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时间:2023-11-18 19:45:00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1

(卷面整洁

2

分)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8分

吹拂(fú

fó)

茁(zhuó

chū)壮

丝绦(tiáo

tāo)

管(guǎn

guān)理包裹(gǒ

guǒ)

咏(yǒng

yǒu)柳

餐厅(dīng

tīng)

堤(tí

dī)岸

niαng

xiān

二、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zhù

xiū

xi

yóu

yuán

1.几个小

正在九峰山欣赏

艳的梅花。

2.我的叔叔是一名

,妈妈经常告诉他要

三、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12分

_____

(

)

_____

(

)

_____

(

)

_____

(

)

_____

(

)

_____

(

)

四、修(xiū)饰词语填空。

6分

)的春天

)的礼物

)的鲜花

)的树苗

)的天空

)的柳条

五、填量词。

6分

一(

)小路

一(

)包裹

一(

)风景

一(

)野花

一(

)小颗粒

一(

)树苗

六、选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填序号。

4分

认真

②急忙

③吃惊

④特别

1.鼹鼠先生赶紧骑着摩托车,到邮局去领包裹。(

2.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

3.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4.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七、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写。

12分

A.

五颜(

)(

B.

碧空(

)(

C.

绚(

)(

)彩

D.

引人(

)(

1.像A组词语这样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_。

2.像B组描写天气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

3.像C组描写鲜花美丽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

4.像D组带有“目”字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

八、照样子,写句子。

10分

1.例:门开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1)池塘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

(1)轻飘飘的雪花像__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像____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

3.例: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九、填空。

9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忙趁东风放纸鸢。

2.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在小草嫩绿的叶片上微笑;我们听到了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闻到了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触到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邓小平爷爷先挖好树坑,再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之后挥锹填土,最后_____________。

十、阅读。

13分

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树绿了。”……”

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鸟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给春天的大地万紫千红。”

1.短文共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自然段告诉我们春雨真正的色彩。(2分)

2.小鸟们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春雨下来时的动作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小白鸽说春雨是_______的;小燕子说春雨是_______的;

麻雀说春雨是_______的;小黄莺说春雨是_______的。(4分)

5.春雨还有什么颜色呢?发挥想象,仿照3-6自然段写一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看图写话。

10分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2

一、认真阅读下面每一组拼音,相信你一定能写出词语来。(10分)

kèkǔ、rènào、mǎimài、yīfu、xiāoxi

bèiké、yǎnjīnɡ、láodònɡ、shuōhuà、zhuānxīn

二、小明找不准下面各字的读音,请你帮助他用“”选择出正确的读音。(4分)

跃(yuè yüè)玩(wán wǎn)清(qīnɡ qǐnɡ)习(xì xí)

伯(bé bó)女(nǔ nǚ)样(yànɡ rànɡ)粗(cū chū)

三、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给下面的字组一个很好的词。(10分)

祖()夜()绿()圆()语()

海()读()浇()饱()怕()

四、请你给下面多音字的每一个音,组一个词,祝你成功。(3分)

ɡènɡ()ɡān()lè()

更干乐

ɡēnɡ()ɡàn()yuè()

五、你会使用字典吧!请用查字典的方法填写表格,要认真!(5分)

字读音部首一共几画组词

六、你能写出与下列字词意思相反的词语吗?(2。5分)

粗心—对—远—哭—直—七、请试试用方格中的字组成九个词。(4。5分)

大、学、小

气、天、空

上、生、海

()()()

()()()

()()()

八、给下面的字加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试试吧!(6分)

肖()足()相()昌()

九、请在下面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词。(4分)

一()笔、一()书、几()鱼、两()花

一()尺子、一()面包、一()牛奶、一()菜子

十、你能给下列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词吗?(2分)

吗、呢、呀、吧、啦

1、这是怎么回事()?

2、小白兔,我们赶快回家()!

到处、处处

1、乌鸦口渴了,()找水喝。

2、他()为别人着想。

十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6分)

()的荷花、()的羽毛、()的城市

()地练功、()地学习、()地回家

十二、你能用线将下列的词语正确地连接起来吗?(3分)

轻轻的贝壳机灵的树草

雪白的步子翠绿的羽毛

青青的小虾蓬松的小鸟

十三、请用线将上下的字或部首连起来组成信字,写在括号里。(3分)

氵犭辶鸟ㄡ灬

鸟甲能师云可

()()()()()()

十四、你能根据下面的标点符号写一句话吗?请试试。(6分)

1、!

