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范文

时间:2023-10-04 17:04:36

能屈能伸篇1

难得今天纷飞的大雪停止了它的舞蹈,凛冽的北风平息了它的吼叫。整个世界宛若粉妆玉砌。严冬,在莽苍的大地上淋漓地挥洒下冷酷之笔后,似乎将稍有收敛。

“儿子,咱们赏雪去!”老爸兴致勃勃地向我一声招呼,随即递来一双皮靴,催促我快快换了出行。然而我,期末考试一败涂地的阴影一直在脑际挥之不去,成天愁眉紧锁,哪有这份逸兴!不过老爸的盛情难却,我只得听从。

踩着厚厚的积雪,跟在老爸的身后,我只觉得两腿犹如灌了铅,一路默默无语,心绪乱得如一团麻。“嚓嚓!”“嚓嚓!”每一个脚步都似乎踹响一声沉重的叹息。唉,平时我付出的汗水并不比别人少,可老天为何不垂青于我,让我在一张张试卷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成绩竟从班级前三名的峰峦倏地坠入后十名的谷底?什么名牌大学,什么锦绣前程,统统成了梦幻泡影!对不起,老爸老妈,你们的儿子今生给你们添了耻辱……我的泪几乎又夺眶而出。

“这样的雪景不错吧,儿子?”老爸一边阔步前行,一边左右观看。我怏怏尾随,依然一声不吭。他俨然一位向导,胸有丘壑,不时向我评点着雪地里的情趣;又如一位宿儒,博古通今,把前人的咏雪名句背诵如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老爸一句句的吟哦和着一声声的“嚓嚓”的“交响乐”里,我们跨过小溪,穿过村庄,越过旷野,信步登上一道玉龙似的高高大堤――汉水便静静地横越在脚下。顺着老爸的手指,纵目骋望,但见两岸开阔的沙滩被银色覆盖得严严实实,无影无踪;中间一泓清流青蛇一般蜿蜒东去,缓缓流淌,无声无息;近处堤边的防护林一律缟衣素冠,伛偻着躯干,弯曲着枝条,在隐忍中挣扎。消失了飞禽,隐没了走兽,潜藏了渔舟,一切都显得那么宁谧。我不禁暗暗诅咒起大雪的凶残。

“天公给自然出的难题,你联想到了吗?”老爸笑容可掬,声音很低。我摇了摇头。“可自然解答得何等完美!一旦春临,这里就又是一派生机:江流澎湃,林木苍翠,渔舟唱晚,碧草如茵,繁花似锦。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战胜严冬的吗?”他一通解释之后又轻轻地发问。“呃,这个……”我仍是茫然。于是,他语重心长,一针见血:“那就是忍辱负重,蓄势待发。我们多么需要向它们学习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就是一种大智慧。”“哦!”我恍然大悟:人生难免会遭遇困境,只要我心有主,能屈能伸,照样可以春华秋实,诗意盎然。

此刻,灰蒙蒙的云空仿佛裂开了一条缝隙,透出一缕阳光,把四周照得亮丽无比。我握紧拳头,心头的那股寒流顿时一扫而空,荡然无存。

“勉从虎穴暂栖身。”――我会从蹉跌之处毅然站起!

教师点评:

能屈能伸篇2

关键词:文革,三起三落,左倾错误,邓小平

 

“三起三落”的仕途、“能屈能伸”的品性让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十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下同)中的他,更是把“能屈能伸”的品格演绎的格外精彩。

1976年5月4日至5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让“文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文革”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起,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政治运动,在中国持续了十年之久。十年的“文革”让中国的国家机器几乎停止了运转,政治民主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十年的“文革”让处于这个年代的人遭受了一场劫难,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它之外。邓小平就是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一位特殊人物。

在“文革”开始的时候,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与当时党和国家的绝大部分的高级领导人一样,对于“文革”前发生的杨尚昆被免职、罗瑞卿被批斗撤职等“文革”的征兆并没有引起太高的警觉,当然对于面对“文革”开始后的狂风暴雨,他们也没有做好足以应付的思想准备。“文革”开始后邓小平很快就被冠上了“党内另一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称号,在所有被打倒的人中地位仅次于被称为“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刘少奇。

“文革”的开始迅速地把国家给分裂了,从中央到地方都分成了两派——一是以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保守派”,一是以林彪、江青为首的“文革势力派”即“造反派”。一开始两派还能相互斗争制衡,但随着毛泽东表态支持“造反派”开始,政治的天平迅速的倒向了“文革”势力一边。要知道,在当时的毛泽东已经完全被神化了,他的一举一动动都牵动着国家的前途命脉。这时的人们都明白:谁只要能够跟着毛泽东走、跟着“造反派”走,或是转换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他可能就会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仕途命运。处于中央领导班子中的邓小平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只要稍微软化一下自己的立场,对毛泽东的决议不反对和坚决的执行,那么他就不会被打倒。

邓小平是一个只要认定了就会坚持到底的人,在“文革”伊始时,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坚持自己的立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为了对得起中国人民,他甘愿冒险去忤逆毛泽东的意愿。此时的毛泽东是听不进不同于自己意见的,更何况是针对他认为是自己除了建立新中国后的另一功绩的“文革”,谁敢不认可“文革”就等于是在直接挑战他的权威。像邓小平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艰险历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可能是一无是处,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可能危及家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可能让几十年的革命仕途随时划上句号。但是前方纵然是刀山火海、万丈深渊,他毅然的迈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的步伐。

这是大丈夫的表现,是邓小平“能伸” 品性的表现。

1976年7月19日,邓小平在中南海的家被“造反派”给抄了,邓小平算是初步被打倒了。。1976年8月5日,邓小平夫妇、刘少奇夫妇与陶铸夫妇的批判会在中南海进行,邓小平算是真正意义上被打倒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被打倒,只是这次被打倒来的太快了,是他自己没有想到得,是他的家人朋友没有想到的,是全国人民都没有想到的。从“文革”开始到邓小平被打倒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的时间在邓小平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次被打倒时邓小平已经62岁高龄了,三个月就让他从国家领导人变成了囚犯,虽然他的囚犯生活没有手铐脚镣,但是被软禁在中南海时不能与除汪东兴以外的任何人联系,不能与儿女见面和通信。凭借邓小平的性格和经历,失去领导人职务对他的打击可能远比骨肉分离来的痛。在邓小平小女儿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多次论证了这种观点。作为一名政治家,在“文革”这种病态的政治环境下,命运的起浮是很正常的,他也能够理解。作为一位慈父,邓小平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女的琐事挂肚牵肠。不管是中南海被软禁期间还是在被“流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期间,邓小平在通过汪东兴与中央的通信联系中,每次他都是用较大篇幅写孩子的事情,用很少的篇幅写自己。。为了大儿子邓朴方在“文革”中被迫致瘫的医疗问题,为了大女儿邓楠的婚姻问题,为了二女儿邓林的工作问题,为了小女儿毛毛、小儿子飞飞两人的“上山下乡”和学习的问题,邓小平都曾向汪东兴写信,要求中央予以照顾。在此期间为了儿女的事情写的信不论是篇幅还是数量都永远超过了对自己问题阐述的篇幅与数量。

