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后顾范文

时间:2023-12-11 06:43:11

前瞻后顾篇1

1、要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觉,瞻前顾后,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2、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3、因此,通过国家刑罚权从严治理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是国家对公民应有承诺的兑现,瞻前顾后且应对不及的性贿赂犯罪化进程将会给民众带来失望而非认同。

4、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5、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进行营销的企业,就能抓住所谓的奥运历史机遇,而面对这种陌生的营销环境,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的企业,就有可能白白丧失机遇,得不偿失。

7、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8、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9、在结果责任主义下,若有损害即应赔偿,行为人动辄得咎,因此,行为之际,必然瞻前顾后,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妨碍甚至被窒息。

10、但在实践当中,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是一个单纯的按国标清单生搬硬套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统筹管理,兼顾实际情况和合同管理要求进行灵活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11、做事要瞻前顾后,不要这样毛手毛脚。

12、许多事例表明,少数人意见未必是错误意见,瞻前顾后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将会减少法律修订的错误概率,预防和减少修法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14、珀普金认为,农民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同样受市场支配,他们犹如资本主义的公司一样,瞻前顾后,权衡长期和短期的收益,最后作出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

16、所谓瞻前顾后,我们只有对过去20年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回答。

17、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18、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劳动者在维权时不得不瞻前顾后,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维权的人并不多,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借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19、当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走过一段生命的时日之余,总是要驻足停步,沉思默想,思来想去,瞻前顾后而不可为所欲为,因为只有敬畏,才能让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那里,汲取到其固有的精神智慧。

20、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

21、诚然谨慎的确重要,但是如果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总是瞻前顾后,那么什么事也做不了。

前瞻后顾篇2

学习化学应提倡“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对照,不仅要温故知新,还要破旧立新,以保证认知的准确性,加深理解。

例如我们在课本第一册第二章学习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这时同学们的认识停留在“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层面上,把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等都认为是单一的氧化反应。学习到第一册第五章氢气的还原性时,我们就应该“瞻前顾后”,结合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事实,认识到氧化反应是物质获得氧的反应,不论物质获得单质中的氧(如木炭与氧气中的氧)还是物质获得化合物中的氧(如氢气和氧化铜中的氧)都属于氧化反应,而且得氧和失氧同时发生,没有单一的氧化反应,也没有单一的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无论是木炭与氧气反应,还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不仅纠正了自己以前对于氧化反应的片面认识,还丰富并加深了自己对于氧化、还原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书写化学式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课本第一册第三章就学习了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如硫化锌―――ZnS,二氧化碳―――CO2,五氧化二磷―――P2O5等。这时涉及的是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书写化学式只注重将哪种元素符号写在前,哪种元素符号写在后,并且将表示原子个数的小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这时注重的是识记,并不强调理解。当学习到第一册第六章应用化合价写化学式时,我们就应当“瞻前顾后”,懂得任何化合物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因此应该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添上适当的小数字。由知道如何写到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前后连贯,先易后难,先识记后理解,使自己豁然开朗。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一知识点最早出现在课本第一册第七章二氧化碳的性质中,而真正认识这一性质要到学习第二册第三章酸的性质之后。在课本第一册第七章学氧化碳的制取时大家就接触到复分解反应,直到学习第二册第三章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时才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再如,前面提到的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只是初中阶段的认识,到高中阶段会给出更深入更本质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瞻前顾后”,不断地温故知新、破旧立新,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矫正认知误差,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拓宽眼界,并且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瞻后顾篇3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潮。

二、“瞻前”处理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易成“最斜。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4.并网性“瞻前”。教材中分散着许多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意将这些“散兵游勇”及时归类,形成网络。介绍“离子化合物”时,要及时将“离子”并入“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网络中,让学生懂得: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原子,还有离子。酸、碱、盐的概念,尽管教材里是从电离理论角度定义的,与氧化物的定义角度不同(氧化物是从组成角度定义的),但也可以将它们并入化合物的分类网中,以便使物质的分类体系尽早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教材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前瞻后顾篇4