2、?

3、。

十五、请把下列的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话。(4分)

1、学习的孩子小明是爱个好

2、一车送给老山羊把小白兔白菜

十六、请按时间顺序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里。(2分)

()下午,我在学校里唱歌、画画、做游戏。

()早上,我吃过早饭上学。

()学校里一天的学习生活真让人高兴!

()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写字、数数、学文化。

十七、猜谜语。(4分)

个儿高高身穿青,脸儿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猜一种植物()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猜一种事物表现形式()

十八、默写一首你学过的古诗。(5分)

十九、认真读短文,你一定能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羊妈妈收菜

羊妈妈带着小羊到菜园去收菜。

他们走到萝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个萝卜。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吃。”

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小白菜。小羊要吃白菜的根。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呢!”

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呀!”

问题:

1、羊妈妈带着小羊到了哪些地方?(3分)

答:(1)(2)(3)

2、填空。(3分)

(1)西红柿()的好吃。(2)萝卜的()好吃。(3)白菜的()好吃。

二十、作文(10分)

你能将你们的课间休息时,做的游戏是怎么做的?认真地写出来吗?【篇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20分

liànxí、cānjiā、ɡuānkàn、ɡōnɡkè、mǔqīn

chīfàn、shànɡkè、pǐnxínɡ、kuākǒu、sōnɡshù

二、比一比,再组词。14分

元()、觉()、提()、玩()

无()、学()、指()、完()

好hǎo()、发fā()、只zhǐ()

hào()、fà()、zhī()

三、辨一辨,填一填。10分

再,在:()见、正()、()三、()家、()来

进,近:前()、远()、()处、()出、最()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8分

例:一(只)西瓜

一()骑手、一()鲜花、一()公牛、一()白发

一()彩云、一()羊儿、一()松树、一()水井

五、照样子,填词语。4分

例:奶奶的头发(雪白雪白)的

春天的小草()的满山的桃花()的

田野里的油菜花()的晴朗的天空()的

六、想一想,连一连。8分

一日之计在于晨拂堤杨柳醉春烟载歌载舞情深似海

吃水不忘挖井人寸金难买寸光阴愚公移山春意盎然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年之计在于春恩重如山精卫填海

草长莺飞二月天时刻想念毛主席春暖花开欣喜若狂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因为他敢和()()()呀。

2、大松树(),小松树矮,它能看得远,是()()()()把它()起来的。

3、人不(),不()义。

4、奶奶的白发一()是()()的,一()是()()()的。

5、我们认识了()()学习的邓小平,()()的爸爸,()()母亲的陈毅。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1分

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沙沙沙,沙沙沙……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它落到小草上,草地绿了。"

小麻雀(què)说:"春雨是红色的,它洒在桃花上,桃花红了。"

小黄莺(yīnɡ)说:"春雨是黄色的,它滴(dī)在蒲(pú)公英上,蒲公英的花儿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话,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鸟,你们说的都对,但不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能给春天带来万紫(zǐ)千红。"

1、填一填。

(1)小麻雀说春雨是色的。

(2)说春雨是色的。

(3)说春雨是色的。

2、春雨其实是色的,但能给春天带来。

3、文中表示春雨声音的词语是,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声音的词语,请你也写几个:, ,

九、请你展开想象,用上下面的词语,写几句通顺的话。10分

春天、小鸡、小鸭、捉虫、草地

附加题:10分

想一想,排一排。(填序号)

①荷花②桃花③菊花④迎春花⑤腊梅

想一想,填一填。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情感丰富,同时蕴涵着高尚的思想内容,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良好途径。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做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 一、吟诵品味,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格律诗,具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语言也凝练精确。教师可以通过吟诵品味带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吟诵,一方面可以感受古诗词字句的整齐均衡,感受用词的平仄变化、押韵、节奏,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可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精确、优美。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人易稿过程中用过的“到”“过”“入”“满”,通过比较,感受“绿”字用形容词作动词带来的色彩感和动感。此外,不同诗人的作品,在语言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如王维的清雅、李白的豪放、白居易的通俗,也可以通过吟诵来得到不同的美感。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大都注重意境的塑造,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描写营造出意境,展现出画面美。意境是意象与情境、感情与景物的深入交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进行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孟浩然的《春晓》,短短二十个字,通过对春眠、啼鸟、风雨声、落花的描写塑造出春日早晨的景色,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让小学生领略诗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意境,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暮春时节的落花场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诗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想象的多感官融合中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而《江雪》《枫桥夜泊》《忆江南》等诗歌也可以通过诗配画的形式进行赏析,将视觉的感受与情境的想象结合起来,感受诗歌或苍凉、或幽静、或喧嚣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三、体验感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古诗词中蕴涵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或思乡、或爱国、或感恩、或感悟自然,都是传统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体验感受诗人表达的真切感受,接受真挚浓烈情感美的熏陶。例如,孟郊的《游子吟》展现了游子临行前母亲的难舍,表现了如春晖般伟大的母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展现了奋战抗敌、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之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体验诗人高伟、深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

