真做,激情四射。当时,泰勒曾多次前往罗马的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的宝格丽(BVLGARI)精品店,挑选首饰,配合造型。最后配成一套夺目的首饰。泰勒只管挑选,伯顿负责结账。在罗马时,伯顿经常笑言:“我教伊丽莎白喝啤酒,她教我买宝格丽。”有时还会加上一句:“泰勒这辈子只认识一个意大利文单词,就是宝格丽Bvlgari。”

说到套装中的那枚胸针,泰勒购买前,在两套祖母绿首饰间来回试戴,10万美元的预算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聪明的泰勒最终说:“理查德,你知道,我喜欢这个小的。这条项链坠子也能作为胸针佩戴,一件珠宝变成了两件!”伯顿后来送给泰勒的订婚戒指,也是一枚祖母绿钻石戒指。若干年后,当爱已成往事,泰勒慎重地把这枚珍贵戒指拿出来做慈善拍卖。她说:“要知道,对我来说,把这个戒指拿出来拍卖,并不容易。全是因为我对艾滋病治疗事业的承诺,才让我说服自己将它拿出。我的爱永远都在那枚戒指里了。”

无与伦比的美丽篇8

3月26日,让中国观众引颈以待的魔幻3D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全面登录内地影院。而除了对蒂姆・波顿这位鬼才导演和约翰尼・德普选位星级帅哥的期盼外,预告片中那个头大身小、满脸煞白,还点着艺伎式红唇的“红心皇后”已经超越女主角“爱丽丝”和海瑟薇扮演的“白皇后”,成为片中最抢眼的女性角色。当她情绪饱满地喊着“砍头,砍头”时,那种不可一世又暴虐成性的地下暴君形象跃然纸上。

“红心皇后”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红心女王”与《爱丽丝境中奇遇记》中的“红皇后”相结合的人物,其性格的丰富和复杂非普通演员所能表现,近年来一直以诡异气场和哥特式“巫女”形象示人的海伦娜无疑是绝佳人选。而据说,为了做出其头大身细的特殊效果,海伦娜在剧中的所有戏份都是由特制摄影机拍摄的。海伦娜本人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也诚恳地表示:“每天要不停地大声喊着砍掉别人的头,我自己的头都快找不着方向了!”

这已经是海伦娜继在《人猿星球》中的“母猩猩”和《理发师陶德》中绞着人肉做馅饼的拉芙特夫人等各种怪异角色之后,再次出演“不走寻常路”的诡异人物。而她的未婚夫蒂姆・波顿似乎觉得这才是海伦娜的“正途”。

“带露玫瑰”开成“黑色曼陀罗”

从唱着歌儿做人肉馅饼的拉英特夫人,到扯开心形红唇大放厥词的“红心皇后”,现今的海伦娜再没有一个面孔会让你想起《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那个柔嫩动人的露西。

很少有人能忘怀由海伦娜・伯翰・卡特塑造的那位“露西小姐”。彼时的海伦娜才19岁,柔嫩丰满的双唇像清晨带露的玫瑰。1966年5月2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海伦娜,有着比“露西”更为纯正显赫的贵族血统。她的父亲雷蒙德・伯翰・卡特是英国数一数二的银行家,母亲艾琳体内则流淌着西班牙贵族的血液。曾曾祖父阿奎斯在1908年至1916年期间曾担任英国首相,爷爷维奥菜特是终身男爵,叔叔则世袭了这一爵位。在海伦娜幼时,每逢周一她就会被安排去曾祖母的庄园瞻仰遗照和观看家族成员的资料片。这种耳濡目染的贵族教育让她对“露西”这类精致的英式贵族小姐形象驾轻就熟。这类角色也仿佛是英国女演员的标志形象,当凯特・温丝莱特大红大紫时,人们只认为她是在走海伦娜的老路。殊不知,双子座的海伦娜在卸下柔美面具之后,还有一番全然不同的天地。