瞻前顾后一小鞭是指鼠,鼠,十二生肖之一,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又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鼠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生命力强,鼠是哺乳动物,种类很多。

哺乳动物一般指哺乳纲。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的动物类群。

(来源:文章屋网 )

前瞻后顾篇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对积累的经验总结,这种反思是课改中教师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我现在写的一个教案多的八、九页,少的也三、四页。教案的四周、每一小节之后都留下适当的空白之处,每个教案之后都留有一两页空白。干什么呢?写――教学反思!根据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我认为反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记所得

教学过程中新颖有趣的引入;生动形象的比喻;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奇思妙想、灵机一动;学生独特的解法;简洁明了的板书;对新课标思想的准确体现;一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小例子,让学生兴趣倍增;一句简洁、明晰的表述,使学生茅塞顿开;通过课件有效解决了一个难点;画龙点睛的小结……

记得我在讲a是联系F与运动学的桥梁时,把a喻为鹊桥,学生在一片笑声中理解了;在讲a=0是υ可以有最大值时,用学生的身高类比速度,长得快慢类比加速度,学生顿悟;在区别做功多少与做功快慢无关时,举了吃饭多少与吃饭快慢的关系,学生在一片“噢”声中解决了一个难点;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我把它设计为牛顿与爱因斯坦的一场关于时空的对话,学生立即兴趣盎然!

将课堂上的这点滴及时记录在案,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记所失

记下课堂上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以便及时分析原因,探究新的改进措施;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没有很好地揭露主要问题;未能以简洁、明晰的语言给学生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学生未能以积极的状态去学习;教学过程没有深刻体现新课标的思想;例题选择难度不当,例题的每问之间跨度大了,需设置合适的台阶,还可以做什么样的引申或拓展……

有几节课中,我发现两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直没有投入去听课,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后我结合这两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状况,分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比较好,我所讲的内容未能引起他们的兴奋点。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对书上基础的东西我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以小问题的形式提问,他们虽然进行了预习,但有效性是有限的,小小的问题却能吊足他们的胃口!另外对例题的选取更用心,进行深挖掘,进行纵深联系,激发其兴奋点!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会使今后教学更上一层楼。

3.记所惑

下课后,学生会提些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有些是学生的一些误区,有些是学生对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记下,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减少偏差。

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学习中,遇到分析卫星由于阻力作用而做向心运动但运动到新轨道上以后,速度反而比其在原轨道上的大,很多学生不易理解。其思维误区是认为卫星的速度小了,应该到更远的轨道上去而不能正确分析其运动的过程。

我们对教材的安排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自己却把握不足;对教材的意图没有吃透的地方,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对教材的一些物理学史方面还不很熟,需要继续查找资料的……在讲授《伽俐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时,作为物理学史性的学习,我也没有放松要求,依照课本上把伽俐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但总觉得对其把握得不到位。课后及时做了记录,并不断的查找资料进行丰富!

4.记随想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现有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的喜好;他们对课堂的评价、他们心目中的好课是什么样的……

对这些一手的资料及时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学生,同时反思也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

另外,我认为教学反思不能简单认为只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回顾。它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我要求自己尽量提前多一点时间备课,这样我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去反思这一节课,尤其在这节课之前,我定要重新来审视这个教案的,很多时候又会冒出更好的想法。一个单元结束了或一个学期结束了,当我们回头来复习时,有时也会有更好的想法,所以在每一单元结束后,我都要留下适当的空,留给后来的想法!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

反思重在及时,关键在坚持,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学习,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能逐步把自己磨练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前瞻后顾篇6

引言

今年年底,我国境内的模拟移动电话网就要关闭了。也不过十年前,扛着“大哥大”招摇过市者的形象还历历在目,而今在街头巷尾,乃至在公共 交通 工具上,不难看到许多衣着入时的青年或行色匆匆的打工者,捂着手机轻声细语。一、二千元就可买到一个“掌中宝”,便携的手机使电话的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首先和首要的是用户不再呼叫一个“地方”而呼叫一个“人”,它使用户把自己从拴在一个地理位置上的电话绳索中解放出来,可以在任何时间接通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当我们欣赏移动电话还没有够时,又出现了移动数据通信业务、移动多媒体业务,媒体常用“迅猛的”“惊人的”等字眼来形容移动通信的 发展 。