在邓小平被打倒的这段时间里向中央写的有关请求中央照顾儿女的信,可以说要不是没有办法他绝不会这么做的,如果可以的话,他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任何特殊待遇的。但是在“文革”这一特殊环境下,当儿女的生命和生存受到极大的伤害和威胁时,他这一次“破例”了,并且是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儿女。

除了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保护儿女外,邓小平在此期间写给中央有关自己的信中,他也软化了对“文革”的立场。在1971年11月8日得知林彪坠机后写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林彪陈伯达反革命集团这么快就被揭发了是由于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英明的领导。”1972年2月5日写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我衷心地诚挚地祝愿主席万寿无疆。”1972年4月22日写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我仍然静候主席的指示,使我能再做几年工作。”这些信中无不称赞中央的领导英明、主席的英明,同时也深切的表达了希望复出工作的愿望。邓小平在写这些信时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一定有不完全是心里真实想法的话,从他在“文革”后期的所作所为和被打倒的原因就不难看出。

在“文革”中第一次被打倒的这段时间里,邓小平不管是为了儿女的事情还是为了争取复出而做的事说的话,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抑或是高超的政治技巧,但我更愿意把它们看作是邓小平“能屈”品性的表现。

1973年2月22日,邓小平从江西回到了久违的北京,拉开了他正式复出的帷幕。。1973年3月29日,正式恢复了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1973年4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里,邓小平参加了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的宴会,正式向世界宣告了他的回归。一时间,邓小平复出的消息成了港澳台和海外媒体的热门新闻,更有媒体把邓小平形象的称为了“打不倒的小个子。”1973年12月邓小平正式进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工作。1974年1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选举了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邓小平已经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了。

在随即展开的全面整顿工作中,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逐渐转好。但是随着整顿的展开,邓小平与“文革”势力的交锋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了,并且逐步上升到对“文革”的本质定位上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靠造反起家的“文革”势力急了,毛泽东也急了。

“文革”势力急了是因为他们知道随着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整顿到他们头上去。同时他们看到毛泽东已经八十多岁了,一旦毛泽东去世了,他们就没有了最后的保障了。因此,他们希望抓住毛泽东逝世前的这段时间再次扳倒邓小平,把实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毛泽东急了是因为,他把“文革”看的太重要了,他绝对不允许有人否定“文革”。

当“文革”势力急了、毛泽东急了的时候,邓小平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政治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在毛泽东为十年“文革”定性为“七分成就三分不足”后,邓小平不得不再次面临选择,是要“伸”还是要“屈”,这道选择题再次摆放在了他的面前。最终邓小平再次选择了“伸”,他要用自己的仕途来争取国家政治经济的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遗憾的是,在随即展开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批邓”远动后,在“四五”运动这一导火线之下,“打不倒的小个子”再次被打倒了。

这是邓小平人生的第三次被打倒,我相信一般的人能够坚持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奇迹了,就更不要说再谋求复出了。但是他是邓小平,他不是一般的人。他不是宿命论者,不管事态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他都是从容以对。他从来没有因个人的遭遇而消沉、悲观和失望。他一直坚信,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坚信我们的党,坚信我们的国家、坚信我们的人民。他时刻准备着,他要以他的信念和热忱,报效党、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在第三次被打倒后,邓小平在时刻准备着。

随着毛泽东的逝世和“四人帮”被粉碎,十年的“文革”逐渐落下了帷幕。同时,邓小平的复出问题又一次成了国民关注的焦点,他也多次向中央写信,希望能够复出,最终在中央的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王震等老同志的推动下,邓小平与1977年7月再次光辉的复出了。

十年“文革”是发展到了极“左”错误思想的爆发性的大宣泄,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客观发展阶段。邓小平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两次被打倒,其中的过程无不反映着他呢“能屈能伸”的品性。

邓小平,一个“打不倒的小个子”。

邓小平,一个“三起三落”的中共党员。

邓小平,一个“能屈能伸”的铮铮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93.

[2]崔红艳.认真学习邓小平的人生价值理论[N].河南日报,1999-03-27(3).

[3] 冯虞章. 论邓小平人生价值理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能屈能伸篇3

一、关于屈髋、伸髋在实践性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践性训练中,一般运用大量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对发展运动员的下肢肌肉力量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对这些传统的训练方法进行认真的分析,则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练习都是以发展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伸膝和伸踝肌群为主的;而专门来发展股后肌群和臀肌力量的练习却寥寥无几。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教练员在安排练习时,不重视或者忽视了发展这些肌肉力量的重要性,而过多地注重发展伸肌群的力量,结果造成对抗肌力量之间的差别过大、发展不平衡、比例严重失调。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教练员对下肢肌肉功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只知道发展伸肌群的重要性,而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股后肌群力量的发展。即使有少数发展股后肌群的练习,也多是将其作为屈膝肌进行训练的,而对其具有的伸髋功能和对伸髋动作所起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即使在跑和跳时,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充分快速伸展对动作的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必须认识到伸髋动作对跑和调的效果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伸髋肌群主要包括臀肌和股后肌群,其中股后肌群是双功能肌;由于它跨过膝和髋两个关节,因此它既可以起到屈膝的作用,又可以起到伸髋的作用,这一事实被许多训练员忽视或者忘记了。而在短跑中,股后肌群所起的伸髋作用远远比其屈膝作用重要。因此在发展股后肌群力量时,应当更多地将它作为伸髋肌来发展,才能收到好的训练效果。

