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一生范文

时间:2023-09-15 18:33:30

蚕的一生篇1

蚕宝宝出生了

这是蚕宝宝的卵,圆圆的小黑点。

过不了几天,蚕宝宝就从卵里钻出来了,很小很小,黑黑的,比小蚂蚁还小。它一钻出来就开始吃桑叶,慢慢地越长越长,胖嘟嘟的。

蚕宝宝已经变得白白胖胖啦,这时它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如果你仔细听,可以听到蚕宝宝“沙沙”吃桑叶的声音呢。

这之后的蚕宝宝会怎么变化呢?

看看这条蚕,它在干什么?它的头胸部昂起,动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是它在为蜕皮做准备。正如我们会有新衣服穿,蚕宝宝也要把它的旧衣服脱掉。

蚕宝宝每“睡一次”就长大一岁,等睡了4次之后,它就要开始造自己的小房子――蚕茧了。

这些蚕宝宝就要开始造房子了。蚕宝宝说:我织得好辛苦啊!

织好茧的蚕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

结好茧后,白白胖胖的蚕宝宝会在它的小房子里变成蛹。

变成蛹的蚕宝宝要在“小房子”里住上两周左右,然后变成蛾,从茧里面飞出来。

蛾先生和蛾女士组建家庭,生下蚕卵,蚕宝宝的一生就结束了。黄色的小点就是刚刚出生的小宝宝,过不了多久它们又要钻出来了。

现在总结一下,蚕宝宝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蛹四个阶段。

桑叶是蚕宝宝最爱的食物:

这是比较常见的桑叶,椭圆形的

这是很少见的桑叶,分了叉的

春天来了,如果小朋友也想养蚕,可以做些什么?

要像爸爸妈妈爱你那样,呵护蚕宝宝。

只要发现蚕宝宝从卵里钻出来了,就要把它搬到你为它准备的小家,比如一个小盒子。

把桑叶洗干净,等桑叶完全干后再喂给蚕宝宝吃。

蚕宝宝非常软,为它换桑叶、打扫房间时,可以用软软的毛笔拨动它。

除了照顾蚕宝宝,小朋友还可以做什么?

观察蚕宝宝的成长过程:颜色、体长、体重的变化,它是怎么吃桑叶的,什么时候开始蜕皮、盖“小房子”。

蚕的一生篇2

皖、巢湖市青山小学、四年级 翟歆荷

今年我家出了好多可爱的蚕宝宝,它们刚出生的时候又小又黑,连眼睛和触角都看不见。

它们小的时候吃桑叶很慢,如果它们对桑叶不满意的时候,就把头抬起来,这也代表它们想吃新的桑叶了,如果它们吃的桑叶很新鲜,它们就长的很快,长的过程中是要脱皮的。

它们第一次脱皮的时候,是脱下黑衣裳,穿上了黄色的衣裳,在它们长大的过程中,采的桑叶要一次比一次多,因为它们的胃口也一次比一次大。如果它们的身上很光滑,就是它们已经脱过了一层皮。它们每天都一共要吃5-6片叶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它们还要脱皮的。

它们第二次脱皮的时候,是脱下黄衣裳,穿上了白色的衣裳,这时,采桑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只有吃够了桑叶,长成白白胖胖的蚕姑娘,全身变的光滑透亮,才可能吐出丝来。后来它们不怎么吃了,爬到了一个拐角,吐丝把自己围起来。变成了一个坚硬的的蚕卵。

再过几个星期,蚕将蚕卵咬破出来变成了蛾姑娘,雄蛾和雌蛾进行后就可以产下蚕子,产下蚕子的蛾姑娘就死去了,蚕是很伟大的,它成全了后代牺牲了自己,这就是蚕的光辉一生。

蚕的一生篇3

【关键词】养蚕业;省力化养蚕技术;规模化

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制约养蚕事业的发展。桑蚕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才会取得较高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养蚕成本的增加和养蚕人员短缺、养蚕人员老龄化加剧的影响,我国的桑蚕事业呈现出滞后不前的状态。为改变桑蚕行业存在的弊端、降低养蚕的成本投入、提高桑蚕行业的生产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省力化养蚕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了桑蚕行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提高了桑蚕行业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实现桑蚕行业的规模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省力养蚕技术简介

省力化养蚕技术从蚕 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制约养蚕事业的发展。桑蚕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才会取得较高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养蚕成本的增加和养蚕人员短缺、养蚕人员老龄化加剧的影响,我国的桑蚕事业呈现出滞后不前的状态。为改变桑蚕行业存在的弊端、降低养蚕的成本投入、提高桑蚕行业的生产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省力化养蚕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了桑蚕行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提高了桑蚕行业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实现桑蚕行业的规模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省力养蚕技术简介