四、分析探究,感受古诗词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词中也隐藏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词,在内容上健康向上,思想上丰富多彩,或豪放浪漫,或寄情山水,或忧国忧民,或求真务实,都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穿越时空,与诗词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在教学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引导学生感悟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通过对诗句“春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分析,探究伟大的奉献精神;而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 牛淑巧.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 J ] .快乐阅读,2013(6).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4

二、 看拼音,写词语。(20%)

chōng pò zài jiàn xiū xi mù mín qiān niú huā

zhòng yào xiān jìn shì jiè shēng yīn zhēn néng gàn

三、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3%)

四、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6%)

春暖 满园 天长

根深 路远 在乎

五、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8%)

坐 座

位 请 下 入

快 块

一 儿 飞 跑 方

六、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

的银河 的梅花 的节日

地跑步 地做工 地说话

七、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6%)

1、早上,我和小东一起去上学。 ( )

2、星期天,我和伙伴快乐地做游戏。 ( )

3、上课铃响了,我赶快回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 )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12%)

1、 我放学回到家 看见小民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15%)

1、我 喜 夏天 地的鲜 ,这里一朵, 里一朵,

比 。

2、这个数 孩子名叫张衡, 汉朝人。 以

后刻苦钻研 ,成为 学家。

3、沙沙 ,沙沙 , 洒在 檐 。 檐

,挂 珠,好像 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燕子, 盖新 。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

我家的大公鸡头上长着一簇(cù)像燃烧的火焰似的鸡冠子,十分好看。它那双圆圆的黑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短又尖的嘴巴。它全身的羽毛有淡黄色的,有朱红色的,还有金黄色的。人们都说我家的大公鸡真是美丽极了。

1、这篇短文一共有(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来。(4%)

4、照样子写词语。(3%)

又短又尖 又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_ 又_______又________ 十一、练习写话。(5%)

蚂蚁搬粮食

有一天,一群蚂蚁在____________。

他们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干得_____________。

试卷命题意图

学科 语文 北师版第二册

序号 项目 命题意图 备注

一 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督促学生认真答卷,从小练出一手好字。 大概40%的人不扣分。

二 看拼音写词语。 复习汉语拼音,考查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三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掌握偏旁部首,根据偏旁意思进行归类学习。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考查对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掌握情况以及生字组成的成语的了解情况。

五 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辨析同音字,能根据意思进行选择。

六 填上合适的词语。 对课文中的形容词进行复习,并灵活运用。

七 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复习近义词,能够在句子中灵活替代。

八 把句子补充完整。 会根据句中提示进行补充,注意加上句号。

九 按课文原文填空。 考查学生对美文的熟读、背诵程度,并能正确地写出来。

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能阅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一些相关的词语进行填空,并仿照着词语练习,训练灵活应用的能力。

十一 练习写话。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填空式写话。

参考答案

二、看拼音,写词语。

冲破 再见 休息 牧民 牵牛花 重要 先进 世界 声音 真能干

三、 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

亻:伙 伴 们 忄:怀 情 快 艹:花 落 萝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春暖花开 春*满园 天长日久 树大根深 山高路远 满不在乎

五、 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座位 请坐 坐下 入座

一块儿 快飞 快跑 方块

六、 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闪闪的银河 美丽的梅花 快乐的节日

飞快地跑步 认真地做工 大声地说话

七、 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一同(一块儿)、朋友(同伴)、立刻(马上)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1、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小民正在看书。

2、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3、我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

4、小东和小月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2、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为的天文学家。

3、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这篇短文一共有( 4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黑眼睛、嘴巴和羽毛。 (3%)

3、淡黄色 朱红色 金黄色

4、又细又长 又大又圆 又高又大

十一、看图写话。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了以下四法:

一、从了解诗人到理解诗意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多数同学读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独处的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是因为不详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搜集整理的金石书画等又散失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时。学生了解这些后,一定不会再将词中的“愁”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在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所以在学习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该诗或词的大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这位作者的作品及他人同时期的作品大开方便之门。