二、下肢髋关节屈、伸相关肌群的动作分析

1.屈髋

屈髋是下肢以髋关节为支点绕冠状轴在矢状面内向前的运动,这种运动在膝关节伸直的同时做屈的运动。一方面受大腿后肌群强力的影响,即所谓的双关节肌的被动不足;另一方面要受股直肌主动不足而使屈髋幅度受到限制。如果膝关节处于屈位时伴随伸髋,其活动幅度将增大,以之为人体先天性影响。不过在这种运动中起主要发力作用的髋屈肌群分布于髋关节冠状轴的前方,主要包括髂腰肌、耻骨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肌群。这些肌群在固定条件下收缩,可以屈髋伸膝,而屈髋效率和膝关节的屈曲角度有关。因此,增强髋部屈肌群的力量、拉长肌肉韧带、发展肌肉的伸展性,才能更好的排除不利因素,开发屈髋功能。所以发展屈髋的身体训练是必要的。

2.伸髋

伸髋是下肢以髋关节为支点绕冠状轴在矢状面内的向后运动。这种动作肢体从屈位还原成解剖学姿势,不受任何身体结构约束。如果继续后伸超越身体冠状面,股骨会因受到髂骨韧带的约束,使运动幅度受到限制。同时后伸的幅度和膝关节角度有关,膝伸位做髋后伸比屈膝后伸容易。其原因是大腿后肌群主动不足与股直肌被动不足有关。而促使伸髋的伸肌群位于髋关节冠状轴的后方,主要包括臀大肌和绳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该肌近固定时,总的功能为伸髋屈膝;远固定时,在膝关节伸直的条件下,可以牵引骨盆绕髋关节的冠状轴向后转动。因此可以增强髋部伸肌群的力量、拉长肌肉韧带、发展肌肉伸展性,才能更好的克服不利因素,进而开发伸髋的功能。

三、教学训练中屈髋、伸髋相关肌群功能开发的方法

1.屈髋

一般方法有:(1)力量训练包括上踢腿、仰卧“剪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车轮跑、原地模仿跨栏做跨栏腿的提拉练习(大腿尽量向前上方高抬、提髋,并反复做)、侧扶肋木或正对肋木做快速高抬腿练习等。(2)伸展性练习,主要有弓箭步(每成弓箭步同时两臂扩展;连续做侧扶肋木以一脚支撑另一腿做直腿大幅前后摆动作)纵劈腿、跪撑后倒等。

2.伸髋

常用的发展伸髋功能的身体训练方法:(1)力量训练主要有俯卧背腿、台阶练习、爬坡、后踢腿、负重腿屈伸、后蹬跑、短距离起跑练习、利用橡皮筋做后踢腿抗阻力练习、负重体前屈、抓举或者提拉杠铃(2)伸展性与柔韧性练习主要有纵劈腿、正耗腿、横劈腿、负重深蹲、正压腿、弓步压腿、侧压腿等。

上述方法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下肢伸展动作对地面的总压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蹬地反作用力;(2)使地面给与人体的反作用力更好地通过身体重心,提高每一次蹬地的效率;(3)加快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从而减少脚掌着地后产生的阻力;(4)髋关节的快速伸展,可减少蹬地时腿与地面的夹角,加大蹬地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值,这点对速度项目尤其重要;(5)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动作幅度,也就是加大每一步的步长,而步长又是决定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屈能伸篇4

今非昔比―此加速非彼超频

首先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所谓睿频加速,就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多个CPU内核的负载以达到最佳运算效果。这样一来,处理器的主频能够适应运算需要,扩展性能以满足峰值性能需求。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所需性能。它支持每个处理器内的特定内核在设定的范围内以超出额定频率的频率运行,根据需要提升频率以提高执行效率。

我们知道,提高频率就会导致功耗提升,但是处理应用时间缩短的话,总功耗是不会增加的。关闭一些内核,降低功耗,同时给另外一些内核超频,这样就可以实现在总设计热功率TDP(Thermal Design Power)上限之内进行加速,对于部分单线程应用来讲大有裨益。需要多核心并行处理的任务,那么就让多核心以设定的频率同时运算,提高并行处理能力。需要单核心处理的任务,就关掉几个核心,给一个核心进行超频,提高单线程的运算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总功耗不会增加,相应地发热量也不会增加,却可以实现灵活的运算切换。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疑惑了,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和以前我们提到的动态超频的概念(Dynamic Overclocking)是很类似的。其实虽然都是根据需要进行超频或者加速,但是这两者差别是很大的。所谓动态超频,是主板自带的程序针侦测处理器负载高低,调整处理器的运作频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动态超频是强制处理器的所有内核都运行在额定频率范围之外,这必然导致功耗、电流、电压和温度等指标超出安全范围,对处理器的稳定运行是有较大影响的。而睿频加速技术,是根据系统负载,动态调节处理器内核运行频率从而提升性能,并全程保持处理器运行在技术规范限定的功耗、电流、电压和温度范围内。

我们知道,英特尔一直以来都是公开反对超频的,甚至有一个反超频的技术。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英特尔反超频技术的特点, 反超频技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频率分辨,二是频率控制。芯片内部有一个读取电路,读取CPU的额定频率,再由板载时钟信号将其转换成固定时钟频率,并与检测到的实际时钟频率相比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固定的时钟频率32.968kHz,采用了一个32.968kMHz的晶振。通过CPU运行的频率与32.968kHz的比值来进行判断。当实际频率与32.968kHz的比值高于CPU额定频率与32.968kHz的比值,则判断出CPU进行了超频。利用英特尔的检测软件英特尔ProcessorFrequency ID Utility,可以读出英特尔CPU内置的Name String信息,然后将该数据与检测到的CPU实际工作频率进行比较,可以很轻易的检测CPU是否被超频。

旧瓶新酒―英特尔的奇思妙想

如果说睿频加速技术是英特尔为了提高CPU运算能力而超频核心让人很难理解的话,那么说睿频加速技术是英特尔为了CPU在高效运算时候而进行降温,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说到CPU的降温,我们很容易想到HLT指令。

我们知道,CPU大约有40%的情况下空闲(空闲模式,Idle Mode)。目前,几乎所有的CPU设计都有空闲模式。当操作系统发现CPU当前没有可执行的任务时,便将CPU置于空闲状态。在空闲模式下,可以关闭不需要的时钟,以减少不必要的功耗。当系统发生中断时,CPU从空闲状态被唤醒。大多数系统都有操作系统计时器中断,这样CPU在一秒钟之内可能几千次地进出空闲状态。CPU时钟的“闲置”通常由“停止”或“闲置”指令触发,在应用或操作系统闲置时进行调用。目前的降温软件就是通过在CPU空闲时发送HLT(halt)指令,CPU将HLT指令插入指令序列,并停止处理指令序列,直到发生中断为止。发生中断后,CPU重新回到Normal状态处理指令,处理完中断代码后继续从HLT指令的下一条指令执行,进入Halt模式。这个过程实现起来也很简单,可以做一个最低优先级的任务做死循环处理,系统在空闲时都进入该任务。然后此任务的循环中加入一条HLT指令即可,这样就实现了Auto Halt模式。