省力化养蚕技术从蚕种催青、回育、小蚕共育、大蚕蚕台、大棚化养蚕的建立等方面都做出了技术上的改进,大大降低了养蚕的成本。蚕种自动化催青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养蚕户已经普遍采用少回育的养蚕技术,实现了小蚕1d育2回,大蚕1d育2~3回,技术研究人员还在小蚕1天1育的方向进行研究;小蚕共育即把养蚕户的小蚕集中到一起进行喂养和管理,等到小蚕长到3~4龄时再分发给养殖户;大蚕在蚕室或是蚕棚内进行喂养,可以采用枝条喂养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养蚕户在采集桑叶和喂养桑叶方面的劳动投入;蚕上蔟则是借助方格蔟等技术来实现蚕的自动上蔟,省去了复杂的人工上蔟。

2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发挥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在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内容:

(1)蚕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必须保证每天都用新石灰粉对蚕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患病和死亡的蚕,蚕生长过程中的消毒工作非常重要。蚕室内一定要确保无蚊虫,做好消灭蚕蝇蚊虫的准备工作,使用一些专门供桑蚕使用的抗生素,增加桑蚕对周围环境的抵抗力。同时还要保证蚕室通风条件良好,必要时可以借助排气扇进行通风透气。

(2)桑蚕的喂养时间需要掌握好,多选在上午10点和晚上10点左右,新采摘的桑叶要及时喂养,避免因长时间放置而造成蚕食量下降。

(3)蚕室的温度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蚕室应尽量建在有树荫的地方,避免太阳长时间直射。

(4)定期对养蚕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农户桑蚕饲养水平。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农户对桑蚕饲养工作的错误认识,树立桑蚕养殖户对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正确认识,规范桑蚕养殖户的操作步骤。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农户桑蚕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饲养方式,保证桑蚕养殖户可以及时更新养蚕技术。

(5)蚕上蔟前要做好熟蚕的分批工作,以保证蚕茧的质量和产量。桑蚕的提青分批工作要根据蚕的成熟度分批喂养蜕皮激素,避免因蚕大量上蔟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防止蚕过青上蔟而影响蚕茧质量。

3 省力化养蚕技术对养蚕规模化的影响

3.1 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桑蚕养殖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一些以养蚕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养蚕的规模比较大,到了大蚕阶段往往出现人员紧缺的现象。为了改变传统养蚕技术存在的弊端,技术人员研究出了枝条喂养大蚕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了养蚕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即使到了大蚕的喂养阶段,养殖规模大的农户也完全可以实现桑蚕养殖的自给自足。省力化养蚕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省力化养蚕技术中的小蚕共育减少了消毒药品和桑料等方面的经济投入;大蚕的枝条养殖减少了养蚕工具和消毒药品的使用数量,省力化养蚕技术在总体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省力化养蚕技术促进了养蚕规模的形成,提高了农户的养蚕经济收入。

3.2 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了蚕室的喂养环境

桑蚕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非常容易感染病虫害,且温度等不稳定因素对桑蚕的生长影响极大,容易导致桑蚕出现集体染病的现象,致使农户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省力化养蚕的少回育技术为幼蚕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集中育养小蚕可以统一进行消毒和管理,保证了养蚕的收成率;枝条喂养大蚕的方式为大蚕的生长创造了一个纯天然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持蚕室内温湿度适中;定期进行消毒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蚕室环境的稳定度,减少了桑蚕的发病率,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4 结语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桑蚕业劳动力短缺和养蚕成本不断增高之间的矛盾,大大解放了桑蚕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提高了桑蚕养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养蚕成本的投入,为实现桑蚕行业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志娜,刘春梅.对省力化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15).

[2]茆迎春,魏仙,刘爱玲.省力化规模养蚕技术及应用效果[J].蚕桑茶业通讯,2013(2).

[3]孙文静,杨逸文,蔡志伟,郭跃进,鲁兴萌.省力化养蚕技术对养蚕规模化的影响[J].蚕桑通报,2012(2).