二、从解析“诗眼”到解读全诗

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闹”字使得该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的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也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如在教学中抓住这一“闹”字激发学生的想象,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理解意象到赏析意境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体现主观感情的物象,大致可分为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等几类。景观类有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植物类有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行为类有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如宋人蔡伸的《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了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四、从分析写作手法到鉴赏诗歌

1.修辞赏析法。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2.化虚为实体会法。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中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6

小学二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辨、做,学会用有控制的声音在歌曲中准确地加入鄂伦春语“xi na ye”。

2 通过简单了解鄂伦春族的民俗,有浓厚的兴趣学唱歌曲。

3 能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歌谱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民族语言渗透歌曲旋律

(一)聆听音乐

教师:这节音乐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一起来听一下!(播放鄂伦春语《勇敢的鄂伦春》)

教师:听懂歌词里唱的是什么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这是我们黑龙江省的一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歌曲。鄂伦春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这首歌就是鄂伦春小朋友用鄂伦春语演唱的。

(二)学说鄂伦春语“xi na ye”

教师:你们想学一句鄂伦春语吗?

学生:想。

教师:听好了,很简单!“xina ye”!

教师:一起来试一下!

学生:xi na ye!

教师:“xi na ye”表达了鄂伦春小朋友高兴、快乐的心情!你能像鄂伦春小朋友一样用“xi na ye”表达这种高兴的心情吗?

学生:“xi na ye!

教师:能再高兴、热情些吗?

学生:xi na ye!(学生高兴、热烈地喊出)

教师:把这种快乐的心情传递给你身边的小伙伴吧!(学生之间相互用“xi na ye”传递快乐的心情)

教师:同学们真高兴啊!你看,我换了-一种方式说“xi na ye”,比一比谁能最快的学会!(教师小声亲切地说出“xi na ve”)

教师:一起来试一试!(师生共同亲切的说出“xi na ve”)

教师:好,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鄂伦春小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与鄂伦春小朋友图片亲切地打招呼)

(三)随音乐加入鄂伦春语“xina ye”

教师:鄂伦春小朋友一定感受到了我们亲切的问候,好,那我们就随着鄂伦春小朋友的歌声加上我们亲切的“xi na ye”吧!注意听好了是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加入了“xi naye”。(第一段教师随音乐加入衬词,第二段师生共同加入衬词)

教师:真聪明!每个人都能够随着音乐准确地加入“xi na ye”。我们再一次随着鄂伦春小朋友的歌声,用“xi na ye”亲切地和你的伙伴问候吧!(学生随音乐加入衬词)

(四)随音乐模唱旋律,调整声音位置

教师:我们不仅学会了一句鄂伦春语“xi na ye”,还能随着鄂伦春小朋友的歌声加入“xi na ye”,真了不起!好,那我们来看一看鄂伦春人生活在哪里呢?(播放大兴安岭图片)

教师:看到什么了?

学生:大森林、白雾……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就是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就生活在高高的兴安岭、美丽的大森林里,他们骑马狩猎,保护着大森林。那我们就用歌声歌唱美丽的大兴安岭吧!请你用“lu”来随琴唱一唱。你听……(教师弹琴,用“lu”慢速模唱第一句旋律,并加入音高手势。)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注意,歌声是从高高的兴安岭上传来的。

(教师强调声音位置――高高的,并作出高位置演唱的口型;学生随琴用“1u”模唱)

教师:现在,我们看着美丽的大森林的图片,随着音乐用“lu”来歌唱美丽的大兴安岭吧。(学生看图片,随背景音乐演唱歌曲旋律)

(五)用动作模仿马儿行进

教师:同学们的歌声真的把我带到美丽的大兴安岭了。鄂伦春人生活在大森林里,他们还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呢!我们就在音乐里找一找,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播放带有双响筒模仿的“马蹄声”的歌曲旋律)

教师:听出来了吗?

学生:马。

教师:对,马是鄂伦春人常用的交通工具。在音乐中马蹄声是用什么乐器模仿的?

学生:双响筒。

教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再恰当不过了。(教师将双响筒展示给学生)好,伸出你的手来,我们一起来模仿―下敲击双响筒的动作。注意,这个动作是很有弹性的。(师生模仿有弹性地敲击双响筒动作)

二、学唱歌曲

(一)学歌词

教师:同学们的动作很有弹性,像拍皮球一样。那我们就随着音乐,加上我们的“马蹄声”吧!(师生随着带有“说歌谣”的这首歌曲的音乐,加入“马蹄声”)

教师:听到什么声音了?