处理器在进入Ha lt模式后功耗将有所下降,我们在CPU的温度监控上可以看到7摄氏度左右的降低,估计在CPU内核应该有10摄氏度左右的降温。而且通过HLT指令降温不会对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实时性构成影响。HLT指令有Halt、Probe State、Stop Grant 、Working、Stop Grant Cache NotSnoopable Sleep 等几个电源模式。其中,Working为CPU正常运行状态。当系统执行HLT指令,CPU进入Halt状态,但此时不关闭SMI#, INTR, NMI,INIT# RESET#侦听,当CPU收到在RESET#指令后,同时初始化回到Working状态。在Halt状态下,系统会产生一个STPCLK#信号,当CPU接收到STPCLK#信号,则进入Stop-Grant状态,在Stop-Grant状态,RESET#信号会让CPU迅速的初始化。当STPCLK#中断后,CPU返回Halt状态。在Stop-Grant状态和Halt状态,CPU可以对系统总线发出的snoop事件做出反应。而且Halt状态对CPU占用率、系统操作的实时性并没有影响。在Halt状态和非Halt状态,CPU占用率是一样的,因为操作系统计算任务的CPU占用时间时是以任务的上下文切换作为统计触发条件。当任务在执行HLT指令时操作系统并没有进行任务上下文切换,操作系统把CPU进入Halt状态的这段时间依然认为是被该任务占用的时间。

英特尔现在做的就是对这几个电源管理状态重新进行了调整和扩充。英特尔将新的电源管理状态调整为C0、C1、C3和C6。在一些状态下,将CPU频率定义为基准频率+133n,n可以设置为1、2、3、4、5等,于是就实现了自动超频。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所谓自动超频,就是电源管理模式的扩充而已,只是相对以前而言,更加精准。

管中窥豹―睿频加速技术探究

从上文得知,英特尔通过定义新的电源管理状态,实现了自动超频。那么具体到CPU电路上,自动超频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要深入地了解睿频加速技术的工作原理,就要先来看CPU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超频。

我们知道现在的CPU的核心DIE都是以硅为基板,以铜为导线,CPU中最基本的单位为三极管。从工艺上来说,CPU的工艺一般分为CMOS(采用MOSFET管)和biCMOS(采用bipolar管)。对于MOSFET来说,在P型或N型衬底上设置两个距离接近、与衬底极性相反的区域,构成源极和漏极。并在此区域形成一层极薄的氧化硅绝缘层,覆上电极,构成栅极。当工作电流从源极流入,栅极上存在适当电压,就会在栅极下形成沟道来连接源极和漏极。电流进而在漏极形成输出,然后再驱动其它三极管的栅极。这个过程中,能量消耗发生在电流从源极到漏极的跨越上;对于bipolar来说,晶体管有两个相反的P-N结,集电极的电流一般不能穿过这两结到达发射极。如果加一个与集电极同向的电压在两个结之间的基区,这样,就打破了原来两个结之间的平衡状态,从而使电流通过。这个过程中,能量消耗发生在电流穿越两重PN结上。我们知道,在门电路中,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如果要消去一些1,或是通过转化为负信号抵消,或是把高电平倒入GND,这样一些电流就被消耗掉。

克服高热是超频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超频以后,频率提高,晶体管工作越频繁,处理速度加快,但是高的频率也使功耗增大。我们来看公式:P=CfV2。公式显示了功耗P,CMOS 门电容C,开关频率f及供电电压V之间的关系。其中,CMOS门电容C为常量。开关频率f 和供电电压V可根据实际的应用要求而调整。供电电压V和开关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V∝f。即更高的开关频率需要更高的供电电压支持。这也是晶体管加电压和超频的关系。这个公式只是CPU的动态功率,漏电流造成的静态功率并没有考虑。

从CMOS的角度来看,执行一个指令所需的功耗是相同的,所以降低CMOS频率不能减少耗电量,因为在高的时钟频率下,CPU仅仅是加快了完成工作的速度,但在空闲状态下停留的时间会更长。在实际工作中,CPU并非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即满负荷(full load),大约有40%的情况下空闲(no load),即空闲模式(IdleMode)。所以空闲状态的存在是只降低频率无法节约能耗的原因。如果电压随着频率一起降低,从公式P=CfV2可以看出,电压的平方V2与功耗P成正比,降低一点电压,功耗便大大减少。这样,每执行一条指令的能耗就随之降低。

但是在实际的超频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提高电压,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我们需要提高电压呢?这还要从晶体管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在超频的过程中适当的提高电压,之所以能使超频以后的CPU工作起来稳定一些,是因为加压后可以增加电流,从而为提高频率工作的晶体管正常工作提供足够的电流。同时提高电压以后,使晶体管的控制极工作电压提高,即0、1信号更清晰。MOSFET管的栅极到达晶体管的充电时间缩短,而且栅极电场强度增加,沟道的打开更迅速。但是电压不可以无限制提高的,过高的电压会将PN结击穿。

从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睿频加速技术要想实现自动超频,就要解决自动调整电压和控制CPU的温度升高。二者必须实时的实现良好互动并求得一个平衡,该技术才可谓成功。

那么英特尔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来继续分析。

我们来看Nehalem处理器的Die晶体管排列图,最上面的是内存控制器。下面依次是四个SMT内核和L2缓存,最下面是L3缓存。左右是I/O接口和QPI总线。要想实时的控制这4个核心,关闭闲置的核心并将执行运算的核心超频,就需要有个单独的处理单元。这就是PCU(Power ControlUnit)电源控制单元。正是通过它,睿频加速技术技术才得以实现。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英特尔Neh a lem架构的处理器中,每个处理核心都带有自己的PLL同步逻辑单元,每个核心Co r e的时钟频率Frequency都是独立的,而且每个处理核心都是有自己单独的温度传感器Sensors。传感器实时的和PCU单元进行信息交换,便可以及时地控制核心温度。我们看到有个BCLK(Busclock f r equency,基准BCLK是133.33MHz,英特尔作为一个步进)CPU的核心频率,通过几次PLL后,就会加上几个步进的频率,得到超频后的频率。比如Core i7-860的核心频率是2.80GHz,超频以后,加上一个步进2800+133×1=2933(2.93GHz),加上四个步进2 8 0 0 + 1 3 3 ×4=3332(3.33GHz),加上五个步进2800+133×5=3465(3.46GHz)。PLL电路每上拉一次,核心频率就增加一个步进133.33MHz。