蚕的一生篇4

关键词: 多批次;养蚕;措施

安康蚕业历史悠久,截止目前,桑园面积发展到70万亩,年发种45万张,产茧1500多万公斤,蚕桑产值超过10亿元。全市有24万户农民(占全市总农户的1/3)栽桑养蚕,蚕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辐射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从业人员之多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随着国内国际茧丝绸市场的快速好转以及我国蚕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条件优越,生产基础相对牢固的安康,迎来了蚕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然而,安康蚕业亩桑养蚕不足1张,产值低的现象较突出,制约着农民养蚕积极性的提高。为此,必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上下功夫,在养蚕布局上进行创新,引导、鼓励蚕农增加养蚕次数,实行多批次养蚕,增加单位面积桑园养蚕张数,实现亩桑产值的提高,从而促进安康蚕业可持续发展。

一、多批次养蚕思路

多批次养蚕,就是在桑叶生产期间不间断地连续养蚕。一般地在头批蚕儿进入大蚕期(五龄)时,下批蚕儿开始收蚁。根据我市气候条件,可以从4月下旬开始养蚕,至10月下旬结束,年养蚕6-7次,比目前增加3-4次。

多批次养蚕适合养蚕大户和专业户发展趋势,增加了养蚕次数,有效地提高了蚕室、蚕具利用率,减少了桑叶浪费,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是提高单位产值的有效技术之一。

由于多批次养蚕,改变了现有养蚕布局。因此,必须从桑园管理入手,优化品种结构,配套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管理措施,才能体现出多批次养蚕的整体优势。

二、 多批次养蚕技术措施

2.1 调整养蚕布局,做到养用结合。目前,我市以饲养春蚕和中秋蚕为主,发种量占年发种量的80%左右,夏蚕和晚秋蚕发种量不到20%。蚕农在春蚕和中秋蚕饲养时,习惯多定种、养足蚕。因此,在春季和中秋蚕期,普遍存在过度采摘桑叶的现象,而在夏季、早秋和晚秋时,桑叶又大量的剩余,使桑树的养、用失去应有的平衡。实行多批次养蚕,就必须适当压缩春蚕和中秋蚕发种量,根据夏、早秋和晚秋期桑叶生长情况,加大该期养蚕量,保持各季发种量均衡,养蚕布局得到合理调整,促使每次蚕儿都有足够的饲料(桑叶),防止养过头蚕,实现桑树养、用结合,减少了夏、早秋和晚秋期桑叶的浪费。该措施的实施,亩桑养蚕张数可由目前的0.7张提高到1.5张。

2.2 加强桑园肥培管理,保证优质桑叶供应。由于不间断地收获桑叶,消耗的养分也多。桑园管理除了按照常规的技术操作外,重视N、P、K肥的配合施用,夏、秋季亩桑分别增施碳铵35或尿素20,在桑树生长期亩桑分期喷施氯化钾15左右,并结合桑园冬耕亩桑撒施磷肥40,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2.3 应用抗病性强的蚕品种,发挥品种增产优势。我市在蚕品种应用上,以春用蚕品种为主,由于春用蚕品种在选育目标上以多丝量为主要指标,与夏秋用蚕品种相比,其抗高温、抗多湿、抗病能力等性能均要弱些。实行多批次养蚕,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病源多而新鲜,大大增加了蚕儿感染发病的机会。为此,必须从品种入手,改变春种全年养的现状,选育和应用适合我市应用的夏秋季蚕品种,进一步改变蚕品种布局,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发放不同的蚕品种。即:在气温适宜的春蚕期,应用多丝量的春用蚕品种,在夏秋季高温多湿时,推广抗逆性强的夏秋用蚕品种,确保安全生产。

2.4 改变单一的蚕种供应方式,做到经常化、长期化。实行多批次养蚕,每25天左右要饲养一期蚕儿。因此,蚕种场要根据多批次养蚕的需要,及时做好蚕种的保障供应工作,改变过去只发春、夏、秋、晚秋四季蚕种,为每25天左右发一次蚕种。

2.5 推行小蚕共育,为多批次养蚕农户提供半成品蚕儿。小蚕共育技术实现了小蚕集中养,既节省了升温和消费费用,节省劳力投入,还做到了小蚕饲育环境一致,技术处理一致的要求,促使小蚕发育齐一,体质强健、保苗的目的,是蚕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现代蚕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实行多批次养蚕,应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培育小蚕共育专业户,由共育户饲养小蚕,进入三龄后出售给蚕农,蚕农只饲养大蚕。这样既达到了大小蚕分开饲养,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又使蚕农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抓好消毒防病和回山消费工作,保证了多批次养蚕的安全,为蚕茧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蚕的一生篇5

**6年茧丝市场大幅波动以来,茧丝价格逐步走低,茧丝市场进入低谷期。尤其是今年9月份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厂丝、干茧市场价格急剧下跌,鲜茧收购价格接近10年来最低水平,蚕农经济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地区出现毁桑和桑园弃管现象,蚕桑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保持我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正确认识当前蚕桑生产面临的形势