学生:小朋友在说话。

教师:这是鄂伦春小朋友给我们读的歌谣。我们再来听一听,你能记住哪一句呢?(教师随音乐读歌谣,第二段时师生共同读歌谣)

教师:很多同学已经能够随着我读下来歌谣了'这个歌谣的名字是《勇敢的鄂伦春》,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歌谣吧。(出示歌词)

教师:第四句的字很多,你来听我读一下。(教师按节奏,轻快读出第四句;在教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轻快读出第四句)

教师:能完整地把歌谣读下来吗?

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随着“马蹄声”读歌谣吧,伸出你的小手来!(师生共同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读歌词)

(二)教师范唱

教师: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鄂伦春小朋友的歌谣。我还能用鄂伦春语唱出来呢,信不信?(教师随音乐范唱:第一段,鄂伦春语;第二段,汉语)学生听到教师的演唱。很好奇、很兴奋,并能随着教师用汉语演唱。

(三)学唱字母谱

教师:这首歌曲的旋律同学们已经能唱下来了。现在来看看这首歌的字母谱吧!(多媒体出示字母谱)

教师:看看这些字母谱,你认识吗?每一句最后的红颜色的二分音符你们来唱,其他的字母谱我来唱,注意听琴。(师生接唱字母谱,教师给出音高手势)

教师:同学们唱得这几个字母谱很准确。接下来每一句的后两小节你们来唱,前两小节我来唱,我们配合―下好吗?

学生:好!(师生接唱字母谱,教师给出音高手势)

教师:我们完整地把字母谱唱一遍吧。(师生共同慢速演唱字母谱)

(四)随琴填歌词

教师:真了不起,字母谱唱得非常准确!我们还是用这样的声音来把这首歌的歌词唱一唱。伸出你的小手,加上“马蹄声”。(教师中速弹琴,学生演唱)

教师:鄂伦春人住在哪儿啊?

学生:兴安岭。

教师:你能唱着告诉我吗?

学生:

(教师给出音高手势,提示音准)

教师:第二句“森林”两个字离得近还是远啊?

学生:远一些。

教师:哪个字我们要唱得长一些?

学生:森。

教师:好,我们来唱一下。(解决填词问题)

(五)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好,我们随着音乐唱起来吧,注意听音乐的速度。(播放音乐,和着带有马蹄声的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六)加入衬词,完整演唱

教师:鄂伦春小朋友已经听到我们的歌声,并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家里去看一看。(播放带有“xi naye”音乐背景的风俗视频,边观看图片,教师边简介)

教师:听到什么了?

学生:“xi na ve”!

教师:好。我来演唱歌曲,你们随着我的歌声加上亲切的“xi nave”。还记得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吗?我们来试一下。(师生清唱,练习前两句)

教师:我们随着音乐唱起来吧,你看,我还能骑在马背上唱歌呢。(教师边唱歌曲边做骑马动作;学生随教师的歌声加入“xi naye”。第二段时,学生边唱歌曲边做骑马动作;教师随歌声加入“xina ye”。)

教师:我们配合的真默契啊!请这组同学演唱歌曲,另一组同学随着歌声加上“xi na ve”。注意听音乐!(两组同学互相配合)

(七)小结

教师:鄂伦春的猎人们在森林里打完猎回来了,他们满载着收获,多高兴啊!就让我们和鄂伦春猎人们一起骑着马、唱着歌回家吧!(师生随音乐边“骑马”边演唱歌曲,离开课堂)

《人的音乐性》

作者[英]约翰・布莱金

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17l-1

定价:28.00元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7

关键词 中华美学 汉语 特征 关联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18

1 中华美学思想溯源

1.1 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观可以从他的诗论、乐论和文质论中归纳和分析。孔子认为艺术是“美”和“善”的统一。孔子一贯主张“文质兼备”,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指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华美学强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渗透与协调,讲究情理兼修,追求情与理的统一与调和,避免排斥与冲突。

1.2 老子的道家美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提出“道”是世界的本体。这种道并无目的,也没有意志,它自然而然地发生,虽生天地,却非有意为之。在老子那里,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因此,“道”之把握不靠逻辑推理,而是强调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整体感悟,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最终回归自然,回归后的自然凝聚了个体的感悟和情怀,终成艺术,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文化独具智慧,洒脱超然,对华夏美学的影响体现在非常注重对意和韵的追求。