而Vcc是接入电路的电压,代表高电平。在核心超频时PCU将该核心的供电电路上拉到Vcc,即可以为该核心增加一个电压,比如0.1v。如果该核心需要关闭,只需要PCU关闭该核心的供电即可。这样的好处是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个别的处理核心几乎可以完全被关闭。而在之前的多核心处理器中,所有的处理核心都具备相同的核心电压,也就是说活跃的处理核心与不活跃的处理核心都要消耗相同的功耗。

PCU可以监控操作系统的性能,并且向其发出命令请求。因此它可以非常智能地决定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在高性能模式,还是在节电模式。

PCU的调节是非常灵活的,当应用负载提高时,系统可以在TDP允许范围内对核心主频进行超频:如果4个CPU内核中有一个或两个核心检测到负荷不高,那么其功耗将会被切断,也就是将相关核心的工作电压设置为0,而节省下来的电力就会被用来提升高负荷内核的电压,从而提升核心频率最终提升性能。当然不仅限于这一种状态,也可以是关闭一个核心或者是关闭三个核心。这样就可以让CPU的能耗曲线更为接近应用负载曲线(负载高时,频率高、能耗高。负载低时,频率低、能耗低),让每一份的电源能耗都用到实处。

张弛有度―睿频加速技术的工作流程

睿频加速技术自动超频技术是一种新的性能控制思路,与以前一味的降低主频以达到控制能耗的想法不同,睿频加速技术自动超频技术的主旨在于:在不超过总TDP的前提下,尽量挖掘CPU的性能潜力。明白了睿频加速技术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来看看睿频加速技术是如何工作的。

下图就是睿频加速技术的工作模式图解:1代表在TDP的限制下,四个核心共同工作。2代表当应用负载只在两个核心上,那么可以把另外两个核心关闭,并把节省下的电力提供给剩余的两个核心。这样系统就可以关闭两个核心,同时在TDP的允许范围内对两个核心主频进行超频,让它们达到更高的频率。

下图中3代表当应用负载只在一个核心上,那么可以关闭其余的三个核心,省下的电力可以提供给剩余的这个核心,同时在TDP的允许范围内对该核心主频进行进一步超频。4代表当负载全部回到四个核心上,那么之前关闭的三个核心全部打开,并在TDP的允许范围内对全部核心超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睿频加速技术自动超频技术不仅提供了比上一代产品更精细的电源管理模式以及更高的电源管理效率,并且还提供了强大的性能挖掘模式,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应用处理需求,做到了节能与高效并举。

立竿见影―睿频加速技术的测试

能屈能伸篇5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73-02

本院2002~2004年共对17例(22膝)膝骨关节炎外翻畸形行全膝置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膝外翻畸形17例(22膝)均系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男12例,女10例;65~84岁,平均70.5岁。根据膝外翻畸形Keblish分级,正常5°~7°;轻度30°,轻度畸形l5膝,中度畸形5膝,重度畸形2膝。平均外翻19°,行单膝置换12例,双膝同时置换5例,同时行髌骨置换3例4膝。术后进行了不定期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4个月。

1.2 方法

采用经典膝关节正中切口,内侧入路暴露膝关节,进行股骨和胫骨标准截骨。当截骨、假体大小及位置均正确后,软组织平衡参照如下方法。

(1)术前存在屈曲畸形:首先明确是否完全去除膝关节后方骨赘,并适当松解后方关节囊。

(2)术中存在膝关节内侧间隙的紧张:当膝关节屈曲内外侧平衡而伸直时内侧紧张,首先松解内侧副韧带的深层和后内侧关节囊,若仍然存在内侧紧张,再进行内侧副韧带后束松解,后内侧的关节囊松解需要协同进行。

(3)术中存在膝关节外侧间隙的紧张:当膝关节屈曲内外侧平衡而伸直时外侧紧张,在关节线水平松解髂胫束,若不能平衡,再松解后外侧关节囊来平衡伸直间隙。当膝关节伸直时内外侧平衡而屈曲时外侧紧张,在股骨侧松解肌腱来平衡屈曲间隙。膝关节伸屈时外侧均紧张,先平衡屈曲间隙,松解肌腱,适度松解外侧副韧带,平衡屈曲间隙后,伸直膝关节,先松解髂胫束,评估外侧的稳定性,若仍紧张,松解后外侧关节囊来平衡伸直间隙。间隙平衡的评估在伸膝位和屈膝90°位,采用相同的张力用撑开器撑开伸直和屈曲间隙,测定内外侧间隙的宽度,取屈膝或伸膝时内外侧间隙间距离的平均值为屈膝或伸膝间隙的宽度。等级评定,优:距离差3 mm。

术后3 d开始CPM康复器功能锻炼,活动范围逐日增加。1周后屈曲达到90°以上;3 d后下地站立,使用助步器行走锻炼。

1.3 疗效分析

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22膝进行计分功能评估。满分为100分。疼痛计30分,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总分大于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可,低于60分为差。

2 结果

17例(22膝)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周拆线出院,切口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最后一次随访HSS膝关节评分,优:16膝(72.7%);良:4膝(18.2%);可2膝(9.1%);优良率为90.9%。术前、术后HSS膝关节评分情况见表1。

本组患者中,轻度畸形15膝,术前HSS膝关节评分31.4分,术后87.2分;中度畸形5膝,术前HSS膝关节评分6.8分,术后81.7分;重度畸形2膝,术前20.5分,术后64.5分。除1例(外翻32°)出现髌前轻度不适及疼痛外,余皆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在原发性骨关节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92.3%的膝关节都可以做到非常好的伸屈间隙内外侧平衡,而伸屈间隙相等的优秀率有一定程度下降,可能与选用小一号假体有关,亦可能与术者试图采用增加屈曲间隙的方法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有关[2]。主要是3种膝关节畸形:屈曲畸形、内翻畸形和外翻畸形。

3.1 屈曲畸形

屈曲畸形往往伴随着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而发生。临床上虽然可以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来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通过后方的关节囊紧张提供膝关节伸直时的内外侧稳定,但当膝关节屈曲时,后方关节囊将会松弛而不能提供屈曲时膝关节的内外侧稳定,从而导致屈曲时膝关节不稳定[3]。