考证过去

移动通信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十年代,如1921年开通的美国底特律警察移动通信系统和1926年开通的德国列车移动电话系统等,到了五十年代,使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移动电话就已经商用了。这种工作在150mhz或450mhz的大区制无线电话系统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是,它是 现代 移动通信的基础。美国贝尔实验室在20世纪七十年明蜂窝小区和频率复用的概念后,以贝尔系统为主开展的“高级移动电话(amps)经过了将近十年的研制,于1979年成功地在芝加哥市和涅瓦市进行试验测试。日本和欧洲各国也开始研制和amps差不多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first generation 1g)是模拟系统,工作于450mhz或8/900mhz频率。当1980年首先引入蜂窝通信概念时,它们主要用于汽车,受限于体积重量与功耗。但当移动电话经不断改进后变得小了,轻了,价格也低了的时候,它们受到人们的注意,开始离开汽车,进入人们的公文箱、手提包,也有被“扛”着的。那时的移动通信技术落后,规模小,费用高,完全不是广大群众所能使用的,很多人认为移动通信在通信网中不可能有主要地位。但也就是这时期,各发达国家开始了下一代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的竞争。八十年代后期国际电联(itu)希望能制订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second generation 2g)的统一标准,便于实行全球漫游。各发达国家分别在欧、美、日各自地盘研发出三种时分多址(tdma)标准的系统,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欧洲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 communication)标准。就在2g进入市场的时候,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on)异军突起,发明和开发了码分多址(cdma)技术,1993年在美国完成了is-95的美国标准,进入了2g市场的竞争。2g在1995年以后在全球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用户总数已超过1g用户的数十倍,带来了上千亿美元的产品市场,到今天,通信产品市场中移动通信产品已占大部分,而且此比例还在不停地增加。未来第三代移动通信(third generation 3g)的市场容量又将数倍于2g。

在这样的背景下,3g从标准制订起就必然要开始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实现通信的个人化、全球漫游、无缝覆盖的理想,itu从一开始就希望全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欧美之间分歧很大,欧洲和日本要用wcdma(宽带cdma)制式以便与 目前 gsm有继承性而美国主流要用cdma-2000(有时写作cdma2000)以兼容目前的窄带cdma制式。itu在2000年5月全球无线电大会上批准无线接入网可以用5种技术标准。我国自主提出的td-scdma的包括其中,也即td-scdma成为全球3g建设选择方案之一。3g的核心形式最终将取决于固定网的升级,可能是全ip网,或是atm网。在3g发展初期不可能抛弃已有相当规模的2g核心网而重新建立一个新 网络 ,必然通过演进东平滑过渡的方式进行发展。所以在3g发展初期可以使用的核心网主要是基于gsm map的核心网和基于is-41的核心网。

国人渐已醒

我国移动通信无论是模拟制式或是数字制式的引入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在时间上不是太晚,在规模上也不小,种类也不很多。

从1987年 中国 电信在广州建立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到现在,我国已经有了5种移动通信网,即a、b、c、d和g网。这5种网各有不同的通信范围和业务功能。a网和b网采用频分复用多址方式fdma、tacs体制;c网采用cdma码分复用多址方式d、g网采用tdma时分复用多址方式、gsm体制。a网和b是模拟网属于1g,c、d、g网是数字网属于2g。其实我国曾经还有两个网,一个是模拟网,另一个是数字网,前者采用amps体制,后者采用cdma体制(即c网),它们是属于部队使用,所以可以称之为军网。不过现在这两个网都交给地方(联通)管理了。