1.3 结论

“道儒互补”给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便捷而丰富的形式,形成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如中华美学范畴中的虚实合一、动静相间、形神兼备、阴阳互根,刚柔共济……,分而言之,这些范畴可说是儒、道美学概念的一步步延伸;合而言之,每对范畴的对立统一则正是对“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具体诠释。汉语言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很明显得益于“道儒互补”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2 汉语语言特征述略

2.1 均衡

均衡,是中华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至深,汉民族人民在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具有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天圆地方,如北京的四合院四面对称,结构精巧;又如汉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盆景,多是对称摆放,层次分明,格局严谨,疏密有致,体现了汉民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

汉语言所具有的均衡美,首先是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人们认为汉字之美观就是要齐整方正,所以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汉字因此也被称为方块字。

另外,和英语单词的发音仅分为重音和轻音相比,汉语特有的平仄四声调抑扬顿挫,入耳动心,韵味十足,使汉语具有音律的对称美和节奏美,体现了汉语语音结构的均衡美。在汉语中,诗歌的押韵和叠音词等就是利用汉语音韵节律和谐的效果,增加语音的美感,汉语中的各类实词几乎都可以重叠使用,而且汉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词在英语中找不出对应的形式,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粉红妆,纤纤出素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四字格,也叫四字结构,包括四字成语和普通四字格如四字叠音词、四字熟语和所有临时组合而具有类似四字成语修辞功能的四字短语(陈林森1993)。汉语四字格在声调上平仄搭配,结构上整齐对称,使人产生视觉上、听觉上、心理上平稳匀称的感觉。四字格乃“华文所独”,是汉语语库里的奇葩瑰宝,用来诠释说明汉语构词法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汉语构词上的对称和均衡形成了汉语修辞的均衡美。如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对偶句,通过句法、词汇和声律的两两对应,环环相连,丝丝入扣,产生一种强大而内敛的表现力。除对偶外,能体现均衡美的还有互文、回环、顶真、对照等。

例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互文结构 “文省而意存”,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方式。

又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晴秋雨》:“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形式上的整齐匀称,体现了语言循环往复的情趣美,表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

中国诗歌往往还讲究字数、句数的限定划一,词、曲也须按律填写,或整齐、或统一,具有鲜明的形式美,形成了西方语言无法企及的独特传统和均衡美感。

2.2 含蓄

“和”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仁学体系的核心,“和”的精神表现在言语上就是含蓄委婉,“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提倡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好恶,使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灵活性,以和为贵,所谓“微言大义”“言近而旨远”,而不是言辞鲜明、不留余地。

含蓄的表达方式在美学上的意义体现在可以带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启示,突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谐音”这种语言修辞现象在汉语诗歌创作中常常被运用,通过词语的谐音构成联想,以物传意,使言语表达具有含蓄委婉的审美效果。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与“思”,借“丝”寓“思”,表达拳拳思念之情,执着刚烈。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与“情”,语带双关,寓意深远,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2.3 意象

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象形根基使汉语具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形象特征,字形灵动,栩栩如生,极具形式美感和诗情画意。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成为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当我们眼观、手写、耳听汉语词句时,心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生动情景,这情景在作者方面是“造境”,对读者而言是“联想”。法国语言学家葛兰言说过,汉语是一种可以触发特别感情,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美国诗人庞德也说,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

造设意境,汉语语言通常采用观物取象,寓抽象于具体,寓推理于类比,超越具体而又回归具体,可以让读者由感性的把握中去体悟抽象的内涵。例如,因“柳”“留”相谐,友人和恋人间的依依惜别,自古有“折柳”相留的风俗,“杨柳”常被用来表达离情别怨的情境,形成汉语语言中有关柳的意象,如白居易的《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另外,汉语常用短句,句与句之间常常省略关联词,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由句子的前后顺序来体现,形成汉语独特的意合体悟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诗歌意象的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28字中排列着10种意象,浑然一体,意象忧伤,诗情浓郁,勾勒出一幅羁旅荒郊的悲秋之图。在诗歌中,意象的搭配十分灵活,内在的逻辑感情是各意象之间关联的纽带。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2.4 意念

与汉字具有较强表意功能的特点相比,汉语语法却是重于意而简于形。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传统都特别强调:在语言的形式与内涵之间,内涵总是重于形式,语言主要是作为表述事理、抒志的工具而存在的。所以,汉语表达于结构形式上常用减法,在语义容量上则常用加法。