3.2 内翻畸形

①膝关节屈曲时内外侧平衡而伸直时内侧紧张。此时引起膝关节伸直时内侧紧张的结构为内侧副韧带后束和后内侧关节囊。因此可以通过松解内侧副韧带后束和后内侧关节囊来平衡伸直间隙,松解内侧副韧带后束时需要采用骨膜下松解技术,后内侧关节囊的松解需要协同进行。②膝关节伸直时内外侧平衡而屈曲时内侧紧张。此时引起膝关节屈曲时内侧紧张的结构为内侧副韧带前束,而后内侧的关节囊将松弛。因此可以通过松解内侧副韧带的前束来平衡屈曲间隙。③膝关节伸直和屈曲时内侧均紧张。此时可以分别通过对伸膝时内侧结构的松解和屈膝时内侧结构的松解来达到膝关节伸直间隙和屈曲间隙的平衡[4]。

3.3 外翻畸形

①膝关节屈曲时内外侧平衡而伸直时外侧紧张。首先松解髂胫束,若仍紧张再松解后外侧关节囊来平衡伸直间隙。②膝关节伸直时内外侧平衡而屈曲时外侧紧张。此时需要通过松解肌腱来平衡屈曲间隙。③膝关节伸直和屈曲时外侧均紧张。可以先平衡屈曲间隙,松解肌腱,若不能平衡再适度松解外侧副韧带,因为过度松解外侧副韧带可以引起外侧间隙明显增大。

总之,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伸屈间隙软组织平衡时,首先要纠正屈曲畸形,其次是要分析产生畸形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软组织结构的松解。

[参考文献]

[1]Smilowicz M, Jung 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eformities due to rheumatoid arthritis[J].Ortop Traumatol Rehabil, 2006, 8(2): 219-225.

[2]Berk Guclu, Bahaddin Guzel, Kerem Basarir,et al. Midterm result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degenerative knee joint diseases with severe deformity[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08, 42(1): 1-9.

[3]Aglietti P, Lup D, Cuomo P, et al.Total knee arthroplasty using a pie-crusting technique for valgus deformity[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7, 464: 73-77.

[4]Papagelopoulos PJ, Karachalios T, Themistocleous GS, et al.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fracture deformity[J].Orthopedics, 2007,30(5): 373-378.

(收稿日期:2008-05-23)

能屈能伸篇6

关键词小儿肘关节纤维僵直康复治疗

2008年3月~2012年2月采用手法加弹簧屈伸板治疗小儿肘关节纤维僵直患儿40例,收到好的效果,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2月收治小儿肘关节纤维僵直患儿40例,男26例,女14例。3~5岁13例,6~8岁17例,9~13岁10例。以右侧为多。病程:1个月24例,2个月11例,3个月以上5例。X线片:肱骨髁上骨折6例,肱骨下端骨骺分离4例,外上髁骨折13例,内髁骨骺分离3例,肘关节前脱位伴尺骨鹰嘴骨折4例,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小头骨折2例,单纯肘关节脱位8例。

诊断:13~13岁儿童;2有外伤史包括软组织损伤及骨折;3骨折手法及手术治疗后影像检查骨折对位不良及轻度错位。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2无下列排除标准中所列情况;3患者及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伴骨块对位不良;2中度或重度骨化性肌炎;3经治疗肘关节内外侧有夹板压疮;4肘关节有陈旧性脱位未纠正;5有肘关节骨性融合;⑥肘关节结核。

康复治疗方法:⑴手法按摩:1用手指在患肘皮肤上作回旋摩动、向上向下摩动,反复操作10~15次。2松解粘连:在进行前臂肘部手法按摩后,慢慢运动肘关节,作屈伸运动,内外旋转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力量由轻到重,重复以上手法按摩,互相交替,直至肘部周围的纤维粘连和疤痕组织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得到充分松解(如屈不能伸,重点按摩屈肌群,伸不能屈,重点按摩伸肌群)。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3拿捏法:用拇指及食指拿捏屈肌腱和伸肌腱等。4牵抖正骨法:作用于肢体肌肉、关节有舒筋展骨、滑利关节的作用,使筋顺骨合。⑵弹簧屈伸板的制作:做两块7cm×4cm的木板,一面呈凹形,一面呈平形,在平形面一端两侧各上两颗木螺丝钉,备好两根10mm×1mm弹簧。⑶弹簧屈伸板的应用:在施行按摩术后,根据患肘关节屈伸的角度放置合适的弹簧屈伸板,此板用棉花垫好,在肘关节两端各放一块制好木板,将凹面贴皮肤。用绷带固定两板使木螺丝钉外露,备好合适肌力的两根弹簧,使两端木板和弹簧相连形成弹簧屈伸板。如伸不能屈者,将弹簧屈伸板放在屈侧。如屈不能伸者放在伸侧(后侧),使前后侧肌群在弹簧屈伸板的带动刺激下发挥肌群的功能,使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隔日检查1次,一般3~4周功能恢复。

疗效判断标准:1优:自觉症状无不适,伸屈功能如健侧。体征:无畸形,肌肉无萎缩,无肌力降低等。X线片:骨折及关节面对位在2/3以上。2尚可:生活自理,旋转功能差10°~15°以上。体征:关节畸形,功能比健侧差1/3。X线片:关节面整,轻度创关。3差:屈伸功能差,活动度不大,能完成部分动作。体征:畸形,功能障碍比健侧差1/2以上,肌肉萎缩。X线片:明显创关。

结果

本组40例中,优15例(37.5%),良13例(45%),尚可6例(15%),差1例(2.5%),总有效率97.5%。

例:患者,男,13岁。1个月前上学时从岩上摔下右手着地,当时见右肘部肿胀畸形,速送当地医院治疗,经整复伸直位固定1个月,解除夹板仍见右肘关节畸形,不能屈,即来院诊治,经检查右肘肱骨下端畸形,扪及前内侧骨性突起,屈功能受限,伸直160°,肱骨下段压痛,X线片显示右肱骨髁上骨折伴骨折错位,已有骨痂生长。采用弹簧屈伸板放在前侧及按摩逐渐纠正残余骨折错位,3周能明显恢复,继续治疗1周,随访右肘关节屈伸功能如健侧,外观无畸形。

讨论

纤维僵直主要在肌肉、筋膜、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由于浆液纤维素渗出物沉积,产生粘连和纤维化,关节软骨失去原来的弹性和光泽,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设计弹簧屈伸板,掌握小儿畏痛心理,此法操作简单,易被小儿接受,小儿在随意运动时使被动运动有增加主动运动的作用,从而对抗对侧肌肉的收缩,恢复关节处平衡,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

按摩手法尤为重要。形成纤维僵直均是关节损伤的中晚期。采用按摩手法治疗使肘部气血运行通畅,恢复肘部屈伸功能,解除局部软组织关节囊挛缩和粘连,调整肘部血管神经关系,消除炎症、水肿,使肌肉、肌腱筋膜得到充分松解,同时使用弹簧屈伸板纠正残余骨折错位,使其内外平衡,从而避免单纯手法按摩术后肘关节在一定时间仍处于僵直位。

此法有一定不良反应,用得不当可使肘关节出现内外翻畸形,每次检查注意调整,隔日检查1次,即可杜绝。

此法对骨性僵直无效,在施行此法前必须照X线片有无骨性僵上。

参考文献

1吾布力?塞依地,张勇.重视骨科康复功能、治疗,减少关节并发症.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6,8(9):19-20.