蚕桑是我省农村传统优势产业,具有高效、生态、外向等特点,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对于蚕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蚕桑产业是外向依赖度很高的产业,目前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蚕桑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蚕茧价格和养蚕效益大幅下降,蚕农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这种影响将持续多年,对此,各地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蚕桑市场的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金融危机对蚕桑产业的冲击是全球性的。我省作为全国的传统优势蚕桑产区,具有生产水平高、茧丝质量优等竞争优势,只要采取综合措施,就能渡过目前的低谷期,我省蚕桑产业的优势就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各地要积极引导蚕农理性对待茧丝市场波动,积极宣传“毁桑容易栽桑难”。

二、努力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各地要针对当前蚕桑产业发展形势和本地生产特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一是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制定完善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以蚕桑生产主产区、重点乡镇、专业村为重点,加强高标准蚕桑生产基地建设,保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将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蚕桑经营大户,促进桑园布局、桑树品种、桑园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加强栽桑养蚕技术创新。坚持精品化发展战略,加强桑树、家蚕品种更新改良,加强桑园管理、家蚕饲养技术改进,提高饲养产量,改善茧丝绸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桑园综合利用,组织桑园合理间作、复合经营和蚕桑、茧丝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蚕桑综合生产力,促进蚕农增收。三是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加大茧丝龙头企业与蚕桑生产基地、蚕农的对接,积极发展蚕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合理的蚕农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机制,建立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巩固和完善栽桑养蚕、蚕茧收烘、茧丝绸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切实保护蚕农利益。

三、切实加强蚕桑生产组织领导

蚕的一生篇6

[关键词] 发展柞蚕生产 举措

[中图分类号] S8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54-01

柞蚕生产是凤城市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近年来农村热门的致富项目之一。柞蚕茧以其特有的食用、药用等价值,使之成为市场中的抢手货。柞蚕生产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深受蚕区农民推崇。但是,柞蚕生产过程中仍然受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蚕业管理部门采取了综合措施,旨在提升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柞蚕生产的良性发展,为当地农民致富做出更多贡献。

一、凤城市柞蚕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蚕种质量存在隐患

近几年实践证明,我市蚕种的微粒子病毒率有抬头趋势,病毒率有的达到5%以上,将影响柞蚕茧产量和质量。

2.蚕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近几年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高涨,吸引大量放蚕新手从事到蚕业生产中,必定影响到生产的效果。

3.蚕场生态建设滞后

因长期落后的体制机制影响,束缚了农民对蚕场的管护和投入,人们对于蚕场只关注产出,很少对蚕场进行建设,使蚕场质量逐渐下降,影响到蚕场的可持续利用和山区生态环境改善。

二、促进柞蚕生产发展的几项措施

1.推广应用抗病增产的新品种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蚕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蚕种科研成果丰硕,培育出大量抗病、抗逆性强等优良品种。为了使更好的蚕种投入生产,我市蚕业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各春蚕制种场家到柞蚕繁种基地看蚕定种,择优选购理想的种源。我市每年引进柞蚕新品种都在10个左右,基本上满足了农民选用蚕种的需要,并且蚕业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力量对全市购回的蚕种进行严格质量复验,要求必须具备三证齐全才可从事春蚕制种。即《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许可证》及《蚕种质量合格证》,缺一不可,否则将视为违法生产和经营蚕种,予以取缔。目前,我市90%以上的春蚕应用了杂交种,杂交种的优势已经在抗病增产上起到明显作用。另外,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在春蚕制种过程中,要求认真执行制种规程,严格进行镜检和目选母蛾工作,彻底淘汰微粒子病毒,确保农民用上合格的种卵。

2.推广普及蚕业新技术,确保蚕茧增产增效

一是在春季柞蚕生产推广应用罩把育、土坑育、蒿柳养蚕等春小蚕保护育。我市每年应用春蚕保护育数量占全市春蚕放养总把数70%左右,春蚕保护育的使用,有效的战胜了不良天气及天敌对春蚕的危害,既为秋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优良茧种,也为秋蚕生产争取了时间,避开了早霜的危害。二是推广普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放蚕行业不再“闹玄”。柞蚕饰腹寄蝇是危害我市春蚕的主要天敌,该蝇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到秋柞蚕的用种问题。各级蚕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市每年都采取召开现场会、培训班、发放资料及电话咨询等多种途径做好蚕寄蝇的防治工作,全市春蚕饰腹寄蝇防治率达100%。三是我市秋蚕生产已全部应用了纸面产卵方法,改变了过去树上栓蛾的历史,这是柞蚕生产史上一大革新,是柞蚕生产迈向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之一。四是全市秋蚕全部应用杀螽丹等除虫药剂,为柞蚕保苗夺取蚕茧丰收奠定了基础。