中华文化的重意念的审美特征,在其它艺术形式上也都有体现。中国的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有人用“减法绘画”来形容,画中留白往往意境深厚,巧妙地借有限的空间布局来展现时间和思绪的无限延伸,气局饱满,气势圆通。还有汉字书法艺术“布白亭匀”的审美标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实之间,白黑相宜,留给欣赏者以广阔的审美想象。汉民族的绘画语言、书法艺术和其有声语言、文字语言的这种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一致的美学思想。

汉语的重文意、重神韵,首先从语言的时间意识表现出来。与西方语言不同,汉语动词没有时态的分别,却仿佛更能契合时间的抽象感和连续性。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语词相同,却此词彼义。语词的表层意义虽然相近,但语词宛转间,其深层意蕴已全然不同,仿佛随时过境迁,一切已物是人非。时间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始有终的,然而,从人类发展的整体来看,却是循环往复,永恒流转的。与英语繁复的时态系统相比,汉语表达时间的方式可以说是极简,却能精妙传神地表达出时间内涵的绵延漫长和不可逆转。汉语语言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其重视表意,也极具表意的功能。

另外,汉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意义是主题和述题,而不是动作者和动作(赵元任1968:67-104)。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其中“云”和“花”即为话题主语,并非行为者,而是指“看到云”及“看到花”这两种行为;“想”是“想起”、“想到”;“衣裳”和“容”指某位女子的“衣裳”和“面容”。汉语的重意念,主语话题化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刘宓庆2005)。

3 总结

综上所述,“道儒互补”形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与汉语语言特征互相关联,两者贴切相应,相辅相成。方块汉字结构规整,横平竖直,在音韵、形状、构词、句子、语法、修辞等方面尽显儒家“建构”均衡之美;汉字的象形表意,灵活简约,利于联想,使她可以超越语法规则的种种束缚,隽永含蓄,意境深远,成为世界上最感性的语言,这是得益于道家“解构”之功。“道儒互补”的机制和汉语语言独特的审美情趣使汉语语言的发展丰富而生动,并不断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林森.汉语四字格修辞美浅探[J].上饶师专学报,1993(4).

[2]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5.

带春的四字词语篇8

1 中华美学思想溯源

1.1 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观可以从他的诗论、乐论和文质论中归纳和分析。孔子认为艺术是“美”和“善”的统一。孔子一贯主张“文质兼备”,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指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华美学强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渗透与协调,讲究情理兼修,追求情与理的统一与调和,避免排斥与冲突。

1.2 老子的道家美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提出“道”是世界的本体。这种道并无目的,也没有意志,它自然而然地发生,虽生天地,却非有意为之。在老子那里,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因此,“道”之把握不靠逻辑推理,而是强调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整体感悟,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最终回归自然,回归后的自然凝聚了个体的感悟和情怀,终成艺术,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文化独具智慧,洒脱超然,对华夏美学的影响体现在非常注重对意和韵的追求。

1.3 结论

“道儒互补”给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便捷而丰富的形式,形成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如中华美学范畴中的虚实合一、动静相间、形神兼备、阴阳互根,刚柔共济……,分而言之,这些范畴可说是儒、道美学概念的一步步延伸;合而言之,每对范畴的对立统一则正是对“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具体诠释。汉语言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很明显得益于“道儒互补”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2 汉语语言特征述略

2.1 均衡

均衡,是中华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至深,汉民族人民在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具有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天圆地方,如北京的四合院四面对称,结构精巧;又如汉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盆景,多是对称摆放,层次分明,格局严谨,疏密有致,体现了汉民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

汉语言所具有的均衡美,首先是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人们认为汉字之美观就是要齐整方正,所以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汉字因此也被称为方块字。

另外,和英语单词的发音仅分为重音和轻音相比,汉语特有的平仄四声调抑扬顿挫,入耳动心,韵味十足,使汉语具有音律的对称美和节奏美,体现了汉语语音结构的均衡美。在汉语中,诗歌的押韵和叠音词等就是利用汉语音韵节律和谐的效果,增加语音的美感,汉语中的各类实词几乎都可以重叠使用,而且汉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词在英语中找不出对应的形式,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粉红妆,纤纤出素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四字格,也叫四字结构,包括四字成语和普通四字格如四字叠音词、四字熟语和所有临时组合而具有类似四字成语修辞功能的四字短语(陈林森1993)。汉语四字格在声调上平仄搭配,结构上整齐对称,使人产生视觉上、听觉上、心理上平稳匀称的感觉。四字格乃“华文所独”,是汉语语库里的奇葩瑰宝,用来诠释说明汉语构词法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汉语构词上的对称和均衡形成了汉语修辞的均衡美。如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对偶句,通过句法、词汇和声律的两两对应,环环相连,丝丝入扣,产生一种强大而内敛的表现力。除对偶外,能体现均衡美的还有互文、回环、顶真、对照等。