2尹正录,孟北祥,张熙斌,等.运动疗法结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2):135.

能屈能伸篇7

关键词: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 技术关键 教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是体操教学的一个基本动作,依据课程标准也是高中女生必须掌握的教材内容之一。尽管该动作技术十分简单易学,但练习对象主要是女学生,故实际的教学效果常不尽人意。因此,在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以理性认识为先导,抓住动作技术的关键,注重感性引导,使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和动作技术关键,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构造清晰的动作框架,明确力量的源泉,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有效地提高练习效果,是动作技术教法研究的实际课题。为此,笔者对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技术关键的教学体会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教法见解,望专家和同行指正。

二、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技术构成与动作规格

技术构成:(以经右肩后滚翻为例)由直角坐撑开始,上体前屈,接着向后滚动,在收腹举腿翻臀时,头左侧屈。当臀部翻至支点垂面时,右腿向后主动用脚尖触垫,左腿向后上方伸出并制动,同时右臂经侧伸与左臂及时用力推地,经右肩向后滚翻,右腿下落屈膝跪地,两手向前撑垫,上体抬起成单腿跪撑平衡[1]。

动作规格:圆滑、协调、方向正、左腿后举膝关节高于头。

三、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技术关键(以经右肩后滚翻为例)

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技术关键是:其一,屈体后倒,举腿翻臀同时头侧屈,左手撑垫右臂侧伸。其二,臀部翻至支点垂面时,抬头推手,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屈膝跪地。前者提高了练习者的身体重心,解决了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向后滚翻的能量问题,因为向后滚翻的能量大小,直接影响单肩后滚翻向后翻滚动作是否圆滑、协调;后者解决了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最后用力和控制身体姿态的问题,只有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技术才可以称得上基本掌握。因此必须让学生理解动作概念,清晰动作框架和动作路线,明确完成动作的力量源泉。即经哪侧肩向后滚翻时,头应向异侧屈;同侧臂侧伸,异侧臂屈肘于肩上推手;同侧腿下落屈膝跪地,异侧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如:经右肩向后滚翻时则要求头向左侧屈同时左手屈肘推手右手侧伸,向对应的右腿跪撑左腿后举。

四、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技术关键的教学(以经右肩后滚翻为例)

1.屈体后倒,举腿翻臀同时头侧屈,左手撑垫右臂侧伸

由直角坐撑开始,屈体后倒,接着向后滚动,举腿翻臀同时头侧屈,左手撑垫右臂侧伸。屈体后倒,接着向后滚动,是向后滚翻的动力所在。举腿翻臀是在向后滚翻中提高身体的重心,为圆滑、协调向后翻滚创造条件。左手撑垫右臂侧伸同时头向左侧屈,是为单肩向后滚翻做准备。因此在教学时应按以下练习步骤进行:步骤一、在练习动作之前,先让学生明确向后翻滚时手伸与头屈的方向与部位。步骤二、在保护与帮助下,从肩肘倒立开始向后滚动,让学生做屈体伸臂转头练习,明确伸举腿,跪撑腿,侧伸臂,撑垫手。步骤三、在前面两个练习步骤的基础上,在保护与帮助下让学生做向后滚动,举腿翻臀,头侧屈,一手撑垫一臂侧伸动作,使身体重心向后滚动至垂直面,成左腿后举,右腿脚尖触垫状。

2.臀部翻至支点垂面时,抬头推手,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屈膝跪地

当臀部翻至支点垂面时,抬头推手,单肩后滚,同时左腿绷直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屈膝跪地。这是解决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最后用力和控制身体姿态的关键所在。左腿绷直向后上方伸,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身体重心,有利于向后的翻滚。左腿的绷直制动可提高身体的紧张度,则有利于身体姿态的控制。因此在该动作技术关键的教学中必须注重两点:其一、同时性。即抬头推手,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的同时性。其二、方向性。即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的方向性。因为在体操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练习动作技术的动作顺序、用力方向、动作路线、身体姿态有明确的感知,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方能提高练习动作的准确性。

因此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技术关键的教学,可简单归纳为:举腿翻臀高重心,单肩后滚方向正,歪头伸臂快推撑;伸腿制动高举腿,屈膝跪地成跪撑,抬头挺胸姿态美。

五、保护与帮助

1.分解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方法

屈体后倒,举腿翻臀同时头侧屈,左手撑垫右臂侧伸动作的保护与帮助:保帮者单腿跪于学生的左侧方,一手托高举的左腿,一手托其肩背部,同时提示其头侧屈,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动作路线和身体姿态感知。

臀部翻至支点垂面时,抬头推手,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屈膝跪地动作的保护与帮助:保帮者立于学生的左侧方,双手握其左腿踝关节向后上方拉,同时提示其抬头推手,右腿下落屈膝跪地,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的动作方向和抬头推手,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三者同时性的时机。

2.完整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方法

在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时,保帮者站在学生的身后,当其上体后倒屈髋举脚时,双手握其两腿踝关节,当其两臂,头的位置到位后,一手轻推其右腿示意其右腿下落屈膝跪地,同时一手握其左腿踝关节往其后上方拉伸并制动,帮助其正确感知各动作技术环节,最终完成并掌握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技术。

六、常见错误与纠正

头侧屈与手撑垫和臂侧伸不清楚。可采用动作技术关键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纠正。

抬头推手,左腿向后上方伸并制动,右腿下落不能同时做且伸腿制动方向过高或过低,可采用动作技术关键二的教学方法进行纠正。

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是中学体操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尽管该动作技术看似十分简单,但实际的教学则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动作技术的技术关键可能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期出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也可用动作术语及时提醒。学生只有对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技术的动作顺序、用力方向、动作路线、身体姿态有明确的感知,方能掌握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教材委员会.体操.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能屈能伸篇8