3.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认真做好蚕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工作

近几年蚕茧价格的不断飙升,激发了农民放养柞蚕的热情,放养柞蚕的新手不断涌现,蚕业的新成果也不断推出。蚕业管理部门集成各地优秀成果和经验,组织蚕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深入蚕区举办科技培训班,现场解答农民提出了技术问题。每年县乡两级蚕业部门办班共计60期左右,受训1.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二是保障蚕用物资供应。柞蚕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较差,特别是病虫害及鸟兽对柞蚕构成重大威胁。不解决这些问题,放养柞蚕没有好的结局。三是做好信息服务。要及时通报气象信息。针对春季的特殊气候,应通过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及时向广大蚕民通报气象信息,一方面要求做好种卵的保护工作;另方面要求春蚕上山以后精养细放,良叶饱食,力争早做春蚕茧,为秋蚕生产争取时间。另外要及时沟通种茧购销信息,特别是要为农民提供优质种茧的相关服务,帮助蚕农增产增收。

4.认真搞好生态型蚕场示范区建设

近几年大茧价格行情看好,更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蚕场的积极性,农民把柞蚕场视为“聚宝盆”,把柞树当作“摇钱树”。 同时也有些地方出现了掠夺式生产,只求产出,很少投入,导致蚕场砂化,树势衰减,产叶减少、质量不高。如何引导农民科学使用蚕场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是在执法上要根据《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规范了蚕场砍伐更新程序;明确蚕场承包责任制的建设、管理蚕场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依照有关规定,加大打击破坏生态蚕场建设的不法行为。二是在技术上开展生态型柞蚕场示范区建设。通过补植柞树苗木增加蚕场柞树墩数、通过培育中干树型提高单位面积产叶量和担蚕功能、通过修筑闸沟、谷坊防治蚕场水土流失、通过种植紫穗槐及花木兰等植物保护植被并治理蚕场砂化。通过建设高水平的蚕场示范区,有助于提高示范区的引导作用。只有更多人参与建设蚕场,才能提高全市蚕场质量,促进我市柞蚕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千万农户的发家致富,建设凤城的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蚕的一生篇7

关键词 夏秋蚕;特点;增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02-01

潜山县是安徽省重点蚕区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当前潜山县蚕桑生产中存在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夏秋茧产量低。现就如何提高夏秋蚕产量进行探讨。

1 夏秋蚕期特点

夏秋蚕可从6月开始,陆续饲养到10月,但夏秋蚕各期因气候和叶质等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1.1 气候特点

夏蚕在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湿度较大的时期,不利于蚕儿的生长发育。中秋蚕时期气温虽逐渐降低,但较干燥。晚秋气温已显著降低,一般要加温饲养,但温度与湿度较难控制。

1.2 叶质与蚕种情况

桑树在6月初经过夏伐,到7―8月气温最高时生长旺盛,夏蚕可以获得良好的桑叶。入秋以后,全县各地天气差异较大,有秋雨绵绵,有干旱少雨,中晚秋蚕时期叶质老硬不一,水分不均匀。夏秋蚕时期大部分都是浸酸种,气温常超过28 ℃,因此催青温度难以控制,给夏秋蚕蚕种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1.3 劳动力状况

养蚕季节性强,劳动力需求集中,夏秋蚕饲养与农业生产劳动力存在矛盾。

1.4 病虫害及农药中毒情况

夏秋蚕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蚕病危害。首先,夏秋蚕期随着养蚕次数的增加,病源数量积累增多,扩散面大,病源新鲜且繁殖快,致病率高。其次,蚕室、蚕具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饲养粗放,易感病。再者,蚕儿处于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的恶劣环境中,以及叶质较差的条件下,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易出现各类疾病。另一方面,夏秋期桑树害虫多,易污染桑叶,并进一步传染给蚕儿导致发病。近年来大量使用细菌及真菌性农药,污染桑园,造成蚕儿中毒或造成不结茧,影响蚕茧产量[1-2]。

2 提高夏秋蚕产量的措施

2.1 科学培桑,改善叶质

2.1.1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充足的桑叶、良好的叶质是养好蚕的基础。应针对现有成林桑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科学施肥。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多施农家肥,适量、巧施化学肥料。夏伐后施1次速效肥,夏蚕后重施1次复合肥。9月上、中旬进行1次根外追肥。做到每次施肥前先进行中耕除草,并做好桑园。二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潜山县常出现秋干天气,要充分利用本地山区资源及农作物秸秆,进行桑树行间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确保桑园墒情,促进桑树良好地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叶量[3-4]。