她的家庭虽贵为蓝血,却一直不太平顺。5岁时,母亲艾琳遭遇了一次精神崩溃,为此花了3年时间来恢复治疗。也是在母亲患病初期,海伦娜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表演。在1979年一次国际性作文比赛中获奖后,她就拿奖金去买了一张戏票。她说:“我从小就喜欢幻想,现在也一样。”仅仅在母亲恢复正常5年之后,她的父亲又被查出患上了听觉神经瘤。手术的结果异常失败,术后9个小时,年仅50岁的雷蒙德就因中风而半身瘫痪。在之后的影片《飞份之想》中,海伦娜出色地模仿了父亲病后的举止,将片中那位瘫痪的女主人公演得惟妙惟肖。

因为这场家庭的变故,海伦娜更加坚定了从事表演事业的决心,以至于已经考取剑桥大学的她被退了学,因为她无法保证在校期间不拍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成为海伦娜震惊世界的第一份礼物,小小年纪就与丹尼尔・戴・刘易斯和朱迪・丹奇这种级别的演员配戏,既是她的幸运,也是导演詹姆斯・艾弗瑞的垂青。此后海伦娜多次与艾弗瑞合作,出演了《莫里斯》和《霍华德庄园》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后者还使海伦娜获得了第一次英国影艺学院奖的提名。她与艾弗瑞的合作体现了大银幕的品牌效应,也得到了奥斯卡的认可。但就在人们以为海伦娜要就此成为英式古典淑女的标签时,这位真正的贵族小姐却选择将自己彻底颠覆。《霍华德庄园》之后,海伦娜再没跟艾弗瑞合作过。1997年,海伦娜担纲主演了影片《鸽之翼》,其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才表演再次震惊世界。她在片中的大胆,不仅是性感,简直是销魂,她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之后,在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中,海伦娜把那个病态、厌世又带哥特范儿的玛丽娜表演得近乎完美。而她在片中的经典一脱也正式标志着与古典美人形象的诀别。

如果说《搏击俱乐部》首次挖掘到海伦娜身上的哥特气质的话,那2001年与蒂姆・波顿合作的《人猿星球》则彻底激发了她内心的黑色哥特因子。恐怕再没有哪个女演员能把一只母猩猩演得如此有个性。据说也正是因为这只“母猩猩”,波顿才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海伦娜作为波顿的御用演员,先后出演了《大鱼》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等片,其中最精彩的表演恐怕还是在《理发师陶德》中为我们呈现的老板娘。影片一开头,当我们一看见那个形容枯槁,拿擀面杖打蟑螂的馅饼店老板娘时。就会产生隐隐的不安情绪。这个看似神经兮兮的干瘪女人,独自在乱世中求生,虽能一边绞人肉一边唱歌,但其实满身心也是脆弱可怜,最后在被德普扔进熔炉的一瞬间,我们仿佛能感觉到人性都消失了。

将哥特进行到底

“别太在意外表,做女人用不着每天5:30起床打理自己的脸。我有时对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感到挺不自在的,嘛非得优雅另类呢?”

跟蒂姆・波顿的恋情让海伦娜彻底走向了心中的“哥特城堡”,不论从穿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上都会让人惊呼:天哪,还有谁比她更像巫婆?这个能在奥斯卡红毯上穿着从碗柜里翻出的薄纱。接受专访时不断大嚼零食的女人,从没把自己当成女神过。相比,她更喜欢穿着破布般的“女巫”装,画着夸张的烟熏眼,扎起两根蓬乱的大辫子,随意推着她与波顿的孩子上街闲逛。

而认不出她的人们看到这样一位漫不经心的母亲和打扮怪异的小孩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孩子的教父会是约翰尼・德普。毫无疑问,尚未嫁入波顿家门,只是与之订了9年婚的海伦娜丝毫不为自己的名分着急。2003年10月4日出生的长子Billy和2007年12月15日出生的女儿Nell更多时候都是由她亲自照顾,而她与波顿之间的恋情也与世间爱侣截然不同。另类的两人在订婚后也坚持分床分房,甚至根本就不住在一个屋檐下,而是选择买下两幢有门廊相连的房子。两套房子各有不同的装修风格,波顿常来海伦娜这边陪她看电视、吃饭,当看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时,波顿就会嘲笑她当时的模样和演技;而因为海伦娜喜欢喋喋不休,波顿则酷爱安静,所以这种互不侵扰的生活方式。让海伦娜觉得:“这样很棒,你永远都不需要自我妥协或觉得受到干扰。”

上一篇:我的未来不是梦范文 下一篇:青涩体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