关键词:重量偏差;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冷弯

前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使得其成为当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的骨架,因此钢筋材料的性能优劣对建筑物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批钢筋在进场使用前必须按相关标准要求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能在工程上才能使用。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要求钢筋进场检验参数为重量偏差、拉伸性能(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强屈比、屈标比)、冷弯性能,下面对上述各个参数的检测理论和检测过程逐一进行剖析,以规范检测过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一、重量偏差检测

钢筋重量偏差是指钢筋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之差占理论重量的比例,是钢筋的重要质量指标。

若重量偏差为负偏差,说明钢筋的实际横截面积小。如果重量负偏差超过标准规定值,则钢筋横截面积较小,可承受的负荷变小,会影响钢筋的使用性能。若重量偏差为正偏差,说明钢筋的实际横截面积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拉伸性能检测

拉伸性能主要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强屈比、屈标比这几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对钢筋是否合格的重要评价指标。

2.1断后伸长率

断后伸长率是应力一应变曲线中试件被拉断时的最大应变值,又称延伸率,它是衡量钢筋塑性的一个指标,也是钢筋机械性能中必不可少的保证项目。断后伸长率的计算,是钢筋在拉力作用下断裂时,被拉长的那部分长度占原长的百分比。把试件断裂的两段拼起来,可量得断裂后标距段长L1,减去标距原长L0就是塑性变形值,此值与原长的比率用δ表示,即伸长率δ值越大,表明钢材的塑性越好。伸长率与标距有关,对热轧钢筋的标距取试件直径的5倍长度作为测量的标准,其伸长率以δ5表示。钢筋断后伸长率与原始标距的标定和伸长测定有关,

2.2最大力总伸长率

采用GB/T 228.1-2010中所规定的引伸计法必将对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原因如下:一是大部分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现有设备没有变形测量装置,必须进行设备改造;二是引伸计的正确使用是对检测结果影响重大。现在对引伸计法测量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剖析。在GB/T 228.1-2010中规定在测量最大力总伸长率时,引伸计的标距为接近5d,在具体试验过程中采用变标距引伸计,每次调整刀口间的距离为5d,为保证缩颈在引伸计两刀口之间,平行长度不超过10d,在试验过程中注意加载速度,保证均匀加载,在钢筋过最大力后关闭进油阀和回油阀,取下引伸计,再次加载直至拉断钢筋,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引伸计不被破坏。取下引伸计后,继续加载直至钢筋拉断,从计算机所获得的拉伸-变形曲线上查得最大力时的位移,就可按公式计算最大力总伸长率。

2.3屈服强度

当钢筋的应力超过屈服点以后,拉力不增加而变形却显著增加,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时,以这时的拉力值除以钢筋的截面积所得到的钢筋单位面积所承担的拉力值,就是屈服强度σs。屈服强度是钢筋的重要性能指标,准确地求取钢筋的屈服强度对工程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2.3.1试验机量程的影响

现在要求检测结果为试验机全量程的20%~80%,如果试验机的量程过大,不能保证检测数据试验机在上述范围内,有可能会导致屈服强度难以判定或没有屈服发生,所以在试验前先根据钢筋直径选择合适吨位的试验机,以满足量程规定。

2.3.2 夹具的影响

夹具的影响在试验中发生的几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试样夹持部分打滑或试验机某些力值传递环节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等因素,它在旧机器上出现的概率较大。由于机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各相对运动部件间会产生磨损现象,使得摩擦系数明显降低,最直观的表现为夹块的鳞状尖峰被磨平,摩擦力大幅度的减小。当试样受力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试样就会打滑,从而产生虚假屈服现象。如果以前使用该试验机所作试验屈服值正常,而现在所作试验屈服值明显偏低,且在某些较硬或者较脆的材料试验时现象尤为明显,则一般应首先考虑是这一原因。这时需及时进行设备的大修,消除间隙,更换夹块。

2.3.3、试验机测控环节的影响

试验机测控环节是整个试验机的核心,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这一环节基本上采用了各种电子电路实现自动测控。由于自动测控知识的深奥,结构的复杂,原理的不透明,一旦在产品的设计中考虑不周,就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难以分析其原因。

2.4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是钢筋在承受静力荷载的极限能力,可以表示钢筋在达到屈服点以后还有多少强度储备,是抵抗塑性破坏的重要指标。钢筋有熔炼、轧制过程中的缺陷,以及钢筋的化学成分含量的不稳定,常常反映到抗拉强度上,当含碳量过高,轧制终止时温度过低,抗拉强度就可能很高;当含碳量少,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过多时,抗拉强度就较低。抗拉强度的高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抵抗反复荷载的能力有直接影响。通过多种试验速率的试验发现,在试验过程中拉伸速率过快引起的抗拉强度偏高,这是因为随着拉伸速率的增大,材料的位错运动增加,位移滑移阻力增加,使材料产生附加强化,表现为惯性抗力随加荷速度的增加而使抗拉强度提高,所以在试验过程中应按照标准要求速率进行试验。

2.5冷弯性能

冷弯性能是指钢筋在经冷加工(即常温下加工)产生塑性变形时,对产生裂缝的抵抗能力。冷弯试验是测定钢筋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能力的试验。试验时不应考虑应力的大小,而将直径为d的钢筋试件,绕直径为D的弯心(D规定有1d、3d、4d、5d)弯成180°。然后检查钢筋试样有无裂缝、鳞落、断裂等现象,以鉴别其质量是否合乎要求,冷弯试验是一种较严格的检验,能揭示钢筋内部组织不均匀等缺陷。冷弯试验过程中主要是选择正确的弯心,并对弯后试件进行认真检查,是否发生脱落或裂缝。如实在无法判定,建议用读数放大镜进行观察,以便于观察到真实的试验情况,以免产生误判。

三、结束语

试验检验工作是质量控制基础,规范操作、减小误差是试验检测人员追求的目标。所以作为一名检测人员,首要的是掌握试验原理、准确理解相应规范的要求;其次是要能够分析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在试验过程中尽量降低影响,减小误差。只有这样,试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S]

[2]高怡斐 梁新邦 邓星临 编著 GB 1499.2-2007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实施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

[3]张文斌、芮丽君 钢筋拉伸试验的几个误区 [J] 中国水运 2009.08

上一篇:ip授权范文 下一篇:兔子不吃窝边草范文