2.1.2 合理采叶。在夏秋季必须贯彻“采、养”结合。特别是中秋蚕大蚕期采叶至少保留枝条梢端5~6片叶,确保桑树正常生长,防止早衰。

2.1.3 做好桑叶采、运、贮工作。以早上采桑为主,快采、松装、快运。小蚕采取“活水贮叶法”。大蚕用桑应于贮湿喂,选择低温阴凉的地方贮桑,勤翻动,以防桑叶发热变质,确保叶质优良。

2.2 合理布局,分批饲养

养蚕业与农业生产一样,须布局合理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根据气象和桑树生长特点,既要合理分配夏蚕、中秋蚕、晚秋蚕的饲养量,又要充分利用桑叶,达到蚕茧稳产、高产。一般夏蚕饲养量不宜过多,占春蚕的25%~30%。秋蚕可分中秋、晚秋2批饲养。中秋饲养量占春蚕的85%~90%,晚秋饲养量占春蚕的30%左右。上述比例应根据各户当年的栽桑量和成林桑园的管理水平以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灵活掌握。

2.3 选养优良品种,调节环境条件

夏秋蚕因气候、叶质不如春蚕期,因而必须选养体质强、抗高温、抗病力强的蚕品种,以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夏秋不同蚕期的气候差异较大,夏蚕的前期和晚秋蚕后期预防20℃以下低温的影响。夏蚕后期、中秋蚕期应防止温度高于蚕的适温范围,要做好降温工作。确保蚕儿在适宜的温湿环境下生长发育[5]。

2.4 严格消毒防病

夏秋季气候恶劣,叶质差,病源多而致病力强。必须做好消毒防病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具体要求是“十个字”“十个防”“三个彻底”。

2.4.1 蚕前消毒“十个字”。“扫”(打扫室内外卫生),“铲”(铲除室内外地表土,换新土),“粉”(石灰浆粉刷墙壁),“擦”(用漂白粉液擦洗门窗),“浇”(地面浇石灰浆),“洗”(冲洗蚕室、洗刷蚕具),“煮”(煮消小蚕用具),“晒”(日光曝晒蚕具),“喷”(药液喷洒蚕室、蚕具),“熏”(熏烟剂进行蚕室蚕具熏消毒)。

2.4.2 蚕期中防病“十个防”。防手足带菌传染,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不准用手抓蚕提蚕,防人体衣物带菌传染;勤洗头、洗澡、换衣服,不准非养蚕人员随便进入蚕室;防蚕

具带菌传染,勤洗晒蚕具,不准将未消毒的蚕具带入蚕室;防蚕作混育感染,严格提青分批,随时进行蚕座消毒,不保留迟眠小蚕,病弱蚕;防空气尘换带菌传播,勤用0.5%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空气消毒,不准在蚕室内抖动蚕网;防环境污染,常打扫环境卫生,不准随意堆放蚕沙或直入桑园;防土壤带菌传染,在除沙后用0.5%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地面消毒,避免蚕沙、病死蚕落入蚕室地面;防水带菌浸染,采用清洁水洗刷蚕具,不准在死水塘浸泡洗刷蚕具;禁止用不洁净的水补湿或添食,防桑叶带菌感染,及时防治桑树病虫害,避免农药污染造成中毒,禁采虫口、虫粪污染叶,不准在蚕室内贮存桑叶,不喂落地叶,贮藏室坚持每日消毒1次;防桑叶蒸热变质;防蚕体创伤感染,细心操作,不准动作粗放。

2.4.3 回山消毒“三彻底”。养蚕结束彻底对蚕室蚕具全面消毒,彻底科学处理桑渣蚕沙,彻底消毒蔟具、蔟室。回山消毒应特别注意先用药液消毒后用清水冲洗,然后曝晒,以防先洗后消毒,使病原物污染环境。

3 参考文献

[1] 吴仁儒.实用桑树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8-256.

[2] 陈国翠.农药污染对秋蚕生产的影响及预防[J].广西蚕业,2008(4):16-17.

[3] 陈沫.秋蚕饲养中主要不良环境的应对与调节[J].北方蚕业,2006(3):38,41.

[4] 张仁罡,杨青华.养好早秋蚕抓“五防”[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8):18.