在我国发展模拟制式红火之时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推出gsm、d-amps、pdc等采用tdma技术和以is-95为代表的cdma技术的新的数字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这种数字移动通信技术采取先进的信源编码(如话音压缩)和信道编码(如前向纠错)及先进的多址技术使得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多种信息得以融合(如话音、短消息等),各种增值业务得以展开(如手机银行、手机上网)等;通过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抗衰落能力大为增强,传输质量和安全保密性同时得以提高;而先进的多址处理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容量大为提高,用同样的频谱带宽,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容纳数倍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政府和 企业 无不倾力推动这一移动通信的数字化革命,广大用户也积极响应,从而数字化浪潮在90年代席卷全球,仅仅几年的时间我国(不含港、澳、台)模拟移动通信从1987年推出数字制移动通信的1994年,共有用户600多万户。而1994年到2000年,数字用户急速扩到8000多万户。移动通信用户数还在上升,经营移动通信的公司只有努力扩容,容量饱和了,就新开频段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我国在90年代初开始引入gsm系统,从现在的运行状态来看与大洋彼岸的高通公司的cdma系统相比有一些诸如频率资源紧张、频谱利用率不足和数据等新业务的引入等方面的差距,同时从编织2.5g与3g的角度出发联通公司将建立一个全新的is-95cdma新网。

今年5月15日,备受产业界关注的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工作结束,5月22日中国 电子 报用“十厂商分食联通cdma巨标”为题消息。中国产业经营报7月12日用“cdma,电信市场的黑马”为题的报道说,5月15日正式与中外厂商的签约,使联通cdma正式上路。这个整体规模达到5000亿元的大市场似乎终于从海市蜃楼走入现实,成为最有“注意力”的商机。合同的最终签署让包括联通、投标企业,提供芯片、技术专利的高通,以及华尔街在内的投资人等多方人士都长长松了一口气。联通的cdma项目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包括 经济 上的,更包括 政治 上的。

中国联通人士介绍,cdma的一期工程的网络容量将达到1515万用户,预计在2001年底或2002年初完工,投资121亿元。而据确切消息说,在未来5年中,由联通引发的市场,包括网络建设、终端手机和服务市场加起来将大约有5000亿元人民币。

6月初在香港举办的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联通与世界13大运营商签署了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这无疑是给本已热得发烫的cdma火上浇油,包括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13大运营商基本涵盖了全球所有的cdma运营商。全球cdma阵营从此获得与gsm阵营抗衡的可能。

冲刺3g

3g异于2g,主要是数据传输能力大为增强,itu规定如下:

*高速移动(对fdd:500km/h;对tdd:120km/h):144kb/s

*室外静止或步行时手持机环境(速度30km/h):384kb/s

*室内环境(速度3km/h):2mb/s

3g与2g比较主要是传输带宽变宽了,其典型带宽为5mhz(2g的带宽仅为其三分之一,即1.6mhz)这样就从无线接入网、用户终端和核心网都要不同于2g。如何建设3g的道路不外有两条:一条是创新式的,把无线接入网、终端和核心网重新进行研发,100%是新的;演进式的,即要用现有的 网络 系统向3g演进。两种办法比较而言,运营商多愿意后者办法,因为避免了对已有的投资造成损失。

现在仍在高速 发展 的gsm和is-95cdma都有过渡到2.5g甚至3g的演进方案,甚至有产品,gsm向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和edge(增强数据速率改进)技术发展,is-95向is-95b(利用的码聚集技术)和ix(多载波)发展。

1980年前后,即贝尔蜂窝概念刚提出来时,我们看不到它的未来,1g的机会在我们眼前白白流失;当2g席卷全球时,我们也只抓住了一个尾巴,在移动通信的市场上,我国生产的基站、网络设备和手机的份额只占2%-5%;现在3g标准开始制定,机会再次来临,我国无线通信标准 研究 院(cwts)是第三代伙伴关系计划3gpp、3gpp2这两个标准化组织成员,我国专家,教授刻苦研究提出了适合 中国 实情的3g方案,试制了3g系统里的配套产品,甚至提出第四代通信系统(fourth generation4g)方案。