例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互文结构 “文省而意存”,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方式。

又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晴秋雨》:“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形式上的整齐匀称,体现了语言循环往复的情趣美,表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

中国诗歌往往还讲究字数、句数的限定划一,词、曲也须按律填写,或整齐、或统一,具有鲜明的形式美,形成了西方语言无法企及的独特传统和均衡美感。

2.2 含蓄

“和”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仁学体系的核心,“和”的精神表现在言语上就是含蓄委婉,“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提倡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好恶,使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灵活性,以和为贵,所谓“微言大义”“言近而旨远”,而不是言辞鲜明、不留余地。

含蓄的表达方式在美学上的意义体现在可以带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启示,突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谐音”这种语言修辞现象在汉语诗歌创作中常常被运用,通过词语的谐音构成联想,以物传意,使言语表达具有含蓄委婉的审美效果。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与“思”,借“丝”寓“思”,表达拳拳思念之情,执着刚烈。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与“情”,语带双关,寓意深远,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2.3 意象

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象形根基使汉语具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形象特征,字形灵动,栩栩如生,极具形式美感和诗情画意。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成为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当我们眼观、手写、耳听汉语词句时,心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生动情景,这情景在作者方面是“造境”,对读者而言是“联想”。法国语言学家葛兰言说过,汉语是一种可以触发特别感情,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美国诗人庞德也说,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

造设意境,汉语语言通常采用观物取象,寓抽象于具体,寓推理于类比,超越具体而又回归具体,可以让读者由感性的把握中去体悟抽象的内涵。例如,因“柳”“留”相谐,友人和恋人间的依依惜别,自古有“折柳”相留的风俗,“杨柳”常被用来表达离情别怨的情境,形成汉语语言中有关柳的意象,如白居易的《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另外,汉语常用短句,句与句之间常常省略关联词,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由句子的前后顺序来体现,形成汉语独特的意合体悟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诗歌意象的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28字中排列着10种意象,浑然一体,意象忧伤,诗情浓郁,勾勒出一幅羁旅荒郊的悲秋之图。在诗歌中,意象的搭配十分灵活,内在的逻辑感情是各意象之间关联的纽带。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2.4 意念

与汉字具有较强表意功能的特点相比,汉语语法却是重于意而简于形。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传统都特别强调:在语言的形式与内涵之间,内涵总是重于形式,语言主要是作为表述事理、抒发情志的工具而存在的。所以,汉语表达于结构形式上常用减法,在语义容量上则常用加法。

中华文化的重意念的审美特征,在其它艺术形式上也都有体现。中国的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有人用“减法绘画”来形容,画中留白往往意境深厚,巧妙地借有限的空间布局来展现时间和思绪的无限延伸,气局饱满,气势圆通。还有汉字书法艺术“布白亭匀”的审美标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实之间,白黑相宜,留给欣赏者以广阔的审美想象。汉民族的绘画语言、书法艺术和其有声语言、文字语言的这种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一致的美学思想。

汉语的重文意、重神韵,首先从语言的时间意识表现出来。与西方语言不同,汉语动词没有时态的分别,却仿佛更能契合时间的抽象感和连续性。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语词相同,却此词彼义。语词的表层意义虽然相近,但语词宛转间,其深层意蕴已全然不同,仿佛随时过境迁,一切已物是人非。时间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始有终的,然而,从人类发展的整体来看,却是循环往复,永恒流转的。与英语繁复的时态系统相比,汉语表达时间的方式可以说是极简,却能精妙传神地表达出时间内涵的绵延漫长和不可逆转。汉语语言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其重视表意,也极具表意的功能。

另外,汉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意义是主题和述题,而不是动作者和动作(赵元任1968:67-104)。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其中“云”和“花”即为话题主语,并非行为者,而是指“看到云”及“看到花”这两种行为;“想”是“想起”、“想到”;“衣裳”和“容”指某位女子的“衣裳”和“面容”。汉语的重意念,主语话题化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刘宓庆2005)。

3 总结

上一篇:雷锋故事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增强记忆力的音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