蚕的一生篇8

关键词桑蚕饲育技术;发展历程;安徽金寨

金寨县是安徽省9个重点蚕茧生产县之一,产业的规模曾连续34年居全省之首,养蚕技术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创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蚕种催青

解放前蚕农不懂蚕种催青与补催青技术,每年春天桑树发苞时,农家妇女把蚕种放在胸前暖种,15 d左右孵出蚁蚕。1954—1981年,采用木炭加温,室内四壁喷水补湿。1980年由“渐温常规催青法”改为“三段简易催青法”,简化调温补湿操作程序。1982年购进2台电热加温补湿器,并配有自动控制装置。1983年又购进7台,基本上实现电气化催青。1987年以后,催青室安装空调器调节温度,用自动补湿器调节湿度。催青式具也进行革新,1985年之前,一直采用木条作插种线架放置蚕种进行催青,从1986年开始改用木制催青框,可以放置双层蚕种,插种简便速度快,同时提高催青室利用率,且洗刷消毒方便。2006年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借此机会进行了全自动化蚕种催青室改造,目前蚕种催青实行全自动化操作,紫外线消毒,电脑模拟控制,设定温湿度室外进行操作[1]。

2养蚕方法

1956年以前,农家养蚕多为普通饲育法,一般不加温,桑叶切成“面条叶”喂蚕。1956年推广前苏联养蚕模式,即“高温、感光、快速饲育法”,每隔1 h给1次桑,每昼夜给桑10~12次。1959年推广小蚕防干纸育和大蚕全芽育,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用方块叶喂养。1974年开始推广小蚕地火龙育、塑料薄膜覆盖育,大蚕采用简易蚕台育、地蚕条桑育、室处土坑育。1978年以后推行小蚕地窖育、小蚕围攻帐育、全龄少回育,小蚕每昼夜喂养3次,大蚕4~5次。小蚕喂叶推广倪金兰给桑经验,采用“连脉叶”喂养。80年代以后,推广小蚕共育、全龄少回育、大蚕条桑育、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一是增建小蚕共育室,共育规模达到20~30张/室。二是推广地火龙加温,严防煤气中毒。实行清洁养蚕,把蚕病的综合防治切实建立在预防为主上,改变传统落后的重治轻防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一是推广小蚕立体片叶育,隔离蚕与蚕粪。二是重视蚕前消毒,减少蚕期醛类蚕药用量。三是创造条件,小蚕加温,大蚕开门,大蚕勤除沙和蔟中大排湿。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养蚕技术革新上主要是提倡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化,90年代后期又倡导大棚养蚕等实用新技术,1999年原古碑和众丝厂率先进行大棚养蚕,后槐树湾乡部分农户进行大棚养蚕,2006借“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又新建了近3 000 m2养蚕大棚。80年代后的小蚕共育,是金寨县较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养小蚕方法。80年代开始,首先在燕子河等地开始实行小蚕商品化共育,以后逐步推广到全县。90年代中期以后,西片小蚕共育有所下滑,东片一直延续,时至今日,燕子河、长岭等乡镇小蚕共育率保持在90%以上。小蚕共育基本上是专户共育,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且设备条件较好的蚕桑专业户组织小蚕共育,共育中所需的一切费用按蚕种张数分摊,桑叶、劳力一般各户自理或由专业户自行负责,共育至3龄后分给蚕户饲养,也有共育至2龄后分发的,同时向蚕户收取一定的报酬。在90年代蚕桑大发展时期,小蚕共育每年作为蚕桑检查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蚕省力化饲养主要是大蚕条桑育。条桑育是指将桑叶树条直接放在蚕座上,让蚕取食桑叶的饲养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延长保持桑叶新鲜的时间,减少给桑回数,节约采叶和养蚕劳力。此外,还能保持蚕座通风干燥。全县一般以春蚕和晚秋蚕较为适用。条桑育有平面条桑育和立体条桑育2种,主要采用平面条桑育。将桑条平放在蚕座上给桑,一般采用蚕台育或地蚕育的方式。选择枝条节间密且细直、发芽率高、耐剪伐的桑品种,在小蚕前期尽量不采叶。一般在早晨露水未干前和傍晚17∶00—18∶00收获桑条;5龄起蚕饷食后移至蚕床上,用条桑饲养,每天给桑2~3次,桑枝平行并梢部与基部交替排列,粗细桑条相互搭配,使蚕座平整、桑叶分布均匀。为提高蚕座的平整度,给桑前剪去弯曲枝条和着叶稀少的桑条基部;地蚕条桑育,不除沙,在多湿环境下撒新鲜石灰粉和短稻草。蚕台条桑育,则在5龄中期抽去下层枝条,除去蚕沙;饷食第1、第2次和见熟前一天给片叶或芽叶,撒新鲜石灰、短稻草等干燥材料,并结合使用蜕皮激素,促使上蔟齐一。上蔟时,直接将蔟具放在蚕座上,让熟蚕自动上蔟。由于条桑育蚕头密度大,放上蔟具前先提出40%左右的熟蚕,另行上蔟。大棚养蚕目前主要在槐树湾乡存在,采用的大棚一般为自行设计的简易大棚,但使用材料一般均为空心砖建房及竹制蚕台养蚕,主要是现有的房屋不能满足养蚕生产的需要或新建农宅装饰高档的住房不愿用于养蚕而建[2]。大棚建造一般分为多层蚕台,4龄起全部采用条桑育,不除沙。蚕病主要是防治僵病,4~5龄起蚕饷食前用大蚕防病1号蚕体蚕座消毒。以后每隔1 d撒药1次,15 min开两头门通风排药味。4龄第3天、5龄第2、4、6天体喷300倍灭蚕蝇,饷食起,添食氯霉素防治细菌病,给桑前撒石灰粉。