*我国提出时分双工-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无线接入系统使用了智能天线(smart antena)、同步cdma(synchronous cdma)和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通信技术,三种技术的 英文 名字都是“s”开头因而称为scdma,以有别于其他cdma系统。

scdma无线接入系统是 目前 国际上唯一使用了“智能天线”和tdd双工方式的同步cdma系统。其占用频带少,发射功率之低是任何系统都难以达到的。总的来说,使用scdma无线接入技术将带来如下优势:相对最高的无线频谱利用率;在低反射功率下,有较远的通信距离;设备构成简单,依靠软件无线电,硬件成本较低,因而产品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其灵活性高,便于系统性能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增加新业务)都不需要改变硬件而可以用软件加载来实现。

scdma使用时分双工(tdd):上下行链路工作于同一频率,不需要成对的频率,适用于传输上/下行非对称业务的数据,尤其是基于ip的因特网业务,但是终端的移动速度只达到120km/h,仅适用于较高速的接入环境。此外tdd系统要考虑上/下行时隙保护时间,小区半径限制在10km左右。

td-scdma最大的优点是它可在现有的gsm平台上平滑过渡到3g。

td-scdma技术规范是我国提出的,是被itd全套采纳的无线通信标准。

*1998年初,华为公司开始从事wcdma基站系统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wcdma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具体部分分为无线接入网络ran,ran包括基站node 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2000年,中国连宇公司向3gpp2提出las-cdma(大区域间同步码分多址)方案,该方案在扩频码的构造上实现了突破,通过“无干扰”时间窗内的同步作用使干扰大大减少,具有频谱效率高、传输数据率高和适合高速移动环境等优点,可在1.25mhz带宽上提供5.53mb/s的数据传输率,能适应分组交换及移动网向全ip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未来(4g)大容量、高数据速率的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我们(绝非业内人士),在杂志上看到上面三段消息后,希望业内的大公司、大工厂不要一味紧跟那些跨国大公司后面“摇旗呐喊”;而应更多的响应(移动通信)业内一些专家教授和 社会 的呼吁,多支持国内的研究、研发和试制部门的工作,争取在5-10年内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移动通信发展依赖外国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移动通信真正的民族 工业 ,我们不愿看到3g重蹈3g繁荣的移动通信市场、成功的运营业和不发达的移动通信制造业之复辙。

曾经的心痛

有两个一新一旧的失败范例

中国经营报7月17日题为“美国电信老大,宽带受挫”一文中提到,经过1984年一分为七之后保留原公司名称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只能经营长途电话业务,面对国内还有几家公司的竞争,at&t处境很难。at&t公司首席执行官高价与别人争购第一媒体公司和电视通讯公司,接着利用它们的电视线路改造成双向、交互式的电缆,从而抛开地方电话公司的关卡,实现一线三用(即宽带上网、打电话及看交互电视)的强大宽带功能。但是这项工程耗资巨大,且吸引人们利用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并没有预想的多,尤其它持的很大股份的宽带上网服务公司亏损更是进一步扩大,到目前为止,at&t仅吸引了70万宽带用户,同时背负650亿美元的债务,使at&t深陷宽带危机而不能自拔。7月9日美国通讯广播公司(comcast)向at&t的宽带业务部发出愿意以450亿美元的予以收购的信息。

在数字 时代 ,宽带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想像空间,宽带灸手可热,但是炽热的宽带能否带来预期的利润,大规模的投入能否有所回报,想想心痛的感觉。

前瞻后顾篇7

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出自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君子壮志哉”;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出自楚国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出自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望穿秋水: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出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察言观色: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指揣摩别人的心意,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前瞻后顾篇8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潮。

二、“瞻前”处理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易成“最斜。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4.并网性“瞻前”。教材中分散着许多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意将这些“散兵游勇”及时归类,形成网络。介绍“离子化合物”时,要及时将“离子”并入“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网络中,让学生懂得: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原子,还有离子。酸、碱、盐的概念,尽管教材里是从电离理论角度定义的,与氧化物的定义角度不同(氧化物是从组成角度定义的),但也可以将它们并入化合物的分类网中,以便使物质的分类体系尽早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教材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上一篇:欢乐颂小说结局范文 下一篇:漫画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