3上蔟技术

1956年以前,农家养蚕多采用人工捉老蚕的方法,把熟蚕捉到油菜秸秆或竹丫、树枝上进行上蔟,蚕儿结出的茧柴印多、黄斑多,茧质差,同时费工。1956年以后逐步改用“草笼”上蔟。1976年以后改为自动上蔟。1988年推广塑料折蔟。1996年开始推广方格蔟。2004年以后,除“草笼”外,燕子河等老蚕区又大量使用塑料折蔟上蔟。而中部的槐树湾等乡镇,大量推广使用方格蔟具,2006年和2007年茧质大幅度提升,方格蔟茧已可全部缫制5A级以上生丝。在上蔟技术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蚕农上蔟规范,“草笼”使用居多。进入90年代后期,粗放式上蔟方法有所抬头,西片南溪、双河等地出现松枝、竹枝上蔟。由于收购方与蚕农利益冲突,更多蚕农上蔟后关闭门窗,造成空气湿度加大,蚕茧解舒差[3]。

4采售茧

迄今为止全县采茧基本上都是人工采茧。20世纪80年代以前,装茧售茧基本上都是农户自制的竹篮装茧出售。80年代以后,由于仿真塑料袋的出现,致使一些农户装茧售茧使用塑料袋,影响茧质。其中尤以西片居多,东片绝大部分蚕农仍使用竹篮装茧出售。

5消毒防病

分为蚕前消毒防病、蚕中消毒防病和回山消毒。采取的主要是预防为主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前,蚕病为害较少。9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微粒子病泛滥,造成养蚕环境污染,全县大面积强化消毒防病,主要防治传染性蚕病。蚕前主要对蚕室内外和蚕具消毒,按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消毒药品主要是使用氯制剂、生石灰以及毒消散进行熏烟。蚕期中主要是蚕体蚕座消毒,隔离和淘汰病蚕。8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了防病卫生养蚕制度。即饲养人员给桑前除沙后洗手,进入小蚕室要换鞋,未经消毒用具不进室,起蚕、老熟蚕进行蚕体消毒,病蚕投入消毒缸,除沙轻,地面净。尤其是对小蚕共育操作要求更严。更强调回山消毒,养蚕采茧结束后,对可再使用的蔟具集中用1%有效氯漂白粉水或1%~2%石灰浆消毒,蚕室内外和蚕具打扫清洗。

6养蚕布局

1954年以前,1年只养1季春蚕。1955年开始1年养2季蚕(春蚕和秋蚕),1957—1972年全年养3季蚕(春、夏和秋蚕),夏秋蚕饲养量占春蚕的44%左右。1973—1983年,全年3季5次养蚕(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夏秋蚕饲养量占春蚕45%左右。1984年养蚕布局作了调整,改1年5次养蚕为1年3次养蚕,夏秋蚕采用多丝量的春用品种,夏秋蚕饲养量为春蚕的140%左右,实行春种秋养[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各乡栽桑养蚕,大都为1年养3季蚕(春蚕、夏蚕、中秋蚕),其中燕子河、果子园、斑竹园等地增养晚秋蚕,1年养4季蚕。90年代中后期以来,蚕茧产区逐步集中到12个重点乡镇,一般均为1年养3季蚕,而燕子河、长岭、白塔畈等极少数乡镇增养晚秋蚕,1年养4季(春蚕、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

7参考文献

[1] 郭辉,汪洪.新形势下的金寨桑蚕茧丝绸产业[J].中国蚕业,2006(1):53-55.

[2] 杨兴华.金寨县蚕桑生产的特色和发展思路[J].安徽蚕业,1997(2):6-9.

[3] 张丘陵.南川区蚕桑生产科学发展的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0(2):39-40.

上一篇:红楼绮梦范文 下一篇:神奇燕尾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